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21 17:56:10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篇1

二、文理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笔者教授的专业课中有人文训练的任务,包括二项内容:一是从专业课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二是从专业课中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每一章上完之后,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都有这样的训练。科学与人文本是一体两面,没有天然的分界。以物观物是科学,即人站在局外观察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就是科学;以人观物就是人文,即人在局内观察物质世界对人的利害关系,或者人以超然的诗意欣赏、学习、效法物质世界的道就是人文。《老子》一书的全部智慧可以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圣贤智慧都是从自然世界中悟出来的,此乃人文训练的哲学依据。美国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所谓人文学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宫向阳认为:“教师能够并善于将专业学科知识中蕴藏的价值理念、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构建其人生信念的科学理性的基石。”杨叔子院士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涵、意义和路径,路径之一就是“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笔者的人文训练模式正是践行杨院士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自然科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德育教育和通识教育。”所以,在理工课程中培养人文素质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文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意义

以笔者主讲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为例,人文训练的总原则是:要求学生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提炼出一种概念、逻辑或规律,可以上升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人的心灵、思想、伦理道德、精神境界、社会生活的层次。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王德峰教授认为:“应当充分理解任何专业教育,只要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一切知识最深刻的基础总是思想和智慧。在这里,我们无疑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致性。”笔者总结了自己从教十余年来对教育的思考,特别是近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理工课堂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哲学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哲学就是关于思维拐弯的智慧之学,思维能拐弯就没有接受不了的新知识。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因此,用哲学辅助教学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辅以文史哲知识,文理结合、以文解理、以哲释理,把哲学的普遍性原理与具体知识相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普遍性原理中加进具体丰富的个性知识材料,让学生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总之,“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进入到人文哲学层次,使学生感觉专业知识是如此的具体形象,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离自己如此之近,和自己关系如此密切,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自然科学的某个具体专业知识点出发,切入到人文学科、价值领域,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宇宙的奥秘,体悟人生的智慧和道理。人文科学是理工课程的味精和维生素,不能缺少。专家认为,一个好老师还应该是一个调味大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果不是色香味俱全,也难以引诱食欲;同样的,有用的知识如果不能以生动、活泼、有趣形式传授,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者范黎波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是考试和学分导向,而非能力与素质导向。一言以蔽之,学业、就业、立业是严重脱节的。学业起步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的启蒙老师;结业后,从事与自己大学专业不相符的行业,干非所学;从高等教育过程看,现在大学没有建立起学者、学生、企业家共享的知识平台,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有的理论甚至就是‘简单的实践问题复杂化’。更严重的是大学没有营造一个科学工程和人文艺术交流的平台,导致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各用自己的学术语言解释问题,科学家缺乏想象力、艺术家缺乏创造力,学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得不到艺术的熏陶。”本教学模式摒弃闭卷考试、放弃学分导向,选择兴趣、能力、素质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得到艺术的熏陶。

四、学生人文训练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关人文训练的实例,限于篇幅,选择两例。

(一)从人体的物质循环看“天人合一”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开放的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人之初,受精卵”,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就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的生命发育过程是与母体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出生之后,直接与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千真万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生物体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据估算,一个人(以60岁计算)在一生中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相当于60000kg水、10000kg糖、600kg蛋白质、1000kg脂类。“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不是佛教戒律所能禁止的。人只要活着,终其一生,每天都要摄取,向大自然借贷一部分物质,同时通过排泄每天向大自然返还一部分物质。假定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平均体重为60公斤,那么大自然就有如此多的物质在如此长的时间以你的生命形式存在。只有死后才彻底返还大自然,偿清这笔债务。死后尸体火葬,C、H、O、N等轻元素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氮等气体返回大气,P、S、Na、K、Ca、Mg等重元素化为骨灰返回土壤。死后土葬、天葬,尸体腐化,组成人体的元素同样以上述两种方式回归大自然,只是过程漫长一些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与天地同在、和宇宙一体。这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科学的角度、从人体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到的“天人合一”。

(二)核酸的人文启示

核酸是四大物质(糖、脂、蛋白、核酸)中唯一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若发现有错误会自行校正修复。修复完毕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在这里把DNA比作党中央,若DNA的复制过程出了差错,也就是党中央的方针出了差错,若中央的错误方针到了地方,地方政府会错误地执行;倘若中央有自我监督的意识,发现自己执政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然后再施行正确的方针,这对人民群众来说就是福祉。如果DNA能纠正复制过程中的差错,就能使后面的转录与翻译正常进行,减少了细胞受到伤害的几率。这个道理不论对细胞或者分子来说,还是对于一个领导集体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宜从中汲取训诫和思考。核酸是生命遗传物质携带者,掌握着生命体中各种重要的信息。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生物体形成了以核酸为中心的遗传规律,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有的物种都是在继承上一代基础上再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变,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而来。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看似偶然的推论其实是必然的结果。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朝代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势必有新的力量来终结它,制定新规则,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以,生活中不要抱怨种种不平,抓住偶然的机遇就会获得必然的成功。遗传是必然的,变异是偶然的。一个物种总是继承上一代的遗传信息,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在自己的这一代,如果遇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突变以适应环境而求得生存。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演绎展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总是反复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不能凭空发展,是在现有的自然空间、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是继承、遗传、稳定。但是,当社会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时,就需要改革。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团体机构总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马克思才说:“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是在其上一代人为我们创造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生存的,同时又为下一代人的生存创造物质基础。”所以,马克思又说:“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过程而已”。

