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高考作文:时代 理性 人文
地理失分的六种原因
数学不是“拦路虎”
古诗鉴赏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点的轨迹方程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复习检测题
非谓语动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哲学常识(下) 重要考点例析与精练
政治常识重点、难点、易错点例析与精练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海水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背斜、向斜、断层的图上判别及其实际应用
宽容是阳光
走出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成功宝藏之二:发掘你的内在潜能
珍惜思想的灵魂
高考语文点睛
数学复习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政治命题发展方向及学习对策
记性·韧性·悟性——语文学习“六字真言”
自己的路自己走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解题能力
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
含参数不等式问题求解策略
高考动词时态的考查及解题技巧
“一……就……”英语表达法归纳
经济常识(下) 重难点和易错点举要
哲学常识(上) 重难点和易错点例释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综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复习与练习
关于“立竿见影”影长变化问题的探讨
几种日照图的辨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气候知识的复习与备考
地理计算综合类例题解析
相约飞翔——刊词
深化概念 夯实基础 激活思维 提升能力
关于语文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把握文综测试核心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淡化“特技”强化“通法”复习导数
走下去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冠词和代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形容词和副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经济常识(上)重要考点例释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整合
倍感孤独怎么办?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综述
高考地理复习的原则
构建《地理》主干知识结构
“一题一议”话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涉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关于古代科举、职官、姓名等方面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与要求的一次变化。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归纳,激发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一是结合注释,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于无疑处生疑,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厘清本源,激发兴趣,在有趣中积累,而非死记硬背,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这里的“太史令”,学生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礼法角度来看,有一些是等级制度下的贵贱尊卑的体现,让学生加以了解,对文本阅读不造成障碍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礼节讲究繁复,有信物:《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持节”之“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指的是钱财礼物;有仪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之“斋戒”,说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这些礼节,或表明苏武始终如一的爱国忠贞情怀,或表明荆轲在完成使命时的聪明智慧,或表明蔺相如在秦廷之上为不辱使命而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小小礼节,彰显人物性格,这是不可小觑的。教者可以进行整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人出使礼节系统,体会人物形象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有些礼节,教师要密切联系当下生活,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化,实现语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趋”就是走过君长面前时小步快走,是对长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礼”,近似今天的成年礼,程序相对是复杂的:由父亲在宗庙主持仪式。要选定日期、参加仪式的来宾,行礼时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权、服兵役、参加祭祀权等。繁复的礼节其实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权利,当然还有义务、责任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成丁礼”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对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关键在于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涉及此类古代文化常识,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姓氏称谓方方面面,虽庞大却有序有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探究,应该可以体现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意义在于思考当今的价值。就是说让所谓久远的、似乎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当今寻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当展前进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学习,才是最具意义的学习。
为提高高等学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水平,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与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史教学经验,共商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发展大计,2012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历史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在兰州召开。来自台湾东吴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原始文献阅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展示了各校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文献阅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史料阅读能力是历史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文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原始文献的学习》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加强基本历史文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文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应重视原始文献的研读,不能仅靠输入一两个关键词来搜集材料。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国林教授在《试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关系》中指出,历史文选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具体史料来反映古代历史的进程和历史细节,以原典反映思想史脉络,以文献记载反映制度史源流,历史文选课讲授时应补充文化史常识,以弥补中国古代史教学之不足。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杜常顺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学生阅读及写作基础能力培养问题》中认为,基本史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关的基础史籍和史料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积累的阅读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古籍阅读的能力问题。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宁欣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与教材建设》中认为:中国古代史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为教学与编写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在教材建设中,要做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指导书三位一体,编写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欢迎的新教材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于教学模式问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苗书梅教授和展龙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坚持在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惠玲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中认为:“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引进学术研究的因素,通过阅读、思考、表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展龙副教授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责任要明确,用信任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工作要到位,用制度保证导学的正常开展;方法要得当,用沟通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祥学教授在《基于网络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检测系统开发应用与实践》中认为,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专业知识的自动检测系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拓展教学内容,推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如何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历史课堂小剧是一个新颖的探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宏教授在《关于历史课堂小剧的实践和创新》指出:历史课堂小剧的作用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编排、表演、朗诵、协调等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