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家审计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家审计文化论文

篇1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篇2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4]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1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11]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07)

[12]杨涛,赵丽娟.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产权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04)

[13]吕鹏,陈小悦.有限责任制、无限责任制与审计质量:一个博弈的视角[J].审计研究.2005(02)

[14]章立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5(04)

[15]张立民,李洁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文化研究述要[J].审计研究.2005(01)

[16]张艳,李书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04)

[17]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

[18]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01)

[19]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02)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蔡飞.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效益审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

[2]黄仁芬.A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张玲玲.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乔艳燕.职工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战迪.SL药业有限公司纳税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篇3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牛莉侠.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1)

[3]董丽晖.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的课堂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06,(09)

[4]陈兴霞,曹军,费淋淇.浅析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仿真模拟题库建设[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杜思晓.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10)

[6]刘秋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Z1)

[7]王健.加快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建议[J].绿色财会,2006,(09)

[8]包准,程宝华.做好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绿色财会,2006,(09)

[9]高俊杰,张东红.种子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之我见[J].种子科技,2008,(02)

[10]丁丽娜.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雪婷,安鹏.试论云南绿大地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丁红燕.审计失败及其后果--基于证监会2006-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丁红霞,丁红燕.审计失败:原因及对策--基于证监会2006年-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24)

[4]魏梦莹.新大地IPO何以被终止[J].资本市场.2012(10)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20]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1]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2]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23]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2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2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2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2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2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3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鲍金柱,冯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6]崔江涛.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4(01)

[7]谌小红,邹德军.共同经营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月刊.2014(01)

[8]汪祥耀,吴心驰.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和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13(26)

[9]张立火.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3(16)

篇4

在满足社会的最佳需求前提下,如何发展会计教育学,对于每一个会计教育者都是一个基本问题。这正是必须会计教育系统自身发展和研究其他系统作为参考的原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会计教育就有文献研究。通过跨太平洋学术交流,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的美国会计教育系统以及利用它作为教育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对远东地区的了解很少。

然而,有部分中国研究者观察到欧洲大陆与中国会计教育的相似性,通过充分了解欧洲大陆会计教育,为中国会计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文献[1]研究了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的会计教育。

本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总结中法两国就会计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法国的会计教育

法国会计教育可追溯到十七世纪。1673年颁布的法规条文中规定了记账的商业活动。此规定要求成立记账专业和会计教育。1675年,此条纹的纂写者Jacques Savary提出管理的概念和复式记账法。又过了十年,Bertrand-Fran?ois Barrême 开设了一个商业学校,他亲自教记账学。

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公共和私有的技术教育结构和商业学校均提供会计培训[2]。但在当时会计被认为是辅助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97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第一个管理学硕士课程,象征着会计学进入法国大学教育中。197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开设第一个会计和金融学硕士课程,使得法国各个大学教育向注册会计师文聘培养发展。199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了会计学的高级研究文聘课程――《会计-决策-控制》。在这个时期,法国的会计学博士学历越来越多。

在法国,整个注册会计师教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DPECF,DECF,DESCF和DEC。DPECF包括五个课程,有:法学引论,经济学,计算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会计学和沟通技巧。DECF阶段有七个课程,包括:公司法和财务法,法律关系,组织与管理,财务管理,数学与计算机,高级会计学和管理控制学。通常需要学习两年,该阶段的通过率很低。DESCF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四个国家考试,包括:法律和会计学综合考试,经济学与会计学综合考试,口试和实习工作报告答辩。。在进入三年会计事务所实习后,经过会计审计笔试和专业技术论文写作(DEC)后获得注册会计师文聘。

新的教学方法在法国会计教育广泛使用,比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另外实习在会计课程当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大学教育课程当中,第一学期期末有六周的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被要求记录企业三个月的交易记录。其次,会计专业人士也会参与到教学当中,大概占课程比例的30%-40%。这些会计专业人士专门从事税收,审计和高级会计。

二、中法会计教育的对比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历史演变存在相同点。

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的会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和受限,实际发展是始于80年代。1986年,高等教育机构设立了会计教育文聘,培养了超过15000个学生。自90年代开始,随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国会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800多个专业中,会计类专业是最多的。1997,超过1000个教育结构开设了会计学,会计类专业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0%。

而法国的会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经济学的辅助技术。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大学才开设会计相关课程。到80年代开始研究生课程,会计教育才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完整的教育。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均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且两国也是在80年代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

法国会计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在大学期间,只是通用的会计培训,在研究生期间,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比如财务会计,审计或者管理控制。这一点与中国的会计教育也是相同的。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短期高等教育文聘是2到3年,1800学时,25门基本课和3门选修课;学士需要4年,2800学时,30门基本课和20门选修课,还包括毕业论文;硕士需要3年,1400学士以及毕业论文;博士需要3年,550学时和毕业论文。

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会计高等教育还沿用俄罗斯模式,大概分为四类课程:基础会计;专业性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况,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包括五大类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

以上提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广泛在法国会计教育中被应用。但在中国,教学方法基本是被动教学,老师通过书本传授每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少有课堂讨论,考核形式仅为中期和期末考试。案例研究也比较少。

另一个使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对等的。作为一名好学生,他必须遵守纪律,并接受教师的指导。相反,法国教育有个人主义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批评现有的思维。

三、结论

本文基于会计教育及其特点,比较中法两国会计教育的异同,得到中法两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的教育历史演变和教育阶段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两国在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同,中国的会计教育存在被动教学,实习没有得到重视。通过比较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异同,学习法国的会计教育优点,对探索中国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Henry, M. L’enseignement de la comptabilité : nouveaux métiers, nouveaux dipl?mes,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1996) , 361-387.

[2] Colasse, B. Les voies de la recherche en comptabilité financière’,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 (1996) 297-307.

[3] Yu, Y. 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accounting education system[J], Modern Accounting , (1995), No. 6/1995, 40-4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