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实践部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5 01:49:40

志愿实践部

志愿实践部篇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志愿者联合会实践部个人工作总结

经历才会有感受,付出了才能有收获。志愿者的工作就是这样,在过程中体会,在结束后享受着快乐。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志愿者生活后我感慨万千。

从纳新时的面带羞涩到今天的从容应对,从开始时对工作的一无所知到今天的得心应手,付出了,也得到了。还记得第一次开例会,我们部的所有成员相聚在办公室,从开始的陌生到慢慢的熟悉,那种感觉真是怀念;第一次见面会,我们相聚在大操场,紧张而又兴奋,现在想来,还是那么温馨;我们第一次布置会场,茫然无措,等着学长学姐分配任务,然后兢兢业业的干活。。好多好多的第一次,都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加入志愿者联合会实践部后我迈出了好多的第一步,也得到了好多宝贵的经验。

志联的办公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室了,更是一个家的象征,除了宿舍和教室,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我们在办公室里值班、在办公室里开会、在办公室里交流、在办公室里联络感情。。我们基本上已经把办公室当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在办公室里,我们迅速的和各个部门的同学相识,然后慢慢的熟悉,我们的交际圈因此而得以极大的扩展。

刘杰部长总是不断地叮嘱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常常让我们很感动。他时常会告诉我们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有时候虽然是大白话,很直白,很露骨,却很真实,这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

现在时间悄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回首半年的工作,我们一帆丰顺过,也举足无措过,但无论怎样我们坚持着,回头看看我们的成绩,那种努力过后的感觉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明白,志愿者的工作我们现在得不到什么实际的东西,但我们今天在志愿者联合会学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受用的。我们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只希望踏踏实实做好志愿工作,更好的为他人服务,奉献社会,

___,既然我们选择了开始就别轻易结束,既然我们来到了志愿者办公室就要全力付出,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我们都会坚持,我们都怀着最初的___坚持下去,把办公室都会做好,把志愿者联合会的工作做好,因为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当下一次志愿者之歌响起的时候,当我们肩披绶带走在校园里,相信我们会更加自豪,满怀信心,更好的履行志愿者的工职责,为大家服务,我们志愿联合会是一家人,无论风雨兼程,我们都会团结一心,并肩走过。

志愿实践部篇2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Stimulate the Activity of Student Branch Effectively

――Students Party Volunteers Practice Exploration

ZHANG Yinshuang[1], YU Ying[2]

([1]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2]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volunteers as the platform for the party volunteers to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problems in party life, in-depth research, analyze how to conduct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student branch members in new circumstances, make students branch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stimulate student branch activity.

Key words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 party volunteers; practical activities

1 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组织生活建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把党的先进思想根植于青年一代的头脑中,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课题。因此,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调研为起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新问题、新特点,结合目前学校两级管理改革过程中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出现的形式化、机械化问题,我们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带领党员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与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党支部充分发挥团结教育学生党员的核心作用,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广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要求出发,开展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与时俱进、创新形式,调动广大学生党员作为志愿者的积极性,力争开展大学生喜欢的志愿工作,使学生党员意识到组织生活的必然性、丰富性、哲思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关注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并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各项机制与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志愿者活动中党员的思想、实施情况进行重点分析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激发大学生党支部活力。

本课题调研问卷发放范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市属二本院校)部分学生党员及H大学(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0.9%;H大学发问卷200份,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79份,回收率89.5%。男生135名,占35.6 %,女生244名,占64.4%,被调查党员中担任学生干部的158名,占41.7 %,具有志愿者经历党员178名,占47 %。在问卷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学生党员召开了座谈会、个别访谈,深度了解问卷选项背后的理由及思考过程。

2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调查

2.1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对党组织生活的频率和形式进行了调研,大部分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发展和转正党员,38.44%的学生党支部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30.91%的党支部1-2个月过一次,19.89%的学生支部组织生活间隔在2个月以上,10.75%的组织生活间隔超过3个月。组织生活主要的方式:“上党课,听讲座”、“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学习文件,读报纸”排在前三位,参加志愿者及社会公益活动、素质拓展和参访活动较少。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不能激发党员的热情(196人),以服从为主,党员缺少主动性与创造性(183人),单方面灌输,党员在活动中自由发挥空间小(156人),存在内容枯燥、肤浅,脱离学生活实际的问题(223人)。在开放式提问中,学生党员最希望开展的组织生活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党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的主观积极性。下面是具体调研及部分实证分析:

