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4 06:39:31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篇1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已经出现了因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而严重影响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制定《长江法》,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马骧聪先生曾撰文呼吁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长江法》,对流域的开发、利用、保护作出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1999年末,《半月谈》等多家新闻刊物先后登载了“全国人大正酝酿制订《长江法》、《黄河法》,以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职责,进一步为《长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论基础。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指长江流域水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节约、管理,还包括作为环境价值的水环境保护,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恶化,并且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下降。长江流域受水体污染与水面积缩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削弱了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阶段性缺水严重,湖泊萎缩,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航运船舶和工厂企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更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由于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威胁,使得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紧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性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2003年《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表明,长江流域有59座城市存在水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另一方面,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频繁。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1935、1949、1954和1998年5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长江中下游洪灾已成为我国心腹之患。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防洪法》,虽然不够完善却也为1998年抗洪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我们看到了立法进行事前防御的重要性。

中国入世以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中国入世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势必会加速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开放和开发,如国家重点建设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对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肯定是有利的,但每一项重大工程都会给长江流域带来新的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必须有法可循,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优化调度,高效利用是极其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法律以其特有的规范性、概括性、普遍性、强制性发挥着其它手段和措施所不具备的作用,成为国家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有力武器。

(二)关于国外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借鉴的必要性:

自然界水循环的突出特点是流域性,其形成、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流域规律性。水资源的这种流动性和流域性,决定了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必然性,依据水资源的流域特性,发展以自然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正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采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流域立法经验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以美国为例,田纳西河是美国东南部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长约1450km,涉及美国7个州。在实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之前,该河流域淤沙沉积,土地严重沙漠化,生态资源被盲目掠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为了开发和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行促进国土开发的新政时期,将治理和开发该河流域作为其新政府的一项重点工程,于1933年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流域管理局。实践说明,建立精简、有效、权力大、有独特运行机制的流域管理机构,是实现大河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的关键因素,该法很好的解决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问题,对组织、协调田纳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用。

日本水法体系中最基本的是《河川法》,其立法基本精神,一是强调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规定全国水资源由一个部门主管,协调多个分管部门。二是强调了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立法目的在于以流域为单元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河流受到洪水、高潮灾害影响并维持流水的正常功能,在国土整治和开发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以利维持公共安全、增进公共福利。自1964年颁布以来,多次修改,有效保障了日本的河川管理,很值得我们借鉴。

类似的还有美国的《下科罗拉多河管理法》,西班牙的《塔霍-赛古拉河联合用水法》,英国的《流域管理条例》等。另外还有大量流域管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有关的水法规中,如1968年欧洲议会通过的《欧洲水》、英国的《水法》、法国的《水法》、西班牙的《水法》等。

以上国外有关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立法经验,特别是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由一个部门主管,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等,值得我国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时借鉴。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状况和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五部:《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配套法规条例如《防汛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2001年10月25日作为行政法规颁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比较具体规定了流域管理机构对长江干流采砂管理的管理与监督职责,但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形成具体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只是在《防洪法》与《河道管理条例》等单项法律、法规中从各自的侧面明确了流域

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2002年新修订的《水法》的最大成就,是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奠定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对于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以淮河治污为例,在污染已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其法律地位高于地方性法规,它从全局利益出发打破条框分割管理,把流域管理纳入法治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长江流域而言,应该吸取淮河流域水污染事后立法的教训,积极进行事前立法防御。目前,我国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中,有些法律规定还不具体,很少引进市场机制,特别对水利经费的征收,规定的还很不够。基于长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实际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建议国家尽快考虑制订长江法,形成一个完善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对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构想: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构建: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要求,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即长江法的体系可设计为:第一层级以《宪法》为指导,《宪法》第九条规定:“……水流……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宪法》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总依据;第二层级以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环境保护法》、《水法》为龙头,前者侧重水环境保护,后者侧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另外还包括《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等从水质、水管、水土、防洪方面具体维护水资源的法律。第三层级即是体现流域管理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或称《长江法》),还包括有关长江流域森林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长江利用生态保护等其他方面综合的流域开发利用保护,这里仅讨论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无论是程序上还是力度上都要比淮河流域更高、更大、更深,故建议此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以示其重要,之后由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各地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可以依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地方性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法规,形成比较完整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关于《长江法》的结构,可以借鉴日本的《河川法》,它是分为总则、河川管理、关于河川的费用、监督、河川审议会及都道府县河川审议会、其他细则、罚则和附则八部分。有学者建议分为总则、监督管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和附则六部分.我们认为,《长江法》还应该具备的内容有:单设一章规定流域机构权利和职责范围,理清流域机构与区域水行政主管机构的分工。后文将具体谈到这个问题;专章规定长江流域的防汛与抗洪。体现贯彻《防洪法》和长江防汛抗洪的特殊性;我国也应该像《河川法》那样,对关于长江的费用进行专章规定;另外,我国尚未明确承认水资源交易市场,现实中存在着“黑色水市”,建议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这一章中进行试点规定,构建水权交易市场,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制定《长江法》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议:

