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合集12篇

时间:2023-02-12 00:35:40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1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活动理念与实践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大学生社团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专业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提供有力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均由院系团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往往该挂靠单位下的3-7个社团均有这一个老师带,由于团委老师从事学术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导致了学生社团发展的专业性缺乏。此外,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质量也让人质疑,在社团成立之初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社团活动中的一些辅导教师由社团责任人自主选择,有些辅导教师对社团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不到位,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欠缺,仅仅是挂个虚名而已,无法给与社团活动相应的指导。

2.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外在条件缺乏

经费匮乏,是每个社团生存与发展的难题。社团会员在刚入社团的时候需要一次性缴纳0―50元的会费给社团的财务部,社团负责人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在活动需要的时候,社团可根据自身情况向校团委组织和校联合会申请相关应用经费。目前,一般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经费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社团活动基本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文艺性质较强的社团可以通过拉赞助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但大多数社团都面临着经费不多的窘困局面。

3.内部管理欠规范

社团会员准入退出缺乏制度。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团没有建立相关的选拔制度,只要缴纳先关会费即可成为社团一员,导致会员质量参差不齐,退出时也没有制度约束,直接导致了人员流失率高和社团的不稳定;进入社团后几乎很少有社团对社团的章程、宗旨、发展理念、社团文化等理制度进行讲解和分享,导致会员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社团成员“随意进出”,不利于社团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社团文化的积淀。

4.人员构成结构不均衡

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构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社团中大部分都是低年级的同学,而社团干部一般会有高年级学生进行担任,但是不担任社团干部的其他高年级学生就会选择离开社团。这些低年级学生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基本都是靠自己摸索开展工作,工作经验的缺乏,系统培训的欠缺,使得够工作开展起来寸步难行,更不谈培养下一届干部,也更难以保证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5.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创新性

由于各个社团的发展历史、学生的兴趣爱好、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社团活动的创新性等原因造成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着差距,出现了好的社团越办越好,差的社团越办越差。在社团组织过程中,一些社团干部在社团发展中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导致活动缺乏创新性,欠缺管理能力,使得社团发展日益僵化,无创新可言;另一部分社团由于盲目追求人数和规模,没有质量,导致社团迅速下滑,甚至灭亡。

二、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念与实践指导

1.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社团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发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社团的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对于文化品牌的沉淀有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应该给予大学生独立而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将过多的个人主观意识放到社团中去,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和国家规定、适宜学生成才进步的,都可以放手让大学生独立去发展。把大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着力点,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积极拓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优化环境,提供条件保障

高校多元化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环境的和谐教育,这种教育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独立人格,鼓励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当代社会对团队建设与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构建了知识型的学习组织,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团队,他们倡导和谐的社会主流价值,基于信任与坦诚,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加强合作交流,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行为中,当人们认为共享的知识能为组织或其他人带来好的结果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知识共享动力。

3.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社团在社团的管理制度上,要引导学生明确定位好社团申请、注册、审定、资助、考评等工作环节,做到规定动作规范,自选动作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做到社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发挥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重点推进学生社团的评级和淘汰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积极引导社团的发展进步,增强社团的内涵,扩大社团的开放性。应避免类型单一化和低层次,应引导社团提升到科技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就业等层面。积极制定和完善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的社团体系,将自主管理创新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社团培养计划,采取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形成浓厚的创新与创业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开拓创新学习的环境。

4.建设人力资源

一是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干部积极鼓励和组织他们参与社团的选拨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按照章程规定应该是要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强、学习学业成绩优的大学生,经院系考核和广大社团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社团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

二是将具体职责落实到每个社团干部,采用绩效评估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来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工作。没有制度不能方圆。每个社团干部应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要增加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人无完人,通过社团人员的相互沟通,对于高校的各种活动提供自己的观点,更好的推动社团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同时,要大胆走出校外,让大学生社团与社会人员进行广泛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5.建立“常规活动+品牌活动”的活动模式

在社团开展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寻求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形成高校大学生社团品牌活动,保证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和活动过程的实效性,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努力创建口碑评价良好的品牌社团。同时,大学生社团可通过在校内和校外参与大型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加校内团委和校外人员的扶持力度,以此为载体展示形式各异的社团,通过学术报告、人文知识讲座、文化文体活动等带动更多社团进入高水平社团之列,促进大学生社团文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2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是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本文系统阐述了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的重要意义、实际效果等,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临时党团组织建立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独立学院 社会实践 临时党团组织 效用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和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团队成员有3名及以上党员或团员的是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的。近年来,有独立学院尝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按有关程序成立临时团支部,临时党团支部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临时党团支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它方便是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起到了多少促进和改良功能?一直没有系统的比较研究和思量。

二、临时党团组织的实际效用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等独立学院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团队中有效尝试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通过系统而又有组织的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团队成员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实践活动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渠道和路径拓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1.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建立临时党团支部后,组织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临时党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围绕热点重点问题讨论、《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内容学习展开,团队成员在日常活动中领会主旋律思想,强化理想信念,体会和理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计科系甲壳虫爱心服务团在2013年、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均建立了临时团支部,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拾梦之旅”社会实践团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临时团支部。临时团支部的建立,在会议召开、《新闻联播》收看、热点问题探讨、惠民政策学习等方面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通过系统的学习,团队成员在队风队貌、组织纪律等方面与往年相比有提高。

