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17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我于**年**月份至**年**月份在**担任程控交换机维护工作。这也是参加工作以来走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其实,**的设备维护工作是以交换设备为主的,还包括市话测量、电源、传输、油机等设备的综合维护工作。在综合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学边用,不断提升了专业维护技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上,采取内外结合的原则,以自学为主,以公司培训为辅,毕竟外出培训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几年来,我一直保持了不间断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力诫形式主义,一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遇到不能处理的障碍,及时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既及时恢复了正常通信,又学到了技术本领。在几年的时间中,我先后掌握了交换机的局数据及用户数据的操作;对SDH设备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电源设备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ISDN、宽带设备及终端维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计为ISDN及宽带用户排除终端障碍200余次。此外,在多次大型割接中,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

二、奋力进取,努力向技术管理复合型方向发展

**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县公司负责机房环境整治、交换设备维护等工作。由技术岗位转变到技术管理岗位对我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也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对于综合工作,我合理规划时间,统筹安排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不掉队。特别在机房环境整治上,我以市公司的相关要求为标准,从细节上下功夫,与建设维护部门相互协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历次安全检查中,市公司都给予了认可,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对此,我认真总结并及时完成了整改。

我有时感觉压力很大,感觉到知识不够用。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的分分秒秒,学习了关系工作各方面的知识,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处理起工作来可以游刃有余了。

但是,这距离多面手的要求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持续的努力总会有成效的。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十年来,我坚持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在各级领导周围,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为电务段通信设备的畅通、神朔铁路的安全运输、更为神华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回过头来想想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挑战,是值得回味的十年,大致可分为以下这么几个阶段:

一、努力学习,充实自己(1996年9月-1997年12月)

1996年9月学校毕业来到了神朔铁路。当时,神朔铁路正处于筹建阶段,做为刚报道的毕业生,我丝毫没有放松学习的机会。——在段领导和技术室的安排下,我虚心巩固学校的专业知识、深入钻研业务书籍,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此外我还熟悉神朔铁路即将投入的设备、仪表;为详尽解掌握神朔铁路的整体规划,熟悉神朔铁路通信线路、设备设计图纸、在府谷通信楼至工务段和施工单位的师傅学习光电缆接续,配线、做气闭、编把子上线……为后来的通信施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向一块求知的海绵,一丝不苟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因为我深深感到: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只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做前提,才能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较强的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

二、不畏艰苦,参加验收(1997年12月-1998年3月)

1997年12月,神朔铁路通信进入了全面施工当中,我跟着施工单位的老同志一起早贪黑奔波在整条线路上,不畏艰苦、不畏严寒,在种种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到98年3月,基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验收任务,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当时环境的艰苦,丝毫没有磨灭我的工作热情,我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我十分珍惜当时这次学习机会,虚心像有关技术人员请教问题,细心琢磨、反复演练,从而掌握了一手过硬的电缆接续技能。

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学过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业务上的技术难点,而是师傅们和同事们对工作的态度,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那时有一句口号叫“干,为了电务段,累倒了送医院”。——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励下,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搞好每一项维修,做好每一次巡检,填好每一张记录,算准每一个数据。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我认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敬业、就是爱岗的充分体现!为后来的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单重任,工作井然(1998年3月-1999年8月)

电务段成立以后,本人被分配到大柳塔电缆工区工作,于1998年3月23日正式住到大柳塔,我被工长任为安全员,工区正式展开各项工作,由于以前积累的经验,对于这份工作还是绰绰有余,工区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设备质量节节攀升,1998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在1999年初,干线电缆被施工单位挖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电务段首次干线电缆接续任务,在同年,在电务段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获“通信专业二等奖”。同年8月被电务段领导任命为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

成绩面前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之能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段各级领导和同志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离不开公司大好形势下给我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我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神朔铁路的无线通信事业无私奉献!我把自己的工作信条总结成五句话:“理论学习当尖兵、作风纪律过得硬、业务天地显身手、任务面前当标兵、荣誉面前步不停。”!

四、脚踏实地,不负众望(1999年8月-至今)

1999年8月16日上任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开始了我整体工作的全面锻炼。由于种种原因,工区的各项工作不是很好,管理松散,设备故障率高,摆在面前的是任务紧,责任大。不敢有任何的侥幸心里,埋头苦干,带领弟兄们克服各种困难,将问题逐一解决,到2000年工区的各项工作已走上了正规。2000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评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

2000年8月----2001年12月,我和电务段的总工给榆林联通和移动敷设100多公里光缆!

2002年,由于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4-5月,参加了北京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fh98数字调度系统的学习,拿到了结业证书,并且参加了当年的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兰州铁道大学通信工程学生(在读)。下半年,全面参与了神朔铁路通信系统的改造。同年参与制定了神木北通信领工区《综合考核办法》。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并于2004年1月7日拿到了“五级职业资格证书”!

面临更大的挑战,人员少、设备点多线长,要求工作中不得有一丝马虎。但我没有在挑战面前倒下,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得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为公司、电务段全面安全、运输、生产任务,神朔公司、电务段全面工作上台阶默默的奉献,03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优秀团员.”;04年被神朔铁路公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而且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青年安全示范岗”!不仅如此,在神华集团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中,我荣获通信工工种优秀奖。04年参加了光缆接续培训,无线调度系统,环境检测和技师培训。05年参加了技师培训。同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评为“先进个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又参加了全国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信工程本科学生(在读)。

五、提升素质、武装头脑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化、高速化发展,信息网络化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类信息能够迅速上通下达,准确获得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各类实时信息[1]。地面局域网及车-地无线通信网将城市轨道交通的控制中心和车站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控制中心能够全面监控全线列车的运行情况,以便灵活配置系统资源,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提高为旅客服务的高效性和智能性。城轨控制业是我院示范建设专业,近年来城轨控制相关技术发展非常快。教学中一些讲解系统还使用以往的网络设备对通用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介绍,没有针对城轨信号控制专业专用的局域网技术。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究竟需要培养哪些网络方面的技能,使得这些技能与城轨控制专业更好地紧密结合,而网络系统涉及面广,如何在相应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对走上工作岗位最有用的技术,又能兼顾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长期发展打好基础,这涉及到各个知识点的梳理以及深浅程度的把控,课程内容的设计等诸多问题。

2课程设计背景

2.1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能力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城轨控制岗位群及岗位技能需求,得出该专业对网络能力的需求[2].

