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实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9-05 00:06:31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药用部位的质量、产量的构成因子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制定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之栽培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育一批工匠,大力研究地道药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文化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中药,研究中和使用中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中药材在保健食品领域也在广泛应用,促使野生中药资源目前严重短缺,中药材原料供不应求,故药用植物的栽培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本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整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吃透这门学科,在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贵州省是中国四大地道药材产区之一,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在贵州历史悠久,为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省内一批制药龙头企业开展了多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规范化基地建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型人才更加紧缺。

2.我院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现状

2.1未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涉及的课程有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态学、养护学、气象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等。我院没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专业,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所以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开设,造成学生对基本的基础知识、专业术语,交叉学科知识不能理解,很简单的大田作业问题解决不了,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2.2 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特点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而我院教师选用的教学材料基本是以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为主,参考本科教材为辅进行备课,而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对岗位需求的知识点不够详细,学习抓不住重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给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岗位需求,也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4 学生缺乏实践

目前我们学校中药专业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计划中,因为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

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其一,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奠定基础。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学生需要先学习《养护学》,在了解到病虫害发生与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到昆虫的种类及病害的种类等知识后,才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其二,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简化基础课程内容并合并相似课程,达到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差的短板,也解决职业院校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通过改革,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程内容、掌握专业技能。

3.2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再将课程内容重构进行序化,形成以工作过程顺序为主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开,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内容,就是依工作岗位操作过程为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形成过程性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课程学时,也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学生传授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栽培制度、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田间管理等知识技能时,必须先了解工作岗位,序化罗列知识点,再结合相关参考资料,选取内容并整理形成课程内容。

3.3 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虚实融合教学。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支撑下,各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通过开发APP软件或借助相关课程资源平台、慕课平台等方式,获取教材数字化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学习,课堂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并融会贯通。达到课内课外,虚实融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即可学习的目的。

二是解决问题教学。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可以在讲授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知识时, 尤其对于部分理论知识比较强的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学中,种植的当归如果抽薹开花,为什么质量下降,不能药用?此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熟悉的萝卜为例,提出萝卜抽薹开花以后为什么不能吃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解决该问题后,举一反三当归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是学生分组讲授法。新教育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从旁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采取学生分组,自制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上台讲课有意义,认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内容以各论药材为主,还可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并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讲台的机会来介绍他所讲述的中药材新的研究进展或栽培新技术,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及提高思维能力。

3.4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对实践条件要求比较高,不能在实验室完成所有实训,必须要有生产情景的载体来完成实训项目,如繁殖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等内容都需要在生产基地完成,又如药用植物栽培产地的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大气的检测、土壤的检测、水的检测等内容,而学校在设备等方面也不具备开设这些实验的条件。故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掌握栽培技术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黔地无闲草 药香满贵州”,说明贵州非常适宜草药的生长和中药材的种植,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以中药企业带头下,中药材的种植基地迅速增长,如贵州黔东南信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何首乌、太子参、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头花蓼、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的太子参等多家制药企业的药材种植基地。这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实习实训资源。学生可自行设计试验,在这些校外种植基地实验和观察,记录相关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a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

3.5单独建立实验室,完善实训设备

单独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也更加体现出学校领导对本门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验室设备的完善也决定了实训项目的开设能否齐全,比如购置解剖镜、千分尺、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等实验器具以及相关试剂,可便于学生能进行药用植物种子形态观察、种子净度、种子水分、种子活力的测定,种子催芽实验以及药用植物形态观察等基础实验[4]。

3.6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园

药用植物栽培园为教学服务,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及生药学等多种学科的实践,安排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园进行一周的见习[4],让每位学生亲手种下一株药材,掌握种植技术,然后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等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同时可以研究每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发育的特性,等到采收季节,学生对药材进行采收,学习采收加工及贮藏知识。采收的药材可作为标本,为中药鉴定学及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学期结束后可在园内组织现场种植、识别植物等实训考试,并将其作为实训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因为药材的种植、生长也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及大国工匠,紧贴需求,大力大胆的对其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良.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4-01

园林植物栽培学在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重在学生动手实验、实训和实习操作,而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主要以学期结束前某个实践技能操作为主要依据得出成绩,这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造成学生在平时实践性操作过程中存在得过且过、重视不够的现象。

“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自评、小组测评、项目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的“四位”,学生整个实训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体”。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每个实训项目要求的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课程任课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动手能力[1-3]。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天津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中职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4∶6,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公司进行1个月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其中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校外实习时间为1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全方面覆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表现,再现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使教学评价从单一的考试考核转变成为整个学习阶段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1.1 学生自评

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求学生个人撰写实训实习报告,把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技能要求、动手训练、个人体会进行叙述,重点阐述个人的体会和感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得失。在学期结束之前把所有实训报告进行汇总,由学生个人进行自评得出成绩。

1.2 小组测评

在实训过程中每5个学生分成1组,让每个小组组员之间进行测评,即从服从安排、团队协作、吃苦耐劳、主动参与、态度认真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小组其他成员实际打分情况进行平均,即得出测评成绩。

1.3 项目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以学生平时出勤率、上课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实训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操作过程是否细心、动作是否规范、是否遵守实验场所纪律规定以及实验过程自我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上把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包含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作为教师评价成绩。

1.4 企业师傅评价

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园林绿化、园林苗木种植、园林植物养护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教学实习,让学生实地了解园林绿化相关的知识,体验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操作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习企业会安排实习师傅进行传授和帮带,指导学生完成这1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对实习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的自主性或求知欲、团队协作、纪律意识、文明礼仪、个人操守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即为企业师傅评价成绩。

2 采用“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势

在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从始至终都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松懈或懈怠的现象,使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改变了以往学期结束前考试考核的方式,彻底扭转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强化技能操作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平时用功学、认真练以获得较好学习成绩的习惯。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模式[4-5]。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夯实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同时强化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学生今后就业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参考文献

[1] 朱益湘.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性研究[J].教师,2013(17):101.

