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调查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07-08 12:50:10

模具调查报告

模具调查报告篇1

一、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要求和模式

(一)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

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

(二)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

1.客观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

概括人类认识的规律我们初步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种模式:

1.“事实——解释”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出发点:调查者在实地调查之前不应带有主观框架,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理解,体味社会事实占有大量的资料,从而得出结论,即解释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主要工具是归纳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2.“假说——理论”模式

该模式的出发点:可以借问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也是可以实证的和检验的;对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性的概括必须把假说作为中介。基本形式是:调查课题——理论假设——收集资料(检验假说)——解释性理论。

3.“系统——综合”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把调查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达到最佳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社会调查的选题与样本选取

(一)选题

选题其实解决的是调查什么的问题。

1.调查课题应具备的条件:(1)课题必须是具体的,有明确限定的;(2)课题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真实的;(3)课题必须能够纳入某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和解决。(4)课题的答案应当是存在的。

2.调查课题的来源:(1)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两种形式:A、实践产生了以往理论所没有接触的问题,实践呼唤新的理论。B、现实生活与原有理论不一致辞,实践要求修正和完善理论。(2)来源于理论的内部产生的矛盾两方面:A、理论内部的新的生长点和空白点。B、理论内部的不一致。

(3)来源于同一领域的多种理论、假说、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对应。(4)来源于现实中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两方面:A、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B、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调查课题也常常来自哲学的启示,来自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和偶然机遇。

3.选择调查课题的基本标准和原则:(1)需要性原则。与人民生活处处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理论发展相适应的课题才具有意义和价值。(2)

创造性原则。调查课题应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做过的课题,应用一些创造方法来选择。(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题目要明确具体中有明确具体的题目,才能开始研究工作。题目过大,过于笼统,都有不好做。有些课题要反复加工提炼,最后具体化为一个题目。调查主体选择题目时必须考虑调查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并且与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条件相适应;就调查客体而言,选择题目时必须与客观事物的成熟程度,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能力和合作态度,社会环境种种因素条件相适应。(4)科学性原则。即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选择课题。总而言之,选题时应注意“窄,小,精,深,新”几个字。

(二)样本选取

样本选取要解决的问题是向谁调查的问题。样本选取一要考虑可行,二要考虑尽量全面,三要考虑相关性,四要尽量随机(不是刻意挑选),五要保证样本的客观(不受调查者的过度影响)。

三、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与思维加工

(一)资料整理

社会调查方法主要有文献调查法、现地考察法、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整理资料是研究资料的基础,是研究阶段的第一项工作。调查阶段搜集的资料,有文字资料、数据资料、视听资料、实物资料、问卷资料等不同的类型。整理资料应力求真实、准确、完整、统一和简明.并尽可能做到新颖。只有在这样的调查资料基础上,才能得出科学的调查结论。社会调查中的文字资料有两大类,即实地观察、访问的记录和搜集的各种历史文献。整理文字资料的一般程序是:审查(就是通过仔细推究和详尽考察,来判断、确定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格性;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可靠性审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审查,二是文字资料内容的可靠性审查),分类,汇编。数字资料的整理,一般要经过检验、分组、汇总、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等四个步骤。问卷资料的整理主要包括审查(通过审查要努力提高问卷合格率和项目合格率,坚决淘汰一切不合格问卷和不合格项目)、数据整理、录入和分析。

(二)思维加工

思维加工就是调查者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整理和统计分析后的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思维加工是研究阶段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步骤。思维加工的任务是,透过调查所获得的感性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证实或证伪、补充或修改原来的研究假设。如果是应用性研究课题,还应该在得出理论性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工作提出对策性建议。在社会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思维加工方法有:比较法和分类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

四、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与撰写

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时效性。

(一)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前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

1.题目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有“题好一半文”之说。标题的写作,通常有几种方式:(1)直叙式,即直接用调查对象或调查内容作标题。如《关于黑恶犯罪搅乱市场秩序的调查》等。这类标题,直接指明了调查对象,概括了报告主题,比较客观、简明,但显得呆板,缺乏吸引力。这种形式的标题,多用于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调查报告。(2)判断式,即用作者的判断或评价作标题。如《创新是研究的生命》。这类标题,揭示了报告主题,表明了作者态度,比较吸引人,但调查对象和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标题中往往不易看出。这种形式的标题,多用于总结经验、政策研究、支持新生事物等类型的调查报告。

(3)提问式,即用提问的方式作标题。如《醉驾入刑能否遏制醉酒驾驶?》。这类标题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比较尖锐、鲜明,有较强吸引力,但一般看不出调查的结论。这种形式的标题,一般用于揭露、探讨问题的调查报告。(4)抒情式,即用抒发作者感情的方式作标题。例如,2002年第1期《求是》刊载的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调查,其标题就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类标题,充分表达了作者感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仅仅从标题很难判断报告的内容。这种形式的标题,一般用于表彰新生事物或鞭挞消极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5)双标题,即两个标题。它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主标题和副标题,如《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株洲市企业管理调查》等。另一种是引题和主标题,如《堤防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边资金紧缺,一边冒领挪用》。这类标题,虽然比较复杂、冗长,但它综合了多种标题的优点,因而是各种调查报告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形式。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标题形式,都力求概括、简明、新颖、对称。这就是说,标题要概括调查报告主要内容;要简明表达调查报告主题;要有新鲜感、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与调查报告的内容相对称,既不应“头大帽小”,也不应“头小帽大”。

2.前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范围,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前言的文字都应力求简明、精练,具有吸引力。

3.社会调查报告——正文(主体)

正文是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列举调查所得的确凿事实、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二是进行分析论证。对资料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把它上升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证实一种观点,或推翻一种观点。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理。

社会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三种:(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始末顺序或脉络,材料的内部逻辑关系叙述事实,由事人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导出结论。这种结构各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会眉目不清,条理紊乱。(2)横式结构。即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平列的几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从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题。(3)对比式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横向结构。适合于先进与后进,正确与错误的两件事物相互比较,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4)纵横交叉式结构。就是将纵横两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以纵为主或以横为主,纵横交错,以便灵活透彻地说明问题。

