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1:35

中国梦论文

中国梦论文篇1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烙印的物质文明。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现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显现。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烙印的物质文明,那就是要实现每一名中国人都能拥有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烙印的精神文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华夏文明散播在世界每个角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教育科学欣欣向荣、文化艺术日趋繁荣、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形象”正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但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也大有人在。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烙印的精神文明,就是要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用中国“正能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用“华夏文化”引领世界风潮,重塑中华文明辉煌灿烂。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烙印的政治文明。近年来,我们在政治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高效化、清廉化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方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民力得到了基本保障;以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逐步形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明显改进,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中国梦论文篇2

1.解读“中国梦”本质内涵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14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阐述不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而且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元素。“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人民的梦。

2.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国梦”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指经济的发达,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下,美国价值观横扫全球。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文化事件非常敏感,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在中国的热销、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的成功、国产动漫的发展等都是他们日常学习中、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素材。在这些素材背后反映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此类素材的发掘,使“中国梦”的教育变得更具体、更生动。善于从艺术素材中发掘案例,是艺术类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开展的有效切入点。

二、转变教学理念

用“中国梦”点燃成才梦目前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并不乐观,在相关调查中有7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枯燥”。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固守理论传播,未能体现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性不足。专业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和西方艺术所传达的不同文化理念,其成才需要开阔的文化视野,需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涉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使用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理念。恰如日本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中国设计的崛起必将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成功转型基础上。

三、“有声有色”多样化教学

使“中国梦”入脑、入心在“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使课堂“有声有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有声”,课堂上“声”有三种,教师之声、学生之声、外来之声,只有让三种声音和谐交织,才能奏出美妙之曲;所谓“有色”,借助视频、图画、学生作品等形式让理论活起来,焕发其内在生命力。

1.激发学生主体性

让课堂奏出和谐之曲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更喜欢以平等自由的方式交流思想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双主体”理论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堂教育、讲授阶段,教师处于主体,而在受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主体。”教师要找准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让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只有当“中国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感召力。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社会上的各种声音交织成网并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影响学生,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孤立于世,应面对这些外来之声,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中国梦”自提出以后,国际上有人有意无意地误读“中国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称霸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取代“美国梦”,各种“中国”“中国崩溃论”纷纷登场。这些舆论之声虽有误读,但也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之有所回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梦”。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外来的声音,三种声音交织课堂。没有教师之声,课堂将失去方向,其他声音都将成为课堂上放任的杂声;没有学生之声,课堂将成为“满堂灌”,理论很难走进学生心中;没有外来之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易浮于表面,缺少理性认识。艺术类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视频、PPT、板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理论在表述时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中国梦”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有丰富的视听资料可以发掘,在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下功夫,使理论“活”起来。

中国梦论文篇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

1.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历史。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的进取精神,也是平等思想的一种萌芽。为了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而挣扎的农民阶级;为建立“富强、独立”的中国而苦苦努力的资产阶级;为了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等,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状态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之奋斗才能实现,都需要发挥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中国梦”的历史过程同样闪现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遭遇,敲响了“中国梦”最沉重的历史警示。[3]中华民族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奋起抗争。65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探索,拉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序幕;36年坚持不断的改革开放,将“中国梦”的实现带入新的历史高度。[4]在这期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段中国人民圆梦的血肉史,而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激励着中国人民,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地接近梦想。

2.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同时提出,兼顾了国与家,充分体现了爱国爱家;另一方面,从各层面的具体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经济更发达、政治更民主、文化更文明、社会更和谐。总之,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国家;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人们能够和谐相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因此,爱国爱家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来看,当前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价值观不断分化,为了更好的凝积改革共识和提供改革动力,党和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频繁,“三通”全面实现,许多海外华人积极在中国投资建厂,关心祖国的发展。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爱家的梦想,它有助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早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中国梦”的提出来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民主法治不健全;党自身建设、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人们面临着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等。正基于此,“中国梦”呼之欲出,“中国梦”具有促人清醒,防止懈怠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希望出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画面。在国家层面上,它希望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文明交往,和谐相处;在社会层面上,它希望各社会主体友善交流、团结一致;在个人层面上,它希望人与人之间诚实友善、互帮互助。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举动随处可见,小到扶老人过马路、给同事一个微笑等,大到汶川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在互帮互助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从国内来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想是亿万人民的梦,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如就业梦、买房梦等,无数个人的梦想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梦”,正如所说的,“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想。从国际来看,“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种借鉴,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中国梦”的提出为“世界和谐梦”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它有助于各国人民在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解决国际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中国梦”凝积了几代中国人民的心血,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几代中国人民对美好价值的追求。由古至今,民族、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总是以文化的兴盛和强大为根基。[4]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少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它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的作用呢?

