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9 01:20:06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2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3

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我国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企业文化最初在西方国家诞生,如果完全将西方企业文化挪用过来,势必会出现与我国企业发展不相符的情况,也会让我国企业呈现西式化,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研究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构建,为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铺设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一定联系,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同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的接收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属于较为开放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求,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做到扬弃,也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将所有文化保留下来,更不能完全抛弃,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国外的联系,用辩证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文化吸收进来,进而丰富我国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现状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环境

通过了解国家文化,能够知晓该国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能掌握该国人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由此可见,文化能够代表国家发展程度。同样,企业文化如何也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状况,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先进企业文化。要创新企业文化,就要加强与企业发展环境的联系,根据企业特点与性质构建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检验企业文化。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企业文化是否创新都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将最新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实现企业文化创新,希望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文化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少数人价值观,无法在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少数人价值观,无法被企业所有员工所接受,如同企业规章制度一样,如果不能体现大众意愿,在一段时间以后势必会被淘汰。缺乏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无法贯彻到企业管理中,更无法约束企业员工行为,这样一来就让企业文化成为了摆设,创新企业文化也就不复存在。2.企业文化没有规模。虽然每个企业管理者都说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却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也只是一种形式,企业员工尤其是新员工根本不了解企业文化有哪些,更不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通常是由管理者决定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3.创新后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应用中受到阻碍。企业文化创新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进步,然而,很多企业文化创新后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仅没有促进企业发展,甚至给企业带来阻碍,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创新后的企业文化并没有与企业实际相联系,有些企业文化则是直接照搬其他企业,这样就出现了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创新后的企业文化没有与我国国情相联系,而是完全用西式文化发展自己,企业文化创新不足。

三、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做好企业文化创新的现代意义

(一)时代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做好企业文化创新也是时代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可以强化企业凝聚力,体现企业软实力,而马克思主义则能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指导思想,让新型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初级阶段,但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落后的企业文化限制企业发展,尤其是缺少先进理念的企业文化。如原有企业文化中并没有坚持以人为本,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企业文化来源于西方国家有一定关系,美国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所体现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由此可以发现,在西方的企业文化中并没有以人为本理念,尽管这种企业文化在短期内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长此以往一定会出现问题。而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企业文化则带有以人为本理念,与企业员工的需求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目标,强调人是社会主体,只有尊重人、发展人才能推动社会,将人本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易于员工接受。

(二)企业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如果缺少了先进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发展必将陷入僵局,甚至被淘汰。物质资源总有用尽的一天,而企业文化则不会用尽,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增添光彩。在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思想与理念进入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思想,严重腐蚀了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企业文化也是如此,由于企业文化源自西方,难免会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与特征,如果企业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待企业文化,就会影响企业发展。如在西方企业文化的管理上采用等级制,以物质为主体,将为威胁到企业发展,也会让员工感到资本主义压制的存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自由、平等的社会,而西方企业的管理机制却带有等级化特征,与我国建设目标严重不符,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摒弃这些不良思想。同时,企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而西方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弊端却是一种倒退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在社会主义企业中不能存在倒退现象,因此,一定要创新企业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助推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强化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

(一)理论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只有理论上创新才能带动实践创新。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与我国发企业发展相一致。在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新元素的融入,不断用新理念、新思想强化企业文化,如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样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去除了西方不良思想,还能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在传播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互联网、手机、大众传媒平台等,以便让新型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个企业中。在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融入,尤其要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应用其中,原有的西方企业文化无法体现普通员工的思想,我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为人民着想,企业文化创新也是如此,所以,应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融入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多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将员工的意见汇集在一起,构成新型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企业文化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势必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如周大福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为促进企业发展所有管理岗位的人员最低学历为本科,但后期却提高了对员工学历的要求,这样的企业文化与我国现有文化观念产生冲突,主要是由于尽管这些员工的学历较高,工作能力强,但在思想上却受传统思想影响,无法很好的促进企业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落后,不能与企业文化相联系。这也是周大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也将受到限制。所以,周大福企业就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文化创新,降低了对学历的要求,而提高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重视创新能力,这也是周大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原因。

