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基本内容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4 15:14:12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

继矶山湖、长岭、大岭之后,老爷庙风电场于2011年底开始并网发电,这是江西省建成的第四个风力发电场,也是迄今该省最大的风电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1.02亿kWh。这使得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3.35万kW。按照规划,江西风电2020年将达100万kW,每年可为电网供电23.2亿kWh。另外,到2012年,全省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高纯硅料8万吨,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17000MW,太阳能电池及组件16000MW。为了适应区域电力新能源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适应地方风电和光伏行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务之急。实训基地是培养新能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实践训练场所,是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战场。因此,探索建设好电力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合作性。电力新能源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是针对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该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和运行费用高的特点,政府牵线搭桥,依托电力高职院校,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达到资源共享,携手共图发展。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企业所需电力新能源人才短缺的困局。共建共用,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快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上岗时间;企业员工不需要到外省去,就近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减少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

(2)先进性。要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资源的先进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实训基地现场管理的先进性。使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一个在技术、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新型服务基地。

(3)适应性。尽可能适应电力新能源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尽可能适应一定时期内江西风电、太阳能企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要区别于海洋风电和戈壁风电,须适应内陆性风电、太阳能企业对电力新能源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技能增长规律;适应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训练规律。

(4)渐进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按照分层次、模块化和循序渐进方式,强调学员先夯实基本技能,强化对学员使用设备的能力、分析并排除设备故障能力的培养,据此确立实训内容并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逐渐到专业故障分析排除,最后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配套实训的渐进过程。形成“基本操作实训—专业操作实训—综合操作实训”的渐进体系。可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5)模拟性。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新能源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尽最大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建成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实训工位,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让学员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索质的培养。

二、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规划

联手风机生产企业、光伏企业、新能源投资企业,共同打造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依托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原有校内实训中心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实训场所。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实训区、专业操作实训区、综合操作实训区的建设工作。

(1)实训基地的照明和动力系统,由新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承担,使得实训基地本身就是洁净能源的应用典范,而且,这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本身,将是学员完成实训项目的最好的实训对象。

(2)新建一个新能源展示厅。它是学生进校时主要的参观场所,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到此参观。把它建成为省内宣传和推广新能源的对外窗口,一个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教育基地。

(3)新建新能源实训场所,包括:风机装配实训区、风场测试区、风力发电机测试区、光伏实训区、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风机运行测控室和多媒体教学区等。

风机装配实训区承担风力机组实训模块,应有风叶的测试平台,轮毂、机舱、齿轮箱、联轴器、制动系统、偏航系统、液压系统以及风力机的基础。用来让学生认知风机主机结构,设备、器材的布局,完成装配实训。建设风电主机电性能测试平台;光伏发电测试系统拟整体外购。

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火力发电专业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设备及其系统单元:发电机、箱式变电站、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配电装置、补偿电容器、接地网等,控制和保护系统单元,集电与输电线路单元,集电线路、电缆线路等实训内容,都可以在原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或者内容即可实现。

(4)实训的内容。风电实训的内容包括:风电基础知识、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原理特点与主要参数、环鄱阳湖典型风电厂的组成、风电厂施工建设前期施工准备工作、风机基础施工要点、塔架制造技术要求及工艺、塔架制造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风机的出厂检验及试验、风机的运输、箱变的安装、风机的调试、风电厂施工质量管理、风力发电厂项目工程验收规程、风电场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的事故处理。还有风电元件测试;风电产品测试;风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风力发电机组组装和调试。太阳能发电主要内容包括光伏材料,光伏发电测试系统等。

(5)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结合,亦工亦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三、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建设

1.硬件设施条件建设

实训硬件设施是满足电力新能源教学要求的实践场所,配备先进的针对环鄱阳湖的风电场主力机型等硬件设备是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特色鲜明和布局合理的实践设施和场所保证职业技能训练能落到实处,这样实训课程才有一种工程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除了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图书资料建设,也需要进行自我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建设。需要根据适应的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编写相应的培训讲义。讲义不局限于纸质的,还应制作教学光盘,采用多媒体动画、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特色与创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关键,要制定中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高水平的技能不会来自于简单的书本知识,只有经过生产实际的检验,并经过提炼所形成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原有专职教师中抽调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到新能源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现有师资的技能素质。

