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9-27 22:17:35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设,2003.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

3.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课,如果把它们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便可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4.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1.个人阅读阶段。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

3.全班讨论阶段。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的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的中学都在发出根据新的课标做教学调整的呼声。不过虽然呼声很高,可是各地的施行情况却各不相同,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仍然没有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因此,“填鸭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突破,以期带来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更多的注重思考以及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国的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来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我们为了考试成绩,“填鸭式”、“保姆式”教学屡见不鲜,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大到每篇、每节,小到字词,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或者说记忆的机器,也就更没有办法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材料或者信息,这样反而可以省去一段机械枯燥的知识传输的时间。将课堂变成学生们思想碰撞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大胆的质疑、创新,教师作为引导者,启迪他们的思想,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眼”。传统的知识传授还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进行浓缩,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举例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就可以更多丰富多样,教师利用这些手段来创设生动趣味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对他们感官上的刺激,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等方式来直观的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 教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照本宣科,成为了教材的奴隶,丝毫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虽然老师也付出了大量心力,可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向研究型的教育家转变。不仅要精通课本知识,还要将其升华,总结教育中获得的经验,钻研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自己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具有动态性的学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去读、去听、去看、去想,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要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那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式的教学,我们要彻底抛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天空。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只有使学生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3 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是全面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意识不仅限于理科,对于语文学科同样重要,并且语文的创新理念应该比其它学科还要超前,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语文的知识,还有人生的态度。只有让语文教学像始终不断流动的水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目的。因此,将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各个教学的环节融入创新实践,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一个智慧的启迪者。不要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完全自由的质疑空间,让他们的意识跳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自由自在的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变为精神上的养分,并且在客观的世界上反应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就不只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加工,而是要在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自己的理解来体悟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复制是无法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体系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施和反馈体系的优化,在教学系统中,一般包括了实施和反馈两个过程,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地位存在的。这两个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优等生超标、中等生过标、差生达标的原则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上,也要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既感到压力,又有自信,营造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试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就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分数成为了学生唯一的追求,考试就变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师生双方的心理都承受着这些人为的不必要的负担,而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以前的唯分数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不仅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还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观念都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不仅是教学方式从以前的课堂教授型转变为了指导策划型,而且教学观念也是从机械的复制模仿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智慧的启迪与思想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尤为明确,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寻更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冀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8).

[2] 王殿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方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3] 肖茂毓.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几个回归[J].考试周刊,2010(15).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4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10(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5

1、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6

1.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浅显思考

领导要带头学习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校之长应当通过电视节目、信息网络、文件资料和培训考查的条件和机会,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理解其中内涵,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依据制定出符合于本校本土教育教学转变理念的详细实施方案,把政策灵活机动地落到实处,在写出实施方案时,有力有据的论证,使之符合政策,符合实际,也符合发展方略。领导要先决策后民主,使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方略大从化、现实化和合理化,校领导应该把已经掌握的资料、思考的成果、书写的方案公之于众,也就是以这些资料为载体,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交流、总结、更改,把个人决策体现出来,把集体智慧融纳进去,形成全校实施纲领性文件,要符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目的、适应本校本土现实环境的发展、融汇全体一线教师总体思路和智慧光点、达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后的发展水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发展与科学实践之路。

教师要认识到一所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转变成功与否的实施者、实践者、操作者。教师既要遵守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大政方针,又要具体实践校本结合的纲领性文件,还要了解、掌握、分析、总结一系列政策、策略、规定、文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在学校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中敢于更新自我。教师要在学生、学校、家长三者之间起到表率作用。教师要把学生发展的状况作业详细记录,全面评判;对学校要真实上报严肃负责,使学校准确把握某一个集体单位――班级的发展进步信息;教师还应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多搞家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达到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综合了解与管理,促进学生整体与个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长足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一要靠家长理性的认识与支持,二要靠教师倾心的培养与引导,三要靠学生主动地参与合作。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

新课改理论认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实践;因为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教育与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多个课题需要学生选择,殊不知,了解和理解的自主性开化了学生的思维、思想和思路,使学生在教材指导下更加明确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教师只有以课程为指导性,给予“约束”、给予“帮助”和给予“引路”。

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育与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强调学生亲自思考、亲自制作、亲自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思考”的基础上“制作”、在“设计”的基础上“考察”、在“探究”的基础上“想象”、在体验的基础上“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提出问题,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增长知识、实现跨越。

语文综合性的理解极为可观,既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还有对思想感情的陶冶与升华,所以说,语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不易,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综合性指的还有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也有与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综合、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在含有语文量与语文性质上作出思考,自然、社会、科学,以及文化的素养全面提高,都是让学生把所有学到的知识“转换”为能力才是贡献社会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社会需要、运用于社会发展,这才是我们培养一代新人的真正目的。我们说,文化的运用面积广容量大,整个社会都缺少不了“文化”这一核心、普遍、必要的问题;数学与科学的初步认识少不了文化(也就是语文)对文字资料的介绍,所以,语文是任何一门科学与学科的“眼睛”和“思维”与“记录”及“资料”。

3.新课改下研讨性教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此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语文教学更要以情感教学为手段,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充分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们的基本语文技能,促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借助情感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让情感流失成为学生发展的短板,这就需要教学工作的多管齐下。

一、倾心教学,以情感渲染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位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改下的授课形式不能简单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形式上,而要形成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赢得学生的认同。

