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2 01:06:59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1

1、遵规守纪习惯。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德,购物、上车自觉排队。

2、礼貌礼仪习惯。举止行为贴合社会规范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尊敬他人,善待他人;谦恭礼让,注重礼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真诚相待。

3、卫生健康习惯。注重搞好个人卫生,坚持环境整洁;合理搭配营养,科学饮食;远离不良嗜好,远离毒品;爱护眼睛,坚持做眼保健操;控制体重,到达健康标准;具有进取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学会倾诉。

4、锻炼身体习惯。热爱体育,崇尚运动,能够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将体育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制定个人锻炼计划,经过不一样形式坚持每一天锻炼1小时;进取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到达健康标准。

5、勤奋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功课,善于发现问题,做好预习笔记;课堂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大胆质疑,进取回答问题,做好课堂练习;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6、课外阅读习惯。坚持每一天半小时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认真写日记;每周诵记一名篇或好的段落,2—3条名言警句。

7、勤俭节俭习惯。生活俭朴,不相互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节俭用水、用电,不浪费学习和生活用品,爱惜粮食。

8、自立自强习惯。每一天自我整理食物、打扫房间卫生;上学前自我整理好书本、文具等物品;家长不在时,能够妥善安排好自我的生活;做事有计划、不拖沓,当天事情当天完成,自我能做的事情自我完成。

9、热爱劳动习惯。上好劳动课,经常参加学校团体劳动、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主动服务社会。

10、诚实守信习惯。坦诚做事,以诚待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了要按价赔偿。

11、团结友爱习惯。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对单亲、父母离异学生、留守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要真诚帮忙;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12、安全意识习惯: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注重活动安全,课间不在楼道、学校追打;室外体育课、运动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坐超员车、无证车辆,不在公路上玩耍,不在高速公路上走动;注意食品安全,不吃三无食品,不吃过期、变质食品;遇到危险时机智应付,及时拨打110、120急救。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为切实做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我校成立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学生养成教育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从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搞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要将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要认真研究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坚持检查、督促、调研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推动养成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2、以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效果。学校要经常开展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3月份:开展养成教育月活动。

4月份:安全教育活动。

5月份:开展“礼貌礼仪伴我行”活动。

6月份:敬老院慰问活动。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2

养成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织机构

养成教育工作由学校领导来指导,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

组 长:杨玉慧

副组长:叶长海 种莉 孙静

组 员:满爱侠 吴立营 李德岗 袁海燕 及各班班主任

三、养成教育具体内容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四、达到目标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

(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

(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

(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2)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

(3)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

4、与人合作的习惯

(1)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自主读书的习惯

(1)边读边想、圈点勾画。

(2)和书交朋友,广泛阅读。

(3)不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

(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5)早到后能设法早读。

(6)常写读书笔记,注重知识的积累。

6、认真书写的习惯

(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2)书写工整,作业、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3)文字和符号规范,格式美观,符合老师的要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自己与他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

(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实践的习惯

(1)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

(2)工具准备充分,不丢三落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1)在校时能完成作业再去玩,对作业中的错误能即时订正。

(2)尽早完成家庭作业,睡前交家长检查。

(3)睡觉前对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能进行回忆。

(4)认真完成,并仔细自查作业。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举止文明的习惯

(1)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3)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5)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诚恳。

(6)不打架,不骂人。

(7)不给同学起绰号。

(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9)集合时做到快、静、齐。

(10)观看比赛时能文明喝彩。

(11)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12)不歧视身体有缺陷的同学。

(13)不带危险物品上学。

(14)甬路上行走时不拉横排,遵守大学生让小学生的原则,遇到老师、客人让老师、客人先行。

2、诚实守信的习惯

(1)说了就能努力去做,信守自己的诺言。

(2)答应的事设法完成时,能向对方说明原由,并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

(3)借了别人的东西能如期归还。

3、尊重他人的习惯

(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

(2)专心听别人说话,不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

(3)当他人批评自己时,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4)不打扰他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能及时道歉。

(5)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

(6)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他人。

(7)不随意打听他人的隐私。

4、守时惜时的习惯

(1)早睡,早起。

(2)不迟到,不早退。

(3)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学校滞留,不在路上溜达玩耍。

(4)回家后,马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5)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

5、懂得感恩的习惯

(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无理顶撞父母、老师。

(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能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

(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孝敬父母,以自己满意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6、勤俭节约的习惯

(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

(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

(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

(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拧紧开关。

(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爱护,轻开轻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6)不随便借钱。