2.2 实证分析

(1)党支部组织过的党员实践活动有A、社区服务(13.3%) B、实地考察(6.7%) C、参观红色景点(27%) D、理论知识讲座(40%)及其它(13.3%),可见,支部党员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讲座较多,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户外实践性活动较缺乏。

(2)大学生党员对党员实践活动参与度:学生党员对党员实践活动的态度很好,有要求就积极参加,但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66.67%的党员回答“只要党组织有安排,一定积极参与”,29.03%的党员愿意参与活动,4.03%的党员偶尔参加,如果与自己时间冲突,需要考虑。

(3)对于如何看待党员实践活动,50.8%同学认为有必要,党员把它当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42.5%党员把它看成一种责任,6.7%党员认为没必要,如果组织有要求,可以做。

(4)实践活动主题应该如何产生78.9%的同学认为实践活动主题产生应该建立在学生了解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这样的实践真正让学生党员获得锻炼;若只根据传统项目,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节奏,无法了解社会当下现状的党组织,实践的结果也不会很满意;21.1%的同学认为实践活动主题从党支部直接由上到下的传达接受,其本质反映此做法妨碍学生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他们的能力与社会观察力来说,是一种阻碍。

(5)你认为党员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选时间(58%)和活动内容(35%)的党员最多,同时,认为这种志愿实践只是作秀以及自身能力不足的党员占一定比例,这些成为实践活动中常遇的问题。由于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繁忙,因此可以不占平常的学习时间,利用长假期进行实践活动;而内容应注重实质,不单纯走过场,学生党员应该表现出创新务实的一面。

(6)你乐于从事怎样的党员实践活动:支教(23.3%)、图书馆志愿者(20%)、义卖等慈善活动、医院做义工、服侍老人(13.3%),如今的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已经和以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在更注重理念的传播,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 有效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的机制与对策

在前面的调查中,党员志愿者活动是学生党员认为应包含在党员教育活动中的内容,位列前三。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公益活动不同于捐款捐物的献爱心活动,它要求学生党员身体力行,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又能很好满足学生党员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增加户外体验式教育,情感体验越多,越有助于价值认同与内在需求的满足。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大胆尝试、创新组织生活,带领学生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支部特色活动,以下是我们在世博期间开展的活动:

3.1 愿在,我承诺――党员志愿服务承诺书签名活动

在正式进行志愿服务前,号召党员志愿者在承诺墙上写下自己服务承诺。该活动充分激发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争做一颗优秀的小白菜,通过创先争优承诺墙时刻提醒党员志愿者牢记自己的承诺,在不断激励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志愿服务水平,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3.2 我在,做表率――党员志愿者示范岗

党员志愿者进入园区志愿服务时,设立党员示范岗,挑选出志愿服务业务精,意识强的优秀党员代表进行轮班服务,号召党员志愿者勇争先,做表率,为志愿者树立榜样,充分展示党员志愿者的组织意识、模范意识及能动意识,在志愿服务期间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旨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激励志愿服务意识。

3.3 精业务,做骨干――党员志愿者业务大比拼

全体党员志愿者以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到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岗位周遍的交通、场馆等游客集中询问的信息,开展志愿者业务知识竞赛的大比拼,号召党员志愿者从我做起,充分发挥先进性和能动性,争做世博志愿服务的行家里手。

3.4 我奉献、我历练、我提升――党员志愿者成长手记展板

全体党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以党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制作根据每位党员在服务世博、奉献世博期间的经历与感受制作一张主题名为“我奉献、我历练、我提升”的海报,海报上可粘贴记录白菜生活点滴的照片,也可书写志愿服务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或者是自己的心情语录以及心得体会等。同时,号召党员志愿者针对在服务期间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完善今后的志愿服务工作。

从以上调研情况和开展过的党员志愿者活动来看,要促使党员志愿者活动成为学生党员成长的一部分,必须探索促使党员志愿者活动转入内化并且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机制与策略,才能真正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才能把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紧紧地凝聚在党旗之下,为推动全面小康,构建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做出更大贡献。

