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9 10:04:38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1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2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部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部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部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摘要】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部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部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部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2]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 [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3]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4]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5]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6]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7]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8]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9]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调研组.中国磷矿及磷化工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0.

[10]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项目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初步研究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11]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土地调研组.我国重要化工矿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需求分析研究[R].北京:中国化学矿业协会,2010.

基金项目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3

1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群的专业课程按照“理实结合、知技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设,突出学生岗位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流程:“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建设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4个模块,指导开发专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要建设好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需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必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课程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和课程体系构架

2010~2013年期间,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适应在贵州煤矿生产一线安全进行采、掘、机、运、通和地测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矿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岗设课,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每年持续完善由4个煤矿主体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地质)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

2.1 2013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表(表1)

2.2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建设实例(图1)

3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和标准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改革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带“…学”的课程,改革为带“技术”和具备实践特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除了搭建好各课程模块的架构,理顺课程学时、先后逻辑等关系外,重在建设好专业的各门课程,开展好人才培养的活动载体――课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4

二〇二〇年十月

本人***,***年***月**日出生,***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枣庄工业学校矿山机电专业,***年***月进入*****工作至今。期间,***年***月进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进修一年。之后***年至****年,利用函授学习取得了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同时,****年****月被评为助理工程师。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矿井掘进队、采煤工区、生产技术科等部门工作,现为一名生。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一次全新的锻炼,一次经验的积累。在这二十年中,通过学习摸索,并加以总结,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工程项目,提高岗位技能

步入工作岗位后,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转变身份角色,我努力学习煤矿开采设计、煤矿充填开采技术、井巷工程等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工作中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严于律已、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圆满地完成单位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取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强化安全责任,加强现场管理,推行区队、班组、职工风险预控三级联动。

任职采煤工区技术员以来,始终把强化全体干部职工法治教育及业务学习摆在首位,完善了监督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区队全员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制订并推行区队管理人员、班组长、施工人员现场评估汇报制度,切实增强区队全体干部职工对隐患的排查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管能力和履职自觉性。实现现场隐患层层筛查、层层把关、重点盯靠。确保了区队安全生产。

三、严标准、严要求,敢于探索,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自2019年以来,受社会整体经济形势影响,矿井整体安全生产稳定工作受波及严重。只有进一步优化开拓布局,简化生产环节,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施工设计,才能确保矿井健康发展。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以及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实际情况,带领工作人员,细化环节,倒排工期,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组织。针对施工中可能影响生产的主体工程,想方案、定措施,通过反复论证,科学组织,有效改善了矿井接续紧张关系。确保矿井整体高效平稳发展。

参加工作以来,共发表了专业论文三篇。

以上是我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任职期间工作表现良好,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总结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和实施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扩宽了管理思路提高了管理水平,并能独立撰写技术、工程和业务报告。因此,本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工程师所应达到的各项要求和能力,符合申报的条件,特此申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辱使命!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5

1 目前煤矿采矿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煤矿产业的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有很多的煤矿企业,每一个企业之间的规模、制度都是有所不同的,就导致煤矿产业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煤矿采矿产业之间没有一个标准的制度进行管理,而且在煤矿企业中有很多的细节都是没有落实到位的,一些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不强的。现存制度中一些规章制度早已不适应当今的煤矿产业发展,但是依旧没有对煤矿产业制度进行整体的规划。煤矿产业制度是保证煤矿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础。目前,多数企业都是采用机械化的开采技术,采用多种电子设备,但是对电子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多数管理制度中都是没有提及到或是对设备管理不到位,这极有可能导致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

1.2 煤矿采矿应用技术滞后

在煤矿企业中,企业发展眼光短,不够长远。一些企业重视经济效率的发展,看重眼前的利益得失,没有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和看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企业的二次投资,也就是没有对采矿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短期来说,这种做法可以为企业节约很多的钱,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可取的,因为煤矿企业的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滞后不前,严重的影响着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得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量徘徊不前,出现倒退的现象,长时间不更新和维护采矿应用技术,容易在开采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过度重视高科技开采技术,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现实条件,导致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在开采过程中无法使用,这会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3 从事采矿技术人员综合技能不够