[2] 张建玲,姬彦红.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22-26.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3

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应用”的教育改革方针,对各学科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许多农业院校将原来划分过细的果树、蔬菜、花卉专业合并成园艺专业,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将原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并将其作为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那么怎样将原来的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一门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这门课究竟给学生上些什么内容?与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栽培学课程有什么区别?原三门课程的课时都有60多学时,合并后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时只有80学时,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整地学习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园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在国内外同类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做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讨与研究很有必要。我们课题组对此边研究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有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避免了多门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

课程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将原来的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进行拼凑或删减,而是有机地融合。即抓住园艺植物在分类、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田间管理等栽培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共性,将果树栽培、蔬菜栽培和花卉栽培的核心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得到精简和优化。

为此,我们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同类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园艺产业的发展和我校的实际,研究确定了《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详见表1。

从表1可见,本课程有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将原来的分课程讲授的果树、蔬菜、花卉的种类和分类、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与育苗、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带有基础性和共通性的原理、知识和技术进行了有机的归纳与整合,删除重复、交叉、陈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把果树、蔬菜和花卉的内容融合一起后,还保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不同章节和内容的取舍上根据园艺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不同。如:成花、开花、坐果等内容以花卉和果树为主,设施园艺以蔬菜、花卉为主,嫁接、修剪等内容以果树为主等。

本课程还有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部分。实验项目主要有6个,(见表1)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与鉴别,加深学生对园艺植物栽培的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教学实习项目主要有5个,(见表1)侧重于园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果树和观赏园艺植物的嫁接技术、整形修剪技术以及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技术的训练。

二、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1]。园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园艺学科来说,现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实地操作训练。认不了、不会做、不熟练,永远是实践性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本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实践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按季节安排了14天的教学实习,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室内主要以园艺产品的实物为素材,对水果、蔬菜、花卉等进行解剖,了解其构造以及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室外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重在对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如茎、枝、芽特点、开花结实习性、物候期等,教师在现场讲解,学生再分组观察记载。

教学实习主要是强化园艺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实习采取校内基地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基地实习强调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实际操作就是让学生参与播种、植株栽植、施肥、灌溉、除草、人工授粉等园艺植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强化嫁接、修剪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嫁接、修剪等技术不是操作几次就可以掌握的,需要多练习,教师应现场指导,现场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校外实习部分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管理水平高的果园、蔬菜基地和植物园等,结合单位生产实际,进行相关的观察、记载、操作和管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园艺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园艺植物生产前沿的新技术、新设施以及园艺企业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教学实习重在培养学生在园艺植物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园艺专业学生先后在湖北省果茶所、武汉市维生种苗公司、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武汉分公司龙王嘴蔬菜基地、荆州市金秋科技园等单位实习,得到所在单位的一致好评,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下得去、肯动手、做得好、做得了,并且有多名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有2名学生现已成为超大公司的技术骨干。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程合并后,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靠粉笔教学的课堂模式,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手段,将原来的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栽培的核心内容都讲到,使许多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能够形象化、图片化、直观化,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和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从果树、蔬菜和花卉生产一线收集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图片,制作了信息量十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实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真实、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修剪原理和技术时,教师制作了修剪过程的动画,并与田间的实物图片相结合,将复杂的修剪原理和技术形象化、直观化,促进了学生对修剪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和学习。由于《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将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合并后课时又大量压缩,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直观,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因而我们在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上建立了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在线答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在学校《园艺植物栽培学》精品课程网站上的在线答题栏目提出,任课教师及时地给学生回复、答疑,为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网上提问十分活跃,因没有任何拘束,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本课程组的教师平时都注意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中有多名教师在近几年获得了长江大学的优秀教学质量奖,本课程被评为长江大学的精品课程。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有机的、科学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乡基本情况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低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 技术服务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技术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3.3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3.4 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4.3 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条件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4.4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5 结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5

大豆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平原乡镇90%以上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大豆,养分失衡,病、虫、草害加重,大豆生产成本加大,单产不高不稳,收购价格低,所以缩减大豆种植面积。结合县内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和市场供给调整结构。县内有龙头企业有南华糖业、北药、嵩天薯业、面粉加工等企业,可积极扩大甜菜、马铃薯、小麦的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还可以着眼玉米及玉米产业的发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况且,种植甜菜、玉米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甚至更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订单,发展白瓜籽、亚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2加强农业机械现代化装备水平、更加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我县近几年来组建了很多农业机械合作社,但这些农机合作社动力较强,整地机械较为健全,但适应马铃薯、甜菜、玉米作物的播种机械和起收机械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物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都是费工较多的作物,靠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所以今后机械发展重点应放在装备适应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等作物播种、起收的农业机械上,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加强农业科技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完善乡镇站推广体系建设,刚刚召开的十四大五次会议国家进一步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入资金、政策投入。我们要借此时机建设和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3.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3.2.1加强县、乡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县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业科技园,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围绕本乡镇农业生产特点,搞好主栽作物大区对比和科技展示,组装新技术,展示主栽作物增产潜力。

3.2.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示范带是农业科技展示的前沿阵地,要从方案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其中每个作物要打造3~4个重点展示区。

3.2.3落实好十二项增产技术措施。技术的到位率和标准化率要继续提高,防止技术应用和操作中的跑偏现象,以及偷工减料。如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优质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伏秋翻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特色大豆种植技术、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等。

3.2.4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根据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搞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重点是水稻、玉米的开发和研究。

3.2.5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首先在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上打破常规,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形式相结合,走村入户办乡班,村班、屯班,大班、小班、灵活开展,扫除死角。培训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全年跟踪服务相结合;培训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让农民听的懂、看的到、学的会、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其次是加强技术资料发放。和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功能,提高农技咨询热线电话的服务质量,及时快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加强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面积

采取鼓励政策,政府适当政策支持,引导扶持有投入能力的个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高度集成和推广。同时进行同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畜牧业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6

