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4-01 19:38:08

移动信息论文

移动信息论文篇1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ommerce)是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它由电子商务(E-Commerce)的概念衍生出来,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呼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等。移动电子商务因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因为只有移动电子商务才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真正解决做生意的问题。

截至2008年4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合计5.84亿,移动电话用户数与固定电话用户数的差距拉大到2.2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1.9%。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41.6%。

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的主要通过桌面电脑网络平台而运行和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拥有更为广泛的潜在用户基础。当前,中国互联网用户虽然已经超过2亿,但同时手机用户却相比多了3亿多用户,此外根据资料还有数量庞大的PDA用户群,因此,移动电子商务具有比非移动电子商务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动态发展的,如防范病毒的措施,往往不可能一次成功更不可能一劳永逸。由于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共同构建的平台为商务活动平台,因此它不可避免面临着一系列的由移动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安全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给商务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如缩短了商务活动时间、降低了商务成本、提高了响应市场的效率等等。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有线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无线的移动网络环境,由于无线设备的内存和计算能力有限而不能承载大部分的病毒扫描和入侵检测的程序,因此,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3.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类型

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威胁种类繁多,可以有多种可能的潜在面,既有蓄意违法而致的威胁;也有无意疏忽造成的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如:非法使用移动终端、移动通讯公司工作人员不慎泄露客户信息而致、窃听等均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和后果的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大体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移动通讯网络本身导致重要商务信息外泄:移动无线信道是一个开放性的信道,它给移动无线用户带来通讯的自由和灵活性的同时,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如通讯双方商务内容容易被窃听、通讯双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讯内容容易被篡改等。在移动无线通讯过程中,所有通讯内容(如:通话信息,身份信息,数据信息等)都是通过移动无线信道开放传送的。任何拥有一定频率接收设备的人均可以获取移动无线信道上传输的内容。这对于移动无线用户的信息安全、个人安全和个人隐私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中商业机密的泄漏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商务活动双方进行商务活动的核心机密内容被第三方意外获得或窃取;交易一方提供给另一方使用的商务文件被第三方非正常使用。

第二,移动通讯设备传播的病毒的侵犯:病毒是目前威胁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移动网络应用的深入扩展,移动电子商务的规模愈趋增大,移动电子商务用户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各类病毒黑客攻击风险。与病毒齐名的是黑客侵扰和攻击,由于各种网络黑客应用软件工具的传播,黑客与黑客行为己经大众化了,他们利用操作系统和网络的漏洞、缺陷,从网络的外部非法侵入,进行侵扰和不法行为,对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造成很大隐患。

第三,移动通讯网路漫游而致的威胁:无线网路中的危害安全者不需要寻找攻击对象,攻击对象在某种条件下会漫游到攻击者所在的小区。在终端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可能被窃取和篡改。服务也可被经意或不经意地拒绝。交易会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由刷新引起连接的重新建立会给系统引入风险,没有再认证机制的交易和连接的重新建立是危险的。连接一旦建立,使用SSL和WTLS的多数站点不需要进行重新认证和重新检查证书,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来获利。

第四,垃圾信息(或称垃圾短信):在移动通讯系统及设备带给广大人们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其中尤其难以控制的就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垃圾短信广告打扰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移动用户进行商业交易时,会把手机号码留给对方。有的移动用户喜欢把手机号码公布在网上。这些都是其他公司获取大量手机用户号码的渠道所在。垃圾短信使得人们对移动电子商务充满不信任和反感,而不敢在网络上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从事商务活动。

二、提升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的趋势与必然性

1.移动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未来几年中,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移动计算设备将变得很普及。计算机技术和无线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最终趋势,电子商务也将向移动商务过渡。中国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方面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要想在商务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分析市场趋势并把握市场先机。移动商务中关键的一点以用户为中心,如果能成功把握住移动个性化方面的市场先机,则完全有可能成为移动商务的规则制订者,从而摆脱以往的模仿。

2.我国高速发展的移动通讯网络要求提升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性

2007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8389.1万户,总数突破9亿户,达到91273.4万户。移

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0%,移动电话用户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拉大到18183.8万户。

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1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调查反映出基于网络的商务安全问题,调查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是:网络病毒29.8%,网络入侵或攻击(有木马)17.3%等。可以说我国2亿多网民在网络上,信息安全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客观上也要求提升商务信息系统安全。

美国安全软件公司McAfee2008年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手机病毒和攻击现在还不普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和下载文件,手机病毒出现的概率将越来越大。McAfee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的被调查者曾经自己遭遇手机病毒,而听说过其他手机用户遭遇病毒的被调查者也只有11.6%。McAfee在英国、美国和日本共调查了2000名手机用户,结果发现86.3%的用户对于手机病毒没有任何概念。

当前我国移动用户数保持世界第一,网民数为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发展的移动通讯网络要求提升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性。

3.利用加密函数技术加强和完善高效高安全性的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在这个网络互联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告诉前行的时代,信息安全尤其是电子商务信息的保密工作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这无疑给密码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推动。为提高移动通讯网络与互联网为平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维护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信息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研究布尔函数各种性质,特别是研究对抵抗相关攻击的相关免疫函数类、抗线性分析的Hent函数与Hash函数,无疑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1)Hash函数加密技术概述及应用

Hash函数加密技术主要用于信息安全领域中加密算法,它能把一些不同长度的信息转化成杂乱的128位的编码里,叫做HASH值。Hash就是为了找到一种数据内容和数据存放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密码学上的Hash函数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Hash函数可用于数字签名、消息的完整性检测、消息的起源认证检测等。安全的Hash函数的存在性依赖于单项函数的存在性。Hash算法被普遍应用于数字安全的几乎所有方面,如登录办公室局域网、进入个人邮箱和安全页面都要用它来保护用户的密码;电子签名系统利用它来认证客户及其发来的信息。

(2)bent函数加密技术概述及应用

在密码学中,为了抵抗最佳线性逼近,人们引人了Bent函数的概念,bent函数具有最高非线性度,在密码、编码理论等方面理论中有着重要应用,因而成为当前密码学界研究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热点。对Bent函数的构造可以分为间接构造和直接构造。直接构造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MM类;另一种是PS类,这两种属于直接构造方法。bent函数具有最高的非线性度,但它的相关免疫阶为0,为了使bent具有更好的密码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学者们提出了bent函数的变种,如Hyper-bent,Semi-bent等。

总之,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是个多角度、多因素、多学科的问题,它不单要求从保密安全技术方面,同时也要求我们从技术之外的社会等因素考虑解决。

参考文献:

[1]赵永刚:解析“三角经营商法”[J].商场现代化,2004(15)