7、遵守秩序的习惯

(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走。课间、午间班级、走廊要静,无打闹、骂人、追逐、大声喧哗等现象,不许乱窜班级或乱窜楼层。

(2)上下学有秩序,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公路,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一看、二让、绝对安全时再通过。

(3)购物、上车时能自觉排队,不拥挤。集会时能到指定位置有序地就座。在公共场合能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

(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8、勤于动手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整理被褥。

(2)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

(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安全保护。

(3)在运动中能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4)上好两操。 做眼保健操时,要做到预备铃响后全班准时认真做操,不许无故不做或中途停止做操,做操时穴位要准,动作整齐、用力、到位;间操必须达到快、静、齐,规范完成每个动作,形成良好的秩序。

(三)讲究卫生的习惯达到目标

1、个人卫生达到标准

(1)勤洗澡、洗头;睡前刷牙、洗脸又洗脚。

(2)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3)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

(4)饭前便后洗手。

(5)离开座位前能整理好物件,清理掉垃圾。

(6)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

(7)见到废纸、包装袋等能主动地给予清理。保证自己周遍环境的清洁。

(8)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9)不吃变质食物,不买三无食品。

(10)不边走边吃,不拿零食当正餐。

2、室内外卫生达到标准

(1)做到每日早、中、晚准时值日。

(2)值日时不拖拉,不应付,不在值日期间打闹,落实责任,干净彻底。

(3)值日后做到室内地面拖净,无杂物,无尘土,操场、车棚、甬路、厕所无杂物,垃圾箱外干净整洁,水池子、水房地面整洁窗台无杂物,各班室内外及担当区的窗户夹层、窗台、暖气管道无灰尘,相框、镜子干净整洁,花盆内无杂草杂物,室内桌椅摆放整齐,椅子摆放到桌子下面,室内外垃圾桶内无垃圾,各种值日用具悬挂整齐,水桶摆放整齐、有规矩。

(4)室内外卫生要注意保持.有尘土、杂物要随时清扫,学生书包、课桌内要无杂物,做到每节课下课后先清理书桌和衣兜内杂物,摆放好学习用品后再外出活动,班内垃圾要随时清倒,不能堆满再倒。做到卫生角时刻清洁,不凌乱。

(5)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以及电脑柜等也要整体洁净,无灰尘;水桶里存放清水,附近没有溢水;饮水机使用要注意保管,饮用时要适量,不无故打开浪费,或一次多放,喝不了倒掉,造成浪费;水盆要保持洁净,不存放脏水,水盆周围干爽。

(6)不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等杂物,发现垃圾要随时捡起放进垃圾桶内。

(7)上厕所期间,不许将小食品袋等杂物扔进厕所蹲位内,不在厕所墙壁上乱写乱画,不许随处大小便,保持厕所内地面,蹲位上无杂物,大同学要让小同学先方便,不推、不挤、不打闹。

3、物品摆放要达到标准:

(1)各班要每个窗户摆放两盆花,统一摆放到两个玻璃中间,适时浇水,随时清捡残花落叶,随时将花盆擦净,发现有病害或死掉的要及时更换,做到专人管理。

(2)桌椅要横成直行竖成直线,桌面上学习用品也要统一摆放,形成班级特色;教师用具也要摆放整齐,讲桌上要无杂物,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上以及电脑柜里物品摆放要合理,电脑柜里不摆放杂物。

五、责任落实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孙 静

具体实施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吴立营

具体实施人员:全体教师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王媛

具体实施人员:全体班主任

六、工作措施及方法具体要求:

1、首先确定学期养成教育主题,再确定每月主题,然后确定每周主题。整个学期养成教育活动都围绕所定的系列主题展开。

2、由专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全校学生的仪表、言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

3、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4、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5、每天不定期对学生养成习惯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纳入示范班级评比。

6、坚持以活动促养成。

7、每周一利用集体升旗时间,由少先队将上周学生养成教育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指出,责令其改正,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8、所有任课教师要对此方案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并将具体实施内容落实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学校将定期通过学生对教师对此方案实施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之中。

9、班级成立学生自查队,及时纠正本班学生的不良行为;学校成立监督岗,稽查全校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4、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文明班级的评比。

5、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7、长抓不懈,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把养成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内容作为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长期进行下去

20xx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范文2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人终身成长发展的基础性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为加强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营造和谐人文校园,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其方案。

一、工作目标

1、通过文明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安全卫生习惯教育,培养师生自我安全意识的前提下,使师生养成安全为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5.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三、养成教育具体内容

