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程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8 07:04:50

摄影课程总结

摄影课程总结篇1

* 中图分类号:G423.07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知道学生理论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行为习惯不够好,学习自信严重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我们仍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难学懂,老师也缺乏成就感,所以笔者总结了几年在摄影教学中进行活动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探索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模式,希望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和分享。

一、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原因

一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中职的学生常常是视觉学习、听觉学习的弱者,但他们往往是动觉学习的强者,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很多还是普教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而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学科体系味道太浓,难度过大,趣味性不强,学生感到难,学不懂,以至于不愿学。

二是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更多关注了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动觉学习,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具体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二、对活动课程体系的认识

经过多年对活动课程的研究,笔者认为活动课程不仅仅是人们原来理解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课程应该是针对所教育的对象开设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集合。可将活动课程体系归纳为: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程;二是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的专业活动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的实训活动课程;四是以欣赏美、体会美等审美活动为载体的美育课程;五是以增强身心锻炼为载体的体育健康课程。

而笔者所教授的摄影课程是广告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实施活动课程的目标

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在具体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通过团队合作,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实施活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1、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设计活动。

2、不同活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衔接。

3、活动课程过程中的评价。

五、摄影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课程的授课前准备及实施

首先要明确授课对象专业,明确授课对象层次,然后选择教学辅助教材,熟悉教学设备。

其次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摄影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其中课堂提问占10%,主要考核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纪律考勤占10%,主要考核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等;课堂实训占40%,主要考核学生摄影专业技能、摄影作品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自学完成作业占30%,主要考核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手段收集摄影基础知识等信息的能力、收集欣赏摄影作品的能力等;作品展示10%,通过橱窗、LED显示屏和QQ相册等方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根据学生橱窗制作参与度,作品选用数量等对学生进行评分,同时考核学生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等。

第三就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难点部分。经过总结笔者将摄影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12项:

1、自我介绍活动。2、摄影基础知识讲座。3、团队分组活动。通过团队分组活动,让学生体会团队的力量。4、团队PK赛活动。5、数码照相机市场调查活动。6、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这项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要通过设计的具体课堂施训活动来实现对学生摄影基本技能的训练。7、课后自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介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自学能力。8、摄影作品欣赏、比较、评价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摄影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在电教室欣赏、比较、评价同学们每此课堂实训的作品,找到作品中的不足,并不断总结提高。9、外出采风实训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吸引学生的一项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摄影、感受摄影以及感受伙伴间合作学习的快乐。10、摄影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激励、检验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知识。11、学习摄影交流总结活动,不仅实现老师总结课程,还应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并提出学习建议。12、作品展示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体会"丰收"的活动。通过橱窗、LED显示屏、QQ相册等展示手段,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活动设计中"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在结合参考教材和数码照相机说明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的教育环境设计了以下具体的课堂实训活动:1、数码照相机的基本操作实训活动;2、"学摄影"主题摄影活动;3、光线的利用拍摄活动;4、人像摄影活动;5、构图和色彩实训活动;6、校园秋色实训活动;7、"我的发现"主题摄影活动;8、校外摄影采风实训活动;9、翻拍我的绘画作品。10、"暗房技术"实训活动。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并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第四、做好活动课程的总结评价。在设计好具体活动课程后,老师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并做好每次活动的指挥、辅导、沟通、答疑、协调等工作。并采用学生评、老师点评等方法做好每次实训评价。

摄影课程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图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图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图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图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摄影课程总结篇3

1摄影摄像课程教学分析

摄影和摄像可以把人、事物最真实、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摄影追求的是确定主题,利用前期布景、调光抓取生活的美好瞬间,摄像则是可以记录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摄像摄影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在拍摄的过程中,作者需要利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影像、照片,最后的成品可以直接表现作者的爱与恨。摄影摄像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照相机以及摄像机的基础使用、采光、取景、场面调度和后期编辑等,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利用摄像机和摄影机等器材拍摄美丽的画面,并通过照片和视频表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传统摄影是胶片摄影,后期需要到暗房里面冲洗胶卷,而现在的数码摄影技术已经不需要胶卷和暗房,只需要打印机、电脑。

2高校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技能实践现状

2.1数字化摄影摄像教学发展比较缓慢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很大影响。互联网时代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摄影摄像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摸索。在数字化和摄影摄像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后期剪辑和后期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发展给摄影摄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教师对数字化摄影摄像技术了解不够透彻

对摄影行业来说,数学化摄影和摄像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每个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高校的摄影摄像教师专业水平存在差异,摄影摄像课程数字化发展也呈现出地域性差异等特征。在数字化发展总体趋势下,很多教师对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了解比较少、对数字化的应对能力比较差,使得数字化技能在摄影摄像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多的体现。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师对数字技能的了解太少,使得数字化教学效率比较低。

2.3数字化摄影摄像技术资源整合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把摄影摄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结合到一起。数字化摄影和摄像已经成为现代摄影摄像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对摄影摄像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摄影摄像教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中国摄影摄像行业发展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地磨合和探索,把数字化技术和摄影摄像专业结合在一起。第二,高校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很多教师认为数字化摄影就是拍摄方便、取照片方便。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果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有偏差,那么学生接收的信息和知识也会有很多偏差。第三,高校摄影摄像课程资源比较缺乏。摄像和摄影的资源整合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和时间,而很多高校无法承担这样大的成本,这也使得资源整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虽然近几年数字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在优质资源方面还比较缺乏。

