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13 20:02:28

植物管理论文

植物管理论文篇1

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2505(2007)-0060-03

一般来说,绿色生态住宅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宅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无污染、生态平衡的有机结合体[1]。绿色生态住宅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绿色生态住宅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为居住建筑绿色概念的兴起提供了背景,同时绿色生态住宅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以人为本,建设健康舒适、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已成为绿色生态住宅的主题[2]。在实现绿色生态住宅这一主题的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住宅小区的植物群落,使植物配置达到绿化、观赏和休闲三大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更多地是从规划设计、节约能源、水系统和室内装修等方面对绿色生态住宅进行讨论,而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研究还较薄弱。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直接影响着住宅小区的生态效应,而且还关系到小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化运行。因此,从绿色生态住宅研究的理论领域有必要对其植物配置问题进行探讨。

在当今的住宅设计中,“绿色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一大重点。然而,在商品住宅开发的实践中,在营造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时,往往存在着对植物配置的认识误区而导致小区生态环境的弱化甚至恶化。如有的仅仅是单纯追求绿化率“为绿化而绿化”。小区环境设计方案粗糙,绿化的实用功能远不能发挥,与主题的均好性绿化相悖;有的小区绿化缺乏个性,植物配置单调,识别性不强;有的绿色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构成,不权弱化了环境效应,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种植的费用较高,给后期物业管理带来困难;有的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脱离当地的自然条件,盲目引种,往往导致引种景观树成活率低。凡此种种揭示了在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的过程中,对住宅小区植物配置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上述表明:对绿色生态住宅植物配置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植物配置的原则

绿色生态住宅不仅仅是绿化,而是在住宅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等方面,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因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植物的配置上既要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协调,又要注重不同植物及植物类型在营造环境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既要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的深层次作用,又要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据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应体现以下原则。

2.1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小区文化特征

通过植物的特性来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外自然环境的特色。居住区环境景观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在物种的选择上,一要注重对市花市树的应用,市花市树是广受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地理条件的植物;二要注重植物本身的文化性与居住环境相融合。如有的小区喜欢在房子的周围种上些竹子,这里的竹子被人格化了,具有正直、虚心、坚定的品质。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注意这些人文气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植物与居民心理的和谐统一。

2.2植物配置应注重科学性,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

小区内绿化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宅。应注重植物的引进和多样性,创造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生态效益的住宅环境。

2.2.1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营造小区内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利于物种基因的保护,有利于植物群落对有限空间的利用,可以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处于这种稳定状态下的植物,不但生长良好,而且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等方面的作用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如果植物种类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景观上也是单调的。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必须重视植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2.2.2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植物的生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环境因子导致植物生长分布具有地域性。诸如温度、土壤条件、水分等环境因子都影响着地球上植物的分布。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良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

2.2.3体现小区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植物是小区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植物应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区景观的美学效果。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在应用中要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结合艺术形式,尽最大可能地把它的姿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特点展现出来。遵循美学原理,当“因其质之高下,随其花之时候,配其色之深浅”多方巧搭,形成高低错落、色彩斑斓、风情万种的季相变化,四季有花艳,长年飘果香的优美环境。

3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植物选择与配置——以江西为例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植物应体现出绿化、观赏、休闲三大功能,并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合理配置,笔者以江西为例,就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植物选择与配置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3.1住宅小区植物种类的选择

江西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km2,呈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因此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空间。

3.1.1小区内基本树种的选择——乔灌木的选择。乔灌木都是直立性的木本植物,在绿化综合功能中作用显著,居于主导地位,是小区绿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区绿化的骨架。

3.1.1.1乔木的选择。乔木类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因为它们经过了自然选择和人为淘汰,适应了当地的生长环境,抗寒性、耐热性、抗病虫害和抗污染能力均较强,而且容易成活。如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檫木(Sassafrastzumu)、垂柳(Salixbabylonica)、杜英(Elaeocarpusdecipiens)、槐树(Sophorajaponica)、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女贞(Ligustrumlucidum)、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i.mairei)等。

3.1.1.2灌木的选择。灌木类适当引进生境接近的树种。在选择一个小区的灌木种类时应避免色彩单调,花期不宜相同,要做到四季有花,这些灌木往往花期不同,而且叶色不同,观叶、观花、观果,可以增添小区绿化的艺术效果。如省会城市南昌市可选择的灌木种类主要有:月季(Rosechinensis)、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木槿(Hibiscussyriacus)、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var.atropurpurea)、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腊梅(Chimonanthuspraecox)、红花椈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fubrum)、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夹竹桃(Neriumindicum)、石榴(Punicagranatum)等。

3.1.2小区内植物多样性的选择

3.1.2.1花卉植物的应用。好的居住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在植物配置上特别应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如杜鹃花(Rhododendronsimsii)、丁香花(Syringaoblatavar.alba)、金边瑞香(Daphneodoracv.AureoMarginata)、栀子花(Gardeniajasmminoides)、含笑(Micheliafigo)、桂花(Osmanthusfrograns)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1.2.2观叶植物与花卉植物结合应用。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秋季变红叶的鸡爪槭(Acerpalmatum)类,变黄叶的银杏(Ginkgobiloba),与花卉植物组合能处长观赏期,符合植物配置的美学原则。另外可选择淡绿色的垂柳、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黑松(Pinusthunbergii)等,这些颜色对比度大的树种,不仅能满足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

3.1.2.3积极选用草皮、地被植物和樊缘植物。在住宅小区绿化中选用草坪可以创造一种绿色基调,它与其它植物相配置时就会起到统一和衬托的作用。居住区人口密集、活动频繁,草坪易被践踏、破坏和退休,因此一定要选择耐践踏、抗逆性强,且其茎叶不会污染衣服,生长后草面平整,易管理的草种,如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等。当然草坪也有其观赏性,要求返青早、枯黄迟的品种选择,如马尼拉草(Zoysiamatrella)等。同时樊缘植物是居住环境中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植物,可用于墙体、屋顶、门廊等的绿色,如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var.sinensis)、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3]。

3.2小区内绿化的整体规划模式

有了适合本地的绿化树种,还需根据小区绿化植物配置原则,科学地应用以下规划模式,加以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展示植物配置整体的群体性和功能性。

有了适合本地的绿化树种,还需根据小区绿化植物配置原则,科学地应用以下规划模式,加以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展示植物配置整体的群体性和功能性。

混植,混植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配置成一个景观单元,能充分发挥其整体的功能性,是较常用的配置模式,其配置模式包括:乔+灌+草+乔+草、灌+草等。混植要求配置在一起的植物具有较好的功能性之外,还要从每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种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培养养护管理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整个景观单元具有合理性和互补性。

行列栽植,行列栽植是指乔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的种植,或在行内株距有变化[4]。行列栽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气势大,具有施工、管理方便的优点。行列栽植多用于建筑、道路等地段。行列栽植与道路配合,可起夹景效果。

行列载植宜选用树冠体形比较整齐的树种,如圆形、孵圆形、倒卵形、塔形、圆柱形等,而不宜选枝叶稀疏、树冠不整齐的树种。

孤植,通常对形体高大或树姿奇特的树种可进行单独栽种[5]。孤植树主要表现树木的形体美,可以独立成为景物,供观赏用,成为园林美学上的主景。种植孤植树应选择开阔空旷的地点,如大片草坪、花坛中央、道路交叉处、缓坡以及水域旁边,使树木的形体美得以充分展现。

丛植,丛植通常是由2株到十几株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丛植起来的树叫树丛。在形成树丛时,在树种和树冠的大小、形状、色调上都要认真搭配。选择作为组成树丛的单株树木条件与孤植树相似,必须挑选在蔽荫、树姿、色彩、芳香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树木。例如,用灌木去配合乔木,灌木可以环形地配在乔木的,既装饰了树丛的下部,又可促使树丛紧密相连。

树丛设计必须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总的设计意图为依据,选择的树种要充分考虑到植株个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植,对植是指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主要用于强调小区内建筑、道路的入口,同时结合蔽荫、休息等功能。

绿篱,凡是由灌木或小乔木以近距离的株行距密植,栽成单行或双行,紧密结合的规划的种植形式,称为绿篱。选做绿篱的植物种类一般多是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耐修剪的种类。

3.3整体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住宅小区的绿地形式多样,故在植物配置上应灵活多变,切忌单调而呆板,整体规划时就注意以下几点。

3.3.1植物种植的密度和搭配。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在树木配置上,还应兼顾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南昌市目前常绿树用得比较多,四季变化不明显,应加强落叶树的比例。同时还应考虑乔木与灌木的搭配。在植物配置上还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各个住宅小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树木种植搭配时还要注意和谐,避免生硬。

3.3.2注意层次的配置。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则——构建生物群落。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如大片秋叶,近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姿态。

3.3.3模拟自然,形成连续的绿化景观。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应结合居住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处理好绿化空间与建筑物的关系,利用划皮、不规划的树丛、活泼的流水、山石等,创造出接受自然的景观,以淡化人工空间。绿化空间应点、线、面结合,突出面状绿地,保持绿地的连地性,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

参考文献:

[1]王立红.绿化住宅概论[M].北京L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玉莲,赵晓宇.浅谈生态住宅[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3(2):103-106.

植物管理论文篇2

1观赏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条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统称,如垂柳(Sal-ixbabylonica),绦柳(Salixmatsudanacv.Pendula),龙爪槐(Sophorajaponicacv.Pendula)等。毕业论文垂枝植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态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耐旱、耐湿、耐热、抗病虫害,能适应各种温度变化,对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时,垂枝植物也为园林景观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动感和声音,这些特点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

1.1形态和质地

垂枝植物最明显的观赏特征是其所有枝条自然下垂,形成伞形或蘑菇状树冠来展示其优美的形态。垂枝植物的枝条有不同的质地,有柔软纤细的垂柳,也有粗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给人带去不同的景观感受。

1.2动感和声响

在欣赏其优美形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享受垂枝的动感以及风吹过时所发出的声响。微风吹过,大量种植在公园、道路边的垂枝植物,细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样,还发出沙沙的声响,象是在说着悄悄话,给人们带来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当微风吹过,种植在水边上的垂柳,细长而又柔软的枝条伸入到水里,随着清风轻轻摇摆着,让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仿佛一双巧手拨弄着一池秋水,别有一番风味。垂枝梅枝条自然下垂,花开时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来装饰园林水景,无风时,纤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温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现出一种如云飘逸的神采,表达着一种恬静的意境。起风时,碧水盈盈,和风拂拂,姿态更为动人。

1.3色彩

垂枝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都很丰富多彩,叶色有终年常绿的迎春,有色彩极其丰富的垂枝榕、花叶垂榕等,还有常年叶片为红色的细叶鸡爪槭,入冬后叶色更为红艳,为冬季景观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开花,花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色、白色、粉红色、黄色、浅蓝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实色彩也相当丰富,有红艳的宁夏枸杞,有粉红的垂枝桃等。

