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范文

时间:2022-02-20 13:33:12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

篇1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模式

1、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校学生将保持三千多人的数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它是一个“人性”的教育,要铸造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成人”的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文化的人,社会的人。二是改进创新原则。无论是德育内容,还是德育方法,都要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三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四是注重实践养成原则。学校德育需要课堂教育,需要教师教导,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五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以教促管,以管促教,管教结合。

2、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基本方法

第一,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着力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严格规范道德行为、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三,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第四,切实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努力构建大德育网络。第五,积极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个方面,大力推进学校德育的改进创新,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把握德育规律,体现时代特色,增强德育实效。

3、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基本途径

以人为本的德育实施就是从学生需要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通过学生生活的体验、践行来实现。这样德育必须超越专门德育教材的知识,开发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强化学生校内外德育生活的实践。二、营造氛围,教管结合

1、加强师德建设,强化示范意识。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为此我校完善了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们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勤修“政德”,强化“身教重于言教”的师德示范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的队伍网络,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注重氛围熏陶,强化舆论引导。

学校十分重视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团组织活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等机会和阵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环保教育、责任心教育和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提醒和互相提醒;在校园内,张贴由各班同学设计的广告词及名句;教职工面对学生的问候和帮助时,给学生还一个礼,道一声“谢谢”。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养成教育的氛围。

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利用媒体及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以主题团队活动、座谈会、演讲比赛、 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青少年易接受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精神和各类法律法规,并及时深入宣传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专题报道和先进青少年典型,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3、增强自律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与各班团干部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和监督提高,通过有序而又灵活的安排,组织学生干部和团员同学在学校轮流值日。二是在教学楼前,组织文明礼仪岗轮班值日。一批经过培训的学生,彬彬有礼、满脸笑容地迎接老师和同学,让师生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如春风拂面,天天都有好心情。文明礼仪岗学生的规范着装、文明语言、落落大方的举止,也对同学们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学校的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等常规评比,由学生会实施操作,通过量化评分,最后评定成绩。第四,我们的校务值周、宿舍轮值、食堂管理、课室监督、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宿舍评比、课间操质量评比、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鹤岭艺术节、元旦英语晚会等都是学生全程参与、团队合作、主导负责,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以逐步发掘、培养和提高。第五,让学生参与校政管理。体现学生参与功能、监督功能,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从而达到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的功能。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法制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长抓德育常规,强化行为规范。

在多年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管理中,我们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校园为主阵地。以礼仪教育、公民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唱响国歌为突破口,规范升旗仪式,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不断提升;以班会、团队活动、校园广播、板报、报告会等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才艺展示、文艺表演,展示中学生文明礼仪风采,有效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作用,站好“文明岗”,组织“校园文明监督员”,监督、检查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形成宣传教育强势,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强调德育常规细节。我校常规德育的核心理念是“细节德育”,即寓德育于一切生活与学习中。学校德育部门能坚持学生值勤制度、升旗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校园广播制度等;坚持“优秀学生”、“文明学生”等评比;坚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一日教学活动中,德育常规以多样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是强化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将班集体建设管理和班主任队伍管理建设结合起来,实行月考核。内容涉及班级常规检查、安全情况、违纪情况、财产管理、学生仪表、班级板报、主题班会等,重点是卫生、升旗、两操、课间纪律、自习纪律、出勤等常规检查。新学期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将“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订了学生“十不”“十无”标准、“文明学生”标准、“文明班级”标准及“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等,坚持每天常规检查,每月文明班级评比,每学期文明班级评比。

四是重视总结、反思和激励

学校一周一小结,一月一中结,一学期一大结,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突出的个体进行表彰激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见贤思齐。同时,学校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我们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每周六晚上要写“反思篇”,反思一周来的学习与生活,主动与班主任进行思想交流,对好的习惯巩固并保持,对不良的习惯加以克制和改正,并引导学生时时提醒和激励自己。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校制定了“校园之星”的评选方案,让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文明礼貌之星、团结互助之星、宽容之星、孝敬父母之星、勤奋学习之星等十种校园之星。学校每学期评比一次,并进行表彰,在全校中树立榜样、学习典型。

现在我们漫步中学的校园,课余时间,教学楼吵闹、喧哗的少了;校园内,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基本没有了,文明有礼貌的同学多了。

篇2

一、  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德育工作,建立德育保障机制。

1.加强网络建设,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我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也相应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党政工团少齐抓共管、教职工人人参与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管理保障制度。教育局在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德育工作十项制度》、《连山区中小学管理细则》、《连山区中小学综合量化评估细则》《班主任工作常规》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同时,还引入评估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骨干班主任等多项评先管理制度。各个学校还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学校卫生管理标准及评比细则》、《红旗班级评比标准》等各项评比制度。通过这些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不仅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而且充分地发挥了德育工作的导向、调控、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德育工作。 

(二)“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省、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区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方案,并要求基层学校做好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广泛利用葫芦岛教育专刊、连山教育信息报、连山教育网和各个中小学的校报、墙报、开展专题报道,扩大影响面,提高认识,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部分学校开展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抗日战争60周年”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就近到塔山烈士陵园、山神庙凉水井子革命烈士墓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校组织观看了具有历史** 国主义影片,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有的学校组织了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班队会。

我区组织了迎接国庆的大型文艺汇演。《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歌颂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我们国家正在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尽而增强了爱国情感。

通过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的活动的开展,从教育局机关到基层学校,从局领导到基层领导,从教师到学生,掀起了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重视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热潮,全区8万多名中小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设立点校和各种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并且懂得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以此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争取为我中华民族做出贡献。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喜见成效。

利用期初视导的机会,对基层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重点的检查指导,为迎接市里检查评估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对市里下发的评估检查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明确了检查的事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对申报A、AA、AAA级的学校进行了初检,对存在的问题和模糊认识进行指导,并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第三,针对检查的市级情况,发现各个基层学校心理健康的档案建设还不成熟,我们就根据细则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分为八大块,协助他们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管理档案和过程性档案。第四,进行复检,迎接检查。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申报的20所学校当中,有17所学校被评为A、AA、AAA级学校,只有高桥中学、高桥小学、老官卜中学未被认可。获市级AAA级学校的有:六中  实验小学。获市级AA级学校的有:化工中学  虹螺岘中学  金星中学  站前小学  渤海小学   胜利小学  炼化一小  化工一小  化工四小 锦郊小学。 获市级A级学校的有:锦郊中学  兴工小学  曙光小学  金星小学   钢屯小学。

我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部门,对所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并受到鼓舞。

(四)养成教育和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初见端倪。

2004年5月11日市德育部以“葫芦岛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为主题的德育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参观了寺儿卜中学的“养成教育展厅”和曙光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展厅”;两位校长又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做了经验介绍。这两所学校将档案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型教育活动展厅建设搞得尽善尽美,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型到有型、从无声到有声,将德育工作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为其他兄弟学校提供了一次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有力的平台。2005年9月26日,我区召开了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和养成教育”现场经验会,为各个兄弟学校提供了一个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们会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五)构建了骨干班主任和新班主任培训模式。

1. 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近来、自主研究”的培训模式,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五个层次进行逐级培训。