1.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实现“中国梦”。说过,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中国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有所作为。在这其中,弘扬和培育价值观尤为重要。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多载体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文化载体、交通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及活动载体进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到每个角落。再者,要注意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上,既不要过分追求甚解也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宣传,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的理解上,让民众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度上,既要在城市大力宣传,也要去农村宣传,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农村。最后是要注意把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单单是靠理论的说教显然不能使民众信服,只有当民众看到这一理论能够为他带来切身利益时,他才会相信这一理论,他才会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宣传,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中国梦论文篇4

二、“小人物”故事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系列的“小人物”能够获得出彩机会的故事连续。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好经济”是“小人物”活动的主要平台,现实的“小人物”奋斗史或多或少与经济生活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离开经济生活而探求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思索民主、文明与进步的主题,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中国梦”一旦离开了“小人物”在经济生活中争取积极权利的机会与获得消极权利 的机制,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迷梦。

(一)“小人物”的积极权利与“好经济”

以赛亚•伯林把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指的是不受别人阻止做出某种选择的自由,这种 自由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公共权力对个人自由的不必要干涉,从而保留个人行为的自由空间。因此它是被动的、消极的、防范性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指的是某人追求某些东西以实现自身而成为 “某人”的自由,是决定他的言行和作为方式的根基。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旨在确证和实现自我行为的可能范围。这种可能性若不被外界的、盲目的、他者的力量役使,则“我”的行为是自 由的。积极权利与此相仿,是人们争取获得人生成功机会的过程中,是他所面临的可能范围和条件的总和。“好经济”为“小人物”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有效平台。

1.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对“中国 梦”的向往和担6忧,来自现实生活权机制的存在,人生出彩的机会被压抑或者剥夺。对机会均等的呼声愈来愈烈,这与特权等级所指认的那种“仇富‘仇官”现象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官 商、富人的仇恨不是来自各自地位和生活享受的悬殊,而是来自制度的不平等以及特权秩序对“小人物”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积极权利的限制。“官二代”“富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裂 沟,有人认为在建立“私法秩序”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合。维克托尔•凡贝格认为,所谓私法秩序,“作为一种没有特权的、享有同等权利的个人的秩序,与一种特权秩序形成对照” 。它使人们从利益固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个个享有公平就业、创业机会的个体。显然,在暴利或其他优势行业设置种种进入壁垒,而使人生创造能力的大小完全决定于身世和家庭的陈 旧体制是与“好经济”的前提相悖的,它阻止了“小人物”梦想的放飞。从“好经济”的角度来看,征收高额遗产税、打破地域隔离、行业垄断,使一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都能获得相同的成功 机会是至关重要的。税收、户籍、国企、教育改革方面的持续深入,以及政企分开等改革深水区的清疮引脓,是为“小人物”提供出彩机会的制度前提。

2.环境与制度。在社会契约的某些历史点( 或段)上,权力的最终归属理所当然是人民群众。“民贵君轻”这个“常识性”的道理在古代等级社会曾经作为权术而出现。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民权才成为整个社会制度的首义。“ 小人物”在创办企业、经营产业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审批手续和花里胡哨的各种印章,是刻烙在人民心上的符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正在不断完善,然而,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不如 人意的地方。权力寻租、权力滥用、腐化堕落的印象一旦在群众中形成,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愿望和激情。创业的文化和制度环境远远比自然环境更重要。“小人物”的积极权利不得受 到来自合宜制度之外的任何侵害,权力必须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政府官员对于经济发展所能做到的,就是“守夜人”的角色。更具体地讲,就是服务要满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健康 运行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既要靠政府官员个人品行修养的提高,更要靠健全的制度。“好经济”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小人物”在经济领域获得与其投入和智慧相适应的合理报酬。

3.尊重劳动 、鼓励创造、保护收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批判,“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 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进入意识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典古代世界没落时起,就统治着人的头脑。它现在还非常有 力地统治着人的头脑”(P381)。“中国梦”作为一种未来愿景的勾画,本身寄寓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眷恋,然而,它的现实化并不是精神的内在生成过程,需要有为之付出行动的群众 力量。因此,“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源于亿万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倘若对劳动缺乏应有的尊重,一味鼓吹经济投机,靠运气与嗜赌的人性劣根来为经济繁荣增添一些曲折感和激情,则 经济势必走向坏的方面,表面繁荣的经济局势与人的幸福感会成反比。“小人物”追求的目标是层级化、递进式的,然而,无论其人生定位于哪个坐标点,社会所需要提供的就是对合法劳动 、创造进取、财富积累和合理消费的保护与激励。“好经济”能够使“小人物”的一切创造欲望得到重视、创造才华得到涌流、创造成果得到尊重。人民在积极享受权利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技 能,增进了自身的财富,提高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天然合一。

(二)“小人物”的消极权利与“好经济”

“中国梦”与“好经济”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力量具有一致性 ,那就是生产实践和劳动人民。“小人物”其实并不小,那种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群氓”的观念的荒谬是不需更多批驳的。世界文明的进步,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制度的,无一不是人民 群众的推动下取得的。然而,勤劳勇敢并非人的天性,禀赋差异也并非能够按照理想样式加以矫正。“消极权利”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和共享发展的权力,是人对于同胞所应该持有的宽厚和仁爱。 那种认为增进人的消极权利会造成懒惰无为的思想,这只是对自身的优越感抱着傲慢的态度而目空一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是在人们遭受“大锅饭”的饥饿以后,自然而然形成的经验结论。 在一些人看来,“好经济”意味着纯粹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或者“按智分配”。那么,由于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资产积累的程度不同、智力天赋的厚薄差异,因此而造成的收入差距鸿 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饱暖自知‘贫富由命”“贵贱自怜”的思想深深扎根于那些一贯坚持“客观真理”的人的心中,由此造成的社会人情淡漠、道德滑坡,使人不难联想到霍布斯所谓的 “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一样”的冷血世界。“消极权利”是个人不去努力争取也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这个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应该不断扩展。因为“中国梦”不是特权阶层和富人俱乐部的 诗意遐想,而是每一个守法公民的社会理想。“好经济”尽管如同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对个人的创造和财富给予尊重和激励,然而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放弃了那些创造能力有限、禀赋相对较弱的 人民,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忽视了社会底层人民过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如果说“积极权利”的主要表征在于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那么,“消极权利”却不视竞争为“人的必然伴侣”,它 更加强调的是人的伦理关怀(尽管客观上它形成“积极权利”实现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但是,这种出发点会让人鄙视那些自恃的人的狡黠。这是一种康德似的“绝对命令”的情怀) 。