其次要从风电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聘用少数从事风电设计、生产和建设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培训师。对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通过听课、写讲稿、试讲等一系列培训,增强执教效果。

3.实训项目和内容建设

实训项目和内容充分适应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相应岗位群的需求,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电力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以风电为例,其实训项目和内容如下。

(1)风电机组的组装。内容包括:塔架的安装;主机(机舱)的吊装;风轮组装与吊装;风机附属设备的安装;箱式变电站的安装;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的施工;中央监控装置的安装等。

(2)风电机组的调整试验。内容包括: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刹车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功能系统正确性的检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发现的质量缺陷,确保被试机组性能达标。

(3)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的启动、并网与停机;日常运行监视、记录的主要内容;定期巡视的主要内容;风电机组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风电机组日常维护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年度例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4)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故障的分类;故障处理的过程;风电机组常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4.实训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小组及大循环分组形式,以工程工艺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训练效果。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培养现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建设的训练体系。推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技艺分解、能力递进”为要求,以“市场对接、职业衔接”为标准的教学方法建设。

在教学手段方面,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和仿真手段,建设有足够的工作台位,辅以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现场的录像,精心设计和制作Flash动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的形象、逼真、立体,加上展板、挂图、陈列柜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效果。结合原理图,使得电气设备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原理过程形象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能灵活应用的、满足学生情境需求的学习硬件资源。

5.评价体系建设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2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力新能源,利用风能替代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来发电,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规划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按照江西省《“十一五”新能源发展规划(风电篇)》规划,江西风电场装机容量为95.7万千瓦,每年可为电网供电23.2亿度。如火如荼的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的背后却是我国风电人才的匮乏,高职院校要抢占市场先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率先开设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但要达到办学条件,满足培养风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风力发电实训基地是当务之急。

一、风电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风电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依照四项原则,满足两项功能,达到五项统一。

1.四项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一定时期风电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适应区域风电企业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规律;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体现现代风电技术的综合性生产训练。

(2)合作性原则。与风电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共建风电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携手共谋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企业风电人才短缺的困局,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快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上岗时间。共建共用、互补长短,提高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率。

(3)模拟(或仿真)性原则。风电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风电生产现场的特点,由于有些设备价格高、体积大,可采取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物理模拟或者数字仿真。建成针对性很强、数量和场地足够的实训工位,达到与风电生产场所尽可能一致的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满足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训练的需求,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4)整合性原则。开办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有多年相关火电专业或电气专业办学经验,有一定的相关实训场所,如钳工实训、机电实训、输配电实训、变电实训等。整合原有的实训基地,根据风电实训项目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原有实训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整,把有限的资金用来重点建设紧缺的风机实训项目。

2.两项功能

(1)人才培养功能。风电实训基地首先应当满足院校培养风电专业学生较为全面适应风电行业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需要,具备风电人才培养功能。其运作方式上强调工位性,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台位上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真正实现学生操作应用能力的提高。

(2)交流培训功能。风电实训基地应具备培训风电企业员工技能的功能。在运作方式上,可利用实训基地让同类型院校学生分工种同台竞技,作为加强交流的比武现场、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培训的基地、对外进行培训的机构。

3.四项统一

(1)校内与校外的统一。经过统筹规划,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互补,在建设时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教学任务,形成课程,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它是一种带有岗位意义的校内实训,带有教学意义的校外实训,意在真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作出贡献。

(2)知识与技能的统一。通过对风电知识的捕获、共享和集成以及技能的训练养成,掌握多种风机状态操作程序,强化获取、使用和开发风电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风电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的统一。通过过程实训,学生基本了解风电控制的原理及风电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学生掌握对一般风电系统调试中出现问题的独立分析方法、调整方法、处理方法,达到尽快排除故障,及时修理好损坏的设备或更换设备,从而缩短风电停机时间,尽快恢复发电。

(4)态度和职业观的统一。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训基地管理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风电职业氛围,对风电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心态,养成不怕困难、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实训改变不良的操作行为方式,提高科学素养。

二、风电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1.实训师资建设

制订中长期的风电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首先在原有专职教师中抽调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到风电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现有师资的风电技能素质。

其次要从风电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聘用少数从事风电设计、生产和建设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通过听课、写讲稿、试讲等一系列培训,增强其执教能力。

