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发言稿合集12篇

时间:2022-03-08 12:31:26

养成教育发言稿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1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没错就是文明!在这美丽的世界里,文明之花到处开放,那么当代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好少年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中学生在高谈阔论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中学生只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动干戈,恶语相向,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和社会正常秩序。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可你知道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中学生。

一个文明中学生,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爱劳动; 在学校里,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俭节约; 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在社会上,要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争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只有这样,每时每刻锻炼自己,发挥特长,才能成为一个文明中学生。

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中学生”,让一切不良的习惯远离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我们的家园才能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带上文明之花,活跃在校园里,开放在祖国肥沃的土地上!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升旗仪式发言稿 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午好!

我是四年级(1)班的陈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一声劝阻……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近年来,我们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园里花香四溢,老师们辛勤工作,同学们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学校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可以说,学校一天天在发展,环境一天天在改善。身为学校的一份子,谁又能不为此自豪和欢呼?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才能塑造出学校高大、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言行举止展现的正是学校的品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

而作为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注重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从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每一个细节入手,自觉履行我们应当遵守的文明礼仪。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在家里,尊敬长辈,爱弱小,见到客人要问好;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在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文明礼仪就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上。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最后,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升旗仪式发言稿 篇【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回顾灿烂历史长河,泱泱中华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年少时就应当学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文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它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具体的表现。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自身的成长,影响我们将来的发展。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培养的人,一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那一定是现在最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相互帮助,相互督促,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着装得体、不求时尚;说话文明、举止大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重师长、学会关爱;遵守交通、讲究卫生等等。

我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那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努力,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2

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在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96天的时候,在2010年的“五四”青年节,在离高考还有32天的时候,我们全体高三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之下齐聚在这里,隆重举行养成教育的总结大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首先要感恩。感谢精心策划养成教育方案,彻夜思索养成教育方法的领导班子;感谢始终播撒激情,始终爱生如子开展养成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感谢一丝不苟,耐心教育,倾心交谈的任课老师;感谢精心呵护,服务育人的养成教育工作者。正是全校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计辛劳的付出、无私奉献的养成教育,才有了“团结友爱、文明守纪、勤奋进取、励志成才”的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的深刻含义,才体会到“擦去一块痰迹,美化一片空间,升华一次灵魂;捡起一片纸屑,净化一寸空间,陶冶一回情操”的养成教育境界;才养成了“走进校园应思勤奋努力,漫步校园当讲文明礼仪”的良好学习习惯,才确立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成败”的成才意识。

现在请允许我以班主任的身份提议:我们高三全体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传达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谢意。(稍长,掌声)

同学们,这次大会应该是我们人生意义的一次标志。也许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意味着付出的三年辛劳又要变成我们人生的一种收获,但对于你们来说,三年良好习惯培养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你们,你们已经从一个知识浅薄、行为稚嫩的初中生成长成了一个知识渊博、行为规范的高中生;你们已经从一个不注重习惯培养的孩子成长成了一个注重习惯培养的文明人;你们已经从一个生活杂乱无章不注重体育锻炼不注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长成了一个在生活中活动中不断磨砺自己快乐自己健康自己成就自己的聪明人。同学们,是二中造就了成熟文明、理智文雅的你们。

同学们,我们怎能忘记刚刚走进二中你们自信并始终微笑着面对一切困境和挫折;怎能忘记课堂上你们踊跃发言精辟阐述;怎能忘记操场上你们迈着矫健步伐,跨跃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怎能忘记舞台上你们用肢体语言传递着优美的舞动和靓丽的青春;怎能忘记元旦晚会上你们用精彩纷呈的演讲和小品熏陶着学生也感动着我们;怎能忘记高一时在“习惯与成人”的养成教育中你们稚嫩调皮的眼神;怎能忘记高二时在“学习与方法”的养成教育中你们勤奋不倦的身影;怎能忘记这些天来在“心理与成功”的养成教育中你们卧心藏胆的毅力和破釜沉舟的拼搏、你们誓言如山的坚定和志在必得的信念。“甘愿寒冬磨霜剑,一飞暖春刺六月”这就是你们在高三一年中留下的必胜的信念见证,同时也将见证着你们的成熟与成功。