(1)增强支部书记工作合力机制:在管理上,定期召开全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培训会、制定支部书记规范制度、安排支部书记进行祭扫烈士墓等活动,重温历史、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

(2)确立支部项目化管理模块机制:在主题上,以学生党支部项目化管理为起点,以重大纪念日等为主题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如“五月花海”、红色之旅,党史教育,主题演讲,实践科学发展观,到民工子弟学校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

(3)激发学生党支部动力评比机制:如星级党支部评比:制定星级党支部评定细则,开展内容丰富的世博活动及党支部风采展示评比活动,以求“支部和谐创特色”的目标。

(4)构筑党支部活动新阵地实践机制:以世博园、社区、工厂等这样的社会公共场所为服务阵地,对党员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学生党员工作情况。网络平台:学生党员工作网页或党员志愿者博客的创建及维护,将党员志愿者在各地区开展的实践活动上传,使广大党员青年有个交流的空间。

4 结语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的示范活动是有限的,示范效应是无法估量的。学校又是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基地,对于党员学生,他们渴望通过学校党组织的引导,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经常性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党支部利用这些平台,激发支部活力。

志愿实践部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把新时代思想、文明、文化要求变为群众的行动自觉,为加快推进泰兴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举措

1. 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姚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所长,宣传委员担任副所长,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组织辖区内各村(社区) 常态化开展活动。行政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配备1名工作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2. 建立工作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由宣传、组织、政法、教育、科技、文化、民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审议重点工作。建立健全活动开展、队伍建设、场所维护、资料管理、效果评估等制度。制定志愿者礼遇制度,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嘉许,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观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3. 组建志愿队伍。组建姚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由党委书记任队长,下设26支特色志愿服务支队,包括: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法律惠民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就业帮扶志愿服务队、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扶贫济困志愿服务队、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和各行政村(社区)志愿服务队。

4. 开展实践活动。采取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组织引导志愿者通过开设讲堂、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上门拜访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帮助群众解决思想认识、政策法规、生产生活、卫生健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依托乡风文明志愿岗等,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让人们在活动参与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志愿江苏”平台,做好登记注册、活动发布、时长记录等工作。

5. 确保经费保障。为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和推进工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经费列入镇村两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推进实践所、实践站建设。同时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新时代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专款专用。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4月)。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网络,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

2.试点建设阶段(2019年4月-2019年7月)。毛庄村、桑木村、新星村、姚垈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完成试点建设,评估试点建设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完善建设标准。

3.深入推进阶段(2019年8月—2019年12月)。夏家垈、朝阳、石桥、封垈按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4.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0月)。全镇所有村(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正常运行。

四、保障措施

志愿实践部篇4

一、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的不足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足,导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形式主义

三十年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绝对主体,这些“天之骄子”享受了太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以至现阶段大学生人格现状不容乐观,自身的不足清晰显现。笔者曾对某高校697名大一和大二的本科、专科生进行人格问卷调查,涉及性格特征、社交能力、协调品格、意志力、耐挫力、进取精神等方面的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显现了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情绪呈两极状态,自负、自卑的性格特征明显。如当被问“你的性格倾向于哪种情况时,选择“总是以为是”、“不能容忍他人”、“缺乏自知之明”、“放纵自己,苛求他人”四项的占26.8%。第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协调品格尚不尽人意。如当被告问及“在与别人的接触交往中,你属于哪种情况”时,选择“总对有些人看不惯”、“总喜欢让别人听自己的”、“喜欢独来独往”三项的占22.1%。第三,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欠缺,耐挫力较差,进取精神不强。如当被问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你常采取哪种态度”时,选择“不想再干下去”、“焦躁万分,无法思考”的占15.9%。以上三个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凸现了大学生自身的不足,这些大学生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二)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志愿服务实践的有效开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的由“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量涌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家庭,使他们在学业基础、能力结构、人生经历、思想道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日趋明显,这不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强度,而且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特殊背景下,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狠抓教学质量上。于是,课堂教学就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四有”新人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第二课堂的志愿服务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志愿服务实践的重视、支持与宣传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别是有些院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等错误思想认识,以至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应有的重视的支持。笔者曾在几所院校摸底调查,获悉大多数高校对志愿服务重视、支持的程度都比较低,即使是比较重视、支持志愿服务的院校所占的不重视或一般重视、支持的比例也只达19.8%。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启示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从唯物论和历史观的角度,着重揭示以下两个方面。