(一)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从文明、学习、生活、安全卫生、节俭五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习惯。

1、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2、文明习惯

①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上学不迟到,放学要排队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天天洗脚,经常洗澡、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安全习惯

①上下学,不拥挤,有秩序;

②在道路上行走要靠右边走;

③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④站队不拥挤,以免撞伤;

⑥不要随意到水池里游泳、玩耍;

⑦教师要备好安全课,上好安全法制课;

⑧不玩火、玩电、不偷盗、不拿危险制具。

5、节俭习惯:

①用水、电后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乱丢弃;爱惜粮食,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⑤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纸篓等教室用具;

⑥正确支配零用钱,少吃零食;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二)要求教师要做到:

1、遵守校规校纪。2、认真备课上课。3、及时批改辅导。4、上课规范用语用字。5、言行文明得体。6、管理爱护学生。7、善于交流合作。8、勤于学习反思。9、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10、坚持廉洁从教。

四、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学科渗透功能。

1、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2、充分利用班队、思品、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晚文明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管理。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三)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制订各项制度,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周一公布本周养成教育目标,周五最后一节课后利用十分钟由班主任,总结本班本周养成教育工作情况(要有记录),安排大扫除,强调周末注意事项;

2、形成制度,做好表彰。各班要做好养成教育的自评活动,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一再不遵守《规范》、《守则》、《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能分清优劣,在赶、帮、超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在大队部统一部署下,实行班级负责制。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其他任课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同时将少先队大队部的检查结果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考评依据。

五、制度保障,加强监管

1、学校要成立养成教育培养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养成教育的实施和监管。

2、建立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以安全卫生监督员为主要管理人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安全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4、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典型人物采取各班推荐核实评选的原则确认,定期公布养成教育阶段性评比结果;

5、做好交流工作,期末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使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6、明确养成教育活动与常规工作考核挂钩,一同考核记载,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同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照依据。

六、考核量化:

为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人人抓养成、促养成的浓厚氛围,根据养成教育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坚持反复训练、阶段推进、周期巩固、要注重实效、考核督促的原则,开展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考核的方式。

⑴阶段性考核

班主任:通过学生问卷及实地评比两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评。

A、根据周安排和月安排的养成教育内容,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问卷调查,量化评分。

B、实地考评区域教室环境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化评分。

学生:每周及月底从知、行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作为评选先进个人依据。

⑵学期考核(分两次:两月一次)

1、学期考核由学校校长组织,协同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总务处、红领巾监督岗和班委会,组织人员根据各项指标结合各班学期综合情况进行考核,量化评分。

2、每期末进行总结评比,对在养成教育活动中成效显著、工作有特色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创建人人争上进的良好氛围。

养成教育尽管是老话题,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片新领域,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开创我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xx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范文3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姚则坤同志任组长,主要负责养成教育工作的策划协调。成员由吴林、葛茂运等同志组成,主要负责养成教育具体工作的布置实施。

三、工作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坚强、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知与行的完整统一。

四、教育内容

为了使养成教育活动内容更贴切实际,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提出养成十种好习惯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走好路的习惯。上学、放学路队整齐有序,按照一路纵队行走,进出校门规范、有条理,避让走在前面的同学,不插队,不散队,坐车的同学上下车要注意队伍整齐,不争抢、不拥挤;不乱穿马路,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

2、扫好地的习惯。每天自己要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做到洁净、有序;到学校后,要积极的负责班级的卫生情况,扫地时要先洒水,打开门窗,摆好桌椅和教室内的其他物品,有顺序的轻轻打扫,不能用力将地面的灰尘散布在教室里。

3、做好操的习惯。按时、按要求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课间操集队做到快静齐,动作准确优美,规范,做操时不说话、不疯打闹,跟随指挥员的口令,认真、正规的做操;眼保健操要做到动作准确、到位,有力度,符合眼操标准。

4、上好课的习惯。课前准备好上课用的文具用品,要在上课铃响前进教室,上课时间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大胆发言,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多多请教,遵守课堂纪律,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不前后转头嬉闹,不做小动作,不打扰别他人,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5、读好书的习惯。认真阅读自己的教材课本和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读对自己成长有作用的书籍和报刊资料等,学会使用班级中的图书角,多与他人交换书籍来阅读,多订阅有益的书籍报刊等,学会读好书、好读书。

6、写好字的习惯。用正确的姿势来写字,不趴着写、不靠近本子写,眼离书本要有一尺的距离,胸离课桌一拳远,手握笔要有力,坐姿端正,一笔一划写到位,经常的加以练习,写出清晰漂亮的文字。

