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讨

时间:2022-12-12 09:53:40 关键词: 农业 经济管理 信息化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而当下农村地区布设的基础设施依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遇到阻力,不管是基站建设还是网络服务器的布置,都要注重应用范围,致使随着基础设施建造条件的完善,管理者能真正凭借信息化管理手段辅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可观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讨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篇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农业经济总值达到了46671.1亿元,机械化率突破72%,粮食总量增产123.5亿kg。随着农业经济水平的持续升高,要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应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提出明确的信息化经济管理路径,以期助力农业产业获得可靠的管理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1提升市场适应力

农业产业在发展阶段,从初期的人力耕种,到后期使用农机设施播种收割,依靠网络直播、电商售卖农产品,表明农业领域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而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能够增强农业经济活动的市场适应力,无论是探寻市场需求,还是传递市场信息,都能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实现实时掌控,这样方可达成高效管理目的,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指引。

1.2拓宽营销渠道

以往在农业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中,可以依靠丰富人力、低廉成本体现行业竞争优势。而今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显然原有竞争价值得以削弱,要想进一步保障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可以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中开拓广阔的营销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国内销售,而且还可将国产农产品放眼国际农业市场,便于农民在多渠道营销场景下维护收益稳定性[1]。

1.3激发农民学习积极性

农民作为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督促农民主动学习信息知识,包括如何在网络平台卖货、如何查询市场动态、如何解决农业低产问题等,随着农民对农业技术学习积极性地提升,方可最大化展现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层面的作用。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期间,为获得理想化发展成果,需要先行了解发展中的问题,而后有针对性予以解决。

2.1农民缺乏信息化认知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处理农业生产销售以及农业资源分配等诸多事务时,常常受农民思想觉悟的影响,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得到了稳步提高,且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也已深入人心,但偏远地区以及普及率较低的村落里,仍然存在“网络小白”,并且部分农民未能实时了解市场环境特征,造成农产品面临滞销、产量低等现象。若能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信息化认知水平,必然促进信息化管理计划的有效落实。

2.2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而当下农村地区布设的基础设施依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遇到阻力,不管是基站建设还是网络服务器的布置,都要注重应用范围,致使随着基础设施建造条件的完善,管理者能真正凭借信息化管理手段辅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可观收入。设施完善问题的形成还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有关,故而也要从该方向进行整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往往需要大力的资金扶持,且此部分资金归政府财政支出范畴。而目前地方政府对该事项上分发的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未将其作为重点投入项目,致使信息化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2.3信息人才力量薄弱

信息化发展除了要满足设施条件外,还要夯实人才基础,若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孵育环境,抑或是缺乏专业培养,将降低人才储备数量,很难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高端人才指导。因此,应当从人才培养留存层面强化人才力量[2]。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应依据上述内容逐项整改,以便改进后我国农业经济活动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优质管理。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3.1培育农民信息化思维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应当重点培育农民的信息化思维,以此增强农民的积极性与配合度。实际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才能妥善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3.1.1定期召开技术讲座。部分农民之所以认为信息化管理方式不可行,多源于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应用流程,讲座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可增加农民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可以引领农民在讲座中不断转变固有思维观念。比如,在向管理人员开设讲座时,邀请农民前来旁听。涿州某农场在早些时候联合农技中心,专门开展“农业技术专题讲座”,由山东东营市贝德丰公司员工亲自为参训者讲授玉米控释肥技术,而且还以低于市价800元左右的标准鼓励农场人员购买该企业产品。此种讲座若能引领农民积极参与,即可深入了解玉米施肥技术的应用技巧。此外,还可借鉴线上讲座经验,如中共沈阳市委网信办与辽宁黑土地媒体建立联合讲座活动,农民可以直接从辽宁黑土地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互动,在该讲座中不但分析玉米生产技术要点与难点问题,而且还为农民传递“快手平台建立账号”以及“网络直播推广技巧”等知识,确保农民在讲座中深入感知信息技术作用[3]。3.1.1组织技术指导培训。讲座以外还能为农民开设专项指导培训活动,为每一位农民提供专项服务,此种培训方式可以弥补大范围讲座的局限性。例如,可以组织“手机上网知识培训”引导农民正确使用手机销售农产品,包括使用手机阅读农业新闻、关注市场动态等。

