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0:23

文化交融论文

文化交融论文篇1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认清两种文化的交融点

要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首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入手,努力改变人们或者只重视科学文化,或者只重视人文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使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进一步沟通。试想,如果作为科学文化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和作为人文文化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交流,从何谈起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研究两种文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起着前导性作用,只有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学家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打好基础,共同促进两种文化的进_步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科学文化的弘扬恢复了理性,人文文化的倡导树立了人的尊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要形成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文化,并以人文文化来引导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就在于两者都是富含人性的。显而易见,人文文化因其关注人、重视人的价值而被认为富含人性。科学文化作为一种一种人的活动,终究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体察到科学技术的人性因素及其价值意蕴。进一步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两者都富含人性,也在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贡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有各自的贡献,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两者统一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性的完满实现。

总体而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临和处理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需要人文文化的导引,后者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建设人文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

文化交融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56-02

一、云南传统舞蹈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交错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杂居状态,带来了宗教、文化、习俗的相互交流、融合,舞蹈文化的融合在其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特点和存在意义。滇中杂居民族舞蹈文化交融与滇中地区、云南省内及周边地区的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滇中传统民族舞蹈作为民俗世象、宗教仪式、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等重要载体,早已深深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同时,这种融合反过来也促使当地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以及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等发生改变。

公元前四世纪,楚国将领“庄”率楚国士兵入滇后,一直留守滇国“便服、从俗、王滇”,融入滇中民族群体之中。他们将内地大量的汉族文化艺术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入云南,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云南民族、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当时及其后各时代滇中各民族乐舞艺术的变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滇中出土铜鼓和铜贮贝器物上的乐舞形态丰富多彩,有反映狩猎生活、农耕生活等当时现实生活题材的羽舞、盾牌舞、匏笙舞、徒手舞、剽牛舞。这些舞蹈形象虽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但在思想内涵和功能特征以及舞蹈题材和体裁上,与流行于古代中原的其他民族舞蹈却是相通的。出土于滇中的八组舞人铜鼓、四人舞铜扣饰等古滇国璀璨的青铜文化印证了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夷文化的交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等社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云南花灯来自中原,起源于明朝或更早的民间“社火”活动,原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明代施行军民屯田制始,江南军民大量移居玉溪等滇中重点屯田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包括民歌小曲歌舞等民间艺术。他们带来的江南文化与玉溪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夷汉杂处”、文化交融的状态。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各地的花灯均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产生了彝族花灯、白族花灯等新品种,还形成了滇中、滇西、滇南、滇东北等四大风格九个支派的艺术派别。玉溪花灯艺人在昆明等地的演出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云南花灯的文化交流,以云南人喜爱且通俗流行的花灯艺术形式在团结国民一致抗日等宣传方面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历史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花灯从民间广场走上了专业剧场。由玉溪花灯艺人为主要成员开创的融入其他艺术元素和操作模式的玉溪花灯,在当时开创了云南花灯的新天地――“新灯”。“新灯”的崛起不仅迎来云南花灯艺术的兴盛,也为各民族民间歌舞、戏曲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玉溪也因此被冠以“花灯之乡”的美誉。如今,花灯舞蹈作为一种云南汉族与其杂居各民族的娱乐方式、民俗世象、舞蹈健身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各民族的生活,为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舞蹈素质教育的繁荣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研究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影响的意义

(一)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对云南省文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地处云南中部的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州市,很早就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繁荣的中心区。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古滇国时期“青铜吹笙四人舞俑”、爨氏割剧时期遗留下来的出土于曲靖的小爨《爨宝子碑》和大爨《爨龙碑》、南诏大理国时期修建于通海秀山的田勾町王庙、慈云寺、普光寺等庙宇,以及元明清各时期遗存在昆明等滇中各地的文物,无不印证了古往今来中原乐舞、滇中文化、佛教、道教和儒文化与滇中各民族宗教、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及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选择滇中作为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交融的研究范围,对加强省内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增进云南与外界交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把滇中地区作为研究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影响的地区,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促进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的安定团结

滇中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融为云南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月会为元江白族隆重的传统节日活动,是供奉祭祀“本主”的迎神赛会。“三月会”传统舞蹈形式与大理洱源等地的田家乐相似,其传统舞蹈中也有霸王鞭等大理白族传统舞蹈。同时,又具有与大理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这种交流和融合促使了地区和区域的民族团结,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云南省已迅速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研究滇中及周边邻国跨境杂居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及其改革发展的对策与战略,是坚持 “睦邻、安邻、富邻”等外交方针政策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行动之一。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提升滇中民族舞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地位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现实意义。千百年来,众多滇中民族及其传统舞蹈,与边境杂居民族及其传统舞蹈与境外民族及其舞蹈之间,形成了族缘关系、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这种跨文化关系亦集中地表现在各民族的历史、道德观念、宗教、审美及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因此,传统舞蹈在境内外的族人中具有巨大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具有多重跨文化的属性与意义。

(三) 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影响

多年来,云南舞蹈艺术教育普遍呈现“重技能、轻文化”现象。将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及其成果与舞蹈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达到“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认同”,达到“民族认同”,从而培养一批热爱并从事云南民族传统舞蹈研究的人才。

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资源丰富,许多舞蹈在不同的民族中流传。峨山彝族喜爱的“大娱乐”,又称“跳乐”,是农闲、节庆及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的自娱性集体歌舞。据说此舞共有七十二调,曲目主要分为“拢总调”和“杂弦”。这与其相邻的新平的烟盒舞有七十二大调、石屏的烟盒舞分“正弦”和“杂弦”、在数量和分类及名称上有相似之处。有的跳乐中将传统套路与流行于舞厅的社交舞蹈相合,有的跳乐曲调选用了普洱彝族、楚雄彝族的打歌曲调,有的地方跳乐时还加入了烟盒等道具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舞蹈及其文化对于充实舞蹈专业教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精品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动作语汇、生动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紧滇中杂居民族舞蹈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地方舞蹈文化教材的过程,同时还是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将研究与教育相结合,能在学生中宣传和推广滇中传统民族舞蹈文化,能培养学生从单一的技能训练模式转向技能、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位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养成通过舞蹈现象深入思考隐藏在其中的社会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三、结语

