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9 02:22:13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观和党的十九大以来各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党的基础知识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的学习,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章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提升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做人准则。据此,特拟定如下学习方案,以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践行。

一、学习内容

1.加强党员理论的学习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好表率作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2)加强《党章》的学习。以《党章》的要求对照自己,督促自己,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学习之余更要在平时做到关心国家大事,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国家以及全球的时事政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3)加强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我们要把习总书记与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改进个人作风,真抓实干,创先争优。

2.加强科研业务水平的锻炼和提升

学术科研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本职工作。作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对基础学科理论和科研方法的掌握还有所不足。所以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断强化自己,坚持每日读书,积极参加科研学术活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除了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勤思考,勤总结。

3.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保持党员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注意表率示范作用的发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以身作则,时刻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把塑造良好的党员形象与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组织荣誉感。同时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反省自身,努力向他们看齐。

二、学习方式

1.参与学习培训

通过上党课、听例行报告会、党小组组织专题研讨、观看电教片以及开展专题教育等形式参加集中学习。

2. 自学

按照党支部下发的学习通知,通过“学习强国”等红色学习平台自学党的基本方针、路线等知识,撰写学习笔记。立足本职工作,努力践行《党员承诺》,帮助他人,团结同学、加强自身党性。

3. 向典型学习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2

1974~1978 在安徽省广德县插队落户,曾任生产队、大队基层干部;

1978~1982 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1983 机械工业部河南新乡机床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3~1988 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计划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2003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任长期规划司主任科员,经济师,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处长,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组长;

2005~20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6~2007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2007.04~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参加研究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参加起草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二、三、四、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研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业交通等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学斌

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会宁刘寨乡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1983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83~ 甘肃省水泵厂团委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

1986~1989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处长、处长;

1992~ 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局长(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 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2008.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8.12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守宏

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范县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经管系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3~ 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2008.04~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

2009.10~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分管工业交通贸易和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工作。

2013.06~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编委等职。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韩文秀

男,汉族, 1963年9月生,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

1980.09~1984.08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9 在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6.09~1989.01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01~1997.07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处长、处长。(1992.09~1993.09 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习);

1997.08~1999.03 国家计委财政金融司综合处调研员;

1999.03~2000.0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预测监测处处长;

2000.04~2005.03 先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巡视员、副司长 ;

2005.03~201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经济一组)组长(2006.09~2010.01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在职),获金融学博士学位;2010.07~2011.08挂职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2011.08~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曾出版《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等著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

男,汉族,1958年9月生,安徽桐城市人,工学硕士。

1982.07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 在安徽省合肥市无线电三厂工作;

1983.09~1985.12 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01~1997.03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

1997.03~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为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

2006.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司长,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全面工作;

201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3.07~ 兼任总理办公室主任。

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

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73.03~1976.12 湖北省天门县知青;

1976.12~1980.01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1980.01~1983.08人民日报社技术处干部;

1983.08~1986.09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9~1993.08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部助理研究员(1991.10~1992.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3.08~1994.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负责人(副局级);

1994.02~1995.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情报中心副主任;

1995.06~1996.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正局级);

1996.02~1999.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1999.10~2006.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09~2001.11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7~2003.09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

2006.10~2008.05 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7.12);

2008.05~2008.09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8.06);

2008.09~2013.03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13.03~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广西陆川县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

1972~1977 广西贵县钢铁厂工人、干部、广西玉林地区工交办公室干部;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2~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3~1994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干部;

1994~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93.09~1995.04 在中南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0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3

1.有利于课程的合理贯通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德国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培养是分隔进行的,而美国大学则从组织结构上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创造了结合的环境。因为美国研究生教育计划是建立在一个广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基础上的,而且在同一学科中,许多教师同时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使本科生也能尽早涉足科研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研究生教育准备和筛选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2.有利于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学系为研究生培养重要载体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美国研究生教育计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博士生修业计划为例,它包括了听课、课堂讨论、研讨会、科研或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内容,并规定在第一、二年内要进行与培养目标、学科研究大方向相关的课程学习和讨论。通过在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引领下的必要的课程学习及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和科学研究或教学实践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博士生努力打好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开拓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寻找和确定有价值的论文课题,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这样一种过程正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3.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跨学科合作

由于专门设立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统一负责招生、课程、学位标准、奖助金、资格考试、学位授予等事宜,使研究生教育培养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避免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由个别教授管理、控制而带来的问题。同时,研究生院还可以发挥其宏观协调、组织的功能,在全校范围内促进跨学科和跨学院的研究生计划和科研工作,从制度和工作机制上推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

4.有利于丰富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培养更多更好的研究生

众所周知,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即是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简单一对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个环节中,师生间同样也存在重要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由于专业式模式在重视科研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课程教学,这样,师生间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又形成了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同时,还由于几门研究生课程往往是由多位教师分别教授,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所接触和具体接受指导的就不仅是入学时所选定的一位导师,而是一个教师集体。另外,这种模式注重班级教学和集体培养,教师也就会在某个具体环节中同时面对和教授同一学科乃至是相近学科的多名研究生。在这样一种多层次的、师生之间交互的由个人和集体共同形成的学术环境中,便派出生学徒式模式所缺乏的效应。这有益于研究生在接受教师指导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中,博采众长,并逐步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克服或减少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同时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批量地培养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必要的课程,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进、调整和改革,其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在沿着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条主线上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重视基础理论课程

这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总结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教训。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二战后美国各界开始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特别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规定研究生必须大量参加各种类型科研工作的同时,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为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了基础性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左右。即使是博士生教育,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必需的基础课程。如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必须完成4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统计分析、研究设计等。

2.强调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

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在这样的研究中心里,研究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比如城市规划这门跨学科课程,是把应用工程、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建筑学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斯坦福大学聘请了土木工程、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课程,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培养了新型人才也产出了新的科研成果。

