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2-08-19 20:34:44

居住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篇1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国家的各大城市也在不断进行改造,一时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房屋建设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居住小区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想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纵观我国当前住宅小区的发展环境,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少有设计师能全方位的考虑到居民在精神方面儿的追求,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区空间构成与大环境适应的层面上。这样的设计方案,致使很多居民产生不满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方式,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在进行小区空间设计的时候不断彰显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在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1总体原则

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城市设计设计理论导入其中,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楼盘附加值,而且根据楼盘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景观与多方面因素都有紧密联系,比如说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对小区进行绿化面积、绿化植物种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对路面进行科学的布置与铺砌,保证居民的休闲活动所用场地。

1.2生长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尽可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既能够保证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要求设计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居民需求的改变做出应对的措施,从而完成生长原则。

1.3共生原则

共生原则,从客观角度出发,其是指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二者统一在一个网络体系之中,使二者可以达到共生状态,无论是在多样化的秩序方面,还是在现象上都具备共融互生的特点。1.4地方性原则在设计居住区景观过程中,要根据地域进行设计,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众多,而自然区与文化地域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整合,由此才能够全方位优化利用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借助各方面优势(地形、地貌等),从而确保所设计的景观能够更好地突出所在地自身带有的特色内容,构建出独特的景观空间。另外,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在设计时将时代元素与历史内容相结合,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

(1)前导空间就我们目前的居住小区来说,有层次的划分室外空间,有助于为促进整个空间顺序更加流畅,在进行实际设计的环节中,可以把居住区的入口看作前导空间,同时,在小区每一个入口位置都设置相应的标志,合理规划地面空间,可以用于小区内部停车,也可作为活动广场,对居民起到引导作用。进行前导空间结构布局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入口处景观设置,不但可以以中心绿地当作参照物,还可以利用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合理运用虚拟现实对比法,把居住小区的前导设计的更加完美,景观优美,让人们走到小区入口就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舒适。(2)公共空间当居住区的前导空间设计完成后,就要对内部环境空间做好完善的设计工作。一个小区的公共空间是整个小区最重要的位置,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把公共位置进行优化配置,像是设置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项目,像是托儿所、健身广场、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在色彩运用的方面,需要以鲜活的色彩为主色调,要与整个小区的环境特点相一致,力求把小区的公共空间变成居民交往、活动、健身、观赏风景的中心位置。

2.2水体方面的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个空间或是角落离开水,都会缺少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在对城市小区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设计工作者一定不要忽略水的重要性。水本身带有灵动的气息,可以使整个环境空间变的生动活泼,可以弱化高大建筑的呆板性,把小区整体衬托的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让人们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到了夏秋季节,人们更愿意亲近水,常在水边展开各种类型的活动。对水体景观进行合理布置,能够有效装饰室外环境,使人们享受绿色化的生活,在水体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岸旁配置小品,都可以对居住环境起到美化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要点:第一,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居民亲水性。可以在水面上设置小桥或者木道,以便观赏水景,欣赏水中的莲花。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切身需要做一些深度设计,可以在水面上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儿童可以在水中嬉戏,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丰富多彩的图案,吸引大家前来观赏;第二,对于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还应该具备一些有助于聚集大家进行交往的形式,像是在水中央设置喷泉,居民在欣赏的时候,会主动进行交流,有助于促进小区的和谐发展。

2.3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在上文中已经简单的提及过,公共设施的建造设计是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灵魂,在这个区域内部融入了包括医疗、教育、商业、市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共设施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了解居住小区的具体人数,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的整体布局,交相辉映,做到与小区住宅和绿地建设同步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方式。设计公共空间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对于老弱病残孕,要增加一些专用区域,不断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结束语综上所述,居住小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不容马虎,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不但要全方位考虑一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要素,更应该以人们需要为主题,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居住空间设计篇2

一、概况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节奏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达到五亿,这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显示出我国对这一“银色浪潮”的出现需要背负的压力和所要承担的责任都是无比庞大的。而传统被动式的“家庭型养老”模式在这一趋势下显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怎样使得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在晚年能够生活的更加愉悦和从容?在对这个问题深刻思考的同时,我们势必要通过剖析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重新审视老年人养老这一话题。

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听觉、视觉以及反应灵敏度等生理机能上会出现一系列的衰退,具体表现为(1)听觉上听觉神经萎缩,听力显著下降且对高频音和低频音敏感度变低。(2)视觉上眼部水晶体的弹性变低,同时晶状体会变硬变浑浊,视力降低、视线范围缩小,在较暗的地方不容易看清,对颜色的明暗度感知能力变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老花眼和白内障。(3)反应灵敏度上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退化导致老年人相关脑细胞减少,从而使得反应变得更加迟钝。而在其他方面上的表现为平衡感变低,有些时候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行为;新陈代谢变缓慢,内分泌开始减少;对空气中湿度和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同时健康状况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生理机能衰退的同时心理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1)对新生事物的热情降低,求知欲下降;适应新生事物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思考能力变弱,思维逻辑性降低,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也开始减弱。(2)孤独感和无助感剧增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陪伴,想要和家人以及曾经的老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各项机能的下降,老年人普遍会对自己的变化有一种本能上的抵触,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

三、现阶段老年人普遍的养老模式

众所周知,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呆在室内,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养老质量的高低。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同楼居”的家庭养老居住模式,成为一些地方养老模式的新趋势。“同楼居”指的是两代人亦或多代人居住在同一套单元楼内,老年人为了行动方便居住在户型较小的底层,而年轻的夫妇则居住在面积较大的较高楼层。这样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有分、有合、有联系且又保障了各自的隐私和生活习惯的关系。但是按照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仍未成为一种主流,现在大多数的养老模式仍是延续以前的“家庭式养老”的养老模式:多数情况是老年人仍居住在之前的居所和家人住在一起或者独居,延用以前的室内布局和功能,没有依照老年人实际所需做出变化,结果只能是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相悖,不适合老年人养老。因此,依照老年人所需进行室内空间的再设计是很有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怎样挑选老年人宜居的居住空间和怎么进行合理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

