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9 08:23:45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所以,急需对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及观赏性。

一、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介绍

(一)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有氧的传输吸收、吸附和富集营养盐以及有机物的积累作用等。不同种类植物对水质净化有很好的作用,更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多种多样,通过合理的选择植物和科学的配置,并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法则,构建了小型的生态系统,有效地发挥了生态环境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和实用价值。

(二)植物的景观功能

人工湿地由水生-湿生-陆生多种植物构成,在视觉效果上多种植物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由于湿地的特殊环境,配以或是挺水或是浮水的观花植物,更能体现其湿地特有的景观特点,植物主体隔水相望,或在沿岸栽植宿根花卉等,互为补充,增加景观效果。

二、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一)水体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在进行水体景观的色彩设计中,要把握整体感,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点缀以其他色彩,使整个景观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人工湿地水景设计,应注重选择并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并运用色彩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观赏者的需求,营建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景观,使人们能够身心愉悦。

二是,人工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时,宜采用自然式构图,以突出湿地景观的特色。一般来说,植物配置时主体植物可丛植与水面,周围可零星散植一些搭配植物,以突出主体景观特色,但是水面要部分留白,以便形成优美的倒影景观,丰富水体景观层次。此外,介于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应创造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水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适应水深不同,合理配置,才能使植物的生长状态良好。

(二)岸带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岸带植物景观比较容易产生韵律感,岸带植物景观效果也影响了人工湿地的整体景观形象。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及其季相效果。合理利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利用不同色彩的植物,营建不同的景观特色。如利用互补造景,颜色鲜明,活泼极具感染力;利用邻补色造景,它的对比虽不如对比色强烈,但整体感强,还可增添温和感;而类似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变化较缓和,更为融洽。如将陆生植物和湿地植物搭配种植,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垂柳和荷花的搭配,垂柳枝条柔软细长,荷花碧绿浑圆,相得益彰。岸边植物景观设计应讲究艺术构图,应考虑植物线条和环境的融合。二是,岸边植物的线条和形态,可以丰富景观。同时还要考虑林冠线的设计,高低起伏具有变化的林冠线可以丰富整天管线景观。

(三)岛屿与滩涂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堤、岛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划分水面空间,增加水体景观层次,还可以以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首先要考虑堤岛的功能作用,总体布局。一般来说,岛是鸟类的栖息地,在进行植物配置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为鸟类的生活、生存保留一定空间,并为其栖息繁衍创造幽静的环境。其次,要考虑堤岛的观赏效果。如北方湿地植物冬季不宜存活,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些开花植物如黄花莺尾、千屈菜等,还可以以选择一些彩色叶植物。此外,还应合理配置春夏秋三季开花植物,使四季有景。

二是,滩涂、沼泽植物景观设计,对这两个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针对两种区域的特点,合理选择植物,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以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还可以选择一些浅水性草本湿地植物,如莎草、扁秆蕉草、问荆、慈姑等,营造野生野趣的湿地景观。

(四)湿地植物意境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不能直接的创造意境,但可以借积累的传统文化,寄情于景,以物传情。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也应继承发扬传统精华,利用植物表达不同的意境,提升景观的文化层次。首先,模仿自然湿地,营建景观时就要抓住自然湿地的主要特点,突出视觉景观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典型的湿地景观“草甸湿地”等等。其次,在人工湿地景观中描绘古诗词中的场景,使景观具有诗情画意,渲染景观的文化性,使意境得到升华。如景观中的“曲径通幽”的表现等等。景点的命名也可以提升景观意境,如杭州西湖景观“苏堤春晓”等都简练的点出景题,借物写意,内涵丰富,意境得到最好的展现。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植物景观的设计者不仅要了解植物具备的特质,还要结合人工湿地的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实现植物景观的优化设计,遵循“实用性、节约型”等原则,灌输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立完善的湿地处理系统,实现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与景观功能的有机结合。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2

2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2.1突显生态功能生态设计应突出生态配置的合理性。在绿化空间内,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注重添加自然生态要素,力求景观整体的生态和谐性。在生态景观中,要注意绿量,以强调其绿地生态功能。(1)设计复合群落结构的植物造景,创造小气候环境。通过使用多种植物,如灌木、草等,提高总的叶面积。在植物挑选上,要遵循叶面大、光合效率高植物优先的原则。(2)利用植物改善污染区。在存在的污染区域,应选择抗污染和净化作用强的植物,利用植物覆盖污染物,甚至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改善小环境的污染状况,促进城市生态平衡。(3)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不同植物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抑菌、清新空气、释放有益气体等。为此,可以发挥植物的保健作用,放松身心,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强调物种多样性

2.2.1优选品种。应突出城市特色或区域特色,选择地带性植物或其变种,作为绿化景观植物。应注意,慎重选择国外物种,主要绿植应为性状较为明确,我国培育经验较多的植物。

2.2.2为保证城市绿化植物可以一年四季保持较好色彩,应选择多种植物混植。应在“四季常绿”植物的基础上,添加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植物选择方面,要考虑其适应性、正常成熟年限等问题。不应抛弃慢生植物,慢生植物本身的生产过程也是富有意义的,这样才能凸显景观的自然性。植物配置不仅要突出科学性,还要注重艺术性,可扩大绿地的物种种群,使绿地景观更加丰富。

2.2.3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分配各种植物资源,根据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单一物种密植方法,不利于种群繁衍和生存,因利用多种植物间隔种植的方式,构建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绿地。如Mi-nawaki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

2.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由于城市环境系统脆弱,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前,要对建设地的土壤、环境、位置进行调查,并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不应破坏景观所在地的特殊小气候,种植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植物。当前,很多城市的土壤条件较差,可适当种植改善土壤的植物;若本土土壤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可使用人工介质的种植土,为植物创造较好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性,利用各种修饰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和整个景观的形态与建筑物交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保留景观地原有的树木,在其周围空间添加草坪、小灌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等植物,充分利用景观空间。此外,景观主要使用本地植物,切勿盲目引进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只追求观赏性,而忽略后期的养护。

