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3 08:22:43

急诊分诊方法

急诊分诊方法篇1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急诊分诊方法篇2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应对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及治疗的首要场所。急诊科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出现职业疲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必将造成护理质量下降、护患纠纷增加,甚至严重影响医院的效益。

1 压力源分析

1.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不足与患者高质量护理要求存在着矛盾,特别是急诊科工作繁重,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这种矛盾更加容易激化,给急诊科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睡眠紊乱 护士工作三班倒,频繁的夜班使护士的生物钟紊乱,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数小时,精神高度紧张,因工作原因而疏于对家人照顾,产生焦虑情绪和内疚心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厌恶的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护理质量。

1.3 行业风险大 急诊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医疗纠纷好发。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多变、突发性强,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面要广,急诊护士在临床职业性接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一不小心造成职业性暴露,使护士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应激能力相对低。

1.4 不公平待遇 护士为患者的康复付出辛勤的劳动,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地位低。工资及褔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不被认可,也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 应对方法

2.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安排人员,适当增加科内人员编制,以人为本,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护士的特长,激发护士的潜能,提升护士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长要关心和了解护士的困难,及时地解决护士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紧密合作,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护士的归属感。

2.2 科学排班 由于护士三班倒,尤其夜班时人员少,突发事件多,尤其遇到大抢救且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时,容易造成护士精神压力大、急躁不安、焦虑等。护士长在排班时对于工作强度大的班次应给予当班护士充分的倒休,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整,以减轻压力。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松心情,倾听音乐、参加朋友聚会、瑜伽静坐、健身等均可减轻精神负担。乐观面对生活,适当的压力可转变成进步的动力。

急诊分诊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67-01

上消化道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以呕血或(和)黑便为主要症状【1】。除了静脉曲张导致破裂引起的出血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一般都比较好,但是仍需进行急诊治疗【2】。本文具体探讨了不同方法急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2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0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出血量均在1000ml以内,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悸、甚或昏厥,口干口臭;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46.52±5.21岁。病因:静脉曲张破裂20例,非静脉曲张破裂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者加用降压药,心律失常者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170)20mg+5%葡萄糖20ml静推,每日一次。两组都治疗7日。

1.3 疗效判断

显效:7日内吐血或黑便停止,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有效:7日内出血减少,临床主要略有改善;无效:7日内出血不止,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3】。同时观察两组的平均止血时间与不良反应。

1.4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均经SPSS17.0软件处理,总有效率对比采用卡方检验,止血时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止血时间比较

经过观察,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呕血、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血管病变,恶性肿瘤等。过量饮酒易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太过粗糙、硬质的食物通过消化道时,会增加划伤血管的风险【3】。药物如阿司匹林、头痛散、消炎痛等非甾体消炎药对胃肠道有持续的刺激作用,如果长期服用也是一种隐患【4】。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周围循环衰竭,尽早输血,在尚未准备好输血前,可先用晶体液或血浆代用品,以恢复血容量【5】,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合并症。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成功进行抢救的前提。应用股静脉穿刺技术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以迅速有效地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泮托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抑制胃酸的分泌而发挥止血功能【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总之,基于泮托拉唑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焦东海,马玉华,张国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0例临床小结及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26-28.

[2] 潘国宗.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药物治疗[M].中国协和科学出版社,2010:151-152.

[3] 倪永银,金亚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2(1):42-49.

急诊分诊方法篇4

作者单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年龄不一,病情变化交织,各种因素共存,对急、难、险、重症的处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医院总体医疗护理水平,是医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随着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急诊科护士要有快捷的反应,博爱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因此,搞好急诊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个抢救室的护理水平,展现出的却是一家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做好的基础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急诊抢救室护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应用以来促进了护士队伍的团结协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我科应用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的体会阐述如下。

1 护士管理

11 个人综合素质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从容不迫、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通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并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督促检查全科护士、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应把握好对护士批评的方式、时机和效果,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帮助教育,以期共同进步。

12 护士队伍合作管理 护士队伍的分工与合作要讲究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组不分帮,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

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注意护士的人员配备必须合理,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排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教工作,以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患者管理

21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消除患者就诊时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分组分工管理各个区域的环境,责任到人,组长随时督促、检查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

22 就诊管理 组长接诊并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确预检患者,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并报告医生给予诊治。高质量的分诊能使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反之,则有可能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对本组必须负责到底,服务到底。