7、算好题的习惯。做题前应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审好题后按照要求来作答,看清题目内容,不急答、不慌答、不乱答,答题时要多想课本中类似该题的作答标准和方法,答题结束要再次阅读题目要求,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比对,确保答题的准确度。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3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据,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坚持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研究制订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使广大中小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

2、任务:

小学: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⑴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⑵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以及与生理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⑶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⑷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⑸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要点。

⑹卫生和生活习惯:要重点培养与学生生理相关的卫生习惯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中学:是人生观初步形成但尚未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但许多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仍需着重养成,特别是初中生更是养成教育的重点。

⑴自尊自爱、注重仪表教育;

⑵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教育;

⑶真诚友爱、勤奋学习教育;

⑷勤劳俭朴、孝敬父母教育;

⑸遵守公德、严于律己教育。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作为中学近一段时期学生养成教育的重点。

四、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各校要以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体系,使养成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概括的内容分解成细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明确具体,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

3、教育内容要序列化:要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各校要研究制定出每个学龄期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和教育的连续性,要有梯度,不能简单重复,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五、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强化学校教育

⑴班主任工作:各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⑵团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各级各类团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⑶政治课、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⑷主渠道渗透: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⑸校园文化:各校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⑹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依赖社会教育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村(居)委会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实施的步骤:

㈠调查摸底阶段:(2004年11月)

从现在起,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各校要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㈡确定目标阶段:(2004年12月)

各校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要研究制定学校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易操作,力戒形式主义、花架子、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㈢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1月)

从2005年新学期开始,进入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阶段。小学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类推进,每两年为一个周期;中学每一年为一个周期,使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半年有起色,一年有效果,两年大变化。

七、推进的策略及措施:版权所有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有序地推进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县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单位也要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组,领导组要从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

2、畅通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联校要加强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问卷、行为习惯养成测试等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县局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各单位每月例会向县局领导汇报本单位养成教育工作进展情况。

3、确立示范校,以点带面。

由于学校发展的基础不同以及生源差异,德育工作的水平也会出现参差不齐,因此要在全面推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来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4、做好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培训工作。

要发挥示范校作用,搞好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省内外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管理经验,还要注意总结我们身边优秀教师的育人成果,编印校本教材,为广大教师和员工全面育人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

5、注重阶段总结。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4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据,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坚持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研究制订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使广大中小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

2、任务:

小学: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⑴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⑵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以及与生理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⑶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⑷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⑸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要点。

⑹卫生和生活习惯:要重点培养与学生生理相关的卫生习惯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中学:是人生观初步形成但尚未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但许多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仍需着重养成,特别是初中生更是养成教育的重点。

⑴自尊自爱、注重仪表教育;

⑵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教育;

⑶真诚友爱、勤奋学习教育;

⑷勤劳俭朴、孝敬父母教育;

⑸遵守公德、严于律己教育。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作为中学近一段时期学生养成教育的重点。

四、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各校要以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体系,使养成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概括的内容分解成细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明确具体,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

3、教育内容要序列化:要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各校要研究制定出每个学龄期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和教育的连续性,要有梯度,不能简单重复,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五、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强化学校教育

⑴班主任工作:各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⑵团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各级各类团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⑶政治课、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⑷主渠道渗透: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⑸校园文化:各校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⑹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依赖社会教育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村(居)委会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实施的步骤:

㈠调查摸底阶段:(2004年11月)

从现在起,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各校要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㈡确定目标阶段:(2004年12月)

各校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要研究制定学校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易操作,力戒形式主义、花架子、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㈢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1月)

从2005年新学期开始,进入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阶段。小学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类推进,每两年为一个周期;中学每一年为一个周期,使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半年有起色,一年有效果,两年大变化。

七、推进的策略及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有序地推进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县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单位也要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组,领导组要从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

2、畅通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联校要加强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问卷、行为习惯养成测试等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县局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各单位每月例会向县局领导汇报本单位养成教育工作进展情况。

3、确立示范校,以点带面。

由于学校发展的基础不同以及生源差异,德育工作的水平也会出现参差不齐,因此要在全面推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来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4、做好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培训工作。

要发挥示范校作用,搞好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省内外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管理经验,还要注意总结我们身边优秀教师的育人成果,编印校本教材,为广大教师和员工全面育人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

5、注重阶段总结。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0-02

近年来,在实现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抓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措施及实施保障的基本教学文件之一,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重新

