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0:31

康复医疗论文

康复医疗论文篇1

2结果

2.1新疆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220家机构均完成了《新疆康复医疗资源调查表》,其中216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216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215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201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149家,中医医院61家(中医院23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民族医院37家),专科医院6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34家(综合医院26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二级医院182家(综合医院123家、中医医院56家、专科医院3家)(注:182家二级医院中,其中有4家为未定级医疗机构,按现行政策归入到二级医院)。调查结果显示220家机构中含有康复医学内涵的机构有68家,其中64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设有康复相关专业的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64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63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49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54家,中医医院7家(中医院5家、民族医院2家),专科医院3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21家(综合医院19家、中医院2家),二级医院43家(综合医院35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⑤4家医学高等院校中:3所为三年制大专康复专业,其中1所目前已取消;1所为四年制本科中医康复专业。调研中64家医疗机构科室注册名称分析:①单独以“康复医学科”注册35家,占总数54.69%(35/64)。其中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19家(包括专科医院2家);②以其他名称注册29家,占总数45.31%(29/64)。其中:中医康复科7家,康复理疗科6家,理疗科3家(内设运动、作业疗法室),儿科康复室3家(其中2个为挂靠儿科),疼痛康复科2家,针推/针灸康复科2家,中医康复理疗科1家,中医理疗科1家,针灸理疗科2家,精神康复治疗中心1家,挂靠神经科1家(康复治疗室)。

2.2新疆医疗机构康复病区床位设置及康复专业人员情况

216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共77089张,其中三级医院30830张、二级医院44532张、专科医院1727张。设有康复内涵的64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数共40370张,其中46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编制床位共计1287张,其中三级医院19家,康复床位数700张,占三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7%;二级医院25家,康复床位数477张,占二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8%;专科医院2家,康复床位数110张,占专科医院编制床位数的13.46%。见表1。64家医疗机构中:共计康复医师436人,其中三级医院214人,占49.08%;二级医院198人,占45.41%,专科医院24人,占5.51%。康复治疗师352人,其中三级医院188人,占53.41%;二级医院147人,占41.76%,专科医院17人,占4.83%。康复护士412人,其中三级医院208人,占50.49%,二级医院184人,占44.66%,专科医院20人,占4.85%。床位/医师/治疗师/护士比:三级医院1∶0.31∶0.27∶0.30;二级医院1∶0.42∶0.31∶0.39。见表2。

2.3新疆康复医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医师共436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职称结构中无明显差异(Z=-0.294,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6.545,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37.962,P<0.01)。见表3。

2.4新疆康复治疗师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治疗师共35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654,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3.621,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8.380,P<0.01)。见表4。

2.5新疆康复护士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护士共41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003,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5.953,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执业资质结构中显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535,P<0.01)。

3讨论

3.1康复医疗现状不能满足刚性需求

3.1.1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011年4月卫生部制出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一为康复医学科”[3]。本次对新疆地、州、县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有康复内涵的医疗机构64家中独立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医疗机构只有35家,占54.69%,其中符合卫生部规范的仅有23家。余各医疗机构的科室名称多不统一,以“中医康复科”、“康复理疗科”居多,也有些其实就是中医针灸推拿科。在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35家医疗机构中首府乌鲁木齐就占14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占40%。新疆优势康复资源集中在首府,与区域经济、卫生情况相匹配。2011年5月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卫医政发〔2011〕31号)(下简称标准)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病区,应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3]。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46家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病区的医院中,康复编制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合适(3.19%),但相对于新疆二级以上的医院的77089万张床位,它的比例就跌至1.7%,实际数字还远低于此。

3.1.2新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基本情况:部颁标准要求康复科“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0.5名康复治疗师”。本研究调查显示三级医院的康复专业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执业资质结构均明显优于二级医院。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康复医师职称整体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新疆整体康复医疗起步较晚有关。三级医院康复医师晋升较为规范,而二级医院康复医师多由中医医师转岗而来,既往已获得相关职称,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康复人才储备情况。调查显示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师持有康复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只占13.07%,其余主要以中医、内科等执业医师资格证为主,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疆内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较短,康复人才的专业性不强。新疆目前的床位/治疗师比明显不能满足要求。具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有199人,多为中医资质,1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康复治疗师走技师职称的仅3人。康复治疗师群体从人员数量到质量都很薄弱。康复护理是患者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正确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早期介入,改善病情,减少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尤为重要。康复护士中同样存在数量及质量的问题。多数护士工作仅限于基础护理,接受过康复专业护理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何提高护士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的康复专业护理内涵是一个切入点。参照欧美标准,康复医师/治疗师比例为1/5—1/10,康复护士/治疗师比例为3/5,治疗师占人口比例为5/1万人口[3]。考虑到我国2万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求,有研究表明[4],我国目前亟需康复技术人员约30余万人,其中PT18万人,OT9万人,ST115万人,PO315万人。但目前全国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人[5]。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新疆常住人口为2181万,本研究调查显示新疆康复医师共436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9.99/100万;康复治疗师共35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4/100万;康复护士共41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89/100万;因本调查未涉及全疆内社区医院数量,故无法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测算新疆康复人才的缺口,但结合以上数据可初步预测新疆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与欧美存在差距,与国内发达城市,譬如上海,也存在差距[3]。

3.1.3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不高:新疆的康复机构和人员远达不到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具体要求。调查显示能够全面发展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及吞咽治疗、认知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康复专业和临床医务人员不具备早期康复的意识,康复医师多由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缺乏系统训练。或很多医院康复的实质是理疗、中医按摩等,或康复基础设备简陋,不具备康复医疗的基础条件及服务能力,诊治的多为颈肩腰退行性病变或后遗症者,致使许多患者恢复期转入后功能状态不再进步,甚至退步。同时医疗机构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医院康复医学科不能有效处理早期重症患者,患者滞留在临床科室,无法和康复医学科进行有效对接,早期介入受到制约;或者二级医院不能有效处理患者伴随的临床问题,包括癫痫、感染、心血管问题等。