太多太多的记忆碎片值得我们珍藏,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像一幕幕戏剧在我们人生的舞台上上演,但搭建在二中的养成教育的舞台一定是你们一生中最精彩和辉煌的舞台。

同学们,这次大会也应该是我们的一个起点。它将为我们10年高考支撑起成功的大厦,也将为我们以后闯荡世界和攀登事业的高峰奠定一个坚实的台阶。再过一个月,你们将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梦想发出挑战,你们将带着殷切的希望在高考中收获硕果,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们顶风前行的坚毅的航向。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们走向成功的春天的脚步。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3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4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5

2002年,我撰写了评论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标准差的确定与把握”“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等问题。文章刊登在《广东教育》2002年第11期上。

2004年5月,由《广东教育》特别策划了“聚焦高考评卷”的专栏并邀请我撰稿、组稿、写“编者按”。这种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感到荣光和兴奋。而这,也正是若干年来,深感于高考评卷中的种种问题想表达却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我在“编者按”中写道:“习惯上,人们的眼球往往被高考改革、考纲调整、试题变化所吸引。实际上,高考评卷也是高考的关键因素。……高考评卷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的诚信宣言,是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指南。……高考评卷既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评卷就不仅仅是评卷了。于是,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研讨以下评卷的理念、规则、程序、方法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规范答题,从而提高考试成绩,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2005年,我将自己在北师大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会上的演讲稿投给了《广东教育》,演讲稿以《整合,多了一条途径而已》发表在2005年《广东教育》第2期。原题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经编辑将题目一改,便化平常为精彩了。这次演讲在现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一些高唱信息技术统领、统管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以震动,受到与会者的欢迎。连主持人都说,这才有学术研讨的味道了。演讲稿的主要观点如下:有了信息技术,并不就必然会带来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革新而不是革命,是多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不是通向罗马的所有大道;信息技术相对于学科,始终是技术、手段和工具;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更要关注教学,聚焦课堂;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和生活素养,同时,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

2005年,当我的专著《教育的良心――中国新课程之批注》即将完稿之时,《广东教育》第11期将我书中的11条语录以《中国新课程之批注》为题,作为卷首语发表。之后,编辑对我说:读者们对你的批注很有兴趣。有一位校长表示,那一句“就课程改革而言,改革中求稳定,比稳定中求改革重要得多”真是深刻。

近年来,《广东教育》《师道》又多次刊登我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点评、学术论文。如《精彩歌词・精彩题目》《〈劝学〉――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卖油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思考》。还刊登了数篇评论我的教学的文章。如《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魏小娜)《再说不枝不蔓的对译》(唐建新)《传统教学法外,又开了一扇窗》(郑文佳)《评价式教学的课堂价值及思考》(黄平)《把枯燥的翻译当成快乐的游戏》(王爱娣)等等。

我还受《广东教育》的委托,参加过《广东第二课堂》中考专刊的编写工作。

每当我有新的思考要表达,有新的实践经验要交流,《广东教育》总是及时给予我支持与奖掖。

十几年来,在匆匆忙忙之中,我与《广东教育》的领导和编辑们谋面不多但关系紧密。不是因为他们刊登了我的文章,只是因为他们对作者的理解、尊重、欣赏与帮助,只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正确思考和开阔视野。他们总是屹立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关注着、引领着广东的教育,敏锐的把握教育的热点、改革的焦点、教学的重点,并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他们对教育的真诚、热情和理性思考,他们对工作的严谨、坚守和求真务实,着实让人感动。

值此《广东教育》创刊六十周年之际,遂留以上话语。借用几句歌词,就是:

这一路,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6

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那发言稿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明确发言稿特点

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

3.讨论: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都写进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尝试习作

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尝试写作。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评改交流

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小组交流评改。

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

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教学建议:

1.明确写发言稿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所以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也可以让学生为讲讲自己见过的发言稿,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2.由于习作时还需想象当时情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来写发言稿。写好后可让学生当众说一说,增强现场感。

3.要在生活中积极创设写发言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情真意切、言辞恰当的发言稿。

例如: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

你们好!

