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1:20

施工企业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篇1

施工企业管理,就是为保证施工企业任务的完成,对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激励。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管理就是利润、管理是资源,管理是起飞的翅膀,管理是企业时刻面临的繁杂的具体活动。

1 强化过程管理,施工企业要以工程项目管理为重点

1.1 制定项目管理规划,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公开招标组建项目经理部,针对工程项目开展内部招标,主动接受企业业务部门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实行经理负责、集体承包、全员管理、风险抵押的体制。项目经理部应参照施工管理要求制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以便为后续的绩效考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2 强调过程管理,兑现合同工期。过程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成效的主要途径,过程好了,才能有好的结果。施工企业要大力实施过程管理,按照施工管理操作规程,结合现场条件,将工程项目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实施精益化管理,同时按照办公、施工、生活等功能要求将工地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施工现场一律用围栏围护,并且要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警示牌,在入场道路两侧设置安全操作警示牌,所有进场员工一律穿戴安全防护用具,以防控安全风险。

施工前组织各部门技术人员开展图纸会审工作,及时发现并修正图纸本身的缺陷点。严格俺操作规程作业,认真贯彻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要求。施工技术交底严格细致认真,资料签字齐全。基建部派专人对每个环节留有图片资料,用实际的图片来记录和反映每个环节是否控制到位,反应工程的实际情况,加强过程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了施工各阶段的施工质量。

1.3 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目标。一是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PDCA循环工作方法,采取“解剖麻雀”、重点督查“不见一斑”的安全监管方式,深入一线开展安全大检查。二是坚持创新的工作思路,注重从实践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以点带面,解决施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安全生产目标摸索安全管理规律,促进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实现“探路子、立规矩、出成果”的目的,形成施工现场监管规范和标准,确保项目安全施工,不出安全事故这是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

1.4 主抓成本控制,实现最佳效益。建筑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体系,更多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要求在“成本核算科目树”的层次上进行成本控制,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会给一线业务人员带来巨大的成本拆分工作量,而且还很难拆分准确,导致成本难以进行有效管控。

企业应该基于项目成本的管控,根据历史开发项目经验和借鉴标杆企业,理清成本科目与合约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哪些合同可以通过合同架构进行规划,哪些费用可以基于科目进行分解。通过按科目和按合同的双维度管理模式,合约规划作为项目成本预算和合同管理之间的核心桥梁,从而指导采购招标和合同签订,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管控。

1.5 实现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抓项目现场管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针对个别施工人员自由散漫的作风,难以适应标准化作业的要求,企业提出,就是生产任务再紧张,工作再压头,必须坚持培训,主抓现场管理,以逐步提升施工队伍标准化作业水平。施工队定期开展培训、召开安全例会,培训施工人员,总结安全工作,布置安全施工防范工作重点,对公司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问题立即填写问题隐患整改单,按实际情况列出整改计划,落实责任人、整改时间、整改后复查人,并申报监管部门对整改结果复检,存留整改前和整改后照片,形成闭环管理。现在,基建现场施工人员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作业,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进而树立企业和工程项目的良好形象,从整体上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2 施工企业管理具体的创新措施

2.1 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其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为确保施工管理时时有目标,步步有管控,各项目高效有序推进,建筑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推进机制、融入计划管控、指标公开晾晒、营造工作氛围等手段,建立周通报、月协调、考评、晾晒、销号等五项推进机制;制定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二十四节气表,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纳入企业月度综合计划;采取达标树、指标墙、绩效看板、曝光栏等多种形式,对指标进行公开晾晒;建立专题网站和展室,通过图板、视频、资料、实物等多种形式,及时总结工程管理动态、突出展示推进成果,营造人人关注、支持和参与提升的生动局面。

2.2 施工企业管理意识的创新。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施工企业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施工企业应注重管理意识的创新,将管理看成投入企业的一项资源,坚持以夯实基础为落脚点,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功,以管理创新提升为契机,全面梳理管理制度,落实长效机制,理顺业务流程,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综合治理方案整改;以持续改进为根本点,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重新分析审视提升效果,深度研究问题不足,对照上级调研意见,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计划,有序实施;以典型提炼为关键点,全面完成工程管理经验的提炼和应用;同时开展内部评审,使所有参建人员产生紧迫感,提高其质量意识。

各个施工现场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实施了标准化施工作业,将标准化分解落实到每一步施工程序,保证了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各个施工现场在开工初期就树立了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将标准化管理工作实施到安全管理及质量管控的全过程,同时加强对企业各层管理者的考核、选拔和培养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者的时间机会成本。

2.3 施工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涉及人力、知识(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涉及物力、财力资源的管理;既涉及企业的战略制订、目标、规划、组织构架、管理体制,又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建筑工地招用的工人中,70%是农民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他们的知识水平、安全意识等,还无法很快适应建筑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了解工程的建设规程,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应变能力较弱,为自己和他人增加了安全隐患。施工企业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由于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许多施工机械较为传统,施工方法比较落后,难免发生很多人为的错误。通过采用高科技含量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进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减少手工操作,增加机械作业,这样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同时有效的避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最大限度降低质量成本,使施工企业逐步实现从全面质量管理向质量营销阶段的转变。