2.4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是健全区域的生态功能,为此,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的珍惜动植物。可将城市中已经消失的乡土野生动植物重新引回园林景观中,促进其种群繁衍,同时也满足了市民接触大自然,了解家乡的需求。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可作为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通过建立和保护半自然栖息地,实现生态绿化、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半自然栖息地中,保留了原有的环境,同时也进行了人工环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3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

实例当前,生态型园林景观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绿化中广泛应用,下文以某小区的为例,具体介绍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3.1主入口景观主入口位于园区西部,以绿化墙和石壁水景构建一组简单的景观,突出绿色园区墙的形象。

3.2中心区景观该景观区全部采用生态型景观,整个区域的主色调为绿色,在突出其生态功能时,也注重居民对景观的其他功能需求。

3.2.1树林通廊。位于园区主道两旁,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具有树木纵深感,树的底部还选择一些灌木,合理利用绿化空间。

3.2.2童趣广场。儿童营造的景观区,多种植颜色艳丽的鲜花和彩色树木,如紫叶李、榆叶梅等。同时,设置较浅的锦鲤池,周围种植树木,形成林荫广场,便于儿童戏耍和家长休息。

3.3.3聚景广场。该广场山景、水景相互为呼应,成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为提高景观的观赏点,采用了框景、借景等多种园林设计手法。广场四周不同颜色的绿植,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景墙,广场中间装饰了西方现代艺术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雕塑喷泉的周围混植了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所有植物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3.3.4其他景观。小区各处种植了香樟、石楠、、冬青、乌柏、枫树等,以满足园区绿化需要,同时突出小区园林的特色。该小区应用了生态型园林景观后,小区居住环境改善较为明显,整个园区环境变得生动自然、生机盎然,既美观又大气,同时也突出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3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la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o plant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garden greenbelt landscape effect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play. In this paper, the square green space, landscape green space, road green space and riverside greenbelt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地植物配置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其景观风貌及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该区的广场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地及滨江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评价与分析,尝试探讨适合气候环境及功能要求的植物配置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

1 植物配置总体要求

植物群落配置总体上要做到在遵循生态学的基础上,融合美学要求,体现植物配置的景观功能。具体来讲,园区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各得其所,使乔木、灌木、地被、攀援、水生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互生共存。植物配置时要注重乔、灌、草立体空间搭配,从而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生态效益,进而提高园区内环境质量。

2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

2.1 功能要求

广场绿化的植物配置总体上应遵循美观、实用的原则,并与广场功能相一致。广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以满足广场的功能要求为目的,利用植物的色彩、叶相及姿态变化进行布置,适当运用园林小品和硬质铺装等园林手段,最终形成美观、实用的广场环境。广场绿化也是一种形象绿化,总体上来说位于园区入口及核心公共区域,形象沉稳大气,线条简约,以高品质常绿大乔木、大灌木、灌木搭配鲜艳的彩叶植物或花卉为主。配置模式以高大乔木为主,因为高大乔木不仅为广场带来遮阴,可以让游人在广场内进行较长时间的停留、观景,而且保证了从广场通向四周的景观视线通畅。

2.2 主要配置模式

(1)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一草坪:该配置模式可应用于以休闲娱乐、亲近阳光、享受日光浴为主要功能的广场。以简约、大气的配植风格,选用生态效益好和抗性强的落叶大乔木作为上层乔木,同时能呈现美丽丰富的秋色叶景观,中下层灌木选择规整、简约风格的常绿低矮灌木,并铺设大面积的草坪,留给游客更多的活动空间。

(2)落叶乔木+常绿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落叶灌木类地被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考虑到为游人提供休憩、闲坐的遮阴环境。上层选用常绿乔木形成基调,并搭配一定数量的落叶乔木,以丰富景观效果; 中下层以耐阴性好的常绿灌木类地被为主,并搭配有丰富季相变化、观赏性强的品种,下层则配置色彩丰富的草花地被(见图1)。

图1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3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3.1 功能要求

景观绿地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着重突出绿地的景观效应和游憩功能,其中有防护功能的绿地需兼顾净化空气、减轻噪音污染等功能。植物生态群落的完美展现,小空间注重植物景观效果的统一性,增加空间融合感;大空间注重植物生态多样性和群落关系,营造丰富的生活体验;整体色彩以绿色为主,搭配少量开花植物、季相植物和色叶植物。地形塑造可加强空间的功能和景观舒适性。

3.2 主要配置模式

根据以上要求,提出配置模式如下:常绿乔木+落叶乔木一落叶小乔木+落叶灌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上层乔木选择遮阴性良好的常绿乔木,同时搭配季相变化明显的落叶乔木;中层配置落叶小乔木和落叶灌木;下层配植常绿灌木类地被和色彩丰富的草本地被。该配置模式构成的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可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增加氧气,改善环境(见图2)。

图2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4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

4.1 功能要求

园内道路绿化主要包括行道树和路侧绿化、分车带和交通岛绿化等。道路绿化建设应体现生态型、文化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树种选择以落叶树为主,优先考虑植物5~10月的景观效果。尽可能利用和保护现状成熟苗木,并突出重点道路管线避让绿化的原则。

(2)传承历史文脉,整合植物资源,文化特色与道路景观有机结合,突破常规种植形式,采用活泼有序的配置方式。

(3)突出道路遮阴、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并且考虑人流疏散、识别导向等特色功能。

(4)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与上海市行道树总体规划相统一,但不乏鲜明个性。

4.2 主要配置模式

(1)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类地被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是针对主干道路的功能需求,上层选用落叶乔木,夏天遮阴效果好、秋天色彩绚丽、冬天阳光充足,下层选择耐阴常绿的灌木类地被,并搭配色彩丰富的草花地被进行点缀。