党团组织的构建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升成员理想信念的。

2进一步树立了团队成员间的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一般来自不同专业年级,所组成的临时团队在人际交往、团队文化、学习方式、心理契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仅靠带队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协调是很难弥补相关差异的。而临时党团支部的构建,起到了精神引领、枢纽促进和协调的功能,这对团队意识培养有帮助。

当前,95后大学生在经济转型和时代转型下成长起来,加上网络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主旋律思想的认识、党团组织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较薄弱。而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日常学习生活相比,情况更特殊、条件更艰苦、目的更清晰、过程更扎实,在这样的阶段通过临时党团支部的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认识上将有很大的改观。

从建立了临时团支部的山西农大“在路上”社会实践团、重邮移通计科系甲壳虫爱心服务团来看,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半年内新增入党申请的人数均在4-5人左右,对比增长30%以上。这说明临时党团组织对于团队成员组织意识和思想意识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临时党团组织在团队意识和组织意识的促进功能方面主要是依靠临时党团支部的日常活动、组织生活、思想引领等途径实现的。做好组织生活,开发更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促进、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基层党团组织特点相匹配的活动和项目十分关键。

3.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综上所诉,临时党团组织的构建无疑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提升体现在精品项目的培育、活动影响力、对社会的实际效用、媒体关注、团队成员体验和感悟、获表彰情况等方面。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相关社会实践团队在建立临时团支部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实践团被评为重庆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拾梦之旅”社会实践团在范村镇北曲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在孤寡老人慰问、留守儿童关注、文艺汇演、社会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活动结束后形成了《印象・北曲》宣传片,对于宣传北曲河村,推进当地资源开展和利用有良性作用,中国网、新浪网给予关注和报道。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组建临时党团组织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强了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优化了团队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

4.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路径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临时党团支部的做法是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路径的具体选择和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各细节,也体现了思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如何赢得学生的兴趣和支持,如何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律等问题迫在眉睫。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的做法虽然不能系统的回答和解决以上问题,但这一做法还是有效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有效探索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结论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临时党团组织的做法针对性较强、时效性较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也是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形式、提高质量,进一步发挥临时党团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骆郁廷等.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3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27-03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及高校的认同和重视。2012年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类不少于50%。”①,这一硬性条件对高校的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是一个挑战。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软硬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就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客观上要求高校以灵活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现有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虽然各学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从实践环节和内容来看,主要有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从实践形式上来说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1];从实践场所来看有校内外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单位等场所。这样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和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实践体系和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实践教育的开展和效果。

(一)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制约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需要专门的场所、仪器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在日常管理中,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资金进行设备的管理、维护、升级改造。学校还需动员相关资源建立校外实验室、实习基地,来满足相关实践环节的开展。这一切对学校的资金、场地、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压力,学校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决定实践教学条件的优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限于财力状况,校内实践软硬件设施往往捉襟见肘,许多高校指导教师、经费、基地缺乏[2]。同时,在日常的运行中,由于材料费、设备维护费较高,往往通过压缩学时的方式来控制运行成本。而校外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转往往受制于校外单位的配合程度,当校外实习单位人事发生变动时,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这一切使得实践环节极易陷入理论化的境地。从长远角度来说,实践教学设备还存在一个更新的问题,随着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市场新技术需求的改变,客观上要求高校及时更新设备,否则将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的调整,这一切增加了学校的资金压力。

(二)课程及学时制约

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因总学分的限制,学生的课程门数、课程学时数都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一些学校在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很少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大多数专业课程以讲授为主,在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中,一般设置10%左右比例的实践教学时数,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通常采用边理论教学边实践的方式。为了弥补并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学时上的不足,大多数专业还采用集中式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的模式展开,一般在核心专业课程中,设置一周左右的时间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然而,不论是课内实践环节还是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大都占用正常的教学时数,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的挤压下,实践教学课时显得零散且无法满足需要。

(三)实践内容的制约

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实践环节,由于受到学时、场地的制约,实践内容往往受到限制。例如课内实验(或实训)环节,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只能选择课程中重要的理论、技能进行设置,一次实践教学只能对课堂内容中的某个理论、某个项目进行简单地验证和操作,实践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验证”层面上,[3]学生很难形成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即使是一周或两周左右的集中实践教学,也会因教学安排、学生规模、实习场所的设备数等问题的制约,每一批次的实习学时、实习环节、实习内容极易遭受压缩,容易陷入走马观花式的窠臼,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学生主动性的制约

在实践教学的执行过程中,不论是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还是集中式教学环节的开展,指导教师大都会根据实践教学大纲、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的安排,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规定”动作,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上影响到了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受制于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实习目的、实习步骤、实习内容等问题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参差不齐、效果各异,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被动参与、应付参与、为了成绩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起到了堕化和破坏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体来说,由于受到学时学分、实践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现有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学生主动性激发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客观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专业性学生社团及其实践教学功能

专业型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一般分为专业型和研究型两种[3]。目前,相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