3 提高企业效益,强化财务管理

施工企业普遍技术装备陈旧,限于资本金有限,设备更新改造缓慢。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增加技术储备。设备的筹措实质上是设备资金的筹措。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不足。

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成员战略升级的推进,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有时承接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流动资金紧张。具体而言,一般的施工总承包模式下,业主随着项目进度支付工程款,项目投资的财务费用由业主自身承担。但在工程建设中,业主在项目移交后根据合同约定分段付款。

鉴于此,施工企业自身需要具备较为充沛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还需存在多方融资渠道,做好项目预算管理,对于各项资金的回笼、周转,可以有一个明晰的计划。预算管理的好处是实现专款专用。合理利用合同条款,获取在建工程权益最大化。

4 结束语

要用创新的精神和新思维方式,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合理定位,建立符合国情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与国际惯例接轨,使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不断升华,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施工企业管理篇2

    二、企业文化对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文化对施工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的原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作业层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新员工参加工作起,就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价值观的认识,明确员工的责权利的关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企业管理的关键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先进文化对企业先进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而且还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在质量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是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因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加强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分析和验收,实施文明施工。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工序质量,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四是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优”和“新”,“优”就是在工程的各级验收和各类评审中均应达到优良,“新”就是有意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体现新工艺、投人新设备,并将规划、措施和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五是营造浓烈的创优气氛。创一个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为载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表彰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气,教育员工,让员工知道精晶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业文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管理篇3

一、工程施工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产品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施工建筑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建筑施工企业在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认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建筑产品的质量主要包括建筑产吕主体结构的质量、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三类,建筑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在形体设计、装璜的完美,带来消费者的只是感官上的认同,消费者对于建筑产品的最终目标还是功能的使用,这就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水、电、燃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在内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些指标不能够得到满足,则很难让消费者满意。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关系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困此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施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二、加强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

对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多,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做到不破坏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生产管理项目进行认真有效的安排,保障人们生活健康、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等各个方面。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的核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为主线,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生产使施工项目能够达到各类要求,要提出创造优质工程的目标,向现场施工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和意识,增强它他们安全生产的意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施工过程中各类不文明行为级予及时的监督和制止,为提供安全高效的企业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三、做到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企业系统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施工的基础和依据。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工作,从施工项目的计划制定,以及制定计划的层层落实等工作,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要把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推动和促进施工项目质量的提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细则和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和规范,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进行坚决改正,要加强实地调研的力度,切实制定能够有效促进施工项目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良好的规章制度是促进施工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对施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错误行为要进行坚决改正,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出现一些影响的,要坚决落实相关责任人,保证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净化施工企业发展空气。

四、做好施工材料的控制工作

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施工原材料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施工工程的实体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想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创优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控制工作,避免一些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限患。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原材料的价格、费用和质量,尽量选择企业质量好,合作基础长的生产企业,各级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原材料的审核力度,对一些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原材料、各种配件坚决不使用。原材料采购工作完成之后,要切实做好材料入库检查工作,通过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相对比,切实保障施工质量。

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且相关制约的工序所构成的,各级过程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施工项目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要重点对施工人员、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的检查,要切实加强管理培训工作,使工程一线操作人员能够尽快熟悉工程项目,掌握各类施工机械的操作,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施工企业管理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颁布实施,施工企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意识。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当前施工企业如何在施工全过程中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1投标报价阶段的造价管理

当前的建筑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指导下的市场,工程竞标成为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争取任务的重要途径。要想通过竞标中标,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吃透招标文件精神。对合同商务条款中影响标价的因素,报价时应当重点加以考虑。附有工程量清单的,要进行详细的工程量复算和核对,这对日后结算很重要。

⑵认真组织工程投标勘察。包括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当地定额取费、劳务价格、材料供应等市场行情的详细了解,以便把勘察情况分别考虑到技术标和经济标中,并将现场勘察中发现的问题集中整理成书面材料,在有效时间内送招标单位或带到标前会上寻求解答,以便在报价中予以考虑。

⑶精心编制投标文件。施工图预算要按招标文件要求进行编制,保证其准确性。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的编制,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工程的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投标的其它文件,包括资质证件、业绩资料等,要完整地满足业主要求。材料、设备要询价合理。

⑷最终报价确定应按不同的评标办法定价,分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投标策略,同时充分掌握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情况,模拟分析其报价及业主的标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投标活动中,如果采用的投标策略合适,又有好的报价技巧,就可以取得成功。

2施工合同的签订阶段

工程在中标后,施工单位将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合同,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处于平等地位,合同本身具有公平性,严重有失公平的合同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要增强对合同的法律意识,把握合同条款的内涵,精心推敲合同文字的措词,增强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在施工前,应与业主、监理、施工各方进行协商,明确合同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合同文本界限,做到资料齐全、文字严密、避免含糊其词.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以避免施工中和结算时双方发生争议,有效的合同也可以预防纠纷的发生。例如在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一定要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价款包括的风险费用和承担风险的范围。风险范围以外的合同价款调整方法,应当在专用条款中约定。明确合同价款包括的具本内容,未包括的内容发生时如何计取。

