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9 04:49:50

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篇1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创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学生有自,旁观变成参与,被动化为主动。学习成为一个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演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增长才识,而且享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分析应变创新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学生情绪激昂敏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得应变、分析和创新诸能力因有施展的天地而得以发挥完善。

二、共创性美术教学的实施方式

1、教学内容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纪律教育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纪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一次我在上《平面构成》的“特异”形式课时,有几个学生在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我没有当面批评,而是把这个作为特异的例子来讲,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恢复了正常学习状态。纪律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能更有效地控制局面,教学过程更为和谐喜悦。

2、教学内容共创。传统的教学中,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多,研究学生参与的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安排能力弱了,离开老师,就不知道自己学什么为何学。定势的发展使学生丧失自主的能力与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教学内容也要由师生来共创。一堂课的过程学生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等心理历程。每个学生对求知的要求,对知识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在上完每一次课后,应了解学生的求知欲,并与之共商下面的教学内容。

3、角色共创。在现在的教学中,充满爱心和饱满的热情,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共创民主自由、温暖愉快的学习气氛。角色共创,主要包含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两方面。

a)师生之间的合作

美术是美好快乐的,美术课该是轻松自由的,如由教师当学生的头像写生模特儿,学生会形神兼备地描绘表现对象。另外,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实行“学生老师”的教学方式。如在一次电脑平面设计课堂的复习导入阶段,我让一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操作一实例,并让他讲解,当他有些意思表述不出时,我予以提示,台下的学生听得异常专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更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加佩服教师与服从教师的指导。

b)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共创,不仅在于师生之间,更在于学生之间。在美术课,四五十个学生聚集一堂,教师难以帮助每个学生修改画面,教师可按照学生的水平高低,合理搭配学习小组,优势互补,互相尊重,互相提高,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4、凸显学生个性。个性培养对美术教育尤其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敞开心扉,释放情感,将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展现于造型活动中,发现个性并将之强化完善。

a)多给上台机会

美术教学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等进行大胆陈述。多给学生上台演说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评价态度和评价方法。具体可先让学生三五一组地讨论,锻炼胆量,然后在全班争辩说理。

美术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59-01

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义务教育内有美术科目的考试,中考也好,高考也罢,美术离这些都遥不可及,再加上美术课较少,一些初中高中甚至一周仅有一堂课。因此,也就给了美术老师们一些理由,课堂上糊弄了事,拿起教材来随便讲几句,并不在乎学生们听没听懂、喜不喜欢听,便草草了事,更不用说实践表现课了。而我个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认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感官触觉上体现更多的视觉,光凭文字是难以理解美术某些内隐的东西,还需要掌握住实践技法,才能完善美术的意义。假如美术能用文字来表达,美术存在的权力就丧失了。因此美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一 什么是“术”

当下,多数高中美术课都以“美术鉴赏”为主,虽然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几大模块,但多数学校还是以教材为主。在这里,我想说美术教学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更要注重艺术实践。我认为这种实践便是我所说的“术”。美术是“美”与“术”的结合,我渐渐意识到实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现如今的大多数美术课中,欣赏课占着主要地位。教材“美术鉴赏”更多的侧重于理论,对艺术实践涉及较少,往往使一些教师们对实践课忽略不提。艺术实践是“美术”二字中不可缺少的“术”,是掌握艺术技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

二 “术”的意义

“美”让我们懂得了欣赏,感悟了世界的精彩。而“术”的重要性又表现在哪?通过艺术实践,我们理解表现艺术的技法,真实体会到线的轻重、粗细、徐疾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感,体会到“墨分五色”的意义,体会到墨与色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相互渗化、交融而产生的丰富变化,体会到笔、纸等材料不同的肌理效果,体会到构图、形体、结构、体积、空间等艺术语言构成画面的重要性。这些深刻的“体会”,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技艺财富,我们还能更深入地进行美术鉴赏,它与“美”相辅相成,让我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畅游。

美术教学篇3

关键词:生活 兴趣 情感 个性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美术教学篇4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情感的产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产生了美的另一个特点――“社会性”。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具有着个性和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历史和阶级形成的,美的社会性不但体现在生活美和艺术美之中,也体现在自然美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越来越丰富,审美活动也多面化。开始的时候是追赶时代的潮流,逐步形成了个性比较强的、独立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这一点在近些年来时装、装饰设计、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了解了美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正确地运用这一点,并结合教育原理正确施教。