1项目实施结果

项目在珊罗镇长纳村实施,2年合计实施面积14.60 hm2,占计划任务13.33hm2的109.5%,其中2007年完成试验示范面积3.73hm2,2008年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0.87hm2,2008年11月24日由陆川县农业局组织有关单位、有关专家验收,平均产量34 441.5kg/hm2、项目总产量502.8t,项目总产值57.32万元(按田头订单收购价1.14元/kg计,下同),比种植水稻(按产量7 500kg/hm2、产值8 250元/hm2计),新增总产值45.275万元,平均增产值31 013.25元/hm2;新增纯收入28.507万元,平均增纯收益19 525.34元/hm2,比项目计划任务平均产值增加4 525.35元/hm2,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任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2采取的主要做法

2.1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因是初次引进种植,农户缺少经验,所以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活动,采取分散办班,专题技术讲座,现场示范培训等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召开各种大小会议进行宣传,在田间技术指导上,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应用到位;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抓好适时购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除草、科学灌溉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2.2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老板签订合同,实现公司兴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富农民的良性循环,保障开发产品种得出、收得上、卖得去、价格好,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3发动和组织农户参与项目生产

应用高产高效新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建设示范基地,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提高马蹄3号的品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2,3]。

3.1基地选择

实施基地在县珊罗镇长纳村,6km以外无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光照充足,土壤为砂壤土的水田,表土疏松,底土坚实,耕作层18~20cm左右,水源充足,灌溉方便。

3.2整地施基肥

大田耕耙3次,最后1次耕耙时,施入基肥。基肥以迟、速效肥搭配,施菜籽饼900kg/hm2、腐熟人粪尿19.5t/hm2或猪厩肥30.0t/hm2、氯化钾195~225kg/hm2。

3.3定植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7

[前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省秧田以及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而等到推广应用。80年代初,日本专家应聘到我国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产生了极大效益。1995年该项技术开始在我国南方适应稻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一、福贡县基本情况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怒江中北部。位于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之间。东与兰坪和迪庆州维西县接壤,南与泸水为邻,北接贡山县,西与缅甸为界,国境线长达142公里。是我州边贸通往东亚的口岸之一。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腹地,与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六库相距120公里。全县辖7个乡镇,有57个村民委员会,613个村民小组,2011年农业人口有89736人,全县国土总面积2724.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94005亩(其中水田17910亩、旱地76095亩),人均耕地1.05亩,属典型的旱作农耕区。粮食作物生产以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马铃薯、荞麦为主;经济作物生产以油菜、蔬菜、药材为主。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完成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9万亩,平均单产169公斤,粮豆总产量达32090吨;经济作物与其他饲料作物面积7万亩;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2元,农民人均有粮358公斤。是一个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典型旱作山区农业贫困县。

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福贡县农业局农推所于1998年在上帕镇腊竹底村委会试验示范成果后,99年开始在上帕镇和鹿马登乡进行推广,当年推广面积为800亩,占全县水稻总育秧面积的一半左右,平均单产450千克,较常规育秧和栽培平均单产360千克增90千克,增长幅度为20%。2000-2001年旱育稀植面积不变,保持在800-900亩范围内,但从2002年开始面积突然下降,到目前为止,全县仅有旱育稀植面积100亩左右。

三、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1、技术含量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能力低。

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是含科技成分高,而农民科技文化程度低下,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二是工序复杂,需要慢工细活,比常规种植的投工投劳多,投入大,成本高,不经济;三是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跟不上,科技培训成本高,致使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很难适应旱育稀植的栽培要求。所以,这项科技成果目前无法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推广应用的作用尚未得到发挥。

2、经费投入不足。

福贡县受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科技文化落后、社会发展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民无力购买项目所需的种子、农膜、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加之县级财政困难,也无力投入扶持,导致水稻旱育稀植项目在实施上缺乏资金投入支持,直接影响了该项技术在我们的推广应用和发展进程。

3、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很难做到集中连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规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土配方等,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难以规模发展。

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1、成立旱育稀植栽培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实施科技增粮项目的重要内容,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应该从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领导。县里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供销社、农资公司等单位和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把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作为一项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三农”服务质量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

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项目实施的保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农民白行投入,二是结合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科技增粮项目的实施加大国家对旱育稀植技术推广的投入,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组、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不断提高栽培技术和扩大种植规模。

3、加强农田建设,大力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条件。

不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夺取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进行田间排灌沟渠的建设,力争实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提高水利化程度,解决好水的矛盾;二是要进行实施改良、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理化性状,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助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顺利实施。

4、加强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水平。

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科技含量高,生产环节十分紧凑,更需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只有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含量,才能保障该项目(技术)的顺利推进。因此,农技部门要认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地开展科技培训,“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真正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和栽培要领,从而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打好基础。

五、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领

1、育秧及苗床管理。

①、苗床的选择与培肥。按大田每亩所需秧田面积(杂交稻10-15m2,常规稻20-30m2),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同时为了加快苗床的培肥,根据苗床地的肥力情况,在播种前30-50天,按1:100倍的过磷酸钙与有机肥充分腐熟,待播种时用。

②、施肥作厢。将苗床的土壤耙细耙平后,按床宽1.2m,沟宽1.4m,深0.3m,厢长8-10m开墒作厢,清除杂草,整平厢面,每平方米施堆制好的有机肥料3-5千克,过磷酸钙100克,尿素10克,磷酸二氢钾10克,敌克松3克,锌硫磷2克与厢面10cm入表土充分混合,以达到床土培肥、调酸、消毒和防治立枯病和地下害虫等目的。

③、浇透苗床底水。播种前分两次浇透苗床土水,使苗床出现两次水分饱和状态,充分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避免出现干芽现象。

④、种子处理及催芽。播种前将种子晒1-2天,打破其休眠,然后用50%倍液或用浸种灵5000倍液浸种48小时,消毒完后用清水洗净种子,最后催芽至种子露白,稍晾后即可播种。