3.修习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为了保证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并顺利完成修课,研究生教育计划会明确规定哪些是必修课,说明一般的修习规则和应积累拿到的学分,并告诉学生修习课程应完成的时间段。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计划就对有关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作了规定,并提出了四年完成的要求,其中前两年的课程学习是主要任务,而第三年则必须完成课程学习转入论文的编写工作。但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纽约大学法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法律以外的课程,涉及经济、心理学、医学、历史、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有助于未来的法律工作者正确评价所处理的法律问题的意义和更好地掂量鉴定证人的言词。课程修习的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坚持了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也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有利于增加研究生学识的厚度和宽度,使之既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家们,也具备多面手的潜能,从而能较好地应对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快速发展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以质量为导向的培养方法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于培养对象、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教育手段,恐怕是人才培养教育长链中最接近学生、最直接制约效度的一环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如何把握这一环节的呢?

1.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注重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

虽然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思想一直并存在大学里,但是,当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走向成熟之后,在研究型大学中,培养、塑造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始终是其人才培养的原则和主题,尽管在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类型、标准和知识结构中会打下不同大学思想价值取向的印记。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把录取新生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塑造科学精神的工作起点:不仅要看申请人的前置学历、学位,教授推荐意见,必需的考试成绩和社区服务经历等“常规”条件,还非常重视通过面试、加试、笔试等方式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在这过程往往有多名教授参加,有时也包括高年级的研究生。研究型大学在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安排研究生的有关活动时,把怎样有利于培养和发扬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创造性研究的素质作为他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在常规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大纲中,教师的讲课非常精炼且具有启发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不给出答案,而是以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或互相展开讨论。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非常注意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科技界近斯的研究进展及时补充到课程的讲授中,而有些选修课程的教材就是由相关领域正在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科技动态等内容以活页的形式分期汇集而成的。这样一些思路和实践是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吻合的,对于养成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2.既抓好课程教学,又重视科学研究活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4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1)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的岗位工作满6年(截至2018年9月)。

(2)已在全国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属于所报学科专业的学术论文。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6.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考生,除满足普通考生报考条件之外,还需符合该计划的报考要求。

二、报名

报名时间: 2018年1月至3月。我校博士生招生一年一次,博士生招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网址为yz.chsi.com.cn/,考生按照规定格式填写报名信息。具体报名时间和报名要求,届时详见我校公布“报名须知”。

三、报名手续

(一)凡符合我校博士生报考条件的人员,请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请勿报名;未通过资格审查者,报名费及材料一律不退。

(二)已通过网报的考生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送交以下材料:

1.填写好的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专家推荐书。

3.硕士课程成绩单(同等学力者不提供)。

4.硕士毕业证复印件、学位证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学位证明书。

5.同等学力考生还应送交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专业论文(复印件)2篇及本科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

6.定向培养的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应提供定向单位出具的同意其报考的书面证明。

7.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三)资格审查(考前一天)

请考生携带以下材料的原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

1.毕业证、学位证原件;

2.身份证;

3.发表论文原件。

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当场发给准考证。

四、考试(初试)时间及地点

考试时间:2018年4月(详见我校公布时间)。

考试地点:中南民族大学15号教学楼

初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目:通过我校研究生院网页查询《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

英语科目使用湖北省博士招生英语联考试题,其他科目由我校命题。

五、复试及录取

复试时间:详见我校公布时间。

复试地点:另行通知。

复试方式:专业综合面试。

对达到初试分数线并通过复试的考生,根据教育部下达给我校的招生规模,择优录取。

2018年我校各专业共计招收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 10人,以录取少数民族考生为主。详情届时请查阅“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六、学制、学费及奖助学金

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不超过6年。其中,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6年,第一学年必须脱产在校学习,由博士研究生与研究生院(部)签订协议,否则不予录取。

2、学费:所有录取考生均需缴纳学费。我校博士研究生学费为10000元/年,共计30000元。

3、奖助学金:为落实《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民大发〔2014〕12号),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我校设立了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并加大了“三助”岗位津贴力度。

(1)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万元。

(2)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6000元。

(3)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

等级

比例

奖励标准(元/人·年)

备注

博士研究生

一等奖学金

20%

12000

二等奖学金

40%

10000

三等奖学金

30%

6000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5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勤奋学习,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3.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推荐;

4.往届毕业生须具有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所在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的能如期毕业的研究生学籍证明;

5.不接收同等学力者报考。

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二、招生方式

(一)申请-审核:我校部分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过“申请-考核”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主要由本人提出申请、报考导师同意、培养单位考核、学校审定录取等环节组成,不需参加学校组织的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公告。

(二)普通招考:我校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入学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含各类专项计划)。

三、招生政策

学校各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应有1名全脱产学习(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除外);每名博士生导师限招1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四、普通招考报名程序

2014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报名分为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查两个环节,二者缺一不可。

(一)网上报名

1.时间:2014年1月15日-2014年2月18日。2月18日24点网上报名系统关闭。

2.流程:阅读报考须知完整填写报名信息上传电子照片网上缴费打印报名信息卡。

3.缴费:初试报名费200元/人,请务必在网报时间内按照网报系统要求进行网上缴费,恕不接待其他方式缴费。

特别提醒:请报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登陆网报系统(stu.znufe.yanzhao.edu.cn),按照网报说明及步骤完整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电子照片。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请务必牢记网上报名编号并打印《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

(二)资格审查

1.时间:资格审查和交送报考材料在考试前领取准考证时进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考试资格。

2.资格审查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⑴《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1份;

⑵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2份(均须专家本人签字,且提供其职称复印件各1份);

⑶考生考试诚信承诺书1份;

⑷体格检查表(市级三甲以上医院的体检结果)1份;