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与选择

首先,老年人在进行居住空间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住宅的1~3层,按照现在住宅无障碍设计的相关规定,楼层间应当都具有可供老年人活动出行的电梯、楼梯以及坡道。且由于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而且易生孤独感,需要通过更多的人际交往来获取精神上的慰藉感,因而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应当给他们创造更多的邻里交往的空间和场所,且该区域的空间不需要太大、太空旷,务必使老人身处其中可以产生领域感和安全感,例如室外的各种楼梯休息平台和过道的设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日趋减少,小区可谓是他们活动交际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应当按照居住区总人数的10%~30%的比例来作为老年人的入住数,按照人均10平方米~35平方米的面积建立管理和服务的相关配套设施。在靠近单元住宅的出入口应当有可供休息娱乐的桌椅和绿化带,并开辟出一些地带供老年人活动和锻炼并就近分布建立一些老年人活动器械。

五、老年人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一些原则

在室内设计方面,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室内空间将成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因而室内空间不宜太大太空旷,同时也应当不过分拥挤,可满足老年人日常行为和轮椅的自由活动不感到狭小局促便可。室内整体布局上应当尽量简洁且最好靠墙布置,家具的陈列整齐有序,家具不宜太多,占室内面积的30%~40%为宜。室内地面应平整不宜有高度差,地面铺装材料应选用防滑好清理的材料。考虑到轮椅的进出,门的净宽应当大于80cm且不设门槛或者将门槛做成斜坡。门把手安装在90cm高度为最适宜。窗户做成凸窗较宜,并且为了不阻挡老年人的视线窗子高度不宜高于60cm。起居室是老年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应当保证朝南且有足够的日照。起居室为了方便老年人的家人朋友前来探望和聚会,应当尽可能的大。老年人的居住空间中有一个敞亮的阳台是很必要的,在阳台上,老年人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种一些绿植和养一些花鸟,同时可观看小区和远处的景观、晾晒衣服,可见阳台是联系老年人和自然的一条很重要的纽带。在进行阳台设计时,应当设置可升降的晾衣架,升降的最低点必须是老年人可达到的范围。阳台地面宜选用防滑的材料,地面应有较缓和的坡度方便排水。卫生间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一块,卫生间的马桶和浴盆以及淋浴间的周围应当安装有牢固的永久性安全抓杆(不止是卫生间,在居住空间适当位置都要为手脚不方便、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安装),某些情况下可安装长凳方便老人就坐淋浴。卧室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15~20平米为适宜,方便其他人入住照顾老年人。且卧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系统,方便老年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呼救。六、结论上述对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的一段浅析,要对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必须以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变化及状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总结。这些,又从另外一方面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为老年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空间、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敬老氛围,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作者:张志敏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居住空间设计篇3

(一)增大建筑的适应力

可变建筑对建筑的使用需求,环境变化等能力的适应性显著增强,同时给使用者带来安定、美好和满足的感受,从而打造集舒适性、安全性、多样性、耐久性于一体的建筑。

(二)节约资源,减少建筑污染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现状的不同,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当传统的建筑不能满足人们的对使用要求的变化时,就导致了对建筑的改造或是拆除,这样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能够避免传统建筑“短命”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环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增光添彩

味佳肴不能少了作料,漂亮衣服不能缺少色彩,美丽城市同样也离不开地标性建筑的点缀。就像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许多城市甚至以其地标建筑而成名。地标性建筑,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印象深刻抓住人们眼球,这就需要建筑体形和造型上特异可变。塑造可变造型就可以打造引人注目的建筑,利用这种可变新型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增添更多的乐趣和色彩。

二、可变的居住建筑空间的界定

(一)可变性住宅的定义

住宅空间的可变性的定义为:在住宅空间的建设过程中,预留空间改变的可能性,住宅空间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空间改造,改变空间内部功能布局,使空间的功能可以达到置换、更新、合并、拆分等等效果,如隔墙的移动,拆除,和增加等都可以改造原有的空间布局功能。此外,对空间本身还可以进行扩充,改变原本住宅空间的面积与体积。因此把空间的变化归结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空间功能布局的改变,另一个是建筑空间的扩充或减少的改变。

(二)可变性住宅的特征

1.支撑体形成较大空间。支撑体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支撑体住宅的主要做法:将住宅建设分为支撑体和可分体两个部分分开设计和建造。首先由建筑师和有关部门设计建造支撑体;然后由建筑师设计可分体,用户去选择和决定,同时建筑师协助设计室内布置;最后是把住户所选定的可分体安装于其支撑体中,由此构成一个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适用的完整住宅。

2.集中设置竖向管井。开放住宅,由公共部分和私有部分组成,而竖向管井和建筑骨架是住户们所共有的,其性能好坏关系到整栋建筑的安全与耐用问题。集中管井的设置可以提高其水平设备管线的自由度,极大程度的利于了居住空间分割的灵活性。灵活划分室内空间:可变住宅中,室内空间的隔墙、家具等易于拆装,这满足了使用者对对室内变化的要求,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经济水平,布置室内的填充体也可以根据人们经济能力任意选择,不同室内的填充产品也能够反映不一样的风格和情趣,构成了多样化的家庭生活。

3.建筑填充体的耐久性为了满足居住性能,填充体产业作研发促进和提高不同产品的性能。但填充体的使用寿命较短,可以通过更换、维修、重组来实现其耐久性,并将建造—居住—使用—管理—维护统一起来,大大的提高了住宅居住环境质量。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便是通过对填充体进行更新、维修、重组等变化,使住宅空间得以重新规划布局,从而来适应人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活变化的需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空间更新时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填充产品最好具有易拆卸、轻质量、便移动等特点。

三、可变的居住建筑空间设计的构想

可变性住宅设计要求多专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研究总结可变性住宅的设计规律和方法,有助于建筑结构师认清并开创适应性与可变性住宅结构的设计。

(一)干湿分区要合理划分

干湿分区且湿区相对固定是住宅平面设计强调的功能分区的设计手法———洁污分区。洁区也可称为干区,污区亦为湿区,结构而言,湿区的处理的困难之处在于卫生间结构板面降低,由于板面降低其楼板的连续性被打断,结构上就必须在降低楼板区域的周边加设梁来过度。因此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在住宅空间中湿区部分是不能随意挪动的。所以湿区和干区的分界处也是结构的分界处,为了有利于处理结构问题和降低结构成本就要遵循干湿分区且湿区相对固定的设计原则。

(二)一户一板的设计手法

户内无结构柱或墙的设计手法在理论研究上是需要的,但是还是比较极端,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结构,不是结构难于构成大而灵活的建筑空间,而是在提供了大而灵活的建筑空间后的结构经济指标,是否还能控制在市场可以接受的经济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研究。