2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垂枝植物种类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长,在园林中应用范围很广。硕士论文在设计时,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形体、质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创造出生机盎然、优美靓丽的园林景观。

2.1应用原则

2.1.1选材适当,适地适栽不同的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环境适宜则生长良好,否则便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生态环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温、光、水、土等条件组成的综合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在栽培应用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种类,即选用生态要求与当地条件吻合的种类。从外地引种时,最好先作引种试验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广。

2.1.2自然美与意蕴美应用时,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在满足植物生态要求,发现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植物的自然美与意蕴美来体现植物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也是观赏植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垂枝植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通过叶、花、果在形态、色彩、芳香、质感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整体构成,表现出各种自然美。植物以绿色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主基调,同时又以多彩的花、果、叶甚至整个植株发出清香、甜香、浓香、幽香等多种香味,引起人的嗅觉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还富有意蕴美,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联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审美特征在于将植物自然形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理念相联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为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在我国,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使这些植物在自然形态美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丰富的意蕴美内涵。

2.1.3生态效应应用垂枝植物时,除考虑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外,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环境绿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由于在形态上、生态习性、应用形式上的差异,不同的垂枝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尽相同。例如:在市区、工厂等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则应栽种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气体的种类,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则应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树种。

2.2应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应用形式与内容要根据环境特点、绿化功能要求,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变化、观赏特点选用适宜的类型和具体种类,也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设施,使植物、构筑物、环境之间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垂枝植物可与其他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各种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园等地方的绿化中经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积的景观,亦可孤植。不同的绿化场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见应用形式与内容:

2.2.1水边种植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湿,适宜种于水边。医学论文水边种植垂枝植物,使枝条伸向水面,形成柔条拂水、低枝写镜的画面,树姿与水体相互掩映,虚实相应,深化和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内容,提高了园林审美情趣。可用于水边种植的垂枝类型树种有:垂枝梅、垂柳、绦柳等。龙游梅,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别具风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适合水滨作点景之用。它那灵动、隽逸、活泼的形与神,在水的衬托下,往往随意成趣,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浮想联翩。

2.2.2行道树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优美,性耐修剪,适应性广,抵抗力强,因此可种植于公路、园路的两旁,细长柔软的枝条向下悬垂,偶尔随风摆动,并不时地抚摸着人们的脸,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在浙江嘉兴,那里的垂柳树体高大,经常被做为行道树使用。可作为行道树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桦、垂枝槐等。

2.2.3园景树垂枝植物的树形优美,有很多的观赏特征,可赏花果,观形色,可在庭院、公园中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单株形式配植的各类树木,对单株的观赏形状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园景树的树种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樱花等。

2.2.4垂吊花卉垂吊花卉极其迎合现代人美化和装饰室内的心理和要求,因为她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格调,富有浓浓的梦幻感和飘逸感,她可以轻而易举将室内的环境布置得充满艺术氛围,焕发自然生机。垂吊花卉一般挂在较高处,以仰视观赏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管理方便,观赏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叶和花向下生长的种类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种类有绿之铃、倒挂金钟、垂枝石松、绿萝等。

2.2.5棚架棚架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结构造型丰富的构筑物之一。生长旺盛、枝叶茂密、开花观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绿化的基本物质基础。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2.2.6护坡、堡坎绿化护坡与堡坎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特别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选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悬挂,覆盖坡坎而起护坡美化装饰和绿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该类型的绿化树种有:迎春,连翘、云南黄素馨等。

2.2.7山石绿化在山石边种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与婆娑的树姿二者相互呼应,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鸡爪槭等。梅石相配,刚劲简洁,妙笔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绝,对比强烈,收效甚佳。

2.2.8盆景应用一些垂枝植物,经整形修剪,成为灌木状态,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龙爪槐等。

2.2.9大量片植或群植英国园林设计师提出过“没有量就没有美”,强调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丽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块,将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景观。职称论文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树种有垂枝樱花、垂枝梅花等。

2.2.10其他用途不少品种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为艺术品,可放在室内数年,如垂枝银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动,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快速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展望前景

综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类很值得推广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观赏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决定了它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应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大部分品种应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观营造中,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垂枝树种处在苗木繁育阶段,在规格和数量上都还不能达到供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变异性状都值得培养。有些树木例如大叶杨培养出来的品种,完全不具备垂枝树木特有的观赏价值,因此对其市场前景的估测并不乐观。垂枝型树木的选育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为伞形或扁球形,其开张的树冠利于达到遮阴的功能;其次就是对枝条姿态、颜色以及叶型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垂枝植物观赏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还要综合考察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如抗逆性等。

随着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垂枝植物重要的应用价值。工作总结我国应大力发展垂枝类型植物,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加强垂枝植物的育种工作,尤其是在选育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这方面。垂枝植物的种类繁多,情调各异,应用空间广阔,加强对它们的开发、研究与推广作用,将对人们生活增添无限风采。

参考文献:

[1]熊济华,唐岱.藤蔓花卉.攀援匍匐垂吊观赏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

[2]赵锡惟.垂吊花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植物管理论文篇3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地区与调查方法

选择信丰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的寄主林分马尾松群落(主要是马尾松毛虫为害)面积1000公顷、湿地松群落(主要是萧氏松茎象为害)2000公顷等二种类型,同时选择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的常绿阔叶林群落600公顷作为比较分析。在上述每种群落类型中,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样地12块、18块和5块。通过种-面积曲线法,确定群落(样地)最小面积20M×20M。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此外,计测每块样地的胸径级数(d)(以10cm为1个径级数)和林分郁闭度(P)。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群落多样性指数

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表示物种的多度,用Simpson指数计测生态优势度,用Shannon-Wienner指数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计测群落的均匀性,用阔叶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指数R=s;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Σ(Pi×lnPi);

Simpson多样性指数(D),D=1-ΣNi(Ni-1)/[N(N-1)]。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PIE=-ΣNi(Ni-1)/[N(N-1)]

式中s为样方中观察的物种数;Pi=Ni/N,N为样方中各物种多度指标总和,Ni为第i个种的多度指标。

1.2.2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采用聚类分析法[1]进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依据群落间的相似关系,把两两群落间性状数据所反映的相似程度将群落分组,划分为不同的数量等级系统,以便于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1.2.3植物群落的排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应用程序[1]揭示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空间的关系(Gauch,1982),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排序依据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各群落多样性指数表2

表2-1马尾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3

0.95

0.53

0.53

0.29

3

2

11

0.27

0.12

0.12

0.06

3

3

14

0.21

0.09

0.09

0.05

3

4

6

3

表2-2湿地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4

0.88

0.48

0.48

0.07

3

2

8

0.51

0.26

0.26

3

3

13

3

4

6

1.09

0.57

0.57

0.09

9

表2-3常绿阔叶林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31

1.6

0.72

0.72

1

2

2

34

1.66

0.79

0.79

1

2

3

34

1.49

0.69

0.69

1

2

4

30

2.59

0.92

0.92

1

2

由上表可知,乔木层多样性HP、D、PIE指数总体趋势为常绿阔叶林群落大于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群落,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弱。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种群多样性增加,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强。

2.3植物群落的分类

表4植物群落的分类

序号

R(x1)

HP(x2)

D(x3)

PIE(x4)

K(x5)

d(x6)

P(x7)

rd1(x8)

rd2(x9)

1

13

0.95

0.53

0.53

0.29

3

0.7

27.2

15.7

2

11

0.27

0.12

0.12

0.06

2

0.6

15.1

30.4

3

14

0.21

0.09

0.09

0.05

2

0.5

18.5

20.7

4

6

2

0.3

8.9

21.4

5

14

0.88

0.48

0.48

0.07

4

0.5

18.4

33.7

6

8

0.51

0.26

0.26

2

0.4

2.8

47.3

7

13

2

0.5

9.7

53.2

8

24

1.09

0.57

0.57

0.09

3

0.6

12.8

68.5

9

31

1.6

0.72

0.72

1

4

0.6

44.1

37.2

10

34

1.66

0.79

0.79

1

4

0.6

44.7

34.3

1

34

1.4

069

0.69

1

4

0.6

52.8

38.0

12

30

2.59

0.92

0.92

1

6

0.8

34.9

17.1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计算参数:去掉量纲方法:原始数据标准化;相似系数计算方法:夹角余弦法;拉姆塔值:0.800

相容关系矩阵

1.0000

0.5886

0.5521

0.4210

0.4951

0.3049

0.2946

0.2500

0.4924

0.5106

0.4755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8705

0.5187

0.8185

0.9034

0.4196

0.0509

0.0472

0.0794

0.1215

0.5521

0.9496

1.0000

0.9472

0.5438

0.7962

0.8479

0.2862

0.0813

0.0889

0.1209

0.1151

0.4210

0.8705

0.9472

1.0000

0.6697

0.8940

0.8553

0.3308

0.0810

0.0835

0.1021

0.0868

0.4951

0.5187

0.5438

0.6697

1.0000

0.6970

0.5485

0.5287

0.2905

0.3005

0.2646

0.4472

0.3049

0.8185

0.7962

0.8940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0814

0.0773

0.0764

0.0672

0.2946

0.9034

0.8479

0.8553

0.5485

0.9169

1.0000

0.6321

0.0878

0.0709

0.1208

0.0417

0.2500

0.4196

0.2862

0.3308

0.5287

0.6359

0.6321

1.0000

0.5055

0.4986

0.4890

0.4452

0.4924

0.0509

0.0813

0.0810

0.2905

0.0814

0.0878

0.5055

1.0000

0.9964

0.9907

0.8959

0.5106

0.0472

0.0889

0.0835

0.3005

0.0773

0.0709

0.4986

0.9964

1.0000

0.9853

0.9024

0.4755

0.0794

0.1209

0.1021

0.2646

0.0764

0.1208

0.4890

0.9907

0.9853

1.0000

0.8555

0.6931

0.1215

0.1151

0.0868

0.4472

0.0672

0.0417

0.4452

0.8959

0.9024

0.8555

1.0000

传递闭包: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6931

0.6931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496

1.0000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

0.9472

0.9472

1.0000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70

0.6970

0.6970

1.0000

0.6970

0.697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0.9169

1.000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1.0000

0.9964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64

1.0000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07

0.9907

1.0000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24

0.9024

0.9024

1.0000

得出拉姆达截集:122232245555

由此可知,上述研究区域应分成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谷山山脉谷山村马尾松林为第1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自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明显高于第2、3、4类型。嘉定镇的游州、马鞍山,古陂镇余村的马尾松林为第2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显著下降。大桥八角村的湿地松林为第2、3种类型共存,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较高。余村林场石陂的湿地松林为第4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重灾区,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是湿地松群落中最高的。金盆山的上陂、甲水口的常绿阔叶林为第5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物种多样性等9个指标显著高于1、2、3、4种类型。

2.4植物群落的排序

主成分分析过程如下: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X01

1.0000

0.8466

0.8574

0.8574

0.9152

0.7668

0.6245

0.8838

0.1073

X02

0.8466

1.0000

0.9707

0.9707

0.8696

0.9515

0.7600

0.7522

-0.1318

X03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4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5