1.社会福利。那些城市治理的“专家”们对“高房价”“高物价”,城市新移民的“挤出”效应感到莫名的兴奋。经济不是成为圆梦的手段,在这里变成了破梦的矛刺。这样的经济 ,对于“小人物”而言,是最为地道的“坏经济”。教育产业化和卫生产业化的鼓吹者就是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而使“属丝‘小人物”的健康权、受教育权被“合理地”剥夺,从而固化他们所希 望的阶层分化。经济竟然成为“排挤‘掠夺”他人健康生活和正常发展的工具。不能不说这样的经济,无论其取得的产值多么令人瞩目,都是坏的。社会福利是一个综合体系,从本质 上说,福利本身应该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而使用的手段。安居、卫生、教育如果不能成为人民的基本福利保障,那么,“中国梦”的现实感则会大打折扣。党的十预告 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喜讯,而这正是“好经济”的预兆。

2.生态权利。没有哪一次综合性的政府报告和党的文件比党的十报告更加关注生态问题。之所以把生态问题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 位,不是因为人们过腻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生活而希望“回到丛林去”,而是生态权利作为人的普遍的“消极权利”而遭到反复压缩。这里需要特别针对某个提出征收“呼吸税”的“专家”来 说明一个基本的事实:“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是那些掌握着资本的少数人,然而,“自然界的报复”(对象则是每一个人。这样一来,“坏经济”对于“小人物 ”的无限蹂躏则昭然若揭了:少数掌握资本权力的人,在攫取资本利润的同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对于这种恶行的后果,他们只需要承担按人头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如果加上“ 呼吸税”,则进一步印证了坏经济损不足以济有余的本性。“中国梦”是一个美丽的梦,美丽中国这样朴素简练的词语饱含着人民对“好经济”的憧憬。除此之外,宪法和物权法所载明的财产所有 权、各种法律赋予人民的人身安全保障、免受经济侵害和消费自由的权力,都是公民的消极权利,它们不需要人民为此而积极争取,是保障“积极权利”的可能性根基。“好经济”营造的“消极 权利”场域,是人民“有梦”的前提条件,而“积极权利”的空间范围则决定了人民梦想的大小。“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梦”,然而却较为集中地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好经济”使“中 国梦”既有华丽的表述系统,又有实在的内涵意蕴。

中国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33-02

自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之后,“中国梦”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并且在各类工作实践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践行“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国梦”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其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之上,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今天代表国民所倡导的“中国梦”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和现实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愿景,是实现社会文明的一种预期,其根本目标是走向文明,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一种历史延续。

从历史视角来看,在3 000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以“经纬天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来解释文明,《尚书》以“睿哲文明,温恭允塞”来表述文明的认识,在《周易》中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景,到清代更是将文明落实到“辟草昧而致文明”的实践中。而到了近现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理论更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时代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创新、逐步走向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可以说从东方文明古国,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中国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明之梦、富强之梦。

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中国梦作为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动力,必须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1]。

可见,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之上,今天要成就“中国梦”,就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丰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凝练成为称之为“中国精神”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并且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正如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所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强国梦托举起伟大“中国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中华文明数千年延而不衰,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中日益变得强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重要根源。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表明,中华民族能够顽强独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每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这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普遍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实践“中国梦”需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需要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相连,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而这些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支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保障

中国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97-05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中国梦”,在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甚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此,“中国梦”成为全中华儿女继续奋斗的新的指引。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上,多次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实现“中国梦”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并力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重要影响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闭幕不久,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这次展览上,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1]5

“中国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干部群众畅想“中国梦”,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港澳台同胞心系“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中国梦”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1他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

2.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208。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逐步展开和完善,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设想和规划,亦或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庄严宣告,文化建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根”和“源”。

3.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少年强则中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3]正所谓“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2013年6月21日,由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人大、复旦、浙大、南大、中山、武大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在大学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高校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容乐观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直到17世纪即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些国人把中国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原因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因为这样,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现在,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强势文化、网络文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制度方面,专业课程都设定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师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授课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学生也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无硬性考核标准和要求(一些综合性院校的文史哲专业除外),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选修课或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再如,对在杭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只有0.4%的同学表示“爱不释手”;未读过《道德经》的达88.7%,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未读过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也达70.4%。在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了解方面的调查中,52.2%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孟子、71.6%表示不了解董仲舒、70.3%表示不了解朱熹、95.9%表示不了解王阳明。①