2.实训教材建设

可以选定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编委会编写的《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和宋海辉主编的《风力发电技术与工程》(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为一般教材。

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自我教材建设。需要根据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应的培训教材。教材不局限于纸质的,还应制作教学光盘,增加一定的实物,采用多媒体动画、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

3.实训硬件设施建设

工程实训课程要有一种工程教学情境。针对区域性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设施建设是完全必要的。除校外实训基地外,建立模拟(或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有足够的工作台位,辅以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现场录像、精心设计和制作的Flas,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的形象、逼真、立体,加上展板、挂图、陈列柜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效果。结合原理图,使电气设备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原理过程形象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灵活的、满足学生情境需求的学习硬件资源。

4.实训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小组及大循环分组形式,以工程工艺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课程建设,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效果。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培养现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建设的训练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际或者虚拟的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积极推进内涵建设,推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技艺分解、能力递进”为要求,以“市场对接、职业衔接”为标准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大实训力度,保障实训质量,使学生在逼真的电力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

5.实训项目和内容建设

项目一:风电机组的安装。

内容包括:塔架的安装,主机(机舱)的吊装,风轮组装与吊装,风机附属设备的安装,箱式变电站的安装,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的施工,中央监控装置的安装等。

项目二:风电机组的调整试验。

内容包括: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刹车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功能系统正确性的检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发现的质量缺陷,确保被试机组性能达标。

项目三: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

风电机组的启动、并网与停机,日常运行监视、记录的主要内容,定期巡视的主要内容,风电机组工作状态之间转换,风电机组日常维护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年度例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项目四: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

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故障的分类,故障处理的过程,风电机组常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6.实训管理体系建设

探索风电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建立涵盖基础性实训、综合设计性实训的风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工程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工具的使用、工艺接线教学模块的实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内容的基础工艺,讲授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工程专业理念,逐步建立风电工程的技能概念。

(2)基本实践训练。在学生完成基本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参与具有风电生产背景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事故处理等,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3

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方面内容的整体。其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被提出之始,就备受瞩目,处于“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党的建设坚定不移的追求;引导着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党的建设始终不渝的目标;衡量着党的建设的是非得失,是党的建设优劣强弱的标志;展示着党的建设的效果效能,是党的建设发挥作用的关键。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4

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方面内容的整体。其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被提出之始,就备受瞩目,处于“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党的建设坚定不移的追求;引导着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党的建设始终不渝的目标;衡量着党的建设的是非得失,是党的建设优劣强弱的标志;展示着党的建设的效果效能,是党的建设发挥作用的关键。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5

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由各单位对照检查内容自行组织实施,自11月18日(周三)开始,至12月3日(周四)结束。

二、自查内容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内容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内容,结合《监督检查整改落实清单》,对照检查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情况、制定和落实相关会议制度情况、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问题的有关工作情况、选好用好干部方面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强化选人用人上的把关监督有关情况、加强党内监督、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关工作情况、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工作情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等活动情况、领导和支持纪检组织依纪依规履行职责工作情况。

2、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自查内容

根据《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对照检查加强党的正职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选人用人风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群众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各直管企业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组织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分管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等情况。

3、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内容

根据《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对照检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情况。健全集体领导、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年内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召开会议、总结检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学习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正面宣传报道、贯彻落实网络舆情相关规定,加强对所属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情况。

三、组织实施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LIU Y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e course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disciplin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Since 2009, I have been assigned to teach these courses. From then on, I did some researche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these 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 hope these courses can get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ol, and effect of these courses can be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building facilities;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1 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的内容及其开设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设施是附属于房屋建筑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构成房屋建筑实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物业功能和实现物业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建筑设备设施包括建筑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及空调和建筑电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物业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新型产品纷纷涌现,不断向更完备、更先进的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发展。这不仅使人们对物业设备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也对物业设备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且渗透面广。其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建筑设备设施的管理,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运行费用。由此可见,建筑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本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设备系统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水、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操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2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与制冷与空调专业不同,在后期的工作中强调的是对已有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操作,而不是像制冷专业一样偏向于对尚未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故教学内容中显然已不需要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的内容。根据以上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处理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的能力要求呈阶梯型。以建筑给排水为例,以上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含建筑给水方式、建筑供水的主要设备、建筑给水常用的管材及加工方法等;然后,要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主要阀门的拆装、各种管道的连接、钳工操作、管道安装等;接着,要学习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的处理,包括常见的管道堵塞、水压不够、简单设备(如阀门、过滤器)故障处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业工程水暖岗位的基本经验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要学习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包括常见的给水系统施工图、排水系统施工图、雨水系统施工图识读等。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筑设备物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从业人员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管理的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作用、特点,才能更全面、宏观地解决物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6页)

