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针推科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6 23:43:13

门诊针推科

门诊针推科篇1

[关键词]

护理管理;多科协作;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流程

CT增强扫描是CT扫描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影像诊断领域中广泛应用,它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在CT增强扫描前需做造影剂即碘过敏实验,然后再到CT室快速推注造影剂行CT增强扫描。来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因门诊流程繁复、医生开具医嘱单不符合规范等而致患者往返多次,加上候诊环节多、检查处置取药排队时间长造成患者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从而引起患者的不满,造成患者满意度下降,同时也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了探讨一种简便快捷、同时让患者满意的方法,我院门诊输液室与放射科、药房多科协作,共同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为门诊CT增强扫描前患者制定并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门诊患者2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04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81岁;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的门诊患者24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04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优化前护理流程2014年5月前在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患者在熟悉医院环境、充分了解就诊环节的前提下。2)优化后护理流程2014年5月后在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

1.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流程完成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PEMS3.1中文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CT增强扫描前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明显降低,流程完成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流程优化后造影剂外渗率显著降低,由过去的5.37%下降至1.30%

流程优化前推注造影剂是由放射科护士进行静脉穿刺,使用的是蝶形头皮针。由于放射科护士静脉穿刺操作能力偏弱,机房操作环境欠佳,加上患者多、穿刺时间紧张而心理压力大;使用蝶形针穿刺,固定技术不到位;无法选择条件好的血管,因条件好的血管被输液室护士做碘过敏试验时已穿刺;再加上蝶形针为钢针,在推注造影剂时,常常由于高压快速注入高渗透压造影剂、患者不适及紧张心理引起肢体移动等各种因素导致造影剂渗漏[1],造成CT增强扫描检查失败,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和推注造影剂。有的还由于造影剂渗漏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2]。流程优化后,输液室安排专人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者经过静脉留置针岗前培训,且操作成功率达99%方可上岗,有专门的操作台;多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肘部血管,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尽量不选择近日穿刺过的血管[2];使用放射科提供的专门用于CT检查的留置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及CT增强扫描检查的紧张恐惧心理。由于有效避免了上述各种不利因素,加上静脉留置针的结构特点及独特性能[1],所以很少发生渗漏。渗漏的患者多由于肘部静脉难以穿刺而选择腕部或手背静脉,或软管送入太浅而渗漏。所以在输液室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专业的留置针穿刺,可以大大降低造影剂外渗率。

3.2流程优化后患者就诊及检查时间明显缩短,由101min左右降为56min左右

流程优化前由于有些专家门诊医生对门诊诊疗环节及电脑操作不熟悉,开具的护理治疗医嘱单常常不规范或药物未开,导致患者往返于医生诊疗处与输液室之间。多次排队和等候,加上两处多不在一个楼层,也增加了爬楼或等电梯的次数,所以仅从医生处就诊到打印出正确的治疗单就需花费不少时间,有的不熟悉环境或者体弱无陪伴的患者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有的超过1h。药房也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虽然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窗口多且效率高,也需花费10min左右。CT室行蝶形针静脉穿刺需花费8~12min,若发生造影剂渗漏还需重新穿刺,则需更多时间。由于流程繁复,所需时间长,有的患者常常由于时间耽误而当天无法完成检查。流程优化后,由于医生不需开具护理治疗医嘱单,也无需先到输液室打印治疗单,不需要患者交费取药,由放射科集中到药房领取药物后送到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碘过敏试验和造影剂推注的两次穿刺合二为一,还省去了在各诊疗处之间多次的往返及多次的排队等候,所以大大节省了时间。加上患者带着穿刺好的静脉留置针到CT室检查及CT增强扫描一次性成功率的提高,为CT室节省了很多时间,间接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医生当天开具的CT增强扫描患者,只要患者身体符合CT增强扫描前的要求,均可以在当时当日完成检查。

3.3流程优化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由过去的78.93%上升至97.39%

流程优化前由于门诊流程繁复和患者或家属对流程不熟悉、医生开具医嘱单不符合规范而致患者往返多次,加上候诊环节多、检查处置取药排队时间长等,患者或家属由于奔波劳累而非常不满,到输液室做碘皮试时已是满腹抱怨,常常为一点小事与护士争吵,从而引发护患矛盾,造成患者满意度下降。流程优化后,由于流程减少,患者的候诊、排队及往返次数减少,能当时当日完成检查,扫描一次性成功率提高,造影剂渗漏率降低。且只需一次穿刺,也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所以患者满意度显著上升。门诊是医院的最前沿,是接待患者的首站,是患者感受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以前由于门诊就诊流程的繁复及其它各种原因[3],导致来门诊做CT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常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产生质疑。经过多科协作,对门诊CT增强扫描前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医生的工作量减轻,患者的就诊流程减少并避免了再次穿刺的痛苦,输液室护士的工作环节减少,放射科也由于渗漏率降低而工作效率上升。无论是患者、医生、护士,放射科、输液室都非常满意,达到了多赢的效果,诠释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并为医院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作者:陈志萍 李玉肖 邓琳 单位: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输液室

