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3 09:19:52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篇1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文化产业管理篇2

文化产业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大众传播、影视、出版、娱乐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推动力量。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缺乏活力的现状日益明显,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当前的文化产业难以适应时代对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要求。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并规范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同时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却日显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设;(2)精心打造文化产业交易平台;(3)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4)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5)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以上这些措施都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新时期下的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它既强调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树立适应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才能实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

三、我国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很多文化产业单位观念落后,对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明显与业务管理脱节。

(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虚高的状态

事实上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其价值都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尤其就固定资产而言,其在使用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耗,而一些文化产业单位仍习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得资产和净资产出现虚增,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对其净值进行科学有效地反映。

(三)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文化产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无视预算,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甚至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还有一些单位虽然执行预算管理,但其年终决算与预算严重脱节,使预算的作用流于形式。

(四)集约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并未形成规模。即使有一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受限于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从而难以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

(五)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例如每部影视作品在策划、创作、摄制、发行等环节中都会请一些领导、专家、新闻记者、购片单位来审读、研讨剧本等,并向各方来宾滥发“审稿费”和研讨费。又例如为了争取所制作的电视剧能在电视台播出,向电视台负责节目收购的人员以各种名目行贿等。这些不规范不仅形成一笔很大的“灰色开支”,也危害了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财务观念

文化产业单位如果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那么在引进投资时,将无法对产权关系进行界定。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在文化产业中引入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加强预算管理

虽然现代文化产业要求在追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主要活动经费仍需靠国家财政支持,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文化产业单位就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时,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对计划年度内各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充分评定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勤俭节约,使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此外,对文化产业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应每年都进行财产清查和价值重估,做到账实相符。具体而言,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增加“累计折旧”的科目,对固定资产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从而得以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四)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对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检查,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其次是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和对职业道德的宣讲;最后,应建立竞争机制和内部稽核制,逐步淘汰低水平的会计人员和违法会计人员,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

(五)健全财务制度,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改善当前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就必须健全财务制度,建立一整套与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做到有章可依,执行必严,以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岩.浅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的财务管理职能问题[J]. 理论学刊, 2006, (10) :54-55

文化产业管理篇3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2000年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2002年,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 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环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文化产业管理篇4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2000年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2002年,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篇5

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篇6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尽管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将从传统习俗,影视与宗教文化,音乐艺术三个方面分别于文化产业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管理

提到习俗,就一定会想起一些我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当然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始终团结互助,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学典籍,特色建筑等等。我们现在处于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习俗文化进行规划整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也可以在红色革命老区兴办红色旅游,这样可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当地的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开展一些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活动,比如:兴办文化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吸收和交流,也能够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可以将这些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和民俗民风更好的传承下来并且创新,使这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前几年发生的端午节之争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重视,更大力度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积淀我们国家才会持久的稳定和和平。传统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宗教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

影视艺术提起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电影、电视等。说起影视艺术,它一方面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它也是传播其他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影视艺术直观明了的对人们生活、思想、行动进行直观的再现,在现实社会中,影视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停的更新,例如从黑白彩电到现在的互联网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推动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它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当然也需要加强一些文化的管理。例如:中央出台的限娱令等等这些措施也体现了影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影视文化虽然现在高度繁荣,但也出现了令我们担忧的现象,就是高超电影技巧的表现忽视了最本真的人的真实,缺失了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影视市场的管理,认识到影视应该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的,不应该是追求高超的画面效果和科技的炫技。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样的宗教文化反应了各地不同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宗教的出现也使人有了一定的信仰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利于人心灵的纯洁。但宗教文化里面也不免有些需要摒弃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宗教文化上的管理和制裁,当然宗教文化也应该提倡和发扬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产业管理就是要规范这种文化的杂乱的现象,使优秀的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舍弃那些过时的腐朽的文化,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推陈出新,去除糟粕。