与国内情况相反的是,国际上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断地进行利用和开发,并给予高度评价。“四大发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就不说了。中国古代的很多民间故事被现代西方国家改编为动画片,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在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批判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甚至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 5-6

因此,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必须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高校中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

当前,高校以及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切以就业为重心思想的引导下,高校更重视实用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则可有可无,重实用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普遍存在。在学科建设上,理工学科强于人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办学成绩和教学成果的考核上,学生就业率的评判高于思想品德的考评。从学生方面看,他们更愿意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上,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投入较少(文史哲专业的学生除外)。

另外,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将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如果不选此类课程,就无法接触到传统文化教育,也就难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课时方面,一般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课时为32 学时,有些学校是24 学时,有的甚至是16 学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让学生建立起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显然是很难达到的。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规范性与严谨性, 许多学生只是因为传统文化课程容易通过而选修,并不是真正要学习传统文化。[5]

(三)高校中传统文化课师资力量普遍较弱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传统文化课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强,即使有这方面的优秀教师,也一般舍不得让其讲授传统文化课(一般将其安排在传统上比较固定的文史哲专业上) ,而是安排一些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完善的年轻教师讲授。有些人认为,这些课程反正是公共课,没有必要让优秀教师讲授,让一些年轻教师去讲这些公共课,还能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而对于一些优秀教师来说,他们自己也抱有这样的心理,认为讲授公共课有损自己的形象。而被安排上课的教师,又认为自己在领导心目中没有地位,对这些课程也不太上心,随便糊弄了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也就很难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到其中的精髓,进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6]

另外在校园建设、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也重视不够。此处不再赘述。

三、“中国梦”引领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重塑信心,为梦启航――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先生说:“文化是自己努力的事……所以打败我们的文化是我们自己代人行事,起来自己否定的。这就叫做自失信心、自丧灵魂,此之谓‘自败’。这种败才算是一败涂地。”[7] 因此,加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年学子的文化素养,第一要务就是要重新塑造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目前有一些教师,尤其是非文史哲专业毕业的教师,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不了解,认识不清,而他们的这种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甚至是有意识地传染给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这种误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树立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样,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主要是认为其无用。对此,我们不妨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佐证“中国传统文化”之有用。在中国古代典籍《庄子》中有庄子与他朋友惠施之间的一段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8]

惠施认为庄子的哲学是无用的,而庄子却给惠施打了一个比喻,大地唯有立脚之地是有用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脚外之地挖至黄泉,那么所站立之地还有用吗?[9]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物质文明正如立脚之地,其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精神文明何尝不似脚外之地?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男女无别、朋友无信,即使物质文明再发达,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也不会幸福。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也正是庄子的超人智慧之所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曾在其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里,简明通俗地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他说,“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4]5

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大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找到答案。如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对于个人,则讲究修身、慎独;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且基本合理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不仅闪烁着历史的智慧之光,而且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二)浸润经典,为梦振翅――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让青年学子们了解、体会中国精神。那么几千年的中国精神在哪里呢?她就蕴藏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因此,要引领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代典籍,从这些典籍中领悟中国精神,汲取精神营养。

目前,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通俗读物或别人讲授,而并不是自己读过经典后的“真知灼见”。例如,有的学生说最讨厌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好像我们永远都应该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很显然,他把这句话理解为“既然来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了,但孔子的原意并非如此。《论语・季氏》: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0]

这句话的原意是指统治者发扬文德教化让远方的人来归附,既然让他们归附了,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顿下来。所以“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来源于孔子,但后来的意思却并非孔子的原意,把帐算在孔子的头上实在是太冤枉。

又如《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1]

老子这句名言也一直被误解为:“天地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据此宣判老子是一个严重的无政府主义者。实际上,根据古注,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老子这句话其实正是他的自然无为、休养生息主张的具体体现,是老子治国理论的具体主张,与我们今天对老子的批评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从以上两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思想在今天都被误解了。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读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古圣先贤们有许多思想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道家提倡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贵柔”的处世哲学,甚至于后来禅宗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修炼以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中所蕴含或表达的浓厚的爱国精神,深沉的家国之思,昂扬进取的入世情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等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非常好的素材。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诗中,作者由己及人,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再如宋代文豪苏轼,由于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在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面对人生的坎坷,他作了一首《定风波》,此词为苏轼与朋友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身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的豪放性格和旷达胸怀。

从以上两例可见,诗词语言韵律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则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诗词里蕴含的浓厚的文化情怀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能笼统地概说中国文化,而应引领学生精读原典原籍,赏析诗词歌赋,原汁原味地吸收其中的营养。相信深邃奥妙的圣贤思想、典雅美丽的古典诗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冲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12],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只有他们真正领悟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参透了由这些思想和智慧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才会形成筑就“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开展活动,为梦呐喊――积极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实行多样化、多形式的教育。如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我要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琴棋书画展等活动,邀请国学大师讲课,建设富含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等。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开始举办的“百家讲坛”栏目,贯彻“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深受群众欢迎,达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对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又相继举办了“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及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网络恶俗文化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正向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借鉴这些活动的成功之道,在高校中积极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

在校园建设中,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商业化气息过浓,商店无所不在、广告铺天盖地。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应该积极考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如建设古代名人雕像、悬挂古代名人画像、镌刻名言警句等,让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13]

另外,当前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积极应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旧媒体融合中广泛传播、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我们知道,自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冷落”已近百年之久,“传统文化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要想重新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上几点愚见,仅希望为加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朱超越等《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详见“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http:///)。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讲话读本[M].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0.