[2]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J].2006(20)

[3]邱显杰:关于Bent函数的研究.湘潭大学[D],2002

[4]戴方虎等:Internet的移动访问技术研究.计算机科学,2000(3)

[5]肖皇培张国基:基于Hash函数的报文鉴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7,(06)

移动信息论文篇2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3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移动信息论文篇3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3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移动信息论文篇4

2绿色通信设备的状况

1.1硬件平台

通过选用精简指令集CPU作为硬件平台,不仅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实现闪存,在保证设备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设备的耗能。

1.2物理层

近几年来,物理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将光子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设备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信号,还能够降低设备的耗能。

1.3信息处理层

将SDR技术应用在信息处理层中,能够不断的强化3G网络信号,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1.4软件平台

随着移动电子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设备在硬件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开源系统逐渐在市场上普及,降低了通信设备的开发成本,促进了手机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绿色通信设备在逐渐的成熟完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不断的优化绿色通信设备的各个环节,促进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不断的完善。相信在IT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绿色通信设备将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3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1功率放大器与截波关断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形成统一的生活规律也就是潮汐效应,这种效应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工作时段大规模的客户终端就会涌现在商务区,商务区变成了客户端密集区,在下班之后,生活区就会变成客户端密集区。因此,要想建立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就必须对基站设备进行必要的智能化的处理,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来实现基站开关智能化处理,能够根据时点的不同对相关的设施进行智能化的操作。基站设备要按照人们生活的规律来设置关断控制技术。以基站控制器为例,它应该根据载频板的相关话务情况进行判断,如果空闲时长超过了某一具体的标准就应该将话音载频板对应的PA工作电压关掉,当话务的负荷不断上升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BSC就应该及时的将断开的TRX激活。BSC要能够根据载频板的话务情况来判断,如果空闲时长超过了相应的标准就应该将PA电压予以关闭,如果话务增长,就应该将偏置电压打开,充分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移动通信的低耗能化。

3.2分布式的基站技术

分布式的基站是采用的射频处理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进行分布式结合的一种设计。将射频处理单元和基带的处理单元用光纤结合在一起,在机房内放入基带处理单元和无线网络,并用光纤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够实现网络的全覆盖。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网络的覆盖程度,还能够提高空间域内地理空间使用率,有效的降低了相关配套设施的耗能,促进整个单元模块的快速升级。

3.3高压的直流电源

接入机房和基站的电源一般都是高压直流电源,这种电池与直流电源的输出模块连接在一起,为设备提供电。这种方式与传统的供电方式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首先,这种供电方式能够对能源给予有效的保护,实现了一种不停电的割接。其次,避免了电源谐波的耗能问题,在直流的输入过程中不会存在频率及相位的问题。最后,模块化的直流高压系统是一种标准的电气设备,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源的安全性和转化效率。

3.4通信运营的相关设施建设

通信运营的楼宇一般由建筑用房构成,其中包括营业厅、办公室、生产机房等,要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在建设运营楼宇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节能减排这一理念。全面的考虑室内外的环境、建设场地、能源利用等多个因素,在整个楼宇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种建筑材料、各种能源进行控制,对空间进行科学的设计,对整个流程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移动信息论文篇5

二、分析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新业务集成在移动终端之上,对信息安全来说,部分的新业务是有其特殊的要求的,新的安全隐患可能伴随着用户的部分新的业务。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定位业务,其自身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的,而个人用户的私密信息也是包含位置信息的;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生物识别的技术,则可以记性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但是在终端设备上同样会缓存生物识别的信息的,所以移动终端具备定位业务是有特殊的要求的,尤其是在对于信息安全方面。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软件系统,应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规避不同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防范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1)应用程序的权限进行限制。

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该应用程序的最小权限必须得以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最小权限的原则,将大大降低受到恶意软件攻击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不一定懂得如何验证是否合理权限要求的应用程序的广大普通用户,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系统所要求的权限会直接授予。所以则需要在设定权限或申请权限时的开发者,使最小权限的原则严格的执行。

(2)认证程序应用。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认证并防范恶意的程序。审查相关的代码经过应用程序以及完整的测试,可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并确认其合理的使用权限,这力的防范了恶意程序。

(3)设置数据信息的加密功能。

用户在使用浏览具有个人隐私性质的信息或是应用时,硬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登录用户口令来使某些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解锁,以减少威胁安全的情况发生。

(4)备份私有数据以及做好防护措施。

用户在使用私有数据时,应提早及时的做好数据的备份以及防护措施能,以免在数据发生损毁或是泄漏时能够有效的找回,而且做好数据的防护措施例如密码找回。则可防止信息的二次泄露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移动信息论文篇6

所谓SMS移动服务模式,可以简称为短信服务模式,主要是基于手机传统的短信功能,来实现向读者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所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移动查询图书信息、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及图书催还等。由于该种服务模式比较容易在图书馆原有管理服务平台上实现,因此是国内高校应用最多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1.2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2006年6月,我国高校图书馆第一家手机图书馆在湖南理工学院开通,其主要是基于手机的WAP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单独的WAP服务站,利用手机的WAP功能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以下图书馆功能,如图书的查询、预约和续借、馆藏图书排行、新书查询、可以收藏检索图书的“我的图书馆”、图书到期提醒、催还图书等功能。该种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在线操作。

1.3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

所谓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现有信息化水平条件下,借助于市场上流行的电子阅读软件、设备,向学生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但前提条件是,需要高校图书馆事先将纸质图书转换或者制成数字、电子格式,并预先存入到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数据库中查找、借阅所需图书。同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外借相似,电子书借阅也是有一定期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抓紧时间阅读、学习,而不是“只借不看”。

1.4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服务模式,其主要基于现代化的社交媒体、电子设备实现。完成图书借阅的图书管理员和师生双方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微博、微信、QQ、Twitter、Facebook等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软件进行交流与服务的。

2基于移动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管理措施与建议

2.1提升资源质量,积极拓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从以上我国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就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的移动信息服务只是单向的给予师生短信提醒、信息公告,或者在线获得馆藏信息、进行目录搜索等服务,还不能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要想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除了要打通技术上的瓶颈外,最重要的是还需提升图书资源质量。不论何时,好的资源质量都是好的服务的基础。另外,有必要积极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向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如增加数据库交互检索功能、语音导引服务功能、音频讲座服务内容及移动阅读服务内容等。时机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向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2.2注重多方合作,联合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