(二)实践上的创新

理论是否可行最终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来源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所以,用马克思主义创新企业文化是否可行也要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就决定了创新企业文化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看它能否促进企业发展,能否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如在企业管理上,是否从原来的单纯重视经济发展转变为重视社会发展,是否从原来的重视物质追求转变为重视精神追求,若有这些改变就意味着企业文化创新已经取得成功,反之则否。同时,看管理目标是否发生变化。在西方企业文化中的管理目标,将不断追求经济产值最大化作为重点,无论企业文化怎样变化都没有脱离这一管理目标,有些企业为追求该目标不惜一切手段。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产值的同时更关注与员工需求与成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员工价值与企业发展有关,而企业发展则得益于社会,如果没有员工发展,企业发展也将停滞不前,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创新后的企业文化一定要将促进员工发展作为管理目标之一,使其处于与追求经济产值相同地位,只有两者实现共赢以后才意味着企业文化创新真正实现。此外,在管理方式上应注重柔性化的体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企业文化创新所提出的要求,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员工才能更加信服,不至于出现与企业管理相抗衡的情况。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时代与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在各种思想不断侵袭的今天,如果不能企业文化中的不良思想去除,企业发展将受到限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尊重人,认可人的价值,而源自西方的企业文化并不重视这一点,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企业文化,让人本思想融入到新型企业文化中,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耀宏.新常态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2):10-14.

[2]欧阳剑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自觉考量[J].理论导刊,2013(2):63-66.

[3]高奇琦.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欧洲一体化[J].国际政治研究,2013(1):156-174.

[4]江峰.文化视阈下的党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1-94.

[5]姜彦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J].人民论坛,2015(36):205-207.

[6]张凤超.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空间命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78-87.

[7]贺长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阈[J].天中学刊,2014(6):45-51.

[8]王玉香.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意识形态特征研究[J].理论学刊,2015(1):4-12.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4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现代企业加强内部的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所谓的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顺应社会转型的变革和发展,积极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创新并没有一定之规,它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目前,学界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种类比较多,具体来说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有几个基本假设:

1.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联系并且能够实现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现代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也能够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企业只有实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相互融合才能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企业在企业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等多方面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借助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来帮助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2. 人是社会的主体,它创造并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当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的关于“人性”的假设或者推论时,凡是对人的发展有利的,就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主动地接受这个假设。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它相信“创新”是一种具有能推动企业管理获得发展的具有“人性”的假设,那么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认可并接受这种关于“创新人”假设,并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主动推动创新。但是,要想企业管理创新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创新获得理想的成效。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和转变以及企业实际管理成效是推动其管理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企业管理者与“创新人”假设关系的调节器。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对国际国内市场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通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也是在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来的新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研究放线。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等。具体来说,目前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 所谓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通过对过去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而得来的,它是一种概念性的理论模型,主要是以传统的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人生经验等为基础的一种被提炼出来的理论,它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理性人假设、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社会规则等,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所用到过的行为理论以及其发展和延续的经验。

2. 虽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以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以及人性理论等理论经验为基础,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性的管理创新模型,而是将理论经验与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创新概念模型。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具有能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进行推广使用的。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一种将传统理性与现代创新特点结合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方向。当然,一切未经受实践检验的道理都是待定”的,因此,让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接受社会转型发展下的企业管理实践的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现着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企业发展中,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基于企业文化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与企业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本质

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就目前社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精神支柱,能够在企业处于困境时发挥其巨大的文化精神底蕴,有助于企业员工思想的统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外化,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实施必要的管理,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整体功能,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那么其充其量只能称为运作的机器,没有任何灵魂与生气。因此,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努力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企业鲜明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能够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确保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创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的挖掘每一位企业员工的潜能,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精神支撑,同样也是企业创新的有效形式。(3)经过多年的企业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方式与理论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建设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才能让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创新的平台。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先进文化的构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3企业文化创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

3.1 深化企业改革,落实企业管理的变革

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进行企业深化改革,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发展理念能够更好的贴近市场,实现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的经营贸易。加强企业改革力度,保证企业管理能够对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反馈做出及时的反映。

实行现代化企业改革,不仅仅是依靠健全的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更是通过企业文化,将企业发展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文化

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正向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不断的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企业发展中,谁能及时的掌握有用的信息,就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主动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供应商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3.3 招揽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积极招揽先进创新人才的同时,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的优良的传统,凝聚企业的团结力,借助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唤醒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企业员工将企业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营造一个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的挖掘每一位员工的创造能力,让企业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4 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传统的企业文化有时会与时展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企业发展受到时展的制约。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应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提引与再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快,企业文化就好。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把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顺应时展的企业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手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招揽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时展的需求,促进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彦宇.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J].管理锦囊,2012,26(07):124-125.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45-3