⑸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所在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能如期毕业的研究生学籍证明,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⑹硕士阶段成绩单1份(须加盖硕士培养部门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人事部门公章);

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限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1份。

五、准考证领取

考生凭本人有效身份证、相关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携带学生证;往届硕士生须携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和报考材料等,到学校接受资格审查且通过后领取准考证。资格审查未通过者,准考证不予发放。

博士研究生准考证不另邮寄。

六、初试安排及成绩公布

初试科目包括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均为笔试。

初试时间为:2014年3月15日上午,外国语;3月15日下午,业务课一;3月16日上午,业务课二。初试地点为南湖校区。

考生可于4月底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上查询初试成绩,学校不另向考生邮寄初试成绩书面通知单。

七、复试及录取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复试方案及结果将在学校研究生网上另行公布。学校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综合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八、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脱产学习者,基本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在职学习者,基本学制为4年。

九、其他说明

1.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学校招收33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按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须提交《报考201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考生报考资格认定工作由考生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负责。

2.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不能被录取的,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3.学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历年专业课试题,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

4.学校另行发布2014年港澳台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十、联系方式

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网址:yzb.znufe.edu.cn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430073,电话:(027)88386706,传真:(027)88386216。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共建高校。学校有 3 个国家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1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 11 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博士、硕士导师 1200 多人;全日制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13000 余人。

一、培养目标通过在校学习与科研(时间一般 3 至 4 年,最长不超过 6 年),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二、招生规模 2017 年,通过硕博连读遴选、统一招考、申请-审核三种方式,我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合计 200 名(含定向为北方民族大学培养计划 15 个、辅导员专项计划 3 个)。实际招生计划数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三、报考条件(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体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二)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能够取得硕士学位); 3.本科毕业,自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专业、学科或相近的领域工作 6 年或 6 年以上(时间截止为 2017 年 9 月 1 日),且已取得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或在专业岗位上取得较好业绩并发表了一定数量高水平论文的人员。(三)有与报考学科有关的两名具有副教授(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称)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四)除管理学科外,我校其他各博士点只招收全脱产(非定向)博士。在职报考管理学科的考生,需要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方能报考。

四、报名、考试时间报名时间:2016 年 10 月 01 日至 19 日考试时间:2016 年 10 月 29 日至 30 日

五、报名程序(一)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yjszs.hfut.edu.cn,进入“博士报名查询系统”填写注册报名信息并在线缴费(报考费:250 元/人),否则视为报名无效。(二)考生应在报名截止日期前下载有关报名表格,填写完整,并在 2016 年 10 月 21 日前将加盖单位人事部门(或研究生主管部门)公章的报名表及附件材料寄(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报名材料须有以下内容: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86-01

博士研究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不同的培养单位都设计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是否必要,课堂教学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例如英国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博士生自学为主,美国则比较注重博士生的课堂教学,我国不同的培养单位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我校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对课堂教育要求较高,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开设了相当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目前所有博士生培养单位一般都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博士生毕业需要提交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从事专业前沿研究工作,在培养周期内存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争时间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好博士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博士生能深切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理解以及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每一个承担博士生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周密谋划的工作。以下根据作者主讲我校博士研究生《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教学实践,谈一谈开展博士生课堂教学工作的体会。

1 结合博士生选课动机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是我校为大气科学专业博士生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博士生应用物理学定律和数学方法研究边界层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从动力学理论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探究边界层大气运动规律,并利用理论模型研究边界层大气对下垫面状况的响应。该门课程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动力气象学》、《高等大气动力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目标在于拓展博士生的科学视野,增强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该课程侧重大气边界层基础理论扩展,借助数学推导和数值方法开展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机理和应用研究。因此要求选修该课程的博士生必须具备很好的大气动力学、大气数值模拟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

博士生选修该门课程的动机是开展教学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博士生普遍反映选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大气边界层理论了解的不多,而大气运动状况受边界层影响很大,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将要涉及到大气边界层科学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对该研究方向的前沿科学研究有深入了解;再者,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理论水平开发创新潜能有所帮助。博士生感到想学什么?在哪方面希望得到训练?这既是博士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博士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掌握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和前沿研究状况,提高大气边界层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技巧,以及运用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博士生的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课程设计在达到教学目标上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教学准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对课程设计最简单和概括化的理解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克莱因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因此课程设计是实现教学理念的具体规划,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博士生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关注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新内在潜质存在于人的主体性当中,《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除考虑大气边界层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外,选择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主导方向为突破口,以大气边界层通量廓线参数解析解以及大气边界层简化方程理论解为主线,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相关研究工作需要采用灵活的数学技巧,并不可避免地使用多种假定,因而每一个命题都存在可质疑之处,这为激发博士生的科学批判精神提供了机会。

3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博士生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既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理解,又通过课程学习领悟前沿创新科学研究思路的萌发过程,从而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因此博士生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机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性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独立研究能力,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探究性、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主要特征。根据《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Seminar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动力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主题教学和专题研讨两部分。主题教学部分是教师全面介绍学科发展脉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进程和突破,将学科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而在每一个阶段又可根据研究方法、具体应用等细分为若干讨论主题,将讨论主题分派给学生,为专题研讨做准备;专题研讨部分是学生成为专题研讨中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按照这个思路开展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潜能,拓展理论应用思路收到很好效果,学生普遍感到思路豁然开朗,从原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提不出研究课题的状况,转变为感到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多种选择。

创新能力最终需要通过科研成果体现出来,对博士生来说体现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撰写能力仍然需要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英文专业论文的写作。利用课堂教学适时进行专业论文写作训练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结合课程教学提高论文撰写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入系统掌握能力,审视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论文,以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发表的论文从严把关,从论文的创意、逻辑性、研究方法手段、结论的提炼以及论文主题的表述方式,甚至论文的格式和标点符号等每一个细节上,发现论文的闪光点,揭露论文有可能存在的瑕疵。这样不仅可以深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对专业文章的写作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提高博士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8

