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5 14:18:43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1

(一)美国设计类教学“市场派”与“创意派”倾向

1.受美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的设计类教学也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学生的作品注重细节、实用性与商业性。2.设计教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注重设计师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追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他们来说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独立创作精神和设计思考的过程更受重视。3.由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生活气息,学生无论在课程选择还是设计方法选择上都体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设计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倡创意、实用性能与美观性的结合,强调高新科技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与跨学科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学院派”倾向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设计教学则较多偏重于造型、美学形式与整体艺术效果。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往往有美术学习背景,强调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作品也更具概念性与艺术性。但“学院派”设计离市场需求和受众较远,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通常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市场化设计鸿沟较大。

教学设备

(一)美国教学设备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由于美国的科技和材料工业都比较发达,美国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先进和人性化。多数高校都覆盖有无线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素材。除此之外,免费扫描仪、自动投币的复印机、打印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在教学楼处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美国设计类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当齐全。诸如喷绘、染织、金工、木工、金属铸造、玻璃陶瓷等实验室,多数实验室都配备先进的设施器材和专门的指导人员,学生一般只要经过登记注册和教导就能使用,没有专业限制。设计类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时可以利用便捷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跨专业的实验空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考能力和创意思维,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此外,很多设计类院校还针对部分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独立工作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这一块,多数院校都给研究生安排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自由安排空间,进行专业创作。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设备仍需改进

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工作空间仍然是以教室、寝室为主。虽然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已逐渐完善,但学生在使用时仍存在很多障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只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期间开放,学生在课外使用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开放时还存在专业限制,实验室资源共享不足,给学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管理是值得国内设计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

(一)美国校企合作更具稳定性与永续性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普通高等教育格局中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学校公共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有国家明确的教育政策支持,但是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公共教育的差异在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对晚于公共体育发展,公共体育的教育政策“方向明确,任务具体”,完善的政策细则为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系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政策则有指导“盲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教学实施、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但是两种公共教育现象的差异只是“表面”的差异,这个层面的“差异”再回归到现实中去指导具体的实践,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这一理论给笔者以启示,寻找“差异”的真正意义在于考察各种教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适应性,从而开拓教育思维,放大教育空间。

(一)差异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不同属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是先于美育发展的。目前公共体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则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对两种教育的不同定位是由体育和美育(艺术教育)的本身性质决定的,体育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阐述,社会的发展史大部分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就是劳动者,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国民体质不单是个生物学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大计。

然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它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其发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教育一直在经济发展的牵动下被动的发展,发展经济的社会目标决定了目前的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完成发展经济的任务,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服务。换句话说,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不能深入地关注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还不能关注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审美人格生成的层面。由此得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人文关怀价值和功能也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既然体育和美育的性质已定,教育发展的侧重已经形成,从实际出发,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一方面应该承认其现状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致力方向。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和现有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如何让公共艺术教育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得以良好的施行,适应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才是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差异原因之二: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目的是需要它来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而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又是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学科基础理论的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教育思想对建构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纵观体育教育的发展史,从近代开始到建国初期产生过众多时代感很强、优秀的教育思想,其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其中代表性的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为代表的新学派提出的国民体育教育思想;20世纪30年代体育教育家吴蕴瑞等提出的自然体育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体育思想;建国后我国推崇的前苏联教育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更加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大发展,逐步形成了几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一是体质教学论,二是整体效益论,三是终身体育论,四是主动教学论。

对比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美学观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政治伦理色彩浓重。虽然近代王国维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他又认为“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表明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从近代开始,美育在经历了“习性美育观”、“情感陶冶观”、“政治工具观”、“美育虚无观”等各个历史阶段后,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德育美育观”,90年代初兴起的素质教育热潮,才把美育推向瞩目的位置,直到新世纪开始,美育被提到了和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位置。但是尽管如此,“美善文化的惯性”所导致的美育“德化”倾向在美育观念历程中时时出现,每个时代的高等教育,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得被“德育化”,直至今日,艺术教育仍然是在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庇护前行,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因此,和公共体育教育目前所形成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相比,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那么它的现实作用力和发展生命力必然遭到损毁。

目前公共艺术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理论的缺失影响了整个教育实施的结果,从前文的“差异”中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表述不完善以及“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指导缺失,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构建还没有学理和体制上的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中所有浅层性的认识和行为,就在于缺乏出类拔萃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一个指导性的教育思想是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的现实之需,构建完善的艺术教育理论及其体系是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中心任务。

(三)差异原因之三:高等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3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反映文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美学理论派别。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接受美学使西方文论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研究、接受研究为着力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注定是为读者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将毫无意义。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印证。

从接受问题的角度看,接受美学所关注的读者接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将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不无禆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接受问题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美、社会美和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来美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基本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接受美学强调研究读者的重要性,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能陷于情感的束缚(被感动),而要靠自我的自由使作品复苏。读者的自由一旦受到损害,就不能生成美的对象,作品就不能得到实现,获得现实的生命”[1]。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是“灌输法”,此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施教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接受者的主体性。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大力贯彻和实施。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效果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也即是说,接受者的接受是最本质的,是它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因此,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应以施教者施教的方式方法为重点,而应以接受主体的接受状态为重点,将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有效性的“试金石”。

2.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美学在接受活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整个接受活动是由作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与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相当于教师,接受主体相当于学生,接受客体相当于教科书,接受媒介相当于教学方式或方法,接受环境相当于教育环境。接受美学理论对接受主体的高度关注以及该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探讨接受主体的接受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的步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本身具有独特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虽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来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科学命题、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的接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后者,即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其目的主要是使接受主体树立起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关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问题,这些信息与其他学科的信息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它们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因而相对来说,这些信息的接受有更大的难度。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接受美学理论,而是要借鉴其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路径

加强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了接受问题,也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借鉴接受美学理论。

