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2:55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1

一、正视文化现象

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七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主旋律,始终坚持“三贴近”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使地域文化呈现出以下现象。

历史的辉煌、近现代的繁荣发展,1激进文化得到维护。地域的南北交融和明清移民的大量迁入。都成为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必定。从大的方面说,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是中国激进文化的主流,这些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传达久远,影响之深。从细微、贴近生活看,民间文化种类繁多,激进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农历激进节日等,形成了南北兼容,东西荟萃。汉调二簧、陕南曲子、渔鼓、皮影戏、民歌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迄今保管较为完整且馆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宫殿式古建文庙,各地尚存的徽派建筑古民居,黄州官;激进建筑灵崖寺、孟达墓、文星塔、洞儿碥道观等一批历史遗迹得到维护,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实物考证。人以“太极城”为切入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和开发利用,打造动感乡村,送戏下乡,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双高普九”举办各类论坛等等,既维护激进文化,传承特色文化,又发展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以丰富的文化、丰满的热情发明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新气象。

随着各级组织对文化的重视与支持,2现代文化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新文化的传达运用,对文化的需求都在不时扩张,随之派生出的多元化文化如雨后春笋,不时呈发展壮大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文化队伍不时发展壮大。现在除了专业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员外,各类协(学)会门类齐全,会员普及城乡,成为文化事业发展一支活跃的力量。文化阵地有效巩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城乡文化,公共文化,民营文化,都有自己的阵地,且能在其阵地上学习文化,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让文化深入千家万户,深入各行各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普及,成绩了文化载体多元化的形成,为文化传播、交流、创新提供平台。文化效果厚重丰盈。成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以及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果,都是以文化为魂,让肌体鲜活灵动起来。单从文学艺术界发展来看,这些年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打基础,阵地建设搭平台,质量建设出成果为目的不管是质量水平,或是主题思想都呈现发展提高的趋势。书法、美术、音乐、奇石、摄影、礼仪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以不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应运而生,这些都说明了文化之魂留驻人心,文化已潜移默化到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已经由单一的农业大县发展到工业强县。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肯定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格局。文化已经形成激进文化奠基,现代文化领跑,产业文化兴起的格局。也就是说,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统一的儒家文化思想及平和中正,思无邪的儒家文化精髓在农耕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激进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进入21世纪,文化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达手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市场化、大众化、传媒化产生,文化变主动应变成主动求变,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必定,因而在激进文化,市场文化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网络文化都能围绕生产生活,人们精神需求等迅速兴起并成发展趋势。

都是系统工程,4文化资本正在发力。文化建设和其他建设一样。都有资本的积累过程。文化随同着漫长历史演变,资本积累厚重富有。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原始积累在发力,激进文化在发力,现代文化在发力。两千多年建县的悠久历史;秦头楚尾古老的地域历史;明清移民南北文化交融历史;汉江母亲黄金水运繁华的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厚重的历史,都成为的骄傲,成为宣传推介的名片,成为繁荣文化的根。节日文化,礼俗文化,民俗文化,用现代人的方法传达激进文化,使激进与现代兼容,雅俗共赏。文学始终担当起文化的重头,文艺创作后浪推前浪,近几年出版、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或传承激进文化,或讴歌历史、或弘扬当代改革,都能立足,宣传,赞美家乡。数量质量,内容思想,艺术水平,发表层次,对外影响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民间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行业文化,兰草花儿开》大型扮演,举办各类文化节,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把现代文化溶入群众生活,溶入以中心工作为核心的各个领域,融入和谐自然的发展大环境中。文化资本的发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统一思想走出误区

不可忽视少数人对文化发展发生的误区。提倡百花齐放,正视文化发展的积极因数。万马齐喑,调动群众发展文化的积极性,维护每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在文化建设中做出成绩的老前辈,老同志,但不推崇个人敬重和个人英雄主义;培养和鼓励更多新人创新地域文化,用先进文化、科学文化的魂”支撑经济发展的体”构建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文化。因此,务必清醒认识以下几点:

保守的即是民族的大众的不是靠一个人,第一。一个单位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大家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充溢激情的人,传承激进文化,创新地域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做出了可喜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靠一群人的努力。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肯定英雄人物在群众中的作用,又得供认人民群众铜墙铁壁的力量。只有凝聚力量,才会有发展繁荣的基础。

研究文化,第二。打造太极城文化品牌,应该是把激进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多领域、全方位的文化融合,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和谐发展。县城独特的地貌是打造太极城旅游文化名片的符号,招牌,但不是说一个符号就给文化单一定位。少数群众,简单的把“太极城文化”理解为周易预测,算命文化”这种理解的狭隘性不符合先进文化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相悖,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不能一叶障目。

发展和创新文化,第三。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主旋律,紧跟县委宣传部的导向。从目前文化发展现象看,新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以文联为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的文学艺术界社团组织不时发展壮大;以文化旅游广电局为抓手的群众文化活跃城乡;以单位、企业为抓手的行业文化蓬勃发展;产业文化的兴起,涵盖面广,大有铺天盖地之发展趋势。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定,但是不能偏离先进文化、科学文化的方向。产业文化,弘扬民间文化的时候能把那些低俗新鲜的东西区别对待,坚决不可突破道德底线。

既然是文化,第四。就得讲究文化品位,文化含量。什么可以作假,唯文化不能作假。如果把文化做的没文化,那实在不可思议。发展文化应该是全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和抓重点、抓特色、抓精品相统一。既要重视整体素质的提升,又要着力培养典型带动;既要发展大众化的文化,又要建设富有地域特色品牌;既要普及通俗文化,又要鼓励宣传的精品创作。希望当今人能留下精美的作品,流芳传世,同时希望文化人不要浪费财力精力,虚张声势,制造垃圾。鼓励多出作品,但并不鼓励滥竽充数。

三、文化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发展文化。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三镇一体’大县城为核心、万人重点集镇为骨架、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城镇体系建设”战略,1聚文化之魂。解决文化定位问题,将文化溶入建设,让建设富有文化。把和谐文化的魂,融入到县城总体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融入到观极路、宋家岭观景台总体工程和重点项目中;融入到康华园、党家坝等小区建设;融入到大道、阳鱼岛开发等项目实施中;融入到生态建设、万人集镇建设、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中。但凡一切建设,必需融入文化,必需体现特色文化。解决了文化定位问题后,就要解决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族文化修养,融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心灵里,让每一个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发明文化,享受文化,使自己的骨子里充溢“荣辱文化”廉洁文化”亲民文化”施恩文化”解决了人的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文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问题,把“思无邪”文化精髓,融入到文化建设的氛围中,融入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心中。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2

二、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文化交流的途径

从当前情况看,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的校际交流,主要有四种形式: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和授课;派出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去学习和研究;聘请俄罗斯教师开设俄罗斯文化课程;招收俄罗斯学生到黑河学院学习和研究。