1、实行流域管理为主,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权责。

新《水法》修订颁布前,我国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管理体制,只是在《防洪法》与《河道管理条例》等单项法律法规中从各自的侧面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新《水法》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长江的流域机构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水委”),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50年2月。目前现状是由于流域水管理权力几乎已被区域分割完毕,流域管理机构的位置不得不在区域和行业的夹缝中寻求。因此,流域管理机构只能被以后的法律、法规限定在特定区域(如重要河段、边界河段)和特定标准内(如取水许可的限额以上)。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都在为流域机构找活干,而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调控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尽管流域机构还承担了规划管理、省际水事纠纷调处等职责和一些单项授权的管理职责,但流域机构的地位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无法承担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与水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没有能力参与相关决策,这种决策不能充分反映区域的、他人的、行业的和用户的利益,也难以避免在缺乏有效监督下的趋利性,因此流域决策自然失去了执行的权威,从而也驱使区域和用户进行自主决策。脱离区域利益的国家权威从来就不可能有效率,所以要使长水委具有管理权威,关键是要兼顾区域利益。一个可行的观点是,把长水委定位为区域的流域管理机构,而非国家的下派机构,以各区域为基础形成一个区域利益共同体,这样就能较好地整合区域利益,使流域整体利益以及区域利益在流域管理机构的决策中得到平衡。

根据日本《河川法》规定,一级河流的管理权限在中央政府,由建设大臣负责。在建设大臣指定的区段(“指定区段”)内,可按照政令规定,交给所在的都、道、府、县知事办理。一级河流的支流为二级河流,其管理者为管辖该河流区段的都道府县知事。日本的二级行政区划分为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区。二级行政区以下再分为市、町、村三级,相当于我国的市(县)、乡、村三级。

流域与区域在水管理职责上的最佳结合点应是流域管理机构代表流域水环境资源整体公益,履行宏观规划、决策、分配、监督、协调职权职责,其目标是实现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重在公益。区域政府代表区域利益,履行区域范围的规划、决策、分配、执行、处理、协调、监督职权职责,其目标是在实现区域水环境资源利益最大化,基于水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重在私益。二者必须同步协调实施,使事务管理权与财力支配权相对应。由于我国区域内的各层级行政区域间有隶属关系,上级政府可以通过行政调拨等非经济手段导致不同区域在用水上的不平等,保障微观用水权利也须借助流域管理机构。在大多数水资源管理效率高的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区域用水管理由区域承担,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等职责由反映流域整体利益的部门承担,经营职能由企业承担。

由此长水委的主要职权应有:对地区性水利设施进行指导监督服务,负责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和计划、总量控制计划、污染防治计划、供水计划、防御洪水方案等,定期做流域水质检测,对取水、排污等有许可权,对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用水纠纷等有处理权,应尽早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处罚权,另外还有依法收费(税)用以养水的权利等。21世纪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委员会(TVA)的一些职能体系: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坚实的基础事业体系;高水平的科研、咨询体系;多层次的金融、财政物质支撑体系;完善的工程立项审查、建设管理、质量监督体系;对灾害的预测、预报、监测、评估和抢险救助体系等。

2、建立健全水资源的市场机制,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长江法》应当贯彻水量与水质管理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政策,可在《长江法》中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章对现

有水权制度进行一些创新。我国水权制度存在很多缺陷,限于篇幅这里无法系统阐述,仅论述一下构建水权市场的问题,尤其在南水北调中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的短缺除了自然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的低水平和水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与用益物权相似的非所有人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但并未将这种权利明确定性为用益物权,更未见使用和界定“水权”这一法律概念。多数学者认为,按照现代各国水法的一般规定,水权即为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权利。根据此定义,一方面,水权是独立于水资源所有权的一项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水权是水资源的非所有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所享有的对水资源的使用或收益权。我们把水权定位为用益物权,为一项财产权,可以在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换,也可以依法作为抵押、入股、出租的标的。如此一来,就为利用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水资源分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举打破了水资源禁止流转而造成的市场禁锢。

我国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垂直的企业管理模式中配置水资源总量已经过分庞大。国家(这个超级企业)配置水资源的效率已经非常低下,我国水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应当是由市场配置水资源,国家只负责初始分配。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东阳市同意以人民币2亿元一次性把东阳横锦水库的每年4999.9万立方米的永久用水权转让给义乌市,义乌负责向东阳供水方支付当年实际供水0.1元/立方米的综合管理费,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根据每个城市的需水量按比例确定相应的股权进行投资,说明我国在加强水资源经济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向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但立法上相对于实践却显得滞后了许多。

对于合法完善的水权市场而言,政府只须规定相应的交易规则即可,就我国现状来说,目前只能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准市场”,表现在:水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多种水功能中只有能发挥经济效益的部分才能进入市场,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之间的经济差别很大,难以完全进行公平竞争等。因此构建水权市场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确保水权市场的正常运行,长江水利委员会需要应用法律、法规、条例等形式对水权交易主体、水权分配制度、交易制度、价格制度加以保证,负责制定整个流域的水权分配方案并采取一定方式将水权分配或出让给各个供水经营单位;水权分配完成后,负责制定各水权交易主体进行水权交易的规则,负责改善流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有关水资源信息,组织各供水公司之间的水权转让和交易,并负责监督交易的执行。随着水资源市场的完善,长水委可以进一步减少对水权交易的干预。

3、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特别是船舶水污染防治。

关于水污染防治,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较详细的规定了排污收费制度、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等,《水利产业政策》提出了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各流域水污染状况有自己的特点,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治理。以长江流域为例,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其航运业十分发达,但也给长江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据保守估计,长江船舶垃圾每年生产量达18.4万多吨,长江上每发生的一次海损事故往往就是一次严重的水污染事故。