[参考文献]

门诊针推科篇2

免费治疗项目包括: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4种。以上诊疗项目都限定长期在京的男同性恋者,或者可以定期来京接受治疗的男同性恋者。

南京出现首家“早门诊”

南京市白下区中医院针推科推出了“早门诊”,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接诊病人。在早上6点到上午8点之间,每天都有10多名患者前来就诊。每天早上5:30左右,针推科的医务人员都会先来到门诊,等候病人的到来。这几个月来,每天来看早门诊的大多是老病号,习惯了早上前来看病;还有些年轻人白天上班没有时间来看病,就趁着早上上班前来就诊。”

血管疾病患者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

当病人患有血管疾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医生和医院,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的确是一门学问。

1.了解医院的背景,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如果您同时伴有其他疾病,一般要选择综合医院,因为综合医院的科室、专业设置比较全面,各科会诊比较方便。如果您除了血管疾病以外,没有其他疾病,选择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都可以。不过最好选择有较好信誉的医院。

2.选好医院后,要考虑选择医生,因为每个医院血管外科,尤其是成规模的血管外科,往往有多名医生,选择医生时要了解这个医生的相关背景,如工作经历、从事血管外科专业时间长短、学历如何以及有无国外留学经历等,有无发明创造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情况。

3.在选择医院和医生过程中,尤其要了解医院和医生能够提供给病人的技术服务是什么。

门诊针推科篇3

在经过近半年充分准备后,儿研所搭上了京医通卡项目的第二批早班车。在儿研所,受益人群占接诊人数的2/3。

在儿研所院长罗毅看来,想要在短期内解决患者集中导致的拥挤问题,调整门诊的就诊流程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京医通卡的运行,可有助于医院流程的优化。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医管局在推行京医通卡时,儿研所主动请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项目的开展,减少患者排队的时间,整合患者的就诊流程,从而在空间不扩增的情况下,改善拥挤的就诊境况。”罗毅解释。

“京医通卡的开展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由医院财务部门牵头,门诊部门作为业务疏导,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几乎涉及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医技检查科室、药房等所有门诊相关流程。”据儿研所技术中心主任于雪梅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介绍,在京医通卡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医院针对岗位不同,对所有相关操作人员都做了针对性培训。员工需要熟练掌握京医通卡在医院的使用流程,并熟知相关政策。

目前,医院的相关业务培训都已到位。为使所有部门协调一致,医院组织全院的动员会以及准备会,并对上线实施制定计划,各部门针对各自的任务,测试完成工作,并汇集问题,持续改进。

此次京医通卡的流程除医生站外,还涉及检查检验以及药房这些执行科室。由于京医通在儿研所的改造工作涉及面更广,整个推进工作进行了近半年之久。

医院相应改造的功能模块包括从建卡、预存、挂号、预约挂号、检验检查科室的计费、药房的窗口计费等各环节。除对系统改造外,医院还对流程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根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医院对相应的3l项内容进行优化:为方便工作识别,医院在患者的处方和申请单上也附加了识别信息,且在医生工作站上扣费后,可清楚地显示在相应的单据上。

京医通卡本身带有信息存储和金融功能。患者只要在卡内充入足量的预存金,经诊疗后,可直接前往检查科室,免除患者的反复排队之苦。目前,检验科、B超室、放射科、脑电图、心功能室等所有检查科室,以及门诊取药窗口,都已具备刷卡缴费功能。

自4月26日至5月13日,据儿研所的日门诊量统计显示,非医保患者中建卡的患者数从第一天的不足50%,逐渐上升为近67%。然而,目前建卡的患者中,有50%以上并未使用京医通卡缴费,仍是在缴费窗口排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患者的预存额度不足。

据儿研所门诊部主任孙吉萍告诉记者,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平均为158元。医院预存金分为300元、500元和1000元三档,而多数患儿家长对新生事物有些陌生,预存金额较为谨慎,因此容易由于预存金不足而重复缴费排队。针对此问题,医务人员会在就诊过程中不断向患儿家属宣传使用京医通卡对于就诊流程的优化作用。因此,当患者再次预充时,就会相对准备充足。

相对其他医院的就诊卡来讲,京医通卡的另一优势在于可跨院使用。目前非本市医保患者可持京医通卡在儿研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问实现诊疗付费一卡通。从2013年10月开始,京医通项目将陆续增加10家联网医院。

门诊针推科篇4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 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5%),女227份(33.5%);年龄:45岁243份(35.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5%),研究生166份(24.5%);职称:初级27份(4.0%),中级249份(36.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20年220份(32.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4%),市(区、地区)364份(53.7%),县以下60份(8.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见表1)。表1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验,u=0.638561,P>0.05