3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应用

3.1优化课程授课计划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摄像教学专业课程安排比较合理,理论课程占总课程的1/3,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2/3,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摄影摄像授课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摄影摄像技术是最基础的摄影教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述摄影摄像的相关知识,比如如何调整参数以及后期剪辑等,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度。

3.2培养专业实践器材管理人员

摄影摄像数字化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设备是单反照相机和摄影机。因此,高校需要准备相应数量的单反照相机和摄像机、三脚架、遮光罩、滤光镜、存储卡、相机包。在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苹果机房,用于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各项实验。同时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实践管理人员,仅仅以机房管理人员作为摄影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对设备的日常护理知识的了解有限,导致部分仪器因管理不善出现一定的损耗。例如单反照相机和摄像机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可能会在镜头上出现霉点,或者因为学生放假长时间不使用电池,充电续航能力下降。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这些兼职教师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耽误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专业的实验员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日常维护,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制度。

3.3摄影摄像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

摄影摄像数字化技术实践教学主要是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比较有限。第一,学生只能以模拟相机教学为主,接触的相机使用的是老款的感光胶片,这样的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学生在实践中无法接触真正的实践项目;第三,感光胶片很容易报废,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摄影摄像教学都是在暗房中洗照片,但是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数学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影机成为摄影摄像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这样学生就可以用电脑上的修图软件代替传统暗房。

4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方向

4.1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创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能解决了很多传统摄影摄像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摄影摄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技术方面和选材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方法给学生带来新的美感。

4.2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方向

摄影课程总结篇4

(一)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

广告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而摄影类课程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往往理论仍然大于实践,即便有实践环节,也是照本宣科,很难发现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摄影作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把学生放入市场环境下去锤炼,以至于学生难以直接适应社会,难以理解摄影对广告行业的重要性。

(二)学生重记录轻理论

一些学生把摄影等同于拍照(记录),在学习中,热衷于记录各类场景,不重视课堂理论的学习。由于专业理论相对于摄影操作来说,要枯燥得多,因而也是学生不愿学的原因之一。如何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成了提高摄影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点问题。学生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站在受众的立场,把摄影作品放在传播领域或消费市场的大背景中思考和感悟,而这一观念的转变需要靠理论进行引导。

(三)教师缺乏实战的经验和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所以从客观上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实际有所脱节。教师对广告行业的理解缺乏全方位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缺乏强烈的说服力。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本人没有学过广告学理论,对行业和消费者的研究也不到位,却教授着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和行业的脱节。

二、对摄影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建议

艺术创作能力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但摄影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以此为教学目标,应紧密联系市场,以消费者为核心,以能创造出打动消费者的摄影作品为目标。为此,因在教学体系和学生提升两方面做文章。

(一)教学体系方面

作为教师,那么在教学中,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才不会缺失方向性的指导。摄影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不仅承担着广告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具有培养学生的宏观广告意识和微观广告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和消费者意识的任务。所以笔者认为这是摄影类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因此,摄影类课程应该在阐述摄影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摄影与广告的关系。首先,从课程内部要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比如,摄影类课程中有关创意的内容,而创意理论从另外的课程之中会详细阐述,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投入很多时间。其次,教学内容要向纵向延伸。可采用网络课程(开放式的、资源共享),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延伸课堂学习等等,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再有,教师本身也要对广告学专业的整体课程加强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企业、进社会进行学习和总结,要站在广告行业的前沿,为学生指明方向。

(二)学生提升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利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所讲授的知识,找出恰当的案例,可根据案例进行针对性提问。比如,此案例是采用的何种摄影手法?摄影的突破点在哪里?摄影创意是否新颖?你觉得这样的作品能够打动消费者,为什么?科学合理的提问,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参与观念。有了恰当的案例和内容,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效果不会很理想。此时,可以借助部分软件工具,如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而且可以将一些好的作品向外部进行推介,及时给予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第三,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给予学生学习自,把下次上课的内容先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找资料、作分析、写总结,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逐步实现课堂的翻转,达到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摄影课程总结篇5

一、引言

影像艺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工作、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科技的鼎盛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传媒艺术的交融,拥有视听双重表现因素的电视、电影媒体成为了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其中摄像方面的专业课程也成为影视专业的主导课程。

摄像是一种以剧作作为依据,依托摄像技术,通过艺术创新,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而摄像作品是作者通过摄像手段来表现主观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摄像作品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主观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对客观工具的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影视摄像专业人才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要重视其对摄像技术的掌控,只有做到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培养出一批具备艺术素质与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

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摄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摄像教学的传统模式

1.摄像教学硬件设备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传授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所开设的摄像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设备不足和没有实践场地的问题,故而他们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践课的过程中,由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去演播厅、新闻现场拍摄摄像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只能被动地按照书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学习,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更是阻碍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的创作能力普遍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会面临很多难题,如:不能对影视节目制作整个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许多创造灵感会因为无法通过技术实现或实现得不理想而难以表现作者的创意初衷。