3.2完善信息发展条件

3.2.1注重信息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完善信息设施,也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当农民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的现实作用后,更期待得到良好的信息服务,如网络服务、智能服务等。因此,应在政府导向下引领各部门加强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在农村周边地区建设基站,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有力基础。比如,贵港曾在2020年全面新建移动基站,建成后共计为1.4万人解决了“上网难”“网络慢”难题。网络基站的合理构建,农民也将在信息化条件下接触丰富的农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当以农民更迫切需要的农业信息平台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并且在此平台上,需要为农民清晰地呈现农产品市价、营销方向、生产技术、耕种环境、施肥灌溉新技术等信息。如“智慧农业管理”“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农业保险管理”等诸多平台。3.2.2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政府机构需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重点事项上,充分提高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及讲座培训等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金扶持,故而要求地方政府务必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突显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如开启“农产品出村进城”“数字农业试点”“信息化普及”等项目,借此在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发挥财政资本效益。

3.3建立信息人才团队

在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目标时,需要建立信息人才团队,既要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又要关注人才留存率。比如,农业院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下乡实习,培养管理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行业的热爱情怀。同时,对于偏远地区理应适当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待遇保障,使之有更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中。另外,需要为人才提供深造学习、晋升的机会,致使信息人才能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发光发热。除选拔人才、早期培养人才外,也要及时对其进行岗位职业培训,以增强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要想满足新时代创新需求,应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既要充分了解现有工作难题,又要找到适合的改革方向,从信息化思维培育、信息设施完善、政府资金高度投入、信息人才团队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取得显著的管理成效,便于为农业生产提供便捷化管理服务。

作者:刘兵奎 单位: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篇2

一、课程思政在农业经济管理实教中的问题

(一)爱农情怀教育实效性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仍存在农业无前途的偏见,尽管身处农林类高校,部分学生也深受这类观点的影响,造成农林类高校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择农”困顿局面。在当前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引领教育的背景下,爱农情怀教育实效性明显降低,进一步导致爱农情怀教育乏力,学生专业学习内生动力不强、“三农”领域就业意愿低下,爱农情怀教育短板突出。高校生对农业及相关专业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也对农林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授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人文素养淡薄

受教学体制的影响,思政育人常被误认为属于思政教师的教学责任,导致专业课程教师重知识教育而思政育人意识淡薄,对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认识不足。此外,部分教师人文科学素养薄弱,无法有效对标专业知识与思政时事。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获得专业领域相应的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拥有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田玉兰,2021),但由于我国以学科教育为主,缺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教师人文素养积淀不深厚,仍专注于知识理论的系统性传导,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及结合专业知识与社会时事的关联思考。

(三)缺乏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与调查

学生知识背景及来源不同,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首先,部分高校招生来源方式多元化,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其次,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兴趣点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社会时事、国家政策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目前,高校在每学期做教育教学评估时,在考察专业课及综合成绩外,还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知识考核的重视,缺少对学生基础知识实际情况的研判与调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落实的有效性降低。

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学院农经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主要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阐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律,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这门课程与国家“三农”政策息息相关,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学生积极投身农业一线的积极性,厚植学生助力三农发展的家国情怀,肩负着培养掌握扎实农业经济和经营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相当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供挖掘。

(一)政治价值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我们的国家,当前的思政教育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拥有家国情怀的社会性人才。而农业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农业经济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发展的脉络。一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学生在掌握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基础专业知识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理想信念。二是经典农业经济管理案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以农村土地分配、经营方式变更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我国对农业制度的不断探索改进,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秉承社会主义的共同理念。

(二)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是基于人才培养理念,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时,对学生的品行、价值观、信念、思想意识等进行正确引导(贺景霖,2022),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刻苦勤奋的精神,成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精神引领。一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理论蕴含的思政资源: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从而具备调查研究和解决农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肩负“三农”责任担当。二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政策理念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生态农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等重要领域政策及学术理念的不断改进发展,厚植学生助力三农发展的家国情怀。

三、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

(一)转变育人观念,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义是培养出综合素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大学生。一方面,高校教育的教学规划要重点从教师入手,将学生的品行素养、思想道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引导教师摒弃过去的“唯学业论”“唯毕业论”等观念(贺景霖,2022),跟进时代步伐,转变育人理念,在专业教学投入精力的同时,也要在学生的政治教育、品行修养上下功夫,积极学习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精心挖掘专业课程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应用到实际授课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规划的更新上完善顶层设计,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等问题(王素萍,2019);在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方面融入思政内容的考核,有计划、有目的考察思政融入课堂的实际有效成果,并进行研讨与改进,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在教师研究和实施思政教学任务工作方面,高校应给予资源及政策上的支持,让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愿意并且投入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自我教育,毕业以后才能更快的融入社会。

