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7 20:26:40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1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通过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来完成。“课堂诊断”作为校本科研的一种重要范式,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分析研究,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能很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同时“课堂诊断”还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有助于我校全体教师通过对同事或自己课堂教学中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经验与特色的总结和积累,进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认识,从2009年10月起,为扎实推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研究决定,在我校深入实施“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现对前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厘清了“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意义,明确了中心

在**初中2009年——2010年度第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学校就明确提出了“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具体的原则是“择传统教学之优势,践行新课程之精神”,即不完全否认甚至抛弃传统教学中讲解清晰全面、练习及时等好的做法,但必须进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目的的教学改革。这种原则和目的大家较易认同,因为它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方向。随后,我们先后召开了学校行政组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专题会议、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各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会议,进行研讨,仔细、认真的学习了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意见》,拟订了具体的实施工作计划。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制度,对“课堂诊断”中的各环节,如课堂听课、评课情况,反思不足,研讨对策进行规范管理。经过多次探究与思考,大家达成了以本校教师集体教研为依托,以“诊断式听评课”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呈现行动成果为主线的行动策略。

二、完善了“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制度,形成了保障

一项好的事业,好的活动,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肯定是不行的。针对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我们首先确定了“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领导机构,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要实施负责人、教导处、教科室为主体的“课堂诊断”校本行动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阶段性工作目标与各种工作制度。确定了每周三下午第四课作为“课堂诊断”校本行动专项学习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专任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堂诊断”的相关文件和资料,明确“课堂诊断”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

为了形成“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我校确定了“课堂诊断”校本行动“三个一”行动,即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的优课评比为主要平台,让所有教师既来做评委也来当选手,进行现场“课堂诊断”活动;各年级组、教研组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课堂诊断”活动;各同年级学科组每周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或“课堂互诊”、“课堂互访”活动。结合这些活动,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及时总结行动中的问题与经验。

三、丰富了“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形式,扩展了内涵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2

一、将“课堂诊断”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1、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课堂诊断”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根本的是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诊断”作为校本科研的重要范式,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分析研究,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中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经验与特色的总结和积累,进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完善制度,稳步推进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落实了三级负责机制:首先,校长为校本教研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备课组(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四个集体备课组),督促检查“课堂诊断”工作的开展情况,保证了每次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其次,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负责各教研组常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校课题组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地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管理档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现场“课堂诊断”活动。再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示范课、研讨课。理论、实践、反思三位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堂诊断”紧扣集体备课范式,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

从规模较小校情出发,沿用“系列小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范式,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常规集体备课,解决贴近教学实际问题,让每个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讨论、观摹和交流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将备课研究成果整理归档,供教师交流学习。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现场诊断活动。英语科教师参加现场课堂诊断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开展中年课堂教学观摹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听随堂课的频率,校教研室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并能认真诊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重视了中高年级语数学科的预学调研工作,每位教师能自觉参与研课、磨课。中年语文教师参加优课评比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93-0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憋闷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原的特点,甲型流感抗原变异尤其经常发生,由于其传播迅速和传染性大,大范围流行极易发生,对变异株人群普遍易感,飞快的传播速度,能在全球蔓延开来。其高发期一般在秋冬季节,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就是流感。[1]为了对某县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密切掌握,某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9年起,开始监测该县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暴发疫情,通过统计分析该县2009-2010年度监测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县疾控中心及流感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病例标本为标本来源。

1.2 方法

1.2.1 流感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体温≥38℃,并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1.2.2 流行病学监测 主动连续监测该县各个监控点的流感就诊病例,对其就诊病例总数与总的门诊就诊病例数百分比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就本地区流感流行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1.2.3 微生物学监测 把发病符合诊断标准的流感就诊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采集于病毒采样管中,在24h内送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以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和分离、培养病毒,把阳性样品送该县所处的某省疾控中心做复核及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并把分离到的毒株送到国家流感中心做进一步鉴定和复核工作。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某县于2009-2010年两年期间,共爆发发生12起流感样病例聚集性暴发疫情,2年内该全县哨点医院共报告4381人次流感样病例,189人为收治病例数,于其中有8起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送到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占实验室流感病例检测总量的31.74%(60/189)。实验室核实诊断后,8起中有4起为新甲型H1N1流感所引起的,占总爆发疫情的1/2,由A型H3亚型引起的2起,占25.00%,另2起为B型流感所引起。每年的8-9月为集中的主要暴发高峰期,中、小学校及看守所、监狱等人口密集、通风条件较差的地方为暴发人群主要集中的场所。

2.2 时间分布 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平均为4.31%(189/4381)。其就诊百分比按月统计是波动于0.55%-9.12%之间,在调查的两年里,最高的9月份为9.12%,最低的2月份为0.55%。就诊率在5-7月份间比较平稳,迅速上升于8月后,到9月份达到峰值后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在11-12月份维持在较低水平(约1%左右)。

2.3 病毒核酸监测 在调查期间,共采集189份咽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一共检出109例阳性标本,其阳性率为57.67%,其中新型流感甲型H1N1 68份,占62.39%,季节性流感甲型H3亚型18份,占16.51%,甲型未分型10份,占6.06%,B型流感6份,占5.50%,甲型H1亚型4份,占3.67%。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检出阳性标本38例,阳性率63.33%。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病毒以其抗原的易变性和疾病传播速度快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某县2009-2010年一共报告流感样病例4381人次,采集咽拭子标本189份,阳性检出率为63.33%,发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最高的为5-14岁组,这充分说明,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为患者群的主体,这就提示了要以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作为流感防控重点,对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等场所传染病的应加强流感监测。[2]经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提示为:某县2009-2010年流感流行的优势型株仍是新型甲型H1N1,其中的原因,一般在于全球流感疫情流行的影响,同时,一般学校开学也都在9月份,过大的人口流动性,再加之学校的区间过大的人口密度和校舍的通风条件不好,就对这一疾病的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就很容易导致疫情的爆发。[3]虽然如此,但流感作为一种可以进行预防的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必须得到强化,并对监测工作做好、做到位,就可以让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4

一、引言

“看病难,报销难”,医患关系紧张,这些日趋严重的医疗问题都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医疗需求。苏州S大学2009年加入苏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2011年被纳入苏州市居民医疗保险,在此同时开始享受门诊统筹的医疗政策。这项政策主要实行“个人账户+社会统筹”的模式,采用互助共济的方式,对大学生因一般性疾病在门诊就医中发生的医疗费用按报销50%的方式进行补偿。

苏州S大学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目前为止,80%左右的大学生已经参加了大学生医疗保险,配发了医疗保险IC卡,方便学生到定点医院、校医院看病治疗。但在此同时也面临着宣传不到位,报销总额较低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门诊统筹的实行情况进行调查,对其的实行及其发展做出一定介绍及预期,重点调查门诊统筹对大学生的影响,从学生自身感受以及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二、门诊统筹对大学生的影响

1、大学生门诊统筹界定

大学生门诊统筹是针对参保大学生门诊特定病种和意外伤害门诊以外的普通门诊(例如:发烧、感冒、湿疹),立足高校所属医疗机构治疗,利用统筹基金解决其医疗费用的一种门诊医疗保障办法。大学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按每人每年100元缴纳医疗保险费,每年在1000元以内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基金50%的门诊医疗结付。

2、大学生就医现状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92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在所有有效问卷中,男性共计220名,占总体45.8%,女性共计260名,占总体54.2%。2008级的学生占总体为5%,2009级的学生占总体为28%,2010级的学生占总体为33%,2011级的学生占总体为32%,其他年级(五年制)的学生占总体为2%。