4.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这部分可长可短可无,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

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应根据写作目的、内容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写法,要简明扼要,意尽即止,切不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附录

有的社会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诠释和说明,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旁证材料,以及其他必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附录也不是调查报告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大型调查报告才需要附录。附录的内容不应随意扩张,只有那些与调查报告密切相关、而又无法为调查报告所包含的内含才应列入附录之内。

(二)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程序

模具调查报告篇2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模具调查报告篇3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方法性课程,具有社会性、方法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方法论的知识体系转换为社会实践能力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题。为此,课题组针对课程特色,在课程“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此项目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二)能力目标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这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组织针对此项要求,综合了多项能力与素质。一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综合技术应用的能力;三是相关知识和社会阅历。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文献、访谈、抽样、统计等多种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通过现代化办公技术总结出调查报告。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且能够把理论取向与研究动态相结合,运用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混合研究,运用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的最新成果,了解电话与在线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清晰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与纵贯研究的主流趋向,明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功能与联系,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四)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调查研究活动过程的特点,我们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知识体系划分成五大模块:“调查选题模块”、“方案设计模块”、“经验资料收集模块”、“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模块”、“报告结果模块”。

二、项目实施与考核

(一)项目实施

总体上,我们在各教学模块下又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和任务,这些实践性非常强的项目和任务的操作练习,重点在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1.调查选题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社会调查研究系统与调查选题与课题明确化。教师布置选题任务,要求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调查题目,最后将调查题目明确化。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选定三个课题,然后集中在课堂进行ppt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学习、激发,拓展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打分标准由教师给定,也可以让各小组组长参与设定,事先明确标准。

2.研究设计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抽样方案设计与测量与操作化。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明确各自的调查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分析单位。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题进行抽样方案设计,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概念的操作化、针对不同的变量选择恰当的测量尺度,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问卷设计,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调查方案设计、演示、讨论与解读。

3.资料收集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访谈法与问卷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确定资料收集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进行实际调查,并交流调查感受和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4.资料整理分析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调查进行编码、录入和数据清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5.报告结果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调查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选出有代表性的或比较好的调查报告进行讨论与解读。

(二)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坚持重实践、重操作的考核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指导思想,重点检验职业技能。

1.评价途径。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即30分(含出勤10分,平时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调研报告占总成绩50%,即50分(含调查问卷设计、实际问卷调查、调研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期末答辩占总成绩20%,即20分,期末答辩操作如下:

(1)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一般为课程学习小组;

(2)教师准备问题,并区分答题类型,分必答题、选答题等;

(3)学生抽签,决定小组答题顺序;

(4)教师进行现场提问。首先是必答题环节,对每一小组,由教师抽签确定3名学生,然后由学生抽取题目,并口头作答。必答题完成后,各小组派3名代表抽取题目然后作答,如不会回答或答不完全,可允许其他学生予以补充,但仅有1次机会,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别对各小组计分。在全部小组都完成考试后,汇总计算各小组成绩。

2.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成。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30%、50%,充分反映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符合本课程学生的学情状况。

三、结 语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采用兼容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以及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创解决问题思路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调查理论体系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本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性普遍不如理工科课程显著,准确定位文科课程的实践属性非常关键。通过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从中构建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以“过程——实践”模式为蓝本,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为主动探求,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课程设置目标。

模具调查报告篇4

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使得原本活跃于各地少年司法实践中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以下简称“社会调查”)正式被立法机关采纳,也正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融入到少年司法制度之中。从原本散落于各处的法律法规到如今法律层面上的正式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的少年司法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适用经验,这对推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新刑诉法对社会调查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仅仅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社会调查的主体和社会调查的内容,但对于社会调查报告所应具有的法律属性却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能明确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就会使各地司法机关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制定出不同的实施细则。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破坏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削弱此项制度所应该具有的实用性。例如,有的司法机关将其视为证据,可以在审理阶段进行质证;而有的司法机关只将其视为量刑参考意见,由法官自由裁量。不同的属性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因此如何在现有法律规制的条件下界定社会调查报告属性,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需要首先突破的难题。

二、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之不同界定及评析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源于实践,其在施行初期并无普遍性法律的规制,所以各地司法机关对其法律属性的认定并不相同。例如河南省兰考县法院将调查报告作为证据使用,允许诉讼参与人提出质疑,然后由社会调查员进行解答。而江苏省的部分法院将社会调查员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对待,赋予其类似鉴定人的诉讼地位。随着社会调查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其在少年司法中所扮演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理论界对其研究也越发深入,总结各地的司法实践经验,学界大体上将社会调查报告界定为三种不同属性:即品格证据说、鉴定意见说、量刑参考说。

(一)品格证据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较为普遍,其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也就是指未成年人的人格调查或是品格调查,而调查的主要内容便是未成年人的“人格”或是其“品格”,所以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为品格证据。之所以认为社会调查就是品格调查,主要是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来进行考量的。因为品格是人身危险性的重要表征,“通过考察行为人的人格特点并加以科学分析,才能使人身危险性的评估更加准确、可靠”。那么为何要考虑人身危险性这一要素呢?这主要是和社会调查的目的有关。因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点在于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不够稳定,而且自制能力差,加之受外界的不良影响,所以其大多是出于偶然原因走上犯罪道路,比如因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等,他们所实施的犯罪并不一定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因此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并非“罪大恶极”者。少年司法方针主要是考虑如何教育并改造未成年罪犯,这里就要放弃刑罚传统上的报应和威慑功能,转而找到案件处理方式和教育改造的最佳“结合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找出犯罪原因,了解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将对其未来的教育改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格调查制度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其充分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通过审判前调查所获得的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正是其人身危险性的表症。”因此,社会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便具有品格证据的性质。