(二)培养人文素养底蕴,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主动认真学习思政内容,关注时事热点,提升认知,提高站位,充实自己的人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思政育人的学习氛围。具体包括:在时政热点方面,教师利用自习时间或是要求学生自主收看《新闻30分》《新闻联播》以及农业农村频道相关节目,学习最新的涉农政策、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等新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对时事内容等进行自主点评分析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评分。在思政思想宣传方面,高校管理者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渲染。线上方式包括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农耕文化、三农政策、一号文件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校训等活动的展示,潜移默化以学生能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思政育人”的接受度。线下方式包括在校内文化宣传栏内张贴最新的农业政策,布置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的育人环境,张贴名人名言等,校园建筑中增添相关的元素等措施,使得在校学习的师生时刻感受思政育人的魅力与传递的力量。

(三)根据学生学情规律教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所拥有的知识背景也存在差异。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总体来说对思政内容没有太多深刻的认知和见解,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情及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做到在学生相应的学习阶段接受合适的思政内容。具体包括:在学习生活的前两年,重视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热爱农业,深刻认识农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农为荣的信念;后两年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到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多参加农村实地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与农户沟通交流,开展相关的下乡调研,融入实践生活,为毕业后鼓励学生从事农业工作做铺垫。此外,教师根据学生学情成长阶段规律教学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教学中专业知识背后包含的思政元素,灵活贯穿于课堂始终。例如在学习农业保护与调控这一章时,在讲解如何更好地对农业进行支持与保护过程中,提出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具有弱质性的农业进行支持与保护以及进行补贴,充分体现了我国的重农思想;在讲解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外延时,引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减让的国际影响的例子,展现中国信誉;在讨论课开展国外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的借鉴与思考中,列举欧盟、日本、美国对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实际案例,充分说明应该从国际视角看问题;在学习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章节,指导学生了解土地制度的改革变迁时,通过学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加强学生们对制度的理解,同时明确黑土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扩展考察维度

完善学生的综合学习评价体系,综合素质教育近年来不断融入越来越多的元素,从多方面考察学生整体发展,但思政素养的考察也不容忽视,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应融入思政素养的考察,考察方向也应包括人文素养、团队协作力、道德品行等方面(马艳艳等,2019)。构建考察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过程性评分,过程性评分占总成绩的60%,考察目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相关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重点考察内容为课堂内的观点性评价发言与个人见解、课堂外的线上或线下调研报告与结论性综述。过程性评分更有利于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接受程度,对于过程性评分较高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并鼓励这样的同学带领大家扩展思维,学以致用。二是结论性评分,结论性评分占总成绩评分的40%,考察目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理论应用,重点考察内容为重点章节的知识点与借助热点案例的理论分析,其中客观题比例为40%,主观题占比60%,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作答,不再是背课本、划重点式应付考试。结论性评分是对学期末的考核,可以从中考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教授情况,但更多是对学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考察。完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机制,多方位的评价与考察学生发展情况,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崔宁波 殷琪荔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篇3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推动农业经济朝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科学化水平[1]。信息技术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活活动的智能化、机械化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改善当下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相关部门为了能够做到紧随时展步伐,积极开展传统农业模式与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将现代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然而从当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此政府有关单位应当要制定可行的改善措施,逐步消除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重点阐述了新时期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帮助。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拥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2]。我国总耕地面积占全世界总耕地面积还不到10%,产出的粮食却占全球总粮食产量的26%,有效推动了全球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然而,当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迟、基础配置不完善,尽管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了90%,而我国在2021年还只能够达到66.8%。具体来说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没有充足的资金

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往往要消耗掉较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备设施、人才引进等,但是从当下资金支持状况来看,许多区域政府部门并不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不仅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同时也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只能够覆盖局部区域,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网的优势,不能够在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中发挥较好的作用。此外,由于农业经济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提高农业自身收益,进而造成农业资本无法实现较快增长,最终导致许多创新项目因为缺乏支持资金而无法顺利实施与发展下去,并会严重阻碍后续信息化项目的有序开展。这种现象一方面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陷入不良循环当中[4]。