我是郑楠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孩子郑楠,刚上小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光明小学,事实证明了一切,我们的选择千真万确,一年多来,我的孩子成熟多了,她的行为朴实,勤奋刻苦,不事张扬,不求虚名,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借此机会,我感激各位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们落落大方的举止、谈吐不凡的气质、生活朴实的作风、勤奋好学的精神,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使她既学会了读书,又学会了做人。让她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我代表与会的家长们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表示衷心的感谢!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孩子的“健康”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7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载体就是“草稿纸”,因为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本,发挥草稿本应有的功效,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细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合理使用草稿纸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了解数学打草稿的现状

关于学生数学打草稿的现状,通过对学生计算情况的关注,我发现了同学们在草稿纸使用方面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规范”现象:(1)对于学生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存有偏差。虽说打草稿习惯的培养受到许多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有的教师与家长并未对学生的打草稿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行为上忽视打草稿的重要性,造成有些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太大,书写习惯差,把打草稿当成是一件劳神的事,当然这样会直接影响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使用草稿时较为规范,但也不排除个别优等生对“打草稿”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以至出现心浮气躁的状况;而一些成绩中等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使用草稿纸时往往表现出随意、马虎。(2)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翻阅学生的书包,甚至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草稿本。学生所用的草稿纸一般都是家长单位的公文纸、报表,也有一些是废旧纸。同时,在草稿的书写上,许多学生书写潦草,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如此当解题错误时,则不便于错因的检查。要想再回头去找那道题的计算过程已很难找到,有时只得重新算一遍,浪费了很多的学习时间。(3)不重视草稿纸的用后处理,缺乏一定的自我检查的习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草稿本用后处理不够重视,缺乏一定的自我检查的习惯。许多同学都认为草稿纸不必上交,习题解完之后也就随手一丢了事。如此则不便于教者对学生打草稿情况的检查。同时,许多学生利用草稿纸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不能充分利用草稿纸进行思考与学习活动也是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以上诸多现象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打草稿的具体实施意义,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打草稿习惯的培养,从而真正地落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考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训练。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打草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打草稿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达到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有意无意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打草稿的兴趣。例:一位老师教学《小数乘法》一节内容时,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一根不知它长度的钢丝,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少0.4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在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拿出草稿本进行画图分析,并很快求得了答案。而有一些学生只是凭空想,并没有在草稿本上动笔分析。见此情景,教者充分把握时机,将优秀的草稿本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评析:“草稿本是解决难题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在草稿本上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文字,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如此的情境之中,兴趣教育随机而成,教者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自己的事来熏陶和感染那些不重视使用“草稿纸”的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者可以黑板为一大草稿本,示范讲清解题思路,将草稿过程规范地呈现在黑板上,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打草稿”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打草稿交流活动

快乐是自觉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打草稿”的快乐,“打草稿”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积极开展一些类似数学学习研究心得的交流会,也可利用平时的班队课或其他活动课,开展一些如“草稿纸,我的好朋友”、“草稿纸,我想对你说”、“草稿纸,谢谢你”等主题交流会。让学生讲一讲如利用草稿纸解决了一个问题,所尝到的学习“甜头”;某次利用草稿纸时,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自己使用“草稿纸”的经过畅所欲言,汇报和交流自己成功使用“草稿纸”的感想。且听学生小A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以前吧,我做计算题总是出错,数学老师教育我说:‘马虎比不会做更可怕。要想打败‘马虎’这只纸老虎,只要正确、合理地使用草稿本就可以了。’当我按着老师说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作业本上错题越来越少。爸爸、妈妈夸我数学成绩有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的草稿本也被评为班级‘金奖’。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8

