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时间:2022-11-22 08:54:39 关键词: 中职 学校 劳动

摘要:学校创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教工志愿者服务队、“心晴”义工社、“书香使者”志愿服务队、“爱心地铁”志愿服务队、“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海丝”文化志愿服务队等七支师生志愿者服务队,相较于去年,增加了“非遗文化”和“海丝文化”志愿服务队。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把其“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制度机理、体系特性研究清楚、阐释清楚,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之魂”[1]。目前,部分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存在只关注体力相关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育人整体的体系建构、课程建构和内涵建构,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方法指引的问题,为此,集美工业学校根据“中国特色”的内涵机理,尝试构建本校劳动教育“大劳动”体系,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

1“大劳动”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也不断扩充,方式不断更新,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2]。根据此指导精神,集美工业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教育四结合“大劳动”活动,即劳动实践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劳动实践与公益志愿服务结合、劳动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劳动实践与实践教学中的工匠精神相结合,建立导师团队,利用第二课堂、劳动周实践、专业实训、职工学堂、志愿者公益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2“大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好的课程就是社会。集美工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全面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尤其重视组织开展课外服务劳动,使学生在为社会、他人奉献的过程中持续丰富完善自身素养与技能,对劳动创造价值理念深化理解,落实好劳动教育[3]。在保障高质量职业教育实施的同时,结合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双创工作和职业培训,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之路。

2.1重点实施“2111工程”

建好“2”个特色劳动实践基地——闽南文化传承劳动基地和“U+双创基地”;“1”个中心——职工培训中心;“1”个公益志愿团队——“心晴”义工社;“1”个劳动教学团队——非遗文化传承精灵队。

2.2把劳动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校开设的29个专业实施方案的通识核心课程中设置劳动课程模块。设立专门的劳动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1学分的劳动课程。每学期由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首次赋予劳动教育独立学分。

2.3在专业实训中培养工匠精神,将专业实习、实训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开展“非遗+”跨界发展。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整合艺术设计课程,培养校园非遗传承人,提升劳动教育品质,探索一条以非遗传承为载体的劳动育人的新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的扎根、发芽、结果[4]。利用闽南文化产业系相关专业教学,把珠绣、剪纸、瓷艺、影调、香道等融入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自觉,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2.4校内教学、教研部门积极配合大德育建设

每年开设劳动实践教育的专门课题研究,就对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实践模式、劳动实践与工匠精神培育,劳动实践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开展研究,以指导公益志愿社会服务多样化、非遗劳动“传承与创新”项目特色化、学生社团专业化的健康稳固发展。学校的“传承与创新劳动实践”是学校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劳动实践的创新举措。推进四结合“大劳动”,不单单是劳动方式的创新,更是在职业学校根据职业特点体系化创建劳动教学路径的创新,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劳动教育,对探索新时代劳动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也有所裨益。

3“大劳动”劳动实践教育的具体内容

根据“大劳动”规划的校内、校外和课内、课外的两种空间和内容组织形式,职业学校应在具体的实践内容和主体上有所创新,根据职业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结合劳动教育为师生提供成长和展示的舞台。

3.1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形式探索——依托闽南文化

产业系和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弘扬传统文化——文化使者志愿服务结合学校闽南传统文化基地的特色与学校的“海丝班”办学特色,组织成立了“非遗文化”和“海丝”两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工艺传承、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贡献力量。积极联系当地社区,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倡导文明礼仪,推广传统文化。分别与厦门集美本地的宁宝居委会、宁宝关工委共建,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辅导站,每月组织我校志愿者前往宁宝图书馆对外来员工子女、特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参加“同生辰,共贺岁”宁宝社区长者生日会的“邻里守望”活动等,积极参与集美区、厦门市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人文集美•悦读季”系列活动、“学雷锋纪念活动”“垃圾不落地、琴岛更美丽”活动、雨花斋志愿者活动。依托闽南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基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基地学生教学、实践、体验活动编排,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组织提供2条以上围绕文化传承的劳动实践教育线路。劳动实践基地配齐配强了讲解员、辅导员和项目专员等团队教职人员,与当地群团组织合作,吸纳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干部)、社会能工巧匠和家长等,建立专兼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学实践教育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开展多期“非遗夏令营”活动,组织了多场全市的劳动体验课程,分别与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外办、社区和附近的中小学开展了多场的劳动体验活动课程,成为了厦门市劳动实践示范基地。