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37.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36.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8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床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4%,下降了27.2%,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6%,比10年前增长了15.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8.1%,虽然统计结果证明该数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生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 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 000人次,最多4.8万人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 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2 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5.927808,P

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5~1.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3%)和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18.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诊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

2.2.2 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3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686262,P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

2.2.3 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89%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0%以上;39.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5%的医院有理疗科,57.5%的医院有康复科,45.0%的医院有疼痛科,36.7%的医院有脑病科,35.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 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

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3 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些不尽如人意。表4 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传统针灸收费偏低

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0%;艾灸的常用率为42.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2.3.2 传统疗法有致命弱点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伤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用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位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的大师。因此,我们有些政策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助现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4.1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9~46.3元,广东49.7~37.5元,湖北45.7~33.8元,湖南39.7~38.8元,广西38.3元。

2.4.2 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9~21.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3~24.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3~29.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 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门诊针推科篇5

2006年2月,省卫生厅正式下文,同意设置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寄托着两院区近千余名职工心愿的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设计者手中的建设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如今按照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建设的新院已经完成地下工程施工,地面工程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五年的不断融合,两院区形成了传统优势更强、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以点带面全线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太平院区(温岭市中医院)依托大整合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是最好的证明。门急诊服务从2005年末的37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末的52万人次,出院从9000人次增长到1.7万人次,年业务收入超过2.4亿元。院区拥有部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地级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3个。

发挥优势,中医药特色日益彰显

“十一五”期间,我院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为载体,以创建“浙江省首批中医名院”为抓手,加大中医药事业发展力度,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彰显。中医传统医疗、中治率、参与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手段解决常见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百姓对中医的认识、接受、热衷大幅增强。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理疗小针刀、药物熏蒸、牵引、康复等诊疗项目,已形成了市内的拳头诊疗项目。连续六年举办“冬令滋补膏方节”和开展“冬病夏治”门诊,向老百姓展示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魅力。同时,在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应急中,反应快,不缺位,医院针对“手足口病”与“甲流”等传染病的发生,推出的“中药香囊”、“中药防感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诊疗手段在公共卫生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至今,承办国家、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次,召开各类学术会议5次;共申报课题48项,完成课题鉴定9项;共申报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共300余篇,正式出版著作8部。中药验方效方治疗脉管炎、肾病、肝病、胃病、肿瘤术后康复等在市内有较高影响力。

城乡联动,中医药服务再延伸

为了使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进村入户普惠百姓,我院实施“上挂下联、一体推进、同步发展"战略,上挂中医院校、知名医院,下联乡镇社区、中医诊所,结对帮扶,定点坐诊。“中医进农村,服务心连心”活动,从蛾嵋山顶到老区坞根及石塘海边渔村,足迹踏遍温岭的每一个角落。年均派出医务人员下乡义诊达23次,赠送常用药品近15万元,惠及群众5000多人次。常年免费送出院病人回家,仅送血透病人也超万人次,行程达百万公里。2009年,医院启动了与全市5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乡联动”接对子活动。与坞根镇卫生院、石塘镇四新中医社区、城北麻车中医社区、横峰街道中医社区开展中医结对活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下社区进行义诊、坐诊、会诊、手术、讲课等技术指导,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2009年1月,医院被浙江省卫生厅表彰为“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此外,医院还以“医企联姻”模式与钱江摩托、爱仕达、利欧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派医生上门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教和义诊活动。

营造氛围,中医药文化再获殊荣

医院从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层面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总体建设以庭院建筑风格为主,各栋楼顶、围墙镶嵌绿色琉璃瓦,体现古香古色;建成院内门诊、住院部、食堂、体检中心四大中医文化区块,在门诊、住院部各楼层张挂古代名医及医学名言图片;院内开设中医“一馆一街一廊一窗”,即:建成台州市首个名医馆,馆内陈列各种中医药书籍和各种中药材和加工器具,10余位名中医轮流坐诊,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门诊服务;建成中医一条街,各中医特色诊疗专科及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和中药房、中药颗粒调剂室汇聚一街,方便患者就诊。编印《中医经典诵读》、《中医协定处方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中医人亲历》,在全院开展诵读中医经典活动,通过诵读活动汲取中医文化对灵魂的滋养。2010年,医院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并作为龙头单位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评估。

重视师承,人才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医院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坚持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并重,逐步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平台。针对青年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这块“短板”,医院建立健全了中医“师带徒”制度,并确立“师承工作有目标,师徒选拔定条件,出师人员讲质量,激励制度双促进”28字方针。2008年4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8名青年中医师跟随詹学斌、陶鸿潮、陆维宏、潘炳仁等名中医。举办第四届“西学中”学习班,制定教学计划,定期组织院内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本知识,结业医护人员达258人次。

