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12-13 09:30:27 关键词: 林业 生态环境 影响 因素

摘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或防治基础设施不足,会让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过程,降低森林的自我调节、抗病和防御能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林业生态环境篇1

临夏回族自治州林地面积共290.9万亩,其中永靖县林地面积69.5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68%。永靖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由于气温变化大,自然植物分布差异大且具有多样性。随着人工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受纯林面积增大、自然气候变化和化学药物过度使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大。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从提高群众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完善森林资源结构和减少化学药物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病原因

1.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1种类多样

永靖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其中吧咪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资源,原始森林和人工造林面积分别为1.3万亩和1.2万亩,包括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由于森林资源面积广,种类繁多,发生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如林场苗圃中易发生立枯病,森林中松类易发生疱锈病和叶斑病,阔叶林易出现烂皮病,成熟林易发生立木腐朽等。

1.1.2发病突然

由于森林疾病种类多,发病原因多样,如以苗木易感的立枯病为例,每年4月开始,若遇突发性降水,病原菌可沿着水流侵入苗木的根茎,造成大片根系腐烂,进而苗木突发倒伏,不仅发病突然,且病程短,还未等到巡林工作人员发现就已经死亡。

1.1.3危害面积大

森林内的林木资源丰富,可发生病虫害的面积也较大,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且某些病原菌在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被发现,但随着空气、降水等蔓延,进而呈片状、区域化感染[1]。如立木腐朽可通过伤口传播,森林中的野兽可给树木造成伤口或携带病原体,且森林中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不可预测,容易扩大病虫害发生面积。

1.1.4传播速度快

林地规划时为考虑到多样性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区域联系较为紧密。但这也提高了不同地区连续感染同一病虫害的概率。以阔叶林易发的烂皮病为例,其病原菌可越冬,第2年回暖时借助风力、雨水可传播,而永靖县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容易加速烂皮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

1.2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1.2.1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永靖县近几年加大人工林栽植,人工造林面积增长到1.2万亩,且人工林以纯林模式为主,这样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障纯林长势,提高纯林林木的成活率。但是这种纯林模式是在林木结构单一、栽植的树种单一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其自然防御能力尤其是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一旦有一小部分林木发病,由于纯林的树种均为病原体的易感树种,且没有其他树种进行阻断,就会造成病虫害发病面积大,能快速地感染整片纯林,控制难度加大。

1.2.2自然气候变化大

从自然规律来看,病、虫、鼠、兽等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发生时间和面积也在逐渐变化[2]。一方面,由于永靖县境内海拔变化大,地形复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自然降水少时容易发生干旱,恶劣天气会刺激病虫害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森林也面临着暖冬,会让许多病原菌可以自然越冬,待天气回暖时,会加速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1.2.3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简单、广谱且高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由于化学药物的杀伤作用较强,在防治病虫害时也会造成防治区域其他有益微生物或昆虫的死亡,显著降低林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后期也不利于林木生长。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以喷洒药剂为主,为保障药效,工作人员一般会配比较高的浓度,但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2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1.1药物残留

目前,可威胁森林生态环境的病害和虫害种类繁多,数量高达200余种,仅甘肃当地就长期受到松毛虫、松材线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青杨天牛、美国白蛾、黄斑星天牛等害虫的侵害。同时,因全球变暖,松落针病、杨树腐烂病等病害发生面积广,而天然林中云杉叶锈病的发生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为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侵害,使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但部分化学药物具有一定毒性,在杀灭病原菌和虫害的同时会存在药物残留,且某些化学药物需要较长分解时间才能被代谢,若长期依赖某些化学药剂还会产生耐药性问题,加剧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2.1.2破坏生态环境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或防治基础设施不足,会让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过程,降低森林的自我调节、抗病和防御能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如落叶松叶蜂主要侵害叶片,而落叶松树木较高大,传统的喷药设施无法让药剂喷洒到林木的冠顶部,不能及时控制林木病虫害,反而会增加其他森林植被的感染,不利于林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化学防治降低了森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当新的外来物种,如鸟类迁徙携带的病原菌,森林内若没有自然天敌,病原菌会快速繁殖并寄生在林地树木内,破坏林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也不利于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2.2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2.2.1提高育苗成活率,加大森林的承载力

