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专科护士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9 10:07:06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1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3

急诊岗位的特殊性与经常面临的紧张度导致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压力状态,这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而言,如何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换位,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从事专业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专业成长及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在医院及护理部连年成功开展岗前培训后,本科室也着手于科室内岗位培训,4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本科室2009――2012新招收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共38名,女28名,男10名,平均年龄23,除一名学历为硕士外,其余均为本科。

2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培训过程①新护士报到后首先参加医院及护理部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介绍,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优质服务,护理质量管理及病人教育管理,关护理念,CPR及14项基本护理操作等,并通过相关考核。②进入临床科室后进行科室岗位培训,完成相关理论及操作考核。

2.2科室培训内容根据急诊工作背景及需求,培训主要有传统培训项目:科室介绍,工作环境,职责制度,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抢救设备及仪器使用等;特色培训项目: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护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操作、仪器使用请科室资深护士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急诊工作流程及常见急症处理,如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等。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自学包括内、外、妇、儿急症理论知识。组织观看技能视听教材,老师在旁讲解急救流程中相关急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医护间的配合等,然后组织练习,老师点评指导,适时评价总结,进一步提高新护士急救技能。

2.2.2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2]。对安全管理的学习包括环境安全,病人安全-6项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员工自身安全。通过停电、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详细讲解及具体事例分析加深新护士的安全意识。另外,组织学习结合本院特点制定的意外事件(Event、Near-miss)报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主要涉及分析护理错误发生原因及危害性和补救方式,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改进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2.2.3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在急诊科有极高的发生率,针对医院及急诊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可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3]。科室内有专门关于暴力应对的培训和管理[4],一方面介绍中国医疗现状,工作暴力发生时间及原因,预防方法,并进行了顾客服务意识培训,包括语言、仪表、操作,流程、书写等的优质服务,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介绍同事间支持系统,以同事间支持及有效地小组模式促进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使之产生归属感。

2.3科室培训方法

2.3.1岗前培训制定岗前培训手册,在一周内采取自学及讲授结合的方法,对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术及监护设备,抢救仪器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2.3.2岗位培训第一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指导工作方式,在岗前培训基础上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各班工作;根据班内患者的护理内容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讲解护理常规;在专人负责带教前提下,完成岗前培训手册中培训项目的check-list,并由科室总带教模拟急救场景,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项,进行床边综合考核并通过。

2.3.3岗位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为9个月。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一对一的“跟班”急诊新护士到有独立工作业务能力的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每月根据岗前培训手册,进行理论及操作的回顾,查漏补缺,进一步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种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提高急诊临床的护理质量。

3结果

3.1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在岗前培训考核及三个月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中,通过率为100%,check-list完成及时,每个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均以较好成绩(>85分,满分100分)通过。

3.2同事评价较高主要通过带教老师评价、科室同事评价、护士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科室内新护士的工作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小。

4讨论

4.1岗位培训提高了新护士考核通过率,激发其在临床中学习的兴趣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相关的学习环境及压力也相对改变,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护士工作、学习、生活动机意识尤为重要[5]。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更能引起新护士的期待与认同。以自主、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调动新护士的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培训后的考核中理论及技能均顺利通过,同时也体现出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4.2增强了新护士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角色换位新护士面临学院到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角色转换的压力,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如:病情环境适应较差,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差,容易出现差错;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止如何回答等[6]。岗位培训内容满足了新护士的需求,不仅充实了理论操作知识,更是从安全管理,护患沟通,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引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顺利的成为一名专业护士。

4.3提高新护士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是新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怎样变革岗位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始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7]。在岗前培训中统一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打下扎实基础,在其后的岗位培训中反复复习,并在临床中得以较好的应用。

4.4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在系统的培训中,新护士的业务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护士的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制度及优质服务等人文理念教育不仅让新护士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激励护士产生集体归属感,从而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吾吉.浅析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8:78-79.

[2]曾任英,钟伟英.新护士岗前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80-81.

[3]陈祖辉,王声.护理学杂志[J].2004,19(15):3-6.