中医人才梯队建设成绩斐然:詹学斌、陶鸿潮2人被评为省级名中医,被聘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陶鸿潮、陆维宏被评为台州市名中医,李正祥、陈亨平、陈柏莲、王立新、陈金娇5人被评为市级名中医。与省内外13所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副高以上人员17人,引进客座教授、专家 50多人,培养和自考硕士研究生23人,选送 52 名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改善环境,软硬件实力大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住院病区整体装修、门诊主楼两翼加层、建设名医馆、立体车库、综合楼建设等六项工程。新建、扩建病区病房,配置宾馆式设备:热水沐浴室、空调、彩电等,为病人提供更加舒适的住院环境。整合门诊科室,形成中医一条街、妇产科、针灸推拿科、内窥镜等就诊区,在门诊、病区候诊厅安装液晶电视机,开设特需病房、特需门诊,适应不同层次的患者需求。在医疗设备方面,血透机由“十五”末期的10台添置到51台,成为台州市规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此外,数字胃肠机、麻醉机、宫腔镜、腔内碎石机、肌电图、生化分析仪、射频热凝治疗仪、超声骨密度检测仪、便携式彩超等中高档医疗设备相继投入临床使用。特别是一大批现代科技与中医医理相融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如中药灌肠机、自动按摩仪等设备,紧跟临床一线发展需求投入使用,使中医诊疗项目和专科发展如虎添翼。此外,院内检验信息系统(LIS系统)、电子处方系统、内部网站系统已全部启用,实现了各科室间信息的共享。为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五”期间,以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抓手”,在重点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将医疗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从过去被动终末管理,走向主动的过程管理及实时监测预警,严格的质量评估和考核,注重流程优化,完善细节管理,夯实制度基础。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医患良好沟通、安全医疗警示教育,导入《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医患沟通演练、“一月一案"晨会教育和医疗违规积分、责任追究、临床检验危险值报告等制度,有效地防范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疗服务品质,赢得了患者理解。通过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和中医临床路径的探索和完善,不断提高中医内涵质量。全院13个病区36个单病种1000余例病人进入临床路径纸质表格框架管理。今年起全面实行电子版规范化临床路径管理。 各病区积极开展穴位按摩、刮痧、水针、中药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中医护理学理论对病人实施辩证施护,开展近10项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如妇科开展的吴茱萸粉调醋贴敷涌泉穴预防术后病人恶心呕吐、针推科开展的中药熏蒸治疗腰腿痛、内科开展的穴位按摩治疗便秘、骨科开展的“四黄散”贴敷治疗踝软组织扭伤肿胀等项目,受到了病人的欢迎。

门诊针推科篇6

事件会引发哪些思考和声音?您又如何看待的呢?

《湖北日报》:雾霾竟也有机遇

雾霾之害,人人感同身受。可也有权威媒体总结出几大好处:让中国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归为一点,雾霾之中有机遇。

拿雾霾门诊来说,把其他科室的专家整合进来,是就手的事,何况雾霾已是日常现象,还不是短期能了结的事。医院搞雾霾门诊,既搞活医院业务,也于民有利,可谓目光敏锐,行动迅速。

雾霾到底怎么来的?专业的,不专业的,七嘴八舌,也没说清楚。雾霾怎么治?宏观微观,真效还没见到。难啊,真的是难,这样的局面,买个口罩,整个防毒面具,办个雾霾门诊,能抢抓点什么就抓吧。(古今)

《南方都市报》:雾霾门诊令人辛酸

“雾霾门诊”固然来得适时、贴心而人性化,但它的出现,多少令人唏嘘。事实上,尽管有关雾霾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有不少医学研究结论,但以往,我们多认为有些数据高估了中国室外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当雾霾竟然让医疗机构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地推出“雾霾门诊”,恐怕就不能说相关数据全然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雾霾下的国民健康账,无论如何都有仔细盘点的必要。

而相比医疗机构的“雾霾门诊”,真正意义上从根本上疗治各种“雾霾病”,其实并不能全赖医生们的妙手回春。我们赖以为生的空气为何“病”了,而且还病得如此之重,恐十白才更需反思,也更亟待问诊与疗治。否则,再专业的“雾霾门诊”,终究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可能让“雾霾病”彻底根治并痊愈。(武洁)

《京华时报》:雾霾门诊首亮相治病治霾两手抓

随着雾霾在许多地方肆虐,相关疾患也在增多,医院开设专门的“雾霾门诊”并开展相关科普很有必要。对公众而言,将会学到自我预防和保健,了解“咳嗽、流鼻涕、嗓子痛”不全是感冒,病源不同须区别就诊。对医生来说,“雾霾病”将是一个新学科――成都医院的“雾霾门诊”由呼吸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中医科等专家集体坐诊,表明“雾霾病”的复杂性,对有关研究与治疗提出挑战。其它地方的医院也当针对性跟进,群策群力。