2. 培训内容:包括师德教育、班主任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艺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3. 培训对象:骨干班主任和新班主任。

4. 培训周期:三年为一周期。

5. 跟踪考核:每年跟踪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方案进行年度考核。

6. 培训过程:

(1)进行专题培训。每学期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自德育部成立以来,组织了三期骨干班主任培训工作。第一期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政策法规——孟凡成、师德与马车声——张玉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张楠;第二期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优化办公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张玉山、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育融合的过程——张楠;第三期培训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班主任工作的感悟——张玉山、我是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李志鹏、爱是教育之灵魂——赫东明。

(2)编辑《骨干班主任成长的天地》期刊。内容广泛,为各位骨干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刊内容包括五章:第一章——申报骨干班主任的基本条件;第二章——骨干班主任跟踪考核方案;第三章——骨干班主任业务提高培训专题(师德教育篇、班主任工作篇、课程改革篇);第四章——德育工作点滴经验会萃;第五章——典型课改示范课教学设计。李校长和张书记分别为这本书撰写了前言和后记,为这本书增加了光彩,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3)组织竞赛活动,树立典范。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提高他们的师德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参赛的班主任教师有179名,进入决赛的有143名,最后被录取的有130名。获团体奖的有以下单位:

城市小学组:

一等奖:实验小学    化工二小

二等奖:水泥小学    曙光小学  

三等奖:炼化一小    站前小学

城市中学组:

一等奖;炼化一中

二等奖:世纪中学

三等奖:七中

农村小学组:

一等奖:孤竹营小学    高桥小学

二等奖:金星小学      寺儿卜小学   开发区小学

三等奖:钢屯小学      虹螺岘小学   锦郊小学

农村中学组:

一等奖:锦郊中学      钢屯中学

二等奖;台集屯中学    沙河营中学   高桥中学

三等奖:山神庙中学    虹螺岘中学   寺儿卜中学

7. 培训目的: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他们的头脑,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指导教育实践,教会他们科学地管理班级,不断提高新班主任的工作技能,采取“专题指导——学习检测——经验交流”互动式的培训方式,目标是建设一支“让家长满意、学生欢迎、学校放心的班主任队伍”。

(六)承担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德育课题牵动德育工作发展。

1. 承担国家级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进行省、市、区级德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10月份,我区有六中、世纪、化工、高桥等8所学校承担了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课题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德育部三位成员分别参与到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本学期我们对个别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检查指导,发现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研究》。此课题已经准备一年之余,现在已经申请立项。

(1) 实验目的:是构建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班主任教育理念和师德教育的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艺术的研究;班主任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的研究;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 实验方式:以班主任为本,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网络。采取“走出去、请近来、自主研究”的培训模式。

(4) 培训类型:分三种,岗前培训、通识培训和骨干班主任提高培训。

(5) 实验周期:为三年。2004年9月——2007年3月。

(6) 实验对象:曙光小学全体班主任。

(七)营造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六中与38610部队、实验小学与市交警大队、曙光小学、渤海小学、连山小学、炼化一小与北大营,水泥小学与海军飞行学院的“警民共建”、“军民共建”活动;曙光小学的家长学校、化工二小和社区进行的联手共建活动等,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了教育合力。

(八)树典型、抓全面,搞好我区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教育原则,兼顾农村和城市、既有中学又有小学,根据办学有特色的宗旨,我们先后确定了两个德育工作点校。分别是养成教育点校——寺儿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点校——虹螺岘中学。他们的德育管理模式已初见端倪,从档案建设、大型德育教育活动展厅、德育管理经验材料等不同的视角展示出来,值得各个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和借鉴。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已经被列为葫芦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点校。其他几个德育点校正在发展之中。老关卜中学的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搞得很有特色,已经被列为葫芦岛市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点校。

总之,我区德育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德育工作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活动相结合;将德育工作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将德育与学生人性情感教育相结合,建设和利用德育基地,深入开展德育活动。从理论上,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坚持了“三个贴近”和“三个坚持”的教育原则;提出了“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德育工作者”的口号;营造了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育人氛围。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推行了“三项工程”。即推进了师德教育工程,提高教师师德教育新理念;推进了德育科研工程,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推进了课堂德育工作,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              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二)              缺乏德育管理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去开拓视野,学习再学习,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三)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加强。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但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要进一步落实和提高。主要问题是缺乏心理专职教师,心理设施不健全,心理档案建设不够规范。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4-099-03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载体,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的机制。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当前多种德育源头的产生、多元德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多样德育媒体的辐射,社会和家庭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馓增,使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生机共生的复杂局面中。就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状况而言,尽管总体上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比以往有较大改善,但由于缺乏对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注,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缺失。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培养优良品格,构建学生德育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创新机制;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思路不清、目的不明、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建构以学生、情景以及活动为多元中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评价机制;有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机制及联动机制。

一、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在发展和演进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分析与思考、吸收与借鉴,也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教训

20世纪70年代,由于市场取向带来的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心理困惑、伦理道德缺失、职业道德下降等问题,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和冲击,学生吸毒、赌博、、抢劫、暴力、厌学、辍学等不良风气蔓延开来,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钩,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运转不畅,世界各国不仅未能培养理想的公民,却造就了“道德迷惘的一代”。正如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指出那样:“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

在短暂的动荡和沉寂之后,各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最终演化成对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呼唤。美国的德育教育以培养“美国精神”、民族精神和责任公民为目标,要求学校联系家长和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学生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心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英国以培养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准则,不仅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而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围绕学生的社交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德国德育教育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和人格?;要求学校开展学生与家庭、社会的相互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法国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格公民为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学校借助社会平台,依靠家庭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

(二)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1 以结合我国的国情为基点。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体制、风俗习惯的不同,使我国学校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机制与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我国德育工作机制绝不能崇洋、照搬照抄,而应根据我国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我党和政府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内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教育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管齐下,共同推动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2 以学生、情景以及活动为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而运行的,因此,德育机制要以学生、情景和活动为中心。如美国学校除了在教学内容中采取现场教学、模拟情景、启发诱导、正面灌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硬指标;德国和日本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道德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目的;法国和英国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3 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内容。国外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要承担组织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施行德、智、体相互协调,促进学生个性自由、人格发展、自我完善。韩国学校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健康的人、一名独立的人、一名创造的人、一名道德的人”:树立实现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识,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英国也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格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4 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为平台。从国外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什么时候轻视学校德育工作,忽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就会引起道德的滑坡、价值观念淡薄,甚至会导致社会危机和动荡。反之,学校、家庭、社会达成共识,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就会畅通无阻、高效运行。

二、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滞后的原因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滞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联动机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联动机制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

当前,一些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过热,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学校作为时代和社会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失去之忧。

1 德育教育观念不到位。学校往往被应试教育带来的短期效益所蒙蔽,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严重。

2 德育教育内容不具体,存在假、大、空现象。德育内容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实效性;德育内容停留在教材上,脱离现实生活,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大而全,抽象空洞,缺乏操作性。

3 德育教育形式单一,重形式轻落实。德育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多样性和创新;过分注重德育教育形式,实际落实往往不到位,学生德育内化效果不明显。