3.1.4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优势资源集中于首府,各地州的康复医疗资源较为薄弱且康复质量不高,服务能力差,甚至大部分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为零基础,致使患者大量滞留于有能力的三级医院找不到出口;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自身提供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层级之间缺乏患者流动、上下转诊的机制与渠道。医疗资源的集中必然引起患者的集中,这种双重集中的现象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及医院的管理成本。由此导致建立和完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困难。

3.2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2010年元月五部委已联合出台将9项基本康复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但在新疆虽经多方努力,政策至今仍未落实。乌鲁木齐市医保出文要求患者的康复医疗限定在医疗费用的15%以内。显然没有考虑到残障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对现代医学治病-保命-提高生存质量医疗服务模式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及重大灾害发生,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日益提高,康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但现有康复医疗收费项目却停留在十年前,不能与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及满足患者需求。这些都成为严重制约康复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总之、康复医疗涉及卫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残联及教育等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3.3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康复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在机构建设上还是在医学技术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为此,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经两年的试点,新疆同全国一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康复医疗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知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初步构建了局域性层级流动模式。康复医疗和临床的有效衔接初步得以展开。康复内涵和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康复机构增多、人员增长,经不完全统计,康复医疗体系试点前后,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增长18.5%;人员增长17.8%。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各级各类的康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更多的病残、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是我们在研究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6]。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康复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科室建制、设施配置、人员配备、机制建设、专业人员培训、技术规范与普及等方面均亟需规范与提高,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患者在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不畅通等[7]。这些问题不仅在新疆而且在全国都广泛存在,且存在着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康复医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疆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加强对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整合康复医疗资源,全面落实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统一标准,提升医院管理执行力,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乡基层医疗机构层次明确的体系。医疗机构依据不同的社会责任充当不同的角色: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急性期及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早期康复医疗服务,实施与相关临床科室的无缝对接;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疾病恢复期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7]。依托区域性质量控制中心加强监督力度,针对相关医疗机构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强、管理效能低下、康复医学内涵缺乏、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进行持续性监管及促进整改;规范康复医疗服务,加强对二级以上康复医学的规划和管理,逐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实现康复医学的前移及各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新疆首府与各地州县级之间交通不便,如何实现康复医疗各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体系试点以来,通过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形式,同时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依据标准,通过对疆内部分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学科定位、业务布局、工作流程、诊疗规范等进行严格评审,规范了医务人员的执业范围及行为,提高了服务能力,促使了康复医学科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3.3.2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康复专业规范化岗位培训:应找到切入点,从“数量、质量、业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强人才的培养,向康复医学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源动力。①应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兼顾区域性情况,制订培训计划,进行重点培训及针对性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资格的认证。②三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对各自的培养人才目标明确,三级负责二级、二级负责社区/乡镇,形成链式结构,定期对所负责的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③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平台,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加强远程会诊及在线培训指导等,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注重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是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充分利用卫计委多点执业的政策,开放医疗市场,引进人才,启动竞争机制,使人员流动起来。倾斜政策,鼓励在岗人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一步深造,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进修、培训,促进学历、职称提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相结合:住院医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处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阶段。康复专科医师的培训除掌握一般住院医师的技能外,更应注重康复专业相关能力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美国的康复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电诊断技术(肌电图)、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注射方法(如关节腔内注射、神经阻滞注射)、超声对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技术、肉毒毒素注射、巴氯芬泵的管理和硬膜外注射技术等[8]。国内目前也已着手启动康复专科医师培训。大力推动康复治疗师上岗培训:康复治疗师是康复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人物,提高康复治疗师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及服务质量是我国目前的紧迫任务。我国较欧美国家存在差距,许多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师未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卫生部已在2012年底启动了全国康复治疗师培训计划,通过制度和行政干预,提高及规范康复治疗师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进行治疗师认证已势在必行。随着康复医疗的进步和亚专业的分化,细化到PT师、OT师、ST师等的培训和培养将是21世纪康复专业技术进步的保障。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康复人才是康复发展的根本保障。新疆调研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康复医疗起步晚,康复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力量薄弱、水平低下,项目不全,远不能满足局域康复医疗需求,这种情况在所有欠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建议对外加强全国康复教育研讨及对口扶持,邀请高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对内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及联合,改善康复教育局面,为康复医学发展储备生力军。

3.3.3开展康复医学科教研:科研是驱动学术发展的杠杆,结合国内外康复发展动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实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高科技康复治疗的开发对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向更一个台阶迈进有着实际的意义。

3.3.4继续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一个层面探索了患者分层级分阶段医疗的转诊模式,促使患者在层级中流动起来,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没有患者的现状;从而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早期从源头上防治功能障碍,为医疗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康复医疗体系建设目前还是只是一个宏观的政策型框架,各层级医疗机构间患者转诊尚需探索配套的经济支持政策确保其可持续性。另外,如何提高公众对康复医疗重要性的认知;如何解决医疗机构对康复的定位及认知;如何完成对康复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康复资源不均,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如何有效进行机构间转诊的管理及随访信息统计等都需深入解决。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支持、需增大财政投入。

康复医疗论文篇2

1.2康复持续时间52.38%的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没有及时的进行相关康复治疗,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只有47.62%(90例)的患者在治疗后及时进行了康复治疗,得以良好康复。

1.3参与康复途径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是就诊时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的康复治疗,也有少部分是朋友介绍或者是看到相关宣传信息到医院进行治疗,而相关医疗机构和政府的作用很小。

