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学习经验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4-24 12:29:31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

0引言

高校的传统实验教学以“固定的课时、固定的实验教学形式、固定的总结性评介方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高校应不断探索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合社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给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影响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2011年引进我国以来一直被教育工作者研究实践着并取得不少成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是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资料来实现对知识的初步学习,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组织设计课堂活动,扩展学习内容,通过问题的探讨,分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内化知识,提升认知。这种翻转了传统教学流程的模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拓展了学生思维,延伸了学习时空,照顾到个体差异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包括的内容很多,没有适合于各种情况的教学模式[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环境、课堂活动、评价体系等。教学微视频等学习材料、信息技术工具、交流平台、实验条件等学习环境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学习并能为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导,鼓励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对学习内容初步内化是进入课堂学习的前提。课堂是翻转课堂的主阵地。对学生最有益的改变不是在课前的学习,而是在课堂活动中[2]。教师需要在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了解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3]。除了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的监督帮助,还要有明确合理的评价体系督促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受到环境、过程和结果等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4],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优化影响因素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在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是教育技术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涉及硬件、软件和网络工程等实际操作,强调互联网最新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由于目前网络技术实验课时不足,学校经费有限,实验设备更新缓慢。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的讲解固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按既定的实验步骤操作,被动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完不成操作内容,实验报告在课后“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造成部分实验报告雷同。这种教学模式古板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解决目前困境。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应注意虚拟技术与真实实验环境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1虚拟技术与真实实验环境相结合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之一。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视频,还需要提供实验操作环境。实验操作技能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掌握,仅学习资料与操作视频的堆积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5],必须有实验操作环境配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效果。网络实验环境需要两台以上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搭建一组实验平台。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实验设备投入不足,以前一般3-4人组成一个实验学习小组,因实验课时有限,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在网络实验中需要硬件连接、软件安装、删除、重置等操作,频繁的插拔、删除对网络设备带来损坏,使学生做实验时畏手畏脚。引入虚拟机技术可以很好弥补了实验条件不足问题[6]。利用VMareVSphere套件构建虚拟化服务器连接校园网。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意终端,用自己的学号与密码登录进入虚拟实验环境,进行WWW、DH-CP、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实现不同之网之间的安全互访等实验操作练习。实验操作完成后只需一个命令就可以恢复到实验环境的初始状态。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中大胆操作,不必担心实验材料的消耗,可以反复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熟练并通过设定问题来检测是否已经具备进入实验室进行实物操作的能力。通过检测后,预约到实验室进行实物操作,达到对虚拟环境的现实场景的回归。虚拟技术与真实实验环境相结合,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环境。

2.2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前线上线下的学习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因为学生的疑惑无法得到立即有效的解答将会影响学习效率[7]。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收集的信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网络技术实验中“WWW服务的配置”这一实验项目可以分解为IIS的安装、WWW站点的建立、局域网中Web网站的访问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视频在课前完成这三个基本问题操作练习。教师通过技术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会完成情况及问题所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开展基本操作比赛,巩固练习,在完成练习基础上给出进一步的问题:在IIS中添加更多的Web站点,包括多个IP对应多个Web站点,一个IP地址对应多个Web站点、多个域对应同一个Web站点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操作,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问题的设计有明确的指向性[5],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知识进一步内化。

2.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为翻转课堂提供保障

传统实验教学的评价一般是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评价滞后且不够全面。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应有学习伙伴及学生自身。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确保学生完成课外的翻转课堂活动[3]。翻转课堂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流程,教师要在各流程设定明确任务并有相应的评价及时地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8],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督促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如学生课前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实验操作情况,课中以小组为单位的操作比赛,课前课中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课后实验报告的撰写等评价元素,占实验总成绩的70%。实验总结性报告与学期末随机抽题的综合测评操作考试占实验总成绩的30%。日常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期末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实验过程,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3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能有效地扩展学习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注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与实现条件,恰当合理运用,有效实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69-72.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3]李赟,林祝亮.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2):82-87.

[4]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2016(1):59-63.

