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3 11:28:36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18-03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中处于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或产业链核心部位,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装备制造的高端部分,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是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竞争力高地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念是随着工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转移而出现的。20世纪末,国家提出装备制造概念,重点发展工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十年后,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成为竞争力核心,国家又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新兴产业列为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内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观点:第一,技术先进,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第二,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处于成长期,潜力大;第四,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提供保障。

根据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观点:第一,高技术含量。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了大批研发、技术人才,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第二,高资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必须支付高额研发费用和设备及材料购置费用。第三,高整合性和带动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等多种机构配合,集聚多个行业联合攻关;也会使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共同受益,带动能力强。第四,关系国家战略。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1.“需求—创新驱动”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依托其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产品制造的一种模式。目前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国家。

2.“快速引进—完全吸收—拓展创新”模式。是指快速地将世界先进技术引入国内,使技术被消化吸收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把已引入的技术进行拓展创新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较发达国家。

3.“引进—落后—再引进”模式。是指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仿制国外产品进行产品生产,待该技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之时,会再次引进其他先进技术,如此反复循环地维持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这些国家科技原创能力低,主要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作为获得技术支撑的主要来源,而不考虑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此种发展模式,中国也是这一模式的最典型国家。

三、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集聚区情况

(一)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存在问题

广东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支柱产业,2011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5456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11年7月,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指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广东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设计和成套能力方面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并形成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等七大高端装备产业体系。

1.核电装备。广东核电产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核电产业链雏形初备。广东核电装备产业主要以广州南沙核电产业基地和江门台山核电产业园为中心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为龙头,核岛主设备及辅助设备配套发展的产业链。

存在问题: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安全问题是阻碍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风电装备。广东有丰富的海洋风电资源,具备发展风电产业的基础。广东省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为广东明阳、佛山东兴风盈、广州英格等。风电装备工业年生产总值约为100亿元。

存在问题:风电产业发展不太成熟,经过前十年的爆发期后,出现很多成本、技术、管理等问题,现进入调整期;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施工困难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

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广东重点发展了超大型油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和海洋钻井平台、移动式多功能修井平台、大型工程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珠江口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300万吨。

存在问题: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船舶需求减少,许多企业接单困难,出现亏损;主要靠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来发展产业,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4.航空工业。广东在航空工业领域长期处于空白阶段。直到2009年,中航工业进入珠海后,民用航空工业才开始起步,在旅客登机桥、飞机泊位引导系统、航空货物处理系统方面发展迅速。根据规划,到2015年形成年产244架通用飞机的规模,全省航空产业的产值500亿,初步形成以珠海、广州、深圳为支撑点的黄金三角。

存在问题:相关配套基础薄弱,需长期培育和引导。

5.轨道交通设备。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工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后才开始快速发展。南车集团在广东设置3个生产基地,北车集团与珠海签订协议,准备投资百亿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存在问题:轨道交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整。

6.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第一大产业,聚集着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比亚迪等汽车巨头。2011年汽车产量突破160万辆。预计2015年,广东汽车产量将达450万辆,产值接近1万亿元。

存在问题:核心配套产业链缺失,产值虽大,增加值却不高,急需产业升级;核心制造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产业发展形成依赖。

7.智能制造装备。广东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领域和机器人领域。广东在数控机床研发、数控系统和伺服及驱动系统的普及、功能部件的生产方面居国内前列。广东的机器人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数控系统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存在问题:机床产业和企业实力弱小;机器人研发技术难度高。

(二)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1.高端装备园区扎堆珠三角。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深圳佛山为两翼,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2.大园区定位清晰,小园区混乱发展。广东省在全局上对全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每个主要区域都有主导产业,使其能差异化发展,相关代表大型园区都有明确定位,并且严格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链,是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更多的中小型园区缺乏实力和明确定位,即使有定位也无法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大杂烩”性质的园区。

3.存在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广东数百个工业园中,除了少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园区,其他大部分园区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建设现象也很明显。大多数工业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提升本地GDP,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建立起来,创新能力较弱。只有少数园区是随产业发展需要自然集聚而成,并逐渐成为广东省高端装备园区的主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期将持续3-5年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目前全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调整阶段,将会维持3-5年的调整期,但长期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未来10-15年会迎来强劲增长。

(二)全球及中国大型装备企业布局基本完成

当前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已基本稳定,一些大型装备企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仍不乏个别大型企业还有新的扩张需求。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大额投资更趋谨慎

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2011年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许多企业减缓对外扩张,大额投资更加谨慎。大部分企业正进行内部优化,加快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开拓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高端核心技术转移可能性小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一般都在本土进行,很难转移到国外。以日本为例,即使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中低端产品制造逐步向中国转移,然而大部分核心技术仍保留在日本本土。

五、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一)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广东应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在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群,形成横向、纵向关联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快速成型技术等的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快速成型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实现科研、生产和服务的分工与合作,构建高端装备技术产业链条体系。

(二)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除汽车产业外,广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各行业发展方向既缺乏明确指引,也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各行业在技术发展方向、产品特点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广东亟需完整的发展规划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发展,应针对各个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各领域的同步发展。

(三)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相融合

高技术服务业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配套产业。广东应加快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服务等,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积极开展为用户提供前、后端的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等业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长空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广东装备制造地区品牌

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抛弃大而全的思想,放弃弱势产业,集中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努力打造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品牌。对于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或未来可能领先的产业,制定专项振兴规划,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招商等全方位支持,快速做强产业。同时,加大对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如通过举办大型装备论坛、组织大型装备制造业展览、在世界著名装备制造集聚区举行推介会等向全球进行推介。

(五)建立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广东中小型企业较多,但其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因而,政府应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六)推动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传统装备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广东应统筹规划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全盘考虑产业布局,引导低端产业有序转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采用智慧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移,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将不符合产业规划、效益低、能耗高、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通过“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双转移”等方式,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

(七)合理规划工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尤为重要。为此,广东应对客户需求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土地;对于入园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和考评,提高对入园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求;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也可以通过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八)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东应加快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资源的供给,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及服务扶持上,并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项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创新等工作,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2.黄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浅谈[J].新材料产业,2012(2)

3.陆燕孙.高端装备制造是振兴制造业的突破口[J].中国产业,2010(11)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2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向导,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规范的界定,现阶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走向制造强国。