相对其他的工作而言,煤矿采矿开采工作是一项安全隐患系数较高的工作,即是高危工作。因此,对于从事煤矿采矿技术人员的要求极高。只有提高采矿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技术,才能确保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开采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在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中缺少专业的煤矿采矿技术人员,有些煤矿企业中的采矿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明显不够,对高科技采矿设备不够了解。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还会开小差,利用上班时间玩手机,进而忽视了对电子设备的全程监控。一些安全事故问题,就是由于采矿技术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的。

2 煤矿采矿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2.1 进一步完善煤矿行业制度

进一步完善煤矿行业的总制度,有利于强化煤矿采矿技术。在煤矿产业中制定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以这个制度为大纲和实施标准。然后每一个煤矿企业,可以依据所在地不同、产品不同、产量不同、规模不一等等再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煤矿采矿制度,但务必以总制度为依据作为参考标准。在制度中明确煤矿企业的工作流程,力求将工作任务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另外,需制度有针对性的责任制度,责任制度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警钟,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按时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废除不适应时代的规章制度,可以增加有关采矿电子设备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制度,能更好的使用和操作采矿技术。

2.2 进一步改善煤矿采矿的技术提高煤炭回收率

在煤炭生产的过程之中,煤矿的开采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工艺水平、机械设备和资源环境等等的影响。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重视改进煤矿采矿技术是尤其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回收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譬如可以将传统的采矿技术向高效集约型采矿技术方向发展, 例如采用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又称为“110”工法,即采用恒阻锚索对巷道顶板加强支护,回采前对巷道正帮侧顶板定向预裂,待工作面推过后,在矿压的作用下,顶板沿预裂切缝自动切落形成巷帮,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顺槽二次使用,实现了一个工作面一条顺槽无煤柱开采。“和现用的柔模沿空留巷采煤工艺相比较,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影响综采工作面回采推进速度。该项技术工序简单、工程量小,实现了平行作业,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同时提高了回采效率。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意义重大。作为采矿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有效途径。

2.3 进一步加强培训采矿技术专业人才

在任何工作中,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指导。因此,想要充分发挥煤矿采矿技术的作用,就需要专业的采矿技术人才。在煤矿采矿技术应用过程中,重视培训有关的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煤矿企业中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因而需要选用一部分头脑灵活、工作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与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这类员工的技能水平。当然,还需要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是提高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树立安全意识。总之,进一步加强培训采矿技术人员的技能,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科技采矿技术的作用,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还能影响带动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逐渐使我国煤矿企业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五百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目前我国煤矿采矿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需求加强对采矿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的开采中,运用新的采矿技术,能有效的提升煤矿的开采量,确保煤矿产业开采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6

伊犁地区有大小煤矿100多家,属于伊宁辖区的煤矿有10个(包括农四师2个),生产矿井10个。10个煤矿中有6个乡镇煤矿一托克拉克乡煤矿、界粱子牧场煤矿、哈尔墩乡煤矿、英也尔乡煤矿、巴彦岱镇干沟煤矿、英也尔乡干沟煤矿;1个个体煤矿一安心煤矿;1个股份制煤矿一伊北煤碳公司克乡煤矿;2个国有煤矿一农四师振兴总厂千沟煤矿和铁厂沟煤矿。伊宁市市属的8个矿井中,除了一个正在改扩建的英也尔乡干沟煤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外,其它7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均为3万吨,产量为30万吨。农四师所属振兴总厂干沟煤矿和铁厂沟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分别为9万吨和15万吨,矿井总发证生产能力54万吨,单井平均设计生产能力5.4万吨,其中农四师两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约24万吨,产量24万吨。民用煤约占总产量的10%, 工业 煤占90%。2007年消费总量是54万吨。

二、煤田地质情况:

伊犁盆地北缘广泛分布着中生界地层,是在晚古生代断陷盆地内沉积而成,它是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出露的地层有:中一上三叠系小泉沟群、侏罗系地层(白垩系地层缺失)、老第三系、新第三系、第四系。各时代地层大致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从北向南依次呈近东西向展布。侏罗系是伊犁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下段为绿、黄绿色,细砂岩、中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含a组煤,上段为灰白色,砂岩。砾岩、牯土岩、页岩互层夹菱铁矿结核,含b组煤层,地层厚度约193-442m,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主要含c组煤层。