五、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方小明说:“在‘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三项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知识训练是基础,思维训练、人文训练是延伸;基本知识理论不弄懂吃透,后两项训练无法顺利展开。反过来,当理解知识遇到困难时,借用思维训练和人文训练可以轻易突破学习障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学生苏寒剑说:“人文训练是加强版的知识训练和思维训练,是本次教改的升华”。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免疫学知识理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从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体悟老子的绝世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训练中,学生反思自己、班级、院系、学校、社会、国家、民族、世界、天地,真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经过此项训练,学生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将会成为有理想、有责任、脚踏实地的人。学生余鑫辉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竞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拥有一席之地。知识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文思想应该始终贯彻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人文训练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将知识与哲学等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精华。人文训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学生张进说:”应该在所有科目上采用这种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能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知识训练让我把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深。思维训练让我把知识学活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环节能教会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活。人文训练让我悟出了许多平时不能明白的人生道理,也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老师的评语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透彻地领悟人生哲理。通过这学期的课改体验,我体会到全新的教学方式所散发的巨大魅力,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所以,我希望学校能推广和实施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各个院系、各门学科,让更多的人受益。“

养成教育论文篇2

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养成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过程,首先要让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能充分理解并认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意义的认识。“养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只有对“养成教育”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养成教育”思想才能落到实处。二是提高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从哪一渠道获取知识,只有把它们建构起来,知识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效办法。正如教育家冷冉所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会去做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教师做或不做,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教育学生诚实和感恩,教育学生会学和爱学,教育学生健体和尚艺,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等,这些靠现行办法是无法评价和考核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做的事去不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良心”———职业道德支配的。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师德的根本问题是要有一个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才能自觉地去做那些不评价、不考核的事情.

(二)做好细致的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

首先,将“养成教育”分解成几个基本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这些基本习惯再细化成学生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小习惯,保证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盲目。其次,在进行每一项工作前把“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做具体。比如培养学生“物放有序”的生活习惯,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标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化。最后,根据标准及时反馈,让师生看到差距。

二、落实“养成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课程育人

1.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1)提炼“养成教育”的训练点。在国家课程中,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而忽略了对其习惯的培养。其实,国家课程是“养成教育”训练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将国家课程中有关“养成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整理成册,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比如,为了在文明习惯的培养中重点培养学生知礼、爱国、诚实、友善的品质,教师可以将国家教材中能够突出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打造“养成教育”特色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打造国家课程“特色”课堂。语文方面有“课内大量阅读特色课堂”,指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把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国家教材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把课文通读几遍,教师直奔中心,提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不对教材进行深挖,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让学生阅读。在自选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有深度的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数学方面有“基于预习的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分为“问—学—导—练—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五重”:重自学、重提问、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预习、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

2.在地方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将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好习惯。比如,在讲解地方课程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内容时,可以开展“食品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了解食品袋中的各种信息,体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习惯。

3.在校本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设艺术修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素质类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养成教育”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五环习字法”的传授,开发低中高段《写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细致讲解了写好字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其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管理育人

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级”“教室”的教育意义,营造“幸福班级”文化,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养成好习惯的55个细节》,教师先给学生讲要求,做示范,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最后通过争选“完美教室”的活动,激励学生巩固好习惯,为班级争光。

(三)文化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校园常规活动来落实学生习惯的养成。活动不在多,关键是要触动孩子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关注三件事:一是处处体现“养成教育”的内容,二是处处展示学生形象、想法以及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果,三是处处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

(四)评价育人

养成教育论文篇3

(二)学校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重智育、轻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与中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

2.教师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此外,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这些势必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既给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二、切实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

养成教育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家长应该努力做到言行统一、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正确指导、强化训练。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说教或简单惩罚,家长应通过指导、训练等方法,培养子女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这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呢?