笔者认为,产生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其报告的法律属性并不能简单地纳入“品格证据”的范畴。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也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人格调查或品格调查制度。一是因为“品格证据”属于“舶来”的法律词语,其并没有反映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中。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有规范来看,其法定证据种类中并不包含“品格证据”。如果将其纳入现有的证据种类中,就会破坏证据适用的法定性。二是从《刑事诉讼法》第268条的规定来看,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虽然“等”字属于列举未完,但从上述三个要素来看,社会调查的主要方向不仅包括犯罪主体情况的调查,也包括犯罪原因的调查。所以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品格”即人身危险性只是社会调查的一个调查选项,将其统称为“人格调查”不免会以偏概全。虽然社会调查以行为人为核心而展开,目的在于全方位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但是其最终目的是并不只是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分析和预测,它还包括行为人社会危险性方面的分析,而这其中显然又会考虑众多的社会因素。再者,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人格或品格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决定人格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人格调查实际上就是追踪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轨迹,其并不能脱离社会属性。三是要对“品格证据”作出正确的理解。虽然对其概念的表面含义不难理解,但作为英美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则,它的适用却十分复杂。“英美法上使用未成年被告人品格证据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案件的某些争议事实或附随事实,二是攻击未成年被告人的可信性。”另外,它还会对被告人的定罪过程产生影响。因为未成年人品格证据的提出会给未成年人本身和案件的审理带来风险,所以它的提出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而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它的调查内容并不是查明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而是犯罪原因的归纳,所以并不对定罪产生任何影响,主要作用是在刑罚个别化原则下对量刑和未来帮教上的考量。再者刑诉法268条对社会调查的启动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性条件。综上所述,英美法下的“品格证据”与我国少年司法实践中的社会调查不可相提并论。

(二)鉴定意见说

将社会调查报告视为一种特殊的鉴定意见,是近来不少学者的主张。“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形成的过程来看,社会调查报告的类型视为鉴定意见都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定。国外立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日本少年法》第9条规定:进行前款规定的调查,务必调查少年、监护人或者相关人员的人格、经历、素质、环境,特别要有效运用少年鉴别所提供的关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专门知识的鉴定结论。美国也是采用类似的做法,由鉴别中心或鉴别所负责社会调查工作。”在部分地区的司法实践中,也将社会调查员的地位等同于鉴定人,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

笔者不赞同上述说法,社会调查报告不能等同为一种特殊的鉴定意见。虽然在司法实践中,部分地区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承担,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对调查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分析和判断形成一份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从某些方面看和传统的司法鉴定者的工作相同。但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下规定的鉴定意见并不具有包含社会调查报告的可能性。第一,因为根据《司法鉴定管理决定》的要求,我国对于鉴定机构的资格和条件有着原则性的要求。鉴定机构的设立和鉴定业务的开展必须要经过相关机构的登记和公告,鉴定人的资格和要求也有法律规定。而且从现有规定看,我国鉴定工作根据鉴定对象可分为“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和“声像资料类鉴定”。将社会调查强行纳入鉴定意见,与现有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外国的规定在我国使用。第二,鉴定意见为“鉴定人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后所作出的判断”。可以看出,案件事实也包含了定罪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鉴定等同于事实调查,也就是对与定罪事实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但是社会调查不涉及对被告人定罪情况的考虑,并不调查与犯罪构成有关的行为和结果事实。第三,从法律责任的角度考虑,如果鉴定人故意作出虚假鉴定或不实鉴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第268条也没有规定虚假调查报告的法律后果,因此不能贸然认为其属于鉴定意见,也不能将国外的制度不加辨别地适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将社会调查报告等同于鉴定意见,其在形式上是想将社会调查报告纳入法定的证据种类,但实质上是将由专业性工作人员作出的调查报告等同于“专家意见书”,这样也是不妥的,同证据能力法定化和证据形式法定化原则相悖。虽然其中会包含专家事实意见,但对案件事实却不是亲身感受的,也并不是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三)量刑参考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不涉及案件事实本身的调查,因为“调查报告的内容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有罪、罪责轻重等均无关联,不能称之为刑事证据,只能作为法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量刑时的一种参考。”该种观点立论的主要依据便是证据的基本特征。根据通说,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社会调查报告之所以不是证据,就是在于其并不具有关联性。因为证据的关联性是同案件事实存在的某种联系,因为证据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它同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和客观的联系,对证明案情十分重要。而这里的案件事实正如上所述,主要是关于行为和结果的事实,是定罪事实。而社会调查所反映的内容却同案件事实没有必然和客观的联系,例如社会调查中关于犯罪原因的探查,其同案件事实的发生虽然有某种联系,但却不是必然联系,只是偶然或间接联系。而且社会调查中必然会涉及到第三人对未成年人的评价,这些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案件事实并没有客观的联系。

将社会调查报告视同量刑参考的观点避免了前两种观点的“违法”嫌疑,从现有的法律规范上来说,确实没有突破证据的法定种类的限制。但这并不表明将调查报告视为量刑参考是没有问题的。笔者认为,从社会调查报告本应具有的“应然法律效果”和“应然社会效果”来看,还是有很大问题存在的。如果将其视为一般的量刑参考意见,则难以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终使社会调查的适用效果“大幅缩水”。因为量刑参考意见只是在量刑阶段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材料提交法官,其所反映的内容只能依据法官的自由心证予以采纳。但是依据刑事诉讼的证明原则,一项诉讼材料在取得证据能力之后才可以对它的证明力运用自由心证进行综合评判。而证据能力的获得要经过法定的调查程序。那么量刑参考能否获得证据能力?另外,控辩双方如果对其真实性产生异议,能否适用质证程序?这都是深入研究后留存的疑问。因此笔者认为,将社会调查报告视为量刑参考意见仍然不妥,因为不能对其内容的真实性经过法定程序的检验。如果只是提交法官单纯的量刑建议,势必会使社会调查的内容形式化和单一化,使其无法真实反映未成年人的各项情况,以至于法官无法把握刑罚的裁量和后期的帮教矫治,削弱社会调查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之重新认识

