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5 18:10:25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篇1

中国对现代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维持。这种维持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按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教育的管理目标由原来的全面性管理转变成有选择性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成间接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成法律和行政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时间上,由原来的短期管理方式转变成长期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成宏观管理。

如今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调整的时代;更是一个推动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教育管理在调整、改革、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中,寻找新问题和新事物进行理论研究,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并且在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中完善其理论,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服务。

二 现代教育管理的目的

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目的是保证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有效地达到基础教育管理的目的,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现实,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和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改革教育管理思想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就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管理问题上的看法。实际上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基础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由此,教育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强化普及,淡化选拔,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便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和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调整办学管理目标

所谓现代公民意识,是人们对现代公民所享受的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及思想道德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对于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只能对现代公民的意识进行彻底的研究,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认识和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把应试教育转化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上来,在为了办好学校和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要端正思想,把培养和造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确立了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教育管理才能转移到保证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地把应试教育转变成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轨道上来。

三 向现代教育管理转变的途径

1.教育立法

教育立法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目的是使教育工作在方针、制度、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调节各种管理对象。

实现教育管理主体这一职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随着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服务于管理职能的。目前在中国,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要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微观介入转变为宏观调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等;其管理手段则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转变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手段的相互结合。

2.管理部门

从中国教育管理的现实出发,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观,也是转变整个教育管理观念的关键所在。基于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是一种宏观有序的过程,也要考虑到政府、学校与教育中介组织各自的特点,为克服以往政府“全包式”职能观所造成的管理职能错位、权责失衡等弊端。

3.制定规划

教育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与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发展越来越密切,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根据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计划来制定教育规划。

现代教育管理篇2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现代教育管理篇3

1、背景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及后续相关文件的下发,使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国得以全面试点和推行。经过约两年的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项目实施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在全国推荐各省最佳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今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工程管理水平;同时,随着先期建设成果已经进入使用和维护阶段,相关领导强调在加强建设管理的同时,必须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应用效益和服务水平。

在国家加大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各种组织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信息和信息技术意味着最重要的资产,这导致IT本身已经或潜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随IT而来的风险、利益和机会使得IT治理成为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因此,随着对信息系统依赖性的增加,IT治理对于组织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根据我国信息化目前的问题和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工程的有效管理,保证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设计开发一套符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的IT治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以让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绩效。

......

目录

一.概述

二、IT治理系统介绍

三、IT治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和环境

四、IT治理系统总体设计

五、IT治理系统详细设计

六、毕业设计小结

七.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七、参考文献

1、胡克瑾等编著,高新民审校:《IT审计》(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

2、孙强、左天祖、刘伟编著:《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3、郝晓玲、孙强著:《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姜旭平、姚爱群编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现代教育管理篇4

二、利用校讯通等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是中外教育发展已久的一种方式。运用网络与孩子的父母及时沟通,问题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利用移动校讯通等短信互动平台,让无声的语言飞到孩子父母的身边,让远在外地的家长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短信交流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提醒他们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一些季节性疾病的预防等。发短消息的形式也很多,可以群发,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发或个别发。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绩都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孩子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总是牵动着父母的心,当他们知道老师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份感动,便自觉地与老师交流,配合教育孩子,双方达成共识。校讯通等平台,构建起了老师与家长的绿色心灵桥梁,也让班主任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三、班级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交流平台

所谓班级博客,就是通过互联网,以班级的名义建立的博客,供班级全体成员共享的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博客是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非常便捷的管理方式,给班级管理带来生机,拉近了我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1.让博客成为班级文化展示的平台。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不仅要注重环境的美化对孩子的熏陶,更要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规范,及精神层面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班级文化,进而与老师共同教育影响孩子呢?班级博客便为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把班级文化通过班级博客展现出来,比如我把我的班级博客命名为“我的未来不是梦”,意在激励大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博客里展示了我们的班名、班歌、班徽、教师寄语及我的班级管理理念等,把我们的育人理念传达出去,让家长们了解我们的班级文化,从而更加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提出宝贵的意见,群策群力管理好班级。