2.2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开设现状与不足

目前城轨控制专业开设的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开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方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特点及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OSI/RM及TCP/IP体系结构;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与应用;局域网的结构、标准,以太网的组建及维护,WLAN的标准与特点。另一方面是现场总线,主要内容包括:CAN总线技术特点及协议规范及实际应用;PROFIBUS总线的分类、协议结构和传输技术及实际应用。培养技能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的组建、设置及应用;CAN、PROFIBUS总线的设计及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城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网络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情况与现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网络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由于城轨控制专业的技术新、设备新,并且与网络技术结合紧密,所以,培养学生相关网络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没有跟上城轨交通高度网络化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技术的通用性研究多,所以在网络课程的设置方面,特别是在教学中,大部分的讲解系统还使用以往的网络设备对通用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介绍,没有针对城轨控制专业专用的局域网技术,使该专业的网络课程设置相对孤立,缺乏针对性和系统化设计[3],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2)网络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缺乏精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根本,在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分配、重难点标注、讲授的深浅等方面都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整体把握并具体说明[4]。这就需要制定相关课程标准的人,即需要懂专业,又需要知道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目前城轨控制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能力二者兼备且能力都强者较少,这样在制定相关课程标准时,对内容选取、课时分配等方面缺乏精准,需要深入调研和总结。

3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3.1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通过对城轨控制专业岗位技能的深入分析,找到专业技能与网络技能的对接点,并根据专业网络能力需求分析,结合专业技能要求,设计城轨控制专业的网络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3.2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实践

(1)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拓扑结构,掌握开放式网络互连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的组成及功能,熟悉网络组建、设置与维护方法。熟悉PRO-FIBS总线、CAN总线的组成和原理,掌握总线的软硬件组态及接口技术,熟悉总线相关协议。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技术发展,掌握SQLServer的安装与使用方法,熟悉SQLServ-er的管理。

(2)课程内容规划《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PROFIBUS总线维护、CAN总线等,其规划内容为:项目1.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网络的原理及拓扑结构;能认识各种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局域网的组网;能够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掌握通信基础知识;理解局域网访问控制方式。重点:局域网概念、网络原理及网络互连设备的选用、通信基础知识。难点: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网络标准、局域网访问控制方式。项目2.PROFIBUS总线维护学习目标为:PROFIBUS总线通信原理;PROFIBUS总线传输技术;PROFIBUS系统配置及设备选型;PROFIBUS总线组成;PROFIBUS总线的组态应用。重点:PROFIBUS总线协议结构、总线访问协议、系统规划、PROFIBUS-DP功能。难点:PROFIBUS总线协议结构、总线访问协议、系统规划、PROFIBUS-DP功能。项目3.CAN总线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CAN总线的原理及拓扑结构;熟练掌握CAN总线各种设备;能够熟练地进行CAN总线设备的配置;能够熟练的进行CAN总线设计。重点:典型CAN控制器、CAN的位仲裁技术、CAN报文及其结构、CAN总线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线终端及网络拓扑结构。难点:典型CAN控制器、CAN报文及其结构、CAN总线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线终端及网络拓扑结构。项目4.工业以太网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工业以太网的原理及拓扑结构,能认识各种网络设备;能够熟练地进行工业以太网的组网及布线;能够了解工业以太网的应用。重点:工业以太网发展及特点、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工业以太网组网技术PROFInet的实时通信解决方案。难点:工业以太网发展及特点、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工业以太网组网技术PROFInet的实时通信解决方案。

4结束语

在我国城轨交通大面积建设的形势下,地铁的通信信号系统在保证列车高效、准点运行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确保网络正常、有序传输信息也是保证地铁正常运营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配置和优化网络有着重要意义。这使得学生对网络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城轨控制专业网络岗位技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能力与课程设计的对应关系,构建了课程框架体系,为城轨控制专业的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奠定了基础[5]。

参考文献:

[1]陈享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分阶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6-30.

[2]梁英,施艳容.城轨控制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与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1):107-110.

[3]侯晓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项目化设计[J].群文天地,2012(18):213-214.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科技馆是以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公益性科普工作机构,承担着展示科技成就与发展,举办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及相关社会服务的职责。我国科技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蓬勃发展,全国现有科技馆273座,从业人员已形成一定规模。根据国家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已达22.97万人。随着科技馆新建、改建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不断引进和聚集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要做好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胜任力的问题。因此,弄清楚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并根据相关的胜任力设计选拔、培养的标准和方案,根据胜任力来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职级评定标准,这对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才能评鉴法,其核心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该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遗憾的2~3件事,每件事详细地报告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 牵涉到哪些人? 被访谈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 结果如何?

2.访谈被试

综合绩效考核、领导推荐、专家意见确定了18名员工作为绩效优秀组。在其余员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15名作为绩效一般组,根据录音清晰度、访谈配合程度等问题,去掉了2份不符合要求的录音。选出了绩效优秀组17名,绩效一般组14名,共31名被试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

3.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程序

(1)胜任特征编码

第一步,将访谈录音输入计算机,整理成WORD文档。

第二步,编码训练。采用Spencer的《胜任特征编码辞典》,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成的4 人编码小组分别对一份访谈录音文稿进行试编码。经过讨论,使得4人对这份访谈文稿的编码达成了一致意见。

第三步,预编码。4人分别对11份录音文稿进行预编码,这11份文稿全部来自绩效优秀组。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编码规则。

第四步,正式编码。选择预编码过程中编码一致性较高的2人作为组长,将4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分别对10份文稿进行编码,同一组中的2人对同一份文稿进行编码。

(2)数据处理

将编码结果汇总。统计出每个被试在每个特征出现的频次、平均等级分。将31名被试的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科技馆的特点,把科技馆工作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科普工作类、教育活动类和工程技术类。下面对三类员工的结果进行分析。

1.平均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首先,我们进行科普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7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

其次,我们对教育活动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3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

最后,我们对工程技术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9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政治判断力、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2.胜任特征的频次分析

Spencer认为,胜任特征出现频次也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频次与长度相关性较大,说明其受访谈长度影响较大,所以我们没有统计其在优秀组与普通组的差异。但出现频次较多的特征,表示在事件中被访者经常表现出这种行为,所以可以作为通用胜任特征(徐建平,2004;李文,2006)。