三、音乐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变化,音乐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域性。作为音乐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音乐,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其次都要积极努力的宣传介绍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提高全社会、全民族对传统音乐的认识。而且,要对传统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各级文化部门和领导机关都要对传统音乐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也有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我们需要对这些留下来的音乐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通过一些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遗物也要能够从各方面都看出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这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要认识到外来的优秀的音乐元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要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跟上时代的脚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天堂。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文化产业管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文化产业管理就是将传统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加以创新,也是对现在形成的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它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民族的繁荣富强,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国家一定会长久的稳定和和谐,也能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虽然现在还仅仅只处于萌芽的阶段,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文化繁荣之景很快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英)斯道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2010

文化产业管理篇7

“韩剧”在中国热播,不自今日始,但愈演愈烈,却不得不令人注目。1997年,《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高达4.2%。2004年,中央电视台《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明成皇后》(第一部)和《人鱼小姐》等广受好评的韩剧,竟然取得了深夜23点以后高达10%的收视份额,这个收视率甚至超过许多黄金时段播出的中国电视剧。至2004年,中国内地引进的韩国电视剧竟然超过100部。而在中国香港、东南亚和日本,韩剧也深受欢迎。《大长今》登陆香港后随即创下了2005年香港电视剧收视纪录,超过40%的香港居民观看它;更离谱的是在香港,根据《大长今》剧情整理的菜谱卖到100多元一本仍然被市民疯抢,《大长今》在中国台湾播出也获得了有线电视收视率的冠军。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韩剧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市场受欢迎的程度。“韩剧热”的现象值得深思,我们应该探讨一下韩剧发展起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因,以及它对全球影像工业格局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影像工业的影响。当然,学术界和媒体都已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对于“韩剧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认为“韩剧”的成功得益于完善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包含四个层面:

一、完善的制作制度。

从工业技术角度讲,韩国的影像工业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发达,韩国电影人才济济,导演和演员均来自专业学校,非常具有职业专业精神。例如《大长今》中关于饮食和医术,编剧都是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来确定的,虽然其中不免有些穿帮镜头,如满汉全席在明朝出现,明朝使节身着黄袍等,但他们在史料搜集方面确实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参考了很多关于饮食和医学的著作,如宫廷料理的配方和烹调方法就是根据韩国第三十八号无形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其中的药膳和菜谱也符合中医药理。从制作水平和投入资金看,“韩剧”画面精美,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渗透着浓厚的唯美主义情调。“韩剧”的音乐选择,每一段音乐都是为特定的剧情量身定做。《大长今》在后期的色彩校正上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韩剧的投资也不算低,如《大长今》的投资每集达到140万人民币。当然,从技术、资金到个人,都说明“韩剧”制作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二、有效的文化政策。

前面说的是“韩剧热”的技术原因,“韩剧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政策对于文化工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韩国受到重创。金融危机使得韩国政府和精英人士意识到,光靠机械工业还不足以立国,因此韩国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把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提出要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危机之后,韩国致力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目标放在影像工业上,当年即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会”,并且将原《电影法》中有关电影拍摄的审批审查制度改为“申报制”。其实早在1988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两项政策:一是逐步放开电检制度,允许影像人士随意拍电影和电视剧;二是加大对进口电影的限制,外国影视片不能随便进入韩国市场。中国的《还珠格格》曾经在韩国热播,但随即韩国政府就做出了停播决定,韩国精英认为,他们国家只有4000万人口,如果文化市场完全放开,将很难和中国、日本这样的大国抗衡,所以要限制海外影像工业,保护民族文化产业。2000年,韩国还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法律上规定鼓励和建设文化产业,这些政策促进和刺激了韩国影像工业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电视类型。

由于实施了比较宽松的影视环境,韩国的影视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电视类型也丰富多彩,新加坡学者赵慕媛在《韩国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票房的艰难挺进》一文中就说,韩国影视业的文化类型相当丰富,这多样的类型给了观众无数的选择。而相比之下,中国影视业的类型很不成熟,显得十分单调。

