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5:19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1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人力资源管理,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2

摘要:手机依赖这个现象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研究,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研究却十分寥寥。我课题组就杭州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题为“在杭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调查,通过对近千分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在高校中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将随着手机使用的频繁、功能的发达,而引发出更多的问题,作为学校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而且使用非常频繁,部分甚至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如烦燥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不良情绪,而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网瘾初成时的情况,手机会不会成为继网瘾之后又一个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的现象呢?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在杭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结果与分析:(1)问卷一般情况:在955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24岁,其中男性为370人,占39.7%,女性为585人,占61.3%。手机拥有率高达98.95%,近一半的受调查者(49.74%)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3)在手机消费方面: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表示(79.06%)从未换过手机或要用坏才换手机;而在选择手机方面53.93%的受调查者选择1000——1500价位的机型,62.83%的选择国产品牌;92.76%的受调查者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下,仍有39.27%的受调查者觉得花费消费太多,占了生活费好一部分。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必须充分引起学校的重视,手机依赖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更有可能引起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我们看到,在手机使用的礼仪方面,比原来提高不少,说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是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控制网络成瘾方面也有许多对校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参考借鉴。建议如下:

(1)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控制手机过度使用;(2)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晓“手机依赖”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3)鼓励学生与朋友联系多采用其他方式,如书信往来,直接见面等,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4)适当参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5)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途径,并引入相关检测量表,为一些症状明显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当依赖症比较严重时,应当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情况恶化;(6)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发现自身或者同学有相关依赖现象时,应及时求助于心理教师;(7)对于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人,则应通过监督、治疗,逐步减少非必要的使用时间,尽量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少症状,摆脱依赖的目的。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3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而且使用非常频繁,部分甚至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如烦燥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不良情绪,而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网瘾初成时的情况,手机会不会成为继网瘾之后又一个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的现象呢?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在杭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主要是杭州地区高校的学生。包括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2)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手机使用的一般情况,个人生活状态和手机使用心理3个方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有效率为95.5%。问卷题型为等级性选择题。

结果与分析:(1)问卷一般情况:在955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24岁,其中男性为370人,占39.7%,女性为585人,占61.3%。手机拥有率高达98.95%,近一半的受调查者(49.74%)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2)手机使用基本情况上:57.59%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作用非常大,是离不开的;71.2%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大的吸引力“方便与他人沟通”。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主要的三项作用分别是:通话(85.86%),短消息(85.34%),上网(52.36%)。

(3)在手机消费方面: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表示(79.06%)从未换过手机或要用坏才换手机;而在选择手机方面53.93%的受调查者选择1000——1500价位的机型,62.83%的选择国产品牌;92.76%的受调查者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下,仍有39.27%的受调查者觉得花费消费太多,占了生活费好一部分。

(4)在手机依赖症候的问题上,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相关问题,选项A-B-C-D的给分分别是4-3-2-1分,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受调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的占45.55%。有35.08%的受调查者每月的短信量在200——400条,每月短信量在800条以上的有21.47%。有65.45%的受调查者在教室里会将手机调成震动;在上课时收到短消息,有33.51%的受调查者会忍不住掏出来看看,有46.07%的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当问及与人聊天时是否会因短信而打断聊天,有60.73%的受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被问及是否会有发短信发到手指发麻这个问题时,有6.81%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有”,27.75%的表示“偶尔会;被问及是否存在长期使用手机后会出现头晕,恶心,精神不振等现象时,有6.81%的受调查者选择“经常会”;被问及是否手机没带在身上时就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暴躁等情绪时,有47.12%的受调查者表示“会”,其中有10.99%的表示“感觉强烈”;被问及是否一段时间手机没响就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的查看手机时,只有30.37%的受调查者表示“无感受,无行为”,其余的69.63%均会表现出“有感受”或者“有行为”,而两者兼而有之的达到了23.56%;当问及是否会出现手机响了的错觉时,“有此错觉”的占到了55.5%,“经常有此错觉”的占到了11.52%;有49.74%的受调查者偶尔会有写字时突然忘记了写法,需要用手机的拼音查了后才知道该如何写,经常有的占8.38%;46.07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只能记住5个以内的电话号码,记住10个以下的占到了72.77%;在被问及是否有发短信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讲的情况时,60.21%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对手机依赖症了解情况:有40.31%的受调查者听说过“手机依赖症”,而被问及在大学生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症时,有62.83%的受调查者表示“存在”。在13个相关问题中,最高得分为46分,最低得分为14分,平均为31.8分。得分≥39分者,即每题的平均分达到3分,我们认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手机依赖症状,共有146人得分≥36分,占到受调查者的15.29%。在全部调查中,而各项超出平均分的分别有819人,即有519人有偶尔出现手机依赖相关症状的现象,占总数的85.76%。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4