1.2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实际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健全的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经济资金回流速度缓慢,想要在短时间内健全各个信息设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信息与网络建设需要的资金十分庞大,建设的网络难以实现农村区域全覆盖,农民既无法充分享受到农业信息资源带来的好处,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担负较高的信息费用。当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同时相关部门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未构建有效的信息传输途径,即便农民自身可以处理好设备的问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农业信息,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导致农民参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1.3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

当下绝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进行大范围的科普与宣传,造成许多农民并不能够正确看待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明白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即便构建了完善的设施,如果农民不能够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功效,在农民看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价格较高的机器,难以为其农业生产提供较大帮助[5]。部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因为没有良好的平台及专业的指导老师,缺乏对农业信息化设备系统性学习,无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设备。因此,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相关政府单位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农民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及相应的使用方法,只有让农民充分掌握信息化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与销售的及时性。

1.4未建设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总体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农村经济形式逐步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对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咨询的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缺乏高效、稳定的信息传播途径,农民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导致经济效益无法进一步提高[6]。现阶段,许多农村区域的农民在获取信息资讯时还是依托于传统的报纸、新闻等方式,显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已经十分滞后,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时效性,无法做到在信息刚出现时便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尽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农村区域信息化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智能手机应用率越来越高,农民获取信息方式更加丰富,但是总体来看仍然不理想,农村居民信息工具拥有情况见表1。因为信息获取途径不健全,信息获取方式也较为固定,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也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很难做到全范围覆盖。

2新时期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2.1加大资金支持,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当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建设资金都由各个区域政府部门承担,只有少部分是通过社会资助途径与农民自主建设完成的,因此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表现出较强的公益属性。为了进一步丰富资金来源的途径,政府单位在投入资金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大力号召社会有关单位与人员进行投资,逐步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各个建设项目都能够稳定、有序地开展。除此之外,政府单位还能够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金与投资基金等,给予社会投资单位与参与单位一定的政策优待与奖励,进一步强化投资吸引力。另外,还需要和互联网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围绕投资企业购进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站点,促使商务活动与农民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服务站中具备相对健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很好地弥补当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设备不健全等不足之处。

2.2推动信息创新,增强时效性

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要着重突显其时效性,这样才能够促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其中,进一步调动农民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7]。政府有关单位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硬件方面的构建,另一方面还应当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农村产品流通的现代化转变,同时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及智能化农产品品质监测系统等,依托于终端设施,能够实现对各项数据信息的及时公布、整合、公示及检索。创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的零售与批发工作,保证信息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不断改善农民获取信息资讯的便捷性与灵活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地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最大程度发挥各个站点的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2.3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与信息素养

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相关单位应当要充分认识到农民信息素养提高的意义与价值,依托于丰富的教育途径引导农民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促使农民能够积极融入信息化建设当中[8]。第一,政府部门应当大范围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向农民群体系统阐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指派专门人员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交流,传授农民信息化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并组织农民到其他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区域进行参观学习。第二,政府单位借助于当下网络教育优势,通过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基于新媒体平台向农民详细讲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流程与建设价值。直播是现阶段十分盛行且有效的推广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在线上与农民进行实时讲授,同时还能够基于平台与农民进行直接交流,及时解决农民心中的问题与顾虑,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宣传成效,不断拓展推广范围。

2.4抓好人才培养与数据库建设

人才是当下各个行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应当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来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第一,针对当下处于工作岗位上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其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改革与创新当下管理工作开展方式,保证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第二,政府单位还需要与农业院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并通过改善福利待遇的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速度,突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此外,政府有关单位还需要积极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收集各类与农业有关的信息,创设完善的信息数据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让农民掌握更多新型的种植技术与理念。此外,要加强对平台的动态化监管,确保数据库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受到资金不充足、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及未建设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等因素的制约,政府相关单位应当要采取相应的方案,逐步解决当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孙惠.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56-58.

[2]王建文.论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J].山西农经,2022(3):61-63.

[3]吕会青.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2(3):64-66.

[4]赵红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路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61-63.

[5]傅港.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汨罗市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8):187-189.

[6]王宗学.简析大数据在构建智慧农业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6):66-67.

[7]赵智红.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J].农家参谋,2022(8):76-77.

[8]张明蕾.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6):89-91.

作者:吴丰 宋磊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