⑤、苗床播种及除草。根据秧龄长短和大田移栽期确定播种量,每平方米播芽种100-125克,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厢面,播种后用木板轻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与土壤紧密接触,盖上一层0.5-1cm厚的过筛细土,再用清水喷于厢面,同时按每平方米0.02克农得时或0.6克打草丹兑水2-3千克均匀喷施厢面进行化学除草,最后盖膜保温。

⑥、苗床的管理。苗期管理主要包括温度调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a、控温。播种后3-5天,此期间当膜外气温≥25~C℃,膜内表土温度≥35℃时,白天两头通风降温,傍晚盖膜保湿;现绿后,晴天揭,夜晚盖膜进行通风炼苗,三叶后全揭膜;b、肥水管理。根据苗床水分状况和秧苗的生理缺水情况进行浇水1-2次,但一般只是在早晚床土干燥,秧苗叶片叶尖早、晚无水珠或秧苗叶片因旱打卷时浇透一次,若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除秧苗积水,使秧苗接近于旱田条件下生长,并喷施一次1%的尿素,施肥后再用清水清洗秧苗,以防止肥害;c、病虫防治。在秧苗1.2-2.5叶期易感染病,用敌克松2.5克10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长降雨或土地温度过高时,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克700-800倍液喷施防止秧苗徒长,培养矮化壮苗;每平方米用25%扑虱灵或10%吡虫啉0.04-0.05克兑水1-1.5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稻叶蝉为害引起的黄弱苗;投放磷化锌、溴鼠灵等慢性杀鼠剂或用膜围严秧田四周防止鼠害。

2、大田移栽及肥水管理。

①施足底肥。移栽前结合整田,在最后一次犁耙田前,每亩施农家肥1000-150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尿素10-15千克,磷酸二氢钾1千克作底肥。反复犁耙达到全层施肥目的。

②、薄水浅插。浅插有利于秧苗低位分蘖的成活,有利于克服因深插造成的前期发根迟缓的弱点,浅插秧苗根系扩展较好,生长旺盛,有利于秧苗低位分蘖的成活,提高分蘖成穗率,产量高。所以要求大田整田做到面平整,呈薄水现泥状态,秧苗栽插深度为2cm,最多不超过3cm,一般插秧不倒为宣。

③、适当稀植。移栽适宜秧龄为4.5-5.5叶,移栽规格一般为13.3cm×23.3cm或13.3cm×26.7cm,每亩栽插2-2.5万丛,杂交稻每丛1苗,常规稻每丛2-3苗。

④、除草。旱育稀植由于前期空间大,有利于杂草生长,因此移栽后5-10天,每亩用农得时20克拌细土50千克进行化学除草,并进行中耕除草1-2次。

⑤、适时灌溉。移栽后保持寸水管理,到30-40天,进行晒田3-4天,以确保有效分蘖的成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拔节孕穗期发现根系发育不良(白根少,黑根多),叶片吐水少的田块要实行间歇灌水。即灌水1-2天排水1-2天,以增强根系的活性,促进发育。齐穗期到黄熟期实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溉方法,水稻腊熟后进行撤水。

⑥、合理追肥。在正常情况下,秧苗移栽后15天即进入有效分蘖期,因此特注意此次追肥宜早不宜迟,否则增加无效分蘖,一般栽后7-10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施尿素3-5千克作为提苗肥;抽穗前20天左右每亩施尿素5千克,作为穗粒肥。

3、病虫害防治。

①、稻瘟病。每亩用20%三环唑75-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以用硫三环悬浮剂、多菌灵、稻瘟散、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

②、白叶枯病。每亩用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用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每亩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或用其它农药农用链霉素、敌枯宁等。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15-01

一、引言

园林植物的种植是园林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园林工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程,种植工程主要分为苗木的栽植和栽植后的养护管理两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明显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承担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产生和发展,但在此基础上,养护管理的缺失,也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当前应如何提高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概述

园林植物养护是园林建设的继续,是对园林景观的再生产和再加工,是一种以人工方式进行的良性干预。通过移植、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灌溉等一系列养护管理措施使园林绿化植物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生态效应,实现园林绿化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在植物成活之后进行不间断管理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其中的主要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并使养护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园林绿化工程开工建设之前,科学的规划设计是重要的前期工作,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直接关系着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成败。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绿化植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对灌木、乔木、草坪、地被进行配置时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和要求,通过合理的搭配,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园林工程建设时,还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从而确保较高的施工质量,为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发展城市投资环境、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绿地管理是提高绿化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的必要手段,而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园林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有生命的植物就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并且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养护和管理。只有通过精心养护,才能在保持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如何让园林绿地持续的发挥作用,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是关键因素。

四、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对策

1、落实好“三位一体”养护制度

加强园林植物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提高养护管理的技术水平。建立业务强、技术好的养护专职队伍,并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增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推动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工作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2、防止自然灾害

大风来临前要将树冠适当抽稀,疏枝,支撑加固,地势低、易积水处开排水沟,对风口外的大树重点加固,发生水涝,可贴近土球边用钢钎打洞,使水渗入地下。对于不耐旱的树种栽植后都应将主干和主枝少白或喷白,以防树皮晒裂,在土球表面覆盖树皮或草帘,对树干绕绳或包扎麻片。总之,要保护好植物,防止自然灾害的破坏。

3、掌握各种园林植物的栽植措施

园林植物主要包括各种乔木(常绿和落叶乔木)、灌木(花灌木、常绿灌木)、草坪及其他草本类,它们的生理特征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栽植技术。作为园林工程养护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不同苗木的栽植技术,这是做好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工作的基本前提。

(1)园林植物栽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苗木栽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苗木栽植方案,苗木的起挖、修剪、包扎、装卸,苗木栽植地的准备,如事先定好栽植点、线,挖好合适的树坑,树坑下施足底肥等相关环节。

(2)园林植物的栽植工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在栽植地现场具体实施苗木栽植,如大树的栽植就是园林植物栽植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第一,大树吊栽。大树栽植一般需要起吊树体,要求必须一次性吊到坑位落坑定植,否则容易损伤树体、碰散土球等,不利于大树成活。现场应配一名总指挥,其他技术人员配合总指挥进行。