1.4患对医疗信息的了解情况调查发现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对医疗信息的了解程度比50~59岁的患者低,且总体上患者对康复医疗的了解程度都比较低。另外,医者对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有待提高,多部分患者并不要求医生对自身病史、现阶段疾病等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原因是患者隐私权保护观念较低。

2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在老年患者康复治疗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患者经济因负担大放弃治疗、康复治疗知识在老年患者中未得到有效普及、老年患者权益意识薄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因应措施:

2.1重视慢性疾病的防控,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最高,远远超过其他疾病的比例,这与目前老年人患上慢性疾病的趋势相符,给医疗机构与老年人群敲醒警钟,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群的首要控制疾病,须引起重视。而在老年人群中,更须关注的是农村人群,需要政府做好医疗保险与农村康复治疗的扶持工作,为农村老人创造参与康复治疗的有利条件。

2.2加大康复知识在老年人群中的推广,树立早期康复的观念目前患者了解康复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生的医嘱,而相关医疗机构、政府以及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还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加大利用此等有利资源,对老年患者普及康复治疗知识。使老年患者树立起早期治疗的观念并及时参加与康复治疗。在最佳治疗时间内接受治疗,可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另外,及时的康复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2.3尊重和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大部分老年患者缺乏自身所患疾病认识,对康复治疗过程更是了解甚少。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即患者有权利在在校康复治疗的详细信息后做出选择,是否同意医护患者根据指定的方案对自身进行治疗。据调查,医师并未做到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大部分医生只在患者出院总结中告知患者出院后一些注意事项并嘱咐继续进行康复治疗。而大部分患者康复知识相对缺乏,容易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并发症。

康复医疗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康复医疗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康复医疗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康复医疗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4-0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弥补了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200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新增运动康复与健康试办专业(依据辽教发[2008]18号文件),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沈阳体育学院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1,2],笔者认为改进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增加实践课和实习的课时

运动康复作为一门以康复技能和经验为导向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为重要。我国临床医学大都采用五年制,实践课时与实习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为五分之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临床医学注重的环节;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运动康复专业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医疗康复和运动康复体系较成熟,课程主要是康复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等,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为一比一,每门课程的安排都参照这一标准,严格执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需岗前培训,可即刻上岗。结合到目前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技能和实习的时间可提高到一年半,医疗系统和体育行业实习时间各占一半。

2调动学生实践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理论课时中的实践环节学生须轮流操作,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康复手法的熟练应用,康复评定软件的操作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病例中。实践环节查找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手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月增加竞赛环节,评定技能手法和康复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在传统康复技能和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适合学生个体的操作思路。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兴趣,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引用医疗和体育病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为康复教案,由点到面,由面概全,推广到相似病例的研究与康复技能的探讨。

3充分指导发挥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在职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技能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规范[3],这就要求专业的指导教师,深入教学医院,与带教治疗师加强沟通,定期回访带教治疗师,协助完成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4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运动康复人才

现代社会知识结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医学工程和社会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行业交流越发频繁,对于医疗和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康复人才最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运动康复涉及康复医学、骨科学、神经科学、体育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用的特点。

5尽早了解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熟悉临床科室的基本安排,人员设置和相关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4,5]。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必须有完整的医疗康复经验,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印发康复医学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对康复专业本身和相关专业都得有所了解,骨科的手术流程,CT,HR等影像学检查,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在临床科室体验实习,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了解临床的整体环境,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岗位,体育岗位上尽快的融入,适应自己的角色。

实践过程中,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能非常重要。当前,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疗官司逐渐增多,正常的医疗秩序常常被打乱,治疗师无法专心地进行诊疗活动,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在这种极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95%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与病人的交流实陈上变成了与家属的交流,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病人看病时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理想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6掌握多套康复手法,至少精通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流行的康复治疗技术较多,六大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促通术,悬吊技术等,每套治疗手法都有适合的领域和患者人群。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熟悉掌握一整套技术,同时对于其他治疗手法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结合教育医院,体育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疗手法,拓展学生视野。

7掌握常用物理康复治疗设备的使用

除了康复治疗手法之外,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决定着康复疗效的好坏[6],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台设备治什么病症,每台设备的使用原理须深刻了解,编制个体使用程序。同时要注意,每种物理治疗手段的禁忌症,和临床操作技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常用设备为电疗,超声,微波。电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注意: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起搏器,心脏支架的患者不能适用,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开,防止交叉感染,正负极引起电灼伤的处理,海绵垫水分要足,防止电灼伤,加载电流的大小,由患者的主观难受度为宜。操作过程一定要规范,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微波治疗仪使用时,金属物件,潮湿衣物,心脏起搏器,助听器会形成干扰,不在出现在同一房间或周围。影响骨垢形成,对未愈合的骨折产生不利影响。操作者与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防辐射。

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符合现代康复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最终才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96-697.

[2]刘婵,陈翔,汤行录.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97-898

[3]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29-131.

康复医疗论文篇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康复医疗论文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nvalesc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subject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plan.Methods The relevant history data on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alesc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subjects in PLA were collected,analysed and reviewed.Results The convalesc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s a new frontier branches of science in which convalescent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penetrate and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correct decision ofour government and PLA medical department, the convalesc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subjects establishedits own academic institution and innovated its own subject mode and set up its own technology and approach.It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health, subhealth, chronic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 of disabled persons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health car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It embodies core values of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by dealing with various kinds of medical emergencies.Conclusion The convalesc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as a frontier branches of science, open up a new world.