4 德育教育方法不科学。课堂德育教育往往采用说教、语言评价、单一指导等简单粗俗的方法,而较少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双向交流的方式;教育方式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受,不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对犯错误的学生,学校往往一味地斥责,缺乏晓之于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

(二)家庭德育教育缺失或不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子女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然而,有的家长只看成绩分数、忽视德育培养,甚至养而不教疏于管理,导致其子女我行我素、称王称霸、纪律性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腐化庸俗的生活作风,使其子女耳濡目染,上行下效。一些家长过分溺爱、迁就和呵护子女,使之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爱、好逸恶劳、行为极端等个性品质。此外,有的家长不会和孩子交流,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导致子女对其产生厌烦或逆反情绪,离家出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社会大环境冲击德育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大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德育改革快速进行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学校和社会的德育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增强人们的公平竞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的盛行,本就脆弱的学校、家庭德育教育更加举步维艰。

2 不健康文化环境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环境大为改善,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正在形成,但文化环境中充斥着情感冷漠、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和言行,严峻挑战着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

3 不健全法制环境的冲击。健全的法制环境,可以为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保驾护航,但不健全的法制环境,使得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学校周边非法的经营娱乐场所屡禁不止,严重抵消了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的正面效应。

三、构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主要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构建学校主导的、家庭支持的、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才能促进“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双向互动、相互渗透,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构建学校主导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网络体系,需要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家庭、社会资源,树立综合育人意识,构建学校主导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1 抓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学校主导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勇担职责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搞好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 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仅要在形式上实现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说教与体验、管束与疏导相结合,而且在内容上增强趣味性,贴近学生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贴近现实生活情境。同时更新德育教育观念,加大德育教育环境的财政扶持力度。

3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建设。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和趋同化现象严重,极大地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积极效应。德育教育的精髓是个性化的德育。一个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学校德育,一定是个性化占主导地位的学校德育。每所学校应有自己特色的人文精神、德育资源、教育优势,并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氛围。

4 发挥学校沟通桥梁作用。建立教师与家长、社会工作者常态化的联络机制,拓宽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二)构建家庭支持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德育教育的协调共振。

1 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构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重要环节。第一,召开全体家长会。通过全体家长会,普及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知识,讲授科学的家庭德育教育理论,革新家庭德育教育方法,共享家庭德育教育经验。第二,举办部分家长座谈会。通过部分家长座谈会,了解部分学生共同的德育思想动态、形成原因及表现,以便进行个案跟踪指导。第三,设立家庭德育教育热线电话和开展“面对面”的家访,及时交流家庭德育教育信息,解答家庭德育教育的疑难困惑。

2 互参互管,密切家校合作。第一,要由过去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被动配合的单项沟通模式转变为家庭、学校互参互管的双向沟通模式。家庭从生活上和精神上支持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学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二者分工协作、互帮互促、共担职责。第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家长拥有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使家庭德育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家庭与社会相互衔接。家长是社会的一员,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相互衔接,便于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理智而科学地教育子女。第一,由社会德育工作者指导家庭德育教育。社会德育工作者一般是由具有扎实的德育知识、理论功底及家庭德育教育经验的人来担任的。社会德育工作者指导家庭德育,不仅使家庭德育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转变家长的德育观。第二,家长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培育子女优良的道德品质。社会大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和活动平台。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会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养成学会感恩、尊老爱幼、独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三)构建社会参与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要立足社会,整合社会资源,使学校德育社会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富有实效的德育体系。

篇4

我校充分认识到开展“新八德”教育是学校和谐发展之基,学生幸福成长之本,高度重视“新八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开展,常抓不懈。为了使“新八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把活动与学校德育常规相结合,融入平时的常规教育,做到入心入脑,使活动的开展得以常态化。

具体做到:开展每月道德主题活动;规范七个礼仪:一是学生上学进教学楼门口向道德值日老师、同学行鞠躬礼;二是学生进班级向道德值日班长行鞠躬礼;三是每周一早自修全班起立向国旗、孔子像行鞠躬礼,念感恩词;四是每节课值日班长喊起立向老师行鞠躬礼;五是学生遇到来校客人要向客人行鞠躬礼;六是学生上学或回家向家长行鞠躬礼;七是每周升旗肃立奏唱国歌,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念感恩词;学习12个道德文化:一是念感恩词、二是诵读《弟子规》、三是背诵《百孝篇》、四是九首感恩歌曲;保障每月2课时学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八德;组织八德教育故事演讲会,八德教育读书汇报会,诵读比赛,“八德在我心中”征文活动;每周布置道德作业,力行《弟子规》、学生填写“道德力行表”反省自我;根据《漳浦二中“弟子规”力行表》每周均进行内省,家长、班主任考核;各班每两周出一期有关学习“八德”黑板报;设立道德值日制度(道德校长、教师、班长、值日生)等,从而带动全校师生进行认真参与及践行。

二、凸显特色化

我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八德”教育活动中,彰显个性、追求不同、提炼特色、形成品牌,争取年段班级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充分挖掘利用校本文化,创设“纯美校史馆”等学校重要德育基地。传承“公城勤朴”的校训,培养“爱国、爱乡、爱校”情怀。依托悠久的办学历史,借力厚重的人文底蕴,发挥“侨”字优势,努力抓好我校的“侨”字特色。

加强校园社团建设多样化,社团是“新八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是八德实践、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的呈现途径,是学校连接社会、课堂连接生活、知识转为能力的桥梁,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培养。学校的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先后组建了“礼仪社团”、“健身社团”、“广播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武术社团”、“演讲社团”、“文学社团”等,在新八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才干、演绎了风采。

锻造学校八德教育品牌。如“淑女班”教育活动,培训以“形体训练、青春与时尚、国学经典、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帮助在校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情操,培养“独立、智慧、灵秀”的女生。该活动得到上级领导及全国多家媒体的热捧,效果显著,成为我校“新八德”教育活动中的一大品牌;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培养学生的“长善”与“感恩”之心,营造我校学生关爱、奉献、节约的良好校园氛围。

结合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大型文艺会演、活动的开展层次多样,有班级、年段、学校等;形式丰富,有以“孝亲、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专题板报、交流会、经典诵读比赛、播放道德歌曲、道德讲堂、“孝星”等星级评选、师生书画作品展览、“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等。用多元化的活动奏响“新八德”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道德素养,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把学校的“新八德”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有效促进了学生观念养成、品格塑造和精神历练。

三、注重科研化

我校重视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八德”教育科研力度。我校借被确立为国家“新八德”教育活动实验基地校的良好契机,提升科研水平,我校“新八德”课题研究有序、稳步推进。

成立课题研究团队,我校课题《学校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通过审批立项后,学校高度重视,立即组建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德育骨干为成员的研究团队。学校组建八德教研室、年段设八德教研组,并指定德育先进班级为学校八德教育实验班,形成班级、年段、学校的完整八德教育校园网络,大大提升了八德教育的科研水平。