科普工作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13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其中,随机应变、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两项后得到科技馆科技辅导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教育活动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2次,最低1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其中自信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一项后得到科技馆教育活动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工程技术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0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客户服务导向。其中,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是t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六项后得到科技馆工程技术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动性、客户服务导向。

三、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总结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分别见下面的三类模型:

1.科技馆科普工作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1可知,优秀科普工作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科普工作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进取心、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2.科技馆教育活动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2可知,优秀教育活动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活动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计划性、信息搜集、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分析问题、进取心、人际沟通力、随机应变。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一、计算机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诸多方面就业前景都比较好,例如:(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分析

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曾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而且数控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电信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东山再起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发展一个方向。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一、总结与回顾

“十五”期间,“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项目,是主题战略目标×××个“1”中的中间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该项目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构建面向农村使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的发展模式。这项工作人们通俗的称之为“电脑农业”。专家组围绕主题的战略目标,分两轮进行了课题支持。**-**年期间,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关键技术课题、×××个示范区课题;**-**年期间,根据上一轮课题完成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在课题部署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以应用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确定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应用(示范区)课题。

我国电脑农业在国家**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到目前,推出了×××个技术先进、实用的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在全国×××个省市建立了×××个示范区,开发出了一批本地化的实用系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示范应用,总结出了“企业+基地+农户”、“农民网吧”、“乡村信息咨询站”等×××多种推广模式,取

1

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民已经把电脑农业作为他们走向×××的“敲门砖”。hjt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电脑农业服务“三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四川考察时,对电脑农业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群众奔小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多省市把电脑农业作为“十五”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次到示范区视察指导,对科技部抓的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电脑农业的成果不仅在**支持的示范区内应用,而且还推广到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非**示范区,使电脑农业成果在全国近×××个省市得到应用;通过国际合作渠道,我们的成果还推广到了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年底,中国**电脑农业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工作部署要求

同志们,党的“十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农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实践证明,电脑农业在我国农村地区大有可为,为了把电脑农业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后在发展思路上应与时惧进,必要调整,适应形势。

首先,突出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把电脑农业技术应用于从种到收、到加工、再到市场经营的各个产业环节,不求面宽,但要做精。通过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电脑农业的应用发展,真正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现“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的发展思路。

其次,从信息技术服务“三农”这一战略考虑,积极探索电

2

脑农业技术与农村专业化生产组织、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三农”中农民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第三,在电脑农业技术上,对于技术平台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产品化,加强与本主题其他课题研究成果的集成;对于示范区,根据实际需要,注意集成应用其它实用的主流信息技术,提高电脑农业技术含量。

第四,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作用,进一步把示范区建设做好做实,做出精品;技术总体组要做好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工作,加强检查、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管理规定》及我厂档案管理工作升“国家二级”的需要,各单位应将在2000年度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文字、图表、声像文件材料,加以收集、整理、归档,3月底前移交厂档案室。

归档材料应字迹清晰、签署完备、用蓝黑或碳素墨水书写,纸质优良、规格(A4纸)符合质量要求。移交文件材料目录一式二份(见附表),一份同材料一起移交档案室,一份本单位留存备查。望各单位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资料归档工作,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对照归档类目进行整理、汇总、按时移交,确保各类档案资料归档率达到100%,为实现我厂档案管理工作升“国家二级”目标创造条件。

附件:1.XX年度档案资料归档类目

2.文件、资料移交目录表

二XXX年X月X日

附件1:

XXXX年度档案资料归档类目

根据电力部《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各单位应对以下资料进行及时归档:

办公室

1、 上级发文、各类公文、平行文(包括:传真、函件等)

2、 以厂党委、行政名义印发的各类上行文、下行文及重要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3、 本厂年度综合经营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年中、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4、 本厂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党委民主生活会、厂长办公会、生产调度会及专题会议记录形成的材料。

5、 参加上级召开的各种会议带回的文件材料。

6、 领导外出学习、考察材料。

7、 上级领导来厂视察、检查工作、专题研究所做的指示、及有关记录材料。

8、 专题调研工作材料。

9、 本厂荣获的各种奖励(荣誉证书、奖状、奖牌和报批材料。)

10、 以厂名义出具的各种介绍信、证明信存根。

11、 本厂内部组织机构变更、终止用印的印章。

12、 企业工商管理、法律事务、合同材料。

13、 电话记录。

14、 重要的信访、接待工作材料。

15、 收、发文件记录。

16、 党务、行政工作大事记。

17、 莱电动态。

政工部

1、 组织、宣传工作计划、总结。

2、 共青团、青年工作计划、总结。

3、 党员、团员管理(组织生活、组织关系介绍信存根)。

4、 组织建设、党、团员教育有关材料。

5、 党、团费管理。(收支、结存使用情况统计表)

6、 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法制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专题演讲活动材料。

7、 反映本厂重要活动的广播稿件、照片、音像材料。

8、 表彰优秀党员、团员及事迹材料。

9、 团代会文件材料。

10、 党员、团员名册、统计报表。

11、 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资料。

工会

1、 工会工作的计划、总结、通知。

2、 职代会文件材料。

3、 企业民主管理和班组建设(合理化建议)材料。

4、 劳动竞赛和评选劳模、先进集体、个人典型报批文件材料。

5、 重大文体活动材料。

6、 统计报表、简报、工会信息。

纪监审部

1、 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计划、总结。

2、 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指示、通知、规定。

3、 党员干部民主评议材料。

4、 专项审计工作材料。

5、 统计报表、工作信息。

保卫部

1、 武装、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2、 年度统计报表。

人事部

1、 干部调配、人才交流材料。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干部调动介绍信存根、报到证)

2、 劳动定员、合同工、技校生、临时工、退役人员安置材料。

3、 职工调配、职工调动介绍信及存根、工资转移证。

4、 干部职称、技师评审材料。

5、 奖惩处分材料。

6、 干部、离休、退休、职工名册、劳动管理、社保、教培年度统计报表、简报。

7、 职工教育培训规划、计划、总结。

8、 教育培训经费管理材料。

9、 职工继续教育、技术比武材料。

10、 职工教育培训年度统计报表。

一流办

1、 重新修订的企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2、 企业创一流形成的文件资料。

3、 企业现代化管理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4、 QC小组获奖成果材料、证书。

5、 创一流考核标准、实施细则。

6、 重要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材料。

计财部

1、 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办法、通知。

2、 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调拨、折旧等。

3、 流动资金核定、结算。

4、 专项资金的提取、分配(更改、大修、科技资金、福利、奖励资金、公积金等文件)。

5、 财务的收支、成本计划、经济分析、统计报表、编制说明。

6、 税收(含财政、税收、物价检查等)。

7、 价格管理。

8、 会计报表。

9、 会计帐册。

10、 工资单。

11、 会计凭证。

12、 会计档案移交、销毁清册。

生产部

1、 生产技术、科技工作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

2、 技术革新、改造、设备异动的申请、报批、鉴定材料。

3、 设备技术管理材料。(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评级与可调出力、设备异动、完善化材料)。