0.9152

0.8696

0.8463

0.8463

1.0000

0.8036

0.6078

0.9405

-0.2005

X06

0.7668

0.9515

0.9060

0.9060

0.8036

1.0000

0.7020

0.7083

-0.2192

X07

0.6245

0.7600

0.7319

0.7319

0.6078

0.7020

1.0000

0.5891

-0.1874

X08

0.8838

0.7522

0.7772

0.7772

0.9405

0.7083

0.5891

1.0000

-0.2489

X09

0.1073

-0.1318

-0.0478

-0.0478

-0.2005

-0.2192

-0.1874

-0.2489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6.7736

75.26

75.26

λ02

1.0939

12.15

87.42

λ03

0.5999

6.67

94.08

λ04

0.3463

3.85

97.93

λ05

0.1024

1.14

99.07

λ06

0.0548

0.61

99.68

λ07

0.0270

0.30

99.98

λ08

0.0021

0.02

100.00

λ09

0.0000

0.00

100.00

特征向量: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Ci(07)

Ci(08)

Ci(09)

X01

0.3519

0.2456

0.3189

0.1799

-0.2663

-0.0214

-0.7637

0.1649

0.0000

X02

0.3735

0.0179

-0.1996

-0.2318

-0.1004

0.4176

-0.1001

-0.7564

0.0000

X03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4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5

0.3587

-0.0507

0.4028

0.0289

-0.1755

0.5936

0.4448

0.3530

-0.0000

X06

0.3547

-0.0786

-0.2346

-0.4088

-0.6037

-0.4649

0.2014

0.1573

-0.0000

X07

0.2986

-0.1052

-0.5552

0.7568

-0.0748

0.0199

0.0905

0.0685

-0.0000

X08

0.3374

-0.1088

0.5319

0.2773

0.1884

-0.4983

0.2703

-0.3971

-0.0000

X09

-0.0583

0.9417

-0.0441

0.0873

-0.0810

-0.0536

0.2909

-0.0789

-0.0000

主成分:Z(1)=0.3519X(1)+0.3735X(2)+0.3714X(3)+0.3714X(4)+0.3587X(5)+0.3547X(6)+0.2986X(7)+0.3374X(8)-0.0583X(9)

Z(2)=0.2456X(1)+0.0179X(2)+0.1023X(3)+0.1023X(4)-0.0507X(5)-0.0786X(6)-0.1052X(7)-0.1088X(8)+0.9417X(9)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群落按主成分排序特征是第一主成分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2),其次为生态优势度X(3)和种间相遇机率X(4)。第二主成分为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主成分共同构成群落的分类因子和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

3结论与讨论

3.1群落特征

从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对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防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差。

研究地区按数量分类可分为5种类型,其群落主要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排序,其次是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指标与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密切相关。

从群落特征分析生物灾害为害的原因看,人工栽种的湿地松林群落因其在本土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严重为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不符合生态位原理,最终可能导致造林失败;此外,作为害虫拒避作用的引入桉树,因不符合植物生态型原理,所以生长不良。人工马尾松林其多样性与稳定性较差,树种单一,多为同龄林,有利于松毛虫繁衍。而对照的常绿阔叶林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森林早期演替阶段结束,形成了次顶极群落,林分较稳定,即使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同时植物多样,年龄不一,类型复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

综上所述,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影响病虫发生程度。稳定的森林群落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起到对害虫隔离作用,阻隔害虫寻找食物和扩散迁移;影响害虫嗜食性和营养价值,以至影响到害虫生活质量和寿命,使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同时由于树种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又导致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的多样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更趋合理,更加平衡稳定。

3.3受灾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把破坏或消失的生态系统重新再现的过程,以重建一个有生态学特色的或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重点应考虑的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其次要恢复的地点生境是否适合所选择的种类。要从生态位、生态型、多样性、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植物种的选择、配置和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害,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提倡种植混交林,坚持植物种配置多样化。要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地选择好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植物种混交。因此,当前研究区域的人工生态恢复主要应考虑工作有:借助自然力继续封山育林,以增加物种多样性;适地适树补充植物种类;加强抚育,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元素循环,改善土壤肥力,可进行人工引入土蚯蚓、蚂蚁等,以促进植物群落特征的形成;重视种间相互关系,不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等。

植物管理论文篇4

植物种类组成是植物群落的最重要最基本特征之一[1],是群落结构形成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植物种类的重要值是由J.T.Curtis和R.P.McIntosh(1951)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其数值大小可作为群落中植物种优势度的一个度量标志,指出群落中每种植物的相对重要性及植物的最适生境。

亚高山云冷杉林在长白山地区分布广泛,且随坡向和海拔高度的改变发生一定程度的类型更替。这其中,既有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过渡而形成的红松云冷杉林,也有向亚高山岳桦矮曲林过渡而产生的岳桦云冷杉林。陈灵芝等(1963,1964)[2、3]、王战等(1980)[4]分别对长白山北坡及西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的植物种类组成进行过研究,并取得部分结果。以往研究工作的侧重点不在北坡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发生的各类云冷杉林,有关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植物种类组成与重要值及在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发生的不同云冷杉林中变化规律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本文拟针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中的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的变化规律作一初步研究。

1研究地点及方法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部最高山系[3]。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1°58''''~42°6'''',东经127°56''''~128°6'''',属温带地区[2]。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丰实,年平均气温低,具有漫长的寒冬和短促的暖夏,冬夏气温相差悬殊,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使气候要素出现显著的差异,与之相联系的土壤和植被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2]。长白山山体主要由玄武岩组成[2]。其主要的土壤类型为棕色森林土,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长白山海拔达2700m,其最高峰2744m[2]。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下[3]。自下而上,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形成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带。该森林垂直分布带通常可分为红松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云冷杉林带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带。工作地区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100~1800m的亚高山云冷杉林带中。

本项目采用典型抽样法。分别在海拔1290m、1500m、1680m及1820m处设置4块临时标准地,各标准地面积为50×100m2,标准地内又分别划分为

50个10×10m2样方。在各样方内,对树高≥1.3m的活立木、枯立木及倒木全部检测。所测指标有树种、胸高直径、树高、冠幅、冠长及相对坐标位置(相对标准地边界的位置)。同时还对各标准地内及周边地区相应的环境因子作了调查。

灌木层调查:在每个标准地内设置4条样线,用机械布点方法各设60个样方,样方面积为5×5m2。分别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名、高度、冠幅、株数。

草本层调查:与灌木层调查类似,在每个标准地内设置4条样线,用机械布点方法各设64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2m2。分别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名、高度、株数。

所有外业工作于1990~1995年进行并完成。

内业工作主要依据所收集的调查数据,分别不同海拔高度带的云冷杉林类型,计算每种植物的密度、频度、显著度及重要值。其中乔木层植物种的显著度用林木基盖度(即胸高断面积)表示,灌木层植物种的显著度用其植物冠层盖度表示,草本层植物种的显著度用其高度表示。

计算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及重要值的公式如下:

第i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第i种植物的密度/所有植物的密度和)×100

第i种植物的相对频度(%)=(第i种植物的频度/所有植物的频度和)×100

第i种植物的相对显著度(%)=(第i种植物的显著度/所有植物的显著度和)×100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2结果分析

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共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109种,分属43科88属。其中乔木层植物分属5科9属,灌木层植物分属9科13属,草本植物分属33科66属。其科属特点及其在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发生的各云冷杉林中的分布特点见表1。

表1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云冷杉林植物种类组成的科属特点.

Table1Thecharacteristicsoffamilyandgenusofplantspeciesinspruce-firforestsondifferentaltitudezonesofthenorthernslopeofChangbaiMts.

亚层

科名

各科中的植物种类数

海拔1290m

海拔1500m

海拔1680m

海拔1820m

乔木层

松科Pinaceae

6

5

4

4

槭树科Aceraceae

3

1

1

蔷薇科Rosaceae

1

1

1

1

桦木科Betulaceae

4

2

1

1

杨柳科Salicaceae

1

1

小计

5科

15

10

7

6

灌木层

柏科Cupressaceae

1

木兰科Magnoliaceae

1

蔷薇科Rosaceae

1

2

2

2

杜鹃花科Ericaceae

2

1

1

5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3

3

4

4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3

4

4

3

瑞香科Thymelaeaceae

1

1

卫矛科Celastraceae

1

小檗科Berberidaceae

1

小计

9科

13

11

11

15

草本层

百合科Liliaceae

2

5

4

5

堇菜科Violaceae

1

1

1

1

菊科Compositae

1

6

7

8

鹿蹄草科Pyrolaceae

4

4

3

1

莎草科Cyperaceae

2

3

3

2

兰科Orchidaceae

2

3

2

3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1

1

1

1

乔本科Gramineae

1

2

3

3

蹄盖蕨科Athyriaceae

2

4

3

2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1

1

1

1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1

1

1

1

蔷薇科Rosaceae

1

2

1

2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

2

1

3

柳叶菜科Oenetheraceae

1

1

1

酢浆草科Oxalidaceae

1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2

2

2

败酱科Valerianaceae

1

1

1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2

1

1

风仙花科Balsaminaceae

1

伞形科Umbelliferae

1

2

毛莨科Ranunculaceae

4

4

6

茜草科Rubiaceae

1

1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1

1

铁角蕨科Asplrniaceae

1

山茱荑科Cornaceae

1

石松科Lycopodiaceae

1

1

1

牛儿苗科Geraniaceae

1

1

龙胆科Gentianaceae

1

2

豆科Leguminosae

1

紫草科Boraginaceae

1

玄参科Boraginaceae

1

荨麻科Urticaceae

1

蓼科Polygonaceae

1

小计

33科

21

53

45

55

合计

43科

49

74

63

76

从表1可以看出,松科、桦木科、忍冬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蔷薇科、毛茛科、鹿蹄草科、菊科、百合科及蹄盖蕨科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但这些科属并不是在各个海拔高度带的云冷杉林内都有广泛分布,而是在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变化的不同云冷杉林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其中,有些科属分布较普遍,如松科、忍冬科、虎耳草科;有些科属分布不均匀,如桦木科在海拔1500m以下的云冷杉林内有4个种,杜鹃花科有5个种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上的云冷杉林,草本植物的菊科、毛茛科、百合科的多数种也主要在海拔1500m以上的各类云冷杉林内出现,很少出现于海拔1290m的红松云冷杉林里。

长白山北坡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变化的不同云冷杉林中乔木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变化见表2。重要值分析表明,构成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的建群种均是臭冷杉及鱼鳞云杉。主要伴生树种为岳桦、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它们在不同海拔高度带亚高山云冷杉林中的表现各有不同,这为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分布于海拔1300m以下的红松云冷杉林;在海拔1500m附近占优势的典型云冷杉林;分布于海拔1680m左右,直到海拔1820m的岳桦云冷杉林。这种云冷杉林类型的划分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一般认为,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主要有红松云冷杉林和岳桦云冷杉林两类,并不存在主要伴生树种不明显的典型云冷杉林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云冷杉林乔木层的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的分析后认为,在长白山北坡不仅存在红松云冷杉林和岳桦云冷杉林两类,还存在这种无明显伴生树种的云冷杉林类型,尽管在其重要值分析中,岳桦的重要值高居第三位,但其相对密度并不比花楷槭高,这表明岳桦仅仅是以群落演替先锋树种地位出现的,标准地外发现有高大的香杨也证明了这点。相反,岳桦在海拔1680m以上的云冷杉林中的相对密度均较高,尤其是在海拔1820m处。

表2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云冷杉林乔木层植物种类组成与重要值

Table2Thecompositionandimportantvalueoftreespeciesinspruce-firforestson

differentaltitudezonesofthenorthernslopeofChangbaiMts.