2.摄像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较差

目前,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设备、场地等问题的制约,造成一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许多理论课程枯燥无味。比如,有的教师把《摄影史》完全当成“历史回顾”课来讲授,而没有真正把摄影的艺术演变与技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史”不仅仅代表过去或也不意味着过时,而应该分析摄影摄像发展历程从而洞察其发展规律,并充分吸取历史沉淀和精髓,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摄影史》的讲授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将历史元素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历史演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正确支点,再融入当前的摄影技术和对艺术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摄影摄像艺术作品。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非仅授之以鱼,因此摄像教学课程结构设置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的安排先后要达到学以致用。

三、摄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

1.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弊端,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设计了开放式的摄像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安排一半以上的学时数作为学生的实践课,并开放学校的音乐剧场、校电视台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参与到各类大型演出的录制和制作中去,将学生从以往较为封闭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就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到摄像相关知识。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方式学习,了解影视节目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流程。其次,在实践课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如何制作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分组进行不同类型的节目创作,这样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摄像前后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与摄像有关的知识理论,如构图、补光、机位等等。当课程结业时,安排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选题的影视作品,随时组织学生介绍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再由指导教师观摩、评论和总结。这样使学生既培养了的创新意识又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摄相摄像作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际证明,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而且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放弃照本宣科而更重视方法的传授。

2.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

摄影摄像艺术属于视觉造型艺术。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摄影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影摄像创作理论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摄影摄像创作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与摄像课程结合,使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更为新颖、互动性更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利用因特网收集摄影摄像优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对比介绍、图像、声音、文本协同表达的方式,开发多媒体课件为摄影摄像课堂教学准备数字化教材,以满足学生视听觉多种感官的需要;基于Web服务器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融洽的学习交流环境,同时提供一个学生自我展示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真分析目前大学摄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摄像教学必须把艺术教育与技术提升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思路,并通过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显著提高了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摄影课程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77-02

《摄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美学知识和摄影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照相机独立创作摄影。《摄影》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摄影理论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摄影创作能力。因此,摄影是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美学素养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高校摄影课教学现状

从我国目前师范院校摄影教学现状来看,受多年来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倚重于知识传承,过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忽视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方法和价值观的引领;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造成学生拿起相机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拍摄,被动学习,自己创作的成分很少;或有些学生拿起相机漫无目的的乱拍,拍摄的主体不明确、构图不当、用光不准确等。

笔者从事摄影教学工作已有十余年,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数字化环境建设速度加快,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摄影课程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是适合摄影课程的并不多,作者通过在实践中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反思和分析,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作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去拍摄,目的明确。因此,摄影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最好采用项目教学法。

二、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对项目教学法开展了积极的探索。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有: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强调项目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在各学段、各学科中普遍开展项目教学。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的的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指导和引领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身体力行,积极开展项目教学,起到示范作用。摄影课程开课面广,开展项目教学,能对师范生起到更广泛的示范作用。开展摄影课程项目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对师范院校提高摄影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摄影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摄影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程教学生动、活泼、高效,使摄影课程成为学生最欢迎的一门课。

三、摄影课程项目教学策略

第一,建立项目小组。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兴趣、能力、性别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实验中,将学生分组,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出一名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各小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的安排与实施。

第二,选定设计项目。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景,提出以下几个项目供学生拍摄,和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出每个项目的拍摄目标、拍摄技巧和拍摄计划。

项目一,熟悉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操作。要求学生熟悉数码照相机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熟悉各种拍摄模式的特点,学会测光、曝光、景深的控制,白平衡、感光度的调整,前景和背景的选择,曝光补偿和各种构图方法的应用等。在摄影实践中,教师可随时给学生演练照片的拍摄技巧,学生也可随时检查自己作品的好坏。

项目二,校园风光摄影。经过全面观察,确定好拍摄的主体,尽量多提炼线条,选择拍摄的角度和背景,并重视人物在风景照片中的作用。风光摄影的用光依靠的是自然光的造型,一般理想的光线是逆光和侧逆光。

项目三,日出和日落摄影。日出、日落摄影的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当红日露出刚刚呈圆形时,正是拍摄的好时机,拍摄晚霞的最佳时间是日落前10分钟和日落后30分钟内。日出、日落时的光线变化快,变化大,曝光一般采用加减1档的梯级曝光法。取景一般以水平方向三分法分割画面,把太阳安排在画面的左上侧。最好使用带有长焦距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三脚架和遮光罩等。

项目四,花卉摄影。拍摄时,需要在摄影镜头前加上遮光罩,以免杂乱光线照射在镜头上。使用手动对焦,并将光圈开大,虚化周围的景物。花卉摄影最理想最常用的光位是侧光和逆光,雨后天晴的光线是拍摄花卉的好时机。花卉摄影最常用的构图非常饱满,可以让一朵花充满画面,也可以拍摄一片花卉。花卉摄影并不仅仅只是拍摄花朵,也包括叶子的摄影,加入蝴蝶、虫鸟之类的小动物,可使画面更加生动。

项目五,人像摄影。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有纪实性、专访性和服务性三种。人物摄影的拍摄手法有摆拍、抓拍、偷拍等。人像摄影的构图通常采用直幅构图法。直幅构图可以让被摄者的身体更大比例被摄入画面中,更加突显,而且比较自然。让被摄者的视线方向及动作方向多留一点空间,尽量美化人物。