2.让博客记录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在班级博客中收录学生的成长日志、图片、留言等,记录他们在各个活动、各项比赛的精彩瞬间,记录孩子的童言稚语、记录老师的谆谆教导与鼓励。这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又见证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现代教育管理篇5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依托,实现异地、多点、双向交互式与协作式的教学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学习者利用INTERNET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可以学习所希望学习的课程,共享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有关的学习资源。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客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把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实施教学行为的。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是主体化行为,学是客体化行为。而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准永久性分离”,学生由受动式的接受教师的讲授向能动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转化,学生对某个个体教师的依赖性减轻,学习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觉、自为的行动。习惯于充当教学主体的教师,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条件下,必须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更新观念;掌握和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要求。那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就是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变为“导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人、启发人、引路人;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清楚教师的职责,然后根据职责设计教师行为。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从网上或其它教学媒体上获取、选择课程教学信息,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通过课堂或其它途径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使用课程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上服务;按学习进度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讲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组织期中测试(小论文、网上测试等形式)。

为了很好地履行教师职责,必须重新设计教师行为,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1.做一个指导者

作为一个课程的责任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提供该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并准确地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以指导学生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框架,这样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至于结构散乱,无章可循。同时要清楚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点所需的预备知识。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这些知识所需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规定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BBS在线讨论、E一MAIL答疑、CAI课件、电子教案进行教学。由于有些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并获得教师的指导,所以只有教师真正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才能真正体现开放教育的特点,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成为一个指导者。

2.做一个支持者、服务者

作为一个课程责任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上的支持与服务。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上辅导及专业信息,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开阔视野。

课程责任教师可以利用Word文档.PowerPoint,lP课件等多种形式,把每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一一列出,并用实例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学生学习。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层次不同,对知识需求程度各异,教师要尽量与学生沟通,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

网络资源无穷无尽,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才能在无穷的资料中选择,加工,整合,使之成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用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快地给予回复。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做一个参与者

作为一个课程责任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帮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介绍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由于学生与教师不能经常见面,甚至有些学生与教师从未曾见过面,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很“疏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或用电话与这些学生沟通。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做一个监督者

作为一个课程责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的布置作业,小论文或网上测试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要把检查结果回复给学生,提出建议或要求。

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学生在注册学习一门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但学习的结果要受到课程责任教师的监督。教师要在开课之初,确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总成绩可以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可包括4次作业,2次网上测试,2个实验等,分别占一定的分数比例。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规定各项,并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在任何一个教学模式下,监督机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师作为一个监督者,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在“网络将改变我们的一切”的时代里,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使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发挥自己的“导学”作用,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才能完成新世纪远程开放教育的任务,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华.教师如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10.

[2]刘炎,李革才.试论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3]于云秀.开放教育人学指南百问[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现代教育管理篇6

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更是哲学、语言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样性领域的混合。它要求对现实重新进行解释,这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因此,不少教育管理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

(一)研究视角一:根源于具体的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反对现代主义推崇的统一性、整体性、普遍性,以及二元论的信仰,弘扬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体到管理组织中就是认为: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特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其中每一个分支也有不同的特点。正如格林菲尔德认为的那样:“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的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人们在组织中做出决定,采取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2]所以组织是人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因此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组织理论。

(二)研究视角二:注重对于价值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学只关注教育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以提高管理效率,长期以来质问“事实怎样”,而不理睬事实背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应该怎样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利菲尔德认为:“只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只能把教育管理带入羊肠小道。”他认为在后工业时代,要用一种广义的科学概念看待教育管理科学。要彻底的摒弃决策和组织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观念,科学不再是强有力的控制,而是赋予人们的一种更深刻的洞察。[2]即教育管理不仅要研究事实问题,更要注重对于价值问题的研究。因为“在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在这个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成分是次要的。因此管理研究不仅要看到事实的表象,更应挖掘出表象下的应然层面。