孩子取得的成绩,跟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老师请我来发言的目的,是觉的孩子培养的还不错,让我分享一些教育方面的心得。

孩子并不是象大家想的这样十全十美,也有很多缺点,如:学习不自律,不喜欢整理,不讲卫生,丢三落四等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包括我们自己也做不到。

小插曲,孩子管了吗?我思考了一下,我做的更多的是引导,建议、提醒和让孩子承担,这个时期的孩子,安排,命令,盯着,监督都不适用了。

下面我来分享下我的一些心得,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我的方法不一定适于在座的各位。

成长方面:

1)很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一个人回老家,

2)周末不给他做饭,自已做,

3)手摔伤,也是自己上学,不接送

4)鼓励孩子尝试有挑战的事务,如骑电瓶车,骑行,溜冰等

青春期教育:

1)心理生理产生了变化,又不好意思说,买书《男孩万岁》给他自己读。

2)有时会烦燥,脾气古怪,改变沟通方式,但是做的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态度严肃的纠正,过后再讲道理

3)平时看到新闻上的案例跟儿子分享,侧面教育孩子要有好心态,要有心理承担能力。

责任感:

1)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负责好好工作养家,你要负责搞好你的学习。

2)听写,默写,作业是否完成,不检查,只签名,并告诉他,如因未完成叫家长,我是不会去的,你自己解决。

3)如果成绩太糟糕,就给你报补习班,不愿上补习班也可以,学习搞好了,自然不给你报。

4)买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给他看,但要调整好心态,买了不一定看,但不买肯定不会看,所以买10本回来哪怕只看了1-2本也是收获。

5)鼓励孩子参加班级管理,告诉他,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要综合能力强才行,在承担班级事务的同时,增强责任感。

亲子关系:

1)学做父母和学做子女:让孩子明白,我们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儿女,大家都没有经验,都在摸索前进,所以犯错和走弯路是在所难免的。

2)家庭关系和诣很重要,严励的父亲和慈祥的母亲是最幸福的,懒爸爸还是懒妈妈都不要重,重要的是孩子觉的是完整的,温馨的。

3)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画画,武术,手工制作,打球,学吉他,书法,当然孩子自己也要付出代价的,即然选择了学这个,家长负责出钱,孩子要负责学好。

家长学习:

1、多读书,多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9

答:对于这样的问题,的确需要有一个明确说法。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在研制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追问前人,一种是考察当下――研究当今时代的需要。过去我们讨论“语文”的内涵,往往就是追问它定名的由来,希望在弄清前人给这门课取名的意图之后,便可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了。不过,知道“语文”这一名称的来历固然有利于我们讨论这门课程的内涵,然而不知道来历也无大碍。我们应该问―下:今天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如何设计语文课程?我们不妨根据今天的需要对这样一门课程重新定位。

我们认为,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说“语文”是“语言与文字”也好,是“语言与文学”也好,“语言与文章”也罢,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在它的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功能,产生大量的附加值。语文课程在它学习与教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的基础上,也会产生出其他的重要功能。在这具有多重功能的课程中,我们应该紧抓核心不偏离,争取综合效益不偏废。

问: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丰富而重要的信息,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答:这一命题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要注意,说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并不表示在对“语文是什么”的诸种解释中选择了“语言”和“文字”这一说。的确,这一命题在字面上出现的是“语言”和“文字”,然而实际上,课程的内容涉及的是语言文字的“作品”――说话和文章,它们涉及各方面的实际事务,也少不了口头和书面的文学,其中也隐含着文化的信息。

在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字”,而且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但是并不是记住了几千、几万个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我们还要掌握一定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它们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语文的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多下工夫,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