(2)常绿乔木+落叶乔木一常绿灌木+落叶灌木一草花地被:该配置模式主要针对园区次级道路的功能需求,旨在创造安静、荫凉的园林空间。因此多选择树高冠广和花香叶美的植物植于道路两旁,对于叶色、质感等方面也有较全面的考虑,在景观上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此外,选用较多的抗污染树种来净化空气、杀菌,为游人提供清新的空气(见图3)。

图3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5 滨江绿地植物配置

5.1 功能要求

滨江绿带应注重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应用较多地带性植物,体现城市气候特征,形成良好的岸线景观;而滨水绿地则要多引入新优园艺品种,以形成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效果。亲水植物生态性的多样组合,在总体自然风格的路线下针对不同特征的区段采取力度不同植物控制方法,让人造的自然和自然完美过度。滨江绿化植物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耐水湿、抗风能力,并要考虑不同生态型和生活型,如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5.2 主要配置模式

(1)耐水湿落叶乔木+耐水湿常绿乔木一耐水湿落叶灌木一挺水湿生植物:该配置的主要功能为生态和防护,同时兼顾一定的景观效果。因此,采取模拟自然的配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防护作用。

(2)耐水湿落叶乔木一耐水湿落叶灌木+耐水湿常绿灌木一挺水湿生植物+浮水植物:该配置模式上层选用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落叶乔木;中层选用色彩丰富的灌木,能够吸引游人视线,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下层选用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由陆地逐步向水面过渡。这种配置模式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见图4)

图4 滨江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4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1.1功能实现原则

生态园林具有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的功能,而园林植物造景应先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首先应根据植物不同的功能进行种类选择和规划,根据不同绿地性质选择不同植物,实现相应的园林功能。不仅要做到植物适地生长,植物物种间互为有益,还应保持景观整体上的平衡。构建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好城市植物物种环境应用与其他建设内容之间的关系,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充分提高绿地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1.2地域性原则

不同的地域条件和因素造就了植物分布和生态习性的不同,不同的风景园林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科学确定区域常绿与绿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树种等比例关系,根据城市特点和自然规律,树种的应用形式及绿地类型,通过植物形象、植物文化,利用植物文化创造意境、植物组合与景观结合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并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

1.3时序景观原则

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体,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深入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搭配种植不同花期的植物,使得生态园林在不同时期产生特有的景观,加强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实效性和观赏性,展现时令的变化。

1.4空间变化原则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应注重规划和设计2个方面,以实现生态园林空间多样性。规划方面应明确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满足绿地对空间要求的同时,搭配植物物种及植物与地形、水、建筑物等造景元素,并熟练运用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式。设计中留出透景线,利用植物形态、色彩、大小来布置出丰富生动的生态园林空间。

2现代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应用现状

当前没有充分利用大部分的乡土树种资源,应用于城市绿化中的阔叶树种超不过50种。基于乡土树种需在栽培和驯化试验后,才能应用到城市绿化中,限制了其应用推广,虽然城市绿化建设中对乡土树种逐渐重视,但是还远远不够,当前我们仍需攻破乡土树种的种植技术难关,深度开发并推广乡土树种资料的利用。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普遍存在植物品种相仿且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过于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此后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多选择乡土植物建群种,丰富栽培种类。并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针对本地自然条件发展相适应的地被、灌木和伴生树种,并加以组合种植,实现本地季节时令的同时,还展现了城市景观和地域人文特色。

3针对现代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应对策略

3.1提高生态园林施工工艺并做好养护工作是前提

注重植物成活率和景观的维护保养工作是生态园林景观施工的重点,而园林景观的管理工作应尽量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当前园林景观的屋顶花园、垂直绿化、植物造型等施工养护技术逐渐得到了提升,同时页岩透水砖、树池、透水混凝土等新型环保材料也应得到充分应用。主城区内的绿地养护管理工作应落实到位,例如广场、道路、街头、公园、游园等。微喷、滴灌等节水技术灌溉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推广。偏僻区域的园林管理工作中也应注重维护工作,行管部门进行落实。

3.2实现“香化”生态园林景观的转变

“香化”是生态园林景观打造的第三阶段,也是其最终标准。“香化”与“彩化”不同的是,树木的枝、叶、芽、花中的香素会吸引昆虫的萦绕。香化植物有米兰、白玉兰、栀子花、七里香等。“香化”植物的选择应以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集芳香与姿色于一体、兼顾四季,全年芳香、注重功效注重特色为原则,以相对集中、多品种复层化、垂直立体绿化为配置形式,结合公园绿化、彩化景观效果进行设计,为漫步休闲的观赏者提供了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3.3对地方植物资源充分利用

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使园艺景观丰富多彩,更便于打造出特色城市形象,同时也是打造生态园林景观的一大优势。2013年厦门的海沧湾公园便是将200余种乔灌木、地被、香化植物及时令花草等植物应用到景观绿化中,实现“景随季变,步移景换”的绿化效果,当地人民对此赞不绝口。

4结语

园林建设是现代城市形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建设中材料的重要部分,其配置合理与否对园林建设质量和园林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合理规划是当代景观设计从业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5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植物可以说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植物要素的科学运用,不但能够营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空间,也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功能空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各种城市绿化带、园林景观、住宅景观等层出不穷。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欣赏品味与各种功能需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植物的运用,始终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植物的审美特征