[5]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在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6]汪小会.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3):66-68.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2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均衡发展机会,为改善农村落后教育现状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提高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2、顺应国际教育潮流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效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在《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中提出,美国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增加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而是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性融合,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创新的能力。美国针对国内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目前也在致力于制定有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效益评价、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顺应了国际化教育潮流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巩固发展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迎头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水平。

3、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验,有的在某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学数学“几何画板”的整合等等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的实验在深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大多都是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种特定教学环境,或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将突破现有局部、零散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课堂上,并且为每一节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网络优势,促进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效果和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和学生应用难的问题。

4、实现全市优质资源整合的需要

为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保证资源应用的实效,**从年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主要以建设网络站点服务器为主,建设方式主要是购买厂商的成品资源库,在县域或校园网范围内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全市通过招投标形式先后采购了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北师大、翰林汇、中基网络、中教育星、清华同方等十几套资源库。第二阶段是2002-2004年,以承担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资源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以中心站点辐射12个县市区分站点的分布式存储管理资源库,组织发动全市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大规模的自制教育资源活动(自制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上课用的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例、论文和学生各类电脑作品等等),初步实现了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标准的自制资源积累,校本资源累计达到11.2万G。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为切实提高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复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自学资源和学习指导,启动了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实施方案。该课题实验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为全市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5、发挥我市信息化环境优势的需要

**市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2004年建成千兆骨干教育城域网,形成全市教育信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各种功能应用服务的信息枢纽。全市90%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或ADSL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建成市级达标校园网896处,占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51%;全市中小学现有计算机14.5万台,学生用机达到10人一台,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全市现有多媒体数字投影教室3618个,占全市班级总数的16%。2005年,**市委、市府又把“农业、城建、教育”列入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三大品牌,如何发挥现有信息化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是我们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依据新课程教材,分学段分学科的主题资源网站,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三、理论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建设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设主题资源网站就是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发现去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建构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联系”与“思考”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建设应用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如:人本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学习条件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暗示教学理论……等等,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成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主题资源网站群。

2、通过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基本课型,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和规律。

五、研究内容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是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一个主题教学网站,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务求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性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3、主题资源网站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机制的研究

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统一管理平台,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实行重大工作项目管理,并逐渐形成我市资源建设新机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4、子课题研究方向

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常态教学课型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新课程评价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的管理机制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其他相关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统计法等。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

总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子课题申报,确认实验学校承担的子课题。组织实验的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2月)

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组织相关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开展优秀主题资源网站、优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等评选活动,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资源网站和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编写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规范,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总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子课题,总课题组向省电教馆、中央电教馆申报,由省、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体系;

3、编辑完成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使用规范;

4、形成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九、实验经费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3

1.确立现代城镇小学生活习作教学理念,促进习作教学信息化,利用网络整合的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创设有利于习作教学的网络情境,优化习作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简化网络评改作文的操作步骤,探索其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型模式与先进方法。

2.依托教育博客网研究并制作与作文课程相结合的网络教材、班级或学生习作主页。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4、探寻更广阔的作文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代意识。

5、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高情感和高认识协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网络作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指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习作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界已经不是空白,为此我们将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部分精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拓展、延伸,以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将预计在构建网络环境下习作教学的基本模式、网络习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网络习作评改方式、网上作文的展示方式以及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争取取得重点性的突破。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1.人员结构:该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语文教师,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曾参加2008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部级远程培训,并在当年的培训中担任本县辅导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的荣誉称号。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投资6万元用于资源库建设,现有音像资料、软件1000多套;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上网浏览等。应该说在设备上,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组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晓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男: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六、主要研究阶段和阶段成果形式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4