1.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

2.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适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月活动,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在增强,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才能保证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

1.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中学生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2.强化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观看光盘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养成教育论文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实力的不继增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国家、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不仅有大城市的各种高价培训班,而且广大的农村乡镇对幼儿教育的热度也是日益升温,对幼儿各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如春笋般发展。各级幼儿教育机构为了幼儿园的发展,甚至违背幼儿教育发展纲要、目标和任务,拔苗助长,以幼儿能认多少字、能算多少数为荣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充斥现行乡镇幼儿园,殊不知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背离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正在一步一步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给幼教事业、社会和家庭带来重大隐患。当今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催生新的观念意识,更加深了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幼儿教育这种前几年不太受重视的领域。大多数家长们秉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这个观念,花大价钱让孩子在好幼儿园上好幼儿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支撑着众多家长,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我的孩子都是要最好的,尽量在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孩子的需要是行不行,应不应该。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不懂得尊重父母,与人交往不懂得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唯我独尊,等等,这些不文明的习惯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孩子看上来的确是聪明,但许多的行为习惯、人格、特点是缺失的,是不健康的,这些现象表明,全社会重视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品格和特点的养成已经刻不容缓。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幼年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尽管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有些偏离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但多年来广大的幼教工作者还是兢兢业业耕耘在幼儿教育这块辛勤的园地,他们顶住来自多方的压力,坚决地执行幼儿纲要的要求,虔诚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特别是在为了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呕心沥血,甘当人梯。

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幼儿是国家民族复兴之未来,是祖国之花朵。因此,幼儿教育者更要认识到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全体教师要形成共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认真落实。每学年开学之初,在制订具体教学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将本学年幼儿养成教育可行性报告提交并和教学规章制度一并在全体教师会上提出,让教师充分发言讨论,并形成可操作性条文。然后将这个需要幼儿养成的习惯量化成教学细则,让全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自觉遵守实施,在具体实施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学校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落实情况,定期举办公共课、观摩课、比武课,重点讨论在教学中是否落实幼儿养成教育的情况,询问幼儿并和幼儿交流,感觉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以评估效果,进行传、帮、带,让有经验的教师上公开课,重点贯穿培养幼儿习惯,课下交流心得体会,在全园养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氛围。同家长交流,询问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幼儿情况,以利修漏补缺,让制度更具体,细则更量化,更好地服务于幼儿。

其次要在教学上具体落实。为了更好落实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共识,全体教师以各自的教学科目为载体,将自己所教科目和幼儿相应行为习惯有机结合,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力争不形式、不空洞,而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养成。为了培养幼儿讲礼貌、谦让的文明之风,在美术课上,有位老师利用小朋友之间借通讯工具之机,培养幼儿讲礼貌,合作之习惯,要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习惯。为了培养幼儿文明言行,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护环境,有位科学教师就利用《我们喜欢清新空气》中“清新空气”来源进行教学,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利用音乐课《做客》,学习客人来访、拜访客人、敲门等礼仪知识,让幼儿懂得到别人家做客应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东西等。歌曲《好朋友》中,让幼儿在优美的歌声中养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习惯,培养幼儿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更应该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来影响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在幼儿的心里,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家长们常说孩子就听你们的,你们说怎么样,孩子再难也要做到,我们怎么说都不听,教师是镜子,幼儿是影子,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这就是说教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身心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此,幼儿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文明习惯。穿着打扮要大方得体,不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站立要笔直,坐着不能翘二郎腿,说话不能带脏字,待人要有礼貌。在与幼儿说话时,应用礼貌、商量、温和、友善语气,如“你能帮我做一件事吗”,“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对孩子要有耐心,尊重幼儿人格,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做幼儿榜样,在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影响下,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就形成了。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利用诸如做游戏、情景式教育、挫折式教育等方法,将其融入幼儿教育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相信“:播种一个理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作者:黄孝莲刘顺祥单位: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中心学校

养成教育论文篇5

二、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行动

落实具体行动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反复教育,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具体行动中。

(一)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改掉坏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把教师工作重心定位在实际行动纠偏上,反复的良好习惯培养训练是改掉陋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如学生卫生习惯不好,总是乱丢乱扔、内务整理不齐、个人物品乱摆等,对于这些问题只需组织班委负责监督,让卫生习惯不好的学生反复做卫生即可,让他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体验保持卫生的重要性和优美环境下生活、学习的心旷神怡。

(二)实事求是,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

教师往往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说少了怕教育不到位,说多了怕学生嫌烦而适得其反。其实,在学生端正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在这里有一个标准:“话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正比;“行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小问题,多做少说;大问题,少做多说。

(三)落实行动的有效监督

没有监督的行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更会使整个习惯养成教育形同虚设,因此,在行动教育的具体规划中,要实现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要科学、合理设计方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任何不良行为都是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弥补的,在纠正训练中养成习惯,同时,在初期行动教育的时候要不打折扣,要注重小事,逐渐推进。

三、建立健全、规范的考核制度

规范考核制度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做到处处有制度标准、时时有考核检查、事事有反馈整改、人人有提高完善。