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将船舶水污染事故处理的权利授予了航政部门,而航政部门的处理仅限于船舶本身,对水资源污染的影响范围,水质跟踪监测,事故通报以及其他应急处理措施都还没形成一个有效机制,既没有建立必要的程序,又没有建立处理经费渠道,因为沉船对船主的损失已经很严重,其根本无法独自负担处理费用。建议此类流域性污染,《长江法》应作出全面的规定,明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事故的管理权限,长水委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可以利用流域水质监测网络进行监视监测,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参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通过营运船舶共同交纳事故保险费用来保证事故处理费用。

<>4、开征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水利经费,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

目前,在国外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大都征收有关水利经费,专门用于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由国家统一拨付。由国家单向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费用问题,不能满足今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长江法》中可效仿日本《河川法》进行单独规定水利费用的征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河流是公共财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在公共财产使用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建立相关赔偿制度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水法规中最为欠缺的地方。

在这方面,我国台湾《水利法》有关水利经费的规定,也可值得我们借鉴。台湾《水利法》规定了水利经费的征收,包括“征收水利权费、河工费、防洪受益费三种。”同时规定经费的具体征收办法即:“水权费即向水权人按年征收之费,水权费的征收,农业工业用水以每分钟1立方公尺的供水量为起点,水力用水以每秒钟1立方公尺的供水量为起点。水权费的征收期间,公共给水、工业用水、水力用水及其他用水每年一次,农业用水视生产物的收获,得每年分为两次。”1河工费即向来往船舶按季或按次征收之费。河工费的征收期间,登记的船舶全年通行的按年定期征收;非全年通行的,按季定期征收。防洪受益费即向防洪受益人分期征收之费。政府因办理及维持防洪工程,得向收益者分别轻重征收防洪受益费等。2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制定《长江流域水利经费征收办法》,对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获得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利经费,包括长江水资源使用费、船舶通行费、防洪受益费等,《办法》应具体规定征收水利经费的情况、征收范围、数量、时间、用途等。水利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须专款专用,专门用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对于长江流域的管理费原则上由国家负担,长江所在区域也需根据情况进行缴纳贴补。

水资源利用篇2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回顾中国的历史,水正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渊源。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1.2人类治水的四个阶段

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

1.3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季节性,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面积就达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2.1改变传统治水思路

“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积极发展水文化

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2.3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年度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加强依法治水

水资源利用篇3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保护水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建立了很多水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水权交易制度和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所以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众参与的缺失也使得水资源管理缺乏监督,行政权滥用,甚至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不合理。

(二)全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规定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由水利部负责,地下水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大气水归气象局管理,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和林业部管理。多部门管理往往缺乏协调与合作,造成了部门间政策不协调,甚至是矛盾或冲突,削弱了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果。

(三)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水资源保护的效果,是水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资源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太弱,缺乏大局观念,也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率。

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1、加强环境责任意识,以利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

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就是说既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环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福利,又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人不应该采取从同自然对立的立场上来理解自己文化活动的意义,不应该采取对自然消极顺从或肆意征服的态度,而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把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看做自己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2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

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4、资源消耗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

我国资源开发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开发状态,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过度的过程。随着湖泊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湖泊“无度、无序、无偿”的长期利用,使得湖泊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湖泊生物资源随着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显出资源的宝贵。为了达到“一个旨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会”不能把提前借贷消费的方式用于环境,先破坏再“修复”,利息是还不完的。应该预见到竭泽而渔的后果,从而保护环境,只要对环境付出积极的预付,它也将善待人类。对未来的态度就是对现实的态度,一个共同体如何对待未来,它也会如何对待现在。对后代人利益的认可和保护,是人类理性力量的表现。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如果不再认同后代人的利益,丧失了对未来社会的积极关注,那么它也就丧失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很快就会走向崩溃。”从功利的角度看,即便是从当代人的自身利益出发,这种对未来的关注也是明智的。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把水资源问题放到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目前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树立水资源忧患和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避免只考虑短期和地方利益而忽视环境、整体利益的做法。要教育和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摒弃浪费用水的陋习,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节水、爱水意识和习惯,并通过开展一系列节水活动,争创“节水型环保卫生城市”。运城市应当把水资源保护看作水资源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来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运城市的经济腾飞提供重要保障。

3、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应该站在社会经济进步,资源维护以及开发使用的层次上来综合分析,确保资源能够有序的使用,切实提升环境承载力。打造节水型国家,将可持续的思想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次,为开展和谐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水资源利用篇4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水资源利用篇5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水资源利用篇6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1.2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1.3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4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2建议

2.1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2.2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利用篇7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水资源利用篇8

1.1.1工程条件经过近60余年的河湖治理,特别是随着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的陆续完成,山东淮河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大幅提高。目前沂沭河水系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南四湖整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局部达100年一遇。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初步建成,为实施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工程条件。