注重交流与总结。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学习研修、实践体验、个案收集、经验分享、资料积累、提炼推广”等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提高德育骨干的育德能力。多次组织外出培训人员交流会、主题班会研讨会、“淑女培训班”研讨会、年段长交流促进会等,加强沟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八德教研室每周召开课题组经验交流会,及时沟通各子课题组的工作情况,探讨方法;阶段性召开学校八德教育活动推进会,让在八德教育活动中工作突出的年段长、班主任做经验交流,在树立典型的同时促进全校八德教育活动的推进;积极参加县教工委、教育局组织的县级八德教育活动推进会,学习借鉴兄弟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注重八德教育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制作成文档、专题片、展板等,为我校“新八德”教育积累丰富的经验与精彩的片段。组织精干力量编写校本德育教材,挖掘校本资源,增加“八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5

在审美育人的理念之下,文化建设及艺术陶冶,都被作为一种道德体验来看待和设计,与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灵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感受生活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不是外在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的行政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审美体验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审美深入学生的心灵生活,在他们身上实现柏拉图式的“灵魂转向式”的道德重建过程。

一、审美体验及其德育功能

人类对美的体验,或者说“美”作为一种对象,有着丰富道德内涵。借用美感体验作为道德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摆脱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日常管理手段等错误观念,让我们在一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境界中开展道德的传播和教育,学校德育可以上升到更加完美的境界。道德是理性,而审美是感性,但感性不等于没有理性的影响力。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提出所谓“新感性”的哲学主张,主张通过“感性的革命”实现现代人精神的革命,甚至认为,感性的力量已成为政治性力量①。因此,对审美的感性本质应当有深刻的认识,即感性不等于都是娱乐,在感性的体验中包含着对理性的改造和陶冶。马尔库塞认为,感官的艺术不仅体现感性快乐本身,更包含着感性快乐的“精神②。”而阿多诺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感性体验有一种思想的力量③。艺术或审美对德育的参与,可能恰恰可以发挥这样的理。学者徐敦广认为,现代性的艺术哲学,实际是为感性正名,试图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认为感性的回归和关注,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种价值取向④。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为理性而理性,把道德的教育总是看成自我克服的痛苦过程可能是不全面的,尽管道德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需要意志参与的力量,它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总是伴随着奉献和给予。然而,这只是把握了道德本质的一半,通过审美体验的引导,人将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使精神世界得到自然感化、陶冶和提升。

美可以被理解为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对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重要认识,就是要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审美的境界之中。美是一种善,一种好,一种卓越,一种完美,这里包括人格的美、思想的美、工作的美、艺术的美等。当德育工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学校德育也就进入了这种极致的状态。美是被感知的存在,是直接被感受到的“完满”。由此可见,审美绝对不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同时包含着巨大的理性力量。这是一种因为“完美”之境而造就的力量和体验。我们进一步可以推论,审美不仅可以作为德育手段,同时可以作为德育的目标。这种完美之境界,具体可表现在教育关系的完美,教育制度的完美等,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内在力量的感性体现。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是希望用美育提升学校德育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实际正是发现在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体验中,包含着比日常道德有更高境界道德层次,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和学习。

二、对审美性的拒绝:德育工作的局限和问题

从教育实践看,学校德育已经形成一套话语模式,这套话语系统建构的是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权威。道德教育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似乎已经很少人关心。从前面讨论的道德教育的两种境界来看,实际上,真正本质的目的和境界,应当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在内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和关键。这一建构过程不仅要学会应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概念,更是表现于精神世界的彻底改变和提升,这是日常道德所无法关心和完成的道德修养。作为关照世俗生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境界的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只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道德的学习,即宋学家朱熹所谓“洒扫应对”的道德知识,包括学习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为人处事的能力,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事件及道德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概念,包括时事政治事件的教育,即所谓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这两个角度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基本实现了它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然而,对于人生意义的建构和生活信仰的确立,这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内容和工作。

如何提升和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这一局限性,是当前德育研究必须面临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借助于哲学理论的发展,似乎已经从理论上看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借助于审美教育的作用来改造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学者徐敦广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日趋膨胀,“美学担负着更多对抗、批判与救赎的职能⑤。”现代人如果要从过度物质化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精神世界的高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道德理性的学习,而且需要一种所谓感性革命的帮助。通过审美进行灵魂的批判和反思,才能最终获得所谓精神的救赎。这一哲学思想与观点、艺术与审美尽管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却可能产生巨大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事实上,这一观点也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艺术审美是人恢复自由、克服异化的可能途径。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马尔库塞,则希望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帮助人获得精神解放的道路⑥。在这里,艺术生活或审美教育已经转变成一种社会解放的可能途径。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已经与审美和艺术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审美教育的道德功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为我们重新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被作为智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有甚者,德育工作常常被纳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际不是作为教育,而是作为管理的性质在实施。在许多人那里,德育工作,真的就是“工作”,而且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被作为一种纪律手段而在使用,是作为维护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工具看待的。然而,审美的德育,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解决德育工作如何关怀人生价值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没有空洞的政治语言,也不依靠抽象的道德标准,它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审美体验统一在一起。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是与美育,乃至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相关的。只有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才把使德育工作摆脱功利主义的困境和陷阱,才能把德育工作从日常规范和行为训练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德育工作的价值体系上实现一次真正的改变和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德育途径

以审美的观念看待德育工作,需要用反思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工作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一切从道德标准出发,是不是就是一个好的德育。在美育的立场上看,这一观点可能不一定绝对正确。相反,审美育人,则可能是学校德育更为重要的立场。要达到道德的目的,不一定死抓住道德问题,可以换一种思维,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开展工作,则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的。事实上,审美育人并不只是一种德育方法或途径,而是人的道德本质的一个方面。在哲学家康德看来,审美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是人的自由存在的方式。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所谓“审美无功利性”的观点,主张用艺术和审美为人类寻找价值与信仰的最后归宿。海德格尔则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了这种对艺术和审美的迷恋,认为人的自由或最高的存在即所谓“诗意存在”,这是代表人类理想的最后归宿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审美育人的微妙之处。因此,审美育人,可能是改变传统德育观念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德育价值体系重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席勒认为,美感可以改良习俗⑧。在他看来,人在审美中才是完整的人,审美标志着人性的完成。审美育人作为一个道德概念,是审美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站在德育工作的立场看,审美教育不是外在于道德教育之外的独立过程,而是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统一的教育过程。审美即德育,德育即审美,这不仅是德育的一个希望,更是德育的一种可能与现实。

审美育人的途径是多样的,唯独单纯道德途径是需要拒绝的。比如,艺术体验本身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工作,似乎不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把艺术的体验单纯作为一种娱乐和快乐,而看不到审美体验给予人理性的撞击和思考。但从审美育人的角度看,文化陶冶或艺术审美则可能是比单纯的德育更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和理性力量。将文化体验、传统学习和艺术审美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这不是借用文化和艺术的力量达到德育的目的,其本身或许就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马尔库塞曾专门分析过艺术与理性的关系,认为理性在社会中运用时,一直被看做与艺术对立的东西,而艺术却被授予非理性的本质⑨。在他看来,这一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艺术与理性原本就不是完全对抗的力量,而是彼此交叉的存在与力量。文化体验和艺术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有历史传统文化,有文学的欣赏,有自然的生态,有地域的人文,有现代的科学,也有学校的精神,等等,都包含着文化陶冶的力量和艺术审美的价值。在传统教育中,文化就是文化,艺术就是艺术,文化是欣赏,而艺术是玩味。甚至在更多的情况下,无论是文化建设或艺术活动,常常被作为学校形象塑造和声誉传播的手段,而没有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部分,因而经常出现为“文化”而“文化”的现象。在审美育人的理念之下,文化建设及艺术陶冶,都被作为一种道德体验来看待和设计的,它与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灵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感受生活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9,84.