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医不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71.8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面临“看病难,报销难”问题,较为乐观的是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是可以接受“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看病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医院难进,专家门诊难看,并且校医院水平、设施有限,这些局限性又导致学生必须去大医院就诊。“报销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异地就诊的情况,异地就诊不能直接划卡扣钱,必须亲自去苏大医保办审核结付,同时需带好各项明细清单,而明细清单往往会不合规范或遗失,报销就会变得繁琐。

虽然大学生就医现状存在以上问题,但总体令人满意。大学生医保结付金额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也相应进行调整适中,另外大学生就医便利,门诊统筹政策与社区医院是紧密相连的,40%左右的学生会去校医院就诊,基层资源得到了利用。但同时也有49%学生会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学生对校医院的信赖程度低,除了校医院水平不足,设备欠缺等客观因素,医生态度、就医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大学生就医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普遍却不是非常严重。减少医疗费用和充分利用基层资源是制定门诊统筹政策的主要目的。门诊统筹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这说明政策需要完善、执行力度需要加强、宣传工作需要加大以及各部门的合作需要调整。

3、影响

通过对苏州S大学的实证分析,大学生对门诊统筹这一政策基本满意,约92%的学生赞成此项政策,近76%的学生认为值得它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表明,立足高校所属医疗机构依托统筹基金解决其医疗费用的门诊医疗保障方法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如就医便利、医疗费用减少、报销过程简化、基层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与学校之间纠纷减少等,其中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是最直接的影响。

(1)报销比例适中,医疗费用减少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44%左右的同学对现在的报销比例感到满意。

苏大学生参加医保时需缴纳100元,财政补贴310元,之后在定点医院门诊看病时,一些特定的诊疗项目(如验血、X光等)和药物消费能够报销50%,一年内门诊医疗费上限为1000元。除此以外,S大学另外给予在校医院看病20%的补偿。适中的报销比例和较高的救助额度,有效地降低了S大学学生的普通医疗就诊费用。

(2)报销过程简化,报销方式增加

参加医疗保险的S大学大学生在指定医院就诊的时候,只要刷一下配发的IC卡就可以直接享受50%的优惠。除了在苏州看病可以报销外,学生在个人身份证所在地就诊所花的医疗费用也可以学校医保办进行报销,但需要带上身份证和医疗发票。在第三地就诊时,只要准备必要的材料(比如转诊证明等)也能到医保办进行相关的报销。也就是说,大学生医疗报销总体上分为三类。分为苏州本地就诊,身份证所在地就诊和第三地就诊。较以前的报销方式来讲,更为人性化、操作化,简化了报销流程,方便了大学生更好地享受医疗资源。

(3)利用基层资源,就医更加便利

在随机调查收取的480份有效问卷中,55.7%的大学生表示门诊统筹政策实施给他们的就医带来了便利。而26.6%的大学生会在初次就诊时选择校医院。由此看来,在此项政策实施仅一年之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意识到门诊统筹政策给就医带来的便利,以及对于充分利用基层资源的意识逐步增强。

门诊统筹政策主要依托校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了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就近就医,降低了医疗时间和成本,减轻了病情耽误的风险。广大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在门诊统筹政策中获得了实惠,更加理性的根据实际病情合理选择医院,小病选择经济实惠的校医院就诊,而大病再选择大型医院。

(4)医疗纠纷减少,和谐医患关系

首先,门诊统筹既能帮助学生减少医疗费用,又等同于学校承担了一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校摆脱两难的境地,无形中也减少了学生与学院之间的利益摩擦。其次,门诊统筹的定点医院也包含苏大附属医院等300多家医疗机构,各级定点医院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就医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所以门诊统筹正如剂般有效调和了学生与医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缓解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根据病情选择校医院之外的其他定点医院就诊,这样也避免了与学校产生纠纷。最后,一方面,校医院严格控制病人的用药量,不随意乱开重复药品,防止病人产生过多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校医院药品价格较低,适应了学生的消费要求,也减少了学生与学校的分歧。

当然,此项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首先是自主选择权受限。门诊统筹的定点医院毕竟不能囊括所有的医疗机构,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对医院选择的自由度。另外,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受限还体现在质量与费用的权衡上。较好的医院拥有多样医疗资源和高诊疗水平的优势,但其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而一些中低档医院虽然诊疗费用较低,但是疗效却不一定好。再加上现在门诊统筹制度的不完善,一些疗效好且价格不高的药品并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其次是信息不够透明,个人信息难以查询。在访谈及问卷调查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门诊统筹的信息透明度不够高。个人的IC卡里没有现金,只有门诊就医时,开具的发票底部会显示本次消费金额与本年累计消费金额,对此,他们更倾向于建立网上账户,通过输入用户名与密码,查询到本年度的消费金额、本年度剩余可报销金额以及每年的报销情况。

最后是不利于大学生融入苏州,增强归属感。从调查结果统计来看,有69.6%的同学认为这项政策并不利于大学生融入苏州,增强归属感。据调查,学院对待这项政策的态度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学院仅仅在学期初简单介绍过大学生医保的相关知识,但是讲解得并不到位,很多细节都没有落实。此外,有的学院存在强制学生参加医保的情况。第二种,学院根本就没有宣传过大学生医保,更不用说门诊统筹这项政策。门诊统筹这项政策是在将大学生医保纳入居民医保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增强外来大学生的归属感,然而学校这样粗放的实施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降低,使一项本可以有利于大学生融入苏州的政策反而带给他们一种疏远感。

三、建议

1、学生提高个人意识,根据病情就医

大学生医保是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从个人做起,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和维护个人权益。第一,应当提高自我保障意识与互助救济意识,自觉主动详细了解相关政策,形成自我保护和规避风险的理念。第二,提高大学生监督举报意识,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与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促使政策不断完善,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利益。第三,就近就医,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医院,根据实际病情合理选择医院,小病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校医院就诊,而大病再选择大型医院。

2、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在扬弃中发展

学校作为门诊统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学生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学校应努力做好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工作。第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让在校大学生切实了解到门诊统筹政策的内容与理念。第二,探索门诊统筹工作,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及时反馈校方对于门诊统筹政策的意见与看法,增强门诊统筹实施效果。

3、医院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化操作

医院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对大学生门诊统筹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及实施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医保统筹工作,医院也需要提高其服务水平。

第一,医院应继续完善医生考察与监督制度,公开其服务信息,建立合适的考察标准。第二,收费过程透明化,执行统一的药品采购和药品与诊疗价格。第三,各级医院结合自身状况,指定详细执行方案。

4、政府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加强监督管理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5

全面认识、许可和鼓励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及其衍生的法律援助学生组织的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也有助于提升法律专业人才能力。而在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实践教育环节缺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的背景下,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并能推广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这一任务也显得尤为紧迫——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为培养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的法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将为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内涵及发展现状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实施诊所式法律教学的机构称为法律诊所,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法律程序的不同方面来促进教学,在“法律诊所”中为符合援助条件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法律问题并提供解决措施。它是以法律咨询者为病患、以咨询者提出的法律疑问为病症,以法律疑问中包含的法律关系为病理,以高校教师或兼职律师为医师,以法学专业学生为实习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因模仿医学临床教学而得名“诊所教育”。

 