4、 MIS系统技术资料及验收情况材料。

5、 节能管理工作材料、总结。

6、 生产技术监督材料(五项监督)总结。

7、 环保工作计划、规划、总结、自查报告、年度统计报表。

8、 粉煤灰综合利用合同 、协议、总结。

9、 科技工作长远规划计划、总结。

10、 科学技术研究实验报告、专题总结、鉴定、科技成果及专利申请材料。

11、 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材料。

12、 生产、经营工作计划、总结。

13、 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完成年度报表、典型日志。

14、 标准计量工作文件材料。

15、 全厂性试验、经济调度试验等。

16、 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资料。

安监部

1、 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办法、通报、通知。

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总结、报告。

3、 事故报告、调查分析材料。

4、 简报、年度统计报表。   

运行部

1、电气专业系统图。

2、值长运行记录。

3、运行技术材料、专题运行分析、技术措施、总结。

检修分公司

1、各专业修订的检修规程、管理制度、办法。

2、各专业系统变更、设备异动的图纸、说明书、合格证等材料。

3、各专业重大技术革新方案。

4、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技术资料。

实业总公司

1、年度多种经营计划、工作计划、总结、经济活动分析。

2、公司体制改革、机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

3、年度统计报表。

基建办

1、基建项目施工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等。

2、工程开工前办理的有关手续及证明文件材料。

3、厂办公楼、招待所、检修楼、连廊、室外检修间及莱城东区#2楼施工、竣工图纸、验收资料。

4、燃油泵房图纸。

5、小型基建项目的申请、批准、合同、协议、施工图、竣工图、验收材料。

6、外包工程项目有关材料。

物资分公司

1、物资管理的通知、办法、规定。

2、主要物资供应、招标、投标、合同、协议、来往函件。

3、年度统计报表。

燃运分公司:

1、燃料管理制度、规定、通知等。

2、甲、乙除木器说明书。

3、输煤系统现场除尘设备说明书及图纸。

4、甲、乙螺旋给煤器说明书。

5、年度统计报表。

附件2:

文件、资料移交目录表

单位:

序号

移   交   内   容

移交人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笔者作为一个信息教师R捣⒄沟那桌者,试图从自身需求出发,去调查信息教师现状。参考相关的调研数据和文献资料,总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与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集团的实践,从而得出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教育管理部门的调研数据[1],结合对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字段搜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加以笔者对北京市部分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的电话访谈,可以粗略得到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基本情况。

1. 工作基本情况

(1)教龄

根据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针对全市在职信息技术教师抽样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目前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的现有教师从教年龄差距大,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59%,刚毕业的占24%,笔者接触的北京市朝阳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相比以前,转岗现象已是极为稀少。通过访谈了解到缘由是工作内容的改变。如今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外,通常也肩负着校园其他数字化工作任务,但凡涉及摄影摄像、网络建设、电脑设备、广播电话、安防监控、cmis学籍管理等有关的工作,都可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协助,可谓工作繁杂。

(2)学历

本次统计中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无一例外是大学本科(含第二进修学历)。近几年也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进修取得了硕士学位;另还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招聘来的新教师就是硕士。这从侧面反映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大有潜力。

(3)职称

众所周知,教师职称往往与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成绩挂钩。但文献数据分析与电话访谈发现,有10%的信息技术教师感到评高级职称困难,与教学一线相比,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往往不占优势;甚至在当前小学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根本找不到与网络管理员对口的专业职称。

(4)工作岗位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少,达不到满工作量,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专职上课的并不多;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师人员配比少,很多人在承担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兼着学校网络管理员、电教老师、cmis管理员等多重身份,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数字化项目等繁杂工作。北京市管理部门的调研数据(数据来源同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图1所示。

2. 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可以说日新月异,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接受各类继续教育。但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众口难调,也很难赶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速度。调查中,认为继续教育课程不太适合自身专业发展和一般适合的分别占全部受调查人数的14%和47%,通过分析得出,继续教育课程目前还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开发出满足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的状况怎么样呢?通过调查,具体情况如图2。

不能经常参加业务培训的理由中,32.5%的教师认为太忙,没有时间参加,与前面调查兼职三项以上工作的现象,有很强的关联性,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确实非常繁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对工作职能的认识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职能的认识,有26.5%的教师认为是“掌握新技术,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掌握技术做好服务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敬业善教、研究教学、注重科研,这才是教师的本色;其次,应深入研究技术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出谋划策。

据统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倦怠率排名前三,但是在调研和访谈中笔者发现两点曙光:部分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着非常朴实的理念和行动,通过个人努力,利用额外时间,提高专业发展,包括课堂教学获奖、指导竞赛学生获奖、研究课题发表文章等,实现了有所作为。另一点,随着基础教育进入一个优质均衡的高位发展阶段[2],优质的教育必须有优质教师人力资源的积累。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把自身角色首先定位为教师,要能站好讲台,能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足够的专业技术背景知识,有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预测和规划,能够成为本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引领者和助推器。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已有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鼓励学生利用多种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在线测评收集学生的自主学习数据,通过大数据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热点、难点,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益。

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信息技术课程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帮助每个受教育个体做好应对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准备, 顺应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趋势尤其重要。为此,笔者总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与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集团的实践,从管理层面和教师自身发展层面,得出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 集团校行政管理层面

(1)全员培训 兼顾特色

芳草地国际学校集团信息资源部选取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对全集团500多名教师的学科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几年来的大规模全员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带来了显著成果:一是全集团教师基本都能自主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逐渐减轻减少,培训员的角色极度弱化,转为技术应用引导者;领导、老师能够独立制作质量高的课件,满足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和上课赛课的技术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参与课件制作,制作员的角色消失,转为本学科教学研究者。