【Key words】 Convalescent medicine;Rehabilitation medicine;Alternative medicine;Frontier branches of science

一直以来,对于疗养康复医学究竟存不存在,认不认可,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不同的看法。医学实践证明,我国的疗养康复医学是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军队联勤体制建立5年来,在党和政府、军队卫生部门的正确决策引领下,顺应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遵循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由疗养医学和康复医学逐步交叉、渗透、整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呈现出勃勃生机。

1疗养康复医学的来龙

疗养医学和康复医学是两门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理念与内涵。迄今为止,在西方医学文献中很难找到把“疗养康复”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相关报道。即便是在疗养医学源头的俄罗斯、“疗养文化”盛行的日本及疗养资源丰富的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疗养康复”虽术语盛行,但有机构、有章程、有体系的“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却仍未建立。然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就建立了“疗养康复医学”学科机构,近年来更是兴起了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热潮。

我国“疗养康复医学”学科的建立和兴起,一是取决于顶层决策的正确引导,二是借助于“替代医学”的悄然兴起,三是成就于跨科重组的胸襟理念。

1.1顶层决策的正确引导,是“疗养康复医学”创立的坚实基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卫生部曾经多次组团访问欧、美、日等国,了解康复医学的进展情况和立法、管理工作经验,为我国开展康复医学工作作了学术思想和专业人才上的准备。1982年初,卫生部提出选择若干疗养院、综合医院试办康复医疗机构的计划,通过试点,逐步推广。此后,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对康复医学工作多次作了指示,并且陆续制定颁布了有关法规和规划,促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1]。经卫生部批准,198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1985年中华医学会物理康复学会成立,两个学会均设立了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2005年10月,我军召开了全军第六届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总结“十五”工作,讨论“十一五”期间全军疗养院技术建设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实现基本建成以“以医促疗、以疗促医、疗治结合、协调发展”的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化疗养康复基地的建设目标[2],在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下设立了疗养康复专业分会,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政府和军队的顶层决策,是“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创建的坚实基础,促进了“疗养康复医学”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

1.2“替代医学”的悄然兴起,是“疗养康复医学”创立的强劲东风相对于西方的主流医学(mainstream medicine),以针灸、按摩、气功、草药等多种治疗方法构成的其他各国传统医学及其治疗方法被称为非主流医学、替代医学 (alternative medicine) 或补充医学 (complementary medicine)[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替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据调查,美国有60%以上的成年人试用过“替代医学”。现实驱使美国卫生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属下设立了一个非主流医学办公室,指定19人组成“替代医学”委员会,并在全国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1999年开始对“替代医学”进行政策性研究,2002年出台了美国政府发展“补充和替代医学”的纲领性文件《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医政报告》。2007年2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了《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草案,顺应了近年来美国国内补充和替代医学医疗实践快速发展的现状。美国这些举动不仅受到本国朝野的欢迎,也受到西方其他国家的关注,兴起了提倡主流医学与“替代医学”主动配合,共同为病人服务的热潮。“替代医学”的兴起,打破了疗养医学和康复医学彼此隔膜的理念界限,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医学、主流与非主流医学、疗养与康复医学的交流,使疗养康复医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1.3跨科重组的胸襟理念,是“疗养康复医学”创立的不懈动力任何一门新兴医学,都是由多个边缘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跨科、重组而来。纵观历史,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有着最密切的亲缘关系,本属同源。自古以来,就有使用自然因子(如日光和水)、身体活动(如导引、拳术、医疗体操等)以及被动的活动(如按摩、针灸等)强身疗疾的记录[4],是为疗养康复之萌芽。20世纪50年代疗养医学先由俄罗斯引进,20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后由欧美国家移入,康复医学在我国最早萌生的载体就是1982年卫生部指定的试验基地鞍山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三家疗养院[5],可以说我国康复医学的萌芽就植根于疗养医学的母体之中。经过30多年历练,康复医学日趋成熟,由边缘学科步入主流学科,但遍地开花纵横结果的康复科室、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也大多出现在疗养院或由疗养院转型而来。康复医学之所以过去发源于疗养地,现在出现于疗养院,将来也会兴旺于疗养学,就是因为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在理念上有许多融会贯通之处。二者虽然在医疗对象、方法、目的三方面有所不同,但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使二者在治疗方法上相互渗透,疗养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康复医学的长远目标使二者在医疗方向上相互趋同。疗养与康复医学共同覆盖了预防、保健、临床、康复四大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演化成“疗养康复医学”这一新学科[6]。近年来,天津疗养院刘国庭院长提出“大疗养观”,概括和诠释了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跨学科、多领域、大团队、整合腾飞的胸襟和理念,展示出疗养康复医学必将成为受益人群最多、适应范围最广、治疗方法最灵活、社会效应最好、最有潜力、最具希望、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医学边缘学科之一的美好前景。

2疗养康复医学的去脉

在“大疗养观”理念指导下,疗养学、康复学由双学科整合重塑成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疗养康复医学”。“十一五”以来,疗养康复医学展示出以下进展和态势。

2.1疗养康复学术机构的创建,使疗养康复医学必定“根深蒂固”疗养康复医学目前不属于一级学科。疗养康复医学的学术机构分设在三个主流学科之下。一是中国康复医学会(China Associa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ARM),二是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SPRM),三是中国人民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殊途同归的是,上述三个学术机构都设立了“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有的还在“疗养康复医学委员会”下成立了更细的各省市的分支机构。“疗养康复医学”学术机构横跨疗养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领域,遍布全国全军,网络丰富,体系健全,人数众多,展示出根深蒂固的态势。

