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作品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1:50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1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言说方式。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在当下的重申与活用既是一个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问题,更是一个中国当下艺术创作、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缺失与重申--中国当下艺术现象的一种症候式反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大众文化和各种后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进人一个不断嬗变、发展的新境地,更多的艺术家摈弃了对“意”的创作追求,转而迈向了以时尚流行为准则,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以市场价值为尺度的“象”的制作。如是,这种以“象”为价值取向的艺术创作不仅遮蔽、消解了艺术的审美性、神圣性,还致使当下艺术创作滋染上了一些不良病症,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中国当下艺术创作出现了某些认识论上的偏差。艺术认识论是一个关涉艺术本质和艺术创作的基本命题。笔者认为艺术是人们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认知世界的产物,这种把握世界、认知世界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非功利性的、超越性的、付诸生命情感的。但在消费至上并发展成为一种主导性生活方式的当下,艺术已经被市场资本所绑架,逐渐失去自主性,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曰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PM8>。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为了揭示客观真理、寻求一般规律和表达生命情感,而变得急功近利,唯利是从。于是,各种艺术策展、艺术拍卖、签名售书、首映礼、娱乐选秀活动铺天盖地,各种网络小说、网络神曲、网络游戏、低俗视频、暴走漫画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的电影创作,不少作品“圈钱”的意图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冯小刚拍《私人订制》就坦言自己是为《一九四二》补差价,结果一部翻版《甲方乙方》的续貂之作却获得了7亿多的票房;同样,据制作方透露只花两周时间拍摄的《爸爸去哪儿之大电影》也赚取了1亿多的票房。足见,一旦艺术沦为商品,流通于市场,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必然会遭到遮蔽、扭曲,甚至消解,而艺术的娱乐价值、消费价值则会被无限放大,成为艺术家、艺术市场新的追求目标。

第二,中国当下艺术表现趋于追求形式上的浮华,缺乏深刻的思想和韵味。在消费社会,艺术作为商品,其交换价值并不等于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状况。为了取悦和迎合消费者,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往往不再着力去追求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是借助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传递一种思想观念或者自我感受。审视我国近年来的艺术发展趋向,由于受到市场资本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艺术和现实都变成了“仿象”,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因素越来越少,审美价值被抽空,艺术创作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感官刺激与娱乐消费,缺乏深刻的思想和韵味。如郭敬明导演的系列电影《小时代1、2、3》虽然获得了超过13亿的票房收人,但其浮华、时尚、夸张的视觉符号背后仍掩饰不住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缺陷。在电影《小时代1、2、3》中,导演致力于利用浮夸的影像语言来堆砌一个虚拟的“景观世界”,从演员的选用到人物角色的设计与造型,再到道具、场景的运用都极其奢华,赤裸裸地展现了摩登都市人那种恋物的生活价值取向,而在故事叙述和电影艺术性的?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硬伤。因此,笔者认为电影《小时代1、2、3》在票房上的成功,一方面证实了当下的电影创作在商业资本和市场法则的导向下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娱乐化;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当下的艺术生产已逐渐沦陷为消费欲望、消费激情的生产。

第三,中国当下部分艺术家过于注重对名利的追求,导致人格、艺格的缺失。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家的人格和修养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纵观整个人类艺术发展历史,古今中外凡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的艺术理想均有着执着的追求和信念,都保持着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品格。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艺术的商品化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价值尺度和表现形式,也改变了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格。不少艺术家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名誉的诱惑下,开始追名逐利、迎合市场,创作了大量缺乏文化品位与思想内涵的媚俗之作。如邓超主演的《分手大师》为了博得观众的青睐,不惜在剧中搞怪、卖萌,把各种低俗手段毫无遮掩地搬上了银幕。再如最近由歌手王蓉演唱的MV《小鸡小鸡》,不仅歌词低俗,衣着暴露,还充满了性暗示。的确,不管是《小苹果》,还是《小鸡小鸡》等网络神曲,创作者为了追求网络点击率,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结果被不少评论者垢病为“贱艺术”、“贱文化”。从这个层面讲,我们认为“贱艺术”、“贱文化”背后更多地是艺术创作者对市场的妥协,是艺术创作者人格、艺格缺失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商品化后的艺术不再为人们提供任何经典的意义和经验,取而代之的是平面感或无深度感。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因素越来越少,艺术家的主体地位被市场资本和消费者所取代。但我们更应看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即便是在消费社会,它也分属于商业的和文化的两个领域。所以,如何在艺术的商业和文化两个领域寻求一个艺术创作的平衡点?如何处理好传统艺术理论与现代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中国当下艺术理论建设所要面临的重点课题,也是中国当下艺术创作和艺术文化发展所要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继承与活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元理论价值反思

艺术学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后,国内各艺术院校、综合型大学的艺术学院以及艺术研究所等纷纷忙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的申报,为自身的学科建设谋求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我们十分清楚,“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学科升级、正名那么简单,它还涉及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建构等诸多问题。关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已有不少学者作出较为全面的论述'但目前更为严峻的问题应该是 艺术学理论的体系建构问题。正如金丹元教授所言:“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在研究话语、范式和体系上还不够成熟,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建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呢?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继承和活用。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文论、诗论、书论、画论、乐论、曲论等方面都有非常经典的理论着作,对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了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所以我们在艺术学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的语境下来谈论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的重申与活用问题,其实质是在为当下艺术学理论的建构寻求一个理论基石和元理论。或许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的艺术类型、艺术现象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阐释。但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植根于中国五千年丰腴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新的艺术类型在表现形式上如何翻新,表现手法如何多元,仍旧脱离不了中国历史文脉的艺术生命主线。如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情景交融的意象创作方法以及追求气、神、韵、味的意境效果,都可以融人当下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之中,并用其来指引当下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是一种僵死的历史现象,而是当下艺术理论建设的活的源头。即便是在当下艺术类型、艺术形式、艺术传播媒介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一旦离开对古代艺术理论的继承与活用,很多艺术现象的解释都将变得苍白无力,很多新类型、新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将变得索然寡味。例如随着3D技术崛起,近年来国产3D武侠电影蜂拥而至,不仅有重新翻拍的《龙门飞甲》《苏乞儿》《白蛇传说》《血滴子》《白发魔女传》等作品,还有诸如《太极》《四大名捕》《狄仁杰》《冰封侠》等系列作品。几乎所有的武侠电影都寄希望通过3D技术来“借尸还魂”,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大部分3D武侠电影却被垢病为平庸之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下的武侠电影过分依赖于3D技术,未能处理好“技”与“道”的关系,而丧失了故事性和文化性的武侠电影,也只不过是徒剩3D技术的躯壳,缺乏内在的艺术生命力。但与此相反的经典武侠电影《英雄》,则不仅注重视觉效果,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思维精神。在电影《英雄》的创作中,张艺谋深谙“意境”的营造之道,无论是从故事到主题,还是从色彩到音乐,抑或是从场景到人物,都可谓匠心独运。特别是“胡杨林打斗”这场戏,飞雪与如月身穿极夸张的红色戏服,两人在金灿无比、落叶漫天的胡杨林中来回飞舞,整个打斗动作柔美、飘逸,极为巧妙地营造出了空灵、幽远的意境效果。足见,无论是当下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是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继承与活用。

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在当下重申与活用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以“天人合一”观为主导精神的追求下,形成了“虚静”“神思”“玄鉴”“气韵”“风骨”“空灵”“境界”“机趣”等艺术范畴体系。它们不仅指引着中国艺术千百年来的创作和发展,更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因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在当下的重申与活用,应该处理好传统艺术理论与文化发展、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当下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把对传统艺术理论的重申与活用同中国当下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结合起来

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升格,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重重困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艺术学作为学科意义虽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巳被提出,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学只是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所谓的艺术理论也只是作为文艺理论或文艺美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观念、艺术术语、艺术创作方法、艺术批评标准等出现了严重西化的倾向,导致我国的艺术、艺术理论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呈现为“西来东去”局面'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从现实困境的角度看,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宗旨在于“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然而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分门别类,又都拥有各自独立的艺术理论体系。所以,要以打通各艺术门类之间壁垒的“大艺术”观来建构当下的艺术理论,就必须在梳理传统经典文论、诗论、书论、画论、乐论、曲论的基础之上,融会当下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各艺术门类发生的艺术现象,探寻制约、引发这些艺术现象的普遍规律。为此,中国当下艺术学理论的建构问题,不仅是一个学科的升格、学科点的申报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问题、中西方艺术理论的对话问题。而在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中西方艺术理论的对话中,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是前提,是进行中西方艺术理论对话的资本。因为中国艺术理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文化根脉,中国当下艺术理论的建构必须重视传统艺术理论的元理论功能和阐释价值。只有打通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与民族文化的血脉,夯实自身艺术理论的体系和内涵,才能具备同西方艺术理论进行对话的底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艺术实践和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中国当下艺术理论建构的基石和源头,其内在的丰富性、科学性决定了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良性体系。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先秦儒家倡导美、善合一,强调艺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重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以才有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说先秦儒家非常注重艺术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那么老庄则是从“道”到“游”,追求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的艺术审美境界。先秦儒家、道家虽未形成比较系统的艺术思想,但却建构了中国哲学和传统艺术理论的根基。先秦之后,随着艺术理论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了诸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阮籍的《乐论》、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经典着作,还形成了诸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离形得似”等一批富有生命哲思的理论命题和“虚静”“神思”“玄鉴”“气韵”“风骨”“空灵”“境界”“机趣”等一批富有人生情致的理论范畴%这些经典理论着作、理论命题、理论范畴的构建之初虽各有侧重,有的是文论、诗论、乐论、画论,有的甚至是戏剧理论,但它们大都能把人生体悟与艺术的形象、意趣相融会,体现出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相统一、艺术品鉴与人物品格相一致、真善美相贯通的“大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因而,当下艺术学理论的建设必须要在继承、活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艺术”的理论观和思维方法,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从各类具体艺术现象中探寻适合“大艺术”的普遍规律。

(二)把对传统艺术理论的重申与活用同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由于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下的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与现实、艺术和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艺术置身于商品、技术、娱乐这三极之间,艺术家的主体地位被资本、媒介所取代,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化、碎片化。如是,艺术家变得急功近利,艺术创作变得浮华、空洞,大部分艺术作品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既无灵动感又无创新性。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的作品呢?笔者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继承和活用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方法。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中的“虚静”“气韵”

“空灵”等不仅可以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引,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被凝结在艺术作品之中。

第一,“虚静”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精神可以指引我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虚静”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保持一种“虚空澄明”的心境,方能进人最佳的创作状态,正所谓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而当下许多艺术家在市场与资本的绑架下,急功近利。他们为了迎合市场、取悦受众,可以创作一些低俗,甚至是恶俗的作品。例如当下的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为了争夺市场资源,不惜找人,短短几个月可以出版一个系列作品,算得上是“皇皇巨着”。再如近年来的电影市场,一些像《泰囵》《分手大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心花路放》等作品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却被垢病为内容低俗、逻辑吊诡的“嘻剧”171。与之相反的是电影《白日焰火》从剧本创作到作品完成,导演花了近8年时间,这种“虚空澄明”的创作精神使得该片一举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足见,“虚静”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精神,能让艺术家远离世事纷扰和功利之心,回归到最本真、最自由的创作状态。

第二,从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走向看,“气韵”经历了由气、韵分说到“气韵”并举的变化过程。由于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的谢赫提出“气韵”为六法之首后,“气韵”说便逐步占据了中国画学、诗学精神的核心位置。正如徐复观所言:“由气韵生动一语,可以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宗白华也认为:“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髙的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而邓以蛰则把“气韵”理论推到了另一个髙度:“盖艺术仅有种类之不同,而艺术之理则当一致。此理何为?气韵生动是也。”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创作“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呢?朱志荣教授认为气韵的创构首先要依赖于艺术家的灵感,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后天的品格、涵养;其次还需要遵循合理的艺术法则以及对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谓大气磅礴,韵味十足。这既与总导演张艺谋本人的艺术素养有关,也是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精心创作的结果。