(一)正确把握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

1.忽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一种思想倾向

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这一社会实践的认识程度如何,对实践观基本观点的认识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社会实践能否坚持开展下去的问题,因而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大学生头脑中是否能扎下根的问题。对此,笔者在某大学作了一次典型问卷调查。对实践观的基本观点的认识程度也不一致,如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大学生比例占81.8%;而对“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在一起”的观点、对“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应有的立足点”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大学生的比例仅为38.2%、45.2%、37.2%。

那么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认识现状?通过深层座谈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口头上虽然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在行动中却摒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将认识作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在根本上忽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占总数12.9%拒不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据了解大都是对志愿服务这一社会实践有抵触情绪,对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不理解甚至模糊不清。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注重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2.从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高度把握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的实践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法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生活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透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实践看成是外在于认识的,而应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原则应是唯物主义内在要求,坚持客观性必然要坚持实践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不是如传统的唯物主义那样只从客观存在方面理解,也不是如唯心主义那样只从主观方面看待世界,而是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双向性的统一。

从上述内容,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必须承认和顺应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但决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无能为力的,恰恰相反,承认和顺应的目的是在于能更好的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造自然,重塑“人化自然”,并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第二,要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就必须以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把青年志愿者服务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的视野,才能使志愿服务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从科学实践观的高度把握实践的“双向性”,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主体性

1.从科学实践观的高度正确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双向性”

科学实践观表明,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这种实践的“双向性”,就青年志愿者服务这一社会实践而言,是大学生这个主体见于社会环境这个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大学生主体与社会环境客体是相互渗透、相互引导、相互转化,双向互动的,这是实践的本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应注重实践的“双向性”,这是科学实践观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两个尺度即对象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实践的“双向性”的最好的诠释。依马克思之见,“人的实践活动之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统一表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也就是主体的需要和目的与客体的规律和本质的统一,即实践“双向性”的统一。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来说,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体方面对于社会环境客体方面必须合乎规律,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作为客体方面对于大学生主体方面又要求合乎目的性。这表明,只有合乎客体规律和主体需要的志愿服务实践,才合乎人之本性的志愿服务实践,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所以说,志愿服务实践是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改变的共同基础,是典型意义上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对象化感性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

2.把握实践的“双向性”,发挥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把握实践的“双向性”,不仅注着重志愿服务实践在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看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的自觉能动性。因为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而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把握实践的“双向性”,发挥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又必须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实现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的良性互动,以达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致性。

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其精神、宗旨、口号、行动,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弱势群体、对需要帮助的人们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当今时代,人文关怀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着眼于生命的关怀,注重人的存在、价值、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把传递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作为目的,就能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自觉能动性,就为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找到了切入口,就能够以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良性互动。

在传递人文关怀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自我表现、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从而弘扬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性。大学生借助志愿服务这个社会实践平台,从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助人为乐出发,伸出友爱之手,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排忧解难,送去党和政府以关怀和温暖。通过这些平凡而具体的志愿服务,使大学生逐步加深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大学生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他们在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志愿实践部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整合人员队伍、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创新性建设“卫生健康志愿服务” 、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因地制宜开展深入社区、深入连队“送健康”义诊志愿服务的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群众健康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更好地推动基层群众的健康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活动主题

从具体事情入手,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为核心, 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真心服务群众, 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突出“送健康”义诊服务。建设身边的志愿队伍, 把志愿者培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保持文明实践的常态化、制度化;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坚持统筹谋划推进,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融入医院发展过程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三、工作内容

(一)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健康”义诊实践活动,引导干部、党员、医务工作者领会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培育践行主流价值。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全院

工作人员自觉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医院活动,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开展“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连队、积极开展“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体检、健康讲座、保健咨询和常见病治疗等服务,积极参与偏远连队和社区巡回医疗活动,引导人们健健康康过大年。

四、工作措施

坚持“有场所、有队伍、有制度、有保障、有成效、有特色”的“六有”标准,夯实实践载体,规范建立实践基地和活动阵地。

(一)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医院重点完成项目。按照“标识统一、 质量优良、设施完备、氛围浓厚、功能齐全”的建设标准,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集学习培训、专题讲座、文化普及、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