那么,“语言文字运用”包含哪些内容?课程标准“前言”中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艺术,文学的阅读欣赏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去体悟,文学的创作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在阅读中,只有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细心体味,才能感恬到作品的表达意向、情感态度、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进行文学创作,则是要通过语言,准确、细致、恰当地表现我们的生存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人们的精神诉求。如果抛开语言文字因素来解读作品,分析作品人物和作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就会使文学的解读或创作失去依凭。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同时文学阅读与欣赏也有利于丰富人的语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趣味性,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可以作为一种媒介,人们通过它来认识世界,交流对世界的看法;然而,语言文字本身,也可以是一种认识、探究的对象;语言文字还有可能被人当成一种游戏、赏玩的对象。语文课程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也应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涉及的材料和话题,内容非常广泛,甚至有点驳杂。之所以纳入如此广泛的内容,为的是

让学生接触并掌握多种领域里的常用词语及其表达方式,学习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以便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再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上世纪50年代,语文课程被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理由是:语言属于科学,文学属于艺术,两者规律不同。我们后来又把具有不同规律的汉语和文学两门课合在“语文”一门课程里,这又从另一种角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这样一门多方面目标和内容综合的课程,在教学中,对它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使它成为以“实用”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还是以“审美”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还是“实用”“审美”等目标协调配置的“语文”?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抓住核心任务,摆准多种关系,在各种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在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不同需求和意见中寻求平衡。

问: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而近年来,讨论得最多的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您是怎么看的?

答: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之说已有较长的历史,它的提出是对语文课程中一度以“政治性”“思想性”取代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状况的拨乱反正。语文教育界大力倡导人文性,则跟语文教育领域里过度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危机有关。

在这里,我们尝试对这两个名称作一个阐释:“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工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事物。面对不同的对象,人们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使用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者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和习惯,会寻求使用不同的工具。使用的工具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工作的效率会有所不同。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不同,也会使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讨论工具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工具的目的,也不能不考虑工作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还需要讲究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和实际功效。

被用于谋取某种利益的任何人、事、物,都可以从工具性角度进行考察:一是是否符合使用者的实用目的,是否适合所应用的对象;二是是否能实现所谋求的利益、具有实际功效;三是谋取功利的途径、方式、方法、技能等的实践行动是否恰当。

讨论工具性,必须联系具体的事物和问题。离开具体的目的,离开使用者和使用对象、工作内容和范围,离开技术手段和实际功效,泛泛而论工具性的重要与否,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后面我们将联系语文教育的问题讨论工具性的价值。

“人文”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人对事物、环境等的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

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是指事物、社会环境、教育等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自然的、生物意义上的人在特定社会中,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接受文化规范,逐步形成与社会相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成为社会的人、文明的人。人没有经过文化的洗礼,缺乏教养,只有生物性,没有社会性,不能成为融入社会的文明人;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对人化育的结果不一样。

人对事物、环境等的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是指人在受到事物、社会环境、教育等“化育”的过程中所作的自主选择。对特定环境和教育的简单顺应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更多的人是在接受某种“化育”的同时,对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教育有主动的选择,甚至有所创造,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独立人格、精神追求和创造力。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生存目的、价值标准和创造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规范、适应环境,那么这个人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对于人文性,需要同时关注文化性和个人性两个方面。人们高举人文性大旗,一方面强调文化,强调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环境,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去教育人;同时还应该关注人在需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使人在社会化、文明化也就是“文化”的过程中,发展主观能动性,成为有个性、有独立人格、有精神追求和创造力的人。我们所希望的人文境界是,环境、教育对人的文化塑造和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两者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对于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事或物,都可以从人文性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具体事物、环境、教育等因素构成的一定特质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化育”状况;二是考察个人对社会文化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的状况;三是考察文化与个人交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结果等。