森林资源对区域性的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以丰富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高适宜的栖息场所[3]。有计划、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尤其是在育苗过程中,由于苗木此时的抗病虫能力相对较弱,低浓度低毒性的化学药物可以降低苗木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育苗成活率,进而提高林地面积,间接增加了森林的承载力。

2.2.2增加观测次数,提高对森林资源的把控度

森林病虫害虽然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但是巡林和观测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也能发现新的物种,提高对整个森林资源的把控度。此外,可以完善当地森林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数据,尤其是及时掌握部级、省级树种的分布、数量等信息,也能在定期的巡林过程中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资源、森林问题的发现率。

2.2.3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若采用加强苗木检疫和生物防治等无害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真正降低病虫害发生,还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我防御能力。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树立绿色防治理念,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有利于森林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运作,可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3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有效措施

3.1加大宣传,共同参与

由于当前我国民众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相对薄弱,参与度不高,而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社会力量,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提高社会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注度,从自我做起,不随意砍伐林木,不携带外来病原体和物种入森林。同时,在林地机构内部也要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如定期开展“森林保护卫士”评选活动,让工作人员在巡护和观测时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3.2科技引导,精准防治

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如采用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一体的3S技术,标记当地病虫害发生区域,利用软件对其病虫害发生类型、病害程度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数据进行精准防治。同时各个区域要加强联系,若某一区域发生病虫害,附近及周边区域要提早预防,做好早期森林病虫害监测,降低病虫害感染面积。

3.3科学造林,严格检疫

永靖县原始森林树种多样,内部结构复杂,其食物链也相对复杂,原始森林的自我净化能力相对较强。但当地人工林尤其是纯林面积大,单一的结构下其食物链也相对简单,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今后的人工林建设中需要丰富林木品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同时,林木引种或培育前需要做好病虫害的检疫工作,切勿因造林引入外来病虫害。

3.4尊重自然,生物防治

政府和林业局需要加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不仅防治效果好,还不会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等问题。利用青虫菌、白僵菌等有益菌来抑制病原菌,或引入蚂蚁、瓢虫等有益昆虫或啄木鸟等有益鸟类,可以降低害虫数量,如大斑啄木鸟可以有效降低天牛虫口密度,通过虫菌间的相互抑制实现病虫害防治。

4总结

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广且林木资源多样,病虫害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广泛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同时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多和天然林的超负荷砍伐,也造成森林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林地为降低森林病虫害发生,主要以化学药物方法进行防治,在杀灭有害病原微生物和昆虫时也降低了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因此,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艰巨,必须从尊重林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造林,对苗木做好检疫,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在营林过程中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用药为辅,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彩梅 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自然资源局

林业生态环境篇2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保护林业资源已成为全民共识,追求绿色生活已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1意义

健康的林业生态环境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发挥着关键作用[1]。森林生态系统对维系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效提升空气质量。森林不仅能有效净化空气,还能够调节气候,有效抑制温室效应。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气候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其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每年植树节全国各地掀起植树热潮,增加林业资源存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绿色发展的使命,通过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宣传,可以有效培养人们保护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环保意识,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保发展价值观,全面推动社会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能够进一步理顺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人们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到位,仍存在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现象,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森林资源减少,覆盖面积也随之减少,林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造成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发沙尘天气[2]。《关于全球森林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地区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然存在对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开垦种田、过度放牧的现象,对林业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但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还不够,相关部门的各项政策还没有落实落地,不能有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2.2治理体系不健全

林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政府发挥的作用和力度不足,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不到位,林业生态保护和破坏惩罚等制度不够健全。林业生态资源管制、人工退耕还林的林业山区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森林生态环境资源监测和生态修复都较为落后,不能精准地做好生态环保保护和建设工作。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用较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科技成果应用不足,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相对不健全,林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不到位,风险预警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和能力相对欠缺。此外,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优质生态环境治理人才较为匮乏,林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3林业资源开采审批制度不完善