医生负责治病,政府更当治霾。治污与治霾,既需要“病去如抽丝”的恒心与耐心,又不可缺少关停污染源的雷厉风行。有效控制并铲除污染这一病根儿,负面社会涟漪与人体疾病才会得到根治。

《北京青年报》:“雾霾门诊”这个应该有

“雾霾门诊”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和缓解了社会及公众“谈霾色变”的恐慌,从而多增一分淡定与从容。

就目前公众的科普素养而言,对雾霾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而如何应对和预防雾霾以及由雾霾引发的病症,也存在诸多的“盲区”。可以这样讲,“雾霾门诊”的及时推出,有利于驱散公众对“雾霾”的担惊受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有效帮助公众科学认识雾霾,对于由雾霾引发的病症,可以引导人们用科学的医疗办法来及时医治。

门诊针推科篇7

林殷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主任,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传统养生康复理论及应用的相关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多篇论文及学术专著。

门诊针推科篇8

1.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erome Frank创立的,它旨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为穷人提供法律援助。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促进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又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2000年9月,我国有7所高等法学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借鉴美国法学院的经验,首次设立了带有各自特色的专门性“法律诊所”。[1]

2.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归根到底是为了设立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并对逾越规则的行为科处责任。过去,我国法学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枯燥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实务能力的缺乏让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诊所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为委托人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实务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传统教育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在教学中仅仅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填鸭式教育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需要自己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如麻烦的委托人、复杂的案情、其它领域的知识等等,他们必须耐心的对待,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思考,最终找到解决之道。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今社会,一些法律人功利心很重,有的怠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有的甚至以身试法,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弱势群体为法律援助主要对象,学生在法律服务中,亲身体会弱势群体的诉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理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理解。通过向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高达76%的法学专业学生并不是基于对法学专业或者是法律职业了解才选择研修法律。很多同学声明选择法律专业是因为父母的要求、社会的舆论或者功利性的考量等,缺乏对法律职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法律不仅是比较完美的理论性学科,更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2]学生通过法律诊所,能够深刻认识到法律职业的真正意义,从而投身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中去,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

3.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困境

诊所式法律教育目前仅在几所国家重点大学开展,很多学校还处于观望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硬件条件。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首先要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办公场所是学生学习法律实务知识和提供法律援助的固定地点,它是从事法律诊所教学和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有必要的办公经费。法律诊所主要业务是为弱势群体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属于非营利性质,而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行和从事法律服务都需要一定支出,这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与大学排名相关的科研工作,愿意在科研设备方面投入,忽视向法律诊所等基础教学投入,因此在有基金支持的学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得较好,而依靠本校投入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第二,缺少软件条件。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求学生在具有律师职业资格的高校教师指导下完成委托任务,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由于法律诊所的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因此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承担法律诊所的教学活动。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强度和教学时间远远超过了普通课堂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计算方法来计量法律诊所教师的工作量,而采用传统的工作量计算方式势必严重打击教师对于法律诊所工作的参与热情,因此需要学校针对法律诊所教师制定专门的评定办法。

第三,缺少针对性。法律诊所一般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但是主要业务是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各学校应当根据本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这样既可以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又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解决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困境的对策

第一,完善硬件条件。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建设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契机,兴建本校的法律诊所,既能为法学专业学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提供机会,又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第二,完善软件条件。高校可以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将法律诊所教育设置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可以选修,总学时为6个月,在毕业前修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按照法律门类设置不同的法律诊所,如刑事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等,学生向自己选择的法律诊所递交申请,经过审核被安排在不同的法律诊所实习。法律诊所课程由拥有律师资格证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法律诊所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应该为法律诊所的任课教师制定专门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并可以考虑将法律诊所的教学经历作为职称评比的一个条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有针对性的建设法律诊所。法律诊所的建设不必苛求所谓的“综合性”,各高校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建设有特色的专项法律诊所。以我校为例,地矿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同时校区所在的阜新地区是资源类城市,兴建的高校科技园区中的企业也多以矿产资源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因此学校建立法律诊所一定要考虑围绕“资源”这一特色来进行,可以设置资源类法律诊所,主要为资源型企业和矿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3]

5.结论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应该在全国高校推广。虽然目前法律诊所的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和本地区特色,解决法律诊所建设中的问题,为构建法治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霍艳梅,孙淑云,郭彬.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1.