对人进行人文性考察,一方面,考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点滴影响”或者“化育作用”,“影响”“化育”到什么程度,考察人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社会的事物、环境、教育等对人产生了怎样的潜移默化影响,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化育结果。另一方面,考察人在受到“化育”的过程中对事物、环境、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或应对――对特定环境和教育的被动接受、简单顺应是一种选择;对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教育有所选择,甚至有所创造,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独立人格、精神追求和创造力,这也是一种选择。

所谓从人文性角度考察事物,实际上还是考察人,因为社会文化所“影响””化育”的不是事物,而是与此事物相关的人。所以从人文性角度考察事物,是要从事物中发现,受到文化“影响”“化育”并对文化作出“选择”“创造”的人,在制造或选择、利用有关事物的过程中,投射进去怎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趣味。

问: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点大家似乎都认同,可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却会发生种种偏差。例如在“工具性”旗帜下,曾有过这样的偏差:一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立意于实用,一味追求近期可见的刚性目标,放弃那些被认为没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与内容,压缩语文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功能。二是偏颇的科学主义,以自己所知道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构建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中仿照自然学科,推行客观、抽象、精确、标准化的思想方法。三是单纯的技术主义,脱离具体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在“人文性”旗帜下,也有这样那样的偏差。例如,有人把人文性理解成文学性,以为语文课多学点文学作品,多讲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便是加强人文性了。也有人把人文性理解成文化性,注重语文对人的教化。那么,语文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答:讨论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必须研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目的,要研究教育的内容及其范围、所要达到的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有关的目标。

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不过,人们谈论的“学以致用”的“用”,通常是指眼前看得见的实际运用,所以往往顾不到眼前无用、日后大有用

处的事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_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写的活动。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让学生围绕一百多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就算是讲究工具性了?是不是像有的语文课那样,大讲思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之类,就算是突出“人文性”了?或者语文课上,半节课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半节课讲交流沟通技巧,就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我们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组织教学;人文性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或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人文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想、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

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这应该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

问:十年前,当“理念”一词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时候,老师们还不大习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依然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请问它们是怎么确定的?

答:我们这里的“理念”指对某项事业的价值追求和实施策略。“理念”是有点“念头”“想法”之类的意思,但是它不是那种受某种现象触发而即时产生的思想,而是经过系统的思考而形成的,包括对各种观念的分析、综合,并“认定”为“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也包括对与具体对象相关的形势、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判。“理念”不只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它超越了对客观存在的认知,注入了自己的意愿或价值追求,注入了实现自己价值追求的策略信息,具有主观意志的成分。“理念”,可用的地方可大可小,用于小处如个人的“从商理念”“行医理念”等,用在规模大一点的范围里,如“办学理念”“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用于大处,如“治国理念”“建军理念”等。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指“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实施策略”。确立这方面理念的过程是:在尽可能获取真实与完备的有关客观信息的基础上,寻找理想的目标,对改革理想与现实条件进行研判,为追求语文教育的最佳效果――综合效益最大化、学习成本最小化――选择合适的目标、内容和行动方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经过反复的征求意见和研究讨论,2011年版课程标准保持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原有的四条标题和基本精神,同时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方面,2011年版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是:

第一,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第二,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第三,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第四,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第五,坚持“素养一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力求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教学模式。

第六,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第七,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问: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方面,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有许多增删调整,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答: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修订中的增删调整,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的价值追求和实施改革的行动方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第二,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突出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进一步加强操作性。第四,部分内容和词句有所增删调整,力求对课程改革精神的表达更加准确贴切、顺畅简洁。

具体的修改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叙述。

1.充实与加强

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作用。如“基本理念”第二条中加写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一”这一段强调了语文课程必须注重体现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同时提示要把

这些要求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既重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中的贯串性要求,也注意了不脱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体情感体验活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课程设计思路”这一部分,实验稿里的4条,删改后合并成第3、4、5三条,在这前面增加了两条,第一条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条强调了语文课程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阐述了实施改革的基本策略和任务。