1.借鉴“期待视野”以促进“视野融合”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4

通过改进体育教师教育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成国际共识。作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体系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中美两国体育院系都将体育教学法列为主要课程。由于中美教育体制不同,两国在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与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近年来,有关学者曾对中美体育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王永盛和姜明对中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及教育实习进行了比较,该文主要从宏观上比较了中美体育教师及研究生的培养。项世新等对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诸方面(如入学条件、师范专业条件、体育师范学习的特殊要求、毕业及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本科体育师范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关北光等曾比较了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发现两国培养体育教师的差异,为我国体育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对比

从中美两国分别选出几本有代表性的涉及体育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比较,其中,中国选取周登嵩、潘绍伟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季浏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美国选取《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技能发展》(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in Physical Eduction)、《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f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rChildren Moving: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1.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共性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存在两点共同之处。其一,体育教学法的教材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章节。这表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是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的核心内容,体育专业预备师资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二,分学段安排相应教学法内容。这说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对不同学段体育教法体系应该存在显著差异有共识。

1.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

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广,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而且包括学校体育目标、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内容。中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宏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中国的教材比较详细介绍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另外,中国的教材对如何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介绍。

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上,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及学生(教学对象)的分析。美国的教材除了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课堂的管理以及残疾学生的教学。相对而言,美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微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美国的许多教材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体育课堂的管理,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采用预防性或纠正性的管理手段。又如,如何帮助残疾学生或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美国体育教材中一项重要内容。有的美国教材还详细地讲述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的发展来教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此外,美国的几本教材都有相关的章节介绍如何观察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主要讲述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与手段,自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国的体育教材不同,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几乎很少介绍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

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差异的成因

2.1 中美两国体育的总体指导方针

中国体育有两个重要的体育文件,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因此,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必须围绕这两个计划而实施。而美国的体育教育实际由各州政府进行指导,各个地方学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主要方针是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州政府对课余体育竞赛并无具体要求,而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竞赛协会和部门负责。显然,中美体育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设置的差异,也反映到了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上。

2.2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体育教学法只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开设,相关内容多散见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以及各运动项目命名的“术科”之中。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法相关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诸多术科课程以及近年新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然而,尽管体育教学法的相关课程看似很多,但在相关课程各自的内容体系中教学法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一点不仅在中国有关教学法的教材内容体系中体现,而且还可以从中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中得到间接印证。而美国体育院系的学生至少要上两门以上的体育教学法课程(如,小学体育教学法和中学体育教学法)。

美国有专门的体育教学法教材供小学和中学使用。例如,《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是专门为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是专门为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美国的体育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心智水平、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的选择上都应有所区别。此外,中国的体育院系都开设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而美国的体育系通常不专门开设这门课。在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普通教育学相关知识已被揉合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了。

近十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美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已从过去单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偏重于教师的“教”到着重于学生的“学”。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动作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等都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

2.3 体育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

中美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还源于两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取向,即是否构建并实施体育师资培养标准。

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根据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发展。自1995年,美国颁布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国体育教学标准,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将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最终教学目标。最近,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到侧重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锻炼活动,包括双人隔网项目(网球、羽毛球等),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举重、高尔夫球等),户外体育活动(攀岩、徒步旅行等),水上项目(游泳等)和非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飞碟、轮滑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有时代特点的体育教师,美国体育运动联合会最近颁发了新的体育教师培养标准——“2008年美国本科生体育师资培养标准”,明确6项内容:(1)科学与理论知识(体育预备师资应具备与培养体育人才相关的专业知识、科学和理论知识,并拥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能力);(2)体育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必需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f3)课程的计划与实施(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制定和应用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能力,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地方,州及国家体育教学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4)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体育预备师资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的效果);(5)教学效果的评估(体育预备师资能够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分析和反思教学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决策);(6)职业素养(体育预备师资具备成为一名专业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多种素养)。美国各体育院系也对体育预备教师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对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有些美国体育院系增设了“身体素质教学法”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体育预备教师学习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教授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美国学者认为体育预备教师在教育实习之前应有更多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许多美国的体育院系将中、小学教学法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的理论讲叙和中小学体育实践。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教授小学体育教学法时,在学期的前半段,会先在课堂上讲叙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模拟体育教学,并去中、小学校观摩体育课。在学期的后半段,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去当地小学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刚开始,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8~10名小学生或者两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18~20名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一名体育专业学生教授20名小学生。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相互观摩和相互评价。有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的教师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并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时的教学反馈。又如,美国滑石大学小学体育教法课是在体育系学生进入学生实习课前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小学观摩体育课或独立上课的时间占整个小学体育教法课授课时间的70%。体育系学生在学院每周上一节课,学习体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法,然后用4h的时间(每周2次,每次2h)在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教学评估包括自我观摩与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后反馈以及大学教师现场看课、评课。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重视强调体育预备师资对中小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认识、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学对象是当今美国为“师”素质第一要点。近年,美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种族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加强研究,并建议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例如。运动技能学专家发现,儿童学习投掷动作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建议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身体发展阶段,来安排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的手段。又如,由于男女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专家建议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体育教师应在学期初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来安排教学内容。再如,目前美国的发胖儿童不断增多,如何帮助肥胖儿童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已成为体育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教学对象,体育院系的教师不仅在体育教学法课堂中讲述教学对象的差异,而且,还带领体育专业的学生去中小学校观摩学生的行为、交流方式和体育技能水平,并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写出书面报告,详细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还相当重视提高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在美国体育教学法中,数码科技包括录音与录像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例如,美国滑石大学的教师在上小学体育教学法时,要求每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运用DVD数码摄像机拍摄两次体育课全程录像。体育专业学生应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小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提供给小学生反馈的频率和质量、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时间分配等,并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大学教师并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标准,对照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录像和学生的自我分析,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估。

中美在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差异,但在提高体育预备教师专业水平与促进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下,美国的很多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包括:一,重视体育预备教师的教学技能,突显体育教学法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并注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能力的培养;二,强调体育预备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并以此整合实用的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课程综合化,过滤那些过于理论化或空洞的教育理论,以及疏理庞杂无章的术科教学内容或课程;三,构建并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通过“标准”来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运动技能”本位,向“教学能力”导向的转型,进而改变体育教师聘任“惟‘技’是从”以及专业发展“自生自灭”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盛,姜明,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1):20-23