[3] 滕培秀,黄发友,陈少平.“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109-113.

[4]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5] 毕海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5 (4):194-198.

[6] 莫山洪.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 2009,24(5):75-77.

[7]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北:学生书局,1985:209.

[8] 王叔岷.庄子校诠[M].台北:崇宝彩艺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88:1071.

[9] 马丽丽.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国学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98.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1.

[11] 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3:65.

[1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

中国梦论文篇7

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办学理念模糊、大学精神缺失、校园制度建设滞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欠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作为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独立学院须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探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目前,很多人对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层的事,与全校其他师生没有关系。在“中国梦”的视域下,我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必须明确认识,“大学文化包含了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价值观念、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师生行为、校风学风、学术氛围、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等,几乎涉及大学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各部门、院系、单位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2]“校园文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3]

校园文化就其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表层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层称之为载体文化层。第二层面――中层制度文化。第三层面――深层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包括稳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认知法则、行为规范和习惯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的这三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系统。高校校园文化整个系统承担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功能,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2.“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文化组织与民族的、国家的、世界的文化组织,本质上具有同构和同存的关系。”[4]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体现“中国梦”的要求。“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正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一方面,“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教育梦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学必须体现大学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中国梦”正是引领大学精神的正确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是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包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人际氛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让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融入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期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各项基础设施如公交、道路等都还不是很完善。且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区位于郊区,地理位置较偏。受资金、学校发展战略、场地等因素的影响,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如有些学生满怀憧憬的来到独立学院上学,刚来校发现寝室没有热水,住宿条件差等,来校不久后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又被偷了,这种情况下会让学生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还表现在整个校园建设尚未完成,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着不得不对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施工或扩建,上课和自习的时候伴随着轰轰隆隆的机器嘈杂声,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各种体育设施、学术活动场所、娱乐场所、公共设施等等还不尽如人意。再加上这些新建的设施,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体现不了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失去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2.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独立学院在订立制度时,由于缺乏制度文化积淀,缺乏实践经验,加上时间仓促等原因,导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一部分制度文化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制度体系,还有一部分拷贝了其他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而这些制度都不适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甚至出现制度相冲突的现象。

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有些学院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仅从投资人利益出发,不接受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政策制定出来了师生完全不知情,制度文化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管理模式的落后,不少学院依然沿袭了集权管理体制,或者有的学院虽建立了董事会制,却并未能真正落实和运行;人事制度和员工薪酬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出现了聘用人员和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使学院的人员流动频繁,每年都忙于人员招聘,师资队伍不稳定,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安保措施落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实践证明,适用于母体高校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一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应因地制宜制定规章制度,改变制度文化滞后的状况,使学院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3.精神文化建设普遍缺失。

独立学院起步晚,校园文化缺乏历史积淀和凝练的过程,文化底蕴缺乏。当前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构建中,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即使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但学院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办学目标与理想大打折扣,收不到应有实效。如何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凝练以务实精神和感恩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培育人文气息值得深思。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期待与价值凝练,但囿于历史局限与现实影响,与独立学院相匹配的大学精神尚未凝练。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活动层次不高,部分人认为办校园文化仅仅是完成任务。独立学院虽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等,但因缺乏独立学院明确的价值追求,所追求的也是共性的东西多,个性的东西少。也有独立学院的各类“文化节”“艺术节”“体育界”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绝大部分为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

三、“中国梦”引领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1.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6]高校应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也使社会文化追求对物欲追求呈现无止境的状态,理想信念被淡化。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更重要,“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受环境、信息影响的程度较高,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具有自主性和依赖性。因此,通过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文化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形成的自我使命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一个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尤其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如果缺失了理想信念,大学生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去。

2.融入实践教育中

大学生理想信念从确立到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理想信念一旦确立还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大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摆脱课堂教学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思维也会空前地活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亲身参与角色体验,感悟才会更深刻,才会在感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思考。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可,是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基础。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让学生能体悟到思想的魅力,从而去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榜样,对榜样心悦诚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

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电子、物理、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组成小组设立家电维修、自行车维修等便民服务点;利用含暑假“三下乡”,深入农村、深入一线,了解农民的收入状况、产业结构、产业状况,并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篷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可在本市的旅游景点,进行生态环境宣传、捡垃圾、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等。总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社会实际情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

3.融入校园生活中

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如前面所分析,各个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手段单一,忽视隐形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独立学院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做了一系列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一是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军训、毕业典礼、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创设理想信念教育。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协助下举办了“情浓墨海绍书香”书法展、茶文化协会茶艺讲座、笔架文学社“三笔”书法大赛、夕阳红敬老院之行、呼吸话剧社专场展演活动等社团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潜能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三是将“中国梦”融入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职业规划大赛,“我为歌狂”歌唱比赛、行销策划大赛、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活动。此外,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芙蓉讲堂”,以书为钥匙,深刻感悟到知识的力量,开启我们的心灵之旅。实践证明,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能够带动增强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认同感,使学生对其的理解上升到新的层次,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4.融入榜样教育中

