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7-02 19:34:13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1

   我被任命为病房护士长至今已有一年多了,现在我将这一年的工作作个总结,恳请大家对我的工作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我的个人年终总结。

   说句实话,刚接管该病房时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第一,因为我从未参与过护理管理工作,对管理的实践经验一无所有;

   第二,面临综合病房病人的多元化和病情的复杂性,病区环境的简陋,护患比例的失调等因素使我感到无所适从。有句话说的好“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院长及护理部领导的帮助下化压力为动力,分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根据科室现有的护理人员数量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将各班包括护士长的岗位责任制和每周、每月工作重点,汇总成表,标示明确,要求人人熟悉并按之执行,并进行不定期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对待;另外对科室的基础设施在现有条件上作出一些合理的调整和完善;

   第三,对抢救药品和器材及无菌物品作了补充,进行规范化管理;

   第四,针对我科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对病房管理作出了合理的改进和规范;对环境卫生实行包干区责任制,落实到工友个人;

   第五,不断深化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重要环节。精神障碍病人因受病情支配,常可出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出走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乃至危及生命。

   因此,做好安全护理不仅能保障护患双方的安全,而且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此要求每位在岗人员必须掌握病情,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重视心理护理和精神关怀,密切巡视病房,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同时对病室的各种设施、物品及家属要加强安全管理。

   第六,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强化三基本训练,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跟上时展的需要,我在科内每月至少一次个案护理查房、加强科室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内、院内业务学习及三基理论考试和操作训练;

   第七,加强护患沟通,定期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建议,以便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最后,护士长是科室的理财人,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浪费;我要求全体医护、工勤人员,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开始,从我做起,严格控制科室支出,对一切浪费的现象,及时提出批评,必要时辅以经济处罚,虽然这样或许会得罪一些人,但我知道,加强经济核算,降低医疗护理成本,讲究经济效益与医疗护理效果,都是护士长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知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适应这竞争、改革的大潮,在这任职的几个月中我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参加了2020年护理专升本考试,并被xx医大护理专业录取。

   虽然工作是平凡而辛劳的,放弃了不少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时间,一旦病房里有了危重病人时即使在家心理也总觉的有点不踏实。但可喜的是在医院、护理部领导的帮助与支持下工作逐渐的显露出了成效,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称赞,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路遥知马力”,我坚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只要把满腔的激情奉献给医院,把爱心播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里,我就一定会把综合病房的工作开展的更好。

   最新护士长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全体护理人员在院长重视及直接领导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较好的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工作,,现将四月份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

   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

   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

   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3、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要求大家做好护理工作计划及总结。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扩大知识面:5月底派三病区护士长参加了国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科室每周晨间提问1-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知识。

   5、三八妇女节举行了护理技术操作比赛(无菌操作),并评选出了一等奖(xx)、二等奖(xx)、三等奖(周莉君)分别给予了奖励。

   6、12月初,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分组进行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病区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吸氧;急诊室护士考核:心肺复苏、吸氧、洗胃;手术室护士考核:静脉输液、无菌操作。

   7、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护理,坚持了床头交接班制度和晨间护理。

   8、坚持了护理业务查房。

   最新护士长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现在我主要就任护士长一职五年来,对护士长这一角色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护士长是医院科室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护士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室乃至全院整体工作的全方位发展,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护士长,我认为应该做到:

   第一、学管理、懂管理、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该能够调动科室的一切资源,将之投入到能产生最隹效应的机会中去。就我们儿科而言,首先要善于发现科内护理人员的优点,利用其优点,指导其工作,发挥个人专长。其次,建立团队精神,要让他们在协同工作中取得成绩,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再者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发挥设备优势和个人优势。

   2、要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标准不只是为科室做出多少成绩,而是要让患者满意。

   3、逐步探索工作中量化考核标准,彻底打破中锅饭,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使责任分明、优劣可视,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同时也为病人提供了最隹报务。

   第二、护士长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1、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帅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专业技术的带头人。

   2、在日常工作中热情、诚恳、宽容,经常树立好榜样,向别人看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下属全身心的投入与支持。

   3、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平衡的心态,井然有序地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使科室护理工作正常运转。

   4、与科室护士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激励、鼓舞和支持的人际关系,以便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获得最佳的心理效益。

   5、医院是一个整体,因此应建立好科与科之间的协作关系。使科与科之间互帮互助,形成浓郁的合作氛围。

   总而言之,对于医院实行公开竞聘护士长,我表示拥护,时代造就人才,能者上,庸者下,如果我没有竞聘上护士长,我将是一名称职的护士,如果竞聘上了,那也是领导的信任,同志们的支持,我将努力、再努力!!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3。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新颁布的gt;及gt;的相关条款,以强化护士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责任心和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4、加强重点病儿的管理,如危重患儿,把危重患儿做为科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7、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9、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2

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山西省于2012年、2013年分别在34个和4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3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总体方向明确,政策基本符合实际,基本路子逐步形成,以药补医机制开始破除,新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为深层次的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医改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建欣在会上指出,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绩主要体现为“两个很有成效”“两个有所突破”“两个积极探索”。即在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办医责任方面很有成效;在取消药品加成、完善补偿机制方面很有成效。在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方面积极探索。 张建欣副省长发表讲话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2015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张建欣副省长强调。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跟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省推开。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各项任务艰巨。我省将在11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参与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今年重点要在6方面下功夫: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将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对中医的投入倾斜政策,推动建立科学、稳定、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按照履行政府办医的职责,医改建机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和完善向供方、需方科学的双向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从而建立完整的补偿机制。

二是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与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推动建立医院有效控费机制。要同步抓好卫生计生部门的行动监管和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要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保支付方式全覆盖和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医保资金的规模不断壮大。

三是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上求突破,推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允许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理报酬。待遇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积极性。

四是借鉴基本药物招采经验,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推动建立县级医院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国家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药品的价格。县级公立医院要认真总结借鉴基本药物集中招采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医院药物招采办法。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3

推倒编制围墙

说起医院人事薪酬改革,不得不提及公立医院编制问题。我国公立医院编制问题在于,目前在“单位人”人事管理制度下,医疗机构按身份“管人”,按编制“养人”,按级别“用人”。编制与财政补贴、工资总额、薪酬福利、基本保障、职务职称、学术科研等挂钩,导致编制内外同岗同工不同酬的不合理现象,形成了人才流动的利益障碍,“养懒人”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医务人员想进的进不去、想走的不敢走。编制不足与大量编制空额并存,人力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也影响了整体积极性和效率的提升。同时与编制挂钩的工资总额制度,直接导致医疗机构争编制、多养人、吃空额等不合理现象。

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市,成为第一个宣布要取消编制的城市。然而“取消编制,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以中国的现状,医疗定价体系、医保支付体系和医生薪酬体系这三大体系如果不做革命性改动,这个改变的推动应该是有很大阻力的。”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运行管理部部长徐勇说道。

“改革编制管理制度应使财政补贴与编制挂钩,推动医疗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编制总量备案管理,落实医院用人自;取消按身份管理、按编制‘养人’的制度,同岗同酬同待遇;通过逐步消化存量、改革增量,逐步取消编制。”韩晓芳表示。

福建省三明市作为医改的先行试点城市,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三明打破了现行公立医院编制的限制,弱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编制管制,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由公立医院自主考核录用人员,将现行的公立医院编制使用审批改为备案制。”三明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包著彬介绍说。

医院人事薪酬改革

应当把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放在医改的突出位置,必须要抓紧协调配套推进。韩晓芳强调。