②③[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58,176.

④⑤⑥徐敦广.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艺术审美主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篇6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再次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东风,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育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校企合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校企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简单地说,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思路主要也是发挥校企优势,实现共同育人。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

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

1.学校德育资源的优势

(1)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学生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这是德性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知”。[1]56

(2)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充满书香的校园、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对学生素质的养成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有关品德、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多,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较大。

2.企业德育资源的优势

(1)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品质和经验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品格,是帮助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宝贵财富。

(2)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充满着生产气息、社会气息、功利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职场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迫使学生必须尽快成熟起来,环境的磨练也能使学生很快走向成熟。企业文化使学生对职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

(3)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以服务生产、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同时促进员工的发展。其对员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及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比学校的教育效果要更加明显。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对学校来说,主要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把优秀的企业员工请到学校来,结合他们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借鉴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人才;在一些行业特点鲜明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思想。我们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讲座,和学弟学妹们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按照铁路特点开展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尝试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以上做法外,还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开展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把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学校的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以便于在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设计企业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能做到这一步,校企合作将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相结合

学校主要是一个知识课堂、理论课堂,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人文学术氛围相对比较浓厚;企业则是一个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是一个现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的结合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最佳路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也有人把这种人才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有高素质,又要有高技能。从现实来看,现在的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因此,学校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要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等,同时注重发挥企业这一社会课堂的作用。因为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社会生活是学生认识道德及其教育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只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困惑、冲突和挑战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道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才能切实确立,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4]在企业课堂里,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无法遇到的问题:人际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经验会不断丰富,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会不断提高。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解决了一个问题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5]183从德育工作看,在企业课堂里,重点应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国情、社情教育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少都隐含在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用人标准、劳动纪律和其他企业文化之中,但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做好以下德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其它矛盾和纠纷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三、校企两种德育途径和方法相结合

从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企业主要是管理育人、制度育人、文化(企业文化)育人、经验育人、生产育人等,主要属于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学校则主要是知识育人,以及与企业不同的管理、制度、文化育人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主要是知性德育。从品德形成规律看,认知和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自觉的道德行为依赖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则是道德行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许多问题仍然属于一知半解,对社会、职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更是需要教育和引导。从素质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礼仪规则,培养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等是学校德育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仅靠知性德育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人才,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问题,也有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问题。因此,注重实践和行为的养成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完成这一环节主要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实现的。它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5]356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内化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业进行。而外化过程在企业和社会中进行将更加自然、效果更佳。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具有约束和养成作用,企业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生产实践和现场工人传递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社会经验。因此,参加工学结合,在企业这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磨练,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思想道德,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捷径。它可以帮助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期望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篇7

在审美育人的理念之下,文化建设及艺术陶冶,都被作为一种道德体验来看待和设计,与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灵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感受生活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不是外在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的行政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审美体验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审美深入学生的心灵生活,在他们身上实现柏拉图式的“灵魂转向式”的道德重建过程。

一、审美体验及其德育功能

人类对美的体验,或者说“美”作为一种对象,有着丰富道德内涵。借用美感体验作为道德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摆脱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日常管理手段等错误观念,让我们在一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境界中开展道德的传播和教育,学校德育可以上升到更加完美的境界。道德是理性,而审美是感性,但感性不等于没有理性的影响力。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提出所谓“新感性”的哲学主张,主张通过“感性的革命”实现现代人精神的革命,甚至认为,感性的力量已成为政治性力量。因此,对审美的感性本质应当有深刻的认识,即感性不等于都是娱乐,在感性的体验中包含着对理性的改造和陶冶。马尔库塞认为,感官的艺术不仅体现感性快乐本身,更包含着感性快乐的“精神。”而阿多诺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感性体验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艺术或审美对德育的参与,可能恰恰可以发挥这样的理。

学者徐敦广认为,现代性的艺术哲学,实际是为感性正名,试图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认为感性的回归和关注,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为理性而理性,把道德的教育总是看成自我克服的痛苦过程可能是不全面的,尽管道德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需要意志参与的力量,它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总是伴随着奉献和给予。然而,这只是把握了道德本质的一半,通过审美体验的引导,人将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使精神世界得到自然感化、陶冶和提升。美可以被理解为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对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重要认识,就是要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审美的境界之中。美是一种善,一种好,一种卓越,一种完美,这里包括人格的美、思想的美、工作的美、艺术的美等。当德育工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学校德育也就进入了这种极致的状态。美是被感知的存在,是直接被感受到的“完满”。由此可见,审美绝对不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同时包含着巨大的理性力量。这是一种因为“完美”之境而造就的力量和体验。我们进一步可以推论,审美不仅可以作为德育手段,同时可以作为德育的目标。这种完美之境界,具体可表现在教育关系的完美,教育制度的完美等,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内在力量的感性体现。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是希望用美育提升学校德育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实际正是发现在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体验中,包含着比日常道德有更高境界道德层次,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和学习。

二、对审美性的拒绝:德育工作的局限和问题

从教育实践看,学校德育已经形成一套话语模式,这套话语系统建构的是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权威。道德教育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似乎已经很少人关心。从前面讨论的道德教育的两种境界来看,实际上,真正本质的目的和境界,应当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在内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和关键。这一建构过程不仅要学会应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概念,更是表现于精神世界的彻底改变和提升,这是日常道德所无法关心和完成的道德修养。作为关照世俗生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境界的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只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道德的学习,即宋学家朱熹所谓“洒扫应对”的道德知识,包括学习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为人处事的能力,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事件及道德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概念,包括时事政治事件的教育,即所谓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这两个角度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基本实现了它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然而,对于人生意义的建构和生活信仰的确立,这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内容和工作。如何提升和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这一局限性,是当前德育研究必须面临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借助于哲学理论的发展,似乎已经从理论上看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借助于审美教育的作用来改造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学者徐敦广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日趋膨胀,“美学担负着更多对抗、批判与救赎的职能。”

现代人如果要从过度物质化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精神世界的高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道德理性的学习,而且需要一种所谓感性革命的帮助。通过审美进行灵魂的批判和反思,才能最终获得所谓精神的救赎。这一哲学思想与观点、艺术与审美尽管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却可能产生巨大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事实上,这一观点也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艺术审美是人恢复自由、克服异化的可能途径。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马尔库塞,则希望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帮助人获得精神解放的道路。在这里,艺术生活或审美教育已经转变成一种社会解放的可能途径。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已经与审美和艺术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审美教育的道德功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为我们重新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被作为智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有甚者,德育工作常常被纳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际不是作为教育,而是作为管理的性质在实施。在许多人那里,德育工作,真的就是“工作”,而且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被作为一种纪律手段而在使用,是作为维护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工具看待的。然而,审美的德育,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解决德育工作如何关怀人生价值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没有空洞的政治语言,也不依靠抽象的道德标准,它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审美体验统一在一起。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是与美育,乃至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相关的。只有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才把使德育工作摆脱功利主义的困境和陷阱,才能把德育工作从日常规范和行为训练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德育工作的价值体系上实现一次真正的改变和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德育途径