(一)健全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说,他们惰性比较大而自制力相对不够,如果没有有效的强制性约束可能会使他们的陋习不改。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不同层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常规检查指标体系,礼仪规范、文明用语规范、教学楼管理规范、文明寄宿要求等常规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建立制度上,学校制度把握方向,系部、班级制度把握细节,学校制度体现全局、权威,系部、班级制定体现人性、易实现,尤其班级制度既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太泛于表面,在班级制度的执行中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做到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个个都是班集体的主人,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二)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由于他们自觉性、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所以要在经常性教育前提下,借助榜样的引导,如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常规管理先进班级、德育先进个人、文明使者等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形成向优秀学习,并通过各类评比、表彰、宣扬,扩大优秀事迹的榜样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评比考核

加强日常规范的检查、反馈、整改、考核,根据常规检查指标,明确常规要求,借助学生军事训练、新生德育实践课、政治学习、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思想政治课等日常考核评比向学生注入习惯。如在食堂、充饭卡窗口设立“一米线”,培养学生排队的习惯;在教室、实训室严格考勤培养学生惜时守时的习惯;在宿舍、教室、校园公共区域加强卫生检查、考核,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等。

四、善用赏识与激励手段

赏识与激励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穿教师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言语、肯定的姿态。把赏识激励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赏识激励是教师强有力的武器

教师教育要春雨润物,对学生多赏识激励。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发挥是之前的两倍甚至更多。职业技术学校寄宿的学生远离亲人,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他们也会主动接近你,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二)激励制度要覆盖“差生”

进入学校之前,大部分学生有被教师忽视的感觉,他们的内心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部分“差生”往往是行为习惯特别差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有不良习惯而放弃对他们抱以肯定的目光,放弃对他们给予赞美的言语。相反,对于“差生”,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往往更加容易破罐子破摔,教师要转变观念,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孰不知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省、自悟,才会真正产生实足的效果。

(三)创新机制,实施群体赏识激励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职业技术学校更要关注团队教育,通过团队的自我纠偏、自我完善功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创设群体赏识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学生自觉管理自己的圆满效果,如制定班级加分标准、班级常规管理奖励标准、违纪整改补偿办法等,鼓励集体自我完善。

养成教育论文篇6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我国家庭的多数,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关心集体、遵守集体规则和公共秩序,独立完成任务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我在班级开展了“小小值日生”工作。“小小值日生”要做好榜样,让大家都向他学习,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自豪感;值日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班级服务,为小朋友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学习与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为此我们班建立了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做个文明的好娃娃,我自己编了一首儿歌,儿歌内容是:“小蜡笔,手中拿,今天我来画幅画,画只公鸡尖嘴巴,画只小鸟叫喳喳,画个太阳眯眯笑,画个娃娃笑哈哈,不乱涂,不乱画,做个文明的好娃娃!”孩子们会边说儿歌边用动作表演,希望通过儿歌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养成不乱涂、乱画的文明娃娃。同时我还让家长朋友们参与想出更好的办法,使我们共同努力培养文明娃娃。

三、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其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当前,人们生活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幼儿园里幼儿挑食、剩饭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制止并加以教育,否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兴趣入手。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赏识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了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唱歌活动中,每首歌都会给孩子编配一些可爱的,易于记忆歌词的动作,让孩子们边唱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浓,学得快,表演得精彩。但在赏识教育中要掌握好“度”。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要及时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五、和家长通过网络互动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论文篇7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日益壮大,形成反差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滞后,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求降低,素质不够高的人员也充斥进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教育理念滞后现象严重,导致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停留在“看好、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的层面。因此,人员素质跟不上教育的需要,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导致目前养成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成效不明显,甚至根本不重视的原因所在。

(二)教育目的与时代结合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必须要在思想意识领域开展正统教育,宣传和传播更多正能量的东西给学生,但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存在出入和差距,导致知行不统一,教育效果不明显。要在教育目的与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到结合点,就必须把过程教育思想贯穿其中,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强调教育的过程性,重视各环节教育的方式与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与践行中找到成就感,实现教育的自觉实现。

(三)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协同不够

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实现是一个协同过程,师生互动,教育各个环节、部门协同。教育主体单一的情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大家也意识到教育单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但在现实的具体工作中,往往按照既有模式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变成老师说教,学生按部就班,教育各环节协同变成了各自为阵,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协调,学校教育部门间不能协同等,都是导致养成教育不能有效开展的深层原因。

(四)实践环节缺失

养成教育的过程性强调知行合一,空对空的教育犹如空中楼阁,难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这就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的实践要么缺失,要么流于形式,还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古人尚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今天的大学教育却有太多的课程和学分要学,学生疲于奔命于各个课堂之间,最后却发现学的东西不是过时就是太空洞。所谓实践出真知,有时候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到实践中去体验、去活动,这样所得到的知识和感悟远胜过说教式教育的效果。