[4]潘红英,桂蒙,孙蒋会,等.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5-447.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4

急腹症:是由于腹部脏器疾病、腹腔外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急诊分诊:急诊护士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专业技能,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通过分诊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治。通过分诊护士对急腹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分诊,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

1.材料与方法

1.1我院急诊科分别邀请内科、外科、妇科的医生为急诊科护士讲解各科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思路、举例和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还制定了急腹症分诊鉴别原则:喜按,腹软先发热后腹痛常见于内科疾病;拒按,腹硬先腹痛后发热常见于外科疾病。

内外妇科常见急腹症(详见表1)。

内科 外科 妇科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阑尾炎 宫外孕

急性右心衰 急性胆囊炎 卵巢蒂扭转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管炎 卵巢滤泡

糖尿病酮症 消化性溃疡穿孔 黄体破裂

消化道溃疡急性发作 肠梗阻 排卵痛

基底部大叶性肺炎 尿路结石

病毒性肝炎 异物吞噬后梗阻

尿毒症

各种中毒

肠炎

1.2具体方法。急诊护士所有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自发的参加了此次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随机出题由护士进行分诊,同时还出题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位分诊护士在工作中遇到不典型急腹症患者做相应的跟踪记录,在每月科室业务学习时提出,全体护士共同学习、讨论,以便提高我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分诊率。患者到急诊分诊台时,通过询问病史,年龄、性别、既往史、病人主诉疼痛的部位、时间、(有无变化规律)、性质、强度、影响疼痛的因素及既往采用的止痛方法及效果,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分诊。

2.结果。

通过这样的培训和考核使我院急诊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判断和护理措施有了深刻的了解与提高,较学习前能快速的对急腹症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得到及时的救治,可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可减少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延误病情。

3.讨论

虽然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但病种不断增加,病情越来越复杂。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作为分诊护士应专业化,应熟练掌握各种腹腔脏器解剖分布位置,腹腔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可能引起的腹痛特点,分诊护士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达到一定考核水平的护士才能胜任此岗位[2]。急腹症是最难做出正确分诊疾病之一。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分诊错误率高的病例进行重点学习分析讨论,以便大家在今后工作中提高分诊正确率,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5

【关键词】 急诊;护士;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事故和各种意外事故越来越频发,急危重患者也大量增加,急症抢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但由于急诊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等特殊性,使得急诊护士不断流失,导致急诊护士普遍年轻化,护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9年成为省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2010年4月设立“120”急救站点,因工作量急剧增加,一年来我们共新招聘17名急诊护士,对急诊科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了规范的培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新招聘的17名年轻护士,年龄18-28岁,平均25.3岁,急诊工作时间0.3-1.2年。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4人,中专10人。技术职称:护师4人,护士13人。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急诊科高年资的医生护士组成。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理论授课用3天的时间对年轻护士进行集中脱产学习,包括急诊科的相关制度及规定、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常见急救药品的商品名、剂量、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常见急救的程序等。

2.2.2操作培训分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操作训练。先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用4天的时间进行单项操作培训,边讲解边演示,包括插管洗胃术、心电监护与心脏电除颤起搏术、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静脉留置的操作、止血包扎固定等技术。之后按照目前科室排班的实际由两名护士同一名医生组成急救小组,用3天的时间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重点培训定点抢救配合,做到抢救角色准确站位,准确执行各项操作,默契配合。

2.2.3考核模式由培训小组组织考核,对护士分别进行理论、单项操作、整体合作能力3个方面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为培训过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单项操作考核为培训过的操作项目。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由两名护士组成一个急救小组,抽取1种急危重疾病,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仿真组合抢救,考核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成绩均采用百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不和格者2周后给予补考。

3结果

通过两周的规范化培训后,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年轻护士很快进入了急诊科护士的角色,能胜任急诊科护士的职能,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中与医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4讨论

4.1急诊科护理工作特点及要求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1]。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急诊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4.2急诊护理队伍现状近年来,由于急诊护理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的性质和特点,高年资护士不断流失,急诊护理队伍不断年轻化,在复杂的抢救过程中年轻护士表现出来的抢救经验不足,遇到危重症时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机械执行医嘱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能力不足以及护患沟通方面等等缺陷影响抢救的实效,还可能造成病人或家属不满意[2]。因此,为使年轻护士迅速成熟,提高急诊专科的素养,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4.3规范化培训的优点急诊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全面,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急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和衡量急诊护理稳、准、快、有效的重要指标[2]。我们采用脱产集中专题授课、操作示范演练的方法,加强对急诊理论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小组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让操作训练考核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传统单项培训变为多项整体模拟培训,既体现了单项培训,又突出了每个项目间的衔接和人员间的配合,不仅能正确反映抢救过程中护士应急反应水准,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年轻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后,年轻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加深,各项急救操作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正确率和熟练度得到加强,抢救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配合默契,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因此,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6

