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档案馆研究3篇

时间:2023-02-10 11:31:33 关键词: 高校 智慧档案馆 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增加,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和简单的面对面查询制约了档案工作效率的提高,难以适应学校内外各方面对高校档案利用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智慧档案馆研究3篇

高校智慧档案馆篇1

在网络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过深度的技术自研和衔接,推动了智慧档案馆的建设、运营与发展,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效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高校智慧档案馆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其建设进程。本文从高校智慧档案馆的运营管理问题切入,寻求构建完善的智能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释放智慧档案馆的智能管理效力。在当前的高校智慧档案馆管理工作中,主要以传统的档案管理团队为基础,运用新的智慧技术智能渠道和智能设备,为相关各方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与支持。智慧档案馆的管理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升级,引入了更开放的自主管理和自主维护机制,为档案资源需求方提供了更多的管理权限,也切实增强了智慧档案馆管理的效能[1]。

1高校智慧档案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智慧档案馆管理中,高校仍重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更强调通过稳定、专项、固化的管理来保障智慧档案馆的应用和发展。虽然这种相对保守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智慧档案馆在初期阶段的运营和发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需求革新和模式革新,高校智慧档案馆还面临一些新问题,正在影响智慧档案馆服务效能的提高和突破。

1.1管理结构问题

以专业管理团队为主,进行定向的档案资源管理,是当前高校智慧档案馆沿用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管理团队拥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并根据智慧档案馆的实际运营需求来进行灵活的管理支持。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由专业团队管理的智慧档案馆,无法全面深入管理细节,难以切实保障管理的及时性,与智慧档案馆高效、便捷、开放的特性出现了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满足使用者需求上,专业团队能够发挥的管理作用越来越少,面对高频、高标准、高访问量的管理现象,现有管理结构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正在面临管理结构瓦解的威胁[2]。

1.2管理方式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智慧化发展要求与传统式工作方式的矛盾上。实际工作中,看似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智能工具,根本的管理方式却是传统方式,工作人员只能被动进行表层的管理。从实践观察中可以发现,当前管理方式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档案资源管理。在现有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是借助“以用代管”的方式,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推动相应的管理工作,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完成对相应内容或对应资源的优化和维护。特别是在智慧化、远程化和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之后,管理者可以借助更多元的工具支持,来定向输出管理支持,方便使用者进行资源的调用[3]。这种“以用代管”的管理方式,将管理视野局限在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无法深层次挖掘现有资源的内在价值,也不利于对高校档案资源进行持续、高频、深入、广泛的优化和维护,很容易出现档案资源管理维护不及时而引发的疏漏。

1.3管理速率问题

智慧档案馆投入使用切实方便了使用者,大大提高了档案服务的效率,也进一步抬高了需求者的使用预期。越来越多需求者希望得到更高标准、更高速率、更高质量的档案服务,但现有的档案管理速率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尽管有更多工具和更多渠道的支持,也很难打破传统管理架构下的速率极限。更为关键的是,在智慧档案馆的发展过程中,管理速率提高,将是相关各方的共同要求和共同诉求,渐进式的速率提高方式,无法深度满足速率要求,也不适合当前全面升级的发展要求。智慧档案馆不智慧、不高效、不方便的声音已经出现,且会逐步增多、增大。

2高校智慧档案馆的智能管理方略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智慧档案馆唯有从“智慧”这一核心要点切入,明确智慧管理方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切实展现智慧档案馆的智慧效能,深度满足各方要求,全面发挥其效能。