就高校图书馆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而言,短期内高校图书馆还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但是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向社会开放,读书类型、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仅凭高校图书馆一家满足社会所有读者的需求就十分因难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网络期刊、数据库等基本还没有推出移动版,还不能完全支持馆藏图书的在线、移动阅读,归其原因在于缺乏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考虑与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相关信息技术公司等进行联合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相信依托高校图书馆这一巨大、海量的信息资源库,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及相应信息技术公司等,在移动信息服务这一新兴领域必将大有作为。

移动信息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13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80―06

在移动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服务机构如何提高移动信息服务水平,必须关注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国内外学者对于采纳问题的研究通常分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次,本文学术采纳行为是指移动用户个体对学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行为。如何使潜在用户接受并使用移动服务?哪些关键因素影响移动用户的学术采纳行为?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信息服务机构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和服务?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信息服务机构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移动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对信息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将在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引入移动设备可用性、信息服务机构权限、用户学历结构、信息质量、信息服务机构环境等因素,构建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每个因素加以分析,以期找到影响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形成相关研究成果。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有关“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的研究,而从研究内容上分别以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两个角度对文献进行归纳,考虑到与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性,重点梳理和分析题名中包含“移动用户学术采纳”关键字的文献。

国内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移动用户学术采纳在金融、证券等领域的研究。如李志宏等针对用户对移动证券采纳意愿不高这一现实问题,构建了移动证券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对用户采纳移动证券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②影响移动用户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如郑称德等从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角度,以基于价值的采纳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调研问卷方法研究了影响消费者移动购物意图的若干关键因素。③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和方法研究。例如邓朝华在移动商务应用对象的基础上将移动服务分为基于个人的应用和基于企业的应用,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分别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④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研究移动用户采纳行为。如周涛等从收益与成本2个方面,考察了影响用户感知价值与信任的因素。对收集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SEM分析中的LISREL软件进行分析。⑤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如杨艳妮等以技术接受整合模型TAM3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构建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

2)国外有关“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的研究,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情景的研究。如Dey认为情景是“处于某个场景中的对象进行特征化的任何信息,对象可以是人、地方、相关联的应用程序或用户”。②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研究,如Davis等在1989年提出的技术采纳模型被广泛接受,用于各种信息技术的采纳问题研究。③在相关领域应用研究。如Markus Aittola等提出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如Seeholzer和Salem采用焦点小组方式探讨高校学生对移动网站的期望;Paterson和Low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分析移动设备对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态度、行为变化的影响。④移动用户采纳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如Kim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移动支付用户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研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移动用户服务已广泛应用到商务、旅游、教育等各个领域。而国内在信息服务机构领域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研究略显单薄,有待深入、系统的成果不断出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已成为移动用户采纳的普遍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外,新的视角影响因素、新方法的研究值得关注。

2本文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对移动用户的学术采纳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丰富,涉及到情报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等。

2.1情报学理论

本研究涉及到的情报学理论主要是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被证实是一个能用于用户采纳行为研究的强有力的模型。可利用TAM模型斫馐陀跋煨畔⒎务机构移动服务学术采纳的主要因素和路径关系!。鉴于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特殊性,本研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进行综合,引入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学术之采纳行为相关研究变量来构建理论模型,对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的采纳行为和意愿加以解释,同时给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2.2经济学理论

本研究涉及到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网络外部性理沦(Network Externality),Katz和Shapiro于1985年正式提出网络外部性理论,认为用户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产品或服务本身,有时会随着使用这种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因其他用户也使用该产品或服务而产生效用的特性,叫做刚络外部性,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

2.3行为学理论

本文研究涉及到的行为学理论主要是期望理论和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信息服务机构用户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因素的研究,通过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用户通过对外界的刺激,促使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动机理论常常被用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比较流行的动机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利用动机理论可以解释用户到信息服务机构查询文献信息的意图和个性化兴趣偏好。

2.4社会学理论

本文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包括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取、社会网络关系对知识传递的影响、社会网络推动知识创新等理论分析;利用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来解释外部环境对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3模型构建

3.1本文基于的TAM模型

本文根据对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认为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汪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用户采纳行为显著正相关,决定了用户使用系统的行为意向。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来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其基本假设为:用户对技术使用的态度越是积极,使用技术行为的意愿就会越强烈,技术的接受度就会越高。如图1所示:

3.2基于TAM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的模型构建

通过对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研究的文献梳理,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本模型,结合图书馆移动学术信息服务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加入移动设备的可用性、信息服务机构的使用权限、信息质量、用户的学历结构、信息服务机构环境变量,综合考虑影响信息服务机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的关键因素,以弥补技术接受模型在本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基于TAM的图书馆移动用户采纳的模型构建如图2所示:

3.3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假设

下面分别对影响信息服务机构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研究目的、文献回顾及模型的构建,本文将在用户采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理论中的关键因素,详细阐述因素内容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提出以下假设:

3.3.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之间的关系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TAM的核心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从技术因素来分析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当用户感觉到信息服务机构移动学术信息服务越有用时,实际使用就会越多;当用户感觉到移动学术信息服务非常方便使用时,而且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因素,用户就会越满意;用户感觉信息服务机构服务越有用,就会更多地利用信息服务机构。感知的易用性会影响到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越高,感知的有用性就会越高。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使用态度;

H2: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使用态度;

H3: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3.3.2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如用户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用户利用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移动服务,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而且获得的信息又非常有价值,就会节约很多时间,高质量地完成论文从而更多地使用信息服务机构。

H4: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3.3.3移动设备可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之间的关系

信息服务机构的是否支持移动设备使用极大地影响用户使用积极性,信息服务机构绝大部分用户都是移动用户,是否支持WiFi、上网的速度、流量的费用、上网的范围都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如果信息服务机构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移动设备使用,则用户满意度越高,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移动设备可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6:移动设备可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3.3.4信息服务机构使用权限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之间的关系

很多信息服务机构设有使用权限,例如高校图书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而且免费使用,没有权限的用户感受不到图书馆的价值,有权限使用图书馆的用户才会感受到图书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7:信息服务机构使用权限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8:移动设备可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3.3.5信息质量与使用态度的关系

用户使用信息服务机构的移动学术信息服务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获取高质量的学术信息资源,用户必须通过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专业化的学术信息资源,用户如果能在信息服务机构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用户就会主动积极地使用信息服务机构,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9:信息质量正向影响使用态度;

3.3.6用户学历与使用态度的关系

信息服务机构不是大众化的商业机构,是为特定人群的特定需要而建立的,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用户一般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大都具有高学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0:用户学历正向影响使用态度;

3.3.7信息服务机构环境与使用态度的关系

用户使用信息服务机构是脑力劳动,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心理学表明,人是能够受到周环境暗示的,优雅舒适的环境可以让用户心情愉悦,集中精力高效率地进行脑力劳动,用户更愿意使用舒适度高、环境好的信息服务机构。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信息服务机构环境正向影响使用态度;

3.3.8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用户的使用态度高度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2:使用态度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4数据采集

4.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涉及到10个变量,其中,核心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感知易用、信息质量、使用态度,调节变量包括用户学历、信息服务机构环境。本研究主要采用Davis所设计的问项来设计问卷,并针对移动用户的特性进行修改,其中,感知有用、感知易用、信息质量、使用态度均有5个问项、除调节变量外,所有的核心变量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被测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在1~5之间进行选择,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4.2预调研工作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因素是不是真实存在,在问卷设计发放之前,通过对被访问的用户进行了面对面的预调研工作,保证问卷内容设计合理,各个变量因素表达清楚。访谈的用户样本如下,高校教师6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3人、本科生5人,共计15人。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他们谈谈影响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下:

1)您知道移动用户学术采纳吗?是否使用过信息服务机构的移动服务?