1.1.2水资源禀赋条件山东省淮河流域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呈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的特点,沂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03mm,南四湖流域为684mm;降水的年际之间变化幅度也较大,丰枯比210以上。降水年际变率大,连涝连旱现象时有发生;年内变率大,则表现为春旱夏涝、秋后又旱的灾害演替规律。径流与降水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但由于受下垫面条件的强烈影响,径流的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比降水更大,年际年内变化更为剧烈。沂沭河水系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45116亿m3,占全省总径流量的2217%。据近45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境水量为22186亿m3,其中主汛期(7月-9月)为16138亿m3,占全年的71156%,有的年份超过90%。南四湖是南四湖流域洪水的唯一承泄区和重要的水资源调蓄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场所,据近45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入湖水量27113亿m3,其中汛期入湖21128亿m3,占全年的7814%;多年平均出湖水量(出境水量)16157亿m3,其中汛期出湖水量11158亿m3,占全年的6919%。综上所述,山东省淮河流域汛期大量弃水为洪水利用提供了资源保证。同时也正因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事实,为通过优化和合理调控水利工程运行方式,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成为可能。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3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的普及,目前中国在雨洪监测与预报、复杂系统洪水行为模拟,以及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和应对风险的紧急处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实现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目标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次生水问题的频繁出现,水利部和国家防办在研判宏观形势,认真总结治水经验,全面分析水资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转变治水思路,提出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纯获取防洪减灾效益向既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又实现雨洪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的转变。

1.2必要性分析

1.2.1实现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需要沂沭河水系现状年(2007年)及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供水组成中以当地地表水为主,均占到总供水量的87%以上;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50%左右,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较低,现状年1712%左右。沂沭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相对丰富,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存在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较大潜力。对于南四湖水系,在多年平均年调黄河水量1312亿m3基础上,现状年(2007年)缺水率在10%以上,引黄水占到该流域总供水量的2412%;通过引黄1511亿m3,引江水1135亿m3,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基本平衡,外调水占该流域总供水量的2517%,地下水供水量均占到42%以上,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较高。为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0年山东省水利厅颁布5山东省2011-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暂行)6,加强了地下水特别是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控制力度。因此,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供给受到多种条件约束,考虑到鲁西南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劲,区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更为严峻,存在实施洪水资源利用、补充水资源供给的必然需求。

1.2.2降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压力的需要根据5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省续建配套工程规划6,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将于2013年底启动运行,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份,该工程从骆马湖逐级提水至南四湖,经南四湖提水至东平湖,然后通过引水渠道为山东半岛地区供水。若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在淮河流域实施洪水资源利用,将汛期部分洪水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水资源,既可缓解省内水资源短缺矛盾,又可降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运行费用,提高全省的水资源供水保证能力。

2山东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思路

2.1山东省水网建设规划从山东省全省角度来看,鲁北平原区降水量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系统脆弱;半岛地区为国家规划建设的/蓝色半岛经济带0,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强烈。为科学盘活全省水资源量,提高水资源总体保障能力,山东省政府提出了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全省论证实施。现代化水网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为主动脉,以沿线河流、渠道为经络组成的覆盖全省,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T0型水资源骨干网络,如图1粗黑线所示。图1也展示了依托/T0型骨干水网的沂沭河调水线路,在山东淮河流域实施洪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工程布局。山东省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在充分挖掘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自身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与受水区山东半岛与鲁北平原区的降水遭遇概率,以及实时水雨工情,择机调引沂沭河水系的水资源至南四湖,然后输送至山东半岛及鲁北地区。

2.2沂沭河水系洪水资源利用思路沂沭河流域多为山区,利用水库拦蓄洪水是沂沭河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流域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共1170座,总库容40105亿m3,兴利库容22163亿m3,其中大型水库9座,控制面积580313km2,总库容27193亿m3,兴利库容14199亿m3;中型水库26座,控制流域面积107012km2,总库容5.64亿m3,兴利库容3102亿m3。在沂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上,先后兴建了低水头拦河闸坝21座。因此,依托水库(群)实施洪水资源利用,是沂沭河水系洪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其可行途径具体包括,利用天气雷达等新信息源精确预报水库入库径流、水库汛限水位分期运用、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以及水库群联合调度等方式。

2.3南四湖水系洪水资源利用思路南四湖是3117万km2汇水面积的唯一承泄区,53条河流汛期洪水集中入湖,南四湖调蓄和下游泄流能力有限,洪水易涨难消,洪水期间滨湖及下游防洪压力大。经分析,仅利用湖泊调蓄,进一步挖掘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为此,本文提出南四湖流域/点面结合0的洪水资源利用思路。/点0,即在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南四湖控制水位汛后期调整技术,改变过去汛限水位恒定不变的做法,进行分期运用和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洪水资源,尽可能多地拦蓄当地地表水。/面0,就是在洪水入湖之前,在不致涝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将汛期洪水尽可能多地滞蓄在流域上。具体的利用方式为废弃河道拓宽疏浚的基础上,优化河网结构,进而通过闸坝群的联合调控,实现洪水在河系间的互济调配,充分挖掘因不同河系间洪水发生的不同步和洪水调控能力的差异而带来的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提高河网洪水的整体调控能力。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初步确定可以通过联通以往废弃河道重建和优化水网的方案,具体线路见图2,图中虚线为需要疏浚和沟通的河道。对于湖东山丘区,可以充分利用水库拦蓄洪水以及蓄滞洪区主动引洪补充地下水的方式,减少汛期洪水入湖量。在/面0上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在一段时间内降低入湖洪水量和集中程度,为/点0的洪水资源利用腾出了空间,二者结合起来,又有进一步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可能性。