篇8

近几年来,在三门峡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学校德育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拓宽德育途径,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创新德育载体,加强中小学德育研究,打造德育队伍,落实"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有效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有力促进了我市广大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市立德树人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

近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立足我市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德育顶层设计,精心部署,加强领导。

一是将德育工作纳入年度教育重点工作安排部署。我市每学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教体局都要对全市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系统设计,精心安排,提出目标,强化措施。近年来,我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德育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通知》(灵教〔2014〕61号)、《灵宝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灵教〔2014〕92号)、《关于在全市中小学进一步深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灵教〔2016〕10号)等,对我市学校德育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二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教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局普教科牵头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对全市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下达责任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强化督导。

三是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加强督导考评。每学年初,教体局都要研究制定印发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行事历和德育工作考核细则,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定期安排普教科等科室对学校德育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每期末,要组织对全市各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在全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据100分的比重,结果纳入全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二、坚持"四结合四融入",使广大中小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加强对全市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市坚持做到"四结合"和"四融入"."四结合"指的是:

一是与课堂教学主阵地相结合。我市各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和挂图放置于学校醒目位置,各学校还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主题班会、宣传标语、校报板报、校园电视、专题报告会和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公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是与"中国梦·我的梦"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2014年,教体局举办了"诵读中华经典,唱响中国梦"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与灵宝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举行了"胸怀中国梦,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电视大赛。全市各学校还组织广大学生举行了"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活动、讲故事比赛、诗歌诵读比赛、手抄报展评、书法摄影绘画展等,让学生在"读梦"、"写梦"、"讲梦"、"绘梦"中去奋力"圆梦".

三是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我市各学校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了"感恩父母、尊敬老师"实践活动、"谈谈我的家风""优良家风培育我成长""我爱我家"等家庭优良传统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华古典文学名著阅读周、汉字书写比赛、中华成语群英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

四是与重大纪念活动相结合。各学校利用清明节、烈士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函谷关、窄口水库、杨公祠、红色革命旧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德育教育基地12个,每年受教育师生3万余人次。

"四融入"指的是:

一是融入先进人物学习宣传。各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弘扬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和身边的"最美教师"、"最美职工"、"道德模范"及"出彩学生"、"文明学生"、"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德。

二是融入文明校园创建。各学校组织学生大力开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两创两争"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出新成果。

三是融入书香校园创建。为深化《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教体局组织编印了高中、初中、小学不同阶段的《道德经》校本教材下发各学校,各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函谷关镇成立《道德经》研习社,制作发布《道德经》数字故事60余集,"三读四讲一展出",使全体师生能熟练记忆《道德经》。

四是融入"新时代·新雷锋"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多年来,我市各学校坚持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市三中、实验二小的"爱心书摊""爱心茶摊";实验中学、市二小的"爱我灵宝,清洁家园"行动;市二中、市一小、河滨小学与聋哑儿童做游戏、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捶背剪指甲、为困难学生送去慰问品;一高、市三小等学校为19岁白血病患者杨瑞东捐助爱心款,形成了一幅幅灵动的爱心画面。实验小学十多年来坚持的"红领巾一条街"更是早已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多措并举,创新载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显著

抓实养成教育,为学生人生奠基。2014年,教体局党委提出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力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学校"六项创建"、学生"十大养成"的工作布局,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普教到职教,在各学段全面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是发挥主渠道作用,实施课程育人。教体局组织编印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地方教材《灵宝市中小学生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市学生人手一册,安排班主任和校本课程教师上课,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

我市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开发了本校的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如:实验高中的《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市一中的《雨露计划》、实验小学的《习惯·健康·学业》、市二小的《静听花开》、尹庄中心学校的《好习惯伴我成长》、五亩一中、阳平一中的《好习惯,好人生》等。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各学校在校园、教室走廊、楼梯等处悬挂有关文明、卫生、励志、节约、感恩等挂图和宣传标语;每个班级建立有班级名片、班歌、班训、班级管理之窗,每个小组设有组名、组规、组歌,制定有考核、评价、奖励制度。

实验小学、川口乡中心小学编制《行为习惯三字经》,与大课间跳皮筋相结合,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使学生熟记于心、外化于行;西闫一小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写字特色教学和经典诵读中,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三是细化养成教育,实现管理育人。实验中学以深化"明星工程"为载体,通过精准帮扶潜能生活动落实"十大养成";实验小学以"班级服务周"、"童心协力"自主服务中心活动为载体,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朱阳二中以励志教育为切入点,以"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养成、寝室文化建设、文明餐厅创建"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四是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河滨小学开展文明礼仪知多少知识讲座;川口乡开展"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活动;实验二中大力推进"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专项养成教育活动;故县镇秦岭中学开展文明餐桌评选和节水节电教育;豫灵希望小学开展"我为家乡添片绿"环保口号大征集活动等;五亩乡中心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周,多层次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是完善考评机制,实现激励育人。全市各学校建立完善德育考评机制,市三中开展"十大养成"达标班级和"十优小组"评比活动;市四中评选出五届校园明星学生,登上校园的星光大道;市一小定期评选"美言美行少年""美德少年""文明形象代言人";市三小定期评选"校园小绅士、小淑女"、"行为习惯十星班级"、" 十大习惯养成之星"等,多元评价,树立典型,激励先进。

三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围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六项创建"和学生"十大养成",争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和达标校。目前,全市已有62所学校被评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为探索中小学养成教育的规律和新路径,教体局组织各中小学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2016年11月,教体局的德育研究课题《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获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在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入。

四、面向全体,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为促进全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012年3月,教体局研究出台了灵宝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灵教【2012】90号),全市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铺开。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有心理咨询室、情绪发泄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活动室等,配备有多种相应的心理健康设施器材,为我市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几年来,教体局多次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目前,我市学校已有86位教师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证,还有50余位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正在努力学习考证。2016年9月29日,教体局组织举行了题为《给的再多,不如懂我》的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报告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全市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两周坚持上好一节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游戏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保证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案、有活动。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教体局通过组织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日宣传活动,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各学校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共舟共济"、"心有千千结"等生动有趣的团体心理游戏活动;五亩乡中心学校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全乡中小学"心育节"主题活动,在我市城乡学校产生广泛影响;川口乡开展"我与校长有个约会——午餐有约"活动。各学校还关注家庭困难的学生、进城务工子女、青春期女生、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对一谈话、专题讲座、趣味游戏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辅导。

五是积极争创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我市各学校以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估标准作为工作目标,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扎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市于2014年评为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实验中学、五亩一中相继被评为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并有6所学校被评为首批三门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灵宝五高杨丽莉等17位教师被评为三门峡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五、夯实基础,完善常规,将德育常规工作做实做细做活

多年来,我市各学校重视德育常规,创新德育常规工作机制,将德育常规工作做实做细做活,富有实效。

一是狠抓德育常规管理。实验三小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进行班级风采展示;灵宝一高、市一中坚持上好主题班会示范引领课;市四小建立"班级小管家",落实"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灵宝职专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德育综合实践周活动。