三 伊犁地区煤矿开采现状:

小煤矿大多都是以高额的利润为目的,以廉价的投入为资本。和其它地区的小煤矿一样,伊犁地区的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回采率很低,一般在25—30%之间。主要症结是:

1、煤矿开采方法落后,在这100多个生产矿井中,有60%以上的矿井采用仓储式和巷道式采煤方法,与安监总局等七部门制定的《关干加强小煤矿安垒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 科学 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的要求相差甚远。

2、采煤工作面作业环境极差,大部分矿井工作面粉尘严重超标,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加之落煤方式采用手镐、铁锹等落后工具,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极大,对顶板的观察非常困难。

3、通风方式不完善,不可靠,由于采用仓储式和巷道式采煤方法,势必形成工作面串联通风和扩散通风,所以采煤工作面配风极其困难,容易形成无风或微风作业,从而发生瓦斯事故。

4、采煤工作面运输方式极为原始落后,现大部分生产矿井工作面运输方式人拉肩扛,工人劳动强度极大,工效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导致井下用人多,要达生产能力只有采用人海战术。

5、支护方式落后,在100多个煤矿中,有8 0%以上的矿井采煤工作面支护采用木支架支护顶板,木支架支护强度低,容易腐朽,时间一长巷道也易发生严重变形,在维修巷道时易发生安全事故。井巷支护改革的 发展 方向是采用锚喷支护或金属支护。

由于以上的原因,伊犁地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必须改革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实现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在小煤矿推行专用回风井、壁式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216号)要求的目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要求“十五”末期淘汰关闭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因此,伊犁地区的矿井都急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扩建,但是,由于伊犁地区煤价长期处于低位, 企业 利润微薄,尤其是工业煤除销售旺季外,其它时期甚至亏损经营,所以各小煤矿资金积累甚少,在矿井改扩建中严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四、伊犁地区煤矿工程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伊犁地区煤矿中具有煤矿专业学校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大多数矿井均无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大多不是从煤矿专业院校毕业。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人员,煤矿工人在井下蛮干现象时常发生,煤矿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也是煤矿采煤技术落后、安全状况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关于搞好伊犁地区煤矿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煤矿生产需要经过专门系统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来组织、指导,煤矿 企业 十分缺乏技术人才这一情况得不到改善,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主体责任将难以落到实处,煤矿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将难以实现;要督促煤矿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引进技术人才,保证每一个煤矿至少有一名中专以上学历的煤矿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加大安垒生产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的安垒生产主体责任。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7

前言: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物质性基础,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随着我们国家对于采矿行业的高度重视以及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采矿工程的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专业的提升,然而,由于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矿产的开采技术还不成熟,使得在采矿工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技术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采矿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科学开采,了解这些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是现如今采矿技术人员面临的新任务。

对资源需求的增长需要开采更多的矿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优质矿体已耗竭,开始开发不那么富的矿体。在过去的70年中,铜品位持续下降,2003年,要萃取1吨 铜所需的矿石是1950年的5倍。技术开发产生了掘进更深的勘探方法,增加了发现更富更深新矿体的概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矿石质量下降的不利因素。但总的来说,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将成为必然趋势

1我们国家采矿工程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的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属于矿产资源强国,然而,由于国家人口数量巨大,导致人均的矿产资源拥有量较低。现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迅速的增加,可是同不断增长的矿产需求相比,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远远落后于某些发达国家,采矿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处于逐年上升的过程,这不仅损失了国家大量的经济财产,还严重威胁着采矿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虽然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总额较大,但由于采矿工程的技术效果不佳,使得国家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率极低,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现象。以上的种种对于发展我们国家的采矿工程,提高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壮大我们国家的发展力量都是有害的

2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们国家采矿工程现如今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我们知道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它们。