[2]项世新,高原,巴特利,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11-18

[3]关北光,胡军,朱建伟,等,中关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2):64-67

[4]周登嵩,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5

两种公共教育的差异在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对晚于公共体育发展,公共体育的教育政策“方向明确,任务具体”,完善的政策细则为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系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政策则有指导“盲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教学实施、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但是两种公共教育现象的差异只是“表面”的差异,这个层面的“差异”再回归到现实中去指导具体的实践,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这一理论给笔者以启示,寻找“差异”的真正意义在于考察各种教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适应性,从而开拓教育思维,放大教育空间。

(一)差异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不同属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是先于美育发展的。目前公共体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则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对两种教育的不同定位是由体育和美育(艺术教育)的本身性质决定的,体育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论中阐述,社会的发展史大部分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就是劳动者,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国民体质不单是个生物学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大计。

然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它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其发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教育一直在经济发展的牵动下被动的发展,发展经济的社会目标决定了目前的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完成发展经济的任务,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服务。换句话说,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不能深入地关注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还不能关注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审美人格生成的层面。由此得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人文关怀价值和功能也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既然体育和美育的性质已定,教育发展的侧重已经形成,从实际出发,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一方面应该承认其现状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致力方向。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和现有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如何让公共艺术教育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得以良好的施行,适应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才是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差异原因之二: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目的是需要它来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而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又是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学科基础理论的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教育思想对建构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纵观体育教育的发展史,从近代开始到建国初期产生过众多时代感很强、优秀的教育思想,其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其中代表性的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为代表的新学派提出的国民体育教育思想;20世纪30年代体育教育家吴蕴瑞等提出的自然体育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体育思想;建国后我国推崇的前苏联教育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更加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大发展,逐步形成了几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一是体质教学论,二是整体效益论,三是终身体育论,四是主动教学论。

对比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美学观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政治伦理色彩浓重。虽然近代王国维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他又认为“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表明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从近代开始,美育在经历了“习性美育观”、“情感陶冶观”、“政治工具观”、“美育虚无观”等各个历史阶段后,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德育美育观”,90年代初兴起的素质教育热潮,才把美育推向瞩目的位置,直到新世纪开始,美育被提到了和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位置。但是尽管如此,“美善文化的惯性”所导致的美育“德化”倾向在美育观念历程中时时出现,每个时代的高等教育,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得被“德育化”,直至今日,艺术教育仍然是在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庇护前行,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因此,和公共体育教育目前所形成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相比,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那么它的现实作用力和发展生命力必然遭到损毁。

目前公共艺术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理论的缺失影响了整个教育实施的结果,从前文的“差异”中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表述不完善以及“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指导缺失,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构建还没有学理和体制上的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中所有浅层性的认识和行为,就在于缺乏出类拔萃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一个指导性的教育思想是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的现实之需,构建完善的艺术教育理论及其体系是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中心任务。

(三)差异原因之三:高等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6

幼儿园是进入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初入幼儿园,孩子们通常都会进行“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习惯喜好,这是早期童年教室的常见活动。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认为识别自我观念会提高孩子的自尊与个性的意识,同时也会培养孩子迅速发展的读写能力。然而,教师们或许没有想到,每个孩子往往会经历些不同的事物,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的家庭,从而也不喜欢他,最终,他会认为他的价值和想法并不重要,反而阻碍他的自我发展。尽管“自我介绍”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重视课堂实践,但会与学习目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负面情绪。教师的目标与孩子之间可能产生冲突,这是两套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所产生的结果。教师的目标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是美国主流特有的价值体系。相反,孩子的不适是集体主义文化价值的特征,是美国许多移民儿童和家庭的价值体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已形成强大的文化模式,美国学者们利用开发心理学[1]和人类学[2]的理论与研究,将学习和发展的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下基础教育效果的差异。

为了适应以发达的正规教育和先进技术为特色的复杂、繁华、富有的城市环境,产生了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了适应建立在生存经济和非正规教育基础上的小规模、面对面的乡村环境,产生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经济条件和政治迫害往往会将第二类社会的人纳入到第一类中去。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孩子和他们的家人都暴露在两种对比强烈、经常冲突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与在美国的许多移民、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夏威夷人的孩子的关怀和教育息息相关。其他工业国家的移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孩子,如加拿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身上等也有体现。经过对这两种价值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儿童的家庭文化与个人主义儿童的学校文化是相互对抗的。[3]

这种相互对抗的状况提出了进行教育干预的需求。美国正在实行的“跨文化桥梁工程”,是这种教育干预的一种,其目的是减轻大多墨西哥和中美的移民家庭子女进入美国学校学习时经历到的跨文化的价值观冲突。大体上说,个人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强调个人的成功,而集体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则强调整体的成功。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当被问及描述自己时,人们往往会列出关于个性的特征标签,例如“勤劳”、“聪明”或“运动”;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往往更愿意把自己的目标嵌入到大家庭或宗教中去,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与他人有关联的。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发展途径是很难全球化的,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有70%的世界文化是集体主义化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增长的财富、都市化、科技和正规教育驱使全球的文化和个人朝着个人主义化方向发展,但主要的跨文化差异仍然存在。[4]

除了种族或国籍会对人的文化与价值观有所影响之外,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与个人主义化的教育方针也有联系。然而,尽管有这些外部影响,历史与隐含的文化价值观仍旧影响着横跨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个人成长的发展途径。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途径受到相关的群体差异、与其他集体间的差异、每个集体中的个体差异的影响,这些集体间的以及集体内的差异只是视角的问题;没有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是完全属于个人主义或是集体主义。

下表描述了通过研究来来揭示学习发展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路径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异。表中选择了与正规教育最相关的每条途径的特征,这些途径以差别评价智力与知识的方式出现和运行。例如,在个人主义化的文化背景中,认知、学术、科学知识被高度重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当孩子独自学习的时候,独立性会在学校表露出来,通过发言和表达自己来显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并期待得到表扬或者其他有形的奖励。[5]