继续教育是构建护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在护理人才培养、护士职业生涯发展及护理队伍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3]。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岗位分级管理的深化改革,护士培训的重点转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培训,使各层级护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组合,而对护士实施分层培训也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4]。急诊护士是应对急、危、重及难预测事件的一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5],而分层培训是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急诊护士工作为基础,以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急诊护士分层培训模式,以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地改善作用,为急诊专科护士规范化分层培训裨补阙漏。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创伤外科病房及留观病房6个护理单元组成。选取2016-01—12在岗护士112名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16名,女性96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0.85±3.04)岁;初级职称74名,中级职称38名;硕士6名,本科48名,专科60名;护龄≥10年20名,5~<10年32名,1~<5年46名,<1年16名。

1.2方法

1.2.1护士分级国内针对护士分层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7]。因此,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分层标准上结合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士分层标准和急诊护士成长特点,按照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个人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将急诊护士分为5层级(N0~N4)。N0级即工作1年内的护士。掌握基本临床知识与技能,在带班老师指导下能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掌握急诊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独立胜任病区各班护理工作。N1级即专科及以上,工作1~5年的护士或护师,具有N0能力。掌握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基本知识,独立胜任急诊科一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N2级即专科以及以上,工作10年及以下的护师或工作5年及以下的主管护师,具有N1能力。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专科急救技能与知识,胜任两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参与病区管理与临床带教。N3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护师或工作大于5年的主管护师,具备N2能力。掌握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具有组织抢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胜任三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承担主要带教和科研工作。N4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主管护师或不限工作年限的主任或副主任护师,具备N3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熟练掌握相应专科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组织协调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解决复杂的护理专科问题,指导教学及科研,承担学部内教学授课。1.2.2成立培训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共同组成,负责急诊护士分层培训的开展及考核督导工作。1.2.3培训目标在满足不同层次急诊护士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急诊护士有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和任务,提高其核心能力,形成合理的急诊护理人才梯队,有效促进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1.2.4分层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制定按照《急诊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以“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8]为框架,结合前期调查所得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评判性思维、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1.2.4.1N0级护士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规章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集中强化训练,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独立上岗。在急诊科新入职病区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1.2.4.2N1级护士重点培训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知识,急救仪器的操作与维护,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的急诊流程,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技巧。在急诊科内2个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3N2级护士重点培训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抢救医护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临床带教能力,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在急诊科内2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4N3级护士强化该阶段护士的急危重症医护配合模拟训练、急救知识更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带教、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及培训机会,了解前沿知识和技能。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4.5N4级护士此阶段的护士为急诊专科护理专家,培养重点为急诊专科护理教育、培训、科研、团队管理与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参加交流及培训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5师资队伍根据培训课程内容,科室确定以护士长、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急救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集中对其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授课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及护士层级需求,合理制订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并交由管理小组审核。1.2.6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形式要根据不同层级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力求多元化。有集中理论授课、疑难问题答疑、疑难病案讨论等,有小组操作培训、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经验分享等。培训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4个学时,时间为3个月,共计150学时。各层级护士除特定培训课程外,可自行根据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轮转期间,高层级护士负责低层级护士的临床带教,及时给予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理论、技能考核理论考核范围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内容为常规技术项目+急救技术项目,共2项。技能评分标准依照《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急救技术考核成绩为两个考核项目的平均成绩。理论考试80分合格,常规技术和急救技术均是90分合格。1.3.2核心能力测评采用Ming等[9]编制的注册护士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包括58个条目,7个维度,即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从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依次计分0~4分,总分越高代表自评护士的核心能力越强。在本次调查中该量表7个维度的Cronbach'α在0.804~0.862,总体Cronbach'α为0.853,具有较好的信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施分层岗位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及核心能力与前一年同期常规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和核心能力分值分析比较(表1~2)。

3讨论

3.1分层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岗位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P<0.001),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0]。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立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11]。分层培训内容的制定遵循护士成长需求,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急诊护士层级及岗位要求而分别有所侧重,因而可以有效激发急诊护士的内在学习动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培训效果,更趋向于达到培训的目的,实现启发和引导护士自身发展的用意。此外,作为顺应护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分层培训既满足护理人员个体需求,也能满足组织发展的团体需求[12]。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急诊与重症科的联系越发紧密,甚至部分医院出现将两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急诊和重症科的医疗护理工作一直是整个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目前国内急危重症专科护理的培训工作并不多,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往往无法直接用于急诊和重症科,因此多数医院急诊或重症科会出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断层的情况[1]。我院从2015年起引入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旨在有目的性地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本文就此问题作出的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从我院现有的急诊和重症科专科护士中,选取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对象共30例,包括护师24例,主管护师6例,科室为急诊科10例,重症科20例,年龄25~42岁,平均(30.1±1.2)岁。