项目六,体育运动摄影。体育摄影是典型的动体摄影,需要被摄对象在运动中进行拍摄,所以它比静态对象的拍摄难度大得多。体育摄影的相机体积要小、配备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镜头的口径要大。体育摄影的对焦有预先对焦法和自动对焦法,要有预见性和提前量。拍摄时应注意拍摄位置、拍摄点和快门速度的选择。

项目七,夜景摄影。夜景摄影的曝光方法有一次曝光法、多次曝光和频频闪光法。拍摄的题材有静态夜景摄影、动态夜景摄影、雨天夜景摄影、烟花摄影、冰灯摄影等。夜景摄影的最佳时间,是太阳落山之后,天空尚未完全黑透的时候,相机必须要稳定,慎用高感光度,尽可能使用广角。

第三,项目活动探究。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拍摄技巧,制订拍摄的计划,提前到拍摄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拍摄对象。然后通过查阅收集信息和资料,分析拍摄项目的特色,并提出可行的拍摄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与全班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咨询其他拍摄专家。

第四,现场拍摄及后期制作。学生到现场拍摄照片,利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制作,以弥补拍摄中的一些缺陷,再利用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Premiere,EDIUS)将静态的图像制作成图文并茂、声画相配合的视频节目。

第五,各小组成果汇报与师生评价。先由学习小组进行评析,每个项目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视频节目,介绍其拍摄思路、拍摄技巧、拍摄过程以及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汇报后,其他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结合照片实例,从取景、构图、用光、聚焦、曝光、思想内涵、构思、拍摄技巧等技术和艺术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拍摄作品。教师要指出拍摄作品的亮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分析照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评析使学生总结自己拍摄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摄影课程总结篇7

二、结果评价指向课程的最终结果,为课程质量做好检验

结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结果评价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任何教育最后的成果都是毕业生,所以关注毕业生的成效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综上,CIPP模式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它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将评价的范围覆盖到整个课程运行的全过程中,同时还注重课程实施的实际过程和效果。CIPP模式将评价与课程的方案和实施紧密联系,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反馈和改进方案,这对于整个项目课程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CIPP评价模式在商业摄影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商业摄影是高职影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商业摄影的拍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作为商业摄影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根据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流程,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重点对应课程的四个领域:即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准备、课程目标进行评价;②课程方案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价;③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④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展开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商业摄影课程开发的评价

我们与重庆金夫人婚纱摄影公司、重庆龙摄影公司等专业摄影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本课程在开发的时候,引入了企业真实项目,同时依托校内实践基地也开发一部分自建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也就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对于项目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课程目标展开评价。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背景评价,先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有无开设和开发的必要;然后检查与课程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人才需求报告、专家论证报告等,为课程的开发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做好准备。②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能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且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各项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表述清楚,可实时性强。课程目标的评价,如表1所示。

2.商业摄影课程方案的评价

课程方案是由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收集的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文稿、资料、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参、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课程纸质或电子资源、课程资料库等。此外也包括课程的教学团队、实训指导人员等。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即对以上资料资源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其合理规范、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商业摄影是与市场接轨非常紧密的课程,其课程方案中一定要体现市场新技术、新潮流、新风格;单个项目的设计要涵盖摄影市场的主流项目;各类教学资源和设备与市场发展同步,教学人员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等。商业摄影课程方案具体的评价项目和内容,如表2所示。

3.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的评价

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比如拍摄证件照、拍摄艺术人像、拍摄时装人像、拍摄写真人像、拍摄产品广告等,主要教学场地为摄影棚、户外拍摄基地,项目生产和完成过程即是教学过程。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且评价主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师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客户”(模特或商户)的综合评价。教师、学生主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方法、态度纪律等;企业人员和“客户”主要对单个项目,即作品进行评价。以商业摄影课程中“影棚写真人像”教学项目为例,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摄影课程总结篇8

1.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摄影摄像课程

讲授摄影摄像课程时,我们都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现代摄影构图》和《摄像技巧》进行教学,这种数字化教学方式的直观性,解决了传统教学教师用文字、语言符号或黑板勾勒轮廓,讲述只有他自己脑海里才有的图像或作品而学生无法感知的困难,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这种数字化教学方式的集成性、超文本性、交互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需携带更多的挂图只需带一张光盘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率更是史无前例的。

2.采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摄影摄像课实验

摄影摄像课实验包括现场拍摄创作实验和后期加工创作实验。对于摄影,过去现场拍摄创作实验所用的设备及材料是模拟照相机和感光胶片;后期加工创作实验是在暗房中利用扩印设备及相纸来完成。作为从事摄影摄像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新技术整合到摄影摄像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掌握新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为摄影摄像现场拍摄创作实验准备了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将后期加工创作实验由暗房改在多媒体网络室,由使用扩印设备、药水、相纸改为使用安装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多媒体计算机来完成,由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学生不必再为耗材而担心,只需抓住时机、抓住创作灵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把所学的摄影摄像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掌握前沿的摄影摄像数字技术,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二、摄影摄像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数字化

1.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试题库数字化

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试题库的制作、保存、调用的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编制成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试题库,并存放在计算机中,考试时只需学生输入考号即可随机调用试题。