2.1 采矿工程的技术问题现如今,我国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矿产资源大国,落后的采矿技术导致矿产资源采集使用率较低,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浪费。随着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以及不断发展,采矿技术相比之下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由于采矿工程实施的理论并没有随着采矿现状进行科学的创新,国家对于矿产的采集手段仍然是较为传统的采集技术,因此,我们国家的采矿工程仍然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的采矿工程的运营规模都相对较小,仅对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矿山实行探索以及开采,而忽视了那些矿产资源较为稀缺的矿山,使得资源的开采范围变得局限、狭隘。

2.2 采矿工程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采矿工程不仅需要复杂的技术操作,还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搭建专业的煤矿井,并且其采矿过程都是在地下进行,使得采矿工程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说针对具有不同地质构造的矿产资源,开采人员需要给予不同的开采技术方式。即便如此,然而无法避免一些开采事故的发生,在采矿工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矿井的坍塌、瓦斯的爆炸、矿井内部发生火灾以及矿井中发生透水等,这些对采矿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安全问题,如果在开采过程中不小心注意,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由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矿井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发展速度,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甚至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3.1提高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要想实现采矿技术的提高,就需要做到以下2点:首先,培养采矿工程的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敦促他们针对采矿技术进行不断地研发创新;其次,加快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采矿人员专业操作能力。我们知道,要想提高采矿技术,仅仅提升采矿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是指矿产资源和交通运输方面的设施,因此,为了实现采矿总体技术的提高,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采矿工程中所需要的水电以及热能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对于发展矿产资源的交通运输来说,我们可以在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修建一些交通运输线路,从而降低矿产运输的成本,提高采矿工程的运营效益。

3.2提高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施工安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确保采矿人员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首先,把安全因素作为采矿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确保所有的采矿施工人员具有科学、专业的安全意识;其次,在采矿工程实施之前,主要管理者需要对矿井的安全系数进行专业化检查,并对其负责,所有的开采作业都需要严格按照有关的安全生产规定进行开采;第三,积极开展安全预防工作,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多次重复性检查,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制定计划以及措施。

4结束语。通过上面对于采矿问题以及对策的简述,我们了解了对于我们国家现如今的采矿工程来说,要想切实、可行地解决采矿工程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着重于采矿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强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只有确保采矿的作业人员具有高专业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采矿工程的科学、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开采技术,降低开采风险。

参考文献:

[1]雷福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6).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81-02

一、采矿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采矿学》(第2版)就是在近10多年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采矿行业的蓬勃发展,采矿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变。目前,国外普遍将为环境设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把生态化开采作为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因此,传统的采矿方法和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新的采矿技术和设计思想,对从事采矿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凝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反馈意见,系统研究分析了欧美和我国典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后,形成的教学成果[3,4]。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针对内容设计,《采矿学》(第2版)融入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环保、节能、高效采矿方法和理论。鉴于目前政府鼓励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建设以及越来越多的矿业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的采矿潮流中,所以以往的采矿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既要满足国内矿山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要与世界国际性人才接轨。《采矿学》再版就是着力解决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与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之间相适应的问题,实现工艺技术、采矿方法等传统“硬技术”与技术经济决策、数值模型以及生态化开采、开采方案优化等“软科学”并重,同时兼顾国内、国际相关理念和方法,并充分显示国内外在矿业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上,《采矿学》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有的矿山三维空间概念(矿体模型以及回采空间布置)和工艺时序(采矿方法和回采时空顺序等)概念难以建立以及实践性强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采矿工艺三维模型、实际矿山的数值模型数据库以及专门为教学研发的优化设计软件,使学生尽量快速牢固地掌握采矿工程空间布置结构、回采过程的时空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关系。同时学生通过使用提供的软件可以进行近于实战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特色