3.2弘扬嘉庚精神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劳动实践探索

学校创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教工志愿者服务队、“心晴”义工社、“书香使者”志愿服务队、“爱心地铁”志愿服务队、“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海丝”文化志愿服务队等七支师生志愿者服务队,相较于去年,增加了“非遗文化”和“海丝文化”志愿服务队。在敬老爱亲、社区服务、文明礼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嘉庚精神,传播“海丝”文化等方面做出贡献。校团委共开展了8场志愿培训,派出208批6756人次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8174小时。“爱心敬老”——霞辉老年安养中心“心晴”义工社义工服务集美工业学校“心晴”义工社成立于2008年,现已成员有1300多名。该服务队主要从事“爱心敬老”服务工作,开展爱老敬老的劳动教育。该服务队以霞辉老年安养中心和集美爱欣老年公寓为服务对象,每周六组织约二十名志愿者到厦门市霞辉老年安养中心和集美爱欣老年公寓义务帮忙,为那里的老人们送去关怀与祝福。该工作秉承“尊老孝亲”的理念,十余年如一日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施平台,让同学在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奉献中享受快乐,在劳动中学会成长和关爱他人。“书香使者”——集美少儿图书馆义务图书上架活动志愿者活动是在校内外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深化志愿服务平台对接、开展“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和全面实施“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牵手行动’计划”相结合,与集美区少儿图书馆通力合作,在集美区少儿图书馆设立德育实践基地与志愿者服务基地,从而使我校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以集美区少儿图书馆为活动中心辐射到周边社区。“爱心地铁”志愿服务厦门地铁开通前,学校与轨道集团、厦门市团市委签订三方协议,成立“爱心地铁”志愿服务队,为地铁园博苑站和集美学村站做站内志愿服务工作,一年多以来,集美工业学校地铁志愿劳动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一年内就累计服务时长达1729小时。学校学生被地铁集团授予“优秀志愿者”,教师被授予“最佳组织者”,学校被授予“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称号。这些劳动教育的创新实施主体,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3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双创”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具有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基于“双创”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升[5]。为做好双创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学校依托本地企业、校友资源、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等专业技术创新力量建设了“U+双创基地”,配套了高水平的商事服务机构和多元化导师队伍,并完善运行保障措施,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学校师生在福建省“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都取得了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竞赛成绩的获得,充分证明了学校在新劳动教育背景下开展双创工作的有效性、有益性和紧迫性。

3.4开展专业实训劳动教育——建设成校内完善的实训基地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实训教学承担着劳动教育学习和训练的主要职能。为此,学校建成七个产业系部的实训中心,一个AHK(中德)职业培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达到了29个,实训建设面积33229平方米,工位总数达4333个,支撑了学生技能和劳动素养提升的需求。在实践实训基地,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将“6S”管理、工匠精神等理念深植各个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训实践环节的劳动教育中,将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放在首位,结合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大力开展有特色的职业学校技能劳动教育实践工作。

3.5依托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开展“职工学堂”活动

成立社会服务与培训中心的校内机构,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教学资源,面向企业、社区和周边乡村开展各类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系部专业特色、嘉庚精神特色的学堂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建设以提升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为重点培训内容,工会、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学堂。与厦门市总工会合作,目前已经开展两期的17个职工学堂项目的培训工作,活动工作经验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助力市总工会丰富留厦职工新春生活和服务海沧青礁村乡村振兴等公益性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多场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师生和课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为劳动教育的提供社会服务探索了一条路。

3.6开展常态化特色劳动实践周活动

劳动实践是每个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设置实践周制度,在校三年内每班至少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集中劳动教育,记2学分,由两位劳动教育老师专门管理。实践周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负责校园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值勤、督查等,教学目的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全过程的实践活动,锻炼与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劳动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在实践中端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厦门晚报》20190708期报道我校《擦马桶洗地板收获别样成就感》的文章指出,集美工业学校实施“实践周制度”,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4结语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主阵地。随着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升学通道的打通,其培养目标不仅是培育具有一技之长的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劳动奉献精神和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初中级劳动者,还承担着向高职院校输送具有劳动精神的新生,以便培养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人才[6]。中职学校开展多元的劳动教育实践,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中职的历史使命的要求,是对人才需求升级,对人才素养要求提升的综合体现。经过集美工业学校的探索实践,采用“大劳动”的四结合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问题。

作者:孙跃岗 单位:集美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