2.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成绩评定数字化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使我们编制的《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库》软件通过计算机的自运算具有自动评定成绩的功能。当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自己的考号调出试题并答完试卷后,用鼠标在计算机窗口中单击“提交”按钮,计算机便立刻输出学生的考试成绩。

3.摄影摄像试卷存档数字化

摄影摄像考试包括摄影理论和创作作品两部分。数字化考试,由于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进行,学生只需将作品通过网络传输给教师主机,教师进行评析给出相应成绩后,将考生的作品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刻录在一张光盘上存档备案,实现“试卷”存档的数字化。而在过去,在对学生的创作作品存档时,摄影作品用的是相纸且大小不同,既占用空间,又容易损坏;而摄像作品用的是录像带,作品的调看与保存既费时又费力。

三、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效果

1.摄影课程教学数字化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教学内容表现手法采用对比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课件所用素材的精品化及网络摄影摄像作品的丰富化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精神,拍摄创作和后期加工创作实验不需耗材,使学生“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2.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提高了考务工效

由于《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库》软件,使考试整个过程都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运行,考试时间就是整个考试过程,考试结束学生考试成绩就自动运算并显示出来,改变了以往考试需从教师出试卷到印刷厂印刷试卷、再派专人管理试卷、考试结束再由教师评卷的漫长过程;改变印刷试卷造成消耗大量纸张和费用的局面;改变教师评阅试卷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的状况;改变存档试卷占有大量空间及查询困难的情况。总之,由于试题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考试工作过程简单化、人力物力投入最少化、考试工作所用时间最短化,从而使考试工作高效化。

摄影课程总结篇9

电子商务专业在中职学校是一新兴的专业,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高速发展,淘宝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商城日益成熟,然而商业摄影人才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完全是一片空白。学校与南昌大学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摄影基础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必修课程,为了适应电子商务领域的高速发展,学校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开设了摄影基础课程,该专业开设摄影基础课程不仅要给学生普及摄影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摄影器材,学习摄影技巧,更要让学生了解摄影在电子商务专业中起到主导地位,一张好的图片完全是一套成功营销方案的开始。但目前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甚至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教材选用问题,目前摄影教学教材种类较多,且没有一定的教学标准,如何合理选用教材就是一个难题,而教材选定后是单纯按照教材流程介绍摄影基本技术还是有针对性的取舍教学内容,甚至高于教材进行了有益尝试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是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该门课程教学课时都不多,我们面临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基础较差的现状,极易造成教学深度不够,或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摄影技术训练及艺术性培养的状况。加之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畏难情绪重,也易出现学生放弃学习的局面。

三是学校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规模数量有限,学生实习用的摄影器材从数量到质量都江堰市不宵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使用摄影手段表现设计作品时,在拍摄的过程中,往往对摄影的设备、拍摄条件、摄影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许多学校在开设完摄影相关课程后,都没有可供学生使用的摄影设备和摄影场所,这也是我们教师现在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四是教学与专业实训脱节,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还不懂摄影与商业的关系,不会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应用于电子商务中,且目前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摄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面对上述问题,本人总结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1.教材处理既要适应摄影技术发展的趋势,又要与专业学习相适应。

根据本人这几年大专班电子商务专业摄影基础教学经验发现,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并做好教材的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首要任务,我们所选的教材既要适应现代摄影发展趋势又要与我们的专业学习相适应。我们在教材选择及备课上可以对教学内容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1)减少传统摄影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于数码摄影技术的讲授。如:弱化传统摄影中传统相机与胶片的讲解,增强数码相机结构、成像原理、操作技术等方面知识了解,删除暗房冲印技术,增加数字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将一些专业图像处理软件与摄影后期处理相结合等。(2)偏重广告摄影技法练习,了解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的区别。我们开设该课程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摄影师,而是为创作收集各种素材,虽然也注重艺术创新,但不强调纯粹的艺术摄影创作。

2.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摄影基础课程在非摄影专业教育的教学中,往往是作为技术学科来讲授,之所以选择摄影基础作为科目的理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艺术修养。所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开设摄影课程的课时都不多,以我校为例,一般在40课时左右。这么一点时间,对非摄影专业的摄影教学来说,也很成问题,学生除了学习摄影的基础知识外,要想全面了解摄影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当前中职学校的摄影课程教学就是摄影技术的基础教学。

作为讲授摄影基础科目的教师,我必须要了解每个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过去已经了解的程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授课的进程和教学方法,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觉得课堂学习是有趣的。这时最的是要对教材进行详略、增删的处理,写出教案,做好课件,用一些视频素材来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凭着教师的讲授、技能和艺术修养把教材上的东西变成学生的东西,并从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相关能力。

3.创造条件,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摄影实训场所,甚至连实训设备都没有,设施设备的有限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础。另一方面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设备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备相机,培养学生的随手拍意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留心周围事物,捕捉有意义的画面。平时有任务式给学生下达课外拍摄创作任务,提出拍摄技巧和艺术构思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每练一次都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校外的摄影类竞赛,提高其摄影水平。近几年来,学生作品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摄影类一、二、三等奖,成绩突出。

4.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评价标准。

一套好的实训教学评价标准既是组织实训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的检测要求,没有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标准,实训教学的质量就无法保证。要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目标,将该课程的评价标准分解为一系列成阶梯的子标准并分配到各教学阶段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执行。

上述课程改革模式只是本人根据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发展而提出的。由于电子商务市场在我国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商业摄影人才需求仍处于不断发展中,中职学校为了使自己的课程改革能够和市场接轨,更深层化地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校企合作深入,才能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地动态调整调和设置,进行课程改革,这样学校才能培养长期受市场欢迎的人才,使专业发展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摄影课程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40-02

Experiment Study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ZOU Jingjing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program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need adequate practic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program setting, widening program content,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and rating and so on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otographic experiment program is improved.