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应以昆明、玉溪为中心辐射四周,加紧对滇点突出的杂居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的传统舞蹈的状态、文化特点、历史价值、现实意义等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考察、综合研究和科学论证。对部分具有典型性的滇中杂居传统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真实客观轨迹、本质规律予以理论阐释和揭示。对滇中杂居民族舞蹈文化交融与社会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跨学科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掌握滇中杂居区民族舞蹈的个性特点和文化交融情况,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把握相关文化知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滇中民族舞蹈文化传统和尽快推进云南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诸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文化交融论文篇3

关键词:海峡西岸;金融市场;产权交易;闽台金融合作。

一、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环境

(一)产权交易市场是新兴金融市场

1.日趋完善的法规体系推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向纵深发展。一是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于2003年联合并于2004年2月起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总体要求“应进必进,能进则进,规范进入,操作透明”,由此确定了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依据,开辟了资本市场新领域。二是国务院于2004年《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应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以及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九条政策纲要。三是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提出“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确定产权交易机构是国有资产转让的法定市场交易中介。四是财政部于2009年《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各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以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交易为主要方式;非上市金融企业产权转让完成后,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当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国有产权登记手续。五是国务院于2008年12月出台的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政策措施(通称“国九条”),以及同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都提出了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9年2月出台《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股权权能,提高股权的流动性。

2.产权交易市场的内在功能必然要求其承担历史重任。产权市场交易的核心商品是企业的股权和财产权,通称为产权交易。产权交易市场具有五项主要功能:一是作为资本运作载体和资金交易信息的集聚地。所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股东)都可以通过该市场公开投资,并购或转让股权、资产,支付结算交易价款。转让方和受让方也可从该市场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企业股权和财产权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的均衡价格,不仅能够真实反映产权价值,而且具有连续性和权威性。三是充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本运作及风险控制的平台。四是成为内外资融合的接口和资本退出的通道。外商可以通过该市场参股或并购现有的各类中资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该市场转让股权或资产。五是衔接项目资源与后期融资两个相关环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该市场达到与银行机构的连接,实现以股权换资金、贷款买股权、财产变现金,以及不动产转换为流动资产。

(二)产权交易市场是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

1.产权交易市场是发展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突破口。一是产权交易市场潜力无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共1400多家;经工商管理局登记的实有企业971.46万户(含分支机构),其中内资企业实有927.96万户,外资企业43.49万户。全国内资企业中实有国有企业56.88万户(其中企业法人23.69万户);台商投资企业7万多家;截至2007年末,中央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总额1.2万亿元。福建省政府投资控股的兴业银行以及福州、泉州和厦门市商业银行等,拥有巨额金融资产交易需求。除此之外,福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比较活跃,产权交易需求巨大。二是股权、财产权交易是新兴产业。目前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在全国统一,交易门槛较低,交易程序简单,尤其适合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增强资产权益的流动性。国内以区域龙头产权交易机构为首,覆盖国内几大经济区域的产权交易联合体已呈鼎足之势。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以天津为中心,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发展迅猛。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以上海为中心,成为我国权益性和基础性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长江流域共同市场公开挂牌、成交过户的产权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市,交易对象涉及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及自然人。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统计,上海产权市场2008年成交金额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元,已成为全国各类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平台。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私幕股权投资市场,2008年北京地区的创业和股权投资案例占全国总数的24.42%,投资金额占全国总数的24.9%,均居全国首位。

2.地方政府推动我国产权市场横向发展。一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交易市场是新兴金融市场,各省市政府非常重视该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湖北省明确提出要建设好湖北资本市场的“产权板”,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产权交易市场整合和发展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设成辐射华中地区、最具活力的产权交易市场”,使产权市场成为各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诚信市场。四川成都市出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成都市在金融配套改革方面要“陆续探索产权交易市场、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和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建设,形成部级或区域易场所”。吉林省率先试行股权通过产权交易机构集中登记托管的做法,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向区域化发展,同质产权交易机构实行不同的方式重组、合作经营。如参加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的9省区代表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产权交易机构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构建跨省区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体系。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积极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OTC市场),天津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为全国性中心。

二、建设海峡西岸产权交易统一市场是大势所趋

(一)发展海西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天时地利。一是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省产权市场与台湾资本市场对接创造了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国家支持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利好环境下,福建与广东、浙江、江西四省产权交易机构达成意向,创立有限公司制产权交易平台,共同建设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二是海西地理位置优越,海峡西岸经济区产权交易市场需求旺盛。福建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闽台经贸合作、人员交往的良好势头奠定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福建涉外经济比较发达,外资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且涉足领域越来越广,民营资本活跃,这些活动都需要通过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来完成。三是地处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具有相对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且台湾金融界已对与海西产权交易市场的对接和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第十一届海交会期间与福建省产权交易机构商谈合作事宜。[论文格式]

(二)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亟待深化改革。2007年在原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是福建省统一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载体,是海西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度。2009年3月,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福州分支机构共同签订了“开展商业并购贷款和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100亿元。2009年4月,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挂牌报价系统异地竞价测试成功,由此扩大了每笔交易的市场竞价范围和参与主体,有利于提升产权转让的竞价率和增值幅度,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但海西产权交易市场运行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一是体制不适应。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由福建省内8家产权交易机构联合成立,但实际上8家机构的名称、隶属关系和利益格局均不变。2008年3月,江西省产权交易所加入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也并非是实体参与。二是实力明显不足。据国资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纳入全国产权交易网监控的20家区域性产权交易机构,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是天津市(1亿元),其后依次为北京市(9500万元)、上海市(8600万元)、杭州市(8000万元),其余16家平均2669万元,福建省只有200万元。三是资源分散。我国产权市场的设计初衷是服务于国有资产战略重组,但这也造成了产权交易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目前福建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金融业股权、资产转让分散在各个部门,国有土地交易由省内县市政府部门直接操作,从而形成市场之间的地域、级别和条块分割。