3施工阶段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是形成建设工程实体,实现建设工程使用价值的过程,是大量投入资金的过程,是许多结算依据形成的过程。因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以合同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以技术和经济相组合为手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全方位的造价管理工作。

⑴严把材料、设备定货关。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0%,因此工程材料价格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应主动去了解市场,控制工程造价,走向市场,了解比较多家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筛选出几家质优、价廉的材料、设备供应商,并与这些供应商建立长期的联系,及时了解材料、设备的价格变化情况,同时,适时掌握周边商家的材料、设备价格情况。

⑵在满足质量,工期的前提下,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控制工程造价,从而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①从组织管理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工程造价,如落实三大目标控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目标控制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力和责任。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②技术措施不仅是解决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可缺少的,而且对控制工程造价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技术方案都有基本确定的经济效果,不同的技术方案就有着不同的经济效果。在实践中,要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技术方案而忽视对其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要做到合理安排进度计划,尽量减少机械停歇和人工窝工;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保证工期、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费用最低的技术方案;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和技术签证,作为结算依据;按规定程序对材料进行场前的验收,不合格的材料不准用于工程,以免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严格按合同质量标准施工,认真按照质量验收,程序进行中间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发生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③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接受和采用的控制造价措施。因此项目部预算员应当在合同价款可以调整的情况发生后14天内,将调整原因、金额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师;要认真核对工程量,做好中间计量工作,对非施工企业原因增加的工程量及时提报给工程师审批,作为合同的追加价款;还要及时办理经济签证。

④合同措施。由于合同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因此合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内容,对非施工企业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及时向业主索赔。

⑶加强工程索赔的管理。首先要加强索赔意识,认真对待工程索赔。索赔是法律和合同赋予的正当权利,应当加强索赔意识,重视索赔、善于索赔,建立健全索赔管理机制。其次要熟悉索赔程序,注意时效性。在索赔事件发生后,施工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工程师递交索赔意向通知。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分阶段地准备好索赔文件和资料。第三索赔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工程索赔首先以合同为依据,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正当的索赔理由。所以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收集和积累与索赔有关的资料。

4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篇5

2、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电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数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信息化程度相对不高,在财务管理方面更是有待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薄弱,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关于信息收集、上传下达不能做到及时、全面,对施工企业管理层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3、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命脉也是活力的体现,任何企业都应把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重点,建筑施工企业也不能例外,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意识,保证企业有意外开支与正常支付的现金储备。但是受施工企业系统复杂、工期长等自身特点影响,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没有制定合理资金使用计划,对于应收账款拖欠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决,甚至有的施工企业工程垫资现象愈发严重,导致项目施工进度受影响,企业面临经营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诸如上述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多数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思想上一味地只是重视施工质量和进度,主要受此方面束缚,没有看清社会新形势,没有意识到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一样关系企业经济效益;其二,受施工企业内部制度影响。不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会引起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施工企业领导一般重视施工后期核算工作,对于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关心不足,没有做好施工前期预算,对施工过程中财务缺乏有效监控,有限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落到实处,项目部以及公司各科室之间没有进行及时沟通,从而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畅;其三,受资产产权不明确影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时常受到资产产权不明确影响,部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者受传统思想影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限制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深化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是执行力度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在结合新形势基础上,学习国内以及国外同行业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创新,从而可以保障企业制定出的全面预算能够有效促进公司发展。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财务预算、成本预测以及施工组织预控是预算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需要有管理控制体系协助对其进行追踪、分析和控制,从而可以保障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在预算管理管控范围之内。

2、创新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遏制谎报和虚报现象。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建立公司财务分析原理,创新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3、强化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意识。随着我国“营改增”浪潮的到来,税收筹划已成为当前热门话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虽然还没有实施“营改增”,但是改革大趋势已成必然,需要施工企业做好应对准备,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企业全体动员,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对税收筹划给予足够重视;其二,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坚持合理、科学原则,强化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意识,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4、防范财务风险,构建财务预警机制。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无论采取多么科学、完备的措施也不可能进行彻底消除,因此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企业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为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做好铺垫。此系统建立关键在于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财务指标了解自身财务状况,对财务风险进行预估和评判,同时可以评估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也可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其通过与财务控制机制形成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功能,可以规范企业经营、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以及提高效率,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处理的最高管理水平。

5、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控制环境。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受企业财务控制环境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此方面做的还很不足,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施工企业建立高效职业经理人制度,树立良好的财务环境,提高经理人的管理能力,从而保障项目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控制的环境也是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企业实现最大利润保驾护航。

施工企业管理篇6

一.前言

建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求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充分应用财务管理理论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施工阶段的关键成本信息是工程项目活动和过程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能预测工程项目活动的内容和相应的资源、时间占用情况,进而预测项目的进度和资金需求,监控成本,优化工程项目管理,规避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以施工企业资产管理为探讨目标来进行研究。