2014年,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发放工资总额达到7.43亿元,与改革前的2011年(3.8亿元)相比,增长89.6%;22家公立医院员工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3.23万元增加到7.79万元,增长46.3%,主任医师平均年薪达到20万左右。这一系列增长的数据则与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人事薪酬制度不改,公立医院是没有办法发展的,公立医院如果回归到公益性,那么这个制度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包著彬说。

“人才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要素,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主力军。医务人员不积极,服务搞不好,改革难成功。而医务人员与其他各类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和薪酬水平‘一刀切’,不能科学体现医疗行业特点。”韩晓芳表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三明市通过建立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院长选聘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淡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院长行政级别,实行医院院长聘用制,副院长由院长提名,经同级医疗改革领导小组同意以后由卫生部门聘任,医院的中层干部由院长聘任,院长的聘期为每届五年,连聘不超过两届。

“工资水平按照机构级别和由机构级别决定的职务职称确定,使基层医务人员收入远低于大医院,再加上绩效工资比例较低,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韩晓芳说道。

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三明市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严格执行工资总额政策,做到既不与药品耗材相挂钩,也不与医学检查化验相挂钩。在实行医生、技师临床年薪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制度公分制。另一方面实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转变公立医院院长角色,让院长代表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院长的年薪由同级财政全额支付,支付从二级乙等到三级甲等是20万、25万、30万、35万不等。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医改领导小组每年都制定出台三明市公立医院院长年薪考核办法,领导医院正确的办医方向,采取定性与定量,年度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从医院服务评价、办医方向、平安建设、医院管理、医院发展等六大类四十项指标,按百分制年终统一由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院长进行一年一度的履职情况全面考核。三是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院长的年度绩效年薪是按照综合得分、考核结果的得分率来计算发放年薪,考核结果同时作为医院院长选拔人员、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此外,基于目前我国人事薪酬制度的现状,韩晓芳还建议完善基本保障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路,尽快将医务人员养老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保障全部社会化,消除医务人员进出的后顾之忧。同时,健全相关保险制度。随着改革推进,私人诊所、医生集团等快速发展,职业主体多元化已是必然趋势。应当尽快完善适应各类主体的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有效减少执业纠纷,防范社会风险。

将绩效融入薪酬体系

医院绩效与薪酬管理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医院运营变革中的核心内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监督以及绩效评价与反馈机制等,都将是任何一所医院目标得以达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不完善,很多医疗机构的收入分配与医药收入层层挂钩,形成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过度用药的逐利机制。“真正的绩效考核绝对不是为了发奖金,而是一个医院的整套管理系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纪委书记张永征表示。

千佛山医院通过工作量考评模式建立了以工作量考核为基础,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坚持向高风险、关键岗位、优秀人才、临床一线倾斜的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考核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确定质量考核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基于公立医院发展目标、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图1)。并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搭建集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物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财务管理平台,为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张永征介绍说。

以工作量考评为例,千佛山医院首先依照不同工作职责,确定工作岗位说明书。结合医院岗位一般特点,分为医、护、技、行政四大类岗位,这有利于为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绩效评价提供基本要求和参考,具体部门的岗位设置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层级设置。如医师类分为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医技医师三小类,再建立更具体和细类的岗位说明书。其次,进行总额控制,确定岗位绩效级差。绩效考评方案以薪酬中的奖金部分为初期目标,以不突破医院人员经费总额占总支出的28%为上限。绩效奖金总额一般控制在医疗收入的8%左右。按照工作岗位确定的四种绩效类别,分别确定不同类别在绩效奖金中所占的权重。合理确定医师、护理、医技岗位绩效级差。最后,依据岗位设置不同评价方法。医院岗位绩效评价涉及到多层次、多因素,诸如岗位风险程度、工作强度、专业知识、经验阅历、工作质量、工作数量、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等,因此需要针对岗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方法。

“深圳市则采用临床医生分层评级制,实行改革现有职称评聘体系,破除唯职称论,建立科学、客观的临床医生技术水平评价体系,从而调动临床医生持续提高技术水平。”徐勇介绍说。

护理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身处质量安全保障和医疗服务一线。对于护士的绩效考核,千佛山医院借鉴了英国学者的“护理时数”理论,通过“护理时数”反映不同护理单元在不同病种下病种治疗的难易程度、操作难易、技术要求以及治疗风险性,评价护理的工作强度和技术含量。护理类奖金在以护理时数和工作量为主分配至护理病区后,病区内部还要进行二次分配。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13年7月开始实行护理绩效奖金改革,提及护理绩效改革的原因,院长李宁宁表示,希望通过护士绩效奖金的改革达到打破过去以经济收入来分配奖金的不合理现象,打破以往按身份定收入的弊端,完善奖金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患者满意度。

事实证明,该项改革取得的成效显著。不但改变了过去以科室经济效益为主而与护理工作内容和性质不甚相关的工作思路,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向临床一线及高技术、高风险、高强度的科室倾斜。而且,在院科两级分配的基础上医院开辟专门的护理分配“盘子”,护士的绩效奖金收入不再受限于科室收入,但又在具体分配中通过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技术含量、岗位风险、服务满意度,由科室予以评价,使得奖金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据悉,护理人员的平均收入提高了18.8%,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护士辞职率为6.03%,2013-2014年辞职率降为3.93%,申请调岗人员明确减少;2014年护理服务满意度较2013年提高1.1%,达到98.32%。

公立医院改革探索

既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是医改的难题,那么我国医改目前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韩晓芳将其总结为“两大矛盾”“两大风险”。两大矛盾是指供求矛盾和医患矛盾。两大风险则是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增长过快,部分地区基金的可持续性潜在风险;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潜在风险。

她直言,在这些表象背后,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系统性、结构性矛盾:服务体系不完善,患者无序就医;补偿机制不合理,导致“三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问题广遭诟病,医疗费用难以控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生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宏观效率,使推进分级诊疗、发展社会办医、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医患和谐等改革目标难以实现。

在医改面临重重问题的大环境下,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从2007-2010年在云南省级综合医院中率先探索公立医院模式,结果却无结而终。原因何在?院长邵庆华对深层原因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剖析:第一,政府的话语权太大,但是投入少,几乎没有。第二,做董事的部门很多,二十几个部门要参与到董事会里面去,但是真正懂得医改的很少,要全力支持也很少,问号很多,句号很少。第三,政府、群众、医院员工的期望值高,但是真正能够落地的政策和措施很少,最终说得多、做得少。邵庆华在深度分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他认为,公立医院的医改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而公立医院改革要到什么程度?突破点在哪里?邵庆华认为应突破公立医院的机制体制,要合理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规模,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探索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真正可行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更落实政府投入政策,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落实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政策;要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他同时认为,从医院管理者角度来讲,医院首先应当自强,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并不断完善,保护患者合理权益并始终不渝,规范社会公益并身体力行。并且保护好自身的队伍,让医务人员拥有合法稳定、相对较高的收入,有尊严的生活;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使其潜力充分发挥;同时约束与监管并行,自律与医改同步。虽然医院的改革未达到预期,但是邵庆华仍然对医改充满期待。

管理创新探索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52-02

一、苍南县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苍南县公立医院收入渠道有:财政补助和医疗收入(该县2013年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利润,国家财政补助药品加成)。财政差额拨款作为国家财政预算拨款补助的一种方式。各地区有不同的补助比例,苍南县财政补助差额按35%(财政按单位计划内在编人员预算年度月工资应发工资总额的35%补助)比65%(单位自负)。由于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在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不得不靠“创收”来补亏损、谋发展,医疗收入增长依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诱发了医疗行为的不合理发展,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医疗费用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医疗保险制度仍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经济运行。在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形势下,县级医院在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消化能力削弱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生存和挖掘自身潜力,国家财政能否加大财政补助政策和补助模式的转变,成为我县县级医院发展新的课题。