2.1分布式智能管理方略

这种方略主要是针对当前智慧档案馆管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尝试引入分布式管理的新理念,构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所谓分布式智能管理,就是将管理权限通过分发的方式,交由相应的使用者、需求者和管理者,共同对智慧档案馆的资源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架构中,相关各方可根据自己的使用权限,对特定的档案资源进行自定义管理和自主化管理,而档案馆的管理团队仅需对其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和反馈,即可由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士,对其专业领域内的档案和信息进行精细化的高效管理。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管理团队的压力,还会切实提高管理结构的合理性,使智慧档案馆真正服务于各方,让智慧档案馆的管理结构问题化解于全新的分布式管理过程之中。采用这种方式,还将让管理团队的管理经验、知识和能力分发到更多参与管理的主体,让智慧档案馆的管理标准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4]。在这种管理结构中,参与智慧档案馆管理工作、使用其资源信息的相关各方,都将成为档案馆的管理者,承担起资源管理的责任,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让智慧档案馆凭借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形成“服务人人,便利人人,能够在人人参与中,不断进化的动态智慧档案馆”。另外,分布式机制的引入,还将为智慧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资源存储、资源分发等提供更多的渠道支持,让智慧档案馆拥有更为坚实的管理基础。

2.2颗粒化智能管理方略

这种方略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采用更具效能性的智能管理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建立以标准标签为主的档案管理颗粒化体系,并由相关管理团队,使用群体或维护团队,对这些独立但完整的,体量更小的颗粒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维护[5]。由于采用大数据技术,相关各方能通过数据层面的检索、定位、校验和标签创立,完成对相关资源颗粒的持续管理和不断微调,每一个资源颗粒都将在动态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更趋合理,深度满足使用者的核心诉求。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大大提高管理服务的品质,为需求方提供经由深度完善和优化的高质量资源。因为每一个颗粒单元都经过了反复的调整和优化,并建立了紧密的逻辑连接关系,因此当使用者在调取相关颗粒时,就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整个颗粒单元,并关联展示更多相关颗粒单元,拓宽资源服务深度和广度,使利用者能通过简单的检索功能,迅速触达更多相关目标资源,更好地达到运用档案资源的目的。此外,颗粒化的管理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块化管理路径,与分布式管理结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方便智慧档案馆的管理团队通过对不同颗粒的管理过程,杜绝不合理的管理举措,突出合理性较强的管理方式和资源成果,让智慧档案馆所提供资源服务的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3学习型智能管理方略

这种方略主要是在分布式管理结构和颗粒化管理方式的支持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构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管理体系。由于智慧档案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资源服务,进一步抬高了使用者的心理预期,追求高效、高标准和高质量成为当下的主流趋势。所以,单纯依靠管理人员或相关人士的协同管理,始终无法突破人工管理的局限,难以深层次满足各方需求。要打破这一瓶颈,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型智能算法的研制和应用,让人工智能来代替资源管理、资源使用、资源分发的人工主体,使其在不断学习相关管理过程数据的进程中,逐步掌握更符合相关各方要求的方式和方法,形成智慧档案馆管理速率提升的最优方案,进而依靠人工智能的自主化运行,为相关各方提供智能服务支持。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型算法开发已具备较强操作性,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基础;在神经网络算法上的开拓与创新,也始终处于进展状态中。基于此高校智慧档案馆可利用自身在资源方面的优势,探索用于档案资源智能管理的学习型神经算法,加大应用力度,提高管理效能。智慧档案馆提高了高校档案服务效能,抬高了档案资源使用者的预期。高校智慧档案馆应主动引入分布式管理模式,释放管理效能;建立颗粒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档案资源的品质;推进学习型管理算法的开发和测试,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高智慧档案馆的服务速率,全面提高智慧档案馆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洁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档案馆

高校智慧档案馆篇2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增加,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和简单的面对面查询制约了档案工作效率的提高,难以适应学校内外各方面对高校档案利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智慧档案馆的建设进程[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档案馆已建成“国家示范性智慧档案馆”,并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测试。随着国内智慧档案馆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智慧档案馆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高校档案馆拥有丰富的档案资源,但是高校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存在差异,我国高校智慧档案建设步伐不一致,在创新服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智慧档案馆创新服务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建立和发展智慧校园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学校智慧档案馆的运作提供了新机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体系,抓住发展机遇率先学习,解决高校智慧档案馆创新服务的主要问题。