当前以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强有力工具[1]。社会新形势下,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对高等教育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由原来的单一教育变为了教育+互联网模式。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网络学习平台发起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席卷全球,开启了高等教育教育全球化的新征程。同时,2013年国内也有自己的MOOC平台,例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MOOC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旨在构建全新的、更公平的教育新模式。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突破了学校围墙,国家疆域,促进教育全球化的知识网络共同体形成,实现知识共享。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顽疾,比如,没有规模限制,注册率虽高而课程完成率低以及师生间交流少等问题,使得它的教育效果饱受争议,且很难得到改观。MOOC继续不断改进,并进入了后MOOC时代。2013年,相对于MOOC,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Fox教授提出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不同于MOOC一个课程注册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特点,SPOC采用精细化教学,授课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内的在校学生,对学习人数也进行了限制,一般限定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机会,以期提升学习参与度和课程完成率[2]。SPOC吸收并传承了MOOC的先进思想,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上课形式多采用线下传授和线上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现行课堂的有效翻转,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近几年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步被国内教育者们所接受,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3]。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方法,通过SPOC利用MOOC诸多平台教学视频音像资源,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与主动学习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考取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在以往的该课程学习中,师生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取得的成效甚微。具体表现有:期末考试一个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集中在60~75分之间,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及格就好的侥幸心态。学生的网络规划能力依旧薄弱。另外对学院毕业生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在网络技术方面就业的学生人数相比较软件工程方面就业人数差别较为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学科自身的市场因素外,反省自身,不难发现,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学生对所开课程性质认识不足。由于学生每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较多,大多学生疲于应付获得课程学分,而无暇去思考所学课程的目的,不知道为何要开设这门课,不多去考虑学了该课程能获得什么样的必需技能和以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大多教师在讲课时,多注重于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很少和学生进行该方面的交流。因此,学生从课程开课时起,就缺乏对课程学习整体规划和职业技能规划,难以树立正确思想,学习兴趣低。(2)学生轻视课程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做实验时,仅能照搬实验手册中的命令,而不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课程综合性实践较少。(3)学生课前预习较少,大多寄希望于教师上课讲解。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不能满足随时随学习的要求。上课课程内容较多而老师每次授课时间有限,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进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由于师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程度不一样,往往出现师生思维不同步,这种授课方式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效果甚微。学生不能很好消化教师上课所讲内容,课后的复结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4)传统课堂学习没有可重复性,无法实现重新学习;学习进度固定,不太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高层次学生和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均带来不便。SP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解决以上传统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将线上SPOC与线下课堂学习进行细致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授课内容多、学习时间空间有限、实践性较强所存在的问题。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2010年以来,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网络技术,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原来开设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类所有专业学生增开了一门网络方面的延伸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着重以思科、华为设备为背景的网络技术详细知识讲解与设备配置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力。期待借助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特色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受人才市场欢迎的网络技术中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不必再经过社会上IT培训机构培训,节省学生的时间成本和财力。在此教学过程中,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对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分享对该课程的一些教学经验。

2.1SPOC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建设

SPOC平台是师生学习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平台本身的建设至关重要,平台本身要具备诸多功能可扩展性。经过多方认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最终采用的是超星公司的泛雅技术平台,如图1所示。此平台链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学系统,班级安排同步于教务处的学生选课系统。当选课人数大于20人时,平台上相应班级及学生名单自动生成,无需教师手工编排录入。另外,从功能应用上,有上传文档、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等,另包括学习资料、资料共享、在线讨论、在线章节作业测试、学生管理、成绩管理、在线考试等等诸多功能,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在每学期课程初始,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泛雅平台的操作流程。另外,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教材资料、试题资料与教学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课堂组织方式也与别的学校或网站上的MOOC和SPOC教学有3点不同,第一,每个教学视频不是以十几分钟短小精悍讲解某几个知识点为主,而是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教师以往上课的整堂课视频。视频长度与上课章节同步。第二,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授课视频里大多是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使用网络仿真软件对所讲理论的动手验证。讲解内容详实,易于学生理解。作为补充,也会在平台上给学生一些来自著名MOOC平台相关课程的视频资料网址链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了这样完备详实的课程资料,只要学生肯花时间,完全有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大部分知识。为教师课上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第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属配套的华为网络实验室上课。由于设备数量所限,采取小班授课,每周3个课时连上(1个理论课时+2个实验课时),每次上课的班级人数不超过42人。恰当地采用SPOC+翻转课堂,使得授课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开课第一周,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项目小组分配,每小组7人,以方便学生交流互助学习,演示网络实验时进行小组合作。