二、苍南县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对县级医疗卫生基层单位的影响

以我院2014年和2015年相关的财务数据为依据,探讨苍南县财政补偿方式对该县县级医疗单位的影响:

1.医院年总收入2014年和2015年增长幅度放缓,医院收支略有结余,经营压力变大,2014年我院医疗收入20665.73万元,2014年收支节余50.1万元,2015年医疗收入20842.75万元,2015年收支节余17.39万元。

2.财政补偿所占份额仍然较低,2015年医院财政补助总量824.26万元(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273.95万元,人员经费补助550.31万元),占年总收入总量的3.95%,2014年医院财政补助经费635.67万元(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121.24万元,人员经费补助514.43万元),占年总收入总量的3.08%,与2014年占有率相比较略有增加。

3.公立医院改革后医院部分诊疗费用和检查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相对15年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273.95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2015年诊疗费用2407.07万元占年总收入11.55%,2014年诊疗费用2051.74万元占总收入9.93%:2015年检查收入2160.48万元占年总收入10.36%,2014年1951.11万元占年总收入9.44%。

4.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负增长,在医院现有的经营条件下,医疗服务资源已是饱和状态,医院生存状况面临巨大压力,2014年门诊诊疗人次47.13万人。2015年门诊诊疗人次46.51万人,增长率为-1.3%,2014年住院人次2.13万人,2015年住院人次2.04万人,增长率为-3.96%。

5.医院员工个人年人均消费有所提高,2014年个人年人均消费0.55万元,2015年个人年人均消费0.83万元(2015年政策性调整工资),相对15年医院财政补助总量824.26万元,医院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大,员工在医疗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对补偿满意度低,多数一线医疗服务人员认为没有真正体现其个人劳动价值。

6.过去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医院药品收入占比略有降低,但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盈利空间有限。2014年药品总收入9897.52万元,占年总收入47.89%,2015年药品总收入9274.94万元,占年总收入44.5%,而公立医院改革经费2014年补助经费121.24万元2015年补助经费273.95万元,按2015年药品收入9274.94万元的10%=927万利润计算,医院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7.医院引进高级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医疗服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2014年医院在编人数525人,其中编内在职人员350人,编外职工175人,2015年医院在编人数546人,其中编内在职人员371人,编外职工175人,2015年新增编内人员21人,财政人员经费补助相比2014年只增助9.08万元,2016年医院在编人数549人,随着政策性调整工资,每月新增人员经费支出37.25万元,2016年人员经费支出新增447.03万元,相对应的员工社会保障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进一步加大了医院的经济负担。特别是编外在职员工的人员经费,(2014年编外人员经费1518.17万元,2015年编外人员经费133.15万元,)完全由医院内部消化,在基层医疗单位编外人员特殊群体占比大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下,使得医院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8.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医院经济的运行,由于患者门诊或住院产生的费用,医院都要垫付其医疗保险报销部分的金额,影响了医院资金的良性周转。目前医院每个月垫付医保资金约1000万元,经社保基金中心审核审批,一般都要1~2个月资金才会到账,医院要3000万元流动资金来周转,严重影响了医院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探讨县级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财政补偿和医疗服务补偿比重,优化财政投入机制,2016年年初,苍南县卫计局已就苍南县卫生医疗系统财政补偿比例问题,向苍南县财政局提交关于申请加大苍南县卫生医疗系统财政补偿比例的提案申请。

2.积极和医保部门沟通协调,要加强医保资金管理,完善医保部门与医院的协调机制,加强医保审核,审批流程管理,严格按照医保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医保资金支付监督,及时对账,缩短医保资金支付时间差,减轻医院资金流动压力,促进医院资金流动良性循环。

3.物价管理部门应及时按照物价管理政策,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修改政策,以促进医院加强收费管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维护医院公益性质。

4.医院要改革人事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绩效考核二级核算制度,细化医护人员工作量考核,做到多劳多得,能真正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医院全面加强总成本和科室医疗成本核算,通过控制单病种费用等方法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加强医院品牌建设,通过提高病床使用率,缩短病床周转次数等手段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自我补偿能力,形成以技养医长效机制,提升医院自身竞争力。

5.提高医院防范风险意识,控制负债水平并降低财务风险,及时做好财务和经济效益分析,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结束语

健全的补偿机制是满足医院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县级公立医院占公立医院总数的近50%,其医疗服务覆盖全国70%的人口,在当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中起到龙头作用。系统调查政府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补偿范围,以及医院对现有补偿机制情况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当前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可以为今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娇龙.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医科大学,2014(1)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72

1 引言

在我国当前阶段,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和卫生服务最主要的单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展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进入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这也对我国公立医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政府主管部门已逐渐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应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要求。如何能提高财务理念、尽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成为公立医院的首要任务。当前在企业中最常用的管理方式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其能较好较快地解决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2年初实施的新医疗会计制度对医院全面预算作了修改,其中明确提出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且在第二轮“三甲”医院评审细则中把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基于制度设计和管理需求,各级各类医院均在不同程度地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及分析总结,但是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医院预算工作的经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在不同的医院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及差距,有的医院不够深入,有的医院流于形式,很多单位的预算脱离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发挥预算作为一种严格的资源定量配给机制的作用,降低了预算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中合理分配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预算管理的含义及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预算编制出发,从预算执行到预算考核及分析总结等方面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源与内涵

2.1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源

关于预算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国家的预算,直至19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随之产生了全面预算及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当时是属于福利性质的,所以其实际成本要远远高于其收的费用,但并未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开始逐渐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模式及收费模式进行改革。1985年,国家提出了“对于现行不合理的收费制度要逐步进行改革”的号召,开始对城市卫生机进行改革,明确公立医院收费制度,调动了广大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满足了较大部分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988年,财政部和卫生部联手制定了《医院财务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的针对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文件。近些年,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等方面日趋精细化和科学化,作为一种被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办法,全面预算被逐渐应用到公立医院管理之中。卫生部于2005年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将预算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考核内容的一部分”。2012年,财政部和卫生部颁布了《医院财务制度》,其中明确指出“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预算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纳入到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之中,对公共财政和公立医院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2.2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利用预算对院内各部门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全方位地管理和全方位地控制全体参与人员,在预算、执行、控制和考核等环节合理地分配资源,通过全面预算,合理、科学、高效地安排各项支出,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公立医院长期运营目标和短期利益不标的双赢。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显著特点:指导性、战略性、综合性、约束性和效益性。

3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公立医院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财务部员工和普通员工都存在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管理者都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普通员工更是如此,如果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的话,那么这个一样的预算管理就很难开展,就算开展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罢了。而较多的财务部工作人员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预算管理只是电脑里面和桌上的几个表格,并没有将它们和医院的实际状况紧密相连,更是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

3.2 预算编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医院在预算编制的时候采取的是增量预算编制费,即在上一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简单的按比例调增调减,具有浓厚的会计色彩,同时也将上一年度不合理的开支不假思索的继承;与此同时参与编制的部门仅限于财务科,而没有使全院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没有考虑医院预算年度的特殊性及近期的战略发展方向,确实准确的预算目标,使预算编制脱离于实际工作,闭门造车。

3.3 预算管理执行效率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医院预算的执行效率低,随意性大,且对预算过程前、中、后的约束力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准确性低,而且对预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没有科学合理的复审机制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使得医院的预算难以严格的落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医院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没有相应的考核,预算的有效与否难以量化,且对以为年度预算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善于总结,缺乏对预算管理的积极主动性,仅仅将预算限制在中低层领导的审核范围,因而缺乏对高层领导决策分析,导致预算的执行力与约束力低。