上述几种观点都不能准确地界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这就需要以另一种视角来解析其法律属性。可以说上述对社会调查报告属性的认识都是在我国刑事诉讼传统的定罪量刑相混合模式下进行的。能否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社会调查报告的属性?笔者认为这是可行的。在这里首先要重新认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重新认识――定罪与量刑的分离

之所以要重新认识社会调查制度,是从定罪和量刑程序的角度出发的。一般来说我国刑事诉讼是定罪和量刑程序相混合,量刑事实的认定并不需要经过独立的诉讼程序。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量刑前社会调查的发展和成熟已经使少年刑事诉讼体现出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的分离。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一是因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作用便在于使量刑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推进量刑程序相对独立化。从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并不反映案件事实,而是围绕未成年人的个人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和犯罪原因等因素来展开,这些因素都是量刑过程中法官所应考虑的酌定情节。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过程中或大或小的影响,加之对其未来人生发展的考量,法官必须在量刑时慎之又慎。继续延续传统的定罪量刑相混合的模式,法官可能无法掌握大量的酌定情节等材料,所以有必要将量刑从定罪程序中分离。二是因为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的诉讼模式有法可依。根据《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法院在审理活动中应当保证量刑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侦查机关或者辩护人委托有关方面制作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应当在法庭上宣读,并接受质证。从上述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影响量刑的社会调查报告可以经过质证程序,说明社会调查报告的适用便是在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的模式下生成的。

(二)社会调查报告属性在定罪一量刑分离模式下之重新认识

上述已经阐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报告是在定罪一量刑分离模式下生成的。社会调查报告适用于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所以其法律属性便是量刑证据材料,即用来证明量刑事实的载体。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调查不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案事实的调查,与案件本身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显而易见,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不是证据的属性”。许多学者也认为社会调查并不反映案件事实,所以其缺少证据所应该具有的关联性。但笔者认为,上述结论都是在定罪量刑一体化的角度下得出的,即在不区分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的基础上作出的论断。诚然,证据的关联性必须要求证据同案件事实存在某种联系。但是,在定罪―量刑程序分离模式下,在量刑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影响量刑的客观事实,即量刑事实。“案件事实”完全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可以分为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这两个因素合起来就影响了一个案件的定罪量刑。这里所作出的扩大解释是有法可依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4条的规定,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即包括了“被告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又包括“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其他事实”。这也就是说,影响量刑的事实完全属于案件事实,而社会调查所记载的事实同定罪无关,但却影响量刑事实的认定。

既然社会调查报告同量刑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就是量刑证据?笔者将其认定为量刑阶段的证据材料,而不是量刑证据。此处关于证据和证据材料的区分,一方面会涉及到二者属性的认定,另一方面也同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的事项有关。

对证据和证据材料的区分关键是要明晰证据的定义。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证据定义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这里的“材料”不是指证据材料,而是指同案件事实有关联性的材料,并且经过各种证据规则查证属实。那些同案件事实无关联,或者未经证据规则查证的材料,则是证据材料,它只是案件证据的“来源”,并不是证据本身。证据材料只有经过各种证明规则查证属实才能取得证据资格,才能具有证明能力。因此,证据资料和证据之间应该有证明规则的链接。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可以接受质证,表明报告所记载的事项需要经过法定的证明规则来查证属实,进而也表明了其只是证据材料,并不是证据本身。因为证据材料只有经过法定的证据调查程序之后才能取得证明能力,接下来才能对有关事实进行认定,才能纳入法官自由心证的范围并成为裁决的依据,而那些未查证属实的事项则被排除在证据之外。所以说,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的事项只有经过法庭的质证程序后,才能取得证据资格,法官才会根据自己的自由心证对调查内容进行采纳,那些被采纳的内容才会对量刑事实的认定产生影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定罪程序在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下必须要对定罪事实坚持严格证明原则,对证据种类和取证方法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即证据资料必须为法定证据种类,获取这些证据资料的手段符合法律规定。而量刑程序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是在认定行为人有罪的前提下而启动的,所以其证据材料的认定不必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以自由证明即可,证据种类和取证方式不受法定证据方法的限制,但其若要认定为量刑证据也要遵循一定的证明规则。

模具调查报告篇5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模具调查报告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5-02

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愈来愈强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过于强调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强调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际分析及处理法律实务案件和实际解决纠纷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

社会调查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τ泄厣缁嵯窒蠼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而言,法学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都比较多,且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系列论断。学者黄本莲、刘慧频在《试论社会调查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指出:“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法学思维范式及研究方法,也为法学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在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在法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者胡辉、周世中在《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二》指出:“社会调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提升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程皓、杨熠在《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出:“将社会调查方法纳入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法学教学中实施社会调查,应当积极发挥院校组织作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配套课程建设,完善调查过程监控,及时总结调查成果。”学者郭庆珠、黄国富在《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出:“社会调查与现代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契合性,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思辨能力,有助于现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社会调查的反思性可以促使法律价值的规范性表达更为科学化,并且能够打破法学理论自我封闭的趋势,扩大法律体系的开放性,为实定法的完善提供动力。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互动。”学者付胥宇在《论法学专业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五个结合”》指出:“社会调查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要考虑法学专业的特点,强调“提出问题”与“大胆假设”的结合,调查方法和调查目的的结合,客观事实和主观无涉的结合,调查信度与调查效度的结合,注重积累和善用工具的结合,这样才可能形成科学的调查结论。”以上研究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简述

农民工对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子女受教育权、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却缺乏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如何在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权益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恰恰这个选题,十分适合法学本科学生,作为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的样板。

模具调查报告篇7

[作者简介]张稷锋(1980- ),男,重庆人,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20)陈国梁(1963- ),男,辽宁昌图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0120080307)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09220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9-02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2009~2010年期间,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专题,在广东、湖北、上海通过专题调研、定向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