二.施工企业资产管理的目的

施工企业资产管理的目的,总的说来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结合施工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合理组织施工企业资产的运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资产的营运效果,确保施工企业生户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施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具体说来,施工企业资产管理的任务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施工企业的经首决策,优化施工企业投资结构和资产组合,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正确反映施工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化,监督并保证施工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3)促进对施工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资产的营运效果:

(4)确保施工企业资产损耗价值的足额补偿及实物形式的及时更新,保证施工企业资产的正常运行

(5)以资产存量及其增值为施工企业资产管理的重心,努力盘活资产存量,加速资产增值,扩大资产积累,保证施工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资产管理

(1)实物管理与价值等管理相结合。

施工企业资产是施工企业资金的实物形态,资产管理当然离不开实物管理。无论是现金,还是存货或固定资产,保护其实物形态的安全完整,防止损坏和丢失是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但要真正维护施工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仅进行资产的实物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资产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而资产作为资本的存在形态则不但需要保值而且还需要增值。因此,只有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够保持施工企业资产外形与其内在价值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资产的完整与增值。此外,除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以外,资产管理有时还需要运用其他管理方式,比如施工企业生产设备的保养、维修和正确使用就需要运用技术管理的方法。因此,资产管理是施工企业多种管理方式的统一。

(2)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施丁企业资产的运行有静态表现与动态表现两种形式与此相对应,施工企业资产管理也是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结合。一方面,施工企业资产的管理和分析总是以施工企业一定时点上资产运行的状态为基点的,而施工企业资产在该时点上的构成及分布状况是资产静态分所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某一时点上的资产存在状态是施工企业资产一定时期内运行的结果。资产动态分析的任务在于通过纵向指标的动态对比,揭示资产运行的趋势,为施工企业改进或完善经营管理指明方向。

(3)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在施工企业中,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管理,必须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但同时切不可因此而忽视群众对资产的管理。广大职工是施工企业资产的直接使用者或看护者,他们对资产的实际营运情况最了解,对如何加强或改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运用效果,可以提出最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只有在专业资产管理人员的组织和领导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资产管理活动,把专业资产管理建立在群众资产管理之上,才能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4)定期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施工企业管理篇7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对施工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预测、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条件下,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不断降低成本,以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它有着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特点。第一,施工企业有着工期长,分布广,每个工程项目单独核算等特点;第二,由于施工企业工程的复杂性和个别性,施工过程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其成本管理要合理地组织安排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同时也要宏观控制和安排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第三,施工企业通常以工作量作为业务量,它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使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首先,通过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其次,做好变更索赔工作,抓好项目的二次经营,从“开源”上做“文章”,在确定成本的前提下,争取收入的最大化以创造利润的最大化;最后,不同项目应该区别对待,分别采取相应的成本管理模式,这对优化成本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企业的深化改革,广大施工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施工企业长期存在规模小、成本管理落后的情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成本管理和外国施工企业还有更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外的建筑企业纷纷进步我国市场,要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这其中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其成本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大部分仍是实行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能否控制好施工企业的成本,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现阶段,施工企业只有增强成本意识,完善成本管理模式,重视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做了不少“文章”,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其成效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管理粗放,控制力不强等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发展还存一下几个问题:

1.“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有部分施工企业工程缺乏成本控制缺乏统一领导。其项目经理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质量和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技术人员则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施工难题,搞好工程质量,确保工程顺利移交;工人认为自己最关心的是工资能否及时发放,奖金到底有多少;财务部门的工作也只停留在日常的成本核算上,认为自己只是的职能部门,能力有限,不能指挥别的部门。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的将“责权利”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也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2.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成本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其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信息化不断加强的今天,有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因此,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缺乏实效性,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管理工作职能流于形式。

3.成本意识淡薄,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变得空前强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施工单位盲目揽任务,一味的追求工程量,去忽视了成本的计算,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4.信息获取和成本管理方法的滞后

完整、正确的信息能如实反映企业各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情况,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存在信息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企业只有等项目完工后才能反映企业生产的成本,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想实行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则必须有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和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四、解决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企业领导在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考察,其业绩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赏罚分明,以激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有利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成本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强化责任成本的目标管理,把降低成本的目标切实落实到员工,使每个员工有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

2.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实行全员,全过程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是指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制进行职责分工,将成本目标分解落实部门和个人,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而人人不管。在企业内部,从项目经理到普通员工都要进行成本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3.树立全新的成本能管理理念,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

施工企业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工程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将影响成本的变化,成本管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管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管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干预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方向发展及向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

4.完善成本核算,提高核算的准确度

首先,施工企业工程人员的财会人员要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总进度表,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资金运用表。其次,准确进行账务处理,及时、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出具会计报表。再次,工程成本的预计更注重于成本的计划。成本计划的编制应该以相关资料为依据、过程合理、方法科学,对不确定因素要充分关注。

5.加强决策者和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势在必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等,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企业决策者的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带给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可以完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

6.实行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对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行成本的动态管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发挥企业的管理优势,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要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必须要财务科学有效的措施,要积极从成本预测、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方面做“文章”,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总之,要实行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切实解决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就必须不断更新成本控制观念,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景平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新思路》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3期