2.2疗养康复医学模式的创新,使疗养康复医学必然“枝繁叶茂”疗养康复医学的主要基地在疗养院,它的构成有多种模式[7]。简而述之:一是在疗养科引进康复项目,把疗养康复医学做细。如武汉疗养院疗养一科引进截瘫康复治疗项目,鼓浪屿疗养院疗养二科进行骨关节病康复项目等;二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科室,把疗养康复医学做深。目前几乎全军各疗养院均建立了从综合康复到专病康复等不同类型的康复科室,进行专病或整体疗养康复临床实践;三是在疗养院创立康复中心,把疗养康复医学做强。康复中心是疗养康复医学的战略制高点,人才密集、设备精良。2008年在原有3个全军疗养康复中心基础上,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评审,又批准建立了“全军软组织疾病诊疗康复中心”、“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全军战创伤康复中心”3个全军疗养康复中心;四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医院,把疗养康复医学做大。2004年三军联勤后,出现了在编医院纳入疗养院直接管理和疗养院接受撤编医院的新情况,为疗养康复医学大手笔运作、大幅度跨越带来了机遇,大连疗养院成立了全军最大的“康复医院”,兴城疗养院建立了“八一软伤疼痛医院”。 康复项目、康复科室、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在疗养院的建设,使疗养康复医学不断做细、做深、做强、做大,展示出枝繁叶茂的态势。

2.3疗养康复医学学术的交流,使疗养康复医学必将“欣欣向荣”国内三大主渠道疗养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建立以来,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仅“十一五”期间,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就先后在无锡、大连、深圳召开了第18、19、20届全国疗养康复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会的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也先后在克拉玛依等地召开了第8 、9、10次全国学术会议;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疗养康复分会紧跟学术前沿,把握学术思想,扣紧学科主题,先后在昆明、海南、峨眉召开了第1、2、3次疗养康复学术会议,全军各疗养院主要业务领导、专家、专业技术干部200多人踊跃参加,大会及书面交流论文308篇,交流推广疗养康复医学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反响大、效果好,受到总后保健局、科训局领导和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赞誉和肯定。我国疗养康复医学的学术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纵观疗养康复医学的来龙去脉,可以清楚地看到,疗养康复医学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交叉、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政府和军队医疗卫生部门的正确决策下,疗养康复医学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机构,创新了自己的学科模式,创立了自己的学科技术和方法,并且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领域中对健康、亚健康、慢性疾病、伤残人员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医学应对中体现了贡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边缘医学拓出了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仲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二十年[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5):1-4.

[2]李建华.思发展 谋发展 促发展 努力把军队疗养院建设提高到新水平[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6):1-3.

[3]赵英凯,崔蒙,范为宇,等.补充替代医学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1-2.

[4]王茂斌.康复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4):1.

[5]蔡景峰,主编.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3-684.

康复医疗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康复医疗论文篇10

【Abstrac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awareness and direction of new view on health and is a subject and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research.In this paper,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sanatorium was done.Advantages of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such aspects as function,characteristic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of sanatorium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were communicated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our sanatorium.

【Key words】 Sanatorium;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TCM

“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现代医家更加重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众多医家发表文章阐述“治未病”理论。综合文献记载,可将“未病”概括为4种状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1]。2008-01-25,全国“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医将被纳入保障全民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中。疗养院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单位,在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本文仅就疗养院实施“治未病”的实践和理论作一些探讨。

1疗养院实施“治未病”的优势

1.1疗养之终极目的与“治未病”的核心高度统一疗养的终极目标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疗养,进行适当休息和锻炼、营养等疗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通过必要的治疗和疗养措施,使已发生的疾病转向康复、健康。而中医治未病之核心有二:一是无病早防;二是有病防变,促进健康。传统的“治未病”与现代疗养,在理念上是异曲同工。中医治未病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有2 000余年了,而我国疗养院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从预防疾病和疾病康复角度着手的,而且更多的是从预防疾病考虑的,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太极拳、温泉、海滨、景观、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用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等,这些手段和措施几乎在我国所有疗养院被广泛使用,并且在预防疾病和疾病康复中疗效肯定,即使现在,疗养院的核心技术仍是自然康复疗法(中医养生核心技术)和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疗养康复纳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体系并不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困难[2]。

1.2疗养院的功能是实施“治未病”原则的继承国内正规疗养院的功能现阶段大致包含了疗养、体检、康复和亚健康调治。纵观“治未病”的理念和内容,应该说目前国内疗养院都已基本具备,是轻车熟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治未病”的原则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3]。这些原则疗养院是一直在实践的,如常规的健康体检和咨询、保健宣教及康复疗养、健康评估、危险因子的确定、保健处方的设计、健康档案的制作等,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介入了心理、运动、营养等等[4]。

1.3疗养院的人才、技术资源是实践“治未病”的可靠保证疗养院集多学科专业为一体,集健康保健功能为一身,既摆脱了治疗医院单一治疗模式的束缚,又在围绕健身、强体、康复等“以健康为本”方面开辟了新天地。目前国内正规疗养院大多延续了治疗医院的编制模式,专业科室设置门类齐全,各学科人才济济,医疗设备配置精湛,积累了多年健康体检和疗养康复经验,对健康鉴定与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及亚健康调治是熟门熟路,对健康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已初具规模,完全达到“治未病”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疗养院在中医和物理治疗方面更具人才优势,与“治未病”工程完全可以无缝衔接。

1.4疗养院的环境是实施“治未病”的理想平台疗养院大都处在风景区,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基础,充分利用空气、日光、景观、负氧离子、有机矿物质等自然疗养因子,结合“治未病”的手段,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对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健康体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使身心得到极大调整,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治未病”场所。同时,随着各疗养院陆续对外开放,到疗养院体检、疗养不再是时尚和地位的象征,疗养院的经济效益逐步攀升,由此带来疗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仪器设备越来越完善,软越来越到位,再加上超前的健康理念,专业的健康管理,综合的亚健康调治手段,疗养院已成为调养身心的不二选择。疗养院只要搭建好“治未病”的平台,展示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能力,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