二是更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养成全面的语文素养的策略,突出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如“基本理念”第一条,大体概括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次修订中补充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应该包含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和习惯。在“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句中,补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一语,意在表达: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须立足于通过渗透的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

“基本理念”第三条,第一段补充“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以进一步体现自主学习的一些具体做法。第二段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作了一个简单的阐释,并强调它的重要意义。实验稿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部分关于三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一些说法,改写后移到此处,把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和整体发展纳入综合性学习的视角。

“基本理念”第四条,在第一段补充说明了语文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的实施策略:一方面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另一方面提示,“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注重交叉、渗透和整合,注重掌握新的学习手段。第二段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课程的建设,使它始终保持开放而有创新活力。在这一段就保持“开放而有活力”“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策略补写了三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习与教学的关键,补写了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2.删改与调整

在修订中,删除了实验稿“前言”中少量的内容和词句,有的是出于表达重心调整的需要,有的是为了避免重复、交叉,有的是为了在某个位置上突出表达的重点。例如:

实验稿“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一语,修改后删除“理解”,后面的“祖国语文”改为“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和读、说和写,“理解”包含在“运用”之中,原句中的“指导学生”也承前文的“引导学生”而省略。

“基本理念”第二条中删除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句。

实验稿“基本理念”第三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句中删去“和发展”三字,因此处重点谈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所以在修订中突出“学习的主体”的表述。

实验稿“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点论及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设计,因为在修订时在“基本理念”第三条里已涉及相关内容,为避免重复而进行了删改。

调整的内容如:

“基本理念”第一条,修订后分成两段,第一段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意思,第二段简要概括“语文素养”的内容。相比实验稿,修订后的这第二段里词句有增、有删、有换,还有词语顺序的调整。情况比较简单,这里就不逐字逐句加以解释。

“基本理念”第二条,实验稿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一句,修订后将此句中的“反应”改为“感受和理解”;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中的“教学”改为“课程”,修改后所表达的意思比原先更为确切。实验稿里这一条的第二段,在谈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后,又强调“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背后的意思是,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同是语言教育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又各有特点。但是考虑到我国其他民族学生学国语文的情况,用“母语”一词不尽妥当,因此这一句改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实验稿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一句,修订后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比较接近大家习惯的说法,比原来容易理解;“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中的“体会”也是修订后增加的,体现了在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的过程性、层次性。这一条的第三段也有一处词语上的调整:实验稿的“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句中“还应考虑”改为“应特别关注”。

“基本理念”第三条,对于实验稿的修改,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句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补充以外,还增加“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一句,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使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

实验稿“基本理念”第四条第一段的结尾“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为“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建设的成果落到学生身上,应当体现出综合的效益,因此这里换用了当前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与“养成”,修改后,突出了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素养一养成”。

在修订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例和几个部分的标题也作了_些调整,尽可能和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取得一致。但有的地方,语文课程还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安排,课程标准中设“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没有像其他一些学科课程标准采用“分目标”的名目。有的学科可以将其知识内容按“门、纲、科、目”的层次分类,在不同的学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语文课程始终是围绕听说读写的实践而展开的,按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深浅、范围大小、任务难易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上升。语文课程标准和外语课程标准一样,将目标和内容融在一起,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未设“内容标准”这一类,不强求与其他类型学科的课程保持完全统一。因此,修订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目录以及后面的一些标题中,实验稿里的“课程目标”“阶段目标”现在分别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10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政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政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军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政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文,同时就政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军事人才培养:探索军队院校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军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军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11

今天,我们隆重地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首先让我代表学校对回到五小大家庭的的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期望你们在五小学习工作顺利、愉快!同时,也祝愿所有的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学习进步,老师们合作愉快!