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

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窠臼 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运用与动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型理论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问题并不明显,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警惕过度“就业化”导致的高职教育职业培训化倾向 近几年席卷全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使高职教育逐渐摆脱学科式教育的阴影,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日渐彰显,但同时改革中的高职教育教学日渐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式教育,滑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略基础理论素质教育,过度的“就业化”导向使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但在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受到质疑。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警惕过度“就业化”的现实功利倾向,避免将高职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时代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也必须坚持。兼顾二者,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能力”和“素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时代精神和高职特色的目标定位。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流程,实施开放式的制定流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应该是最紧密的。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设计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质上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与“求”转化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和“学”。根据这一思路,在总结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社会调研、分析解构、课程构建、方案设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明确规定各个步骤的工作任务和要求。(1)社会调研。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就行业发展背景和新兴技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掌握最新的、真实的一线数据,提交专业调研报告。(2)分析解构。根据调研数据,完成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确定与专业人才相适应的主要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交研讨报告。(3)课程构建。针对上一步骤分析的专业岗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4)方案设计。挖掘并充分考虑校内外可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对应岗位的规律,设计现实、可行、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模式等,完成并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方案制定工作流程 改革过去封闭的经验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在走出校门的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社会调研阶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确保调研数据新鲜、真实、有效。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分析解构,身在一线的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拟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专家及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实行审核论证,把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框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引导、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常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介绍三大模块。这种框架结构重点突出,课程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论证和对课程教学的后期设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首先要完善和优化方案框架结构。

1.增加课程设置认证模块。在课程体系模块前,增加“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安排”等内容模块,明晰并准确把握“专业对应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素质——课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使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

2.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模块。在核心课程介绍模块中除常规课程内容介绍外,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介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3.在教学条件保障模块中,增加“师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和“实训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在“专业师资基本要求”模块中除传统的师资数量、职称、专业、学历要求外,增加“职业能力要求”,突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在实践教学条件中增加“功能要求”模块,在明确实训条件的设备要求、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实训条件的功能。强化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形成“目标——论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教学保障”诸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架构高职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是关键。

1.结合学分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英语、“两课”等)、公共选修课程和讲座;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后者重点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突破普通本科学校学科体系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思路,根据岗位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并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2.汲取最新教研教改成果,加强课程实施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优化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内容选择注重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效率,增设《高职人文》等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科类公共选修课程,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大学精神。职业技术课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新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编排,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色实施“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配合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作品制作、论文、上机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2]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1-12.

[3]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26.

[4]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1(11):24-25.

[5]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6]杨玉泉,张静.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基本取向[J].职业时空,2010(8):77-78.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7

一、单县中小学艺术素质培养现状

2015年,笔者先后调查走访了北城一中、北城二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十几所中小学。通过调查走访,笔者发现艺术教育仍然是单县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多数中小学生都非常喜欢艺术课,而老师对艺术课程的态度则是忧喜参半,有部分老师认为艺术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有部分老师认为中小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艺术课会影响学生学习。艺术课程中只有音乐、美术这两门基础课程,而同属艺术课程诸如舞蹈和戏剧却没有学校开设;艺术教育条件差,课时少,有时为提高升学率而停课;教师在音乐、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多是只关注培养学生技能,只重视艺术考试,而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意识淡薄,忽略了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学。学生仅从中学到一些音乐和绘画知识,没有更深层次的心灵上的感动,更谈不上艺术素质培养。艺术教育内容、方法及评价方法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二、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实施及建议

1.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实施。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生艺术教育评价方法以笔试为主,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结果,忽视了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在艺术教育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评价方法的完善和改革成为研究的热点。1999年国务院发文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且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揞:“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由校长、各级领导以及相关教师组成专门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或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自然体现进行综合客观的评定。评价小组应严格按照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各级领导评价的步骤,在经过公示、申诉、复议、终评等环节的综合评判后得出确切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的公开与结果的公正。

2.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忽略艺术素养评价方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各学校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忽略了审美与表现等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影响了艺术素养评价方案的实施。第二,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评价标准不统一。在艺术素养评价的过程中,各校标准的严谨程度、具体要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三,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方案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方案在具体操作上存在具体评价指标难以计算、评价的操作客观程度难以保证、等级评定过程复杂等不利于方案实施的问题,阻碍了方案的具体实施。