2我院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和设想

2.1基本思路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理念,切实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干预、保健、治疗等健康服务,探索“治未病”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和昆仑健康保险公司、炎黄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KY3H‘治未病’中心”,以系统工程的观念考察人的生命运动,以传统的中医学和养生学为主,融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形成以辨体质、鉴状态、识未病、干预调理、评估效果等为主要环节构成的个性化健康保障技术和服务体系,以传统健康文化理念为主导,以未病、已病为主体,从改变其观念入手,进行顺势调理,实施互动性健康管理,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KY3H”健康服务。

2.2“治未病”中心组织结构中心开设KY3H辨识体检、健康干预、康复保健、名医工作室、综合服务部、贵宾接待室等场所(图1)。

2.3“治未病”中心工作流程(图2)

2.4“治未病”服务模式建立“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集采集、录入、分析、评估为一体,为客户进行常规体检以及KY3H体质辨识服务,提供体检报告、“知己”报告、“求己”方案和“求医”指南等(图3)。

3我院实施“治未病”的服务内容

1)依托我院现有的高级干部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

2)依托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为客户提供脏腑及经络功能状态测评,经络穴位、饮食、音乐、情志综合调理方案,及配套的经络调理磁疗贴。

3)依托“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智能系统为客户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

4)依托现有工作基础为客户提供9项特色技术服务:①中医养生健康宣教。②膏方药膳。③冬病夏治。④针灸减肥。⑤推拿保健。⑥理疗驱病。⑦养身药浴。⑧小针刀。⑨常规中医中药。

“治未病”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在从“重治轻防”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转变中,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手段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疗养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中积极摸索和探讨,形成自己的特色,

为疗养院的转型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薛晓琳,徐雯洁,等.“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8,27(1):76-77.

[2]魏素丽,范竹雯,徐江雁,等.对疗养行业管理归属问题的再思考[J].光明中医,2008,23(11):1849.

康复医疗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22-04

重症医学是我国新兴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重症医学除了需要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和整体思维培养外,还应积极引入康复理念。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迅速发展,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而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2]。康复医学则针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尽可能使其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并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提高危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康复理念在我国正迅速渗透到各临床科室[3-5],然而目前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严重限制了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在重症医学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康复理念的培养是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重症医学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和重症医学康复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重症医学教学引入康复理念的必要性

1.1 实现危重患者全面康复、提高幸存者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

当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关系日趋紧密,发展康复医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伤病患者急性期提供早期康复医学干预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危重患者同样有早期康复的必要性。重症医学科收治病种多,如严重创伤、多发伤、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各种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等,这类患者伤势或疾病都很严重,这些危重疾病迫使患者制动、卧床时间长,因此常出现严重的废用综合征、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8]。目前危重患者的早期康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11]。早在1967年Carroll D[12]就撰文指出在CCU中开展早期心脏康复的重要性。Corcoran JR等[13]研究表明无论机械通气患者或无机械通气患者均能从早期康复治疗中获益,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和降低急性期后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为应及早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开展心理康复治疗,以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率或降低其严重程度[14]。重症儿童作为重症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出现神经肌肉无力、认知障碍、新的精神心理问题,更需要积极的早期康复干预[15]。

1.2 当前康复专业人才普遍匮乏背景下缓解危重患者康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医学教育规模明显落后于临床医学。国内有学者对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研究发现:至2020年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数为49.56万人,与2013年实际拥有数(3.21万人)相比较,缺口数达35万人[16]。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然而我国康复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很少,面对如此大的缺口,需要通过多元化培养途径解决康复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

张雯等[17]对我国两所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康复医学专业相关知识匮乏;现行医疗体系下的临床医师、护士因为没有接受过康复医学教育而普遍缺乏康复理念和康复知识。重症医学科仍然较多关注患者救治率而不是远期康复预后,再加上现有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数量有限与整体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限制,危重患者常常在转出ICU后才能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如果在危重医学教学中加强康复理念的培养,可能是短期内缓解重症医学早期康复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2 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康复理念培养

影响重症医学早期康复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重症患者本身因素(比如谵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ICU工作人员(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康复知识理念缺乏等)和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康复器械设备缺乏等)三方面[18-20]。重症医学教学中融入康复理念培养发挥“教学相长”效应,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临床医师和医学生两方面人员对早期康复的认识,促使从事重症医学临床与教学的医师和临床医学生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充分认识到ICU早期康复治疗是重症患者长期康复的起点,是安全、有效和必要的。

2.1重症医学教学中康复理念的培养措施

2.1.1 首先需要培养重症医学临床教师的康复理念 一方面:重症医师可参加权威机构举办的康复专业培训班或到康复专业机构进修学习,以便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康复理念。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原卫生部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室可定期邀请康复科专业人员为本科医护人员开展危重医学康复治疗的系列讲座或参与病例讨论会,通过互相学习与交流既可以增进危重病医师康复理念与康复知识,又可提高康复专业人员对危重病救治的熟悉程度,便于通过两科协作形式开展危重病的早期康复工作。临床医师掌握康复理念后,并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展早期康复。

2.1.2 注重教学过程的康复理念培养 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把康复医学课程列为必修课,在本科学习阶段即开始学习康复专业理论与知识。重症医学临床教师在医学生实习带教过程中可以灵活选用团队学习模式、病案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实现传授早期康复理念和相关康复知识的目的。团队学习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21]与开展康复所需的团队工作模式相一致;病案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22]选择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的典型案例,与康复小组人员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融康复理念于病人的医疗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将康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深刻地掌握与运用康复手段。问题教学方式(problem-base learning,PBL)[23]偏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检索文献和资料提出需康复解决的问题、并设计康复方案,然后集体讨论确定最后的康复目标与计划。

2.1.3 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应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开展早期康复的人员和物质条件,如提供必要的床边康复器械设备,配置足量的康复专业人员。