Key words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experiment tea-ching; course setup

1 前言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动画以及工业设计等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摄影实践作为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高校摄影教育背负培养高素质摄影人才的艰巨任务,在摄影教学观念、思路和教学内容、方法上有待合理优化。”[1]随着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在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的比重逐步增加。在摄影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设立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对摄影实践的不同需求设置实验课程。按照教学需要和课程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将工科实验教学与文科验教学相结合,选择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专业的摄影器材以及镜头、灯光等附件价格昂贵,而且更新换代很快,一般学校的教学实验室无法配备先进高端的摄影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在数量上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一套摄影器材,实验课教学的硬件设施与摄影实验课程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多专业、多层次学生的不同课程需求,摄影器材与市场主流器材配置的差距以及数量的不足,都困扰着摄影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对摄影实验课进行优化设计、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设置优化

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对摄影和摄影器材一般都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开展课堂教学,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对布光、采光和影调还缺乏理论层次的认识。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使得学生对整个摄影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实验的操作过程是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的主要形式,将书本的知识转变为真实的体验。要增加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的分量,使理论知识与实验得到更好融合。

“传统实验项目多为验证式实验,教师的讲授方式也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兴趣,实验效果一般。”[2]在摄影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爱好程度、层次水平、专业方向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发展。在摄影实验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摄影实验室的灯光布置以人造光为主,光位和光质的研究与掌握必须要通过实际的训练,布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对于光的控制。在摄影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灯位,顺光、逆光、侧逆光等,加深对各种布光方法的应用。对经典布光的实际模拟训练和操作,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通过不同的用光手段,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对摄影的需要,开展区分教学。

3 拓展实验课程内容

根据不同的摄影实验项目,需要不同的摄影器材辅助教学,因此,摄影实验课程对教学器材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一般高校的摄影摄像实验室,摄影器材设备数量有限,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最大限度把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比如静物摄影大部分在室内进行,利用自然光比较少,多数是运用人造光拍摄,器材需求量较大,如灯具、反射设备、摄影台、脚架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静物摄影属于室内摄影,距离的变化对光照度影响很大,距离的轻微调整会引起被摄影物体亮度的变化,而人的视觉对光线亮度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往往会察觉不出这种灯距变化引起的照度变化,灯光强度很重要。

根据不同质感的静物选用不同的主光、辅光、背景光、顶光,当从取景器看,算是满意的,但冲洗或放置于电脑中一看,可能与预期的效果差别很大。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摄影器材的用途的理解,以及对摄影过程中光线运用、光圈和快门的配合运用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设计摄影器材制作课程,作为摄影实践内容的补充。比如通过制作小型静物灯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光线运用的理解,设计灯箱内的光源布局和强弱,并利用自己制作的灯箱作为辅助器材进行拍摄效果的对比,通过动手调整灯箱结构,更加透彻地理解摄影的用光原理。通过拓展的课程实践,更直观地掌握灯光角度、明暗、光源数量等因素对景物摄影的影响。

4 注重课外应用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实验课只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对有兴趣和需要的学生,可以将实验课程的部分内容设置为开放性实验,将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丰富摄影实验的教学手段。摄影实验室有良好的摄影设备及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设定实验的主题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如静物摄影、人像摄影、布光的练习等。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个性化辅导,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外和业余时间在实验室内或到户外进行拍摄创作和练习,并将作品交给教师进行比较和点评,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的学习,根据情况可举办学生摄影展,展示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如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组织学生多拍摄优秀的摄影作品,积极参加高校以及国内外各种摄影比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r,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以使课程所学知识得到实际的展示,并通过鉴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摄影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提高。

5 综合评价考核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部分,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好与坏,不能仅凭几张照片的好坏进行,那样很不准确。摄影艺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对操作者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在每一个实验项目完成时,要求学生拍摄两张作品,作为摄影实验的一部分成绩。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考核,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来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

1)课堂表现: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2)实验报告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课程综合表现:教师在摄影实验操作结束后,根据学生考勤、实际操作能力、摄影创新能力、团队小组合作情况等做出相对应的评价。

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在实验课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每个实验项目相关联。实验记录,实验教师亲自记载,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和最终效果;实验报告由教师命题,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过程的记录和结论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几种因素进行平均,得到学生实验成绩。考核是刺激学生达到实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

6 结语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是实验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和其他实验课程既融合又区别,总结自身特点,将专业性和社会性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高校摄影实验室,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分析每个教学时段的综合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有效组织教学,深入探索、拓展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完善的培养目标下完成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教学工作。探索工科实验教学与文科实验教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性,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人才,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点。

另外,要进行必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环境投资建设。“在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结构的教学设置,决定着教学效果。”[3]提高高校摄影实验教师的队伍水平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摄影实验室中专任教师为主,兼任教师为辅,建立一支合理配置、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对专职实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为他们提供理论修养的园地,给他们进行摄影实践的天空。”[4]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通过再次学习增长实验教师摄影的经验,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优秀的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学有益处,实验教师可以将大量的自身或他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总结更为通俗易懂的经验、窍门、感受等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04,10(1):83-87.