植物种名

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A

B

C

D

A

B

C

D

臭松Abiesnephrolepis

61.22

63.83

21.06

40.69

18.12

31.65

29.81

23.56

红松Pinuskoraiensis

6.33

0.07

0.09

0.10

14.49

0.63

0.62

0.58

鱼鳞云杉Piceajezoensis

21.02

27.06

68.50

18.92

17.75

29.75

31.06

22.99

长白赤松Pinussylvestrisvsr.Sylvestriformis

2.04

0.07

-

-

9.42

0.63

-

-

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

1.63

-

-

-

6.88

-

-

-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

0.82

0.47

0.55

11.60

3.62

3.80

2.48

22.99

花楷槭Acerukurunduense

1.77

4.52

0.83

-

6.88

8.86

4.97

-

花楸Sorbuspohuashansis

1.57

0.27

2.29

0.31

6.52

2.53

9.32

1.72

枫桦Betulacostata

1.29

0.47

-

-

5.44

2.53

-

-

大黄柳Salixraddeana

0.95

0.20

-

-

4.71

1.90

-

-

白桦Betulaplatyphylla

0.34

-

-

-

1.81

-

-

-

青楷槭Acertegmentoskii

0.54

-

-

-

2.17

-

-

-

小楷槭Acertschonoskii

0.20

-

-

-

1.09

-

-

-

岳桦Betulaermanii

0.20

3.06

6.69

28.38

0.73

17.72

21.74

28.16

毛赤杨Alnushirsuta

0.07

-

-

-

0.36

-

-

-

植物种名

相对显著度

重要值

A

B

C

D

A

B

C

D

臭松Abiesnephrolepis

20.96

34.56

13.56

14.31

100.30

130.03

64.44

78.56

红松Pinuskoraiensis

31.86

-

0.10

-

52.68

0.70

0.81

0.68

鱼鳞云杉Piceajezoensis

13.21

44.18

69.75

10.25

51.99

100.99

169.30

52.16

长白赤松Pinussylvestrisvsr.Sylvestriformis

18.11

0.93

-

-

29.58

1.63

-

-

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

7.07

-

-

-

15.58

-

-

-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

5.36

5.17

3.56

32.1

9.80

9.44

6.60

66.69

花楷槭Acerukurunduense

0.72

1.64

0.09

-

9.38

15.02

5.88

-

花楸Sorbuspohuashansis

0.49

0.03

0.82

0.03

8.58

2.83

12.43

2.06

枫桦Betulacostata

0.37

0.50

-

-

7.10

3.50

-

-

大黄柳Salixraddeana

0.44

0.04

-

-

6.10

2.14

-

-

白桦Betulaplatyphylla

1.03

-

-

-

3.18

-

-

-

青楷槭Acertegmentoskii

0.21

-

-

-

2.93

-

-

-

小楷槭Acertschonoskii

0.09

-

-

-

1.38

-

-

-

岳桦Betulaermanii

0.08

12.94

12.13

43.31

1.01

33.73

40.55

99.85

毛赤杨Alnushirsuta

0.02

-

-

-

0.45

-

-

-

注:A为海拔1290m;B为海拔1500m;C为海拔1680m;D为海拔1820m,下表同。

重要值作为一种综合性指标,在衡量某种植物于群落中相对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这种植物分布的最适生境。表2结果显示,臭松在长白山北坡分布的最适海拔高度带为1290~1500m;海拔1680m是鱼鳞云杉的最适生境;岳桦及长白落叶松在海拔1800m附近的竞争力最强;红松、长白赤松、红皮云杉仅在海拔1300m以下占优势,并成为红松云冷杉林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一结果对今后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造林树种的选择将会有帮助。

长白山北坡各海拔带云冷杉林灌木层的植物种类主要由21种植物组成

(表3)。其中,有7种植物在各海拔带的云冷杉林中均有分布,是长白山北坡各类云冷杉林内普遍分布的灌木种类。另外14种植物仅局限于个别海拔带的云冷杉林内,其中部分种类原是其它森林群落中的优势种,现以从属种地位出现于云冷杉林与其它森林过渡带中。如长白瑞香、狗、瘤枝卫矛和黄花忍冬等是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的常见种类,宽叶杜香、高山桧及笃斯越桔等是落叶松林和岳桦林内的优势种类。在常见的7种灌木植物中,越桔及兰靛果忍冬在群落交错带的云冷杉林中占较大优势,少刺大叶蔷薇重要值最大的群落类型为海拔1500m处的云冷杉林,尖叶茶主要分布于海拔1250~1500m之间的2种云冷杉林中,并随海拔升高,逐渐过渡到以刺果茶、紫枝忍冬为主的灌木植物组合。

表3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云冷杉林灌木层植物种类组成与重要值

Table3Thecompositionandimportantvalueofshrubandlianaspeciesinspruce-firforestsondifferentaltitudezonesofthenorthernslopeofChangbaiMts.

植物种名

重要值

A

B

C

D

越桔Vacciniumvitis-idaea

94.92

1.71

4.27

105.23

兰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var.Edulis

88.92

12.68

9.20

32.78

尖叶茶藨Ribesmaximowiczianum

41.24

35.71

2.74

0.5

少刺大叶蔷薇Ribesmaximowiczianum

23.45

68.38

13.99

16.23

长白瑞香Daphnekoreana

13.90

0.43

-

-

瘤枝卫矛Evonymuspauciflorus

11.65

-

-

-

紫枝忍冬Loniceramaximowiczii

10.80

45.72

20.84

5.64

矮茶藨Ribestriste

5.07

14.52

7.80

1.60

狗Berberosamurensis

4.78

-

-

-

兴安杜鹃Rhododendrondauricum

2.50

-

-

-

刺果茶藨Riberburejensis

1.18

104.92

203.07

49.75

五味子Schizandrachinensis

0.82

-

-

-

黄花忍冬Lonicerachrysantha

0.76

-

-

-

朝鲜荚迷Viburnumkoreanum

-

8.74

12.50

9.93

东北茶藨Ribesmandshuricum

-

4.51

2.17

-

北悬钩子Rubusarcticus

-

2.68

4.08

0.49

毛脉黑忍冬Loniceranigravar.Barbinrvis

-

-

19.34

3.68

高山桧Juniperussibirica

-

-

-

21.16

笃斯越桔Vacciniumuliginosum

-

-

-

6.30

牛皮杜鹃Rhododendronaureum

-

-

-

4.42

宽叶杜鹃Lendumpalustrevar.Dilatatum

-

-

-

0.48

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下草本植物种类共计73种(见表4),其中16种广布于各类型云冷杉林。它们中的大部分是北方泰加林下的常见种类,其重要值基本位于前列,仅在排列次序上依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有不同的表现。这也反映出这类典型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与云冷杉林发育的密切关系。当然,由于各海拔带云冷杉林乔木层的不同郁闭度和较大的立木密度差异所造成的林内小环境的改变,以及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作用,各云冷杉林类型内草本植物种类的数量也有较大的不同。如在海拔1290m的红松云冷杉林中,乔木层立木株数为6000株/hm2,活立木占立木总数的49%,郁闭度为0.95以上,其林下草本植物仅有21种;分布于海拔1500m的典型云冷杉林中乔木层立木株数为4816株/hm2,活立木占立木总数的62%,郁闭度为0.92以下,其林下草本植物有45种;而海拔1820m处的岳桦云冷杉林乔木层立木株数仅2320株/hm2,且85%为活立木,郁闭度为0.6左右,其林下草本植物多达55种。表明群落建群种对其内部小环境具有强大的改造作用,进而对林下植物的种类构成和重要值排序产生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研究还意外地发现了草四照花的分布地点。以往研究仅对其有零星记载,但没有指出其分布的具体生境条件,本研究指出草四照花主要生长于海拔1500m处以臭松为主的云冷杉林下。

表4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云冷杉林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与重要值

Table4Thecompositionandimportantvalueofherbplantsinspruce-firforestsondifferentaltitudezonesofthenorthernslopeofChangbaiMts.