第三,“空灵”可谓艺术创作追求的审美极致,是一种虚实有无、飘逸灵动的艺术境界,展现了宇宙的静穆深远和大自然的生机流荡。“空灵”艺术境界的创构,既要求创作者保持自由、超然物外的创作心态,又强调运用简约、淡雅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以达到超逸的艺术效果。如张艺谋在创作电影《归来》时就谈到只想“安安静静地拍一部电影”,“用删繁就简的方式去反映一个大时代的故事”。的确,张艺谋的《归来》一改他以往那种浓墨重彩的艺术处理风格,采用最传统的中国式叙事,运用简约、简洁、简练的表现技法,让有限的银幕空间蕴含着无限的思想意味。在叙事模式上,他对原着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缩减,追求一种平实的叙事;在影像语言的表达上,他褪去浮华’舍弃绚烂,没有让色彩喧宾夺主,而是应用简练质朴的白描手法,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真实感;在演员的表演上,陈道明、巩俐更是举重若轻、点到为止、引而不发,强调通过人物的心理刻画来传递饱满、深层的情感。总之,张艺谋在《归来》中对“留白”“空灵”等传统艺术技法进行了很好的应用,创造出了一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审美意境和诗意效果,而这恰恰又是当下艺术创作所缺失的和需要借鉴的。

(三)把对传统艺术理论的重申与活用同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艺术学的升格与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内部的相关范畴,还应对当下文化建设中诸多社会问题展开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的现实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申与活用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不但是我国当下文化事业和艺术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当下文化事业和艺术学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当下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艺术学理论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继承与活用;反之,也因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才能焕发生机。艺术学理论的升格既是我国艺术创作与理论发展的客观结果,亦是我国当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不仅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追求,还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因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我们应当继承、吸收那些诸如“虚静”“气韵”“空灵”等优秀的、有生命力的理论,并将其活用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建设,使之得到传承和再生。

第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可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得到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是一种“和合”文化,特别强调天地万物间的整合关系、辩证关系以及有机性联系。从庄禅艺术到儒道思维,从刘勰的“澡雪精神”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谐发展的艺术哲学观。可以说,这种以整体性、辩证性、有机性来理解宇宙万物关系的“天人合一”观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导精神,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特征吒因此,无论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讲究真善美的统一,还是以和谐化、辩证性的思维方式等,这些经典的传统艺术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被贯穿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第三,对传统艺术理论的重申与活用是创作更多优秀艺术作品,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推动艺术走出去,以艺术的方式赢得文化上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艺术的海外交流和文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具有持续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太少,艺术传播的方式、方法创意不够,国际艺术作品交流对话的平台不公平等诸多困境D如进人新世纪后,“中国制造”的商业大片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电影《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集结号》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大部分作品在海外市场遇冷,像拥有12亿票房的《泰回》在北美点映三天票房仅为3.2万美元(约合19万人民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性导致的文化折扣现象,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我国电影本身的质量水平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那么,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之一的电影,该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走出去”呢?笔者认为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必须实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巧妙相结合的策略,要重视作品创作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尊重他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创作出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作品。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2

一、科学思想与西方文艺方法论

“科学思想是西方人历史悠久的理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实践性”是科学思维形成的基本判断标准。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方法论就是有着悠久的科学思维传统的西方文艺思想观念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而且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的构成也能证明它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文艺方法论。 渗透到文艺中的其他学科的思潮构成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体系。西方现代文艺方法就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

西方文艺美学方法是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产物,这一点在文艺美学方法的研究分类上十分明显。一般西方文艺美学方法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号研究法等。

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心理学、强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叔本华、本格森、尼采、斯宾塞、弗洛伊德、荣格……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变化 1915年,杜尚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成为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个转折点。杜尚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艺术作品日趋商品化。

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就是对艺术的一种消解。

三、论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注重的是画的意境,讲究淡泊名利的悠远之感。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画对笔、墨、纸、砚、颜料、画工、书法、印章等,都很讲究,制作程序繁琐,要消耗大量地时间和精力,产品的产量较小,且价格昂贵。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更加得大众化,大量的商业艺术复制品出现,为人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绘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市场更是百花齐放。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名画复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购买艺术品作为自己的家居装饰品。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逐步取代绘画技法,电脑也可以画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丰富,易于掌握,这对制作方法复杂的传统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冲击。

传统中国画是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被继承下来的。“画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鸟,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黄派、徐派、吴门画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浙派……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流人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作画形式渐渐地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需求,一些画家村开始了产业式的管理,创作国画和制作国画复制品,多产多销式经营,并且注重画作的品质和质量,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产业化的大众文化,这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艺术的商业化。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3

一、艺术区与网络艺术区

艺术区是由艺术家村落发展而来的,艺术家村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一些青年作家、画家和诗人为了摆脱城市文明,逃避现代社会,聚集在乡村,共同生活,实践艺术,并逐渐形成传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欧洲的艺术村落分布广泛,典型的艺术村落如法国的枫丹白露、亚威农等地。90年代,欧美的青年艺术家逐渐放弃群居,走向个体创作,艺术家村落在西方衰落,部分艺术村落转为季节性聚会。

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受到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一些追求自由创作的职业艺术家开始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和宋庄等地聚集,形成“画家村”,即所谓的“东村”和“西村”。

从2001年开始,一些艺术家将北京大山子地区原国有798电子工厂闲置的厂房改造为艺术展示和创作的空间。在此期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国际知名画廊、文化机构和批评家纷纷涌入798地区。该地区邻近著名艺术院校,形成了集艺术工作室、画廊、美术馆及演艺于一体的艺术区。

继798艺术区之后,北京地区逐渐出现了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上苑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黑桥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房艺术区,加上原有的宋庄艺术区,称为北京十大艺术区。艺术区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的存在无疑为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构建了一个开放而良性的艺术环境,艺术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收获各种当下的文化信息,把握前卫艺术思潮,激发创作灵感;便于批评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最新动向与艺术家及时接触,发展新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区内的美术馆、画廊基本上是一些专门性美术馆和画廊,艺术区使一些展示场所更靠近艺术家工作室,更便于展览和推出艺术新作、新人。

北京周边地区的艺术区内聚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以及观念相对自由开放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汇集了尤伦斯艺术中心、佩斯画廊等一些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他们在艺术样式和艺术取向上趋向前卫,作品以现代艺术的面貌呈现,逐步确立了艺术区在当今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卫文化地位。共同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公众的当代艺术生活中日益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艺术区具备原创、观摩、批评、策展、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基本包括了当代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

20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不仅将人类既有的文化艺术作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并且引导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参与的互动平台,其宽泛性、包容性、公开性特点,使更多人的生活融入新的时代文明。网络介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当代艺术生活,进而诞生了新的艺术生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间与艺术生活关联的信息无所不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网站应运而生,其中包括Arts Economics网站,业务包括艺术研究咨询服务和出版;Artfacts网站,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展览、艺术家、艺术机构的信息动向等;Artnet网站业务包含艺术家个人信息、艺术作品在线拍卖以及画廊动态、艺术品价格数据库等;Artprice网站内容包括艺术品评价、艺术品数据库等。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艺术网站异军突起,逐渐担当了媒体的主力,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国内艺术网站主要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艺术网站、美术馆和画廊网站、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门户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艺术院校网站、艺术家官方网站、公共艺术论坛、艺术协会和机构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网站有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美术同盟、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等。

如今的艺术网站在功能上涵盖了艺术区的几乎所有功能,而其巨大的辐射能力则远远超越了艺术区,因此被称为“网络艺术区”。如开创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网站立足于艺术咨询平台,由艺术综合频道群、行业服务子网群、互动社区和英文网组成,“利用资讯、交流、交易、搜索平台有效地拓展学术、市场、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全艺术主流新媒体”。开设有《新闻频道》、《画廊・拍卖》、《画廊推手》、《展览推荐》、《尚品生活》、《艺术投资》、《艺客空间(博客、论坛)》、《评论・专栏》、《专题・视频》、《图书》、《交艺网》、《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等栏目,目前登记专业会员逾50万,浏览量达到日平均80万人次,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评测的全球中文互联网排名中位居前400名之列。

艺术中国网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对外传播网站,也是中国网旗下的专业网络艺术媒体,开设有《热点关注》、《新闻中心》、《艺术沙龙》、《名家档案》、《视频》、《展览推介》、《DIY》、《独家专访》、《艺术讲坛》、《好书连读》、《民俗》、《影像记录》、《论坛》等栏目。艺术中国网以“经典艺术、国际视野、大家格调、主流声音”为宗旨,秉承“新文化、大视野、全资讯”的媒体精神,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报道、论坛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把握当代艺术业界的脉搏与动向”,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及时新闻和翔实的背景资料,集各方学术视野,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二、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

所谓艺术生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和当代艺术的思潮来说,当代艺术生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品交易等多个方面,在后现代艺术理论看来,艺术创作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和审美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艺术品交易、收藏的角度来看,艺术生活也包含有一部分经济生活的成分。

网络艺术区首先带来的是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便利。与传统艺术区相比,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以使数字图片与数字本身制作艺术作品(比如3D动漫和数字影像),艺术家通过网络发表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参与论坛,个人网站、主页和博客等。通过网络上传,网络艺术展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局限,甚至成为艺术家作品的形成方式。

艺术家博客和艺术家主页不仅能使公众及时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家的创作状况,还能够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由于艺术家是将个体经验通过网络渠道直接与公众交流的,必然有利于在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产生有益的共鸣。而艺术家将自身感受与公众及时共享,最终也会成为公众共有经验和情感的一部分,进而扩大社会群体之间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了解。

近年来每逢大型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广州国际艺术三年展等,门户网站就会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展览方通过门户网站公告、公布进度、公示结果,不仅扩大了展览自身的影响,也使展览的评选更加公平透明。

艺术论坛是网络建立的自由讨论空间,它带来的是文化权利的公平分配。艺术家与公众可以利用论坛这个工具,发表作品、交流思想、获得咨询,拉近艺术家与公众、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论坛所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理论研讨、创作观念和艺术教育等。论坛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机会,这反映了互联网接纳所有普通公众的理念,其形式也反映出超越社会偏见和阶层界限的文化理想。网络时代,有才华的艺术家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轻易被埋没。论坛的出现为一些重要展事的评选设立了一个场外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网上艺术品交易已经开始出现发展势头。除了一些专业艺术品经营机构的网站,各主要艺术综合网站也都开设了艺术品的交易网页,如雅昌艺术网的交艺网等。网上艺术品交易在欧美等国已经相当常态,但是国内网上艺术品交易的规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几乎是空白。如果网络艺术区一如既往地抱持高度的文化责任,那么当代艺术在未来成为艺术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别是可以期待的。

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说来,“民间诞生艺术,学院产生学术”。而来自民间最前卫的艺术观念被相对保守的传统学院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网络的即时咨询能力,使学院及社会有更多机会目睹前沿艺术的发生,学院与艺术创作前沿沟通的频率加快,在民间艺术中加入更多学院精神。其积极的一面是将优秀的艺术推介给学院,促进学院艺术教育作出新的变革。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递过于迅速,使学院可能因此接触到一些负面艺术信息和观念,影响艺术教育的健康运作。

三、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当今文化的边缘地带产生的,网络艺术区的产生逐渐将当代艺术呈现于艺术生活的主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外向型背景。在它的诞生初期,模仿与复制成为最简易的途径。由于民间基础相对贫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其后果是当代艺术逐渐失去前卫意识,在精神层面出现泡沫化。网络艺术区的出现将当代艺术面貌更加宽泛地呈现于现实社会的话语氛围之间,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引起公众对艺术的讨论,摆脱权威势力与世俗偏见,使艺术品的评价能够超越意识形态与市场的困扰,更加平面化与社会化,促使当代艺术更加严肃与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当代艺术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网络艺术区在面对当代公众艺术生活时也自然担负起愉悦、启迪或警示大众的公共职责。网络独辟蹊径的文化观念也有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培育和造福艺术家及民众的文化生活。网络艺术区的主办者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形成对于艺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艺术生态的平衡会产生催化、调和的作用,便于鼓励艺术家以个体身份对艺术事件进行多元化探索,便于确立艺术家的独立性。[1]

网络艺术区的出现,是技术革命带动文化进步的典范。它通过技术性完成公众性,实现了对当下文化丰富性、公众性的一种召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艺术区在未来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艺术生活,网络艺术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流通手段,它作为播种机,将使当代艺术观念根植于民众之中。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4

希望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描绘艺术之花盛开的多彩画卷,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隽永篇章,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而团结奋斗。

和平—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一个人类梦寐以求的向往!