美术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6-01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学习心理特征。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基于此,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明确指出:学校教学活动应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以使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能保持极高的兴趣与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对学习过程充满期待,积极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使学生富有兴趣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师最大的过失。由此可见,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与学习基础及其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的做法是在备课时将美术教材只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同时要多途径开发相关美术教学资源,并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美术元素等,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为实施因材施教的美术教学奠定基础。譬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展示吸引学生眼球的名人名作以外,还可以恰当地插入生动活泼的动漫短片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画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美术创作技能及其创新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其实不仅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美术教学最基本的功能。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视域中的美术教学不是简单而机械地向学生传递美术知识与技法,而是要通过创设美术教学环境与氛围,为学生建构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创造条件,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国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积极开展实践性美术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深入了解与观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出真知,如果缺乏对实际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了解,作家不可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画家同样也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上仅把学生关在教室内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美术理论与技法知识,或指导学生仅临摹他人现成美术作品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养成善于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与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觉观察生活实际与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与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措施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与布置实际观察及思考课题,并尽可能组织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接触与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注重观察绘画对象的每个细节,譬如形状、色彩、明暗、层次、质地等,并将观察对象与它所处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最终得出最为恰当的视角结论,准确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美术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美术手工制作一般是指版画、陶艺、雕塑、设计、纸工等美术创作活动。它是一种融手工、构思、设计与绘画为一体的美术工艺活动。它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形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深受学生青睐。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制作对象的积极观察与思索,其间渗透着对制作对象的形态、结构等的理解与把握。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积极思考的能力及其动手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创作的规律,创作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而且通过美术手工制作,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结语

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只有不断创新美术教学策略,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实践性教学,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创新能力,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篇6

课堂情境是对师生双方的一种刺激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营造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习兴趣,激励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1.巧设课堂环境,营造教学氛围。

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体验,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院内特有的医药气味,医疗器械的撞击声音,医院、护士们的白大褂,以及人们的面部表情,都会使你有种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特定的环境会强烈刺激人的心理,感染人的情绪,使人产生很想做这件事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我在美术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

2.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首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老师创设的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情境,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二、追求语言之美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可以把人带进梦一般的迷人境界,一段中肯鼓励的语言,可以增强人无限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教师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追求语言的“精”与“情”。

1.追求语言的“精”。

语言的“精”是指语言逻辑严谨,简洁明了。墨子曾对他的学生子禽说:“多余的废话就像池塘的蛙声,树上的蝉鸣一样,人们或者不理会它,或者讨厌它,而雄鸡啼晓,寥寥几声,能引人注意。”在教学中,我力求用较少的话说明更多的问题。

2.追求语言的“情”。

语言的“情”是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富有感彩,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兴奋,从而吸引学生专心听课,聚精会神地理解问题,全神贯注地回答问题,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另外,教师语言的“情”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肯定上,老师表扬、鼓励的话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中正努力尝试着,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巧妙的表扬或鼓励的语言,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无声的语言――体态语,表情达意。一方面,注意教态和蔼可亲、举止适度、衣着得体等,让学生感觉亲切。另一方面,用体态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语言增强生动感。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比划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这也可以算做是一种无声的美。

三、展现创造之美

创造是人类独有的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的规律性和主观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意愿和需要,改变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尤其明显,而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落实到每一堂课,并通过三个步骤来实行。

1.激发创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也是创造的基础。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得好:“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我在教学中,根据课的内容、学生的特点,采用游戏、音乐、故事来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2.启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思路具有多向性,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它是创造的关键。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操作,以求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很多,有时我通过“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从欣赏中求异,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3.发挥创造力,实现创造。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气氛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创造。我在课堂中,注意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创作热情高涨,尽情发挥创造力。我则在教室中巡视,对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点拨;对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加以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创作效果很好。

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造,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的过程是喜欢创造、学会创造和实现创造的过程。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时,那么创造之美就得以实现。

五、运用演示之美创设情境

美术教学篇7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2.培养求异思维开发智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

3.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美术教学篇8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美丽的热带鱼》、《树叶贴画》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 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二、增设特色课,提高教学效率。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 以点带面的教学。

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 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中学生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中学生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开发智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