1.派出教师去俄罗斯进修和授课。黑河学院派出自己优秀的教师去俄罗斯学校任教,一方面全方位接触俄罗斯文化,寻找适合黑河学院发展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先进的一面,带回来加快黑河学院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用汉语向中国学生讲授俄罗斯的优势课程,使学生能学到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文化。

2.派学生到俄罗斯系统地学习、研修一门或几门的课程。所派学生要有较好的基础,对俄罗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能身临其境,在其文化氛围中学习,其进步是惊人的。黑河学院派往阿慕尔国立师范大学学习的同学,原先连俄语都听不懂,但几个月后,他们不仅能听懂课程,而且能与俄罗斯同学进行交流。

3.为了使更多学生能学到东西方的优秀文化,在黑河学院开设俄罗斯文化课程,聘请优秀的俄罗斯教师到黑河学院任教,他们对俄罗斯文化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尽量将该课程的精华原汁原味地讲授出来。

4.招收俄罗斯学生到黑河学院学习和研究。推广中华民族优文化,把教育当作一个重要的出口产业向俄罗斯推销,招收外国留学生不仅眼下使高校和社会受益,而且从长远的方面来看能够长期促进黑河与俄罗斯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文化交流建议与展望

1.加强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高等教育理念的交流。在深化高校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国内一些校长强调,要加强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高等教育理念的交流。

2.加强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教育评价制度方面的交流。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在高等教育的一些制度上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如对大学的评价问题。我们现在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普遍采取的衡量标准是数量化的标准,数量化标准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包括现在的大学排名,把大学最宝贵的几个品质都排除了。与会的大学校长认为,在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之前,应先办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

3.加强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之间教师、学生的交流。俄罗斯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要比我校的教师高。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程度,俄罗斯高校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中是可以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学生交流是两岸高校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陆高校和台湾高校的合作,将来还应是在本科生教育上多下功夫。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03-07

推进文化交流是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围绕长治久安抓好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大战略的实施,使新疆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丰富的优秀文化,都将为这一巨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国际合作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也是促进经贸合作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交流在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中必将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乌鲁木齐市已经与格鲁吉亚巴统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双方将在经济贸易、教育、农业、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1]特别是双方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将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创造出更多优越条件。为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专门在乌鲁木齐举行了“连云港服务新疆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推介会”和“乌鲁木齐・连云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桥头堡对话会”,并在2008年签署《缔结姊妹城市协议》,在2010年签署《大陆桥物流联盟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推进口岸共建共用、加强商贸物流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促进旅游发展、扩大科研信息交流等方面进一步达成了合作共识。[2]因此,新疆在文化交流方面更应该主动肩负起重要使命,积极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健康发展,让世界更好、更多和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国新疆,积极与中国新疆开展合作,共谋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之良策。文化是反映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强新”战略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要战略支撑。如何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新疆的文化交流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为新疆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充分发挥桥头堡、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要作用,是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亟待解决好和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化交流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相生相伴的事业

(一)文化交流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文化历来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与媒介,其作用的发挥既无处不在,又无可替代。基于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和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语言、宗教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3]18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发展时期,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必然会愈加频繁。特别是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顺利、充分地进行交往,并逐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即真正实现各民族都“力求摆脱本位中心主义,不要求别人‘从我之美’,至少要承认多元并存,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日趋靠拢……美人之美”[4]172的跨文化交流目标,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所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二)文化交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

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效果。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乃至在更加广泛领域互通有无。当中国这个古老而优秀文明被欧洲“发现”,在伏尔泰看来,正是对基督世界的妄自尊大最有力的对比。他在《哲学词典》的“光荣”条目下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用中国的年代学驳倒了《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旧约》记载的创世年代是公元前3761年,而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承认中国“整个民族的聚居和繁衍有50世纪以上”。[5]451狄德罗赞美儒教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并且认为这样尊重理性的精神,就是我们哲学家狄德罗的精神,同时也就是他的周围排列着的百科全书家的精神。[6]276-277霍尔巴哈以中国为政治和伦理道德结合的典范,“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他主张以德治国,使用了“德治”(ethocratie)一词,写作了《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他在《社会体系》一书中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7]452波维尔(波瓦伏尔)在《哲学家游记》中,更是以中国法律为榜样,以为“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去向的美妙世界。”[8]82可见,尽管这些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们表现出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盲目崇拜,但也不可否认,正是文化交流,使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欧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增进了欧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将会推动文化交流的高潮迭起

中国文化历来就重视交流。从历史上中国文化西传来看,在16世纪末以前,传往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属于工艺――科技文化的层面,诸如古罗马的娇媛贵妇如何穿上了汉帝国的丝绸服装,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通过阿拉伯人传往西方等等。当然,也有古罗马人关于东方“丝国”的种种神奇描述、中世纪旅行家的见闻观感,也有书信往来、早期希腊人关于“亚细亚”的传说、亚里士多德关于东方社会制度的论述等等。从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来看,自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中学西渐出现了三次高潮。与中学西渐的前史相区别,400年来中学西渐的每一次高潮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的或者潜在的社会的或观念的危机相联系,每一次高潮也都给予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9]4-6今天,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历史上的那些身在西方的学者们参照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转述,东西呼应,共同推动起一场蔚为壮观的中学西渐的高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机遇、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驱动下,文化交流一定还会再次空前活跃起来的。

(四)文化交流始终都是一个创造美好与和谐共享的过程

国家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合作与发展,往往是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不同区域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欣赏和借鉴,共同优化发展环境,为促进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但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文化交流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各文化主体之间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有文化自,要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同时,文化交流的实现,还取决于能否克服本民族文化的局限性,自觉地以自由、开放、平等、超越、包容的精神和相互欣赏的姿态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一般只会在各自尊重对方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否则,就是文化入侵。文化交流必须要有起始点和机会平等,顺从和勉强、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都不是文化交流。这也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的区别。因此,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交流,也应该把握好保障文化交流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确保文化交流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不断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正能量。

二、文化交流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交流是“丝绸之路”的一项重要功能

“丝绸之路”是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国家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交流。“丝绸之路”各国的人们无论交易何种商品,都首先要进行文化交流,而且文化交流占据主导地位。古代“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文化、贸易和交通大动脉,这既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其沿途遗留的诸多文化遗址和文物,至今仍然令世界惊叹不已。毫无疑问,“丝绸之路”不但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它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中国既是丝绸的故乡,也是“丝绸之路”的发端。在经由“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中及中国输出的种类和数量都难以考证的商品中,美妙的丝绸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因此,从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 Richthofen)赋予这条陆上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的雅称至今,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一直沿用不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自此,将中原和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丝绸之路”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广义上的“丝绸之路”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最西段达到了法国、荷兰境内,而通过海路已经延伸到了意大利和埃及。“丝绸之路”的开通,除了畅通物流以外,其战略意义是中原地区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积极延伸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空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丝绸之路”遭到了遗弃,中国也随之走向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尾列。历经百年沧桑之后的中国,以敢于战胜一切挑战的信心和勇气,重新走上了强国之路和复兴之路。这又让人们在更深层上发现了“丝绸之路”对中国、中亚乃至世界发展的战略意义。但无论是陆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已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等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原物产,物质文明的输出不仅为西方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显而易见,文化交流无论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还是在今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大环境下,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的推进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等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交流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交流更是势不可挡,它是团体、民族、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基础。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够有效地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够弥补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不足,更能够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因此,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下,显得尤为突出。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更应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文化建设与文化事业、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并举,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文化交流的发展繁荣与经济转型升级及跨越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疆应重视通过开展国际国内间的民族文化交流,引领人们进一步深度体悟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新疆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强。