(一)学生社团运行成本低,实践教育易于常态化

专业性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活动经费一般来自社团成员的会费、有偿社会化服务盈利、学校的专项划拨经费、相关企业及组织的赞助费等途径,经费来源往往多样化。在社团的管理运行中,只要社团管理团队管理、办事能力强,积极联系校内外相关场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往往会获得相关利益方的配合,使其无偿或低偿使用相关场地及设备,这进一步降低了社团相关活动的成本。总之,社团的活动相对于实验实训课成本较低,时间和形式宽裕丰富,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4],从而突破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对学生专业实践的限制,使得融于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教学实现常态化。

(二)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实践项目易于多样化

专业型学生社团基于学生兴趣成立,实施自主化管理,社团活动往往根据社团成员的需要、兴趣开展。管理和运行较好的成熟社团往往形成了常态化和应景性的社团活动开展机制。现阶段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活动主要有培训类、宣传类、竞赛类、服务类等类型活动。培训类活动主要针对新招募的社团成员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社团成员专业理念、技术为目的的培训活动,社团往往会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或专业能力和技术较好的社团成员定期开展培训,以期全面提高社团成员专业理念及技能;宣传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社团自身的及所属专业的宣传,让学生及社会各界了解相关专业,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氛围;竞赛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活动充分展示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激发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机。有些学校还会由社团承办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以此选拔、锻炼相关竞赛选手的目的;服务类活动主要依托社团成员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提升社团成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如无锡一职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了电子作品展、电子元器件识别大赛、电子义务维修、专业知识讲座、手工焊接、美化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大赛等系列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5]。

(三)社团活动针对性强,实践环境情景化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运行参照高校科研机构及实体,学生可以依托专业型学生组织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研讨、培训、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往往依据社团成员实际运用专业知识时遇到问题或社会的需要开展,这使得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情境性。

(四)学生社团管理民主,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既是实践教育的对象,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较高的自和参与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型学生社团可以依据成员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这样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这一载体,将学习的主体能动由学生自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易于克服传统实践环节的被动性设置与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五)社团活动实施过程复杂,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化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合理组织,这无形中培养和锻炼社团骨干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社团活动的运行过程,需要大量社团成员的参与,协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活动参与者的团队精神;社团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了社团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面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社团成员可以相互讨论、相互激发,培养了探索创新能力。社团成员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极大地提高成员的专业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总的来说,专业型学生社团自身的特征和目标定位,使得社团在管理、运行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专业理论、技能的应用展开,从而成为重要的学生实践教育载体,是现阶段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三、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运用的对策建议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然而,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规模上,还是发育程度上,都与一般性学生社团相去甚远,需要高校及各相关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实现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的功能。

(一)学校层面应积极引导,重点扶持

现阶段各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数量明显偏少,有研究指出专业型学生社团仅占学生社团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6],同时,专业型学生社团涉及的专业门类偏少。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积极引导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设置,支持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同时,学校应在资金、物质、社团活动场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增加专业型学生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使得各专业的学生都有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学生社团。

(二)创新管理机制,保障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

首先,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效能的认识,可以将学生参与相近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弹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给予参加并完成一定比例活动的学生进行学分激励;其次,教学单位应将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有益平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协助完成自己科研和教学活动;第三,合理配置师资指导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与活动的开展,同时给予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构建长效指导激励机制;第四,形成良好的社团管理、运行、活动开展的评价、监督机制,促进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是社团运行的核心,社团成员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评价较高是社团活动质量较高的表现。首先,社团管理团队应广泛征求社团成员的意见,遵循专业型学生社团立足专业学习、实践和研究活动的目标,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范围和提高参与质量;其次,社团活动应形成周期化和应景性的运行机制,每学期、每学年都有固定的活动计划,同时针对不同的需要组织应景性的活动项目,丰富社团活动;第三,加强对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形成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报名、签到、总结的全程监控机制,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依据。

加大对专业型社团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创新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专业型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的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能力,从而实现创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为民,王玉林.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2]朱鹏,赵绍成.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育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宋晶.高校学生社团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社团情况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8,(9).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4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基于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长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分别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将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按其内容可基本分为六大类型: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2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意义

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如何建立和维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何保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实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只有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四个问题”,增强“四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增强“四性”:一是解决管理混乱、职责推诿、队伍不健全问题,保证工作长效性;二是解决主题凌乱无序、缺乏规范问题,实现工作目标性;三是解决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评价问题,增强工作实效性;四是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而直接推动高职学院团员青年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为高职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必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和发展高职德育理论。

3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

为了解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以一斑窥全豹,获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以及走访等多种形式,并综合假设法、内容分析法等论证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主干道、教学楼、公寓楼、田径场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调查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就读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共青团社会实践普及情况而设计的题目,涵盖了对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的动机、以何种形式参加、相关兴趣、遇到的困难、提升的能力和活动后的收获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实践的态度以及收获等题目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方法,对每一道题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第三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放性题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理念。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在二所高校各个教学楼、田径场、绿荫道、宿舍楼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为92.8%。

