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8 15:35:1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教师的“牵引”多,学生的发现思辩少;教师的分析提问多,学生的理解感悟少,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些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阅读兴趣,影响了良好语感的形成。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根据时代的信息观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

1.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

将学生的阅读面从书本中、教材中引导到生活中、实践中,以主题阅读的模式从生活中搜集阅读素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尝试自我发现、探究、品析、鉴赏,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广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

2.拓展阅读,淡化任务,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

如今的阅读很多都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学生的阅读情趣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实现以所学带未学,以已知带未知,切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淡化阅读教学的功利性,适当地抛开作文、考试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底蕴,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使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3.了解名家事迹,培养阅读兴趣

知其人方能爱其文。对于很多作家作品,学生往往因为不够了解而与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与学生交流一些作家的奇闻轶事,介绍一定的文学典故,探讨相应的历史故事,学生越是了解作家的经历事迹,往往就会越容易产生渴望拜读相关作品的愿望,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畅游书海,贴近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

4.创设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离不开阅读环境的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教室的氛围会引领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朗读、同学的竞赛比读、合理的情境阅读等都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够自觉地走进阅读,热爱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也不要将优美的阅读文段肢解成独立的字词句,而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好的文章,如何品析好的语段,如何领会文章内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

阅读动机是爱读书的前提。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学习压力下的情况下,出于自身的情感需要产生的阅读兴趣是强大的,这种来自于理想的追求、审美的需要或者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产生的阅读动力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甚至终身的依赖。

学为所用是会读书的表现。如果说爱读书只是学生的一种兴趣选择,那么会读书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价值的体现。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进而改变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真善美的评判,这种从最初的捕捉信息,单纯记忆到通汇贯通,迁移整合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好的作品,如何去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去运用所学处理问题,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方法,掌握规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从爱读到会读。

情感共鸣是乐读书的需求。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情感,不断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运用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创造阅读乐趣,达到学生“乐读书,读书乐”的最佳境界。

三、提高阅读的鉴赏水平

1.鉴赏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这是鉴赏作品的前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内涵的文学作品,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内涵也会因作者的经历有所不同。知人论世,知人论文,是鉴赏文章的必做功课。

2.鉴赏文章,离不开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阅读的立脚点。任何语句的分析,结构的安排,字词的斟酌都服务于中心的需要。因此,明确文学作品的中心情感,是鉴赏阅读的关键。那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比如,抓住文眼和关键句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理清文章的内在线索,揣摩文章中心;提炼主要事件的情感倾向,品味作品情感……只有明确了作品的中心情感,才能使阅读鉴赏有的放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手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三、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4

具有工具性、基础性的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任。针对农村中学具体的教学实际,寻找语文教学工作的突破点,是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切入点。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书面语言材料基本信息的感知和筛选能力呢?下面我联系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明确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弥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又开阔视野,也要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均有所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选择切合实际的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形式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适时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测试

要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农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5

二、问题引导,强化阅读思维

阅读的表象在于“读”,而其深度探究则在于“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理解力已经开始大幅度提升,而独立思维的概念也正在逐渐形成,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力量,让学生们进入深层次的阅读,获得深度的感受。在这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牵引,一方面让问题线索抓住学生的思维中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变化、层递性,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为学生打通思路屏障,让学生读与思相承,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八年级语文《家书》时,笔者让学生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从信中可见傅雷对儿子有着怎样的期望?(2)从信中可以体现出父子间怎样的关系?(3)为什么说《傅雷家书》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与阅读兴趣。循着问题线索,学生们找到并着重剖析了重点句:“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与这种幸福相比的呢?”等,对课文昭示出的宽容理解、从艺术到生活、从思想到亲情事无巨细的父子之情,发自深省,深刻领悟。