植物种名

重要值

A

B

C

D

林奈草Linnaeaborealis

51.31

3.01

5.49

18.75

单叶舞鹤草Maianthrmumdilatatum

43.16

10.76

19.17

19.92

深山堇菜Violaselkirkii

21.30

14.30

17.93

3.38

一枝黄花Solidagovirga-aurea

20.32

7.46

9.98

7.78

单侧花Ramischiasevunda

17.24

6.84

2.81

-

紫鳞苔草Carexangarae

15.42

15.25

14.17

2.78

斑叶兰Goodyerarepens

14.62

5.57

1.24

5.41

七瓣莲Trientaliseuropaea

14.53

1.75

1.96

5.03

林地早熟禾Poanemoralis

13.91

2.06

8.87

6.22

二叶舞鹤草Maianthemumbifolium

13.48

3.33

4.56

4.46

肾叶鹿蹄草Pyrolarenifolia

13.21

5.05

3.02

6.27

山冷蕨Cystopterissudetica

13.10

4.81

3.71

5.26

唢呐草Mitellanuda

11.43

31.02

21.73

10.43

羊胡子苔草Carexcallitrichos

9.10

4.44

1.04

32.19

东方草莓Fragariaorientalis

6.75

3.55

6.16

2.58

莫石竹Moehringialateriflora

5.97

0.93

-

5.37

二叶兰Listeramsjor

4.80

3.96

2.39

2.64

羽节蕨Gymnocarpiumcontinentalis

3.90

2.71

1.86

1.02

梅笠草Chimaphilajaponica

3.62

0.96

-

-

深山露珠草Circaeacaulescens

1.64

14.06

8.55

-

独立花Monesesuniflora

1.21

3.92

5.05

-

酢酱草Oxalisacetosella

-

23.32

-

-

小叶樟Deyeuxiaangustifolia

-

9.92

8.94

8.03

肾叶兔儿伞Cacaliakoreanus

-

9.49

12.21

1.81

算盘七Streptopuskoreanus

-

8.55

12.01

11.09

黑水鳞毛蕨Dryopterisamurensis

-

8.09

10.33

3.06

森林假繁缕Krascheninnikowiasylvatica

-

7.47

7.43

9.02

北缬草Valerianacoreana

-

7.32

9.84

7.89

蓝果七盘姑Clintoniaudensis

-

6.55

5.80

6.93

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

-

5.33

5.21

3.40

广羽金星蕨Thelypterisphegopteris

-

5.03

6.93

2.85

长白凤毛菊Saussureatenerifolia

-

4.68

3.52

6.22

耳叶兔儿伞Cacaliaauriculata

-

4.30

5.99

0.88

水金凤Impatiensnoli-tangere

-

4.13

-

-

轮叶百合Liliumdistichum

-

4.08

-

-

香根芹Osmorhizaaristata

-

4.00

-

-

假升麻Aruncussylvester

-

3.97

-

1.76

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spinulosa

-

3.94

2.21

-

稗苔草Carexxyphium

-

3.93

13.74

-

高山乌头Aconitummonanthum

-

3.72

3.76

6.47

三脉猪殃殃Galiumkamtschaticum

-

3.34

11.34

-

类叶升麻Actaeaacuminata

-

2.92

3.88

7.50

瓦韦Lepisorusussurensis

-

2.78

1.70

-

高山漏头菜Aquilegiajaponica

-

2.35

-

1.31

西伯利亚铁线莲Clematissibirica

-

2.33

3.67

5.47

铁角蕨Aspleniumvarians

-

2.11

-

-

小齿蹄盖蕨Athyriumspinulosum

-

2.09

-

-

北橐吾Ligulariasibirica

-

1.97

3.34

3.75

单叶千里光Seneciointegrifolius

-

1.86

3.67

1.53

金星蕨Thelypteispalustris

-

1.73

-

-

草四照花Chamaepericlymeneumcanadense

-

1.11

-

-

杉蔓石松Lycopodiumannotinum

-

1.07

6.23

1.16

布袋兰Calypsobulbosa

-

0.78

-

-

东北龙常草Diarrhenamandshurica

-

-

6.58

17.60

毛蕊老鹳草Geraniumeriostemon

-

-

4.43

2.48

林蓟Cirsiumschantarense

-

-

3.59

-

箭叶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

-

-

2.47

5.24

花锚Haleniacorniculata

-

-

1.50

1.91

长白岩黄耆Hedysarumussuriense

-

-

-

4.81

三角叶风毛菊Saussureamandshurica

-

-

-

4.70

勿忘草Myosotissilvatica

-

-

-

4.28

高山风毛菊Saussureaalpina

-

-

-

3.87

短毛白芷Heracleummoellendorffii

-

-

-

3.29

长白金莲花Trolliusjaponicus

-

-

-

3.21

南玉带Asparagusoligoclonos

-

-

-

3.19

高山芹Coelopleurumalpinum

-

-

-

2.51

马线蒿Pedicularisresupinata

-

-

-

2.51

宽叶荨麻Urticalaetevirens

-

-

-

2.37

小虎舌兰Epipogonaphyllum

-

-

-

1.91

未定名

-

-

-

1.75

蓼Polygonumsp

-

-

-

1.71

伞繁缕Stellarialongifolia

-

-

-

1.67

白山龙胆Gentianaalgida

-

-

-

1.36

3结论

(1)组成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的植物共计109种,分属43科88属。其中乔木植物15种,灌木层植物21种,草本植物73种。所有109种植物的重要值及其在随海拔高度改变而变化的不同亚高山云冷杉林的表现规律被展现。

(2)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的主要建群种为臭松和鱼鳞云杉,它们的重要值在各海拔带的亚高山云冷杉林中均位于前列。主要伴生树种为红松、长白赤松、红皮云杉、落叶松、岳桦。根据主要伴生树种在各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中重要值的不同,可将长白山北坡的亚高山云冷杉林划分为3种类型,即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

(3)通过对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中主要树种的重要值分析,可以找出它们分布和生长的最适海拔高度。臭松主要分布于海拔1250~1500m之间,鱼鳞云杉的最适海拔高度为1680m处,岳桦、落叶松则主要生长于海拔1680~1820m的云冷杉林中,而红松、长白赤松、红皮云杉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的云冷杉林内。

(4)在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中,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的多少及它们重要值排序变化,受乔木层影响较大,当林冠层立木株数多,郁闭度大时,林下植物种类少,反之则植物种类多。林下的灌木在不同海拔带亚高山云冷杉林内分别有明显不同的优势种,草本植物则无,北方泰加林下的草本植物种类仍是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下的主要组成成分。

参考文献:

1王伯荪.植物群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陈灵芝,鲍显诚,李才贵,等.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内主要植物群落的某些结构特征[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2):207~225.

3陈灵芝.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结构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1~2):69~80.

4王战,徐振邦,李昕,等.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类型及其群落结构特点[A].王战.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沈阳: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80,(1):25~42.

植物管理论文篇5

(一)、新品种的选育和审定及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的鉴定,依法应在田间种植的条件下进行。

《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或林木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部级或者省级审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或林木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等条件;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上述法规证明,主要农作物或林木的新品种必须在田间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种植,进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新品种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品种实验,是在田间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以及其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等特征特性进行一系列的鉴定才选育出来的,而不是在实验室内用按电钮的方法电泳出来的。新品种的选育和审定必须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进行,品种的鉴定也应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进行。法规没有规定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选育和鉴定。采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植物蛋白质和氨基酸,采用物理的方法电解分离蛋白质,对比蛋白质分离图谱以鉴定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的所谓电泳测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将植物在田间种植生长出的特征特性即表现型与审定公告公布的及品种权申请公告的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相对照,鉴定两个品种是否具备同一性,符合法律规定。

《种子法》规定: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或林木品种由审定部门公告。如“鲁白16号”大白菜杂交种是由山东省品审委审定公告的。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97)鲁农审字第2号文件即关于公布第十九批审定认定品种的通知(即山东省品种审定公告),公告的内容是“鲁白16号”大白菜等作物品种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其选育经过是在田间进行的,其特征特性是在田间种植的情况下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表现出来的。将“鲁白16号”的被控侵权品种“丰抗78”进行田间种植,根据其种植后表现出的特征特性与相邻种植的和通知公告的“鲁白16号”的特征特性相对照,进行差异性遗传学分析,即可鉴定他们是否同一品种。

由于审定公告仅公告了“鲁白16号”的特征特性,没有公告“鲁白16号”的电泳分离图谱,所以,无法将“丰抗78”的电泳图谱与山东省品审委公告的“鲁白16号”的电泳图谱相对照。没有对照就没法鉴定。其它机构(包括鉴定机构)不是法定的品种审定机构,依其制作的电泳图谱作对照,没有法律依据。

(三)、新品种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表现出的特征特性是品种权保护的范围,其电泳图谱不属品种权保护的范围。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公告的申请品种权的说明书,其内容是育种过程和申请品种的育种方法及其主要特征特性等。其中的特征特性,特别是该品种的特异性主要是在田间种植条件下与对照品种相比较表现出来的,是经公告被公众知悉和认可的。《保护公报》没公告新品种的电泳图谱,其电泳图谱不为公众所知和认可,不是品种权保护的范围。

(四)、田间种植鉴定是法定的鉴定程序。

对被控侵权品种是否授权品种进行的鉴定,属于种子真实性鉴定。农作物种子真实性鉴定,应依据GB/T3543.5-1995进行。GB/T3543.5-1995规定,“种子真实性是指供检品种与文件记录是否相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是GB/T3543.5-1995规定的鉴定程序,而其开章明义地指出:“田间小区种植是鉴定品种真实性和测定品种纯度的最为可靠、准确的方法。”该标准未规定电泳法是测定植物品种真实性的程序,所以,应当采用国家标准GB/T3543.5-1995进行植物品种真实性鉴定。在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不应采用不属国家标准的电泳法进行蛋白质测定。

二、田间种植鉴定的科学性。

(一)、依据遗传学理论,根据表现型判断的结果比较可靠。

一个植物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其内部基因(称为基因型)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表现于外部的性状(称为表现型),即植物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内因(基因)和外因(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植物品种有什么样的表现型必有什么样的基因型,但有什么样的基因型不一定就有什么的表现型。高产品种虽有高产基因,在肥水充足的良田虽表现高产,但在旱薄地不能高产;而低产品种无论在良田或旱薄地均不能高产,即是这个道理。

田间种植鉴定在鉴定外部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其内在基因;而电泳法测定只能测定内部基因,不能测定作为品种权保护的特征特性等外部性状。田间种植鉴定依据的是植物品种表现出的特征特性,而电泳法测定依据的是种子籽粒分离出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大分子在电场影响下的移动。植物品种经种植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特性必有什么样的基因;而电泳分离出植物品种含有某种基因,在没有适宜的条件下,该种基因不会发生作用,表现不出性状。男人有长胡须的基因,但如认定没长胡须的小男孩是女人,将是幼稚可笑的。田间鉴定既鉴定了内因又鉴定了外因,能鉴定植物的特征特性;电泳测定仅能考查内因,不可能测定植物的特征特性;所以田间鉴定较电泳测定科学。

(二)、依据概率论理论,田间种植鉴定具有代表性。

1、样本的代表性。依据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大白菜种子田间种植鉴定送检样品最小重量是100克。由于没有电泳法测定大白菜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法定标准,参照电泳法测定大麦、小麦种子纯度(注意:不是真实性)的国家标准,包括各种药剂、溶剂在内,样品吸取量也仅为10-20微升(UL)。不足20UL的液体与100克籽粒的代表性相比,谁大谁小不言自明。

由于电泳法测定取样太小,代表性太差,出现错将相同品种误定为不同品种或错将不同品种误定为相同品种的概率太大,所以,电泳法不如田间种植法科学。

2、差异性分析的准确性。田间种植鉴定种子的真实性,其鉴定结论是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其差异性大小判定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如果被控侵权品种与授权品种差异的概率小于或等于1%,证明其极可能是同一品种(概率论称为差异极不显著);如果概率小于或等于5%,证明其可能是同一品种(概率论称为差异不显著)。法院据此下判,判定其是同一品种的正确率就达95-99%以上,能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因为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之间差异性很小,一个新品种能比对照品种增产5%或增加一个优良性状或淘汰一个不良性状就很好了;如果能增产10%或改进一个质量性状将是极好的品种。如“鲁白16号”比其对照品种“鲁白10号”在1995年增产仅为1.6%,其仍被审定为新品种。一个质量性状对应的往往是一个基因或几个基因,品种间一两个质量性状的差异或百分之一点多的数量性状的差异,靠几微升的溶液测定,并用其测定结果判决是非,风险性太大。所以,国家没有将电泳测定法列为品种真实性鉴定的方法,未制定其标准。

三、田间种植鉴定的可行性。

田间种植鉴定是小区鉴定,一般小区面积只有几平方米,用种量较少,国家保藏中心有足够数量的种子供鉴定所用。即使国家保藏中心保藏的授权品种的种子量不能满足田间种植鉴定用种,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品种权人也应提供鉴定所用的种子。作为品种权人,不可能提供不出供鉴定所用的种子。所以,田间种植鉴定是可行的。