3.1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本类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属于建筑中的隐蔽工程或系统工程,从已建好的房屋中很难看出起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但这些往往是课程的重点部分和必讲内容。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线路、建筑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通风管网、建筑给排水中的给排水管网等。这部分内容很难通过看实物或单纯通过教师语言讲解来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图片或电脑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将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学要求。笔者的教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已上网资源。

对于更高层次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设备日常的物业管理流程等教学内容,由于图形复杂、日常管理流程繁杂,简单通过粉笔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表示清楚的。为此,授课教师特别精选了时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一日通》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工程施工图识图)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物业工程管理》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物业工程管理)来补充教学。通过多年的观察,通过视频教学比单纯的粉笔方式要有效很多,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 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建筑设备工程中的主要设备、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对于日后所要承担的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工作也有了基本了解。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是必须的。由于我校拥有制冷与空调省级实训基地,相应的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的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故通过课程学习后,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地参观,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上岗打好了基础。

4 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现阶段,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源均为文科生或中职生,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较难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该类课程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学习动力;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知识,当涉及到水压、真空、物体的三态变化过程、波动等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三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将书本上的系统图、平面图所表示的建筑物、建筑设备系统立体化、系统化。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所罗列的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应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本课程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系,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从此物业管理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本类课程的重要性。本类课程所涵盖的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维护好,都会影响整个物业管理的成败。只有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需要基础物理知识时,适当增加部分高中物理及化学实验演示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3)适当增加高中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并加强课程的实物教学、实训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物、实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看中学,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劳动强度。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7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8

一、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优良的教风学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讲过:“人才培养是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这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再次重申,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

大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教风和学风是影响教学质量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二)优良的教风学风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

优良的教风学风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衡量大学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风气和质量。”不仅有一流研究水平,还有一流教学水平和教风学风,这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

对现代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所有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教风和学风是本科教学质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要实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长期坚持。

(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是实施文化强校的重要内容

总理说过,“高校办得好不好,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文化强校说到底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办出自己的风格,提升学校软实力。进行教风学风建设,是实施文化强校的一个重要内容。优良的教风学风,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积累和锤炼形成的,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宝贵财产,也是大学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二、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风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考试舞弊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太高,对教学工作不重视、不投入,没有激情,没有把本科教学工作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去完成;有的同学不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或阅览室学习,而是在寝室睡觉、打牌、喝酒,在外逛街、上网,学风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对教风和学风的关注不够、重视不足;教风学风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促教风学风建设

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多次强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关键要落实“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由此可见,教师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风学风建设中,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还要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习实效。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反对不良风气,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期的优良学风。对新生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发展与成才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做好大学生诚信守则进教室、进园区、进团支部工作。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教学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规范管理,全方位开展规章制度教育,强化教学秩序管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教风学风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不仅需要细腻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要探索新形势下教风学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着力构建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重点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制度。第一,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规范,明确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中的态度和行为要求。第二,建立健全教风学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如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基本工作量、教学事故状况、学生出勤率、考风情况等。在评价指标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强调单个指标,又注重各项指标的有机整合。第三,建立健全教风学风建设督察和激励机制,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督导检查,明确教风学风建设奖惩办法。

教风学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支撑点,要创建优良的教风学风,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优良教风学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校师生员工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书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2] .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9月7日.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36-04

引言

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作为一项单独风险纳入第一支柱,随着新资本协议的推广实施,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操作风险管理,但是一方面,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其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涵盖各业条线和基层机构,涉及人员、流程、系统及外部多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架构为多级总、分支结构,管理链条长,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逐级下降,基层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的“内部人”特征,操作风险管理落实的有效性重在基层,因此要强化操作风险管理,除了要搭建合理统一的管理体系外,如何在全行,尤其是基层网点层面落地管理体系、在第一线业务运营中应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基层分行全面普及和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仍然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一、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操作风险内生于业务和机构,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营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在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多个层面来展开。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向分行各业务经营单位实施的关键纽带,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在分行的一个本地化应用。因此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必须是在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体系下,结合分行业务和管理实际,确定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定位、管理内容和组织机构等机制设计。