2.2 重症医学康复理念培养内容

2.2.1 明确康复目标,有的放矢 重症患者的长期康复目标是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融入社会;在重症医学科的康复目标主要是近期的:预防废用综合征、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相关功能障碍的持续改善,为后期的系统康复奠定基础。

2.2.2 康复介入时机 重症医学科患者何时才能安全、有效地开始康复治疗?通常,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原发疾病无加重的状态下建议在监护条件下早期康复介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安全的[24-27]。国内研究表明在监护下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28]。康复介入越早效果会越好。如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康复介入时机为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尽早开始;临床情况稳定后,即可开始关节被动活动[29];患者能够耐受直立1 h以上可开始功率自行车训练[30];诊断为脱机失败的患者即可开始吸气肌力量训练[31]。

2.2.3 康复模式 理想的康复模式为重症康复小组的团队工作模式。危重患者康复小组的组织者为重症医学科医师,小组成员还包括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家属等。康复小组这种团队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尤其心理治疗师和患者家属的参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危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最终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危重病房的康复护士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任务,还要指导或协助患者在病区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康复护士还是康复教育的宣传组织者,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主动配合与参与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ICU主要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常常由护士实施,而不是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康复团队工作模式。

2.2.4 康复流程 康复流程中首先进行康复评价,然后制定康复目标,继而开展康椭瘟疲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康复评价,必要时调整康复方案,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继续系统康复治疗。

2.2.5 康复治疗具体措施 根据康复工作小组各成员情况,分工实施如下:(1)重症临床医师:患者病情稳定后,发出康复治疗申请,召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并制定康复目标与计划。临床医师在制定临床救治方案时牢记康复理念,避免过度镇静或不必要的镇静甚至肌松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可间断中止镇静便于物理治疗师实施康复训练,选择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尽量不影响康复治疗。如开展体外膜肺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新技术,以减少机械通气和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为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提供机会[32]。临床医师作为一个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让临床救治和康复相得益彰。并评估营养风险,及时给出营养支持方案。(2)重症护士:评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的风险,做好定时翻身、叩背排痰、穿戴弹力袜等预防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实施营养支持方案;并实施下肢气压泵、床旁踏车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床旁康复治疗;(3)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PT治疗师根据康复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康复训练,当患者还处于病危或不能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时,应该开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挛缩并发症;随病情好转,逐渐开始主动康复训练活动,如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阻力训练、床上活动、转移、站立、负重及行走训练。另外,危重患者常常存在呼吸功能障碍,PT治疗师还负责呼吸运动及咳嗽训练,这对于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4)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 therapist,OT):OT治疗师帮助患者开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作业治疗师也负责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治疗,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状态,而且也能提高日常自理能力。(5)心理工作者:对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筛查,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减少和预防谵妄、抑郁或焦虑等并发症,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恢复自信、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康复,顺利度过难关。(6)其他: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还常常存在言语、构音障碍或吞咽障碍,这时则需要言语治疗师的参与,评估障碍类型及原因,并给予言语康复训练。

重症医学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医疗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时积极开展康复、关注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培养目前非常紧缺的重症医学人才过程中及时加强康复理念培养,是解决当前危重患者康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而且利于促进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最终对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Kerckhoffs MC,Soliman IW,Wolters AE,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CU treatment][J]. Ned Tijdschr Geneeskd,2015,160:A9653.

[2] McKinley S,Fien M,Elliott R,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J]. Am J Crit Care,2016, 25(1):52-58.

[3] 薛官国.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117-119.

[4] 刘持旺,苗祥文. 肛裂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0):70-72.

[5] 鲁娟,余洁静,吴苗苗,等. 加速康复理念在微创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20):76-80.

[6] Darbyshire JL,Greig PR,Vollam S,et al. "I can remember sort of vivid people...but to me they were plasticine." Delusions o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What do patients think is going on?[J]. PLoS One,2016,11(4):e153775.

[7] Fumis RR,Ranzani OT,Martins PS,et al. Emotional disorders in pairs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during and after ICU stay[J]. PLoS One,2015,10(1):e115332.

[8] Jolley SE,Bunnell A,Hough CL.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J]. Chest,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9] Wieczorek B,Burke C,Al-Harbi A,et al.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2015:129-170.

[10] Sosnowski K,Lin F,Mitchell ML,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Aust Crit Care,2015,28(4):216-225.

[11] Castro-Avila AC,Seron P,Fan E,et 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on functional statu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2015,10(7):e130722.

[12] Carroll D. Cardiac rehabilitation:II. Coronary care units[J].Md State Med J,1967,16(12):109,111.

[13] Corcoran JR,Herbsman JM,Bushnik T,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inter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oject[J]. PM R,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14] Jackson JC,Jutte JE. Rehabilitating a missed opportunity:Integr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into the car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urvivors,and caregivers[J]. Rehabil Psychol,2016,61(2):115-119.

[15] Hopkins RO,Choong K,Zebuhr CA,et al. Transforming PICU culture to facilitate early rehabilitation[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4(4):204-211.

[16] 任光圆,周菊芝,孙统达,等.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R瞪柚枚圆哐芯[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 (8):40-41.

[17] 张雯,陈文华,阚世锋. 临床医学生康复知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4):389-391.

[18] Lee CM,Fan E. ICU-acquired weakness:What is preventing its rehabil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BMC Med,2012,10:115.

[19] Zanni JM,Korupolu R,Fan E,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J]. J Crit Care,2010,25(2):254-262.

[20] Pohlman MC,Schweickert WD,Pohlman AS,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rit Care Med,2010,38(11):2089-2094.

[21] 尚立芝,季书,高剑峰,等. T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46-148, 151.

[2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al. 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 Acad Med,2007,82(1):74-82.