(三)研究视角三:注重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

现代教育管理科学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进行建构,把教育管理理论建设视为像医学那样的科学理论,认为学校组织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合理的逻辑、系统和秩序之上,一旦发现组织背后存在的逻辑和规律时,便找到了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认知使得大量的探索都只基于量化的分析和统计等所谓的不涉及价值的科学研究上。这些都违背了后现代对于世界的基本假设。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人为的所谓元叙事的存在,认为世界上没有普遍的真理、总的原则的存在。[2]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点,即每个组织都有特性和差异性。因此管理研究的对象应从大范围的组织研究进入到对微观世界的独立而细致的研究中去。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各种定性的、质的研究方法。研究不仅仅依靠数据、调查问卷,大批研究者进入到学校中观察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校成员对话,体验学校生活并作记录。实验证明,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报告内容深刻,栩栩如生。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说明人们逐渐地接受了后现代的非理性,不确定性等观念。

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启发的。我国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也是多元化的,西方出现的一系列后现代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中国。[3]所以,借鉴西方后现论及其教育管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我国的管理和教育管理问题。

(一)依据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总体的观点是:学校应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去进行管理,最接近教育实践的人会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它强调在做出决策时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进行适度的分权,增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种管理模式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和“权力下放”的思想。因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宏大叙事”的做法没有顾及到具体情境的特点。就教育组织而言: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它的境遇都是独特的,没有适合于所有学校的理论,学校应该有更大的权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反观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现行的做法,走的是一条“研究-开发-推广”老路。某种理论或做法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实行成功,就会被强有力地推荐到其他的学校和地区。有些学校和地区甚至不顾自身的情境主动地跟风。这种做法完全不顾学校间、地区间的差异和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每个学校不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搞研究,做决策,而是“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好的学校怎么示范,自己就怎么学。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实行不通的。由此校本管理为我们学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学校不能再是“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而应该成为成个复杂系统中自主变化的一部分;学校管理应从“外控式管理”逐渐转为“内控是管理”,从而使学校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出新的秩序。[4]

(二)在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中,注入“柔性管理”的观念

现代教育管理学以逻辑实证为基础,追求“客观方法”。研究者只关注教育管理领域内的事实问题,着重研究教育管理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而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价值、伦理、道德等人文因素却长期忽略。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霍奇金森则认为:“人们以逻辑和理性构成了管理组织的元价值,这无疑是一种价值假设。逻辑主义仅仅是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在后工业时代,有技术手段提供的过量信息仅仅只能使现代人更加认识到自己对于变更组织的无能为力。”这说明了对于组织管理中的价值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管理实践无法避免的根植于价值。[5]关注组织中的价值问题无疑要关注组织中的人文因素。而柔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者借助于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来实现管理目标,即主要通过说服、解释、劝说等方式来进行管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无疑高度关注了组织中的人文情怀,它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长期以来只注重对管理技术的研究以追求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而对于管理领域的价值问题和人的主观因素视而不见。因此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对于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我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组织的文化性,尊重组织内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强调为个人提供更多地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机会。可以为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比以往更多的关照。[6]

(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推行开放管理的新观念

原有的学校管理相对忽视学校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对来自外界的大多数影响持抵制态度,概言之,学校被视为一个封闭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要使系统具有自动生成秩序的能力,就必须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校内外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彼此联系,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复杂之网。由于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太多的人的因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有特定知识、生活背景与个性特征的人。因此,教育管理过程不是稳定的、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变数的自组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重新认识管理过程中的非线性变化的价值,认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组织秩序产生的重要来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封闭守旧型管理,它不但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妨碍了教育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一社会功能的顺利实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观念,特别是要树立开放型的管理理念,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7]

现代教育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3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尽管近年来高等院校对教育管理逐渐给予更多的重视,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模式仍显落后,无法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正因如此,国内许多学者及教育界人士开始引用西方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即后现代管理观。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念相比,其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意识,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因此,分析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后现代管理观的基本概述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要表达管理中的新兴理论趋势。目前对其概念仍没有完整的界定,但能够肯定它体现的是管理内涵与管理思想上的变革。从后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分析,可表现在非理性、边缘化与多元化、怀疑性与批判性等特征。其中后现代管理理念的非理性指对人的情感、内心体验、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给予重视,打破理性与科学的局限,并找寻失落后的“家园感”;边缘化与多元化则主张以多种角度看待世界,同时注重个人打破传统边界,使决策“中心化”向“边缘化”转变;怀疑性与批判性则是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容,强调突破现代主义中一成不变与墨守成规的诟病,并以此使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主义得以促进与发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从管理结构角度