3.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方法的建议。针对目前的艺术素质的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5个方面人手。①艺术素质培养应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因为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的标志,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②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才艺展示、艺术展演等多种方式去了解,去评估。③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与专家评价综合起来,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将上述评价方法全部纳入评价体系。④统一单县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地方性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方案具体标准的确定有利于推动全国相关标准的确定,为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统一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艺术素养评价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有利于完善方案实施的方式和过程。⑤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方法内容,与时俱进。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素养评价时,具体的评价方案要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三、结语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8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在新一轮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是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而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否理清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的思路与进程,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并最终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通过三年来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设计中,高职院校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的处理关键要做到“四个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下属目标,直接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预定发展结果的目标导向和激励调控功能以及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的价值尺度功能。wwW.133229.CoM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指完成一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方面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后,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能够胜任的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方法能力指有效、准确、快速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并能够把学到的和使用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会相关知识与经验;能够认识任务结构,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社会能力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合作、沟通与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与冲突,以及对自身和他人具有负责意识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领域中理解社会交往和利益冲突,能够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他人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专业能力一是指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如对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的操作技能);二是指知识的迁移;三是指知识的应用。在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上述三种能力中,方法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没有方法能力,无法习得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路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运行保障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主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要素及其结构的确定,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整个学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的全过程,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包含着目的性要素,也包含着技术性要素。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决定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专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监控与评价。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自然形成和随意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为设计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选择最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亦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其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要素与格式的规范性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和实施性文件,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要素;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材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要素。

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专业调研结果,通过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性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设在东北和闽南,培养目标就有所区别,因为工程施工的气候环境与质量标准要求都有所区别。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与个性化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区域性高校办学的出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在区域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有所体现,这就是创新,就是个性,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有赖于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作保障,因此,还需要理清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关系问题。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课程设置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体系组合和科学安排。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与设计之后,编制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依附于课程设置,它才变得“有骨有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在当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如今大家都在讲,高职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为什么要打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级专业化教育,以传授各类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学科专家。要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以“转化”和“推广”设计方案、科研成果为职责,示范、组织、带动一线工人执行设计方案,把各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具有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即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把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这种课程也叫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全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一个职业的资格。

如何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目前,可以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和“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

课程的实施,首先依赖于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因此,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需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时更强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并与课程设置相适应。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职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跨学科的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学项目。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像过去那样,只靠单科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所以,要求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教师要提升“双师”素质。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三个不同的课程类型构成,不同门类的课程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像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等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门类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所。这种多元化或表现为实践场所的功能上,或体现为实践场所的性质上,或落实在不同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上,而关键是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相契合。

再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设置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专业建设涵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等要素,在抓住专业建设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应该遵循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但事实上,三个方面的建设从时间进程上往往表现为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在师资队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新的理念没有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没有搞清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之前,就已经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致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都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在编制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才能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9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在新一轮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是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而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否理清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的思路与进程,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并最终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通过三年来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设计中,高职院校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的处理关键要做到“四个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下属目标,直接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预定发展结果的目标导向和激励调控功能以及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的价值尺度功能。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指完成一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方面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后,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能够胜任的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方法能力指有效、准确、快速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并能够把学到的和使用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会相关知识与经验;能够认识任务结构,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社会能力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合作、沟通与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与冲突,以及对自身和他人具有负责意识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领域中理解社会交往和利益冲突,能够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他人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专业能力一是指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如对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的操作技能);二是指知识的迁移;三是指知识的应用。在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上述三种能力中,方法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没有方法能力,无法习得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路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运行保障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主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要素及其结构的确定,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整个学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的全过程,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包含着目的性要素,也包含着技术性要素。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决定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专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监控与评价。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自然形成和随意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为设计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选择最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亦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其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要素与格式的规范性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和实施性文件,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要素;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材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要素。

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专业调研结果,通过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性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设在东北和闽南,培养目标就有所区别,因为工程施工的气候环境与质量标准要求都有所区别。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与个性化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区域性高校办学的出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在区域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有所体现,这就是创新,就是个性,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有赖于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作保障,因此,还需要理清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关系问题。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课程设置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体系组合和科学安排。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与设计之后,编制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依附于课程设置,它才变得“有骨有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在当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如今大家都在讲,高职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为什么要打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级专业化教育,以传授各类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学科专家。要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以“转化”和“推广”设计方案、科研成果为职责,示范、组织、带动一线工人执行设计方案,把各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具有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即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把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这种课程也叫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全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一个职业的资格。

如何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目前,可以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和“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