三、感官结合,开启阅读情感

阅读是感官互通的过程,尤其是阅读中的朗读,用声音、情绪等元素让感官感知扩散加深,从而令阅读的感染力更加深刻。由此可知,感官和阅读是不可缺一的联合体,在阅读的同时加强多方面的感官结合,能够令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阅读思想,强化阅读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升华内涵,获得情感感悟才能够真正透彻课文的深度意义,而单纯的“读”是无法达到最佳感悟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来完成实施,也就是在阅读中通过配乐来促进阅读情感,提升艺术效果,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官牵引下爆发出外在情绪与内在情感。例如,在进行长春版七年级语文《诗曲五首:虞美人》的教学中,在诗人背景、诗词意义的讲解后,笔者用著名的琵琶名曲《琵琶词》作为配乐,带领学生们深情并茂地朗读诗词。乐曲哀婉、柔情、空灵的基调配合着诗词凄美、愁绪、伤恨元素,碰撞出一股浓厚的追忆感怀之情。学生们一边品鉴音乐一边朗诵抒感,在“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重点语句也准确地做出强弱区分。此时,“强化分析”成了多余,“以感激情”让学习效果更加深入内心。

四、鼓励想象,丰富阅读灵感

在讲求个性化的教育时代,学习不是同化,而是挖掘,让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潜力。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应当注重阅读中的灵感,灵感可以视作个性感知、个性运用,在灵感爆发的阅读中,学生们能够从更多角度,更贴近自我感知的方向理解、体会文章。阅读灵感是无法同化和代替的,因此需要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在实施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鼓励学生打开想象空间,融入生活感知,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元素,以更好地为阅读理解、应用服务。例如,在学习长春版九年级语文《致大海》时,围绕作者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情感抒发,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以大海的奔放壮美之景为比照,建立自己的想象思维。在教师“用你们亲眼见到的大海,在电视、书籍中了解到的大海,还有自己想象中的大海来进行想象”的提示下,学生们开启了灵感碰撞。有人想到了旭日初升中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想到了暴风雨中惊涛骇浪的大海;还有人想到了瞬息万变的深海。在大胆联想中,学生做到了情景交融,让阅读跳出约束,开辟出个性的灵感空间。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6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感受、体验、品味”便是解构文本的最佳方法,而其本质就是强调读者本身的心智互动。教师应善于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去想象、去品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潜心阅读,不断理解、不断感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太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倒是很重视让学生谈看法、谈感受。如一位老师讲《荆轲刺秦王》,老师在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出评价。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所谓的评价也只能是随心所欲的言说,成了无原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教学中过早、过多地让学生游离课本谈感受体会,只会助长学习语文的浮躁情绪,制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漠视文本的架空分析,结果只能把语文课上空,造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双失落。长此以往,危害极大。

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也就是说要让学_生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本作为作者创造出来的产品,它本身已蕴含了一个后生生的艺术世界,其价值量是确定的。它本身已创造了一个“接受前提”,而这个“接受前提”作为一种潜能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能随意加以解释。如《愚公移山》表现了人类意志力的不可战胜,《背影》表现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人间至情。在阅读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清文本意图、主旨,正确把握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种种背离文本本意的“误读”屡屡发生。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质疑愚公挖山是破坏环境,应该搬家,学习《背影》,则读出了父亲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而在探究刘兰芝悲剧根源的时候,则得出了她“克夫”的结论,其新异让人瞠目。种种“误读”的背后,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那种未加思考、脱离文本、断章取义随意解说,实际上是对文本(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文本的破坏。因为他们的解读已脱离了文本所创造的“接受前提”,已背离了文本指引的理解方向,脱离了作品的实际。结果只会混淆视听,迷惑学生的理性思考。

三、真正实现多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需要很好的阅读修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7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8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

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9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

2.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阅读是人的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不仅有接受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的功能,而且有识别、校正、改造、重组、联想、储存信息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阅读中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感来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储存文字信息的。因此,阅读又包括一系列的兴趣、情感交流等心理活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记忆)、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诉诸于理智,而且常常诉诸于情感,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写作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有必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1.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想,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读者的想象力是鉴赏力中的主要元素,文学阅读的创造性是读者对文本感受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3.多比较,感受作品的深度

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用横向比较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鉴别;用纵向比较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剖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0