第二,填土。栽植培土前取下包装物,然后分层回填种植土并夯实,沿树穴外缘用土培筑灌水堰。

第三,支撑树体。大树栽植后立即设立支柱支撑好树体,最好用钉子在支撑点与树体钉牢实,防止树体倾斜、松动,影响日后生长成活。

第四,浇定根水。大树栽植后立即浇透1次定根水,视树木品种、天气情况在1周前后浇第2、3次水,浇水必透,浇后及时封堰。在春季栽植的常绿乔木、乔灌木大树,随着气温渐渐回升,浇水时还应对树干、树枝、树叶喷水。

(3)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以防为主,精心管养,切实提高植物抗病虫能力。勤检查,以做到尽早处理。病虫的防止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物理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防止病虫害蔓延和避免因此对植物造成生长不利。最好采用生物防治的办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减轻环境污染。另外,采取化学防治,一定要注意要在晚上药;严格的按环保要求和标准来配置药物和决定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科学的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

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性质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以乡土树种为主,切实做到因地种树,实现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根据生态学和美学的原理进行配置,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季节和植物季相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养护技术措施和养护劳动力的投入量。唯有严格按照规范科学合理栽植,才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为后期的养护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在园林施工时,对园林植物的选苗、起苗、包装、运输、栽植等多个环节都要坚持做到精心挑选、合理安排。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对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越来越重视,所以就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栽培花卉、树木,使城市园林变得更加漂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9

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带动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到为县域经济服务。

1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了栽培品种的更新

近年来,通过我们进行不同作物多品种对比栽培试验,总结筛选出了主要栽培作物适宜当地种植的一些高产优质品种,逐步淘汰了性状不佳,退化明显的品种。通过园区的对比展示,农民看的清楚、听的明白、心里托底,对推荐的新品种认可度提高。通过园区的试种,我们建议主推不同作物的优良品种42个,优良品种推广面积80万亩。其中包括玉米丰合10、吉单522、绿豆的白城522、洮南绿,花生旅花一号、四平中粒,青贮玉米的黑饲1号、中北410、高油115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切实收到了丰产效果,农民得到实惠。

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了新技术推广应用

经过几年的作物栽培综合技术的应用对比试验、示范,总结制定了适合当地特点几大主栽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规程的新技术含量高,推广的可行性强。通过园区新技术应用效果展示,农民群众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同时经过田间课堂的培训,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环节掌握的具体。所以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前提基础。几年来由于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迅速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36项,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亩次,纯增效益9亿多元,拉动了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3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顺利落实各级试验、示范项目提供了基础保障

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试验,示范项目地块不好落实、损失无法补偿的诸多难题。几年来凡是一些试验项目及新技术的应用,都落实在园区内,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免去了很多协调工作,从而保证了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及结果的准确度。近年来我们相继进行了多种作物上百个品种的对比试验、新型复合肥、配方肥对比试验,平衡施肥技术的探索实验、绿肥地力提升试验、新农药的应用以及新技术的探索等等。这些当年无明显直接经济效益且伴有风险性的项目内容,如没有园区自有耕地做保障就难以得到落实,同时我们在落实政府行为的一些项目上我们除认真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培训和田间指导以外,都在园区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示范田,一是便于农户的参观学习,二是以示范田为参照以其实际效果来体现我们所定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技术性纠纷,树立我们技术部门的形象。

4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农民培训、技术人员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阵地

园区作为农民培训的田间课堂,集直观性、实践性、技术密集性为一体,使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明显增强。这种实用的培训方式弥补了已往冬、春季室内课堂培训直观性、实践性不强,时间相对固定的缺欠,为农民提供了生产全过程的参观学习机会,提供了不定时的农民向技术人员求教、咨询的机会,技术人员提供的服务针对性强,解疑释惑详细具体,农民感到实用,解渴。因而,通过田间课堂培训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培训农民的实际效果。同时园区作为技术人员的实践基地,极大地方便了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技能的积累,园区生产活动技术性环节,都由我们技术人员亲自去做,这样做既磨练了意志又为指导农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保证了主产业的稳定发展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10

调查结果栽植品种:几乎清一色的富士品种,富士占栽植总面积的97.2%,秦冠占1.5%,嘎拉占0.4%,红将军占0.3%,其他品种占0.6%。基砧种类:栽植苗木用新疆野苹果做基砧占到19.2%,海棠占27.8%,山定子占15.7%,其余的用鲜食苹果种子做基砧。在所调查品种中采用乔化栽培的占97.4%,矮化栽培的占0.6%,短枝栽培的占2%。

苗木质量:栽植时一级壮苗仅为25.2%,二、三级弱苗为30.4%,其余为不合格的“三当苗”,苗木细弱,根系不发达。

栽植密度: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果农随心所欲,想怎样栽植就怎样栽植,株行距为2m×4m的占到31.2%,3m×4m的占到27.6%,3m×5m的占20.9%,4m×5m占11.2%,3m×6m占10.7%,4m×6m占5.3%,2m×6m占2.9%。

栽植浇水:新栽幼园定植时,浇水的果园仅为28.2%,不浇水的果园为71.8%。栽植坑穴:新建果园采用80cm×80cm×80cm以上大坑栽植的占17.6%,其余的为小坑栽植。

栽植成活率:栽植后当年成活率达100%的仅占23.7%,成活率在60%以上的占到30.4%,近一半栽植当年成活率在60%以下。园貌整齐度:园貌整齐的果园仅占15.2%,其余园貌极不整齐。

授粉树:新建园搭配授粉品种的仅为8.9%,绝大部分果园只栽植1个品种,不配置授粉树。

树形:采用高干纺锤形树形的仅占8.2%,纺锤形树形为21.1%,其余的继续采用主干疏层形,三大主枝留干太低,且“卡脖”现象严重,树形极不规范。

果园间作:幼园栽植后1~3年间作种植小麦的占17.3%,间作高秆作物玉米、烤烟的占60.9%,其余的幼园种植矮秆作物如西瓜、黄豆等。

2发展对策

2.1规范苗木市场,确保苗木质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入市场,严厉打击贩卖不合格苗木坑农害农行为。同时,应加大对育苗户的规范管理,从育苗种子的选择、接穗的采集等关键技术环节入手,进行跟踪管理,规范育苗规程,坚决杜绝用抗性弱、结果迟的苹果实生苗作基砧,确保苗木质量。