(三)文化交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在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作用,具有增信释疑、加强合作的作用,具有增强新疆历史文化大区的底蕴、彰显新疆多元一体文化的功能,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产业辐射能力,搭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新疆文化发展活力等重要作用。特别是把新疆建设成为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和中亚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将新疆建设成以工业为主、科工贸联动、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的外向型经济区,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等方面,都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具有复兴中华文化,再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作用。

三、文化交流能力不足是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重要因素

文化交流能力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重要力量。合作发展必然以信任为基础,而信任的缺乏则是缘于交流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不了解、不理解和不认同。总体来看,新疆文化交流能力较弱,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的对外开放度低

这主要是个人的表达权利、企业自主经营权利、消费者自我选择权利都有限,由此,必然进一步导致文化交流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导致文化消费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新疆文化对外开放度低,文化交流不畅,作用和效益不明显,导致政府在相关资源配置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文化市场主体管办不分,直接造成按照行政分割模式监管文化市场,而且监管手段滞后,多头监管、监管不到位和缺位越位等现象比较突出,制约了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并且进一步制约了全社会的对外开放程度,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新疆整体对外开放度较低

新疆整体对外开放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体制性、行业性壁垒仍然比较突出,文化市场分割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又阻碍着文化资源的有效流动,令各类文化交流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极力运用文化自由流动与扩散对解构政治控制、影响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效果的特性,长期以来一直通过文化输出来渗透、侵蚀和干预中国的文化建设,[10]使得中国的文化交流事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这一问题在新疆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复杂和激烈,这也使得新疆的文化交流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还不甚畅通

新疆人民亟须了解中亚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同样,许多中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新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上的隔膜和交流不甚畅通,导致新疆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也不畅,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双边或多边经贸活动的开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巨大潜力的发挥。因此,进一步增进中国新疆与中亚欧洲国家的相互了解,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但增进文化上的交流,并且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则无疑是第一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传统文化博大宏富,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优秀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社会各界要懂得敬重珍惜宝贵的文化交流资源,学术界要自觉加大研究与交流力度,媒体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的宣传,企业更要无私助力于文化交流的实践。“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民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动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良好基础。

(四)政府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

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是前提,但文化交流是基础。离开文化交流的依托,任何经贸合作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从中国与中亚及欧洲国家的文化交往史中不难看出,那些有名的文化使者多为民间人士,多是自发地、自筹资金到对方国家学习或传播文化。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进程的深入推进,双边市场的开放会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民间接触会越来越多。因此,新疆应该尽快完善支持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制度措施,坚持求同存异,积极推动合作各方增进、互动、理解和支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扩大友好往来,夯实民意基础,增进双边或者多边文化交流,不断促进民心相通。

新疆文化交流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有所侧重地加以解决。重点是要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选择关键性突破口和重要的着力点,不断扩大文化交流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作用,以全面的对外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带动文化交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四、保障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健康发展应当坚持“三个相结合”

(一)坚持现代文化引领与维护文化安全相结合

面对国际国内“”的相勾结、进行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分裂渗透破坏,文化交流要在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中充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推进文化交流。二是要坚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为目标,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三是要坚持以提高新疆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新疆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新疆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以切实维护文化安全为目标开展文化交流工作。四是要坚持以有利于全面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2]50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基固本,扎实筑牢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同时坚持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为核心,大力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宣传工作。五是要坚持加强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能力;围绕不断提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动力,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大力繁荣现代文化事业,[13]85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工作。六是坚持以处理好周边国家的关系,注意“内外有别”,避免和缓解与周边国家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处理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长期良好的周边外部发展环境,从根本上维护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坚持“兼顾”各方利益,在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努力消除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方面的负面因素;避免“树敌”意识,积极安邻、睦邻、富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积极优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环境,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七是既要坚持大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保持和突出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性,又要自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5]25和民族特点、新疆特色、新疆风格的现代文化,更要顺应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潮流,大力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勇于和善于吸收、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二)坚持文化交流与促进旅游业发展相结合

在全方位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开放,文化交流的力量才能更加强大,文化交流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目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重视推进文化交流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文化交流能力,加快文化交流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消费需求。坚持推动新疆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新疆要抓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有利契机,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16]268坚持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新疆文化开放水平与交流能力。推进新疆文化开放和交流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一是要重视围绕古“丝绸之路”新疆旅游环线上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文化品牌实施引领战略,积极与东中部地区和中亚及其欧洲国家,共同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部级乃至世界级的综合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二是要重视新疆与中亚国家跨界民族的优势,开发以新疆本地民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体多元的多民族文化旅游城”、“亚欧风情体验之都”,打造跨境文化旅游线路。在较好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坚持通过深度挖掘和高质量的编排,注重对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形态的展示,使之成为具有新疆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品牌文化旅游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国有文艺团体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同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共同打造高品质旅游文化艺术产品,促进文化开放、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四是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文化交流能力为抓手,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系列品牌产品。在积极参与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中,坚持以新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精心策划,积极争取将新疆特色的旅游产品纳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中,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补贴资金和对口援疆的力量,使新疆的文化开放和交流与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力量。五是要重视有关旅游业吸引风险投资的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应该强化积极利用风险投资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识,树立使用风险投资的融资观念,重视运用现代金融技术改善旅游业吸引投资的环境,[17]317为进一步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带动文化交流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六是要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以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浓郁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使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通过挖掘新疆旅游产品与国内外旅游产品差异性、互补性来拓宽更加广阔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以寻找商机和出路,实现中国新疆旅游经济的腾飞和繁荣;新疆旅游要主动和民航、铁路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挥民航与铁路的潜在优势,争取优惠的包机和专列政策,组织“丝绸之路”大型旅游促销团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和亚欧重要国际客源市场进行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良性互动,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大力发展以“赏中外美景、赏中外民俗风情、吃中外名菜、游中外文化长廊”为主的中外文化之旅。着眼于“丝绸之路”旅游品牌的永恒魅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性产业。

(三)坚持文化交流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

加强文化交流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做载体。促进文化交流事业科学发展,不能就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也不能让文化交流“单兵突进”,而应实现文化交流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为此,在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措施方面,一是要坚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围绕提升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开放、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构建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意的科技创新,积极改造和提升新疆的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文化开放和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载体。三是要坚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出资”民办公助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西部内陆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路。可以通过由市文化局与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共同组建文化艺术企业,市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文化艺术企业的公益性演出服务,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并且实现注资逐年递增,保证文化艺术企业的发展。同时,推进文化艺术企业面向世界招聘专业人才,并且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双赢模式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涵之.乌市与格鲁吉亚巴统市缔结友好城市[N].新疆日报,2013-12-1(2).