课程的实施,首先依赖于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因此,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需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时更强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并与课程设置相适应。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职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跨学科的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学项目。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像过去那样,只靠单科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所以,要求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教师要提升“双师”素质。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三个不同的课程类型构成,不同门类的课程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像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等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门类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所。这种多元化或表现为实践场所的功能上,或体现为实践场所的性质上,或落实在不同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上,而关键是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相契合。

再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设置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专业建设涵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等要素,在抓住专业建设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应该遵循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但事实上,三个方面的建设从时间进程上往往表现为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在师资队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新的理念没有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没有搞清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之前,就已经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致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都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在编制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才能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10

0 引言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有着如下特点:

1)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必须执行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文认为行业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本文将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等方面,探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

1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各式各样、不断变化的,因此参与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学校的类型、学校的行业背景进行专业领域的选择。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由参与高校的多样性和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来决定的,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高校的服务面向。分为面向全国的,面向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的,还有面向所在省、市、自治区为主的,也有主要服务所在地级市的。

2)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所以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层次。

3)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的行业背景。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上应该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学校都有其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以应该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满足市场对各类工程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重点培养本校最具特色、优势的人才,而不求面面俱到。

参与的高校应该遵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和未来需求的原则,准确地找到适合本校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最终体现在该校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上,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打下夯实基础。

2 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它对所要完成的课程和各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安排。依据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及各专业的行业标准,制定能体现出学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可以分为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也可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2.1 全面发展、突出特色

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学校标准必须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学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

2.2 注重实践、创新方法

课程内容要强调面向工程,重实践、重应用,增加工程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占总学分1/3以上。

专业课程注重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引导教学等方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际的思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锻炼工程综合能力。

2.3 方案完整、逻辑清晰

试点专业要根据学校标准重点做好课程体系设置,明确每门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做好校内课程学习与企业课程学习的有机衔接,保证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导,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体,以“培养目标―学校标准―知识能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整合―标准实现矩阵”为主线,科学设置校内学习及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

2.4 人才培养国际化

国际化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它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创建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针对国外建设项目需求达到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3 培养方案的实施

“卓越计划”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以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构成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

3.1 经费保障

“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要求参与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研究、教学条件、教学组织、考评奖励等费用。

3.2 管理保障

“卓越计划”重点强调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和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参与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构建校企共同管理限额的教学管理机制。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承担着至少一年甚至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他们应该直接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制定的过程中,重点是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确保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和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卓越计划”试点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职责。试点学院要做好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教学任务落实、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考核评价、信息反馈,特别是企业学习安排及安全管理等常规管理工作;与国际交流中心协作,做好国外教师、工程专家来校讲学,国外学生来校访学的安排工作;学校与协议企业的相关部门合作,落实好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授课教师安排和考核管理等工作。

3.3 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的实施取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卓越计划”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行业企业工程师拥有的基本专业素质。所以对“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求可以分为教师基本要求和工程能力要求两部分。教师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所以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对认真规划、逐步实施和不断积累,从而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47-55.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01-14.

[4]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8-29.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11

一、导学案在小学教育实施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1.导学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规范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今仍有很多学校应用的导学案在编排上不够合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是逐年递增的,导学案也是结合这一点进行编制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编排上会出现一些漏洞,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不规范的行为。久而久之,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对于导学案的实施没有严格按要求执行,导学案的编制是通过教育人员进行缜密的思考,结合当今教育的形式进行合理的编排,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层次,但是到了小学生教育实施中,很多老师没有严格按导学案进行施教。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编排有课前预习、课堂授教、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最终进行模拟考试。但是有些老师在施教中可能就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看似这一环节不重要,但是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可能对知识吸收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学习的效率下降,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对知识的主体认识度下降,一味地只是接受授课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引导作为背景,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

二、实施合理规范性导学案的措施

1.在导学案实施中,强烈突出导学案提出的重点,多体现主观性课标。也就是导学案中强调重点的部分,老师应该反复对学生进行讲授,重点突出主体性。例如,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导学案中应明确列出重点学习内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上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多以理解能力为主,计算能力为辅,所以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中严格按照理解与计算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的实施,以达到教学目的。

2.加强导学案实施的管理,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影响学生的学习,一切教学的实施与规划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缜密制定的,老师按照合理编制的导学案教学势必会促进规范的教育程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做到严格要求,按照教育局颁布的导学案进行施教,在逻辑上应该遵守,如有疑问及时与教育人员沟通,不得自己擅自篡改,教育人员也应该做到定期检查,以免让不利于教学的错误继续进行误导。