(一)加强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积累

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先了解相关资料,比如,可以从该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关经历、文坛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广泛积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必须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贵在识记积累。韩军博士曾在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学会说话?他用这样一组数据明确解答:一天之内,婴儿大概可以听到多达一百句话,折合来算,一年之内则能听到36000多句话,两年便是72000多句话。按照这样的积累量,婴儿就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甚至一些复杂的字、词、短句也能说出口。因此,对于一个专门学习母语的学习者,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识记和积累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对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学会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关键词等所起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表层及深层辨析文本的含义。这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所深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且积累词语,才能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三)对文本进行赏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品读鉴赏文本的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与内容所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必须能够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当能够熟记并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

(四)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感悟能力,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见解与体会,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读”。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独自感悟、体验、品味文本的意蕴。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同时,生生之间还要进行广泛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依据上述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以上四步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举、描述等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关键句。关键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键句位于段落的开头,起着引领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特点来看,关键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2.重点理解重要词句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句,若对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题思想,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时还应勤加练习,提高把握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7-01

为社会培育及输送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语文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目标,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见,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响应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等要求,进一步探讨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不甚理想,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与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意义。因此,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的钻研,对阅读内容的教学与讲解草草了事。

2.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科学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甚理想,教师多以单一、程序化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使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必然会剥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置,无法在自主阅读文字语言时获得知识信息与审美体验,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与学生阅历不匹配

吸纳到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基本都是经典的阅读材料,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把阅读教学控制在一定的思想空间内,不能任意想象和随意阐述, 要把握阅读材料与学生间的时代差距。同时,社会阅历极不丰富的学生很难读懂历经岁月沧桑的作者所创作的极富感慨的文字,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缩短这种差距,学生对阅读材料似懂非懂,很难培养阅读兴趣,致使阅读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二 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下面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几点建议。

1.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身为教师应加强业务钻研与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教学内容,透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思想,确立准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要跟紧形式,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内容,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措施,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特点。要因材施教,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回归阅读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其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面极不丰富,所以围绕学生获取与提高自身阅历及知识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去感受、领悟,体会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心灵上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阅读实现自身的情感升华及知识与阅历的积累。

3.推行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是积极的知识研究者。所以说,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注重学生的主观、自我及个性化研究,使学生自主学习、领悟发现、感受创造、培养中职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讨热情,锻炼中职学生的主体思想与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推行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

4.营造师生同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教师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运用阅读活动与同学展开友好的交流,通过交流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迈进健康的阅读之路。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依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身为中职语文教师务必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2

在目前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一类重要的题目。所以无论是应试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去感悟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成为阅读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与文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下,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对于阅读的欲望。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泛读、细读和复读,从而使用学生真正掌握文章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了解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文中代表的实际意义。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础,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学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的创设要注重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宽阔的知识文化背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文化背景后色彩丰富的生活画卷以及神奇的无穷自然奥秘,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知识海洋。从而促使教学课堂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下变成学习的圣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基础。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自觉性、改善阅读品质的前提。老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培养学生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好阅读工具书(古汉语词典,学生辞源等),让学生在遇到模糊不清的概念或词语时借助工具书答疑解惑,保证学生对文章的彻底通读,避免囫囵吞枣现象的发生。

2、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老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注重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思考文章写作的含义和感情的抒发,遇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就可以慢慢养成一种学与思相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3、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的习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形成自己对语文阅读的独到见解。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学贵有疑”,阅读就是是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然后又从有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要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保证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提出问题,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在提问问题时要注重对教材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兴趣。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水平,提出有助于理解文章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掌握文章的精神内涵。

2、在对问题进行提问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索中理解文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3、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重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问题的情境创设。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提高,为阅读课堂建立浓厚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尊重知识,严谨治学。

四、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交流与合作

语文阅读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学生之间进行阅读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把阅读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1、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把班级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可以先让学生在进行文章的精读之后,提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疑问,分组进行讨论,在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之后组织全班的合作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思维交流与合作,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拓展,只有保证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助攻型,所以老师要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文中角色的扮演。只有揣摩文中角色的性格,才能演出自己的个性,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保证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语:

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但是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瑞兰. 精彩源于细节——谈有效阅读教学[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

[2] 刘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例说[J]. 教书育人, 201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