学习和发展的文化途径对比

领域径途个人主义途径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论

民族理论独立性,个人成功相互依存,集体/家庭成功

重要智能认知/学术/科学社会/关联

重要知识物质世界,事实性知识社交界,叙述性知识

学习模式独立,积极参与,鼓励批评集体工作,观察,

交流发言,自我表现理解,尊重权威的演讲

物质世界个人所有制,选择共享共享,分享责任

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的社会智能是关于人的,而不是事实或事物,它着眼于了解高度重视人类经验的社交世界。孩子们被社会化,从而变得与他人相互依存。他们与集体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工作,互相帮助、共享,而不是炫耀个人的成就。赞美可能令他们感到孤立、不舒服,而不能让他们感觉自我良好。[6]

上述两种经验研究证明了美国拉美移民家庭既有的、加上学校不重视发展文化途径间的跨文化价值观而产生的冲突。在两项研究中,对于儿童社会化,移民父母比教师显示了更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例如,格林菲尔德的研究发现,在家长会的时候,三、四年级的拉美裔移民学生的父母与孩子的欧美教师交谈时,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大多数对话都没有确定或阐述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叫做“非合作谈话”。更重要的是,关于期望学习、发展和行为的隐含价值观方面,在每个参与者讨论有关问题的时候,父母和教师对彼此显得都很陌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合并为五大主题,基本上,老师的倾向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而拉美裔移民父母的倾向则反映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差异包括:1)个人与家庭的成就;2)赞美与批评;3)认知与社交技巧;4)口语表达与和权威的尊敬交流;5)在教育孩子中家长的角色与将孩子社会化中教师的角色。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没有能够相互理解和接纳。

关于教师的价值观,由此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教育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发挥着强大的吸引力。事实上,拉美移民家长的平均教育水平只有小学五年级,显然比两所学校里的拉美教师的正规教育水平要低得多。相比之下,欧美的父母,一般而言,要完成四年高等教育,可与预期的教师教育水平相媲美。也就是说,正规教育作为涉及早期关怀和非正规教育的文化信念实践的一种主要影响因素,很明显地胜过种族性或原国籍。因此,随着全世界的正规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期待提高父母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的个人主义倾向,从而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全球性效果。

参考文献:

[1] 格林菲尔德&布鲁纳.《开发心理学》.1966:82.

[2] 怀汀.《人类学》.1975:104.

[3] 拉伊夫&吉罗斯.《格林菲尔德》.2000.

[4] 德利斯&西格尔.《麦吉利卡迪》.1995.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7

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首先必须贯彻中介选择的差异性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遵循各自的实际需要、适应个人的本质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选择与运用的人本原则必须基于每个教育对象的需要和特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选择和运用中介时,要尽量考虑到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中介上的差异性,尊重教育对象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地选择教育中介,最大程度地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求同的较多,个性化的较少:一样的课程教材,一样的教学计划,一样的教育方式,一样的教育环境。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不顾人的层次性、差异性,不能尊重人的个性,也就是说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中介选择原则,更不能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选择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便是差异性原则,即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差异而选择合适的中介。

其次,是生活教育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影响人、教育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的总和,生活教育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社会、家庭和终身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遵循了人的社会性,包容了人的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都能生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在浩瀚的社会生活海洋中给教育对象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达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教育原则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的“生活”教育不仅仅指教材、广播、影视、网络等载体中介,还包括现实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介和环境中介。这些中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活”教育的中介系统。这个系统时刻影响、改造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好的生活教育所形成的环境将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信息辐射与功能辐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是审美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无不喜爱美、追求美。美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美的力量和审美的原理来丰富和改进自身的工作,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整个历史,既是自然界向人生成的历史,又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历史。这一切都离不开审美这个必要的中介。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等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美的载体、美的环境和艺术化的方法等中介,努力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当前,尤其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载体的审美教育功能。先进的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为人们提供适合不同群众需要的文化娱乐服务,寓教于闻,寓教于读,寓教于视,寓教于乐,在富有感染力和美的先进文化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发展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了贯彻审美性原则,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人们在先进文化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选择在贯彻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化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体现。隐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遵循了人的无意识模仿性,尊重了教育对象的自主选择性,给教育对象的个性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贯彻“生活教育”原则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无疑,隐形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隐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教育主体的“权威”思想强行灌输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而是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性、自主性,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感知与内化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具有渗透性的隐形教育内容符合“生活教育”原则。教育主体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隐藏”得十分巧妙,通过多种渗透附着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对教育对象进行某方面特定的教育,宛如用糖衣裹着的“良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这种思想和理论,从而避免了因显性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具有宜人性的隐形教育方式符合审美性原则。显形的教育常常运用主题明确的外显方式,诸如上课、作报告等手段进行公开的“说理”,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灌输与启迪,旨在要求教育对象“言听计从”;而隐形教育则往往采用似乎与教育主题不太相干的模

  

糊性活动,包括谈心、娱乐、旅游、参观等令人愉悦的方式,不拘一格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融情”工作,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理论。人是有情感的,教育者通过精心设置的宜人环境、娱乐活动等中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此外,隐形教育综合运用了多种教育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统的整体作用下,适应了教育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的包容性。这样,隐形教育既尊重了教育对象的独立自主性,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是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前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隐形化,究其本质而论,是教育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把人置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文化素质,他们的性格特点形形色色。尤其在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差异性,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状况与各种特殊的个人感受,允许人们有一个适应、转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摈弃“一刀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者主观性、强制性的教育方式,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形式,包括心理咨询、参观访问、娱乐活动等。隐形教育集人的差异性、社会性和审美性于一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因为隐形教育的人本特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当今的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格外青睐隐形教育,他们习惯于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参观访问、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向人们“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培养国民的团队精神、报国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这一点正是当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创新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98-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I at Different Evaluation Degree

an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LUO Lihua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Ch ina)