三、深化海西产权交易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福建省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推动海西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一是海西产权交易管理地方法规,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功能,为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股权、特许经营权、预期收益权、知识产权、债权等权益,通过产权市场融资提供服务平台。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创业投资的民间资本。引导各类基金和投资机构进入产权市场,加快培育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向资本转化。二是将本省公共资源(包括地方金融企业产权)都列入市场交易范围,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将未明确规定必须进入交易的实物资产、债权、股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来完成转让。三是明确产权交易机构应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分红派息、增资扩股等业务,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二)增强海西产权交易中心实力,提升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地位。一是应充实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资本金,用于市场交易电子网络建设,改进交易手段和方式;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让各类经济主体认可并支持产权市场及其交易模式;与台商合资或合作建立两岸产权交易平台,加强与台湾市场的联系;扩大与其他省市产权市场的联网运行,逐步融入全国统一开放的产权大市场;引进境外中介机构参与福建产权市场,拓展其国际化空间。二是赋予海西产权联合交易中心特殊的政策,如在财务管理上给予更大的自,在发展初期免予上缴财政利润,允许其将税后地方投资所得转化为再投资。三是维持现有人员的事业编制,提升职能地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员。

(三)创建“海峡产权交易所”,形成以福建为中心的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一是牵头联合广东、浙江和江西三省,在福州共同发起成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创建全国首家跨省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二是明确海峡产权交易所的市场定位是“立足海西,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统一产权市场。三是海峡产权交易所应在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交易品种等方面不断创新、规范运作,可以投资参股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交易实体;实行股份制运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尽快上市,实现做大做强,更好发挥其特有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四是推动海峡产权交易所与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平台无缝对接,创立海峡西岸股权交易品牌。

(四)在台湾设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分支机构,推动两岸金融市场对接。一是延伸产权交易平台,争取在台湾设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分支机构(目前,产权交易机构尚未列入金融机构系列,不需要金融监管当局审批)。明确其职能主要是联络、咨询台湾岛内证券交易机构、投资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为两岸产权投资、财产权转让提供服务。二是以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为突破口,引进台资建立“海西产权投资基金”,通过产权市场投资海西区域,为台商直接投资、并购海西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三是以海峡产权交易所为平台,实现闽港澳台信息、项目、资本、市场及技术等方面的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开辟除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银行间接融资之外的另一大融资渠道。

(五)创立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当前大陆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只能满足小部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和股权流转需求。由此,借鉴台湾非上市企业产权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制度的经验做法,建设依托海峡产权交易所的非上市企业产权柜台交易OTC市场;引进台湾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做市商”,培育辅导非上市企业,为其创造上市条件;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上海、深圳、台湾、香港等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陆洲。融资:产权市场的新名片[N].中国证券报,2009-07-13.

[2]丁洁。私募资本与产权市场合作才能共赢[DB/OL].

[3]国资委加速推动国有产权交易市场统一[DB/OL].

文化交融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39-01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学员辩证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帮助学员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提升爱国情怀与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为学员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质支撑。

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写作演讲与表达交流等基本应用技能,作为“道器兼容”的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丰厚的人文底蕴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材中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独立不迁”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带给学生的是刚正勇往、坚毅执着的情操;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带给学生的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到“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带给学生的是关心民生疾苦、仁爱深广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内容和素材。

三、加强大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应树立大学语文教学契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学语文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深刻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情感健康、情趣高雅以及人格完善的优秀人才。

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以青年人成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加强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员敢于思辨,不仅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异。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培养个性。

其次,教学内容上要重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突出课堂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几个选定的经典文化作品中,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解读,力求带引学生对其篇章所触及的时代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尔不群的气质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语文的教学,去重新以人文情怀认识历史和社会,去继承、传播和积淀中国文学以至于世界文化中那些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从而达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高度融合与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导引与教学:

中华民族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体现着宽广仁和的民族文化心理。回溯历史,无论是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的“天下一家”,还是文学上的“大团圆”,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等这些情趣、情怀、情致都无不体现着“中和”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正是我们和谐社会至今所重视和传扬的。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亦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的重要体现。这种儒家推崇的崇高人格也正对于今天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喻于义”而“坦荡荡”的君子精神,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士子的大格局胸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丈夫热血与洒脱的

气度,“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赤子忠贞情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学子报国天下的心愿,都包涵着一种兴国利邦的抱负、为民请命的精神和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忧患意识,这些对引导青年传承民族品质都是不无裨益的。

再次,大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既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将视角延伸到当代中国、放大到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的双重影响等,体现出历史的流动性,传统的延续性,充分体现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和多元的阐释思路。另外,大学语文课程要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包含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辩证分析,特别有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实现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文化交融论文篇5

1980年代以来,企业、银行名义上已经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但受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影响,银行对国有企业仍无法形成严格的预算约束,国有股东也无法对银行形成硬的预算约束,即所谓“双重预算软约束”(施华强2004)。企业在预算软约束的激励下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银行部门在国家信用担保支持下无节制地提供信贷资金,中央银行的角色则是实施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等政策以维护这种利益格局。具体而言:

一是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低利率弹性。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目标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国有企业追求规模最大化和费用最大化的行为特征(易纲2005)。国有企业在规模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产生过度信贷需求,进一步造成信贷资金的紧张和抬高贷款利率。这种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企业往往只考虑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而较少考虑利率水平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不仅如此,有的企业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仍可以获得所谓“安定团结贷款”,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或司法部门的纵容下,恶意拖欠银行债务,这都使得利率对于信贷需求的约束作用被严重削弱。

二是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中的风险外部化。斯蒂格利茨和魏斯(1981)在不完全信息信贷配给模型中指出的,银行会选择使自身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利率水平发放贷款,而不是追逐最高水平的利率。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水平对银行预期利润的影响完全是单调递增。具体而言,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银行基层经理人逐步掌握了较大的经营自和一定的利润分配权,充分利用国有银行对资金市场的垄断能力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但另一方面,国家为维持向国有企业输送资金的体制,不得不向银行提供隐含的信用担保,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外生化。在可以负盈不负亏的激励机制下,商业银行当然选择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在1992、1993年金融投机热潮中,许多商业银行绕开贷款利率上限规定(如通过银行下属的信托公司放款或账外经营等)投资于高风险项目,表现出风险偏好的经营特性。