(一) 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基础

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治理架构,应用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工具,从银行内部管理来说,虽然具有本地化特征,但众多基层银行的操作风险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以便全行的汇总、比较和管理。因此,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是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操作风险治理和偏好设计、操作风险管理标准统一、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及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有机体(见图一),应具有“完整的组织、统一的标准、全面的流程、通用的工具、集中的系统、循环的管理”六个核心特征。

完整的组织,是指建立了满足监管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各级组织和报告路线,包括董事会、高管、总行、分行、经营单位等个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

统一的标准,是指建立了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评估标准、风险容忍度等统一的规范;

全面的流程,是指对全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分析,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通用的工具,是指引进了国际通用的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作为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手段;

集中的系统,是指通过建立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操作风险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循环的管理,是指在日常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是总行统一管理体系的具体应用,有众多具体细致的管理和操作内容,涉及各业务条线,因此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应设有分行领导层和管理实施层,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专岗和联系人兼岗制度,深入到各业务线及第一线网点(具体架构建议见图二)。

分行领导层,主要由分管风险的行长和会计、公司、零售、国际、风险等业务的负责人组成,对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进行总体性领导;

管理实施层由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组成,它们是操作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风险管理部是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牵头者,指导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操作风险各项管理应用与实践。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开展本条线相关的管理工作。

在分行的各级经营单位中,应设立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分行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部门,通过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将操作风险管理的各类要求,落实到分行的每一个经营单位。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

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这两个部门在操作风险各类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表: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内容

基层分行承担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些职责和管理内容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操作风险日常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实施。

(一) 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

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承担了总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应职责,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在分行的延伸和深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制度办法的制定、三大工具的运用、培训、报告等职能,具体为:

1.建立涵盖下辖分支行经营机构、业务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及分行风险管理部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及日常的联席工作机制。

2.制定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根据总行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实施办法,结合分行当地业务实际情况,制订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细则,包括: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分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细则,分行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细则等。

3.组织收集分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事件,对分行层面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确认,按照总行统一的信息收集模板,收集操作风险事件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向总行上报,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此业务流程从流程、制度、人员培训,IT系统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优化、整改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4.组织分行层面的业务流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按照总行的自评估要求,确定分行的自评估工作计划,开展自评估工作,抽查相关部门的自评估结果,对自评估的总体结果,进行确认,对发现的存在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5.撰写操作风险评估报告,每季度末,汇总全行的操作风险情况,撰写整个分行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重点反映操作风险事件的统计和重大事件的分析,反映分行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的结果,对分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措施进行汇总,并给予评价,对分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点进行揭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6.组织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培训和文化建设,对业务经营部门及辖属行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做好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

(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到分行层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也是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在分行层面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本地化的目的,是使分行能够按照其实际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对其操作风险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

1.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本地化,根据分行的经营情况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制定或修改与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2.业务流程和RCSA评估问卷的本地化,在总行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制度办法基础上,根据当地行的特点和特色化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流程和制度上的微调,对评估问卷进行相应的本地化调整。但为保证全行风险评估问卷的统一和完整,分行层面对问卷的调整主要是限于:一是业务流程的调整,删除分行没有开展的业务,增加分行的特色业务,对特色业务按照总行的模板进行问卷的生成;二是控制措施的增加,分行可根据本行对此业务的管理制度,增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但不允许删除总行模板中原有的控制措施。

3.风险容忍度、风险地图的本地化,由于各分行的风险偏好、业务规模、业务的获利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情况,因此,各分行对操作风险的容忍度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同分行对同一业务的风险地图中红、橙、黄、绿之间的三条边界线是不一样的,总行在下发标准模板时,已经考虑不同业务的风险容忍度的差别,因此,分行应根据本行的经营情况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对每个业务风险地图的边界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的三种:一是财务指标法,根据此业务的盈利或支出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设定风险地图的边界值。二是管理目标认定法,根据此业务的管理目标值,如会计核算业务中的差错率指标,来设定红、橙、黄、绿各区的边界值。三是主观认定法,由业务专家来主观认定其风险容忍度的边界值。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推广至各基层分行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顺利地推进到分行。