(三)局部可变的设计手法

局部划分可变区域是提倡的设计手法,无论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工程师都应重视户型平面设计,固定那些不需要移动的区域,只在需要移动的区域采用大跨度板,来实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并且也满足了建筑功能的适应性。但是这样的设计比较难度大,其设计的结果却很容易被住户们接受;从经济角度来说,这种设计有利于结构降低造价,其建成的住宅更易于被市场接受。

居住空间设计篇4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随之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设计公司对设计类人才的急需。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进入中国时间相对比较短,加之近年来艺术高考招生扩招,专业建设不够成熟,导致有些学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和社会实际设计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各大高校设计专业同时也面临着培养设计人才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率,是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通过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由设计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居住空间设计的流程、设计的风格、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陈设等相关知识,为后期专题设计打下基础。课程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任务。黄山学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我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脱离设计实践

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授过程一般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大部分时间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进行考核的上课方式。学生面对设计任务往往无从着手,设计方案东拼西凑,大多流于形式,设计作品缺少对方案的科学性与功能性考虑。这种上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缺少对市场与客户的了解。

2.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衔接有待完善

软件课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例如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这些课程为居住空间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的表现做好前期准备。但由于软件课程开设一般只讲述基本命令与技术,缺少与后期专题设计内容的衔接,造成学生后期设计表达上的盲目。

3.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专业课的了解,加之学习任务重等问题,有些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去学习,这对于设计能力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4.课程上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知识面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48课时,学生课上学习实践时间相对较少。虽然居住设计空间相对较小,但涉及的设计问题比较多,例如设计理论、材料、人体工程学、空间布局流线等等问题,学生需要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多,涉及的范围广,学习任务重,学生课程学习吃力,最终设计方案不完善,设计不规范,缺少实际解决设计问题能力。

5.《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双能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地方型,应用型”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探索创新

1.校企合作实践课堂的建立

为把课堂所教授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与装饰公司签署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现场量取平面图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校企单位以实际案例设计为目标进行实地设计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讲解房间水、电、采光、墙体承重、功能分区等内容,让学生现场感受空间。同时指导学生对业主毛坯房进行测量,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手绘平面图的方法和要点,同时组织学生采用分组方法去分别量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中,并掌握量房的技巧。

(2)分析案例,方案导入

教师结合业主户型,选取类似设计案列进行方案分析,分析设计空间如何组织功能划分,空间界定,界面处理,材料的选取,色彩搭配等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分组讨论与初步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组织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写出设计案列分析,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优秀方案,分析方案的能力。

(3)方案初步设计

方案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思、设计风格定位、材料选取、色彩搭配等,通过手绘或软件画出初步的设计草图。教师对较差的方案与较好方案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改进设计。这种讨论、设计、学习、修改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转化和理解。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方案进行材料市场调查,撰写材料属性、价格、尺寸等信息表,以起到学生对材料深入认识。

(4)施工工地现场考察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到工地去调研,根据工地现场教师进行施工工艺与注意事项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邀请工人师傅进行现场答疑。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深入认识,为方案深入设计奠定了基础。

(5)方案的评定与确立

邀请公司设计师与客户对方案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零距离与设计师、客户沟通,了解自己方案存在的问题。学生结合工地考察与设计师指正完善自己方案,进行最终定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练习,让学生清晰了解设计的流程及实际设计方案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设计体系。通过设计实践让大家更直观,更有效的接触到设计知识,让学生真题真做,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

2.课程作品与设计比赛的结合

居住空间设计最终作品要求设计创意、设计方案平面图、施工图与代表效果图、进行排版打印,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展厅进行展览。要求同学之间互评,同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将优秀作品进行设计大赛投稿,进一步提高学生参赛水平。这种展览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增强。

3.软件课程的改进

设计类软件讲授时应有目的结合专题设计课程进行讲解,例如Autocad软件学习,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绘制过程与制图标准展开讲解;3Dsmax课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建模渲染的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从cad到3d规范建模,如何表现自己的设计方案的特殊效果等;Photoshop软件重点讲授效果图后期处理及排版制作。通过一轮的软件课程学生能够清楚应用软件对设计案例表现。

居住空间设计篇5

健康住宅是在小康住宅“经济舒适”层次上的提升舒适性与健康性要素,全面提高居住质量。健康住宅居住质量主要体现为套型设计应多样化,并具有一

定的适应性,满足个性化的居住需求;居住空间大小为满足家庭使用功能为宜,

应具有相应的私密性与安全性

1、居住空间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健康住房的第一

位选择要素应能满足现代居住生活行为和现代居住心理的要求,使居住者在住宅

内感到适用和方便。

1)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健康住宅套型设计中,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以确保

基本功能的实现仍是最主要的。从使用出发,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即套内合理布局,在分区中要处理好各区域内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

和交通衔接。我们一般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公私分区、

动静分区、洁污分区来进行室内空间的组合。例如,合理地将客厅、餐厅、厨房

集中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而卧室、卫生间等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

口,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从而公私、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防止活动行为

的交叉干扰。过去那种阳台改厨房,卧室改厅堂的局面,既不合理,又不舒适,

同时还影响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所以,在健康住宅的套型设计中,客厅、餐厅、

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

2)提高居住质量不仅指居住面积的增大和房间的增多,重要的是拥有一个

合理的与家庭生活行为需要相适应的舒适尺度。功能空间面积主要

取决于:

(1)必要设施、设备、家具等布置所需要的面积。

(2)人体占有面积。

(3)活动或操作所需要的面积。

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大而不当,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尺度的适宜,突显健康住宅对居者的人文关怀,使之亲切近人。

3)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

构成和生活方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当然市场也

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

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

藏间等,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

式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一直持续增加。其中固然有房地产投资增

长过快、老百姓购买力有限等原因,但在住宅消费趋于理性的现在,有些住宅套

型面积及功能房间面积过大,但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布局空旷,

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宅消费。

4)住宅内部各个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起居厅是家庭的核心部位,

它的位置应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中心作用,厅内不应有太多的门和洞口,否则就

会因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使家具布置发生困难,还会因有人在厅内来回穿行

而干扰会客、团聚、视听、体闲等公共性活动。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厅

又是一个家庭的集聚点,厅内需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和视野。厨房由于家人提

着菜篮或拿着垃圾进出,应使其靠近入口,不致污染其它空间。厨房与餐厅要紧

邻,端上菜肴和撤除餐具就会方便。卫生间与卧室要相近,对老人或晚间使用不

会发生麻烦等等。另外在健康住宅设计中还应增加贮藏面积,有条件的主卧设可

进入式衣橱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储存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如体育休闲用品。总之,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2、 居住空间的私密性设计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互助与互争。互助是人的内在本质,互争