三是中央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和流动性支持。这期间,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间接货币调控机制和金融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包括规模管理、利率管制、信贷政策等。国家从支持国有企业投资扩张的战略出发,将利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利率只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而无法起到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特别是在高通胀时期,中央银行为稳定商业银行存款来源而提高存款利率,但在国企部门反对下,无法相应提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贷款利率偏低和存贷利差过窄的局面。不合理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信贷需求,虽然央行对此实施了贷款规模管制,但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以及银行采取倒逼策略的情况下,央行往往要通过追加再贷款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显然,由于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着严重的追求高风险的人问题,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甚至助长了问题的蔓延,金融市场必然长期处于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同时上扬的巨大压力。因此,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现实选择就是规定贷款利率上限,以防止利率过高对经济运行产生伤害。

2.人风险意识提高及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1994-2004)。

1993年的金融过热开始令中央政府认识到,以微观低效益、银行高风险为代价的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政府为此对原有的金融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出台了《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并采取措施整顿金融秩序,撤销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1997年的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同时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其政策取向也由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维护国有企业利益,转变为加快推动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包括实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对银行开展审慎监管、建立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等。在上述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的背景下,企业和银行的行为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加快贷款利率改革变得必要且可行。一方面,企业部门的资金需求特性发生较大变化。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大批国有企业出现效益持续下降,原来很容易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的国有企业面临日趋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这反映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内生的“私人部门储蓄—国有企业"的资金融通模式已逐步被打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安置下岗职工、核销呆坏账等)后,被逐步、彻底推向市场。从1996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大规模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其中包括股改上市、推行“抓大放小”政策、若干城市试点国企破产兼并的优惠政策。实际上,经过几年的整顿和重组,国有经济部门从整体上已经不必依赖于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非国有企业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2001年,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5.6%,而这一比例在1980年是20%。总之,作为社会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企业部门的资金约束硬化,风险意识得到增强,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需要指出的是,以往许多学者过分夸大产权改革的作用,似乎只有实现彻底的私有化,商业银行才会实现理性经营。近些年关于控制权理论的研究指出,完善的外部监管、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刘芍佳等1998;钱颖一2004;傅立文等2005)。从外部监管看,由于意识到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对于整改进程的重要意义,近几年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都对商业银行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商业银行在努力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的过程中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从市场环境看,随着竞争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预见到加入WTO后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中资银行的危机意识日益强烈;从管理水平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逐步完善,全面实现了一级法人治理,管理架构趋于扁平化,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意识增强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曲线已经不是完全与利率水平正相关,而是在考虑了风险因素后,在一定利率水平以上向左方弯曲的曲线。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对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已经能够比较好地适应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不断扩大的政策环境,在产品定价的行为上表现出合理性,能够按照贷款利率补偿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的基本原则决定贷款利率。各地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基本呈现对大型优质客户利率下浮,大企业执行基准利率,中小企业利率上浮的特征(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2004)。这样,2004年彻底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一个展望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再由金融当局决定,这对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和保持利润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从各国经验看,利率放开往往导致利差不足、竞争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大。因此,能否放开贷款利率,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能否自我维持一个合理的利差。在我国情况看,关键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首先是由于商业银行还没建立起对基层经营单位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贷款风险使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低风险项目,贷款利率存在向下的巨大压力。1990年代后期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由风险意识淡薄转变为高度重视防范风险,这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风险意识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监督压力使然,而不是由于对真实利润的关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追逐高利润、高风险转向绝对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具体表现为,许多银行的审批权高度集中于总、分行,信贷投向集中于重点企业、优势产业,贷款风险责任追究过于严格,激励相对不足。信贷人员对贷款风险要承担重大责任,但个人收益不高。

适度规避风险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原则,但过度风险厌恶则与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相违背。贷款风险是基于大数法则的概率来度量的,贷款收益抵补风险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忍耐合理的失败率,形成综合的风险和收益。如果迫于不良贷款压力,不能容许任何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其结果必然是:大批经营良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的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则围绕数量不多的优质客户开展激烈竞争,贷款议价能力基本丧失,这在一些票据融资项目上表现特别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过度追逐低风险项目以至于丧失了合理的利差,也是一种风险。从根本上说,利率机制的这种缺陷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存在激励不相容的问题,或者说,在制度设计上还无法使长期利润水平成为基层的真正经营目标。

其次是金融生态环境还不理想,商业银行必须维持一个合理的利差。周小川(2004)较早将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概括为金融生态,并指出金融生态状况对利率机制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如对金融合同的法律保护不力,《破产法》不完善,造成经济主体对利率信号不敏感;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记录缺乏,造成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严重;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的标准过低,“骗贷”行为屡禁不止等。不难看出,金融生态的概念是我们在前文所述法制环境的一个更广泛的概括,金融生态不佳是金融交易中人风险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损失比例过高,客观上要求保持较大利差。为此,在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或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到合理水平之前,应继续维持贷款利率下限。

总之,贷款利率下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能够维持相对合理的利差,避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际上从1999年以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之差始终保持在3个点以上,这表明了中央银行对低利率风险的一种关注。

参考文献:

[1]丁伯平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2

[2]傅立文,何卫江.市场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生能力[J].金融研究,2005;2

文化交融论文篇6

笔者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况》主讲教师,所教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肯尼亚、索马里、加纳等国家。他们不仅肤色、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养不同,甚至连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有一条相同,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曾经陌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喜爱之情。

一、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启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大都是循着汉字(文字学)一汉语(语言学)一汉文(文化学)由低到高循序开展的。文字和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文字和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只有对文字和语言有所研究,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起步较晚,留学生呈现出一种“复式班”教育特点:有的已能认识和书写不少汉字、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日常会话,有的却依然是不会写、不会读的“零起点”。在这种基础上讲授《中国文化概况》,尽管是全英文授课,面临的难题还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也为了让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真正掌握和喜欢这门课,我坚持把“功夫下到课前,功夫下到课外”:其一。给每一位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留学生的国家、民族、家庭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对留学生所涉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特别是石油)、文化等资料。其二,为每一堂课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有的课件甚至采用音响动漫效果,虽然加大了自己的备课工作量,但这些课件却让留学生们喜闻乐见。其三,向每一位留学生开放教学博客,时常在博客上为留学生释难解疑:通过电子邮件向每一位到课学生发送预习复习资料。其四,坚持做到对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进行系统“充电”。对每一堂课所讲内容的来龙去脉自己首先要搞清楚。