二是发挥家校合作育人作用。全市各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为家校合作育人搭建有力平台。市四小成立"智慧家长工作坊",开设家长沙龙、家长讲堂、家长志愿者行动、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五大工作体系,全面优化构建家校沟通模式。

篇9

一、以德育为首,强化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领导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1.从学校层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指导,要求教师做出承诺,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严禁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学期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类辅导班、在校外兼课或给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做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或礼品;严禁在课堂内吸咽或使用手机;严禁酒后上课和在校园酗酒;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或其它物品;严禁参与赌博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格遵守“三条处罚措施”对情节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推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对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待岗一年,停发津贴及其他奖金福利,当年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对情节特别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作出相应处理。学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求具体、考核严格、执行彻底,使八条禁令及三条处罚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形成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地讲师德、树新风。

2.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创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学科特点和各学科蕴含(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生动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开展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新机制。学校增设“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具体由班级值日干部记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一天的教学情况及师德师风情况。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要要求各班班长把“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笔记上交学校教导出,教导处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公布,反馈信息。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最后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理想、立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主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朗诵等,展示我国古代、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光荣、自豪,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三、以育人为本,进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天赋得到发展,进取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把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验教育。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体验题目。如“我当教师讲堂课”“我当法官断回案”等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周末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比如,“周末我当家”,教师要要求学生从买菜,做饭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等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到学校在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了独立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悦。

2.实践教育。各学科的实践课,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并开展与其有关的的系列活动,在品德、政治学科上、可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上可进行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学生自己主持策划这些活动,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学校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进行劳动,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53-02

1 引言

高职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功效,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很大价值。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依然是一块短板,需要进行切实改进。相信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的这块短板能够得到充分补齐,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衡量人才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要求人才专业能力的同时,看中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长期以来的用人经验表明,无论是企业的长久发展,还是国家的安定繁荣,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进行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劳动者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进行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新时期工作者,使他们具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同于大学教育,教育的内容以专业技能为主,学生对社会人文科学以及理科综合类知识的涉猎较少,但是在学校中能够获得更加直接有效的职业技能,形成足以令他们立足社会的个人能力。进入社会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法律观念以及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不仅如此,还要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心,以保证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正确看待使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在个人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越来越多学校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工作能力。高职院校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生产性,有着很强的职业性,因此,高职教育模式往往具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上不仅要考虑到专业教育的问题,更要深度考量德育因素,旨在为社会培养生产能力过硬、个人道德优秀的专门型高素质人才。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德育成果沟通 在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有的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但缺乏企业的有效支持;有的企业亟待提高入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但缺乏高职院校的有力支持。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来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工作进行交流。有的学院向用人单位提交的学生道德表现评估缺乏翔实准确的参考资料,不能为企业评估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可靠依据;有的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提供的学生德育信息,未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有效信息丰富人员选拔的内容。

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德育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标准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而很多院校缺乏系统化的德育考察标准,德育考察工作缺乏真实、可靠的评定标准,德育工作没能与学生的评优相结合,对学生的言行缺乏有力的规范作用。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学校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定的德育工作,但在德育考察上缺乏经验,又没有创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规范和指引作用,德育课程形同虚设。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领域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可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教的层面,学校在指引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的时候多为机械灌输,缺乏互动环节,学校对学生的领悟程度以及认知状况缺乏有效的了解,更加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课程调整,德育没有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高度的目的。

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动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的院校,在其教育工作中实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校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道”,而真正进行“授业”的往往是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应当形成一定的联动机制,形成统一的德育考核标准,实行考核等级划分,学校与企业分别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进行评定,运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分别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评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接受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行动上践行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健康的优秀工作者。

量化考核标准,使德育工作具有可行的参考标准 当前德育工作无法实现其教育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工作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学校无法在德育工作中进行细致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检验。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德育系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对德育工作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放任心态,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成绩进行等级划分,进行常规性的考试,保证学生对德育教学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

加强学校与学生间的互动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校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更应该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组织或教研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进行反馈和总结,听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引,巩固教育成果,总结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加强学生道德修养践行的自觉性 在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往往是一种较为自发的行为,学校能做的仅仅是认真教学、积极引导,但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子,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性。学校应当掌握教学尺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明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监督下实现自我完善,形成更加独立、健全的人格,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向上,创造更好的个人价值。

5 结论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学生独立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到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许多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在育人方面应该进行更多努力,使德育工作更加完善、有效。

参考文献

篇11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德育工作管理

一是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学校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学校全体教职工,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导师与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紧密配合,实现了对学生德育管理的优化,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二是班级管理团队化。学校组建班级管理团队,每个班级设立由一名班主任、两名助理班主任及数名学生骨干组成的管理团队,共同对班级进行管理,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完善班级管理团队考核评价制度,从班级文化、班级纪律、班级卫生、班级推进率等方面加强对班级考核,严格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德育校本培训经常化。学校联系安排校内外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对德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是德育工作交流制度化。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德育教师例会;每周安排一名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年召开大型班主任研讨会。研讨交流期间,年级长做好总结记录,研讨结束后年级长做汇报发言。

完善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校多年来对养成教育课程常抓不懈。新生入校开始,就狠抓校规校纪学习、军训、开学典礼等教育环节;每年毕业季,政教处都精心准备一场回忆、感动、祝福的晚会作为离校课程送给毕业生,希望在校三年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二是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丰富德育活动课程。一直以来,以“十个主题教育月”为载体,采取“知、行、评”三步骤与“学、议、测、渗、演、唱、训、做、查、比”十字施行办法。学校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征文、每周一本好书、学生家长共读一本好书、读书报告会、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多渠道展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充分体验读书的快乐。

三是开设网络德育课程。为适应e时代德育,学校开设网络德育课程,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建立对应的德育电子档案,用电子信息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电子档案包括学生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的资料,分为学习、生活、作业、荣誉等多项个人成长方面,具体有学习成绩动态曲线图、作业情况、班级量化表现情况等;建立和完善班级网站,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的成长,在家长会上进行介绍,吸引家长上网关注班级、孩子的成长,使网站成为学生、家长与老师交流窗口。

家校合作为抓手

多年的家庭教育实践,学校形成了“十个为主”家校办学特色。即以现代家庭教育思想为主要理念,以建设学习型家长队伍为主要目标,以班级家长课堂为主渠道,以班主任为讲家教课的主角,以家长教育活动为主阵地,以家教规章制度作为主管,以省编家校教材为主题,以家庭教育评价机制为主控,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旋律,以家校科研课题与科学家教方法传授为主导。

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分层次指定家长学校培训内容。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家教的指导,进一步实现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家庭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做有独立生活能力、有教养的好孩子等德育工作目标。

社会实践为特色

学校积极与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当地驻军、公安交警队等单位联系,聘请相关人员做学生学校德育辅导员。

篇12

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坚持认真研读与其相关的图书、有关学习资料和各级党报党刊,始终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院里的统一学习和自主学习,使自己对党的各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理性的分析。从而丰富了自己依法办事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己实践“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个人在廉洁自律方面,能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规定办事,对党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和各项规定,能严格执行。

二、业务工作方面

2009年工作思路: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大赛、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升全市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在大德育观的指导下,主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有:

(一)加强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注重专业培训,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9年,德育教研部通过*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建设,各区、县(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建设和各学校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聘请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送教下乡等活动,全力推进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在3月初建设完成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该网页由最新动态、理论文献、辅导中心、心育名校、名师风采、学生园地、互动交流七大板块组成。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运行分工方案》,将网页运行工作做了具体的分工。省市新闻媒体、*市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该网页的建立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了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创设了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经验和典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渠道,对引领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完成了*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研究网内共90所成员学校,形成覆盖八区十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络,引领区域内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还举行了*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一中、三中、四中、六十中、九十九中、*中学、*小学七所学校校长做了论坛发言。

三是12月的全市心理辅导室建设检查。按照省、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的要求,截止到2009年哈市共建设完成了70所规范化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12月份我们对各区、县(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申报学校进行了检查验收,确定了全市首批70所规范化心理辅导室。

四是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日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博士刘视湘到我市对八区、十县(市)近500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

五是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7月在香坊区第15职业中学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研讨、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11月召开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哈一中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哈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哈一中心育工作经验对其他学校心育工作以很好的示范和启示,对心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即领导要重视,定位要准确,形成完善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途径体系;构建团队,齐抓共管,形成校长负责、政教处直接领导,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建立以心理教师为指导,以班主任为主力军,以科任教师为辅的心育网络;大力投入,完善设施,规范辅导室建设,完善其功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适合学生主体。新晚报等媒体对会议及哈一中的心育工作予以报道。

六是对来自四川的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5月27日至6月24日,由德育教研部组织牵头,委托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对6名灾区小学生进行了五周的心理救援。这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灾区中小学生的支持。此次活动由省心理学会、*教育局、*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得到了来自省心理学会、*教育局、*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道里进修学校德育部、基层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对6名孩子的心理救助,使孩子们初步摆脱创伤带来的痛苦,能够正确认知和面对创伤。一些心理教师、班主任也在学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受益非浅。

七是送教下乡。6月18日组织哈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到宾县“送教下乡”。宾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全体成员和各中小学主管德育工作领导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市六十中孙林莉、新阳路小学刘芳、*小学周志东三位老师上了三节示范引领课。我部教研员与参加活动的教师就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话交流,有效地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对提高宾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八是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市各区、县(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0月27—29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研讨会”,我们推荐了*小学刘会校长作为*市中小学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刘会校长介绍了我市及*小学心育工作概况,反映了*市心育工作开展的历程,反响强烈,赢得与会者一致好评。生活报等省内媒体予以报道,获得社会赞誉。

(二)深入开展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为落实《*市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我们制定并下发了《*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比武展示活动方案》。依据方案要求我们在全市和各区县(市)两个层面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比武展示活动。

一是督促各区县(市)组织开展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优秀班主任论坛、班级文化展示、学生社团建设评比、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等活动。班主任岗位练兵活动分三个层面:以案例、教育叙事为切入点,提升年轻班主任工作素养;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全体班主任综合育人能力;以开展班主任育人风格为示范引领,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二是深化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在各区县(市)开展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期间,设区域赛课专场,我们德育教研部联合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考核、验收、评比,并作为班主任岗位练兵比武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区县能积极贯彻落实,工作卓有成效,几乎全部设立了赛课专场,且精心筹划,准备充分。我们检查、指导、服务到位,工作不流于形式。在进一步推动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广大班主任的一次又一次的有效培训,提升了广大班主任与人理念,发展了广大班主任的育人技能。其别值得称道的有道里、南岗、香坊、平房、尚志、五常、宾县、依兰、等区县,领导重视,教师参与积极,切实推进了班主任岗位练兵工作的开展。

11月28日,我们在*市第二职业中学举行了由南岗区筹备的市级德育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这是全市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展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扎实推进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岗位育人能力。会上南岗区就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做了很好的总结和经验介绍,南岗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了“生态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途径和模式。同时将班主任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班主任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和班主任个人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提升了班主任育人能力,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育人风格。南岗经验对于各区县开展好德育实践活动课,深化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会上冯院长和省教育学院张晓明院长做了重要讲话,就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德育理念和功能给予高度评价,并就今后德育实践活动和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工作的开展做了重要指导和部署。南岗现场会使与会者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加深了认识,达成了共识,在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实质、原则、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会后,黑龙江晨报对会议及*市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予以报道。

道里区德育部正在积极筹备市级的班主任育人风格特色展示活动会议,会议预计09年4月上旬召开,相信此次会议对全市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特别是班主任育人风格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促进作用。

(三)其它特色工作

一是联合视导。上半年我们会同培训、干训、科研、规划等部门联合视导了道里安阳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道外34中学、团结小学;南岗文林小学、团结小学;香坊*小学、民生路小学;平房99中学;松北130中学。本部门单独对共同体学校红阳小学、安静小学、阳明小学、60中学、33中学,以及阿城、五常、宾县进修学校进行了视导,详细了解了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课程德育、德育评价、新课程改革工作、班主任培训情况。调研中了解到各学校德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能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按规定纳入课表,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兼职心理教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校基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学校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二是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班”。邀请了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现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做了《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市委讲师团副团长艾立华做了十七大报告辅导,南岗区介绍了国家级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德育课题”的经验,风华中学介绍了养成教育经验。

三是由市妇联、市教育研究院主办,我们与儿少中心联合承办了“迎奥运、迎大冬、放飞梦想”道德实践图片成果展活动。全市中小学校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了活动。市委副书记王颖同志为成果展揭幕,我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波同志出席会议,并同少年儿童一起度过快乐祥和的节日。此次展出的17所中小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成果,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了我市广大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喜迎奥运、大冬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7月6日至7月21日对*市贫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40课时的免费培训。

五是组织协调*市第一中学、49中学和*小学参电视访谈活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决定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节目(cetv-2)]共同组织实施“学校特色经验访谈”大型系列活动。10月我们组织*市第一中学、49中学和*小学参与了访谈活动。哈市第一中学做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介绍,49中、*小学做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经验介绍,该节目寒假期间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通过此次活动,三所学校可以同时享有卫星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的展示,更多的教育同仁将分享哈市德育工作成功经验,增进大众对我市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了解与认同。此次活动适时总结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理念、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对于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发掘与提升教育创新的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六是召开了全市教研员工作会议。为落实市教育局和院里关于开展课程改革五年回顾及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召开了全市德育教研工作例会。会上听取了各区县(市)德育教研工作汇报,布置落实市教研院关于开展课程改革五年回顾及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展示活动有关事宜,并就全市德育工作广泛开展沟通和交流,讨论和反思,规划和展望,对全市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热情、端正态度的作用。

七是在省级大赛中取得的成绩

11月20日—28日,在黑龙江省首届心理学科uc说课大赛活动中,由于我们前期培训得力、组织到位,赛课教师准备充分,我市31位赛课教师取得骄人的成绩,全省一共33人获特等奖,我市有12人获得特等奖。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有效开展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结果。

在11月3日结束的全省首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展示与研讨活动中,3人荣获综合能力展示特等奖,1人获“班会课说课”单项能力展示特等奖。还有16人荣获综合能力展示一等奖。这次活动展示了*市班主任教师的精神风貌,也充分反映了我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练兵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