和平与艺术,如同土壤与植物,在追求和平的土壤中,盛开着不朽的艺术花卉。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用天才和勤奋,追求着和谐的世界,讴歌着和平的生活……

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欣然挥笔画了一只昂首展翅的鸽子,著名智利诗人聂鲁达为画作取名《和平鸽》。一只鸟因此被艺术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平鸽因此成为了世界和平的象征,毕加索也因此被尊为是“和平之父”。

当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1955年度“世界和平名誉奖章”时,曾感慨地说:“世界和平奖的名誉能加在齐白石的名字上,这是我一生至高无上的光荣,我认为这也是给予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正由于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毕生的精力把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白石老人的话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也表达了白石老人为艺术与和平事业献身的精神。

2009年,中国,北京。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站出来,与一位艺术家携手,展开了一场艺术与和平联姻的“演出”—发起、组织和承办中国“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建立起专门的以艺术与和平为宗旨的服务机构,专门从学术角度专业、系统、全面地整合艺术家们和平的理念和专题的作品。

这位企业家就是北京朝顺平通文化发展中心董事长、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创始人—杨连成先生;这位艺术家就是著名画家、雕塑家—何宝森先生。

功在世界 利在千秋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1号决议,确定将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这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倡导其会员国开展促进科学与和平发展的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谐世界、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努力。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自1989年起,中国已连续举办了24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各类大型社会活动1000余项,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亿人次,是联合国会员国中开展此项活动规模最大、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9年,为了探讨艺术与和平的内在联系和互动作用,促进艺术与和平的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和谐与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站、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教授书画院等单位,定于11月6~18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首届“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该活动被列为当年第21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谈起“艺术与和平”论坛,杨连成说,“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与书画艺术”,我更希望艺术能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组成部分。“我与何宝森共同发起并组织中国‘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和平理念,推动和平事业的进步。”

杨连成,1965年出生于北京,于2007~2008年就读于澳门公开大学的MBA。他的事业就是从文化艺术起步的。

朝顺平通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于2004年,多年来从事美术教育、书画展览、艺术品交易等经营和服务项目。在办好企业的同时,中心旗下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七棵树美术馆等多个机构一直致力于文化产业的经营服务于文化传播。

2007年,他又首创了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站,并于2008年8月正式运营。

作为“艺术与和平”论坛的组织者和承办者,杨连成先生被任命为论坛的秘书长,他以一个企业家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艺术与和平的失业中。他先后为论坛系列活动投入资金近200万元。论坛已先后举办了“艺术与和平”理论研讨和论文、推动“国际和谐园”主题文化公园建设、“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等一些列活动,扩大了“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的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是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以动员社会上一切积极力量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从2011年起,组委会确定在每年的7月上旬举办“艺术与和平”理论研讨会及论文会。

“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是“艺术与和平”书画展,于每年“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期间在北京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四届,第五届将于今年11月16日~20日在北京饭店举行。

杨连成先生是“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的主要发起和创办人之一,朝顺平通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既是“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的最初的发起和创办单位,也将是永久的承办单位。

谈起“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的举办,杨连成先生不自觉地吟咏起自己的诗作:“东西南北同搭台”,“真理拨云华夏兴”。他说:“是著名书画家、雕塑家、中国光墨画法创始人何宝森先生,使我对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杨先生特别提到:“何老师多次带我去拜会艺术泰斗、著名教育家、原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让我感受到了老艺术家的风范。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张先生十分热爱和支持和平事业。2009年初,年届93岁高龄的他,愉快接受‘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艺委会的邀请,担任荣誉主席。他高度评价说:‘“艺术与和平”系列论坛是一项具有普世意义的活动,我一定支持!’并为首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欣然挥毫,题写‘和平’二字。这幅墨宝寄寓了张仃先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坚定了我传播和平理念,宣传和谐文化,推动和平事业进步的信心与决心。”

四届书画展览活动,得到了众多书画艺术家的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著名画家张仃(已故)、何宝森、康东等200多位艺术家纷纷向“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组委会送来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500多幅。这些作品紧扣“和平”的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席何宝森先生为四届展览连续创作了四幅《和平三联画》巨作。

艺术家们通过手中的画笔热情讴歌和平,赞美和平,纵情抒发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真挚情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企盼“天下太平”的人文思想,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和谐理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回顾过去四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的点点滴滴,从规模到人员、从邀请到的艺术大师、从社会的不理解到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反馈和热烈支持,杨连成内心有无数的感慨、感动和感谢。对即将到来的第五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杨连成不敢有半点松懈,而是全力以赴地承担和发挥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艺术与和平”书画展活动带来的影响力和推动其快速发展,杨连成将前两届所展出的作品进行浓缩,精选出百幅精品汇编成大型画册《和平颂》第一、二集。《和平颂》所收录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华“和”文化特色,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热爱和平的人文精神。《和平颂》的问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反响积极而热烈,这对杨连成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要创新 勇攀科学高峰

杨连成先生在展露自己心迹的一首《满江红》中写道:“要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他所创办的文化企业朝顺平通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正是在创新的思路指导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路搭桥,添砖加瓦,传递正能量。

2010年,杨连成启动了“百集百位书画名家”专题片的摄制工程。杨连成不止一次地说过,这项工作不能再等了,即使困难再大、投资再多,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否则将造成中国艺术史上的缺憾!他还说道:“我为文化产业发展已投入数千万元,不求任何经济回报。虽如此,我仍执着地坚持着。”“我将继续无怨无悔地为弘扬和光大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者自己的光和热!”

专题片摄制3年来,已完成了一大批著名老书画家的采访录制工作。通过对专题片的摄制,保留了一大批当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当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书画家的艺术人生及艺术成就的宣传和推介,越来越多的网络观众通过观看专题片,了解了书画家多彩的艺术人生,从而更加激发了热爱书画艺术、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中艺台网)是杨连成先生创办的国内首家大型书画艺术品网上交易平台,致力于为广大书画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书画艺术交流、艺术品经营与投资咨询、艺术品鉴真防伪、书画展览策划、美术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权威、综合的信息平台。

中艺台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和谐理念为宗旨,以规范和净化艺术品市场为己任,先后开辟了“艺术家”、“艺术品交易”、“美术资料馆”、“美术展览馆”、“美术讲堂”、“艺术风向标”、“书画论坛”、“肖像馆”、“美术星空”等多个专栏,并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工作人员通过在线与网友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引导广大网友鉴赏名家书画、甄别作品真伪,在为提高美术爱好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书画艺术品鉴赏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站为艺术品交易拓宽了空间,为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搭建起了互信的交易平台。

在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运作过程中,杨连成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和不良行为。对此,他感到痛心疾首,在诗句中曾深有感慨地写道:“仰天俯地问今古,唯有真心万古存。”他希望通过创新,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和杜绝这种现象。

在杨连成的主导下,中艺台与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开发网上鉴真防伪检测系统。2012年,该系统终于研发成功。作品和创作者的所有信息存入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书画艺术家档案资料库后,作品的相关信息都可得到准确识别。书画家、收藏家和网友可随时随地登陆“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网”,通过点击作品编号,均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作者的艺术档案、作品价值、防伪证书等相关信息,以鉴别作品真伪。在线展示的每一幅作品都将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接受书画作者、收藏者以及网友的共同监督。

随着识别检测系统投入使用,将为网上书画作品的鉴真防伪、著作权利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得以实现,书画艺术品市场得以净化和规范,维护了广大艺术家、藏家及网友的利益,也将为规范和繁荣书画艺术品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寒来暑往,杨连成先生经年积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被社会广泛认可。他被聘任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顾问、清华大学老教授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科学与创意研究部副主任、《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副理事长等职。

诗言志。今年国庆期间,杨连成先生在一首题为《同舟共济》的诗作中写道:“艺术和平传大爱,和谐进步通未来。”

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融入到人类的共同追求上:他的思想,是多么高尚;他的言行,会令人尊重;他的事业,将如日中天!

还有什么比这更引为自豪的?

链接:

第一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

首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于2009年11月在北京七棵树美术馆成功举办。已故的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生前为“艺术与和平”书画展组委会题词“和平”。

第二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

继首届“艺术与和平”论坛系列活动成功后举办后,第二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于2010年11月28日在北京西城区文化(宣武)馆隆重举行。邀请了众多艺术大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第三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

第三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于2011年11月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举行。这次展览与前两届相比,无论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在展出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书画展得到了在京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全面报道。

第四届“艺术与和平”书画展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5

有人说,艺术品金融化在中国兴起为时尚早,对于还未完全成熟和规范化的艺术品市场,过快地进入金融思维,是在拔苗助长;也有人说,艺术品金融化是大资本和新理念对艺术品市场的介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进入2011年,随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推出艺术品份额化电子交易以来,一股艺术品金融投资热浪正席卷着全国各地。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股票等艺术品金融理财模式相继推出,将艺术品投资带入“金融化时代”。到2011年5月底,国内继上海、深圳、天津、合肥之后,广州、郑州、成都、沈阳、济南、武汉、长沙等地都已相继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还有北京、大连、西安、南京、厦门等多个城市正在筹备文化产权交易所。文交所总数已突破二十家,虽然各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模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将艺术品产权金融化。

“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格局中将处于怎样的定位?中国艺术品经营及研究机构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投资趋势如何?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如何开展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关心艺术拼市场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给众多私人收藏家、艺术品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经验和观点,2011年8月7日,由《中国证券报》旗下的《收藏投资导刊》、华夏遗珍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举行,《中国证券报》副总编辑兼《收藏投资导刊》杂志社社长姜占国进行了致辞。文化部市场司原副司长张新建,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艺术品份额化创始人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雷原、文化金融研究所主任喻文益,摩帝富(MOTIF)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监秦昌桂,广州宝翠林翡翠艺术品公司董事长朱慰欢分别就各自研究或从事的行业做了主题演讲。而后,论坛主任、《收藏投资导刊》主编尧小锋主持了“艺术机构如何看待‘艺术品金融化’”的高峰对话,艺术机构及拍卖行的负责人陈波、汪频、姜击波、刘尚勇、甘学军、谢晓冬等参与了激烈的辩论。下午由国家发改委研究中心主任陈主持的“对话‘文交所’――艺术品产权交易的政策、法律法规、交易所模式大讨论”更是吸引了与会听众和新闻媒体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参与。艺术品投资基金和文交所负责人徐永斌、郑惠文、汤厚松等人展开了深层次的对话,阐述了各自文交所的主要经营模式、特色,并回答了与会投资者和新闻媒体的尖锐问题。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6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核心作用;引领;艺术创作;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有一些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讨论和科研成果。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以王文章、于平、王列生、李心峰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中国传媒大学,以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大学,以彭吉象、王一川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东南大学,以凌继尧、王廷信、陶思炎、徐子方、谢建明、刘道广、姜耕玉、张燕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陈池瑜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以周星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高建平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艺术学院,以黄惇、刘伟冬、夏燕靖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美术学院,以曹意强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大学,以周宪、康尔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上海大学,以蓝凡、金丹元、林少雄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杭州师范大学,以李荣有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本体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及侧重的相关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的现有理论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地位、作用、创新、发展放置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当下文化建设的社会语境之下予以考虑、研究的还比较少。以上说明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有相当一批涉及艺术学理论本体问题探讨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对于艺术学理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其二,现有艺术学理论研究中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出发、关注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论研究较少。其三,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建设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深入思考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艺术学理论应该发挥其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作用这一理论命题非常必要。

一、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社会背景

1、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现实背景。

在当代中国,整个社会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非常迫切。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十七大党中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两大一新”的方针和要求,整个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鲜明地要求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做了更进一步的有力提升,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等十大要点。《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研究的地位不仅更加突出,而且成为社会研究热点,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也随之凸显。

2、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历史机遇。

在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国力强盛的主要标志,艺术也进一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艺术则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艺术都是其中的基础性构件。当前,艺术对社会其他领域包括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大。正是因为文化艺术拥有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一直被设置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和门类。

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客观现实和当今时代、当代社会对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和热切企盼,以及要求用先进文化全面引领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才把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推向现在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同时,在构建各级学科平台体系的过程之中还要面临很多相关的新的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当展也不可能脱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客观实际和时代语境。因为有关当前许多重要的当代文化艺术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宏观问题、新的研究课题、综合性文化问题,也只能放在艺术学理论这个领域来研究探讨。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升级,迎合了历史的机遇。