《采矿学》教材建设在内容设计以及理论研究上具有显著的时代创新特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环境设计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造成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矿山开采,在整个资源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地表被剥离、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下水严重污染、尾矿库和排土场的沙尘飞扬、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为了控制矿山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外政府对矿山开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障环境,但大多都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环境保护,本教材中提出的为环境设计理念思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源头减量,即在矿山设计初期就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同时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等“软科学”作为与矿山开采同等重要的环节融入到新教材中,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在体系结构上,《采矿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不再是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简单组合,而是从整个采矿工业和采矿方法出发,将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进行融会贯通,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比如在矿山生产设计优化中,首先以矿山开采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结合已经成型的且较为成熟的理论算法,进行矿山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经济决策作为矿山优化的目标,量化生态压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条件;同时,以整个矿山生产工业为线索,在不同工业环节进行展开论述,包括设计思想、运输工具调度配置、炸药型号选择等。在实践上,从软件的开发到三维模型的应用都让学生参加进来,首先在思维形式上树立起全面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矿山建立成数字模型,通过软件教学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如亲临现场,有效解决了学生建立三维立体感的困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建设成效

《采矿学》(第2版)从教材结构安排以及内容设计上,都凝结了东北大学采矿工作者们过去十多年里中在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方面的心血。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自出版以来,获得各种教学类成果奖:《采矿学》第一版被批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王青教授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获“东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学校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9年申报“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佳绩。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支撑下,以及多年的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学经验,结合在校生课堂反馈和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反馈,对《采矿学》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重新改进和编著,《采矿学》再版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4月再次出版发行。2012年,以《采矿学》教材建设申报的教学成果――“《采矿学》教材建设”,同时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教材类)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我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评为采矿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配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底,综合教改项目再次获得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5月,《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2014年6月和9月,“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别获东北大学本科教项目立项以及辽宁省教改项目立项;2014年7月,“《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被评为部级教材成果二等奖,根据教材内容建设的网络平台获得东北大学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2014年9月,采矿学网络精品课程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

五、成果应用

《采矿学》第一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在2001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统一发行,首次面世,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显著创新逐渐得到我国采矿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可,发行量不断增加,成为许多大专院校教学、公司培训的教学用书以及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截止2011年,《采矿学》第一版先后印刷九次,印数高达25000余册,其发行量之高在同类专业教材中实属少见。应广大采矿同行要求,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反馈意见,同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著,融入新的时代特色。由于新教材的独特构思,《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出版发行。由于第一版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加上第二版具有的显著时代特色,其发行量剧增,截止2013年,已印刷了五次,总印数高达23000册,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近两年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教材。据出版社不完全统计,订购《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包括福建、贵州、重庆、甘肃和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已经成为一部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在现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青,顾晓薇,邱景平,孙晓刚.《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31-33.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9

矿业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煤炭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煤炭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能源。在中国生产和消费的一次商品能源中,煤炭约占70%左右。在未来的50年中,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水电和核电的发展与推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将逐年下降;但是,受资源条件限制,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较长时期以内不会有大的变化,煤炭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矿业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作为重要矿物能源的煤炭在开采中,经常受到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垮塌等矿井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井灾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灾害伤亡事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安全生产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业安全方面的安全技术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近来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又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发展对创新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规定要求。因此,矿业安全方面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3.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

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矿井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灾害威胁严重,且矿井灾害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和难预测性,矿井的本质安全性差。对采矿工程人才除了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外,煤矿现代技术人才还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并且要求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据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由于我国采矿工程专业目前尚未完整系统地开设矿井安全类课程,使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技术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工作上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较多,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比较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培养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是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

二、矿业安全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时数过多,实践教学部分较弱;课程体系老化,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等现象较严重;教学方法仍多半为“注入式”。对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所培养人才矿山安全知识面较窄,矿山安全知识结构不合理,矿山安全的适应性不强。

二是,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矿山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实验手段落后,有的技术过时;缺少覆盖面宽的跨学科高层次实验;实践范围过窄,连贯性不够,使学生实践环节出现“残缺”;实践教学仍属于灌输式,学生缺乏主动性。总之,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陈旧,育人功能较低,影响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三是,课程与教材建设不足。矿山安全技术与矿山安全技术管理是煤矿工程师必备的专门知识。目前,国内外采矿工程类专业尚未专门系统开设矿山安全类课程,也没有系统的本科矿山安全类专门的教材。