实践证明.不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即便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绵延不绝并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可是如果你面对一些“零起点”的留学生.简单笼统而过多地强调上述内容.也许就会像两条河流迎面相撞溅起不和谐的浪花。

在讲授《汉语的魅力》时可举一些例子,如中国人思考速度比美国人思考速度快,因为汉语音节种类比英语多。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音节种类不会超过20x20=400个: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音节,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音节.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l20o个音节:普通话的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英文的一个单词是若干个音节。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汉语用30秒.英语用了45秒。再如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普通人花一辈子也记不完,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4000个汉字来表示。这是由于汉字能够灵活组词,而英语里的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没有丝毫关联:在英语里,猪肉(pork)与猪(pig)和肉(meat)没有丝毫关系,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之间也没有丝毫联系。美国人不掌握3万个单词就无法将《时代周刊》读下来,大学毕业工作十年的专业人士要懂8万个单词。中国人小学毕业就能读书看报,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汉字搞科研就没问题了。实话。我认为这样讲应该能启发起留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可是没想到一些留学生把头摇的像拨浪鼓:no,no!madam.chineseistood蕊cult!(不,不!老师,汉语太难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尽管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同的文化间存在极大的差异.除文明差异、观念差异、习俗差异、礼仪差异外.还有留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等,直接影响着师生交流和教学质量。尽管古代圣人强调“有教无类”。但仍需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宽容的姿态。在后来的《中国文字》课中,我尽量少用那种简单对比的教学方式,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起,历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刻画符号,进而讲到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金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汉唐以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并简单介绍了东汉许慎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和汉字“造字六法(六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虽然课程内容并不轻松,却引起了众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尽量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鲜活有用的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应该是《中国文化概况》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华彩乐章。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概况》并无一套能够全面、精要地介绍灿烂中国文化的合适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种带有全新时代气息的教材,所以我只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些最新汉语版的《文化中国》、《中国概况》的基础上,重新分专题撰写《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教材。

心仪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当然希望尽量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在制作《中国文化概况》课件时,尽量以满足留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按学科分门别类制作各种大小专题课件。主要有中国历史、民族、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诗歌、小说、散文、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文字语言、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教育、体育、中医药、建筑、民俗、姓氏、婚姻家庭、风味饮食、风景名胜等。在制作这些课件时.注意突出历史性、动态性和直观性.既交代起源又兼述发展。既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故而深受各国留学生的欢迎。

2008年9月,新一批留学生入学,我在撰写《中国文化概况》导论部分时,就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文化》为题目,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起点的不同,分别辅之以nbc版和央视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录像和解说词,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声情并茂、美轮美奂地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

要撰写一个全新视角的《中国文化概况》专题课件,就必须突出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特点。比如讲解“和谐社会”时,我就采用了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容的解释:“和谐”二字的“和”是由“禾”和“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不行,也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社会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向小康迈进,不能再饿死人,这就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就是大家要说话.要让大家说话,大家要敢于说真话,而且要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和谐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和民主,要想达到“小康和谐社会”,就是依靠民主和科学,舍此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精彩的解释再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对于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理念“仁者爱人”。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去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

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见大到大干世界小到一个团体,无不充满了碰撞、矛盾和冲突。进入21世纪的人类,随着纽约华尔街世贸“双子星座”的灰飞烟灭。小布什和他的幕僚们掀起了“新十字军东征”。迄今有人把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看做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尽管起因实际是为了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石油。随着奥巴马上台.倡导“和谐世界”的中国四周也出现了点点烽烟。

中国石油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三大宗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却一应俱全,文明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来自“世界屋脊之国”尼泊尔的留学生全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来自中亚友好邻国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大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自非洲的加纳和肯尼亚的留学生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乍一看所有的留学生似乎很平静地在一起学习生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留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面对来自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留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这种“三热爱”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要了解和“进入”他们的文化。通过阅读《圣经》、《古兰经》、《真境花园》和一些佛教经典.当我给留学生讲到“中国宗教文化”专题时就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并对代表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仰都表示了足够的尊重。时间长了。留学生们开始和我无话不谈.有的甚至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教派。婉言谢绝后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一个不同文明类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一样伟大的人物,他就是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但孔子创立的不是教派而是文化,只是浩瀚博大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流派。于是我陆续给他们翻译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 far.is山atnotafteralldelightfu1.(有朋白远方来,不亦乐乎)

acquire new kowledge while thinkingovertheold.(温故而知新)

hewho learnsbutdoesnotthink islost;hewho thinksbutdoesnotlearn stillremainspuzzle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 hei1three of usare walking together,i am suretohaveateacher.(三人行必有我师)

every day irepeatedly examinemyselfonthreepoin~.(吾日三省吾身)

never do to ohterswhatyou would notliketodotoyousr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armonyisthemostvaluable.(和为贵)

harmoniousyetdiferent.(和而不同)

thebenevolentlovemel1.(仁者爱人)

我告诉留学生,《论语》的名言中不仅有治学的格言,也有人生处世的格言,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当今世界的一剂济世良药;我告诉留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却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我告诉留学生,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我们今天要秉承大教育家孔子在2500年前就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在求学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成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栋梁之才。

我告诉留学生,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上出现了一个演进的“和”字。那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依然不够太平。因为世界上有的人总想掠夺和称霸——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思维势必加剧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将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毁灭。和——和谐——和谐世界,仁——仁爱——仁者爱人,沿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所指明的道路。世界就会走向光明……

文化交融论文篇7

笔者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况》主讲教师,所教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肯尼亚、索马里、加纳等国家。他们不仅肤色、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养不同,甚至连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有一条相同,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曾经陌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喜爱之情。

一、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启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大都是循着汉字(文字学)一汉语(语言学)一汉文(文化学)由低到高循序开展的。文字和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文字和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只有对文字和语言有所研究,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起步较晚,留学生呈现出一种“复式班”教育特点:有的已能认识和书写不少汉字、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日常会话,有的却依然是不会写、不会读的“零起点”。在这种基础上讲授《中国文化概况》,尽管是全英文授课,面临的难题还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也为了让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真正掌握和喜欢这门课,我坚持把“功夫下到课前,功夫下到课外”:其一。给每一位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留学生的国家、民族、家庭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对留学生所涉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特别是石油)、文化等资料。其二,为每一堂课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有的课件甚至采用音响动漫效果,虽然加大了自己的备课工作量,但这些课件却让留学生们喜闻乐见。其三,向每一位留学生开放教学博客,时常在博客上为留学生释难解疑:通过电子邮件向每一位到课学生发送预习复习资料。其四,坚持做到对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进行系统“充电”。对每一堂课所讲内容的来龙去脉自己首先要搞清楚。