1.1色彩美

植物的色彩美是其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不但因为植物本身的色彩能够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植物与其它景观要素的相互映衬也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另外,植物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所呈现出的色彩五彩缤纷,这即是植物色彩流动性的表现。植物与其它景观要素搭配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能够更加突出一个空间的气氛和意境。在景观设计当中,统一的景观布局会产生整齐和庄重的感觉,但是过于统一又会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这是景观设计的法则之一,而植物色彩要素的运用便是最为有效途径。植物的色彩美,在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1.2形式美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植物简单的重复方式,创造出非常简洁的景观空间,即运用植物的色彩、形态、质感来构建出来。简洁景观空间的设计,可以给处在空间中的人们带来舒适与宁静的感觉,也能带给人们亲切的感觉。但是过多地使用大面积且单纯的景观布局,会给人一种沉闷感,设计多样性的运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缺陷。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植物要素表现出来。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元素的变化,来体现景观设计的多样性特点。应该注意的是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过多的元素搭配和太多的变化,那样只能造成混乱、繁杂。采用某种特定的植物来控制且贯穿整个构图,这样利用基调植物来形成景观的焦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使多样性在统一的构图中得以体现。景观植物布局还要具有一定的的均衡性,并在均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样在避免布局混乱的同时,也使景观设计的中心得以突出。植物布局的均衡性,还表现在景深方面,我们必须保持视线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的植物均衡配置,如果缺少远景或者背景,那么空间的层次感就难以表现。总之,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植物的形式美要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有对植物的审美特征理解得更透彻,才能做到既独具匠心,又主题明确。

1.3质感美

植物的质感可以根据我们对植物的直观感受分为粗壮型、中粗型和细小型。植物的质感美与植物的形式美有所不同,植物的形式美所指的是,植物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以群体形式呈现的美;而植物的质感则是植物本身的特质,单株植物的一种特性表现。影响植物质感的因素通常有枝干的粗细、枝干的弯曲度、叶子的大小、形状、质地等。植物的质感也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植物色彩的变化对植物的质感也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分析

2.1观赏功能

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运用于景观当中,这种观赏性会更加明显,这一点在园林景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植物的观赏性可以从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以及质地等方面来显现出来。在景观设计中植物部分的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都需要从观赏性来考虑。植物的观赏性主要是提供视觉中心:从形体大小方面着眼,通常选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植物;从植物的形态方面来看,通常是选择与周围景观元素形态不同的植物。另外,在植物的观赏性方面,它还可以与周围的建筑物或者其它构造相呼应,进而提高整体景观的观赏性,使景观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2建造功能

植物除了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提供观赏功能之外,还可以充当构成、组织室外空间的要素。在地平面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类型植物来暗示空间的边界,如草坪与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便是对空间范围不同的暗示;在立面表现上,设计中可以通过树干、树冠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提高空间的闭合感。

所以说,植物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和搭配方案,能够创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空间效果。在开阔空间内,通常选择矮灌木、地被或者草坪来营造出开阔、明快、舒适的空间环境。对于半开阔空间,可以采用植物将部分视线遮挡,遮挡住部分没有景观或者景观不好的地方。

2.3生态功能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都有环保的功能,比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环境或者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一些植物的根系可以牢牢锁住土壤或者水份,避免水土流失等。总之,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滋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屏蔽光线等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植物的生态功能正在当逐步被重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植物在景观设计的运用

3.1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3.1.1根据景观性质的不同合理运用植物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园林可以美化环境、改良土壤及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植物进行运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条件、气候特征等因素,严格依据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来进行配置。植物的配置必须具有明确性和目的性。设计时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壤性质,来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体现出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功能。其基本原则就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地选择已经驯化的外来树种。对于住宅景观、广场景观、道路景观等,也可以根据景观形式和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造景方式,尽量使植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且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

3.1.2结合植物的习性,处理好种间关系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种类繁多且习性各有不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种植物的不同习性。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种间配置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因为它们关系到植物的成活率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在保证植物群落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各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习性进行合理配置。

3.1.3景观设计要遵循美学原理

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根据植物的审美特征,比如在园林设计中,要重视园林的功能特征,结合植物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园林形式选择不同的立意方式。园林景观应该突出其功能特点,着重考虑整体景观的视觉效果。如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在注重功能的同时,突出和谐的氛围,营造出舒适的环境;对于广场景观则应该尽量营造出欢快、休闲的氛围。景观设计时,应该全面考虑到植物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

3.1.4协调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植物的整体配合在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设计时要全面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尽量使景观显现出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局部的富于变化。另外,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景观要素,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形体、大小的变化,所以,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远期发展的问题,并将速生树与慢生树进行科学搭配。

3.2景观设计中植物要素运用的方向

3.2.1吸取中西方传统的植物运用手法

我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对植物的运用表现在对山林气氛的营造、植物单体的应用等方面。传统的景观艺术,通常会抓住自然中的典型美景特征,充分地利用乔、灌、草、地被等植物,在二维的景观场景中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还要利用植物与假山石、水体等进行搭配,来构造出自然的景观空间氛围。我国现代的景观植物运用,应该在积极借鉴传统经验的同时,也汲取西方一些景观设计手法,注重植物的功能运用,在供赏玩和遮荫的同时,也注重植物的组织和引导空间功能。

3.2.2生态景观中植物的运用

生态景观是目前和今后景观设计的一大主题。植物的生态功能显而易见。景观设计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节能与环保的问题。比如在住宅景观设计中,如果植物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地节省一部分制冷与供暖的费用。另外植物对空气和水土的净化作用也不可忽视。总之,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重视,生态植物的运用将越来越普遍。

4.结论

在所有的景观设计当中,植物要素的组织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植物不但是构成景观的主要元素,也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环保的主要手段。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植物要素的各项功能和优势,并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6

1 引言

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

2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方向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3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

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6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7结论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7

1、宝坻区居住区植物造景现状

1.1 植物造景的概念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及水生植物来设计、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1.2 居住区植物造景现况

通过对华苑东区,宝平景苑,鸣石苑三个小区的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得出目前宝坻区居住区植物造景具有以下特色:

1.2.1 华苑小区

优点:(1)大量采用天津乡土树种,如白蜡 ,国槐、刺柏 白皮松等。(2)利用颜色丰富可修剪的绿篱植物,如用金叶女贞、紫叶效檗、小叶黄杨等修剪成各种几何图 不足:(1)植物造景所用植物种类较少(2)色彩较灰暗(3)某些植物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不太适应,呈现生长不良好的迹象