二、过程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应很好地运用科布的过程教育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高校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科布的过程教育理论来探索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大学生在校的实际相结合,才能通过调研摸索出适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平台也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在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时才能真正获得正确的引导。首先,在科布的过程教育理论指导下,要充分利用两课教育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开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天地,坚定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水准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其次,践行过程教育理论可以在大学内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性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对在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优秀校友的事迹、事例加以总结和整理,使其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榜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素材,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近现代道德思想教育的典范。如孙中山、和当代有影响人物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过程,激发大学生道德思想火花,达到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通过先辈们道德思想的过程教育,激发大学生树立道德为先的思想品德。第四,要利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和近代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将现代社会核心价值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级学生党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

(二)开拓素质教育的阵地

受科布过程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增加课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而且系统地从校外聘请专家为大学生作有关养成教育的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点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的教育就是将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气质、品质,从而养成大学生内在的精气神。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彻底清除存在于大学生心目中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花大力气将个性的修炼,人格、品行、气质和性格的养成教育深入到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重在实践过程,要注意制定计划,定期聘请素质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身健康的活动,通过专家们精彩的学术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再次,在开展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阵地和主渠道,而且要在大学生中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素质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可以在校内实行以招标的形式拓展素质教育选修课的选课范围,多层次、多角度为在大学生开展全学科的素质教育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科布的过程教育理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启迪大学生心智。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格调高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等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有益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自由成立棋牌协会、文学社、健美操协会等健康向上的学生业余活动组织,由此带动全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健康的休闲方式中自觉净化、提升品行。要积极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校园风光摄影展、学生野外写生成果展、新老学生的联谊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3]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有大师,所谓大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大师,同样也需要道德大师。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道德大师的建设对每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高校教辅人员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因为他们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引路人和健康成长的生活导师。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师德建设内容。高尚的师德才是影响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因素,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场所,不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过程教育都必须渗入道德教育元素。因此,高校必须全面打造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才能全方位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行的教育。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从业人员,首先都必须打造好道德行为规范,虽然教师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能有一整套科学地规范教师道德行为的措施,无疑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科布过程教育理论中的整合理念,是规范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模板。大学生养成教育同样需要有科学可行的行为模板来整合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制定完整的学生行为规范模板,通过设计合理的模板来整合,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向上、文明规范的日常行为。高校制定了完善的学生手册就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科学模板,是新生入学之后必须拥有的大学生活指南,大学生手册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现行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学生手册所盖涵的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规范意识,以保证在校期间时刻对自己的言行实时规范,真正地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4]大规模地学习规范的行为准则,将促进大部分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行为,而让极少部分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这一大环境之中不断地受到影响,以纠正不良行为和不文明现象。通过设计科学模板,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营造一种人人争先做道德形象的楷模,从总体上整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做优秀大学生的集体行为。

(六)个人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根据科布过程教育理论学生中心理念,必须尊重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尊重大学生主体人格,并通过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的可行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是以自己为主,不论学习和课外活动都得靠自己去把握、调理和解决。教师起到的只能是粗线条的、提纲式的作用。首先,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班主任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做到,每学期都找出时间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让每一名大学生都清楚地了解到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培养自己成才所付出的艰辛,养成回报社会、回报家庭、回报学校的感恩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其次,要重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现在高校都会组织大学新生参加军事训炼,不仅锻炼大学生体魄,更重要的是锻炼团队精神,锻炼大学生的个人意志。通过入学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热爱学校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深深铭刻学校的印记。再次,高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学生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养成教育论文篇8

二、查找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它与该生所处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及社会风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查找原因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如学生学习习惯可能会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也可能受其他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还可能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学生在守纪、交友及上网等方面的习惯就直接受到朋友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周围有一群不学无术的朋友,而要求这个学生做到严于律己,自然困难较大。而学生在生活、消费等方面的不良行为受家庭、朋友影响较大,如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殷实家庭及好友导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复杂性,才能因材施教,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