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模仿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自力更生阶段,90年代以后是依赖进口阶段。虽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的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有显著发展,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主机的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经常因为进口不到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而不得不减产。

第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端装备产品需求量减少,但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引发盲目无序市场竞争。

第三,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低,很少有企业配备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实验室,创新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技术含量高低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对此,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把握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改造升级,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资,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创新调研

用户需求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需求,就是客户直接在市场上寻找供应商采购其需要的高端装备。二是潜在需求。三是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用户自身还没意识到那一方面的需求,但却是其在未来某时期内会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和领域,精准把握创新方向,确立针对性科研项目。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当然,挖掘用户需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清醒认识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不可行性分析,控制科研创新风险。

(三)培养龙头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无一不是从培育大型集团企业开始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时候甚至充当政府发言人,组织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学习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大型集团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竞争。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的联合、重组,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实施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企业。

(四)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正确的商业运营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石,一味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只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逐渐凸显出发展弊端,不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广,企业要与时俱进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形势、企业形式、市场形态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交易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现代交易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向高效率、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迈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主动拉投资走向考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型制造企业走向服务型制造企业,从低价值链环节走向高价值链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的国家经济命脉之一,研究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为用户提供装备使用服务,更要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3001 

1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包括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来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顶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抢占未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2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2011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40.1亿元,同2010年相比,增长了53.86%。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仅工业总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也有所提高,2011年提高到9.2%,同2010年的7.4%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成为吉林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的第四大支柱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吉林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吉林省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51个省级以上的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拥有3个部级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已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电炉公司、四平巨元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3 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建成后,随着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的入驻,以及多家拥有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核心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的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区,吉林省以长客为龙头企业的轨道客车完整产业链已经建成。该产业园区集研发检测、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使长春市成为我国继河北省唐山市之后另一个组织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研发、生产、出口三位一体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基地。此外,吉林省政府还计划建设一批其他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吉林省的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形成。 

3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产业基础扎实 

吉林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吉林省拥有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 

其中,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客已成为世界级的轨道客车产业基地,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配有世界最高端的技术设备,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吉林东北亚通用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是吉林省第一家组装、制造飞机的航空公司,填补了吉林省在组装制造飞机领域上的空白,该公司致力于把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航空公司,抢占国内将领先地位。吉林威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掌握了与无人机相关的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中小型无人机系统及相关系统集成,公司拥有多种无人机产品,并可为客户专门化生产,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1.2 具有人才优势 

吉林省还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35所大学,以及长春光机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使得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1.3 政府支持力度大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本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继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本省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创建长春、吉林、四平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特色工业园区,例如通榆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通榆风电装备产业园等。 

3.2 劣势 

吉林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及其他限制条件,导致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来看,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总量较小、底盘太轻、缺少市场占有量大的龙头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低、研究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3.3 机会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由于国内外存在大量的需求,吉林省如果能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市场,进而走向世界,对本省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4 威胁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德国的“工业4.0”以及美国发布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一样的世界》都提到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吉林省生产的产品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比,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压力较大。 

4 关于促进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吉林省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技术研究中心的带头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攻克技术瓶颈,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4.2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吉林省要在现有的产业基地基础上快速发展,加快新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完整的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进而抢占国内外市场。 

4.3 完善融资机制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性质,资金需求量很大,但是现有的融资渠道很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完善相关的融资机制,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金,加大政府投入,降低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融资门槛,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miit.gov.cn. 

[2]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建议[EB/OL].国家发改委网站chinaneast.gov.cn. 

[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C].吉林省信息和工业化厅http://gxt.jl.gov.cn.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3001

1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包括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来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顶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抢占未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2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2011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40.1亿元,同2010年相比,增长了53.86%。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仅工业总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也有所提高,2011年提高到9.2%,同2010年的7.4%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成为吉林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的第四大支柱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吉林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吉林省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51个省级以上的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拥有3个部级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已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电炉公司、四平巨元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3 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建成后,随着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的入驻,以及多家拥有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核心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的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区,吉林省以长客为龙头企业的轨道客车完整产业链已经建成。该产业园区集研发检测、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使长春市成为我国继河北省唐山市之后另一个组织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研发、生产、出口三位一体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基地。此外,吉林省政府还计划建设一批其他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吉林省的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形成。

3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产业基础扎实

吉林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吉林省拥有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

其中,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客已成为世界级的轨道客车产业基地,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配有世界最高端的技术设备,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吉林东北亚通用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是吉林省第一家组装、制造飞机的航空公司,填补了吉林省在组装制造飞机领域上的空白,该公司致力于把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航空公司,抢占国内将领先地位。吉林威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掌握了与无人机相关的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中小型无人机系统及相关系统集成,公司拥有多种无人机产品,并可为客户专门化生产,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1.2 具有人才优势

吉林省还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35所大学,以及长春光机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使得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1.3 政府支持力度大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本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继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本省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创建长春、吉林、四平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特色工业园区,例如通榆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通榆风电装备产业园等。

3.2 劣势

吉林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及其他限制条件,导致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来看,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总量较小、底盘太轻、缺少市场占有量大的龙头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低、研究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3.3 机会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由于国内外存在大量的需求,吉林省如果能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市场,进而走向世界,对本省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4 威胁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德国的“工业4.0”以及美国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一样的世界》都提到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吉林省生产的产品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比,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压力较大。

4 关于促进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吉林省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技术研究中心的带头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攻克技术瓶颈,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4.2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吉林省要在现有的产业基地基础上快速发展,加快新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完整的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进而抢占国内外市场。

4.3 完善融资机制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性质,资金需求量很大,但是现有的融资渠道很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完善相关的融资机制,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金,加大政府投入,降低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融资门槛,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

[2]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建议[EB/OL].国家发改委网站.