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也是我国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艺术学从学科的底层和边缘之间获得了应有的独立的门类地位,回归到了人文学科的理性评价体系之中,就可以在体制上、从根本上促进艺术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③艺术学学科领域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审美艺术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交叉创新更广泛地激发我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文化凝聚力的核心作用,切实形成构筑基础、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以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使艺术学理论作用凸显。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和理论走向,各种新兴艺术业态的不断更新、涌现,都在不断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走向开放与多元,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也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性社会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并逐步创造出新的中国式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开展当代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现实问题研究,有着尤其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艺术学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紧贴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努力解决社会现实中的文化现实问题、开展艺术学理论的现实理论研究应确定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包括了对当下文化建设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急迫的发展建设任务,都在要求以宏观缜密、逻辑严密、活泼而理性、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把握和梳理的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发展,以保持自身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先觉性和超越性,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艺术学理论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发展、文化民生,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类文化状态与精神表现。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实际,力争建立起中国历史新时期的艺术理论、艺术史学和艺术批评理论,为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形势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后,理论创新,特别是有关当代文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应当成为本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三贴近”是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实现艺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受西方影响较大,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中国化的本土理论创新程度远远不够,我们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贴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艺术门类理论成果的研究,关注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舞蹈学等学科方向的新的理论成果,关注当代各门类艺术创作新的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趋势走向以及新的艺术经验,从中概括和总结出新的艺术规律,提升为新的艺术学理论。我们应该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确立为现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二、当代开展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变化,一直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各门类的学科理论建构不断加强,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和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都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现实性任务。艺术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系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体系。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繁荣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门类艺术理论的宏观规律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热潮,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并快速成长为一级学科,有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寻找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道路;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清政府买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建成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守备北京城迎击八国联军的清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甚至超出对手的强大火力。然而奇怪的是,虽然拥有了坚船利炮,但还是打不过欧美列强,甚至包括位于东亚的日本,直至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备受列强凌辱。在发现仅仅拥有先进的物质装备还远远不够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从思想上寻求突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开始转向寻求思想文化层面的提升和解放,自觉寻求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强大,力图从思想、文化上找寻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有效道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体制,而且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30年后再次解放思想,提出“一切向前看”,在短短30年之中使当代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达到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的历史高度,直至中国的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国家在改革开放之路实施30年之后再次提出解放思想,并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重新提高到全社会的高度,力图寻求一条得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现存体制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为什么要在当下重新提出文化建设的问题?因为文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是影响中华民族是否得以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国家在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头弥补文化建设的重要一课,这使我们想到了文化建设在大搞硬件建设,大张旗鼓的开幕、剪彩之后,一定要弥补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这重要一课。在当前的文化工作中,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艺术科研院所的工作者大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科研工作是长线工作,再怎么做也不怎么显眼,是成绩不那么突出的日常工作,但是,如果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抛弃艺术科研,文化工作就会变得很虚空,都会浮在面上,没有底蕴,甚至找不到深入的抓手。艺术理论科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艺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艺术理论研究的点也很散,特别是艺术学门类之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五个一级学科,各自分门别类,就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之下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以至研究方法上都还各自存在着重大区别,在各自的门类艺术理论上也有着很大的隔阂。艺术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整合作用,这种超越了各自门类艺术本身的宏观上的规律性把握,可以使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广阔、庞杂的艺术领域能够以清晰、条理的面貌呈现出来,得以成为文化工作中看得见、摸的着的规律性的宏观架构,使得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更容易找寻到得力的工作抓手。这样,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以至于为全人类谋福祉。

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其历史必然性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其二,艺术是文化的主要构件。其三,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门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提炼,是艺术学发展的引领者,是艺术学理论得以成为整体人文艺术学科的编织者,是艺术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者。

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作用直接表现为引领当代艺术创作。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④“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要以优秀的艺术评论和理论导向引领社会风气,构建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铸就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注重艺术史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首先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指导思想、文艺方针和政策的转变。这一转变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行程。而梳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知兴替、促发展。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繁荣发展,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三、当今时代需要艺术学理论

引领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想取得“引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关键点是必须突破自身学科理论的小圈子,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现实背景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难点是在社会现实中艺术学理论如何具体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突破点是结合现实对优秀文艺理论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规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艺术学理论作为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必须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发展、创新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作用。“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文化自觉”。费老差不多经历了从“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文化建设,他再三思考,将文化建设的根本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⑤我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和作为就要着力体现“文化自觉”的时代精神。因为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要弘扬、发展,要实现凤凰浴火、脱颖而出,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顺应这个时展方向的艺术精品,就必须由艺术学理论来承担“引领”的职责和功能。

从直接的、表面的功能性的效果和作用来看,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的直接作用固然明显而重要,但是,艺术学理论却拥有任何创作作品都不可能替代的重要的“引领”功能。虽然单纯的艺术创作或艺术作品可以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表达思维末梢对时代的感触,而且感性鲜活的艺术创作大多可以走在理性的理论研究的前面,但是,任何感性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提出宏大全面、充满理性、拥有严密逻辑性、纲领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理论思维体系。只有艺术学理论天然地具有宏观的视野、严密的逻辑,可以打破艺术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研究关于不同艺术门类之下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的问题,寻找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从而结合时代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并从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原理中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引领艺术创作,引领艺术审美需求,最终引领人类社会构建起自身的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更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核心问题。在当代中国,不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文化发展,核心命题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⑥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之所以自然地具备了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是因为文化产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即由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了的,是由不得任何市场或其它社会因素的变化而更改的,也是作为国家执政的基础而毫不动摇的。所以,对艺术现象、艺术创作发展规律做体系性逻辑研究的艺术学理论,成为在文化艺术产品(艺术创作作品)之上,紧密围绕并服务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接近社会文化现实的理论基础。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我们必须以坚强的责任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现实中的困难甚至危险,深入思考并以之作为源头活水,担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民族责任。艺术学理论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应当研究面对的矛盾突出的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并从广阔的社会研究视角,对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理论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几项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化课题:如何在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历史观的引领作用;如何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如何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保证在全球化语境下既充分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又抵御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在现代化高新技术、互联网的新时代条件下占领文化阵地;归结起来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的机制和运作方式。⑦我以为,这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语境之中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直接面对的迫切现实问题的精辟概括。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作用问题,根据一般规律可以发现,门类艺术学的表现往往比一般艺术学更加明显而抢眼,而且艺术创作的触角一般会远远走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前面。例如造型艺术中的美术学方面,有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就是通过艺术再现特定时代下的特定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特殊的精神气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一创作工程的首批美术作品已经于2010年在全国各地巡展并引起了较大轰动;关于舞台艺术中的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等等艺术创作,相对应的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的评选、评比,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巡演等等,搞得轰轰烈烈,而且该工程国家已经开展了1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功用和社会价值,的确可以看到一般艺术学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经济领域,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产品包括艺术学理论已经天然地具备了商业属性,而且,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还因此设有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二级学科。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艺术创意与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或者是纯粹美学意义上的类似艺术哲学的理论研究,空中楼阁式的对社会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抽象的文化研究,是不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前途与出路所在?

毫无疑问,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出路应该是“引领”。艺术学门类中的其他任何门类艺术学学科(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电视等等)都不可能担当这一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所以,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实条件下,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引领”文化发展,应该保持超越性、先进性、先觉性,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超越其他具象的、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各门类艺术学科,占领社会思想阵地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艺术学理论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引领”,就必须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要去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以及一条民族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崛起振兴之路,从而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

四、艺术学理论应积极引领文艺创作发展方向,

引导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最终立足于构建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政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国家制定的新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当代,艺术学理论在塑造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系统建构和民族文化体系的演化形成中,责无旁贷地处于统领全局、引领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作为偏重于文化概念的理论阐释,必须全面承担起科学地继承过去、解释现在、预见未来的光荣任务。艺术学理论对文化建设应该发挥的是先导作用,提供的是服务职能。艺术学理论是否成为一门科学,关键是要看是否能够具体运用到国家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去,而不应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理论,不能仅仅作为追求理论的合理及其完美的空中楼阁而存在。

由此,在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所采取的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理论,而不是跟随理论。艺术学理论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理论阐释层面上,不能仅仅是理论总结和归纳概括,不能仅仅做到跟着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艺术问题和文化现象撰写艺术史和艺术评论,而且要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的实质是以中华艺本文由收集整理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导向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引领,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力肯定。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大会报告中强调:“我们讲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为生活而艺术,为发展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治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⑨。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也就是对文化理论研究、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所弘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努力和学术成果,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责任敢于担当的充分肯定。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是构建“核心价值”,引导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引领”,并非一味迎合政治舆论导向的需要,艺术学理论对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不是单纯的枯燥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鼓舞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归属感,继而培育全社会高尚的审美文化情操并引导全体人民普遍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并以中华艺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中国所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后透射出的魂灵和场域形象就是中华艺术精神。艺术学理论务必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艺术学理论就必将能够发挥出自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社会基本问题。艺术学理论必须主动发挥自身的理论先导作用。艺术学理论如果将自身定位为跟随理论,用跟随各个门类艺术学的具体艺术创作的所谓理论阐释的方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终将难以摆脱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文化界也一直流行着“艺术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理论的落后有诸多原因。目前普遍存在很少有人接触理论著作,特别是逻辑性较强的思辨型基础理论的情况。这反映出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相对社会现实中的文化问题和艺术作品而言,理论一般是滞后的。所以,艺术学理论必须实现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也带来了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理论特别是艺术学理论研究又的确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总结归纳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高度,需要艺术学上升到普遍规律进入宏观关照的视角。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把科学的方法、思维和人文价值取向,也即理性的认识和艺术的创造,融合于对创造人类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理论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这一重要的提升过程在艺术学领域也即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总结、创新、发展的过程。

艺术学理论需要在艺术创作满足人类最根本的艺术审美需求的同时,对艺术创作进行阐释以及进一步深化、总结、提升,探索艺术规律并结合人类社会应有的或应该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艺术学理论引领作用的实现在于着力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境界、审美追求以至价值观念应该是什么,由艺术学理论引导艺术创作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艺术学理论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这片充满人类理想的文化伊甸园,并最终构建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所以,就艺术学这一学科领域而言,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具有独创性、不可重复性与独特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或艺术产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伦理的制约,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不管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还是自身学科建设,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当代文化发展的关键

在于深刻把握社会现实

艺术学理论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国土,但是实际所起的作用却应该是超越现实的风向标。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文化现象,艺术创作现实发展的价值趋向,社会大众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各阶层审美价值取向的逐渐分化趋势,都给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发展赋予了紧迫而神圣的现实任务。艺术学理论既不能背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被社会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等同化、收编。艺术学理论应该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在“三贴近”中引领社会文化从“三俗”走向艺术的审美。艺术学理论竖起的风向标就是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黑夜航程中矗立的灯塔,能够引领民族审美文化思潮走向高尚的审美追求,提升大众审美文化品位、摆脱低俗化娱乐倾向,指明当下社会现实中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艺术学理论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社会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艺术学理论应该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皈依更高级的艺术审美理想。如果艺术学理论抛弃了自身的引领职责,仅仅停留在诠释现存种种合理、不合理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所谓历史必然性的滞后层面上,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应有的社会价值。

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努力发挥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努力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以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深邃的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做出应有的努力,要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内部创作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归纳,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在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我们必须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要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提供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引领”作用。这是目前以至将来艺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决不仅仅是说好话、谈经验,而是要善于引领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当代的艺术学理论除了艺术规律的研究,更要着眼于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理论研究、科研课题、艺术评论之中,敢说真话的不多,普遍存在当下好话太多、经验太多、问题太少的不良现象。即使说到有问题存在,可讨论起这些问题来,大多数批评或评论都还是不疼不痒的,甚至把“批评”变成了“表扬”。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艺术学理论研究拥有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拥有宏观的视角,科学实证的方法,求实、求是的理论诉求,化育灵魂、浇铸精神的终极目的。从艺术学理论的社会担当的角度,艺术学理论不仅旨在找寻支配艺术现象的根本原因,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共通规律,而且关乎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家艺术形象,以及国家有关宏观文化发展战略与艺术政策的制定、实施,以至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控制和把握。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7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也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艺术学庞大体系的构建与叙述者,《中国艺术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创建;培养;文化修养;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五千年悠悠岁月,五千年辉煌历史,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灿烂辉煌、绚丽多彩的中国艺术。从古至今,中国艺术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杰出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并且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形成了洋溢于我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作品之中的中国艺术精神。正因为如此,如同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中国艺术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

在笔者担任主编的专著《中国艺术学》(75万字)中,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这样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从气魄宏大的秦汉艺术,到艺术自觉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乐舞精神的唐代艺术,到推崇文人心态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社会巨大裂变期的元明清艺术,组成了一幅极其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卷。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又包含着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曲艺等等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着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内容和层面,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里艺术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中国文学史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和作品,以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一样,中国艺术通史也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中国艺术通史以外,由于中国艺术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今后还应当采用断代史的方法加以研究,例如秦汉艺术史、唐代艺术史等等。

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世界各国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门类之外,中国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一些艺术种类,例如戏曲和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例如中国的国画同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戏曲同西方的话剧都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区别,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当然,作为中国特有艺术的戏曲,本身又包含着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三百余个剧种,具有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戏曲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我们从艺术学的高度去高屋建瓴地加以研究。

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着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就拿美术作品来讲,现在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历代的文人艺术家和宫廷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即文人书画和宫廷书画。实际上,在民间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值得去发掘和研究。