1.2研究方法:

在我院建立起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并根据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

1.3评价标准[2]: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是由我院护理评估与培训管理委员会制定,主要包括护士考核的理论成绩(30分)、护理技术(30分)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40分)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检验标准=0.05。

2.结果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培训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技术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方面均要好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国内对急诊、重症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尚处于较低级阶段,培养的方法一般普遍且分散,多是专科护士的在本科室中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技能,而未考虑到急诊和重症科应对专科护士具备更多的要求,如两科室间存在较多的交叉内容,而现今的培养模式中缺乏系统和共通性的护理核心技能的考察。因此,若能建立起一套急诊-重症科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必将有利于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快速成长,满足当前急危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大量缺乏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护理能力,从而适应国内护理业的发展[3]。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培训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技术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方面均要好于培训前。笔者就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现总结如下:传统的急诊护士承担着患者在院前急救,院内分诊以及转运工作,但其普遍缺乏重症科的护理相关技能。而重症科的护理主要承担者监护工作,却普遍缺乏急救的相关技能以及知识。两科室护理人员在接受护理培训的过程中,均以本科室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素养为主,而对于其它科室的知识技能相对缺乏。而采用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能够将急诊和重症科的核心护理能力有机结合,并向护理人员进行培养,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解决急诊-重症科的相关问题[4]。同时,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包括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规范统一的考核目标,在培训过程中,选取有经验有能力的护师进行上课,注重培训人员急救知识与重症监护技能的互相结合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通用性,在注重临床个案积累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人员独立分析、思考以及抢救的能力,从而更加高效地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当然,目前国内还未有正式规范化的培养方案,仍需借鉴国外完善的护理培养体系,但国外的护理培养体系一般周期长,成本高,在国内现存国情下尚无法照搬实施[5]。因此,在借鉴国外护理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多注重与国情相结合,在加强护理人员素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培训周期,从而加速临床上急危重症专科科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改善临床护理核心技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陈轶强,孙笥.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2):23-25.

[2]余时智. 危机管理在眼科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6):2030-2031.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8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岗位,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复杂等特点[1]。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制定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年资、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实施细则,规范我科相关工作,使之形成培训-考核-管理-使用-培训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1 培训目的与意义

急救护理行为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和经历不一的各种急症人群,以及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其病情的变化中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时具有高风险性并承担着较大的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现场应变能力。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急救护理人员连贯性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晋职晋级和使用管理紧密结合,使之有利于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以提高对急诊患者的服务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2 培训对象

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包括助理护士、低年资护士及高年资护士。

3 培训内容

3.1 理论知识

3.1.1 基础理论 以最新版的护理学基础为准,进行系统学习。

3.1.2 专科理论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为准,进行系统学习。另外还包括各种急救技术相关知识的新动态,抢救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的急救护理程序,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养及注意事项,护理告知与应急预案。

3.1.3 其他包括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士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素质教育、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护士执业礼仪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要求、护理行为与职业安全及护理质量标准。

3.2 实践能力

3.2.1 技能操作 除院内规定的十二项基本技能操作,还根据本科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了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整体操作,如萨勃心肺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除颤器、洗胃机、微量泵、输液泵的使用及相关操作。

3.2.2 常见急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

4 培训方式

4.1 理论培训 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分工明确,挑选具备广泛专业知识面的护士担任授课,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多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制作幻灯片,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使讲解更加清晰、透彻,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电脑操作水平。并鼓励低年资护士参与授课,有计划的增强后备队伍的实力。

4.2 技能培训 根据每名护士的特点及擅长的方面,选择技术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理论扎实的护士负责培训,每人负责2~3项,护士长做现场指导,负责人在操作前一周将相关理论内容下发,以加深印象。对技术操作能力差的护士采用一帮一的形式,护士长定期考核。培训达到人人过关,在培训的同时,其他人可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下半年对上半年的技能培训项目进行复训,以强化记忆。

4.3 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有益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5 考核