在国外,学生参加法律诊所教育项目一般可以取得学分。传入中国后,先演变为在高校开设“法律诊所”选修课程;而逐步成熟之后开展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则是建立于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课内外实践,可以为法律教学提供第二课堂,也可以将法律诊所转变为法科学生的实践平台。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来源于实践,即解决真实的案件并与之同时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师往往在司法机关或律师单位中从事兼职工作,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案件素材,或组建起法律援助的公益机构受理案件,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案件办理的具体工作,根据真实案例为学生布置处置案件的教学和实践任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知识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身边正在发生的真人真事。

 

中国的高等院校在接受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概念时就产生了本土化的理念,在诊所式法律教育移植到国内法学教育之过程中,各政法类院校、法律院系也不约而同地加以扬弃,产生了符合中国国情、解决国内实际问题、实现多方共赢的新生事物。

 

最早一批建立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高校中,西北政法大学从1985年起就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专注诊所式法律教育近三十年,形成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拥有一套系统化的诊所法律教育理论,以诊所式法律教育为载体的同时,也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西南政法大学作为老牌政法类院校也一直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校内特色课程的招牌进行学科建设,大力投入资金加强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教学地点的基础建设,例如建立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基地、完善教室课堂接待室等的硬件设施建设,在重庆市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较好的社会认可度。来自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信息网i的信息显示,截止2015年6月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院校已近百所,实际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学校数量多于统计数字且仍在持续增加。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本土化

 

总结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结合各政法类院校实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的高等院校在采用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同时也加以了适应性的改造,使其更符合中国特色、更贴近中国的司法实践、更适应中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环境。需要指出的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愈发突出地具有以下两大趋势,即诊所式法律教育与高校法律援助社团之结合和高校法律援助社团与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之结合。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与高校法律援助社团的结合

 

因现实中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存在现状和发展模式,讨论诊所式法律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引入高校法律援助组织的概念、介绍高校法律援助活动。为了获取更多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素材、更务实地开展教学、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许多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院校建立了本校的法律援助机构承载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并以之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这些存在于高度院校内或挂靠在院校的法律援助机构,其性质是或由学校组织、或有教师指导、或为学生自发,抑或三者兼而有之的学生社团。

 

现实中,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师、同时参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学生及学校校方以高校法律院系为依托、以“法律诊所”为平台成立了公益性法律援助学生组织,高校法律援助社团正逐步成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同时存在、同步运行,高校的诊所式法律教育与其依托的法律援助机构有紧密关系,“法律诊所”也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存在密切联系,诊所式法律教育与高校法律援助的结合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也是最大的特色。例如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法律帮助中心是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下设的公益性法律帮助机构,该中心由该校法学院教师指导,以无偿服务的学生为主体,邀请社会律师志愿参与,本着提高素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的宗旨,为社会免费提供法律服务。

 

(二)高校法律援助社团与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结合

 

也正因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与高校法律援助社团的结合,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法律诊所”才能在中国发展成为仅次于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的法律帮扶途径,看似只是学习知识、直观的感受课本内容、提前了解司法实际中的操作流程,但这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司法实践的大格局。

 

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法律服务不能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时,高校中的法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就可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所学知识弥补政府在法律援助方面的缺位,为接受不到公共法律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法律服务,而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在对高校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工作的审核完结后予以拨付。尽管从全国高校法律援助社团办理案件数量及所占总量的份额看,它不是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主力军,但因其弥补了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之不足、将司法公平与正义的援手伸向其他法律援助渠道所不能触及之处,高校法律援助社团便在法律援助的大局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校法律援助社团因案件来源、案卷资料等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资源共享,而往往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并存;高校法律援助属于法律援助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是法律援助事业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宗旨体现了公益性。诊所式法律教育从理论上指导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实践,因此两者就必然会走上协同发展的道路。社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是现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政府的职能要求其应当为高校法律援助社团提供政策指引和帮扶;而高校法律援助机构设立的出发点是为社会大众维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政府采取的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与高校法律援助的公益性结合是必然结果。总体而言,诊所式法律援助融合了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力量,做到实践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四者的有机结合。诊所式法律教育被引入中国已经经历并仍持续进行着本土化特色化的演变。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我国的实情一定程度上变通了作为“舶来品”的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形式,诊所式法律教育也对我国开设该类课程的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改良高校法学教育方法

 

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形成因素既有因盲目扩招增设专业而教学条件滞后等时代背景,也有思维陈旧、观念保守、闭塞障目带来的对诊所式法律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心理上的排斥和付诸实施上的畏难。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引入了“问诊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来自学生的诉求和教师的反馈倒逼高校改进与时代相符和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法学教育方法。

 

如果将“法律诊所”比喻成一家工厂,那么它要生产的产品即是法律服务,原料来自于提出法律援助求助者的诉求,“法律诊所”对案情进行分析、研究即在展开初加工,“法律诊所”开展协商、谈判、调解、诉讼活动,可以看成是对半成品的精细加工,取得法律上最终的结果、完成法律援助活动才是将产品交付订购者。而就加工环节而言,完全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教师通过个案分析教授了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对案情的分析、对代理人或辩护人立场的把握进行带入性实践操作,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搜集信息、整理分析材料和真实的对方“过招”、“对抗”,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了解了应然与实然的差距、理论与实务的不同;学校通过诊所式法律教学的课堂、完成了教与学融合的职责。

 

诊所式法律教育用“对抗辩论”搞拉练,用“模拟法庭”搞演习,以“真刀真枪”的涉法纠纷避免了空想和空谈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仿真度、务实化、实战化。这种教学方法,课堂们不在固定的教室里,教师扮演律师、法官等不同的角色,学生也不是坐而论道。接待来访的值班室有可能成为课堂、具有联络关系的检察院司法局可能成为课堂,审判庭更是诊所式法律教学最直接的课堂。高校诊所法律援助是一种得益于高校教学改革,实现集科研、教学、服务社会于一体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而“法律诊所”对社会中特定群体进行救助的新兴的法律援助模式,更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教学方法。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

 

对比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国内客观情况,新时期下,法律队伍的建设需要法学教育予以配合,也就需要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新的教学方法。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法学教育只有充分关注法律职业的发展现状,满足法律职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才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法律行业则需要依靠充足的、合格的法律后续人才的培养,才能推动职业化、专业化进程。ii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课内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法学实践教育,虽目的在于通过现实案例完成教学任务、研究社会现象,但因其实质是建立在牢固的理论知识之上而具有学术性,所以它首先要求参与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通过对当事人的“望闻问切”传授诉讼、仲裁、调解、谈判、协商甚至是察言观色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或经验,这也就是大部分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院校对这一课程设置门槛——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原因;最后,由于是真实案件的办理,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得失,因此一项非硬性但极为重要的标准即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心和公益心。综合看来,一个制度完善可以维持运转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开展就必然会形成一套以服务实践为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法学教育的接受者和法律职业的未来从业者,法学专业学生自发或在学校组织下参加高校法律援助组织、参与高校法律援助活动,其既是参与成员又是实践者的身份,贯穿于其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参与者对法律援助活动的精力和感情投入之中。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纳入政府公共法律服务的高校法律援助,一则接触了受理案件、办理案件、了解案件的实践经验;二来丰富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法学素养,为未来步入职业后迅速开展工作,缩短了“培训—教育—上岗”的磨合期;三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公权力号召的鼓励下、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履行社会使命,不怠于做嗷嗷待哺的弱势群体,转而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的参与者成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保障社会的一份子。

 

纵观诊所式法律教育对高等院校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法学学生职业道德及专业技能,深入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和实践配套经验的学习。法学教育应当服务于法律职业,只有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保持一致,并积极回应法律职业的变化,甚至推动法制变动与进步,才能促进法制改革、为法制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推广普及

 