3 业务管理

31 普通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即使没有患者,也不能擅自离岗,以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随时投入抢救工作中。急诊抢救室的备品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并随时检查,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药品需定位、定量、定种类。只有使抢救设备处于正常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挂急诊号的一般急诊病员,由小组护士配合各科进行分诊就诊处理。 如病员多候诊时间较长,组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安排急诊医师加强。

32 特殊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症病员应先抢救,后挂号、交费、办理有关手续。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协调安排,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各组护士负责实施。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执行时间,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322 遇成批伤病员时,对患者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324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如须收入病房,由指定的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护送。

急诊分诊方法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96-02

急诊科作为医疗单位抢救任务最重、病种最多、重危急症患者最多、患者抢救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在患者的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危害,进而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等事故。所以,针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有助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本次临床研究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5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329例,女性171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23.4岁。

1.2护理过程常见问题

第一,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护理人员穿刺操作熟练程度较差,血管选择不合理,操作前准备不足,无法一次穿刺成功,易造成皮下疼痛、肿胀,穿刺过深或是过浅。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对输液注意事项、药物配伍和药学性质不了解,易造成输液操作,造成药液变色或是浑浊,导致医疗事故。

第二,服务流程不规范。首先,患者完成输液后,护理人员未以正规方法按压穿刺点,导致穿刺点出现。其次,护理人员在用药前,未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再次,输液前护理人员未详细核对患者资料,造成输液错误。最后,护理和就诊程序不规范,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早退迟到问题,未能坚守岗位,未能准确详细记录患者护理和就诊情况,无法查对有关资料,导致患者家属来回奔波划价、拿药。

第三,护患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由于急诊科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穿刺和配药工作量较大,因而未能有效、及时地与患者交流,不了解患者基本需要以及身心状况,患者随意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和位置,进而造成输错液体、渗漏、回血堵塞等问题,引发患者家属易怒情绪,最终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

第四,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部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未能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解答患者疑问时过度急躁,与其生硬,漠视患者的各项需要,服务不热情,害怕麻烦,进而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

第五,输液环境较差。急诊科室患者通常为老年人或是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且陪护探视人员数量较多,加之输液室面积较小,导致输液环境嘈杂、混乱、拥挤。同时,各种传染病、外伤和发热等基本患者同处一室,易造成院内感染问题。一般情况下,输液高峰时段,急诊输液室患者数量较多,但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较少,这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拥挤排队现象,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发生不满心理,进而降低医疗质量。

2结果

所有500例观察对象中,450例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0%,25例患者投诉护理服务,约占5%,整体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3讨论

3.1防范措施

第一,规范输液护理流程。医院急诊输液室应建立和实施系统、一致的输液管理流程,由专人配置液体和药物。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护理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无菌操作规范,对各种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进行仔细检查,并严格查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1]。

第二,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医院管理人员应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整体提高护理人员在形象、专业技能和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及时、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

第三,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首先,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输液室,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和判断。其次,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穿刺成功率,由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服务。拔针时做到一轻、二快、三按压。最后,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工作经验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3]。

第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首先,对输液室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输液高峰时的护士数量,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产生不良情绪。其次,输液室应设置可调节式输液椅,从而提高患者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最后,保持输液室环境的干净整洁,增强输液室空气流通性,并配置传呼系统、健康宣教图片、报纸及电视等设施[4]。

4总结

急诊输液室是医院工作量最大、任务最为紧急的科室之一,能够直接反应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输液治疗是急诊室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并会对患者生命产生直接影响,一旦输液过程出现错误,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综合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输液环境,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从而改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蒋丽娟,崔秋霞,崔杨红.门急诊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57-58.