四是,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与现实脱节。矿山安全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煤矿的“五大灾害”,其知识较深、知识面广,按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它的部分内容是放在采矿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中,而且安全知识的内容与《煤矿安全规程》严重脱节。对于学生来讲,接受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是不完整的,缺乏系统性。另外,矿山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要求较高,而目前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是分散式讲授部分相关内容,这种情况是不能满足现代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当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21世纪对采矿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认真研究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建设,提出一套较完整、系统的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大纲的改革方案,对于发展采矿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采矿工程专业跨世纪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益的。

三、采矿行业对矿山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模式

1.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环境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新一代矿山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工程师。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具有一种开发性的、具有在新时期从事艰苦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是为国家、社会的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是提高他们为祖国矿山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它有以下四种具体要求:(1)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2)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3)懂矿井生产技术、懂矿井安全技术;(4)具备“学矿山,爱矿山,献身矿山”的“乌金”精神。

3.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有:(1)《矿山压力与控制》,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2)《矿井通风安全学》,6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3)《矿井灾害防治技术》,48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4)《矿井安全监测监控技术》,36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5)《矿井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四、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技术实验室建设

1.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

配套的实验教学主要如下:(1)矿山顶板破坏模型实验;(2)矿山压力与顶板变形“三量”测试仪操作实验;(3)矿井风速测试实验;(4)矿井瓦斯浓度与报警实验;(5)煤层瓦斯吸附与解析实验;(6)煤层瓦斯渗透实验;(7)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模拟实验实验;(8)矿井煤层瓦斯爆炸实验;(9)矿井煤层粉尘测试实验;(10)高速地质雷达与工程多波地震探测实验;(11)高压水射流钻孔切割实验;(12)煤层钻孔水力压裂实验;(13)岩石声波与声发射测试实验;(14)矿用安全设备的检验性实验。

2.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实验室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二、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确保安全生产 1,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管理为重点,经常深入现场,除自己牵头组织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雨季三防"等一系列检查外,配合公司有关业务处室对七个矿井的安全进行了评估,,对所查问题均进行了三定限期整改. 2,为有章可循,严格考核,制定下发了2005年掘进竞赛文件,安全技术措施评优50万文件,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边角煤小块段和仓房煤竞赛考核管理办法,2005年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工作安排,2005年地质预测工作安排,2004年度高产高效矿井申报文件,2005年生产系统劳动竞赛考核办法,晋煤集团土地复垦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生产系统重点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第一,二册的编辑,校对,印刷工作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3,狠抓分管专业隐患排查工作,每月对采,掘,运输,地测专业隐患工作及时进行了排查,总结,上报,并检查落实,提出整改意见. 4,对2005年矿井灾害预防计划进行了审查,并上报安监局. 5,对各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及时深入现场,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6,完成了集团公司顶板灾害防治所需的装备,仪器计划等. 7,按要求撰写了两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安全研讨论文. 8,给安监局上报了各矿井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9,根据集团公司统一安排,派出二名同志参加"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习,新编制了五个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重特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顶板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煤山滑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井下材料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0,组织有关处室对各矿"雨季三防"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三、以技术管理为核心,指导生产,保证安全 1,为严格把关,保证综采面的设计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合理,科学,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审查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前半年组织有关处室共组织有关处室审批工作面设计15份,巷道支护设计2份,成庄火药库设计和凤矿二仙掌改造方案,地质说明书3份,并对王街煤矿越界进入寺河矿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协调,下发纪要,审批贯通措施,确保了安全贯通. 2,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等项评优活动,组织生产,机电,通风,安监,地测等有关处室对各矿上报已实施结束的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考评,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人员搞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 3,为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第四届集团公司职工技术技能比武活动月中,制定下发了生产系统16大工种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并组织了各工种的理论考试命题,判卷,现场实际操作,日常能力评价的考评及比武汇总,总结工作. 4,为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化,更好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生产,在广泛征求各处室及各矿基层单位的基础上,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加强支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6,经常深入现场,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各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深入现场,和矿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7,积极开展了技术交流,邀请焦作工学院张教授来公司进行瓦斯,地质专业技术交流,在听取成庄,寺河两矿地质人员有关瓦斯地质情况后系统地拿出了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方案;邀请中科院地质所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就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仪,槽波地震勘探等作了讲座,并到凤矿,赵庄矿现场技术指导,对地质构造探测,防治水等提出建议;邀请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来公司针对煤矿地测数字成图系统作专题讲座,并与公司及各矿地测人员进行交流. 三,加强公司重点工程的监督考核,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期完工. 公司重点工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集团公司实现"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根据集团公司领导的安排,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安排和明确责任,并制定了考核办法,每月在生产调度会议上协调落实,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了各项工程按部就班的进行.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11