1.解决资金和机构协调问题。智慧档案管理是由档案系统软件来实现的。为实现智慧档案馆管理服务创新工作,高校管理层需要建立服务器和网络,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2]。高校智慧档案馆建设不仅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整合学校的档案系统和办公系统的信息资源,这也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

2.复合型智慧档案管理人才不足。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档案信息虽然覆盖学校各个角落的主要工作,但这些档案信息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内容。档案资源失去了时效性,容易被忽视,在整理过程中需要专业人才队伍。但是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档案管理技能,高校知识平台的开发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这将有助于满足当前高校智慧档案创新管理工作需要。

3.档案管理系统不衔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兰台世界LANTAIWORLD档案工作是全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档案管理系统往往是孤立的,成为一个独立的隔离系统。尤其是在高校服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造成资源使用率很低,一些办公系统的档案信息不能衔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造成档案归档不及时[3]。智慧档案管理平台搭建了统一的个人信息门户,用户可直接登录访问,使档案系统集成到智慧档案管理平台中,提高了档案系统的便捷性。

4.进一步降低档案信息收集的难度。每个档案管理员都有义务收集档案信息。高校的行政、教学、科研、学生等档案信息资源分属于多个部门,收集的范围和难度都很大。对于档案意识薄弱的个人或基层档案工作者来说,往往会丢失一些重要信息。高校档案部门的业务系统是一个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使异构的智慧档案馆的建设需要进一步降低这一难度,实现自动采集归档数据。

二、高校智慧档案馆服务的特征

1.立体互联。高校智慧档案馆服务应该进一步利用信息网络,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互联网不仅打破了图书馆现有的模块化管理模式,而且档案馆与高校其他部门之间的跨部门联系,尤其是包括物理环境的连接:档案、部门、楼层、机器、储存等之间的连接,也被打破。从本质上讲,主体(档案馆、档案用户)之间的立体联系,体现了信息的深度交流、立体互联,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互动管理;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环境的立体联网与协同,实现了档案服务的现代化和观念的转变,使档案使用者通过一个“门户”即可了解高校资源的全貌。

2.无线泛在。人们通过克服信息障碍和消除信息隔离,创造了一种无线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档案服务可以在完全互联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由初期的档案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发展到现在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获取使用档案。档案利用的需求千差万别,档案使用者的认识也不平衡,一部分用户可以独立完成档案的使用,仍有一部分用户需要档案工作人员的帮助。这就要求智慧档案馆不仅要将复杂的档案管理利用无线泛在,将工作整合成若干简单可行的方案,而且要具备并满足个性化的交互,从而有效地帮助用户使用档案。

3.可持续发展。智慧档案馆面对师生共享档案开放权限,为师生自主参与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能,体现了档案管理开放创新、公共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特性,为智慧档案馆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智慧档案馆通过开放式管理提高了师生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数据资源的开放性,为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并为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提供了基础。智慧档案馆依托物联网技术,具有智能感知功能,它不仅可以感知档案管理的信息,还可以感知档案工作的整体运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由于档案资源间实现了共享,信息壁垒被打破,档案信息的收集与聚合产生了1+1>2的效应。

三、高校智慧档案馆创新服务对策

1.加强智慧档案馆标准规范的建设。规范化指导下的智慧档案建设,可以减少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损失,促进后续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除了参考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行业规范外,还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一套标准规范,来指导智慧档案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可以通过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完成,突出共性,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致性铺路,还要综合考虑建设要求,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性和可扩展性。建立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的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业务标准可以节省数字工作的时间和精力[4]。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与档案管理系统公司、数字公司沟通,提出自身要求的主要依据,如我们需要的功能、与其他系统对接的要求、数字化的质量。