2)您有信息服务机构的使用权限吗?是否因为权限问题放过使用信息服务机构?

3)您觉得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有用吗?您觉得信息服务机构的移动信息服务好用吗?

4)您的学历是什么?您周围的普通市民是否使用信息服务机构?

5)您对信息服务机构的舒适度满意吗?信息服务机构环境是否会影响你使用?

6)您心目中理想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您向周围的人推荐过他们使用移动学术服务吗?

问卷发放时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武汉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本次问卷调查历时1个月,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5份,问卷回收率95%,剔除无效问卷后整理和分析,得到有效问卷273份,问卷有效率为91%。

5数据结果分析与模型测试

5.1信度检验

信度又称可靠性,用来衡量问卷的可信程度,主要检验问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系数是衡量问卷结果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本文采用Cronbach α值来测量问卷的信度,对各个变量进行α信度检验。测验的信度系数达到多高才可以接受呢?理想的情况是信度系数为1,但这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9以上,表示信度极佳;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信度高;如果在0.7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低于0.7,问卷就要重新设计了。表1显示了本文的Cronbaeh α值都在0.7以上,问卷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2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问卷的有效性和精确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内容效度方面,本文研究模型所设计的变量,是在分析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置的,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下面主要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采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进行Kaiser-Meyer-Olkin(KMO)测度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Bartlett球形检验),KMO给出抽样充足量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Barden球形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是单位阵,则表明不适合采用因子模型。一般来说,当KMO的值大于0.5时,则适合做因子分析,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KMO的值为0.72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近似卡方为684.538,自由度为289,量表总体上有效,变量对应的问项不做调整。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问项做因子分析,每个变量的荷载系数都大于0.6,问卷具有效度,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确认了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后,本文采用AMO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算法验证理论模型中提出的假设。模拟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拟合度来看,其中RMSEA、SRMR略高于临界值,但尚可接受,出此之外其它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可用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模型路径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

表4显示了每个假设的具体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假设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使用态度(β=0.158,P

6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文献,建立了基于TAM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模型,考虑移动设备可用性、信息服务机构权限等外部因素,除核心变量外,分析用户学历、信息服务机构环境等调节变量对用户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提出的假设绝大部分得到了实证支持,说明该模型对于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具有较好的解释度。

移动信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46-03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移动信息论文篇9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或干扰,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迁移都是指的正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本文主要从认知结构角度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性要求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1、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看,学习迁移发挥重要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际应用,即知识、能力和应用的统一。学习迁移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性,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2、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看,学习迁移发挥广泛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基本技能才会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得心应手,这充分体现了正迁移的作用。

迁移不仅仅发生在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发生迁移。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形成有价值的信念系统,包括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知识是构成情感价值系统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又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要发挥情感因素对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改革“信息技术课”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1、过度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迁移。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技能学习为前提的。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好的缘故。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越多、越牢固、越熟练,越容易学会新的知识,产生正向迁移。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例如我们学习文字输入技术,就必须从学习指法开始,学会计算机键盘分区,学会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指法、正确的训练方法等一系列知识,才可以使这些基础知识在文字输入中发生正向迁移。不可想象,一个根本就没有关于键盘、指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很快速地通过键盘进行文字输入。因此,在我们学习中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就是不断地学会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这里指的是会消除逆向迁移的干扰,会充分利用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正向迁移,使我们学习的效率更高。

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只有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促进正向迁移。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某位同学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有了一套自己自学的方法,那么他自学其他课程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他将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了。

2、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课堂”向“应用”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文字处理,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文字处理的方法,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文字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例如:在操作系统学习中,不能仅仅学会软硬件安装、使用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文字输入、系统操作、网络应用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3、加强教师的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迁移思维品质。

实现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的发生是要有条件的。实验证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正向迁移,防止负向迁移。迁移的发生,也就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旧与新之间发生的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种在思维层次上对知识的概括与理解,是一种建立在能力系统上的影响作用。

此外,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信心、紧张程度等等,都会对迁移发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信息技术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移动信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71-06

目前各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用户上网设备逐渐从电脑向手机端转移。2008年以后手机成为推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的745%提升至81.0%[1]。尽管手机网民的数量日益增长,但用户利用手机开展商务活动的比例还很低,大部分用户还停留在通信、娱乐和社交等基本应用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成功和潜力释放依赖于用户对各种移动商务服务的使用,因此用户的移动商务采纳行为成了理论研究的热点。

很多学者把移动商务看成是电子商务的扩展[2-3],认为移动商务等同于移动电子商务或无线电子商务,如Siau(2001)等认为移动商务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使用移动设备和其他有线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展的新型电子商务交易[4],Dholakia(2004)认为移动商务是通过移动和无线终端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5]。移动商务可以看成是下一代电子商务(Alfahl et al,2012)[6],但是与传统的基于电脑的电子商务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基于无线网络和可移动终端,相对于电子商务不受时间限制的这一特点,移动商务的应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呈现出移动性、个性化、精确性、便携性等特征,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为企业提供诸如基于位置的服务、情景服务等各种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基础,这极大拓展了商务活动的时空范围。此外,移动终端设备的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显示方式、使用方式与电脑有明显区别,这使得移动商务的应用模式、业务流程、价值链、市场格局、管理方式与传统电子商务形成了明显的不同[7]。

本文认为移动商务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移动商务是指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一切商务活动;狭义的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交易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移动商务概念。其中,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s、掌上电脑等可接入无线网络的各种可移动终端。

1移动商务的分类

Varshney & Vetter(2002)提出了包括应用、用户无线基础设施、移动中间件和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移动商务集成框架,其中基础设施和中间件是移动商务应用的基础[8]。对于移动商务服务的种类,国内外学者从业务类型、时间和空间特征、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交易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