急诊分诊方法篇6

结果:观察组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率以及延续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院前急救评分方法可在现场快速判断采取何种急诊措施,利于后续治疗,从而增加了抢救成功的几率。

关键词:急救评分院前急救诊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01-01

创伤致残是引起残疾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关于创伤严重程度尚无“黄金标准”,故之前报道的创伤救治效果不一,大多数是按照创伤情况来判断其严重性。此时,创伤评分弥补了这个缺陷,它将创伤程度以量化的形式的表现出来[1]。本研究根据急救评分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院前急救的210例患者进行了病情判断,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院前急救的4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0例,其中男140例,女70例;年龄20~75岁,平均(56.16±5.22)岁。对照组210例,其中男145例,女65例;年龄23~80岁,平均(57.93±4.8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观察组主要按照创伤评分来进行急诊和救治。对照组则按照患者的体征、症状、病史进行急诊和救治。比较两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死亡率和急救成功率;比较两组转运死亡率和转运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科中的死亡率和延续抢救成功率。

1.3评分方法。以如下五部分的总分为最终得分。呼吸:用15s内的呼吸次数乘以四;呼吸幅度:浅为胸廓换气或呼吸运动变弱,困难为辅助肌肋间肌有收缩;毛细血管充盈:正常为唇黏膜或压甲床后2s中再次充盈,多于2s为迟缓;收缩期血压;昏迷分级:遵循GCS记分标准。将此五项参数赋值并加权,之后相加以获得总分。最低分为1分,最高为16分,16分表明患者状态良好,分值越低意味着患者的状态越糟糕。本研究应用“创伤评分工具集”软件来进行测算。相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便开始评分,之后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便快速送入急诊室,从接诊患者再次开始创伤评分,评分的时间仅为几秒钟。在急诊室经过初步救治后,当患者离开急诊抢救室时再一次进行创伤评分。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比较其间差异,P

2结果

2.1两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死亡率和急救成功率比较。经过急救评分,观察组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X2=5.0323,P

2.2两组转运死亡率和转运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X2=4.271,P

2.3两组在急诊科中的死亡率和延续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的延续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X2=4.185,P

3讨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快速把医疗设施送至需急救的重症患者的身旁,在现场采取一系列的初步救治措施,之后送至附近的医院急诊室,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诊治。一些重症病危患者需要即刻手术,另外一些则可送往专科病房或监护病房[2]。这种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快速控制病情,防止病情恶化,降低转运时的病死率和危险度,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和预后十分重要。故院前急救能否有效地与院内接续急救进行衔接对急救医疗体系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逐渐为医学界所重视和关注[3]。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院前急救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院前急救评分是按照患者在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反应,以数字的形式定性定量对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4]。若急救人员能够在现场及时判断出患者处于重症病危状态,则可有效避免延误救治,并将院前和院内急救有效衔接起来,从而保证院内急救的顺利进行。故一套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的急救评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率以及延续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将现场急救、转运急救以及急诊科急救三者有效衔接起来,从而降低死亡率,增加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小丽,孙凯,叶丹.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78-79

[2]潘艳珍,黄绍星,万志红,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255-256

急诊分诊方法篇7

我院自2011年8月开始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进行救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0例,均符合AMI诊断标准。其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6.6±15.1)岁;发病至救治时间30~170 min,平均(77.4±12.2)min。将1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AMI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急诊接诊后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图监护。观察组给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主要如下。

1.2.1做好接诊护理准备 急诊接诊后立即发车,途中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嘱咐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挪动患者,等待救护车达到现场后听从医务人员的安排。待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并安慰患者及其家属,消除其的恐慌与焦躁心理。入院后,认真做好病情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法。

1.2.2优化AMI救治流程 成立AMI急诊救治小组,优急诊AMI接诊绿色通道;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诊途中对患者的疾病病情做出判断,并做好详细记录,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于接诊途中电话通知急诊科室做好接诊准备,通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病情及途中救治方法等;待入院后交由急诊科医生再次结合CT及MRI等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将判断结果详细记录,交由分诊科室结转;做好院内分诊及转运交接工作,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预先做好应对意外事件的救治准备工作。

1.2.3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从提高医务人员的急诊救治水平着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组织以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的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定期对科室内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定期对临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剖析,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要求护理人员保持微笑服务,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急诊救治的顺利开展。

1.3疗效判定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死亡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x±s)和(%)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诊AMI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波动较大,护理难度较大。为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必须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以提高救治质 量[1-2]。优质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临床各科室广泛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4]。本文以AMI急诊接诊至救治为基础资料,分析了优质护理方法在AM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表明,经以做好充分的接诊救治准备、优化AMI接诊救治流程并着重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的优质护理方法可显著改善AMI的急诊救治效果。本文中优化护理干预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急诊分诊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45-02