3.4 全面预算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在整个预算管理系统中,预算编制属于计划部分,预算执行属于控制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一般要经历院长办公审核、职工代表会议审核等程序,但是在预算执行时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不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全面预算可能达不到最初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也不能最大发挥其作用。

4 改进我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探析

4.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及其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和保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院主要领导任负责人,作为医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院内成立以财务科为主,其他职能科室为辅的预算管理机构,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审核、平衡及确定医院预算草案,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协调、监控和考核评价;在各具体的智能部门设预算专管员,具体负责预算的执行和监督考核。

4.2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管理与工作计划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工作计划是预算的基础。因此,各预算编制部门应该根据下一年度的计划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严禁根据上一度的财务数据简单的调整,要求上报的预算,详细的列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及预算。

4.2.1 收入预算

主要是针对临床医技科室,我们可以根据预算的工作量指标,均次费用指标,床位周转指标等指标,结合设备投入、工作量、床位变化等来确定科室收入预算指标。进而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确定下一年度合理的收入规模。

4.2.2 支出预算

变动成本中的可变成本是支出预算需管理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智能科室和后期管理部门,三类主要控制的支出为人员经费、非医疗性支出,预算外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应该控制在总收入的合理范围内,每月设定一个人员经费的发放上限,倒推绩效工资应发总额。对于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如差旅费、培训费、招待费等支出预算,应该实行总量控制,定额、定量管理。预算外支出应该通过规定的追加或者调整途径以后,方可开支,如无特殊情况,应尽量减少预算外开支,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4.2.3 采购预算

以医院计划为上限,按照科室计划确定下一年度的药品、耗材及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具体流程:科室上报―相关归口管理部门审核―上报采购管理委员会审核、汇总―形成年度采购计划。

4.3 建立监督考核体系,严肃预算执行及考核

预算一旦确定则不得随意更改和追加,医院应当以全面预算为手段,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纵向落实到医院各个科室和智能科室以及各个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此外,还应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将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分解为季度和月度数据。为了实现上面的目标,医院必须建立严格考的核制度的同时还还必须执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等。预算在期末时应对其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合理的程序进行考评,罚劣奖优,发挥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4.4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综合处理能力

为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求,必须将预算管理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其核心就是将预算管理的思想及方式用计算机系统准确的量化出来,在计算机财务系统中讲年度预算用预算项目表示出来。在年度计划分解到各个归口部门管理,使得会计核算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相衔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各种数据的机密集成及财务数据的共享。目前,很多一样已应用的众多信息系统和预算系统软件无法直接共享数据,这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据来源和整理的正确性上,而非数据分析和完善系统内容上。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软件之间数据的对接,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以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我们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还很薄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医院应加强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加强预算考核。通过全员、全额、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显云.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3,(3):60-62.

[2]贾飞宇.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

[3]唐风.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5,(8):90-92.

[4]王兴玲.医院全员预算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经济研究,2015,(4):48-49.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6

通过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根本改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市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

1.破解“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市域药品总控目录,市域总控药品目录由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包括省增补药品目录)、医保甲乙类药品目录以及其他必需药品组成,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比例。试点医院严格使用市域总控药品。年度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药品)和中药饮片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金额的25%,非医保目录药品使用金额控制在药品总金额的15%以内。中药饮片处方的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因控制药费支出而减少的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等途径解决。

2.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以2010年药品差价为基础,根据药品实际招标价格下降幅度,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方式调整情况和医院内部适当消化的要求,适度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或增设药事服务费)、床位费等。价格调整方案由物价局会同卫生局提出,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调整相同步。应同步调整的政策由医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另行制定。

3.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均按照由此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执行。因政策调整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由市财政给予保障。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本市医疗机构与外地医院之间的就诊报销比例,扩大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总额控制下的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或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建立公立医院内部综合管理新模式

1.深化优质医疗服务管理。(1)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重点推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自助挂号预约,特别是社区预约和分时段预约,推进以预约诊疗为主要模式的双向转诊服务。到2013年底,社区转诊预约占本地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5%。(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积极开展门(急)诊流程再造,医疗环境重置,减少就诊流程和环节,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检查结果查询服务。(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合理配备医院护士数量。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病房实际床护比≥1:0.4。积极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努力创建“温馨病房”、“无陪护病房”“低陪护病房”,逐步实现8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目标。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行为,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控制在35种、50种以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内;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3.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策略。严格医疗费用控制管理,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结算制度改革,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的应用;扩大临床路径试点范围和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缩短住院床日;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在门诊和病区使用金额的比例;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相关费用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4.加强医疗技术行为管理。加大医院龙头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力度,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转诊率靠前的临床科室进行重点帮扶,逐步降低转诊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技术在内的适宜技术的推广利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管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5.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着想。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设立医院病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廉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坚决查处开大处方、滥用药物及过度检查等行为。

(三)推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新措施

1.完善院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突出院长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制定落实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现状,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数。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总额控制、分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以工作数量、工作成效、技术含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适当增加,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探索规范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3.增强医院运行效率。推广医院精细化管理,积极落实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和使用权“四权分离”的机制,招标采购医院各种物资。切实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审内控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四)发挥市级公立医院联动纽带新作用

1.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结合我市“十二五”卫生规划,制订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通过规划和筹资手段加大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五大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与大医院的对口协作。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上级医院的交流与协作,争取与更多的上级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对口协作关系。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姚讲课、技术指导。选派优秀年青医生以培训、进修等形式到上级医院深造。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帮助我市公立医院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

3.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大力推进市镇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人员、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公立医院通过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市镇医院间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快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实施健康关爱工程,通过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跟踪随访、健康教育等活动,关心群众健康,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试点原则,切实加强对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协调和处理。市卫生局要在确定的医改方向和原则基础上,细化措施,突出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稳妥,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配合。市发展改革局(物价局)负责将市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人事分配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卫生局负责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以出资人身份建立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加强医院内部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制订出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文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有效形成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合力,确保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卫生、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定改革信心,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加大保障力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进一步体现政府职责,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合理安排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补助、绩效工资改革后退休人员增加的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等方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调节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安排和卫生系统自筹等多渠道筹措,由市卫生局专项用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性补亏。

四、工作安排

(一)改革试点范围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梨洲医院。

(二)改革实施步骤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坚持总体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坚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和原则,立足我市实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

二、主要任务目标和试点安排

(一)主要任务目标。

总体目标: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期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切实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合理调整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完善控费机制,提高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严格疾病诊疗规程,规范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试点安排。

年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开始在市人民医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年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注重加强调研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开展阶段性评估工作。年底前完成改革试点,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力求试点工作在难点上有进展、重点上有突破、亮点上有特色。

三、试点主要内容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加强政府规划和调控。修订完善《市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布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结构比例、功能配置、区域分布,使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和结构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提供的服务水平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形成公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格局,构建以区域性医疗中心(市级医院)为龙头,以各镇、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岛旅游度假区(以下统称各镇)卫生院为支撑,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统称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照不同级别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标准、技术规范、价格标准等规定,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公立医院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医疗服务。

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市级医院为区域性医疗中心,使之具备三级医院水平,年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东部院区、市中医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市疾控中心大楼和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年规划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强化王村等7处中心卫生院的建设,逐步将其建设成为基层医疗中心,其余镇卫生院要改变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设成为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底前,新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40所,新建或改造村卫生室298所,村(居)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3、界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公立医院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疑难、危重急症病人的救治,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并负责对各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各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等综合诊疗服务,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主要承担辖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责。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市级医院对口帮扶镇卫生院工程,实施划片分区、包片诊治的措施,由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分别对口帮扶14处、7处镇卫生院,从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镇卫生院发展水平。加强市、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严格落实镇、村“三制六统一”管理体制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的集体权属,进一步增强村卫生室的公益性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市级医院医务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服务满一年的制度。