[2]杨继春,赵春华,孔.连云港与乌鲁木齐签署合作协议[N].新疆日报,2013-12-1(2).

[3]顾华详.论现代文化引领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M].上海:上海书店,2010.

[7]霍尔巴哈.社会体系[M].上海:上海书店,2010.

[8]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9]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0]杨英春,孔.寻求撬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点[N].新疆日报,2013-12-1(2).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2]顾华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3]顾华详.加快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4).

[1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46-03

近年来,中俄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黑河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对俄文化交流“桥头堡”角色。

一、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一)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中俄文化大集”是经中国文化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并予以大力支持的对外文化创新项目,是中俄两国之间区域性、规模性、综合性的文化贸易集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进一步拓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渠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诞生,每年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市牢牢地把握住时机,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欧亚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优势,重新思考对俄文化交流新战略。2011年,黑河市文化局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文化局举行工作会谈,实现了双方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首次工作对接,并就建立定期合作与交流机制、更新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从而使黑河官方对俄文化交流由过去的临时性、阶段性过渡到现在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

在多年的对俄文化交流中,黑河始终走的是官方主导,忽视或较少重视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然而,在实践中,民间交往在对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近年来,黑河市政府逐渐意识到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1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围绕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依托展览馆,以展促销,利用黑河博物馆建设中俄艺术陈列馆,成立了中国首家中俄艺术品展览企业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中俄文化及艺术品的交流、研究、收藏、展示、教育、营销、拍卖等业务。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黑河民间对俄文化交流摆脱了单兵作战,实现了跨越性升级,形成了与官方对俄文化交流并重发展的格局。

(三)以黑河学院为龙头,在对俄教育交流领域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

教育是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黑河市教育机构就与俄罗斯教育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黑河市本着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找准双边教育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对俄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以黑河学院为代表的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起到了龙头表率作用。近年来,黑河学院坚持走与俄合作办学战略之路,除了与俄方高校互派学生、互聘专家、联合培养本硕学生外,还通过共建研究基地、合作编写教材、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联办学刊、联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中俄科研合作平台,引领国际学术交流。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俄罗斯第三个孔子学院,大力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2009年6月,部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心经教育部批准落户黑河学院;同年9月,学院与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共建我国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依托国际级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全国对俄交流工作干部培训”、“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黑河学院·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联谊会、“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等高层次、大规模活动百余项,确立了对俄教育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地位。

二、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

(一)黑河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从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实践看,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对俄文化交流,还是民间自发的对俄文化交流,或者是政府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经常带有随意性,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关于黑河开展对俄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以何种形式与俄罗斯开展文化交流、在哪些领域重点进行文化交流、如何定位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黑河是否应制定年度或长短期对俄文化交流发展战略、黑河对俄文化交流是否应和如何提升为省或国家战略等理论问题,至今没有给予深入探讨。只有这些理论问题得到统一认识,才能指导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实践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黑河必须把对俄文化交流提升到理论高度。

(二)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发展非常薄弱

众所周知,黑河与俄罗斯已实现了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舞蹈、学术研究、图书馆、饮食、旅游、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教育、个人收藏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领域很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尽管黑河与俄罗斯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但各个领域的交流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领域发展比较完善、成熟,并得到优先和重点发展。如教育领域,如前文所述,教育交流历史跨度时间长,交流层次涉及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交流领域宽广、成为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和重头戏。与此同时,有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薄弱,如对俄学术研究。黑河地处中俄合作最前沿,市内有高等学府,出于对俄合作实践的需要,黑河的俄罗斯问题研究理应有很大起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加大研究力度。又如图书交流,通常情况下,购买俄文图书资料要通过北京的国际图书公司来操作,并且承担着高额的费用,而对黑河来说却是例外,它可以通过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俄罗斯人购买,然后带到黑河市。近些年来,黑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与俄罗斯进行图书交流,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三、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创办高峰发展论坛,把黑河打造成中俄文化交流的学术高地

如上文所述,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应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然后重新指导实践。然而,摆在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创办高峰发展论坛,通过与学界、政界、商界的交流达到上述目的。今天的黑河已具备了创办高峰发展论坛的条件。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模式为黑河提供了范例。为了促进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洽谈会创办了高峰发展论坛,即从最初的中俄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到今天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从2010年起,每年一度的部级“中俄文化大集”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应利用这个优势条件,在“中俄文化大集”内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即“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邀请学界、政界、商界代表共商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策。为了突出黑河的地位和提升黑河的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层次,在发展论坛内专门设立“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合作分论坛”。创办高峰发展论坛还面临一个组织问题,从哈洽会创办论坛的实践看,论坛应交由具有一定对俄研究实力和承办大型学术会议丰富经验的专门机构来承办,而在黑河完全具备这样条件的就是本地的唯一高等学府黑河学院。

(二)加大对俄研究力度,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5

跨文化交流是阐明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中不同空间文化之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空间发展背景下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规则;跨文化交流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还能分析各个文化领域内文化影响、延续和变迁的实际状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含义,实际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兹绸之路开始,到玄类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结构体系的渠道主要有陆路、海路和互联网等手段,这些手段在构筑连接实际的体系的同时,并将其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枢纽。电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仅可以通过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电影交流手段以好莱坞电影最为典型,好莱坞电影以现今的电影制作工艺为依据,将不同视角下的美国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

2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被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当中,该范畴具有典型的原点性。原点性是指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空间和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知识,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何种文化只要存在原点,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延续发展下去。英语电影中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植入了英语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既包含英语国家对世界、对其他国家一些对人类的思考和总结,还包含着英语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英语电影文化植入既包含着商业价值,同时又包含着发扬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点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点,文化交流过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众所周知,文化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文化被视作为优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交融和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通常以弱势文化为牺牲对象,也就是说,文化在交流传输的过程中表现了既统一又分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电影作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电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语电影蕴含的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和摩擦现象,这种现象与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构架体系的成立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是具有人类最大优势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摩擦与融合。

3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现今的传媒手段,英语电影则是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做了总结介绍。

3.1英语电影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英语电影快速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机制理念,并借助现今的电影媒体技术构架西方文化机制的世界文化整体格局。英语电影中包含着较强的帝国主义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传达出较强的文化霸权和侵略色彩,意在通过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框架,从而形成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文化模式。

3.2英语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应和挑战环境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文化传播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和区域的形态与结构,与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电影是现代媒介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文化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电影通常以单向传播形式为主,导致英语国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认同感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3.3英语电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双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英语电影以很强大的卖点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在改变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语电影讲述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让我国人民在一夜之间了解了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成为我国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当然,英语电影侵入我国电影市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英语国家文化在入侵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语电影的入侵使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6