3洪水资源利用的前期工作

为顺利推进山东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工作,近期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评价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摸清家底,为洪水资源利用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认识基础;(2)开发水库洪水资源利用成套技术,包括入库洪水预报、水库汛限水位分期运用与动态控制;(3)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4)研究复杂河网条件下洪水行为模拟与调控技术,分析优化河网结构优化的策略,为河道疏浚以及配套工程建设提供决策支持;(5)分析识别洪水资源利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6)分析沂沭河水系降水与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的丰枯遭遇,科学确定引调水规模,建立综合调配系统。此外,还要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例如测算现状条件下的南四湖水位―库容―面积曲线。利用南四湖13条主要入湖河流8个具有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的水文站点(为大运河后营、洙赵新河梁山闸、万福河孙庄、东鱼河鱼城、洸府河黄庄、泗河书院、白马河马楼、十字河官庄(柴胡店)资料,通过分析表明:1960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0年-2008年4个时间段入上级湖泥沙总量分别为9165万t、890万t、278万t、204万t;近20年来,湖西和湖东入湖河流的年平均含沙量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1073kg/m3、0114kg/m3。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入湖河流含沙量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渐趋平稳过程,河流入湖含沙量未来不会引起上级湖湖内大量淤积的现象,但过去高达2105亿t的累积入湖泥沙量可能会对南四湖有效库容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近年来湖区有多处煤矿区塌陷,并且湖区堤防逐渐加高加固,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有效库容。目前在工程上使用的湖泊水位―库容―面积关系曲线,还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的地形测量数据获得的,其能否代表目前的状况,亟需重新测算。

水资源利用篇9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有限自然资源,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1.水资源简析

水资源是指可以让我们直接利用,具有质量和数量保障的淡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大约是13.9亿立方千米, 但有97%是海洋咸水,可直接为我们所利用的淡水的总量仅仅是0.36亿立方千米,不到总水量3%的淡水中,有77. 2%是以冰帽和冰川的形式存在于高山上的,很难被直接利用。湖泊、江河等地面水的总量大概有23万立方千米,占据淡水的0.36%。22.4%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这其中有3分之2的地下水是埋于地下的深处。所以只有大概20%的淡水是可以为我们利用的,但是可以让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就只有淡水总量的0.3%。由此可见,水资源是极具稀缺性的。

2.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2.1农业水资源优化使用

在世界中,70%的用水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实际利用率是比较低的,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很严重。据统计,世界上农业灌溉用水中,只有37%作用于农作物生长,剩余的63%是浪费了。所以农业水资源的优化使用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以农业水资源使用优化为龙头,经过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不仅有助于农产业和土地利用的布局调整,也有助于整个农村资源,尤其是广大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

农业水资源优化使用的技术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晚收晚种、薄膜覆盖等先进技术。降低输水损失,提高渠系的利用指数,做好渠道的防渗。因地制宜兴建喷灌、管灌、滴灌等有效用水工程,实施管道的输水。扩宽水资料有效利用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复种指数,调整农业种植的结构,发展低水投入及高效的农业。最后,加强农业的水资源科学使用的宣传工作,发展良好的生态水资源使用氛围。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为,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降低工业的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有:提高用水循环率,争取减少用水,改革生产用水。最近几年,中国对水的重复应用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当今世界上很多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提高工业的重复用水当做解决市区用水资源困难的重要手段。而在某些水源非常紧张的地方,水的重复利用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为20%到30%,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倘若我们把这个重复利用率从20%提升到40%。提高工业的用水利用重复率,不但是合理利用水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减少了工业的废水。

2.3水资源科学利用

通过传统的水库调节流量,水库能把丰水期多余的水量放在库内,从而补充枯水期的不足流量。同时可以提高水源的供水能力,还能为发电、防洪、发展水产等的多种用途进行服务。现在各个国家在河、江上建造的库容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水库有1349个,它的总蓄水量是4110立方千米。但随着建库选址的日益困难,在很多工业发达的国家,水库建设成本迅速提高,这在我国也将显现。我国目前已开展跨流域调水。即由丰水的流域向缺水的流域进行调节。这些工程将有助于改进缺水地方的水的不良状况,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恢复湖泊、江河的水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污水处理的规模、水体自净、水质目标、费用、污水处理效率之间的互相的关系,运用评价技术和水质模拟预测,寻找优化治理的最佳方案,同时制订出水污染控制的规划。

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它的存量比湖水、河水和大气水分总和还要多。但是因为它的补给速度比较慢,过量地进行开采就会引起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后,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一,建立监测网,可以随时去了解水质变化情况和地下水的动态,让我们可以立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二,运取人工补给的方法,可是一定要注意地下水的污染情况。第三,加强对地下水源探察的工作,合理布局,全面规划,掌握水文、地质的资料,全面考量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过多地开采水源。

3.水资源保护探讨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防止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改善用水经济的政策。例如加强保护、堵塞渗漏、提高水价等等。同时提高人们的 意识,从而减少对用水浪费的状况。

随意开发利用地下水。尤其是某些新建的企业、公司,有些不办理手续的,不经许可的,却擅自凿井或者扰乱用水秩序、非法取水。公司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定用地下水的表现在,自备井的取水期已经满了,但是还不立刻并进集中供水管网或者关停,又或者不安装计量的设施、不换已经不可以正常应用的计量设施。保护水资源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对于一些非法凿井用水的行为监管并不到位,缺乏一些强硬、坚决的有效手段,处罚的力度不足够,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紧迫形势。

以上的问题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这是必须加强工作的力度。依据国家工作的要求,落实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加大力度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规范用水的秩序,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必须统观全局,统筹全局,尽力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强化国民的水忧患意识。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为人类生存的命脉,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要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和提高水环境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适应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优化资源配置,从法律、教育和行政的层面加强水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水资源利用篇1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human demand for water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in many regions, not only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but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der this situation, people have to seek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ecome the mankind's only choice.