(二)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1、建立基层首诊引导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守门员”制度,引导病人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符合转院诊疗的病人予以转院治疗。自年1月1日起,除疑难、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外,一般诊疗首先应到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确定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就医的,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病人的报销比例,建立分级递增报销制度;过渡期后,未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的病人,在结报比例和结报金额上予以严格控制。

2、严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规范。明确诊治范围、转诊标准、工作流程,凡符合转诊治疗的迅速转诊,不得截留病人,延误诊治。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危重急症病人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市级医院;在市级医院的康复期病人和需长期护理的病人转回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到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格局。

3、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基层实用人才培训、市级医院分片帮扶、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病人合理就医,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逐步解决群众就医难现状。

(三)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1、设立由市政府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发改、卫生、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市医药卫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市医药卫生体制发展规划,以及涉及的有关建设、保障和医药安全等重大决策,全面负责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2、成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市政府委托市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在市卫生局设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为隶属于市卫生局的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执行市医药卫生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策;负责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负责公立医院的成本费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管;负责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负责公立医院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审核。

3、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院长年度考评制度。制定落实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院长选拔、任用、薪酬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事业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科学考核、合同管理。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评价标准,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探索实行并规范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方式,将适用人员条件放宽到主治医师,增加多点执业的地点数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2、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逐步解决部分人员收入过低问题。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含全额事业单位)中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年,试点医院要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院、科二级分配制度,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例可达40%;完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

3、完善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推行总会计师制。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推进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4、完善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实施“四权分离”(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和使用权)机制招标采购各种物资,进一步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变“养人”为“养事”。在医院后勤物流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集成,建立配送中心。年起,在试点医院逐步建立完善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医院信息化平台及实施物资供给的流程再造,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测算并全程监控,积极探索医院运行成本控制规律。

(五)加强医疗及服务质量管理。

1、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健全和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控制,落实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制度。推行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探索实施科学的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配备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加强普通药物的配备使用管理。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在加强规范和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建立健全疾病诊疗规程,推动病种规范化诊疗,年在试点医院完善细化60个临床路径,并启动20个单病种质控。年推广实施卫生部制定的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2、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精细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通过采取预约挂号、一站式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按病情分类诊疗等措施,努力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方便群众就医。改善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提高群众就医满意率。年下半年,在试点医院建立群众满意度电子测评系统,并逐步在全系统推广。

3、建立医疗行业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年完成“以风险保险为载体的医患关系第三方管理”模式,积极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依法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医闹”行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

(六)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科教兴医战略。研究制定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力争打造2个以上市级重点学科,提高疑难、危重急症的医疗救治能力和医学教学、科研水平。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适当拉开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与其他人员的收入差距。积极组织住院医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规范化培训,重点为市级医院培养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师。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整体推进规范化护理水平。

(七)建立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现医药经济利益分开,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提高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2、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财政补偿机制,鼓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收入,由政府财政予以补偿。年使用国家、省基层基本药物目录达到医院药品总目录的20%,到年底,使用基本药物目录达到医院药品总目录的50%。

3、建立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长效投入机制。

一是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重大活动保障、重大传染病防治、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

二是建立公立医院发展基金。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在职人员保险和分级诊疗、总额预付等政策性亏损补贴;对中医、传染病、精神病、结核病、急救医疗、妇幼保健、采供血机构等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和倾斜。

三是设立社会公益救助基金,对“三无”(无身份证件、无亲属、无支付能力)病人、贫困患者医疗费用等社会公益性支出和减免予以补助。

(八)严格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1、改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的综合改革,完善门诊医疗费用支付制度,落实医疗救助、慈善助医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年,在加强政府指导、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合理控制医疗卫生机构医药总费用、均次费用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实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医药费用合理、适度增长模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过度医疗问题。

2、严格控制医药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实行收费政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公示制度,加强对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单病种费用的分析、检测,严格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诊疗规范,控制药占比,所有费用公布上墙,实行门诊及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

3、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以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调机制为支撑,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平均住院天数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诊疗常规收治住院病人,确保医疗质量。年,试点医院年平均住院日控制在9.3天以下,年年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8天以下。

4、规范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试剂使用管理。制定医用耗材、试剂管理制度,建立使用常规,进一步规范医用耗材、试剂的采购、保管、使用,确保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对需要使用常规以外的医用耗材、试剂,必须征得病人签字同意方可使用,倡导使用国产试剂、国产耗材。

(九)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按照市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与市相衔接的信息交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统一医药卫生信息平台;年,建立完善以“一卡通”服务模式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医药卫生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基层(包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信息系统。通过优化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网络,整合卫生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与医保(包括新农合)、药监等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相互交换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改革公立医院监督管理机制。

1、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市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市卫生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务人员技术职称、绩效考核和评价结果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8

在财政部、卫生部新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应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有关规定并结合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工资总额和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控制指标。“本市医改方案”也明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因此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对公立医院试行工资总额核定管理,同时要求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这是通过借助预算管理这种管理控制工具,建立“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进行适度调控的同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改善经营绩效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同时,这也是加强医院收入分配管理调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内部分配机制的转变,解决医院内部存在的不同职工群体工资结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医院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实现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与公立医院按照正常机制自主分配工资珠联璧合。

一、工资总额的构成以及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1.工资总额的构成及人员组成范围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人员经费定义为: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医院会计制度》又进一步明确:人员经费明细科目下应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因此,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规定,医院工资总额的构成应为医院会计报表列示的所有工资福利支出,所核算的对象应为单位开支的在职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含会计科目中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绩效工资、以及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加班工资、病假两个月以上期间的人员工资、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等)。

2.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主管部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界定可以是指:医院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出资人调控的要求,根据医院运行绩效、劳动力市场现状和劳动技术价格,对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水平作出预算安排并进行规范管理(申报、执行、监控、清算和评价等)的活动。

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

对市级医院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将工资总额与医院实际运营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指导改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水平来加强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的执行力度。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内容如下:

1.财务管理考核指标

医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应当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编制基础。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评价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如预算执行率、政府采购执行率等)、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如业务收支结余率、资产负债率等)、资产运营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成本管理指标(如每门诊或住院人次支出及门诊或住院收入成本率等)、收支结构指标(如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及发展能力指标(如固定资产净值率等)等考核指标。

2.绩效考核指标

每年主管部门进行院长书记绩效考核,通过对医院绩效运行数据的月度监测、季度分析和年度考核,真实、客观、量化地了解医院的运行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指标的本院纵向比较、同类医院横向比较和专题分析。因此,每年绩效考核为客观反映医院运行情况、跟踪政策实施成效和持续改善绩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作为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成效的一个依据。院长书记绩效考核的定量指标分为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职工认可等5个方面。

因此,主管部门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结合院长书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得出相应的权重,为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的调整核定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工资总额预算基数的核定

以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产出、科研产出为核定基数。

计算公式:P=Pw*A+Pr

P为绩效工资总额,是工作量绩点Pw和科研奖励Pr之和。

Pw为绩效工作量绩点。Pw=〔O*Io*质量系数+B*Ib*质量系数+S*Is*|量系数〕*绩点劳务价值。其中:O、B、S分别为门急诊、住院非手术和住院手术(含日间手术)的工作量点数,Io、Ib、Is为对应业务的工作量系数,为固定值;质量系数是根据各院疑难危重病种比例制定的校正系数;绩点劳务价值为服务量点数所对应的绩效奖金额度的前3年平均数。