4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从调查中了解到其动机大致可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技能、为就业积累经验和服务社会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动机以及目的的选项区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技能素质,有24.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有20.7%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竞争力,有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是他们参与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有很多学生觉得,无论初衷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会相互融合和联系,换句话来说,不同的两个动机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2)学生参与面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78.2%的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其中,4.6%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类社会实践活动,18.3%的学生参加过文明类社会实践活动,7.2%的学生参加过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35.5%的学生参加过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53.6%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些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也不高。(3)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不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如局限于QQ、海报、通知等。三是模式单一,如拘泥于“三下乡”和物质扶贫等传统活动等。四是专业指导不够。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辅导。(4)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中,61.3%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下拨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其中包括企业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多,开支经费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5)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68.6%的大学生认为,在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相关专业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活动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参与进来,并开展前期辅导和相关专业指导,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5调研思考和建议

5.1优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方式

一是要在高职院校活动中建立多样式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学院团委应在活动开展前、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团委网站、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微博、团干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并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实践活动心得分享会、典型表彰会等会议,对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将活动中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经验收获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关注率,同时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并将实践活动中的正能量进行传播。二是完善更多层次的动员方案,团委应对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层次动员。通过发挥好学生党校、社团联合会、系部团总支、学生支部的作用及影响,各方面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学生干部为模范带头的作用,将学生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亲身经验分享,培育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2打造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机制

一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常规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类型活动,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华南理工大院团委与招生办共同举办“宣传华工,感恩母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优秀毕业生返回所毕业的高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所获成果等宣传资料,召开感恩座谈会、并发放宣传资料、使用PPT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华南理工大的优势,展示硕果,扩大学校的招生影响力与知晓率。又例如该校的团委与校友办共同举办“感悟梦想,访谈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年龄的杰出校友,展现他们努力拼搏、成长成才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从而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根据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推进了我们在与活动中的开发,创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据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专职品牌项目,同时在对于学校活动开发的模式中,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才能更为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地开展活动,也能更好地将共青团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充分。二是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目前学院开展活动多是以社会实践模式以不变的主体,但是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特点,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知识,便能让更多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让活动的模式不在单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多,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像这种带有专业特色机制的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将“学分制”融入活动。在建立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同时,学校应该将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实行“学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将学生与活动挂钩,可以通过选修课、奖励措施、素质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中,完成课堂上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以个人、团队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分制”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挂钩,并有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将对于共青团的育人机制进行有制度地开展,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与“学生制”相结合。学院团委每学期向系部开展一次登记,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有登记,有证实,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融入进学生的大学生档案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确定性的依据。

5.3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活动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因此在活动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比如活动的经费、活动地点的安全性等因素,学院团委应该制定一套体系的保障措施,对于经费的问题除了向学院进行申请之外还可以进行向外来的商家寻求赞助,但是一定要确保赞助的高质量。同时学院团委应该密切地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共同寻找每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讨,建立一套有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同时关于涉及经费的问题要拓展活动的方式,将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补助向结合。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为活动进行“换血”。

参考文献

[1]罗敏.对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环节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1-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锻炼、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道德品格的养成。而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的学生社团,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而且是实现高职教育实践育人任务的重要载体。

一、社团实践育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实践育人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所谓实践育人,本质就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过程。同时,实践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因此,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离不开实践育人这一重要手段。

(二)学生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的组成是以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为基础,是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组织,对其各方面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团是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获取知识、实践技能、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等。因此,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的模式

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凝聚功能、调节转化功能、调节转化功能、认识开发功能等。有效借助社团活动实践,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以科技社团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创新创业为出发点的专业科技类社团,搭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弥补了传统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限性。跨专业、跨年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锻炼技能,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公益社团为抓手,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养成,搭建思想引导的实践育人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批判意识强,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在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公益类社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搭建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平台,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获得成长,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文化社团为抓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搭建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

文化类社团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搭建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文化类社团使学生在发挥特长同时,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方式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目的,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审美观,形成完善的人格。在高职院校,文化类社团参与度最高,其实践育人功能更具有普遍性。

三、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团的建设、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其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重视程度待提高,制约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实验实训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这部分能力的首要手段,对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社团的认识不足,停留在认为其只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潜在的实践育人功能被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社团辅助课堂教育的功能,限制了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同时,部分学生加入社团也存在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对社团本身发挥的教育功能有所忽略,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良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组织功能发挥和健康运行的前提。然而很多学生社团由于在社团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比如社团准入退出制度不完善、缺乏社团指导教师制度等,削弱了社团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使得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组织者能力不足,不利于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社团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都是学生,学生在社团中发挥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作用。作为社团领头羊的学生干部,他们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社团日常运行和长远发展,更对社团成员有着影响和示范作用。然而,毕竟学生还在求学阶段,很多社团组织者自身素质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势必会影响到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不利于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展。

(四)活动创新度不够,影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很多社团活动重复性强,社团活动的传承好,突破和创新不足。社团活动不能紧跟时代、有所创新,不仅会影响社团的活动激情和活动影响力,而且会让学生对社团的认同感下降,降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造成社团成员大量流失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五)活动的执行不力,阻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在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中,还存在方向有所偏颇、力度有所不足的情况。由于一些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像应付一项任务、学生干部工作敷衍了事,不是把社团活动作为提升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而是当成作业去应付,从而导致一些社团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化,使得社团活动失去活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教育功能,更从源头上阻碍了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四、对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建设的建议