门诊针推科篇9

一、新项目:

1.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工作。

主要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精神病等人群讲授“中医体质辨识”对防病、治病的知识,以此来扩大医院及科室的声誉,开拓新病原。开展以来共对上述人群做体质辨识3624人次,指导治疗偏颇体质病人1189人次,指导合理膳食调理1862人次,合理用药823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设立中医堂

我院的中医理疗科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我科利用“中医体质辨识”筛查出的患者需要中医辅助治疗的契机,设立了中药房和中医理疗室,分别开展中医贴服、针灸、拔罐、刮痧、艾灸、推拿、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进行辅助治疗,先后共治疗各类患者826人次,为中医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治疗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中医治疗水平。

二、新技术

在卫生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利用项目资金,购进了一批理疗设备,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的诊疗工作,开展的项目有:中医透皮离子导入技术、中药贴敷技术、远红外光治疗、推拿、按摩、针灸、艾灸、拔罐、推拿、小儿捏脊、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拓宽了卫生院的诊疗范围,方便了辖区及周边患者就医。

门诊针推科篇10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54-02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针灸在阿拉伯语中被称做“伊布拉―丝医尼”,意思是“中国的针刺”。20世纪80年代之前,针灸在沙特阿拉伯几乎不被人知。由于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1990年才建交,因此针灸不能像非洲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由中国政府援外医疗队介绍过去。随着80年代初受世界性“中医热”影响,中国针灸才渐被沙特人关注,其后,逐渐有一些在西方国家学习和培训的沙特医生将针灸作为一种理疗手段在疼痛门诊应用。90年代中期,沙特卫生部正式批准针灸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医学疗法在获准的医院或门诊使用,但是也只能由接受过针灸培训的西医大夫接诊患者。笔者于2002年11月―2005年2月,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省拉伊拉医院针灸康复理疗中心从事学术交流任针灸师,对沙特阿拉伯的针灸现状有所了解,介绍如下。

1 针灸从业人员相关医疗法规

沙特阿拉伯王国卫生部卫生专业委员会《医疗从业人员专业分类手册(Professional ClassificationManual for Health Practitioners)》第7章关于“中国针灸”的规定如下:(1)针灸技术人员只能在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家庭医学或儿科等任一专科医师直接指导下工作。(2)对针灸技术人员指导的专科医师必须接受不少于200小时的针灸培训。(3)合格的针灸技术人员将按照已颁布的相关规范进行认定。(4)5年制院校针灸专业毕业生依专业分类,只能认定为针灸技术员。

由于以上法规的限制,在沙特针灸理疗康复中心或针灸诊所(主管或老板多为进修过针灸的西医大夫)从事针灸工作的中国大夫无论在国内是何学位、何职称,在沙特也只能被认证和注册为针灸技术员,只能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工作,不能直接接诊,也没有处方权。对来自中国的针灸人员的资格认定目前尚没有实行考试制度,但必须提供由中国外交部和沙特驻华大使馆认证的学历证、工作简历、医师证以及职称证等材料的公证书。

2 针灸门诊的设立

按照沙特卫生部相关法规,任何医疗科室的开设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包括医院或门诊的设备、人员等软、硬件的条件,针灸门诊也是如此。要开设针灸门诊,在设施方面,需要有单独的诊断室和治疗室以及必备的急救设施、针灸常用器具、相关的书籍、挂图和橡皮人等,其中针灸针被强制要求使用一次性毫针;人员方面,需要有接受过200小时针灸培训的西医专科医师负责,其他技术人员可以从中国招聘(但是这些中国大夫在沙特只能获得针灸技术员执业资格证)。由于沙特对海外雇员的工作许可证配给制度,想要聘请中国大夫的医疗机构也必须先获得有关政府部门批给的工作许可指标,加之沙特卫生部强制要求针灸疗法必须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对于提供免费治疗公立医院来讲增加了开设针灸门诊的难度和成本,所以针灸多开设在私立的针灸推拿理疗中心或综合门诊部(polyclinic)以及个别医院。目前,针灸也尚未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长期以来,在沙特的外国公司或个人均不能拥有独资企业,所以在沙特的针灸治疗机构均为沙特人个人投资开办,且较集中在沙特的首都利雅得和位于西海岸的第2大城市吉达。近年来,才开始向中间扩散到位于东海岸的第3大城市达曼。

3 针灸的临床和教育

针灸门诊由诊断室和“一人一室”治疗室组成。接受针灸培训的西医大夫负责接诊患者,然后由其本人或中国大夫在治疗室进行治疗,特别是女患者多由中国女大夫施治。治疗室环境非常整洁,整个治疗过程如同一小型手术。护士的协助贯穿始终,如帮助患者更衣、换鞋并置患者于适当,为大夫施针而仅暴露施术部位,术中给大夫递送针具和消毒棉。患者病种多为痛证、中风后遗症、面瘫、减肥、抑郁症以及其他西医无法治疗或只能借助康复疗法的杂病。治疗手段以针刺为主,结合电针、灸法、火罐、耳穴和头针等。初次诊断费和每次治疗费多为150里拉尔(约330元),也有诊所的治疗费较高。通常情况下,对于患者一次预付10次或同时接受其他疗法(如按摩、理疗),均可给予针灸费打折优惠。