[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C].吉林省信息和工业化厅http://.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5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关人士介绍,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据《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依然只是制造大国,算不上制造强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石勇认为,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据他介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

根据2009年各国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可以说,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做大,下一步的目标是做强”,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人士表示。

《规划》指出了5个细分行业的重点方向:

航空方面,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

在高速铁路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海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与系统,同时,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底矿产资源装备、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可总体概括为一个战略、一个目标。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结构调整主攻方向为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升级是指大力推行自主创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产品率超过30%,获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速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局部优势,现代制造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集聚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大型企业集团制造服务业收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常规装备制造业水平位居世界前茅,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基础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80%,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四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左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国家工业平均水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五是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逐步下降:企业清洁生产审批比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逐步提升,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6

中车株洲所历经五十余年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施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已建设有八个部级技术创新平台、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00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始终领跑我国轨道交通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成“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和电气系统集成技术、变流及其控制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自2006年以来,株洲所累计创造1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如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在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形成引领,同时实现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成为了株洲所近年来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就株洲所采取的创新举措进行浅析介绍。

1建设技术平台,打造科研体系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依靠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是创新,在装备制造行业,这种创新更多的集中体现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技术创新如果能建立在良好的科技管理平台上,则更有利于实现其追求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而科技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对企业整体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是对科研开发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管理,科研体系的打造,将全面、规范的为科技创新提供管理服务平台。公司以研究院为形式载体,建立具备很强创新能力、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的基础研发平台;建立具备成熟可靠的针对包括重载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工业传动、光伏发电、风电、电动汽车、工程机械等不同类型的应用研究平台,实现与目标市场无缝对接;建立支撑轨道交通及基础平台发展的开放式、资源共享、性能可靠的试验技术平台,以及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与科研管理,通过滚动发展、复制扩张,来满足公司快速规模化发展、国际化的需求。研究院研发体系以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为指导,前端扩充到市场研究和产品规划,后端扩充到后生命周期的管理,重点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开发方式由订单驱动转化成订单驱动与平台/基础技术驱动并行、技术管理与管理支撑体系等领域的改进与提高,从而实现战略目标的达成,做到集中株洲所资源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

2创新助力发展,核“心”成就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高铁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人引以为豪的高铁九大核心技术中,株洲所的研发成果就有三项,即牵引变流器、牵引控制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在此基础上,株洲所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交通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大力进军城市轨道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能量回馈供电等产品领域,打破了“洋品牌”对城轨核心技术的垄断,树立起“中国自主机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2012年5月,株洲所成功试制了国内轨道交通功率最大的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同年12月,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沈阳地铁二号线成功实现载客运营,成为我国首个投入运营的永磁牵引系统产品。技术的领先造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株洲所城轨产品不仅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还选销土耳其、新加坡等国家,实现了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同台竞争。

3产业上下拓展,同“心”实现多元发展

为发挥公司核心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继续保持良性快速的发展态势,株洲所未雨绸缪,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出了“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同心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扩张战略。依托在轨道交通牵引传动领域的强大技术底蕴和行业影响力,株洲所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完成的产业链。在上游,株洲所加大投入开展了IGBT技术的创新及成果转化。IGBT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被业界誉为功率变流装置的“CPU”。2012年株洲所自主研制轨道交通3300VIGBT芯片通过鉴定,标志着中国中车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自主掌握集IGBT芯片研发、模块封装、系统应用于一体的企业,真正掌握了“中国芯”的核心技术。在下游,株洲所持续发力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内同时拥有电动汽车整车资源、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先后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长株潭、昆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在风电产业方面,已在中车内部打造了国内唯一从整机系统集成到叶片、逆变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全生产链,竞争优势明显,在风电行业低迷时期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并保持微利。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7

制造业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都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制造业通过不断吸收微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环保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断向先进制造业进行转变。2009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这表明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已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十二五”时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阶段。《“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准。据参与起草《规划》的权威人士透露,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着眼五个细分行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剖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和措施,从而提出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启示。

何谓“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和日本的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的改造问题提出来的,主要是重化工业基地的产业改造和重新振兴问题。80年代初期,“再工业化”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再工业化”主要强调产业的结构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度高转型;21世纪的今天,“再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复苏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革,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装备制造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新兴产业是否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这必将是“再工业化”的一个主攻方向。从长期来看,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来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概述

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本土工业,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实现经济的复苏。实行“再工业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转变就能够完成,美国将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制造企业难以消化高额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投资花费。为了保障“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已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首先,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作用重新凸现出来,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目前,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向实体经济转型,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振兴制造业的有关立法工作;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大力培育新兴先进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等。

其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2010年,美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医疗卫生领域、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通信领域和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政策措施。

第三,鼓励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并没有因此而大幅度减少研发投入。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美国对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了巨资,借助于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又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美国把中小企业视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主体力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009年3月16日,奥巴马宣布计划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拨部分款项(约7.3亿美元)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9年10月21日,奥巴马宣布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计划,以帮助小企业渡过信贷紧缩难关。2009年12月11日,奥巴马政府计划将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用于扶持小企业,旨在遏制失业率高企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还准备要求国会对TARP进行修正,放宽将施加给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国政府还多次敦促美国银行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的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

最后,重视产学研。

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而非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实施,主要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可见,这是美国官产学研协同作战振兴制造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启示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首先,须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转移到依靠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上来,要求制造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和服务支持。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装备,如半导体,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设备、深水海洋和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基本上由国外垄断。 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须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基次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

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之一是强调和重视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由于其产品和工艺的复杂性,技术研发的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风险很大,因此技术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必须加强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当前,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已经陷入了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是否能引领世界》的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薄弱,高端装备制造呈现失守困局,尚不具备引领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潮流的能力。目前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深水海洋石油装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可见,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中国制造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与美国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并推动未来经济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共同加大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尤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基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需要培育核心企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规模生产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需要有选择地重点扶持一些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组建大型装备企业集团,运用各种经济财税立法政策,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因为很多中小企业在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等方面对大企业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借鉴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创新,从而促进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

最后,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联盟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8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扶持其持续高速成长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缺乏核心竞争力、扶持政策不完善的现实状况,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促进该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我国相关财税支持政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有待完善问题,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扶持政策,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财税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研发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研发创新所产生的创新收益很难被私人企业完全独占,并且经济主体无法从其他收益获得者获取补偿,这样会产生外部性,运用财税政策对该产业的研发创新行为进行必要补贴与激励支持,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技术外溢损失,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该产业的发展会涉及多种技术、多部门与多地区的综合协同发展,相比传统制造业存在着更复杂的协调问题,高端装备制造业往往会受到传统行业排斥与阻扰,这样需要政府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财税机制,内统筹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税收机制,解决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客观存在的协调失灵,这是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再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与成长期业,此时,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与服务市场份额低、在全球核心竞争力相对缺乏、面临融资困难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运用适合的财税政策工具对该产业进性引导与激励,推动其快速成长发展,逐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而且,财税政策主要通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来源、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引导与激励作用,依据这些方面的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合适的财税政策工具进行激励扶持。