(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明确人员构成,医院党员干部医务人员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院长担任队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队长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工作,同时坚持党员干部打头阵,广泛发动业务骨干、一线医务人员,建立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志愿者队伍。

(三)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本单位志愿者的承载能力、活动形式等,采取深入社区、深入连队开设讲堂、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和常见病治疗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全覆盖的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团队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12次,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让志愿者们在活动参与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医院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院长负责牵头组织,党政办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活动有人组织、常态开展。

志愿实践部篇6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架构。

为了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一名主管宣传工作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村均成立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村新时代实践站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对村绩效的考核,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夯实阵地、抓好试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

我镇坚持“党委推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原则,按照稳妥推进、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全镇立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区工作站、农村书屋、儿童之家、文化广场”五大平台作用,拓展做实党建引领、培育志愿组织、凝聚慈心善行等功能。目前全镇在**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示范点,统领带动全镇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三、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命力

一是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建设。成立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总队长。镇机关、镇直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归属志愿服务总队、面向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根据文明实践工作内容和任务,开展以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康、科学普及、法律服务、惠农助农、扶贫帮困、中华文化传播、文明交通、应急救援等志愿者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志愿者。全镇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以上。目前,已组建志愿服务队*支,拥有固定志愿者*余人,共开展活动*余次。二是抓好新时代文明理事会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新时代文明理事会,形成道德评议、科技服务、移风易俗等多个功能小组,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将农民由孤立和分散的个体变成了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整体,不断激发群众文明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转变村民的观念和作风。三是抓好文明实践服务,科学规划活动内容。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进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农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提升农民素质,紧紧围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以乡村振兴为核心,抓好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的关注点,合理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富民政策、法律知识等实践重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地传递到群众心中、融入群众生活,真正让群众产生共鸣,增强认同,确保实践站发挥应有作用。

志愿实践部篇7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架构。

为了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一名主管宣传工作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村均成立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村新时代实践站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对村绩效的考核,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夯实阵地、抓好试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

我镇坚持“党委推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原则,按照稳妥推进、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全镇立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区工作站、农村书屋、儿童之家、文化广场”五大平台作用,拓展做实党建引领、培育志愿组织、凝聚慈心善行等功能。目前全镇在**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示范点,统领带动全镇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三、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命力

一是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建设。成立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总队长。镇机关、镇直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归属志愿服务总队、面向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根据文明实践工作内容和任务,开展以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康、科学普及、法律服务、惠农助农、扶贫帮困、中华文化传播、文明交通、应急救援等志愿者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志愿者。全镇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以上。目前,已组建志愿服务队*支,拥有固定志愿者*余人,共开展活动*余次。二是抓好新时代文明理事会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新时代文明理事会,形成道德评议、科技服务、移风易俗等多个功能小组,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将农民由孤立和分散的个体变成了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整体,不断激发群众文明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转变村民的观念和作风。三是抓好文明实践服务,科学规划活动内容。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进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农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提升农民素质,紧紧围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以乡村振兴为核心,抓好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的关注点,合理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富民政策、法律知识等实践重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地传递到群众心中、融入群众生活,真正让群众产生共鸣,增强认同,确保实践站发挥应有作用。

志愿实践部篇8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顾北村根顾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

在村级层面我们成立了顾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党总支书记赵玉龙担任队长,党员干部、青年代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要求,不断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

一、培育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立志愿服务分队,不断壮大党员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平安志愿者队伍等特色志愿服务队,积极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将活动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

二、培训活跃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发挥村两委人员、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进步一完善党员、团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注册成为志愿者,注重从先模人物、法律工作者、退休文化工作者、创业人员中招募志愿者,实现我村志愿者达到400名,其中,活跃志愿者保持在200名以上。

三、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顾北村党员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于节日、不定期对社区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进行慰问关怀,平日里经常上门询问生活情况,发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平安志愿者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上门为村民宣传法律知识,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努力为社区育龄妇女提供满意服务,为她们和她们的家庭更多的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和婚育新风的有关知识。

志愿实践部篇9

坚持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积极推进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明实践所和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一)强化“主责任”,构建文明实践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任主任,县委副书记任副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为办公室主任的文明实践中心领导机构,高位、高效、高规格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时,明确乡镇、村(社区)文明实践所站“一把手”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工作。