三、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

养成教育论文篇9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网络道德是网络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具备的道德素质,以及由于使用网络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是网络空间的社会公德,是调节网络空间中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是评价、规范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养成教育遵循养习成德的教育规律,推崇尚行习动的教育模式,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道德实现内化和升华。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基于天性,成于习惯。”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德性的培育和德行的塑造,在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它是由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者,根据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的网络道德和网络素质的教育,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网络行为习惯,从而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网络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重点在于网络道德意识的养成和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知行分离或者知行背离的情况,做到“知、行、信”的统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规范性。网络道德规范包括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明确网络道德标准;通过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不断强化网络道德认知;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行为。二是实践性。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作为开端,遵循了个体道德从行为经习惯至品德的规律,使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实践中积累道德品质。三是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强烈的自主意识,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隐蔽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击,网络行为难以实时性地监督和约束,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增加。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在网络等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多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缺位、错位或重视不足。有的高校教师本身对网络道德认知缺乏,对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重视不足;有的高校往往将网络道德教育简单地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有的家庭长期以来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网络言行或置之不理或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存在着“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与道德不沾边”,“网络与道德无关,网络使用是技术问题,无关道德”等错误认识;社会的网络道德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清晰的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习俗等影响了网络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实际效果较差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较差,主要表现是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意志不强,知行脱节。一些大学生对某些道德是非认识模糊,如有些学生对于“人肉搜索”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有些认为“黑客”的行为“很酷”;有些大学生虽然对网络道德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表现出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知行分离现象;如大学生认为“使用不文明语言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些人在受到语言攻击时难以自制,经常以不文明的语言还击。目前有些高校开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把它作为学习的另一种知识或者一门课程来看待,没有认识到在网络活动中要践行道德规范,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崇尚自我和个性表达的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但是网络世界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网络行为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折射出的是大学生追求个性表达而欠缺自律精神的不足之处。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不如人意

良莠不齐的社会教育因素制约了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开展,首先,网络环境急需净化,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执法效果不明显。其次,家庭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对孩子在网络上的言行教育引导不足,监管不到位。最后,侧重功利教育的学校教育环境影响。西方的品格教育理论就认为校园文化氛围是构成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某些高校对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说教多,考核落实的少,比如对学生日常作业的网络抄袭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由功利主义而衍生出的道德相对论、道德功利论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向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深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

网络道德意识通过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结构,才能对道德主体形成持之有效的行为指导和精神支撑。首先,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培养大学生对正确道德价值观的追求志趣,使学生在全方位的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网络道德的理解;通过对网络道德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就特别有助于澄清道德认识,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次,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训练,要依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多采用主体式、引导式的训练方式,即在一个创设的良好情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自发、自我的行为训练。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网络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惩罚和负强化的方法进行训练,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使网络行为习惯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如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平台包括论坛、专家点评、师生话等互动性较强的栏目,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要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抵制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还可以通过创设网络聊天时发生冲突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学会宽容对待,并且采用适合自己的文明方式解决冲突,避免使用不文明语言。最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水平,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促进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的重要活动。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大学生运用“慎独”、“省察克治”等自我修养之道,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水平。

(二)构建大学生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构建科学的家庭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转变教育理念。父母要正确处理网络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站而禁止孩子接触网络,而是要注意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孩子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注意教育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要形成常态化,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分析交流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看法和认识,要主动关注孩子网络行为,当发现网络行为有偏离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还应监督孩子纠正,当发现孩子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时要及时制止,指出行为的危害及后果,教育孩子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必要时,在电脑中加装不良网站过滤软件,建立绿色屏障。最后,家长要建立与学校主动沟通交流的新模式。家长要变被动地“被告知”为主动地“去了解”,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孩子的表现,要及时反馈到学校,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三)提升学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能力

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形式的探索。高校应增设与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开设计算机信息伦理课等,在现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内容。如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引入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德育的传统方法,灵活采用价值澄清法、故事判断启迪法等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认知学习,如对某些热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师生讨论,或展开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教学行为更加有的放矢;采用课堂情景剧模拟网络失范行为,使学生在接近现实的环境中真切感受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困扰和麻烦,培养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规范阶段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可以包括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要注重网络安全教育,防止学生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做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其次,推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途径的多元化。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要进行统筹规划安排,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相结合、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方位进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重视大学生校园实践活动。高校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方面的讲座、辩论赛、演讲、讨论会等活动,开通多个渠道,培养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自觉抵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要注意发挥大学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辅助作用。通过朋辈之间的正面影响和带动,营造良好行为养成环境。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宣传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强化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最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职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专业的网络人才、网络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所长,互相协调合作,发挥合力效应。

养成教育论文篇10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根源是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首先,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跨专业的多,教育专业的少,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其次,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年龄差异大,从20岁到30多岁不等;再次,学生来源性质不同,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在,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同,有想直接就业的,有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正是这种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的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现实回归

(一)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面对“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以及培养功能的弱化现象,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应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从其学科性质来说,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次,从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多数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属于以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多来自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相关岗位对人才的应用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坚持“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合法性。在成人教育学初建时期,培养一部分硕士层次的学术人才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前成人教育学博士层次教育已有一定规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是博士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成人教育学硕士层次的培养就理应回归其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多元化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培养的多元化,就必须实行培养的开放,而培养的开放则会保证和促进培养的多元化。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成人教育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需要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和多元。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大量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门类的知识和方法。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以教育类为主,没有真正走出教育的视域,也没有真正走进成人教育的城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较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相对的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这与成人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因此,应该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适当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增加非教育类课程比例同时鼓励学生到其它学院或学校选修其它学科门类课程。为了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分计算方法。二是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增强课程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