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科层化的重视以及人性化的轻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主要集办学、管理于一体,使大学趋于行政化。这种行政化充分反映了官僚制或科层制的需要。而现今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以这种科层制为主。尽管科层制管理模式下的规章制度能够明确学校组织的行为标准、工作程序、内业范围及各内科室的关系与职责,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这种模式下将规范条例的运用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使学校的奖惩、监督与控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并因此导致人际恶行循环的情况发生,如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间的矛盾冲突、教职工、学生操作系统与后勤部门的矛盾冲突等。因此这种科层化的管理模式也成为阻碍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管理对象角度

现阶段,高等教育在管理方法与管理思想方面多利用科学管理的方式使效率最大化。其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多集中在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统计、教育调查等方面,对人实行思想控制,以此实现标本化。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将以“人”为主的管理对象转化为同一性质的物,导致个人的差异性被完全忽略。另外,科层化模式下的高校管理体制,需要下级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以人的“奴性”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从管理目标角度 大部分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以量化管理方式实现的,通过具体的行为或明确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忽视了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道德性因素。例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与日常表现通常采用分数的形式,并规定了加权系数。这种方式对评选荣誉称号、评定奖学金等方面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实际考核中对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或义务劳动等行为动机没有综合考虑,如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为满足综合测评加分需要或个人兴趣爱好等。而且高等院校中教师的考核也多以量化的方式为主。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作为高等院校秩序的维护者,缺少了自身应具备的本质要求。

(四)从管理模式角度

由前文几点可知,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求下级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人的差异性与主体性被逐渐抹杀。尤其针对当前的学校组织如具有不同特性的师范类大学、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大学等,往往以统一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忽视了管理的差异性。另外,在理论领域,很多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引用的主要为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管理理论能否完全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是学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管理组织观念

1.教育组织结构的变化

区别于科层式管理组织形态,教育组织结构应保证学生的自由度与自治权,而且教师接受一般性的领导与控制。但形成这种教育组织结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开放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创新原则以及动态原则。在开放性原则方面,要求学校形成比较开放的系统,使环境变化的弹力得以增强。在系统化原则方面,后现代管理观强调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管理形态,在保证系统整体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需注重对其他要素特征的把握。创新原则则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注重学生新的思维模式的开发,在不助长个人主义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能力、特性等密切关注。在动态原则方面,要求学校组织结构在设置过程中既要做到权责的统一,也要注意实行预定目标的客观条件与可能性。由于每个高校尤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所以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改变当前仍需保留传统的科层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校长、形成管理人员及教职工等采用层层控制的方式,并建立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层级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这样不仅将人文特点与生命力充分展现出来,也解决学校中存在的许多矛盾问题。

2.教育组织文化的丰富

传统的高校组织文化方面主要集中在学校设施设备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等物质文化方面,忽视了组织文化中的精神化文化与制度文化内容。因此在丰富教育组织文化过程中,首先从精神文化方面,如学校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都可成为其载体,特别在教育实践中需对教师与学生创造的且能被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文化传统进行归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使之渗透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从制度文化方面,需将师生的学习生活等要求纳入其中,并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结合融于一体,以此作为教育组织文化的制度保证,具体包括如学生管理制度、作息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使这些内容能够内化到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中,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与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转变教育管理目的观

1.重视人的主体性

后现代管理观念中,作为人的组织,教育组织应对每个人的差异性给予尊重,而且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也不应采用统一的管理观念,因此要求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应具备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以及丰富的经验,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管理对象以关注人取代关注事物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员工及学生的利益,注重管理者与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使员工与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以此发挥主人翁意识,保证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因此,根据后现代管理观,首先应关注组织中的人,改变被工作异化的情况,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应尊重个体差异性,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个人的个性与差异性给予尊重。最后,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且要求管理中采取民主决策方式,为个人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管理方式更具灵活性。