四、对杂交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的特殊性。

对杂交种,品种权保护的范围是杂交种本身和其父、母本特定的杂交组合。这就是说,品种权既不保护杂交种的种子,也不保护其父本与母本反交产生的杂交种;还不保护其亲本本身;更不保护其亲本与其它繁殖材料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即授权杂交种的同父异母兄弟、同母异父兄弟以及表兄弟、堂兄弟等。但是,授权杂交种的双亲均与授权杂交种有50%的核基因或性状一样;两亲本的反交杂交种,与授权杂交种的核基因100%一样,只有少量的细胞质基因不同,其性状相同处在98%以上;授权杂交种的亲本与其它繁殖材料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均是授权杂交种的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兄弟,应有50%以上的基因一样;授权杂交种的种子即F2,虽为分离世代,但仍有绝大多数与授权杂交种的基因和性状相同。总之,授权杂交种与其父、母以及同父异母兄弟或异父同母兄弟基因型和表现型差异很小,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很难区分其差异性即特异性。

杂交种本身不具有稳定性。它不像常规品种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自身具有稳定性。杂交种的亲本是常规品系,其上下代之间性状遗传具有稳定性,这是杂交种稳定性的真正含义。杂交种的真实性鉴定要比常规种真实性鉴定复杂得多。

五、应用电泳法测定受限制。

植物管理论文篇6

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而植物生态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总数和叶面积指数,这就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之中,注重植物立体化的配置,建立稳定而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从空间上寻找绿量。形成这种复层结构和良好的共生关系,会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制约。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其生存的首要因子。目前城市中一些绿地多处于建筑包围之中,使50%以上绿地处于阴蔽环境中;室内植物的广泛应用也对耐阴植物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耐阴植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农作物、林木、花卉、牧草的耐阴性有较系统的研究。在园林植物方面,苏雪痕教授最早对杭州园林植物群落中的一些种群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阴性及群落配置理论[1]。广州市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先后对广州常见的32种室内植物,就其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量、单位叶面积干鲜质量、叶面积及叶的解剖结构、光合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一些植物耐阴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2]。

对植物耐阴性的研究是和光合作用研究密切联系的,国内外学者在光对植物的形态,叶片解剖构造,叶绿体数目、大小,叶内色素含量的影响和光学性质、光谱组成对光合器官的作用及植物CO2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3-10]。

1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毕业论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1.1环境指标研究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4]。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3]。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

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5]。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1.2形态指标研究叶片是植物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能吸收特性直接决定着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大部分陆生植物一般反射和透射掉20%的入射光量子密度,即从近轴面到远轴面的有效光量子水平基本上是80%。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其形态上,即侧枝、叶片向水平方向分布,扩大与光量子的有效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散射光、漫射光的吸收[6]。另外,多数阴蔽条件下的植物叶片没有蜡质和革质,表面光滑无毛,这样就减少了对光的反射损失。

耐阴植物对弱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在叶面积的增加和非同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减少,这有助于同化有机物质的增长和呼吸消耗的降低。对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得出:对耐阴植物适度遮阴后叶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光下出生的叶片面积且叶片通常变薄,比叶重减少[5-7]。有研究表明,在中等遮阴条件下(18%~50%全光照),耐阴树种叶片变大;在强度遮阴时,叶片变小。而喜光树种在任何遮阴条件下叶面积都会减少。耐阴性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宽大而薄的叶片,以适应弱光[8,9]。白伟岚等对不同植物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梢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植物的叶面积和1年生枝条生长量为参数来比较植物的耐阴性是可行的[6]。

1.3生理指标研究植物的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可粗略地表示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硕士论文因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比叶重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植物叶中同化产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比叶重都是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叶绿素是植物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功能。植物叶绿素最重要的性质是选择性地吸收光。叶绿素中的2个主要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波光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叶绿素含量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叶绿素a/b值却随光量子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低的叶绿素a/b值能提高植物对远红光的吸收,因而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叶绿素a/b值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的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4,6,10]。

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既取决于立地条件,又取决于植物种的特性,有些耐阴性较强的植物其单位鲜叶质量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耐阴性较弱的种类高,其叶绿素a/b值则较低些,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b值低的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强,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分析认为,植物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叶绿素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光适应)。当植物处于遮阴环境时,往往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加,特别是所含叶绿素b的比例增加。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阳生植物高使得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一般来说,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含量较阳生植物高(a/b值较小)。因为阴生植物常处于散射光中,散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这样阴生植物叶绿素a/b值低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较高,便于更有效地利用蓝紫光,以增加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保证同化产物的积累,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完善形式[10-12]。但这种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因植物耐阴性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耐阴性强的植物调节能力强,耐阴性弱的植物调节能力差。

高等植物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辅助色素,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增加胡萝卜素可以避免叶绿素的光氧化及紫外线辐射伤害[5]。在一些单细胞生物中发现叶绿素C1、C2的存在,这些辅助色素与水深及光质的改变相关联,现有的证据表明,这是提高在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总光量子吸收的一个有效途径[4,11]。白伟岚等在8种植物的耐阴性比较研究中,提出了由植物的光反应曲线判定植物的耐阴性至少应作出2条曲线,在植物生长的2个极端的光照条件:一在空旷地,另一在强度遮阴条件下[4]。耐阴植物的光-光响应曲线与喜光植物的响应曲线不同:①光补偿点向较低的光量子密度区域转移;②曲线的初始部分(表观量子效率)迅速增大;③饱和光量子密度低;④光合作用高峰较低。光响应曲线变化的不同程度不仅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态型所具有的特性[6,10]。

植物对光的适应性是多样的,光补偿点低意味着植物在较低的光强下就开始了有机物质的正向增长,说明植物利用弱光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植物耐阴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光饱和点的高低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阴程度,光饱和点低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很快即达到最大效率。因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使植物在有限的光条件下以最大能力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最大可能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积累,满足其生存生长的能量需要。所以说:光补偿点低且光饱和点相应也低的植物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适应多种光照环境;光补偿点较高,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应栽植于侧方遮阴或部分时段阴蔽的环境;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高的植物则为喜光的阳生植物。

光合作用曲线的初始部分,即表观量子效率,是替代量子效率的一个指标,量子效率是指光合作用机构每吸收1mol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CO2的摩尔数[5,7]。Ehleringer和Pearcy等通过对C3和C4的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CO2吸收量子效率的测定指出:生长期间的光量子密度变化一般不影响量子效率,虽然阳生叶(喜光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比阴生叶(耐阴植物)高得多,但两者的量子效率却是相似的,说明耐阴植物具有更强的捕获光量子用于光合作用的能力[4,11]。

除了光合作用曲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曲线就是CO2响应曲线。植物光合特性也直接与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有关,CO2由大气进入叶表、叶肉、叶绿体,受到扩散阻力以及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等的影响。王雁等在藤本植物耐阴性研究中指出,光补偿点与CO2补偿点呈微弱的负相关,与RuBP羧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由此认为,CO2响应曲线也可以作为判断植物耐阴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8]。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PSU。PSU是1个含有600个叶绿素分子(每个光系统300个)和1个电子传递链,能够独立地完成光的捕获及释放O2和还原NADP的复合物[5,12]。植物PSU大小因植物物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Malkin和Fork对8种阳性植物和6种阴性植物的测定结果表明,阳性植物PSU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20~540(叶绿素/作用中心),而阴性植物PSU的大小通常为630~940(叶绿素/作用中心)[13]。因此,所有可能的PSU被划分为2个分离的区域:阳性植物低等级和阴性植物高等级。PSU大小可能是指示植物基本特征和对光量子密度水平变化、演化适应的参数。是否可以用PSU概念来定义“阳性”、“阴性”和“耐阴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单个的参数可以判别植物的耐阴性,组合数据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张德顺等在24个园林树种耐阴性分析中对每种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都做了严格的测定。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植物叶片中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反映了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自身调节能力,其适宜的组合比例是体现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9]。

1.4解剖特征研究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3]。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8]、组织发育的程度[4]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耐阴植物叶片较阳性植物叶片薄,比叶重小,这不仅是叶内单细胞尺寸变小,同样是细胞层数减少的结果[5,7]。耐阴植物与喜光植物相比,其叶片具有发达的海绵组织,而栅栏组织细胞极少或根本没有典型的栅栏薄壁细胞,这是植物耐阴的解剖学机理之一[3]。柱状的栅栏组织细胞使光量子能够透过中心液泡或细胞间隙造成光能的投射损失[8]。

因而,相对发达的海绵组织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对于减少光量子投射损失,提高弱光照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6,11]。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7]。因而,2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11]。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Chlts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Chlts称为“阴性叶绿体”。

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研究表明,P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PSI)电子传递能力及量子效率均较SChlts高,而SChlts的光合作用系统II(PSII)的量子效率相对较高。电子显微镜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SChlts具有较多的堆叠的基粒层及较高的堆叠类囊体(相对于非堆叠类囊体),而PChlts具有极少的堆叠基粒。类囊体与间质的容积比在SChlts中较PChlts中高[7]。

2提高植物耐阴性的研究

提高植物的耐阴性有利于植物在遮阴条件下健康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增加绿地面积,对一些观赏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也有帮助。

史国安研究了喷施蔗糖对遮阴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14]。结果表明:牡丹喷施蔗糖后,除花色有明显的改善外,其他性状也有显著改善,有利于克服由于遮阴而引起的性状劣化。但是喷糖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喷施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不同牡丹品种的敏感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目前对耐阴植物的研究都是着眼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比和光合作用曲线的比较,对植物的生长器官也有一定的分析。但对于其他的微观因素例如叶片内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布,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羧化酶活性,ATP、电子传递活性的比较却很少涉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植物耐阴性机理的研究,如光合活力、叶绿体运动及其光合特性,以及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单元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其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6):63-71.

[2]敖慧修.广州室内观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J].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6(3):50-55.

[3]张利,赖家业.八种草坪植物耐荫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1,38(4):584-588.

[4]白伟岚,任建武,苏雪痕.八种植物耐荫性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1999,21(3):46-51.

[5]萧运峰,高洁.耐荫湿的草坪地被植物———蛇莓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20-23.

[6]白伟岚.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7]萧运峰,高洁.耐荫保健地被植物———绞股蓝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3):10-13.

[8]王雁,马武昌.扶芳藤、紫藤等7种藤本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及耐荫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05-307.

[9]张德顺,李秀芬.24个园林树种耐荫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7(3):27-30.

[10]岳桦,孙颖.三种室内观花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北方园艺,2004(2):39.

[11]魏胜利,王文全.桔梗、射干的耐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52-57.