2.坚持培养模式、方法的开放与多元。对于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用能力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成人教育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成人教育问题不仅指成人教育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实践与对实践的思考,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实践,直面原始问题,增强其对现实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开放设置的基础上,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第一,坚持分类培养,多元指导。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与协作式培养模式相结合。第二,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方法。“请进来”是指积极聘请校外甚至是国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管理者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走出去”是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或院内培养,可以积极走出学院,与不同学院合作培养;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校园,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尤其是成人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进行联合培养。只有实行开放教育,学生才能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姚远峰.成人教育学发展的代价研究[J].成人教育,2007(2):36—37.

[2]王永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05—04—05.

养成教育论文篇11

二、独立学院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1、学生学习基础差,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因为学生高中阶段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成绩无法被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高校录取,从而被独立学院录取,这些学生的学习从高中、高考看来,是整个本科院校里相对最差的,这种继承性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不理想、学习基础差。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他们不擅长学习,往往在“办事情”上特别有优势。

2、学生信心不够,但是个人交际能力显著。由于高考的失意或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荒废,他们在高校里的学习往往缺乏信心,而缺乏信息又导致他们在高校学习中选择了比较消极的方式,沉溺于网络、结交社会朋友等非学习方面,恶性循环,信心越来越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善于结交朋友,善于和老师沟通,也善于推销自己。这种擅长又反映出他们在学业之外的自信和能力,只要善加循诱,也能促进他们在高校里的学习和成长。

3、学生不喜欢纯理论学习,但对生动教育感兴趣。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以及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短、平、快等更为直接、直观的信息,他们逐渐养成了不喜欢纯粹的理论学习的习惯。“一听到理论就想睡觉、就头大”,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通病。相反,他们却对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任课老师有趣的课程特别感兴趣,自然他们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也就不一样。

(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养成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有极大的益处。其次,养成教育为大学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并推动其他方面的大学教育,彼此相得益彰。再有,作为高初小教育的延续,大学教育也离不开养成教育,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学生的意识行为选择具有盲目性和非理性,正确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能够更好的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2、养成教育的特点弥补了独立学院学生在教育中的劣势。通过以上对养成教育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分析,两者之间,不难找到优势弥补劣势的地方。养成教育的互动性、自主性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体现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接受,通过主动性的实现从而也能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养成教育的动态性和目的性也能让学生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来,其目的性所强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也能让学生挥发挥其优势,在劳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辅导员在养成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作为思政教育的执行者和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联络者,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必然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明确其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要求。

(一)养成教育的执行者。辅导员作为思政课教师,也是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其承担的养成教育职责也最大。在养成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担起执行者的角色。

1、在“知”方面。辅导员承担了国家和学校授予辅导员传授正面思想和传递正面能量的责任。在担任形势政策课、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恩等教育内容时,自然要学习政治和党的理论,熟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辅导员只有具备过硬的、全面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知”方面的教育。

2、在“情”方面。辅导员应该加强同学生的联系,在和学生建立较好的信任基础上再开展养成教育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感情纽带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和感召力,使学生达到理应的情感认同,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力和信念。

3、在“意”方面。在学生气馁或者松懈时,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督促学生,通过正反激励让学生在“意”的养成方面下功夫,形成好的决心和毅力,最终达到养成教育和自我觉悟成才的要求。

4、在“行”方面。辅导员应该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反馈。对于“行”的教育内容,应该扩展其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广范围的参与以及师生间良好沟通的方式,让“行”更易接受和实行。同时,要对学生的“行”给予恰当的反馈,对优点要总结和鼓励,对不足的地方要加以纠正。

(二)养成教育的协调者。养成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相关,辅导员应该起到协调者的作用,要协调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1、在学生和学校之间,辅导员要协调好学生与任课教师、学校、班集体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与任课教师之间,辅导员应该与任课老师协调以便保证养成教育的一致性,向任课老师反馈学生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到课教育,辅导员应该明确任课教师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也要注意把私下了解的学生情况反映给任课教师。第二,与学校之间,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养成教育,比如主题班会的内容则要反映学校的文件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调整、细化、丰富教育内容。第三,与班集体之间,辅导员应该为班集体在开展养成教育中提供便利和支持,对学生的自律活动、认知活动要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支持,并给予班集体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2、在学生和家庭之间,辅导员也应该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了解家长养成教育的特征,和家长进行探讨,交换信息和方法,形成养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论文篇12

二、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适应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国发[2014]1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文件还强调我国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强调职业精神的培养,强调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强调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因此,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对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符合国际邮轮乘务职业素质的特殊性要求