(三)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观

1.高等院校的自主管理

在后现代管理观念中,不以具体情境特点为依据所实施的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应用与实践中。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情境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应以统一的理论去管理所有的学校。高等院校应在人事管理、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具有自利,以“内控”自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外控”管理方式,这样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行政管理政策执行者,推动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

2.管理中的群体决策

对以往科层体制下的人际关系可通过群体决策的方式进行转变,在后现代管理观念中,只有执行者具有主人翁的意识以及责任感,才能使管理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可使学校成员、家长及其他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决策中来,但需注意在没有利用冲突且成员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意见的交流,最后形成统一的决策。

结论: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很明显的启示,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呈现的多元文化现象也要求高等院校注重后现论的借鉴,并以此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动高等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爱胜,后现代教育观对“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1(7):173-174。

[2]游敏惠,浅析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l.高教探索,2011(1):46-48。

[3]彭琼,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影响[J].求索,2005(8)。

现代教育管理篇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而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翻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管理篇9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一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教育系统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科教兴威”战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教育发展。20*年,中央下达我县专项危改资金267.14万元、农村初中校舍建设改造工程专项资金826万元,全县共排危3447平方米,修建学生宿舍、食堂7700平方米。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600万元资金,进行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出资为一中新校区建设征地280亩。积极争取香港苗圃行动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教师队伍管理逐步规范。开展在编在岗教师清理,掌握全县教师工作动态。严格选聘教师,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和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工作作风明显好转。采取措施,整顿考试秩序,考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师的责任心也明显增加。

三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管理为第一要务,狠抓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年,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稳步上升,中考考生优良率居全市第一,高考上线1314人,上线率达62.2%。县一中在全省中学生物理奥赛中再创佳绩,我县中学生在全市“迎奥运”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县一中申报省一级三等完中通过市级验收,县一幼晋级为省一级三等示范幼儿园。

四是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教育收费。实行教育收费审批、公示制度,实行教育收费校长负责制和承诺制,确保依法收费,公开收费。开展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检查,对全县32所中小学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接受市审计局的义务教育经费审计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收费交叉检查。查处了8所学校违规收费,清退所有违规收取费用,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五是“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截至20*年秋季学期,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95529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并免除学杂费,对23397名贫困寄宿制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在校学生达68651人,入学率为99.42%,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巩固率为99.56%;初中在校学生达26878人,毛入学率为102.41%,巩固率为98.38%。加强扫盲巩固提高工作,完成200人的脱盲巩固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全社会给予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同行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很薄弱。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还有“瓶颈”制约,职业教育还需进一步发展。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教育教学管理仍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同时,受金融危机和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教育发展还将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农民群众增收幅度减缓,教育投入和消费受到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量大面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压力加大。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不断巩固成果和解决问题中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力度。今年,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省、市也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科教兴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抓好幼儿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围绕以上目标任务,重点抓实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实学校常规管理。管理是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项事业永葆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抓实学校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措施。当前,少数学校存在着管理松懈、纪律松弛、教学质量低下、工作秩序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县教育局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把今年确定为教育管理年,希望各中学、中心校从严格管理制度和健全责任制入手,在学校管理制度化、教学工作目标化、常规工作规范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年全市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将在我县召开,这是对我县教育管理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促进。各学校要以此次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抓实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校园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结合结合学校实际,逐项分解细化,逐条抓好落实,做到在管理上有特点,工作上有亮点,质量上有提高,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在此重点强调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各幼儿园要加强规范管理,让其更好地服务社会。要做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要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在省教育督导团的工作通报中,我县两基巩固提高的几项指标位于全省后列,例如:全省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10个县中,我县仅有2.92平方米,列倒数第三;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不到6平方米的11个县中,我县仅有4.15平方米,列倒数第一;小学生均图书不足6册的7个县中,我县仅有2.95册,列倒数第一;初中生均图书不到10册的44个县中,我县仅有4.86册,列倒数第五;小学师生比不到1:24的14个县中,我县以1:29.23列第二;初中师生比不到1:19的21个县中,我县以1:28.34高居第一。这些指标通报给大家,是希望大家了解我县的教育工作在全省的情况,找准差距,迎头赶上。当然,有些指标是一时解决不了的,但有的问题是只要我们重视了就能解决的,比如生均图书这个指标,该投入的,就必须投入。去年在我们县召开了全市学校“两室”建设现场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县是个较好的机会,我们要借此契机促进这些建设的发展,不要其他县一上去,我们县就掉队了。