三、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有待完善之处

已有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不大;(3)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5)对该产业的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该产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7)对激励该产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等等。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法》,加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纳入其中。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设立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投入扶持该产业的支出结构,应优先向国家重点培育的行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与此同时,应加强财政扶持该产业发展的绩效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该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激励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该产业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4―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该产业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高端装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由于处于幼稚期向成长期转变的过程,其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该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为非国有的情况下,常常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较难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政府应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 高端装制造业,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高端装制造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增值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高端装制造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此外,对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对高端装制造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 “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意义重大,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与服务出口退税的范围,降低其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税率;进口该产业所需设备、随同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可考虑免征或减征进口环节流转税。运用多种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扩大该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运用税收抵免加计扣除、税收饶让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该产业提高对外投资比例;加大财政补贴对该产业的国际与“走出去”扶持的力度。

(六)财税政策应加大对该产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其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该产业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

(七)财税政策应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激励其做大做强,促进产学研融合。比如,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增加这些中介机构与该产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创业园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9

摘要: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发展问题。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不足,税收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乏力。应在未来5—10年中,对于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和智能五大类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扩大资金来源、引导技术创新、支持人才培养、促进市场开拓、鼓励兼并重组方面实施必要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06809

一、引 言

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1],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现阶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五大领域[3]。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和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连续两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经过五年努力,我国的装备工业产业体系日益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

但是,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技术投入少、创新能力弱、销售收入低、发展速度缓、竞争能力差等问题,影响着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强国的进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发展初期高投入、发展中期高风险、发展后期高产出的行业,因此,在其培育和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手段。从市场缺陷的角度看,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其必要性;从财政税收政策杠杆作用的角度看,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其可行性;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成长性的角度看,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其紧迫性。本文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规律,着重研究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并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出符合实践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关于产业保护的政策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Hamilton与德国Liszt的民族工业保护论。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资助对于企业增加自身研究与开发经费(R&D)的促进作用上;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包含于制造业、产业视角之中,对于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包含于政府宏观政策视角之中。

在政府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方面,1776年美国建国初期,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1790)洞察到英国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向国会呈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认为美国若想经济独立必须重视发展制造业,走“工业建国之路”,为此他提出诸多国家保护、扶持和发展制造业的措施,如发放政府贷款为私营工业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以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为各类工业发放津贴和奖励资金;对于本国能够生产的但竞争力弱的进口商品实施严厉的限制进口政策,通过保护关税政策鼓励幼稚工业发展[4]。李斯特[5]坚持生产力理论,认为贸易政策应服从于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工农业的需要,为此在德国经济实力处于扩张并在向农业和制造业并存或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并存的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有目的和有意识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1971 年,经济学家Robinson 建立了增长原因模型,用来验证工业部门比非工业部门具有更高的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6]。

在政府补贴对于企业R&D的杠杆作用方面,主要有三个研究视角:第一,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作用。Jones[7]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Tait[8]认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消费型增值税是最理想的增值税税种。第二,关税对于新兴产业的保护作用。Kletzer[9]和Bardhan[10]研究了关税保护对于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第三,财政税收政策对于企业R&D的影响。熊彼特[11]、Arrow[12]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3]认为企业R&D支出对于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all[14]和Reenen[15]研究了财政税收政策对企业R&D的影响; Bloom[16]运用8个国家数据测度R&D税收优惠的成本利润率;Guellec和Pottelsberghe[17]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7个国家的数据扩展了Bloom[16]的研究成果,认为税收对于R&D支出的价格弹性为负;Spence[18]和Capron[19]认为,财政补贴能够促进企业从事更多的R&D活动,政府长期资助的领域对企业的研发有明显的刺激作用。Shrieves[20]、Carmichael[21]和Wallsten[22]认为补贴对于R&D具有替代效应。Antonelli[23]则从创新机制的交互学角度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财政补贴对于R&D具有互补效应。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国内学者开始陆续关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研究。

在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方面,殷醒民和刘子馨[24]认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为传统的产业体系。朱森第[25]认为制造业是国防现代化、国家安全和知识经济的基础。杨叔子和吴波[26]强调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工业,没有机械制造业就没有独立的工业;中国若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同高技术相对应的机床制造,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和工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7]的报告认为中国正以全方位开放的方式加速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正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分工体系。葛建新[28]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推动力量。

在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方面,朱高峰[29]建议政府应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提高和发展制造业特别是提高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并采取有效措施。杨志刚和吴贵生[30]从路径依赖角度出发,认为单纯技术引进加国产化的方式容易使企业产生行为型路径依赖,保持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多样性是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最好选择。王钰和孙慧[3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鉴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非均衡性及各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评价研究。李凯和李世杰[32]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通过探究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结构。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程学院发表《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咨询研究报告,提出了利用税收杠杆、强化政府采购、制定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33]。崔万田[34]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为对象进行研究,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制度创新,政府应为此提供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孙钢等[35]比较了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适用的流转税类、所得税税收优惠,提出以税收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张海星[36]认为在振兴东北的大环境下,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促进东北装备制造业振兴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陈柳钦[37]认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随着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3],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从2010年开始,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入井喷时期。肖兴志[38]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框架。张凤瑞和苗壮[39]以近年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国税税收数据为基础探讨装备制造业的税收贡献情况,提出了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范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范围已经得以明确,但已有研究内容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综合视角,较少涉猎具体的某项战略新兴产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和学者对于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门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税收政策的系统而专业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三、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理论分析

相对于一般成熟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和新兴性两大特征,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

(一)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分析

从外部性角度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收益很难完全被私人企业独占,而经济主体又无法向收益的其他获得者索取补偿或者报酬,产生外部经济效果。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行为加以必要补贴和鼓励支持,可以避免技术外溢损失,保证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从市场失灵角度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涉及多技术、多部门和多地区的分工协作区,存在着相对于传统产业更为复杂的协调问题;出于自身利益,传统产业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构筑进入壁垒加以排斥或阻挠,需要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税收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客观存在的协调失灵。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成长性分析,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尚属幼稚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小,产值低,产业内部严重失衡,处于不平等和脆弱的地位。同时,市场失灵导致生产经验不足、资本市场不完备等私人行为失败,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发展初期举步维艰并极有可能蒙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关税保护、财政补贴等财政税收政策对其加以积极引导和保护,支持其建立起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经济规模,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二)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和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财政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作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金来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从财政支持政策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针对于高端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增加用于创新研发的资金规模,并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为了把财政资金投入作为现时资本流的因子纳入生产函数的分析中,本文假定高新技术投入与其他资本存量是相互独立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的替代性忽略不计。则其生产函数为:

其中,L表示技术科研人员;K1表示资本存量;K2表示高新技术投入;A表示技术进步;t表示时间向量。对原式求导:

现定义,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生产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在生产中,无论就高端装备制造业某项具体技术运用情况看,还是就产业技术改造全过程看,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时间通常是很漫长的。从长期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角度,可将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合并称为技术革命发生期,而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单独称为非技术革命期。

在非技术革命发生期的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里,如果部门基础进步率dAdt1A的值有限,则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投入的增长必定成为决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极有可能等于或大于100%,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常的非技术革命时期,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对于产业技术更新和创新意义重大。

从税收支持政策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品研发环节存在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税收支持政策既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及利用率、减少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收益的风险、降低高端创新成本、提高装备制造业收益,也可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研发活动,促使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引导创新成果在行业间扩散。现以研发投入作为衡量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效益指标,利用比较静态来体现税收干预政策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提升作用。在图1中,横轴为研发投入,纵轴为外购高新技术产品等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在

企业研发活动得到税收优惠政策之前,图1中等成本线为C1,等产量线为Q1,点E1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当企业研发活动得到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自主研发的研发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发生变化,此时企业的等成本线为逆时针旋转至C2,与新等产量线Q2相切于E2点。在新均衡点下,企业效益得到最大化提升,研发投入从X1点移至X2点,研发支出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四、我国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税收政策考察

(一)我国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政策考察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适用的财政政策形式主要有财政资金投入、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方式。如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高铁年投资7 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建部分占40%—60%,动车采购部分占10%—15%[40]。对海洋工程装备总投资2 500亿元人民币[41];对大飞机项目研发投入600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大型民用客机的科研费用达400亿元人民币,用于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科研费用达200亿元人民币[42]。在财政贴息方面,2009年,对地方和中央企业装备制造业类技术改造项目安排贴息75亿元人民币[43]。在财政补贴方面,在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等领域的补贴中,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25%—30%,有时甚至高达50%[44];在政府采购方面,对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研发的试制品以及首次投入市场的产品,符合先进技术发展方面的,由政府进行首批购买。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不足。装备制造业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依赖于高端技术,技术创新强度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图2可见,2005—2010年中央财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在绝对数值方向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年研发经费仍然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从相对数值看仍显不足[45]。很明显,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政府尚未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必要资金支持不足,无法满足具有战略地位和新兴产业特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对于资金的迫切要求。

(二)我国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税收政策考察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适用的税收政策形式主要有税额减免、出口退税、先征后退和加速折旧等方式,主要涉及增值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如在税额减免方面,自1998年1月1日起,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中,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和技术,免征进口增值税;属于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进口设备及其配套件、备件和技术,免征进口增值税;属于国家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46]。企业为生产《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产品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其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47]。在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1月1日起,船舶、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器、数控机床等列名货物的出口退税率维持17%[48];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将航空惯性导航仪、陀螺仪、离子射线检测仪、核反应堆、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14%提高到17%[49]。在先征后退方面,在国务院确定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内,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转作国家资本金,用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务院确定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包括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大型环保设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型施工机械、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新型纺织机械、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民用飞机及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联装设备、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工程和医疗生产专用设备[50]。在加速折旧方面,企业进行中间试验,其中间试验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30%—50%;电子生产、船舶工业、母机机械企业、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化工生产、医药生产企业和经财政部批准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51]。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乏力。在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通常只能适用一般的常规性税收优惠,如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计算企业所得税[52],而此类一般的常规性税收优惠不仅适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适用于所有各类产业,税收制度中极度缺少针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定的税收支持与激励政策。在税收政策的总体规划上,更是缺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税收安排,亟待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税收支持体系。在仅有的税收政策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适用的税收优惠税种局限于企业所得税和商品与劳务税,税收支持总量不足,税收支持力度较小,税收支持方式过于简单。在已有优惠政策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增值税方面,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制度使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税负重于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客观上存在着制约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不在低税率和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列举范围之内;在营业税方面,未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地区和行业对于技术转让行为仍然重复课税,不利于技术成果的转化利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鼓励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少;税收优惠侧重于科研成果,忽略科研和开发环节;缺少提取投资风险准备等减少税基的事前利益优惠;特定的税收支持政策隐含指定的附加条件,新兴行业和初创阶段企业难以真正受益,产业进步、技术产业转化以及吸引资源要素投入受到极大影响。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2012—2022年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设定的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发展目标,为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产业规模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在基础配套能力方面,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技术及核心装置得到普遍推广应用,高端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超过30%;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明显提升产业集中度[2]。应明确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五个主要发展方向,强化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财政税收政策设计应基于和遵循企业的发展阶段,在创业初期着重于对产业的扶持和鼓励,在成长期侧重于对企业收益的优惠,紧扣资金来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推出有针对性财政税收政策,满足工业转型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实现以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宏愿。

(一)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资金来源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国家核准或审批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依照其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长期性建设国债,保证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资金支持的持续性;以现有资金资源为基础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保持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在税收政策方面,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程,允许企业从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抵扣进项税额,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和税收负担。对于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机构担保取得的保费收入,和金融机构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贷款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商品与劳务税。对于企业投资者以从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40%的税款。对于大型国有、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革和不良资产处置所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社会资金转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对于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所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建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二)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予以财政补贴,支持实现技术设备的优化升级。对于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进步项目,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在年度预算安排中安排必要的专项财政资金。

在税收政策方面,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叠加效用,引导企业加快装备更新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准予新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前按照一定比例列支科技创新投资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开发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产品以及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20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摊销,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研发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发生的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的转让所得,未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支持技术在企业间的流动和转移。鼓励研究院所转制为企业,对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商品与劳务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给予减免优惠,建设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