诊所式法律教育带给学生最深切的法律实务体验,带给学生最直观的职业洗礼,一旦学生进入实际操作环节更会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不得不多学、勤学、好学。高校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为输送技能扎实、业务精湛的法律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培养专业性、复合型、高素质法律人才做了良好的示范,这一条道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要求,应当得到推广和普及。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常态化和正规化

 

因“法律诊所”参与案件而具有的实务性,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机构内部的理性化激励机制、调动内部积极性相当重要。办案结束后,由专门的评审组织(如法律服务业协会)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合格后认可认定参与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和参与学生的实践学分;必要时可向政府申请支持、授权法律援助组织或“法律诊所”所在高校,每年向指导教师和和优秀法律援助办案同学给予少量的补助和一定的奖励;出于相关诉讼法律对代理人资格的限制,在高校法律援助组织成员承办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当提供包括开具工作证明、确认身份证明等认会给其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带来必要的便利。“法律诊所”、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作为法学教育机构和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为基础的服务型、知识型的公益事业单元,需要充足的活动经费的支持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只有政府的扶持,相关机构才可能不受到经费问题的制肘,在市场化背景下发挥其最大作用和效率,只有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诊所式法律教育方能有所依靠、长足运转、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法律援助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整合

 

从高校法学教育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公益性目的,高校以法律援助机构为教学平台、以法律援助案件为教学资源开展法学实践性教学的意义更为深远。基于高校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法律援助与法律诊所结合的运行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件的直接介入以达到训练并提高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大量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优质法律人力资源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这种相互需求关系必然产生二者结合的结果。 (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45页)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高校法律援助的活的灵魂。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2003年3月17日,北京7所高校签订了“高校法律援助共同体协议书”,成立了高校法律援助共同体。首都高校法律援助共同体的成立意味着将以整体化模式对外开展法律援助、对内进行实践教学等相关活动,迈出了高校法律援助区域协同的第一步。

 

由此看来整合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资源将成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整合资源后利于壮大自身实力、提高影响力,也利于进行学术交流、信息共享、案件分析,亦可以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更佳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之基础上、对各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全面的总结分析表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可以被借鉴以缩短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新兴地区、新开展院校的建设准备期,便于更快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实践。

 

一方面,结合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及经验,孕育出了法律诊所的教学形式,伴随着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深入,出现的法律援助学生组织的形式,说明高校法律援助活动在不断进化。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及其专业知识产能相对过剩可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之时,诊所式法律援助活动应运而生。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致力于贡献自己的业余时间、剩余精力和专业知识所学,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将法律援助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也反作用于自身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 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急剧增大, 尤其是深化司法改革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后,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为弱势群体、贫困人口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为数庞大的法律人才和法制资源支撑,而目前政府法律援助行为还远远不能满足法律援助制度的需求,因而以诊所式法律援助的民间法律援助活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6

我国在故障诊断技术方面起步较晚,1979年才初步接触设备诊断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对装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尤其是板级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的故障诊断技术己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工业制造等领域,如数控机床、汽车行业及发电厂等。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行业人才结构

1.蓝领层

数控操作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其岗位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太高。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其岗位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其岗位适合高职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知识面很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其岗位适合本科、高职学校组织培养。

对于这三类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学及职校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及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3]

因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应围绕怎样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

二、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现状

(一)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2]

有些学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用来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有关规定的限制,这些人被排除在外。因此一些学校只有聘用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按劳付酬。[5]

(二)实训设备种类多,且与教材不配套

由于数控机床有多种系列,如法那科系列、西门子系列、三菱、华中系列、广州数控系列等,其控制系统及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相关高职、高专类教材中讲解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典型案例主要针对市场上的一些主流数控机床,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不是十分的配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1.学校从机电一体化及数控技术相关的专业中录用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为此学校可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将实战培训的重点放在工艺知识、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等方面。

2.学校从数控设备多的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故障诊断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才在数控技术实训中能很快把握实训要点。

(二)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的建设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应从基础理论教育到实验、实践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实习体制。为满足教学需要一般应建立以下几种实验室。

1.数控原理实验室

包括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主轴系统、伺服系统、机床检测与调试技术等基础实验。

2.与教材配套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验室

本实验室应可以完成数控系统的功能、结构、安装、参数设置以及调试等多项实验,其应用范围包括:

(1)教师讲授数控原理、调试维修以及参数设置的平台;

(2)学生验证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对象;

(3)学生调试、参数设置、故障诊断、维修等实训实习项目的配套设备。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1976年我国仅有2所法律院系;1978年有6所法律院系,178名教师,1299名在校生;1987年共有86所法律院系,5216名教师,42034名在校生;198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在校研究生为3951人。直到1999年,全国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在校生达6万余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已建成成人高等政法院、系(专业)150多个,全国成人高校在校法科学生约为8万多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6%。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法学教育取得了成功。长期以来,我国法律院系课程设置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忽视了法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近年来,法律实务界和社会有关部门对于法律院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价颇有微词,我们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也有意见。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反思法学教育内容与模式落后的现实。

目前,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或是国家颁布的基本法为标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法学基本理论、解释现行的法律条文,而以培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设得太少。面对存在的问题,许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以及法律实习方法等,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学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法学教育方法的得与失,同时把目光投向法学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2000年9月,在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启发和福特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大学在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教学课程。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引进,对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使用真实的案件作为教学的背景材料

传统法律教育的思维培养,往往建立在已知结果的案例基础上。在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课上使用的案例是以已经发生过的案件为分析材料,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应变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已知案件的事实与证据都已明确,不会看到在办理真实案件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没有机会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缺乏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没有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无法让学生负责办案,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第三,实务中的许多技能难以掌握。例如,接待当事人、咨询法律问题、调查取证、进行谈判等法律实务的技能难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上。学生通过办理案件,参与案件的全过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深刻理解法律的价值与适用。

2.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

传统法学教育课堂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由于师生比例悬殊,在课堂上很难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考试设计的题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很难测试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诊所的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具有实务经验,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内进行角色模拟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模拟练习。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学会如何扮演角色,并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各种专门的技能。例如会见当事人,要求学生做好会见前的准备,制定会谈的方案;解决会见时发生的问题,做好当事人的咨询;会谈结束后,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会见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此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准备角色,评价其表现,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其担任角色中得以提高。在课堂外,学生代理真实案件。学生处于“律师”的角色,代理真实案件。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运用法律基础知识,锻炼判断力,理清事实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培养职业道德与责任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案件当事人的代理人,学到的不仅是法律知识,而且了解律师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办案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总之,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办案经验。

3.独具特色、灵活的评估方法

教学结果的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传统的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评估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常常以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法律诊所课程一直在寻找除学习成绩之外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方法。

在法律诊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的成与败,当事人对案件代理与结果的满意程度,注重自己的办案感受。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焦点,案件的成败固然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他们想得到的办案方法、技能和知识,通过办案,他们多方面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案件代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也应当得到好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是非常客观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施的。

法学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和适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 知识。法律诊所教育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运用法律;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法律诊所教育的灵魂仍然是法学教育而不是办理案件,学生办理真实的案件只是将案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不是目标。法律诊所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变革中更深刻地学习法律和理解法律。

二、法律诊所教学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中国法学教育的进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其中经费和师资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法律诊所课程的经费问题

与传统法学课程不同,法律诊所课程除了需要上课的教室之外,还需要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专职人员管理整个诊所的行政事务。就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在诊所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律师业务的各种技能和职业道德,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之外的诊所办公室接待当事人,准备各种法律文书,外出进行调查取证,代理当事人进行谈判、仲裁或诉讼。就教师而言,不仅要在诊所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律师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而且要在课堂之外,针对学生承办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在诊所课堂上,往往不是一个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可能是几个诊所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师生比例要比传统课堂低,而且教学成本高、费用大。