Key words:”Ningxia regional”“comprehensive” “resource utiliza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V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水资源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起源初期,人类为了生存逐水而居,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人口增长,为了满足自身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修建了大量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现有资源,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影响水循环。

一、宁夏省用水现状

宁夏省水资源拥有量呈现逐年减 少的趋势。从外部环境看,宁夏是缺水型省份,但用水量却高很多,反映出宁夏节能降耗任务迫在眉睫。从内部因素看,宁夏用水大户主要集中在农业、棉毛纺、医药、啤酒、食品等行业,用水量大但对废水回用率则较低。 因此,采取措施,推广节水,迫在眉睫

二、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1、开展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

区域内经常发生旱灾,应因地制宜地实行蓄、引、提并举,地表水、地下水并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水库、湖泊、河道、机井,开发水源,建立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体系;包括水库、塘坝蓄水工程,提水工程,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科学用水,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工程节水与农业节水相结合的措施等。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业种植结构,压缩耗水较大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选用抗旱良种,适时灌溉;平整土地,坡地改梯田,蓄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施肥保墒,建立现代化节水高效农业结构。

2、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 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例证。因此,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3、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

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

应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城市污水 的处理深度,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 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

二、合理利用、减少污染

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 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 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 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必须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

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三、合理调度、综合治理

1、利用好引水调水工程

应积极开发引水调水工程,使水尽其用。农业生产上,应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渠道衬砌、量水设施,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2、蓄洪补枯、蓄丰济缺,合理调配水资源

水资源具有利害两重性,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防洪是除害;农田灌溉和城镇供水及其它水的利用是兴利,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防洪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蓄

洪,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洪水下泄量,满足洪后旱年对水资源的需要。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应做到:要在管好、用好各型水库的同时,,大力整修塘堰、谷坊,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建立蓄水、引水、提水联合运行的长藤结瓜水利系统;加固兴建适量的水库,蓄洪调峰,蓄丰补枯,防洪用洪,完善蓄洪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

3、坚持立体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

研究不同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做到岗、沟、洼、坡、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筑塘坝拦洪蓄水、挖截流沟、改顺山垄为绕山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既便于灌排,又适应耕作。岗上营造水保林、沟两侧插柳修谷坊、洼地修塘坝、坝内发展渔业,坡地栽果树、沟谷植草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态措施同步进行。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问题。要力争兴建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提高流域内的调蓄功能,加快机井建设,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开采量。要从水土保持、人工拦蓄工程、抓好天然水的开发利用、增强跨流域调水工程、降低输水消耗、做好污水治理、推广节水技术等环节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四、政府支持、科学管理

1、政策支持

应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把水的利用作为一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采取行政手段、投资促进、效益拉动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节水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节水管理机制,科学配置水资源。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体制,保障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

2、科技投入支持

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制定有利于水利建设的融资、引资政策,形成以政府拨款为主渠道的、多层次的投人体系。

3、技术支持

重视推广应用节水技术,调整节水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点从主要研究开发地表水、地下水向天然水转移,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天然水,改善水环境。

4、水利管理现代化

一是要充分延长工程的健康寿命,并使维护健康寿命所付出的资源最少;二是在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发挥这些效益所付出的资源也是最少的。

结语: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中,水已成为关键的问题。水资源的综合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唯一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5-47,203,216-225

水资源利用篇11

1.沂沭河水资源基本概况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以占全国1.1%水资源养育着全国7.1%人口,创造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m3,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1000m3的临界值,近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据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东发展的重大障碍,现状水平年1999年全省50%、75%、95%保证率下分别缺水34.17、68.67、104.7亿m3,缺水率11%、21.7%、33.1%。根据预测规划水平年的社会经济用水指标,2010水平年50%、75%、95%保证率下分别缺水123.62、159.86、195.89亿m3,缺水率30.8%、39.2%、48%。因此,山东省现状供水能力低,未来供需缺口大,搞好洪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增加有效供水量,为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保障,加强省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意义重大。

沂沭河流域水资源与山东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相对丰沛,汛期集中大量洪水出境,洪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也是山东省目前唯一一个具有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为实现山东省以有限的水资源开发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充分利用沂沭河洪水资源,率先实现沂沭河洪水资源化,对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沂沭河水资源特点

2.1径流地区分布的特性

沂沭河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年径流在地区上的分布趋势同年降水一致,由于径流受下垫面的影响十分明显,年径流深地区分布不均匀比年降水量更大。分布总趋势是:南大北小,东大西小,山丘大,丘陵平原小。

2.2水资源随时间的变化特征2.2.1水资源的年际变化特征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是:变化幅度大,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并且往往发生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的情况。沂沭河1962~1965年为连续丰水年,这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82782万m3,等于1956~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67倍;而1986~1989年4年为连续枯水年,这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14569万m3,仅为1956~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的45.8%。

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在0.5~0.78之间,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大,东南部的临沭、莒南两县一般在0.50~0.55之间,西北部的蒙阴、平邑两县一般在0.65~0.78之间。CV值在地区上的分布趋势是平原小。山区大,湿润地区小。