1.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调查: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六所高校为数据采集点,发放《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评状况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调查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情况、综合素质自评、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状况、重视的素质类型四部分,共25项具体内容。用人单位调查: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招聘为依托,向用人单位发放《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调查内容包括单位类型、在岗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重视的素质类型、对学校培养建议四部分,共19项具体内容。上述调查均采用无记名、非强制方式。

2.典型高职院校专题调研。课题组选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方面具有典型特色和突出成效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三所高职院校开展专题走访调研。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数据

1.学生综合素质的自评。综合素质自评:与社会一般劳动者相比较,高于、相当、低于、说不清分别占33.7%、40%、5.8%、20.5%;卫生习惯:很好、较好、一般、不太注意分别占51.6%、40%、6.8%、1.6%;不良嗜好:无、吸烟、饮酒、网络游戏、晚睡分别占71.1%、9.5%、13.2%、19.5%、1%;精神生活:很充实、较充实、不充实、空虚分别占22.6%、55.3%、19.5%、2.6%;专业水平自评: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分别占9.5%、28.4%、52.1%、10%;学习习惯:高效学习、很少自习、偶尔自习分别占28.9%、39.5%、31.6%。

2.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素质总体状况: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分别占5.1%、56.1%、38.2%、6%;综合素质相较于本科生:无差别、较差、较好、很好分别占55.4%、5.1%、28.0%、11.5%;专业能力: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分别占1.3%、57.3%、40.1%、1.3%;道德修养:很好、较好、一般分别占17.8%、61.8%、20.4%;工作责任感:很好、较好、一般分别占18.5%、52.9%、28.7%;组织纪律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分别占20.4%、55.4%、23.6%、0.6%;赞赏素质依次为积极进取、为人朴实、团结协作、踏实肯干、作风扎实、吃苦耐劳。

3.高职院校学生受重视的素质调查。学生最为关注的素质依次为:诚信、坚强、知识、心理、社交。学生希望在校期间提升的能力依次为:沟通、专业、自学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依次是:性格、成绩、能力。用人单位认为重要的职业素质依次为:责任意识、专业技能、团队精神。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状况的调查数据

1.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调查数据。综合素质测评的必要性:必要、一般、没必要分别占64.2%、33.7%、2.1%。曾接受综合素质测试的学生占84.7%,其中收到结果和发展指引的情况:均未收到、收到结果但无指引、均收到分别占49.7%、33.5%、16.8%。测评应否包括专业水平:认为是的占77.9%。测评的应然主体:学校、社团、自评、社会机构、家庭分别占56.3%、32.6%、28.4%、54.7%、17.4%。测评的应然周期:半学期、学期、学年、仅毕业前分别占34.2%、44.2%、16.3%、9.5%。

2.重点院校调查情况。(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制定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开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成立综合素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机构,统筹全校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人文艺术与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课程均为选修课,每科2学分,上课时间均安排在周六、日。课程成绩仅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定指标之一。(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测评,下设成功素质教育研究所、理论教学部、素质拓展部、实训测评部等机构。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分纳入教学计划,总学分240个左右,必须修够80个非专业素质学分才能毕业。非专业素质教育涉及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演讲、读百本好书、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社会实践等40多个方面。特色为:成绩单管理,将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学分所涉及的成绩分别设置成绩单;非专业素质学分分级评价,同一科目的学分,根据分值等因素的不同,设置为2、4、6、8四个等级;非专业素质测评的实施机制,学生自主申请,测评由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共同实施。

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建构的思考

1.指标结构及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各项素质的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建议将测评的一级指标设置为德、识、能、身心四个方面。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作为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德,主要指品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素质的人。德作为测评一级指标,可设置行为操守、政治表现、社会活动、信用记录四项二级指标。识即为见识、知识,包含专业、通识两方面内容。专业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识指学问广博,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测评一级指标,可设置课程成绩、专业表现、通识素养三项二级指标。能的本义是才干、本事,主要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的表现,以及素质拓展和生涯规划情况,反映学生的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能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载体,是综合素质展示和发挥功能的外化平台。作为测评一级指标,可设置工作表现、实践情况、特长优势、生涯规划四项二级指标。身体和心理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条件,作为测评一级指标,可设置体检报告、体能状况、心理健康报告三项二级指标。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机构。校内测评机构。建议各高职院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测评中心(下称测评中心),下设德测、识测、能测、身心测四个分中心及数据中心。测评中心的职责在于定期出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报告》及《学生素质发展指引报告》,分中心的职责在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及机构,建立科学的测评机制,完成相应指标的测评工作。数据中心的职责在于建立全校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库,建立网上评价(含自评和他评)、数据查询、修改、申诉、报告的系统。校外测评机构是测评中心功能的重要补充,在对某些指标测评难以在校内完成、新建机构成本较高、校外测评能够实现功能的情况下,可选择有资质的校外测评机构进行测评并提供数据。可与校外机构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测评外包、软件授权、师资培训等方式,实现测评目标。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机制。(1)数据收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行的第一阶段为测评数据的收集,包括自动导入、学校组织测评、学生主动测评、自主录入等。在数据收集前,测评中心需对每一个在校学生自动生成或新建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档案。数据类型方面,包括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量化数据和描述数据、自评数据和他评数据、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关于数据收集的周期,建议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以学期、学年为固定周期临界点,建立实时开放的数据库模式,保证数据收集工作的及时、灵活、有效。(2)数据查询、使用及变更。数据输出包括测评数据和信息的查询、使用和变更。数据查询的主体包括在校学生、学校有关部门,对于校外机构需学生素质报告的情形,应由校外机构经由校内有关部门批准后,向测评中心申请。学生可以自主、实时查询个人测评数据信息,无须申请,对于临时性测评报告的需求,应向测评中心申请,由测评中心按程序提供;学生对于数据有权提出异议和修改申请,由测评中心审核是否修改并通知申请人。学校有关部门取得查询资格应以测评机构的书面授权为准,且每次查询均须经过申请、审批程序,上述部门负有数据保密、用于规定目的的义务。关于测评数据、结果、报告的适用范围,应制定规范,并严格限制评优评奖用途。(3)数据反馈。数据反馈区别于数据查询,主要指学生数据经过整体统计分析后,由测评中心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及变化以报告的形式在校内予以公布,学校有关部门通过上述信息了解综合素质培养的情况及效果,并以此为依据评估相关综合素质培养制度,为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在关注整体数据的同时,应认识到综合素质个性化的重要性,在数据反馈的共性面前,保留综合素质测评的个性化特征,争取做到对学生个人的全面评价。