Abstract: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CAI) is a popular method in multimediaaided teach ing. The use of multimedia in teaching the processing power of computers will b e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text,graphics,images and audio and other med ia materials,in accordance with presentation of a certain form,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eaching a certain behavior. CAI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 s,update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 ers and promot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knowledge update .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CAI courseware and th e teaching performance is few. The paper aims to use comparative experiment to

test this relationship

Key words: teaching in technique lesson; CAI evaluation degree; teaching

performance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正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调整 发展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强大的动力和基础之一。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 ,为我们改革传统体育和手段带来了新的契机。把多媒体CAI技术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对提 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目标就是找出CAI课件的评价等级与体育教学效果之间关 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CAI的不同评价等级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CAI的研究文献,特 别是CAI在体育课中应用的论文。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对象

中国矿业大学2004级本科篮球基础班(30人),篮球提高班(30人),排球基础班(32人) ,排球提高班(32人),健美操基础班(28人),健美操提高班(28人),并将每个项目的 基础班编为一班,提高班编为二班。

1.2.2.2 分组 将每个班随机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实验一组和 实验二组,实验一组六个班人数分别为15、15、16、16、14、14人,实验二组六个班人数分 别为15、15、16、16、14、14人。

1.2.2.3 实验方法 1)实验前对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均进行 各项指标的测试,包括技术动作成绩、动作技术评定成绩和基础理论知识成绩。2)除正常 上课以外,每个组每周在业余时间还分别进行一次时间为1~1.5 h的各自项目CAI内容的学 习,学习时长为18周。其中,所有的实验一组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CAI进行授课,所有的实 验二组使用评价等级为差的CAI进行授课。3)CAI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以彭光辉、申伟华、唐 晖等在体育科学发表的题为《构建体育技术课程多媒体CAI评价体系与标准的研究》中的“ 体育技术课程多媒体CAI教学课件评价量一览表”为依据,请北京体育大学的相关专家和老 师对篮球、排球和健美操三个项目的CAI进行等级评定。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成绩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整 理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对分析数据资料,撰写论文过程中,综合 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投稿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罗利华,讲师,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2 结 果

2.1 前测结果

实验前对篮球、足球和健美操三个项目六个班十二个组原始技术动作成绩、 动作技术评定成绩和基础理论知识成绩的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各项 目测试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组合理。实验条件相同,具有可比性。

2.2 实验结果

表1 篮球班实验前后技术成绩比较分析

班 级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2.59427.0400.0150.1090.744-2.594280.015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2.26927.4960.03101.0-2.269280.031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0.67527.9140.5050.0920.764-0.675280.505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0.41527.8680.6810.0020.964-0.415280.681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到的6个班技术成绩中,篮球一班、排球一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 的CAI授课的组其技术成绩在实验后较实验前 差异具有显著性,健美操一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CAI授课的组其技术成绩在实验后较实 验前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健美操一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CAI授课的组其技术成绩在实 验后较实验前差异具有显著性。篮球二班、排球二班、健美操二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组 技术成绩实验后较实验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篮球一班、排球一班和健美操一班中使用评价 等级为差的CAI授课的组其技术成绩在实验后较实验前差异也具有显著性。篮球二班、排球 二班、健美操二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差的组的技术成绩实验后较实验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2 排球班实验前后技术成绩比较分析

班级 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2.20327.5240.0360.0840.774-2.203580.036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1.83927.5240.04701.000-1.839280.047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1.05327.5010.3010.3850.540-1.053280.301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0.89727.9750.3770.0070.933-0.897280.377

对于使用评价等级为良或使用评价等级为差 的一班和二班的组技术成绩提高程度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篮球一班、排球一班、健美操一班 是基础班,原始成绩较低,而篮球二班、排球二班、健美操二班是提高班,有一定的专业基 础,所以一班相对二班而言更容易提高,且二班通过短短的一个学期的CAI学习,还不足以 提高成绩而产生质的影响。CAI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与判断,而这些项目的技术成绩的提高 主要是依赖对各个基础动作的灵活运用。从中是否可以判断CAI对这些项目技术成绩的提高 的程度主要与各项目学生基础动作的差异有关,基础较弱、起点较低的学生从中可以获得较 大的帮助,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与提高作用,但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对于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CAI的组技术成绩提高更快的原因是主要由于CAI的等级差异造成的 ,评价等级良的CAI使学生对运动技能的习得快而好,评价等级差的CAI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习 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没有评价等级良的CAI明显。由此可见CAI评价等级的好坏在基 础班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3 健美操班实验前后技术成绩比较分析

班 级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2.94226.6000.0060.3950.535-2.942280.006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2.12227.9580.0430.0120.914-2.122280.043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1.21327.8890.2350.1880.668-1.213280.235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1.01626.8980.3180.0630.803-1.016280.318表4 各班各组实验前后技术成绩的平均值

班级及成绩 分组人数实验前均值实验后均值篮球一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529.9332.27二组1530.2732.33篮球二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535.4736.03二组1536.0136.45排球一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630.0732.80二组1629.6731.92排球二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634.5335.20二组1634.8035.40健美操一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429.4732.00二组1429.3331.80健美操二班技术成绩比较一组1434.8735.53二组1435.4036.13

对于篮球,排球和健美操的成绩提高程度也不一 致的原因是由项目特点和技术考试内容决定的。篮球和排球都是对抗性项目。篮球表现得更 为明显,因为篮球属于同场对抗型项目,是在同一块场地和对手进行身体和技术直接对抗的 项目, 所以考试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还与对手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有关。而健美操属于难 美表现型项目,个人的技术水平发挥不用受外界的干扰,能在正常情况下稳定的展现出技术 水平。篮球技术考试内容为投篮、运球和比赛。排球技术考试内容为传球、垫球和扣球。 健美操则是一套三级动作。从考试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篮球考试中,比赛这项考试内容使得学 生的篮球技术成绩受到影响。排球考试中,三项考试内容均需老师或其他同学配合,所以, 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排球技术成绩。健美操考试中,只考一套 三级动作,由于动作是固定的,学生又是一直学这套动作,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所 以健美操技术考试的同学就能明显的表现出CAI对健美操教学效果的作用。