(2)整体应用 共享资源

集团信息资源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信息化资源和云平台应用,如智慧校园平台和门户网站等,有效推进区域间信息化均衡发展。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都可以自行在智慧校园云课堂中,完成教学资源管理调配和教学模块功能应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化建设者角色弱化,引进IT外包公司人员常驻学校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教师转换为管理者。

(3)社会力量参与 外包服务到位

宏观上,集团主管部门,从制度上保障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职责。参照“后勤社会化”模式,聘请公司外包工程师来学校作兼职网管和电教人员,完成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微观上,设备采购时签署维护协议,公司定期到学校检查保养设备。学校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管理员角色基本消失。

学校各种大型活动摄影摄像或者学校常规活动等电教工作,也可以外包或者邀请专业人员以设备租赁服务的形式加以解决。例如,购买一套高清双机位摄像器材造价为20余万,折旧期为3~5年,用这些钱购买电教服务绰绰有余。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

(4)回归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管理上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职责:强化敬业善教的本位角色。协调出他们参与培训和教研的时间,留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间,才能保障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安安稳稳在办公桌边“做学问”,定定心心在五尺讲台“讲学问”。

为此,学校信息资源部强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是重中之重,鼓励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做到四个清晰:清晰学情;清晰备课;清晰教学;清晰评价。作为教师,必须会上课,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懂教学、上好课;站位高、懂教育;会技术、有思路,才能为学科建设、课程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还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如电脑绘画、Scratch程序设计、电子报刊、微视频创作等。

2. 教师自身发展层面

专业理念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实现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内驱力的发展,即专业理念的形成和提升。正像专家所说:“现实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态度和情感,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德能勤兼备

德是为人之本。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内容繁杂事实存在,与其抱怨,不如一方面梳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一方面坚持教学,关注学生。工作要有责任担当。

能是教学经验、专业水平的具体体现。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搞好课题研究更为重要。未雨绸缪,带着问题展开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尤为重要。

勤是工作态度的体现。做到手勤多做教学实践,嘴勤多和同行沟通教研,尤其是与所教学生的有效沟通,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反思和工作小结。其实,我们所教的学生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表现,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也能够反映出我们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和心思。例如,通过我们的引导,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扎实,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问题,习惯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己的想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等。

(2)合理利用信息化大环境

利用智慧校园、移动学习、碎片化等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的大环境和自身的专业技术背景,以学科教研为途径,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如利用云课堂的翻转学习,记录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参与度,通过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出学生的掌握情r,课堂上,教师因材施教,做好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应用;再如教室内的平板智能终端的使用,在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的支持下,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与孩子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互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质量检测系统,学生通过投票、选择、答题,展示自身的学习情况,通过系统后台答题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承担学校关于推进“学生应用移动终端学习”等教学实验示范,主动接触3D打印、机器人教学、创客教育等学科实践活动,拓宽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范围。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充分发挥我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百名农业专家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本次行动和其他经常性工作,形成委统一组织牵头,分片区组织实施,合力推进行动的工作格局,开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行动开展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转变工作作风让农民满意为核心)、做到“两个确保”(确保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确保工作实绩突飞猛进)、注重“三个创新”(及时发现并总结下田头期间农民创新形成的农业管理模式、农村组织经营模式、农业发展模式)、抓好“四个提升”(深入一线,确保实现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技水平新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新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新提升、农民技能素质新提升)、突出“六新六化”(“六新”即顺应发展新要求,确立发展新思路,推动发展新跨越,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发展新水平,开创发展新局面;“六化”即现代农业项目化,项目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市农委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督,及时调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全体下田头专家应千方百计宣传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传递各类供求致富信息,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和主导产业扩面,推动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精心组建专家团队分片区乡镇成立八个专家服务团,每个服务团农业专家13-14名,要求具备较高的粮食、瓜菜、花卉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熟悉农技推广工作和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承担服务对象的技术指导任务。经过市农委及专家服务团确定的农业专家在各位团长和副团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深入一线传经送宝八个专家服务团要深入村组场圃、涉农企业、产业园区、田间地头,面对面进行交流指导。要主动把中央、省及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扩面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村组干部、园区老板、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等服务对象宣讲,调动其发展高效农业及进行主导产业扩面的积极性;要及时将经过精心筛选的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向服务群体传递辅导;要精选适合本地设施化栽培和高效栽培的名、特、优、新粮食、设施瓜菜、花卉等优良品种进行推介;精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指导讲解,如西瓜育苗及嫁接技术、西瓜保护地栽培技术、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大棚毛豆高产栽培技术、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大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田间作套种技术等。通过一线服务,力争达到如下成效:培育指导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办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解决一批农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落实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广一批农民欢迎的先进适应技术。

3、创新思路指导培训按照“积极指导面上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狠抓优势主导产业扩面”的总体要求,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活动。(1)技术指导。技术指导要把田头指导作为工作重点,与推进“四位一体”政风行风工作细则实施相结合。专家指导员在农作物生产关键季节(如播种、育苗、生长期等)到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园区、待扩面户、科技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家技术指导员每月到田头指导达到5天(次)以上,累计田头工作时间达30天(次)以上。专家指导员与接受指导的单位和农户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三农”热线12316、发送电子邮件、短信息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达到及时、便捷、高效。(2)综合培训。“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大培训、大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接受指导的产业园区、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根据农民需求,在粮食、瓜菜生长时期,到每村集中办班,在集中办班的基础上,利用放科技电影、播放光盘、多媒体教学、排演节目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要把满足园区及农户技术及信息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开展全方位培训,实行专家服务团科技培训与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有机结合,大班和小班相结合。整合农干校培训资源,编印百名专家下田头专用提档、扩面、高产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资料,改变分期编印分发的资料不利于农户保管的实际问题,进行装订成册,产业园区、待扩面村组、科技示范户一户一册。

4、强化平台拓展阵地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通过联办节目、开办专栏、有奖征文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强化电视媒体的宣传服务平台作用。市农委和电视合开办《百名专家下田头帮农忙》栏目,按农时预先排定专家,根据农民急需、反应及时、田头讲解、突出实效的原则,及时宣传报道专家到一线为农民解决的各类有代表性的农技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制作、播出农民关心的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各类涉及农业政策、供求信息、产业规划问题,各位专家均在第一时间现场讲解,形象生动,突出时效。节目内容在电视台滚动播出三次后,分别上传政府网、农业网。(2)拓展新闻媒体为政策、技术宣传阵地。行动开展期间,市农委和《市报》联合开办专栏宣传介绍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中心举办“特色产业园区提档、优势主导产业扩面”有奖征文活动,邀请部门领导、农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养大户为园区提档、产业扩面进言献策,共同描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5、实行“物化技术”补贴参加“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的各科室(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争取以物化技术形式对进行指导的示范户进行适当补贴,调动广大科技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积极性。