[2]柴h,刘萍.数码时代新闻摄影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8-10.

摄影课程总结篇11

我国目前凡是开设了影视节目制作、广播影视编导、影视传媒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影视摄像课程。据了解,当前不少学校的影视摄像课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定位使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情况是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理论教学,这使学生在能力的储备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作为一名影视摄像师,他所掌握的摄像技术必须是专业的,是能够解决影视摄像种种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完全定位于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仅把摄像当作单纯地使用摄像机,仅停留在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实用性层面上,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上,忽视了影视摄像人员应灵活地运用镜头,应该根据作品内容合理营造环境、光线、色彩等外部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时空创作,也忽视了对摄像人员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与手段的培养。

2.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通常情况下,影视摄像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是出现理论讲授抽象、枯燥不利于理解;二是实践操作滞后于理论学习,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难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三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方式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知识传授,单纯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保证每个同学对操作要领的正确理解、运用,要综合地运用技能技巧更加困难。

3.教学学时有限而导致实践教学薄弱。影视摄像课在课时数上通常安排50多学时,最多不超过70学时。而且这些学时数中包含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讲授通常占课时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一方面,对于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进行讲授,不能完全展开,造成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不全面、不系统;另一方面,实践操作的时间显然不够,这就限制了实践内容只能停留在一些较浅层次的操作练习上。

4.评价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实践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最大,考试内容主要以教材、讲义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题型主要以记忆性的客观题为主,而考查创新能力的主观题较少,经常出现诸如名词解释等陈述性题型,只需要考试前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不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更谈不上作品创作。

二、影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影视摄像决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技能与技巧的操作,它更包含着美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明确课程定位,进行阶段性层级式教学

影视摄像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对摄像机运用自如,对取景构图、运动摄像、光影造型等诸多环节把握精准,能艺术地运用影视摄像装备表现主题的艺术人才。

影视摄像的课程教学可进行阶段性教学:第一阶段是对摄像机充分了解,包括其构造、性能、特点,掌握操控器械的方法;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视画面在影视节目中的作用,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学习影视画面的构图方式和造型手段,了解利用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以适当的方式摄录具有美感的影像;第三阶段是理解每个镜头画面作为影视语言的意义,掌握镜头语言的表达特点与表现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摄像技巧和镜头语言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为了顺利实现这三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应选择“理论+实践”的层级式教学模式。课堂中的理论讲授必须是为拍摄实践服务的,课程教学应采取教、学、做同步进行的方式,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层级式递进原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更新课程内容,理论学习注重集体研讨

摄像本来就是一门形象视觉艺术,理论讲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摄像技术与艺术,能够根据影视画面主题的需要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但如何把生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清楚地阐释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呢?有学者认为“欣赏”水平的提高过程,是对摄像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加深理解的过程。 (宋丽泽:《浅谈高校电视摄像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设置》,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3期) 因此,可强化“画面语言”的教学功能,可根据授课内容精选的图片、影像作品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示,清楚地阐释其原理与原则。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视听同步和影视画面的时空观,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可让学生多看国内外优秀的电影、电视,以及一些从网络上获得好评的视频,还可以选看一些同学们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优秀作品,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案例。可将其进行片段加工处理,分别以一个故事情节、一组镜头、单个镜头,或一帧画面对影视节目构成元素与影视语言表述方法进行分解,有重点的分析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这些影视作品联系起来。同学们一边观赏,一边分析,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失败的教训,变抽象的理论讲授为形象直观的艺术作品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画面特性,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感悟。对于影视摄像师或其他创作者而言,将意念转化为意象并通过视听手段形成可视形象,是他们艺术价值、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的真正体现,而这些形象也将影响到观众对作品的观赏与理解。 (《影视艺术摄像》,刘荃、吴鑫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页)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摒弃了传统教师的知识中心和权威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与创作热情,学生在其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亦获得了提升。

3.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

影视摄像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该给予较充足的课时数,教学内容应包含有理论层次、技术层次与创作层次,使学习者在了解掌握相应理论的同时,通过综合实践,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像创作的理论与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创作阶段,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影视摄像实践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能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根据学生、设备、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一些动手能力与责任心强的学生选为组长,对这些组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根据小组的划分,除了一台摄像机作为教师在讲授时的教具外,将多台摄像机分配给小组长。首先让小组长按照教师的讲授进行相应结构部位的操作练习,掌握操作要领,这些小组长再作为“小导师”来指导本组组员的操作。