二、生源范围

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和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招生专业

福州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的所有专业均可招生。

四、招生计划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我校 2014 年计划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3 人,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其中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50%,并且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0%。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承诺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3.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学术型硕士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 2014 年 9 月 1 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至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具体应具备条件请查阅《福州大学 2014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4.身体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

六、报名

1.报考资格确认

应届硕士毕业生持学生证、身份证、本校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证明(证明其能否正常毕业及户口所在地等情况),在职和往届考生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户口簿,并填写《报考 2014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式三份),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或高教处进行报考资格确认。

2.报名时间:2013年11月18日-11月29日。

3.报名要求

(1)报名分两个步骤进行:一、网上报名;二、寄(送)相关报名材料及邮寄报名费。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1月18日—11月29日,网址: yjsy.fzu.edu.cn。具体报名要求、流程请届时查阅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的相关通知。

4.寄(送)报考材料

网上报名确定完成后,考生应在2013年11月29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寄(送)报考材料。报考材料包括: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考生本人签名,经档案所在人事部门签字盖章,并须注明报考类别:定向培养;学习方式:脱产学习或不脱产学习)。

(2)《报考 2014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份)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学术型硕士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其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须在入学前补交)。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2寸近期正面免冠同底彩照1张(与《报名登记表》上的彩照同底,用于制作准考证)。

(6)两名与所报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书(空白表格可以从网上下载)。

(7)论文、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等资料的复印件。

(8)加盖档案所在单位公章的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这两项材料可推迟至复试时交,并由本人于复试前一天直接交报考学院)。

(9)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证书的复印件。

此外,考生还应按规定认真如实完整地填写博士报名信息库,并及时传送研招办。

5.报名费。报名费每人16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费请于2013年11月29日前(以邮戳为准)通过邮局寄至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收(邮编350116)(汇款单留言栏需填写考生姓名和博士报名费)。

6.体检在复试时进行(注意:体检时请备好一张与《报名登记表》上同底的2寸照片)

注意: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名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申请免试)、英语(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具体考试科目请查阅“福州大学 2013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和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八、考试时间

初试日期为2014年3月22日-23日(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各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地点:福州大学。复试工作和体检工作一般安排在我校确定初试成绩基本合格线后进行,时间拟定在5月上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九、录取

1.根据初试、复试成绩,并充分考虑考生所在的省份、民族、专业和招生规定等情况,单独划线,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本招生计划与其它招生计划之间不得相互调剂录取。

3.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须在招生单位拟录取后,由招生单位牵头并先行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再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

十、学费标准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校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向所有纳入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博士研究生收取学费。2014级博士研究生不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还是定向就业,学费标准均暂定为10000元/生.学年(收费标准若有调整,以福建省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为准)。

十一、奖助体系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我校博士生的生活待遇,鼓励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

1.对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除享受博士研究生助学金外,省和学校还另增加专项生活补贴,使每位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各类生活津贴达到1300元/月。

2.学校设立“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遴选优秀的博士生列入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对象,每月给予2000元的奖励和生活津贴。

3.学校设立“福州大学博士生专项助研(教)奖学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博士生500元/月的奖学金。

4.学校专门设立博士助教岗位,由符合要求的博士生承担助教工作,给予1000元/月的助教岗位津贴。

5.学校从2014级博士研究生起,还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奖助政策体系,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校正在研究制定中,敬请关注我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发布的相关信息。

十二、其他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9

在QUT,博士生不仅是学习者,更被定位为研究与知识创新的生力军。为协助其科研创新,校方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在教育学院内部设有学习创新中心(The Centre for Learning Innovation,简称CLI),该中心是教育学院内部管理和支持学术研究的重要组织机构。它是澳大利亚最具创新性的教育研究中心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QUT教育学院的重要部分,该机构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的专业实践,并积极地参与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是教育学院雄厚的科研文化得以建立和巩固的原动力。学习创新中心为博士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如下支持:

(1)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来帮助学生学习研究的技能技巧,如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应用、研究方法的选择等主题讲座。

(2)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博士生提供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3)不定期地举办学术工作坊。如写作工作坊,通过实践性极强的教学让博士生在做中习得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等。

(4)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早茶会。学院所有的研究者都可以自由参加,边品茶边聊学术,研究者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表达研究困惑,分享研究心得。

(5)每年举办一次出版周活动。活动期间集中安排大量与出版密切相关的主题讲座,还设有表彰晚会,学院院长为每位获奖的研究生和教授颁奖,并邀请获奖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6)为博士生开展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招生注重博士生的问题意识

QUT的博士生招生采用申请制,即学校对申请条件首先给出明确要求,符合条件者方可自主进行申请。申请者必须为:期望在所研究领域作出卓越的原创性贡献者;计划在工业、管理等领域求职者;具有内在动机并准备承担长达数年的大型项目者。在学历方面,该校要求:已成功取得研究硕士学位者;攻读研究硕士学位12个月以上者;GPA达5.0以上,并且研究类课程占课程比例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硕士;以第一等级或2A以上(GPA达5.5以上)的成绩毕业的学士学位获取者。满足这些条件的申请者还必须向学院提交一份研究计划,只有该计划被审核通过,申请者才算被接收。申请者提交的研究计划在博士生的录取审核中有着决定性作用,这体现了学院对博士生问题意识的看重和关注。在QUT,博士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的,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好地调动起了他们提高科研质量的内在动力。