[2] 杨林 《当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资讯 2007;9

施工企业管理篇8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虽说都是为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不同企业、不同工程项目、不同管理体制的成本管理却有着很大区别。施工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它可以是一个建设项目,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对施工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降低成本,以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它有着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点。

首先,施工企业有着工期长、流动强、分布广,每个工程项目单独核算等特点,因此,其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管理。其次,由于施工工程的复杂性和个别性,施工过程可能会涉及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其成本管理要全面、合理地组织安排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同时也要宏观控制和安排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最后,施工企业通常以工作量作为业务量,其成本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保证。

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虽然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也创造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成效并没有完全显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并不让人十分满意,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对于成本管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认识不足

虽然成本管理已推行很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人对这个概念感到模糊,特别是对施工企业来讲。多数施工企业人员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已无关,他们只需各司其职就可以了。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等,却不知为了减少工程成本,搞好成本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各部门分工明确,还要协调合作。

成本发生之后,依据成本核算资料,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差异及产生原因,能为以后的成本制定提供宝贵意见。但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忽视对成本进行分析,一个项目结束后,很快转入下一个项目,很少认真地对成本差异作出客观分析,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讲,成本高低直接制约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发展。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对各项成本控制却不够重视,致使项目利润大打折扣,降低企业经济收入。

2. 信息获取和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想要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必须有真实、及时的、完整的成本信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信息能如实反映各时期的生产耗费及施工全过程的情况,能为项目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通过准确分析做出正确选择,并及时发现、处理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降低成本,阻止企业资产流失。目前,我国施工业普遍存在信息资料不完整、企业成本只有在工程结束后才能反映的问题,大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本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何,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大多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信息传递缓、现代化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成本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缺乏真实性,将导致项目成本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成本管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4.缺乏成本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施工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有些施工单位一味追求工程量,却忽视了成本计算。如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以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的企业受传统思想影响,重事后轻事前、重战术轻战略,只是注重量的完成,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控制,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改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对策

施工企业的发展靠科技和管理,其成本管理又分为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成本,前者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制度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后者是依据工程项目管理和决策需求进行的成本核算。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注意企业财务成本的准确性、合法性以及项目成本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当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 提高成本管理方法,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传递企业内部成本计划的制定、投入、产出、实现情况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在企业内部,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家意识到成本管理是全体人员的工作,降低成本是每个员工的责任。树立项目经理的管理目标和信心;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树立工作配合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

2.做好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工作

一项工程结束后,需要确定各项费用的结算金额,以确定该工程的实际总成本。企业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成本差异及其原因,了解单项成本目标的完成情况,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法,通过分析总结,掌握施工项目的成本规律,为以后的项目提供参考。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不仅要做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还在注意施工前后的成本控制,在这里主要讲材料费和现场管理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费占成本的三分之二,因此,对材料费的控制尤显重要。施工企业应该对材料的采购、存储以及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可根据工程计划,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有的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掌握供需,减少库存;施工领用材料时,要根据预算限额领用,领料必须严格手续;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尽量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场管理费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对它的成本控制工作也很重要。企业应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尽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以降低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成本。

3. 制定配套惩奖机制,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成本管理能否取得成效,管理人员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企业必须重视挖掘人力资源,在成本管理中最大程度调动人的主动性,鼓励员工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电算化水平,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成本管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奖罚政策,确保经营决策的正常进行,通过奖罚制度来激励项目管理人员及时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资料,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4. 重视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控制就是要实现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促使各个部门在明确成本责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旨在增强管理者成本意识、提高成本效率的管理措施。对于施工企业,大量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都在项目部,应该尽量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损失,以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说,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几点:一是控制质量成本,防止质量过剩。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则属于质量过剩,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企业应该合理控制质量成本;二是选择经济实用的施工方案和方法,科学组织和管理施工,施工方案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进度计划要进行费用优化,施工组织充分其经济性;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降低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环节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四是尽可能降低间接成本,如加强合同预算、搞好图纸会审等,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各项费用。

参考文献:

施工企业管理篇9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对目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本文拟从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入手,探讨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施工企业传统的经营思路弊端已经暴露无疑。因企业与市场衔接不到位,各种因素导致的施工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困扰着企业,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削弱了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1、资金高度紧张,“贫血”严重。

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银根紧缩,铁路建设放缓的大气候下,一些已开工工程暂停施工,更使得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2、资金分散,调节乏力。

施工企业下属项目部普遍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而项目部分散于全国各地,公司对项目部的资金调配往往受制于公司财务部门与项目经理间的博弈。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财务部门明明知道某项目部账面上有闲置资金,但是项目经理以各种理由拒绝将项目部资金调配往公司。

二、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1、前期投标决策不当

施工企业要想在建筑市场立足,就必须参加激烈的投标竞争。由于目前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施工企业要想完成承揽任务绝非易事,为了中标压低投标价格已是屡见不鲜。但低价中标既扰乱了建筑市场,也扩大了中标单位今后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对自身企业的资金安全尤其不利,也为企业日后垫资施工埋下了隐患。