影视摄像课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虚、晃及综合运动等拍摄方式的基本要领及主要表现力理解后,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从技术层面来看,拍摄的首要要求就是“稳定”,除此之外,画面的水平线应尽量保持“水平”,推拉运动时速度应注意“均匀”,起幅、落幅和瞬间暂停时画面构图应“准确”等,这些摄像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功力需要学生多练才能实现。实践初期学生可能更多的是模仿优秀作品的拍摄,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学生能逐渐积累起拍摄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拍摄感悟。此外,实践教学的组织一定还要注意及时给予讲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将学生所拍影像集中展示,共同赏评,学生从多角度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审视,明确各自的优缺点,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制作影视节目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集体努力。所以在实践操作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际交流的能力,可在各阶段为学生安排一个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各小组独立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引导各小组成员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激励功能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无形的指挥棒,它将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发展、内心深处产生深远影响。 (张京平、陆基斯、王红兵:《“发展性评价”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9期) 针对影视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摄像技艺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水平,单纯地摆弄摄像机也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因此应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理解与应用,也注重学生的创作表达。新的评价体系应立足于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弱化课终的理论笔试,但也不可取消。原因在于影视摄像有自身的专业术语与理论体系,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是拍摄不出高水平的影视作品的。但理论考核应侧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鼓励学生用发散、创新的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另一方面,强化过程评价,将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作品纳入考核范围。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看到拍摄的亮点,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拍摄中的不足,相互借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种做法使考试不再是停留在鉴别层面,而真正实现了激励与反馈的功能,鼓励学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获得更好更高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相应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

摄影课程总结篇12

情境导入,是黑白摄影课在实践指导中导入课题的有效方法。它以情趣和谐的课堂情境为主线,使得活动课堂氛围活跃、轻松、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活动得以协调。在《黑白摄影》第一节课程结构介绍时,指导老师设计了以下这样的开场白: “××学校××班的同学们,欢迎你们通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黑白世界。你们已经告别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里一切还原为黑、白、灰三色。在我们的活动中。有一间魔法屋,住着一位老巫师,姓陈(作自我介绍),将指导你们学习黑白魔法和摄影巫术,并带领你们到森林里去施放法术(外出摄影)。为了考验你们对法术的运用是否灵巧,陈老巫师将把你们一一推进魔法屋的黑暗深渊(暗房操作)。同学们只有熟练操作、团结互助、勇于挑战困难,才可能战胜魔法屋的黑暗、恐怖,迎来光明,收获成果,感悟成功”。

通过以上的导人,或把此情节编为一童话故事并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漫进行播放,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课题的同时也巧妙地作了自我介绍。因此,创设了情趣诙谐的课堂情境,出其不意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黑白摄影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讲授摄影历史时,指导老师让学生联想电视广告“能听到的历史――留声机;能看到的历史――摄影;能品尝到的历史――国窖五粮液”。从而引发出“能看到的历史”――摄影的历史,让学生在广告的情境中自然地了解摄影的历史,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只要听到国窖五粮液的广告,就自然地联想起摄影指导老师介绍的摄影历史,知识在联想中得到了潜移默化。

二、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是黑白摄影课在实践指导中实施的重点指导方法。它通过创设情趣诙谐的故事案例,或讲述以往黑白摄影活动中有趣、生动的案例,引发出知识点,把难记难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复杂的黑白摄影基础知识故事化、情趣化、简单化,学生掌握得又快又好。指导老师在讲授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主要区别时,创设了“猪的冤案”这一案例:一辆风驰电掣的汽车把一头横穿马路的猪给撞倒了,一名摄影爱好者刚好在场,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了这一瞬间,拍摄下了整个过程,猪的主人将此交通事故上告法院。’法官根据收集到的事故照片,在两种结果中徘徊:是车撞猪呢还是猪撞车?法官为什么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实际上就是他没能了解手中的事故照片是用传统相机拍摄的还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各抒己见,指导老师最后作总结给出答案:车撞猪――用传统的胶卷相机拍的,猪撞车――用数码相机拍的。因为,在后期制作中,数码摄影可以通过图片软件对图像进行修改,千变万化,而胶卷的后期处理变化少,冲洗后的胶卷本身就不能改变。这就是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主要区别所在。如此一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只要想起有趣的“猪的冤案”就自然地想起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主要区别。因此,案例引导这一指导方法可灵活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轻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师生的互动。

三、联想对比

联想对比,是黑白摄影课在实践指导中常用的指导技巧。它通过联想把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差异进行对比,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化为情趣、形象、易懂的图片、故事情节等,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比如讲解“景深”这一摄影专用术语时,如果照本宣科,“景深”的解释是:镜头对准的主题前面及背面的最清晰焦点的范围。学生一下子是很难理解得透的。指导老师将“景深”用简略的语言概述为:景深就是指相片的清晰度,或是色彩的浓淡度。“景深”深,即是相片的画面清晰,色彩浓; “景深”浅,即是相片的画面朦胧,色彩淡。这就好比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的“情深深”如何深,“雨蒙蒙”怎样蒙。通过这一形象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联系点: “景深”深是色彩浓,“情深”深是感情深; “景深”浅是色彩淡,画面朦胧如“雨蒙蒙”。这样, “景深”这一专用术语的解读就情趣、形象、生动化了。学生在情趣的联想对比中对“景深”的理解也自然地深刻化了。

生活中有共同联系点的事物很多,只要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留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这种指导方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得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去。

四、图例赏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