是人的外在本质。居住者在希望邻里交往的同时,也希望私密性得到满足与保

护。私密性是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它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独立性

和选择意识。私密并不意味着隔离,而是个人与邻里间,甚至与家人间的生活行

为关系的控制。私密性与公共性是相对而言的。为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行为内

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居住区建筑空间环境本身应具备公

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层次和领域感,使居民既能

与公共生活密切联系,保证邻里交往,又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私密性要求。人的私

密行为扰或破坏,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私密性往往受

到来自于户外或家庭内部的干扰。

建筑之间距离,除日照、通风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视线、噪音的干扰。两

户之间的窗户设置应该避免窗户正对;各户的生活阳台之间应有所遮挡;退台的

屋面平台既要防止楼上平台的俯视,又要避免相邻住户之间的视线干扰。多层住

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8-20m,低层住宅则不宜小于12m。窗户毗邻道路的住宅,可以利用半地下室提高底层的室内地坪或者在窗户边合理的配置绿色植物避免室外视线的干扰。

在户内空间,虽然是家人之间的活动,但户内不同的功能空间也因不同的

居住行为内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特征和要求。一般而言,户内各功能空间

私密性由弱至强的梯度顺序为:户门-过道(过厅)-客厅-起居室、餐厅、厨房

-卧室-卫生间。住宅建筑私密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合理组织从公共到私密

的空间序列层次,明确室内与外界环境、户与户之间以及户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

分区、分隔和界定,通过合理地划分与组织空间,采取适当的阻隔视听干扰的措施,满足家庭成员对私密性的要求。因此一般要求:不设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开向起居厅,卫生间最好设在私密区;卧室、书房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卧室、书房也应集聚在私用区;分户墙、分室墙及楼板应达到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声标准等,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得到充分的保护,从而人人能身心健康,和谐相处。

合理的居住空间环境应该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

间,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人的私密行为能否得到保证,行为内

容是否得到保护,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评价住宅的一项心理尺度。也

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3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首先表现在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结构安全主要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点,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层疏散口的数量、疏散楼电梯的数量、消防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室的设置、通风排烟措施等。关于防盗问题,公安部与建设部曾共同发文,要求户门为防盗门、防止从住宅建筑的附件如水落管、阳台,楼梯入口上部的雨蓬等处攀越入户,加强住区的保安与物业管理。防坠有两种可能,一是防护不周,产生人体坠落,一是没有遮栏,物品下坠伤人。在设计时要注意阳台栏杆和上人屋面或平台围栏的设计,对多层和高层住宅分别必须保证1.05 和1. lm 的高度,垂直栏杆之间净距不得大于llcm 防止物品下坠如花盆从阳台掉下,设计时应考虑搁置花盆台板宽度,栏板高度以及单元出入口处的安全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安全性已不仅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坠等问题,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

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住宅入口、走道、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场所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2)随着电器、信息产品大量进入家庭,电气安全尤为重要。调查显示,我国住宅中插座数量普遍偏少,居民不得不乱拉电线,接用一些不标准的电板,这是一些电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控制住宅插座的安装间距,例如规定插座的安装间距不得大于插头线长度的2 倍。同时也应加强漏电保护、等电位连接等用电安全措施。

居住空间设计篇6

【关键词】多元方向;居住空间;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环境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居住环境来说,人们已经从单一的满足居住需求逐渐上升到追求理想的居住空间环境,从物质需求层面发展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不同的社会公众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设计居住空间,由此导致了居住空间设计面临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居住空间缺乏创新设计理念;难以准确把握地域文脉;过度设计带来的审美疲劳;实际建造与空间设计不匹配等,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多元方向居住空间的创新发展思考。

一、文化符号居住空间设计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消费文化是多元方向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重点研究方向,文化不但能够转换为物质消费,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欲望。人们通常会利用文化符号消费来突出个人身份与地位,而居住空间的设计人员则是文化符号的实际操纵者。

居住空间符号处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层面表现得异彩纷呈。居住空间的设计要充分把握消费文化,突出其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消费文化的物质因素指的是文化构建方式及其载体;非物质因素则体现了居住空间设计的多种文化意向。对于消费文化的意向来说,主要是由消费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切实体验,以符号的形式保证居住空间意识传达与接收相互统一。在这种文化符号的转换过程中,其表达意向更具深层文化内涵。

在香港城市居住空间设计中,嘉荟轩住宅社区中的一套住宅设计提出了“甘露”的主题点,由“甘露”二字的表面意义理解,自然而然联想到干净、清澈、透明的意向。为了有效说明空间设计师将创意点转化成为深层的设计语言,下面以“甘露”的卧室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住宅卧室与卫生间以玻璃墙隔离开来,卧室中与床相反的墙面采用镜面装饰,玻璃墙和镜面墙都用植物图案的连续纹样进行装饰,进而形成了图与底的构建关系。由于玻璃墙的透明性较好,人们在卧室时可以透过玻璃墙直接看到卫生间,镜面墙由于具有较强的反射性,可以将对面墙的装饰物直接反射,但是,玻璃墙的透明性和镜面墙的反射性都在植物图案的作用下被相应消弱,卧室空间的视觉感更加层次分明,植物图案是第一个层次,人们肉眼看到的透明物和反射物都处于第二层次,当两个层次共同作用于人眼视觉时,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如甘露般的干净、清澈、透明的空间品质。由此可见,空间设计师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创造成深刻的意向,最终转换成丰富的空间符号,在居住空间设计方面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二、绿色居住空间设计

现代社会在发展建设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开发,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面临着生存危机的挑战。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应运而生,居住空间的绿色设计指的是尽量降低自然生态环境负担,减少污染材料的使用,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工艺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目前,绿色居住空间设计的探索发展从未停止,在空间设计语言方面,“现代穴居”注重的是原材料的美感,包括墙面和地面的肌理美感,木质楼梯材料的纹理美等,同时,“现代穴居”的采光设计业充分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住宅一层利用大面面积进行采光,二楼入口上端开设矩形窗口进行采光,三层顶尖部分可以采用天井式采光模式。绿色居住空间设计要求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以上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也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组成部分。