“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抑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讯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8]在高校“中国梦”的教育中运用榜样示范,就是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召广大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和人格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与道德水平去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自己从事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提高自律能力,要做到“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提高高校“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5.为师生搭建建筑梦、圆梦的舞台

中国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18-02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国防军事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硬实力”的外壳,而且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的内核。我国学者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是贾春峰,他在“文化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论断,“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主席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国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显然,“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由此可得,“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主题活动的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前提,是根本,主导意识形态要有一以贯之的坚持性、发展性,不能模糊、动摇,不能放弃、否定,更不能停滞[2],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中处于统领地位。

(二)“中国梦”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主张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出有识之士重大义、识大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都有一种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就需要完成一种由家至国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人生追求,家和国是统一的,家庭政治和国家政治植根于同一种伦理规范[3]。“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重视经济发展GDP指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教育。纵观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无不证明,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的文化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时,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因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整合,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理由[4]。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大众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逐渐培养了起来,但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造成的道德人格分裂的状况也日益突显,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道德人格的分裂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道德价值的大厦被夷为平地。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5]。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的信仰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而是包括着某种要求支配人们观念和行动的信仰。”[6]因此以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施加影响,从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始终。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为手段,积极主动地做好典型宣传工作,毕竟价值、态度和道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6]。

(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他的表述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具有的内隐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能起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也就是说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一个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显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欧洲意志”,其核心就是团结,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在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上实现同步增长,并且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强化了精神力量。“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曾经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显然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统一意志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这种统一的意志,是以集体或国家、社会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的绝大多数成员在事实上有而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共同的利益、命运和目标,通过高度有效的民主形式达到的。这样的统一意志,才是一个集体或社会具有强大、持久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三、“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慎之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所谓文化,固然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知,文化的实质是道德,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念为目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因为“文化是‘深厚’的,它们规定体制和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对某一特定社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7]。特别是当今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对我们思想理论界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后者,把理想信念等同于纯逻辑的利益计算,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理想信念显现出一种“泛世俗化”的状态,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杨煦生,李泽厚,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中国梦论文篇9

画室中的杜璞正一脸严肃地对着模特作画,他没有欠身,甚至没打一声招呼,里外全是他美丽的夫人在端茶递水。记者绕到杜璞身后,看看画布上大体完成的作品,再打量眼前那位上了年纪,皮肤黝黑发亮的模特,猛一眼的印象是不很像,但再看两眼,却推翻了第一印象,觉得很精准,精准在神情的捕捉上,似乎将人物本身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都浓缩提炼在了这张肖像上,表现出了模特本身在现场并未散发出的气息来,不可谓不惟妙惟肖。

乘着模特休息的间隙,杜璞换上了一副轻松愉快的表情与记者对谈起来,瞬间判若两人。他的笑容爽朗,说话也大声,说到妙处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像是进入时光机器中挖掘最有趣味的片段或最精彩的光华与人分享,带着点神秘,这份时不时的玄虚与他的音容形成了极大反差。忽然就想到了外界对他油画“大器豪放、恬淡宁静”的评价,若不是一个反差极大的人,恐怕也难有反差极大的作品问世,如是,杜璞倒应当是这样一个人。

今年大半年多数时间,杜璞都在做一件事——《新老苏州人系列肖像》的创作,这是他为建国60周年而特别准备的,此系列的第一幅作品动工于新年的第一天,而今,距收工之时指日可待,稍后,杜璞还将请每位模特写感言,同时,自己也写下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个人的感言,而后,办专场画展,最后,结集出书。wWw.133229.cOM这一系列动作均于国庆前完成。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因此,我也将画出生于1949年及以后的60位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市民,以人来表达这一甲子的变迁。”这60位市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民警、演员、农民、教师、建筑工人、作家、保安……还有刚一周岁的儿童。

“人是形成社会的元素,肖像最能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眼睛、皱纹、表情等可知他们各自的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如意、生活是否快乐,这些岁月的印迹都会自然而然刻画在脸上,我试图通过这一张张神情各异的面容,去说明建国60年来的伟大进程。通过记录当下,以期承前启后。”杜璞道。

当天,杜璞要画两个人,一位是正画着的来自东山的农民,一位是街道主任,记者问这位只见过杜璞一回的宋老伯,怎么就敢把自己交托给一位陌生人来画,淳朴的老人说:“杜老师曾在我家门前一小时内现场画过两幅作品,我觉得他画得很好,我每天与这些景物照面,都没觉得它们那么好看。所以,我相信杜老师。他叫我来,我就来了,来了,才知道是这么大的一个计划。”老人家专注地盯着画布上的自己喃喃道,有点出神的样子,像是想到了些什么往事。

“今年本来是要画世界遗产的,但是,国家就像自己的父亲,你说父亲60岁了,做晚辈的能不表示一下么?而一名职业画家,除了画画外,还能有什么别的表达方式呢?所以,我就搁下了原本的计划,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虽然也中断过,比方说4月去了云南,但是,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这上了,我觉得很值,也很开心。”杜璞由衷道。