Pr为科教奖励。Pr=上年获得纵向科研经费数*5%+获得部级科技奖励数*100(万)

A为院长绩效考核等级系数。考核结果中A、B、C等的系数均为固定值。

上述方案至少有7点好处:一是充分体现与医教研核心业务挂钩,与业务收入脱钩;二是凸显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核心的绩效导向;三是与人员编制、职工总数脱钩,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四是以疑难危重疾病比例体现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五是以绩点劳务价值兼顾历年收入分配水平;六是增设科研产出绩效奖励,以奖代补,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七是以院长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总额的调整依据,强化激励约束。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81-0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关系着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健康。2014年4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2014年6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抓好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的通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分析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经济运行状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山东省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中39家综合性医院进行调查,收集其在2012-2014年卫生事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汇编资料,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并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处理。

二、结果

(一)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收支总体变化

山东省样本县级公立医院2012-2014年总体运营平稳,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略有结余,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98%,其中医疗收入年均增长24.04%,药品收入年均增长2.70%。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9.14%,其中医疗支出年均增长25.81%,药品支出年均增长13.27%。2012-2014年结余率均大于0,分别为7.16%、0.80%、2.03%(见表1)。

(二)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收入构成分析

山东省样本县级公立医院近3年来收入结构保持稳定。业务收入依然是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渠道。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疗收入含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很大。

从时间序列上看,医疗收入占比总体呈稳步增长,药品收入占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与国家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各地开始探索医药价格改革有很大关系。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较低,2013年财政补助收入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应该与医改推进过程有关,2013年开始,各项文件陆续出台,试点医院改革开始启动,财政补助也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见表2)。

(三)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支出构成分析

县级公立医院支出主要由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支出及其他支出几方面构成。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42%增长到2014年的56.83%,药品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40.11%下降到2014年的26.26%,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所占比重在2013年出现明显上升,体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财政的专项投入增加,但2014年比重又下降,对改革的持续投入问题值得关注。

通过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的对比分析,发现2012年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差额达到172.87万元,占药品收入的18.16%,以药养医的局面想真正扭转,任重道远(见表3)。

(四)样本县级公立医院业务情况分析

2012-1014年样本县级公立医院的年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数总体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年门急诊人次和年出院人次反映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可以看出,2012-2014年样本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2-2014年患者次均费用略有提高,门急诊次均费平均增速为2.68%,出院患者平均费用平均增速为0.62%。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推进,2012-2014年山东省39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发展稳定,总体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二是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生存能力增强;三是医疗工作量明显增加,医疗服务能力增强。

但是,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虽然药品收人占总收入比重逐年降低,由2012年的45.51%降至2014年的35.68%,但仍占医院总收入的1/3。公立医院管理者认为,在政府补偿缺位的情况下,自我创收是公立医院的唯一出路,公立医院趋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政府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迫使医院不得不通过“以药养医”来维持其自身发展,使药品收入作为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院的公益性。

(二)建议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直接影响到县级公立医院的经济补偿,为保障其正常运营,各级政府要增加卫生投入,促使对县级公立医院各项补助政策到位。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财政补助和保险补偿两个方面。完善其补偿机制,一方面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府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政府指定的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经费;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在费用报销政策的倾斜性调整,调控县外就医比例,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和合理的就医流向,真正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中坚作用。

2.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理顺医疗价格体系。由于以前县级公立医院核算体系粗放,无法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经济管理水平较低,致使政策性亏损与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并存,不能为财政补偿提供科学依据,政府补偿政策的制定就难以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补偿方向不明确,补助水平不到位,既没有补足医疗机构因价格政策造成的亏损,也没有体现国家对人民群众实施的福利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大力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以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财政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贲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3)

[2] 李娇龙,田果,周典.安徽省九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前后药品收支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1)

[3] 穆得超,侯庆春,张俞.2001―2007年天津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7)

[4] 吴曼,刘建民,程薇,彭红,刘明华,张晓龙,范德惠.医疗机构药品差价率变化对北京市属医院经济运行和医药费用的影响[A].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九批招标课题研究报告专集[C].2009

[5] 赵帅.海南省县级医院经济运行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3(11)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 医药价格改革 县级公立医院 实施效果

2012年5月我县根据《浙江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省物价局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海盐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口腔医院四家医院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县医药价格改革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以2011年四家公立医院的药品差价的90%为基数,调整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以及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标准,明确检查检验收费以及大型仪器治疗收费不作调整,通过采取“一减一调一补”(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从而破除了“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劳务价值,激发医院运行活力,切实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一、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中取得的成效

1、公立医院运行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全县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情况良好,医疗收入、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等显著增加,2012年取得医疗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27.24%,门急诊人次112.09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26.97万日,出院人次3.01万人。2013年1-5月取得医疗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9%,门急诊人次47.64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12.07万日,出院人次1.46万人。

2、公立医院新型补偿机制建立

我县公立医院2012年的全年总收支增长,结余3356.69万元,比2011年增长1.38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616.71万元。2013年1-5月结余133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740.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倍,从而反映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了医疗亏损状态。

3、医药价格改革前后患者费用负担

上表显示:医药改革前后均次药品费用均下降,其中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幅度高度门诊,而12年下半年每门诊人次收入和每住院人次收入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中医院开展冬令膏方进补活动,而使均次费用增加。但总体而言13年较12年是减轻了患者的就医经济负担更多一些。

4、医药收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劳务价值得到体现

从上表显示: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下降,药占比由改革前的47.06%下降到现在的38.42% ,下降了18.41%,医院每门诊人次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28.10%,每出院人次费用中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33.49%。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优化了医院的收入结构,提高了医疗收入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二、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所反映的问题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目前虽已运行了一年多时间,在完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体系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医院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际医药费用总量超过静态测算总量

2012年改革前后每门诊人次五项收费的收费收入增10.5元,共计增加收入603.81万元,住院每床日五项收费收入较改革前增83.8元,住院共计增加五项收入为1106.49万元,五项收费共增收入1710.3万元。按2011年测算数计算药品应让利1306.33万元。造成实际收入增量超过药品让利总量的主要原因为2012年医药价格改革测算数据是以2011年为基础数据,而我县的口腔医院是2011年7月成立,测算数据时是将口腔医院半年数据换算为全年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另我县的人民医院是2012年3月整体搬迁的,而进行基础数据测算时人民医院还未搬迁,床位收入按原每天10元计算的,由此造成了实际医药费用总量突破了静态测算总量。

2、医院之间补偿的不平衡性

我县四家公立医院的等级水平、专业程度、服务人群等各方面不相同,但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考虑四家医院处在同一地区,再兼顾各医院特色的同时,价格调整均采用同一比率。因此在医疗服务价格的补偿方面存在不均衡性,2012年人民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后实际医药费超过静态测算总量513.56万元,妇幼保健院超274.76万元,而中医院离测算总量还差53.12万元,口腔医院差42.68万元。2013年1-5月中医院的情况略有好转,但口腔医院离测算仍差44.54万元。因此在对中医院和口腔医院药品让利部分未能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得到补偿部分,只能通过财政补偿来弥补亏损。

3、少数患者群体就医费用明显增加

取消挂号费、诊查费,增设一般诊疗费后,出现门诊购药且额度较小的患者仍需支付诊查费,这部分患者的费用明显增加,所以这部分为了患者为了减少费用会尽量减少来医院配药的次数,或转向药店购买药品,但药店所购药品与医院所配药品有时会存在剂量、规格等不同,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

三、根据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医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调整方案