2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及研究概况

2.1主要理论模型

目前移动商务采纳研究主要是基于需求方即消费者和用户层面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是基于技术视角或者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关理论主要有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及扩展(TAM2)、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创新扩散理论(IDT)、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TF)等。

理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由行为意图决定,而个体的行为意图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的[15];计划行为理论由TRA延伸而来,相对于TRA,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因素。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图除了由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16]。技术接受模型舍弃了TRA中的主观规范,提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主要的决定态度的因素[17]。

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创立,描述了一项新产品或服务在社会系统中的扩散过程。创新是一种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18]。

Venkatesh & Morris(2003)等将不同模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该理论包括4个核心维度: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4个调节变量:性别、年龄、经验和使用自愿性[19]。

本文对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研究所用的理论模型及常见变量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TAM模型是移动服务采纳领域内应用最广的理论。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利用效价理论、IS持续使用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价值采纳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期望确认理论等通过加入新的变量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扩展。

2.2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研究

用户对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关注点和使用行为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刘玉青(2010)认为交易类最重要的因素是感知代价,即时通信类和信息类是感知有用性,娱乐类是感知乐趣[13],Fang(2006)认为移动游戏服务是感知乐趣,移动交易服务是感知有用性和安全[20]。

除了对移动商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之外,还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其中移动支付服务、移动银行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购物服务等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领域。传统采纳模型考虑的因素大多数停留在用户的主观信念和态度层面,而对不同服务本身的因素考虑太少,而这些因素在实际中又非常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根据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特点,通过加入信任、风险、感知成本、乐趣、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等变量对传统采纳模型进行拓展。

2.2.1移动支付服务采纳研究

对安全性的担心,使得风险和信任成为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重要因素。Mallat(2007)认为移动商务采纳的障碍包括溢价支付、支付过程复杂、用户规模不够、感知风险[21]。胡秋灵(2008)等通过加入感知风险和信任变量对TAM进行了扩展,通过对225个中国移动支付用户的调研,发现感知风险、信任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影响显著[22]。杨水清(2012)等基于效价理论,通过对374位支付宝用户的调研,实证研究发现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通过提高相对优势和降低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产生影响,感知风险对采纳意愿存在负向影响[23]。

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TAM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采纳态度的影响,刘丹(2011)等基于TAM理论,通过对370名移动支付用户的问卷调研,通过结构方程实证检验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网络外部性对用户移动支付采纳态度有显著影响[24];对于不同人群而言,这两者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Kim(2010)等实证研究表明移动支付的早期采纳者认为易用性比较重要,而晚期采纳者认为有用性比较重要[25]。

2.2.2移动证券服务采纳研究

李志宏(2012)等对TAM进行拓展,将信息质量、结构性保障和相关群体因素加入模型,构建了移动证券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信息质量、结构性保障显著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相关群体对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移动设备可用性和移动网络可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26]。Yaseen(2010)等基于TAM,通过对179名约旦证券投资者和中间商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感知信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和文化对用户采纳意图有显著影响[27]。

2.2.3移动银行服务采纳研究

信任、感知可靠性、风险是移动银行采纳研究中经常增加的变量。闵庆飞(2008)等通过对438个手机银行用户的调研,通过结构方程实证研究发现,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行为意图受到感知信任的积极影响,而信任则受到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移动商务供应商的共同影响[28]。邓朝华(2009)等基于TAM,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可靠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服务的使用态度,服务费用对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29]。Lule(2012)等基于TAM,通过对395位用户的调查,对影响非洲肯尼亚移动银行服务采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知可信度显著影响用户的采纳态度[30]。Al-Jabri(2012)等基于IDT,通过对330名移动银行用户的调查,对影响沙特阿拉伯用户移动商务采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可观察性、感知风险对采纳有显著影响,可实验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不显著[31]。

周涛(2009)等基于整合TTF和UTAUT分析了影响用户采纳移动银行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任务/技术匹配度显著影响绩效期望,而技术特征显著影响努力期望,绩效期望、任务/技术匹配度、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对用户采纳有显著作用[32]。

2.2.4移动信息服务采纳研究

移动信息服务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订阅新闻、天气信息、财经信息、娱乐信息、基于定位的信息等。外部影响、成本、信息质量(内容)和系统质量是移动信息服务采纳研究中经常增加的变量。

由于调研样本和模型构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学者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对于外部影响对用户移动信息服务采纳行为的影响,黄浩(2008)等以TAM为基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自身创新性、外部影响和成本影响消费者的采纳意图[33],而韩超群(2012)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愉悦性、心流体验、感知易用性和感知移动性是影响用户采纳的主要因素,而社会影响不显著[34]。

除了针对一般用户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针对农村居民的移动信息采纳服务进行了研究。何德华、鲁耀斌(2009)以UTAUT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中东西部212位农民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满意对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意向起中介作用、成本对预期使用具有负向作用[35]。陆敏玲(2012)基于TRA和TAM,通过对647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除娱乐性、信息性外,社会互动、长期在线和方便性对移动信息服务使用态度影响显著[36]。

受到手机阅读屏幕的限制,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也是制约用户采纳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刘鲁川(2011)、Zhou(2011)基于TAM,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系统质量而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37-38]。黄怡菲、杨兰蓉(2013)基于TAM和TPB,以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39]。Lee(2009)等利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用户移动数据服务采纳后行为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信息质量)和保健因素(系统质量)。实证结果表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对用户采纳行为影响显著,并受到用户使用动机(实用/娱乐)的调节[40]。

2.2.5移动广告服务

移动广告内容的可信性和信息性是影响用户采纳的重要因素。Chowdhury(2006)等对影响孟加拉国用户接受移动短信广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可信度是影响用户态度的重要因素[41]。Liu(2012)等对影响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用户接受移动广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娱乐性和可信性是最重要的因素[42]。肖爽(2012)基于TAM,认为用户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广告的采纳有直接的影响,而用户的态度由移动广告的娱乐性、信息性、干扰性和可信性来决定[43]。

2.2.6移动购物服务采纳研究

移动购物服务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风险、便捷性、乐趣、外部影响是移动购物服务采纳研究中经常考虑的因素。

陆敏玲(2012)等从移动商务特征的视角出发,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无处不在、感知个性化和感知情境提供以及感知风险对用户移动购物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44]。李晶(2012)基于TPB,实证研究表明信息系统满意、服务成本、个人创新性、愉、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主观规范、态度是影响消费者接受手机购物意愿的重要因素[45]。郑称德(2012)基于价值采纳模型(VAM)和TAM,实证研究表明用户对于移动购物的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通过感知价值影响采纳意图[46]。