Open the "Invisible Do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Method

Wei Yizhao Li Shuhong Sun Wenying

(Jiaozu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Jiaozuo Henan 454002)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famous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ing with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 which is currently appli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metho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Innov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IZ; Economic structure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

1 深刻认识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驱动是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

创新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其他创新大多由其推动,或与其紧密有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实基础,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降低科技发展对国外技术和方法的依赖,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关,要想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必须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尤其现在整个宏观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打赢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品质”[2]。通过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人文魅力,不断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感。

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提供的不尽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实践者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准确地分析和发现核心问题或根本矛盾,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2.1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TRIZ理论可谓是企业创新的利器,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TRIZ理论便于开展培训,所提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用系统化的解题流程解决创新问题或矛盾。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研发人员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灵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和模式,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2]。

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已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韩国三星电子是应用TRIZ理论并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开始引入TRIZ理论指导技术创新活动;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 604项发明专利超过英特尔(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3]。

2.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是种结构复杂、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涉及企业各部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要素。不同类型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TRIZ理论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的,可划分为创新构思、创新协同、创新扩散。TRIZ理论帮助企业壮大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效率,实现自主创新和企业的互动共赢。

TRIZ理论认为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像生物体进化一样,遵循着客观规律,TRIZ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往往是其他领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全新应用。TRIZ理论提出了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39×39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理、11个分离原理等,指导人们在科研工作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高质量方案。TRIZ理论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创新思维以及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创新构思阶段,以缩短创新构思的时间,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4]。

2.3 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的策略

企业为了发挥TRIZ理论的应有作用,以出专利、创效益为目标,应用TRIZ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和产品开发问题。TRIZ理论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TRIZ理论进行推广:一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对创新活动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的高度重视,是企业成功应用TRIZ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优化创新氛围。二是做好TRIZ理论的培训,加大TRIZ理论的相关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培训力度,有利于研发人员改善创新思维,提高原始构思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TRIZ理论专家进驻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举办的TRIZ理论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三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继承特性,注重对企业员工创新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和内化,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可应用TRIZ理论,从不同方面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创新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3]。

企业在熟悉了TRIZ理论之后,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态势,开发并制定有利于创新成果成功扩散的相关策略,把TRIZ理论运用在研究与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方法促进焦作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焦作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的理念,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在大浪淘沙的形势下,秉承创新理念,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了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发团队的创新方法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产品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用创新方法的思想制定研发方案,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河南省制动器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大大提高对生产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工作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2项,专有技术29项,编制行业和国家标准9项,国家认可实验室一个,研发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行业技术日益成熟之后,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水平基本持平,要想增强竞争力,也要走“创新性 节约型”的节能减排之路,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水平,变废为宝,资源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同时节能减排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是集核黄素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核黄素生产能力达3 000吨,占据国内90%、国外40%的市场份额,核黄素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愿意创新并使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用创新方法指导生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改造,增强节能减排创新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节能减排。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公司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全部应用于核黄素工业化生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部进行应用,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国核黄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4 结语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TRIZ理论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应借助TRIZ理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常变常新,屡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艳,毛宏起.TK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7

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创新大讨论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塑造员工新形象、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深刻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诚信,即: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兑现承诺的真诚,这是人取信社会的根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友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宽容,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开朗开明不单是指人的一种性格,应该包含人的宽广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做一个开朗开明的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创新创造体现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企业员工肩负的责任,而且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韧进取是指不畏任何挫折的敬业精神。在困难面前,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中烟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她将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在实现“两个跨越“目标任务中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成就好作为。

2、努力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法。

随着行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改革的深化,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不断改进大讨论活动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还要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

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中烟赣南卷烟厂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员工深刻领会“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的精神实质。

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诚信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对在“大讨论”活动中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一脉相承。

通过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大讨论”活动感召力,挖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友善待人、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先进典型事迹,让广大员工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相继组织召开了各层面的“树立员工新形象”为主题的讨论分析会。与会人员对照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紧扣“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主题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开展“我为提升员工新形象献一策”意见征集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推动**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活动成为员工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上水平”目标入手注重大讨论活动实效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蔓延,国家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从“工作上水平、税利保增长、企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入手,通过塑造**中烟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1、立足“工作上水平”,把握全年工作重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烟要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企业要打造成为卷烟制造中心先进单位,就必须把“上水平”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以费用控制为重点,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员工活力、团队活力和企业活力。