对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高端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一定时期内免征商品与劳务税。对于金融机构为研发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高端装备制造研发活动提供贷款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商品与劳务税、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鼓励货币资本拥有者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活动提供支持。

对于需要引进技术的重大技术装备,以及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而进口的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进口关税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鼓励企业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创新。对于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并形成国际化品牌、研发国际化技术和开展国际经营,参照高新技术企业施以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联合研发和创新。

(三)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安排资金予以表彰和奖励,培养创新型的研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高级技能等专业人才。

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各级政府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人才奖励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必要费用扣除标准,并实施动态管理,使用其扣除额标准与CPI指数相关,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支出水平。在企业所得税中,准予企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所支付的工资,在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满足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要。

(四)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开拓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普遍运用指定产品政府采购方式,鼓励高端装备企业生产技术先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在各行业内逐步替代性能落后、污染较重的装备产品,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强制实行政府采购,并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

在税收政策方面,尽快在全国范围全部行业内推行增值税,允许高端装备企业购买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对于上述技术,若属于国内外先进技术,准予快速摊销;对于上述技术所对应的固定资产,准予加速折旧,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生产的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高端装备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对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高端装备或设备,准予装备投资额的200%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应同时规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的企业若在5年内转让、出租高端装备或设备,应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五)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以财政贴息方式,对大型高端装备制造重组企业经批准发行股票、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或短期融资券行为予以支持。

在税收政策方面,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装备制造企业与非装备制造企业之间、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重组,免征联合与重组过程的商品与劳务税、印花税与企业所得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EB/OL]国发[2006]8号, 2006-06-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ll29383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580681html2012-05-07

[3]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国发[2010]32号, 2010-10-10

[4] 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佛逊“农业立国”之争[J]历史研究, 1994,(6):127-130

[5]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85

[6] 陶开宇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04,(2):146-149

[7] Jones,RWAmericas High-Tech Industries: Tysons Policy Proposals[J]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1994 ,(3): 154-157

[8] Tait, AAA Not-So-Simple Alternative to the Income Tax for Socialist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 Comment on McLure[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2, (2):239-248

[9] Kletzer, KECSaving and Investment in an Open Economy with Non-Traded Good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9, (1):735-752

[10] Bardhan,PEfficiency, Equ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su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4):1344-1356

[11]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488

[12] 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4):155-173

[13] OECDTax Incentiv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ssues[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y, 20021-37

[14] Hall,BHHeart of Darkness: Modeling Public-Private Funding Interactions inside the R&D Black Box[J]Research Policy, 2000, (3):1165-1183

[15] Reenen,VHow Effective Are Fiscal Incentives for R&D?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 2000,(1):449-469

[16] Bloom,NDo R&D Credits Work?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 1979-97[Z]2415

[17] Guellec,D,Pottelsberghe,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3,(3):225-243

[18] Spence,AMC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 [J]Eeonometriea, 1984,(2):101-121

[19] Capron,HThe Role of the Manufacturing B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and Public Services[J]Regional Studies, 1997,(4):681-693

[20] Shrieves, REMarket Stracture and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78,(4):329- 348

[21] Carmichael,JThe Effects of Mission-Oriented Public R&D Spending on Private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e, 1981,(2):617-627

[22] Wallsten,SJ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Industry R&D Programs on Private R&D: The Case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2):82-100

[23] Antonelli,CThe Governance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within Innovation Systems[J]Urban Studies, 2002,(3):1051-1063

[24] 殷醒民, 刘子馨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中国1978—1998年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70

[25] 朱森第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机电工程技术, 2001, (2):10-16

[26] 杨叔子, 吴波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报告汇编, 2003145-150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R]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03-205

[28] 葛建新对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几点认识[J]经济管理, 2004, (2):24-27

[29] 朱高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95

[30] 杨志刚, 吴贵生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 2003,(4):13-24

[31] 王钰, 孙慧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非均衡性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4,(12):6-14

[32] 李凯, 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 2004,(12):68-76

[33]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3,(21):6-8

[34] 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的比较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11):5-11

[35] 孙钢, 张学诞, 许生中外装备制造业税收政策比较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 2006,(78):61-69

[36] 张海星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8,(5):46-52

[37] 陈柳钦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路[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9,(2):79-85

[38]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155-157

[39] 张凤瑞, 苗壮辽宁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分析——兼谈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 2012 ,(3):46-52

[4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铁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2011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 2011-01-04

[41] 陈其珏海洋工程装备十二五总投资将超2500亿[N]上海证券报, 2010-09-02(6)

[42] 万钢中国大飞机项目总体投入将达2千亿[EB/OL]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2009-05-08

[4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 [EB/OL]2009-05-14

[44] 孟斯硕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即将[N ]中国证券报, 2011-11-17(7)

[4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223- 255

[46] 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EB/OL]国发[1997]37号, 1997-12-29

[47]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EB/OL]财税字[1999]273号, 1999-08-20

[48]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EB/OL]财税[2003]第222号, 2003-10-13

[49]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EB/OL]财税[2008]177号, 2008-12-29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10

鉴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进行了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使用DEA 方法进行效率测算。虽然DEA 方法具有不需要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刘兴凯和张诚,2009)[3]等优点,但是其未能考虑企业结转活动的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大量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等资产、负债,员工也需要大量的培训,这些投资必将会对未来的企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忽视这些投资的结转活动,将无法正确测算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由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动态松弛测量(DSBM)模型不仅将企业的结转活动纳入模型,而且可以测量企业每期的效率得分,相对于静态的DEA 模型能够更准确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高智力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整合。因此,智力资本应当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当前没有文献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的作用。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精尖行业,容易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资本约束,而且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进行干预,并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商誉,获得更多的投融资项目。那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是否会对企业效率产生改善效应呢?二者又是否对企业效率产生联合改善效应呢?本文在使用DSBM 模型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后,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检验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的改善效应以及二者对企业效率的联合改善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改进方式;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简要阐述了DSBM 模型的框架和Tobit 模型的设定及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讨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测算结果与Tobit 模型回归结果;最后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测量

目前,国内外直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一般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效率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綦良群等,2014;牛泽东和张倩肖,2012;原毅军和耿殿贺,2010)和静态DEA 方法(韩晶,2010;陈爱贞和钟国强,2014)测算效率。SFA 需事先根据研究对象设定正确的函数形式,但是现有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准确设定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函数形式,因此使用SFA 测算的效率存在偏差;DEA 方法则可以避免由于函数形式的不同设定而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刘兴凯和张诚,2009)[3]。