引言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尽管这一战略蓝图构想乃是由我国提出,但其惠及的对象并不仅仅是中国,实则乃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文化共同体的构筑。可以展望的是,此项战略蓝图将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使不同国家与地区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在践行一带一路的进程当中,必须注重文化产业的凝聚性力量,并依托文化产业实现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的深层次促进。

一、“一带一路”格局的提出

诞生于汉代的丝绸之路至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这条打通亚欧大陆、曾有着“玉石之路”美誉的通道,昭示着人类突破地域阻隔,追求开放共享的精神。两千多年之前,刘彻麾下的张骞打通了丝路,其后,东汉时期的班超将丝路延展到欧洲大陆,自此开创了中国同域外文化、经济实现深度交流的全新格局。也正是自此开始,中国以其雄浑的气魄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从此,中华文化开始了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丝绸之路犹如一条架设于亚欧大陆之间的高架桥,使中国同域外国家、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可以说,彼时丝绸之路的存在意义,相当于为彼时的世界创设了类似于今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契机。在2013年出访中亚等一些国家时,指出中国愿意同这些国家精诚合作,共同寻求发展的契机。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谓的“一带一路”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从这一战略蓝图的构想来看,其表明了中国同域外国家开展深度合作的决心与诚心,表明了中国政府长期遵循的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的庄严承诺。

二、“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从我国的整体地区经济建设版图来看,西部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而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积极践行西部开发战略,以期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同其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看齐。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构想,能够为西部地区创设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且将使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速。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一带一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经济合作之路,其更是一条使中华文化同域外文化实现深度交流、深度沟通以及深度合作的文化传播之路。同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承载了沿线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记忆,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同中华文化进行交融过程中的文化大繁荣,这既是以往中国开拓丝绸之路为世界作出的卓越历史贡献,亦能表现出现代中国推动区域合作、文化交流的决心和信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馆应该切实完善合作机制,构建文化合作平台,积极组织文化交流,从而不断地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强国伟大构想的实现。

1.切实完善合作机制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此,文化馆应该积极贯彻行动计划,与兄弟馆站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合作机制,通过不断地加强合作,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促。

2.构建文化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的合作需要一更为广阔的平台。而作为文化服务部门的文化馆,则有构建文化合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而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作为文化馆,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和民间的文化合作活动,为其提供更好的平台,比如举办一些文化年、艺术节、文化推介活动、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等。只有积极构建这样的文化合作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不同文化有可以进行合作的平台和载体。

3.积极组织文化交流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来看,其在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唯有依托文化沟通的方式,才能够促进和拉动不同国家与地区实现深度合作。据文化部资料,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如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同沿线诸国相继订立了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协议,所涵盖的文化交流领域不一而足,进而依托文化层面的交流,为中国同沿线国家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文化层面的有效交流,能够创设出由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其中的国际文化共同体,进而藉由这一共同体的问世,加强各方的文化信任,架构起彼此文化深度认同的机制,进而搭建有益于各国开展深度合作的文化平台。

此外,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各地文化馆要加强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承办种类丰富、别致新颖的文化交流论坛以及大型文艺活动。还有就是,各级文化机构应当以“文化新丝路”为活动主题,积极引进、译介各国优秀的文化书籍、影片,同时也将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成果的优秀书籍、影片推广至沿线国家,从而实现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

四、结束语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蓝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彰显文化产业对这一战略实现的引领效用,通过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使不同国家、地区实现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也可以丰富与壮大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与规模。文化的交流、资源的整合开发、产业的规模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平台机制的形成上,而文化馆与文化站则应该积极完善机制,构建平台,促进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徐伟,高芊芊.“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2).

[2]谢卓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接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03).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7

2.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融合的赛事体育文化《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体育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体育产业在中国和东盟都属于新兴产业,不会存在很大的竞争,而且由于两地之间都多次承办国际大型比赛,社会成员对于体育比赛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两地的体育产业交流与合作,凸显出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发展推动下,融合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例如,中国-东盟国际龙舟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和地区纷纷前来报名参赛;中泰拳王争霸赛、中国-东盟武术邀请赛、太极拳表演赛等更是引得无数观众青睐,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生了一段时期的“功夫热”“泰拳热”;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东盟龙舟国际邀请赛等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经典体育赛事。纵观这些年来,中国东盟国家间开发的体育的篮球赛、足球赛、围棋、象棋、体育舞蹈等系列体育赛事,不仅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学习交流、涵化、融合,也通过合作取得了体育文化产业双赢与互利,体现了中国—东盟体育产业整体和多层次发展的前景。

3.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下融合的大众体育文化随着中国与东盟体育赛事交流的不断开展,大众体育交流也逐渐兴起,以太极拳为主项的各类武术学习机构在东盟各国遍地开办,太极拳也成为东盟各国民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就认为在武术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东盟地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10年中国-东盟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正式开启,也标志着中国-东盟大众体育交流呈现深入发展趋势。如在东盟国家盛行的藤球运动,随着两地体育交流也开始在我国群众中开展起来,并在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训练基地。藤球的健身娱乐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藤球的普及国内开设藤球项目的学校正在增加,相信今后必将会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健身和学校体育的一项活动内容[6]。大众体育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外交关系中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中国体育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离不开东南亚这块跳板,东盟的传统体育文化也需要在中国传播来扩大影响力。

4.中国-东盟体育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体育文化交流工作尴尬处境。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并没有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社会和企业对体育交流产业的投入力度,影响了中国与东盟体育融合的发展。因此,建立起共同的体育管理机构是融合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政府工作职能要创新运作模式。

(2)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欠缺。中国与东盟虽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体育赛事,但远未达到世界知名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体育产业对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极为有限,原因就在于没有整合资源,无法产生合力以形成区域性的整体优势。鉴于我国与东盟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具有同源性、相似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构建合理的体育文化品牌体系。

(3)体育文化融合存在人才短板。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有了更多、更为专业的从事双边文化交流的人员,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中国与东盟体育事业交流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对知识和科学的要求,急需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体育交流人才的匮乏将严重阻碍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发展。

(4)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乏力。中国与东盟的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像壮族歌圩、抛绣球、抢花炮、赛龙舟、丢包,东南亚的铜鼓舞等传统体育,多依附于民俗活动而开展,长期以来这类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多依靠于民众对文化信仰的原始初动力,一旦信仰的力量出现消化,人们就减少了参与该体育活动的积极性[7],而这类民俗体育体育团体与组织建设迟缓,使得我国与东盟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交流和保护尚显不足。

二、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1.共创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管理与保障机构

(1)政府主导建立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管理机制。首先,可以指导这一区域内体育交流事业的发展,强化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组织领导。其次,可以使分散在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协会或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体育文化交流体系。再次,能够综合各部门、各团体进行互助与合作,达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长效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管理机制,从体育文化交流的内容、层次与方式的确定到交流的组织、开展、评价、总结等环节都能进行规范地策划与控制,为确保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建立起保障体系规范体育文化交流工作。

(2)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基金会,以促进两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资金的来源一方面是政府的投入,要加大对体育文化交流的投入或设立专项奖励[8]。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参与,把社会投入结合起来筹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所需要的资金。