5.1 理论考核 以护士长考核为主,平时随机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基础及专科理论的笔试,每季度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医德医风、药事知识的考核,考试成绩直接与科室奖惩制度挂钩。

5.2 包括临场考核、教学护士定期考核、组长随机考核及护士长随机考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每月必考,平时边培训、边考核,使培训显出实效。

6 效果

6.1 护理专业思想得到巩固 在培训中强调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和护士礼仪,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大降低了护理纠纷、投诉、缺陷的发生。

6.2 护理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护士长的正确指导,在院技能大赛中,我科所有参赛人员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效果显著。

6.3 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在所有培训中始终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关爱患者及沟通的技巧,让护士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6.4 提高了护士的应急能力 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84-02

门诊预检分诊是指护士根据病人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就诊次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过程[1]。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4000~5000人次,门诊设立专科达50多个,分布于门诊4层楼中。门诊患者进入医院首先接触到就是导医护士,挂号前的预检分诊主要由导医护士承担,因此门诊预检分诊是否准确及时,不仅直接影响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诊治,也反映了护士的业务能力和门诊的管理水平。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院门诊采取多种方式对负责预检分诊工作的导医护士进行了系统培训,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门诊导医护士进行提升预检分诊能力的规范培训

1.1 门诊预检分诊相关知识的培训

因医学诊断学知识的缺乏是导致预检分诊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邀请预检分诊专家对导医护士进行门诊预检分诊知识的培训,强调分诊的要点及原则,就门诊病人主诉和常见症状指导护士如何进行快速思考和科学分析,然后做出初步判断,指引患者准确挂号。同时邀请各专科的主任和护士长对门诊护士进行各专科知识的讲座和答疑,丰富和更新导医护士临床医学知识,熟悉各化验单及特殊检查报告的正常标准,结合临床准确预检分诊,为病人提供最优的诊检程序,实现门诊病人“快看病,看好病”内心期望。对亚学科或医院新成立的临床科室及时组织导医了解相关信息,向病人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介绍和引导。参加临床科室门诊典型病例诊查、诊疗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将导医护士预检分诊能力纳入业务考核,不断提升门诊导医护士的预检分诊能力。

1.2 预检分诊沟通技巧的培训

因门诊预检分诊失误而导致误诊的另一个原因是护士与患者沟通不畅。因此门诊邀请护理专家对门诊导医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项培训,指导护士如何在与患者短暂的交流中,能根据患者的叙述,不同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检分诊,逐步提升导医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要求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微笑服务,目光平视,给患者亲近、亲切和信赖感,反之则可增加患者的紧张感和不信任,无形中加大了护患之间的距离[2],不利于患者准确表述自己的病情,给导医护士的判断产生错误导向,易导致误诊,影响预检分诊的效果和质量。

1.3 开展现代服务理念和护士礼仪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求医看病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不仅注重就医的结果,更看重就医的过程和感受。门诊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导医护士作为患者的第一接触者,其主动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交流,影响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门诊部采取授课和聘请礼仪教师现场指导的形式对导医护士进行现代服务理念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同时对预检分诊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使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能心怀尊重,以同情、仁爱、帮助的心态对待患者。预检分诊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使患者不仅感受到专业的就诊指导,更感受到被人尊重,被人关爱的内心满足。

1.4 提升导医护士对急危重症预检分诊能力的培训

门诊患者病种繁杂、病情多变。加之随着医保制度的改革,长期在门诊就医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因患者的医疗知识缺乏使在门诊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比例日益增多,易出现病情突发变化而引发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门诊部对导医护士进行急危重症预检分诊专项能力的培训。在传统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急诊医学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特邀急诊专家对导医护士进行急危重症症状的快速评估和初步诊断的培训,组织现场模拟演练,同时安排门诊护士到急诊门诊轮转,使导医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急危重症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治措施并正确选择搬运工具护送患者到急诊科就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1.5 对导医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常用维语的培训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而我院又地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区域,因此在门诊就诊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以维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少数民族患者,多数存在汉语交流困难,为方便导医护士与少数民族患者沟通交流,确保预检分诊的准确性。门诊对负责预检分诊的导医护士在人员安排上实行民汉搭配,同时采取“每周一句话” 的方式对导医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常用维语的学习和实践考核,不断提升汉族护士的维语听说能力,方便汉族护士与少数民族患者进行沟通,在提升预检分诊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了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距离,易使其对护士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