公司按照“以金属矿产品为主,以国内稀缺资源为主、以境外资源开发为主”的业务定位,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加工。公司是我国进行境外资源开发的重要企业之一,也是我国拥有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内企业之一。在我国政府鼓励大型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根廷、阿富汗、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金属资源的开发及加工,在境外拥有铁、铜、镍、锌、铅、钴、金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其中铜、镍等资源的储量位居国内同类资源开发企业的前列。同时,公司在境内辽宁、内蒙古、湖南等地区也进行铁、铅、锌、钒等金属资源的开发,并具备锌、铅、铜等金属的冶炼加工能力。

公司的资源开发业务包括矿山业务和冶炼及加工业务,当前从事冶炼业务的主要是公司下属的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加工业务的主要是下属洛阳中硅高科有限公司。由于公司从事矿山业务时间较短,拥有的境内、外矿山项目中多数尚处于投资建设阶段,并未产生收入,截止2010年中报,公司矿山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及朝阳金昌铁矿等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源开发项目。

但是就矿产资源储量而言,公司在境内外拥有铁矿石总资源量超过20亿吨,铜矿总资源量约4亿吨,镍矿总资源量约0.74亿吨,均位居国内同类企业前列。就金属冶炼产品而言,公司下属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锌产品产量达到34.96万吨,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锌冶炼企业之一。

鉴于公司自身在冶金施工,装备制造、冶炼加工等方面的一体化能力,考虑到有色金属价格长期上升的趋势,公司大量开发中的矿山业务将会在未来给公司带来可观收益。除了已经在报表中反映收益的山达克铜金矿和朝阳金昌铁矿,我们从公开信息中总结了公司尚在开发中的矿产资源情况,分别是:希拉格兰德铁矿(70%)、兰伯特角铁矿(100%)、西澳铁矿项目(20%)、杜达铅锌矿(70%)、瑞木镍红土矿(52%)、艾娜克铜矿(75%)、宁城宏大铁矿(48%)、农戈山铅锌矿(50%)和泸溪含钒炭质页岩矿(80%)。

强势挺进新材料领域

公司不仅在金属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和加工业务,也在向新材料行业渗透。2010年9月,公司下属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达到5000万吨多晶硅年产能。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洛阳硅业集团有限公司、偃师金丰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四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高科技企业(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控股75%)。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公司权益占比74.5%(其中恩菲研究员持有68.5%,有色工程研究总院持有6%),目前,公司已经是A股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

钢结构是指由各类钢材,采用焊接、紧固件连接等连接而成的结构。由于其满足节能环保基本国策,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司在建筑钢结构的研究、设计、制造方面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是我国钢结构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同时,公司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钢结构制造企业,拥有国家科技部认证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公司钢结构产量超过2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超过当前A股上市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钢结构供应商。

受益稀土行业整合

中央有关部门目前已经确定国内稀土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几家央企作为未来5到10年的整合主体,而为破除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障碍,相关部委拟将散落地方的采矿楔收归中央。而公司是我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专业设计能力最强的冶金工程承包商,在国内有色金属冶金工程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之――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又称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国内外矿山工程、有色冶金工程、环境及市政公用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工程咨询、造价咨询、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设备研制、设备采购及成套、系统集成等工程建设服务,以及与工程相配套的技术、设备和劳务进出口。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总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参与、从事稀土冶炼技术的科研、设计工作,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包头稀土冶炼厂的工程设计,完成包括包钢、赣州稀土冶炼厂、广州珠江冶炼厂等在内的90多项稀有稀土工程设计项目,拥有稀土稀有金属冶炼专长技术,以及综合利用和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其中,稀土精矿低动态焙烧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冶炼新工艺,属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中国稀土十大发明之一,创造性地攻克了稀土和稀有金属生产中的放射性防护难题,对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4月,由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的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稀土工业行业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的审议。标准的制定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工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进一步保护国家稀土战略资源具有战略意义。