模具调查报告篇8

1.1标准服务国内现行的标准体系包括国家强制性/推荐性标准、产品卫生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类别。选用规范有效、合适准确的检验标准是检验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报告管理模式中的重点。我们建立了涉及1000余项现行各类检验标准、检验方法的标准库,按检验服务类别分为医学和与卫生检验两类,并利用种类、来源、范围、特征、使用频率、认证/认可类型和受控状态等要素创立了集合模式。所有标准及相关集合作为独立数据源,有目录、索引及关键词搜索功能,可在样品受理到检验报告出具的全过程随时浏览、联机查询或复制,在提升检验效率的同时节约了管理成本。

1.2流程服务在检验流程中,原始记录收集、实验数据汇总、检验报告形成、报告内容审校、合格报告签发的系列过程涉及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也是管理的难点与重点;常规管理模式往往无法实时发现错误、有效判定责任。系统采用一样一编号、一号一流程的数据管理模式,与样品受理、样品交接、样品流转工序有机结合,实现全检验流程委托书、流转卡、交接记录、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单等关键性材料的数字化更新,并提供了便捷的实时查询功能。

1.3报告服务对常规检验,报告服务模式继承了标准服务、流程服务的特点,以样品编号为标识核心,将相关样品信息、流程信息、项目依据信息、检验结果信息等打包集合,报告编制时直接调用集合内容,系统自动匹配相关栏目、更新流转内容,形成完整报告。对需标示检验过程、检验方法特征、环境参数等有效信息的健康相关产品、消杀产品、保健食品、农用产品等的注册检验,或格式化要求高的洁净控制效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等的卫生学评价报告,因报告内容较复杂,多采用自定义模板(另行编辑的标识封面、方法依据、检验内容、结果评价等格式),配合报告服务模块按需组合修订相关检验信息要素形成报告。报告编制人通过原始记录汇总、结果数据核查后(对委托检验样品参比全部检验数据后评价检验结果,对委托测试样品直接出具实测结果)将报告初稿交付相关责任人批准审核后出具正式报告。另外,通过健全报告的修改程序,使报告的修改与原报告相关联,实现了报告修改的可追溯性。

2质量控制

落实样品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的核心与关键。落实质量核心内容(人、机、料、法、环)的具体措施反映在采用电子印章责任到人、全程监控关键控制的管理摸式:将有资质检验相关人员签名信息作为责任标识的电子印章分类保存、自动调用、实时更新;将样品接收、标准选用、信息采集、样品交接、设备管理、环境参数管理、实验员资质管理、实验相关物料管理、结果汇总、数据校验和报告编审全程纳入监控范围;以流程中交接环节为关键控制区,通过文本签名与电子印章的互调互校,对流程即时复核查验,对责任事故追溯与重现,达到对所有检验相关内容的质量控制。

3综合管理及查询

通过新增、删除、检索、调用等手段,达到认可/认证标识确定、检验依据/标准状态受控、检验项目/参数变更、电子印章运用废止等综合管理目的。查询模块即可嵌入质量控制模块,调用不同模块中标识信息,利用流程追溯、流程回退、错误更新、信息重置等方式,达到质量监控、错误纠正的目的;也可作为独立模块,利用模糊检索、关键字检索、时段检索等手段,对样品基本信息、数量、来源、状态、分配、存管、交接、报告流程、检验进度和工作量等记录进行综合掌控。

4特点与优势

4.1工作效率提高系统将报告质量控制关口前置,结合样品特点,对常见项目打包集合,按样品属性分类调用,实时确认,避免多次录入,方便信息调用和确认,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

4.2标准使用准确系统采用配置标准集合方式,将不同属性样品按项目分类集合管理,做到确定项目时有关信息同窗排列与模糊查询时有效分辨标准适用类别,克服了标准引用错误、配套错误和选取失误,提高了标准利用率,保证了报告质量。

4.3检验流程规范系统实现了对检验全程实时监控,对流程错误及时修正,对交接程序关键控制,有效防止了人为错误与系统失误。尤其在质量管理上的信息录入、交接确认、数据整理、结果审校、报告编制、审校签发全流程关键控制区的电子印章与文本签名双落实的控制措施,对样品受理和检验过程所涉及人员和操作实时跟踪、全程监控,实现交接过程明确分工、明析责任、及时追溯、实时更正,规范了检验流程。

4.4实验数据安全系统通过电子印章授权限制,检验更正自动保存,使无资质人员不得参与检验,无关人员无法接触检验相关信息,保证了实验数据安全,符合“保护客户隐私”的服务理念。

5不足与改进

5.1标准库标准有时效性,针对标准的变更、升级与废止,标准库的维护非常重要,但工作复杂而艰巨,此外还需进一步开发与市售相关标准管理服务软件兼容的接口。

5.2认证认可标识的选择目前是由报告编制员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人工选用,如何做到随检验项目的变更自动更替、如何对选用失误自动预警尚需改进。

5.3数字修约正确读取实验结果并输入原始记录由实验员完成,有效数字的确定与检验方法、实验仪器的选用密切相关。如何在管理体系内伴随标准、设备的选用自动对录入结果数位进行修约判定预警亦是尚待改进的内容。