然而,传统静态DEA 方法由于忽略了连续时期的结转活动而不能被用于测量企业长期效率的变化,DSBM 模型则将结转活动纳入模型,可以更好地测算企业长期效率。而且相对于假设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变化的径向基模型,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DSBM 模型属于非径向基动态DEA 模型,允许投入、产出与结转变量的非同比例变化,可以准确测量一段时期内具体每期的企业效率,比传统的静态DEA 方法更准确。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水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受到极大关注。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Marvidis(2005)与Riahi-Belkaoui(2003) 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及美国最具国际化的80余家跨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

Ghosh 与Mondal(2009)基于印度软件和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与利润率显著正相关[13]。国内学者李冬伟、汪克夷(2009)与秦辉、王瑜炜(2014)以及陈劲等(2004)与傅传锐(2007)基于国内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17]。蒋谈与茅宁(2008)甚至认为企业只有注重对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育才会获得长期的战略绩效[18]。

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与企业效率的关系。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结构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的影响却不显著[10]。而Firer(2003)基于南非75 家上市贸易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再显著。国内学者李嘉明等(2004)与万希(2006)还发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获利能力均有正影响,但存在显著性差异[20,21]。陈晓红等(2010)与曹裕等(2010)研究还发现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会因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存在差异。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蒋天颖与王俊江,2009;卢馨等,2009;张慧颖与吕爽,2014)。

(三)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现有文献对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Megginson 和Weiss(1991)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而且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绩效(Cable 和Shane,1997)。Spekman(1998)则认为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缩短产品市场化时间提升企业绩效。但是Gompers(1996)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IPO 之后实际绩效会下滑,Jain 和Kini(1995)基于北美市场136 家企业IPO 前后数据研究发现,IPO 前后无风险投资企业比有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下滑速度更快。国内学者蒋健等(2011)认为风险投资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盈利能力与业绩成长有促进作用。陈见丽(2012)则发现当企业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超过30%后,企业的业绩成长状况变差。

还有学者研究了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效率的影响。Lerner(2002)和Leleux 与Surlemont(2003)研究发现,拥有政府背景比无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具有潜力但又缺少投资企业的认证作用更强。Celikyurt等(2012)和Krishnan 等(2011)发现,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较强,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与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绩效水平。Brander 等(2002)、Hochberg 等(2007)及Tian(2012)发现,具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互补性管理经验,还可以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Bottazzi 等(2008)指出联合投资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对其监督作用具有消极影响[41]。Nahata(2008)与Krishnan 等(2011)发现,声誉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构建有利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吴超鹏等(2012)、侯建仁等(2009)与孙杨等(2012)基于国内数据得出了类似结论。

现有文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企业效率的测度主要采用静态DEA 与SFA 等方法,没有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结转情况;第二,只注重企业智力资本或风险投资对效率的单一影响,缺乏对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联合效应的研究;第三,缺乏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风险投资与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DSBM 模型测算企业的动态效率,并使用面板Tobit 模型检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单一影响和联合效应。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DSBM 模型测算了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并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检验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得分的改善效应,以及智力资本与其构成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风险投资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的联合改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呈下降趋势和发散特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其构成要素中除物质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效应显著外,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改善效应并不明显;(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持股比例较高和声誉较好的风险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均具有联合改善效应,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则与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存在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则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科学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改革,依靠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政府部门应强化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引导,改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合机制,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融资、服务、管理等体系和模式的改进,促使完整高端装备制造业链条的建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企业效率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促进效应,促使企业改善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改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效率,逐渐缩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效率水平的差距。

第二,优化智力资本结构,突出物质资本的作用。智力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反映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科研设备的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学的企业文化及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为了通过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除了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之外,还应强化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放弃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还应当继续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加强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基础环境建设,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实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11

“十二五”以来,各地纷纷将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调转升级的重点。淄博市工业体系比较完备,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加快突破经济发展困局的重要着力点。

一、发展现状

淄博市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行业规模扩大,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增加。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较2011年增加133家,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分别较2011年增长190%和310%;大型水环真空泵、大型高压电力设备、高精度减速机等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涌现。二是内部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升级不断深化。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占全部装备工业的比重达34.8%,较201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占全部装备工业的比重分别较2011年提高22.4个和31.7个百分点。三是效益有所提高,投资相对领先。高端装备制造业2014年实现利税较2011年增长140%,2011~2014年间年均投资增幅达21.2%,领先同期全部投资年均增幅4个百分点。

对比行业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突出的问题。

(一)“小、零、散、弱”的结构性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组织结构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5年全市中小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占到96%,带动作用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明显偏少。产品结构方面,生产单机、零部件等普通配套产品的企业多,主机产品所占比例只有15%左右。在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方面,区域内企业之间、链条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性的联动增长机制;技术结构方面,产业整体研发能力还相对较弱,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相对较少。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突出,高端产品难有定价权,整体效益不够理想

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产业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或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国外等因素影响,产品盈利能力明显减弱,产品利润来源于技术成分较低。2014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6.53%。

(三)政府管理相对粗放,扶持发展方式值得研究

一是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置性门槛设置还比较缺乏,容易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二是基层政府对企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导致信息不对称。三是在产业基金设立、项目资金扶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影响企业造血发展方面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四)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人才方面还不足

一是多数企业求稳、求快,追求短期效益,不愿冒风险投资做基础性研发。二是不少企业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升、重加工制造轻研发试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跟风趋同多注重特色少。三是不少企业长期依赖企业自有资金滚动发展,造成产品更新慢、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在竞争中丧失发展先机。

二、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势行业确立的基本优势,有利于增强巩固发展能力

一是以新华医疗和中保康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由单纯的制造向系统研发、集成销售转变。二是以唐骏欧铃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大力研发生产各类电动汽车,成为省内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聚集区。三是轻工机械领域,造纸机械和玻璃机械继续保持优势。四是锻压装备、机电及泵类等产品优势进一步聚集。“锻压装备・淄博淄川”、“电机及泵・淄博博山”两个园区被认定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五是泰宝镭射的电子标签产品、银河高技术的陶瓷覆铜板产品、纽氏达特的工业用机器人减速机产品等都瞄准前沿领域,物联网设备、高端电子信息设备、工业智能装备等产品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优势。