表5 篮球班实验前后技评成绩比较分析

班 级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3.31227.7600.0030.0150.904-3.312280.003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3.80127.7910.0430.3350.567-3.801280.043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1.08127.9590.2890.0070.932-1.081280.289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1.14627.9930.2620.0040.951-1.146280.262

从表6,表7,表8可以看到的6个班技评 成绩中,篮球一班、排球一班和健美操一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的CAI的组其技评成绩在实 验后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篮球一班、排球一班和健美操一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 差的CAI的组其技评成绩在实验后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篮球二班、排球二班和健美 操二班中使用评价等级为良和差的CAI的组其技评成绩在实验后较实验前的差异均没有显著 性。

表6 排球班实验前后技评成绩比较分析

班 级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3.21227.9750.0030.0010.972-3.212280.003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2.35027.7050.0260.2210.642-2.350280.026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1.00727.8160.3230.0420.839-1.007280.323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0.69327.7380.4940.0620.806-0.693280.494

对于使用评价等级为良或差的一班和二 班的组技评成绩提高程度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一班是基础班,初次接触篮球、排球和健美操 技术的学习,而CAI的内容则通过图片、景象、声音这些媒体反复对学生的刺激,对技术动 作的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学习篮球排球和健美操技术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取得了较 好的成绩。二班是提高班,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各技术基本形成了动力定型,仅仅通过一 个学期CAI的学习,还不足以对各技术产生质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前后的结果上没有产生 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但对学生技术上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7 健美操班实验前后技评成绩比较分析

班 级及内容F值显著水平值T值自由度显著水平值一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4.94227.6360.0070.3100.582-4.942280.007一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2.37526.8970.0250.6140.440-2.375280.025二班一组技术成绩比较-1.56926.8170.1281.0720.309-1.569280.128二班二组技术成绩比较-0.80727.2380.4270.5120.480-0.807280.427

对于使用等级评价为良的CAI的组技评 成绩提高更快的原因由于CAI的等级差异造成的,评价等级良的CAI使学生对该项目标准技术 动作的各个要领,运动轨迹加深了记忆,从而明显地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评价等级为差的 CAI对动作的各要领,运动轨迹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没有评价等级良的CAI明显。由此 可见CAI评价等级的好坏在基础班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8 各班各组实验前后技评成绩的平均值

班级及成绩 分组人数实验前均值实验后均值篮球一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519.2021.87二组1520.1323.47篮球二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524.8725.67二组1525.2026.00排球一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619.9323.07二组1620.2022.13排球二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625.1325.93二组1625.2025.60健美操一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420.1323.60二组1420.0021.87健美操二班技评成绩比较一组1425.3326.27二组1425.4726.13

从表9可以看到6个班 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后两个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这里的二班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我们分析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由于通过一个学期的CAI学习,对篮球、排球和健美 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是由于CAI侧重于知识的学习与判断,它通过 图文并茂的各种媒体有效的表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了最 大量的信息,同时,由于CAI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 对象,还可以通过CAI的测试题,检测自己获得知识的情况,反馈给自己,更有侧重点的学 习,另外,由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进度安排,随时控制CAI学习的内容,根据CAI 反馈回来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发现、强调重点, 答疑难点,解决共性问题,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篮球,排球和健美操理念知识, 有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高,同时,CAI的多样灵活的辅助练习形式 也有且于学生的反复不断的复习与提高。因此,不论是基础班还是提高班都能通过CAI的学 习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理论成绩。

表9 各班各组实验前后理论成绩的平均值

班级及成绩 分组人数实验前均值实验后均值篮球一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510.9312.11二组1510.1211.98篮球二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510.0712.01二组159.8711.34排球一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610.4912.09二组1610.6712.48排球二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69.9111.70二组1610.5711.90健美操一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410.1912.13二组1410.4311.98 健美操二班理论成绩比较一组149.9011.20二组1410.7412.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CAI对学生技术、技评成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与提高作用,但它与学生的初始技术水 平显现负相关。

2) CAI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也起到了促进与提高作用,且它与学生的初始理论水平无明 显相关。

3) CAI更适用于对难美表演型项目的教学,更能促进该项目学生加快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与巩固。

4) CAI的评价等级与体育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显现正相关,特别是对初始水平较低的学生 。

5) CAI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环境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教学 质量变化的是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软件制作以及适时恰当的媒体使用。

6) CAI应用于体育课当中虽然已有很多年,但大部分教师对CAI的利用还是只处于初级 阶段,其内容大多还是以文本为主,插入的图片与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仅起到页面点 缀的作用,变化的仅仅是以屏幕取代了黑板,以鼠标取代了粉笔。这不但没有体现CAI教学 的优越性,即析集成性和信息的多维性,而且把CAI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传统化。

3.2 建议

1) 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软件制作等来 换取的而不是只要使用CAI教学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认真地制作好CAI课件,真正地促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2) 对于CAI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多请教有关的专业人员或自学CAI课件制作方面的书籍 ,以提高自己对CAI课件感性和理性上的认识,从而在实质上提升CAI课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光辉,申伟华,唐晖.构建体育技术课程多媒体CAI课件评价体系与标准的 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0):51-53.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周洪岭.浅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25(13): 58-59.

[4] 孙军梅,等.多媒体CAI与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4(4):45-47.

[5] 邱宝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04):121-12 2.