医药价格改革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社会敏感性高,在针对前期出现的问题后,各部门应精心配合,精确地撑握各基础数据,适当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如血液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减少这部分患者的治疗费用,再如适当提高中医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制定区域内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2、不断完善财政保障、医保等配套政策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11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思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探索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综合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筹资办医体系。

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收入分配、绩效管理、职称竞聘等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强化经营管理责任,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坚持医药分开的原则。建立完善医药招标采购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医药卫生行业腐败长效机制。

坚持惠民便民的原则。紧紧围绕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一系列看得清、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让人民群众真正获得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工作目标

通过改革,将市第一医院建设成为我市医疗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服务头的三级医院,床位编制800张,人员按核定床位数1:1.4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科学规范的县级公立医院体制、机制;达到公益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富有效率。

通过改革,使市第一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广大干部职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医疗服务质量、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承担我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和转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并承担一定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治在区域内能够得到基本解决,逐步降低向上一级医院的转诊率,实现百姓“大病不出市”;同时就医感受大为改善,对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大为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管理体制

1.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市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出资人对市第一医院建设和发展承担主要责任。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理事长、发改、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编办、人事、药监、物价等部门负责人和医疗机构代表为成员的理事会,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市卫生局。理事会要制定组织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构成、会议制度,理事的职责、产生方式和任期,以及院长及医院管理层、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责,构建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

以理事会为代表的决策层,行使市第一医院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重大事项、大额资金使用、院长选聘及医院管理层薪酬制定,以及预算、收支、资产、成本核算与控制等财务管理的监管等职权。

以医院院长为代表的医院管理层,负责执行、落实理事会的各项决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保障院长经营管理自。具体管理医院的医、教、研、人、财、物等工作。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并报理事会批准,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免。医院内设的职能部门和科室负责人任免以及人员聘用和内部收入分配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报卫生局审查备案。对医院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以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的监督层,负责对院长及院领导班子履职情况的监督,积极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建立院长选拔聘任制度。院长由理事会提名,按干部任免程序考察任命。探索由理事会采取公开选聘的办法,公开选拔聘用院长。实行院长任期聘用制,每届任期5年。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院长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不称职的,不予续聘或提前解聘。完善医院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院长管理能力培训,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3.改革人事管理。落实医院用人自,全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一是改革人员招聘工作,提高招聘效率。按规定的人员配备标准配齐医院工作人员,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和医疗卫生行业、岗位特殊性,卫生、人事行政部门在编制和岗位限额内,采取更为简捷有效的办法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信息、过程、结果公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在监察等监督部门指导监督下,可由卫生主管部门和市第一医院具体组织实施,人事部门负责招聘方案审核,拟聘人选公示、人员聘用核准,编制部门负责办理核编手续。二是加快引进人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或本省相关专业学科委员以上、符合年龄结构的临床各学科带头人。引进人才由医院提出计划,经卫生局审核后制定引进方案,上报市编委研究批准,依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委发[2007]7号)文件精神,落实优惠待遇;三是合理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全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任制度。积极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全员聘任制,合同管理。打破专业职务终身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时提高高级职数的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报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后,报人事部门审核。并视专业人员资格或岗位变动,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医疗服务相适应的卫技人员队伍。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市政府[]34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按有关政策实施,进入轨道。在职在编人员单位负担的社保基金由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原有床位补贴取消。退休人员退休金由市机关社保管理中心直接发放给个人。医院自聘合同制卫技人员,在全院总数没有超过核定编制内,其社保基金也列入市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以医疗质量、工作绩效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进行目标考核,逐步扩大考核结果公开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并向重点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贡献较大的专业人员倾斜,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人事、财政、卫生部门依据医院上年度津贴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自有资金情况和经费来源情况,以及改革性补贴所需资金等因素,下达市第一医院年度绩效工资总量,扣除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额后,其余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同时将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由7:3调整为5:5。通过提高收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开展重大机制改革

1.开展补偿机制改革。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市第一医院逐年降低药品加成率,直至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探索基本医疗保障收付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等多种途径予以补偿,补偿方式及金额由市第一医院提出,报财政、卫生核定,市财政预算内列支。

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经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论证批准后,建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根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按市政府[]34号专题会议纪要落实经费。

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给予专项补助。对无主病人救治费用经民政、公安部门审核后按实际发生额,报市财政予以补助。

扶持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医院外科、妇科、儿科等重点学科其技术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主要在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

2.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充分利用上级赋予的试点县级人民政府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权限,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适当降低一些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价格,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技术价格,合理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3.实行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方式,努力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并增加其对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探索实行按总额预付、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控制、分批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定期考核、违规扣减”的制度,2012年开展按病种付费不少于12个病种(组),以后逐年增加病种(组)数。落实医疗救助、公益慈善事业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道路交通保险支付方式,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住院费用总额控制的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

(三)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按照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原则,重点加强市第一医院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原则,重点加强医院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病理科、检验科、影像科、传染科、急诊科和预防保健科等基本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人员、技术和管理三配套,使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治在区域能够得到基本解决,逐步降低向上级医院的转诊率,减轻群众转诊负担。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完善院前急救体系,配备必要的救护车和调度管理系统,提升急诊急救保障能力。加强医院中医科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按标准设置中医床位及配备相适应中医药卫生人员。

2.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管理干部专业化培训,提高医院管理团队整体水平。医院院长参加省级三级医院培训,副院长、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设区市三级医院培训。以推行医院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控制和降低医疗服务运行成本,提高医院效益和效率。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医疗、财务、费用、绩效考核动态监管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水平。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本市内学科带头人,加强医疗、护理、影像、检验、药学、病理等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医疗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不少于3名的骨干力量,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同时发挥老医疗骨干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鼓励和引导三级医院退休医疗技术人员到我市工作。

4.加强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的创建优质医院活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加强人员、医疗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重点抓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每年1—2次邀请上级专业机构对照各项指标对医院医疗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和指导。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创先争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及医院评价等专项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推行临床路径、适宜技术和医学检查结果互认,2012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不少于20个。控制和规范医疗技术准入,积极推广适宜医疗技术,推进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重不超过47%,医疗费用年增长幅度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5.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衔接的,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规范社保卡“一卡通”流程,拓展医院信息系统业务功能,重点推进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医学影像、门急诊挂号、收费管理、药房管理、财务管理、医保结算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远程医学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实现与三级医院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

(四)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1.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展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医院间的合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医疗管理制度和双向转诊机制。劳动保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情况列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挂钩。

2.建立县乡医疗服务联合体。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指导。探索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等形式,与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提高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卫生院发展。同时,加强对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帮扶和指导,促进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向下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3.开展医疗服务对口帮扶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推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支援市第一医院,促进医院管理、医疗技术、重点专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深化市第一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继续实施“千名医师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办实事项目,采取合作、团队支援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采取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五)完善惠民便民措施

1.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实行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开展预约诊疗,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2012年,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3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50%,节约患者就诊时间。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着力改善医院门急诊设施和条件,按日平均就诊人次需求配备轮椅、平车、候诊椅及饮水设施。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提供导诊、叫号、咨询、报告单打印服务和志愿者医院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可开具2~4周的处方用量,方便慢病患者配药和就医。急诊病人抢救推行“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确保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和救治的及时有效。

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临床护士数量,争取于2012年达到每张病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逐步减轻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生活护理。2012年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30%以上的病房。

4.开展多种便民诊疗活动。全面推广使用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继续执行出院即时结报,方便病人报销费用;对统筹区域内的参保者只收取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其余部分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直接结算。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组织专家名医下基层活动,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