[23]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4] Calvo-Ayala E,Khan BA,Farber MO,et 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ICU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5):1469-1480.

[25] Kayambu G,Boots R,Paratz J.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critically ill in the ICU: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rit Care Med,2013,41(6):1543-1554.

[26] Li Z,Peng X,Zhu B,et al. Active mobilization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3,94(3):551-561.

[27] Stiller K. Physiotherapy in intensive care: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3):825-847.

[28] S东锋,毛玉,许光青,等. ICU脑卒中康复干预的针对措施和短期结局[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78-80.

[29] Morris PE,Goad A,Thompson C,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2008,36(8):2238-2243.

[30] Chen YH,Lin HL,Hsiao HF,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ulmonary mechanics and func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Respir Care,2012,57(5):727-734.

康复医疗论文篇12

(一)、业务量大幅度增长。平均床日数较11年同期增长70%。出院人次较11年同期增长60%;脊柱病科最多一个月入院达60人次;偏瘫康复科病人最多时达38人,且70%以上的病员是三个月以内的新发病人;骨伤康复科脊髓损伤病人较11年同期增长一倍。药械科提前两个月完成目标,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

(二)、康复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康复医疗规范化规程化建设明显进展。偏瘫康复科初步着手制定了康复流程及治疗技术实施规程;骨伤康复科初步制定了脊髓损伤的康复流程和治疗计划;脊柱病科初步制订了“腰椎连结紊乱综合征”住院流程及治疗方案。专科病历书写进一步提高,全年未出现任何医疗纠纷及事故。

(三)、规范执行医疗保险政策,学习掌握工伤保险政策。严格执行了医保政策有关规定,未发现医保违规行为。并切合我院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医保管理机制,变过去的医、患、管三点式管理为医、管两点式管理,慢病实行记账式管理,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及医保中心的肯定。慢病患者增加近一倍。

(四)、务实学习气氛逐渐形成。围绕全员普及学习康复知识计划,全院组织讲课10次,各科采取不同学习方法,内科结合实际学习专业及康复理论;偏瘫康复科采取边讲边操作等多种方法学习;骨伤康复科针对病人在治疗中发现的问题讨论学习,脊柱病科学习脊柱病康复等知识。药剂、医技、眼科、口腔、门诊、综合科参加相应科室康复知识学习,全院学习达117次。

继续开展了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尊重、关爱、责任、敬业为内容的医院文化建设。全年撰写论文及服务心得96篇;全院有博客70余个,发表博文816篇。

(五)、专科康复医疗体系进一步凸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椎间盘突出为核心的脊柱病的康复和以偏瘫、截瘫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为特色的专科康复医疗体系。三大病区成为我们的三大拳头专科。

(六)、医院整体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医院整体环境整洁、温馨、舒适;全院组织管理、业务管理规范有序;专科康复医疗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病员的覆盖面和辐射面不断扩大,脊柱病科病员到辐射晋、陕、豫、等十余省市,今年有来自北京的病员,市区、陕县、卢氏病人明显增多。骨伤康复科病员辐射山西、陕西、四川、洛阳等。有不少患者在外地治疗效果不理想,转我院后康复疗效显著,非常满意。先后收到锦旗、匾牌、感谢信6次,感谢留言30余条。

二、具体做法

(一)、各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要点,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避免了临时性、盲目性,并且阶段性安排有序,有条不紊的完成各项工作。

(二)、有一个具体的工作措施,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切实,措施得当有力。

1、领导位置前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听汇报、批条子到现场办公,协助科室,出主意,想办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脊柱病、骨伤康复科管理井然有序,内科业务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偏瘫康复科业务量稳定。同时各科围绕目标要求,找出了工作的切入点。

2、整合优化资源,改造了后二楼及三、四楼大厅,改善了环境,撤掉六楼手术室为脊柱病治疗区,扩大了规模,上了档次;眼科手术室移到后一楼,方便实用;输液中心与内科合并,减少了安全隐患;医保药械合并,创新医保管理机制,起步快,发展稳,达到了预期目的。

3、深化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在提高业务量的同时,重点进行全员康复知识、专科理论技术学习和交流,并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文化推介活动,写论文,谈心得,发表博文大力推介医院、科室和个人业务专长,体现了把虚实做事,把事实做虚的原则。

各科制定了学习计划, 并组织实施,全院上下可谓切实认真,紧张有序。师者,认真备课,有理有据,图文并茂。学者,认真听讲,谦虚谘询,理解消化。工作之余,既有埋头答卷,又有讨论争辩,自觉学习已蔚然成风。

4、夯实专科基础,以实用、有效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内涵建设,初步制定了一套康复功能评定规程和治疗技术实施规程,规范了治疗。脊柱病科开展以脊柱病专家为核心的团队小组诊疗模式;骨伤康复科形成了以康复医师为主导的协作组模式;内科转变观念,主动认真学习康复知识。并开展了一些康复治疗项目。

为医院再上一个新台阶找出瓶颈,我们走出去。学先进。找差距。五月份到广东省康复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考察学习,十月份参加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的第39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并参加青岛第五届偏瘫康复治疗技术高级研讨班,进一步提高了康复理念,同时学到了康复诊疗技术,看到了康复医学的广阔前景,更坚定了我们做好康复事业的信心。

三、存在不足:

1、虽然业务量大幅度增长,但康复医疗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我们的政策学习掌握和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全员康复医学知识培训有待于针对性、系统化。

4、我们的医院文化建设还需要深化和强化。

5、专科医疗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在内涵上下功夫。

6、我们医院的整体工作虽然上了一个台阶,但基础不稳固,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四、建议:

1、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强化康复知识培训和文化建设。

2、围绕尊重、关爱、责任、敬业医院文化,开展感动服务,强化服务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