Maity(2010)基于认知成本收益理论、期望确认理论、TRA、TAM,提出了分析用户采用移动购物意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用户态度的变量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我效能、替代渠道作用、结果期望、愉悦[47]。Varshney & Madan(2010)通过调查发现用户不选择通过移动终端交易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和缺少相关知识技能,而通过终端进行交易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和业务需要[48]。

3研究述评

3.1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而言,对于用户层面的移动商务的采纳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而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多元回归分析或因子分析等解释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为了推进IS研究,Shmueli & Koppius(2010)认为有必要采用预测性分析方法,以创建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49],如Chong(2013)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和神经网络方法的对比,发现神经网络的方法在预测用户移动商务采纳行为时更符合实际[50]。

3.2研究对象

对于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群体,目前大部分没有细分,多数是基于普通个人用户的调研和分析,而对企业用户、不同类型用户的采纳行为研究还比较缺乏,下一步有必要针对包括企业用户、农村居民、学生群体、中老年用户、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等进行调研,对不同用户的移动商务服务采纳行为进行分类和对比研究,研究不同用户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的区别。

3.3下一步研究方向

从采纳的动态过程和阶段而言,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既包括初始采纳行为,也包括初始采纳后的持续使用和扩散即采纳后行为。创新研究应该同样重视采纳后的扩散,而目前大部分采纳研究关注点在用户的初始采纳行为上,而对采纳后深层次扩散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移动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是移动商务开展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多和移动商务技术的变革,各种创新的移动商务服务不断推出,目前移动商务的应用领域已经覆盖到娱乐、金融、贸易、管理、营销、旅游、教育及生活的各方面,因此除了关注移动信息服务、移动支付服务、移动购物服务等领域之外,下一步应对各种新型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深入和对比研究。

从采纳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多数研究只关注上述因素中的1~2个方面,很少有研究综合个人、组织和国家不同层面的因素。移动商务的采纳和扩散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既包括微观层面,也包括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仅基于社会心理学从一般用户视角研究移动商务的采纳因素是不全面的,下一步研究中有必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个人、组织和国家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由于不同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文化、法律法规等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移动商务发展状况存在着不平衡性,其采纳和扩散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移动商务采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地区等,而在欠发达国家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区域相关研究的开展还比较少,下一步非常有必要进行国家和区域视角的移动商务采纳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hlwfzyj/hlwxzbg/,2013-01-15.

[2]Ngai E W T,Gunasekaran A.A Review for Mobile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1):3-15.

[3]Varshney U,Vetter R.Mobile Commerce:Framework,Applications and Networking Support[J].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02,7(3):185-198.

[4]Siau K,Lim E P,Shen Z.Mobile Commerce:Promises,Challenges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JDM),2001,12(3):4-13.

[5]Dholakia R R,Dholakia N.Mobility and Markets:Emerging Outlines of M-commer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12):1391-1396.

[6]Alfahl H,Sanzogni L,Houghton L.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 Organization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JECO),2012,10(2):61-78.

[7]冯海旗.移动商务研究与应用综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16-120.

[8]AlHinai Y S,Kurnia S,Johnston R B.A Literature Analysis on the Adoption of Mobile Commerce Services by Individuals[A]∥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conference[C].Melbourne,2007:222-230.

[9]Liang T P,Wei C P.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Mobile Commerce Ap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8(3):7-17.

[10]Shin Y,Jeon H,Choi M.Analysis of the Consumer Preferences toward M-commerce Application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A]∥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EEE,2006,1:654-659.

[11]Harris P,Rettie R,Cheung C K.Adoption and Usage of M-commer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5,6(3):210-224.

[12]刘玉青,张金隆.个人移动增值服务分类及用户采纳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132-136.

[13]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14]陈致豫,邓朝华,鲁耀斌.移动服务的分类及采纳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1:57-60.

[15]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MA:Addison-Wesley,1975.

[1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7]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9-340.

[18]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第1版):186-187.

[19]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425-478.

[20]Fang X,Chan S,Brzezinski J,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Task Type on Wireless Technology Accept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22(3):123-157.

[21]Mallat N.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a Qualitative Study[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4):413-432.

[22]胡秋灵,孙权.运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析[J].统计与决策,2008,(6):121-123.

[23]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移动支付服务初始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365-1372.

[24]刘丹,张静.基于TAM的移动支付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中国通信,2011,(3):198-204.

[25]Kim C,Mirusmonov M,Lee I.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3):310-322.

[26]李志宏,白雪,马倩,等.基于TAM的移动证券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2,(1):124-131.

[27]Yaseen S G.Exploring Critical Determinants in Deploying Mobile Commerce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2:35-46.

[28]闵庆飞,季绍波,孟德才.移动商务采纳的信任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8,(12):192-193.

[29]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TAM、可靠性和使用能力对用户采纳移动银行服务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61-68.

[30]Lule I,Omwansa T K,Waema T M.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in M-Banking Adoption in Keny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CT research,2012,6(1):31-43.

[31]Al-Jabri I M,Sohail M S.Mobile Banking Adoption:Application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2,13(4):379-391.

[32]周涛,鲁耀斌,张金隆.整合TTF与UTAUT视角的移动银行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9,(3):77-84.

[33]黄浩,刘鲁,王建军.基于TAM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6):42-47.

[34]韩超群,杨水清,曹玉枝.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基于移动阅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3):134-139.

[35]何德华,鲁耀斌.农村居民接受移动信息服务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70-81.

[36]陆敏玲.移动信息服务在农村地区初始采纳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169-13172.

[37]刘鲁川,孙凯.移动数字阅读服务用户采纳后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0):80-84.

[38]Zhou T.Examining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Mobile Website Adoption[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1,35(4):636-652.

[39]黄怡菲,杨兰蓉.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172-177.

[40]Lee S,Shin B,Lee H G.Understanding Post-adoption Usag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the Role of Supplier-side Variabl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9,10(12):860-888.

[41]Chowdhury H K,Parvin N,Weitenberner C,et al.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2006,1(2).

[42]Liu C L E,Sinkovics R R,Pezderka N,et al.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Austria[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2,26(1):21-32.

[43]肖爽,吴楣.基于TAM的移动广告用户采纳研究[J].今传媒,2012,(8):19-20.

[44]陆敏玲,曹玉枝,鲁耀斌.基于移动商务特征视角的移动购物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2,(9):206-211.

[45]李晶.移动网络购物采纳的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基于手机网民的视角[J].中国信息界,2012,(2):50-55.

[46]郑称德,刘秀,杨雪.感知价值和个人特质对用户移动购物采纳意图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2,(10):1524-1530.