四、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

韩剧很强调文化因素。许多人观众声明喜欢《大长今》,就是因为《大长今》提供了富有特色的韩国饮食和医药文化,《大长今》的播放还引起了人们到韩国旅游的热潮。另外,靠俊男靓女来吸引眼球,确实也是韩剧占领中国市场的一种文化策略,韩国影星不是美女就是俊男,这是迎合消费社会的心理,把身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消费品去展示。当然,韩剧也不是光靠外形,不是只做花瓶,韩国演员很敬业,在演技上很认真,女演员则表现出了东方女性的含蓄、内敛和敦厚的气质,这也是韩剧获得多方认同,尤其是获得中国老人认同的主要原因。

虽然韩国已步入现代消费社会,但以儒家文明为基石的道德和文化规范仍然是其社会与家庭结构的主体,把文化传统融入现代社会,使得韩国社会既能迅速地现代化,同时也不失其独特性。因此韩剧给人的感觉,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却又很容易被现代都市人所接受。当然,张扬文化传统也是“韩剧”建构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策略,在以电视媒介为主的消费社会中,“传统”、“历史”本身是被作为一种消费和美学对象展现给观众的。韩国人其实很“狡猾”,他们为了把韩国的影像工业推向海外,很注重文化策略,近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大,所以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获得利润,韩国采取了“文化接近性”的策略,通过展示中国文化因素来吸引中国文化圈的观众,《大长今》许多地方都突出了对汉文化的景仰,这之中有历史原因,但也是一种文化策略。总而言之,合理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策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敬业精神,是“韩剧”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现在文化工业的利润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

“韩剧”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亚洲影像工业的传统格局,传统的亚洲影像中心如香港、印度和日本都在衰退。在韩国,好莱坞大片的市场占有率也下跌到三分之一,本土电影则上升至二分之一;在中国,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大有超越日本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地位之势,“哈韩”逐渐取代“哈日”,正是韩剧的冲击,引发了中国影像的危机和广泛的思考。面对汹涌“韩流”,中国影像人士忧心忡忡,张国立甚至对韩剧及其观众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把“韩剧迷”冠之以“汉奸”的称谓。

“韩剧热”确实值得思考,无论怎么论争,喜欢韩剧也好,批评韩剧也好,中国绝大部分观众都喜欢看“韩剧”。新浪网曾做过一个调查,有87%的中国人爱看韩国电视剧,只有不到13%的人喜欢中国的电视剧。这说明,中国的影像工业确实存在问题。有人把中国影像工业的问题主要归为经济因素,认为中国拍不出这么好的电影和电视剧是因为钱不够,所以比不上好莱坞和韩国电视剧。有导演声称如果给足了钱肯定会拍出好片子。经济在影像工业中虽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中国是不可能跟好莱坞拼金钱,韩国、日本也拼不过美国。韩剧其实基本上都是室内剧,很少有特技镜头和大场面制作,没有花太多钱,《大长今》的成本每集140万人民币,在韩国已经够多了,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总投入是3亿人民币,比70多集的《大长今》奢侈的多,张艺谋《英雄》的投资也不低。前面说了,韩剧的发达既有资金原因,也有制作技术、影像制度、专业精神和文化策略的缘故。这就是说,韩剧的发达是其影像工业整体结构都合理、完善的结果。而在这点上,中国远远比不上,比如从影像制作上来说,韩国电视剧的拍摄方式是边播边拍,编剧也是边拍边写,编剧可以通过看网络上的视听留言,还有一些媒体的报道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有的电视剧甚至在网上采取观众投票的方式,调查观众希望主人公结局怎样,然后做出选择,有很强的观众意识。但中国相反,导演“决定一切”,导演看中了剧本就拍,根本不考虑观众反映。所以大量中国电视剧是脱离现实与观众需求的作品。从演员的演技看,韩国演员整体上要比中国演员演技好,像《看了又看》,100多集的剧集中没有一处接吻镜头,这就需要演员的演技要好,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中。只有真正投入到剧情里面,才不至于靠“脱”、接吻等镜头来吸引观众。韩剧的表演艺术风格很少歇斯底里的爆发,表演非常注意“度”,不过分的“做”。