实践证明.不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即便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绵延不绝并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可是如果你面对一些“零起点”的留学生.简单笼统而过多地强调上述内容.也许就会像两条河流迎面相撞溅起不和谐的浪花。

在讲授《汉语的魅力》时可举一些例子,如中国人思考速度比美国人思考速度快,因为汉语音节种类比英语多。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音节种类不会超过20x20=400个: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音节,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音节.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l20o个音节:普通话的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英文的一个单词是若干个音节。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汉语用30秒.英语用了45秒。再如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普通人花一辈子也记不完,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4000个汉字来表示。这是由于汉字能够灵活组词,而英语里的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没有丝毫关联:在英语里,猪肉(pork)与猪(pig)和肉(meat)没有丝毫关系,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之间也没有丝毫联系。美国人不掌握3万个单词就无法将《时代周刊》读下来,大学毕业工作十年的专业人士要懂8万个单词。中国人小学毕业就能读书看报,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汉字搞科研就没问题了。实话。我认为这样讲应该能启发起留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可是没想到一些留学生把头摇的像拨浪鼓:No,no!Madam.Chineseistood蕊cult!(不,不!老师,汉语太难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尽管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同的文化间存在极大的差异.除文明差异、观念差异、习俗差异、礼仪差异外.还有留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等,直接影响着师生交流和教学质量。尽管古代圣人强调“有教无类”。但仍需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宽容的姿态。在后来的《中国文字》课中,我尽量少用那种简单对比的教学方式,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起,历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刻画符号,进而讲到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金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汉唐以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并简单介绍了东汉许慎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和汉字“造字六法(六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虽然课程内容并不轻松,却引起了众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尽量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鲜活有用的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应该是《中国文化概况》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华彩乐章。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概况》并无一套能够全面、精要地介绍灿烂中国文化的合适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种带有全新时代气息的教材,所以我只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些最新汉语版的《文化中国》、《中国概况》的基础上,重新分专题撰写《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教材。

心仪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当然希望尽量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在制作《中国文化概况》课件时,尽量以满足留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按学科分门别类制作各种大小专题课件。主要有中国历史、民族、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诗歌、小说、散文、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文字语言、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教育、体育、中医药、建筑、民俗、姓氏、婚姻家庭、风味饮食、风景名胜等。在制作这些课件时.注意突出历史性、动态性和直观性.既交代起源又兼述发展。既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故而深受各国留学生的欢迎。

2008年9月,新一批留学生入学,我在撰写《中国文化概况》导论部分时,就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文化》为题目,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起点的不同,分别辅之以NBC版和央视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录像和解说词,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声情并茂、美轮美奂地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

要撰写一个全新视角的《中国文化概况》专题课件,就必须突出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特点。比如讲解“和谐社会”时,我就采用了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容的解释:“和谐”二字的“和”是由“禾”和“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不行,也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社会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向小康迈进,不能再饿死人,这就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就是大家要说话.要让大家说话,大家要敢于说真话,而且要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和谐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和民主,要想达到“小康和谐社会”,就是依靠民主和科学,舍此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精彩的解释再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对于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理念“仁者爱人”。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去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

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见大到大干世界小到一个团体,无不充满了碰撞、矛盾和冲突。进入21世纪的人类,随着纽约华尔街世贸“双子星座”的灰飞烟灭。小布什和他的幕僚们掀起了“新十字军东征”。迄今有人把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看做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尽管起因实际是为了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石油。随着奥巴马上台.倡导“和谐世界”的中国四周也出现了点点烽烟。

中国石油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三大宗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却一应俱全,文明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来自“世界屋脊之国”尼泊尔的留学生全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来自中亚友好邻国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大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自非洲的加纳和肯尼亚的留学生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乍一看所有的留学生似乎很平静地在一起学习生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留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面对来自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留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这种“三热爱”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要了解和“进入”他们的文化。通过阅读《圣经》、《古兰经》、《真境花园》和一些佛教经典.当我给留学生讲到“中国宗教文化”专题时就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并对代表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仰都表示了足够的尊重。时间长了。留学生们开始和我无话不谈.有的甚至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教派。婉言谢绝后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一个不同文明类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一样伟大的人物,他就是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但孔子创立的不是教派而是文化,只是浩瀚博大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流派。于是我陆续给他们翻译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 far.is山atnotafteralldelightfu1.(有朋白远方来,不亦乐乎)

Acquire new kowledge while thinkingovertheold.(温故而知新)

Hewho learnsbutdoesnotthink islost;hewho thinksbutdoesnotlearn stillremainspuzzle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 hei1three of USare walking together,I am suretOhaveateacher.(三人行必有我师)

Every day Irepeatedly examinemyselfonthreepoin~.(吾日三省吾身)

Never do tO ohterswhatyou would notliketOdotOyousr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armonyisthemostvaluable.(和为贵)

Harmoniousyetdiferent.(和而不同)

Thebenevolentlovemel1.(仁者爱人)

我告诉留学生,《论语》的名言中不仅有治学的格言,也有人生处世的格言,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当今世界的一剂济世良药;我告诉留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却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我告诉留学生,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我们今天要秉承大教育家孔子在2500年前就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在求学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成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栋梁之才。

我告诉留学生,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上出现了一个演进的“和”字。那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依然不够太平。因为世界上有的人总想掠夺和称霸——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思维势必加剧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将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毁灭。和——和谐——和谐世界,仁——仁爱——仁者爱人,沿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所指明的道路。世界就会走向光明……

文化交融论文篇8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一、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四、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五、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文化交融论文篇9

[5]张起钧.烹调原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20.

[6]郭剑波,陈红丽.青田华侨华人与中欧文化交流[J].八桂侨刊,2009,(4):50-51.

[7]方晓.西班牙华人移民的研究初探——以巴斯克地区为例[A]王晓萍.欧洲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关系:社会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参与[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61-162.