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要取得成功,首先离不开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设计。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点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际情况加之查阅文献,笔者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如表1所示。(1)课前。教师将下节课要讲授的章节知识点和视频资料,PPT资料及上课要演示的实验项目,通过SPOC平台或者QQ群给学生。学生上课前提前观看视频,阅读上课要讲的课本资料,并动手尝试用网络仿真平台(EnterpriseNetworkSimulationPlatform,eNSP)做相关的网络小项目实验。所布置的上课要讲的演示实验,采用上课时教师演示或者让学生演示的方式进行,演示实验不事先指定分配,而是上课随机点名学生演示,演示成绩为该学生课堂表现加其所在小组表现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算)。学生也可通过在线讨论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获得帮助。(2)课中。师生双方围绕课前教师所提供的视频,预习测试题、实验案例等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章节重难点和学生所存在的知识疑点进行解惑答疑,并在此基础上,有序地进行章节知识拓展提问,与学生交互式研讨。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思维的训练。接着,教师对本堂课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用相应同步实验进行网络技术理论知识验证与剖析,或让某小组学生代表进行实验演示,并对回答问题或者实验演示的学生或者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平时成绩记录。快下课的时候,布置下节课上课所讲章节和视频资料。(3)课后。SPOC的优点之一就是能进行课堂重现。课后学生如果对课堂上所讲知识点仍有疑问,可以重新观看章节教学视频,以加深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也可以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下交流,分享学习感悟,以完成课后网上作业。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并总结本次课中学生所提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必要时也需写授课心得体会,并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学习中反映的课程意见对教学内容或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另外,在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在课程的每一次课中都采用翻转课堂方法,而是根据章节知识的难易度,在重点章节和知识难点上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师讲课方式。但上课前仍要求学生预习观看SPOC教学视频资料,这一点对顺利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很重要。

3对SPOC+翻转课堂的思考

依据上述计算机网络SPOC教学模式,近几年培养出来的受到互联网企业青睐的网络技术方面高质量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不过,以下是笔者在实施后的一些经验与反思,主要包括一些非技术性思考和技术性思考,以期通过不断总结课程经验,使得教学方法至臻至美。

3.1非技术性思考

当今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国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迅速增长。互联网时代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互联网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同性和可行性。另外,构建互联网学习所需财力、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也已不是主要问题。因此,SPOC+翻转课堂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师生要有教育理念上的真正转变。大学接收的是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学生,要让他们一下子转变成主动学习方式,可能不太现实,这需要时间。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教育学生要从思想意识上和教师保持真正的意识认同性。强调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同等重要性。思想上的统一,是保证自主性学习成功的前提,是新的教育方法成功的前提和动力。

3.2技术性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教育方式,SPOC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除了本身专业课程知识以外,也要熟悉网络教学平台、掌握网络教学技术。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际上扮演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角色。因此,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带来了新挑战。针对课前和课中,对学生而言,课前知识的预习工作量较大,要求提高。而对老师来说,课中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讨论式教学时,讨论何种问题?如何找到有足够内涵、深度、广度的可讨论课程内容?讨论问题时,是使用启发式讨论还是使用通过提问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的验证性讨论?针对某个问题,用的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都要有所选择。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思维训练,从课堂问题探讨中,提升思维习惯与创新型思考能力。以上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课堂应变能力,带有较高的技术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一定创新、批判式思维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强调自主化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要用合适的机制去督促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除了传统的通过成绩测试手段外,还需要采用何种评价衡量指标或者量化指标,需要笔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4结语

实践表明,将SPOC+翻转课堂混合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后,优化了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学习的本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交互式学习、探索、协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下一步的工作,针对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要扎实落实,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具有高质量特色的课程教学经验。总之,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教学新方法,是对传统教育融合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时代先进科技的教育方式的创新,对现行高校本科教学工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期待这种教育方式,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校高等人才培养方式有所贡献,使得我国的教育尽快步入现代化,能尽快从传统的“教育+互联网”走向“互联网+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岚,叶育鑫.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7(2):7-9.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5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6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内容与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按主题把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各实验教学和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7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教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89-02