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很多偏远山区的村民和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其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按照一定的开采审批制度和手续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很多村民对开采砍伐程序认识不到位,存在先砍伐后补手续的情况。很多采伐公司因办理开采手续过程较为复杂,就直接进行开采,并未严格遵守相关的采伐审批程序,对林业生态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在偏远山区,林区基层采伐树木的规章制度不严格,基层管理机制不健全,基层工作人员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这都严重制约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2.4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其执法力度和执法力量不足,执法的手段相对落后。森林保护执法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目前森林公安一般设立在大中型林场,而且人员配备较少,执法巡查难度较大。部分林业资源靠近村落,当地公安监管难度大,存在村民偷采林业资源的现象。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仍有部分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案件未得到妥善有效处理。大部分的林区处在较为偏远的地区,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对林区的树木资源进行偷盗和采伐,以此牟取个人利益,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地区退耕返林的林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非法侵占林区和山区林业资源用地的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进而不能有效推进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

2.5林业生态环境修复补偿难度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林业资源的空间发展环境缩减,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森林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较为严重的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林业生态环境修复补偿压力持续增加。在林业资源开采使用过程中,开采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管理理念较为保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林业生态环境补偿修复力度不足,林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后难以得到有效的生态补偿和修复。

3改善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应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发挥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提供充足的后备林业资源。

3.1全面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攀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备受关注的环保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环保理念全面深入人心[3]。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有益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标语、电视、报纸等传统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也可以采用自媒体平台播放公益环保宣传片进行宣传,不断提升公众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公民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减少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多方位多角度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让保护林业资源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3.2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林业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的保护不到位,以及在开采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应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全面保护,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可持续稳健发展。自然资源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周边居民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活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不断积累林业资源。构建完善合理的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多角度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相应的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定量资金激励植树造林的单位和个人,适时开展“绿色单位”“园林机关”创建活动,引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业保护活动,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丰富林业资源储量,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气候特征,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树木品种,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制定有效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拓展我国的林业资源区域并增加其生态环境多样化,有效保障该区域的林业生态环境平衡。

3.3严格规范林业资源开采审批程序

我国的林业资源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或者林区,大部分居住在林区的居民主要靠砍伐树木进行生活,大部分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在林业资源开采砍伐过程中并未按照一定的开采砍伐审批程序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乱砍滥伐问题较为突出,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进一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严格规范林区相关树木砍伐程序,严禁个人或公司等进行私自砍伐,应遵循先审批后砍伐的相关程序和制度,确保林业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实现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林业管理和公安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树木的采伐监督,对林业资源采伐审批程序实施全方位管理和监督,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生态环境稳定有序发展。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县级-乡级-村级三级联合森林资源保护模式,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信箱,对于私自采伐林木的行为予以监督,落实好采伐审批制度。

3.4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严格的林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支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管理部门应深刻践行青山绿水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当前林业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和保护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加大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制度[4]。为了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应全面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执法管理团队,不断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能力,全面学习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掌握林业生态环境相关理论知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做好服务工作。

3.5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生态补偿工作,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为了保住青山绿水退耕还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经济损失,应提高林区相关生态补偿标准,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针对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的农民、林区所有者、经营者等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条款,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生态补偿资金的科学合理规划和使用,最好能够做到生态补偿资金的专款专用、监管和管理,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形成一个科学规范、严密、合理、高效的生态环境补偿监督机制,更好地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结语

要践行绿水青山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要充分认识林业资源保护对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规范林业资源开采审批程序、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推动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我国的青山绿水建设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海丽 单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业生态环境篇3

有害生物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平衡带来的威胁极大,为我国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阻碍。虽然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并出台实施了多项保护性措施,但是在林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问题,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最终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程度,将有害生物给森林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以此来推进我国林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意义

1.1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森林树木进行新陈代谢,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转化释放氧气,这样不仅对气候环境有改善性作用,还有利于维护林区生态平衡,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能让树木发生干枯或死亡,导致森林覆盖率逐步降低,进而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就会接踵而至,生态环境最终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也会减少树木的种类,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正常发展。因此,要提前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让林区生态始终维持着平衡的局面,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发挥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功能。

1.2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前政府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手段,我国制定了多项政策,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通过长期的林业建设,森林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使林业建设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最大程度地体现林业在生态系统环境方面的调节功能,通过不断优化森林自然生态,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确保林业资源最大效益与价值得到体现。2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2.1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特点