基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的高发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测定即刻血糖目前已纳入急诊危重患者处置的首要护理措施中。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是公认的测定方法[1] ,但采血量大,测量时间长,不适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即刻评估。近年来,各种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仪及试纸不断应运而生,可适用于糖尿病的筛选、普查、患者床旁监测或家庭使用,也可用于急诊诊断[2]。而急诊危重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血血糖以替代毛细血管血糖?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使用快速血糖仪和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所得到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0月―12月,随机抽取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100例,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6.70±9.84)岁。

1.2 材料

快速血糖仪为强生稳步型(LifeScan surestep)血糖仪,使用同厂血糖试纸,每周由强生公司进行检测校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雅培(Abbott C16000)生化分析仪,由门急诊化验室及雅培公司定期检测校准。

1.3 方法

3 讨论

目前对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的准确性业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少娜等人《指尖及手臂部位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的对比研究》[3]和韩云等人的《血糖仪测量值与实验室结果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4]均说明在标准化操作下,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法和化验室采用生化分析仪法获得的血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化验室的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为准。而处置急诊危重患者时往往要求护理人员动作迅速、流程简化,在第一时间开通静脉通路的同时,还要进行指测血糖的操作,无疑不仅使患者又受一次痛苦,还拖延了护理措施实施的步伐,尤其在危重患者指端水肿、末梢缺血的情况下,更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糖采集。鉴于以上的因素,本研究直接采取静脉血进行快速血糖的测定,所得的数值也与化验室生化仪的测定值相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危重患者可以在开通静脉采集静脉血的同时进行血糖的快速测定,避免再一次有创操作。而在静脉血采集的过程中,因为抽取的是肘正中大静脉,只要以静脉采血的标准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血标本。而快速血糖的常规测定方法有严格的质控要求,如采血部位、方法、量、深度[5]。相较于后者,开通静脉时顺带采集静脉血更省时省力,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处置中操作性强。当然,在遇到静脉条件差的不明原因昏迷病人时,需要适时调整测量方法,使用快速血糖仪测量毛细血管血糖是此时的首要选择。

但由于采血量多、测定时间长,不适于糖尿病病人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小型血糖仪特点是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随时可进行人体血糖检测,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和家庭。

参考文献:

[1] 施保华.不同检测方法测定血糖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17(9):63.

[2] 杜春兰,王秀丽,董解菊.血糖监测仪性能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3):1426-1429.

急诊分诊方法篇9

[摘要]目的 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对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其中BC组有40例患者,KC组有3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BC组患者有2例出现口鼻腔溃疡,2例出现院内感染,还有3例为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KC组有21例出现口鼻腔溃疡,10例出现院内感染,5例出现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两组在口鼻腔溃疡和院内感染率相比,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BC组患者死亡8例,KC组患者死亡11例,两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BC组存活患者有3例患者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KC组存活患者有12例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经鼻气管插管固定的稳定性较好,插入器官后维持的时间较长,口腔护理时间短且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吸入性感染的发生率,建议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急诊危重患者;鼻气管插管;口气管插管;预后效果;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34-02

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是EICU对于急诊危重患者需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主要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比较,以期为急诊危重患者的插管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7.4±3.5)岁。经诊断有4例患者为重症肺炎,1例患者为肺结核,2例患者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3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68例患者为肺源性心脏病并肺部感染。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其中BC组有40例患者,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7.2±2.8)岁,KC组有38例患者,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7.8±1.9)岁。本组患者均属于重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的比较,均有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插管前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插管均采用内径为6~8mm的进口高容无压气囊硅胶管(由东莞市冠昇硅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对于意识比较清醒的患者采用1%的麻肤液滴鼻,也可以采用2%的利多卡因喷雾对鼻腔以及咽喉部进行麻醉,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都是在喉镜的引导下完成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插管时右手拇指和中指呈剪刀手法,将患者的口张开,左手持喉镜沿口角右侧进入口腔,舌体向左推,喉镜片位于正中位置,慢慢推进,使喉镜顶端到达舌根部位,喉镜稍微上提可看到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使喉镜的顶端抵达舌根与会厌的交界处,并向前上方向使喉镜上提,会厌拉起,声门显露,此时由右手执导管,斜口对声门裂,在患者吸气的末时将导管顺势轻柔的插入。在插管成功之后将气囊充满气,将其固定在插管上并接人工呼吸机(采用德国万曼生产的Bilevel ST22无创呼吸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在必要的时候辅助通气。在插管过程中对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并对患者两肺的呼吸音对称性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患者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或者状态,因该积极的寻找原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给予患者安定剂。另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引流、营养支持、气道湿化、抗感染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把握对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插管前的血气比较