在社团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育育人功能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以下优化对策,促进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加强宣传,强化领导,提高实践育人功能认识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社团教育育人功能的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潜在的教育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运用这个实践育人的载体,是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要以实践活动为“轴”,以学生成长规律为“经”,以教育教学周期为“纬”,引导社团活动规划有序,让社团活动实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协调统一。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对社团给予一定的扶持,并提供尽可能的物资、场地支持,为社团选聘对口的指导教师,保障社团有序运行并有所发展。着力扶持高职特色社团、打造品牌精品社团,树立社团教育育人的示范典型,从而提高广大师生对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视。

(二)优化管理,完善制度,保障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在学生社团管理上,学校要做好“抓”与“放”的关系,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社团健康良性发展。主管部门要站在统揽全局的角度,既要避免管理放任,又有要避免制约管制,强调宏观引导,保障学生社团运行良好,给予社团合理的发展空间,促进其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管理有序,制度科学,才能够保障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提升能力,培养干部,放大实践育人功能作用

要发挥好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就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社团学生骨干队伍。要严守学生干部选聘关口,加强干部的日常培训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社团干部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关心干部个人成长,鼓励社团成员成长成才。

(四)注重创新,挖掘内涵,增强实践育人功能能效

学生社团作为最贴近学生的组织,就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传统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要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勇于创新,善于运用新方式方法,将社团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发挥出来,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进而有效的增强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能效。

(五)重点突出,强调实践,优化实践育人功能路径

要科学的对社团进行规划设置,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归档,根据社团建设发展情况和学校育人目标,对社团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团或精品社团,要给予重点扶持;对于学生参与度、关注度高的社团,要给予重点关怀,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不同类型的社团良性发展,使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得到合理的优化。

总之,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健康良性发展,才能让学生社团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6

一、依托专业社团活动,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建设专业社团协会如下:重点进行商学院9大特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商学院社团组织6大协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优势,促使大学生在寒假和暑假2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围绕1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和专业素养。社团活动是社团功能发挥的载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研究。虽然,社团活动及管理趋于模式化、常态化,然而受制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社团内部管理机制、社团活动经费来源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社团活动趋同、特色不明显、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导致社团活动吸引力较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二、在社团活动中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一是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是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大学生人数大增,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搭建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以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开发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是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运用新的思维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

三、在社团活动中建立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体系的实施路径

在大学里,学生是分专业进行学习的,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多种实践能力,概括起来,这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由于每所院校的每个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因此,每个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

首先进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团组织6大协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优势,促使大学生在寒假和暑假2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围绕1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和专业素养。

其次可以改革了现行高职大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以实践能力为评价和考核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中除了要以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的评定标准外,还要引入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量化成绩作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引导商学院大学生参与专业社团系列活动中来,拓宽学生实践领域。

最后还要修正学生实践思想。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对于现在部分大学生“金钱主意”思想的扬弃,更多的提倡大学生参加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思想的实践活动。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要以人为本,鼓励全院学生参加,交流思想。在遇到问题时,从协和、团结、互助出发,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树立自主指挥和管理的思想。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还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公平竞争、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使参加的人有条件,能干的人有地位。专业社团系列活动还必须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以及能力,促进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提高,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7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人和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不断增多的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各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一些有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建立的营销实践社团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营销实践社团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不少院校的营销实践社团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营销实践的功能。因此分析营销实践社团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营销实践社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的作用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销实践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成员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符合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营销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举行不同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等,使学生在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营销社团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营销实践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如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公关、外联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社团成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开展工作中加强沟通,利用个性和能力差异,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带来“1+1>2”的绩效。同时,营销社团开展活动,能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工作中必然会使个人交际技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的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

营销社团日常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节假日推荐优秀会员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关策划,企业CI设计,广告宣传,产品展销等工作,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营销理论,在实践平台上加以应用,营造出实战营销氛围,造就实战营销人才。同时,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养了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营销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营销社团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的性格及面对现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合理

营销实践社团与高校其它社团一样,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社团各部门职能不清,分工不明确,使得活动开展无计划。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和整改。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营销社团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社团机制松散,有的学生误以为社团不受任何约束,因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工作随意性很大。

2、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一些营销社团活动无计划,开展工作忽冷忽热,有些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社团活动虽多,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没有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盲目地开展活动,不注意与营销社团自身的性质相结合,如一些营销社团每星期都是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或举行一些“联宜活动”,对于营销实践工作开展得较少。部份营销社团对核心成员的依赖性过大。由于营销社团核心成员社会活动能力强,在介绍社团成员参加企业产品促销、为企业开展市场调查、进行营销策划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些人在位时营销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由于忽视必要的衔接,以至于核心成员离任,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同时,营销实践社团在招收会员时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有的没有基本的营销知识,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

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3、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

营销社团活动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营销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一般为营销教研室老师,指导老师是义务为营销社团兼职。由于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同学在一起,很难做到;再者多数专业教师对营销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4、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

营销社团活动的场地和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目前,营销社团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社团成员的会费。另外也有通过帮助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获得,但这些报酬通常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所得,作为社团基金较少。同时很少学校能给营销社团一个固定的实践经营场所。因此,营销实践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加强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建设的对策

1、规范管理,完善社团的规章制度

制定灵活富有弹性又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制度是社团发展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社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因个人感情、经验、兴趣给社团发展带来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严格按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的要求,建立从社团的申请、成立、活动开展、赞助、财务、奖惩到社团注销等全过程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使每个社团成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既调动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又强调组织纪律性,从而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实现对社团的有序管理。