2、过程管理粗放,资金使用效益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传统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片面强调工程进度和施工产值,轻视资金管理。无计划乱花钱、材料使用无限制;采购无计划、消耗无定额。在物资使用上重采购轻管控,以领代耗,不计成本,胡乱浪费。不及时与劳务队伍签订施工合同,平时对劳务队伍疏于管理,到工程后期造成项目部受制于劳务队伍,只能劳务队伍要多少,项目部付多少。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3、建设方和银行对项目资金实行封闭监管,企业资金不能合理调剂

目前,大部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实行项目资金监管。在施工企业中标后,就立即与银行和建设方签订资金监管三方协议,内容往往是要求施工企业承诺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不能随意调拨,不能资金集中。有些建设方和银行甚至要求施工企业进行资金支付时,必须向建设和银行申报审批,在得到同意后方可进行支付,这就造成项目部的资金处于“孤立”状态,公司不能集中和调动,利用率大大降低。

4、决算过程缓慢

工程项目竣工后,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的缺陷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导致已完工工程得不到建设方和监理方的及时认可。遗留下来的工程变更、索赔得不到建设方和监理方及时批复。以及因为建设方资金不到位,“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工程项目的存在,导致已完工工程不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这一过程往往滞后1-2年。无形中减少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回笼。

三、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加强投标工作

投标是企业参与建筑市场经营的开始,要搞好资金管理,务必从源头抓起。一个有良好经营理念的施工企业,应该讲求效益,“精揽”、“优揽”,而不是去片面追求中标率与施工产值。 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考虑, 施工企业在投标之前应当仔细测算,有的放矢,合理确定投标价格,决不能“低价中标”。不能为了急于追求中标,使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步履维艰,甚至发生工程项目的垫资、亏损现象的发生。

2、发挥资金预算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资金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目前的施工生产中,虽然有很多企业推行了资金预算管理,但往往不尽如人意。施工企业应发挥预算的刚性引领作用。通过对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劳务费、材料费、租赁费、间接费用等支出的进行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对资金周转的全过程实行控制,以达到缓解资金紧张,满足施工生产需要的目的。对预算的资金收支项目要进行认真分析,资金收入要确保按期落实,资金支出要逐笔审核。财务人员要及时分析资金的使用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当好参谋。

3、强化资金内部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

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内部管理制度,理顺资金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各级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要加强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理念。节支降耗,杜绝浪费,强化成本。严格内部管理,做到各项开支必须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要把的非生产性开支控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各年的间接费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从零做起,从实际出发,逐笔审核,逐笔“过堂”,从而确定本年度费用预算。在实施过程中,专人监控,适时调整,认真贯彻执行。

4、抓好资金流通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占用的金额比例在60%—70%之间。所以,原材料的合理采购对于企业资金管理至为重要。企业在采购材料时要坚持货币三家,选择质优价低的供应商。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资金的不必要耗费。对一些供应商可以采用事前约定赊销、分期、定期付款的方法,以加大企业资金留存量。

在采购时,要严格审批权限,按照相关部门提出的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杜绝突击采购,超大额采购。减少因物资采购导致的资金不合理占用。同时应减少库存,压缩存货。避免因大量的物资储备挤占流动资金,使“活钱变死物”。

5、抓紧应收款的催收工作

企业要把应收款的催收放在一个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应收款催收工作。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有关催收事宜。明确催收人员的责任,确定指标,奖优罚劣;坚持“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将催收纳入项目经理考核指标。制定清收管理办法,建立催收工作定期报告制度,设置台帐,随时跟踪催收情况。

6、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企业可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和富裕并存的矛盾,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将一个个资金的“孤岛”连接起来。企业通过对资金实行统一支付、集中调度、预算控制、实时监控的集中化管理,加强对项目部资金的监控,确保资金安全运营。

四、结束语

资金管理是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如何高效的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对于企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资金管好用活,企业才能更加充满活力。

施工企业管理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攫取利润,无疑要从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完工进度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实现可观的利润已并非易事,管理层次仅仅局限于单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如今建筑施工企业同时承揽多项大型项目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多项大型项目的同时实施,意味着需要同时管理更多的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如果这些优厚的资源条件可以协同管理、整合应用、使企业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同时结合建筑企业的价值链,采用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手段,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单个项目的施工成本,并能同时提升企业的多个项目的利润价值,还可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存资源。

1. 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对施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多项目管理问题。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扩大,同时承揽的在建项目的数量和工程种类也随着增多,在建项目的分布位置也无规律性。对于多个在建项目的同时管理,只能依靠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或针对某一个在建项目进行突击性管理。这样会因个人能力高低而有损失或只能取得局部效果,无法保证全局利润最佳。

(2)资源配置管理问题。建筑施工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且种类繁多,对于各种资源的管理、存储、运输、周转、加工改制再利用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单个项目的正常施工往往临时采购或租赁,不但增加了成本采购或租赁成本,且该项目完成后只能废弃或折旧处理,无法发挥其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多体现为个人能力的发挥,由于个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项目的经营成果也各有差异。同时公司对人员安排并未指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各项目负责人都会仅凭个人意识去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公司在人员配置上则会出现人员利用失衡的现象,能力略强的人员可能兼管多个项目,能力略弱的人员可能长期闲置,但对于闲置人员公司仍然要付出管理成本。