诊所项目在我国的启动首先基于外来基金的资助。要使该项目在我国能够顺利推广,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在国内,法律诊所课程的费用来自大学本身经费的支持非常有限,普通高校要从律师事务所或基金会得到资助,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在中国的350所左右的法学院系,有67个法学院系加入了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共有40多个法律院系开设诊所课程,其中有28个法学院系是在国外基金的帮助下开设课程。更多的法律院系虽然对该项目很有兴趣,但却因为经费、师资等原因无法启动该项目。因此,仅仅依靠国外基金的帮助推广法律诊所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据考察,美国的法律诊所的费用大多数来自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的资助、个人捐赠、政府的支持、法学院专项经费等等。

诊所式法律教育要在国内推广,不仅需要法律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更加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年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促进国内外教师间诊所教学经验的交流、诊所教材和专著的出版不懈的努力,法律诊所的师生也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并为该项目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诊所法律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仅仅依靠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诊所法律教育进行正式立项、考察、评估和论证,确立该项目在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纳入教学体制主流课程设置之中,对该项目的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生办案经费、诊所行政管理和运作等问题。其次,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美国,一个法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可开设多个法律诊所,多个诊所的运作来自不同部门的资助,其中包括律师事务所、非政府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

2.法律诊所课程的师资问题

师资力量是影响诊所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美国的法律诊所师资队伍来看,除法学院原有的教师队伍外,还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热爱法学教育的律师参与教学。大部分诊所老师是专职的,不用承担诊所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在职称晋升上也有不同于法学院其他教师晋升的评价标准。

目前,中国的诊所教师几乎是从原有的法学院教师队伍中产生的,这些教师一方面需要新开设诊所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门或几门法律专业课,多数诊所教师在超负荷工作。指导学生办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以接待当事人为例,会见当事人之前需要指导学生做准备。在学生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坐在旁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引导学生做好接待当事人的工作。然后,还要指出学生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简单的案件一般需要1—2小时,复杂案件往往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办理案件的过程是法律诊所教育的核心部分,诊所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往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调查取证、开庭、和解谈判等,随时进行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分析法律问题。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教师要进行跟踪指导。案件办完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回顾办案的过程,对办案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质的提高。目前,诊所师资以相对年轻的教师为主,多数教师面临晋升职称的问题,诊所教师受学校传统评价机制的制约,关注诊所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甚至挫伤教师进行诊所教育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现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诊所课程一般是3~4个学分,每个学分是16~18学时,每门诊所课程一般是由两个以上教师来担任,如何计算每位老师的工作量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各个高校至今没有统一的做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关注到诊所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差异性。就诊所教师的工作来讲,在课堂上进行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课堂外进行办案指导,学生随时可能联系老师请求帮助和指导,因此,难以完全量化诊所教师的工作量。如果让几名教师平分一门课的课时工作量,显得有失公平,更不利于在制度上激励从事诊所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诊所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给每一位教师单独以该门课程的学分计算工作量,并在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安排上给予倾斜政策,鼓励教师从事诊所课程的研究与教学。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8

(一)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形式,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成功。它是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跨界教育”,它是职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办学,打破了职业教育单一培养模式,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带徒师傅一起承担授课任务,缩短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时间,节省了人才培养资源,有利于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突破了学校单一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学校与企业互补的课程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进一步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二)教学诊断改进机制

职业教育教学诊断改进机制就是以学校日常人才培养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诊断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不断修改完善。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使优质高职院校向更深层次发展。

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建立目的是不需要外部的评估就可以通过职业院校自己把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升级,真正意义实现学校在社会中所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研判学校提供的教学数据,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监管,实现管理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3]。

(三)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我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尤其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它是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推手。但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逐步展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使得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成了促进校企合作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就是通过自身评价,把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落到实处,也是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减少试点项目少走弯路[4]。

二、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流程及内容

对于专业诊断与改进,我们是通过学校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人员组建诊改小组,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相应的诊断项目,对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诊改,诊改小组根据诊断的情况提供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诊断报告和建议进行专业改进[5]。

(一)行业主导校企联合,组成专业诊断机构

要想获取真实可靠的诊断结果,必须有一个诊断主体。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诊断机构是指独立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之外的,由行业企业牵头组建诊断机构。对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试点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专业活动、专业条件、专业结果、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并给出诊断报告及专业建设意见。

(二)依据行业标准,设计诊断项目

1.专业定位诊断

对于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试点专业,首先要明确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目标要确立到位,专业建设要对接行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通过对行业和区域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专业的开设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产业的升级调整等。

2.专业课程诊断

专业课程诊断包括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情况、课程教材建设情况、课程实施管理情况三个方面。利用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过程制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课程的开发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开设的硬件环境与条件如何,课程的考试考核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利用了校内资源和合作企业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是否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实践指导书等,选用省级以上高职获奖教材[6]。

3.专业活动诊断

专业活动诊断项目包括专业质量监控、专业班级管理和专业研究活动等项目。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过程控制设计与实施,教师、学生、相关部门(含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管理情况,对出现的教学事故的处理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班级管理包括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情况,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总体的最优化。对教学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同行互评以及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活动。

4.专业教学条件诊断

专业条件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水平、专业教学文件、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机制、使用经费保障等项目。其中师资队伍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也包括企业带徒师傅,主要是诊断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状态、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等内容。实验实训条件既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情况,也包括合作企业学生顶岗实习环境。

5.专业结果诊断

专业结果诊断主要包括学生就业质量、学生综合素养、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等。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毕业时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否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新生近两年第一志愿报考率和录取率,由侧面可以知道社会对此专业的评价。另外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情况也可以了解到专业建设结果。专业办学如何还可以通过专业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范围,对企业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的情况来确定。

6.专业特色诊断

专业特色是指专业特有的,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确定特色方向,专业应具有创新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及成效,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具有独特性。专业特色还体现在能够明显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特色也可体现在办学思路、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

(三)明确诊断流程,强化过程性诊断

专业诊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办学质量,也就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诊断,进而发现阻碍和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过程诊断就是通过了解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收集专业的有关情况,以便于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评价进行及时调整,便于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过程诊断能使专业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更加清晰,可以尽快设计出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尽早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落实落地[7]。

(四)汇总诊断结果,形成诊改反馈报告

诊断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的结果需要及时地向学校公布,对于诊断找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改进,并对改正的情况进行监控,以期达到专业建设最优效果。对于诊断的结果,不仅要向教育行政部门和诊改院校发布,还要将结果向社会发布,让企业、学生家长等与教育有利益关系的群众也能够了解专业的办学情况。

专业诊改主要是为了提高专业办学质量,查找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专业及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需要按照评价指标要求进行不断调整。

(五)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专业建设与改进

系部、教研室以及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诊改报告提出的意见,逐条进行整改。通过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理清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明确专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按照专业内涵建设要求,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实现过程的研究。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成绩考核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诊断与改进

(一)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即双元育人。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带徒师傅、学生(学徒)为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室搬到实习场地,教师与师傅的相融合,过程考核与定时考试相融合,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统一。做好六个共同,即共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好教学、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考核、共同做好双师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学徒)的就业工作。

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诊断项目。建立诊断指标项目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一套科学的诊断项目就是一套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专业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标准。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参照一般专业诊断项目要素,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诊断项目[8]。