除了技术、剧情和演技外,前面我们讲了,“韩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机制”的完善。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的制作缺乏完善的文化机制,与韩剧相比较,我国电视剧体现了相应的四个方面不足:

首先,制作工业的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电视剧制作都是由政府电视台承担,没有一套完善的制作计划和流程。20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建立,民营影视公司也多起来,电视剧制作才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但是许多民营公司资金不足,基础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制作体系,缺乏强大的人才参与制作,这大大影响了电视剧的水平。

其次,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影视审查制度相当严格,中国2004年拍摄400多部电影,能公映的影片据说还不到一半,很多好作品通不过审查,还没经过市场检验就先被审查机构给审查掉了,这大大限制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导演拍电影、电视时,首先想的是这个题材能不能拍,是否触犯了政治?哪有精力再考虑创新和发展。为了不违反“禁忌”,要么拍一些无关紧的影视作品,要么以戏说方式调侃历史和现实,久而久之,导致了中国电视剧的“恶俗化”趋向。虽然有不少中国导演热衷于历史题材,但许多中国历史剧既不了解过去,也不了解现在,纯粹是胡编乱诌。

再次,单调的电视文化类型。由于缺少开放的制度和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我国电视剧类型单一。尽管这几年发展了一些新的类型片,譬如侦探片、惊悚片、言情片、悬疑片等,但绝大部分电视剧仍然是按照传统的类型划分拍摄,乡村剧、战争剧、历史剧、文艺片是几种最常见的类型,单调的类型已经很难满足都市观众的多元文化口味。

最后,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前面我们说了,尽管韩剧倡导多样化的类型,使其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但是“韩剧”非常注重电视剧自身的文化特色。这点我们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

韩国影像工业在中国和亚洲的快速发展,确实给了中国影像业有很多启示。其实中国是电影、电视剧生产大国,单从电视剧产量来看。2001年以来,每年批准立项的电视剧都在1500部以上,在这1500部的电视剧里,肯定有许多优秀作品,但是在生产了这么多电视剧情况下,韩剧还是“入侵”,并且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这说明韩剧的成功有它的独特之处,当然,“韩剧热”并不排除许多观众的跟从心理。我们也不要“谈韩色变”,更不能像张国立那样把“韩剧热”上升到“文化帝国主义”。韩剧确实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像市场构成了威胁,但韩剧并非十全十美。像《人鱼小姐》等剧,情节冗长,节奏缓慢拖沓,《大长今》达到了70集,也很冗长。

但是,韩国影像工业的成功,还是值得反思。前面说过,韩国影像文化的发达不仅表现在技术、剧情和表演上,更重要的一点是韩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影像文化,针对1998年的经济危机,采取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强调了保持韩国和东方特色,逐渐从全面西化认同中摆脱出来,回归了东方文化认同上。同时采取开放韩国国内市场、限制国外影像业进入韩国的措施,达到培育韩国的民族影像工业的目的,并把影像市场的目标投向“文化接近性”的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身上,韩国对自己在亚洲和全球影像市场的位置定位相当准确,所以坚实的文化根基、合理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策略,使得韩国影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其实在全球影像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日本也调整了自己的“文化政策”。作为亚洲大国,“明治维新”后日本采取了“脱亚人欧”的做法,逐渐脱离亚洲,全面西化,使得日本迅速发展,并取代中国,称雄亚洲。但二战之后,日本的全球野心受到遏止,美国和西方也对日本实行军事压制。所以日本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得不重新面临亚洲,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经济和贸易竞争,使得日本越来越意识到“亚洲的重要”,正如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所指出:“就如同戈尔巴乔夫宣称苏联的家在欧洲,所以很自然地,亚洲才是日本的家,而非美洲或欧洲。”亚洲日益增长的影像工业,也使得日本想在这个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针对日本曾经有的殖民历史,为了不引起曾被日本殖民过的亚洲国家的反感,改变日本历史上的坏形象,日本也选择了“文化接近性”的文化策略,利用日本同中国、韩国文化的接近性,将流行音乐和动画片等一些不含过多日本色彩的文化工业输入到这些国家;并且又发展了一种叫“观念贸易”的文化策略,所谓的观念贸易就是日本输出产品和技术,当地提供明星和演员的影像贸易模式,实际目的自然是推销他们的产品,但这样又不会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感。通过这样的举措,日本的影像工业在亚洲,实际上依然占据着重要份额,1992年到1993年,世界动画市场上有58%的动画片是日本的,像日本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意味着日本是有意图、有策略地出口,而不是很盲目。但回头看看中国的影像工业却很容易发现,中国对影像工业的定位是模糊的,这种模糊说明中国还没有找到发展影像业的“文化根基”。