三、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的可持续设计指的是在不影响正常生活条件基础上,适当改变日常生活的设计方式。在实际居住空间设计中,可持续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历史建筑物的修复,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凸显历史建筑的内涵价值;二是对于居住空间设计技术来说,将多专业建筑模型技术进行整合,应用于居住空间设计中。

由此,对城市老旧建筑的改造和修葺,充分发挥老旧建筑的作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老旧建筑都拥有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充分反映某一时期城市文化特征,但在开发利用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多的不利因素。例如,老旧建筑结构落后、资源消耗严重,此时,可持续居住空间的设计为实践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注重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模式,二是体现多专业交互的工作方式。可见,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正不断走向信息化发展之路。例如,利用Autodesk Revit平台可以实现三维模式的空间设计,在相同的建筑信息模型上完成整合设计,防止不同专业在整合设计中出现矛盾,有效降低设计成本,切实缩短设计周期。由此可见,可持续居住空间的设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化、直观化、流程化的平台。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居住空间创新设计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多元方向体现了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明显特征,居住空间的创新设计不仅体现在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方面,而是要更多注重人类现实生活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运用和谐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建造技术充分结合,真正提高人们居住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路,陶大勇.现想居住空间之中式住宅小区设计解读[J].山西建筑,2013,02:19-21.

居住空间设计篇7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

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居住空间设计篇8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于功能、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环境艺术是居住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将环境艺术进行良好的创新,从而更好的营造出具有整体性与艺术性的室内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必须重视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环境融入理想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水平。

居住空间的功能

居住空间通常包涵客厅、起居室、卧室、娱乐室或者休闲房等室内空间,通过对整体空间的塑造,可以让居住者更好的获得文化与精神上的体验,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并且更好的凸显空间形象的差异性。室内空间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了居住者的自身情绪,并且会让人产生特定的感受。

室内空间的美感主要分为意境美感与形式美感两种。意境美感主要指室内空间的内涵,形式美感主要是针对于居住者的视觉感受。通过对于室内空间的合理设计以及对于室内的色彩、家具、绿化、配饰等合理的设计,可以创造良好的意境美感与形式美感,从而达到居住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

环境艺术的创新

1.回归自然的创新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在钢筋与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当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生态也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了居住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已经与田园生活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居住环境的隔阂不断增大,居住环境也十分拥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要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情感进行重视,并且对自然元素进行组合与设计,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居住空间设计充分地融入到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出自然生态之美。

2.以人文本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对于人文因素进行重视,并且以人们对于生活追求来开展设计的创作。居住空间环境是属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居住空间设计之中,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与空间环境的协调,让居住者得到安全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审美享受。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室内建筑不断的涌现,各种设计风格也使得居住者更加眼花缭乱,居住空间设计逐渐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艺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将室内空间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将僵硬的混凝土结构转变为亲切的生活空间,借助不同的手段体现出居住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3.个性的创新

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统一的设计方式难以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化,使得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体验下降。在开展居住空间设计中,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需要融入个性的思想,通过个性的创新,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性进行必要的个性创新和改变。在进行环境艺术创新中,要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手段,让室内空间具备更好的个性化,并且切实地满足居住者的个体化需求。

4.实用性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中,需要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实用性,重视对于室内环境的保护。现代室内装修设计中,经常会由于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所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危害居住者的自身健康。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在实现环境美学理念基础上,重视对于室内环境实用性的保证。要将环保理念与美观设计相结合,并且保证设计采用材料的环保性,通过对于居住空间设计的有效控制,达到提高室内环境的实用性。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上对于环境艺术的实现,也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于室内环境中的声音、颜色、光线等不同因素的搭配,提高室内空间的实用性。

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创作过程。居住空间设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以及生活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开展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环境艺术的创新,从而通过合理的设计工作,使居住者在室内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玫.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新元素――谈漆艺与室内设计的进一步融合[J].室内设计.2007(04)

[2]丰明高.“人性化”室内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

[3]蔡云.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居住空间设计篇9

老龄化社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方式为了适应当代社会进行了自我调节,针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真正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需求在老龄化社会变得更为不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展所导致的。

一、老龄化社会下居住空间的设计基本要求

在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需求。老年人因为自身年龄老化,首先在生理角度上,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都变得严重衰弱,对于陌生环境的接纳能力较差,短期内改变居住环境,老年人可能出现各种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身体问题。从心理角度上讲,老年人在现代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居住空间设计更应该注意安全感的营造,塑造出一种温馨而又舒适的居住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对于老年人进行实际保护。在现实中进行合理的居住空间设计。

二、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在现代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现代因素,但是这种现代因素往往不能真正引起老年人的共鸣,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空间设计的美学元素更应该符合老年人的喜好,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2.空间设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针对空间的设计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空间设计之中不能体现对于老年人的关照,例如,很多老年人已经不能适应大空间的使用,不仅较为空旷,容易让人感受到孤独,更因为空间过大会造成老年人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消耗较多的时间。针对现代社会中的空间设计更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3.对于老年人的安全保护不足

在进行现代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机能出现了退化,在居住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室内空间出现各种问题而遭遇各种危险,例如,卫生间等设计出现容易积水的死角,这种死角非常湿滑,很容易出现滑倒的现象,进而使老年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三、老龄化优化居住空间设计的措施

1.居住空间设计更为合理,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

在进行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更应该结合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进行合理设计。例如,老年人对于安静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充分注意减少金属撞击的发生,所以对于居住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好噪音的处理。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有很多,为了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应该尽量使室内空间采光性良好,减少门槛之类的存在,保护老年人的生理安全。

2.室内景观设计应以保证老年人的良好心情为根本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应该充分确定更为良好的居住空间设计景观,室内空间景观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老年人心情良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且环境很容易影响心情,充分保证老年人的心情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保证室内景观设计符合老年人的审美要求,让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之中,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居住空间设计保护老年人的安全