2.2.2水资源的年内变化特征

沂沭河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年内变化十分剧烈,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容易形成水灾,枯水期径流量很小,甚至河川断流,水源严重不足。沂沭河的河川年径流量80%以上集中在汛期的6~9四个月,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份,其他8个月份径流量不到年径流量的20%。

3.沂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沂沭河流域具有较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根据1956~2003年长系列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797mm,是全省平均值的1.18倍,折合水量138.1亿m3。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45.16亿m3,占全省平均值的2.1倍。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42亿m3,占全省的10.5%,可开采量14.18亿m3。流域内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51.68亿m3,占全省总量的17.4%。根据2000年流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析,为全省平均值的1.7倍。因此,从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看,沂沭河水资源对全省来说相对丰沛。

根据流域内现状水利工程运用状况分析计算,地表水50%、75%、95%可供水量分别为18.3、13.5、7.2亿m3,地下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7.8亿m3,则上述保证率下总可供水量分别为26.1、21.3、15亿m3,按保证率50%下的可供水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0.5%,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4.8%,流域内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为50.5%。按2000年流域内实际供水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29.5%,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为62.9%,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为47.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沂、沭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全省尚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尤其是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这主要表现在汛期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程非工程措施不得力,造成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

4.沂沭河出省水量分析

4.1沂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分析

沂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统计分析以临沂水文站为控制站,统计实测历年(1961-2000年)逐日平均流量,分析计算历年逐月平均流量,断面全年及汛期(7-9月份)径流量,以此分析沂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统计分析以大官庄为控制断面,统计老沭河大官庄(溢)站、新沭河大官庄(新)站实测历年(1961-2000年)逐日平均流量,分析计算历年逐月平均流量、断面全年及汛期径流量,两站计算水量结果相加,以此分析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

经分析计算,沂沭河多年平均实际出省水量为28.09亿m3,其中沂河18.77亿m3,沭河9.32亿m3。汛期为21.42亿m3,占全年的76.3%,有的年份超过90%。由此可见,沂沭河多年平均实际出省水量较大,占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58.2%,且年际变化剧烈,年内近80%集中在汛期。

4.2沂沭河不同水平年出省径流量分析

以2000年为现状水平年,2010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长系列变动用水法沿河自上而下分单元区逐级进行径流调节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现状水平年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水量为22.80亿m3,其中汛期18.62亿m3,占全年的81.7%;相应频率50%、75%、95%时分别为17.57、8.85、2.26亿m3。规划水平年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水量为19.52亿m3,其中汛期16.12亿m3,占全年的82.6%;相应频率50%、75%、95%时分别为14.14、6.17、1.35亿m3。由沂沭河出省径流量分析成果,现状水平年及规划水平年沂沭河出省水量较大,分别占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47.2%和40.4%;沂沭河出省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汛期,汛期占全年出省水量的80%以上;出省水量年及变化剧烈,特枯水年出省水量很少,保证率95%时现状年为2.26亿m3,规划年为1.35亿m3。说明枯水年份洪水更为宝贵。

6.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及其增加水资源

经全面分析沂沭河现状实际和开发利用可能,提出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包括中下游梯级建设拦河工程,增加一次拦蓄利用量、加固已有大中型水库,提高现有工程蓄水能力、上游新建适宜的大型山区水库、下游建设适宜的平原蓄水水库。

6.1沂沭河梯级开发拦河工程增加水资源拦蓄利用量

为开发利用沂沭河洪水资源,提出沂沭河梯级开发方案。规划在沂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适当位置建一批挡水高度在2.5-7m的拦河闸(坝),层层拦蓄上游来水,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拦蓄过境水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

规划在沂沭河干支流共新建拦河闸(坝)32座,已建10座,共42座。沂河干流包括新改建北社、斜午、沧浪沟、神墩、大庄、葛沟、新兴、车庄、茶山、亭子头、刘家道口、李庄、土山、洪佛寺、重兴15座及已建沂水城、桃园、小埠东、角沂、马头5座;沂河支流包括新改建石沟、姜庄湖、大探沂、小葛庄及蒙阴汶河上、丹山、青驼7座和已建花园、蒙阴汶河下、黄埠3座;沭河干支流新改建朱家庄、石拉渊、龙窝、东相庄、刘河涯及其龙门、重兴、大时庄、汤河下9座和已建大官庄、清泉寺、汤河上等3座拦河闸(坝)。

沂沭河梯级开发方案完全实施后,一次拦蓄水量可达4.33亿m3,增加蓄水量3.23亿m3。平均每年复蓄3次计,则可拦蓄13亿m3,增加蓄水9.69亿m3。

沂沭河拦河工程蓄水增加的河道浅层渗漏量,主要是对河道有向外补给条件的河段的蓄水期间的浅层补给,依据规划拦河工程多年平均蓄水量对应的蓄水面积,参照沂河沂水拦河橡胶坝、小埠东拦河橡胶坝和沭河大官庄拦河橡胶坝实际渗漏量,测算沂沭河拦河工程补充增加浅层水资源量为0.866亿m3。