三、多导师督导和支持

导师是博士生攻读学位期间的重要引领者和扶助者。因此,在QUT,博士生在选择导师方面是极为慎重的,确定导师的过程也较为复杂。QUT师生关系的确立一般须经过学生选择、师生协商、达成合作三个步骤。由于已有自己的研究问题,博士生会选择那些与自己研究兴趣比较相近且指导过类似研究方向课题的导师。学生确定意向后,可以与导师所在学院的研究生部门联系,或者直接与导师本人联系,之后会被安排与导师进行面谈。通过面谈,博士生对导师的以下方面进行了解:导师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最近发表的论文或专著是关于哪些方面的?更有兴趣指导哪类学生?目前正在指导的学生有多少?能分配多少时间指导?喜欢以什么方式与学生合作?已经成功地指导过多少学生?除了对导师的疑问,也需要对自身进行思考:自己期望在博士学习期间得到多少指导?用怎样的方式学习最有效率?如果博士生与导师就上述问题达成一致的话,二者的师生关系基本可以确立。

与我国的单一导师制不同,在QUT,博士研究生是由导师组进行指导的。导师组一般由博士生选择的首席导师和学习创新中心推荐的其他导师共同组成,每位博士生至少有两位导师,极个别学生甚至同时有三位导师。这些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隶属不同的学院,但都能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的研究有所贡献。QUT的导师与博士生形成了以平等为基础的学术指导与合作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博士生居于核心地位,在校期间的核心任务是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无义务免费协助导师的研究项目。导师的角色是博士生的“学术支架”,主要起着督促、推动博士生坚持研究的作用,导师十分乐意帮助博士生解答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任何疑惑。

四、研究激励机制的仪式化

与国内类似,QUT有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奖学金供优秀的博士生申请。奖学金的设立旨在激励博士生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研究激励机制。QUT教育学院将这种激励机制进行了仪式化,即不再是申请者默默地申请、默默地获奖这种“低调”的激励方式,而是在全院每年年底举行年度颁奖晚会,试图让每一个取得优异科研成绩的博士生为大家所知,从而尽量将这种正面效应扩大化。在年度颁奖晚会上,获奖的博士生深受鼓舞,没有获奖的可以向获奖者取经学习,继续努力。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研究激励机制。

五、图书馆的协助支持

除具备借阅书籍、提供数据库供学生查阅文献等一般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之外,QUT的图书馆为博士生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学术支持和帮助。围绕如何进行研究、如何写作论文以及如何进行这些问题,该校的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不定期免费举办与研究技巧有关的工作坊。在这些工作坊中,博士生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的技能技巧,比如,如何写出更好的学术文章,如何在论文中合理引用文献,如何形成良好的编辑与校对技巧,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的学术研究等等。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10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生

“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说明

为了进一步创新博士生优秀人才选拔办法,我校2018年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信息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统计学院、数学科学研究院、理学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改革工作。

报考上述学院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硕博连读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考生通过网上报名,按照学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综合考试)阶段,复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报考上述学院的考生均须按《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完成报名、复试、体检、录取等相关工作程序。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附件中各学院的工作方案,各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应学院负责解释。

特此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01年6月,目前下设行政管理学系、土地管理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现任院长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开峰教授,院党委书记为李家福研究员。在教育部2012年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国务院批准下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中国人民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14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专业共129个,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900人。公共管理学院下设8个博士点:房地产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50人(含硕博连读)。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革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重点工作》,公共管理学院自2017年起,博士生招考试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选拔模式。2018年继续实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按照学校规定,2018年,除经国家下达和学校设立的个别专项计划外,各专业原则上不再招收以不脱产方式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即要求学生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全日制在校学习。

一、工作原则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观评价和科学选拔的原则,招生过程中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如发现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作弊及其他违纪行为,将根据学校规定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录取资格直至学籍等)。

二、选拔模式

所有报考我院的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即考生申请并报名后,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阶段,复试阶段将进行综合考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重点考核考生的学术水平、综合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

三、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院长牵头,各专业负责人参加,旨在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总体负责学院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在学院 “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中负责管理办法的制定及相关工作。

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学院研究生教务部门和各系所分专业方向成立的博士生招生专家小组分工组织。各专业的博士生招生专家小组,由本专业全体博导组成,成员至少5人(博导数量少于5名的专业可以补充本专业具有副教授职称的硕士生导师或者院内外其他相关专业的博导加入)。

四、工作程序

1、网上报名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考生须网上报名,报考“申请审核制”学院的考生不须参加网上确认。网上报名后,请考生于2018年3月1日-3月15日把申请纸质材料交到我院。我院按专业招生,考生在报名系统中不填报报考导师。

网上报名时间:

①2017年12月1日10:00-12月30日17:00

②2018年 1月9日10:00- 2月19日17:00。

网上报名网址:yz.chsi.com.cn

网上报名程序:

(1)考生登录报名网站,注册用户。

(2)在网上填报报考信息、上传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的电子照片。

(3)在网上支付平台交纳报名费。

对于网上报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请考生在我校研招网查看《报考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生网上报名前必读》相关材料(网址pgs.ruc.edu.cn),按照要求填报。

报名成功后,网上报名系统自动进行学历(学籍)校验。对于硕士学位获得时间过早,或国外学历的考生,系统可能会显示学历(学籍)校验未通过,请这部分考生网上如实填写信息,并于复试报到时,携带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到报考学院审核。

网上支付报名费的说明:

(1)请在安全场所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等环节,因考生自己操作失误或网上支付账号和密码泄漏造成的损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2)我校报名费只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

(3)网上支付报名费后,无论考生是否参加考试,一律不退返报名费。

报考类别说明:

(1)非定向(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内在校全日制学习,转户口、调档案,毕业后自主就业;

(2)定向(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内在校全日制学习,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后回原单位(或定向地区)工作。考生须提供由定向单位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四年)内脱产学习的证明。