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中国艺术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样难以计数;产生了无数的优秀艺术作品,真可谓是浩若烟海,让人目不暇给。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例如,强调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艺术家的作用和主客观的统一,唐代张b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一语中的。又如,在艺术创作中重视审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态化的过程,清代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称精辟概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艺术鉴赏来看,历代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文论、乐论、戏曲论、小说评点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和方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理论宝藏。中国传统艺术这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甚至在某些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质媒介等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应当看到,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不但是为了完善和加强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培养艺术学人才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我国各个门类艺术实践的迫切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艺术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追求,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前进。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人类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既有继承性,也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文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也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未来的中华文化一定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必须正视并且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我们的一些传统艺术正在遭到现代化强有力的冲击,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艺术的冲击和影响更是不能低估。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艺术不断超越传统,不断追求创新,真正作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21世纪综观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于全球化的讨论,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球村”的概念,正在成为现实。尤其是以电影电视和因特网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介正在重构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我们注意到,凡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艺节目往往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必须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通过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转化,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交融,综合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真正作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这种意义上,正如人们常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求。

在新世纪的时代大潮中,中国艺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艺坛上得到它应当具有的地位?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观众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和表演中能否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风貌,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因此,一方面,正如人们常说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国际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民族艺术繁荣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纪的艺术更需要对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用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观照与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正是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作品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内在的深沉意蕴。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华人艺术家们已经通过他们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启示。其中之一,便是博采东西方文化所长,我把它概括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现代创新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成功的经验,我们几乎在各个艺术门类里都不难发现,并且在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华人艺术家们那里找到例证。

在舞蹈领域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运用现代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担纲主演的大型舞蹈作品中《云南印象》中,将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极富创新精神和时代色彩的现代舞蹈语汇体现出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华人画家丁绍光被称之为“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善于运用最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风情;此外,还有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善于将国画与油画打通,将东西方文化的神韵通过自己的画笔有机融汇在一起。

在建筑艺术领域中,享誉世界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善于运用现代建筑艺术语言来体现浓郁的东方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他设计的北京香山别墅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手法与宛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他设计的另一个建筑艺术作品,巴黎罗浮宫门前的三角形建筑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音乐家谭盾在香港回归音乐晚会上,将古代乐器编钟与现代音乐语汇有机结合起来,在他为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创作的音乐中,更是将中国乐器鼓、锣、钹、板巧妙地编织为乐曲。

在电影艺术领域中,我们不但发现20世纪80年代电影艺术家,包括香港“新浪潮”电影和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第五代”导演群体,他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但是他们的影片至少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现代的电影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一批成功进军好莱坞的华人电影艺术家如李安、吴宇森、成龙等,同样也是如此。

正如李安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自己所说:“我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对西方的文化也比较了解,就是站在这两种文化中间,我采用西方人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我有一些出发点是比较中国的,比如儒释道这种东西……所以当我拍电影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这些东方的精神还有西方的手法融进来。”①显然,李安这种“东方的精神”和“西方的手法”,正是他成功的经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张克荣编著《华人纵横天下•李安》,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Construct Chinese Artistics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Develop Cultivated Artistic Personnel

PENG Ji-xiang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巨大变化,但是开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的合理性,源于中国社会与艺术此前遭受的厄运,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桎梏逐渐变得越来越坚固,八个“革命样板戏”最终成为高度政治化的艺术图腾,与之相关的就是艺术批评完全丧失了它应该有的功能和品格。回顾 1949-1978年这段历史,近三十年里的艺术评论基本上是泛政治化的。艺术固然不能完全排除其政治与社会的属性,然而几乎只注重从政治的和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分析和评价作品的批评,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文艺逐渐沦为政治工具的悲哀现象的助推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几代人偏执狭隘的艺术观,创作者最关注的是要让艺术成为政策的传声筒,观众与读者则习惯于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牵强附会地探寻其中的政治内涵与微言大义,整个艺术领域,无论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陷入极度不正常的、远离真正的艺术本体的误区。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艺术受到的伤害,也是史无前例的。

所以中国才需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的拨乱反正,中国艺术逐渐恢复了它正常的文化身份与功能,随着社会逐渐回归正常,艺术终于逐渐回到现实世界,艺术家以及欣赏者才可以重新把艺术当成艺术,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与精神世界的诉求,这些它亘古即有的功能,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然而即使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的漫长历程中最为常见的那类对艺术泛政治化的、极端苛刻的批评,固然已经鲜有其市场,而对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健康正常的批评氛围,却远远没有得以重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艺术发展仍存在许多隐患,一方面是缺乏基于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体系,由于缺乏对艺术本体的认知,传统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因而诸多低俗和堕落的艺术,很少受到应有的尖锐批评。另一方面,各种以“创新”为名的拙劣的创作与设计不仅大行其道,且常有机会得到巨额公共资源的支持。这两大现象始终制约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而在这背后,除了体制的原因以外,缺乏艺术批评的足够空间以及影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坦率地说,在今天的中国艺术语境中,各种低俗、堕落的艺术作品和荒唐的、充斥着毫无价值的瞎胡闹的伪艺术之所以大行其道,从本质上,恰恰是由于它们得到体制的庇护,背后经常闪现着腐败的影子。体制的困境需要艺术之外的力量予以解决。但是这并不是艺术面临的问题的全部,即使纯粹局限在艺术范畴内,仍然有许多我们应该去做和可以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艺术批评,尤其是基于艺术本体的、专业化的批评。

遗憾的是,数十年我们并没有培育起良好与健全的艺术评论环境,部分由于长期沉溺于前述泛政治化的、用索隐家的想象力穿凿附会的变态的社会学批评,部分由于缺乏前瞻性的眼光和缺少专业化的平台,我们并没有培育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评论家队伍。没有足够多的置身于行业之内的专家,文艺评论就只能流于两个极端,一是汇聚了一批总以为能够为艺术指引方向的、自以为是的艺术教师爷,他们沉溺于苏俄时代“别、车、杜”的浪漫的艺术观,幻想着让所有艺术家跟随其指挥棒,试图用自己的趣味一统天下;一是出现了一批卖弄小聪明、基于个人的趣味和欣赏阅读作品的印象式的评论家,他们之擅长就是撰写类似于普通观众读者之观后感、读后记式的随想。处于这两端的评论,当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对于艺术而言,更重要和更急需的,是对艺术的专业化批评与评价。

艺术领域缺乏强有力的专业批评,其责任不能完全由文艺评论家承担。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整体上的衰落,公众阅读的兴趣面急剧收窄,导致各学术与艺术类期刊陷入生存困境,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批评与议论,逐渐压缩为两种类型,一是经院式的学术研究,因为有高等教育的支持,这类评论仍有其生存的空间;另一类就是报纸的文化艺术报道,由于娱乐业的发育,艺术创作与演出的宣传和娱记印象式的报道,成为公众了解艺术最直接与最便捷的渠道。专业评论期刊的生存十分艰难,以致一些曾经一度颇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刊物纷纷转型,仅剩的数家类似刊物,则多成为高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与艺术家及普通公众渐行渐远,最后,面向艺术家及普通公众的且有影响的文艺评论杂志,已经成为空白,只剩下夹杂在市民报纸上娱记报道的花絮中三言两语的点评。

我想,这就是《艺术评论》杂志创办时中国艺术界的状况,所以,从杂志一开始,它的功能就已经被确定,那就是为专业化的艺术评论,提供发表的高端平台。

艺术需要专业化的评论,并不完全是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需要独立、客观且公正的评判。这样的评判是需要的,然而单个评论家的判断未必准确,一时一地人们囿于各种局限的评论,也未必经得起时间检验。开展文艺批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比起单纯地为作品下断语、判得分更加丰富与复杂。

在我看来,艺术评论家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评分裁判员,且主要的职能不是担任艺术的评分裁判员。甚至我也不太认同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评论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我个人虽然从事数十年的艺术批评工作,我在评论文章里对作品做的评价、包括不少与同行们颇具异议的评价,后来多数都得到同行和业界的认同与肯定,但是我始终对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持有消极态度,我觉得艺术创作是一个种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没有任何人、尤其是非创作人员可以真正有效地指导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尽管有太多批评家自以为有这样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评论没有价值和意义,不是的,批评的主要功能,只在于批评家作为一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比业外人士更广泛涉猎的行家,他可以与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分享自己的个人感受与判断,通过这样的过程,让读者观众在欣赏时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感受;同时,由于批评家对该领域的历史与基础理论有更深切了解,有更开阔的视野以及超越一时一地的美学风潮的眼光,有可能为创作者提供特殊的帮助,让他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以及创作的历史价值以及定位,在有必要时及时校正自己的创作方向。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里,艺术评论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在一个艺术越来越趋市场化的环境里,各种迎合普通欣赏者需求的艺术品的存在,并非没有其合理性,无论是在美学品味方面还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多层次和多元的艺术作品的出现,都是艺术繁荣的必要前提。然而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趣味的高下与道德的是非,越是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开放,就越是需要有见解与有立场的艺术批评,为艺术建立最低限度的标准与秩序。市场体现的是大多数读者观众的趣味,因而,市场是评判艺术作品之价值的重要维度之一。然而市场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在市场失灵的场合,艺术批评的身影就显得尤其珍贵。优秀的批评家不仅可以尖锐地指出某些一时受市场追捧的作品的缺失,同时也可以指出某些被市场所忽视的优秀作品的潜在价值。批评可以矫正市场的错误判断,为艺术提供一个超越一时一地的更具前瞻性与普世性的价值框架,尽可能地帮助各不同门类的艺术走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这样的艺术评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尤其是正在逐渐市场化的中国艺术领域所亟需的。

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史论修养,贴近艺术创作的实际,把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评论家的基本素质。然而艺术批评的繁荣还需要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为支撑,它就是优秀的、有影响的评论杂志。办好《艺术评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健康发展的意义,自不待言。中国需要《艺术评论》这样一个专业化的高端批评平台,从杂志创办至今的实际情况看,它也确实非常注重专业化的评论。

所以我对《艺术评论》的存在予以高度评价,要衷心祝贺《艺术评论》的成就。然而,当我今天为《艺术评论》百期写这篇短文时,还有另外两层特殊的意思,想要借此表达。

《艺术评论》的风格与特色,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传统密切相关。《艺术评论》创刊以来,推出过多个有影响的专题,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因此得到迅速提升,令人欣喜。但是不同杂志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影响与地位还不够均衡。戏曲研究界经常用所谓“前海学派”称呼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研究群体,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时代起,这个研究机构就不是纯粹经院式的研究单位,贴近戏曲创作演出的现实,更准确地说,始终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这是艺术研究院最值得骄傲的优良传统。恕我直言,近十多年里,至少从我从事的戏曲研究这个专业看,我觉得实有重新接续戏曲研究院的“前海学派”的特殊风格与优秀传统的必要。《艺术评论》的存在,是“前海学派”的传统得有接续最为便利的条件,假以时日,我相信杂志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作为。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9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2009年9月由收藏家李冰、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捶⑵穑“首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暨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分别在宋庄和静园艺术馆举办,此后计划是在不同的城市每年举办一次。两位发起人试图通过举办收藏家年会而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市场规范,集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等多方之力,探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其一可以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作品树立价值的标杆,其二也能引起社会更广泛的重视、拉近艺术同民众之间的距离。本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关注的是年会特别安排的主题论坛,论坛共分为两场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当代艺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发展方向”、两场圆桌会议“收藏回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立场和策略”和“国际的协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场专题论坛“崛起的现实――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与问题”、“收藏的力量――推动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有机的体系――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现状、未来与价值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的演讲嘉宾包括: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矗李川,北京和静园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家李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栗宪庭、吕澎,艺术家周春芽、叶永青,美国佩斯画廊中方代表冷林。

首届年会主席栗宪庭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年会贡献不少,他在本次年会的发言中先重申了首届年会的期望:第一是中国需要收藏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价值准则;最后,通过民间力量建立美术馆,公诸于社会,共同打造一个文化事业。在民间收藏的价值和方法上,他指出民间收藏可以补充国家对当代艺术收藏缺失,丰富当代艺术收藏的多元性:“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这会弥补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局限和官方审查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中国艺术价值偏差和单~的国家情势。……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就是强调艺术价值系统的独立性,既不拒绝全球艺术的普世价值。同时强调艺术的地域文化特性;既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又强调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存感觉相关联。同时自主性,也是强调收藏家及其艺术伙伴个人在学术和爱好上的合理性,不同的藏家由于经历、学识以及他们认同艺术伙伴的差别,一定会出现有个性的艺术品收藏线索,这种差别和个性会避免收藏上的一窝蜂现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同时也是艺术品收藏多元化的前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力讨论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状况,他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因此从艺术品市场中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随着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国内私人收藏的购买力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也越加明显。与艺术收藏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艺术消费扩张得很快,但仍同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进入21世纪,艺术投资逐渐成为了社会性话题。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看,艺术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逐渐成为了某种共识与行为实践。现阶段中国国内的艺术投资,在给予艺术品市场更多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或过度波动。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北京、上海两地,财富人群选择艺术品投资的比例为18.3%,排序仅在房地产、股票之后,可以看到艺术投资在国内投资人群中的上升趋势。”