2、采取措施,加大对营销社团的指导和扶持

(1)实行社团导师制。配备一至二名社团导师,一届聘期为一年,学年初由学校为社团导师颁发证书。营销实践社团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最好是市场营销教研室老师,对学生社团活动有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指导营销社团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检查社团工作开展情况,定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交流等课外活动,分享营销前沿理论,介绍国内外营销界的研究动态,用营销理论分析热点财经现象。制定《社团导师聘任、考核和奖励办法》,从而提高教师积极参与或帮助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使社团营销实践活动更成功,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上少走弯路。

(2)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学校日常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支持营销社团联系企业赞助,允许社团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和勤工俭学。如给予营销实践社团校内固定场所,允许开展营销项目活动。

3、加强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分工管理

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应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如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市场营销协会内设:会长、副会长、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传播部、外联部、网络部等部门。会长负责与外联的交流与沟通,及联络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活动;负责制定公司总体战略决策及大型活动的策划等;副会长配合会长的工作,监督管理各部门内部工作的进行。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经费,及时记录开支情况,对大型活动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每次活动向办公室反馈情况;人力资源部负责每次活动记录出勤情况,并及时向办公室反馈,做好会员考核工作;传播部负责话报,条幅等制作等;外联部:负责对外部联络,争取合作单位。

4、开展与营销社团相关的业务活动

把营销社团的相关业务活动如经验交流、能力训练、提供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如社团在活动中把会员分成组,每组选一名外事能力较强的会员担任组长,带领两名没有参加过或很少参加过外事活动的会员,直接上门和企业联系,给营销社团中想兼职的会员联系兼职岗位;或者把营销社团已的业务或商品向该企业进行推广;另外也可以寻求推广该企业的业务或商品。让经验欠缺的会员在实战中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应变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营销实践社团与企业的合作

营销实践社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成功人士、企业家来学院进行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开展项目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节假日实践岗位,帮助营销社团成员赚取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__-7。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8

G715.5

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能力训练,同时他们也离开家庭,开始全新的集体生活。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基本上在学校度过。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和心灵。校园社团是由学校指派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为主活动内容的一种学生自发组织。社团活动在高校、中职学校都是比较常见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团队意识等,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一、学生参与社团变化分析

1.学生的性格变化

由于社团需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的学生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的性格。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参与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需要与人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相应的性格改变的效果。这种与人交往的机会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内心慌张,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内向的性格也就进一步转变,有助于今后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2.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

社团活动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相互配合,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活动效果。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一定存在相互配合。这种配合协调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社团中不断磨练。这种能力也是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必备的一种素养。因此,在校期间,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也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3.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

社团活动都是现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自发组织。在这一学生自主组织中,他们需要进行社员的相互协调。因为一项工作的任务,需要多个社员相互配合,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工作,这就需要一个领导者,即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就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可以有效组织一场比较复杂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指导中职学校社团活动的具体建议

1.引导社团活动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组织社团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时候,他们设想的社团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在组织过程,内容、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中职学校专门负责社团管理的教师,我们需要进一步突出对于学校社团活动的引导,将现代社会发展正面的、积极的思想灌输给他们。在审批社团的活动时,教师需要多方面考虑其活动的意义。在一些社团出现不好的苗头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不断引导社团活动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2.明确社团活动符合学校教学的需要

社团活动需要有一个范围。在一个的框架中,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对一些课堂知识的实践锻炼。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这种活动就需要不断拓展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素养。中职学校的社团活动就需要明确这一目的,从而使得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这些社团活动需要与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学生的社团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实践、应用教学的效果。

3.社团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学生业余时间

因为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社团活动一定需要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因此,专职教师需要进一步控制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不能在上课期间进行相关的社团活动,需要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社团活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这时候的学习任务较轻,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社团活动之中,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中职学校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参加工作,开展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需要组织专人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在社团活动出现偏差和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实现其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9

2004年9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成立了大学生社团――牧野协会,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两提高,以促进”,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12年来,笔者组织牧野协会成员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现就牧野协会十多年来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1.开展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入或成立大学生社团,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组建的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又一个平台,在实践中可以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完整人格。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会激发出其创作灵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2.开展社团活动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后三种本领都是社会实践能力所包含的范畴。[1]

目前,大多数来高职院校招聘的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规划统筹能力、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岗位上能独当一面。这种社会需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经过社团活动开展,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3.开展社团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高职教师可以将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公益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管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专项经费预算,社团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实施。学校规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课时要求与目标,但没有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跟进,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有名无实。有些学校的大学生社团通过向其他相关单位申报项目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但项目资助经费非常有限,学校缺乏配套资金。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管理与规范,社会实践的目标难以实现,无法体现出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

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没有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大都是通过老师引荐或自己家人介绍的途径到单位实习,这样的社会实践缺少主动性、目标性和规范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培养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为数极少。教育主管部门很早就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很多学校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学生步入校园后接受的还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收内容,最后考试考核的方式获得学分。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部分是一种辅助课程,缺乏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不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大多数是学校学生会和团委会的干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只为了完成学习团委下达的任务,有的确实为了获得某种荣誉,对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抱着抵触情绪参与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往往心浮气躁、走马观花,不能用心观察学习和求真务实,收不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指导社团活动的专业教师缺乏