(3)政府要大力培育发展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民间传统体育交流是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的原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之间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友好,可充分发挥跨境民众的作用,他们能够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对促进地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有特殊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扶持成立各类民间体育交流合作协会,加大对民间体育组织交往的支持力度。

2.共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资源与保护平台

(1)建设中国与东盟融合的体育资源数据库平台。通过创建体育数据库,可以及时反映中国与东盟体育合作的相关信息,为体育交流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其次,数据库平台的建设要求,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利用该平台加强与社会、个人的信息互动,特别是对一些在普查的时候被遗漏的或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再次,建立起数据库后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体育信息机构进行链接,通过互联网络将中国和东盟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世界上,促进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

(2)创建体育文化保护的新模式。如,对一些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适宜民间生存的民俗体育项目应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空间;而对于能登“大雅之堂”的优秀民俗体育项目,应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使之在保持地方民俗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以期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对于涉及具体物质的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从而使功能单一的文化遗产变成连接地区关系的文化纽带。

(3)建立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实现两地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启动基地科学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东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东盟多数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濒临消亡的危机,因此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可以改进、规范和推广东盟的民族传统体育;二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传承人才。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立,可为少数民族地区储备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出能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的人才,如中国高校与东盟的国家联合培养体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三是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建设。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可充分依托旅游开发民族体育产业研究,创新体育旅游资源的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归属地经济发展提供体育文化产能。

3.共赢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产业

(1)整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自然资源,建立起区域性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一是体育资源融合,如对广东、广西、云南三地与东盟体育自然资源的整合,可共同开发出滨海体育旅游、探险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等项目。二是市场的融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就应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打破国界限制,在更大区域内来思考谋划。例如,通过调整体育产业化的市场布局,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民族体育资源,也可以利用东南亚的民族体育资源;既可以拓展国内市场,也可以进入东南亚的大市场,使得中国与东盟融合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更加国际化、规范化。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8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历史悠久。历史上东盟国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影响较深,中国也吸收了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相通的共性,这些都为中国东盟之间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浓重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8亿人口。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中国-东盟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互信互利,已成为主旋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将不断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优势

(一)广西高职院校独享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借助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服务的作用,积极发展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广西高职院校可根据地区经贸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这是其他省份高职院校所不可比拟的。例如,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都从本省区高校选拔大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参与会务服务和管理,这就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提供了平台。

(二)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在语言、民俗、饮食、农耕等多方面存在近似文化,加上地理、气候接近,沟通交流起来更加方便。据考证,广西的壮语言跟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非常相似,民间交往频繁,在民俗、饮食、农耕文化乃至地理、气候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非常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发展。

三、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都把目光集中在扩大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造成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很多领导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教好学生一门技术就行,没有必要花太多的钱搞文化建设,这种错误认识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很多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建设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配套的校园文化,这既不利于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也使学校自身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阻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是从中专学校演变而来,本身基础建设就不足;还有部分学校急于扩大招生,把钱都投入到了新校园、新教室、新宿舍的建设上,忽视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优化。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割裂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步性,致使校园失去了育人功能。其次,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未能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对接。目前高职院校很少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也缺乏东盟要素。

四、如何加强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广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开放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原则,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术氛围、研究氛围。伴随中国东盟各个领域交流的加强,无论是我国还是东盟国家,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大幅提升。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针对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开设能够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专业和课程,举办东盟各国形势发展讲座或民俗讲座,组建研究和宣传东盟各国文化的社团等。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9

关键词:

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的越来越快,促使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发展与交流日益密切。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都特别深厚,从而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语言的差异需要正确的翻译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各国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需要把自身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转换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因此翻译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英语这一门语言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国交流中,它成为许多国家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英语的翻译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翻译,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英语翻译不仅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还能在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时向外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文化。同时也能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英语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彼此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养,从而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英语翻译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不仅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而改善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还能向西方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从而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范围。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才能使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英语翻译能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正确的翻译各国文化的本质,不仅能实现文化共享,还能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属于友谊之邦,希望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通过英语翻译能大力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各国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2.1地域文化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背景,才能使英语翻译的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使人们能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能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与传播,从而实现文化共享,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2.2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发展的不同也会影响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英语翻译时,翻译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熟悉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人们更详细的了解中西文化。如果翻译官不重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无法让人们理解相关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出现历史知识储存不够而被人认为无知。因此,翻译官必须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的诠释文化信息。

2.3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区的宗教文化各不相同,人们信奉的宗教也是不一样的。我国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仅仅是我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和道教;还有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佛教。这三大宗教目前在我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外国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我国的宗教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有基督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因此翻译官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对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2.俗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在我国风俗文化较为丰富,比如南北之间的风俗文化,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风俗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风俗文化大多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重视不同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了解当地的人土风情,而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加大传播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也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和风俗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作者:李陵霜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晓.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

[2]伍燕杰.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读书文摘.2016(14).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10

前言: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问题和历史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历史研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然后,专门针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领域的探讨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和文化交流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逐一分析,不断对传统丝绸之路中的形成早期文明M行探索,以期能从中找出一条促进现代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对我国传统丝绸之路有详细的概述,也对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做出整理。具体如下:

文化的组建过程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不断渗透形成的,在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其中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当中,精神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慢慢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精神层面的文化较制度、物质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一些。

早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对文化与制度方面的交流较少,主要以物质之间的交换为主。然而,物质文化的交流又带动着各领域的技术经验相互传播,其中西欧国家的丝绸、冶金和水利灌溉等级数多数有我国的“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国外的玻璃制作和糖果制造技术亦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不断在中国得到发展[1]。随着物质文化的交流不断升温,国外的宗教文化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丝绸之路来讲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更为广阔的传播,中国由此开始引进以宗教为主的各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宗教领域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等。与此同时,我国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亦得到不断的传播,是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各种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时期精神层面的文化丰富多彩。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制度文化以被动的形式在各国之间不断进行相互渗透,制度制度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几乎没有形成友好的交流方式,通常以战争的形式不断渗透,在战争结束以后,往往战败一方民族便会被强行渗透制度文化,以此来保证制度文化的传播效率。

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课堂教材中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资料进行整体,对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做了如下总结:

(一)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丝绸之路在精神文化的交流方面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我国传统古典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并将印度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吸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便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一关键发展时期,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古典舞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将融合中的禅宗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结合,进行形成了具备佛教文化思想的新儒学体系,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对我国后现代的精神文明交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

(二)促进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国“四大发明”走上了全世界,成为现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的基础。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现状,多领域受到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因此,亦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将技术向世界进行推广的远远不止这些,其中还包括陶瓷、茶叶、冶金、纺织和铜镜等。这些中国的技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引入外国文明,为中国文化加入新鲜的血液