1.2.2宝平景苑

优点:(1)植物景观层次分明、丰富(2)分布均匀、合理,形成了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 不足:(1)多年生花卉和水生植物应用较少(2)铺装材料过于昂贵,铺装时没有考虑到绿色植物生态效应的发挥

1.2.3 鸣石苑优点:(1)小区绿化功能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植物配置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 。 不足:(1)垂直绿化效果不太好(2)营造景观时所用植物种类较少

2、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功能

居住区的绿化系统应具备三个功能,即: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休闲活动功能。

2.1 植物造景的生态环境功能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相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2.2 植物造景的景观、文化功能

2.2.1 植物造景的景观功能

通过利用植物造景来营造的居住区景观,就是创造最佳、舒适、便捷的社区场所和氛围空间,使区内景观节点地带和代表性建筑与标志物的连贯化和系统化,从而将人的活动从其居住小盒子里引出来,带向其各自所心仪的环境中,人在此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就是以生态学为原则,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补充和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理想,让人能更直接的接触自然。

2.2.2 植物造景的文化功能

从古至今,植物造景一直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古人对植物具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把树木看作是民族、江山的象征。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古人更把植物性格拟人化,将植物的某些特性结合传统诗画艺术,进行比德赏颂 ,吟诵传赞,庭园环境极富诗情画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人文意境美。

2.3 植物造景的休闲活动功能

住宅区的植物配置必须科学、合理,遵重自然,同时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自身能融于其中的小环境,为居民的休闲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3、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方法与途径

居住区植物造景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还应该是结合居住区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突出生态规划模式

3.1.1生态观光型模式 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主要树种有垂柳、银杏、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泡桐、木棉、槐树、观赏竹等形体优美或花朵艳丽的树种。 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植物结构一般控制为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为3∶1,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为3∶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8∶1,地被草坪覆盖率达85%以上。

3.1.2生态保健型模式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运用拟生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配置有白皮松、罗汉松、丁香合欢、悬铃木、臭椿、白杨、榆树等。其模式结构要求加大复层立体绿化,突出生态保健功能,兼顾景观质量要求。群落结构主要为释氧、分泌杀菌素效应强的,地带性特色明显的树种集合。其中,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的比例为5∶2∶2。

3.1.3生态环保型模式植物配置主要强调发挥森林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以改善人民环境质量为主,适当考虑景观效果。选配主要树种时,基调树种可选择垂柳、合欢、紫薇、厚皮香、大叶女贞、广玉兰、侧柏、龙柏等,骨干树种可选择国槐、冬青、黄杨、等。行道树栽植,可采用栾树与大叶女贞,臭椿与广玉兰,枫香与大叶冬青,合欢与厚皮香等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合形式,既增强林带的生态环保功能,又能兼顾生态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8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功能

1.校园绿地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于校园生态景观的关注不断深入,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目的就是为打造建立在师生校园环境需求的基础上的,符合校园特色的生态景观。而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态景观的表现应从景面、视面以及景物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利用具体的手法对校园空间进行处理,使得景物能够按照风景欣赏的线路一一展现出来。校园是学生与教师生活学习的地方,绿地则是指校园内部的绿化面积最为集中的绿地空间,是表现校园生态景观的精华所在。校园绿地的作用就是调和校园建筑、注重空间组织与绿面层次,以丰富校园绿度,更好的融入生态文化。具体一点来说,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以生态景观的理论作为指导,做到见微知著,打造一个实用、美观、经济的校园绿地生态文化氛围。

2.校园绿地的功能

校园绿地算得上是校园中师生的第二课堂,是更好的融入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绿色空间。校园绿地的设置具有统领性,起到领导校园绿地风格与氛围的作用。而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更要与建筑、水体以及校园中的雕塑、园林等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呼应,完美的体现出校园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并有良好的陶冶性情,寓教于景的作用。其次,站在总体的角度来讲,校园绿地还拥有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有遮阴纳凉的功能,更是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最佳设施。因此校园绿地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除此之外,校园绿地还具有一定的行为导向与激励作用,是积极向上的导向。绿地景观中的丰富植物与优雅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能够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此外,校园绿地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健的作用,对于学习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舒缓心情和缓解视觉疲劳都很有帮助。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原则与选择植物的基本思路

1.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绿地的重要因素就是植物,植物配置就是体现校园生态景观最主要的因素。而要利用绿地植物配置表现出校园的生态景观,就必须充分考虑到造景的需求,对于树木、花草、藤木、常绿、落叶等植物都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校园环境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总的来说,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应注重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应充分体现出校园的生态文化造景,以景观树种来强化校园文化的主题。其次,将花草树木、落叶以及常绿等植物相结合,搭配出四季植物季节替换的原则。最后,根据种类的区分,适当选择校园香化、果化等植物配置,以丰富绿地品种,还要突出校园一定的特色原则。

2.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基本思路

就分析目前我国很多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情况来看,多数校园的绿地植物选择上,表现出广泛的现象,没有突出校园生态景观与校园文化特色等。选择适当的植物来配置绿地并表现校园生态景观,应重视起地域性的适生植物,最好能够体现地方的景观特色。比如南方的环境就应选择适应南方天气和环境的植物,这样的植物有很多,而在设计绿地时也应做到一定的物种丰富性,保证资源的种类。其次,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还应突出植物组景的层次性,以展现校园生态丰富性为目的来设计。在这一方面,一定要讲究好上层树种的单纯、中层的耐阴性以及下层植物的耐湿性,充分保证每一种类植物的优良生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计绿地时,还应关注突出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特点,以突显植物景观的物候性,表现出植物的特性。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以表现生态景观的具体方法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要将突出生态景观作为设计的目标,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生态型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校园特色和风格的需求进行科学化配置,要注重学校绿地景观在设计中的独特风格以及生态景观的情趣与品味。