(二)打造“主力军”,组建文明实践队伍。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了15支县级专业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1267人。乡镇、村(社区)也积极组建志愿者支队,现有乡镇志愿服务支队168支、村级志愿服务分队700支,共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41264名。同时,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进行授旗和动态管理。

(三)夯实“主阵地”,搭建文明实践平台。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阵地建设,各乡镇所站做到“六有”,即有场所、有机构、有制度、有队伍、有氛围、有资料。同时,从县级层面,统筹整合党校、老年大学、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道德讲堂、乡镇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服务中心等,建立“五大服务平台”,解决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问题。目前,全县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8个,全部实行挂牌管理。

二、实施五大行动 丰富实践内容

秉承“群众点单,中心配菜,志愿者送餐”的原则,围绕“五项核心内容”,积极实施“五大行动”,统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900余次。

(一)深入实施“学习实践科学理论”行动。以“讲理论、传思想”为主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举旗帜 送理论”活动为载体,积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思想及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夯实建设示范区的思想基础。全年累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132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不断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大力实施“宣传宣讲党的政策”行动。以“讲法治、传正气”为主导,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按照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的思路,充分利用农民夜校、上门走访等方式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宣讲活动40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0份,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多了,政策正气得到宣扬,乡村治理成效更加明显。

(三)着力实施“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进”活动和“五大创建”为着力点,以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评选为载体,深入推进典型引领行动,组织全县开展“讲道德、传典型”道德评议活动,促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主簿镇组织开展“诚孝俭勤和 忠义健善乐”十字新民风建设试点活动,推进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融合,营造树立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全县开展“评好人学好人帮好人”活动146场次,评出各级身边好人及模范510人,各类“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1230户。

(四)全力实施“丰富活跃文化生活”行动。以“讲文化、传文明”行动为主题,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歌唱祖国”、“乡村春晚”等文艺汇演活动80余场,服务群众近7万人次,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9个文艺轻骑兵分队走进山村演出100多场次服务群众近万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着力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深入实施“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行动。结合文明村镇创建,深入推进“讲自治、传新风”、“讲科技、传技能”行动,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依托乡村“一约四会”,制定红白喜事办事标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同时,组织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服务群众产业发展,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年共开展移风易俗专题活动63次,开展“技术服务”20场次,技能培训16场,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12场。

三、探索创新举措,夯实实践载体

着力围绕市委“三大攻坚战”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弘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大胆探索,创新举措,夯实一批载体建设。

   (一)搭建一个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5大平台,将散落在全县各地各部门服务阵地、网络平台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每月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网上发布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志愿实践部篇10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围绕服务创建文明县城工作主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践行为民服务初心等六项重要工作,聚合各方力量,守好“主阵地”,强化平台管理;聚焦“主战场”,丰富活动内容;建强“主力军”,夯实队伍基础;唱响“主课堂”,满足群众需求,不断增强文明实践工作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号召力,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和谐美丽的临县新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三级体制机制,推进阵地建设。要坚持“六有”建设标准。有机构。各乡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镇党委书记任所长。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各村(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站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要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有场所。县级文明实践中心有固定活动场所;各乡镇依托本地的综合文化站等设施,统筹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行政村以农村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队伍。在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基础上,组建临县志愿服务总队和县级志愿服务分队,各乡镇、村(社区)要注重吸收本地党员干部、道德模范、乡贤、“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组建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做到县、乡镇、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全覆盖。有制度。制定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组织注册,以及志愿者招募、培训、表彰、权益保障等管理制度;建立起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宣讲教育、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实现制度上墙,并能按照制度严格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有活动。组织各类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宣传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识、新风尚,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凝聚党心民心,让群众真正从文明实践活动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有档案。认真收集保存有关志愿服务、宣讲活动等文明实践开展情况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等,定期进行整理分析,积极向上级报送先进工作经验和成果,从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二)着眼提升四大能力,抓好队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要切实加大志愿者注册力度。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企业、各社区要依托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志愿服务并为有意愿、能胜任的志愿者进行网上注册登记。注册地址:登录百度后搜志愿山西进行注册。各单位在职职工要求100%全员注册(残疾等特殊原因除外),各村村民注册比例达到村庄常住人口的13%以上,集中注册工作必须在2021年5月31日之前完成。