所有患者在插管前进行了血气分析,具体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两组患者在呼衰程度上基本相似,血气的变化前后比较,均有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插管前的血气比较(x±s)

2.2两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比较

经数据调查显示,BC口鼻腔溃疡以及院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与K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BC组优于KC组,而在气囊漏气或者痰痂阻管发生率的比较中则不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比较[n(%)]

2.3两组患者死亡例数比较

BC组患者死亡8例,KC组患者死亡11例,两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存活患者拔管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BC组和KC组两种插管方式发生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以及病情稳定后拔管例次,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存活患者拔管情况比较[n(%)]

3结语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机械通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它主要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维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状态,为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是治疗呼吸衰竭和急诊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最为有效的手段[1]。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是为患者进行通气的关键。到目前为止临床上的插管途径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为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放置套管[2]。其中气管切开由于对患者的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合并症比较多,不能重复使用,在抢救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比较多,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在机械通气中基本已经不再应用[3]。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都是无创伤性的气管插管,其中经口气管插管由于其操作快速、简便等优点,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比较常用,但是它的耐管性比较差,患者经常会出现吐管和烦躁的现象,并且口腔护理也比较困难[4]。与之相比,经鼻气管插管的导管固定性良好,很少发生脱管,且患者的耐管性比较好[5-6]。本次研究中,B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5%,K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7%,这与之前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的结论具有一致性。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BC口鼻腔溃疡以及院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KC组低,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在气囊漏气或者痰痂阻管发生率中则无显著差异;BC组和KC组两种插管方式发生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以及病情稳定后拔管例次相比较,BC组低于K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经鼻气管插管固定的稳定性较好,插入器官后维持的时间较长,口腔护理时间短且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吸入性感染的发生率,建议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刘俊,刘端绘,杨伟忠,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ICU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5):93-94.

[2] 吴桂深,袁园,宁晔,等.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用于院前急救41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2):26-27.

[3] 林金表.两种气管插管方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对比[J].吉林医学,2011(9):86.

[4] 贺学强,林鸿,黎光强,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呼吸道危重症的急救应用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45.

急诊分诊方法篇10

急诊分诊是指分诊护士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及体征在短时间内对病人进行判断,并初步做出诊断,然后将病人按照轻重缓急分诊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就诊的过程。由于急诊科病人多、病情重、病种复杂的特点,要求分诊护士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应急和预见能力,同时在心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熟练掌握急诊分诊技术和技巧。而我国目前为止对急诊分诊护士上岗尚未有具体的标准,未进行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内容与模式。

1国内外急诊分诊护士资质

美国、法国、新加坡、我国香港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均有一定的要求。法国急诊分诊护士首先应取得职业资格,其次要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并参加当地卫生局组织的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1]。美国分诊护士首先也必须为注册护士,然后在急诊工作6个月以上,之后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在经验丰富护士的监督下进行分诊工作,直到自己可以胜任[2]。新加坡对分诊护士的要求较为严格,在注册护士的基础上,有至少1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还得完成院内设定的相关课程,完成心电图课程,并且要学会阅读X线,口试、笔试考试成绩通过后方可上岗[3]。我国香港要求1.5年~2.0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在上岗前应熟读“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并在一名高年资护士带领下才能进行分诊工作[4]。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准入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以及培训方面有不同要求。李玉乐等[5]通过问卷方式对300名来自不同医院的,在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方面有所不同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44.62%护理人员所在医院对分诊护士工作年限要求≥2年,约44.68%要求应≥5年,60.64%要求分诊护士应为大专及以上学历,50%要求护士及以上职称。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急诊分诊工作的重视,建立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定期进行培训,传递新知识,从而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结合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及急诊分诊工作经验,今后在急诊分诊护士的选拔方面,首先必须为注册护士;其次至少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急诊分诊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分诊流程,最重要的是分诊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急诊分诊护士的培训现状