在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注意保证外界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应该设计紧急呼叫按钮,在老年人出现危机时可以及时呼叫外界进行自我援护。居住空间应该建立服务体系,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可以很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同时注意室内的安全死角,针对这些死角进行明示,保护老年人的居住安全,对于现代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中,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可以很好地保证现代老年人有良好的居住体验,本文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居住空间设计篇10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并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倍加青睐拥有一个良好的开放型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即有着完美合理的空间形式、精致优美的环境功能,符合人们的行为特征的居住区空间环境。而优美独特的人性化设计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房地产追求的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城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也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体现当地居民传统文化、创造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人性化”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发展,在人居空间环境方面更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再到居住区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转变过程。花钱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新目标。居住区环境设计本身是为了人,居住区环境人文主义研究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而“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出发创造合理的居住区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根本,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中心,其重点应当是人,而不是物。

以人为本环境空间的营造就是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以及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生态需求,实现人对自身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其形式上表现为物态的空间环境,是居民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有机统一的综合网络系统,从某种层次上说,它即是居民生活愿望的物化表现,又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化表现。因此,小区设计者应当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如景观绿化、残障坡道等设施的布置,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行为活动,传达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爱,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因此,改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提高户外活动交往空间的质量,给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以人文关怀,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建筑规划,环境设计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2]。同时,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还要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提供丰富的环境景观,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人的一生几乎有2/3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渡过的,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居民对居住区环境有生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的基本要求;社会交往和休闲、审美的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而社会交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社交关系或社会联系才是人的本质[3]。

通过观察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住宅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质量,舒适度也得到提高,物质价值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户外的空间环境质量、文化内涵、人文关怀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出现很多问题,总得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

1、随着居住区工程量的增加,建筑设计单位逐渐重视小区的设计,但着重的是建筑单体的设计,户型、室内空间的利用、平面舒适度等,却忽略了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整个居住区没有了合理的空间环境划分,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没有划分成合理规模的组团群,导致了居住区规模与公共空间规模的不适应。有位社会学家曾指出,家庭之间相识程度愈深,建立和谐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当住户在8—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100户时,住户仅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

2、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住户对居住区公共交往活动空间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动的内容也都有不同的选择,规划设计的交往活动空间在位置和内容上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让居住区公共交往环境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闲乐园。而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环境规划中,迫于用地规模的限制,将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的空间,诸如老年人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皆不明朗,且用地局促狭小,缺少较大的铺地或广场供居民健身休闲使用,影响了居民的活动积极性,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3、 私密空间满足了个人空间的需求,使社区居民的个人空间得到延展,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本性。社区庭院的规划,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分析居民的特点,以满足其对空间类型的需求。很多居住小区规划中,公共空间过于集中,使公共空间内一览无余,且公共空间规模有限,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场所,供居民独坐思考之用。空间的局促看似可以增加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但由于私密性、领域性、控制感的不足反而会减少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减少人与人的交往,使居民的社会联系减少,不能够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心理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居住区为追求不合理的艺术效果,动辄就是几百米的长轴,大面积空荡的草坪绿化,高密度高层的楼群,在尺度上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压抑,但重要的是使户外活动的人群失去了私密性。

4、由于居住区开发房地产商规模大小不同,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做不到统一的合理化。国内比较出名的大的房地产商像恒大、万达、河南地区的建业、正弘等所开发的小区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就是停车方面的问题,以上房地产商所开发的小区大多采用地下车库的集中停车,这样就解决了人车在小区内混行的问题。(如图2.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的很人性化,入口广场采用人行入口与车行入口独立设置的交通系统,阻止了车辆进入小区内部景观空间的可能性,很好的保证了小区景观休闲空间的安全性。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小区由于规模的问题仍采用的是地面停车,楼前停车,居住区内的生活环境被大量的机动交通干扰(交通安全、污染、噪声等等),而且路边行人的突然行为也会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就降低了汽车的交通效率。这样小区的交通就复杂化了,使在居住区户外空间活动的人们有了这一方面的阻碍,而且车主直接将车停在楼前也减少了车主人群的户外活动的参与时间量,进而减少了社会交往,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

5、居住区空间环境中文化因素的缺失。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目前的居住区从南往北,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空间环境并无太多的变化,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在南方适用,经过不多的改动同样在北方也适用,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居住区中的景观绿化也缺乏人文情调,往往是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绿地、景观与景观的堆叠、缺乏主题的广场、没有连续性的失去灵性的水体、生硬的铺地、贯穿居住区的长轴线。(如图2.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空间尺度太大,空间没有围合感,人们可以对此空间一览无余索然无味,缺乏人文内涵。为了美观而设计环境,缺少了自然的气息,使人无法与环境产生心理共鸣,虽然身处美景却难以心旷神怡,虽然室内环境舒适安逸,但室外空间环境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环境对人正面的影响会显的很微弱,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会失去亲密感。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和美的需求[5]。

1、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绿化空间环境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应逐步趋向分散的组团绿化和集中的居住区公共绿化发展,在小区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健身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结合,加强小区景观的整体性和个性化;而在组团或宅间绿地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独立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综合设计,品种也应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体量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给居民的交流带来便利。(如图3.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中树木在立体层次上的配置比较合理,不但很好的起到遮阳的作用,而且树冠下方有2.5米左右的空间可供玩耍与散步。并且其尺度较为适宜。居住区主干道旁以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同时也起到了阻挡视线的作用,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定下了基调。同时配合灌木和草,增加绿化的层次,避免绿化的单调给居民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应避免种植一些会产生季节性飞絮的植被,因为植物的飞絮可能会引起居民呼吸道的疾病或者一些过敏反应,并且给居住区的卫生、整洁造成负面作用。

因此,居住区室外空间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居民的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人为的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尽量减少破坏环境,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适应地方气候特征的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营造出居住区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音的干扰、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绿化环境。

2、营造安全亲切的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

人作为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定义一个人,往往是以其社会关系来定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在家中呆久了往往会有孤独,烦闷,压抑等不良情绪,这是由于缺乏社会交往和户外活动造成的。在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定义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6]。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空间质量的影响,所以居住区空间交往环境的设计就显的特别重要。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室外活动的几率是与处在户外环境的时间总量成正比的,合理的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使居民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参与活动产生交往。首先是居住区步行道路,宅间道路、绿化环境道路的宽度要合适,过窄就会造成双向通过的拥挤,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排成一线通过,加上心理的焦虑,很难产生交流。道路的宽度应该使来往的人流能自由通过,没有拥挤感。目前国内的居住区规模所设计的步行道路的长度居民基本可以接受,对于较长的步行距离可以通过步行空间的处理使居民的感觉距离缩短一些。比如道路两旁优美的环境,曲折变化的道路,道路连接处的景观节点等,可以使步行人群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漫长,乏味的步行充满变化。(如图3.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设计,弯弯曲曲的小路配上有韵味的景观小品,路旁绿化的设置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提高步行空间的质量。步行的线路设计也要根据人的心理,在没有严格的秩序规范下,人们都爱抄近道,线路的设计不能使人到达目的地,绕圈子,可达性的降低,这样的线路设计是不成功的,降低了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负担。另外给人创造舒适的驻足停留、小坐休憩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时间,提高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如;可让人依靠的柱子、可让人依扶的栏杆、可让人坐的绿化带台阶、软性的边界、领域标志物的设置等都可以使人的私密性得到满足,交往起来感到更安全、更亲切。