1. 制定合理的整体方案和计划,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事先应仔细规划好向分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按照轻重缓急来组织安排,同时考虑到在全行范围推广,将这些分行分片分块,使得各块的推广工作交叉进行,这样,既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又减轻了总行推广工作的压力。

2. 专项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逐步深化。通过专项工作方式,集中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层面上的工作,如组织机构的建立、政策制度的制定、集中培训、体系的本地化工作、风险与控制的首次评估等,而在项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操作风险事件收集、风险自评估、季度评估报告等工作转入到常规化的状态,这样,在分行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3. 强化培训和文化建设,使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层次的操作风险培训,如实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对全行员工进行培训。同时,通过网站专栏、手册折页等多种形式,专门宣传普及操作风险管理知识,还可以开展多形式的操作风险管理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

4. 纳入绩效考核,以考核来引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效纳入到总行对分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通过考核,来促进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的指标,可以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情况、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工作质量和及时性、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的质量、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的完整性等。

结论与展望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9. 017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26- 03

自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不但是适应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规范管理上台阶。笔者所在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自2010年开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及要点。

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5个因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它支配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影响内部环境的因素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等。内部环境是企业的核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指在既定的内控目标下分析、辨识和管理风险。企业必须建立可分析、辨识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风险评估重点关注目标、风险、控制行为、控制活动,并在环境变化后及时进行评估和更新。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行为。控制活动是公司建立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程序,以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并得到适当的管理及控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信息的及时沟通,反舞弊机制和举报投诉制度。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持续的监督检查、制定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内控缺陷评定标准、及时跟踪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等。

2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点

2.1 准备阶段

2.1.1 建立内部控制建设机构

公司董事会应肩负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责任,并组成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成立由董事长担任负责人,公司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同时,需组建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团队,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特点,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负责内控体系建设具体组织推进工作,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2.1.2 组织内控培训和宣传

内控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要在现有的企业管理体制下得以有效推行,专业培训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公司在启动内控体系建设前,需要制订内控培训计划,组织公司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培训。首先,安排公司管理层和内控管理工作小组的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学习,使管理层深刻体会内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提高对内控管理思想的认识,同时,让内控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内控的理念和方法论,熟悉内控文档编制的方法和工具。此外,通过讲座、知识问答、内部刊物、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内控宣传活动,宣贯内控的目的和内容,让全体员工了解内控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2 建设阶段

2.2.1 制订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覆盖企业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全体员工均参与其中,为此,必须通过统筹规划,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规划各阶段的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确定完成时间表,才能有序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评估,风险分析和评估,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搭建公司的内控体系,梳理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业务和管理单元的管理流程,编制并出版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等。体系建设工作由领导挂帅,内控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2.2.2 整理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是由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功能组成的,企业的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储运、销售、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连接起来,构成企业主体活动的价值链,企业基础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等功能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以公司内部价值链为主线, 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把握各个风险控制点。价值链的整理,首先需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组织结构、业务特点,以价值运动轨迹为方向,将各项业务环节连接起来,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主干线,然后分解每一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子项目支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解出下一级子项目支线,形成整个公司的内部价值链。价值链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对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回顾的过程,通过价值链的优化,可以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健全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搭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梳理业务流程

价值链由各个业务流程构成,建立良好的业务流程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实现有效控制的关键。在制定业务流程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业务流程的范围。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业务目标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设计某一业务流程时,首先需明确该业务流程涉及的活动内容,确定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并按照业务流转的次序和承接关系,描述整个流程。

(2)注意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每一个业务流程不是孤立存在的,业务流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既有呈上启下的关系,也有辅助支持的关系,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应实现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连接。

(3)标准化业务流程文件。业务流程作为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应以标准化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作为规范员工职务行为的准则。业务流程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的范围、控制活动(内容描述、责任岗位、输入及输出)、流程图、工作表格等。

2.2.4 风险评估

企业在努力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时刻面对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高有低,影响程度有大有小,必须进行分析评估,找出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1)风险信息资料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等方式从公司各个层面收集风险信息资料。

(2)风险识别。将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列出风险清单,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义描述。