在人们的熟知中,杜璞擅长的是风景,中央美院博导邵大箴称赞他“有广阔的艺术视野,不拘泥于形式,着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色的印象与感觉,注重对客观物象神韵的把握,笔触雄健有力,充满意趣。”而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华清也曾撰文称“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把自然美与意境美熔入画幅中,富有诗情画意。”著名美术评论家、教授丁涛说:“杜璞的油画中常常带有一股国画的写意味……他的方形色块和平面构成感,会令不少读者想起塞尚,但我想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以东方人的传统视觉经验为参照的。”

就是这么一位被充分肯定的风景画家,却画起了并不拿手的人物,杜璞自己也说这是项挑战,不过,战绩甚好。杜璞指着墙上的几幅画说:“你看,我初期的肖像,人物总提不亮,面部层次也不分明,但现在,已不会再有这样的困扰,而且,现在画画的速度也提高了很多。可以说,这阵子集中力量的画肖像,是受益良多的。”

杜璞一向是个有计划的人,世遗会召开期间创作的世界遗产组画28幅,成为联合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唯一特展画家,是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业画家;伴随昆曲抬头创作的《牡丹亭》大型组画,又把他推到了风头浪尖上。每一步的发展都精准地踏在了时代动向的关节点上,致使他新世纪以来逐渐赢得了国内外声誉,他本人对此并不讳言,并认为“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创作方式是对艺术生命的耽误。

其实,杜璞一路走来,都是按着既定计划,以坚持不懈的努力走进了他设定的梦想里。

杜璞曾经从商,而且干得不错,这让他看上去不像位纯粹的艺术家。他呲牙咧嘴的笑容里,有着毫不掩饰的张狂劲,这股劲,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颠覆,他颠覆油画,他的画中线条总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说他将国画中的大写意拿来在画布上挥毫自在也好,说他用西方技法在国画造境中涂鸦撒野也罢,总之他让读者在视觉追逐中对形体都不太在意了。

中国梦论文篇10

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实现了一个个美丽的中国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国梦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使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2.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3.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梦是以国家、民族、人民为主体的共同的梦,是以富强、振兴、幸福为目标的共同的梦,把国家、民族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党的历史使命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统一起来,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是中国的福祉,也是世界的福祉。中国梦所包含的世界意义,也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不仅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责任大国作用,而且要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在当代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进展,已经并正在使这一世界情怀得以实现。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积极因素。

二 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追逐中国梦的奋进历程,不断孕育和凝成中国精神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有中华民族精神做强大的后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华夏儿女实现了中国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那么,如何围绕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呢?我们应该不断作出新回答。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突出表现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是坚定梦想、追求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是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有长征精神的再行动。无论我们现在遇上多少困难的国际环境,无论遇上经济发展上的多么严重的制约瓶颈,无论遇上哪个方面的敌人的挑战,我们只要有长征精神在,就一定能夺取最后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突出表现的民族精神―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深更大规模的梳理,形成我们倡导的利于民族振兴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当然包括鼓舞和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雷锋精神也应该有它新的更符合人之本性的诠释内容,比如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和钻研的“钉子”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等,无一不是我们的文化印在我们心里的善。

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弘扬雷锋精神,只要每一个人从心底出发,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31-02

中国梦已经正式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凝聚中国人力量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元素。梦想照进现实,关键还在行动。我们必须把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我们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贯彻其中。一方面我们要在中国梦精神的关照下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中国的早日实现;另一方面,我还要时刻关照中国梦的指引方面,让我们的各项工作方向正确、推进有力。在当前,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不但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更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一旦被各种贪腐所“污染”,那么就从源头“污染”了中国的人才高地,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清廉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中国梦的高度来思考我们当前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清它和中国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中国梦思想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因此中国梦思想是指导未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中国梦作为自己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理想教育。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织造”梦想,实现理想的舞台。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理想教育就是它的特征之一。它虽然立足于现实,但它必须与现实拉开距离,高于现实,把一些超越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理想,比如真理、自由等。很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校训都往往把这些写入其中,作为本校的“气质”。哈弗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没有对这些理想的追求,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完全世俗化,破除梦想是高校走向“衰落”的标志,没有梦想的高校不会永恒。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高校理念中都必须有一个“圣坛”存在,高校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更是培养人,让人在高校的熏陶下“成长为人”。

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理想教育,这个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才会有动力,才能不断深入下去,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成就。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高校必须把“理想现实化”,把中华民族的明天作为自己现实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为之奋斗;同时,也必须把“现实理想化”,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不断地反思和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高度,不断地把廉政文化建设深入下去,成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其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如前所述,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它也是每个人的梦想。梦的实现不但是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的到来,也是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不但取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努力,更是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追求。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出彩”的机会,成功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高校领导干部的贪腐行为不仅败坏了校园的教育环境,也把自己带上了“毁灭”之路。近年来,不乏高校的高层领导、知名专家、学术精英、科研精英等因贪腐行为毁掉自己光明前途的案件,这既是社会损失,也是个人的损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必须引起重视和深刻反思。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也必须和当代大学生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让他们在一个廉政校园文化下接受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牢固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观念,使他们将来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能够成为一个廉洁的人。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场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也是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之一。

首先,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净化校园环境,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生态文化环境,更需要一个清廉的校园环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中的贪腐案件频发,学术造假事件不断被曝光,再加上一些师德败坏的“害群之马”被揪出来,人们对学校的教育环境产生诸多疑问和担忧,连号称“一片净土”的高校校园都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何以教书育人?何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何以传递文化薪火?