一、引言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以及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将信息技术逐渐融合于教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研究性教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正在我校实施专业研究性教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作者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并结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了一套适合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模拟电子课程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其他资源,结合学院提供的数字教室,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过程是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任务如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验证、实验结果汇报等,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课上布置的讨论题目和课下自学遇到的各种问题等,还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或者设计等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面小节作者将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提高和对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很有帮助的几个方面做详细叙述。

二、专题调研

学生学习一门新课常有如下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这门课主要学什么?”为提高学生学习模拟电子课程的兴趣,该课程开始前布置电子技术发展与应用大综合课题供学生调研并撰写报告,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调研,如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电子技术在通讯方面的应用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总并制作成课件由一人讲台上汇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有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许多学生反映模拟电子课程入门难,主要难在对“陌生”的半导体器件的学习上,因此在第一章半导体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二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三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场效应管类型、型号及参数”等几个专题调研,通过学生课外搜集汇总相关知识,加深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使其尽快熟悉半导体器件,并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器件。

各种实用模拟电路大都由集成运放组成,为加深学生对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模拟电路的能力和设计模拟电路的灵活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布置常用集成电路器件识别、适用范围及引脚辨别等调研课题。学生在使用集成运放做实验和设计电路时可以很快入手,至少不会再出现不知哪个引脚接输出、哪个引脚接输入等简单问题。

三、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模电”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学生平台主要有教学资源、课程学习、教学互动三大部分。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典型例题解析以及各种相关的视频和文档学习资料等,课程学习主要由课程讨论、常见问题、课程作业等,为了合理规划教与学两个过程,作者又创建了教学互动栏目如图1所示。教师平台则多了课程管理、课程建设等对课程的维护和设计等项目如图2所示。

模拟电子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自如,另外还可以将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等各类学生参与的活动适时地展现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与教师进行再学习及教学反思。前述各个专题调研的总结作业以及后叙实验仿真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栏目提交如图1所示,教师批改后可以给出成绩,该平台可对学生平时作业成绩统计汇总,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课程讨论使得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晓学生的疑问,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常见问题汇总并在网上答疑。模电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平台下的课程讨论区见图2。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现互动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模电”课堂讨论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方式,对于复杂的前后关联的综合问题,分步骤让学生讨论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典型重点问题,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在黑板上解答,其他学生对照查找问题;对于某些重要但是不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老师事先给出的问题提前预习,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再提出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讨论解答。

五、课内课外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工程素质培养和实践环节训练,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我们学院创建了结合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数字教室即创新学堂教室,该教室除进行课堂教学讨论外,还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机动灵活的添加各种软硬件实验、电子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教室采用大六角桌并配备实验仪器等,学生既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进行仿真实验,也可以进行操作实验,如图3所示。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再然后是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的仪器仪表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进行对照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则是操作实验并与前两项结果进行比对,如此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不同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也略有不同,例如,为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相关元器件的熟悉,学期开始将一些元器件发放到学生手中,作者在第一章半导体器件讲述中,让学生从中拿出对应的二极管、三极管等进行认识和识别,再结合专题调研让学生对不同类别、不同种类的器件更加了解,通过做作业题掌握其工作原理,再通过Multisim仿真验证,学生则对各个环节的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在网络平台上讨论,如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加快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步伐。

六、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渐融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创新层出不穷。本文作者参考“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根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自己的授课经验、所受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一套适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重促进。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86-02

有人把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总结为:①用户思维;②简约思维;③极致思维;④迭代思维;⑤流量思维;⑥社会化思维;⑦大数据思维;⑧平台思维;⑨跨界思维。其实这些思维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实质。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应是随着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正是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处理速度的加快,诞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民主化和用户至上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与传统产业模式结合就会带来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最终获得新的发展活力。这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的教育行业和传统课堂教学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将围绕这一理念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产生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一、地理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2013版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尽可能支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根据企鹅智库2015年5月5日发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九大传统行业在线经济转型报告》的调查显示(图1)超过一半的人对传统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为一般,城市不满意的比例总体大于40%,而且城市满意度比农村满意度低。那么传统教育的痛点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同样的调查显示(图2)传统教育行业排在第二位的痛点是课程枯燥、互动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比例都超过了30%。这反映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尤其是不能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也表明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所以缺少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根本不存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进行思考。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储备状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尖叫”的课堂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互动的热情,产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所以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像厂商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能牢牢抓住消费者那样,课堂上教师如能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为重点,这样的课堂或课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位学生。