首先,教师要树立敬业精神。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教育大计,任在教师,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培养成果。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充满激情与活力,时刻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有条不紊地调动学生情感心理要素,通过改变言语表达方式、提出课堂问题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引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好程度。当然,这里讲的素质并不仅指教师外在的形象气质,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情绪的把握等。语文知识的学习任重道远,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无可学,但又无法有大的提高,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考试成绩一旦下滑,便失去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主动接触学生,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缩小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学生也就不难重拾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所谓“情境”,指的是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语文课堂的内容应该是丰富,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生的情绪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新鲜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逼真可感的课堂氛围,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体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加强学生对课文作品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个性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课堂活动只有完全互动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金刚钻”,才能揽下教好语文课的“瓷器活”。学生要预习,教师更要做足课前功夫。搜集多媒体素材,适度取舍,整理课堂脉络,细化讲课内容,创设出细致的情境,不至于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准确理解文章主旨,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在大脑中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让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为本,挖掘教科书情感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作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作家塑造了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教师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作为音乐家,直面耳聋的残酷现实,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例如《再塑生命》教学时,描述海伦的悲惨遭遇,她必须要比正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她慢慢走向自卑,愤怒……她渴望被爱,渴望光明,而这个光明的使者就是莎莉文老师,她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凯伦,让她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的幸福,让他的生命获得新生,莎莉文老师帮凯伦再塑生命。在这篇课文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生命的可贵。面对生活的磨难,唯有坚持,常怀感恩的心,用爱的力量去克服一切障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故事。以教材情感为跳板,点亮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才是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初中语文进行情感教学,一方面是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为纽带,带动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传递,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信念,这才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本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转变观念;关注成长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那么我们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教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四个观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2)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3)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信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2. 营造良好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3.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不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4. 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5. 改革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9

新课改思想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被动式教学而设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通过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语文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1.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实施新课改思想之前,教师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教材。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记住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好学生。而新教材在内容上不仅其知识丰富性和可读性强于以前的教材,而且其教材内容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也是传统的教材所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新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教学活动,且培养较浓的探究学习氛围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诠释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教师不再将教学内容只关注于教材本身,而是逐渐地改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不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下,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将教材更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2.学生学习语文方式的变化

新课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应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并将难点做标注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有了大幅度的转变:由观众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语文课堂氛围的改变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少会听到学生质疑的声音,然而新课改思想的深入实施以后,教师在不断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执不休的场面,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而教师在此教学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以便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所谓的“教学相长”。

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是需要学生的学来具体实行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再优质的教学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合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新颖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小组合作式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小组创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在各个小组中针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探讨研究,形成师生或生生间的知识、思维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角色作用。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间知识交流的领导者和促进者,但是也是最重要的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权力和充分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还改变了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在互相讨论中共同成长。教师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思想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其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得到了更好的强化。

2.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10

一、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学生对语文兴趣味同嚼蜡的现象,是因为课堂教学过于拘束于应试教育,无法放开手脚,没有真正体现语文科目的魅力。要让学生改变观念,放下应试教育的包袱,感受到这一学科领域的深层魅力,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从教学手段上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对文学、历史、文艺、时事等较为贴合学生兴趣的相关知识,利用学科魅力的感染和熏陶,建立浓厚的教学氛围,形成普遍性的学习动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具有相对更多的权力和自由,来对课本知识进行选摘性的输入,并以整体理论系统作为指导方针,结合语文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学生展示较高深的理论层面。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使学生得到基于课本而又超出课本的思想理念。

二、阅读教学改革

无论是名著精选,还是美文时谈,都蕴含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深度。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弥补初中学生所不具备的卓越视野,把思想拉到与作者同一高度,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底蕴,起到自身文化内涵积淀的效果。在阅读教学训练改革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推荐知识性读物或具有针对性指导意义的文字资料,鼓励学生引用和摘抄好词好句,并学会变它物为己用,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东西。坚持阅读,养成勤读多看,广泛吸收的好习惯,建立个人知识数据库,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帮助学生造就胸中有丘壑,厚积而薄发的文学基础。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名家名篇,密切关注时事新闻,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语文实践活动,组织知识竞赛和读书汇报交流等活动,广开言路,交换心得,达到共同分享读书收获的目的。随着教师的引导阅读,除了欣赏名家的手笔和布局,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去糟取精,明确自己的观念和品读角度,进一步探究名家是如何谋篇布局和构思立意的,学习经典著作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模仿大师的行文技巧。如此一来,学生引词用句等技能的提高自然不在话下。

三、作文教学改革

作为语文科目的重中之重,作文能力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考评。当代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语文教师应当跟随时尚,掌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脉搏,改变学生学写作文的方式和内容,改革教师指导评改的途径和形式,促进习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当前比较流行的个人主页、博客等网络平台,是新兴的以网络技术为包装的写作模板,很多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经常喜欢在上面与好友交流生活感触和思想动态。在作文课上一筹莫展的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却滔滔不绝妙笔生花。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建立公开博客,扮演指导和带领的角色,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博客圈,鼓励学生针对各种话题发表原创文章,作为施展自身才华,展示内心世界的舞台。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线,积极开发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改革思路,建立并完善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时代趋势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教育改革是国家大力扶持并将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改作为这一长远工程的重要试点,应当切实结合理论与实践,将语文教学改造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关键培育基地。

参考文献:

[1]袁桂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陆兴青.观念力求更新教学力求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管见[J],2008(27).

[3]熊继文,杨丽燕.提升理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J],2008(18).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11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者更优,学困者转化,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策略。

一、合理制订分层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实现所有学生抬抬手可以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分层目标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订教学目标,要避免超出学生学习负荷和没有挑战性目标的出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创建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小组合作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运用,然而很多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喜欢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遵守均衡发展的原则,在编排小组成员时注重“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优秀的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地安排在各个小组之中,让优等生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生,这样优化的组合方式,推进了小组之间的竞赛,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三、开展分层教学考核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开展分层的教学考核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层教学考核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对后进生进行考核,让后进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理想成绩,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给优秀生,让优秀生能够不断探究和提高,也防止了他们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篇12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