(二)加强过程性诊断,汇总分析做出诊断报告

在专业诊断过程中,强调过程诊断,也就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通过对量化数据采集汇总,而后进行分析,实行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对于采集的数据,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此我们将诊断项目进行量化,对每一项目进行赋分,专业诊断过程中,只需要按照要求给每一项打分即可。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专业年度质量报告。

(三)依据诊断报告,进行反馈整改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9

2、全县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总体到位率达90%;

3、全县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95%以上;

4、全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2%;

5、全县转入患者到位信息反馈率90%;

6、督导完成率95%;

7、药品破损率小于3%;

8、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信息初次录入及时率99%;

9、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转归信息完整率95%;

10、病人系统管理率在95%及以上;

11、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覆盖率100%,培养菌株20株。

二、具体措施

(一)加大防治力度,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

按照《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防治策略和医疗保障政策,按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升能力,促进防治工作质量;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并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对肺结核患者的免费诊疗与管理、医疗保障政策,将结核病治疗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提高结核病患者的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要进一步规范结核病防治工作,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药品供应和技术督导等各项措施,提高DOTS实施质量。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结核病和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推荐与追踪。结防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痰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诊断服务。做好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流动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耐药患者、学生、羁押人群、老年人等特殊及高危人群的结核病定期筛查工作,以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对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免费提供一线抗结核药品治疗和随访检查项目,规范开展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切实落实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措施,探索和推广适宜的治疗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治疗管理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全程规律服药,提高系统管理率和治愈率,减少耐药的发生。严格实施涂片阴性病例的诊断管理和为可疑结核病患者提供诊断性抗感染治疗等规范。结防机构、乡镇/村要及时对未转诊和转诊未到位的病人采取电话、信函、督导员下乡、乡/村医生入户等多种形式予以追踪,提高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

(二)积极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和关怀工作,提高防治质量,不断完善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和协调配合的防治模式,积极推进新型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防治工作平稳过渡和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三)深化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

深入推进结核病防治知识百千万志愿者传播行动,按照国家“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广泛招募、培训和巩固现有志愿者队伍,以不同形式,激励志愿者继续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开展社区网格员培训,将社区网格员发展为志愿者,利用社区网格组织开展结防知识传播,增强传播影响实效。认真总结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千校”工作经验,教育部门继续在辖区内的大、中、小学校内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宣传氛围,讲授防治知识,增强师生防病意识,卫生、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不折不扣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规范管理学校散发个案病例,坚决防止聚集疫情发生。要继续巩固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千村万户”工作成效,组织动员社区(乡村)医生、结核病宣传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四)开展痰培养和分支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按照《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结核病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县结防所开展分枝杆菌痰培养工作,提高诊断能力,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将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纳入结核病实验室网络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能力。

(五)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防治能力

要根据疫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需要,合理配置防治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逐级培训,讲究培训方法,注重培训效果,切实提升防治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调动防治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全面提高我县结核病防治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结核病防治监控与评价系统

按照国家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考评方案》和《全国结核病防治监控与评价计划》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重点工作监测,每季度对重点指标和学校结核病发现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加强结核病工作质量监测,大力提高基层结核病防治人员的监测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结核病监测指标数据的分析利用,要按照《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的录入要求,进一步提高结核病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系统分析常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督导,对防治工作进行系统梳理。

(七)加强抗结核药品的供应与管理

按照结核病药品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全县继续开展抗结核药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抗结核药品规范化管理手册》应用,建立健全药品存储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药品管理人员和职责,提高药品管理质量与水平,保证药品质量。做好抗结核药品计划、领取、分发和药品供应调剂,确保不间断供应。

(八)保持和发挥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保持和继续创建先进工作经验,加强工作管理,进一步强化示范区工作质量,推动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九)继续做好特殊人群结核病防治工作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10

根据大学2009年党政工作要点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校医院要积极探索在新体制条件下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和在中医药国际科技园的大格局中的发展定位,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争取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年度,按照2009年2号《关于校医院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基本框架,在目前“一体(医院)、两位(两个门诊部)、三点(三个医疗点)”的工作格局状态下,就2009年度医院党政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年度常规性工作:(一)保健门诊部:1、医疗工作:进一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诊疗规范,提高保健门诊部的诊疗水平尤其是院前急救水平,保质保量地完成全校师生员工的诊疗任务。2、预防保健工作:(1)承担学校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干预等工作。(2)定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妇女病普查,继续建立健全教职工健康档案。对体检资料及时汇总、分析,针对体检发现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干预并跟踪随访,以保证师生员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大传染病(含艾滋病)预防宣传力度,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4、公费医疗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现行的公费医疗管理相关条例,不断地完善和规范相关流程,有效地控制学校公费医疗费用增长的幅度。5、其他工作:(1)继续做好全校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必成指标和工作指标。(2)继续做好红十字会布置的常规性工作,积极配合血站完成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3)继续做好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做好医疗费用的理赔、索赔等相关工作。(二)学校门诊部:总体要求是维持正常、有序的医疗秩序,积极应对医疗市场,努力完成学校及卫生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1)门诊办公室:进一步梳理归属本部门的医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病案及各科室工作量统计、医保及局域网络管理等各项工作。在上一年度试行职工考勤办法和奖罚条例的基础上,组织各科室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员工手册》相关规定,使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2)&nbs

p;财务部门:克服部门人手少、外聘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保证日常工作有序进行;积极准备,配合校内、外有关审计部门完成对门诊部2009年度财务审计工作。(3)药剂部门:认真梳理药品(特别是中药饮片)的购进、验收、入库、保管、使用等诸多管理环节,特别要加强药品在验收、入库环节上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操作流程,杜绝任何可能存在的漏洞。认真准备,在学校相关机构的组织下,完成年度西药、中成药、饮片的集中采购招标工作。(4)护理部门:认真完成诸如导医咨询、维持病员就诊秩序、及时补充医疗文件及用品、专家工作量统计、诊疗区域和用品的消毒、督促检查卫生以及分类管理医疗和生活垃圾并认真做好处理记录等常规性工作。认真完成对门诊部办公用品包括一次性耗材的购置、登记、发放等管理工作,以及门诊部用于办公和医疗的病历、处方、药袋、纸袋等物品的印制工作。按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认真完成对门诊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5)功能、检查科室:由于门诊部目前继续处于过渡阶段,放射科恢复工作仍处在计划之中,继续安排相关人员再次(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二年之后)赴专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专门进修肿瘤ct、核磁共振的诊疗技术;同时要求功能科室(b超、心电图)工作人员集中时间学习,尽快取得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三)医院党支部:认真学习校党委下发的各类文件,积极完成上级党委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校医院领导开展各项工作。带领支部党员开展好党日活动,认真完成党员发展工作及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先进党支部。二、学期阶段性工作:1、根据南中医大(2009)2号《关于校医院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基本框架,本学期拟

对医院内部管理岗位进行招聘。完成时间:原则上在本学期完成。2、本学期拟对原有的公费医疗管理条例进行修订。重点修订教职工药品报销范围、学生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以及提出工伤等特殊人群的医疗费用报销办法等。完成时间:本学期完成调研,提出初步方案。3、适时调整仙林校区保健门诊部的医疗用房,积极争取条件恢复原有的诊疗项目。(1)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就诊环境,使仙林校区的医疗执业行为更为规范,尽快调换仙林校区保健门诊部的医疗用房。完成时间:本学期确定医疗用房选址和完成出新方案。(2)按计划尽快购进口腔诊疗椅。完成时间:原则上本学期完成。4、完成医疗信息网的建设本学期拟实现汉中校区和仙林校区保健门诊部医疗信息系统的联网,加强信息系统在两个校区的医疗服务、药剂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统计等环节上的联网管理,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R5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52-02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1-2]。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可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暴发。2011年2月26日~3月27日,河池市某中学学生中出现咳嗽、头痛、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共有69人发病,疑似为流感。根据河池市疾控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诊断为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处理结果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来自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阶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疫情平息后的最终结案报告。