国外对急诊分诊研究较成熟,制定了一些急诊分诊的标准,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分诊护士进行培训[6]。法国制定了系统的急诊分诊培训方案及指南,分诊护士在上岗前首先要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对所收集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另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医院各部门的沟通技能,体现了急诊分诊的专业价值。分诊护士必须定期参加不同的培训,包括护士法律责任、急诊行为、交流沟通、信息学等[7]。Kelly等[8]对澳大利亚医院急诊分诊护士研究结果建议对急诊分诊护士的教育培训应包括:正式的讲授课程、光盘演示教学、体格检查与评估、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高年资人员经验分享及自我引导学习等。Walsh等[9]研究中建议护士分诊培训课程应包括:预检分诊过程、病情分级标准、医疗纠纷相关知识、身体及心理评估技巧、加强沟通技巧提升病人满意度。而我国往往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医院在分诊护士上岗前会在岗位职责、疾病知识、科室分诊标准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简短的培训。胡英莉等[10]对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急诊分诊依据调查结果显示93.07%的分诊护士是由护士长和年资高的护士在传授经验,甚至有的医院只重视培训分诊护士的分诊技巧和急救技能[11],对分诊护士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张华君[12]建议对分诊护士的培训需加强分诊教育,主要包括分诊的发展、策略、分诊流程、生理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国际分诊量表及病人流量管理。在培训过程中需注重理论课程与重复的模拟、演练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注重培养分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急诊医生上岗前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急诊护士每年也在进行由北京护理学会及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的急诊专科护士认证,急诊分诊护士更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等。葛宝兰等[13]对急诊分诊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显示,100%急诊分诊护士愿意接受不同形式的关于分诊相关知识的培训。

3分诊护士培训方法及效果

3.1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依据教学内容,模拟贴近实际工作中及生活中的场景,由参与成员担任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培训老师给予指导、分析的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4]。传统的授课方式,护士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做到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情景模拟培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15]。模拟场景除了根据病人的病种及症状设定的场景,还包括突发事件现场,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及纠纷现场。情景模拟法可以将平时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再学习解决问题。急诊病人多病情复杂,加上大部分病人会认为自己病情紧急,家属情绪不稳定这严重影响分诊护士的判断能力。葛宝兰等[16]对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显示,通过模拟场景培训法可以提高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分诊技能,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提高了急诊分诊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编排、演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所以对组织者有很高要求。

3.2降阶梯思维法

降阶梯思维方法用于急诊医学,其主要特点就是按照迅速致命到发展较慢的顺序对病人的体征和症状进行排查、综合判断、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陈秋菊等[17]通过对本院具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运用降阶梯思维进行急诊分诊培训。培训后分诊护士分析问题的能力、分诊的技能及知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分诊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也很高,同时分诊的准确率由原来的96.90%升至了98.90%,显著提高了分诊的质量。所以护士在进行分诊时应有重点、有计划、有预见性,抓住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矛盾。虽然此方法在提高护士分诊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此方法在护理领域应用有限,所以应结合急诊医疗,听取医生的宝贵意见[17],在分诊工作中要适当,既要注意预检过度又要避免预检不足。

3.3以老师授课为基础

(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双轨培训法传统护士培训主要是LBL教学法,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这种单向教学法只能使护士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考虑到护士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使得护士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18]。PBL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实际问题,以护理人员为中心,培训者进行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护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而急诊分诊正是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对病人提出问题,经过自我分析最终解决问题。比如病人出现了胸痛症状,在分诊护士的大脑里会呈现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许多疾病,接下来分诊护士会针对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询问,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将病人分诊到合适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分诊护士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讲授课程为基础的LBL教学方法为分诊护士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宽了急诊分诊护士的思路,加快了分诊护士走向成熟的步伐,使护士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双轨教学形式多样,通过此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上3种培训方法在提高分诊护士综合能力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培训中要将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与其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培训,更要重视分诊工作,重视分诊护士的培养。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将分诊护士专业化。以色列Azuri等[20]对来自18家综合医院急诊科的270名注册护士进行横断面研究,建议应专门培养急诊分诊执业护士并可以让分诊护士获得一定的分诊相关权限,比如给病人开具X线检查单等,从而减少病人等候时间,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国内缺乏完善的急诊分诊护士培训及认证体系[1],我国应该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预检分诊培训体系。

4展望

急诊分诊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医疗及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规范化、科学化、统一的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分诊标准及培训体系。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将有效的培训方式引入到护理工作中,发展急诊分诊护理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急诊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9A):20-22.

[2]张波.美国的急诊分诊制度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316-318.