2. 多项目管理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价值链主要来源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活动,要有效控制多项目的施工成本,需要建立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再针对关键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降低施工成本。

(1)整体目标成本控制分析。对多项目的共同成本主要动因进行分析,针对波动因素建立相应的控制方法,形成整体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确定公司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项目、各部门甚至落实到执行人。即时监控成本偏差情况,采取相应纠偏措施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2)空间目标成本控制分析。结合各项资源包括物料资源、机械资源、人力资源及地理资源等多项因素按照空间分布进行最优成本分析。根据空间分布情况合理调配资源,降低企业整体成本。

(3)时间目标成本控制分析。根据多项目整体施工进度、产值及营业额完成计划指定时间目标。同时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中对进度任务及资源使用时间差异进行资源调配周转分析。

(4)质量目标的成本控制分析。单一项目的施工质量成本可以凭借某项施工技术的投入成本,获得较大的单一项目价值,当这项施工技术的投入成本放到多项目的整体的施工成本中,它发挥的项目价值提升效率就十分低下了。所以要从企业发展整体成本来考虑多项目施工质量的技术成本构成方案。

3. 单个项目的管理分析

单个项目是企业价值链中的组成节点,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对单个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上述成本分解的原则,同时制定考核评定成本管理的制度。更应结合企业整体资源管理分析,合理调配和使用闲置材料和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4. 辅助产业管理分析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除了进行建筑施工生产外,还需要各种辅助施工的生产活动,比如钢结构加工改制、大型机械拆卸拼装、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周转材料及设备运输和仓储等。这些辅助施工的生产活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会发生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合理进行辅助产业活动以达到成本最优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外包型活动方式,二是自有型活动方式。在选择活动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施工特点和近年施工活动类型,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自有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满足成本最优的条件。

5.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管理成果,因此对人员的选用和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建立人员定期、定向培训制度。根据管理方向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性的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合理的人员分配机制,注重团队建设培养,采取团队考核机制,优化分配人力资源。

6. 结合现代化工具进行企业管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利用人工管控项目或者企业难免会因人员水平差异或操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开发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再根据承揽施工项目特点,将多项目管理手段通过管理平台分解到单个项目管理程序。利用现代化工具将管理制度信息化,将管理方式信息化,势必将减少失误,规范管理,同时还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优化企业资源,增加企业利润。

7. 结语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多项目管理的概念,同时还引入信息管理手段和人力资源调配培养制度保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物料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储备。本文思路来源于工作实际,有不足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希望本文能给更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亚伯,汪 琴.基于价值链的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4):077~081.

[2] 朱秋凤.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施工企业管理篇11

正文

从行业的波动性和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看,建筑业称得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建筑行业的风险发生频率仅次于挖掘业,位居第二。

当前,受国家货币政策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正日益增大。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施工企业应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在企业各个层面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以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施工企业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就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或事件遭受损失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就是影响其既定经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

(一)工程项目风险

由于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国际上一些知名的施工企业如法国的万喜集团(Vinci Group)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工程项目实施专门的风险管理,可见其对项目风险的重视程度。

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含合同法律风险、施工管理风险、材料价格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四个方面的内容。

1、合同法律风险

由于当前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业主抓住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利用其有利的竞争地位和起草合同的便利条件,把合同中一些本该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合同法律风险转嫁的主要形式有:业主在合同中设立不平衡的责权利条款、施工单方约束条款,合同中缺少因第三方原因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赔偿条款、对业主驻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滥用权利的制约条款等。

2、施工管理风险

目前施工企业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是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在不断的流失,项目人才断层较为严重。一部分新分来的学生在工作一两年以后就被安排到关键的岗位,甚至直接进入项目领导班子。项目领导班子过于年轻化、不懂管理,项目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施工人员现场经验不足,容易导致工期滞后、工程质量缺陷和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材料价格风险

一般来说,项目建设成本的70%左右都是材料成本,材料价格 “牵一发而动全身”。材料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材料价格易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如2008年6月国内施工用钢材价格一度上扬到6000元/吨,直接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成本负担;二是业主指定的部分供应商为了商业利益提供质次价高的建材,使施工企业承担较高的材料成本费用;三是项目缺乏内部监督,部分材料采购人员中饱私囊,与供应商相互勾结,或以次充好、或人为抬高材料价格,使施工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4、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也是工程项目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建筑行业而言,项目现金流往往比项目收益更为重要。近些年来,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供求关系下,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利,拖欠工程款、甚至垫资款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业主无偿占用资金实际上是增加了我们的资金成本负担,所以资金回收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二)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由于资源不足,战略不当,或者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施工企业常见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和涉税风险等。

1、战略风险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裹足不前和盲目扩张都是不可取的,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施工企业,在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上,都是首先立足于自己的工程建设主业(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逐步将主营业务形成的核心能力向多元化经营的业务领域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战略风险。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果,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施工企业常见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加重;企业过度扩张、盲目投资,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或投资效益低下;企业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收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