丝绸之路的开放让我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外国文化思想和技术经验,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经济印象,其中技术方面,有玻璃制品、西方医学和天文等。饰品类有象牙、犀牛角和琥珀等名贵物件,后期这些名贵的饰品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中国的折扇文化,扇骨和扇钉等均用西方的象牙来进行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添加了更多的西方艺术魅力[3]。此外,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我国还积极引进了外来的食材,如马铃薯、草莓和芝麻等,这些外来食品的引入不仅让我国传统的经济农产品更加呈现多样化,同时也对中国的美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密切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后现代全球一体化的雏形思想,即打破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丝绸之路作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先驱路径,是正确的选择。不仅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更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11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文化承担着增强民族与文化认同,推动人心回归的重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互信与了解,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积极支持下,全市上下立足XX市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既走出去,又请进来,足迹遍布全球,取得明显成效,硕果颇丰。

(一)对外文化发掘研究现状

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涉外部门主动融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务、旅游等部门、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密切合作,着力挖掘文化资源,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旅游等各方面与海内外积极融合。以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醉翁文化、宗教文化、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天官画等为代表的一批滁州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已经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同,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交流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情况

1、依托外事侨务资源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1)、建立友好城市支撑对外交流平台

以友城为平台开展交流。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滁州经济主导产业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在欧洲、北美、澳新和日韩等国家地区拓展友城渠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我市与意大利拉奎拉市建立了友城关系,与德国皮尔马森市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根据双方签订的友好交流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戏曲等)、教育、体育、科技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我市的高校正在与意大利拉奎拉大学和德国皮尔马森市凯撒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友好交流学校,相互学习办学和管理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以往来为契机开展合作。近年来,通过德中文化教育促进会与德国皮尔马森市建立联系,先期启动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通过美国富达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中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等牵线搭桥,开展了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土耳其安卡拉市等国外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2)、挖掘侨务资源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纽带

近年来,我市积极利用世界华商大会、华侨华人创业洽谈会、华商安徽行、侨界精英安徽论坛、侨商知名企业对接会、长三角地区侨商组织秘书长联席会议、XX县第四届国际树莓大会等知名平台,组织侨商、侨胞积极参加,感受世界发展气息的同时,侧重向海外华侨华人宣传滁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3)、打造绿色通道提升企业对外交流途径

发挥apec卡便利促进企业走出去。今年以来,市外(侨)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apec商务旅行卡工作,目前共为全市 23家企业87人申办了apec商务旅行卡,位居全省前列。持卡人凭该卡及有效护照免办签证,直接出入实施旅行卡计划经济体的16个国家和地区,并享有使用旅行卡专用通道快速通关的便利,助力企业走出去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开展外向型企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今年6月,我市外办牵头组织企业家代表团80余人赴南京参加转型升级香港博览会。博览会组织了约150个香港参观团到访、1万多家企业参与、1000场商贸配对会议,并邀请了知名商界领袖进行主旨演讲,分别举行了14场专题研讨会。有效促进了我市企业学习香港企业技术研发、行业模式创新、品牌运营、跨国经营等经济文化方面的先进理念,为企业转型升级拓宽了思路。

2、开展外事侨务访问助推对外交流联宜工作

(1)、做好接待来访工作。近年来我市陆续接待了意大利普拉托省代表团、非洲法语国家外交官代表团、外交官看中国安徽行 考察团、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代表团和拉奎拉市政府代表团、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约旦等国驻华大使及驻沪总领事等。通过每一次的接待来访,向外宾全面展示对外开放、锐意进取的滁州新形象,宣传滁州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在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

(2)、发挥团组出访作用。2013年9月,我市政府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期间,代表团重点拜访了俄中投资贸易发展中心、莫斯科温州商会、俄远东温州商会,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以及口头宣讲等形式介绍滁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等,使所到之处的各界人士认识滁州、了解滁州。在推介活动中大家就相互之间开展文化、经贸交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充分交换意见。同年底,我市政协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宝活市,在两市相关对接会上我市代表团播放了滁州宣传片,展示了建市20年来的发展变化、建设成果和取得的新成就,双方就两市继续保持和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达成系列协议,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两市友好关系。

(3)、加大华侨联谊力度。组织侨务探访团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与当地知名侨领交流座谈,看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密切了乡情、友情和亲情,开辟了对外交流合作新渠道。先后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肯尼亚、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著名侨领、社团120批(次)1000多人来滁州考察访问,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寻根之旅等活动,举办各类座谈会、推介会、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对滁州的宣传力度。使世界了解滁州,让滁州走向世界。

3、宏扬中华本土文化切实推进对外文化教育合作

(1)、组织海外书画作文大赛

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100多位省内知名书画家作品参加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组织100名中小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2010年,XX市出土文物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秦汉文明展 2013年 ,XX县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凤画艺术家赴澳门、法国举办凤画艺术展。弘扬了中华文化,都收到了较好效果,促进了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

(2)、开展对外文化教育工作

为弘扬中华文化,向华侨华人较多的泰国、菲律宾选派5名中文教师,培养优秀教师的海外教学经验和开拓他们国际视野,进一步把滁州历史悠久的文化带向国外。XX县十字中学、XX市管店中学等9名教师入选了安徽省外派教师人才库,将分批选派到东南亚从事汉语教学督导、教务主任、一线教学等工作。2012年,滁州中学校长刘树俭随国家教育部主办的访美、加教育代表团,参观考察美国、加拿大部分学校及加拿大教育局;2012年10月24日,通过加拿大安大略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介绍,滁州中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省fort st. james(圣杰姆斯堡)和frazer lake(弗雷泽湖)中学进行对接,就双方建立正式的友好学校关系进行深入洽谈。2013年8月,作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我市教育局领导随省教育厅赴韩国及澳大利亚,开展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活动。在韩期间,先后访问了韩国忠清南道教育厅、天安市教育局、忠清南道幼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双龙高中及幼儿园,并与韩国又松学园签订了交流合作意向书;随后前往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就该国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学段的特色教育进行深入考察和学习。 2013年8月,在省cph项目的支持下,滁州中学组织6名学生代表,赴美开展学习生活体验活动。2013年12月22日,韩国又松学园理事长金圣经一行访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接见,参观了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中学和滁州二中,进一步了解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就两地学校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友好洽谈。又松学园与市政府签订了《教育友好交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中学、滁州二中、滁州实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 20XX年1月14日至15日,韩国忠清南道教育厅副厅长全灿恒率代表团应邀来滁访问,洽谈交流合作项目,签订教育交流协议书。双方通过成功签订教育交流协议书,在师资培训、师生交流、研学旅行等方面务实合作、以点带面,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中韩教育的互利共荣。20XX年5月9日,韩国天安市教育厅、天安新泉中学、天安书堂小学等部分教育代表一行专程赴滁,就推进建立双方教师、学生交流互访机制进行考察调研。