2 效果

2.1 门诊预检分诊失误率明显下降

在2007年至2008年度中因预检分诊不准确导致的投诉为 11例,而自2009年对导医护士进行规范的预检分诊能力培训后,2009年至2010年度因预检分诊不准确导致的投诉仅为3例,下降73%。

2.2 导医护士的价值感提升

导医护士在传统观念中就是一个“指路者”,而通过对导医护士进行规范的预检分诊能力培训后,明确导医工作重点是为患者进行准确、科学、快速的预检分诊,然后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就诊指导,这使导医护士感到能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病人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3 讨论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预检分诊工作是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及时性、准确性体现和反映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体现“病人第一”宗旨的最直接表现[3]。导医作为门诊患者的第一接触者,进行提升预检分诊能力的培训势在必行,导医护士运用自身的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预检分诊工作,帮助和指导门诊患者准确及时的就诊,在患者认可和满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导医护士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形成护患情感的正性循环和门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 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 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11

[中圉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3-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病种多样、伤情复杂、重症病人集中、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随着国内急诊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在多专科门诊的基础上,强化了院前急救的院内危重症监护治疗,因而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急诊护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国内急诊护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参与救助,急诊护理面对的病人常常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和专科,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医疗救护知识相对其他专科要更全面。同时,急诊科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接待急、危、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目前,我国急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护士接诊、分诊理念落后,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护士院前急救意识不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2、护理对策

2.1 树立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护理理念,是根据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护理专业更重视人而不是疾病;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反应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改变。急诊护理由医院延展至院前,围绕“以救治病人生命为中心”开展快速识别协调多专科综合抢救,使危生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护士要学会体恤病人的痛苦,同情病人的困难,尊重病人的想法;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求;杜绝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医疗态度,满足现今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急诊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给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如果护理服务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同遵守,再好再先进的服务理念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服务质量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将这种服务理念具体化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先进理念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2.2 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护理水平

急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快速性、准确性、流动性大等特点。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要求。根据急救的工作流程与急诊环境和病人特点,针对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技术要求、急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和重视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实践。由急诊门诊延伸到加强危重症监护治疗,建立完善的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抢救治疗设施及严格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由单纯被动式护理转为积极主动的护理,体现出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决定性救治的急诊特点。因此,合理、科学地量化管理,严格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与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科护理能力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培养年轻护士的应急处理、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配合;激发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协助完成重大抢救、新技术及设备的培训与应用、紧急突况处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

2.3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可采取如下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急诊紧急抢救时,避免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谈论与抢救无关话题。增强证据意识,危重病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救治,要求其及时签字。如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同时,通过宣教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4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工作中遇到的危重病人多,应急突发事件多,抢救仪器复杂,急救技术、新技术、新理论多,护士的角色多元化,其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边缘的知识,还要具备评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

2.4.1 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进得正确的取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及有效的救护,为治疗和抢喜新厌旧救赢得宝贵时间。合理利用评判性沟通技巧,安抚家属,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避免了护患矛盾的发生。

2.4.2 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多结局的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求异思维的培养把护士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以及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重症病人,护士运用求异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可以为病人争取抢救时机。同时提高了护士实际运用、灵活掌握护理知识的能力,扩充了知识段,提高了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进行了护患沟通。

3、小结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现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急诊护理的理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可通过将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实时地调整与转换护理模式,促进“院前式,以提高急诊救治一重症监护病房”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篇12

[摘要] 目的 探讨开展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5种常见的典型病例的抢救流程,对医院急诊科49名急诊护士进行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并对培训前后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案例抢救所需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7%),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5.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全真情境模拟增强了抢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急诊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关键词 ] 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急救技能;急诊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45-02

急救护理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突发事件频繁等特点,参与急救的全体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条件,其中急诊护士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影响着抢救的最终结局[1]。但传统的抢救培训往往仅关注对单项急救技能进行培训,而忽略了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实际抢救工作的优化和改善局限性较大,实用性不强。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是指通过对抢救案例进行模拟,真实完整地再现出抢救过程,以达到训练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的目的[2]。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将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应用于急诊护士培训,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计49名,全部参与培训,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21名,护士24名;年龄23~48岁,平均(31.3±4.2)岁;本科23名,大专24名,中专2名;工龄 1~26年,平均(13.2±2.4)年。