[6] 卢纹岱,等.SPSS FOR WINDOWS.统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7] 吴鹏泽,等.学生对媒体的依赖性与态度[J].电化教育研究,2006,8:14-17.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9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由于智力,兴趣,准备状态,学习方式等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英语学习过程应该有所区分,但是对学生差异的忽视会导致教师工作专业性的缺失,教师固守狭隘的经验,得不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同时教师对个体人文关怀的缺乏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消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是我们给每一个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承诺。

高专学校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性人才,差异教学所倡导的正是如此,差异教学的根本诉求是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实现每一个学生最好的发展,而也恰恰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目前理论多余实证,缺少适合高专学校的实证研究。希望在已有理论指导下,展开适合的实证研究,并在一定学校进行对比试验,从而探究出一套比较适合高专学生的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差异教学,英文为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其中,differentiated是differentiate的形容词形式,differentiate意为“使……不同”“使……有区别”(英汉大辞典),因此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含有使教学或课程不同、或有区分性的意思。我国对于该词的翻译是“差异教学”“区分性教学”等几种译法,笔者选用“差异教学”的译法。

差异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中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据文献,除了国内部分学者研究以外,国外学者研究的相对比较多。美国学者戴安・赫克斯也在其著的《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一书中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

这是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的观点。他还认为,差异教学不是“个别化教学”,不是失控的课堂教学,不是固定的同质分组教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差异教学是重“质”胜于重“量”;差异教学以评估为基础;差异教学提倡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是全班、小组与个别教学的组合;差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格里高利和查普曼(Gayle H. Gregory& Carolyn Chapman) 则从学营造学习气氛、了解学习者、评价、分组等角度介绍了差异教学的一些具体策略。

2.国内的相关研究

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差异教学的改革尝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理论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学者姜智等人认为,“差异教学是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小组与班级教学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测查与安置的统一,多元与整体协调发展的统一。”

二、研究特色

差异教学对于成就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保证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了解和掌握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就成为关键。差异教学在美国的课堂已实施了十几年,已成为教师们普遍认同并自觉实施的教学方法。

在高专的学校环境下,英语课堂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的进校层次差别较大,来自不同城市和城乡的学生对英语的感觉不同,这将影响她们下一步的学习态度。其次,学生来到学校,音体舞美是其专业技能课,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热情度可能会有所偏离。总之,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所用,应更具实用性。

1.以往的英语教师的教学不注重也不强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周到的服务,即使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服务行为,也只是一些优秀教师的不自觉状态,教师服务面相对狭窄,学生受益面相对集中。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师群体的差异教学服务意识,形成服务型英语教师队伍。

2.关注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追求的是一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引领了学生判断需求取向的合理性,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超越与升华。

3.教师行为与教学策略。以学生的终身和职业发展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的差异教学策略行为,总结出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的生动体现,这些服务行为和策略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摸索与总结出来的,体现了教师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创新行动与创新思想。

4.英语课堂差异教学的文化内涵。把教学过程视作学生享受教育的过程,创建与差异教学课堂相匹配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的创建是一个过程,也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传统教学文化的一种承接与创新。

参考文献:

[1]Kelly M. Anderson.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to Include All Students.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2007,51(3):49-52.

[2]Kimberly F. Dugger.Teachers’Perceptions of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a Sixth Grade Sceince Class of Diverse Learners in a Georgia Urban School System.United States:Capella University,2008.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10

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某一个文化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和该民族的民风有一定的联系。自由、民主、奋进、激昂、富有创造力是美国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美国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能体现美国的文化,例如:美国人穿着比较随意,想穿什么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而且美国人不会介意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去评论他人的。而在饮食方面,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也不讲究奢华,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快捷方便。这种饮食习惯在某些方面折射了美国的文化。在教育方面,美国人主要追求的就是平等和自由。美国的教育特质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在美国,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的机会是平等的。在企业文化方面,内锅更注重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美国人认为,只要能够创新,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为世界创造财富。

而相对于美国,英国的文学评论则就趋于保守和理性。在服饰方面,英国不像美国那样穿着随意,英国注重的是西装革履,讲究绅士风度,在接待外来朋友时,英国人都要经过细心地打扮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在饮食方面,英国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讲究方便快捷,他们更注重的是精致,从餐桌礼仪到菜品的烹制都必须追求完美细致入微。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需注意文明礼仪。英国人是冷漠、含蓄、内敛、保守绅士理性的,通过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我们就能体会到英国人特有的品质。而在教育方面,英国的教育更不能像美国教育那样追求平等,积极推进创新意识,英国的教育有着严谨的学风,有着完整地教学制度,英国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都要公布于众,受到世界的监督。英国大学的科技教育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这就和英国严谨的教风。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仅和传统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的,也和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的不同,才导致英美文学评论是不同的。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11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过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来到了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这是一所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高校,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位于距离市区较远的普尔曼小镇,这里空气清新,人口稀少,没有过多的喧嚣。但是,由于其历史较为久远,因此周围分布有各类超市和餐厅,同时校园有对学生教工免费开放的公交车,学生生活相对国内高校更方便和舒适。

我在到达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周开始连续多次旁听了该校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结合多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写成了本文。本文不仅分析了两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差异,更期望通过分析这种软硬件差异折射出了两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别,希望对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1.中美本科课堂硬件差异

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EM154教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座椅摆放与国内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动,学生围坐在桌子旁,自由组成小组,上课时学生可以面对老师,也可以背对老师,并没有像国内高校中桌椅固定,学生一律面向老师而坐。

EM154教室面积大约在250平方米,当时上课学生人数为30人,每个学生桌面空间较大,学生大多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教室开通无线网络连接服务,随时可以上网查阅各类资料。而国内高校大多数教室没有无线网络服务,学生很少带笔记本电脑上课。

2.中美本科课堂软件差异

在软件建设方面,在我旁听的这门课程中所有学生都加入一个叫Basecamp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所有学生都可消息,上传资料,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消息,上传资料,回答问题。这样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也就是说,除了上课见面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同学们也可以自由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在Charles Pezeshki的课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他的问题往往较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回答出问题,他就立刻给予肯定,并且能及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立刻提高,学习情绪饱满。

但是,在中国高校本科课堂中,老师还是凸显出中心角色,老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老师成了宣讲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较为低落。

3.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通过对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软硬件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过去有学者就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比较过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从软硬件角度进行比较的文献很少。[1—2]

首先,在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权利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另外,他们并没有限制本科学生的自由,允许本科学生出去调研,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严禁本科出去开展调研工作的。另外,国内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指挥,学生无形中被认为是整个“学校等级制度”中的低层。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很多诉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希望学生能够多提出问题,及时回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问题会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他们认为“最愚蠢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然而,在国内一些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打断教学进程,过多的问题会使老师无法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师将完成教学计划看做是其教学工作的核心,并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学生被培养成为不会提问题的人,他们只是默默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