沙特尚没有开展针灸教育或培训,正规医科大学和私立医学培训机构中均没有开设针灸课程,也没有组建全国性针灸协会。但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已经出现介绍传统医学的栏目,如《ALIYUM(今日日报)》每周四都有一版由沙特针灸大夫撰写的介绍中医药、针灸、食疗、保健等方面的文章,沙特电视台第6频道也于2004年底开办了每周1次的介绍传统医学及中国针灸的专题栏目。

4 沙特的传统疗法――放血疗法

要介绍沙特的针灸现状不得不提到一种阿拉伯传统医学疗法――放血疗法。阿拉伯传统放血疗法分为静脉放血、水蛭吸血和拔罐放血,但现在前两者已经很少使用,唯独被称做Hijamah的拔罐放血仍然广泛应用于海湾阿拉伯国家。这是一种极其类似于中国针灸的刺血拔罐放血疗法,它是阿拉伯传统医学的草药、烧灼和放血3大疗法中目前仍然非常盛行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伊斯兰教先知曾经特别推崇这种放血疗法,所以很多阿拉伯人即便没有任何病症,也要像过斋月一样每年做1次Hiiamah放血,以便能防病健身。

Hijamah放血的部位是依不同病症而定,如枕部、颈项两侧、肩部、腰背部,甚或头部。时间宜选择在伊斯兰历的月中(满月)的上午。操作时先要备皮、消毒,然后拔罐,直至局部充血、瘀血,移去罐体,用手术刀片快速划破皮肤表皮数刀,立即将罐体再次吸附在皮肤划,此时血液将大量积聚于罐内。术者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及血液颜色决定是否需要重复吸拔或终止施术。患者往往要求术者向其显示所拔出血液的量和色。凝集后暗黑黏稠的血液常常会使患者因“坏血”被拔出而有心理上的舒适感。术后施术部位清洁后不包扎或用一种称作“Zaater”草药粉末覆盖,嘱咐患者保持创口干燥1天。

本疗法长期以来是由民间的“阿达尔”(家传师承的民间治疗师)操作,近年来医疗管理部门对该疗法提出较严格的卫生要求,针灸诊所几乎成为唯一合法施行该疗法的地方。有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也希望大夫配以Hijamah。由于术中出血较多,术后留有皮肤瘢痕,中国针灸大夫往往依病情或患者体质辨证取穴,以大椎、肩井(亦为Hijamah放血临近部位)和背俞穴为主,临症配以其他穴位。施术时,先行拔罐至皮肤充血、瘀血,再用一次性采血针快速多次点刺后拔罐放血,术后清洁消毒并敷以创可贴。这种操作既保留了阿拉伯传统放血疗法,也有机结合了中医针刺和拔罐,每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此法痛苦小,患者非常乐于接受。

门诊针推科篇11

关键词: 中医诊疗设备;调查;使用;发展

Key words: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quipment;investigation;us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197.4;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315-02

0 引言

我国是中医药大国,但在中医诊疗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应用水平。相对于MRI(磁共振)、CT、彩超等现代化西医诊疗设备而言,中医诊疗设备无论科研技术水平还是临床应用水平都显得十分落后,因此各级科研、生产、应用、管理部门都需要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1 目前我国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情况很不理想,具体说来设备研发速度十分缓慢,技术升级换代时间太长,实用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产品重复开发模仿率很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设备研发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研发的基础薄弱,中医诊疗设备标准化建设滞后。

2 本院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现状及分析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在医疗设备配置中,除了磁共振、CT、彩超、全自动生化、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外,医院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中医诊疗设备,这些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原则是根据本院临床科室诊疗需求而定,购置过程中主要是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目录,同时借鉴其他医院中医诊疗设备使用情况,把在使用过程中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医诊疗设备作为重点配置对象。

2.1 中医诊断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中医诊断设备主要为舌诊仪、脉诊仪等,在我院实际工作中,中医诊断设备到目前为止只配置望诊设备一台,所有的中医诊断全靠医生的“三根指头”和“一个脉枕”进行诊断。事实上,通过2007年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诊断设备配置极少,仅占0.38%。从中不难看出,中医诊断设备这种严重匮乏的现状已限制了中医临床活动现代化的发展,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本院现实诊疗活动中,一些老中医因为传统观念及习惯的原因,对中医诊断设备进行临床诊断表示出不信任或不能接受状况,宁愿相信自己的“三根指头”所诊断的结果。由此看来,中医诊断设备只有在医理设计上有重大突破,设备标准化建设得到统一落实,所研发出的诊断设备能紧贴中医临床实际需求,这样的中医诊断设备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并广泛使用。