急诊分诊方法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1.3.3患者的信息不充足:(1)患者突如其来,陌生面孔多,对既往病史常常全然不知;(2)急性病患者发病突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尚未展示出疾病的全貌;(3)生命垂危或“病感”强烈或合作性差,使问诊受到很大限制;(4)由于“时间早”和“时间短”,又限制了辅助检查的实施和信息的获取。凡此种种,使得患者的信息不充足。医师的认识过程,“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几无可能,而是充满曲折、变化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临床决策的艰难、多变和频繁。

1.3.4病种繁多:据统计,当前已知的人类疾病达1万种以上,临床症状达10万种以上。我科奉行“任何公众认为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状态”来者不拒的原则———认识对象和临床决策内容的多样性。

1.3.5患者随机性大:时有“急诊风暴”———几个危重患者接踵而至,诊室内一片、呼救声。应力求做到一个医生能够同时处理5个~7个患者[2]———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熟练、清晰地做出决策。

1.3.6急诊科的诊疗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急诊医师承受着来自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甚至随时有受辱被殴的危险。应努力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临床决策在高压下、在干扰中进行。

1.3.7急诊工作目标的有限性:对于非急症和急性轻症患者,诊治不求完备无缺,但求应对确当;对于大多数急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急诊科是首诊科室而非终端科室,基本任务(目标)是: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初始救治(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形成初步诊断和妥善安置———临床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道待解的“题”,那么,门诊和病房医师通常是在“做作业”,环境较安静,时间较从容;而急诊医师宛如在考场上“答卷”,情势之急迫和时空之局限又如在索道上的缆车里抢险,局促而危险,其临床决策理应快捷、优化并能顺势修正。

1.4研习文献,掌握急诊临床决策的常用方法基于急诊临床的特点,集体研习有关文献。其中下列3种为必读文献:(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藉以掌握急诊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2)沈洪主编:《急诊医学》[4],据以编制用于诊疗决策的“信息模块”和“流程图”;(3)李春盛主编:《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研读其中部分病例,分析其决策方法。工作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下列4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1.4.1模式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医师的记忆库中有相关病症的“信息包”,通过整合患者资料能即刻做出病症识别。此法简捷、迅速,便于急症的快诊断、快处置,但需经过“复查”以避免“锚定”偏倚和“确定”偏倚。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10个症状单元的“信息模块”: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急性头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头昏与眩晕,急性意识障碍,抽搐,急性过敏反应。每个“信息模块”由若干体现疾病特征的“信息包”组成。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信息包”被概括为“2/3”,意指在缺血性胸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为AMI,但须注意下列特殊情况: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性AMI;以下列各组症状起病者:原因不明的胸闷、呕吐、出汗,突发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原有高血压病者突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或休克,突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p#分页标题#e#

1.4.2运用规则法(rule-usingalgorithm):医师对面临的临床问题虽不能马上识别,但对此类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规则(流程图、临床路径、启发式方法)循序进行诊疗处理。适用于不典型、少见症群的识别,尤适用于经典病症的处理。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20组“流程图”:心肺复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房纤颤,宽QRS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危象,急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可疑急性肺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晕厥,昏迷,脑卒中,抽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多发伤,妇产科急腹痛。

1.4.3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迅速产生诊断性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评价假设→修正假设→假设得到验证→临床处理。此法严谨,但费时过长,仅适用于病情复杂又不甚紧急的情况。我们参考《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中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其思维过程,探求其决策路径,习练之用。

1.4.驱动法(eventdriven):在初步诊断建立前即给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针对性治疗,力求尽快稳定病情,尽快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诊察以明确诊断争取时间和条件。此法最适于病情危急又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至于“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危急值”判读、“降阶梯”排查凶险性疾病(如AMI、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致命性心律失常、重度中毒、严重闭合性创伤、妇产科急症)等方法。

1.5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与评判(1)通过经常性复习,熟记上述四种决策方法和相关的“信息模块”和“信息包”,达到“复现”水平。将“流程图”的部分内容“上墙”、全部内容装订成册,起码达到“熟悉”水平。(2)在每一份抢救病历的小结部分,增写分诊、诊断、治疗、安置诸环节使用了何种决策方法,有何新的体会。(3)在每日的晨会上,交班医师介绍有借鉴价值病例的决策方法并现场交流。(4)在每次主任查房时,梳理决策过程,比较不同病例间在决策方法上的异同。(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得失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深入讨论。