二是抓实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本身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县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做好教师招聘工作,切实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搞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国务院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县教育局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上级要求把这项惠及广大教师的好事办好。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长责任制和校长培训方式,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是抓实减负提质工作。近期,省、市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减负提质”工作,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和我县签订了《2009年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必须认真做好减负的宣传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减负的内容,积极支持减负工作,并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参与监督。通过宣传,使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自觉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作为本职工作,管好自己,搞好服务,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但是,要强调的是,要防止和克服减负就是撒手不管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减负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降低教学质量。我县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等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在有的地方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一些学校就不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保证每学期20周的教学时间;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减负。减负工作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培养、挖掘学生特长,并为学生展示特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各学校要广泛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题的“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热爱生活的体验能力和关注生命的感受能力。要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把弘扬民族精神、开展诚信教育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县情和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四是抓实学校安全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全县各学校要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要加大学校安全教育力度,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要强化学校安全隐患整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公安、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重点做好学校治安防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同时,要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师生安全。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每学期都要讲安全,关键是要强化落实,责任到人。

五是抓实教育公用经费管理。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要严格落实教育收费和教辅材料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严禁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决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今年,市政府纠风工作的一个检点就是落实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及免费提供教科书,请大家务必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县教育主管部门及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大对各学校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监督举报制度,设置举报电话,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乱收费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涉及教育乱收费的案件,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合理地使用教育公用经费,今年公用经费补助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小学300元,教育局要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各学校要继续坚持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去年组织过一次财务人员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组织更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新上任的校长们,更要加强学习,尽快掌握经济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规范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县审计局和教育局内审室要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探索有计划地开展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今年,从国家到我们县,都是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一年,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各学校也要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管好用好每一笔经费。

六是抓实建设项目监管。目前,全县还有近7万平米的危房,危房率高。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实施农村初中建设工程、新一轮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基础上,用3年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危房。并且提出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做到小学向村所在地集中、中学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三个集中”,科学、合理布局校点,力争3年内逐步消除一师一校。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建设项目较多,主要涉及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一中新校区建设等工程,县教育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项目规划、施工监管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严禁套取、滞留、挪用项目资金,严格按标准建设,高度重视学校建设的工程质量,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教育发展,百年大计。要实现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把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多办实事,为学校多解难事,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县教育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分管领导要多过问、多研究教育工作,促进本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各学校负责人对教育工作负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团结本校领导班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a织保障。

现代教育管理篇10

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而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园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添置相应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创建了专业的网站,拥有一流的电教设备。我园科学维护网站和多媒体设备,重点抓好“幼儿园网站”“幼儿园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更新改版“幼儿园网站”,进一步规范、充实其内容,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园的办园特色和办园水平,形成有我园特色的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精品。现代化的软硬件不仅满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而且为她们通过网络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幼儿园管理的现代化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我园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网络管理与教育科研、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后勤服务、行政管理等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了幼儿园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涉及幼儿园概况、幼儿园组织机构、幼儿园规章制度、幼儿园目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幼儿园工作评价及幼儿园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电脑技术使档案管理有序、高效,运用办公自动化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档案文字整理等更加规范准确。在卫生保健方面,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幼儿定期体检记录、身高体重测评、营养计算、检查矫治事项、登记事项(儿童事故登记、传染病登记、体弱儿登记、预防疾病药物使用登记、紫外线消毒灯使用登记、大型玩具使用检查登记)等实施全面管理;借助电脑,设计出一些艺术字以用于墙面布置、环境创设等也变得轻而易举;安全管理方面,我园还建立建全了一整套的多媒体监控系统,能有效地监控全园的安全情况。