3.通过传递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小学生数学学习注重知识与能力双重培养,在导学案中也做出明确的指示,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量,而在知识学习当中,导学案编制的细节中有多种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教育人员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摸索出来的,也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的,尤其是数学这门知识结构灵活,框架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利用编制合理的导学案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双重培养,完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这门学科的优越性。

4.时刻关注教学,适当地对导学案产生的问题进行修复,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的导学案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还存在一定的过渡期,在教师针对小学数学进行导学案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时展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一面,其中逻辑层次的排列,细节设定还有一些提高的空间,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与教育人员时刻对小学生学习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对导学案中可优化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完善,最终以更合理编制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教学。

三、利用编制合理的导学案来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1.学生方面,采用合理编制的导学案进行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起来更加容易,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清晰的学习思路,对他们日后的健全思维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教育方面,编制出合理的导学案老师进行授课是教育层次提高的必然趋势,好的教学引导带动的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能力水平,是每一位教育人员值得骄傲的成果,所以导学案的优化提高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教育事业高水准的评定。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篇12

2008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指出:“本办法所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自1999年独立学院创办以来,距今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独立学院的壮大与成熟,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就是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知识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实现目标服务。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相结合的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就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在性质上属于民办高校,是由民营资本与普通高校共同举办的三本院校。学院三本定位和民办性质决定了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个以民营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其更应该随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

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本科录取,生源基础可想而知。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的统招学生,但在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不比公办高校一本、二本的学生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情况,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贯彻独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稳定数学、外语、计算机、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严格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2.应用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重应用”的要求,并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列明实验教学课的内容与组织方式。

3.创新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求创新”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单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增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课程;积极开设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的课程。

4.个性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型、分级教学,把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5.综合素质教育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模块课程建设,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内容,体现学科渗透,构筑外语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创业能力教育体系、信息应用能力教育体系;设立课外教学学分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减少课内学量,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

6.整体优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整体协调的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妥善处理德智体美、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精心设计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三、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

(一)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确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阐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面向、可适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以及本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学制与学位。阐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学制及本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统一实行4年的基本学制和3到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3到6年内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可以毕业,同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3.教学环节类别及学分要求。阐述专业基本学制内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及课程的类别、学生毕业应修满的各个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

4.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介绍专业必修、选修及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等内容。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本构成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七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属性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原则上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数学课、体育课、计算机课、写作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属性学科基础必修课,要求相同学科大类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各专业必须将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完全开设;部分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按一级学科设课,并适当兼顾学科门类课程。

3.专业必修课。属性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注意设置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实践环节的设计。

4.专业限选课。属性为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限选课的开设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门数要尽可能的多;鼓励在专业限选课中设置“专题讲座课”;鼓励学院积极探索与改革专业限选课的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

5.公共限选课。属性为公共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固定模块中修读固定学分。公共限选课,四年全程面向各专业学生通开通设,共设6个课程模块,即:人文素质教育、艺美体卫教育、专门史、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外语综合能力训练、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

6.公共任选课。属性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课程数目不固定的学科大类模块中选择其中某些课程修读。各专业可以面向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除列入公共限选课程外,其余均可列入公共任选课;公共任选课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大类设置公共任选课模块,由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公共任选课一般为每门课程2学分,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联合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或专题讲座。

四、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步骤

目前,尽管独立学院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管理经验方面具备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考虑到学分制培养方案实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分三步进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直至完全实行学分制。

第一步,确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四个模块的核心组合。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初期,确定这四个基本模块,即有利于独立学院学年制和学分制的转换,又与在校生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相适应。

第二步,确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限选课五个模块的拓展组合。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完成学年制向学分制的顺利过渡,增加公共限选课模块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步,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六个完成模块。随着学分制实行的不断成熟,以及独立学院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的加强等因素。独立学院有能力开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公共任选课,为实现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五、执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配套措施

(一)教务管理软件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学分制的突出特点就是选课。因此,为实现选课和学分制教学目标,必须配备教务软件,实现课程系统管理。为了保证教务软件和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必须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既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肩负着学分制培养方案各环节、各模块和整个过程管理的重任。

(二)建立导师制

学分制的实行,使得独立学院在教与学各方面与学年制迥然不同。自然班的概念将逐渐淡化,自主性学习将更加明显,对培养方案所列课程的了解需求将更加强烈。导师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佳选择。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情况、本学科的发展情况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方案,制订课程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选课。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前面已经陈述过,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三个步骤。第二和第三步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加强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或接受硕士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方式达到目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稳定的基本保证。其次,采用人事制、聘用制或返聘制等方式,吸引人才,壮大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

[2]冯丽霞.高校学分制管理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