1.针对校园道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校园中的主干线就是道路,而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必须要突出校园的区域特色,以更好的融入校园的文化因素,基于当地植物为基础,在主道路上体现出文化性特征。根据道路的名称或者区域性的文化特点来种植植物。例如,道路的名字叫做“金山路”,则可以以道路名字的基础上,种植带“金”字名称的植物。包括金钱松、金缕梅等上层植物,也可以种植如金花茶、郁金香、金鸡菊等下层开花植物,不仅如此,还可以种植名字中偏旁部首带“金”字的植物,如银叶菊、银芽柳、苏铁或者银杏等植物。目的就是体现出道路的文化性,但必须符合适生植物的基础与植物的季节性等特征。

2.针对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

首先,校园内的功能区非常多,包括校门办公楼区、图书馆区、教学主楼区以及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区等等区域。对于办公楼区的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必须要突出学校的前景即视感,要求配制出规范大方、整体性较强的生态景观。一般们来说,校园的校门生态景观常常以景石等要素来装扮,或者喷泉石等元素,在此基础上配置一些黄素梅、苏铁等植物做点缀,景石的背后可以种植一些针葵等植物做背景,以协调景石的生硬,保证石面的美观。其次,针对图书馆等较为有文化气息的功能区绿地设置,必须要体现出生态环境的“静”的特点。通过植物来创造意境,强调图书馆功能区的空间渗透,以景示情。与此同时,利用中庭、等设计,通过绿色植物为背景、利用山石的叠加等设计方式,来突出主题,体现出“静”的氛围,更进一步强调了图书馆功能区的意境。

而针对主教学楼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呈现出块状的分区,因教学区的面积非常大,且空间围合度高,受到建筑的影响,绿地设计应依托于建筑来造势。通过组织适当的小片空间,再加以辅助装饰,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设计教学区的绿地空间时,应注重创设的文化点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减弱来突出建筑的即视感,设计出富含层次的景面。最后,针对学生公寓区等功能区的绿地设计,应特别注意建筑的空间小气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接触。此功能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尤为注意,要注意植物与建筑的相互融合与衬托,以营造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实际上,在进行公寓区设计时,因建筑空间的限制,一般不会采取过高的植物种植,以避免形成空间小气候,或者影响学生的休息。而针对体育活动功能区,因其即视感较强,面积一般非常大,所以绿地设计最好能够达到强化景面的作用,最好起到适当的障景作用,以突出平面绿化,简单大方的特点。

3.体现校园生态景观的整体性

虽说校园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层次性,但整体来说,校园还是一个整体,各功能区的划分也只是为了体现功能区的特点,所以校园生态环境的设计应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质。因此,在绿地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充分的了解和选择,以满足校园的功能区环境绿化要求,进一步实现生态景观联系校园内各区域的功能。同时,通过合理的绿地植物配置,将不同的分区串联,使得校园在景观上与功能上达到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

结语

终上所述,校园的绿地植物配置实际上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能够实现功能区的划分,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突出校园文明,更能打造舒适的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对于校园的景观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自然生态景观的校园环境不但有利于教育教学,而且对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美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 榆林市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魏梅琳. 福州大学城绿地植物景观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3.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9

随着我国现代化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我们把工作的中点转移到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在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城市中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是通过物质进和能量进行交换,为城市中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和健康的生存环境以及工作的环境,进一步实际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主要的功能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主要具有以下这几种功能:环境功能、建造功能以及观赏功能。植物配置中的环境功能主要是指生态园林环境中植物可以影响空气的质量、预防水土流失以及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建造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中组织和限制空间,涉及植物的形态、大小、通透性以及密封性的特点。建造功能主要表现在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平面,形成半敞开空间、敞开空间、安全封闭空间以及覆盖空间;观赏功能是由于植物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色彩等特征的功能充当生态园林景观中主要的实现焦点,植物由于外在的一、特征进一步发挥着观赏的功能。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通常可以利用植物来实现遮挡不美观的植物或者是护坡构成的障景。障景的效果按照生态园林设计中景观的要求可以设定,倘若使用不通透思维生态景观植物,可以完全的屏障视线,生态园林设计人员首先要研究分析的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障碍物的高度、以及观赏者的位置和植物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其次是还要充分的考虑受到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由于季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生态植物形成不同效果的障景。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遵循的原则

(一)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确定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

1、因地制宜,适地适生、科学设计。按照立地的要求和条件,结合生态植物材料本身对环境的要求和特征进行安排,促使每一种生态植物都能够在生长期得到更好的生长。不要盲目的推广和引进外地的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并注重植物的应用并被开发乡土植物。

2、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地球上大多数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有单一的植物组成,而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共同组合。符合自然风貌和规律的生态园林建设一定要重视和遵循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重视生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创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以及模拟系统的过程。

(二)重视生态园林景观功能,应遵循美学原理

园林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理的要求,进行创造和融合。不单单要进行生态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更应该重视生态园林植物季节性生长和变化的植物景观效果,进而达到时移景异、步移景异的效果,并创造出胜于自然生态园林优美景观。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主要掌握关键点:第一,重视生态园林植物多样性;第二,疏朗有致、布局合理以及单群结合;第三,生态园林植物应注意不同生态园林植物色彩和形态之间的合理搭配;第四,应注意生态原理植物自身的文化性质以及和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造景手法

(一)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当中的季节性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进一步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由桃花、丁香花迎春花组成的春季景观;有合欢、紫薇、花石榴的等构成的夏季景观;由红枫、桂花、银杏等构成的球机景观以及由忍冬、腊梅、南天竹等构成的冬季景观。这些盛衰容枯的自然植物生命节律。进一步为创造生态园林的四季变化中时序景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供例如一定的基础条件,按照景观植物的季节环境变化,把植物不同花期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在同一个地点中不同时期中产生不同的景观,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