3、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无障碍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顾及到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居住区室外无障碍设计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7],这个群体由于生理的原因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敏感,更渴望参与到交往活动当中。不仅建筑中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户外的空间环境也不能阻碍弱势群体的参与。台阶的设置要恰当,有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有坡道,硬化的道路铺砖需要平整,鹅卵石、砂子、碎石及凹凸不平的路面对于通过有困难的人群是不合适的。空间的标识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于特殊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坡道的扶手的高度、水体边界的栏杆,道路可达的指示牌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特殊人群心 理上的关怀。(如图3.3)郑州怡丰新都汇居住区的平台设计,根据平台的使用性质,与平台使用者年龄分布状况结合,在平台的周边设置了高度适宜平台周边的栏杆并有玻璃挡板的栏杆,体现了对老年人和婴幼儿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总之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法给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信息,使有障碍人士拥有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

四.结语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温斯顿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居住区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围绕建筑而做,而应该把人这个主体放在中心的位置,以人为本,充分显示人文关怀。通过对居住区街道、步行道路、绿化景观等的细节营造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使居民不仅在视觉感官上愉悦,而且使居民在户外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增加,同时使居民交往和私密感得到满足。总之,人人都参与的空间环境才是成功的空间环境,人人都满意的空间环境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9-41.

[2]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陈勇,陈斌,邱晓光,等.“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0.

[4]陆忠君.浅谈健康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文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9.

居住空间设计篇11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天当中,其活动的高峰时段一般是早上6点到10点,中午3点到4点,晚上6点到8点。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老年人平常活动区域比较固定,一般是自己比较熟悉环境,并且大多数老年人会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以及身体情况等选择活动区域。老年人活动内容大多是舞蹈、下棋以及武术等,在固定场所跟熟悉的朋友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成为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并且其他活动也都是围绕家庭进行开展的,比如说在有些老年人比较喜欢舞蹈,一般也是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公园或者俱乐部进行。老年以住房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体现住房对老年人的影响,因此对附近环境的设计以及居住楼房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限制,老年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会向往舒适安全的环境,因为这样的领域,老年人能够感受到快乐,并且能够与其他老年人和睦相处。根据老年人需求的不同,活动空间和领域也存在一定区别,而这一差别是对居住环境和空间尺度设计的重要的依据。活动领域的差异性使得个体在这样的空间中开展个人活动,不受外界影响,并且能够实现保护自己的功能。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影响老年人活动领域空间设计的决定因素,而空间尺寸设计大小随着老年人的活动方式、环境需求以及身体特点的变化不断变化。

二、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要点

1.居住空间色彩设计。老年人随着年龄和身体机能的变化,视力也会出现一定退化,比如开始出现视力模糊,并且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开始下降等,所以在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应当注重色彩的明亮度,以具有辨识性的色彩为主要设计原则,居住空间色彩的设计必须根据老年人视觉能力进行设计,为老年人提供舒适明亮的居住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转角处、标高处等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利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与其他活动区域形成鲜明对比,为老年活动提供指示。在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中,色彩的设计具有重要作用,不同色彩的选择对人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色彩的差异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居住空间色彩选择上,应当根据老年人的人生阅历确定颜色的搭配,沉着、古朴或者平和等。大多数老年人在选择色彩时比较偏爱淡雅、明亮的暖色系,经过统计暖色系也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压力,对老年人的身体有一定积极影响。2.居住空间声响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除视觉上的影响外,声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对老年人居住的环境中,尤其是卧室、卫生间等需要有比较高的密闭性,但在设计上也要保证老人声音交流的便利性。老年人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安静可以缓解老人心里的压力和烦躁情绪,同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果老人居住环境中噪音比较大,一般是由于大声喧哗或者音响音量比较大导致的,这就需要进行详细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噪音的产生。3.居住空间装饰设计。进入老年阶段以后,身体机能开始逐渐下降,行动和反应力也会比较迟缓,大部分老年人在进入老年阶段时在心理上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对突然使用无障碍设备出现一定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应当注意语言的运用,采用比较隐晦性的装饰语言,同时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循序渐进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在进行设计时以消除安全隐患为主,同时提高居住空间的审美性。装饰是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比如绿植的使用能够与室内环境相结合,营造出自然的气息,达到放松的效果,提高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家具也是装饰的一部分,在配置时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高体重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高度稍微降低,并且尽量选用圆滑家具,在细节上保证老年人的人身安全。4.居住空间储藏设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行动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渐降低,所以储藏间的设计应当根据储藏物的内容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还需要遵循分门别类的原则,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取放行为。5.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需要对整个居住空间进行综合考虑,无障碍设计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使用,实现老年人生活自理,同时还能预留出一定空间,当老人失去自理能力时,居住空间中能够为其他人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三、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步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各方面开始逐渐下降,所以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首要原则就是安全性原则,确保居住环境安全性,各种电器、家具的使用都以操作简单、易懂为主,对带有危险性的设备应当注意使用安全,及时进行检查。其次在进行设计时还要注重舒适性原则,在心理和生理上让老年人感受到舒适和宁静,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压力。居住空间中温度、光线、色彩的变化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所以在进行设计时遵循舒适性原则。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心理就是容易焦虑,陌生环境会加重老人的孤独感,所以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遵循非陌生环境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通过环境因素唤醒曾经的环境记忆,让老人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并能够始终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这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心理暗示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采用含蓄的形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心理暗示不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所以在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环境暗示法,营造积极暗示,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四、结语

老年人随着年龄衰老,心理、身体等都会发生一定变化,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针对这一状况,对老年人居住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具有特殊性,保持心情舒畅能够缓解老年人心情,自在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代洪琴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玲.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09(02).