大学生社团成立时,学校一般都安排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但只体现在社团申请表上,社团活动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是由辅导员负责指导,专业教师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如:有些学校团委组织开展暑(寒)假大学生“送科技”、“送医疗”、“送文化”下乡活动多流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活动形式呆板,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参与度极低。

社团活动没有专业老师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跟踪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以讲座、座谈、参观、捡垃圾、看望孤寡老人等形式开展,没有与专业学习挂钩,使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四)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再加上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如,每年暑假都有几十所大学的学生纷纷来到洞庭湖开展实践活动,但他们对洞庭湖了解甚少,将帐篷搭建在滩涂的低洼地带,若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有汛情,一夜之间就可以将他们吞没在洞庭湖里。

三、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1.发挥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自身也会完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自身也在从事社会实践,是教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建立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目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高职师资职业素养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高职师资职业素养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2.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2] 只有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树立了创新观念、具备了从事创新教学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开展有关创新教学的各项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逐步培养起来。

指导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2010年指导牧野协会成功申报和实施了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岳阳市血吸虫病调查及其防治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对岳阳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8个县、区、场开展了血吸虫病调查,并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笔者撰写的《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于2011年7月在“第三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真正实现了社会实践与科研相互融合。

3.在创业大赛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省内外的各种创业大赛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2009年以来,笔者经常指导牧野协会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2010年牧野协会荣获全国“挑战杯”(湖南赛区)创业大赛“铜奖”;湖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芙蓉学子・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大赛中,分别获得20000元和10000元现金资助;在湖南移动“动感地带”创业大赛中,牧野协会代表队荣获“三等奖”;还曾两次参加岳阳市创业计划大赛,设计的创业作品都获得了奖励。

4.在科技下乡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牧野协会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的兽医专业知识,免费为学校周边县市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既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很好的培养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5.在公益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笔者作为岳阳市江豚保护志愿者,经常指导学生开展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爱心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近5年来,协会成员组织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和实施的活动经常被媒体报道,社团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成员们的社会服务能力。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7-1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公关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更要重视公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由于课时、学生数量、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的限制,实践教学中公关能力培养的广度、深度、持续度及层次性、有效性等都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公关能力培养的质量。鉴于此,积极拓展课堂实践教学之外的公关能力培养载体与平台――公关社团,能够有效弥补公关教学中的不足,为公关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思路。

一、公关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学科性质的充分体现。公关学学习的落脚点应该是通过公关理论知识的应用促进公关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公关社团作为公关学习与实践的载体,通过公关项目训练、能力培养专题、实践拓展训练、公关论坛讨论等形式,为公关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组织支撑与实践平台。

(二)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公关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关理论的应用模拟情景,但是由于课堂的课时、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极大的制约了公关能力的培养。公关社团作为公关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组织化平台,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公关岗位、公关专题、公关训练,并且公关社团中除了教师及专业公关人员的指导,学生中公关能力突出者还可以协助指导较低水平的学生,实现社团公关能力培养的协同作业,发挥系统功效。

(三)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能力培养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公关能力培养的持续性要求建立长期的、系统的、组织化的平台,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周期性与短期性。公关社团作为公共能力培养的学生组织,能够为公关理论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实践平台。

二、公关社团建设的理念

(一)能力本位理念。能力本位理念要求在社团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注重做事能力而非传统能力观所指的再现知识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指公关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

(二)兴趣导向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任何社团的成立都是基于一定的兴趣爱好、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学生群体自治组织。公关社团建设中坚持兴趣导向理念,第一,激发学生参与公关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关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公关社团活动,提高公关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三)互动参与理念。公关能力的提升不能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讨论,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因此在公关社团建设中坚持互动参与理念,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宏观层面通过让学生组织领导公关实践活动,从宏观方面把握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全过程,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参与、实践调研等形式具体参与公关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公关能力。其次,对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

三、公关社团建设的路径思路

(一)从社团活动内容上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拓展为主。公关社团活动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公关学科中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如何将公关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以及如何将知识的应用转化为能力,所以在公关社团的活动内容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拓展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从社团活动范围上来看,校内与校外结合,校内活动为主。公关社团活动以公关实践为主决定了公关社团的活动范围具有广阔性,不仅包括学校内的公关实践、模拟演练,还包括学校外的各种组织的真实公关实践活动。但从社团的实际情况来看,组织的非正式性,成员的兼职性、单一性,活动目的的非产出性等特点,决定了公关社团活动的社会实践具有被动性、计划性与理论性。鉴于此,公关社团活动的主要阵地应该是学校。在学校实践充分进行、公关能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可以与社会中真实的公关实践活动实现接轨。

(三)从社团师生关系上来看,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结合,学生参与为主。公关社团的成立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辅助公关教学的学生组织,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满足兴趣,提高能力,教师尤其是公关专业教师,可以以社团作为载体,有效进行公关实训部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但是一定不能将公关社团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师只是指导与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公关实践活动,而不是强制学生进行公关实践活动。公关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

(四)从社团周边组织来看,社团独立活动与其他社团联动结合,社团独立活动为主。公关活动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通过公关社团成员的有效参与,能够有效保障公关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公关实践活动中角色及公关能力具有多样性,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社团的联动实现公关实践的最优效果,比如通过邀请其他专业社团或是社团中的能力突出者来示范公关技能或是参与公关实践活动,比如在公关人员素质这一板块中,可以通过邀请播音主持或是文学社等性质社团的优秀者,示范公关人员必备的语言表达与文笔功底。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对大学生公关素质教育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4).