2、坚持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案,规范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员工成长通道。

3、通过大讨论活动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职工牢固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使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工作热情。

5、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规范在线产品质量管理程序,强化员对工工艺标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qc攻关和工艺创新,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全省卷烟工业企业先进水平。同时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增强了企业控本降耗能力,注重科学发展理念,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成本、提

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文化建设中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

的灵魂。“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当今时代是经济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中烟工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以推动企业文化宣贯为契机,着力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1、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了**中烟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吸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特色,并着眼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员工层面确定了员工作风、员工信条和员工形象等内容,其核心层面确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企业文化理念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8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的新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受到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了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用创新的方法和改革的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中,由于大家在理论上还缺乏概念,在实践上也做法不一,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一方面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体问题,现代企业管理将企业思政工作思路创新全部集中在思政工作者身上或者部分员工身上,出现了对思政工作创新主体的理解局限。虽然企业的思政工作者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在思政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思政工作创新的全部主体。实际上,企业全体职工才是企业思政工作创新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只有以广大职工为主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才真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形式服从内容,内容由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怎样创新,内容与形式都必不可少。然而现阶段许多企业在思政工作创新中出现了内容与形式互相不协调的问题。有的企业虽然在思政工作创新的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化创新手段,但是在思政工作的内容上却仍旧采用过去的说法,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作用

现阶段,许多企业都致力于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建设中,不仅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扩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发展,推动了现代化企业的不断进步,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鼓舞干劲,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广大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奠定群众基础。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通过与企业宏观发展的高度贴合的前提下,不断激励企业职工对企业生产、发展的向心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团结和谐的精神,将企业职工的个人工作和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最大限度地将各种生产要素作用发挥出来,以便创造高效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机地将企业职工的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拓宽了企业思政工作创新思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针对的是企业职工的精神建设,是一种对企业职工自觉行为的约束,并且这种约束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更高、更长远的发展目标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从精神层面出发,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新对策,为思政工作创新开辟可新途径:

首先,企业文化实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相互统一。其次,企业文化统一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制度,弥补了思政工作中存在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将企业的思想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了协调统一。因此,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研究

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要紧紧结合企业的文化建设,将二者融合在一起,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怎样才能融入思政创新工作中去。

(一)企业精神的塑造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对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规范有决定性作用,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会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与思想中予以表现。企业精神的塑造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政工作创新,企业的精神塑造需要首先做好榜样示范,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对员工进行感召与影响;另一方面,将企业中的模范员工的作用加以示范,将企业精神赋予人格,提升说服力,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加强。

(二)企业道德的建设

思政工作的核心是关于对全体职工的道德建设,这个目的与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建设不谋而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道德是其构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的好坏与企业文化的好坏之间具有直接联系。

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思政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的道德建设实践中,要狠抓情感教育培养,使员工能够树立起高度的权利感、成就感以及职业责任感。要严抓道德培训,尤其是在员工上岗之前,要对员工进行岗前思想道德培训,确保企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在道德教育和培训的内容选择上,要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但同时也要符合时代精神,应当将过于陈旧的内容删除。

(三)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在构建企业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发挥出来,能够提高政治理论教育水平,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且能够对职工进行争取引导,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中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的建设为企业思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地促进思政工作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上文提到的思政工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应该坚定以企业全体职工为思政工作主体的创新工作基本理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符合现实性,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也要有形式的创新与之相适应,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寻求有效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通过多种新形势与方法,真正克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将其落实到实处。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体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外界的了解,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将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对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以及对企业道德的建设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思政工作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企业思政工作渗透力。

参考文献:

[1] 王美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9

一、引言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我国国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当前,国有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企业发展全面建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分支,为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思想引导,凸显企业文化,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传播体制,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裁的研究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与国家经济具有密切性关联。实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题材变革,是促进现代企业进步的思想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导,确保国有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国有企业转型经营理念的模糊,导致国有企业发展结构混乱;其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展,确保国有企业基层党员思想与我党基层建设相关联,有助于加强企业发展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建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进国有企业创新转型;此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国有企业问题整合的有效措施,能够及时纠正国有企业发展中不足,成为国有企发展中不懈的优化动力。由此可见,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分析,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分析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紧密关联,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内部和谐的连接纽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理念指导,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潜在创新力量。