日本早稻田大学依田熹家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失去了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现在,中国的最大课题就是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他说二战日本失败后,各种产业都丧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先被提出的课题就是建设文化大国”。他认为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是相反。他批评目前的中国只强调经济,而忽视了文化,以前亚洲国家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现在中国正失去这个位置。他认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很危险的,这些都说明,中国只有走“文化立国”的道路,才能重新恢复它在亚洲的影响力。而影像工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但在中国却普遍缺乏文化因素。中国的影像整体上缺少基本的文化理念,没有明确的“文化意识”,导致了传统的伦理秩序已经被破坏,而新的关系却没有固定的现象。

文化产业管理篇8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文化产业管理篇9

【关键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改进方法

0 引言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本质把握,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都有不同的理解。21世纪,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目前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从全世界的经济结构来看,文化产业也已然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日本在文化产业上就狠下功夫,动漫、游戏以及衍生产品,都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开始于2004年,最早开设此类专业的有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云南大学这四所高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内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逐步显现出诸多问题,如何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价值也成为各大高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

1.1 跨学科的交叉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有多门学科元素参与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文化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学、中外文学艺术、文化贸易学等等。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较晚,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科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就意味着涵盖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学科吗,所在在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设计上,要理清楚其交叉跨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定其学科宽度,进而才能对其学科结构、体系有比较科学的阐述。

1.2 立足于交叉学科的独立性

文化管理专业虽然是有多科学参与的专业,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是相关专业的简单叠加,任何专业会涉及到多种学科,而所有的交叉的学科最终都会汇集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拥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核心理论、学科归属以及科学定位。文化产业相对其它专业而言,涉及面要更为广泛,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创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一门拥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完美理论体系的独立专业。

1.3 学界与业界的跨界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产业性决定了其最终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要和其他业界要保持频繁的联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化性也同样决定了其也不可能是一门纯应用性的专业,而是拥有很强的学术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其培养出来的额人才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能够有出色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如何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价值

2.1 相对其它专业而言要有较高的辨识度

就从最早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云南大学这四所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把培养“通识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从其开设的专业科学来看,很多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模型,例如人文、管理、经济、法律的叠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只是各方面略懂一二,而不精通。一个新兴的专业,如果缺乏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较高的辨识度,那么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没有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这样的专业也没有前途可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熟悉文化经济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专业文化技能、拥有文化创意能力、具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2 培养计划既要顺应又要高于目前相关行业的需求

为了探讨行业需求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故而对此进行了调研。国内知名院校开设产业文化管理专业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各自的特色,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调研的对象中还包括“海峡文创网”的高端管理层,其建议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以及文化资本投、融资。还有的高校名师指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还必须懂得如何把社会文化精神内核转变为文化符号,并适应人们的文化需要。

2.3 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办学策略

对于“引进来”办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在保证学校教学计划能够正常实施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名师名导来学校进行任教、讲学或者指导,让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文化市场变化以及需求,还可以邀请文化企、事业单位来院校提前预定相关专业人才,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开设具体的专业课程。

对于“走出去”办学策略的实施,要针对不同地区、领域、文化背景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充分了解这些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条理地调整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同时还可以和一些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学到和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在项目上取得经济效益,互惠共益。