(3)风险分析。制定风险评价标准和规范,根据定性描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风险评价标准对风险清单中的各项风险进行投票打分,按得分由高至低排序,确定主要风险及其次序。

(4)风险控制措施。设置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主要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筛查,评估控制活动是否能足以覆盖风险,为下一步完善流程提供依据。

2.2.5 确定关键控制点

确定业务流程后,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该业务流程的内控目标,分析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相应的控制措施予以应对。控制活动由多个控制点组成,其中可能有一两个对风险控制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控制点。由于每一个控制点都会产生控制成本,占用控制时间,如果事无巨细盲目追求完美,对每一个环节都投入大量的管理精力,不但带来管理成本的提高、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有违于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因此,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关键控制点为核心,实现合理高效的风险控制。

2.2.6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内控手册

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模式,注意与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的衔接,切忌生搬硬套,或者为应付检查另外设计一套,然后束之高阁。经过风险评估和业务流程的梳理,检查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能够有效地覆盖各个风险控制点,管理职能是否得到明确,然后,针对内部控制遗漏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并汇编成册,形成内控手册系列文件。工作步骤为:

(1)完善管理架构,确定部门职责范围,明确职能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权责,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原则,落实授权审批制度。

(2)完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评细则。

(3)编写内控手册,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关键内控流程以标准化业务流程文件记录下来,归集整理形成完整、可以动态修订的内控手册。

2.3 评价和改进阶段

内部控制评价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每年需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针对特殊事项还需组织专项评价,通过对内控体系的评估,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注意做好下列工作:

2.3.1 评价工作的组织

董事会授权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具体由审计部门制订评价工作方案,下属公司及职能部门开展所在单位的内控自评工作,审计部门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核查,出具评价结论。

2.3.2 评价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

围绕公司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内部控制要素,按照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和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风险分析,重点对存在关键风险点的业务流程和日常管理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2.3.3 评价工作的实施

(1)根据内控体系目录内容,对照内控五要素全面梳理内控体系的设计情况,检查内控体系文件是否涵盖公司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

(2)抽查关键风险点相关的标准、制度、流程,分析检查结果,对内控体系文件设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实际执行过程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认定。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每一控制点抽取的样本数量应不少于3个。

(3)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照影响程度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设计缺陷的认定:

重大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缺失或设计不合理,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重要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缺失或设计不合理,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较重大缺陷低,但仍有可能导致偏离该流程的控制目标。

一般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的设计基本控制重大风险点,但在非重大风险点上存在3个以上控制缺失或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运行缺陷的认定:

重大缺陷,指在对关键控制点的抽样中,出现部分样本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不符的情况,造成的直接损失大于企业资产或年销售额的5%。

重要缺陷,指在对关键控制点的抽样中,出现部分样本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不符的情况,造成的直接损失小于或等于企业资产或年销售额的5%。

一般缺陷,指所有关键控制点的运行均与内部控制的设计相符,但在非关键控制点上出现3个及以上样本不符的情况。

(4)编制规范的内控评估底稿,内容包括评价的体系文件、设计评价结果、运行评价结果、整改措施,附相关的证明文件。

2.3.4 缺陷的整改

针对评价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在规定的整改截止时间后一个月内,审计部门对整改结果进行核查和确认。

3 结 语

笔者所在公司自2010年起正式启动公司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公司成立了内控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了公司全体人员参与的内控管理培训。通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评估,确定了公司的关键风险,识别了内部控制缺陷,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和内控需要,编制了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项目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并完成了内控手册的制定。内控体系运行半年后,公司组织了自我评价,针对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对体系进行完善。目前,公司内控体系包含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基本要素,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并覆盖了公司业务和日常管理环节。公司将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改进,切实做好检查监控,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1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作风建设

Key words: Basic-level party organization; Democracy construction; Attitude construction

一、加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1、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做好党支部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基层党支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生机活力,工作卓有成效的客观需要。要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基层党支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2、坚持政治学习,不定期开展组织活动

支部的活动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充满活力。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浏览学习网站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改变以往支部活动单调、枯燥的形式,使党员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大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支部活动工作中来。

3、加强党支部班子自身建设,提高支部工作水平

一个好的支部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支部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支部班子的状况如何,支部书记是关键。因此,加强支部班子建设,首先,要把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核心问题来抓。其次,搞好对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学习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要为支部书记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在政策导向和宣传舆论导向上,使支部书记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制度上保证支部书记能够参与本单位的集体领导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真正解决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脱节的问题。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1、推行党务公开,强化党内民主建设基础