(3)、参加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

我市分别于20XX年6月和2012年9月连续两年参加我省组织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和德国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期间,代表团与普拉托省省长拉姆布特.盖斯狄先生进行了友好会谈,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管总领事周韵琦女士以及普拉托省工商企业界知名人士等出席会议,双方就两地友好交往及文化和经贸领域交流合作等进行了友好商谈并达成一致,双方政府和文化、经贸部门都将积极为两地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协商定期举办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促进项目对接,推进项目合作。在德国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安徽省- 下萨克森州文化经贸合作恳谈会等活动。在文化经贸合作恳谈会上,我市代表团与外方就在滁投资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签约2个大型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 1.14亿美元。2013年4月4日至6日,举行同乡音 两岸情安徽滁州台湾宜兰青少年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活动期间,XX市文化馆与台湾宜兰县中国传统艺术推广协会签定了《建立长期文化艺术交流关系的框架协议》,组织专业人员将安徽黄梅戏《对花》、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改编成民乐,凤阳花鼓表演,宜兰歌仔戏《戏凤》表演,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培养两岸人民,特别是培养两岸青少年的民族感情,有着重大意义。

(4)、争取海外爱心助学项目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媒体集团与我市凤阳官塘小学、来安半塔小学、全椒马厂小学、XX区沙河小学合作,每年助养150名贫困小学生完成学业,捐赠款已达110 多万元人民币;美国长青文化教育基金会与XX县小岗村合作建设图书馆,捐赠资金20万元人民币;台湾财团法人第二春文教基金与定远中学合作办学,开设了3 个珍珠班,助学款达100万元人民币;与定远、明光、凤阳、天长、XX区等地新建12所侨(爱)心小学工程项目,捐助款达266万元人民币。

二、存在问题 我市对外文化交流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对外文化合作仍是一块短板,尚未形成以文化合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效应,交流合作仍存在较多困难与不足。

(一)、对外资源有待整合。对外资源优势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还不明显,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市、县(市、区)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构,相关工作只能依附于外事侨务、对台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交流的规模小、影响力低。无法充分实现人才、资金、资源有机结合。

(二)、对外宣传有待加强。对外传播平台匮乏,传播渠道狭窄,人才培养不够。对外文化交流多依赖外事侨务活动,且以旅游访问、商业洽谈为主;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不鲜明;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缺少宣传;懂媒体、精策化、会营销、善管理、通外语的对外文化交流复合型人才稀缺。

(三)、交流方式有待创新。对外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开发不够,交流的形式单一,档次低。对明文化、孝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研究不深不透,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等一批非物质文化品牌缺乏专业策化包装,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几乎空白。

(四)、经费投入有待提高。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除有关团体、人员往来考察必要的经费以外,较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开发。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开展的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数是自筹经费,没有经费支持。

(五)双向交流缺乏常态互动机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知名度不断提高,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为海内外关注,海内外到我市开展文化交流的团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因受规定、经费等因素制约是来多去少,难以形成双向互动,严重影响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三、意见建议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共识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领导,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统筹协调机构,围绕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在全市建立对外文化交流协调机制,组织宣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外事等相关部门、单位及行业协会为成员单位,定期会商,集中研讨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项,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规划和政策,发挥统筹、协调、整合的作用。关心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多门类、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把滁州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着眼特色,打造品牌

依据地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和长远规划。一是加强以明文化、孝文化、醉翁文化、儒林文化的传统文化和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等非物质文化为基础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深海内外民众的感知,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与归属。二是拓展对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提升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天官画、金花扬剧等为代表性文化产业对外影响力。三是建立专业的文化产业机构,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策化包装,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吸引海内外文化产业人才、资金聚集文化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开发,推动演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培植厚土,筑牢根基

加强对外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文章。一是培养人才。要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列入我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统筹考虑,努力培养一批精通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队伍。二是设立基金。奖励在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优秀文艺作品,支持我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对外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民间交流,扩大基层影响力。民间文化是海内外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大众化、传统文化传承等特征,对增进海内外民众感情,加强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及其部门须支持鼓励民间开展文化交流。

(四)加大投入,重点开发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因素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文化作为软权力的核心因素,它的重要作用不仅受到各国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界高度的重视,甚至在各国的外交、政治方面也有相应的体现。“伴随着目前国际政治向知识化转型,文化更多地被认为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并把把它看作国家在外交实践中的新的手段—文化手段。文化因素作为国家重要的软权力资源和外交手段,对于增强一国实力和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对外目标的达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打造国家“硬实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软实力”的发展水平却不可恭维。所以,2006年11月在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合作的历史、现状和现实意义

1.1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合作的历史

中国与中亚之间贯穿和延伸的丝绸之路举世闻名,在历史上它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1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之路所创造的文化奇迹不仅是中国与中亚人民的骄傲,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深刻历史记忆。因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辉煌历史在今天的回响和延续。

1.2中亚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现状

近15年来,我国与中亚五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稳步发展,签署了许多重要的双边文件具体到文化领域,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2.1文化部门和一些团体保持经常性互访,并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我国和中亚国家几乎每年都互派文化代表团,举行双方文化官员的会谈,商讨具体的合作事宜。如我国的文化部、以及一些省区的文化代表团经常出访中亚国家,中亚国家的文化部长也都访问过我国。

1.2.2在中亚扶持文化传播设施建设,协助建立文化中心,开设孔子学院。2004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这是我国在中亚援建的第一家高等教育机构,影响较大。2005年,在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哈两国领导人表达出要在哈建立“孔子学院”的意向。

1.2.3不定期举办一些丰富多采文化活动,宣传和介绍对方的文化成就。我国与中亚国家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以“文化周”或者“文化日”的形式展现。例如,1992年在土库曼斯坦举行了中国电影周,2007年5月,在中国首都图书馆举办了“塔吉克斯坦文化日”活动。2008年9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日”活动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

1.3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从发展世代友好睦邻关系的目标出发,则要求双方国内应具有广泛的、有睦邻友好坚定信念的群众基础。同时,“中国”的流传也影响了中业地区民众正确地认识中国。因此,只有通过深入、持久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才能逐步改变民众认识上的偏差,才能会使双方加强理解和沟通,增强信任和建立友谊,消除陌生和隔膜。

2.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按照目前的趋势,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比较顺利,但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相对于政治、经济领域方面却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也相对滞后,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2.1截止目前,中国对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在文化方面缺乏一些中长期的战略。我国在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中,文化政策不够全面与系统,政策内容相对零散,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与实践性,实施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也不能够非常持久。这就直接导致新疆文化交流这项工作无法正常落实。

2.2我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影响着彼此的文化交流。由于,一些中亚国家经济水平不是太高,居民收入也不是很高,因此会更加重视与我国的经济方面的合作关系,以此来带动经济上的发展。而对双方的文化交流的热情不是太高。

2.3我国在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中,投入的精力比较有限,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使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很难展开。目前,比较明显的表现是直接影响文艺团体的规模及赴中亚进行文化交流的次数。

根据查阅的一些资料,及上述提及的关于在与中亚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将提出相关的几点对策:

2.3.1扩大并充分发挥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

民间组织也在书面中被称为“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得到联合国所接纳和肯定的一些民间组织,除此以外,还有些不被人们所关注,未得到重视的各种民间自由的组织。最让人们熟悉和谈论的是那些在国际场所有很多活动并且与国际关系较为紧密的一些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