3 结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现代产业理念以及具备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早开设的过程中也逐步显现出诸多问题,文章就此提出了如何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价值的方法,借此,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理论指导,培养出新一代文化产业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篇10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普遍的模式可循,且每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从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来看,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均有涉足,这样就造成以文化产业学科的特性和专业特点难以达成共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都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文化产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高校原有的自身专业,如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这样就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笔者曾在北京的文化产业公司实习,从公司对市场的把握来看,公司对文化产业的敏锐性要远远高于学校,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公司在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上、经营管理上也是经常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变动。从师资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新设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师资力量就不足。有过文化产业从业经历或者文化产业专业的硕士、博士并不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教授课程。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实践环节较少

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学等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是侧重于实践的专业,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的对象是文化产业,面向的是市场,学生必须实时了解文化产业市场信息。而由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不对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就会面临诸多问题,学校不是企业,学校自身搞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着资金、人才等现实问题;另一种途径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但一般情况下高校又较难找到合适的企业。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面临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与传统专业学科的整合问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问题以及教师成长等问题。当然,即使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学科,其发展目前仍有诸多问题。文化产业管理坐为新兴专业,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一些,那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路程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关系重大。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

1.注重学科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本学科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者”。文化产业特色培养方向以“文史基础,创意灵感,操作技能,管理智慧”为教育理念,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构建开放而灵活的知识架构,形成求实创新的学识学品,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范围较宽泛,导致培养口径较宽,因而文化产业管理要明确培养定位,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可以通过区分行业属性,走专业细分化发展之路,这样培养目标就会精准。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细分上已走出了探索之路。如山东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会展、演艺管理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两个方向。

2.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产业管理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理念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更要推进专业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引进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校际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就河南而言,目前已有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际之间可以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科研沟通交流工作。其次也可以聘请具有文化产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篇11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经济的联系

文化产业管理既管理文化,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就会去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而产生的经济,使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在十就明确的提取,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这也是给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一个很好的肯定,也证明了,它的潜力是无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良好管理。

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与其他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对经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对这样的本科专业人才紧缺。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如何管理好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我相信,如何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管理,将是我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如果还继续以大能耗,不计损害的来发展经济,我们终有一天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三、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成功的例子

(1)以创意产业闻名的香港,只要能善用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发展到今天。电影《叶问2》的成功就是最佳事例。主角生活背景将内地市场和这出香港电影连接在一起。另外,叶问曾教授李小龙功夫,透过李小龙,叶问的故事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由电影的选材可见,香港人合理利用了文化产业的优势,选择利用叶问这位有故事的主角,制作出两部成功的功夫电影。

(2)这部电影的完美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大手笔的制作。也靠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背景,电影中一招一式,一衣一角,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天台习武的情况、练武者所穿的唐装等,在在演绎出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电影透过其中心思想 ──中国武术崇尚和谐、重视修养来宣扬中国文化,将令人向往的中国武术精神向国际推广。

(3)现在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包装把一个事物打包出去,让人们知道他,了解他,从而促进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现在什么都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产业注入每个一个产业,都会给他带来新的生命力。 将文化产业注入服务饮食、等服务行业,以文化作为底蕴,让服务人员穿上中国传统的服装,可以给就餐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就餐感受;将文化产业注入旅游行业,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卖点,一方面,可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来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既要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的建设,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重点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一种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就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一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众多,逐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如何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使得这些文化成为我们经济新的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国家发展的长期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系统。使他走出去,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将是我们的目标。

六、权衡文化产业管理与经济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文化产业,从而得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呢。首先,建立好公共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给文化产业活动一个不可动摇地位,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配合以经济做辅助。但是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绝不是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

七、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点,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管理好文化产业可以优化我们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文化产业管理是和经济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他们一开始就是骨肉相连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势必也会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在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前景是光明的,文化产业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2007

[2]邱菀华.《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2005

文化产业管理篇12

[7]王光文.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及其进化动因[J].现代情报,2012(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2012-09-14.

[9]陈鸿.论MBA学位论文的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10]陈曼,张秀梅.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11]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

[12]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05).

[13]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