(六)建立完善医院监管机制

1.实行卫生行政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医院运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控制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床位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建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考核制度,建立完善防范和治理医药卫生行业腐败长效机制,建立投诉处罚制度,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

4.建立院务公开和服务满意度调查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医疗服务行为公示制度。建立以服务满意度调查来评价医院管理成效和改进医院管理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医院的监督作用,接受社会监督。

5.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功能。完善“五位一体”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将医患纠纷的解决首先交由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保障院内的正常医疗秩序。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将风险适当转移。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学习考察阶段(年10月~12月)

学习文件,宣传动员;组织相关部门对市第一医院基本药物使用、业务收入、财务状况、人员编制、财政投入、资产负责、服务价格、运行成本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析测算,为全面改革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二)方案制定、征求意见和送审报批阶段(年12月~2012年1月)

由医改办牵头,研究制定市第一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提请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月~2012年9月)

成立理事会,制定、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文件,并积极组织实施。

(四)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副市长任副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事、劳动、编办、药监、物价等部门为成员,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卫生局。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12

一、引言

从2014年起,广西公立医院开始推行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支付为主,其他支付方式为辅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制度改革。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在广西实施了两年多。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如何?对公立医院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公立医院如何正确认识这一支付方式制度改革?本文拟用广西区内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两年的医疗服务运营数据,从公立医院的视角对外控制医疗费用成果,对内医疗收入结构变动等方面,探讨总额支付方式为主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影响,加深对支付方式改革的认识,为处于变革中的公立医院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总额支付制度改革概述

(一)改革内容

从2014年开始的付费总额控制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绩效,保障参保人员医疗权益,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总体目标的实现,实行了以基金管理为核心,以年初预算为依据,以质量保障为前提,以总额控制为重要手段的改革。医疗保险局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需要,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选择按项目、病种、次均费用限额、床日付费等为辅的复合付费结算方式。在此支付方式下,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内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范围,而统筹区域外就医、按约定付费方式结算等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结算范围。

(二)改革原则

1.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预算为基础,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总额进行合理确定,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2.激励约束、风险共担。

实行年终对医疗费用支出、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清算,建立合理适度的“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超预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合理分担。

总额控制指标先是确定前几年医疗费用支出的权重,后再调整系数,统一确定为10%,最终确定下一年度的总额控制标准。在确定标准的同时,通过设定具体的特殊情况条件调整总额控制指标。年终清算时,基于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原则,明确具体发生费用结算条件,如年终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符合基本医疗基金支付的费用,未超过年度总额控制指标,且指标结合超过总额控制指标10%,以上的部分,属于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的据实结算,属于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总额控制指标结余的部分不予留用,并在下一年度该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中扣减等一系列具体的留用与超支分担情况。

三、总额支付改革实践效应与局限

(一)案例简述

该医院医疗保险种有区医保、市职工医保、市居民医保、铁路医保、广西金保、新农合及其他类型医保。除了广西金保、新农合、其他类型医保外,其他所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种类都已经纳入总额支付管理的范畴。虽然该院的广西金保一起计入医保的统计范畴,但按2015年医保人数和金额的统计,广西金保所占比例很低,故作为总体来考虑而不单独处理。见表(1)(2)。

(二)改革的效应

1.能较好地控制医保费用支出的增长。

虽然接受支付方式改革的第一年,该院医保门诊次均费用一度比2013年增长高达16.73%,原因是区医保门诊慢性病首次新增了四个病种,由外部政策调整所致。而其他类型的医保类型的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皆控制在10%以内,是良性的增长。如2014年住院医保病人的次均费用增长、2015年门诊和住院医保病人的次均费用增长都控制在2%以下,2015年门诊医保病人次均费用增长更是低至0.62%。由表(2)的主要医保类型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增长率表还能发现,在总额支付制度实施的第二年,该医院的区医保住院次均费用与铁路医保的次均费用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具体数据表明,总额支付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公立医院医生乱用药行为,保证了财政在医保费用支出的问题上,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

2.非医保病人门诊与住院次均费用受益。

除了因2014年门诊次均费用因新开四个慢性病种而增长外,全院2015年门诊与住院次均费用与2014年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皆控制良好,远低于社会保险局要求的10%的标准。一是总额支付制度的医疗机构总额标准,是由医疗保险局以医保基金预算为基础确定。总额控制以外的医保住院与门诊费用作为基金预算的重要参数,已经在制定标准时综合考虑。如果非总额控制费用增长过快,必然会导致受总额控制的医保类型的总额标准降低。所以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平衡这两者关系;二是医生在施行医疗服务时,不会完全鉴别受医对象的医保类别,而统一用科室或医院对总额控制医保类型病人费用的要求进行救治;三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处方,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病历病案抽查活动,抽查结果作为考评科室及个人绩效指标之一。此举也有力控制了次均费用的大幅增长。

(三)改革的局限

由表(3)可以发现,自2014年总额支付制度实行开始,该院的各项收入比例与未实施总额支付制度的2013年相比变化不大,也就是说,病人在该医院就医时对各项费用支付的比例大致相同。除药品收入外,2015年该院各项费用所占权重依次为卫生材料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和手术收入。该院的项目收入比重排序与全国三级医院大致相同,但最能体现医护人员工作价值的治疗收入与手术收入却徘徊在低位。

刘石柱(2012)研究发现,对公立医院可控的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重要因素是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在总额支付标准一定的情况下,药品费用应该是最引起公立医院关注的项目,降低药品所占比重,而提高w现医务人员价值的治疗收入与手术收入,能在总额支付的标准下达到平衡。虽然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少于全国三级医院的42.19%的水平,但距离医改目标要求的30%左右的药品占比还有一定距离,没有完全破除以药养医的困局。所以,从近年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总额支付制度的实行仅是保证了社会保险在医疗方面的收支相平衡,并没能自发成功引导医院在总额支付制度下的行为向内部结构改革发展,以优化医院内部收入结构。政策实施的效果估计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和其他的医改措施才能综合体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该院近两年的运行结果看,总额支付为主的多种混合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地控制了医保费用的大幅增长,也控制了非总额控制下其他医保病人的费用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短期内并没有观察到支付方式改革能够优化医院内部收入结构,突出体现医务人员工作价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尽管总额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长远看,支付方式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实行这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公立医院,只有加深对变革的认识,加大自身的调整转型,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对策建议

1.积极参与总额标准制定。

目前总额支付的标准制定方法是根据上年度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加上一定的增长率,作为医院下一年度的标准,以此控制医保费用支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服务量变动、物价影响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变动等因素,导致医保费用偏离支付总额标准的风险加大。如该院2014年区医保新增四个慢性病种导致医保支出项目变大。如果总额控制过于刻板,不考虑现实变动,会打击医院的积极性。合理的总额标准,不只需要医保管理局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来确定。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市场的供方,是真正医疗市场的参与者,是具体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清楚医疗服务价值与成本,我国的医改不可能离开公立医院的配合而成功。公立医院必须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积极地参与总额支付标准的制定,在保障合理医疗支付补偿以利于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是为了医改最终能够成功实现目标。

2.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比例。

目前以总额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是一个长期必然的事实。不管是按总额支付、按项目支付、按病种支付、还是DRGs,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以及不同医院所在地区的不同位置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各自不同的比例。如该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仅承担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任务,还承担科研教学等其他任务。如不考虑这些事实,仅是为收支平衡而扩大总额支付在医保支付中的比例,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需要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与上级领导部门、医保局沟通,以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合理比例。

3.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

保证能及时准确监控相关数据和其他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监测了解具体情况,当出现可能使医院自身利益受损情况时,快速做好应对措施,保护医院合理利益。

4.加强成本核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