国际邮轮乘务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主要在国际邮轮上从事各种服务工作。邮轮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移动的五星级酒店,邮轮乘务工作从其工作性质来看,它既属于海员的范畴,又具有旅游服务的特征。从其工作环境来看,邮轮穿梭于世界各地,乘客和船员也都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典型的国际化环境下,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另外邮轮长期在海上漂泊,使得邮轮乘务员必须要经受许多与常人不同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海上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颠簸,船本身的噪声所带来的困扰,与家庭、社会分离所产生的孤独感,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狭小等,这就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么复杂的工作环境。从其工作内容来看,邮轮乘务主要从事各种服务工作,如:餐饮服务、客舱服务、酒吧服务等等,这就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较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因此国际邮轮乘务,无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才能将学生打造成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模式培养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通过“榜样示范”德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维护正常的职业活动秩序,可以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邮轮乘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等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可以从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教育开始,运用“榜样示范”德育教育模式,通过老师的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通过加强职业认同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

由于我国受到上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有部分人把服务行业当作伺候人的下贱工作,这种对服务的歧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对服务应有的尊重。而在其他国家,例如:美国、日本都将服务当作荣幸甚至荣耀,因此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发达国家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的做好服务工作。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有着时时刻刻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欲望,并以为他人服务而感到快乐。

(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渠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人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苦耐劳精神的认识出现了偏差。80后、90后青年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普遍存在就业难、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另外,邮轮乘务工作时间较长,有时甚至超过11个小时,工作强度较大,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培养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尤为重要。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层渠道,将学生吃苦耐劳的素质教育从始至终,贯彻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创建有利于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形成的教育文化环境。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学生灌输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并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力量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第二,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并与家长保持一致,不要出现教育尺度不统一的情况。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可以说个性突出、思想前卫,多为独生子女,作为家长切记不要太过溺爱,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在生活实际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通过加强“三课堂”联动结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而团队协作能力则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挥团队组成人员之间互补互助的作用,以获取最大工作效能的能力。它要求团队每位成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而现阶段,由于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较为严重,造成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主动寻求合作的能力,因此提高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加强“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联动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即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引导团队按照一定步骤协作完成任务或项目。在学生日常活动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平台。通过各项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尽量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社会活动。例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可以从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通过营造语言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邮轮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这也是国际邮轮乘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语交流能力较差成为了中国船员的短板。中国英语教学也陷入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困境,亟待解决。面对这样的局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为重视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全方面的进行邮轮英语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为较全面了解英语文化、掌握英语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习语言,必须依赖语言实践,因此需要营造一个仿真的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将这个语言环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求所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相互交流必须使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行全英文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将国际邮轮乘务各种生活片段、工作片段、服务片段,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反复的演练。通过这样多渠道的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构建完善的课内课外英语学习系统,增加学生英语交流的机会,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六)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

无论是邮轮乘客还是邮轮员工都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邮轮乘务人员除了要求会讲流利的英语,还必须具备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懂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知道如何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友好相处,这样才能更好的与身边的同事相处,更好的为乘客服务。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应建立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之上。赵芳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所构成。知识与能力包括:各国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等基本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态度和素养包括:对他国文化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以友善、诚实的态度与各位船员相处。而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还是态度和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为此,我们需要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他们长期慢慢的观察、多听、多看、多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例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融入国外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多组织学生与国外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员交流,多组织学生到境外学习考察,体验异国生活方式,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另外还可以多组织不同国家的文化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资料收集和模拟国外生活环境等,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会、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适应性。

(七)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国际邮轮乘务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工作条件和环境与陆地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信息不畅通的工作环境,加上工作强度较大以及与家人长期分离所造成的孤独感,使得国际邮轮乘务将会承受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心理压力。为此我们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定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放松、脱敏等技能。通过这样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顺利的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八)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

国际邮轮乘务是直接面对乘客的窗口,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为此礼仪素质的养成也是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培养的主要内容。礼仪素质包括仪表形象、言谈举止、服务礼仪等。良好的礼仪素质需要长时间的修炼,需要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开始做起,逐渐转化为职业行为习惯。例如:从上课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制服,并时时刻刻要求学生保持优雅的站、坐、行、蹲等仪态。通过专业的化妆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化妆技巧,并要求学生按照职业规范要求化淡妆上课,从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礼仪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提倡文明礼貌,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讲脏话,从平常小事做起,慢慢克服一切不文明行为,提倡时刻保持微笑,见到老师、同学礼貌的打招呼,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修养。

四、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模式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将职业养成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

职业养成教育绝不是一两门专业课程和几项实践环节就能造就的,它需要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文化融入课堂,将职业养成渗透于各项教学实践,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养成教育体系。

(二)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合于课外活动

职业养成教育不仅要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融合于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教学,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的融合,将职业氛围融入学生的生活。

(三)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职业养成教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到离校的最后一天,不断加强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邮轮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