文化交融论文篇10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正式启动应自利玛窦入京开始。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话很好地指明了这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说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发生在1600年前后的一件极为有趣的事,因为这实际上是两个完全独立发展的伟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入与输出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文化互动转型论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途径往往是双向的,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流的双方相互影响,在许多场合下很难分出谁是纯粹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就是文化互动转型理论的要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分在文化融合阶段是相对的,两种文化的关系及其自身价值要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方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双向性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二、文化冲突和对抗是一种必然,但不能用来证明异质文化不可能融合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引发文化冲突和对抗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化互动转型论对文化冲突持具体分析的态度,而不是加以笼统的肯定和否定。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但是,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只能用来证明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播手段的不恰当,不能用来证明中西文化的不可融合,否则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拓展都将成为可疑。文化互动转型论承认异质文化融合是可能的,这不仅是世界各大文化体系成型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互动转型论不仅要考察文化类型及其根本差异,更要注重文化融合后输出方与接受方各种文化要素的组合、调适、乃至达到和谐,从而比旧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三、文化适应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文化互动转型论要思考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武力征服被公认为无效的这个时代,文化适应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应该视为世界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外来文化在与本有文化深入接触以后必然发生外来文化本土化、本色化一类的变化。本土化是文化互动转型论的逻辑推演和组成部分。本土化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缺点在于有可能曲解了原有文化,甚至将一些它原本不具有的含义强加于它,影响了人们对于原有文化作出客观正确的理解,而它的优点在于丰富了原由文化的内涵,有可能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文化。因为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融合本来就包含着一个对原本重新解释的问题,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和接受方都要为这种解读作出努力。在这里取决定作用的不是外来文化或本有文化自身的性质,而是文化接受方的自主选择。有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和接受方的正确选择,文化的转型和更新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方豪先生早已指出:“利玛窦为明朝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为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为巨观。西洋近代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期传入;而欧洲人则开始移译中国经籍,研究中国儒学入一般文化之体系与演进,以及政治、生活、文学、教会各方面受中国之影响,亦无不出现于此时。”耶稣会来华传教这场跨文化传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从文化互动的基本立场出发,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能完全等值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确实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西文化虽然仍有巨大差异,但共性和趋同的一面在不断增强。由此看出,倡导中西文化融合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大趋势的。

五、明清之际基督教神哲学的中国化

神学与哲学关系密不可分。在文化系统中,神学与哲学同处于精神与文化的核心层面。跨文化的文化传播有无神学与哲学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判定文化传播深入程度的标志之一。任何外来思想均有其自身的渊源与性质。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利马窦传入的神学思想,属于中世纪欧洲正统经院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这一判断是正确的。然而,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播的神哲学思想追根溯源以确定其本身性质是一回事,考察其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思想起了什么作用是另一回事。两种异质文化传统,尤其是宗教与哲学思想之间的沟通、了解,不论其媒体的主观意图如何,必然会在超出媒体的更大范围内发生作用。传播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会针对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对其宗教哲学思想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修饰,而接受方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引起建设性的传播、解释和运用。正是这种双向的诠释和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机。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明清之际发生的中西神学与哲学的思想交锋,我们发现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互动的性质。当时有机会接触西方神哲学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赞同还是抗击实际上都表明他们基本上弄懂了天主教的灵魂学说,而他们对待中西文化关系的态度则决定了他们对西方神学思想的取舍。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促进中国文化自身的更新与转型,创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强调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呈现的种种中西文化并存与融合恰恰表明,这条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参考文献:

[1]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1999

文化交融论文篇11

作者:刘一鸣 单位:内蒙古大学

“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在假定中,证券价格和市场形成都要建立在投资人或者经纪人理性的基础上,但是实际上,有效市场在实践和理论上有太大的差异,许多投资者的金融行为依据的不是理性的信息,而是靠自己感性的感知,或者说“噪音”来决定是否购买。”有效市场假说”的实现有赖于有风险的套利机制,所以它的局限性在假设上更明显地体现出来。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金融行为都必须在社会领域中才能具体实现,并且还会受到社会的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④因此,经典金融理论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行为金融学“认为,经典金融学的弊端在于:“只关注经济行为和经济市场对于金融行为和效果的影响,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金融行为的影响。”⑤理查德•泰勒(RichardH.Thaler)认为,行为金融学和社会制度的结合是金融行为在社会学视角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经典金融理论的反思将为金融行为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新领域。

在社会学范畴下研究金融行为,是金融研究向社会现实和金融现实进一步结合的标志。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金融体系完善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使金融市场的交易模式和政策模式发生变化;同时,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各国的金融市场卷入全球经济和政治范畴。人们对金融影响的感知超过了市场本身,金融行为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金融新闻的社会学研究有了更加宽阔的空间和研究意义。嵌入性和脱嵌性理论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为的研究由古典经济学领域发展到有效市场假说,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是高度抽象的状态下研究的。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参与者也不同于经济人,所以前两种模式不可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新经济社会学对“嵌入性”和“脱嵌性”提出质疑。“嵌入性”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整个社会中产生的。波兰尼的观点是: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社会关系被嵌入到经济关系中。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萨提那认为存在着至少两种市场:一种是经济社会学传统下嵌入社会关系中的市场,另一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脱嵌性市场。网络的发展使全球性电子交易得以实现,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被计算机网络代替。然而,S.塞桑在电子交易金融行为研究中发现,信息化和电子时代的金融行为依然嵌入社会关系中,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信息必须依赖于资源和情境,信息技术依然要依靠物质资源。在目前看来,金融市场受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影响,所以在制度上,金融行为存在一定的嵌入。“嵌入性”实际上是说明,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可以发现,经济领域的实质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两者不是嵌入和被嵌入的关系,而是内在的一致性。金融领域的研究应该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如此看来,研究金融行为在金融领域还是扩大到整个社会领域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网络和文化系统马克•米兹鲁奇和杰拉德•戴维斯借助于社会网络和新制度理论,对美国的商业银行扩张进行研究。从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银行由以区域和地方业务为主的较小规模,发展为共有150家银行、拥有国外分行的国际性产业。他们认为银行走向全球化是一种由组织及其决策者所推动的组织现象。金融行为可以视作是一个合理的行动方式,作为一个金融决策,在企业间以网络的形式扩散开,借助社会关系网络收到行为反馈,使其他银行模仿或者被引导,从而形成广大的影响。另一种对金融行为的研究就是把市场理解为“文化系统”。⑦米歇尔•阿伯蕾菲亚通过对证券股票和期货市场人类行为的研究,揭示了金融行为是社会性在社会关系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金融市场的交易过程不是简单的交易,交易过程包含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交易结果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把金融市场视作是一种文化系统,这就意味着交易不单单是重复,而且体现了相互理解并促使人们进行不同的选择。交易中产生的理解随着时间会被制度化,这种制度成为金融市场中金融行为的参与依据。金融市场文化随着金融行为而变化,并在交易中不断产生、发展和变化。