(三)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搞好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今年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在抓机制健全、项目品牌、创新形式、群众参与上下功夫,确保常态长效;不断在抓拓展延伸、载体创新、融合聚合、群众需求上下功夫;要以全县域为整体,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打造一批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项目,确保“队队有项目、月月有活动”。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融于文明实践当中,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三、工作要求

1.严明责任。建立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各包乡镇县级领导挂点联系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乡镇班子成员挂点联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村党支部要履行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作用,要履职尽责,统筹谋划、靠前指挥,带头示范,形成党员带头冲、群众齐上阵的工作态势。

志愿实践部篇11

一是制度层面,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并未列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是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和假期休息时间,不求回报地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文化、科技和卫生事业进步活动,可以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在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中被明确的提出来,故教育效果不明显。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消极应付学校任务,随大流的心态,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意义不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他们或是为了获取先进荣誉称号,或者是为了赚取就业资本,甚至有些人抱着去农村游玩、度假的目的。所以,有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农村后敷衍了事,走过场、做样子,不是真心想着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而是先去有关部门盖章、开证明,邀请当地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他们的活动,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作秀”、“演戏”。

二是实践层面,高校尚未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志愿精神的培育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一种全面的培育长效机制。然而,一些高校往往利用行政命令要求大学生参与活动,这种被迫参加的志愿者,不能保证自愿性,原则上偏离了志愿精神。此外,一些高校不重视志愿精神的推广教育,致使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受众面也仅限于部分参与该项活动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对广大学生而言,影响较小,甚至一所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不被广大师生所了解,更谈不上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据任江林的调查显示,进大学后,仅有1/3的大学生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高校统一组织的集中活动和自发组织的分散活动,而由于受名额、经费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约有2/3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目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理论知识、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和高校重视不够是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位。在历年、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下发的通知文件中,虽提出“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理念,但并未明确提出相关要求,所以未能引起一些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内容,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其二,部分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多以“专业实训”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设计服务项目,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忽视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还有一些高校虽把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在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却没有从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角度来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

志愿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和良知,培育一种奉献精神。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就是培育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往往是先接受了有关志愿精神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会选择参与这项志愿活动,并为抵制外来的困难和内心的困扰,产生坚持下去的意志。