(一)理念创新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开展,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我国传统国有企业发展采取国家统一管理,对国家政策理念具有直接认识,但同时也存在着直接思想认识的误区,容易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固定化,π率逼诠有企业转型带来认知阻碍。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认识理念,打破传统思想认识上的禁锢,确保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是企业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指导,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庇护港,新时期的理论引导,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国有企业理念创新,确保企业坚持用马克思辩证观点,认识思想政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无能出现意识论等错误的政治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思想政治认识,要保障思想政治认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异同。例如:企业文化中,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员工认同感和企业文化价值的指导理念,而企业管理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是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的参考理念。

(二)民主性融合

思想政治建设创新载体,实现企业文化传播中民主性的融合。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利益至高无上,国有企业文化中民主性体现,是思想政治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互关联的直接反映。例如:企业进行工会进行国家民主思想传播,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沟通,企业文化发展与企业员工个人的意见相互关联,例如:针对我党提出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转型,企业员工福利待遇问题讨论,企业员工纷纷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讨论,畅所欲言。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发展中体会到个人存在价值,从而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国有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同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传播形式也自然得到更新,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文化建作体系逐步确立。

(三)创造力激发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创新载体发展,在于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随着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才能保障国有企业文化体系逐步建立,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更新体系。例如:企业文化的发展,将榜样员工的工作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在坚持核心的基础上,实施企业发展的综合探究,将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动力。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这种创造性文化性传播循环体中,将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源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新载体的创新传力,善于发展基层党建的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及时在基层党员中进行我党发展经济战略的传播,同时也进行等思想教育,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内容的基层传播渠道,基层党员组发挥思想认识先进性的作用,实现我党思想政治在国有企业的广泛传播,成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的重要体现。

(四)自我总结与反思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新载体,也可以借助现代新媒体,作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新渠道。例如:国有企业发展中,可以将思想教育的视频、图片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进行社会公示,国有企业员工收到国有企业文化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企业思想文化的引导下,逐步引导企业员工的自我反思,寻求国有企业文化实践中自我完善的新渠道,这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额的体现,更是国有企业转型的思想动力。

四、结论

国有企业占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求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国家经济进步的代表。依托我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探索新时期的国有企业顺利转型拓展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研究――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57-62.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1

0 引言

我国国有企业不仅包含了整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投资或者参与控制的企业,同时也包括了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其不仅保证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目标的作用,最终作用还能调节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不仅是保证国有企业思想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推动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一定意义。国企党建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国企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党建工作的进行,实现双赢。

1 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两者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党建工作需要在国有企业中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当中,将基层党员作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再联合群众认真开展党建工作。这种方式之下就是为了能够将企业党员的干劲充分发挥出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此外,国有企业文化也是一种以思想作为主体的工作,两者都是以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体现出的都是思想政治方面内容。另外,两者在开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现象[2]。从理论方面探析,可以发现两者在理论当中还存在着联系,都是为了在考虑企业、国家的利益之上实现企业、国家的稳定发展。企业的文化思想工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国有企业没有思想文化作为维系企业运行的一个基础点,如此一来企业就缺少了情感、人文上的支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共同重视起来,有效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 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上仍然缺乏重视

企业党建工作与文化创新工作不受重视的现象依然较普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停留导致改革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而此时党在新时期之下提出了新的经济制度改革与产业机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因此,国有企业想要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就需要改变目前这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的情况。

2.2 两者结合深度不够

目前,我国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普通民营企业都以实现经济建设为目标。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将经济建设当成是目前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这种局面之下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文化建设工作中不能够完全放开脚步进行。同时,由于未受到重视导致实际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将最新的党建工作内容宣传到每个党员,十分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

3 借助国企党建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高效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全体员工统一的价值观念,保证企业的文化创新建设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逐渐打造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紧跟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3]。而具体的创新表现则为不管是党建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创新工作都需要紧跟当下最新的理论基础,充分将适应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针,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能够稳定进行,抓住员工政治思想方向,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党建教育工作。另外,企业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国家、企业与企业员工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既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达成,又要考虑企业员工的情况,同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2 充分抓住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中心展开相应思想工作

国有企业当中党组织作为党的一部分,从思想政治上不仅要服从上级党中央领导的安排,严格执行党的相关思想要求。另外,在实际行动上也要与党保持一致,因此可以说党组织是国有企业进行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中心。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首先要充分认识与肯定党的思想,坚决支持党组织的决定,其次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员工的思想当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这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