2.2 中医治疗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在本院医疗设备的配置使用中,中医治疗类别设备配置相对较为齐全,分布的科室较为广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推广应用中医诊疗设备,在加大研发、宣传的同时,在具体使用政策上也作了要求,如本院在2012年三级甲等医院复审过程中,参考的检查标准是《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其中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部分3.8条要求:“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8分)”。具体要求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应达到12类,35个品种,且在临床上开展应用,否则将会扣分。这表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引导中医诊疗设备有了明确具体的措施。按照《2011版中医诊疗设备推荐目录》,本院目前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共计12大类,38个品种。在临床应用中,中医诊疗设备主要集中在治疗肌肉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神经损害所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在用途方面以“治疗”和“辅助治疗”为主。依据国药监械[2002]302号文件确定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归类,中医诊疗设备分为诊断(含四诊、经络、其它)、针疗、灸疗、中药外治(含中药熏洗、肠道灌洗)、推拿、牵引、中医光疗、中医电疗(含高频、中频、低频)、中医超声治疗、中医磁疗、中医热疗、其他12大类。本院配置的中医诊疗设备主要集中在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中医器械三大类方面;上述三大类设备占全院中医诊疗设备的90%,集中分布在针灸科、康复科、风湿科、偏瘫截瘫中心、骨伤科;主要用于腰腿痛、腰椎病、颈椎病、面瘫、肩周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病种的治疗。临床医生对上述各类设备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本院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经统计,2000年以后购置的中医诊疗设备占65.5%。新添置的中医诊疗设备以针疗、牵引、推拿、中医电疗、中药外治为主。医院个别科室的中医诊疗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从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存在严重老化的现象,医院将按照相关要求逐步报损更新。

3 影响制约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的因素

3.1 医院对部分中医诊疗设备收费、医保报销等问题无法落实 中医诊疗设备收费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本院添置中医诊疗设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使用收费过程中,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要求,很多中医诊疗设备没有相关的服务收费项目,即使有相应的收费项目,所收的费用较低,或者没有列入医保报销的范围。这对于设备收回成本难度较大,严重影响医院使用者对中医诊疗设备加大投入的信心。针对中医诊疗设备的特殊性,修改相关使用收费标准,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设备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迫在眉睫。

3.2 中医诊疗设备标准不健全 标准不健全主要是指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由于中医诊疗设备医理设计没有重大突破,生产过程中的硬件标准和流程标准不能统一。其次,所投入使用中医诊疗设备操作规程标准不一,操作手册说明简单,对很多细节的基本操作说明不充分,缺乏明确简单的介绍说明。上述两点因素同样影响了中医诊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相关管理部门须加大对中医诊疗设备的标准建设力度,制定的标准规范统一,紧贴中医临床实际。

3.3 部分中医诊疗设备产品质量不过关 许多生产企业为了一味追求利润,盲目生产,不注重产品质量,只是将简陋的中医诊疗设备进行简单重复的生产,低水平的产品不断流入医疗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用户的添置和使用中医诊疗设备的决心。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医诊疗设备的正常发展,研发及生产部门只有不断创新,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不断开发出质量优、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好中医诊疗设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质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生产。

4 结束语

影响中医诊疗设备推广使用的因素很多,随着人们对中医诊疗设备认识的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对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良好政策的开放,各项标准不断的完善,科研部门对中医诊疗设备研发力度不断的提高,中医诊疗设备将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门诊针推科篇12

    针对人均业务收入指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的4.65万元递增至2011年的6.23万元,而未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的3.41万元递增至4.90万元,增长金额略低于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见表2)。

    2.中医药使用越充分,患者费用越低

    从不同地市看,中医门诊人次所占比重越大,诊次费用越低,增长越慢(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诊次医疗费用比2009年有所降低的原因在于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全面实施;2009年以来,门诊人次增长是人均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讨论

    (一)患者费用降低原因分析

    1.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如表4所示,使用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次均费用在总体上低于未使用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比重较低的地区,如郴州、邵阳,两类机构门诊次均费用的差别较小;而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如湘潭、衡阳,两类机构门诊次均费用的差别较大。

    2.对部分常见疾病,中医药费用低廉

    (1)选取长沙、株州、岳阳、邵阳四市的10所县级中医院和浏阳市社港镇卫生院①的13个常见骨科疾病(粉碎性骨折及危重病例除外),按照中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非手术治疗病例、西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手术治疗病例的方法进行了费用比较分析(见表5),中医治疗为主与西医治疗为主的病例医疗费用有明显的差别。

    (2)通过中西医门诊相关病种诊疗费用的比较,中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费用。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纯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次均治疗费用仅20余元,而采用西医治疗,次均治疗费用一般在100元以上。

    (二)医生业务收入增加原因分析

    1.中医门诊人次比重增加

    如表3所示,2009-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比重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2.院内制剂成为医院自我补偿的重要渠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