二、“互联网+”推动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开放式初中地理课堂。比如在对人教社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盘点2013年中国的自然灾害,通过图片、视听等多媒体资料带领学生回顾梳理他们所了解或亲身经历的各种灾害,最终整理出如图所示的2013中国自然灾害盘点图。借助盘点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时就可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突破课本教学素材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世界”和学生自身经历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丰富素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将不同时空的灾害整理成盘点图,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我们知道:“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有效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教学形态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助力地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地理课程开放性表现之一。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就是要求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的时间,学习空间也应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将互联网技术跟教育结合就能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因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加之普遍存在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位置、空间距离、空间关系)的感悟能力差、“心里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较大的问题,学生会难于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这一特点,也就影响了他们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学习和掌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技术条件,发挥它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聊天工具能将全国乃至世界的人迅速汇聚的媒介功能。首先由教师或学校层面组建有关“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群组(包括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并由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然后来自不同区域的同学通过聊天交流、晒照片、写微博等方式介绍本区域自然景观、饮食文化、气候变化、农牧特产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方便其他区域的同学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验,减少“心理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整理得出我国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大的基本特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界线和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特征等知识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开好头。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不仅能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培养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借助在线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甚至未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IT技术的变革,加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望推出智能化学习系统。总之,互联网技术+地理课程教育将使地理教学的时空无限拓展延伸。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样,将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技术优势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初中地理教学的许多新变化。以上几点就是笔者根据一线教学感受做出的总结,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0

2写好实验报告,学会归纳总结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是让学生牢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目前同学们的实验报告来看,大家只是将实验课本上面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等进行了简单的抄写,却忽略了详细分析实验现象、计算实验结果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性,这就使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中书写以下详细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讨论,其中着重强调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问题讨论的重要性,并将每次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记录到平时成绩中去。经过实验报告书写的锻炼,学生对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对实验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增强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将实验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1

关键字: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51-03

为了促进高师生转变传统落后的学习观念,引发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的变革,培养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项目组以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学习技术、典型个案,网络化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与新经验,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3月,该项目被列为校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同年7月,项目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研究背景

1.新形势要求高师生具有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高师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化学习能力对于高师生而言尤为重要,是高师生毕业后“带得走的能力”,是关乎其终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1]

2.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堪忧

项目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高师生缺乏网络化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树立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淡薄。第二,或者没有掌握支持网络化学习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ICT技能支持网络化学习,即转化为学习力。第三,只注重自主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Web2.0技术融入学习共同体。[2]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3.网络化学习方兴未艾,相关学习理论、理念和技术亟待系统梳理

项目组在多年的课题研究、教研教改和自身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化学习技巧、经验和典型个案,亟待进行系统梳理和提升。

二、研究现状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弊端:

(1)对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到位,未能厘清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和学习技术,开设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课程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这类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课程。

(2)教学实践中,没有从系统论和课程群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课程群,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高水平学习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成果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项目组确立了“理论分析—理念确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推广”的研究思路,在理论探讨、教改实践、学习平台与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探讨

(1)厘清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和教师新角色,建构了独特的网络化学习理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与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的经验技巧和典型个案。

发表相关论文9篇,其中《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提出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总结了相关经验技巧。《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从时代需要和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并提出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等层面加强修炼,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并建立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3]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梳理了21世纪国内外新涌现的学习理念,包括“学习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连通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新建构主义)、“搜索就是学习”、“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我们—所有人—学习”(混合学习与泛在学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包括“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学习是幸福因子”、“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四个融合、四个结合”、“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等。论文提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4]