(一)志愿者招募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招募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广大学生传播和普及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1.借助舆论宣传,营造志愿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舆论宣传是传播知识最为便捷的方式,受众广,速度快。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各种媒介来引导校园舆论,营造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广大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的有效途径。一是课堂。尤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对志愿精神的解读和答疑解惑,是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二是校园媒介。校园电视、报纸、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全面、系列宣传报道的传播平台。此外,互联网、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作为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大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借助这些宣传媒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纳的方式来传播志愿精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校园网和BBS论坛等发起相关话题讨论,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就相关问题解答疑问,引导校园舆论,大力营造传播志愿精神的浓郁氛围。2.突出面试选拔内容,增强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面试选拔是对应征者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认知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考查。这些应征者是志愿者招募的潜在对象。他们前来应征,愿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明他们对志愿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所以一定要突出面试选拔内容,把面试选拔环节打造成志愿精神教育的平台。一是要提前向应征者公布面试范围,引导他们通过应试准备来开展自我教育;二是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面试选拔内容,进一步强化应征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可以说,这种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二)志愿者培训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志愿者培训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全面系统认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中,培训的对象是从众多应征者中间选拔出的佼佼者,也是随后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所以培训应以专业培训和通用培训为主。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志愿者服务具体的岗位进行培训,介绍岗位的基本情况、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场地的相关情况、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志愿者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通用培训主要是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介绍暑期“三下乡”有关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价值意义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客观来说,志愿者们能否正确对待并顺利完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仅仅依靠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还不够,还需内化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是大学生就参与志愿活动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实现”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要培养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一项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是志愿者培训。一是专家讲授。专家有关志愿精神主题讲座,对志愿精神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即是强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二是实地考察、观看影像和专题讨论。志愿者前期对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实地考察、观看有关目的地的一些影像资料和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都能让志愿者们了解到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一些真实情况,唤起志愿者的亲切依恋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需要”。此外,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当地人生活的窘状,也必定会燃起志愿者的同情心,从而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有学者称之为“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移情训练,即是唤起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之心,让志愿者站在他人的角度,通过“想象”来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在志愿者培训中,也就是要志愿者看到当地人困难、苦楚的现状,遂产生同情之心,继而产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愿望。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他人困难的体谅之情。培养同情心是志愿精神培养中的基础工作。三是经验分享。邀请参加过该项活动的志愿者讲述他们之前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历的感人故事、人生感悟,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收获,让参加培训的志愿者真切感悟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自我需要实现”的强烈冲动。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志愿精神,磨炼大学生意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志愿精神表现,也是对志愿精神认知与情感的结果和归宿。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培育志愿精神情感和磨炼意志最好的途径。在志愿活动中践行志愿精神,养成志愿精神,一定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靠制度规范成行为习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初期,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一定要告知每一位志愿者的岗位分工和工作内容,明确活动纪律,并提出具体要求,督促志愿者严格遵守活动方案,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用爱心和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服务当地农民。当然,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要全程跟踪,及时疏导志愿者情绪,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的初始阶段,用这种组织纪律和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培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自律”是把快乐体验化为自我需求实现。志愿活动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加入“快乐”元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严肃的,但活动形式可以是活泼有趣的、喜闻乐见的,让志愿者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志愿活动,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的“种子”种在志愿活动的“土壤”中,种在每个志愿者的心田里,让它生根发芽。因为有了快乐,志愿精神的“幼苗”才会在志愿者心中长大。志愿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还应该由这种感性的快乐逐步升华为理性的快乐,即来自志愿者自我需要的实现。根据志愿者不同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满足个体价值取向的层次激励法,满足诱因的过程激励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激励法,可以使个体不断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磨炼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意志的主要渠道。所谓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磨炼意志就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坚强和坚持的意志品质。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中会遇到诸如食宿不如意、长时间辛苦工作、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付出的努力不被群众接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选择坚强、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回避,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的鼓励和帮助,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分担,更需要自己对志愿精神那份承诺的坚持,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很多高校往往忽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草草了事。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坚定大学生意志的关键一步。与以上三个环节不同,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受众对象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刚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二是全校师生。很多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形式主要有成果图片展、成果汇报会、校报或学报刊发调研报告和总结表彰大会等。借用图片或演讲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志愿者服务“三农”的劳动成果,召开表彰大会,评优评先并颁发荣誉证书,是对他们暑期志愿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激励,定能激发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加深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坚定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志,让志愿精神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外化为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同时,一定要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看到身边熟悉的同学、校友参加了志愿活动,会让全校师生感到亲切,并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和情感。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本身对全校学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要加强传播的力度,扩大宣传,就一定利用好学校的传播媒介,诸如课堂、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QQ、微博、微信、论坛等,把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果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宣传报道的浓郁氛围,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志愿实践部篇12

为贯彻落实"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动,兴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团市委决定在今年4月底至5月底,集中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志愿服务月"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方案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4月28日--5月31日

二、活动主题:"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志愿服务月"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争做黄金周志愿服务标兵活动。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以交通、旅游、服务行业为重点,集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在机场、车站、码头、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通过组成专业服务队、设立服务点、播放宣传片等形式,面向游客、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疏导交通、维护秩序、义务导游、安全宣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争当志愿服务标兵的良好氛围。

2、5月10日,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志愿者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刻挖掘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志愿服务内涵,把志愿服务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形成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掀起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以实际行动谱写"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的青春篇章。

3、5月19日-5月25日,以科技周为契机,举办以"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科技周系列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进农村、社区、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为他们送去科学知识。期间还将组织全市大型科普知识竞赛,引导广大青少年做宣传科学、用科学的先锋。

4、"我去西部我光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传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和选拔期间,组织信息会、演讲比赛、辩论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深入挖掘、树立和宣传先进志愿者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为西部计划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氛围,引导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5、开展"我为滨海新区发展做贡献"立功活动。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发展的形势任务,深入开展"我为滨海新区发展做贡献"立功活动,通过形势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组织义务劳动、智力引进、青年人才培养、提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为滨海新区发展做贡献。

6、深化"一助一"青年志愿者服务结对活动。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要利用已有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和"一助一"结对实体,深入社区、村大力开展爱老敬老、家电维修、义务劳动、义务家教、医疗义诊、心理咨询、文艺演出、文化宣传、创业就业、扶贫开发、法制宣传、科普讲座、电脑知识培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活动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