未来的世纪将创造竞争的世纪,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还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美好的当今世界,他们还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更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是他们的智慧和美感,美术知识和运用表现美的头脑及双手去创造、去建设的。因此,才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这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爱美、会美、外表美、能创造美的一代鲜花,在祖国这块大花园中竞相吐鲜开放,促进我国群星灿烂、英才辈出时代的来临。

四、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业余美术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 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不受大纲和省编教材的限制,在使用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环境上具备着灵活性。统一性是在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同课堂美术教学一样。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 ,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这一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美术教学篇9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美术教学篇10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设想: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课垂头丧气。极具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成了一次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l、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松驰、疲沓、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

2、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例如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

4、充分利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情感的特质往往能在个体或整体行为和态度中显露出来,经常发生而被镶嵌在个性之中,产生某种行为。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讲授《最后的晚餐》这幅举世名作时,通过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以一组学生排演的13个人物动态揭示了犹大的卑劣、丑陋,表达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让学生深刻体会此画的意境,体会达,芬奇作画的技巧,以达到学习主体的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二、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然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观点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等,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针对这种无问题意识的状态,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在饱含丰富智力因素与思想教育因素的知识处设问、在同伴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在美术技巧的运用上设问等等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它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获得实效。

三、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在全县中小学,我们推行美术“学案导学”学习方式的整体研究,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在美术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美术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0

小学美术对于小学生的美育,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等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这门学科没有纳入到升学考评中,因此很多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很多美术教师也不是很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就更谈不上去探索教学方法来提升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了。鉴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探索一下美术教学的艺术。

一、重视美术教学中情景创设的艺术

在很多学科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情景教学,因为它比较生动直观。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情景教学都管用,我们运用情景教学也要注重其艺术性。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高雅的艺术作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让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觉得生疏;韵味深刻的艺术作品难以让学生有共鸣。这时,我们需要一个载体,在艺术作品和小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它就是有趣的活动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展开美术欣赏课堂活动教学,引导学生以感性的方式,与欣赏对象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使学生走近审美对象,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如,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并投影展示四幅作品,提示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中静静地欣赏与分享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适时提问:看了这些作品你们有什么感觉?

谁能找一找,哪些是大师的作品,哪些是小朋友的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理由?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才找出大师的作品,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这两幅画的作者是毕加索。这时学生也有想法了,他们积极地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课前所了解的资料,对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深入地了解他们以前难以理解的抽象绘画,由此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这归结于教师对导入这节课的活动情境的设置。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艺术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会普遍运用材料,这就需要讲究如何利用材料,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三、重视教师课堂示范的艺术

美术教学篇12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巉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韵味之美

《河岳英灵集》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二、味之美,乃技巧之所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一)传神之美

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他擅用淡墨掷笔,绘成虾的躯体,再润之,显出虾体通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笔成金,干净、利落传神。再以细笔表现虾须、爪、螯,凝练传神!显示出画家精妙绝伦的艺术功力。我们要了解画家使用墨色的巧妙,又要体会富有金石味的笔法,然后才能尝试学习结构里丰富的意韵和高妙的技巧。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二)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三、器之美,从造型之需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一)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就有《罐和壶》一课,我们可以欣赏到宋代“人形壶”,还有古代美洲陶罐,通过图片我们从器具本身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几乎能嗅到那个时代传递过来的文化特征:或沉静,或张扬,无不与那朝那代的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联系。雕镂之美不光是在这些小的器物上,教材中还有专门关于雕刻艺术的体系贯穿各年段前后,如《非洲雕刻艺术》一课,就是专门让大家来了解某类型的雕刻艺术特征。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二)阴柔之美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青花瓷,算是器物柔美之典范。其中尤爱装饰花瓶的造型。初看,仿佛一位穿着蓝印花布旗袍的女子,婀娜的曲线,典雅的服饰、脱俗的妆容、适宜的发型等,似乎就是那位为你精心泡茶的女子。细看,瓷器的花纹中又深藏着绝妙世界,有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提到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黑色深处被隐去”,像在青色的天地里等候那场烟雨,而此时的炊烟在袅袅升起,隔江万里,会联想起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四、饮之美,属过程之态

饮之美,它看似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思想过程。茶艺是指从备茶开始,经过备器、烧水、投茶、激搅、育华,直至闻香、品味,其过程都在追求美的意味深长。就美术课程而言,饮之美,即思维(设计过程)的美感。饮之艺术应该成为一种思路和过程的净化提炼。

(一)淡泊之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