同学们、老师们,过去的一学年对五小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蓄势发展的一年,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中,教学精细化管理扎实有效,三礼教育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异彩纷呈,多名同学在区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还被评为天津市法制教育学校、大港区大课间活动示范学校,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被分别评为大港区十佳教师、农村十佳教师、区级师德楷模、区级师德标兵……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辛勤的老师、好学的同学,你们为五小赢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播种与收获的道理要求我们努力不懈!在新的一个学期中,我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名师兴学、特色兴校”的工作思路,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面对新的开始,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学期,我想多数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美好设想,学校也对同学们有了新的期望。我在这里向同学们和老师们提出以下三点:

第一、新的学期里,学校全体师生要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推动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核心的“三礼”教育,把每个人造就的更文明,从我们生活的细节做起,告别陋习,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孝心、宽容谦让、个性鲜明的学生。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低年级和学龄前儿童要在老师的教诲下,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高年级学生要立足于自我教育,在“三礼”教育中做出表率,实现行为“自律”。我们大家都要坚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争做“三礼”优秀学生、“三礼”优秀教师、“三礼”优秀班级、“ 三礼”优秀家庭评选,促进“三礼”教育广泛、深入、持续开展。

第二、新的学期里,我们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的校园。首先要倡导全员读书活动,让书成为我们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走进书本,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其次要关注课堂教学,提升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教师间三鹰竞比等活动,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成为师生沟通的平台。

第三,新学期里,我们要积极参加艺体科活动。大港区教育中期推动会提出,没有掌握一项活动技能就没有学会一种生存方式,没有坚持体育锻炼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港学生。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争取在下半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祝老师们在新的学期工作顺利,实现自我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享受职业的幸福;祝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在校园里感受童年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为一生幸福奠基。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讲话:善爱惠福人  幸福启新航

2019年小学开学典礼教师发言稿

2019春季小学开学典礼讲话稿

小学开学典礼教导主任演讲稿范文

小学开学典礼顸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范文

小学开学典礼致辞范本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最新版】

有关于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开幕词范文

养成教育发言稿篇12

XX同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主动理解身边党员的引领,努力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自觉与党中央持续一致。政治立场坚定。

该同志入党动机明确,态度端正,信念坚定,并用心将自我对党的真情落实到自我所从事的体育工作中去。他带领学校体育组全体教师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智慧的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探索,努力构建以玩为基本理念,以健康为中心,以培养体育素养为重点,以校本为特色的学校体育新体系,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同志思想端正,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对党忠诚老实,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该同志的表现,用党章规定的标准全面衡量XX同志,我认为他贴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我愿意介绍XX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介绍人发言稿【二】

作为刘大海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我首先来发言:

刘XX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和我在一起工作,算是比较了解,简要说两点

1、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党的认识明确,对党忠诚老实,特别在最近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积极认真,思想上已趋近成熟。

2、工作中,也能按照要求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我们科在测站的很多遥测设备也时常出现故障,能积极主动申请去维修,同时本人也很好学,我们俩一起下去,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向我请教。

提几点希望:

1、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还要从思想上入党,不能把入党当砝码,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2、工作中要认真仔细,团结科室同志,虚心向大家学习,切勿骄傲自满,止步不前

3、不盲从,现在党员队伍很壮大了,思想境界不可能一样,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对一件事而言,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认为其他人这么做,我也可以这么做),自己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刻注意,襟怀坦荡做人。

其实,说这么多,只是作为你的介绍人,希望你今后能做的更好,积极努力,超越我们这些老党员。

我同意刘XX同志转入预备期。

入党介绍人发言稿【三】

xx同志在党员预备期期间,积极主动的向党组织靠拢,经常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入党动机进一步端正,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是政治思想上进步。xx同志在预备党员期间,自觉认真地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了自己政治理论修养。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xx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格至上来要求自己。他秉承“恪勤日新”的校训,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肯于吃苦,甘于奉献,责任心强,出色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在年级组办公室,能主动为他人服务,因此,XXX同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