(二)产业链条式发展增强了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全市大力实施“铸链工程”,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环保及装备技术产业等8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链内联盟企业采取抱团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新华医疗器械向联盟成员单位开放GPO采购平台,实现成员共性材料采购,有效降低成本。市矿山装备产业联盟通过成员共同对外推介,取得了抱团发展、共同受益的良好效果。

(三)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使产业具备联动发展潜力

全市发展形成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山东唐骏欧铃汽车、淄博柴油机、山东巨明机械等众多骨干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领域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达50余家,形成了从核心技术到最终产品、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生产,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条。

(四)基础产品高端化空间广阔将激发行业配套发展潜能

我市泵类、电机、减速机、轴承、板簧、齿轮等基础件生产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具备产品更新升级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从外部因素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四基”发展严重滞后,关键功能零部件替代进口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巨大,对我市众多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五)省会都市圈关联发展将有效激活全市承接发展潜能

随着济青高铁北线的开工,将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为我市对接济青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市基础工业优势明显,济南、青岛在资金、研发和高端人才方面占优,完全具有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

三、发展策略

策略一:树立“围绕优势基础产品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实力提升”的补充思路。围绕全市的优势基础产品,从点上出发,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占据产业高端市场基础配套产品领域,壮大实力,继而促使企业具备沿产品链条向上层高端产品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在产品线上进行突破,最终推动产业在面上实现基础牢固的转型升级。

策略二: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增强发展的着力点。要突出对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项目引进,避免走加工环节过渡膨胀、无序竞争的老路。同时,提倡企业在做强的基础上适时做大,在专长领域稳固的前提下实施多产业发展;提倡把“小产品”做成“大文章”,在“细行业”培育出“小巨人”,打造“专而强”的优势企业。

策略三:多措并举,改善帮扶企业发展的方式。一是避免出现扶持发展“空心化”现象,使中小科技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二是项目资金扶持应更多投向有实质性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或科研机构,促进市场研发主体的合作攻关。三是积极完善地方资本市场,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四是鼓励定向培养人才,对于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

策略四:引导企业八方面转变,努力改变经营策略。一是发展方向要从单纯制造向制造和服务并重转变。二是产品领域要从主机产品向主机与配套产品并重转变。三是市场领域要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四是经营范围要从资产经营向资产和资本经营并重转变。五是生产过程要从单件小批向生产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流水化、绿色化转变。六是管理模式要从工厂制向集团化、事业部化、内部市场化转变。七是经营领域要从装备制造向前后端领域延伸转变。八是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

(作者单位为淄博市统计局)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12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才能保证产业的领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优势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先,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往往是被少数垄断企业所掌控。因此,要使高端装备制造在国际上占领先机,就需要建立起顶级制造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联盟,增强其技术竞争实力。调查显示,较之美国的技术垄断合作,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行动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合作联盟明显落后,特别是顶级企业的技术合作十分欠缺。

因此,有必要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入手引导顶级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性垄断合作。可以促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航空装备制造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在卫星及应用技术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远船务集团及太平洋重工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

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主要产品是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等。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依据产品性质从同类企业中遴选顶级企业促成其进行技术性研发合作,组成垄断性技术联盟,实行生产和技术优势的互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可统筹国家顶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力量,集中进行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国家可考虑设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奖励制度”,按行业组织实施“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工程”,突出制造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主体地位,支持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国家装备制造科技计划和重点工程项目,引导顶级企业培育和创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帮助企业构建起支撑产品设计创新的研发平台。

二、引导和促成高端装备制造巨头建立研发设计平台,建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支持多学科的优化研究,引导制造业巨头与相关高校建立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合作研发平台。可以促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建立航空装备制造研发合作;促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卫星及应用的研发合作;促成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与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建立轨道交通研发合作;促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合作;还可以促成华中数控、智云股份、天马股份、南通科技、华东数控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智能制造的研发合作。更进一步,可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启动智能装备重、特大项目建设,瞄准世界500强的生产技术,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向纵深发展;要全力推进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智能装备的制造,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环境支撑服务、培训服务、推广服务、评价服务、公共服务等还很薄弱,特别是全国范围的制造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且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足够重视,这将成为严重影响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桎梏。要使高端装备制造在国际上占领先机,有必要整合和发展专业化的制造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组建专门为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的信息化工程服务机构和软件服务机构,建立国家数字化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制造业行业协会可利用网络、视频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依托高端装备制造巨头建立起全国范围的面向复杂产品和尖端技术的“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平台”;国内顶级制造集团企业要进行技术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研发设计服务平台,为集团内部各下属企业提供技术能力、软件应用和数据开发服务。

可由政府投资,联合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和制造领军企业,建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系统”,通过整合、联结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合作,达到“政企学”的联合攻关。同时,可以联合国内某一类高校建立高端装备制造协作网,如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立航空卫星协作联盟,由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建立轨道制造协作联盟,共享与高端装备制造和相应创新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试验数据,引导这些大学与企业、政府机构合作,编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路线图,共同攻克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难关,实现对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资源的整合,构筑起标准、规范、可共享的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三、把高端装备自主制造业的规划与设计提升至国家战略,加快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体系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将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确立和强化我国在国际装备制造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高端制造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示范推广标准,一些重大技术试验数据缺乏标准处理范式,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单位或部门,数据如何进行交换,如何进行描述和表现,迫切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有些大型的综合试验,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数据出自不同的研究机构,事涉多个系统,怎样把信息融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集成和互相交流,完成跨单位的协同,达到数据在各系统间的交换,也对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另外,由于不同的试验、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格式的数据,要保证试验数据的可持续性,保证试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开发通用的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工具,也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除此之外,现在国际制造行业发展了很多应用于试验的中间件,要使试验中间件成为通用件,以保证其适用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环节,也需要标准和规范作为支撑。可见,标准化也是一个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具体需求。

综上所述,有必要把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数据库”,进行生产数据、试验数据的标准化管理,达到数据存取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的规范化,实现不同厂家的TDM(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数据能相互调用,一个集团里不同研究单元的数据可以无障碍、无缝地便利提取。要从战略的高度,不断累积国家装备制造业生产和试验标准化数据,不断推进低层级TDM系统的建设,进而达到对国家层面TDM系统的丰富和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