在确定党务公开内容时,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公开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结合加快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公开容易引发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的内容,把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加快发展上来;结合改进党员及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公开办事程序和有关政策,形成监督制约机制;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公开群众容易怀疑、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使群众对党员干部放心明白。

2、坚持正常的民主生活,努力为党员行使民利创造条件

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有些制度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形式,但没有这些形式,党内民主的内容就没有依托和载体,党员的民利就无从行使。例如,如果不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发动党员讨论决定单位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党内事务,党员就无法行使表决权,就必然影响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管理。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落实各项组织制度,疏通民主渠道,使广大党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党内民主管理和监督,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充分享有民利。

3、积极支持和鼓励党员行使民利

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党员积极主动地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对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批评和监督,认真采纳党员的正确意见,大力表彰和宣扬那些关心党的建设、勇于批评、认真负责的党员,同时保障党员行使检举、申诉、控告的权利,以扶植正气,抵制歪风,为党员行使民利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1、要强化教育功能,建立党员干部作风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强化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对各级各类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在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上,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忽视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必须建立各级各类党员干部作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党员干部进行作风教育的三结合。一是经常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把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纪委和党的干部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定期开展专门性的党员作风教育活动。二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要积极开展党的优良作风教育,以党内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以反面典型的来警示党员干部。三是正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党的干部进行作风教育既是组织上的事,也是党员干部自己的事。

2、要践行党的优良作风,按照同志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2007年1月9日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因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对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进行解读,不难发现:这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基本上囊括和涵盖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学风建设上,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工作作风建设上,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领导作风建设上,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在生活作风建设上,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参考文献: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2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五大基础建设之一。党的作风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世界观在党的组织和党员行动中的体现,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一句话,党的作风是党的品格和特质的外在表现。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党,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抵制与党的要求不符、损坏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的各种不良作风。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作风建设的主线和总体性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二是作风建设的常规性内容,如思想作风、工作学风和学风文风建设等;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归结到一点,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风建设的一大关键和重点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党性问题,说到底是做官最基本的品质问题,即“官品”或“官德”。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党的作风建设的周期性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对此,同志曾经有过一段精彩论述。他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里提到的“革命风格”就是指党的作风。

我们党总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更加突出地强调和抓紧作风建设,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著名的和党的七大提出“三大作风”,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我们夺取全国政权和迅速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经受住执政初期的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之后,党中央再次浓墨重彩地强调作风建设,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且从最高层开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彰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和“实干兴邦”、求真务实的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的作风建设要始终圍绕密切党群关系来进行,谨防脱离群众,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色。

党群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基于如下几点理由:第一,党群关系是少数与多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政党是群众中的先锋队,是群众的一部分,党不能离开群众。第二,党群关系是仆主关系是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关系人民是主人,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我们常说“权为民所用”,其实还暗含另外两句话,即“权为民所授”和“权为民所有”。第三,党群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群众需要一个先锋队。党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党。

现在党群关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局部地区,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党群关系疏远,干群关系紧张,党组织和党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所下降。此外,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也成为损害党群关系的关键因素。

当前作风建设的重点

真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常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都是基于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对群众的呼声和利益不闻不问、敷衍了事,对领导的意见却十二分在意。党员干部应严守拒腐防变的“底线”,坚决不能用“为领导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更不能用“为人民币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

扎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是因为我们是一党长期执政的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根本的途径就是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让群众受益,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扎扎实实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有许多内容,其中发展基层民主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当前密切党群关系、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要真正体现和落实“权为民所有”。老百姓一辈子都不参与选举、不参与权力运作,如何能体会到这个权力是我的呢?因此,一定要搞一定范圍的直选,进行真正的差额选举,让老百姓有行使权力的实践。二是要有“权为民所授”的实践。选举就是一种授权,在实践中才能锻炼和培育群众,夯实基层民主的根基。三是要重视并做实“用权环节”的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在解决好授权的同时,还要解决好权力运用过程中的民主管理,扎扎实实做好“用权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运行,在严格规范下运行。总之,民主授权不容轻视;民主用权亟待规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