6、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推进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扩大行动影响,提高产业园区老板、科技示范户和下田头专家的积极性,各专家服务团可以依据情况设计“自选动作”,适时组织开展园区提档建设竞赛、科技示范户主导产业扩面竞赛、瓜菜生产节本增效竞赛等活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的专家服务团及时向市农委汇报,由市农委组织专家组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家服务团依据组成人员和服务乡镇实际,还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三到位”、“四个一”等有意义的活动。各“自选动作”方案、效果要及时上报市农委。

7、发放填报两个《日志》把农委编印的《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发给服务团领导和技术指导专家。两个《日志》的记载情况要规范,并能相互印证,其内容要及时、客观、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见附表三、《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见附表四)

四、计划进度

1、组织发动阶段

2013年7月底-8月初,在市农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设计“规定动作”,确定下田头专家人选、片区分团、专家分组、团领导就任,成立监督考核专家组,遴选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因地制宜确定下田头要宣传的政策、信息、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工作方案,设计“自选动作”,制定下乡人员、时间、服务内容规划表,编制技术指导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市农委下发《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和《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到专家服务团,召开“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动员会等。

2、下田指导阶段

2013年8月-12月,走进涉农企业、产业园区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意见和建议;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对产业园、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服务;兑现“物化技术”补贴;开展以产业园、示范户为重点的各类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季节和时期召开现场会和组织观摩,进行高产高效竞赛验收评比等。

3、总结验收阶段

2013年12月底,开展对百名党员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绩效评价,根据平时检查和抽查情况、园区提档效率和扩面进度推进情况、政策信息技术指导产生效益、两个日志记载情况、参加电视报纸节目质量、有奖征文刊登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服务团和专家进行排名,奖优罚劣。收集和整理行动资料,形成工作总结,完善验收材料。

五、保障措施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1)对企业的调查

2003年底,我们对陕西及江苏、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等单位就岗位分布、应加强的能力、应加强的实践性环节、现在岗位上使用最多的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80份。调查得知:第一,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质量检测、调试维修,其次是生产管理与维护、营销服务;第二,岗位上应加强的能力主要是调试、维修,其次是质量检测、计算机、工艺实施;第三,应加强的实践性环节首先是电子产品制作,其次是电工基础实训、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第四,岗位上使用最多的课程依次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线路EDA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工艺》。

(2)对兄弟院校调研

全国共322所高校开设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201),其中陕西地区共八所。我系在2004年5月对西安地区部院校进行了调研,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招生年份、就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主干课程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该专业职业能力分为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信技术应用能力、智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五个方面;岗位分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是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专业的办学特色。

(3)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说明在西部院校办此专业有一定市场前景,同时也给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教学计划编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二十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信息工程技术员,信息系统管理人才,要求他们既掌握着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一线熟练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改造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等工作。

1.2专业发展现状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后,从2004年9月开始我院招生第一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来,截止2007年共招收了12个教学班级。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好有坏,我们认真反思其原因:一是生源问题,在04、05级生源中,文科生占相当比例,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动手能力较弱,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二是制定教学计划总体较好,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鲜明等。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

2.1教学计划改革

为了扭转上述状况,电子系及时成立了专业教学改革及建设指导委员会,针对实际充分研讨、反复思考,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制定思路;商讨完善了教学计划的方案:结合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参考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教学计划,在保持我院特点的前提下,调整并制定该专业教学计划。如增设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删减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加强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及通信技术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接轨;抓好专业定位与特色:面向电子信息各生产制造企业,从事电子通信产品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及电子产品的工艺实施、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使毕业生具有安装、调试、维护电子信息系统、通信和网络系统等设备的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的能力。

2.1.12006级教学计划评审

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计划的导向作用,2006年7月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06级教学计划进行评审。来自兄弟院校、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与会专家,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教学计划: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定位准确、主干课程到位;理论与实践课程控制在1:1,模块化教学有特色,对该专业选择讲授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的应用数学模块,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能力的培训方案非常好,《电工基础实习》、《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突出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如加强protelSE、maxplusII、multisim、matlab等工具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调试;课程设置要准确,梯度要合理等。

2.1.22007级教学计划亮点

2007级教学计划以理论够用为度,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模块化教学、压缩课程门数与总课时、前移主干课重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总思路。按照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制定了专业素质、能力、知识的结构与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课程设置面较宽,使毕业生有更好的业务适应能力,将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分解到各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骤中。教学计划最大亮点就是“校内基础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践+校外生产实习”的信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陕西康佳校企合作办学基地是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成果;为积极响应“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十六号文件精神,我们利用现有空房,依托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引入企业生产线,模拟企业化模式生产小型调幅收音机是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的重要体现。

2.2师资队伍建设

2.2.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主要是坚持“一个关键,一个重点,一个优势”的方针。一个关键就是加强教风的转变;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个优势就是利用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培养一支职业教育观念强的青年教师队伍。师资培训既包含长期的学历提高教育,也包括从事实验室建设、到企业培训,特别是去企业的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如组织专业组教师外出听取有关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各类短期培训和学术研究班等。暑期去电子类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月的实践锻炼是信息专业组每个老师的“必修课”,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产品制作工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2.2.2产学研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在学院领导、科研处和电子工程系的支持下,我们确立了以电路研究所为平台,电子教研室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产、学、研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所作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电子产品的加工与调试、电路系统的研发、集成电路的反向设计,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促进该专业的整体发展。目前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共有38人,外聘教师2人。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占24%;讲师、工程师、技师14人,占37%;助理讲师15人,占39%;研究生5人、本科生33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人,占总人数的21%,建成了一支能力强、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45-02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结合《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线路专业五年发展规划》,我院通信技术(通信线路)专业在近两年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对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和一些举措与大家作一些交流与分享。

1 改革的思路与实际举措

1.1 改革的思路与实际举措一

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我们认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服务产业”总体思路进行专业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1.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完成了浙江省11个地市主要通信企业的调研工作,最终共采集有效企业样本64个、有效毕业生样本55个、不同年度就业岗位有效样本120个。制定了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学中做、做中学”以及“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三位一体“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1.1.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工程设计创新班轮动试点。