1.2 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参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2009第二版)》[3]中的调查表和要求进行。

1.3 标本的采集: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咽拭子),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冰箱),并立即送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1.4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4]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5 病原学检测方法:实验室在收到标本24h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分型。流感病毒核酸提取试剂采用瑞士罗氏公司的RNA提取试剂;实时荧光RT-PCR试剂使用广东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在ABI7500型荧光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条件为:37℃,25min,94℃,2min逆转录及变性反应;94℃,15s,55℃,15s,72℃,20s,5个循环;94℃,15s,55℃,35s,40个循环。结果判断:Ct值≤35.0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Ct值≤30.0为甲型、乙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核酸阳性。

2.结果

2.1 基本情况:该校位于广西河池市辖区内,在校学生共3960人,其中男生1673人,女生2283人,教职工190人。食堂工作人员45人,分为59个班,其中高一年级19个班,高二年级18个班,高三年级16个班,补习6个班;有内宿学生3000人。学校有食堂为学生提供就餐、开水,饮用水源为自来水。经调查近期该校及附近社区居民无大量家禽、猪等禽畜病死亡现象。

2.2 流行病学调查:自2011年2月26日开始,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2011年3月4日上午8:10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学校医务室疫情报告后,,经调查核实并采集4例标本送到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有3例标本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月7日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截止3月27日15:00时,全校有69名学生发病,此后无新增病例,病例症状轻微,以咳嗽、头痛、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少数病例有低热,所有病例在家隔离治疗,无重症病例和住院病例,4月6日所有病例均痊愈回校上课。

2.2.1 首发病例情况:莫某,男,18岁,某中学248班学生,2月26日出现发热(体温不详)、畏寒、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自行到私人诊所购买头痛散、感冒灵,服用后未见好转,2月28日体温38.4℃。否认2周前与流感病人有接触史,也无病死家禽、畜接触史。

2.2.2 班级分布:59个班中有28个班发现病例,高三年级发病29例,发病率为2.92%,占发病总数的42.03%,其中高三251班发病最多,共7例,占总发病数11.29%;其次为高三239班,6例,占总发病数8.11%。高一年级发病24例,占发病总数的34.78%,(见表1)。

2.2.3 发病时间与性别分布:2月26日起出现病例,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以3月7~12日发病最多共28例,占发病总数的40.58%,第二个高峰为3月19~24日发病18例,占发病总数的26.09%。以3月21日发病最多共8例,占总发病数11.59%;男生发病41例,女生发病28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见表2)。

2.2.4 发病年龄分布:发病以18岁年龄组为多,共32例,占发病总数的46.38%(32/69)。

2.3 病原学检测结果: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4份标本,结果3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4 预防控制措施:疫情发生后,卫生、教育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认真搞好校园内外环境卫生并对室内、外进行彻底消毒;学校加强晨午检工作,动员未患病学生进行流感疫苗应急接种;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煅炼,提高防病能力。由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确保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讨论

通过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此次疫情为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此次疫情突然暴发,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分布呈暴发特征;波及面广,全校共59个班,疫情涉及28个班。暴发原因:一是学校招生范围较广,除本地籍学生外,还有来自河池市其他县(市)区的学生;二是学校刚放完寒假,在学生开学后学校没有落实晨午检制度,不了解从各地来的学生和教职工寒假期间活动情况,不排除由学生或教职工寒假期间从外地感染将病源带入学校的可能;三是教室、宿舍学生较多,通风不好;四是学校疫情报告系统存在不足。通过采取多种防控措施,本次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力强,同季节性流感一样,极易在学校、工厂、单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引起暴发流行。因此提倡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加强学生晨检,严格隔离传染源,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在人群密集的集体或单位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同时加强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及人群流感病毒抗体水平检测,对预测疫情动态,制定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防止流感暴发及大流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曹广文.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6):610-613.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篇12

三、见习内容:

1、门诊见习(内分泌科)

2、病房见习(血液科)

四、见习总结:

看完奥运会的开幕式,便开始了这个暑期的见习生活。地点是在省立医院,小儿内科的血液内分泌科。

血液内分泌科的病人分为两类,一是血液类疾病的病人,二是内分泌类疾病的病人。血液类病人多数住院进行治疗,以白血病、朗格罕细胞组织增生症、骨肉瘤为主,为行化疗复查入院。内分泌类病人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为主。现对其中部分病症总结如下:

1、白血病

白血病为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儿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见。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苍白、衰弱、出血,以皮肤、牙龈出血、鼻衄常见,另外还可以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皮肤、腮腺、纵隔淋巴结、神经系统、睾丸等器官浸润的相应症状。

一旦确诊后应进行正规化疗,化疗期间应注意营养,加强支持疗法。预防感染,化疗间歇期定期到医院复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比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好,急性白血病自然病程短,但经积极规则治疗后,生存期可显著延长。

病例举例:

14号床,毕**,男,3岁,诊断为白血病(all)

入院记录:确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7月余,为行化疗入院。(第9次)

2、矮小症

所谓的小儿身材矮小是指身材低于正常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5cm左右),平均每年身高增长低于4~5cm的患儿。

原因: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由此导致患儿矮小(侏儒症)最常见。如果不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其身高成人后仅在1.3左右;遗传因素,如家族性矮身材;宫内生长迟缓儿,成人后有1/3身材矮小;性早熟患儿也会导致身高偏矮。

五、见习感想:

见习时在病房时间为多,所以接触的白血病患儿也多,病患大多为行化疗复查入院,年龄在0到5岁之间。由于患儿年龄偏小,在做骨穿、鞘注、化疗时痛苦不已,治疗时很难控制。诊断结果也不尽人意,见习期间有3名患儿复发,而且预后不良,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影响。

门诊多以性早熟患儿居多,因与同龄儿童身高差距明显或乳房过早发育来院检查。患儿一般先进行简单询问,然后测量身高体重,根据对比正常范围值判断患儿是否正常,如果需要,还要进行测骨龄、脑ct、刺激实验等检查。一般患儿的诊断结果为性早熟,治疗需要先抑制骨龄,然后配合生长激素,争取在患儿骨骼发育结束前增长到理想身高。

患病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同一种病症,在对年龄偏小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医师投入更大的精力与耐心,用药方面也需谨慎,很多治疗方案须根据病患的个体差异制定,而且患者家属的关注程度。

较高,对医师的各方面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

总之,要想由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师,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各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医学生见习报告范文(二)

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时间过得真快。实习是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终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实习的自我鉴定:

11年7月份我到桂林市人民医院实习,按医院和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急诊、骨伤、内、妇、儿、外、五官等7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律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及擅离工作岗位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经过将近一年的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此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与实习医院的党支部保持联系,在离开了学校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时刻保持与党中央决策思想一致,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十个月的实习我踊跃参加了实习医院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活动努力使自己思想道德更好。

在实习医院学习将要结束的这个时候,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还是较为满意的,并且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在实习医院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更鉴定了我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志愿。诚挚请求学校和医院领导给我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纠正存在的错误,帮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医学生见习报告范文(三)