(3)定向(非全日制):非全日制学习,按学校要求应能脱产学习一年,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后回原单位(或定向地区)工作。仅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以及经学校审核批准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在编在岗教职工报考。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报名后须将申请材料纸质版于2018年3月15日前快递至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109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材料包括:

(1)个人信息表(见附件一);

(2)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3)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单;

(4)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证明外语能力的成绩单(如英语六级、托福、雅思等)、以及各种证书复印件。

(6)个人陈述:5,000字左右,内容包括个人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所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未来发展构想等;

(7)两名相关学科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信(专家推荐书空白模板请于网上报名并网上交费后,从网报系统中下载由专家在信封密封处签字);

(8)研究计划:10,000字左右,内容包括研究选题、理论基础、研究设计、方法运用、创新点等;

(9)《科研情况一览表》(附件二);

(10)学术代表作(学位论文、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未发表论文均可);

(11)其他《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简章》中规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3、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包括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能力评价。

学院研究生教务部门负责审查申请材料,具体对申请者基本素质、外语水平、研究成果进行审查;各专业博士生招生专家小组负责评价科研能力,具体对申请者的个人陈述与推荐信、科研能力(研究计划书和研究经历)进行综合考核。该考核结论是申请者进入复试的最重要依据。

资格审查须如实记录,认真填写统一格式的审查记录,由学院研究生教务部门妥善保存备查。

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名单,经由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确定参加复试考生名单(硕博连读生复试名单须报培养办复核),由学院统一报学校研究生院备案。

4、复试考核

(1)复试比例:参照报名申请情况,我院拟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之比约为1:2。

(2)复试名单将于每年4月初在我院网站上公布。

(3)复试时间一般为每年4月。

(4)复试内容与形式

复试内容包括:外语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成绩加总为考生总成绩,各占50%。

笔试为闭卷考核,由学院组织,总分150分,其中专业知识100分(含专业知识70分,各专业命题;研究方法30分,学院题库命题)、外语50分(学院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为3.5小时,通过笔试的考生进入面试。

面试由各专业博士生招生专家小组负责,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部分(含学术基础、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100分。

(5)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

跨一级学科(含专业学位)报考原则上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及一门政治理论课,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加试不合格不予录取,加试成绩不计入加权成绩。

5、确定录取

学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研究生院招生办,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名单在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予以公示。

五、监督机制

1、全部工作在学校及教育部的指导、监督、检查下完成。

2、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监督检查招生全过程,确保招生过程科学有序、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3、如在招生过程中存在任何疑义可向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投诉或举报, 由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复议。

六、其他事项

1、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等相关事项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2、本工作方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负责解释。

七、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楼109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邮编:100872

联系人:林老师

电话:010-62513641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11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校本部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选拔方式

选拔方式有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

采用申请考核选拔方式的学院(部)有:历史文化学院(含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考核细则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细则》。以上单位不再采取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硕博连读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注: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非学历教育,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 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6.现役军人考生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7.非应届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律不准报考,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

8.部分招生学院(部)对跨学科考生有特殊要求,具体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注: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名、录取资格或学籍。

四、报名流程

1.所有考生(含硕博连读)须在2018年2月4日—2月28日登录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b.nenu.edu.cn/)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能补报,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实名制注册,证件号码注册后无法修改。

(2)学历和学位证书上如有多个编号,须填写位数较长的编号,国外学历填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编号”(含汉字部分)。

(3)须上传近期免冠彩色蓝底JPG格式电子照片,尺寸为:宽150像素,高200像素,图片大小不超过100KB。

(4)报名费(200元)须在线支付,不接受现场缴费,报名费支付后一律不退。

2.所有考生(含申请考核)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报名成功后下载,使用A4纸打印,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因网报信息与登记表信息不一致导致的一切后果由考生个人承担。

寄送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编:130024,联系人:朱嘉熹,电话:0431-85099608。

为确保材料的及时送达,建议使用顺丰速递或邮政EMS。

五、初试(仅限普通招考)

1.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2.初试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3.初试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4.准考证由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打印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25日。

六、复试(仅限普通招考)

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试情况划定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的单科复试分数线,不划定总分分数线,外国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及要求由各招生学院(部)另行通知。

跨学科考生复试前还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一至两门硕士主干课程。若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招生学院(部)成立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需要成立一般不少于五人、由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的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学术水平考查。

复试资格审查时考生须交验以下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应届毕业硕士生学生证(应能够明确在校类别及学制)原件及复印件,或在读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硕士证明原件;往届生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4)报考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两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申请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科学作风、治学态度、外语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工作成果、培养潜力及综合素质作出简要评价。

(5)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6)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专著等)复印件。

注:资格审查材料须全部使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材料序号装订,复试时交至报考学院(部)。

七、录取

各招生学院(部)在综合评定考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初试和复试成绩及报考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本单位网站公布。招生办公室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最终录取结果以教育部录取审核通过并在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八、学习方式、报考类别、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注:2018年我校招生专业中,仅教育学部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2.报考类别

报考类别分为以下两种,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录取后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

(1)非定向就业。入学前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有过工作经历的非应届考生须提供)转入我校,且在读期间不再转出的考生须选择“非定向就业”,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

(2)定向就业。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须选择“定向就业”,无需将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入学前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在职考生(除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均须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报考类别选择“非定向就业”。

3.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或4年。

4.学费与奖助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0000元,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2000元。

我校将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优秀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奖助办法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九、专业学位博士及各类专项计划相关说明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教育学部)

1.招生领域:

(1)学校课程与教学。

(2)教育领导与管理。

2.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2)“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及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人员。

(3)“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暂不招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1.须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

2.原则上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我校所有全日制招生专业均可接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计划)考生报考,非全日制专业不招收少民计划硕士研究生。

4.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

5.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加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高教处)公章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不予准考。

注:少民计划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须与网报信息一致。

6.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入学前须与省教育厅签订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省市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部)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寄送至马克思主义学部。