1.2 培训方法

1.2.1 确定模拟抢救案例 急诊病种多且危重,为体现团队式情境模拟的特点,案例应包括情境设置与分析、医护责任与任务等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和特点,制定出执行标准与具体培训目标。基于此,最终选定急性创伤性休克、心脏骤停、急性脑出血、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塞等5种疾病作为模拟抢救案例。

1.2.2 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的实施 将49名护士人员根据年资、能力进行分组,每组 7 名。培训时间共5个月,每月完成1个案例。培训由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两部分组成。①理论培训:以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在培训第1周完成,由专科医生及护士授课,主要目标为使培训对象完成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②操作培训: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急救对象,根据编写案例中的任务分工和定位,各就各位,由组长负责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组员能力层级分配急救任务,组织组内成员协作配合,及时纠正行为偏差。每实施一例抢救后,由组长带领团队对抢救效果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①培训前后完成病例抢救所需时间对比。②培训前后案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考核对比。由负责带教的高年资急诊专科护士与主治医师编写考试内容,实行统一考核,≥80分为考核合格。③培训前后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对比。采用由我们科室制定的急诊护士专业技术、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表对受训护士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а=0.05。

2 结果

2.1培训前后完成病例抢救所需时间对比

7名为一组,随机抽取5种模拟病例中的1种按照团队式急救模式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抢救。结果显示培训后所需时间较培训前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案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考核对比

培训后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6%),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7.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培训前后专业技术及临床实践能力对比

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急诊岗位处理的病种具有特殊性,往往与患者性命生死攸关,以急、杂、变化快、易感染为特点,再加上急诊科护士以年轻者居多,心理素质较差,遇到突发情况时容易出现慌乱,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3]。近年来出台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文件更是明确了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定位与能力要求。为了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本研究采用团队式情境培训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学科建设更加符合政策发展与需求。

之前我院急诊护士的培训主要以理论讲授的形式进行,注重对单项急救技能的训练。但在临床实际的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分工不明、配合不佳而影响抢救成功率,说明即使个人具备较高的抢救技能,但缺少相关的抢救配合培训也会影响整体效果[4-5]。由于缺乏团队配合训练,在临床抢救时经常会出现慌乱、反应速度不够等配合不协调现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单项技能,但相互间衔接却不到位[6]。情景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真实”的应急状态展示在护士面前,突出了“急、快、紧”的特点,再现了紧张氛围,使大家如同身临其境,在训练过程中既注重单项操作,又强调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抢救过程中的配合达到常规化[7]。

团队式急救训练的内容都属于急诊抢救中的经常性工作内容,其培训重点在于将这些经常性急救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明确流程与分工,使得在紧急状态下团队间仍然能够配合默契,过程流畅[8]。培训结果显示,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案例抢救所需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7%),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5.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因此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训练,通过对抢救情境的真实再现,使得护士在明确各种案例的抢救流程的前提下实境参与到案例抢救中,参照标准与规范不断对行为进行纠正,有利于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抢救工作中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团队中的协作配合,增强了成员的默契程度,使得抢救过程更加流畅,有效缩短了抢救时间;同时进行团队式情境训练,能充分发挥出团队中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特点,降低了职业风险,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9-10]。由于模拟培训与实际情境相似,使急救人员在熟练把握急救流程的前提下反复进行实践,从而做到在紧急状态下沉着应对,忙而不乱,提高了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急救意外场景重复演练,包括意外断电、呼吸机故障等,锻炼急救人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熟悉突发情况下处置预案,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此意外由于医护人员处理不当给病人造成的伤害。

综上所述,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全真情境模拟增强了抢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急诊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同时由于开展该培训模式需要收集大量的抢救案例,编写不同的情境分析,可能会有疏漏之处,因此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

参考文献]

[1] 李玫,陈亚华,席海明,等.急诊护士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的认知与需求[J].中华护理教育,2013,4(3):117-119.

[2] 荣晓旭,屠苏.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4):3-5.

[3] 俞巧娣,黄亚娟,张朝梅.实景案例培训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17(5):2107-2108.

[4] 李玫,杨艺,季学丽,等. 急诊护士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的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3,19(8):44-46.

[5] 马春波,刘素珀,郭婵娟. 分层次培训在中医院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2(1):62-63.

[6] 康东红,王秀兰,来颖,等.分层次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J].宁夏医学杂志,2012,12(6):588-589.

[7] 秦寒枝,牛娟.团队式急救模式培训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12(6):753-754.

[8] 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 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 护理学杂志,2013(21):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