植物管理论文篇7

苔藓是植物界中一类原始的高等植物类群,也是植物界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苔藓植物体形态微小,结构简单,一般只有几厘米,大者也不过几十厘米,但大多数都已具有类似的根、茎、叶分化,被誉为植物界中的“小人国”。

1生物学特性

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温湿的环境中,在阴湿的石面、土表、树干上常成片生长,也有部分种类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它们具有丛生的习性,常形成大片的苔藓植物群落;植物体吸水能力强,可蓄积大量水分于体内;其生长速度快,抗寒能力强,不易受病虫害侵袭;其表面具有独特的光泽,细腻的质感,其娇小如绒、青翠常绿,给人以古朴典雅、清纯宁静、自然和谐的感觉,在园林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2在园林上的应用

2.1花卉苗木根部的包扎

藓类植物广泛用于花卉苗木移栽过程中根部的包扎,尤其是在一些异地运输过程中,它能有效地保护花卉苗木的根毛少受损伤,同时维持了根际小环境的湿度,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2.2土壤添加物

将某些藓类与细砂、土混合用于一些花卉的栽培。土壤中添加这些藓类后,不仅使土壤有效地保水、通气,而且也增加了土壤酸度和腐殖质的含量。在扦插苗木的苗床中添加切碎的苔藓,还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

2.3盆景材料

藓类常被栽植于盆钵中供人们室内观赏,成为袖珍园林艺术品,若点缀一些比例协调的山石、动物、建筑等陶质配件,将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景观。

2.4苔藓公园

苔藓植物应用于园林往往受到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湿条件的限制,最适于建立苔藓专类园。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苔藓植物作为主体植物材料,按颜色、质感的不同,镶嵌排列成图案,并结合山石、水景、树木等造园要素,创造适合于苔藓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条件,充分展现苔藓植物翠绿的色彩美。把自然生态中的各种苔藓景观浓缩于一园,既利于养护管理,又利于充分发挥苔藓植物的群体效果。置身于地毯状的苔藓公园中,别有一番情趣。

2.5配景

苔藓植物适应性强,在林荫下、树基、树干、岩石表面、建筑物的背面等其他植物不宜生存的环境中都能生长良好,应用其中能提高园林的整体观赏效果;作为地表覆盖植物或局部点缀,起到烘托、丰富景观的作用;在山林风景地,可依山植苔藓布景,体现山林野趣。

3人工培育技术

3.1取材

3.1.1取材时间。材料来源于野外自然生长的苔藓植物。除冬春季室外温度低于5℃时不宜取材之外,其他时间均可,多数以5月初至9月上旬为佳。

3.1.2取材方法。用采集铲将苔藓带土铲起,所带土层厚度约0.5cm,将其装入塑料袋中保湿取回,在袋内保湿可维持7d左右不枯黄。

3.2栽植

3.2.1选盆。一般选盆深20cm以下的广口浅盆,这有利于排水,苔藓植物虽喜温湿,但盆土不能积水,若长期积水,则会造成生长不良。盆土用一般的园土或其他偏酸性的土壤,盆土在盆内起丘状,以增加栽植面积和透气透水性。

3.2.2栽植。将装好土的盆浇透水,将采回的苔藓植物成片展开细致地贴在盆土上,用手压紧,以利于苔藓与盆土的紧密结合,栽完后用水喷透。

3.3条件控制

3.3.1光照。苔藓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严,但如果在温室内则不能放在台架下长期避光,适度的光照有利于其生长,但不能强光照射。

3.3.2温度。苔藓植物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高。实践证明,环境温度低于10℃时易生长不良,其体色偏黄,而当温度超过30℃时,也不利于其生长,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应控制在10~30℃,在25~30℃时生长最旺,体色碧绿。

3.3.3湿度。空气湿度应控制在90%以上,低于90%则生长减缓;盆土湿度以见干见湿为准,盆内不能积水。

3.4关键技术

(1)野外采集时一定要带0.5cm厚度的土层,这有利于苔藓植物与盆土的结合。

(2)栽植时一定要将苔藓植物体紧密压实在盆土上,这有利于盆土中的水分和养分及时供给植物体。

(3)在温室内,不需要特殊的光照设备采光,只要不放在黑暗中即可。

(4)除盛夏外,在温室内,环境温度要以加温方式控制,温度在25~30℃最宜。

(5)空气湿度要用喷雾装置控制在90%以上。

(6)在室外进行地面栽植时,要全面考虑栽植地段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湿度、温度、土壤等,并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创造适宜苔藓生长的最佳条件,以保证栽植的成活率。

4参考文献

[1]汪庆,张光宁,贺善安.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园林报,1999,15(66):25-26.

[2]焦云红,叶嘉.苔藓植物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生物学杂志,2006,23(2):48-49.

[3]林人.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2007(5):11.

植物管理论文篇8

1995年,俄罗斯奥尔登堡大学的生物学家梅格列特在研究一种叫蓼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时,意外地发现蓼的叶子中含有异常高的锌、铅、镉等金属。这是否表明蓼有从土壤中吸收这些金属的“嗜好呢”?于是他带着这个疑问,在一些被锌、铅、镉之类金属污染过的土地上种了大量的蓼。这些蓼长得非常茂盛,叶子又大又厚,结果在1公顷的土地上,一个季节就收获了大量的蓼。梅格列特将蓼草放入800℃的炉子里烧,草化为灰烬,结果从中得到了1.3千克镉、23千克铅、322千克锌。

最近,德国奥尔登大学的一个试验小组已在一处废金属堆放场引种俄罗斯大蓼获得成功。现在该试验小组已从德国各地尤其是环保组织接到了大量订单,同时还为推广这项研究成果专门成立了一家商业性公司。它的业务活动已引起德国军事部门的很大兴趣,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军事演习场包括二战时期用作化学武器仓库的地方都有待改造,消除污染,公司方面业已应约在那些地方种下了大蓼,以净化环境,回收有害金属。

最近还有文献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野生芥菜有从土壤中蓄积镍的功能,他们把种植的半公顷的野生芥菜杆割下来,晒干再烧成灰,每100克芥菜灰中获得了15-20克镍。他们目前正着手培育蓄积金属能力更强的芥菜新品种,预计可以从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获取12克镍。尽管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镍的效果远不及其它办法,但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科学研究证明,植物在千百万年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已经练就了一身非凡绝招,许多植物有累积某些金属元素的能力。如堇菜好锌、香薷含铜比较丰富、烟草含铀特别多,还有紫云英含硒、苜蓿含钽、石松含锰格外丰富。生长在含黄金特别多的土壤中的玉米或木贼草,烧成灰,每吨竟可以提取到10克黄金。有些植物能累积稀有金属,如铬、镧、钇、铌、钍等,被称为“绿色稀有金属库”。它们对稀有金属的聚集能力要比一般植物高出几十倍、成百倍,甚至上千倍。比如铬,在一般植物中用光谱检测也很难发现,而凤眼兰却能在根上累积铬,其含量可达到0.13%。

这一系列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被人们称为“绿色冶金”技术。专家预言如果这一成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将有可能通过种植植物来获得所需的金属,同时还可以改善遭受人类破坏的环境。

植物管理论文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公路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冠花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作为公路护坡栽植,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之后,在南京、山西、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栽培生长良好,近几年经过在东北地区试种后发现,小冠花在不需任何防护处理的情况下,可露地越冬并且生长正常、健壮,是东北地区新兴护坡地被植物。

1形态特征

小冠花(CornillaVariaL.)别名多变小冠花,属豆科小冠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呈放射状,横向走串,在地表下10cm处纵横交错分布,并生长出许多根糵芽,由此可形成新株,故可以用根进行无性繁殖。其主根和侧根上部长有形状不规则的根瘤;茎匍匐生长而枝端斜向上,有棱中空,质软而柔嫩,长90~150cm,草丛高度仅60~70cm;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25枚,全缘,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伞形花序,腋生,每花序由8~22朵小花呈环状紧密排列于花梗顶端,花冠蝶形,花初开时粉红色,以后渐变紫红色,开花期长;荚果细棒状,长2~4cm,每荚有3~12节,每节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呈红褐色,种皮坚硬,腊质层厚,硬实率高,千粒重4.1kg。

2生物学特性

小冠花抗逆性强,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但不耐湿。该种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再生力和生活力,抗旱性强,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但生长较慢。一旦雨季来临水分充足,生长立即加快,在适当灌溉条件下,生长繁茂。小冠花不耐湿,如受水淹,根部易腐烂死亡。小冠花萌发早,抗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好,在瘠薄土壤也能生长。其1年有2次明显的营养生长现象,第1次生长为头年潜伏在地下的越冬芽在早春萌发出土;第2次生长为第1次生长苗进入盛花期后,侧根上的不定芽再次萌发出土。多变小冠花发枝力很强,地上枝叶繁茂,单株覆盖度达4~6m2。

3护坡特点

公路边坡植被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公路边坡被水冲毁,稳定公路路基,附带美化公路沿线景观环境。小冠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根茎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干旱、贫瘠能力尤其显著,是坡地防护、绿化美化难得的优良品种。种植当年,地上部分即可形成致密的草层植被,当年实生苗单株草丛覆盖面积可达0.8~1.7m2,丛与丛之间茎蔓交织,枝叶繁茂,使整个地面全部覆盖,能阻止暴雨直接冲击地面,延续雨水渗透时间,阻滞地表径流形成,防止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地表层土壤形成不同深度的、牢固的稳定层,从而有效稳定土层,固定沟坡,阻挡冲刷和塌陷,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小冠花根系发达,串根性极强,在地下易形成庞大的根群网络,有利于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冲防蚀性能,从而有效保护路肩、边坡。特别是在陡坡和高填方路段栽植,对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的效果。

4其他用途

小冠花除了能进行公路护坡绿化外,还有很多用途。小冠花根系有很多根瘤,固氮能力很强,同时枝叶含氮3.1%、磷0.2%、钾3%,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种植小冠花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都显著增加,土壤理化形状也得到改善,能抑制杂草生长,也是果园、林地、沙荒等地的良好覆盖绿肥;小冠花茎叶柔嫩,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草;另外,小冠花花期长,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5繁殖技术

5.1种子直播法

5.1.1场地整理。由于小冠花种子细小,苗期生长较慢,因此应精心整地,去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然后施入有机肥进行耕翻、细耙、整平。耕层深以25~30cm为宜,经整理后的地块应达到细致平坦、上松下实。

5.1.2种子处理。春夏秋均可播种。由于小冠花种子硬实率高达70%~80%,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可擦破种皮,也可用15%的硫酸浸种20~3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再进行播种。

5.1.3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和条播法。将种子混入一定比例的细沙土进行播种,通常撒播用种量为22.5~30.0kg/hm2;条播行距30cm,用种量为15kg/hm2,覆土厚度皆为1~2cm,播后适当镇压。为保持床面湿润,利于出苗,可在床面上覆盖草帘,待出苗后陆续撤除。