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基于对公司在稀土行业的技术积累和一体化建设能力,中信建投预计公司必将成为稀土行业整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 P61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55-1

在我国矿业事业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矿山企业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总结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化的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矿山企业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过程中现存不足的具体表现

就当前来看,目前一些矿山企业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矿石质量计划管理过程中,难以有效的明确矿石损失及贫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其计算单元、计算方法以及原始数据的来源等缺乏规范性,矿石的损失贫化指标缺乏统一的参数和原始资料,计算范围不同、表格不规范、计算方法不完善等导致管理成效的低下。例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单体设计,在计算矿石损失贫化范围时有的根据实际出矿的矿块进行计算,则有的则按照结束回采的矿块进行计算。

二是就很多极薄矿体而言,难以按照设计的开采幅度对开采进行控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对矿石贫化率进行计算,尤其是地测人员在采集矿石损失贫化指标计算所需的数据时所采用的方法并没有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进行。例如对于一般的矿山可以采取直接法进行计算,但若采用直接法对二次贫化矿进行计算时则会导致测量数据的精准性不足。

1.2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过程中,一些矿山企业并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服务矿山地测的需要,即使设置了这些机构,往往由于人员的责任得不到有效的明确和有效的协作,导致矿石的损失和贫化在监督管理方面的成效低下。

二是一些矿山企业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过程中没有对技术档案与统计台账等进行规范,导致矿山企业储量的管理混乱,采准之后的矿块并没有对储量进行二次的圈定,在各种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三是在生产企业过程中没有对采矿进行单体设计,加上一些矿山企业的生产技术力量较为缺乏,导致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水平的低下[1]。

2关于如何加强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的几点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矿石损失与贫化率的降低呢?笔者以下带着这一问题,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1从技术方面加强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的措施

一是切实做好地质测量工作,并确保地质编录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给采矿设计和采矿生产经营工作提供科学的地质资料,从而更好地确定采掘的范围,最大化确保矿石损失得到减少,严防岩石的混入。

二是在施工之前必须切实加强施工的设计,加强对采矿幅度的控制,切实加大探采对比力度,认真分析和总结导致矿石损失和贫化出现的原因,加强技术经验的总结,科学合理地确定开采的顺序,切实做好矿柱的回采和采空区处理工作。

三是致力于回采工艺技术的改进,结合矿体的实际和岩矿的力学特性,以及矿体结构参数科学地确定采矿方法,并在采矿工作中加强强采、强掘、强出等经验的推广和应用,切实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为整个采矿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加强矿石损失和贫化管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2.2从管理方面降低矿石损失及贫化率的措施

一是确保各项采掘生产技术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安全为前提,做到探采并重,制定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的制度,切实加强对绩效的经济技术考核,在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过程中,作为现代矿山企业必须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服务矿山地测的需要,并将各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明确,对技术档案与统计台账等进行规范,切实加强矿山企业储量的管理。

二是以矿产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为代表,加强与生产部的合作,并从测量、地质勘查和采矿技术人员中抽调专业人员全面的分析和调查探采情况,对矿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实找出矿石损失和贫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是在加强储量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将其与贫化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设置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结合现有的法律和技术法规,将矿山地质的测量统计作为基础,致力于统计台账和技术档案的建立健全,确保统计报表的钻也行和完善性,推动矿山技术工作逐步进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四是大力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地质、测量和采矿技术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稳定技术人员队伍。对企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贯彻落实企业所制订的《地质测量采矿专业技术规程、规定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矿石损失贫化指标统计体系、计算单元、原始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对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最大化的确保矿山损失和贫化率得到有效的控制[3]。

3结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的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企业,必须认知到加强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的重要性,对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最大化的确保矿山损失和贫化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矿石损失及贫化管理水平,为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