2.1.1有害生物种类多

我国对林木多样化发展非常关注,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在树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给树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有害生物。和以往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相比,新型病虫害对树木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和伤害,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有害生物出现了大量繁殖现象,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尚未完善,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造成其持续增高的现象发生,给林业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和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2]。

2.1.2病虫害灾情反复出现

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彻底解决,通常在短时间内控制有害生物灾害后,后续仍会反复发生。尤其是松毛虫、松材线虫和天牛等虫害,对整个森林的破坏程度尤为严重。在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通常会采取用火烧等手段,但是有害生物繁殖尤为迅速,时间一长就将产生新的有害生物,病虫害卷土重来,给森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反复性的破坏。

2.2林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2.2.1检测预报不及时不到位

我国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相关工作还不先进,尚未形成可以借鉴的有效经验。目前,正处于不断摸索和总结的阶段中,因此无法得到精确的林业病虫害检测数据,尤其是生物检测跟踪技术非常落后,不能达到现阶段林业发展要求。首先,有较多因素对生物检测预报网络的建设规划有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其次,林业保护经费和资金拨付不及时,相关检测设备更新不及时,导致检测预报准确性不足;第三,人员待遇和薪酬非常低,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很难留住人才,人员队伍不稳定;最后,林业数据监测连续性不足导致无法合理解释相关的问题,灾害预测精准性不足。

2.2.2资金短缺设备不足

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投入的资源有限,导致现有的防治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遏制有害生物种类与数量增加的势头。虽然短期内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危害性后果不严重,但是留下了一定的潜在风险,对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存在一定的威胁和挑战[3]。

3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3.1及时做好病害预测和预报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报工作。首先,积极完善县-乡-村三级共同联动的监测系统建设,将监测面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在辖区内,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全面监测,要了解各种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动态。其次,结合现有林业工作队伍,对其职责作出合理确定,按照专人片区负责制,一旦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就要及时进行上报和治理,确保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项数据信息。不仅如此,林业部门也要深入分析获得的数据结果,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面积、范围以及对森林危害程度进行全面了解,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第一时间病虫害预警信息。最后,要不断提升监测预报水平,为林业工作人员安排外出学习、教育培训的机会,确保每个人员业务能力实现提升。此外,要适当提升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吸引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加入林业队伍。

3.2加大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投入

林业相关部门和政府要将工作目标放在生态保护上,将有害生物防治设为首要工作,体现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规划中。另外,针对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遇到的难题,政府部门应该筹措更多资金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还可以设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4]。同时,将防治病虫害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给与经济支持,加强监测预报、植物检疫等相关的基础设备,对停滞不前的监测预报工作进行改善,配置先进的设备、技术及人才,努力完善有害生物的预报和监督工作。

3.3完善管理体制

首先,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环境战略为出发点,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发展国策,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是政策实施的前提,因此要重视解决有害生物问题,为林业生态平衡打下基础。由当地政府统一协调调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坚强其执法的独立性,避免各方的干扰,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林业人员也要转变思想认识,正确理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理念,将被动防治转变为主动防治,林业、检疫等部门应该加强配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手段,建立完善的管理、防治体系。

4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策

第一,加强和细化植物检疫工作流程,在苗木栽植前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杀虫处理,从源头上切断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第二,加强营林措施,尽量使用多类型的树种,避免形成单一树种林,打造多种树木的混交林。第三,将抗旱防冻工作做到位,为树木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及时清理病害及枯萎的树木,统一烧毁带病枝条,彻底切断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源头。第四,增加药物防治,在春、冬两个季节中,将白石灰浆涂抹在树干处,能够有效防治和消杀树干上的害虫;在每年的四、五月,通过人工的方式清除树木病害的部分,同时涂抹树乐、多菌灵等相关防治药物。第五,重视虫害检疫的相关工作,对木材市场及其制品进行严格的检疫,尤其要重视外调木材,检查其检疫手续等,将带有幼虫、成虫或者虫卵的木材进行集中烧毁,切断传播源头。

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具有蔓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破坏性较大的特点,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同时有机结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林木多样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杨辉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17):62-63.

[2]姚世兰,杨中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南方农机,2019,50(18):101.

[3]李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及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乡村科技,2020(36):62-63.

[4]徐婷,葛俊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11):155-156.

作者:刘文珍 单位:郯城县国有林场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