《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以禅学视角提出了网络时代学习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静止和显性化的学习;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流动和隐性化的学习;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活化的学习。论文结合学习的三重境界讨论了容器学习观、连通学习观、显性知识的学习观、隐性知识的学习观和泛在学习理念,以增进人们对网络时代学习的多角度理解。[5]《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讨论了支持高效网络化学习的三大“平民技术”:教育博客、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程(数字故事),并总结了它们为网络化学习带来的成效:教育博客能够以低门槛构建“知识网”,以低成本编织“人际网”和以低消耗进行“知识推送”。网络公开课则能实现零投资的高质回报和零移动的全球定位。而微课程则实现了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时间与大智慧的结合。[6]

《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讨论了博客作为网络学习利器的作用,总结了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技巧。[7]《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提出了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新概念,讨论了其理论基础、意义、运行机制,并且给出了一个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案例。[8]《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梳理了七大主体隐喻及其学习观,并且指出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正逐浙成为学习理论研究的共同基础。[9]《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数字桥梁”的必然性和角色内涵,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新时期教师角色和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10]

(2)建构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总结了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学习方式转变与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11]《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界定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的新概念,并且提出了六条培养对策和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准确定位课程,建设课程群;加强教学示范性,打造实践教学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能力培养;形成“三阶段、多渠道、系统化、全程式”的培养模式;以核心能力培养带动其它能力,以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12]

(3)厘清了高师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思路,总结了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ET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创新经验。

(4)厘清了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途径、对策、方法。

2.教学改革

(1)分层课程体系打下能力培养基础。项目负责人2008年、2009年在南京大学访学期间,全面考察了部级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成功经验,整理、汇集了相关教学资源。之后,项目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成果,面向非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公选课,并且改革《学习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提升为主干课程)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策略融入课程教学,提升了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2)“以赛代练”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项目组组织了四类大学生学习竞赛,即广西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校内选拔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计信学院选拔赛。

(3)“专题讲座”引领发展方向。项目组开办了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专题讲座,例如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亚洲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参会汇报等。

(4)“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发展学习指导中心。项目组创建多个教学博客和博客圈,以实际行动倡导并引领高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项目组指导了学校计算机协会、教育技术协会、网络信息安全协会等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社团,并且评选和表彰了教育技术系年度“学习之星”,为大学生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氛围,取得显著成效。

3.学习环境建设

(1)开发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Flas制作》、《网页制作》等网络课程和系列示范性课件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2)搭建高效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虚拟学习社区。利用开放网络资源,打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三个博客学习平台和《学习科学与技术》、《IT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博客圈,建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3-6年,受到高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3)深度参与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项目组参与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和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的设计与建设,将项目组的网络化学习新理念和相关成果融入平台建设,为项目的教改实践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环境。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建构相关课程群,使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平台与载体。项目从系统论和课程群的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师教育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群,从而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生成与发展。

第二,将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高师生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网络化学习的创新探索。项目在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念重塑、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技术总结、学习资源开发、学习环境创设、学习平台打造、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创新方面,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并且提出了基于平民技术的网络化学习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实践创新方面,建构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项目研究关注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将学习环境的建构由教师预设的理念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进而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和维持。

五、项目研究的人才培养效益

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项目组主持的课程教学、学科竞赛、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2][3]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36-38.

[4]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22-25.

[5]张霞,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93-95.

[6]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163-165.

[7]黄彧,郑小军,杜英俊,陈凤.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J].中小学电教,2010(9)下:3-4.

[8]郑小军.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8):54-57.

[9]杨满福.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10(2):11-15.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2

1.新形势要求高师生具有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高师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化学习能力对于高师生而言尤为重要,是高师生毕业后“带得走的能力”,是关乎其终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1]

2.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堪忧

项目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高师生缺乏网络化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树立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淡薄。第二,或者没有掌握支持网络化学习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ICT技能支持网络化学习,即转化为学习力。第三,只注重自主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Web2.0技术融入学习共同体。[2]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3.网络化学习方兴未艾,相关学习理论、理念和技术亟待系统梳理

项目组在多年的课题研究、教研教改和自身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化学习技巧、经验和典型个案,亟待进行系统梳理和提升。

二、研究现状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弊端:

(1)对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到位,未能厘清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和学习技术,开设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课程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这类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课程。

(2)教学实践中,没有从系统论和课程群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课程群,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高水平学习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成果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项目组确立了“理论分析—理念确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推广”的研究思路,在理论探讨、教改实践、学习平台与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探讨