居住空间设计篇12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空间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装饰与摆设,既要符合“人”的审美需求,又要满足“人”的精神上的享受。这个所谓的“人”指的是个体,是住宅的居住者,是个性的存在,不是每个人对美的欣赏都一致的;因此,装饰艺术在设计中应用需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如果设计师能够在设计中突出“人”的个性需要,既能够显示设计师的水平,又体现设计作品的独特价值。而装饰艺术在符合现代审美与环保要求的同时,从材料、图案、色彩等方面显出居住者的素养的“个性”已成为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装饰艺术与居住空间设计概述

装饰艺术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而中国在5-6世纪就已经出现“装饰”一词,指修饰、打扮;有古文言“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绩之具,乃嫁。始装饰入门”,文中“装饰”一词的意思就是使得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艺术的范围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单单是依附某一主体的绘画或者雕塑的存在,它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变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居住空间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对于居住者而言,“家”的意义远远大于房子,具有良好空间设计的住宅不仅能让居住者感受到家的温馨更能让其体会到一种来自灵魂的归宿。因而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需要通过科学方式、视觉艺术等手段,针对居住者的习惯,达到个性的空间设计效果。简而言之,现代居住空间已成为一个以空间为核心、以“人”为本、以精神特征为体、以符合人们对“家”的追求为目的设计。装饰艺术应用到居住空间设计中,可称为科学的艺术,它将人的情感、设计、艺术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手法打造适宜的居住空间,满足人们居住和情感需求。

二、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软装饰部分,另一方面是硬装饰部分。硬装饰主要指固定、不能移动的装饰,如天花吊顶,地面,墙面装饰造型等;软装饰指可以更换的饰物,如灯具、布艺、装饰品等,是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体现的重要部分。在硬装饰中,天花吊顶,地面,墙面是组成室内的三大界面,其中墙面设计,特别是居住空间主题墙设计是装饰应用的重点。一是采用“平衡”的手法,通过一个坚固的框架或另一种孤立图案的手段,用图案的对称或者用图形的大小和精细的对比来达到“平衡”的视觉效果。二是采用“秩序”的手法,通过图形的排列,从感官经验中得到认识,把简单的形式储藏在记忆、语言或艺术中丰富范畴,其概念和外形可测定或解释来自外界的信息。三是采用霍格思的“复杂图形”的手法,根据灵活多变的图形丰富室内的效果,达到设计预期的目的。例如:简单图形连续排列,根据设计的图案搭配上知觉的图案,在组合图案中相关联系组合出新的联系等。装饰艺术应用到设计中,不单可以通过以上的手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在变化的装饰图形中增加色彩,达到不同效果。比如采用“扩散效应”色彩组合的手段来反应设计整体性,就是根据视觉相互作用的心理法则。在图案中应用色彩,来破坏原有的秩序感,其整体效果图又给人稳定的感觉,这种手法在色彩领域里应用的非常广泛。装饰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不改装饰图案的情况下使装饰造型在视觉上产生改变。四是采用其他的手法,例如;参考装饰艺术悠久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中参考其内涵;参考装饰艺术在运用手法上多样化,运用到设计中,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性;参考装饰艺术系统结构完善性,来完善设计中的不足等。在居住空间中,除主题墙设计较为精致外,其他墙面就较为简约,地面和天花吊顶也是配合室内整体的效果,做出一定的设计。其中,地面设计布置时,一般都是选用材料进行铺设为主,可以根据需求在铺贴时,搭配一些图案。地面铺设的材料有木地板、地砖、大理石等,这些材料的种类多样化,纹样繁多,可以让消费者有很多选择,满足个性需求。在天花造型设计中,配合地面所划分的区域,配合相应的墙面造型,做出适当的装饰造型的设计。总之,三大界面的设计,虽然分开的设计,但是相互联系,而装饰艺术就是三者联系的桥梁,使整个居住空间既有整体感,局部又具有独立性。在软装饰部分,装饰艺术具体应用在灯具、布艺、装饰品等方面。一是在灯具方面的应用,灯具除了照明作用之外,灯具是装饰居住空间环境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随着设计分类不断的细化,灯具设计不再是空间设计师的附属品,它从整体设计中独立出来。现今,灯具有专门负责灯具设计的设计师,有的灯具在设计师的打造下,都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灯具的造型越来越多,从种类来说,可分为吊灯、壁灯、台灯、嵌灯、日光灯等;从风格的角度来说,有复古风格、现代风格,简约风格、复杂风格等应有尽有。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不仅可以使用灯具来营造气氛,还可以将不同质感灯具做一些组合,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装饰效果,还可以增加室内环境的情趣。二是在布艺方面的应用,布艺织物在居住空间里涉及到的范围是较大,较杂的,大到室内的窗帘、床单被套,小到茶杯垫子,可谓无处不在。因此,布艺在设计中是比较细节的存在,细节设计的重要体现,往往处理决定设计的成败。布艺装饰的应用关系到住宅设计环境的温度感和舒适度,所以,应选择合适的质感、图案、色彩以实现与居住环境搭配协调,同时进行良好的细节处理,突出居住者的审美和内涵。三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使用绿色植物,亲近自然,体现室内生气,净化空间,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选择植物的大小、多少来配合空间,就需要设计师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字画来营造书香气息,显现居住者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尤其是古董字画能用最少的空间表达设计的内涵,还能达到装饰室内效果的作用;布置工艺品,成为室内必不可少的装饰之一,既可以凸显居住者的个性和审美,也可以传递一些信息等等。总之,要把装饰艺术巧妙地应用其中,实现居住者生活与心灵的契合。

三、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

人是设计的主体,居住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如今,居住者对住宅空间设计需求越来越注重环保与舒适,越来越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越来越注重感性与个性的凸显。因此,协调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协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成为居住空间设计的关键。而装饰艺术则在设计中充分展示其语言象征意义、表现其形式和精神内涵,为设计提供历史文化的背景元素,使设计表现更加丰富。同时,装饰艺术也为个性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起到满足居住者视觉欲望,缓解其生活压力,以及营造舒适居住氛围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装饰艺术是居住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料使用和搭配方面,对居住空间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装饰艺术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深入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作者:虞甜甜 单位:温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驰宇.关于艺术、设计及装饰艺术的再思考[J].牡丹师范学院学报,200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