2.2加快新品种引进步伐,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全县富士品种比例过高,结构过于单一,集中采收,集中上市。论文造成市场压力增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富士品种不套袋就亏本,果实大量套袋,就会造成劳动力紧张等,不利于果业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极早引进一批早中熟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使早、中、晚熟比例趋于合理,不断拓宽苹果销售领域,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者,促进全县果业健康发展。

2.3引导果农栽植矮化苗木,实现省力栽培果园实行矮、密、小栽培是世界果业发展的方向,苹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如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除袋、摘叶转果、摘果、树体修剪等技术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果树面积的增大和优质生产技术的实施,劳动力匮乏势必成为制约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果园省力栽培成为今后果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省力化,必须走矮、密、小栽培模式,发展矮化果园。

2.4提倡栽植优质壮苗,建立高标准示范园新建幼园应提倡栽植优质壮苗,栽植壮苗不仅成活率高,果园园貌整齐,而且能提早结果,为今后的优质丰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新植幼园一定要加强管理,以确保建立高标准示范果园。

2.5合理搭配授粉品种,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果园不配置授粉树,只栽植1个品种,易造成坐果率低和畸形果偏多,尤其是遇到花期低温或连阴雨的特殊年份,坐果率极低,畸形果特多,严重影响果园经济效益。因此,建园时应合理搭配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至少为8∶1,采用隔行栽植或梅花状栽植,以确保果品产量和质量。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us of the domestic cultivation of fruit tre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winter jujube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facility winter jujube cultivation in East Hebei,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specific response measures are also deeply studied. So that, this paper points out a feasible development path, in which, the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ould be broken, and the facilities winter jujube cultivation would be wildly developed.

Key words: winter jujube; facilities cultiv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ast Hebei

冀东地区的黄骅、盐山、沧县、献县等几个县市是河北省冬枣的主要产地,占到河北省冬枣总产量的80%以上,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大,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下降较为明显,平均价格由20世纪90年代的30~50元・kg-1下降到目前的6~12元・kg-1;其次,由于冬枣成熟期较为集中,出现了卖枣难的情况,经销商压级压价现象时有发生,使枣农丰产不丰收。随着种群面积的加大,各种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管理难度增加。冬枣的品质下降,口感与风味较90年代变差,以上这些问题制约着黄骅冬枣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逐渐成熟,辽宁、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等省市对发展设施冬枣生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2],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充分借鉴这些经验,在冀东地区发展设施冬枣产业,是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景广阔的路。

1 设施冬枣发展前景

1.1 国内设施果树发展概况

设施果树生产是通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改变果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来改变其正常发育进程[3],达到果实提早或延迟成熟的目的,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水果,提高生活水平和品质,其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常规方法栽培的水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各项“三农”政策的实施,具有生态、自然、高效的设施果树栽培规模在迅速扩大[4],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目前全国设施果树栽培面积已超过13万hm2,位于世界第一位[5]。在栽培品种方面,目前以草莓[6]、葡萄[7]的栽培面积为最大,其次为桃、杏、李、樱桃、枇杷等果树品种;在发展地域方面,以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发展较快,形成了辽宁省营口、青岛莱西、河北唐山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辽宁盖州、北京平谷、河北石家庄等地的设施桃生产基地;山东烟台的大樱桃生产基地;以及辽宁丹东、山东龙口、河北乐亭等地的设施草莓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生产规模大、效益高、发展迅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力发展设施果树生产,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及生产生活质量的新型产业,也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1.2 冀东地区发展设施冬枣意义

冬枣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高、口感好而且具有极高社会和市场认可度的鲜食水果品种,市场需求量很大。冀东地区是冬枣发源地,该地光照充足、降水适宜,气候条件适宜枣树种植,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由于冬枣的成熟期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内,鲜果上市只有30 d左右的时间,时间较短,而经过各种方法储存的冬枣,无论从外观还是口感风味等各方面都较鲜果为差。而通过设施栽培冬枣,人为创造适宜、安全的生长环境,改变冬枣发育期进程,使之延迟或提早成熟,可以大大延长冬枣鲜果的上市时间,使人们从7月中旬开始至春节前后,都可以品尝到新鲜、口感风味好的冬枣,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使枣农的收入大幅增加。另外,设施栽培的冬枣,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有害空气、病虫、粉尘等侵害和污染,使树体营养充足,生长健旺而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农药用量,使食品安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相比较其他的设施果树品种而言,设施冬枣的栽培还是刚刚起步,仅有河北、山西、陕西等少数几个省市的枣主产区有零星的种植,种植面积较小,市场缺口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人员技术知识较为薄弱

据调查,目前在一线从事冬枣生产的农业生产者平均年龄在40~55岁之间,约占冬枣从业者的80%左右,这部分人生产经验丰富,工作踏实认真,但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差些,文化素质不高[8]。而冬枣设施栽培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矮化密植、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环节,还是破眠技术、温室小气候环境的调控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正是目前枣农所欠缺的,部分枣农对进行设施冬枣栽培心里没底,对发展设施冬枣生产存有畏惧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设施冬枣的发展。另外,当前林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科技人员自身掌握的技术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胜任新技术服务工作,而且工作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资金瓶颈,影响投入的积极性