2011年,专业与浙江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合作办学,成立“台州工程设计创新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三位一体“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在借鉴“台州工程设计创新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试点规模,与浙江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合作成立“绍兴工程设计创新班”。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材等方面完全按企业实战要求实施,并将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嵌入到课程中。通信技术(通信线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两个试点班为基础,逐步推广,在2010级、2011级、2012级中轮动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同时对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管理方案进行了完善,人才培养实现了“三化”,即:

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合一化。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设备,学院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企业内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直接同步,实现学生的实训环节与未来职业环境的直接对接,在实训过程中提供学生岗位角色的体验。

实训过程的职业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以与专业适应的岗位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按照企业工作机制和流程进行,实现实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和任务化。

实训管理的企业化。参照所设实训基地的管理结构、岗位设置和管理要求,实行企业化管理。让学生都明确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及岗位责任。重视内涵建设,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为一体,构建了独特的实践教学文化氛围。

(2)社区经理定向班推广实施。

我院和台州电信合作,通过面向台州地区定向招生,经过校企层层筛选,最终确定当期电信社区经理定向培训班的学员。录取的学员将先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化脱产培训、认证考试,后继在电信企业进行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培训合格的学员将取得客户工程师初级证书、安全操作证书和结业证书。截止到2013年9月底,学校已和台州电信合作举行了9期电信社区经理定向培训班,累计培训14204人日。

1.2 改革的思路与实际举措二

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

通信技术(通信线路)专业根据专业服务产业的指导思想,大胆的地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力求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和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内涵。在200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合作开展项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原则,制定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形成了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联合开发团队采用“基本”+“特色”的结构,重新制定了专业所有27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合作开发传输技术工程师试题库1套、传输线路网络培训资质认证系统1套、培训教材《中国移动浙江公司传输管线专业岗位认证教材》1本。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5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企业生产性案例项目的总学时数累计达到了560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紧密关联、成效显著,其中《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和《通信工程制图CAD》3门核心课程,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合作项目,100%实现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行动为导向,探索实践以“传、帮、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

1.3 改革的思路与实际举措三

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一是指理论研究能力;二是指技术服务能力。

1.3.1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选派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同时引进企业兼职教师;重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1.3.2 能力建设

在理论研究方面,内容注重应用研究,项目基于企业有需求的领域;在服务能力方面以“校企共赢”为社会服务的主线,努力构建社会服务机构,成立了通信工程咨询服务中心,对外开展工程咨询、施工和设计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践效果

2.1 校企携手打造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项目、案例、标准等技术文件,以真实的通信工程设计任务为载体,以生产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构建典型项目单元,并以此来承载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通信技术(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通信工程预决算、通信工程制图”3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并完成了3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和8门专业技能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等课程教学文件的制定。

2.2 对接产业需求,践行三位一体“全程职业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这种“分层递进”的策略序化专业课程。融合“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三个育人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就业对口率达85%以上。2012年通信技术(通信线路)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势专业。

2.3 建设了“一体化+项目化+企业化”实训基地

经过企业、行业专家论证,确立了“一体化+项目化+企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即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为一体,实施企业工程项目丰富实训基地内涵,准企业化方式运作和管理实训基地。

2.4 “专兼结合,动态互补”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轮训、全员顶岗实践、校际常态化学习交流,全方位,多途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双师”素质,重点培养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建立有效的专业、兼职教师、企业三方互惠机制。通过主动服务行业企业,以职工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利益上的结合点,扩大了兼职教师来源,有效解决了选聘并保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的难题。建立了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专业工程实践指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外,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为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2.5 产业服务纵深发展,示范辐射影响广泛

2.5.1 技术服务拓展迅速

专业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第一阶段,以“绍兴市大学生通信工程创新创业示范性实践基地”为依托,申报组建了学院“通信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型校企合作平台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与企业的沟通和接洽,承接企业的合作项目,在与企业接洽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资源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并寻求深度合作的机会。第二阶段,依靠行业背景,分别在2011年3月和2012年3月与浙江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和绍兴分公司合作组建了两个服务型校企合作基地,承接企业FTTH改造工程设计项目,专门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现场组织管理学生,保障学生实习的安全,同时定期安排其他专业教师去基地集中授课。三年中累计完成设计文本200余份,实现产值306万元,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5.2 社会培训不断扩大

专业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通信技术(通信线路)工程运维、项目经理、特种作业等领域的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二年来,累计培训业务量达3125余人次;开展客户工程师技能鉴定约500人次;电工和登高特种作业资格培训40期,共约1600人次;与台州电信订单培训电信社区经理培训班9期,共348人次;与宁波电信订单培训电信社区经理培训班3期,共123人次;培训业务创收总收入413.9万元,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探索,培育了良好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获得了中央财政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项目支持,但我认为还有好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完善运营保障机制,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锻炼;其次是提升教学团队的研发能力,科研项目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再次,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做到校企深度互动共赢。只有教师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了校企合作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2

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增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和内涵基本上与CC2005接轨。同时,《规范》鼓励各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且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对新设立的“信息技术”方向,《规范》留出了更多的空间,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

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存在较大的难度。其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建设课程体系、储备师资力量等,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点。

首先,“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通用的信息技术,同时要学习并熟悉一种典型的应用领域或行业。按照IT2008的定位,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IS)专业关注信息技术的“信息”方面,“信息技术”更加关注“技术”本身。但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向社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完全独立于应用进行培养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的基础是掌握构建各行各业信息系统都需要的通用性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某种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否则就缺少了整体上对通用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载体,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了人类涉足的所有领域,这就要求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院校要找准恰当的行业应用背景,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