(1)厘清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和教师新角色,建构了独特的网络化学习理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与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的经验技巧和典型个案。

发表相关论文9篇,其中《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提出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总结了相关经验技巧。《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从时代需要和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并提出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等层面加强修炼,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并建立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3]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梳理了21世纪国内外新涌现的学习理念,包括“学习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连通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新建构主义)、“搜索就是学习”、“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我们—所有人—学习”(混合学习与泛在学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包括“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学习是幸福因子”、“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四个融合、四个结合”、“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等。论文提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4]

《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以禅学视角提出了网络时代学习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静止和显性化的学习;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流动和隐性化的学习;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活化的学习。论文结合学习的三重境界讨论了容器学习观、连通学习观、显性知识的学习观、隐性知识的学习观和泛在学习理念,以增进人们对网络时代学习的多角度理解。[5]《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讨论了支持高效网络化学习的三大“平民技术”:教育博客、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程(数字故事),并总结了它们为网络化学习带来的成效:教育博客能够以低门槛构建“知识网”,以低成本编织“人际网”和以低消耗进行“知识推送”。网络公开课则能实现零投资的高质回报和零移动的全球定位。而微课程则实现了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时间与大智慧的结合。[6]

《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讨论了博客作为网络 学习利器的作用,总结了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技巧。[7]《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提出了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新概念,讨论了其理论基础、意义、运行机制,并且给出了一个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案例。[8]《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梳理了七大主体隐喻及其学习观,并且指出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正逐浙成为学习理论研究的共同基础。[9]《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数字桥梁”的必然性和角色内涵,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新时期教师角色和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10]

(2)建构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总结了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学习方式转变与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11]《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界定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的新概念,并且提出了六条培养对策和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准确定位课程,建设课程群;加强教学示范性,打造实践教学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能力培养;形成“三阶段、多渠道、系统化、全程式”的培养模式;以核心能力培养带动其它能力,以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12]

(3)厘清了高师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思路,总结了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ET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创新经验。

(4)厘清了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途径、对策、方法。

2.教学改革

(1)分层课程体系打下能力培养基础。项目负责人2008年、2009年在南京大学访学期间,全面考察了部级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成功经验,整理、汇集了相关教学资源。之后,项目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成果,面向非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公选课,并且改革《学习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提升为主干课程)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策略融入课程教学,提升了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2)“以赛代练”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项目组组织了四类大学生学习竞赛,即广西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校内选拔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计信学院选拔赛。

(3)“专题讲座”引领发展方向。项目组开办了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专题讲座,例如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亚洲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参会汇报等。

(4)“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发展学习指导中心。项目组创建多个教学博客和博客圈,以实际行动倡导并引领高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项目组指导了学校计算机协会、教育技术协会、网络信息安全协会等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社团,并且评选和表彰了教育技术系年度“学习之星”,为大学生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氛围,取得显著成效。

3.学习环境建设

(1)开发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网络课程和系列示范性课件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2)搭建高效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虚拟学习社区。利用开放网络资源,打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三个博客学习平台和《学习科学与技术》、《IT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博客圈,建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3-6年,受到高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3)深度参与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项目组参与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和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的设计与建设,将项目组的网络化学习新理念和相关成果融入平台建设,为项目的教改实践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环境。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建构相关课程群,使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平台与载体。项目从系统论和课程群的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师教育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群,从而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生成与发展。

第二,将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高师生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网络化学习的创新探索。项目在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念重塑、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技术总结、学习资源开发、学习环境创设、学习平台打造、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创新方面,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并且提出了基于平民技术的网络化学习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实践创新方面,建构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项目研究关注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将学习环境的建构由教师预设的理念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进而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和维持。

五、项目研究的人才培养效益

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通 过项目组主持的课程教学、学科竞赛、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2][3]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36-38.

[4]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22-25.

[5]张霞,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93-95.

[6]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163-165.

[7]黄彧,郑小军,杜英俊,陈凤.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J].中小学电教,2010(9)下:3-4.

[8]郑小军.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8):54-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