在幼儿园网站宣传上,我园较好地实现了幼儿园向社会、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的介绍和幼教知识宣传和推广的使命,同时也和社会、家长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为倾听接受社会各界、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创设了便捷的途径。我园的网站自开通以来,受到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幼儿园的网站架起了与家长、同行、社会的桥梁,家园交流更加宽广,便于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改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合作,真正发挥出网站的作用,使我园的家园管理工作日益完善。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关键在于能否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过程,要使教育信息化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关键。我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课程。组织全园教师开展多次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促使教师们具备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能够更好地胜任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精彩纷呈的教学案例、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不仅从因特网上获得大量动态的幼教信息及专家咨询,而且还通过网络和幼教同行进行业务交流,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还转变了教育观念,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幼儿园吹起了清新的现代化学习之风。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成功实现。

四、创设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现代教育园本特色

多媒体课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的结合,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并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吸引幼儿多种感官,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用它来制作辅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示出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们学以致用。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如何制作一个孩子喜欢、接受和容易投入的课件,如何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容入形象、生动、活泼的课件当中,要求课件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实实在在起到教育作用,丰富的主题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将教学活动与课件巧妙组合,相溶一体。

现代教育管理篇1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68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本文将主要介绍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具有普遍性、信息化、多样性、国际化、实用性、人文化和前瞻性等特点。①职业教育的普遍性。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职业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普遍性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技之长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②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也提出要求。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③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职业的多样性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职业教育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④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的深化改革使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也应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⑤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其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紧密结合方面,职业教育着力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⑥职业教育的人文化。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1.2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进行教学管理有助于实现此目标并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培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包括师资团队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及实训管理等多方面。

职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涉及规模、素质结构、培养体系与聘用制度等多方面。各院校应依托相关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管理: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涉及政府与院校间的管理体制,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师资团队管理体制等方面。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院校得以规范有序运行的基础,故各院校应建立起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秩序,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院校组织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各院校应实时依据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切实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计划管理,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计划管理,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而教学质量是决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实训管理: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职业院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有助于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的投入,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加快实训课教材的校本化进程,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双证制”,以实训为基础、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2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2.1 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以院校为整体,系统化地看待院校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在其中发挥的协调作用。师资团队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实训管理等都可以从系统化的视角入手,从院校这一整体出发,使管理达到整体优化的最终效果。

2.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的经验表明:改革观念、开发观念、系统观念、效益观念与质量观念等科学观念有助于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决策、执行、监督以及反馈系统的完善对提高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听取教职工以及学生的合理建议,并运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3 结 语

现代教育管理篇12

一、现代职教体系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解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就是进行职业就业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相比于高等教教育中的抽象概念的传授,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性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可以是对职业技术进行训练和相应的教育,其中主要包括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以及对员工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教育教学中,在职业发展中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渗透,以此更好的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根据《质量年报》数据,截至到2018年12月,江苏高职高专院校共计89所,位居全国第一;广东高职高专院校88所,位居全国第二;河南高职高专院校84所,位居全国第三位。与2017年相比,四川省新增院校数最多,2018年新增院校10所;其次是河南,2018年新增院校5所。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密切相关的。

(二)职业教育所具有特点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业性,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特点决定具有教育价值方面的诉求,职业教育虽然属于教育的一种,但是跨越教育、职业的范畴。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为此,在职业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社会人才,有着明确的职业岗位要求。为此,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对就业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并解决,完善其职业道德体系。此外,职业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前职业教育涵盖从中专、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等层次的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各种渠道,以此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二、现代职教体系内涵视域下高职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管理中管理理念对管理方针的落实、管理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说在高职管理中应试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对学生的管理相对闭塞,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由于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正确,导致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是由国家从法律法规的视角进行制定,对教育管理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中还是采用传统制度方式进行管理,中高职的层次有所不同。为此,在教育管理中不能对传统的制度照搬。对中高职的管理的制度进行分析,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中职院校的管理属于一级管理,高职教育的管理属于二三级管理。不同级别的教育管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一个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在对管理经验进行照搬时,仅仅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相对单一,成本相对较高,但是管理效率相对比较低的现状。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发展而来,管理人员大多是也是照搬,这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对高职管理特色不够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很多高职管理人员仅仅将工作定位为谋生的手段,不乐于参加各种培训、教育,认为是浪费时间,从而也就极大地降低了管理工作质量,不利于高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现代职教体系内涵视域下改善高职教育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管理秩序,构建高效管理模式