其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计算领域全面的技术功底之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等社会活动和协调能力。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软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多地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强调个体的逻辑思维、抽象和编程能力,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需要与各种背景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常常涉及非技术因素,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高水准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并能建设性地评价其他人意见的能力。可以说具备优秀沟通能力是“信息技术”职业人士成功的基础。但是,沟通能力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这就要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是由实际应用驱动的一个专业,非常注重知识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提供学生充足且有效的实践环境和机会。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习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态势,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后,实习生的社会成本没有了明确的承担实体。虽然,很多IT企业提供了实习生岗位,但总量不足,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实习机会,而且应用背景不够确定,不利于院校批量培养学生。这就要求院校要寻求行业的支持,能够把实习环境和实习生岗位的部分经费纳入企业的成本预算,构建切实可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支撑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国内外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工作,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中密歇根大学、英国Guildford学院、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韩国铁道大学等,但与CC2005和IT2008的符合性并不是十分好。而国内高校开设符合《规范》标准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也刚刚起步,尚没有公开报道的资料。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其长期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针对铁路行业信息技术特色需求,于2006年初开始研讨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立工作。我们与铁路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在充分调研后认为面对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培养铁路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必要和可行的。在《规范》的指导下,学院于2007年3月形成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报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开设了铁路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两年来每年有30名左右的学生自愿选择该方向。2008年修订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明确了与计算学科其他方向的关系。

2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背景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性产业。我国铁路行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了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25%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一票难求”、“一车难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预测到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货物运输需求将分别达40亿人、40亿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4%。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主干线的铁路路网,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50%。2008年10月,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做出了一些调整,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提高到了12万公里,电气化率上调为60%,客运专线里程增加到1.6万公里,并将城际高速铁路系统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到长株潭、成渝、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地区。

截至到200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7.9万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4.5亿人、货运量33.1亿吨。在纵横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线上,驰骋着1.5万辆机车、50多万辆车辆。众多部门、工种相互间的有序联动共同完成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行包运输和邮政运输等任务。铁路运输组织和指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信息,信息化是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铁路信息技术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近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单项的、部门级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初级应用,发展到今天涉及各业务领域的、覆盖全路的、实时处理的综合应用。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密集化发展趋势,对铁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95年召开的铁道部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铁路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而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02年,王麟书总工程师(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撰文表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适应新的形势,把握机遇,铁道部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作为指导今后铁路工作的纲领。信息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手段之一,铁路信息化面临新的巨大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为了推动铁路信息化,铁道部于2005年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总共要建设和完善3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3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铁路信息化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平台,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铁路信息化具体细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共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共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共18个应用系统。铁路信息化是铁路运输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有大量信息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够胜任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1月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京津城际铁路集成创新了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旅客服务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和部分重要干线广泛采用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CTC)、全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率达到95.7%、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升级,铁路信息化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些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更加迫切地需要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路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会议上,铁道部何华武总工程师特别指出,要加强培训,重视人才,以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为重点,深入研究铁路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库,为铁路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铁路信息化、特别是高速铁路信息化的建设,明显需要培养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其就业市场很大。

3加强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举措

铁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铁路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支持。铁路行业的传统主干专业是运输、信号、线桥隧、机车车辆、电气等五大专业,计算机专业作为通用辅专业尚未列入铁路紧缺专业。但是,随着铁路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增加,铁道部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铁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2007年9月,铁道部人事司技术干部处组织召开了高校铁路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经北京交大、西南交大、铁道部运输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建议,人事司决定将原定“铁路信号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划分为“铁道信号与控制”和“铁路信息技术”两个独立的方向,新增并确立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作为铁路行业关注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向的地位。随后成立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工作组,在铁道部信息办的指导下,开展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铁路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铁路信息安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铁路运营维护信息技术、铁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应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工程、铁路信息资源与规划、铁路运营系统计算机仿真等11本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工作。2008年3月铁道部人事司组织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大纲研讨会,认真研讨了对大纲的反馈修订意见,正式布置了教材编写实施工作,并扩大了参编院校和单位,包括铁道部信息办、铁道部信息中心、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兰州交大、大连交大等,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编写工作,铁道部人事司提供了立项建设经费等支持。

2008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高函[2008]10号),2008年11月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指委批准成立了轨道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2009年2月分委员会决定下设6个教学指导组,其中有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指导、教材建设、专业规范制订等工作。2009年5月,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导组的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6年初,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着手开设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工作,2007年启动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研究”学院教改项目,制订了初步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铁路行业信息化的了解,学院与铁路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单位,以及相关IT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2007年6月,我校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7月成立了“北京交通大学―甲骨文铁路信息技术实验室”;2008年1月获批建设“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中心(筹)”;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铁路专业分中心”;2008年10月学院建设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2009年1月启动了Intel―北京交通大学“云计算在铁路行业的研究应用及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以铁路信息技术作为特色之一,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和部级特色专业。

4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简介

按照《规范》精神和要求,参考CC2005信息技术方向的设置思路,我们在设立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时遵循了以下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方向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下的一个方向,其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相同,本科的第1~3学期以计算机专业大类公共课程为主,在第4~7学期中加入该专业方向的系列特色课程。

本专业方向设置主要为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同时考虑信息技术专业的通用性要求,使学生具备该专业的基本能力以便适应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工作。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本科毕业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时考虑为本学科方向输送合格的硕士、博士生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基础。

设置铁路信息技术专业特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学做有机结合,必修内容精而少,教学内容设置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将最新的铁路信息应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现场需求的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必修、选修和实习的合理组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学生报告、小组项目等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相关IT企业的认证考试,如Linux认证考试、Oracle ERP认证考试等。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教务部门的要求,本科课程由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组成。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须具备的数学、物理及其扩展类基础性课程;大类专业基础模块是为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计算机专业以主干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模块主要有专业特色方向选修模块和专业拓展选修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分设三个方向课程组,铁路信息技术方向是其中之一,需要修满8个学分,另外配置了为加强实践能力和研究素质而设置的专业拓展选修模块8个学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方向课程组主要由6门课程构成,包括“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运营维护支撑信息技术”、“铁路通信与控制技术基础”、“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专业拓展选修包括“铁路运营调度系统”、“铁路信息保障和安全”、“铁路信息系统测试”、“国外铁路信息技术”等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学分的生产实习。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是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兴计算学科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也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多年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基础,在铁路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能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The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EB/OL].March 2006.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2]SIGITE Curriculum Committee-Writing Subcommittee and the Steering Committ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Nov. 2008. /education/curricula/IT2008%20Curriculum.pdf.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真,李红辉,刘峰.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和建设的思考[C]//王永生、屈波.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2008).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42-246.

[5] 刘峰,李红辉,刘真.“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R].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报告,2007,3.

[6]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Z].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资料,2008,12.

[7] 何华武.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J]. 中国铁路,2006(7):23-31.

[8] 王政,刘琪,何京玉,等.“中国铁路信息化”系列报道[N]. 中国信息化,2009-2-20:28-52.

[9] 马钧培.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展望[J]. 世界轨道交通,2005(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