2.档案载体管理数据化。传统的档案收集模式,无论是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还是自发或自愿的,收集范围十分有限。在智慧管理环境中,可以将各类电子档案资源的收集放在前面,从文件或项目创建中收集元数据。大数据技术也有助于突破对存档资源的空间限制,以更广泛的方式设计“大型存档”,从而尽可能收集全面和完整的数据,更加关注一些底层的、零散的、复杂的信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慧档案存储越来越多。随着存储自动化系统和RFID系统的建设,包括存储环境监控,存储和管理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了高校的情报开发服务水平。智慧校园带来的业务系统自动化和数据标准化为智能文件管理和智能服务以及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3.提升智慧档案人员管理素养。传统档案工作模式下,档案员只需要学会手工操作。在智慧档案管理工作中,他们不仅需要熟悉数据和电子文件,还需要熟悉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文件,学习新的操作系统,熟悉电子档案管理流程,更重要的是,还要持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更新现有服务方法。随着对高校档案工作重要性整体认识的提高,高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申请档案数字化项目经费也越来越容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网络安全风险较大。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年龄偏高,人数偏少。老员工经验丰富,熟悉业务工作,但新兴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人员数量的限制,档案工作者只能忙于现有的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对智慧档案的建设关注甚少。因此,高校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适当引进档案与计算机专业的生力军。为高校档案注入年轻力量,将更有利于推进智慧档案建设。此外,高校档案馆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智慧档案建设的要求。

4.加强校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系统的不规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高校智慧档案馆建设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档案管理系统与教务管理系统不能无缝衔接、数字化档案难以链接、系统维护与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是高校面临的现实困难。在智慧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档案馆可以联合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评估,就数字化档案工作的质量进行沟通,并及时交流使用档案管理系统的经验,让后续高校建设智慧档案馆少走弯路。建设过程比较慢的高校,根据经验向技术服务公司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公司不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就要及时更换公司,降低工作难度,减少低耗水平和重复施工。

作者:李晓红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档案馆

高校智慧档案馆篇3

一、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启动,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档案建设的需求和投入逐步加大,建设新型智慧档案馆成为落实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智慧建校工作提升、跨越的有力抓手。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之后档案馆的又一未来发展形态。它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的“智慧化”。

二、现状与问题

(一)政策引导不及时。档案部门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的项目,尤其是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工作。现今很多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因环境因素所限,还没有智慧档案馆筹备、规划、成立以及后期运维的中长期科学管理模式和资源搭配合理成体系的基础政策。没有制定与之匹配的管理方式和引导政策,更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管理规范,这就导致在智慧校园整体设计时没有将智慧档案馆的设计纳入其中,从而影响未来数据对接和智慧校园建设,容易造成档案馆在智慧互联时代成为“信息孤岛”。

(二)基础建设不充分。随着“双高计划”的快速推进,各高校对智慧校园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些基础硬件设备和条件的不足仍制约着智慧档案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建设智慧档案馆前,要实现馆内档案的全部数字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智慧化档案馆,可大部分高校的档案工作还是针对实体,部分高校开始或正在进行实体档案数字化加工,只有少部分高校完成了全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这一点就成了发展智慧档案馆的瓶颈性因素;二是档案馆内设备虽已达标,但仍不具备实现智慧化档案工作的可能,如要实现档案的自动存取功能,就需要在安装新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全监控库房、安装门禁管理、采用RFID模式、更新智能密集架、引进机器人传送装备等,这一系列的设施设备建设是左右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基础性因素。通过各个高校间对比发现,有很多高校的档案工作仍旧沿用过去相对初级的管理模式,其所应用的管理系统仍为单机操作系统,相对简单,仅有一些初步的录入、查检功能,其利用、编研、信息统计、库房联动管理模块属性相对缺失,与国家对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其对馆藏内容存量的数字化、增量电子文件归档等基础建设工作还在陆续开展。大部分的文件资源还是以纸质载体的传统档案为主,虽然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文件,但是不具备可上传、可利用的操作功能,用单机的档案管理系统仅能够查询到档案案卷目录,再依据目录内容从实体库房找到案卷进行调阅,耗费大量人力资源,效率不高。

