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2:17: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高三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有人把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究其原因,在理科中,化学知识相对比较零碎,大块的理论、定理和原理并不多,即使有也是由很多相对琐碎的知识组成的,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用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这势必增大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但是,如果不把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取、浓缩,形成知识网,即使记忆的再多,也只能是知识的无规则的堆砌和罗列。这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复习是相当不利的。高三复习要面对的是高中化学全部的知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较弱是造成高三化学复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学生感觉“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高三教师,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如果学生的总结能力提高了,相应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复习效果和学习化学的信心等也势必提高。
二、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
高考作为抽样测试不可能考查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所以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跳跃性,学生如果不对知识进行总结、分类,不形成知识网络,很难应对高考的要求,即使学生记忆的知识很多,但缺乏知识网络结构和前后联系,也只会事倍功半。
三、提高学生总结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
1.教师必须意识到总结能力对高三复习的重要性。总结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阶段地在适当时机对已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是化学学习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际上,概括和总结是通常所说复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由此看出,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给学生提供总结知识、归纳知识的锻炼机会,使学生从中受益。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勤于总结的好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有经常总结的习惯,每节课、每天、每周、每月都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总结的习惯,即使偶尔总结一次也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以完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根本没有起到总结的效果。所以,对于高三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总结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把定期总结作为一种习惯,逼迫学生去养成,这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去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持之以恒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直到学生初步养成了勤于总结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定期、定时总结,必要时要检查学生总结的效果,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迫使学生慢慢养成总结的好习惯。例如,每周可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把本周所复习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查漏补缺,加深理解。或每一章复习结束后,可让学生把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四、提高总结能力的一般方法
1.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总结方法。
章节总结法:对于每一章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归纳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把本章重要的知识进行反复筛选、归纳、压缩,提炼出要点、难点、易忘点、易混点,反复理解记忆。
相似总结法:教师要有意锻炼学生将性质和规律相似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到Cl2的性质时,可让学生总结有颜色的气体有哪些,有毒的气体有哪些。在学习复习NH3的易溶性时,可让学生总结常见的气体的溶解性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要经常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必要时可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相异总结法:即把性质或规律相反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复习NH3易溶于水的性质时,也可让学生总结难溶于水的气体有哪些。在复习HNO3的氧化性时,除了让学生总结强氧化性的物质外,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有强还原性的物质。
发散总结法:即以某一个知识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总结出某一节、某一章的知识。例如:在复习到金属Na的性质时,可以以金属Na的性质为中心,辐射到Na2O、Na2CO3、NaHCO3的性质,即由知识点形成知识面,进而形成知识网。
图表总结法: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用得比较多,但学生自己总结图表的机会较少,锻炼的也很少。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这种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而且容易操作。“用于整理、概括、总结知识的图表形式有概念(或知识)系统图、元素或化合物知识结构图、概念(或结构、性质等特点)比较表、物质衍变(或转化)关系图、反应关系图等。学习者自己绘制这些图表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过程,其效果要比照抄教师或参考资料中的现成图表好得多。”
2.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总结。
解题方法总结:教师要锻炼学生从众多的试题,总结各类题的解题规律,提炼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错题总结:学生在平时的解题和考试中做错的试题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分析错误的形成原因以及正确的解题思路,避免重蹈覆辙。
严格落实学期初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我们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备课组活动,由于办公地点比较集中,所以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活动,比如制定一学期教学计划,讨论一个单元、小节的课时安排和教学重点难点,讨论一些学生较难懂的知识点应该怎样讲才能让我们这些普通学生接受,每次讲完一个单元后怎么出试卷、谁出试卷,每次测试后大家一起分析学生的考试情况及要加强的部分、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我这个年青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难度较大,而化学基本知识要理解和记忆的较多,再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等因素,每一节内容我们老师要交流讨论如何把该内容讲得透彻、让学生易懂。及时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认真做好期中考和单元测试的制卷、阅卷和讲评工作。认真批改每章节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摸索优秀生的辅导方法,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促使班级稳定。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开学初,我就将全国重要省市20份高考试卷下载下来并在备课组内进行研究,重点是关注课改省份(宁夏、山东、江苏、海南、广东)的高考试卷,从试卷中领会新课改在高考中体现的精神。学习《福建省的教学建议》让我更清楚新旧考纲所增加和删除的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第一轮的复习基本上按照《教学建议》落实各知识点,复习范围较广。《考试说明》颁布后,我们的第二轮复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复习,《说明》中提到的务必复习到位,《考试说明》明确不要求的内容作大胆的删除。
2、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
复习备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确定复习内容定位,以高中化学教材为依托,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及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类归纳、异类比较、横纵联系、点面结合,认识、理解、全面整理知识,打通模块,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3、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这一届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面对新的教学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我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经常自我反思,寻找更好的,更适合我们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
4、博众之彩,吸取同行的宝贵经验
我多次参加晋江市化学协作小组的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传达给备课组成员,并付诸实践。经常听同行老师的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尤其是兄弟学校老师的课经过较深较广的探讨受益匪浅,使我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化学虽属于理科,但又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它研究的是物质的个性,知识显得比较杂乱,而且化学教材大多属于叙事式写法,例题少、公式少,但高考中的计算却在逐年增多,同时,该学科的学科特点明显,化学用语多。针对这些,我从一开始就把打基础,强化学科能力放在了第一位。
二、采用章节和专题相结合的方法,扎实推进复习进程,提升学生能力
我结合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试发展的实际情况,从题型、方法和知识等角度出发,将高中化学的全部内容整合成二十三个专题进行复习。在每个专题的复习中,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再提炼出知识要点和题型方法,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将悬空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细化,此后让学生练习感悟,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每一专题的知识、题型和方法。在整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将工具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靠前安排,而将载体性知识、自成体系的知识靠后安排。通过这一流程的复习,学生不再感觉到化学是那么凌乱,面对题目的时候,不再感觉到茫然。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完整知识体系。
三、向课堂要效率,向考练要效果
课堂仍然是复习的主阵地,丢了课堂就等于丢了复习。抓课堂是实施有效复习的关键。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关于这一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谈过了。我在复习中狠抓限时练习和综合考练。我将作业根据题量和难度,让学生限定时间来完成。同时,我们认真命制或选择了年级组织的十五次考试所需的试题,在第二学期,我还自己选择命制了十二套化学试题,利用晚自习等时间进行检测。这些做法,使教学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四、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09届高考已经结束,对化学复习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2、知识复习中,如何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再由此上升为学生的解题能力?
3、例题、习题的选择讲解,要精心设计,要有梯度,要有逻辑;
4、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5、要强化学科规范,要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6、考前一周,最好能将重点知识、重要题型、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