1.6观察指标“研究小组”仔细分析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最初2h内的诊治流程,参照主持抢救医师当时标记的决策方法,明确其实际采用的主要决策方法及有无决策失误。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的应用比例,并比较两组决策失误的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训练前、后两组临床决策方法总体概率分布的比较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训练前、后两组失误率比较采用四格表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经过1年余的临床决策方法的强化训练,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假设-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而事件驱动法则无明显变化,意味着决策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进入抢救室后的最初2h内的诊疗中存在明显失误者,在“训练前组”为16例(6.5%),“训练后组”为15例(5.9%),χ2=0.773,P>0.05。意味着在提高决策速度的同时,决策质量无明显变化。

3讨论

急诊分诊方法篇12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通过对急诊预检分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符合分诊护士资质要求的护士10人,平均分为2组,每组5人。A组为实验组进行规范化培训,B组为对照组未进行规范化培训。

2方法

对A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实施1年后与传统管理的B组护士进行对比,探讨规范化培训模式对预检分诊的分诊准确率、急诊处置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2.1分诊人员设置急诊分诊区是迎接急诊病人的第一个窗口,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病人生命安全,因此要合理配置分诊区护士。①分诊护士1人。2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师),负责收集就诊患者相关信息,如就诊原因、主诉、测量生命体征、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等。②抢救岗位1人(1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负责就诊患者的抢救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③陪检1人,负责就诊患者辅助检查及转运工作。④保安人员2人或以上,协助维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2.2分诊用物设置急诊预检分诊处设置在急诊入口处的单独区域,仪器配备齐全,包括体温计、快速血糖检测仪、多参数监护仪等,操作简单,快速显示结果,为分诊工作提供客观依据;配备轮椅、平车、针线、眼镜、纸杯等便民措施。

2.3制定分诊工作制度及病情分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根据评估所获得的信息,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快速识别患者的危急状态,将病人病情按严重程度划分优先就诊等级,使生命垂危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本院采用五级分类法。Ⅰ级病人属危急,需立即进入抢救室,此类病人如果到院后未得到紧急救治,病人可能死亡;Ⅱ级病人属危重,需10分钟内立即监测重要生命体征,此类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生命危险状态;Ⅲ级病人属紧急,30分钟内安排急诊流水优先诊治,此类病人可能危及生命或情况紧急,生命体征稳定,有状态变差的危险;Ⅳ级病人属不紧急,120分钟内安排急诊流水顺序就诊,此类病人有潜在危险性低紧急度;Ⅴ级病人属非紧急,4-6小时内解释、观察,此类病人不属于真正急诊范畴,患者无需急诊处理,但要求在急诊处理,可等待就诊。

2.4规范分诊程序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分诊。美国急诊护理协会在护理实践标准中陈述,综合性的分诊由急诊护士执行,要遵循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工作步骤[1-4。

2.5提高分诊质量接诊方法很多,望闻问切法、谈心解释法、实例举证法、心理调控法、最佳时机法等,最常用的是望闻问切法和选择诊治法。(4)注意事项。要综合考虑如下情况[8]①优先分诊人群:儿童、老人、身体有残疾或有智力障碍者,频繁就诊者、再次就诊者。②需要注意的人群:有虐待或攻击倾向的病人、受酒精影响的病人。③急诊部门因素:工作量、人员配备情况、空床床位数量、分诊业务水平等。

3结果

1年后A组护士在预检分诊准确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高于B组、急诊处置时间明显短于B组。

4体会

三甲医院急诊科工作繁忙,医务人员相对不足,有时病人等待时间较长,这也是急诊医学界所重视和公认的“急诊科拥挤现象”[9],因此对急诊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分诊工作成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病人就医质量及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分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建立科学的分诊专业培训体系,使其科学化、制度化,用于指导实践,将会对急诊分诊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丽洁,杜捷夫.急诊发展是一个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二)[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8(10):514-516.

[2]张杰.中法预检分诊制度的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9(16):3.

[3]程永梅,从露.浅谈急诊分诊技巧[J].中国医药前沿,2008,14(3):118-119.

[4]倪俊霞.个性化护理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9,6(2):94-95.

[5]王芳.急诊护理工作中求异思维的培养[J].天津护理,2007,1(6):352-353.

[6]王蕊.急诊护理分诊的现状与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2007,10(19):64-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