5.4纠错预警对检验报告中的逻辑性错误系统有一定自动纠错能力,但在检验结论自动生成环节还不能纠正所有的检验内容,对需要进行人工拟合检验结论的纠错预警需要改进。

模具调查报告篇9

(二)整理分析数据由于所搜集的原始数据中往往存在着缺漏、错报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检查、整理,然后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描述、解释或推断。整理数据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将缺失数据者的所有信息视为无效数据而予以删除;二是补全有关数据,或者利用统计手段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可以根据大学研究的不同要求或目的,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1.基本层次的数据分析该层次的数据分析主要是运用描述性统计手段,对各种基本特征或现象等进行描述、分析。一般而言,大学研究中经常运用描述性统计来分析如下有关信息,如大学生人数、大学生升级率、毕业率、就业率以及研究生考取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学科和课程设置、财政收支、法规法则有效期等,有时也用于描述诸如大学生对学科的满意度、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满意度等。在表征这些数据时,通常使用柱状图、折线、饼图、面积图等直观方式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或者按照某种标准和顺序,以表格的方式列出整理后的数据。2.中间层次的数据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组间比较,如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者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检验等对数据所反映的各种基本特征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比如,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比较。3.高级层次的数据分析基于上述两个层次的分析,高级层次的数据分析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客观现象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推论。在该层次的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回归、多重回归、结构方程模型(SEM)以及多层次线性分析模型(HLM)等。大学研究中经常运用回归分析来探讨某组数据对建设实施带来的预测作用。比如,通过调查“知悉校务、参与管理、有效监督”的民主管理的认知数据来预测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务公开”的人数等。从目前大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层次线性分析模型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公开报告数据报告数据在大学研究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无论是搜集数据还是整理、分析数据,最终都需要通过报告数据这一环节得以体现。大学研究的数据报告通常涉及两方面:对内的数据报告和对外的数据报告。1.对内报告数据大学研究的对内报告主要是根据对所搜集数据的分析,并参照学校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在学校范围内对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规章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审核,确认其优势或特色,发现其劣势或问题,进而为学校后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充分依据,并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以说,大学研究的对内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大学的内部质量体系的全面考察,是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报告的内容通常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具体需要或要求,既可以是比较综合性的全面报告,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具体对象而做的报告。但一般而言,对内报告通常都会涉及这样一些内容:一是大学的定位,即相对于本校的发展历史、相对于其他大学而言,目前学校的发展状况如何;二是学科发展与评估,搜集与开设新学科有关的各种数据,如市场需求量、潜在学生数、新学科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为是否开设新学科以及能否开设新学科等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数据。大学研究也为评估已有学科的发展水平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三是大学生评估。大学生评估是对学生的学业学习、学校适应或社会适应诸多方面的测量与评价;四是学校发展规划。大学研究者通过对所搜集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在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评估其发展优势与劣势,审核其目标达成程度,分析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决定是否调整其发展目标或规划。2.对外报告数据大学研究的对外报告主要针对三方面:国家、省、市。国家报告和省市报告是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而提供所需的数据。各高等学校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是国家报告。它要求每个大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有关数据,比如,入学人数、学生地域构成情况、往年学生毕业及就业情况等。至于省、市报告,则存在很大差异。各省、市对所属本省、市高等学校的数据报告各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上每个省、市的教育厅局都设有专门负责协调高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研究部门。无论是对内报告数据还是对外报告数据,在数据报告的撰写方式或表达方式上,应尽量简明、准确,并配有直观形象的图表。许多学校的学校概况书(FactBook)即可视为一种典型的数据报告,我们从中很容易发现各种具体数据的直观描述与分析,这些都离不开对大学研究所提供的有效数据及其精确表述。

模具调查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15-02

《市场调查》是研究经济领域中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目前,许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调查》课程,并把其作为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市场调查》的课程教学必然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市场调查》课程的特点

1.专业性强

《市场调查》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制定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案,正确分析调查结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它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理论基础,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调查方法和预测方法。

2.实践性强

《市场调查》是一门方法性课程,从调查方案的设计到调查的实施,从数据的分析处理到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有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贯穿其中。学生既要切实操作一个市场调研的全过程,又要能正确解释调研结果,提出合理建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3.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市场调查》课程集方法性与实务性于一体,其培养目标并不只限于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调研,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消费者沟通的综合能力。

二、广告学专业《市场调查》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市场调查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市场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教学,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成为了一纸空谈。因为实践教学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如果和市场、社会完全脱节,再多的实践教学亦是枉然。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体格局的变化,也给市场调研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就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学生缺乏实战性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

由于没有具体的项目、产品、市场或活动的实战性操作,实践教学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的训练脱离实际,只会闭门造车;此外,由于实践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训练,忽略人际沟通的训练,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导致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基础薄弱。

3.与广告学专业结合不紧密,教学陷入两难境地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并未开设《高等数学》之类专业课程,这样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令教学组织者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按照市场营销调研的模式开展教学,要涉及到大量高等数学的知识,如正态分布、时间序列分析等,学生接受不了;按照广告调研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专注于广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层面,则往往是滞后的,调研主题也缺乏针对性,限于模拟调研的范式,无法得到实践的印证。

三、基于调研主题创新的《市场调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就广告学专业学生而言,《市场调查》课的教学重点是广告调查。广告调查包括两个大的领域:广告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广告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场调查》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突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只注重解决广告实践问题的局限,既关注广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重视对广告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调研,使学生既熟练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技巧与流程,又对广告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1.学时分配

构建市场调查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在实践教学学时的分配上应科学而合理,既要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又不能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冲突。任何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将对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带来消极的影响。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以为,15~20学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为合理。教师应在此环节深入到调研现场,既可给学生提供指导,也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监督。

2.调研主题

基于调研主题创新的市场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其核心是引入对“广告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调研。广告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广告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消费者对广告的认识、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广告接触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产品、广告信息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广告诉求、广告表现和广告效果、广告要素和广告效果,等等。