私人藏品与社会网络

从此次出席年会的藏家名单上可以看到,年会是一场收藏界的“嘉年华”,嘉宾包括收藏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印尼余德耀美术馆馆长、收藏家余德耀,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长王定乾,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王薇,长沙谭国斌美术馆馆长、收藏家谭国斌,香港收藏家刘祖贵,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北京收藏家乔志兵,新加坡收藏家Susanna Yang等。在年会论坛上,私人藏品如何进入公共视野、如何发展私人收藏的社会网络为本次年会中藏家和当代艺术从业人员的又一热点话题。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实的艺术存在应该积极促进族群的生存、发展和生活幸福。这既是本文的核心命题,又是讨论中国现实艺术创造和存在价值的逻辑起点。因为,当下中国的艺术不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对中国当下社会的积极关照,如何真正发挥艺术在积极关怀族群、社会、时代、意义基础上的创造呈现,是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艺术学理论的生命密码

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门类之前与之后,一些人对“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的存在价值或作用,总是或者认识不清楚、或是不愿承认、或是混混然,进而对“艺术学”有些非难、有些添乱。那种把本是称为“艺术概论”的内容仅仅易名为“艺术学概论”就是其乱象之一。①如今,当“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门类里的第一个“一级学科”之后,有一些人又纷纷各显神通地“钻营”其间,忽视艺术学科的本体存在。比如,两三年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学”,或问“为什么要有艺术学”、也不会一艺的人,仅仅因为会钻营,现如今摇身变为“艺术学专家”了,可是看看所做,非艺术也。更可怕的是将“文学概论”易名为“艺术学理论”,以及原本“吃美学饭”的人转身吃起了艺术学的饭,这些现实事象不仅是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和成长的阻碍因素,可以说,不究艺术学本体的所谓“艺术学研究”、或“艺术学理论”、或“艺术学专家”是对艺术学的“大逆不道”。

的确,自2011年2月艺术学成为中国的独立门类之后,对如何研究建设“艺术学理论”是一个现实课题。其间,最大现实危险是一些非艺术的人抢滩“艺术学理论”阵营,如此的深层危害有五大方面:

一是危害艺术学理论的艺术本体取向成长与发展。一些学术出身和长期的学术研究取向都是非艺术学科的人,因某种不可明示的原因插足艺术学理论领域,这在客观上是会危害对艺术学的深入探寻与建构的。

二是危害艺术学理论应该作用的发挥。艺术学理论对各部门艺术学科的成长发展具有提供学理支持的职能,非艺术学的人参与之后,其行为能满足艺术学理论本体职能的发挥吗?好比,非医生参与病人的直接抢救手术工作,会有满足期待的或理想的结果吗?

三是误导艺术界内外而危害艺术学科的存在与荣誉。这一点已经被事实证明了。曾经有一位资深艺术专家到一所艺术学院考察,事后,人们问这位专家对这所艺术学院的主持者有什么感觉?那位专家幽默地说:“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左手摸右手,真一点感觉都没有。”问题就出在那位学院的主持者所谈不在艺术上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学专家”。

那么,当这位在真正艺术行家眼里不是艺术专家的“艺术学专家”出现在非艺术学领域时会怎样呢?其一是会“被当成艺术专家”,其二是获得不应该有的社会荣誉,②其三是损害艺术学科荣誉。换句话说:由非艺术学科出身和非从事艺术学科研究与创造的人占有的艺术学理论阵营,对艺术业界内和业界外都会发生阻碍和误导作用,而且危害久远。其实,这些人参与的危害原因就是以其原有学科的固化眼光和呆滞思维对待艺术学。

四是危害艺术学科未来的发展。由于不是真正的艺术学者,其所谓的研究成果自然满足不了艺术学科现实和长远成长的真正需求。

五是危害艺术学真正的学科人才成长。有个事实可揭示其危害所在:在第四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前,有一所著名大学的美术学院换了主持人。第四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给这个非艺术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发出邀请函,让其代为邀请其单位的其他艺术学研究者参会,然而,其不予转告就只叫上了一个“自己人”一同与会。后来主办者知道实情后是见一次其他专家的面,就道一次歉——说:“工作倏忽了,应该直接邀请的。”这些客观存在,目前不仅仅是警惕这些危害的存在与行为发生,而是要及时思考如何有效、有序地尽快消除的问题。否则,艺术学学科建设将缺乏厚度。

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关闭艺术学学科开放研究的大门,而是要随时清醒学科面对的现实与长远的实在危险所在。艺术学学科建设是欢迎一切守候和探寻艺术本体的人参与其间的。就像教育学科一样,许多研究教育学科的专家都有其他文化学科的学术背景,正因如此,才促进了教育学科的学术繁盛成长与发展。但是,不同学科出身的人参与到教育学科研究行列之后,守候的是教育学科,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如今,环顾和检视“艺术学理论”学科阵营,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却几乎是主潮——有几人会一艺或懂一门艺术创造实践?1918年4月15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文就说:如果讨论艺术“而无实际练习之机会,则甚违提倡美育之本意。于是由教员与学生各以所嗜特别组织之,为文学会、音乐会、书法研究会等,既次成立矣。” ③当下如果仅仅是个别人默默地卖“狗肉”也罢了。事实是这些卖“狗肉者”拥有“卖羊肉”的话语权和“羊肉市场决定权”,如此下去,中国的艺术这只“羊肉市场”不就会萎缩为非艺术的“狗肉市场”了吗!不仅如此,一些打着“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之内心,压根就瞧不起艺术这只“羊”。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把真正从事艺术文化创造和研究的人看成是“没有文化”的人,把已经独立成学科的“艺术学”看成“准学科”或“准文科”。④所以,那些自居“有文化”的人就在艺术这“羊市场”里,肆无忌惮地贩卖非艺术的“狗肉”了。尤其是大量贩卖没有通过艺术“检疫”的“狗肉”。一句话,要谋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开门红与可持续发展,其学术方向要对、理路要正才有希望,才有保障。

中国的艺术学这个学科最终成长得如何?发展得如何?不能仅看创作了多少作品,而是要看艺术学的学理厚薄程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中就说:“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而大学设科,偏者学理,势不能编入具体之技术,以侵专门美术学校之范围。然使性之所近,而无实际练习之机会,则甚违提倡美育之本意。”⑤此时的“美术”之谓实为今“艺术”学科。从蔡元培的观点可以明确地知道:凡在大学里存在的“学科”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学理,即“大学设科,偏者学理”。如今,艺术学科在中国大学里的存在,已经不是零星状态了。

仅就艺术设计学科一项看:截至2011年8月,全国设艺术类专业开设的高等院校就有1400多所,2011年的招生总数则有40多万人。当下是不能再忽视和怠慢“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时候了。不仅如此,面对中国当下艺术学科发展,以及艺术学科教育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逻辑地知道艺术学理论学科担负的学科使命有多重。换句话说,也只有充分而清楚地认知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所在,才能有效地促进整个艺术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概括地讲,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是在于:说明艺术文化存在,引领各艺术门类成长,催生创造反映当下的艺术作品,形成本土艺术学理,促进艺术文化生长。这些事实上也就是艺术学理论的生命密码。

艺术学理论的“说明艺术文化存在”功能,即是指“艺术学理论的说明论”。一切艺术文化、艺术学科的存在,是需要有一个研究性予以解释、揭示、说明的学科行为。艺术的这个说明,对艺术业界内,有阐释与促进守候艺术学科的价值,对外有传播增长帮助大众认知和分享艺术文化的价值。比如说:公众观看美术作品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像不像”来评定作品造型准确度水准的高低。那么,提高这些观众的艺术文化认识论水平的任务,就自然落在向他们说明性宣讲上了。要通过有效方法告诉他们:绘画塑造对象求“像”,只是写实这种绘画艺术的观念和方法,抽象表现绘画就不能依据“像”的写实程度来评判了。

事实上,这种对艺术的常识性说明,还是在初级的阶段。“艺术学理论的说明论”——说明艺术文化存在,是要力求在深层次上对艺术有创造性说明与界定编码,并达至充实和丰富艺术学科内涵的目标。比如:“帕诺夫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艺术的历史只从属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就是客观地解读作品),而不是从属于判断作品。”⑥不管我们是否认同这样的艺术说明,值得肯定的是:了解这种对于艺术相关的创造性说明,是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和领悟艺术文化的。

系统研究和实践“艺术学理论的说明论”,最终可以研究形成“艺术阐释学”、“艺术外交学”。这对艺术学科在形而上(艺术之道——思想)、形而中(艺术之理——规律)、形而下(艺术之器——技术)领域的学理揭示与传播都有益处。

艺术学理论的“引领各艺术门类成长”功能,即是指“艺术学理论的引领论”。艺术学科应该有自己学科的高度纯粹抽象化的编码学理,包括研究形成一系列纯粹的理性概念、学术术语、学科观念和知识体系。这个任务的完成有赖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达。简言之,艺术学理论不仅要诉求艺术学科的原理内容,还要追求获取艺术学科的顶级学术成果。只有这样,一方面,艺术学理论才能彰显其自在的存在价值;二方面,艺术学理论才能够真正起到给予各个部门艺术学科成长的引领作用。著名艺术学家张道一讲:“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能喜爱某种艺术,甚至从事或支持某种艺术,不等于真正地理解了艺术。”⑦这种情况是实际存在的。

比如:在声乐演唱表演艺术中,有的人在音准、感情抒发等方面都有较好地把控,可是整个演唱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厚度、缺乏味道、缺乏音腔个性,其原因就是缺乏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缺乏艺术上位理念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关照调控,进而是缺失二度创造的力度和作品呈现魅力。事实证明,艺术原理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著名学者启功曾幽默地这样区分“书法艺术”和“写大字”。他说:当有人对他写的书法作品说“不认识”的时候,他就说“你们不懂,这是艺术”。而当一些人对他的书法作品说“这字我认识”,他就说“你们不懂,这是写的大字”。启功先生意在说明:仅仅是把字写出来了,却缺乏艺术味道的汉字书写就是“写大字”,而“不是书法艺术”。⑧的确,艺术意蕴对于各个部门艺术是不可缺失的,这就需要艺术学理来揭示。有人以鄙夷的眼光看待、对待和认识艺术理论,殊不知,当他从萌生看轻艺术理论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艺术之花也便开始凋谢了。

系统研究和实践“艺术学理论的引领论”,最终可以研究形成“艺术内生长学”、“艺术性宗教学”、“艺术取向学”,这对全方位促进艺术学科的创造性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艺术学理论的“催生创造反映当下的艺术作品”功能,即是指“艺术学理论的催创论”。艺术学理论应该在创生艺术思潮、研究艺术思潮,在推进关注当下的艺术创造、关注现实时代的艺术创作、深刻揭示现代艺术思维的艺术创作、全面反映当代人灵魂的艺术创作,以及意义创造等方面都要发挥关键的催化作用。时代的艺术精品、艺术杰作不是行政化运作、不是投机、不是市场营销等行为下产生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在艺术内在生发的高级学理基础上自然化创造的。中国当下不缺乏耗费巨资的艺术行为,可就是流行风,而不是体现整个中国艺术智慧的时代杰作。这个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中国当下没有创生出厚重的艺术学理。如果艺术学理论不能在催生创造杰出艺术作品上发挥核心作用,那么所谓的艺术理论皆可抛弃。以此衡量中国当下的艺术学理论力量还是很贫弱的。

系统研究和实践“艺术学理论的催创论”,最终可以研究形成“艺术创作学”、“艺术转换学”、“新兴艺术生成学”、“艺术技术学”、“艺术工艺学”等等新的艺术分支学科,这对深化推进创造艺术文明成果具有切实的催生作用。

艺术学理论的“形成本土艺术学理”功能,即是指“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艺术是因人之需要而产生和促进演进丰富的。