医学生实习是由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是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经过认真观摩、亲手感受和反复思考,较有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习中亲历的实际病例,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老年,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经血液透析后其它症状明显缓解,但全身瘙痒仍存在,且应用抗组氨药物对症治疗无效。

总结:这里提到的医学基础知识指: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微生物等学科。这些学科构成了临床工作的根基,所有临床诊治都要依赖这些知识。在发现病人病痛的同时,能将病情产生及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分析清楚,往往是有效治疗的前提,而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认为这也许正是“循症医学”的涵义所在。

二、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

举例:我们时常会问氯霉素加青霉素可以加强抗感染的效果吗?磺胺和头孢类药合用会有拮抗反应吗?这就需要我们从药理知识出发,来分析药物的性质。

分析:抗生素分为四大类。Ⅰ(杀灭繁殖期);Ⅱ(静止期杀灭);Ⅲ(快效抑制);Ⅳ(慢效抑制)。将药物归类后我们知道:青霉素及头孢类为I类药物,氯霉素为II类药物而磺胺为IV类药物。知道这些就不难回答上述问题了。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少年,因心衰入院治疗,实验室检查“CK(肌酸激酶)升高明显达了3000U/L,胸片提示扩张型心肌病经对症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好转,临床症状消失,但CK仍居高不下。

分析:病人有“扩心”的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一般多考虑:CK升高由心肌损害引起,但如果只是单方面考虑这点,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会在心功能好转,AS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下降后CK仍然距高不下。经过询问病史后,了解到病人自少年起即诊断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合书本及病人情况我们发现其实病人“扩心”,只是继发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之后,是该病较不典型的并发症。而由于遗传所致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引起的免疫源性“肌损害”是导致“扩心”及CK升高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我们虽然对于这种遗传性疾病不能根治,但却能清楚患者的预后并做出相应处理避免被动。

总结:临床来源于基础。基础医学不但能帮助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临床治疗工作中的指南。而对于一位医生来说,基础知识不结合临床诊疗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书本的知识是前人的总结,临床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保健意识的提高及药品的不断更新,现在临床上出现的不典型病例越来越多。病人在发病“前驱期”即来就诊,因而难以鉴别,要么病人在晚期在就诊,所以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同时可因病人长期自行服药而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从而使症状变得不典型,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这时就需要我们熟知书本上的已有的知识(如疾病临床表现及体征等),又要善于依据病人病史特点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诊断做出,有理有据的初步诊断,在诊治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训练临床思维

举例:夜班时我遇上一个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情况紧急,由于刚接触临床工作,我便忙着从开化验单到下医嘱,但带教老师批评了我,并口头医嘱,用洛塞克(奥美拉唑注射剂)及生长抑素控制病人病情。事后虽然觉得有些迷惑不解,但想一想,你把病历和医嘱完成的再好,病人因为处理不及时死亡了,你所做的就都是无用功,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总结:我们总有一天会进入临床工作,实习就是将学生变成医生的重要过程。一进入医院就会接触到很多条文规定,当学生久了就会在对待工作和规定,对待书本教条及临床处理上出现困惑。这时处理好问题的办法是:将病人和现实情况作为处理问题出发点。

值得注意的是,做学生肯定喜欢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因而把考前老师划的重点看得很重要,但是在临床工作是没有“重点”之说的。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书上最角落的问题也可能成为病人最痛苦的疾病。

四、牢记规则,大胆操作

举例:第一次给病人抽胸水,我紧张得下不了手,但这时必须坚定信念:“这项工作你必须完成,否则病人就不能接受这项治疗了。”如此这样就会冷静下来。然后再慢慢操作。在实习工作中是不能谦让的,也不能推托的。说句实话“反正有上级医师顶着,怕什么?况且医生让你操作就是对你的信任,不能辜负对你的期望!”

但既然做就要按照操作规则,否则就白做了,养成不良习惯,工作后再纠正就难了。操作中也应结合具体情况,临时处理。如:一般规定抽胸水可以抽600ml,但是真正操作时要依据病人情况,随机应变,如抽水时误入包裹性的胸腔积液内,可能只抽出少许液体,应果断再次选取穿刺点再次行穿刺操作,而有时抽出少许液体病人即会因肺复张引起咳嗽,这时应立即退针并观察病人情况,以防肺脏层胸膜在咳嗽中被穿刺针头划破而引起气胸。

举例:一次给病人量血压,我测出为130/90mmHg,但病人长期血压正常且没有高血压病史,我简单认为病人可能是由于输液太快或由于休息不好而导致暂时血压升高。但在心脏听诊后,发现病人是个房颤律,经上级医师提醒,再次测量,结果血压为130/70mmHg,看来测血压也不能草草了事。如果按上次的结果给病人用上了降压药,一定会给病人带来痛苦,所以,“医疗无小事”这话一点不假。

分析:测血压是实习生最常做的工作了,不能小看这项工作,因为你所测出的血压是上级医师对病人用药处理的客观指标。既然这样,测血压时就应谨慎处理,并不是每个病人的血压都好测,如房颤病人,心律不齐,心跳强弱不等;测量中也会遇到听不清的情况,如肿瘤晚期,恶病质的病人,可以完全测不到;某些心包积液的病人测起来更是不易,这就需要多加练习,从每次的测量中吸取经验。

总结:与在课堂上不同,实习时所有操作都是在病人身上,而不是在实验动物身上。由于操作过程中,一是过度紧张,二是经验不足,容易畏手畏脚。这就需要我们牢记基本理论,严格按操作规则,大胆去做。

五、注意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查的互补性

病案举例:1.患者女性,老年,因“腹痛恶心反复二周”入院,入院后体检:莫氏征(+),但反复B超检查未见胆囊异常情况。

分析:由于病人临床表现明显,首先考虑“胆囊结石”,但多次引起未见明显异常。最后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引下,该病人取***位并伏身复检,发现胆囊颈部有两颗结石,从而证明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病案举例2:患者男性,老年,确诊为右侧“结核性胸膜炎”,胸片提示右下肺感染,经抗生素治疗二周后肺部感染未缓解。

分析:经过痰培养后针对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故经二周治疗后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性不大。所以从X线结果入手、分析,“右下肺肺门下有斑片状阴影”这令我思考:“病人为结核性胸膜炎入院,右侧有胸腔积液且有包裹。这样会引起肺部受积液压迫而发生肺不张,也可由于肺实质受压出现斑状阴影,并不定为感染所致。”事实是,经CT复查证明了我这一想法。

总结: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工作中必要手段,不但可以协助医师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可以动态的作为病人病情变化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医生的临床经验更重要,单纯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忽略必要的体格检查和临床思维,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如果医师的意见不能完全被某项检查结果否认,就不应该排除该项诊断,而应该多次复查并积极寻找多方面原因。

六、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举例:课堂上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例子:一位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利用蛔虫的喜碱性,创造出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点,通过酸化胆汁的方法治疗胆道蛔虫。

病案举例:病人女性,老年,因胆囊炎,高血压病入院治疗。经降压及抗生素对症后头痛头晕腹痛症状明显改善,出院。两天后因过敏性荨麻疹再次入院。

分析:由于病人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故我先考虑为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引起的皮疹。但在对症抗炎治疗,且脱离可能致敏原后皮疹仍未消除。所以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病人长期的口服降压药上。但如何在几种不同的降压药中找出致敏原,同时又不影响病人业已控制良好的血压,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认真考虑后,经上级医生同意,我加大了其中一种降压药的剂量,同时撤除了很少引起过敏性皮疹反应的钙离子拮抗剂。值得高兴的是病人的皮疹开始消退,并于一周后出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