(三)队伍建设不匹配。近年来,各高校在“双高计划”的发展下,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且人才队伍在思想认识、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大多为非档案专业出身,其专业水平以及信息化能力等不足以满足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发展。在学历专业方面,虽然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不断增加,但在研究领域与专业对口上,档案队伍中缺乏档案专业背景的人才,其专业能力多以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为主。另外,档案馆智慧化建设队伍储备不足,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多,且同时具备档案、计算机能力的多面手人才少之又少。再者,对于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限于各校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不同,档案工作部门在人才梯队建设、相关培训等环节投入比重不够,不能为档案事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这也从基础上限制了档案馆事业的前进。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规范制度不够健全。同智慧化档案工作起步较早的各国比较,中国目前关于智慧化档案馆建设的相应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在智慧化档案馆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方面引导不及时、配套支持政策不明确、运行管理规范不清晰等等,这些问题从顶层设计方面阻碍了智慧档案工作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智慧档案馆建设工作的推进。

(二)数字化工作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智慧化档案工作的依托就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辅助现有的5G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支撑以及智能档案系统等等项目的综合利用。但从现有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各高校均在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工作,可因为投入不足、与其他工作相比重视不够、基础设备缺乏等因素的制约,随之就形成了各校档案数字化工作发展不均衡,总体发展不能达到建设智慧化档案馆的水平。

(三)对人才队伍重视不够。高校的教科研工作一直是学校推动工作的焦点和重点,档案管理部门作为学校二级教学辅助部门,其位置也变得像辅助功能一样趋于边缘化,而作为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显得更不重要,从各校的招聘工作就可看出,往往档案部门聘用的多是校内待消化的非专业人员,想得到档案、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很难。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缺失。为什么会有很多校内转岗人员的存在,没有更多的新任报考档案工作岗位?多数人意识中的档案工作很轻松,考核不是很难,同时未来也缺少发展。其实就是对档案人员的考核没有设置明确的工作等量和等第,同时在职称评聘、学访交流、考核评定、奖励促进等方面,现在的体制还不能满足档案事业的发展。另外,从高校馆室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角度来看,其平常的工作内容相对繁杂而且数量很多,从事的基本是围绕学校主体工作进行的辅助性、配套性服务工作,按照要求进行配合的机械检索等内容,缺乏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缺少对自身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建设,科研课题、论文、专利、发明等业绩成果产出量低,科学研究能力弱。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伏案工作,对于远景规划和自我发展规划,思路不开阔,前景不明朗,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不明确而且渠道单一。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尊重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制定适宜的配套政策制度是智慧化档案馆建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要建立国家和省市实际政策相适宜的智慧档案馆,定制一些适宜的配套政策制度,从早、从快、从新布局顶层建设工作。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各高校在建设智慧化档案馆上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及科学的引导,从而在网络通信、信息基础、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和智慧化管理等方面,能够更好投入到智慧档案馆建设。其中,日常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是智慧档案馆运行的基础,各高校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要乘势而上,根据实际状况结合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从长计议,站在大局的角度,对应未来长期管理的需要,根据智慧化工作的特点,通过制度规范档案馆的借阅、安全保密、库房管理、统计检索、鉴定等工作环节,并通过制度的建立,在双高建设过程中,确保对高校智慧化档案工作给予人才引进、物资保障和财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要与时俱进,提高观念意识,改变常态惯性的思维模式,充分大胆地引入新制度、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主动出击将更多的智慧化元素引入高校档案工作。同时在同地区、同区域内倡导引入各校联合制策,为未来的智慧融通、大数据的有效利用打好基础。