但是,艺术文明存在形态,一方面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集合体。当今的人类艺术文化不是哪一个单一族群创生的。这逻辑地揭示了艺术学理论有本土艺术性内涵。所以,在努力构建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中国人的艺术智慧反映揭示和展示。而是要尽可能地研究实践形成中国人贡献的艺术学理论学派,让他者在中国人贡献的艺术学理论基础上更便捷、更透彻地认识艺术文化、理解艺术文化、创造艺术文化。因此,“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不是诉求狭隘的乡土式中国艺术学理论,而是指注重开发中国人的艺术智慧、激发中国人的艺术创造才情、及时贡献中国人理解和创造的艺术精品,进而达致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目的。换言之,如果他者在学习艺术文化时,每每谈到对艺术的本体认知理论的时候,就要讲“什么什么主张是中国人提出的观点”,讲到读解艺术作品的方法时,又说某个有效的世界通行的艺术分析方法是中国人提出的,或者说,当国外著名的大学在给修习艺术文化系列课程学生的必读书目清单里,有长长的中国人的艺术专著名目,如此等等才是于此所论“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诉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另一方面,艺术文明存在形态又不是单一的一块铁板。各个族群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样式和内涵显现。人类艺术生态也因各个族群的艺术创造贡献才展现出丰富多彩而有魅力。这一点是当下和未来各个族群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基本认识论内涵。因此,努力研究形成促进守候和创生各自族群新艺术形态的艺术学理,也是“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的重要内涵和任务目标。一句话,“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既诉求族群的艺术智慧贡献,又诉求保障促进族群自我艺术文化可持续生长的学理。

系统研究和实践“艺术学理论的本土论”,最终可以研究形成和完善“深艺术生态学”、⑨“艺术人类学”、“族群艺术社会学”,这对创造和提升艺术文明水准具有实在的推进作用。

艺术学理论的“促进艺术文化生长”功能,即是指“艺术学理论的帮助论”。一切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存在目的都是力求帮助艺术学科不断生长和繁盛,以及帮助艺术人成长。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的帮助论”,一是诉求帮助艺术学科本身的发展性成长。因此,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功能发挥的核心任务是有效促进艺术文化的生长。之所以说当下要尽可能肃清和杜绝在艺术学学科领域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就是为了真正让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履行自己帮助促进艺术文化生长的目的。二是诉求帮助艺术人的厚德精艺的文明成长。如果艺术学理论学科不能促进学习艺术的人、从事艺术的人获得和提升其“艺德、艺理、艺巧”,那么所谓的艺术理论就是无用的纸上谈兵。一句话,“艺术学理论的帮助论”,既要成就艺术本体,又要成就艺术人。

系统研究和实践“艺术学理论的帮助论”,最终可以研究形成和完善“艺术批评学”、“比较艺术学”、“审艺学”、“艺术教育哲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等等系列的艺术分支学科,这对确保艺术文明的创造与繁盛具有实在价值。

二、倡扬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

明确认知艺术学理论的生命密码,是为了诉求能够更主动、更准确、更学术地让艺术学科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并促进艺术作用发挥得更大化,包括更自觉推动艺术为族群服务的功能最大化,这一点在中国当下更是急务。

艺术的功能究竟有多少?艺术的功能力量究竟有多大?艺术功能能量究竟该如何释放?等等这些艺术的本体核心问题并没有在艺术学理论里得到周全的学理解决。人们知道艺术有作用,然而,人们在如何完善地调控艺术功能发挥上,总是出现偏差或失误。张道一在研究中国20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生存状态后讲:在社会运动不断的年月里,“每次运动差不多都是‘拿文艺开刀’,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文艺危险’论”。⑩可是到了全社会以经济为主轴的时期,艺术为何“它又在‘一手软,一手硬’中变得软弱无力了呢?这说明,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同时,他认为:“按理说,一个国家的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应该是托起人文科学大厦的四根立柱。可是,至今为止,我们的艺术繁荣,但艺术学很薄弱;宗教发达,但宗教学很薄弱。这与大国的文化不相称的。”其实,当下中国艺术的繁荣,也是属于泡沫性的表面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当下的艺术在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照和积极正面的作用发挥上,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总之,中国当下的艺术应该积极全面发挥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生活等多方面的正面服务职能。

之所以提出“中国当下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论”的命题,是在于审视中国艺术的现实存在状态和从艺术学理上立论和出发的。

中国当下艺术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服务职能发挥的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

其一,艺术服务族群灵魂滋养的观念不够。

剧作家肖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借一个神父(神经错乱的)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那是一个国家,其中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三位一体。”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的。进一步说艺术其实就是为了人之娱乐而存在的。只不过,艺术提供的娱乐,不是如里弄巷子里的人家说几句笑话那样的浅层次娱乐,也不是如当下一些电视台的着意恶搞低俗的娱乐节目。艺术存在的核心职能和价值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为人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滋养人的灵魂。那么,环顾中国在近二十年来的艺术创造动机和作品流向,不难发现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努力让艺术服务于族群灵魂滋养上的观念是居次要位置的。2011年秋天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画家画北京某区的作品展览,观看所有作品,会发现能够滋养族群灵魂的作品比例不大。难怪现场有观者说“似乎在寻求买家。”大气的中国需要有广泛关怀服务族群灵魂滋养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还是应该坚持的,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只是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不是“看图说话”式的肤浅或表面化。

比如,如果问电视节目主持人艺术的主体魅力价值是什么?一句话回答便是——服务族群灵魂的滋养。也就是要以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显性与潜在地揭示意义、润泽心灵、健康心理、提振精神、传播和确立人生普世价值和真理、辩证认识事物、人文亲和力等等。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表现是不能如菜市场里摊贩的话语表达,或者是邻居大爷大妈聊天式喋喋不休而无深意的絮说。可是现实中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是知弱性表现,让观者不舒畅。在2010年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活动中,一些电视业内工作者就深有感触地说:电视人的“言论、观点对听众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所以主持人一定要言出谨慎,注意把握度,这就需要主持人平时多看书、看报,要在知识文化、政策法规方面多学习积累,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总之,艺术服务族群灵魂滋养的观念应该成为一个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

其二,让艺术提升族群深奥高远境界的认识不够。

艺术同哲学这些学科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要让作品的阅读接受者提升自己的认识论、升华自己的心灵境界,让艺术接受者不落俗常的巢臼而铸造形成高级别的文明品位。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里、剧院里、银幕里能够大量地遇到、接受到、享受到提升族群深奥高远境界的作品吗?如果真是能够大量地享受到,就不会有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0年8月发出的那深沉的六大问了——

“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 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其实,我们从201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的内容——2012年开始禁止上星电视出现过度娱乐节目——就可以看出,当下中国的艺术业界需要确立和大力倡扬与实施“让艺术提升族群深奥高远境界”的观念与策略。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一个族群的艺术文化长期庸俗了,这个族群的精神脊梁是会垮掉的,这个族群也是会没有希望的。

其三,艺术创造意义的力度和厚度不够。

艺术创造本身是发现意义、创造意义、赋予意义并命名的文化行为,如果一个所谓的艺术行为所创意义是肤浅的,那么它就不是艺术了。中国当下的艺术创造,的确在观照深厚意义创造上是欠缺的。比如说:在当下的设计艺术中,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的“设计要有中国元素”。那么,请问这里所说的“中国元素”是指什么呢?是对已有中国的东西(如传统)的挪用,还是新创具有新中国表征的东西。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棒的设计,被普遍认定为有“中国元素”,因为其装饰图案是取自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祥云”。可是,为何没有创造出一个是可以充分表征中国现实时代的“中国元素”视觉符号呢?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现在还经常被人们传唱吗?该歌曲有王莘创作的那首《歌唱祖国》的意义深厚吗?同样观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听到《歌唱祖国》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骄傲的热泪,可是在听豪华出场的主题歌《我和你》时,除了感觉矫情和做作外,没有感动,更没有热泪,为什么?所以,中国当下太需要艺术给予创造深厚意义的艺术作品了。这一点,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应该给予及时更多地明晰的观念和传播引领。

其四,艺术全面关怀当下时代不够。

艺术是人类观照世界、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一个时代的存在状貌需要艺术予以关照反映。可是当下的中国艺术在关照反映中国这个时代上的作为如何呢?在一个一个推动反映时代的艺术创作工程中,结局是没有看到反映时代的标志性艺术作品出现。当中国美术馆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油画作品回顾展览时,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展览大厅的正中央陈列的是罗中立的《父亲》。那么,如果同样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个中国在1990年以来的油画作品回顾展时,中国美术馆一层展览大厅的正中央位置上将会陈列谁的作品呢——被公认了的?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许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唱红歌”。然而,就是这个“唱红歌”,让一些人有了不同意见。为什么呢?认为一些方式和内容不恰当。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人把不满情绪发泄给了重庆市。为此,笔者专门在重庆市作了一个调查,结论有二:一是外界误解、误读了重庆的“唱红歌”活动。因为他们本身有举办群众合唱活动的传统,而且凡有意义的中外歌曲都被演唱,所谓“红歌”不仅仅限于革命歌曲。二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时任重庆的市委书记在访问一所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在唱一些既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又不太正面而影响成长的歌曲。可是,书记发现了这个问题,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让幼儿大量演唱的歌曲,于是就说,教他们唱那些有精神的革命歌曲也比唱那些不太适合的歌曲强。由此,坊间有了“唱红歌”一说。

由此,我们仔细想想,其一,如果当下中国有大量的适合幼儿传唱的歌曲,还需要专门说用“红歌”来替代吗?其二,如果全国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时,有适时创作出来的,既艺术性强,又真正反映时代人心声的时代歌曲,哪里还会叫“唱红歌”呢?反而是各地的纪念方式与面貌风格将是百花齐放而美丽的。因此,从全面分析“唱红歌”活动可以揭示出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当下的艺术在全面关怀反映当下中国时代上表现不良。这样的局面需要及早改变,否则,即便是我们的“天宫二号”和“神州飞船十号”上了天,中国的时代,还是会被自己的民众和他者忘记的。当然,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唱红歌”,并没有不对之处。因为,民众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自觉自愿地唱红歌,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比如,据报道,2011年国庆节的早晨《12万人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游客唱红歌御寒》。

其五,艺术对沉静心灵的反映不够。

当下中国,学术界在说浮躁,因为学术造假事件频出。民众对食品不放心,因为食品不安全事故频出。人们常友情提示说“坐地铁不要坐首尾车厢”,因为地铁总在发生“轻度”追尾事故。总之,当下中国社会似乎是在一种浮躁中存在。其实,浮躁在艺术市场里、在高等艺术教育里也存在着。因此,如何让艺术好好地反映和揭示人们的内在心灵、润泽心灵,应该成为当下和未来中国艺术创作的核心任务目标。

比如:反映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几部能够深入沉静地反映中国人深层的悲壮、深层的悲剧和族群深层生生不息意志的心灵?还有反映战争的深层罪恶、日本侵略者的深层的卑涨丑恶灵魂,以及毁坏人类美好家园的深层痛惜的境界,等等。换句话说:表现谍战的片子,不能仅仅是讲一个故事,还要有以高级艺术性表现方法揭示反映人之心灵深处的内涵。中国当下需要心灵安静,这个任务有赖于中国艺术来完成。

其六,艺术供给族群分享的艺术经典食粮不够。

尽管中国现在的传媒硬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可供传播和让民众分享的艺术经典作品却很少。传播更多的却是这类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 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 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 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2011国庆节要到了,到没有信号的地方去,到领导看不到的地方去!到最清静的地方去!”。

正因如此,才有文化部部长的深层发问——“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如果民众长期不能及时分享到厚重经典的艺术文化作品,中国民众的内心生活是真正凄苦的。总之,中国的艺术是有大的展示空间的,中国艺术是应该有大作为的,这包括艺术学理论学科。

从艺术学理上看“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换句话说,评判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显现的审视指标有以下六个主要指标。其一,是艺术学科价值显现。“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发挥得如何?要看其是否充分到位地体现了艺术学科应该有的价值和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之一是充分显现艺术学科价值。如果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不能显现艺术为人的多元价值,要么其不是艺术,要么说明艺术无用。可见,“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能否充分显现艺术学科价值,关系到艺术学学科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

其二,是艺术学科地位证明。

“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之另一显现,是要充分证明艺术学科是族群社会不可缺少的学科。从原理上说:一个族群社会的经济和文明发展水平越高会更紧密地依赖艺术。在中国当下,要是关闭了所有的电视台,想想看会是什么社会效果。也许夜市会更发达,群众的戏剧艺术会繁荣。但是,小偷也许会更多。好比,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创设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形式后每年都开办,可是每年都有很多人批评该节目。结果有专家就说:批评归批评,办还是要办。要是停办了,可就会出大事了。为什么呢?人们会认为社会将发生不可预测的大事而生出恐惧心理。在中国当下,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艺术更是需要参与其间而彰显重要作用。比如城市规划、城市个性定位、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城市地平线显现等等都需要艺术文化润染其间。其实,也只有当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很好地展示了艺术的学科地位,艺术才能更好地关怀族群并服务之。