3.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四)“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寄送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3.其他要求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篇12

局部方面,例如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and Research Traineeship Program,IGERT)主要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试图通过改革科学和工程领域博士生课程,以期望博士生获得跨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成为其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和改革者。该计划还希望通过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培养能适应多个领域多种变化的全球型复合人才,并通过改革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催化研究生教育文化变革。目前该项改革还在进行之中。

如果说IGERT是以课程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那么2007年在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启动的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CPED),则是以学位建设为中心,主要是针对目前教育专业博士与教育学博士长期承载着培育优秀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卓越的教育研究者的双重目标,结果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使得这两个学位都被指责为“二流学位”的状况,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式。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舒尔曼(LeeS.Shulman)甚至给它重命名为教育专业实践博士学位(Profes?sionalPracticeDoctorate,P.P.D.)。

而由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与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共同发起和进行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repar-ingFutureFaculty,PFF)则侧重于就业,其目的是为一些研究生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机构,了解教师职责,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在欧洲方面,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是由欧盟组织自1999年发起至今仍在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以及伊拉斯漠计划(EuropeanCom?munityActionSchemefortheMo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ERASMUS)、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伊拉斯谟计划启动于1987年,现如今的伊拉斯谟计划是欧盟终身教育计划(LifeLongLearningProgramme)的一部分。终身教育计划涵盖学前、初等、中等、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等方方面面。伊拉斯谟计划主要负责高等教育,其改革核心包括课程研发;大学与企业合作项目,旨在将企业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师的一项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等教育现代化,旨在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包括课程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等,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虚拟校园,旨在更好地整合利用虚拟空间资源,促进欧盟范围内校园资源共享。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是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来的高等教育交流项目计划。通过建立100个跨大学的“欧洲硕士专业”和提供近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法,吸引更多外国教师和学生在欧洲的大学学习,加强欧盟成员国大学之间的学术联系,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趋势

通过对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的分析,可以窥见目前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大趋势:

1.建立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就近几年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来看,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一些尚未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根据博洛尼亚进程2009年调査结果显示,在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46个国家中,已经有42个国家启动了“国家质量体系框架”,已经有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质量体系框架”专门网站[2]。由此可见,质量保障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它的根基,今后可能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5卑尔根会议制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StandardsandGuidelinesforQualityAssur?ancein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作为欧洲国家质量保障的基础。在欧盟总的质量保证总框架之下,博洛尼亚各参与国自行建立适合本国的质量保证体系。如德国建立了政府认证评估机构、评估机构直接评估的制度。德国成立了跨州的学位认证委员会(Akkreditierungsrat),2005年更名为德国局校专业认证基金会(StiftungzurAkkreditierungvonStudiengaengeninDeutschland),它属于欧洲局等教育认证联盟(ECA)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成员。它并不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认证,而是通过制定认证标准,批准或是直接认证某些认证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判断具体高校的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H。其认证程序是首先由申请认证的机构提交自评报告,然后认证委员会与申请机构进行一到几次的商讨会,随后认证委员会作出认证、有条件认证或不认证该机构的决定。而申请机构一旦获得认证后,认证委员会则负责监督该机构对承担责任的贯彻情况和设定目标的遵守情况。

英国1997年成立了局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AssuranceAgencyforHigherEducation,QAA),独立 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的管理、整体教育服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不断更新,且针对英国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学术审査法主要用于英格兰和苏格兰,质量评价与学科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学术审査法始于2002年,审査点主要包括学术基础以及教学质量[5]。质量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的评价。除了外部质量保证外,英国的内部保证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同时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处在多元的监控之中。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HigherEducationAccreditation,CHEA)也于2006年修改了其于1998年制定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重新制定的标准涉及六个方面:第一是学术质量,认证机构在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成果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要求;第二是问责,向公众提供各种可靠信息并接受公众的监督;第三是在适当的情况下鼓励认证机构自我改进和完善其评估方案;第四,保障评审的方案适当与公正;第五,认证机构对自身评审进行自我审査,包括其认证在公众的认可度及影响力等;第六,认证机构要有足够的资金及人员。

2.关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

如果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的话,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则逐渐从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关注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善硕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这里不得不提美国1993年启动、2003年完成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reparingFutureFaculty,PFF)。之所以发起这个项目是因为虽然大部分博士研究生期望毕业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仅能为25%的博士毕业生提供教师职务,也就是说75%的博士毕业生将会去其他类型的学院或大学担任教职,而在那些机构对教学、服务的要求比对研究的要求更高。美国大学的传统却又使得其对研究生的培养集中于学术上。PFF计划就是要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学校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学术机构,了解到不同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不同要求,并亲身参与实践,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好准备。208222名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PFF使学生在开始其职业生涯时不再手足无措,他们了解他们所要从事的工作,知道如何去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比他们的同辈们更具有优势。虽然现在PFF项目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并没有结束。各参与学校正筹划着把PFF所进行的试点项目,融入到博士生的培养中。可以说PFF计划是对美国传统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一个挑战,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另外在华盛顿大学“重新规划博士生教育”项目的研究成果中,也提到目前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适应学术界和社会各领域的要求,缺乏系统的职业训练,应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提供合适的导师,使其广泛地接触各种职业。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2007年也发起了创业精神与研究生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andGradu?ateEducation)。该项目主要是通过与研究生院院长、正在创业的学生、企业家、学术带头人的会谈,探讨究竟什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Entrepreneurship,如何将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中,以及研究生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欧洲,欧洲大学协会也于2006年发起了“通过创新博士教育增加就业机会”(FromInnovativeDoctoralTrainingtoEnhancedCareerOpportunities,简称DOC-CAREERS)计划。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博士学位课程与博士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的关系,提高博士生的就业率,使学校培养出的博士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更加重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