再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在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中,学生被分成6组,每个组6人,要求完成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企业给每一个组分配一个项目,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到企业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完成企业提出的任务。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学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协作工作。然而,国内一些高校比较在乎教育成本,他们会认为投出资金让学生外出调研会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业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本科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一项现实的工程任务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仅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差异,而且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两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异。这不是说美国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想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篇12

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9岁至22岁的大学生群体,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并可能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国力。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正式,这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为: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生理机能(台阶试验、肺活量)、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50m×8往返跑、1000m、800m)。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测试内容。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在高校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 因此,对研究不同专业学生身体体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大学体育选项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体质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陇东学院2011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美术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理本、小学教育文本)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25人,女生115人,农村学生360人,城市学生80人,对2011年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2002―2012年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现状及健康理论知识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从而确定研究的任务及完成本论文所需要的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法。①常规统计学处理:将所测各组的原始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②T检验处理:将所测的原始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处理,以判断其显著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分析

(1)不同专业身高体重指数成绩分析。身高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不同专业身高体重指数成绩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学生身高体重平均成绩为79.36,标准差为20.86,小学教育文本学生身高体重平均成绩为79.91,标准差为21.52,美术教育学生身高平均成绩为78.55,标准差为21.79,美术设计学生身高体重平均成绩为74.63,标准差为22.32,P0.05,以上数据说明四个不同专业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2)不同专业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分析。 肺活量体重指数主要通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亦即每1kg体重的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与体重的相关程度,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Ml)/体重(kg)。因此,为了将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步因素在肺脏机能的评价中得以体现,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选用了肺活量体重指数。

不同专业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学生肺活量、体重平均成绩为51.51,标准差为29.10,小学教育文本学生肺活量、体重平均成绩为51.35,标准差为31.88,美术教育学生肺活量、体重成绩为51.46,标准差为30.02,美术设计学生肺活量、体重平均成绩为54.28,标准差为33.77,P0.05,以上数据说明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3)不同专业耐力指数成绩分析。耐力成绩采用台阶试验测试,男生台阶高度40cm,女生台阶高度35cm,台阶试验是反应学生心血管机能水平的项目。测试时间持续3 min,再进行3 min 的恢复。

不同专业耐力指数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学生耐力平均成绩为82.25,标准差为11.43,小学教育文本学生耐力平均成绩为78.12,标准差为12.32,美术教育学生耐力平均成绩为75.58,标准差为14.25,美术美术设计学生耐力平均成绩为77.71,标准差为14.03,P=0.0020.01,以上数据说明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耐力指数有显著性差异。教育理本学生耐力成绩明显高于教育文本、美术教育和美术设计学生,说明教育理本专业学生心血管机能水平优于其他三个专业学生。

(4)不同专业柔韧力量指数成绩分析。柔韧力量项目测试采用坐位体前屈(女生)和握力(男生)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主要反映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柔韧性差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握力体重指数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对力量,即每公斤体重的握力。握力主要反映人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同时也与其他肌群的力量有关,而且还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握力体重指数=握力(kg)/体重×100。

不同专业柔韧力量指数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学生柔韧、力量平均成绩为69.52,标准差为12.28,小学教育文本学生柔韧、力量平均成绩为70.94,标准差为11.16,美术教育学生柔韧、力量平均成绩为73.69,标准差为17.68,美术设计学生柔韧、力量平均成绩为68.22,标准差为17.77,P=0.040.05,以上数据说明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柔韧、力量素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美术教育本科学生成绩优于教育文理和美术美术设计专业学生。

(5)不同专业速度灵巧指数成绩分析。速度灵巧测试项目采用50m跑测试学生的位移速度,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因此,通过50m跑测试,能够反映出学生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不同专业速度灵巧指数成绩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学生速度灵巧平均成绩为69.52,标准差为12.28,小学教育文本学生速度灵巧平均成绩为69.18,标准差为11.61,美术教育学生速度灵巧平均成绩为63.52,标准差为15.62,美术设计学生速度灵巧平均成绩为64.45,标准差为13.36,P0.01以上数据说明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速度灵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究其主要原因是美术教育本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平均成绩低于教育学院学生平均成绩,充分说明美术学院学生速度素质普遍低于教育学院学生。

2、不同专业体质测试总分等级分析

根据体质测试成绩将测试结果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87分,及格60-72分,不及格10-50分四个等级。

不同专业体质测试总分分析结果:小学教育理本专业测试总分及格以上人数为百分之百,良好人数为62人,占总人数的56.4%,表明小学教育理本专业学生身体体质多数处于良好状态。小学教育文本专业学生体质测试总分有53人处于良好状态,占总人数的48.2%,及格53人,占总人数的48.2%,其中有1人测试总分不及格,占总人数的0.9%,有103人处于处于良好与及格区间,占总人数的96.4%,总体情况是良好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优秀人数为零,及格人数为56人,占总人数的50.9%。有6人体质测试总分不及格,占总人数的5.5%,体质测试整体情况比教育理本、教育为本学生体质差。美术设计专业体质测试总分有4人为优秀等级, 57人为及格等级,占总人数的51.8%,其中3人为不及格,占总人数的2.7%,体质情况好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体质。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不同专业学生身体体质存在等级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甘肃省陇东学院2011级第一学年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在不同专业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耐力指数、柔韧力量指数和速度灵巧指数在不同专业学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不同专业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大学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应依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对不同的选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建议

(1)对大一新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培训。学生在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测试中存在错误操作,导致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并影响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质测试工作中,应按每个体育选项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分组体质测试,并对体质测试项目进行分析,选取科学合理的项目测试顺序,确保每项测试成绩准确无误,排除测试项目间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张宗国.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9)86-91.

[2]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三学年跟踪研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77-1079.

[3]敖德江.武汉科技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443-4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