[47]Maity M.Critical Factors of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on M-Commerce:A Qualitativ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2010,5(2):87-101.

移动信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82-005

The Study of Consumers’ Adoption Behavior in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Wu Xianfeng Tang Xi (Chongqing Univeri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anic Ations,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AM,TAM2 and perceived risk theory, this paper proposes consumer adoption model in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field an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Further more, we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we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how to cultivate the 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 words:rural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 TAM; perspective risk; SEM

CLC number:G206.3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82-005

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工作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促进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工作,对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村移动信息服务也是移动运营企业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却十分低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成为各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相比基于固定网络信息服务而言,发展移动信息服务有着终端普及率高、操作简单、已形成使用习惯和通信网络建设、经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应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农村移动信息服务,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农村、农民、农民工等农村用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包括定制短信和IVR(互动式语音应答)两种业务方式。

本文首先分析影响消费者使用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模型;再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关系的成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认识了农村消费者的行为,对政府和企业共同培育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地进行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1 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相关理论回顾

对移动信息服务消费者接受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的相关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

(1)TAM与TAM2模型理论

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论,目的是对信息技术广泛接受的决定因素做出解释性说明。研究认为影响用户是否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有两个,包括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首先,当人们相信使用某种技术有助于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在某种程度上,会令他们倾向于使用这种技术,把这种因素称为感知有用性。此外,即是用户相信这种技术有用,但如果觉得其使用起来非常困难,也会影响用户在使用技术时所获得的收益。因此,感知的易用性也会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TAM理论主要反映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决定因素。该模型对购买意向的解释度为13.1%。

Venkatesh与Davis在2000年对TAM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TAM2模型。他们认为主观规范同时影响消费者对目标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明确性,这三个因素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所谓主观标准,是指个人特定行为受相关他人意见的影响,是反映社会影响的因素。所谓工作相关性,是指一个人对于一个目标系统所能支持其工作的程度的感知。所谓产出质量,是指用户对该目标系统的产出质量高低的感知。所谓结果明确性,是指所获得结果的清晰度。

(2)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理论

目前,许多学者使用感知价值的概念研究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问题。多数研究者们都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包括感知质量和感知价格,消费者通过感知质量与感知价格之间的权衡来评价商品的总体价值,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Ravald and Gronroos 1996;Christopher 1997;Parasuraman 1997,2000;Grewal,1998,Kamel Jedidi,2001)。或者说,他们是从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s)和感知利失(Pereived Sacrifices)这两方面来度量感知价值的。

Zeithaml(1988)将感知质量的概念界定为顾客对产品优越性或卓越性的主观判断,他认为人们对于如何度量客观质量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产品有不同的感知质量。[1 ]Kirmani(2000)认为, 质量评价是消费者对自身从产品中获得的权益的评价。根据以上观点,感知质量是消费者感知利得的最主要构成。

Wood and scheer(1996)认为消费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有形的货币付出和感知风险,价格是立即确定的支出,而风险则是代表一种未来且不确定的可能花费或遭遇,风险成本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显著。 [2 ]Huber认为,产品(或服务)所蕴含的潜在风险是顾客价值的新维度,因为风险既可带来利得也可造成利失,是独立于质量和价格之外的新维度。[3 ]他们的研究扩大了感知利失的概念,指出了消费者的感知利失包括两方面,即对现实支付价格的感知和未来可能支付的风险成本的感知。感知价格指消费者对产品客观价格的主观感受(J- acoby and Olson,1977)。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指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Raymond Bauer,1960)。Cox(1967)进一步将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对不利后果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引起损失大小的感知这两因素的函数。Cunningham(1967)修改了Cox的定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感知风险分成下列两个因素:(1)某项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2)后果的危险性。他们的研究已证实感知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之间存在有正向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

1.2 研究假设

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消费者大多是普通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普遍缺乏对移动信息服务的认识和体验,他们基本上只关心农村移动信息服务能否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而对娱乐性、个性化等较高层次的关注和需求还很少。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农民就业服务,主要体现了信息服务对这三方面的有用性,较少关注娱乐性、个性化等其他方面。同时,市场建立初期更可能出现市场不规范、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感知风险可能较高。所以,本文主要基于TAM及其扩展理论和感知风险的概念,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1)基于TAM理论模型的假设

TAM模型已经研究指出,行为意向对实际使用产生正面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有正面影响;感知易用意向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对感知有用性有正面影响。本文定义感知有用性即消费者使用移动信息服务对工作绩效的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即消费者认为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容易程度。针对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需求意向越大,实际使用越大。

H2:感知易用性越大,需求意向越大。

H3:感知易用性越大,感知有用性越大。

H4:感知有用性越大,需求意向越大。

由于农村消费者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普通农民普遍缺乏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相应技能,所以初步认为感知易用性程度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假设如下:

H5:感知易用性越大,实际使用越多。

(2) 基于TAM2理论模型的假设

TAM2理论模型中证实了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明确性这三个因素对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产出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产出质量就是信息质量。在信息服务领域,信息内容质量是信息服务质量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推论感知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假设如下:

H6:感知信息质量越高,感知有用性越大。

(3)感知风险与需求意向的关系

大多数研究者针对实物产品进行了感知风险的构成研究。比较全面的是Mowen(1997)提出的财务风险、绩效风险、社会心理风险(产品会使消费者形象受到损伤)、社会风险(购买决策会受到亲朋好友嘲弄)、时间风险、身体风险、机会成本风险这七个比较全面的维度。在移动通信领域,感知风险有其特定的涵义,本文概括为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所产生的附加风险,具体定义如下:

感知风险的构成包括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产生的附加风险。信息内容风险:指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等;交易附加风险:指由于使用信息业务产生的除业务内容本身以外的其他风险,包括经济、隐私、不良后果等方面。

大量研究证实了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负向的影响(Hoover,Green and saegert,1978;Mitchell and Boustan,1994;Kotler,1996;Miyazaki and Fernandez,2001)。如果感知风险增加,那么购买意愿降低,这和常理也是相符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感知风险越大,需求意向越小。

(4) 利益保障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Dethaix(1983)在实物领域的研究指出,当消费者产生感知风险时,消费者会寻求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来减低购买后果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并且,针对不同的感知风险类型,消费者所重视的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有所不同。由于相对移动运营商和移动信息服务企业,普通农民属于非常弱势的群体,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就能够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成本,从未降低消费者对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风险感知。这里,利益保障包括针对信息服务消费者的法律保障和消费者与企业的纠纷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制度保障。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利益保障越好,感知风险越小。

(5) 感知价格与实际使用

消费者的感知价格与实际使用有关联。由于普通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本文认为价格因素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行为,假设如下:

H9:感知价格越高,实际使用越少。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采用空间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重庆市13个区县为抽样点,分别对各区县的农民、农民工和农村非农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设置采用五分量表法,共计37题。共计进行问卷调查293份,有效问卷285份,样本描述见表1。

2.2 效度与信度分析

利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各个概念下的问题在其对应概念中的负荷系数均大于0.5,并在p< 0.01的条件下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利用SPSS13.0对各概念和问卷整体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琢在0.675到0.912之间,问卷整体的Cronbach’s?琢值为0.729。一般而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大于0.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大于0.8较好;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大于0.6可以接受,大于0.7较好。可见,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具体指标参见表2)。

2.3 结构方程模型

利用AMOS1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研究提出的假设。结构模型的假设关系通过路径关系来检验,

路径关系主要以标准化系数呈现,系数越大表示在因果关系中的重要性程度越高。衡量各个结构模型拟合情况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3。本研究提出的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可用于验证研究假设。各个因子间的完全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农村移动信息服务消费者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有关9个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所有的假设都被数据所支持,在p

通过分析得出,感知易用性对需求意向的影响最大,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93,通过感知有用性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7(0.226×0.340),感知易用性对实际使用的影响为0.268。可以看出,易用性程度是影响消费者使用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最重要因素,对需求意向和实际使用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为提高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手机终端厂商应开发更易操作、更适合农村消费者使用的终端产品;移动运营商应简化信息服务流程;政府应联合企业对农村消费者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消费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感知易用性。

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对需求意向的影响也较大,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67和0.340。感知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362。说明信息质量对信息内容的有用性程度有正向的影响,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对需求意向有正向的影响。

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内容质量来提高信息内容的有用性,从而提高需求意向。根据本文定义感知风险包括感知信息内容风险和交易附加风险两个维度,所以也可以通过降低信息内容风险来降低总体风险,提高需求意向。

为提高信息内容质量、降低信息内容风险,需要提高企业供给水平。政府应健全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企业进入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增加企业的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行政力量促进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企业应深入分析农村市场需求特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企业间共性技术的开发,提升专业化程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信息服务产品,提高信息内容的有用性程度;并加快信息产品的上市速度,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为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交易附加风险,政府应健全市场交易制度,完善保护信息服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和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

利益保障对感知风险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603。可以看出,健全的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措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为增强消费者对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信心,降低心理成本,政府在加强利益保障制度和措施建立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企业应规范服务流程,真正做到顾客至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工作失误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积极主动承担过失责任。

感知价格对实际使用的标准化影响系数为-0.146。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消费者实行消费补贴;企业应设计更合理、更实惠的信息服务资费,同时加大对优惠套餐服务的宣传力度。

需求意向对实际使用的影响较低为0.159,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调查对象中只有34%的人员使用过移动信息服务,导致系数较低;二是由于农村消费者的水平和可支配收入较低,直接限制了消费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向和实际使用。

总之,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应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涉农信息的深度整合,以提高消费者需求。这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708-718.

[2]Wood. Charies M. Sheer, Lisa K Incorporating perceived risk into model of consumer deal assessment and purchase intent[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6,23(1):399-404.

[3]HERRMANN A,HUBER F.The role of customer value in arriving at an assessment of satisfaction-results of a causal analytical study [J].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1):110-115.

[4][6]Per E. Pedersen,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bile Commerce Early Adopte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 Electronic Commerce,2005, 15 (3):203-222.

[5]Se-Joon Hong, Kar Yan Tam, Understanding the adoption of multipurpose information appliances:The cas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6,17(2):162-179.

移动信息论文篇12

(一)服务内容。近年来,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发展趋势更加显著,一些早期开通移动服务的图书馆正积极进行移动服务系统升级工作。因此移动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应当具备三个核心:第一,对传统纸质图书服务系统的集成。移动信息服务应无缝对接OPAC系统服务,与OPAC系统统一认证,确保用户随时完成纸质图书的预约与续借。第二,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集成。用户能够通过移动图书馆检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并能选择不同设备的阅读方式。第三,专门适合移动终端的内容中心,这是读者对移动图书馆的大众需求。

(二)服务模式。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的高速开展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基础,新技术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断涌现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建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主要包括SMS服务、WAP服务、图书馆移动服务客户端三种形式。SMS短信服务是早期国内大多数图书馆所采用的服务模式,由于简单方便的使用功能,得以广泛应用,但其自身在内容和应用方面存在技术标准的限制,目前主要执行信息推送和信息认证等简单功能。WAP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能够将HTML语言转化为WML描述信息,用户从而能够在手持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的WAP网页,从而实现书目检索、书在线阅读、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的功能。移动服务客户端应用中利用移动终端本身带有的语音通信、短信、GPS定位、近场通信等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以书目检索为例,客户端上不仅支持语音输入,而且支持条形码扫描,充分利用了手机特有的功能特性。但由于图书馆移动服务客户端是基于 WAP2.0的XHTML网站,对用户的终端设备要求更高,因此应用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移动数字阅读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阅读的随意性,因此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提供一方面提高了文献资料的使用率,另一方面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用户群体。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图书馆对移动信息服务的认识不足,可访问资源少,并且只有少量的电子书和畅销期刊的下载阅读,全文阅读的资源明显欠缺。第二,大多数图书馆以手机短信息服务为主和WAP网站服务为主,功能单一,不能提供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多方面服务。第三,面向手机之外的移动终端应用明显偏少,难以满足读者对于通过平板电脑访问图书馆有特色的数字资源的强烈需求。

三、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服务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目前移动图书的发展趋势,以用户为中心、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主动推送个性化信息是图书馆移动信息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因此信息服务个性化的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加强:第一,页面定制服务。个性化页面定制服务是根据用户的检索历史以及检索偏好设定的一种个性化服务。第二,页面推送服务。推送服务是运用推动技术来实现的一种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方式,其特点在于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发送到客户端,从中体现主动和个性化的服务理念。第三,学术信息导航服务。通过将因特网上的节点按某些主题加以归纳、分类,按照方便用户的原则,引导用户到特殊的地址获取信息。

(二)资源特色化。如何实现图书馆资源和移动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首先,构建先进高效的云服务共享架构,集成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和获取电子图书、期刊、报纸,以及中外文文献等。其次,利用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移动终端资源的一站式搜索服务和全文获取服务。

(三)技术完善化。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最新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读者通过移动手持终端设备自助完成个人借阅查询、馆藏查阅、图书馆最新咨询浏览等功能的目的。云共享服务体系是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技术核心,能够提供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从而将电子图书或期刊论文的全文数据传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移动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个性化服务、特色化资源、完善化技术使移动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