在注重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目前欧美国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探讨专业型研究生的最佳培养方式。在这方面目前在美国影响较大的要数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CPED)以及专业硕士项目(ProfessionalMaster’sInitiatives,PMI)。

由于在美国约有142个教育研究生院承担着培养Ph.D.与Ed.D.的任务,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两者在培养方式上却没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在2007年,以CID卡耐基博士教育创新计划(CarnegieIni?tiativeontheDoctorate,CID)为模板启动了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以探寻最佳的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方式。截至目前,已有26个大学或学院参与了该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必须由该校的管理者、学者和研究生组成一个团队,以便能在各个学校之间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参与项目的学校彼此学习交流。同时,每个参与学校还需要为自己学校设计新的专业教育博士培养方案,并使之有效运作。

专业硕士项目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帮助他们为将来在企业、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做准备。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科学专业硕士计划(CGSProfessionalScienceMaster'sInitiative),另一部分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计划(CGSProfessionalMas?ter'sin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Initiative)。科学专业硕士计划最先开始于1997年,2006年由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负责推行,其目的就是要使科学专业硕士成为美国研究生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数学、工程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一个最佳的选择,同时也为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

2002年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专业硕士项目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项目在美国38所大学中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准备召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院院长、负责人、参与者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固定下来并在2010年出版该项目的重大成果。

4.关注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跨学科性,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一生中的变动性也越来越大。当今社会几乎很少有人一生从事一项工作,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改革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将学生的学习固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

比如在美国影响较大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十分注重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的环境,使参与该计划的研究生能够理解和整合科学、技术、商业、社会、伦理、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培养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促进各个参与IGERT项目的大学展开跨学科研究,该计划设立了各种跨学科主题研究项目,并为参与院校提供奖项。目前所设立的跨学科主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神经科学,生物学与心理学;传感,信号,图像和信号处理等。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以IGERT所设定的主题为基础设立研究生跨学科培训项目。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就建立了植物系统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训计划(IGERTPlantSystemBiologyInterdisciplinaryGraduateTrainingProgram),该项目涉及生物基因组学、模型计算科学、系统建模、植物学等多种学科,培训项目设立全新的课程表、建立新的师资队伍,以便为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哥伦比亚大学也发起了应用数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生联合培训项目(AJointGraduatePrograminAppliedMath?ematicsandtheEarth&EnvironmentalSciences),涉及IGERT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因素等多个主题。

根据IGERT2006年项目报告,IGERT计划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经历,而且促进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掀起了学校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热潮。

此外,在美国2005年发布的《21世纪国防教育白皮书:重新规划研究生教育》(NDEA21:ARenewedCommitmenttoGraduateEducation)也提出研究生教育应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因为不仅社会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知识的创造经常发生在交 叉学科中,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跨学科的团队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5.国际化趋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影响到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14]。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曰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门造车”,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美国国务院就表示,国务院、国土安全局以及其他美国政府机构意识到,美国学术与科学研究的一个基础就是充满活力的国际参与。但是这并不是说各国高等教育趋于一致,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

比如欧洲,在欧盟的领导下,博洛尼亚进程到今年已走过了11年,在离其最初制定的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仅有一年之际,2009年的鲁汶会议又将建立高等教育区的目标推迟到2020年。博洛利亚进程的参与国家也由最初的四个发起国(法、德、意、英),发展到46个欧洲国家。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三级学位体系、欧洲转学分系统、文凭互认等,促进欧洲范围内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欧洲大学协会副会长JeanChambaz指出,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应对全球化的一个策略。尽管博洛尼亚进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牵涉到各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及根深蒂固的传统培养模式,但是各国多样化的创新方案,最终能使整个欧洲获益?。

另外伊拉斯谟计划的初衷也与之相似,其缘起就是因为试图通过欧洲内部的联合,以迎接来自美国、前苏联的激烈竞争。该计划从1987年启动,到1995年成为苏格拉底计划的一部分,再到2007年成为终身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二十几年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在于其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该计划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国际联合课程研发,主题网络系统建设、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虚拟校园等项目,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截至1999年,有2000所欧洲大学联网成功,35个大学专题网络建成,46万名大学生得到促进流动的奖学金和补助,3万名大学教师接受异地培训和参与交流活动。

在欧洲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就是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它是由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交流项目计划,具体包括三大行动领域:开设联合硕士和博士专业;在欧洲和第三国大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宣传推介欧洲高等教育。另外,为了争夺亚洲人力资源市场,欧盟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下还专门开设了“亚洲窗口”计划。2005~2006年间启动的“亚洲窗口”计划有5个,其中4个是为特定国家开设的(中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第五个“亚洲窗口”计划则是面向亚洲其余国家。

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十分关注国际化问题。2008年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主题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EducationinaGlobalContext)。另外,在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的倡导下,也有许多关于国际合作的项目得以推行。例如,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目前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正开展一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s),主要是调査美国各大学及学院联合学位与双学位项目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了解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国际合作的政策措施及现状,以帮助美国各大高校更好地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据目前的调査情况来看,在美国约有38%的研究生院至少有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31%的项目打算在未来两年启动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项目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一项长期性的规划,而且还可能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实施。除此之外,其还有一项国际性的研究--国际研究生招生调査(InternationalGraduateAdmissionsSurvey)。从2004年开始,CGS对美国504所高校展开调査,主要是了解美国高校中国际学生的申请、录取以及最后入学注册情况,每年就这三方面的情况撰写研究报告递交CGS。通过调査也使美国人意识到美国的高等学府也不一定是国际学生的首选,如何提高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世界学生的吸引力成为美国高

等教育界一个重大课题。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在进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欧亚高等教育计划,并与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支持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每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于国力日益增强的我国而言,这也是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如何通过教育交流和输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对自身产生益处,成为我国的学者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