(二)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展现出不同地域环境特色

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差距,生态原理景观中有本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观赏植物。区域性的乡土种植具有着生态园林色性质的最佳材料。例如我国华南地区的凤凰木、木棉、芭蕉、蒲葵、榕树以及羊蹄甲等热带植物和东北地区的冷杉、云杉、水曲柳、杜松以及桦树等寒带的植物,不考虑积极诶性变化和生态习性等生态园林景观表现,都具有一定差异性,每一种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都有各自的特色,同时还是生态园林植物自然美的充分表现。

(三)利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形成空间性质的变化

生态植物自身具有三维实体效果,是生态园林景创建和营造中空间结构组成部分。高大乔木的枝繁叶茂被看作是单体建筑,每一种藤本植物爬满屋顶和棚架,绿篱经过修剪之后,平坦整齐的草坪铺满整个水平地面。所以,生态植物也像其他山水和建筑一样,具有一定的分隔空间、构成空间以及引导空间等功能,生态园林审计中植物在空间性质上的变化,还可以借助障碍法和借景等手法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人们的视镜一视线的改变上发生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四、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该以绿地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的前提条件,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科学合理的进行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灌木、乔木、草木以及藤本植物群体,并遵循生态植物生长规律,进一步进行良性的人工干扰,并形成了一个稳定、合理能够进行的自我更新性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植物系统。

(二)生态园林绿化应该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子让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不断的降低了由阔叶、引种运输造成成活率地下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上的损失,并且不要选择有毒、飞絮以及有异味和容易过敏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恶性植物杂草的侵害。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该进一步考虑在一年四季中营造出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针对冬季严寒,阔叶树处于休眠状态,在生态原理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针叶树和阔叶树之间相互搭配的比例,促使生态植物群体在一年四季中可以不断的发挥生态效益。

(四)对生态原理设计中植物群落中经常会出现虫害,尽量避免不使用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含有化学性质的药剂,减少对土壤构成的污染,还可以一系列生物的方法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生态维护。

五、总 结

良好的生态园林设计景观,不单单是要有优美的建筑当做设计的主体骨架,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充分表现出生态园林景观中和谐美与自然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一定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为植物配置基础的条件下,还应该进一步的遵循美学原理。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应该和文化性、经济性以及知识性等内容相互结合,不断的扩大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以及功能的外延和内涵,充分的发挥整体的功能性并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韩伟,冯蕴倩.浅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年09期

[2]刘敬聪.浅谈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植物造景的重要性

1.意义

园林绿化设计的关键以及基础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园林植物造景不但能够使城市绿化的综合效益以及景观的成效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将自身价值完美的表现出来。园林植物造景是生态学、美学的有机统一,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园林造景技术,将园林绿化建设成为符合当地思想、政治、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而园林植物造景技术是促进园林城市绿化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重要性

现今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并且在我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身心承受的压力很大,这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园林绿化景观不仅对建筑物有软化作用,也对人们的身心起着放松治疗作用,因此为了保证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以及前提,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幸福指数以及工作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遏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在我国城市中实行环境保护途径就是进行园林绿化,如栽花、种草、植树等都是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及改造的手段。在对园林景观建设时,植物是园林绿化景观建造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园林植物便没了生命力,因此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尤显重要。现代植物造景技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集各家所长而形成的,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造景时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特色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舒适与享受。

二、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植物在自然界中能够正常生长,是由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适应的自然关系。园林植物大多是种植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要使其实现正常生长、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充分考虑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以及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务必使二者相互适应。反之,园林植物则可能生长不良,或根本不能生长。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选择的首要原则,必须严格遵循。

2.生态性原则

城市园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游嬉、休闲和居住环境,实现此功能的主角无疑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具有遮荫、降温、隔噪、防风的作用,以及滞尘、杀灭细菌、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等重要功能。其中乔木类的植物在此类生态功能上优于灌木、草本类的植物。因此,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必须重视生态性原则,力求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

3.艺术性原则

园林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除了利用园林建筑、小品等来营造园林美感外,笔者认为园林植物在其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多样性,以及形态、色彩、香味等的多样性,园林工作者应恰当地运用艺术手法,将丰富的植物素材创作成景色优美、四季可观的园林画卷,满足人们欣赏美、体验美的需求。

4.节约性原则

杜绝铺张浪费、提倡节约是包括城市园林建设在内的各行业应当遵循的原则。园林建设的节约不仅要求少些成本高的“硬化”材料,多些“软化”材料(园林植物),而且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也要从实用性、经济性出发,不应追求价格昂贵的所谓“高级”外来品种,以及规格过大、稀有程度高的种类。在园林中多应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建设、养护成本。

三、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1.符合自然生态系统

园林植物造景是建立在园林固有的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以避免过多的人工雕琢而导致土质改变,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失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尽量保持自然地域特点,在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绿化景观特点,使园林植物造景能够获得良好的绿化造景效果,增强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

2.园林植物造景要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园林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态群落,在园林植物造景的时候,将原有场地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尽量做到造景植物就地取材以满足社会及自然需求外,园林景观及植物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以达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3.园林植物造景要上升到意境创作的层次

园林植物景观要给人以舒适而休闲的物境感受,就要在造景技术上考虑到人的审美心理,使园林植物景观散发出意境之美。不同的植物,根据其生长特性以及生命特征,人们都赋予了象征意义。一些园林是围绕着烈士陵园纪念堂馆进行植物造景的,多选择松柏,代表着神圣、正义、永垂不朽。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状态,展示出不同的色彩,很容易令人触景生情。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就要利用植物的特点,创造出富于意境的园林环境。

4.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依据植物季相演替的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置的一种手法。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根据景观设计要求合理配置植物,以求达到各种观赏需要。园林树种的季相变化,在增强景观效应的审美情趣中具有突出视觉功能的作用。