3.组织实施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组与选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调研小组,每组人数限定为4~6人,并推选各组组长;在选题上,由教师提供调研选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展开讨论,确定各组的调研主题;二是撰写调研计划书,包括日程安排、人员分工、费用预算等内容,既让学生心中有数,亦便于教师的教学评估;三是设计调查问卷并反复修正。

(2)组织实施。《市场调查》课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深入到调研现场对学生进行调研指导,在具体实施中,强调团队协作,要求学生在调研中既分工合作,亦注重锻炼“单兵作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消费者对广告的认识”、“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广告接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主题进行了调研,反响和效果都非常好。如有个小组对“衡阳城区居民消费及广告接触行为”进行调研,该组学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电话调查等多种调研方法,得出了“衡阳城区居民对广告的评价普遍不高”、“广告应当在真实和实用上下功夫”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广告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初体验,对其在人际沟通、交流方面的锻炼亦不无裨益。

(3)讨论与总结。讨论是一种最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可刺激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调研完成后,学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整理,并形成调研报告。教师首先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调研汇报,要求制作汇报课件,汇报中介绍整个调研的过程及体会,提供调研主要情景照,进行调研自评;然后学生小组互评,最后教师予以总结。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分自评、互评、师评三个层面进行考核,其比例可由教师自行设定。在具体的评价中,结合学生的调研计划、问卷设计和调研报告进行综合评价,既考虑学生的实际调研水平,又兼顾其学习与运用的能力。对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在评价其整体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个人在调研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予以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调研主题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师深入调研现场的要求,对现实问题估计不足导致的选题扩大化倾向、人员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调研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学模式创新中的问题与难点所在。应该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这些缺点,并在组织实施中加以弥补。

参考文献:

模具调查报告篇11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1]。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2]。

2 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文献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 调查结果 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医院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 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 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 结果分析 市人民医院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 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参 考 文 献

[1] 吴春福.药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

模具调查报告篇12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调研在市场决策的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高职的市场营销专业中,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市场调研也占据了重要的比重。为适应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要,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专业的调研水平。本文从专业调研机构的岗位设置情况出发,结合高职学生从易至难的认识及实践特点,将《市场调研》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思考。

一、市场调研在本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市场调研》课程建立在商贸入门、市场营销基础、消费心理学、经济法、财务基础等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领域之上,相关营销理念、法律、财务知识为市场调研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市场调研》的相关方法与理论,在后继课程推销技术、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渠道管理都得到应用,成为后继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

二、《市场调研》的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收集工具、掌握一定程度的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并能够形成结构完整、逻辑分析合理、文字表达准确的调研报告;具备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初级调研方案设计能力;在素质能力方面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

三、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按照“调研企业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的相关思想来设计《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识按照“新员工(新手)――主管(骨干)――经理(项目或部门负责人)”三阶段的成长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把整本教材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操作手册。本课程分为七个模块:市场调研基础、调查类型及工具、调研现场实施及管理控制、问卷设计、调研分析、调研方案设计、研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工具、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具备一定的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调研方案设计能力。为《市场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胜任市场营销相关部门信息员、信息主管岗位,也能胜任调查公司从访问员至督导员的相关工作。

四、课程宏观设计

学习情境一:市场调研基础

该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调研在各行业中的运用,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企业市场调研部门的职责等。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通过从案例引入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调研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引出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企业市场调研机构的职责等内容。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使学生对市场调研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市场调研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二:调查类型及工具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文案调查(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实地调查的各种信息收集工具并掌握抽样调查方法。

1.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模拟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得出搜集结果后由各组进行总结,汇报各自的收集过程、搜集方法及辨别信息方法,再由教师对二手资料(包括内部二手资料、外部二手资料)的种类、搜集方法进行总结、点评与补充。通过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领会、总结与提高,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实地调查类型及工具

该模块是从事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或岗位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与基础。在本模块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任务、模拟实践、课堂模拟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实地调研工具,通过到企业实习、观摩实践、比较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种调研类型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现场处理问题能力及沟通能力。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应掌握的知识、主要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对调研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对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与此同时,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精神教育。通过这一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一个合格的访问员(或信息搜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情境三:调研现场实施与管理控制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现场实施项目流程管理与控制方法,了解项目督导员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或小组长,在实践体会中学习访问员的管理、督导员操作实务、实地调查的管理与流程控制等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回收问卷的整理”环节的工作。通过本模块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调查研现场实施的全过程有清晰的思路,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

学习情境四:问卷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问卷的结构、种类、问题的种类及各种测量量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对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本模块的教学以课堂案例讨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分为问卷的结构与作用、问卷设计的程序、问卷设计的技巧、问卷设计的常用量表、问卷的评价、常见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几个部分。通过本模块的学生,使学生对问卷设计有清晰的思路,能够对常见的营销问题进行问卷设计。

学习情境五:调研分析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至少几种常见的调研分析方法。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本模块分为回收问卷的整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计算机操作,完成一、二部分的实训内容;报告撰写是前两部分的继续,由教师讲解调研报告的意义、撰写原则,调研报告的结构,调研报告的内容,再由学生阅读调研报告有关范例,下一步由学生撰写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六:调研方案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调研方案设计;并能够对几种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调研方案设计。调研方案是一个调研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是一个调研机构调研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由指导教师介绍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二步: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不超过8人)对调查方案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第三步:由学生阅读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范例,作为操作参考;第四步:查找与调研目标有关的资料,或者与业内人士进行访谈,确定影响调研目标的因素;第五步:确定调查方法;第六步:问卷设计;第七步:设计调查方案;第八步:各小组接受“质询”,老师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七:市场研究应用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几种常见问题的研究,并能够对调研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市场调查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该模块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操作技能系统化,完整化,并能将市场调查的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有消费者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价格研究、广告研究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的需要,安排学生分批参与项目,并担任不同工作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波.《市场调研》,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景奉杰.《市场营销调研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3] 郑聪玲,徐盈群《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 于翠华,.《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

[5] 袁月秋,刘晓波.《市场调研技能实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