栽培设施主要分为温室和大棚两种[9],使用的设施不同,建造成本也不相同。根据墙体的材料不同可将温室分为夯土结构和砖混结构,对于1个667 m2的温室,以黄骅地区为例,具体成本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设施冬枣栽培的前期投入是比较大的,建造一个常规砖混结构的温室,大约需要15~2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目对于普通的农民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而设施冬枣的商品性生产,只有达到适度规模,才能实现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要想产业化就必须有大的资金进行投入,这也是当前冬枣设施栽培难以大面积推广形成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冬枣的设施生产是一项新型产业,技术含量较高,要想大力推广设施冬枣栽培,就必须让农民掌握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枣农的基本素质,就要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把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技能培训规划中去。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尽量采取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培训方法,让农民意识到从事设施冬枣生产也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让果农带着兴趣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农业科技人员要定点、定时下乡指导设施冬枣生产,以开技术现场会的方式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也可以采取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的方式,重点普及和宣传先进实用的设施冬枣栽培技术[10]。

3.2 加大投资引进和政策扶植力度

对于农民个体生产者来讲,冬枣设施栽培的前期投入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制约当前设施冬枣栽培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引进企业资金来增加投入,使之在初期就可达到适度规模,起到一定程度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发展和普及。另外建议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多设立一些设施冬枣栽培产业园艺项目,以项目经费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扶植,来发展设施冬枣生产。银行部门也应该在温棚建设等方面给予信贷资金支持,保险部门也要开发出适合的险种,为农民开展设施冬枣种植保驾护航,减轻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样,会对设施冬枣栽培的迅速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扶植大户,以点带面

枣农对发展设施冬枣栽培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要想大力发展设施冬枣种植,就要让农民切切实实见到效益,才有利于推广。因此,先期可以采取扶植一些种植大户的方法,从政策和技术角度进行适当倾斜,使他们优先发展起来,尽快见到效益,起到示范作用,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设施冬枣栽培。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基层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化种植,产生最大效益。

3.4 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和引进新技术

目前,尽管各地设施冬枣在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标准不统一。基本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技术标准,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扣棚时间的掌握、破眠的技术和时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探索。另外,棚内小气候环境的调控方面还缺乏量化标准,这些都制约着设施冬枣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进程,需要投入资金、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总结,以实现技术的规范化、细化和量化。要尽快研究制订出优质高效无公害的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还要设计针对设施冬枣生产的专用设施,激励产、学、研三大部门的联合协作攻关,为冬枣设施栽培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4 结 语

果树的设施栽培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扶植,冬枣是适合冀东地区进行设施栽培的特色果树品种,技术上成熟可行,可使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较高。但是,现实存在的资金投入短缺、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也制约着设施冬枣产业的规模化发。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冬枣种植户的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同时,大力增加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植力度,引进企业资金,银行、保险部门大力配合,重点培养出一些种植大户,让他们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农业科研部门加大对新技术的引进,选育出更为适合冬枣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尽快制定出冬枣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新技术,健全技术体系。这样,就为设施冬枣规模化生产打好基础,为突破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春焕,周爱英,马新丽.大棚冬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10(5):7-8.

[2] 陈凤霞,王锁利. 塑料大棚冬枣提早成熟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6(5):44-52.

[3] 曹青莉. 对我省设施果树发展的思考[J].青海农技推广,2011(4):37-38.

[4] 秦栋,王金政,张安宁.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设施杏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 , 23 (S) : 55-59.

[5] 王海波,王孝娣,王宝亮.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 2009(3):305.

[6] 蔚露,牛自勉,李志强,等. 乌金膏和生命素对夏季设施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3(7):703-706.

[7] 罗春香,马光跃,朱玫,等. 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西农业科学,2001(4):53-57.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12

我县常年水稻栽插面积30万亩左右,占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以上,而产量却占大春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剑阁水稻丰收粮食就大增。1992年,全县栽插水稻33.15万亩,平均单产564kg,总产达18.69万t;2004年,全县栽插水稻31.6万亩,平均单产561kg,总产达到17.74万吨,水稻单产、总产分别创各阶段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当年剑阁粮食总产分别创历史最高记录。但年际间水稻面积、产量不稳定,单产及总产波动很大。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剑阁水稻产量波动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影响,特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最大。剑阁水稻栽培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夏旱和低温冷害。

1 夏旱是造成我县水稻面积、单产、总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据气象资料记载,我县1957~2008年的52年间,干旱发生49年,发生频率94%,其中春、夏、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56%、70%、42%。春、伏两旱发生频率不算高,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减轻灾害损失是不难的。而夏旱不论从发生频率还是危害程度,均属3项之首,是我县农业生产,尤其是大春水稻生产大敌。夏旱对水稻的直接影响在于:一是无水源保障而等雨栽秧的望天田、高田、漏筛田不能适期栽插,等雨迟栽往往导致秧龄延长,本田分成穗少或大量无效分,生育期推迟,抽穗扬花躲不过秋雨低温而结实降低而减产;二是部分有水源适期栽插的秧田因栽后长期干旱,即断水源出现“洗手干”,导致返青期延长,有效分少,幼穗分化受阻,甚至枯萎死苗,严重影响产量。三是夏旱持续时间长而导致水稻栽插面积减少,水稻单产、总产波动很大。2005~2007年,全县遭遇3年旱灾,水稻栽插面积分别为30.5万亩、30.0万亩、26.1万亩,单产分别为527kg、477kg、472kg,总产分别为16.1万t、14.3万t、12.3万t,水稻总产分别比2004年减少9.0%、19.2%、30.5%。

2 低温冷害是导致我县迟裁水稻单产低的主要因素 剑阁境内地形复杂。季风的不稳定性,使春季气温回升慢,冷空气活动频繁使秋季气温下降快,且多雨及秋绵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据25年气象资料统计,出现秋季低温的年分占72%,约每3年发生2次。8月中旬至9月上旬出现的低温频率分别为45%、25%、71%,虽然8月中下旬秋季低温发生频率和程度比9月上旬小,但8月下旬正值我县大部分中迟栽水稻(干旱年中迟栽水稻8~10万亩)抽穗扬花期,常因日平均气温低于25℃的低温冷害,使部分水稻花粉受到冻害,灌浆停止,同时出现大量空秕粒,从而造成水稻减产。实践证明,秋季低温不但对中迟水稻的抽穗、扬花影响很大,而且还因水稻收获期推迟,不利于来年小春作物适期播种和提高播栽质量。1994年、2003年8月中旬以后的持续低温冷害,已分别造成我县11.2万亩、10.5万亩中迟栽水稻在抽穗扬花期不能满足对温光条件的要求,当年中迟栽水稻平均单产只在400~450kg;2008年8月下旬以后的持续低温冷害和秋绵雨更是历史上少有的“隐型”冷秋气候,不但造成全县5万亩中迟栽水稻生育期比常年推延10天,平均单产比早栽水稻减产100kg,而且还严重推迟了来年小春最佳的播种时间10天以上。