[2]姚庆,蒋德勤.大学生公关能力实证分析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谢超,尤雯文.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11

整个实践活动,将围绕’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参与’生态省’建设实践服务、’非典防治与环境保护’实践服务、’信息化与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实践服务等四方面内容展开。

三、进一步探索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今年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继续结合高校两课的改革,组织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团委与人文学院共同组织了新时期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调查小分队、全球化对生活期望及教育期望的影响调研小分队、对浙江公众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调查小分队等三支小分队,分别由人文学院任课教师担任带队和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活动。参与两课实践小分队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分院、各个年级,通过问卷调查、讲座、调研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教育思想,两课教师、两课研究课题继续充实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篇12

一、活动主题

立身践行中国梦 青春建功新陇原

二、活动原则

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为契机,全面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继续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参与面和活动的覆盖面,力求在实现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就业见习的有机结合上有新突破。坚持“学生普遍参与、学分制考核,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2010级学生为骨干,2011、2012级学生为主体,以师范类学生的义务支教、科技支农以及非师范类学生的骨干挂职为重点。在活动的设计上,坚持点面结合,在点上抓队伍、出精品、建基地,在面上抓动员、重参与、求扩大,重实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活动内容

今年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为主线,突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根据自身实际和实践地需求,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重点开展教育帮扶、文化惠民、科技支农、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挂职锻炼等10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1.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活动。以农学专业学生为带动,根据定点联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组织大学生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网络信息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形式为学院组队。

2.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支教服务活动。以全力提升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为依托,在巩固以往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同时依托大学生骨干在生源地组建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服务团。结合留守的农民工子女的现实需求,利用乡镇活动场地、村镇学校等,跨院系、跨专业组建义务支教小分队重点开展学业辅导、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

3.大学生骨干挂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集中组织城镇学生在家庭所在地的城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机关单位、乡镇,完成为期15天的以社区、机关行政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服务挂职单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活动形式为学院组队。

4.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有关就业创业的调研工作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和就业见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青年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大学生课题调研实践服务活动。各专业、团支部可依据本专业特点和教学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社会调研活动,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群众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同时委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开展课题调研,将社会实践与科技立项、挑战杯竞赛相结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竞赛所需支撑材料进行广泛调研,力争形成一批优秀的调研报告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相关调研课题:

(1) 中小学对师范类教育的要求

(2)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

6.大学生勤工助学实践活动。通过与中国移动张掖分公司、中国联通张掖分公司等企业联合,为我院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为他们提升自我、展示才华创建平台。

四、团队的申报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团委牵头,联合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科技处、保卫处、思政教学部统一安排部署,做好对各学院重点实践团队的立项审核、项目支持、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

团队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项目,有详细的活动内容,有预见性的实践成果,有清晰的活动日志,有确实的安全保障。条件成熟的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对重点团队给予立项支持。要求2010 、2011、2012级同学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根据全院组队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服务活动。

1.团队组建

参加 2013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必须是我校在校学生,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学院重点团队组队的学生数须10人以上,必须由1名指导老师带队,全程参与,精心指导。学生个人组团人数原则上控制在15人以下、5人以上。

2.项目申报

根据我院暑期实践工作安排,各专业、团支部至少组建团队1个。各班须于2013年6月23日前将重点团队申报表、候选项目活动计划及经费预算上报团总支,团总支将组织评审会,确定立项团队和项目,并从中选拔推荐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项目。

3.活动开展

立项团队将填写《2013年河西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并与校团委签订《河西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协议书》与《河西学院201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受助目标责任书》;团队成员将与我院签订《河西学院2013年暑期个人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立项团队需设立联络员1名,每天与团委联系一次,上报活动信息通讯稿(宣传工作相关要求附后)。我院团总支会及时对本学院团队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确保实践团队安全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4.经费支持

鼓励各团队积极申报“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团队招募行动,校级团队学校将根据申报项目等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相关要求

根据《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相关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要求参加一次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学生骨干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也可自己组织实践团队进行社会实践,充分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各团支部应按照《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广泛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注意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完善。具体要求如下:

1.团队成员必须5人以上。

2.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天。

3.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义务支教、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践、公益服务等。

4.实践活动结束时提交活动照片5张,3000字调查报告,用于学院进行鉴定审核。

六、时间安排

1.6月10日-6月23日 实践活动的宣传和申报立项阶段。(各专业、团支部填写、上交申报立项书,纸质版上交至辅导员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

2.6月25日-7月6日 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的培训及安全教育阶段。

3.7月15日--8月 实践活动全面实施阶段。

4.9月 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成果交流阶段。

七、总结表彰

1.各实践团队要注意总结经验,开学后2周内,通过组织“实践归来话感想”、实践活动图片展、实践活动报告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选”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交流体会、汇报成果,深化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并做好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推荐上报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