文化交融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25-03

随着我国出入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学生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就业中都难免会和英语国家人士打交道,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成为旅游院校英语教学当前最主要和迫切的目标之一。语言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因素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什么样的文化?二是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融入原则?三是英语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融入方法?本文希望借此能够探索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与文化因素相融合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期望促进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一、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重要性。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因素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及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兴起和发展,外语教学专家进一步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严重。正如沃尔夫森(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刚刚步入涉外旅游业的英文导游Tina遇到的交际失误为例:Tina所接待的客人来自加拿大,当她满面笑容地对Tina谈起她女儿的英文名与Tina一样时,Tina忍不住用比较夸张的神情回答:“Oh,my God,Really?What a coinci-dence!”当时那位客人脸上的表情立刻由晴转阴,虽然语气比较委婉,但是神情非常严肃且十分不悦地对Tina说:“Would you please don’t say that word again?Because it hurt my enid,”事后,Tina才意识到客人不满意并不是因为她的语言能力不够好,而是因为她使用的“Oh,my God”这一随意的口语表达方法伤害了这位虔诚的宗教信徒。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以及“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对于文化的定义和具体范围,研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张占一、吴国华等学者从二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文化的功能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种区分强调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交际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排除影响顺利进行英语交际的文化障碍。从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本文所指的文化因素为交际文化。这种文化不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中的系统,而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这种文化包含广泛的内容,如小至具体的衣食住行、家庭起居、婚丧生礼、节日喜庆、禁忌讳语、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信息传媒;大至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交际失误。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把交际文化融于语言教学中,利用文化因素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二、文化因素融入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原则

由于受到英语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制约,大部分旅游院校不可能单独开设跨文化英语交际课程,这决定了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能采用融入原则。教师应该根据旅游院校英语教学目标、课型特点、学生水平和课堂教学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融入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虽然在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但其核心任务仍然是进行英语语言教学。因此,课堂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应该限定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度中,文化因素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而代之。文化内容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相应地传授,真正地融入到语言知识教学中,也就是说,语言知识讲到哪里,再把相关的文化内容讲到那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学生真正把握语言的精髓,有利于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该语言。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围绕具体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计文化因素的融入教学,通过挖掘语言本身蕴涵的文化点滴,将浅显易懂的东西作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过分追求文化教学的知识性和系统性。比如在涉及酒店英语送餐服务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之外,还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小费文化,或者布置学生上网搜索关于小费的实例和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和分享。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操练这些语言知识的积极性,无形中传递了促进交际畅通的英语文化,避免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

(二)对比性原则。对比是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文化因素教学也不例外。英汉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形成跨文化英语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方英语国家文化差异进行的对照和比较,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跨文化英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对比中英两种文化在介绍、称呼、打招呼、邀请、恭维、手势语等方面的差异及常用表达方法。教师应该注重由浅入深地引入,让学习者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和对照中发现、体会英语国家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使用英语恰当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况。

(三)实践性原则。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融入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全盘讲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不提供学生进行英语情景交际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将不知道如何排除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出现文化知识与语言应用相脱节,最终影响到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交际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使他们在交际中“知其然”,并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交际任务,如购物、住宿、点菜、打电话、讨论、看病等场景,让学生通过在模拟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

三、文化因素融入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在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我们融入的文化因素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零散的文化点滴,但教师应该对每一刻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安排,有条理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

(一)在课堂讲授语言知识点时解释性地融入。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英汉文化差异的知识。在课文阅读或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课本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解说,尤其是一些对英语理解和交流引起误解的文化词语和表达方法进行阐述,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这种方法非常灵活和简便,适合于各种语言材料在各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l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the Washwoman为例,课文里有一个句子the old washwoman crossed herself,不少学生理解为“那个洗衣服双手交叉抱住自己”。教师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从文章多处地方得知那个洗衣服是个基督教徒,因此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双手划十字”,并顺便引出“Oh,my God”这一口语表达用法。在英美电影中“Oh,my God”这一口语表达方法经常出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示惊叹,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一用法会冒犯到基督教徒。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语言的文化因素,即基督教徒认为随意说出来的“Oh,my God”、“Oh,my Jesus”等会亵渎到神灵,如果不知道对方是否是基督教徒的情况下慎用。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Oh,my boy”或“Oh,my good-ness”等表达方法来替代“Oh,my God”。学生在听教师讲解这一文化差异时,往往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英语里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很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融入。结合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信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既了解英语的语言文化现象,又加深对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很多来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的英语本族语者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结,因此,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既提供学生更多英语交际话题,又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产生。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愿望,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还是以the Washwoman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一些在称谓、宗教、价值观和老年人问题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并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学习。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参与讨论或提供学生帮助。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列出一份讨论提纲,派代表上台总结,接受其他同学的相关提问。在这些任务环节,教学始终以文化信息点讨论为主线,以语言形式和交际能力为中心,实现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对课上讨论过的语言形式结合具体的文化知识进行总结,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文化信息。

语言学家Little Wood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越模糊。”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使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差异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设置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尽量用情境中人物的身份进行恰当的角色扮演,使用正确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例如,在讨论the Washwoman这一课的中西文化差异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置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为作者一家如何招呼洗衣妇进家,要求学生根据英语的称谓及礼仪习惯进行角色扮演。第二个场景为洗衣妇送回laundry,要求学生在情景表演中体现英语国家老年人的心理价值观及宗教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之中,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语言,促进他们自觉地汲取英语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意识,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