5.2育苗移栽法

春天建好苗床浇足水,事先也要进行上述的种子处理,

然后播于苗床覆以粗砂或肥土,用塑料薄膜盖床保温保湿,待苗高15cm时移栽大地。阴雨天进行移栽缓苗效果好。

5.3分株繁殖

将生长多年的过密母株挖出,分成单株移栽,栽后压实土壤浇足水,成活率达90%以上。

5.4截根繁殖

4~5月或雨季把粗壮的根系挖出,截成15~20cm长的小段,每段带3~5芽埋入土中,覆土4~6cm,保持土壤一定湿度,15d左右即可发芽。

5.5枝条扦插

生长季节截取枝条中部20cm左右长的枝条,斜插于土中,浇透水,注意不能太湿,约20d生根发芽。

植物管理论文篇10

植物油料大多来源于植物的种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大宗农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需求国和世界第一大食用油生产国。入世以来,我国植物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和逐步放开贸易权,进口完全实行市场化自由竞争。2004年我国植物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引来社会各界对植物油市场的关注和忧虑,植物油生产领域如何改进提取工艺,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在此背景下就植物油的提取工艺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

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

1.1压榨法

压榨法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取油方法,目前是国内植物油脂提取的主要方法。压榨法适应性强,工艺操作简单,生产设备维修方便,生产规模大小灵活,适合各种植物油的提取,同时生产比较安全。按照提油设备来分,压榨法提油有液压机榨油和螺旋机榨油两种。液压榨油机又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类,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立式液压榨油机。

压榨法存在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低的缺点并且由于榨油过程中有生坯蒸炒的工序,豆粕中蛋白质变性严重,油料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1.2浸出法

浸出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制油方法,它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方法,多采用预榨饼后再浸提。

在我国,采用直接浸出或预压榨浸出工艺的植物油脂每年超过800万吨,这些油几乎全部使用的是6号溶剂油,其主要成分为六碳的烷烃和环烷烃,沸点在60~90℃(发达国家用的工业己烷,沸点在66.2~68.1℃)。由于6号溶剂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的产品,而今石油能源短缺,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剩余的高沸点溶剂对饼粕食用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开发替代溶剂。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开始丙烷、丁烷等作为溶剂提取小麦胚芽油的研究,这种方法适合一些特种油脂的分离提取,油脂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所得的蛋白粕可以用于深加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有进行油料生胚挤压膨化后直接进行浸出制油的研究,生坯挤压膨化后,多孔性增加,酶类被钝化,溶剂对料层的渗透比和排泄性都大为改善,浸出速率提高,混合油浓度增大,浸出毛油品质提高,出油率大大提高。国外生胚膨化浸出工艺已广泛应用,我国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粕中残油率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粕中蛋白质变性程度小,质量较好,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和生产自动化等优点。其缺点为浸提出来的毛油含非油物质较多,色泽较深,质量较差,且浸出所用溶剂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毒性,生产的安全性差以及会造成油脂中溶剂的残留。

2新研究开发的植物油脂提取工艺

2.1水代法

水代法与普通的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不同,主要是将热水加到经过蒸炒和细磨的原料中,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以水作为溶剂,从油料中把油脂代替出来,故名为水代法。这种提油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明的。目前,水代法主要用于小磨香油的生产。水代法提油的工艺有很多优点:提取的油脂品质好,尤其是以芝麻为原料的小磨香油;提取油脂工艺设备简单,同时能源消耗少;还有就是水代法以水作为溶剂,没有燃爆的危险,不会污染环境,并且可同时分离油和蛋白质。但主要缺点为出油率低于传统浸出法,在浸提过程中易污染微生物。

2.2水酶法

水酶法提油是一种较新的油脂与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它将酶制剂应用于油脂分离,通过对油料细胞壁的机械破碎作用和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提取率,与传统提油工艺相比水酶法提油工艺具有处理条件温和,工艺简单、能耗低、并且能同时得到优质的植物油脂和纯度高、再利用性强的蛋白质等优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1983年Fullbrook等人用蛋白水解酶和对细胞壁有降解作用的酶从西瓜籽、大豆和菜籽中制取油脂和蛋白质,大豆油回收率可达90%,菜籽油为70%~72%;1986年McGlone等人用聚半乳糖醛酸酶、a-淀粉酶和蛋白酶提取椰子油,油脂收率为74%~80%;1988年Sosulski对Canola油料进行酶解预处理后再进行己烷浸出,可明显缩短浸出时间,提高浸出效率;1993年Sosulski等人对Canola油料先进行酶处理后再进行压榨,未经酶处理的Canola压榨出油率仅为72%,经过酶处理后可达90%~93%;1996年CheMan等人用纤维素酶、a-淀粉酶、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蛋白酶对椰子进行水酶法提油,油脂收率为73.8%。国内王瑛瑶、王璋等进行了水酶法提取花生蛋白质和花生油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水酶法应用于同时进行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尝试。

2.3反胶束萃取技术

一般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会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属于正常胶团;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形成与上述相反的聚集体,即反胶束,因此反胶束就是指分散于连续有机溶剂介质中的包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尺寸的聚集体,也称逆胶束或反胶团。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头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如蛋白质、酶、盐、水等分子。如果极性核溶解了水之后就形成了“水池”,此时反胶束也称为溶胀的反胶束。

用反胶束系统萃取分离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质的基本工艺过程为,将含油脂和蛋白质的原料溶于反胶束体系,蛋白质增溶于反胶束极性水池内,同时油脂萃取入有机溶剂中,这一步称为前萃,然后用水相,通过调节离子强度等,使蛋白质转入水相,离心分离,实现反萃。这样将传统工艺的提油得粕再脱溶的复杂冗长流程,改进为直接用反胶束系统分离油脂和蛋白质,工艺过程大为缩短,能耗大为降低。反胶束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由于受周围水层和极性头的保护,蛋白质不会与有机溶剂接触,从而不会失活。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蛋白质容易变性的缺点。国内的对这方面也作了一些研究:程世贤等人用反胶团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豆油,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的萃取率最高达96.9%,豆油的萃取率为90.5%;陈复生、赵俊庭等人用反胶束体系进行了萃取花生蛋白和花生油的研究,得出了用反胶束体系同时萃取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是可行的结沦,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陈复生等人对经反胶束萃取法得到的豆油脂肪酸成分与常用的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为反胶束法用于分离植物油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4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具有的优良溶解性及这种溶解性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原理,通过调整流体密度来提取不同物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具有许多优点,如工艺简化,节约能源;萃取温度较低,生物活性的物质受到保护;CO2作为萃取溶剂、资源丰富、价格低、无毒、不燃不爆,不污染环境。

近三十年来,国外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超临界CO2提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等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制造出容积超过10000L的提取装置,并在特种油脂方面己有工业化生产。我国科技界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也倍加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短短几年内,我国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我国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香料、中草药、色素等的精制和提纯,例如: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葡萄籽油等种子油脂;超临界CO2萃取薄荷醇、茉莉精油、桂花精油等;超临界CO2萃取砂仁、当归油、银杏黄酮、卵磷脂、丹参、幽醇、大黄酸、番茄红色素、银杏叶花青素等。在提取设备方面,己生产出了1L~1000L的超临界CO2提取装置,但对这些萃取工艺的研究大部分仅集中于小试阶段,真正能工业化的工艺还不够成熟,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存在耐高压设备昂贵,生产成本高,不易操作,批处理量小等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工业化的生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终究都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其所具有的选择性高、操作温度低、工艺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必将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5超声波处理法

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KHz声波,具有波动与能量双重属性,其振动可产生并传递强大能量,使物质中分子产生极大加速度。由于大能量超声波作用,媒质粒子将处于约为其重力104倍的加速度交替周期波动,波的压缩和稀疏作用使媒质被撕裂形成很多空穴,这些小空穴瞬间生成、生长、崩溃,会产生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瞬时压力,即成为空化现象。空化使界面扩散层上分子扩散加剧,在油脂提取中加快油脂渗出速度,提高出油率。超声波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在油脂提取方面尚处探索阶段,国内现已有葵花籽、猕猴桃籽、松籽油、苦杏仁油超声波提取方面的报道。

3小结

传统的植物油脂提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须对其工艺进行必要改进和改善,以提高出油率,工作效率及保证安全生产。新兴的油脂提取工艺已经慢慢地崭露头角,随着其研究的不断加深,朝着工业化方向的不断迈进,必将给油脂工业带来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志,刘喜亮,刘智锋.世界油脂工业现状及发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5,13,(5):1-3.

[2]李全宏.植物油脂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3]杨潞芳,郝利.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分离技术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6):5-8.

植物管理论文篇11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作用

1·1·1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1·3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2重要性

1·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1·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现状

2·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存在的问题

2·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3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4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5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植物管理论文篇12

1.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复合植物床体实验是在我国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内滇池附近的云南农村地区进行的。整个实验完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床体尺寸为长6、宽1米、深0.6米,床体四周和底部密封了防渗材料,床体填料为炉渣。监测指标为COD和TN。

2.实验结果和分析

首先进行典型的传统形式的芦苇床实验,希望能够通过对传统的植物床人工湿地的动态运行研究考察来发现传统形式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单一芦苇床人工湿地动态运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污水中的COD降解的规律性很强,在靠近床体的前端约三分之一处,水中COD降解很快,其降解占总降解量的约70%,这也就是说COD在床体前端三分之一处降解了约三分之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床体前端需要一个好氧的环境,而床体中的好氧环境是由挺水植物向根系传氧造成的,所以这就需要在这一区域种植传氧能力强的挺水植物。这就需要对常见床体所采用的挺水植物进行复氧性能的比较。

有研究表明芦苇的根系复氧性能优于茭草和菖蒲。

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在人工湿地床体好氧为主的前段(主要降解污水中的碳类有机物)适宜栽种根系泌氧能力强的芦苇。

有资料表明茭草有较好的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吸附作用。

综合以上实验研究和资料分析可以提出植物床的一种改进形式:在床体的前三分之一处种植芦苇,在床体的后三分之二处种植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吸附作用较好的茭草。这样传氧能力强的芦苇将在COD降解的主要区域--床体的前三分之一处创造出更好的好氧环境,能够更加有利于污水中的COD的降解。将传氧能力较差的茭草种植在床体的后三分之二处,由于污水在进入这一区域之前大多数COD已经降解,所以床体总的COD降解效果不会受影响,而这一区域更强的厌氧环境和茭草较强的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性能更加有利于污水中氮的去除。因此这种改进形式能够提高污水中COD和TN的降解。

下面进行改进形式的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验证实验。这个实验共由2个复合植物床体组成,一个为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另一个为单一茭草床。

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和未改进的茭草床的COD降解情况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改进后的床体COD得降解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单一挺水植物床。这说明床体的改进形式是成功的。

改进形式的芦苇茭草搭配种植床和未改进的芦苇床的TN降解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从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改进后的床体TN的降解效果优于传统的单一挺水植物床。这说明床体的改进形式是成功的。

3.结论

综合考虑不同挺水植物复氧性能的差异性和传统人工湿地床体动态运行COD降解规律就得出了本实验床体改进形式的思路,经过验证实验的验证,其结果说明改进的思路是正确的,改进形式的COD和TN的降解效果都优于单一植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