3.3 提高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吸引力培养企业员工积极性

将思想建设工作作为指导,在企业与企业员工当中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4]。第一步,需要充分肯定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当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了解与落实规定。第二步,充分明确国有企业目前的改革方向与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其中需要将企业的短期利益、长远利益、社会目标充分考虑进去,发挥出国有企业的优势与作用。第三步,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更加亲民的活动有效消除企业领导与企业员工之间的隔阂,建立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帮助企业员工找到对企业的归属感的同时帮助企业员工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个人发展目标,并将该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之间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党建工作的进行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清晰与廉洁,而企业文化创新工作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发展,通过每个个体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交叉性质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秀红,孔伟.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4):166.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创新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 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实质上而言取决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把握现代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的创新,对于指导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经典创新理论的系统回顾

创新理论研究始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创新的内涵、创新与企业家、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等内容。熊 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并把创新概括为五种类型: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组织创新。

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创新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而后创新理论的研究形成两大独立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斯菲尔德、卡米恩和施瓦茨、门斯等,他们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技术创新、将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综合,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其中、曼斯菲尔德、在研究技术创新推广问题上,提出了模仿论。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创新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为了考察同一部门内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扩散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他提出了四个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企业规模的差异不影响新技术的采用。

卡米恩和施瓦茨在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市场结构论。他们主要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状 态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门斯在研究创新群集理论上,提出了技术僵局论。他认为, 缺乏创新是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经济萧条构成了技术创新高涨的主要动力,因为只用此时“资本才能克服承担风险的厌恶,并依赖于可能会获得的基本创新”。

西方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跟踪世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机制、过程与管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家骥等所著《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许庆瑞所著《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等。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代表人物是戴维斯和诺思。戴维斯和诺思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中阐述了制度创新的含义、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制度创新的过程分析。他们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此外,在制度创新研究中还有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拉坦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提供者,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变迁以及经济的动态增长而做出反映和调整”。坦提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国内在制度创新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常修泽所著《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丁栋虹所著《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等。常修泽结合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总体设计、运作方略以及创新协同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丁栋虹用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和模式对企业家的创新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分析,将中国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现代创新理论研究的三大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非线性的变化特征,各种因素对企业创新综合产生各种影响如消费者需求的多变、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等,企业创新也普遍表现为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经典的企业创新理论在新时期日益凸现了其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末逐步开始对经典创新理论进行持续拓展,这种拓展体系分为三大方向,即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方向拓展、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方向拓展、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

1、 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局部创新研究向系统创新研究进行拓展。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 ,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创新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创新进化论”的推动,创新理论逐步由对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创新等的局部研究走向综合性创新研究,即创新理论不断呈现系统化、整合化和集成化的特征。

20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迪隆、厄特贝克等人则进一步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多西等在更广的 范围开展了技术、制度等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颜西提教授在其代表作《科技整合》中提出了集成的概念。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技术集成管理更加有能力应付不连续的技术创新”。

2、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点状创新研究向网状创新研究进行拓展。国内外者在对创新的本质及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认为创新是多维的、非线性的、网络的、互动的过程。为更好地说明创新产生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创新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分别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一体化模式和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由此可知现代创新理论正由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

近年来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即不同的创新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创新。1996年,布烈松在其《经济互相依赖和创新活动》中指出不同类型的创新组织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影响着创新活动,并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可以通过“创新簇”的概念进行描述。“创新簇”存在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存在创新网络。

弗里曼在《Research Policy》中提出,创新网络是为了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具有非正式和隐含特征的关系。他把创新网络的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生产分土和供应商网络等类型。

瑞典网络学派关于网络的理论模型包括三种构成要素,即参与者、资源和活动(即参与者的行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相互结网,行为主体的特征是通过其在网络中的活动来体现的。

3、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进行拓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创新理论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创新理论是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的,这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多维性产生矛盾,因此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的对象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与之相对应,对创新效果的评价也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我们除了用经济效益外、还必须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来对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对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效应研究,建立起创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模型对创新进行评价。

结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呈现多维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R&D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以及创新产出能力等外,还要包括创新社会效益和创新环境效益等,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做了深入研究,如向刚,汪应洛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中提出了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框架模型,这一模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能力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基本能力、机遇与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创新基本能力中包含经济效益实现能力,机遇与环境层中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因素。毕克新在其所 著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中建立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产品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产品创新环境效益指标,工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工艺创新社会效益指标。

【参考文献】

[1] 程莉: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1999(6)。

[2] 黄群慧、张艳丽: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关系 [J],改革,19970)。

[3] 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