5.空间植物造景的应用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11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3.1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生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地形条件、气候的特点和造景要求,结合造园题材,力求适地适树。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基础[3]。

论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1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

1.1 适地适树

只有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条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其稳定性。所以,在植物造景中,首先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或通过引种驯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来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其次,要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配置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直径的大小来确定种植点距离,但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可适当加大密度。

1.2 功能要求

人们对不同的园林绿地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配置应考虑其功能要求,以起到强化和衬托作用。如:行道树要求选择树冠高大、叶密荫浓、生长健壮、抗性强的树种,以达到遮阳、吸尘、隔音、美化的目的;儿童乐园、小游园性质的绿地,可选用姿态优美、花繁叶茂、无毒刺的花灌木。

1.3 景观需求

园林绿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可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享受。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要达此目的,需从以下3方面来选择植物。

1.3.1 因地制宜

联系功能要求,结合景点建筑物特征来选择配置植物种类,方能体现风格。公园、风景点要求四季美观、繁花似锦、活泼明快,所以要树种多样、色彩丰富;寺院、碑刻、古迹要求庄严、肃穆,配置树种必须注意体型的大小、色彩的浓淡,要与建筑物的性质、体量相适应;廊、亭、榭、轩宜点缀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使景色明丽动人。

1.3.2 因时制宜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构成要素,从幼小树苗长成苍天大树,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在1 a中,随季节的变化植物会呈现不同的季相特点,从而引起园林景观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既要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又要利用季相变化的特点创造出四季有景可赏的景观。为达到设计要求,在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其今后可能形成的景观效果,同时根据设计意图做好统一的季相构图。

1.3.3 因材制宜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千差万别,配置时可利用植物姿态、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结合功能需求合理配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景观。

2 植物造景与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

园林植物不仅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同时还可与建筑、山水、园路以及园林小品等组合成景。

2.1 与建筑的结合

园林植物与建筑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和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生动活泼,形成一种动态均衡的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用紫藤、木香、凌霄、地锦、爬山虎、蔓生月季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增添了自然气氛;在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植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物四周,选栽一些叶小枝细、树冠致密的树种。

2.2 对山水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但也需要有植物装饰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植物与山石配置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乔木、灌木错落搭配,体现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植物与水体结合,可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生动活泼起来。如:在水中种植荷花,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意境。

2.3 与园路的结合

光秃的道路两旁若无树木、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会显得生硬呆板,不能给行人增添情趣。将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与“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主路两侧应以乔木为主,适当配置少量花灌木,形成特色景观,如银杏路、合欢路等;较长的园路旁,可以用多种植物进行配置,但主景要突出;小路旁栽植乔木不宜超过3种,可与山石、亭、廊等结合;花园小径宜采用小灌木、花境、地被、山石相结合的方式。

2.4 与园林小品的结合

1)突出小品主题。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小品以色叶树丛作背景,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协调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园灯,分布广、数量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将会影响绿地景观的整体效果。如果将其设计在低矮的灌木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

3)丰富小品艺术构图。一般体量较大的亭、坐凳、景墙等小品,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植物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自然美,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

4)完善小品功能。园凳在园林中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完善功能的角度考虑,园凳可设在落叶乔木下,既可以遮荫,又不会遮挡休息者视线,使空间更加开阔。

2.5本土化原则

“景观文化”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植物景观文化”又是景观文化中的最基础的一环,是”景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景观文化”的本土化,才能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城市园林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都是在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有关研究报道,应用于上海、北京、南宁、柳州、桂林等我国主要城市绿化的植物种类中,乡土种类应用的比例也不大。在数量众多的外来植物中,一部分作为有用植物为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另一部分则成为可怕的植物杀手,严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改变生物多样性。而且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现在绿化覆盖率也”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相差甚远,园林植物多样性匮乏,这就给乡土植物提供了研发利用的机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6功能设计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满足功能设计要求是植物造景的一大目标。植物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2.7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适宜性,力求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应尽量避免养护管理费时费工、水分和肥力消耗过高、人工性过强的植物景观设计手法。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坚持适地适树,多用乡土树种,减少管理费用。节约并合理使用名、特、贵重树种,降低成本造价。强调风景树种与经济树种结合、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结合,取得生态、生活、社会、经济多重效益。

2.8动态设计原则

如果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那么植物则是变化的音符。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景观完成后仍然在每年中发生季相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因此,季相设计图是组织景观的依据,最低限度的冬季植物景观是设计的基点,最佳季相(春季、夏季、秋季)景观是设计效果的高潮。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

3 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缺乏科学性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考虑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然而在现实造景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等问题。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效果的标准,而对植物是否适应栽植地环境、气候条件,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等环节缺少深入细致的考虑。实践证明,应对植物进行科学地选择和配置,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性,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比例,以及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的搭配等等。不能把强阳性树种设计在一起,如水杉和雪松,因为10年或更多年后,阳性树种就会相互争夺阳光。同样,也不要把强阳性的树种(如水杉、乌桕以及柳属、漆属的植物等)设计在阴面,或把耐荫植物(如日本冷杉、八角金盘、八仙花、紫金牛等)设计在阳面,这样他们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光照太强而长势缓慢,甚至死亡。另外,要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考虑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以及顶级演替的结果,合理引进外来树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生物入侵。

3.2 养护管理水平低

植物景观必须进行长期地、连续地、科学地管理,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景观功能。养护中除日常水肥供给外,还应进行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稍有不慎错过季节,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要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园林艺术素养的养护队伍,真正把设计者的意图表现得活灵活现,并通过长期养护管理,使植物景观长盛不衰、永葆特色。

4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域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潮流,完美化园林城市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关注的是人,把人作为设计主题的内容,人与种植植物对话,从中不断探索生活气息更为浓重的园林景观内容,体现植物文化,满足景观功能,发挥充分展示现代城市生态风情园林艺术美,营造一个文化、生态、生活的完美园林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