其三,是创造族群荣誉。

让艺术“创造族群荣誉”,是“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的显著标志。想想看,如果山西的大同没有著名和尚昙曜主持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开凿的“云冈石窟”、山西的应县没有建于 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而保存至今的“释迦木塔”建筑、山西的 没有始建于1500多年前 王朝后期的“悬空寺”,那么当地人会有现如今那样的一个荣誉自豪感吗?换句话说,山西这些地方的族群荣誉感是历史上先辈的艺术赠与。就在这2011年10月,中国的族群荣誉打造也仍然依赖着艺术手段。据媒体报道:2011年10月1日以唐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图》为启示而创作的动画版孔子“作揖行礼”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北端的大屏幕上亮相,并认为是“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一句话,艺术对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的发挥要体现在为族群创造荣誉上。当下的中国艺术在此功能上还需要多多用力。

其四,是族群形象塑造。

塑造族群形象,是“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的必需内涵。一个族群社会的良好形象有赖于艺术文化的顶级创造展示。比如,当中国的一般民众认知当今的美国和法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形象时,多是从印度、法国、美国的电影艺术,韩国的电视剧作品、日本的动画艺术等方面去认识的。而外国认识中国的具体形象呢,也多是从瓷器、故宫、中国画、京剧、长城等艺术形态了解的。只不过二者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我们认识别人的艺术多是现当代新创造的,我们的则多是祖宗创造的。但不管怎样,从艺术原理上来看,艺术对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的基本内涵实现是包含着要能够完善性塑造族群形象。

其五,是民众经济获利。

艺术让“民众经济获利”,是衡量“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实现的重要参数。无论是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还是满足人们生活实用的艺术,都应在服务民众的过程中让其在现实或未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其所在环境除了山就是小河,要不是有悬空寺,那个地方的每天经济效益不会多出如今悬空寺的一张参观门票的价格——130元。正是因为悬空寺创造了“奇、悬、巧”为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精华,不仅被唐代诗仙李白称为“壮观”,而且现在每天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前去参观,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从艺术学理上讲,电影艺术适度追逐票房、电视剧作品适度追求收视率是正常的事情。值得警惕的是不能将这些艺术追逐经济利益的目的惟一化。总之,在“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实现过程中让民众获得经济利益,既是艺术的本职,也是艺术促进艺术繁荣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六,是民众幸福感积淀。

让民众积淀幸福感,是“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应该有的终极内涵。无论是被民众及时欣赏消费的艺术文化,还是被收藏品味的艺术文化,都应供给艺术接受者特别的幸福感。这是基于艺术是为人的终极目的。如果艺术不能让人获取幸福感,那是糟糕的艺术。即便有的艺术作品让接受者在品读过程中潸然泪下也是一种滋养心灵的幸福。当然,艺术让人积淀幸福感会有时间差。有的前卫艺术作品不一定为当时语境里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样通过艺术获得的不一定是幸福感。对此需要要有艺术的宽容认识论来帮助自己善待艺术文化。因为,经典和公认的艺术作品需要时间的洗礼。但是从整体来说,艺术具有和应该发挥供给人积淀幸福感的职能。当下中国是应该思考国民的幸福感有多少是由艺术提供的,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评定艺术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之高低程度了。

总之,从学理上认知了“艺术学理论的生命密码”、“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之内涵,以及中国当下艺术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服务职能发挥的欠缺所在,既有助于促进对艺术功能的深入认知和艺术功能发挥途径的探索,又有助于促进中国当下艺术更自觉更全面地关怀中国当下、服务中国当下,让艺术在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时空里发挥出更好地促进中国身份识别、国家文化积淀、族群荣誉承载的积极作用。如此,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的艺术学科建设。

①简单地说: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文化存在的概说行为。艺术学概论,是对艺术作为学科文化存在的概说。这好比:教育概论和教育学概论一样,二者区别很大。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有礼貌、如何有品位修养等等都是“教育概论”可讨论的。而“教育学概论”则是从学科视点讨论制度性的教育是什么和如何实施等系列学科问题。如何系统有效的传授知识、如何繁荣学术是研究的重点。

②比如前几年发生过一件怪事:据说有一个美术学院的新到主持者也参加申评上一年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有关专家在看了其材料后在评审意见里客气地说:请考虑申请者在该院的任教时间和教学课程。因为,上一年拥权之君不在这个单位,也不在艺术学科这个教学序列里。结果,此君还是“脱颖而出”“胜过”了一直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的教授们而获得某市的教学成果一等奖。此种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③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5日(《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④艺术学学科如果在学校课程体系性质上予以界定,则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即:艺术课程既是文科课程、又是技术课程,也是科学课程。这是文学学科没有办法比较的实情。

⑤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5日(《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⑥[法]让·吕克·夏吕姆著,刘芳、吴启雯译《解毒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088页。

⑦张道一《艺术学理不可少,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⑧2011年9月8日秦永龙教授口述。

⑨深艺术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艺术与相关存在联系而自觉实现内在价值的学说。深艺术生态学诉求的基本命题内涵有九个:其一,整体主义的艺术认识论。其二,艺术自在深层价值的自我实现。其三,非艺术中心主义。其四,批判与反思的艺术深层认知。其五,不断构建艺术秩序。其六,鼓励不须证明的艺术直觉领会与表现。追求“缄默知识”,即,追求强调个体的不可言传、不可反思的知识。诉求软理论。其七,把握艺术的领会一致性与差异多样性。其八,超越艺术俗常性思维与行为。其九,追求艺术生态智慧。

⑩张道一《艺术学理不可少,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张道一《艺术学理不可少,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张道一《艺术学理不可少,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6页。

2010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王青、陈文、鄢利平《除脏——电台名嘴王为:主持人要加强道德和文化修养》,北京广播电视报,2010-08-12(视听版)。

周玮,文化部长连发六问谈反三俗:不能听之任之,新华网(广州),2010-08-06。

《新京报》2011-10-02 06:33: 2011年10月1日凌晨3时,当京城还笼罩在静谧的夜色中,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头攒动,升旗台周围的护栏早被围得水泄不通,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涌向广场。很多人刚下火车就拖着行李直接来到广场等待观看升旗,还有很多人都是前天晚上就来到广场等候,有的人为了占个最佳观看点,干脆就带着铺盖在广场过夜。秋凉袭人,很多人冻得不住哆嗦,但等待升旗仪式的兴致依然高昂。有的人为了抵御寒冷,干脆就唱起了红歌。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二万余名群众观看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

山西应县的释迦木塔与意大利 , 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85-01

中国的艺术设计被马克思主义所指引,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具体指导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由完全西化走向符合中国人独特审美观,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国情密切结合,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观点”、“美学的观点”及“文化的观点”。

一、从马克思主义看待艺术设计的“史学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整个实践活动发展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关系中生存的活动,亦即是在具体的自然关系中、在具体的人际社会关系中、在各特色的文化传承关系中的活动,因此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艺术设计作品,都必须放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分析。就拿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艺术设计作品而言,那时候都是革命宣传画、邮票、唱片封套等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特别是“”时期的艺术设计作品,例如当时的手帕印花布的主要图案都是大吊车、拖拉机、火车头等。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最突出的例子来说,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将传统的印章与奥运五环以及中国字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面对艺术设计作品总是与他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具体的关系、具体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这样一个基础事实。马克思主义提出“史学的观点”,是要求把艺术设计作品置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看艺术设计作品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是促进的还是阻碍作用,进而得出中肯的判断。从而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和指引。

二、从马克思主义看待艺术设计的“美学的观点”

而从马克思主义看待艺术设计的“美学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必须把艺术设计作品看作审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纯粹思辨的哲学思想活动的结果,更不是可以随便利用的工具。

艺术设计中的工业设计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直接结果,它作为某种功能的物质形态,具有不同的美,比如说功能美、造型美、形式美、材质美、装饰美、色彩美等。当然一个艺术设计作品要被认可,也就是艺术设计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让人们接受它。例如好孩子牌儿童车,作为艺术设计作品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人们愿意购买它,接受它。在人们心里买儿童推车就买好孩子牌,这样大家是对这个艺术设计作品的认可,同时无论从推车的结构美,还是功能美,还是色彩美等都持认可态度。而正是它的功能美帮助这款童车打开了市场。

三、从马克思主义看待艺术设计的“文化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看待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思想体系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更加中肯而准确地艺术设计作品作出评价。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也生活在文化世界里。所以,人总是要被镶嵌在一种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人不仅受制于文化,还创造文化。作为精神生产者的艺术设计者,不仅要传承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根据历史的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文化的新形式来。例如:过去的日历,图案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服饰旗袍,里面的图案是一个穿旗袍的东方女子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中国的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替的,是具有审美性的设计理念在里面。艺术设计作品,是一种时代的需要,是一种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拿艺术设计的分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来说,设计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变。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本质是“让人诗意地栖息”,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本土,回到人们日常的需要,回到文化的跟。

因此,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观点”作为一个衡量艺术设计的准则,非常有利于评价艺术设计作品对民族精神塑造方面的贡献。以此为尺度,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篇12

9月7日,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的领军者--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王雁南女士出席了“艺术的腾飞”分论坛并发表讲话,与国内外与会人士共同分析、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为第一位担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讲嘉宾的中国艺术品拍卖领域高管,您如何评价中国艺术拍卖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王雁南: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中国拍卖领域的代表与会并发表讲话,这表明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在国内乃至海外的艺术市场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次论坛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就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理性的探讨,相信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

从2005年底起,中国书画等艺术品进入了调整期,而中国当代艺术经过10多年的培育开始走强,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爆发?

王雁南: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讲,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中国自推行经济改革以来,整体经济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文化市场亦然,虽然中间出现过小的波动和调整,但是整体的发展曲线一直是上升的。

其次,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更趋频繁和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和日益深入,因而当代艺术不仅有机会得到海外人士的青睐,在国内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使得当代艺术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再次,当代艺术始终是站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前瞻性、反叛性、批判性的特点和怀疑主义的艺术态度,都使它贴切而真实地反映着时代的现实,从而使它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当代艺术发展至今的内在动力,也是外力很难遏制和阻止的。

中国嘉德早在1994年就率先推出了当代艺术作品拍卖,并持续举办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至今,所拍卖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屡屡突破成交纪录。2006年秋季拍卖会上,中国嘉德首创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20年”拍卖专场,以学术性、历史性、艺术性为准绳,赢得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200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油画雕塑、当代艺术以及中国影像艺术三场拍卖会创下了成交总额1.7亿元的佳绩;其中“中国影像艺术”专场,亦是中国国内首场以当代影像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拍卖会,取得了引领和推动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代艺术投资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过去5到10年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雁南:当代艺术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社会视角、反映出的对社会的不同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反思,通过其具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对受众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开拓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视野,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当然,当代艺术对于社会同时也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对政治的影响,但是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应该是最主要的。

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有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1985年至1989年。这个时期,从“前进中的青年美展”到“中国现代艺术展”,其间产生了许多以美术群体为代表的探索性,实验性美术现象,这个时期的当代艺术充满着对人文理想和自由主义的呼唤。在艺术语言上明显照搬西方模式,技巧相对不够成熟。

第二阶段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波普艺术和顽世现实主义为主导。当代艺术家普遍选择了以戏虐艳俗的方式关注和表现政治与现实,转化为个人主义的冷眼旁观。而艺术语言的更加完善与明确。

第三阶段就是21世纪以来。新世纪当代艺术中的特征是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作品面貌上被更国际化的艺术时尚与流行模式所取代。当下年轻一代艺术家更崇尚本能和宣扬自我。

谁在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购买的动机是什么?

王雁南:从中国嘉德方面来看,当代艺术品的买家主要划分为收藏者、艺术品经纪人和投资者三种人群。这三部分人群当中自然也有很多重叠交叉。

收藏者购买拍品的目的是出于个人兴趣,有较高的收藏水平和标准,收藏艺术品的周期也相对较长;这部分人群中有海外人士,也有国内人士,或者是具有海外背景的国内人士;艺术品经纪人主要是通过艺术品交易获取利润;单纯的投资者往往在开始收购的时候并不是真正喜欢,而是在市场的热度下,认为艺术品有保值增值的可能而进行投资;但是也有一些投资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逐渐对艺术品产生了兴趣,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水平,逐步进入了收藏者的行列。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艺术品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向品牌竞争。您如何看待嘉德的品牌建设的?

王雁南:就艺术品投资市场而言,我们的品牌是针对一定受众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客户定位上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们觉得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主要买家是两类人,一部分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些人,另外是对艺术品有兴趣的一些人。我们的品牌在这些客户心中的认知度,对我们而言很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