在实现文化强国方面,高校被寄予厚望,是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应成为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力量和载体,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大学就应该成为国民的文化家园,守好人民的精神阵地。通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离不开其强大的文化,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大也许都可以强大一时,但是离开强大的文化支撑的话,这种强大就是虚弱的,就是只有躯体,没有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其文化强大,生生不息,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所以很多侵略者在入侵一个国家和民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毁掉其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教育人手,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生发的本源。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净化校园环境,让高校回归其本源,教书育人,守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人才,在于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场所和主要阵地,当前的高校学生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没有现在的成功教育,就没有他们的成功,那么实现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

当代青年学子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在于高等教育阶段,这是完成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校里腐败文化盛行,大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那么这种高等教育只能是“毁三观”教育,当今的耳濡目染就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指南。可想而知,一旦当今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一点我们不乏前车之鉴。目前查处的很多贪腐案件,涉案领导干部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他们正处于奉献社会、实现理想的关键时期,却因廉政观念不强,受到各种贪腐观念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贪腐之路。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抓好廉政教育,在当今青年学子的成长关键时期,应该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按照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成长成才,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建功立业,在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如此才能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筑就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引领社会廉政风尚。自从以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一手以中国梦号召中国人民携手齐心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一手紧抓反腐倡廉,大力打击贪腐行为,建立清廉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不铲除贪腐这颗社会的“毒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走不远,就不稳固,就时刻会有“崩塌”之虞。

对于社会的贪腐行为,不但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还要倡导廉政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贪腐行为。而高校的廉政文化不但能够净化高校校园,使高校本身在源头上遏制贪腐行为;而且会对整个社会起引领作用。高校有它特殊的地方,高校的主体,也即人民教师和当代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先进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行为走向对整个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社会关注,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从这个掌握着时代先进知识,具有较高素养的群体身上看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会形成“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社会风尚,那么对整个国家的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报告把“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就是要让全社会形成一个廉政的新风尚,形成长久的清廉政治和清廉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激发全社会的奋斗热情,以全社会之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梦变成一种现实。

中国梦论文篇12

一、生态翻译文化维度

生态翻译理论下“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中国梦”代表着中国在世界发出的声音,而文化的沟通越来越具有外交意义,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深刻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并成功地运用语言策略,恰当地使用词汇和翻译词汇,可以成为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的重要 工具,甚至可以起到政治和军事力量起不到的作用。

二、“中国梦”论述英译文化维解读

(1)A.原文:我国工人阶级要……立足本职,胸怀全局……

译文:The Chinese workers should be anchored in their jobs, bear in mind the overall situations ...

B.原文: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

译文:The deep conviction, loving heart, selfless spirit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that Lei Feng, Guo Mingyi and Luo Yang had ...

民族文化的个性差异必然形成源语和目的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翻译中,为不造成负迁移式偏差,就需要转换文化象征来传递同样的信息。“胸怀”一词,在中文中有胸中怀有抱负,胸襟能容异己的含义,而在英文生态中chest等没有这个内涵。因此将“胸怀”转换成英文时,应该在英文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与之内涵相适应的词。在例A中与例B中的“胸怀”并不完全一样,一个侧重抱负,一个侧重道德,所以分别选择mind 和heart 与之对应,准确达意。

(2)原文: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译文:As long as we unite as one like a fortress, there is no difficulty we cannot overcome.

长城是中国的奇迹之一,中文环境中“众志成城”中的“城”字很容易直接与长城相联系,因此团结的力量坚如城墙,固不可摧的气势就突显出来。然而这种联想在英文中很难建立,译文选择英文系统中有“坚固不可摧毁”之意的fortress与之对应,简明扼要。

(3)原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译文:Rather than un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 countries shoul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work for joint progress.

的讲话中,习语的使用很多。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汉语中有将人生比作舞台的说法,并有俗语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下台”。在例7这一段描述中,妙语连珠而又平实易懂,用“搭台”“拆台”“补台”“好戏连台”一系列形象的比喻表明中国的外交态度―希望各国之间和平相处,互利共赢。英语的生态环境不具有这种文化内涵,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令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将“台”的意向删除,将内涵直接译出,和原文相比虽然少了些气势和形象思维,但是直接易懂,准确达意。

(4)原文: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

译文: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ultimately rely on the hard work of all the people. Good fortune will not happen suddenly on its own.

“天上不会掉馅饼”出自中国的习语,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指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在英语的生态系统中,这种文化内涵就消失了,直接翻译会使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Good fortune will not happen suddenly on its own.” 指好运不会自己到来,与“天上掉馅饼”意义相同,更符合西方人的表达和思考习惯,也使整个翻译连贯,不突兀。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翻译活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深入理解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内涵和要旨,并在其指导下灵活选择各种翻译策略是掌握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在生态翻译文化维度上,译者要准确把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力求用贴切的语言诠释原文文化生态。译者首先要确认译语环境中是否有元素对应原文的文化内涵,如若没有,就需要将相应元素移植到译语生态环境中来,构建新的生态环境以达到译文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窦卫霖.政治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语言策略[J].外国语,2007 (4):20-27.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