(二)依托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加强档案工作智慧化。智慧档案馆的建设需要相对充足的财力支撑,包括智能管理系统、自动化档案柜、恒温恒湿机、档案消毒柜、智慧化档案自助一体机等等硬件的引入。而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建设中,长期处在辅助的角色中,其建设与学校投入重视程度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档案管理工作往往不能直接对学校的工作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功效,其工作往往很难被理解,更难讲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所以在相关项目的年度预算上,学校给予其他部门的相对多些,分配给档案部门的相对少些。随着“双高计划”的建设,带给高校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高校档案馆作为延续学校历史文脉、传承学校发展经验的重要部门,档案馆建设必将纳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中,档案管理部门应借“双高计划”之东风,向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设方案,加大投入建设智慧化档案馆的力度。在国家和省市级各层面均在大力倡导和推进智慧城市的有力条件下,智慧校园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数据平台共建、信息资源共通以及网络硬件建设方面,能够有效地推动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建设。这样一来,可以大大节约开支,使有限资金能够应用于更多项目建设,例如在全校投资建设智能办公系统的同时,将智能档案管理子系统列入建设清单,这样就在建设智能档案系统的同时节省了单独购买的费用,从整体上达到了资金优化使用。除了节流之外还要进行开源,才能够保障档案馆智慧化工作的推进。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的双高计划,其工作目标——5个提升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正是智慧化校园和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政策与配套资金保障。在高校进行双高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预算中,明确智慧档案馆工作的配套支持。

(三)健全档案工作队伍,引进对口专业人才。通过构建由档案工作委员会、档案馆专职人员以及各部门兼职档案员所构成的高校档案工作层级管理架构,可以将相关制度、模式、指导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等一一贯彻落实到细节中去,融入高校工作的各项环节,保障档案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现馆藏内容的增量电子化、库存信息化、使用智能化。同时,还要加速档案工作队伍的升级工作,借由双高建设之机,引入大量的信息专业人才。大多数高校档案馆,原始的人才引入大多是校内的转岗聘任,随着档案工作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引进专业人才指标也随之而涨,往往都能够引进档案学和情报学的专业人才。但对于智慧化档案馆的建设来说,高校档案工作部门的现状是,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不能保障在智慧化档案建设工作中担负起档案馆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工作。同时,从出于安全等档案特有属性的角度出发,与之相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云端安排、数据库备份等数字化操控,以及存储信息监控、服务器运行监控、用户角色监控、数据库运维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工作都应该由档案馆内的专业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要在高校智慧档案馆建设中努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胜仗的专业队伍。从馆内工作人员自身角度出发,要与时俱进地学习相关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业务,比如纸质档案数字全流程实施、大数据统计与挖掘、人脸识别安全系统、办公电子文件无缝衔接归档等新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深挖内涵建设,做到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同行学、向专业人士学,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建立知识结构充实的能够满足现有业务需要的应用知识结构体系。从业务培训的角度出发,加强馆内原有人员和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培训工作,及时引导、加大力度、提供机会,促进已在岗人员快速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倡导引入金字塔培训模式,先使初始培训或使馆内一位专业人员获得相关技能或技术,通过这位专业人员的熟悉以及实践后,在馆内进行多次和实时的培训,引导馆内工作人员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达到点成线、线成面效果,通过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形式将技术和技能向档案工作体系的下一级传递,从而形成全覆盖模式。

五、结语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到2035年,推动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无疑是最有益的路径、最有效的工程,这其中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必不可少。因此,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符合时展趋势,乘“双高计划”之东风,在馆藏内容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与智慧化档案馆相匹配的制度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人员队伍,引入专业技能人才,将传统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编研等一系列流程和工作方式等作相应的变化调整,创新工作理念运用新型技术设备,对基础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同时采用新的模式、办法、操作技能,投入智慧档案馆建设中,实现为党管档,为校存史、育人、宣传等功效,为国家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侯浩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