6.2上游山区已建水库加固和新建水库增加水资源量

沂沭河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动态汛限水位控制可增加蓄水3.3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加固后增加蓄水量万2.19亿m3;中型水库23座,2010年前全部加固完成后,增加蓄水量0.26亿m3;小型水库560座,除险加固后增加蓄水量0.33亿m3;新建小型水库、塘坝增加拦蓄水量0.39亿m3;大中型水库优化调度约增加20%,则通过优化调度动态汛限水位可增加利用洪水资源0.49亿m3。另外,在沂河一级支流蒙河上游建大型水库一座,位于沂南县双侯镇果庄,名为“双侯水库”,规划水库大坝长1800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52km2,总库容1.8亿m3,兴利库容1.05亿m3,为多年调节水库,多年平均调节供水量1.2亿m3。

6.3沂沭河下游新建平原水库增加水资源量

总体考虑在临沂市建设四座平原水库,分布在河东汤头万亩湖、经济开发区、苍南等三地,总蓄水量1.2亿m3。

第一座在汤头万亩湖区域,可利用沂河水通过葛沟干渠输入其中,充分利用沂河洪水资源,一次蓄水达4000万m3。

第二座在分沂入沭水道与沭河交汇口以北低洼地带,规划平原水库一座,名曰:“开发区平原水库”,总蓄水量3000万m3,一方面承纳经济开发区和河东区汛期涝水,另一方面利用刘道口枢纽的姜墩放水洞将沂河洪水资源输入该水库,既缓解开发区涝灾,又充分利用沂河洪水资源,为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水治涝、供水、环境景观等提供保证。

第三座在苍山南部,位于苍山县长城镇南部低洼地带,规划长城平原水库总蓄水量5000万m3,主要承纳农田涝水,同时拦蓄洪水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

综合以上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共增加拦蓄洪水量达16.05亿m3。其中河道建闸拦蓄占60%,大中型水库加固后增加拦蓄占15%,新建水库增加拦蓄占15%。

7.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

洪水资源风险管理和单纯洪水风险,都要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当前,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对应风险既有工程措施风险,又有非工程措施风险。工程措施风险主要包括工程规划设计风险、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风险。非工程风险主要包括洪水预报、洪水调度信息采集处理、以及大洪水利用时决策风险等。为此通过开展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前期工作,精心规划设计,避免设计失误,达到设计优化,大幅度节省工程投资;同时,通过招投标优选施工队伍,节省工程资金;通过工程监理,减少建设失误;通过加设水文站点,加强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建立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尽量加大对低频率洪水资源的利用;重点研究中等洪水、较大洪水的资源化,充分合理调蓄配置洪水资源;发生大洪水、特大洪水的地区首先确保洪水安全,洪水过境地区可考虑引用洪水资源,达到减少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的目的。

另外,洪水资源化的区域选择要优先考虑风险小的重点区域,逐步扩展全流域洪水资源化。目前首要的是开展沂沭河洪水资源化的战略研究,包括:洪水资源化工作目标、研究方向、库河重点区域、库河试点区域等。

再者,将沂沭河大、中型水库和沂、沭河干流列入洪水风险图编制计划,开展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图编制,以达到洪水风险管理和更好实现洪水资源化。在防洪工程体系的规划指导思想上,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调整为“蓄泄兼筹,以蓄为主”。除了发挥山区水库调蓄洪水以及上游山丘区水土保持工程增强截流、加大蓄滞、减少泥沙的作用之外,通过拦河建闸、平原水库、河网连通增强平原蓄滞洪涝水的能力,使得防洪工程体系既能够在不继续增大河道行洪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河道、水域拦蓄洪水的功能,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给涝水留出更多的回旋空间,协调人-水关系,减轻洪涝损失,为增强抗旱能力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水资源利用篇1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ing our water resources, were discussed on how to manage and use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ly.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sing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对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使得全球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综合治理放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重要课题,也将是21世纪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1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1.1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1.2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以新疆为例:新疆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工业污水的排放达不到国家的废水排放标准,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污水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对地下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和近郊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很大,几乎占全疆废水排放量的60%,由于废水处理设备、技术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废水排放入河流、湖泊以后,其有害物质化学耗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等对水体产生影响,对河流和湖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污染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农田高矿化度排水。一般小河流出山口以后,河水几乎都被引入灌区;较大河流在被引用后仍有一部分水下泄至平原区,沿程接纳大量的农田排水。随着农垦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上游来水量逐步减少,而农田排水量逐渐增加,造成了水中盐分聚集,再加上蒸发浓缩,水体矿化度越来越高。1.3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2加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建议

2.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2.2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2.3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2.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膨胀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水土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下降。在自然水土流失治理中,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进行治理。在人为水土流失治理中,要采取拦挡、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绿化等措施,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把预防、保护和监督检查放在首位,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

(1)水技术推广。综合水管理要求用新的观点审视水利用技术,除那些加强供水的技术如脱盐、筑坝或长距离管道工程外,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低成本使用技术,这对提高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水管理经验,包括节水技术、重复循环、废水处理、重复利用和分离不同质量的水等,需要找到将这些创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的供水和废水系统以及推广到农业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2)加强培训与教育。成功的水管理需要有受过良好培养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他们可以在水行业的各个领域卓有成效地工作。完善的水管理还需要每一个人熟悉水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都使用水并且有可能对水的有效管理做出贡献,对人进行有关水的教育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起点。非常有必要在学校中(也可以在公众中)开展一些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教育年轻人的目的。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3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开发不断增加,水管理的重心逐渐从开发新的水源转为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现有水源,用水需求管理也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新内容,尤其是在缺水地区。要合理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每一个公民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