现代职教体系内涵视域下要注重构建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此亦作为高职教育管理的保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中一直处于相对无序、不通畅的发展状态。例如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行政部分既包括教育、财政部分等,也包括很多行业管理部分,一些企业、高校等,各个部门层次不清,职能不明确,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高职教育管理中需要构建相对统一、规范、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要注重对相应的结构进行设置,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同一类型的高职院校进行统一管理,具有一定的层级管理,分为中央、地方等层次明确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中央要注重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对制度进行统一,以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进行发展。要积极吸纳各方面的力量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要保障高职院校自身的主体定位,在招生、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自身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政府、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方的合作

高职教育发展具有一定跨界性,其中除了政府、高职院校等,还包括企业、协会等各种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具体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训、实践基地建设、资金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为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实践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通道。但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权利往往集中在各类行政管理部门中,特别是在招生、校园扩建以及经费的支配等,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很多大问题上都是主管部门进行包办。这种政府单一的进行高职管理的方式,仅仅体现政府的主体地位,将高职院校、企业、协会等都排除在外,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打破这种陈旧的管理体制,要注重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协会等相互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接。

(三)做好层次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

现在职教体系视域下要注重做好层次衔接,将中高职和普高教育相结合,从而体现出对现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拓展。这也就是说以往具有专科学历的高职教育会结束自身终结性的状态,而是会连接中职、本科以及研究生等教育形式。但是当前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在管理中存在很多矛盾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应该要远远大于机遇。在进行衔接时中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怎样衔接?中高职教育虽然都是职业类型的教育,相互衔接相比其他阶段的教育具有一定成熟性,但是这种衔接也仅仅是停留在学历方面的衔接,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实质性的对接。高职教育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如何进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三类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为此,要想更好的做好衔接工作,就要注重实施双轨制,一种是在职业教育类型体制内进行衔接,另外一种是在学分或者资格证书的范畴内进行相互衔接,以此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四)回归教育本位,挖掘发展潜力

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意识进行唤醒,挖掘人的发展潜能,以此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职业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培训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教育的价值体现在,通过对个体知识技能需求进行满足,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会从教育和工具两个方面的定位进行思考。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管理的很多政策都是从现代化的发展的需求出发,更加看重人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进行培养,这种工具本位的倾向与当前现在职业体系的发展理念是不符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后者主要是从终身生涯的发展进行出发,对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类型、效果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教育取向回到教育的轨道。较多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关注,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规定,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和教学中对这种理念进行秉承最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需求,放在个人终身学习体系中,既要注重对技能的学习和相应的训练,还要能够重视对人文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以便保证技能在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全面发展。此外,要注重市场发展的动态形式,根据领域发展的态势对岗位作出相应的变化,完善相应的机制,制定相对灵活的课程选修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课程的选择,以便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的一定的基础,使得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实施国际标准,做好改革和规划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做到以国际发展为目标,实施国际化标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科技和教育两个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强化国家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中自身经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体系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构建具有中国自身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教育要能够做出相应的改革,国际化是一种跨国界、种族、习惯等多种因素,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具有标准规范。高职教育要想走向国际化,最为重要的是实施国际标准,按照国际规则或者范式进行工作的开展,对教育或者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衡量,对高职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为此,高职教育中首先要构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职业教育能够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此外,要能够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进行学习改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相应的积累,以此构建与国际对接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标准对接。高职教育要注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此走向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