二、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应用的效果

我县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当年作为一种节水栽培技术措施在毛坝、柳沟两个乡镇试验、示范种植53.8亩,平均单产达到612.5kg,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栽培技术亩增产98.5kg,增产19.2%。2008年,全县将该项技术推广到城北、汉阳等10个乡镇的38个村社,种植面积2011亩,平均单产633.6kg,获得显著成效。

1 抗灾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县连续遭受旱灾袭击,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省水、省种、省肥、省药,早栽、早发、早熟,耐寒、抗旱,高产、高效等优点更加突出。2007年全县遭受春旱连夏旱的危害,毛坝乡百花村二组在6月上旬示范栽种覆膜水稻15亩,平均亩产达625.4kg,比相邻的三组在6月中下旬栽种的水稻亩增产103.3kg,增产19.8%,亩增收185元。2008年,我县遭受了“5.12”特大地震影响,部分乡镇塘、库、堰损严重,个别村组前期田块出现了缺水栽秧,后期面临缺水灌溉。面对灾情,县、乡农业部门及时调整抗灾对策,重点推广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其中汉阳镇中心村五组常年只能栽秧65亩,库、塘震损后,水源只能保证栽秧40亩,由于当年推广了该项技术,不但保证了满栽,而且还扩大水稻种植面积8亩,其中32亩示范片在遭遇秋季低温影响下,平均单产仍达到638kg,比常规栽培技术亩多收稻谷115kg,增产18.2%,亩增收201元。该技术的推广,在6月5日、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电视台的四川新闻以“推广节水水稻新技术,确保灾年增产增收”分别进行了报道。

2 高产典型大量涌现,水稻覆膜栽培增产幅度大据统计,2007年在毛坝乡测产验收发现了650kg以上的田块,其中百花村二组农户徐巧英栽植的覆膜水稻1亩,实收单产661kg,创我县当年水稻单产最高记录;2008年,在汉阳镇、城北镇测产验收发现了700kg以上的田块,其中汉阳镇中心村五组示范户刘建勇栽植的覆膜水稻1.1亩,测产验收亩产为745.37kg(理论产量),实收亩产711.6kg,该示范田块,已创我县种植水稻以来单产最高记录。测产的其它常规栽培技术稻田。亩产均在600kg以下。实践证明,水稻覆膜栽培技术不但是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高产稳产潜力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而且还是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促进水稻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之一。

3 省水、省肥、省种、省药,节本增收水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可省水50%以上,大大节约抽水费用,尤其是高田,其节约抽水费用更加明显。2008年城北镇民主村六组武清的1.2亩高田,常年抽水3次,需抽水费80元,今年推广该项技术,不仅亩抽水费用减少60元,还扩大稻田种植面积0.4亩。栽

1亩水稻,一般需施35%水稻测土配方肥40kg,而推广该项技术施肥集中,肥料利用率高,损失少,一般亩施该配方肥30kg左右,减少施肥成本20~30%。本技术采用三角型稀植栽培(三围强化栽培),亩用种量0.8kg,比常规栽培技术亩用种量1kg,省种20%左右。采用本技术还能抑制杂草生长,节省了除草剂和人工费用,同时减轻了稻曲病、纹枯病的发生,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减轻面源污染。此外,本技术增温效应显著,既可以解决水稻低温、坐蔸问题,又有利于秧苗早栽、早发、多发、早抽穗、早成熟。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不论是干旱年还是正常年份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三、加强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推广的措施

两年的试验、示范实践证明,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已是一项成熟的值得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新技术。为了把该项技术迅速推广到大田生产,全县依靠各级党政领导和农业部门的力量,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为契机,在有关乡镇抓好该项技术推广工作,以促进我县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1 选择适宜区域 因该项技术具有节水、增温、增产的显著特点,适宜在全县灌溉成本高的高田、漏筛田和无水源保障的望天田推广种植,并因地制宜地在冷浸田、烂泥田、阴蔽田和海拔在800m以上的稻田内示范种植。

2 明确目标任务全县常年有高田、望天田10万亩左右,在海拔800m以上区域种植的水稻有5万亩左右。2009年,全县计划准广面积2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50kg,比对照亩增产100kg以上;到2010年,全县计划推广5万亩,平均单产达670kg;到2012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8~1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80kg以上。

3 落实关键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剑阁十年九旱,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是解决高田、望天田、漏筛田水源不足和水费成本高的有效技术措施;是水稻生产上扩大种植面积、促进早栽早收、解决中迟栽水稻单产低、成熟晚的有效办法;是水稻生产上实施现代节水农业、开展科技制旱、提高水稻单产、有利于来年小春适期播种的关键栽培技术。为了加大推广力度,县上将由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联合成立技术推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抓组织落实、面积落实、技术落实、物资落实,县、乡农技部门重点抓技术培训、办示范现场、高产样板、田间指导、测产总结等具体工作。

(2)搞好培训,抓好样板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规范化程度较高,技术性较强,干部和农民推广应用有一个认识和掌握技术的过程。我们将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重点以示范村、组为单位抓好培训工作。县、乡农业部门除印发技术资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媒体宣传外,还将利用现场会、便民会,进行以会代训,并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培训到农户,让该技术培训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全面推广好该项技术,我县将在剑门、汉阳、城北、毛坝等5乡镇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活动,力争万亩示范片亩产达到650k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