3、涉税风险

对大型施工企业来说,涉税风险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企业涉税风险一旦发生,不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企业积攒多年的业界声誉带来不良的影响。施工企业发生涉税风险,部分原因是受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及税法、会计准则在某些规定上存在差异的影响;但也不排除个别施工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抱着侥幸心理,忽视、纵容甚至教唆相关人员偷税漏税,从而导致风险。

二、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虽然施工企业风险发生频率高,风险破坏性强。但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对风险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风险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管理意识较差

国内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差,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对风险的重视程

度不够,真正能够进行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

2、 对风险缺乏系统性考虑

有些施工企业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仅限于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方面,对风险缺乏系统性考虑。

3、 风险管理缺乏动态性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当中,由于风险所依存的内外部条件在不断的变化,风险

的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许多施工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动态性考虑。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面对施工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管理: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管理流程

如果说风险是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那么内部控制就是为确保企业经营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企业各类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通过制定项目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同样,通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规避企业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精细的施工不仅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规避、控制企业各类风险。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

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将企业的风险降至最低。实践中风险管理技术(或方法)有许多种。如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研读合同条款,做到心中有数,在谈判时应尽量避免接受业主的苛刻条件,做到取舍有度;在承接工程后,应及时与供应商签订材料供应合同,防止材料涨价给企业带来损失;在施工过程中,应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同时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转移和降低施工风险;另外,通过对工程进行投保,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变更和索赔,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资金回收风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4、实施多元化经营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风险。近年来,由于国家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逐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得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更加突显。今后,大型施工企业如果仅靠经营工程建设主业将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发展,必须实行生产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同时并举,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在企业实践中,许多施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建筑施工领域向设计、开发、运营等领域渗透;有的企业还跨越建筑行业,向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施工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分散企业风险,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对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重点协调好与业主、监理、设计方、分包商、供应商、地方政府、税务、银行等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步经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施工企业管理篇12

中图分类号:F2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73-01

一、前言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施工企业的施工地点远近不同,工期纵横交错,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数量多、业务量大,资金出入频繁,且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面对市场,增强风险意识,在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中,根据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财务部门较为孤立

现代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一般来说,都属于独立作业、分工明确。人事部门主要负责日常人事管理活动,如考核、招聘、晋升、加薪等。而网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指导技术、网络维护和程序开发。 但是,财务部门与其他的部门不同,它保障企业高效合理运作,它与企业各个部门联系紧密,不能孤立操作,一旦孤立的话,那么必然会造成决策性失误,如资金预支和估算不合理、资金流向不明等。

(二)会计监督薄弱

由于票据记录、票据传递在交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另外,资金流动和货物流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也会存在差异,而债权债务双方也没有采用定期对账的方式来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就使得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双方权利义务模糊化,一旦出现债务纠纷,施工企业也难以有效追索债权。

(三)预算管理薄弱

施工企业的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加速资金回笼

施工企业在没有收到全部施工款之前,都应该保管好所有的相关资料,将其作为催收的重要依据,同时,催收应收账款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必须完善应收账款的催收制度。第一,催收方式多样化,可通过委托专业追账机构催收、企业直接催收等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采用或仲裁的方式,以合同为依据来进行催收。第二,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催收方式。企业在刚发生应收账款逾期的时候,催收方式不能过激,应该采用委婉、温和的方法来提示客户。如果这种方式无效,那么就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来调查客户的相应情况,分析债务人有付款的意愿但是无付款的能力,还是故意拖欠,再选择相应催收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多次催收无果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加大对客户的压力,加速资金的回笼,同时避免坏账损失。

(二)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能够有机地将施工企业横向和纵向的各个环节目标进行统一起来,通过这种统一,来获得施工企业效率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因此,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建立起一套规范而又严格的工作方法和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生产的整个过程,施工企业必须要抓住资金管理这一利器,通过强化预算考核、进行预算分析、开展预算控制、组织预算编制等方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持施工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运作秩序。另外,还应该将施工企业财务部门融入到各部门、各工程项目部中,将财务管理制度贯穿到底。

(三)施工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理财理念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进行经营管理的施工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经济损失的可能与计划,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采用正确的风险理财理念,能够将其进行规避或者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财务实际情况,对多种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观察企业经营、财务环境的变化,然后加以科学的验证和预测,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使得财务风险最小化。

(四)施工企业要实现理念创新,加强财务管理氛围建设

施工企业应该在内部自上而下地为财务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完善施工企业创新机制,构建财务管理创新的软环境。为了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不断更新运作方式和竞争方式。在施工企业的所有发展阶段,都应该树立起危机管理理念和战略创新理念,使之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就在于要针对自身情况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提高其执行力度,这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处,也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给他们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对于他们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动力。

(六)准确核算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债权债务

施工企业在项目完工之后基本上都会形成债权债务。债权主要有项目建设过程中借给相关个人或者单位的款项、应收赔款、罚款等。债务主要有BT融资款、质量保证金、合同欠款、银行借款甚至拖欠工程款等。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该准确核算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债权债务,这样便于评估债务数额和收款还款责任。

参考文献:

[1] 林 敏.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8).

[2] 冯喜胜.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金融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