老刷微博,信息依赖

在外企工作的孙小姐忍不住时刻刷微博,总担心漏掉最新的信息,因此失眠、食欲下降;平时总觉得手机响,一旦忘带手机就坐立不安,感觉错过重要的事。

信息社会里,许多人认为掌握信息越多,离成功越近。许多白领不得不拼命获取各类信息,强迫自己更新知识储备,可大脑里的“仓库”装太满,让自己紧张、浮躁、焦虑,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信息依赖还衍生出各种心理障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这是因为手机和搜索引擎让信息来得更迅捷,但严重的信息依赖却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

遗漏一些信息总难免,况且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感到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有计划、有规律地获取信息,有节制地消化新信息。休息时放松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养成看报习惯,因为报刊经编辑筛选,阅读很省心,还可看到深度分析与评论。

中年人

凌晨早醒,心境障碍

54岁的老陈快退休了,工作压力却还很大。他最近总在凌晨三四点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中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群体,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调查发现,45%的中年人经常失眠或早醒,多因心理压力大。

早醒常伴随醒后浮想联翩,回忆以往得失或反复思考、揣测某件事,脑子里乱糟糟一片,越想越烦。早醒除少数因疾病引起外,大多数都与压力大、忙于应酬、老加班、对前途过度担心有关。这些职场负性事件带来不安全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加上失眠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积累可能诱发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早醒又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之一,若反复早醒,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沉等症状,需尽早找心理医生诊治。

治早醒应从抗抑郁入手。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说明治失眠有难度,需要耐心。患者首先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有助减轻压力。其次应长期适度锻炼,最好每天晚饭后锻炼1-2小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不过分劳累为标准。

老年人

沉默少语,可能抑郁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5

控,出自日语,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心理医生对这种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称为“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在中国近1.6亿的手机拥有者中,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数正在与日俱增。

有网站做了一项关于“你是否离不开手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而如果必须要在手机和钱包之间作出选择,选择手机的人占压倒性的多数。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对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做了一项名叫“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让他们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他们“坐立难安”。

手机,让很多人萌发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6

文/孙文茹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也悄然现身了。

石小姐是白领,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外界联系频繁,手机便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石小姐被调去从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质的转变使得接入的电话骤然减少,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石小姐开始感到十分焦虑,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还经常把别人的电话铃声当成是自己的手机在响,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

究竟什么原因让石小姐的情绪变化如此之大?心理咨询师张建认为,这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张建解释说,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追求时尚的白领阶层往往频繁更换手机或一人多部手机,是对手机最为关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压力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大,这种心理的不适应状况在白领中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此外,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手机依赖症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明明走几步就可到达的地方,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电话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焦急难耐,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网络依赖症

文/刘流

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会让你觉得麻烦,现实的生活让你觉得厌烦和压抑,于是你习惯于在网络里寻找生活乐趣,你会觉得在网上跟人说话、交流要轻松很多。你每天都想上网,一旦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去网上查。这时,你可能不知道你已经得了网络依赖症!

判断网络依赖症的标准为:下线后总念念不忘网事、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无法控制用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工作或其他的事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上司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和失落感。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人因为长期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交流,而导致在面对面交流时“无言以对”。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吴小姐,几乎和客户所有的联络都是在MSN上进行的,在网上除了聊工作,还可以说说彼此的心情、喜好等个人问题,她也因此与许多客户“走得很近”。而令吴小姐不解的是,每次她和客户见面时,却发现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常常会冷场。但只要一回到网上,沟通立刻就顺畅起来。

“这就是网络依赖的后遗症。”心理专家指出。长时间通过敲打键盘这样机械的方式与人交流,难以感受到直面接触时的真情实感,无疑会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负面影响呢?专家认为,白领可以适时放弃使用MSN,创造机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必要时逼迫自己强制断网,并积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找回没有网络时的娱乐方式。

快递依赖症

文/ 傅洋

“怎么还在中转站上,急死人了。”一遍遍刷新着发货的快递单件证号码,刚刚从广州购买了新版秋装的上班族刘小姐焦急地等待着快递人员上门送货。购物后频繁查询快递送货进程已经成了她和许多白领的一个习惯。

当点击鼠标、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流行,白领一族和快递人员也开始了频繁接触。笔者了解到,相比两年前,在一个写字楼内,快递送货的数量增长了两倍。很多年轻的白领更是得了快递依赖症,不但网购叫快递,甚至连买菜、搬家也叫快递帮忙。

“大家都以为写字楼送信函的多,其实现在什么都送。”快递员王培正告诉笔者。有一次,一个写字楼的白领打电话叫快递晚上把菜送到家去。原来,这个白领主妇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菜市场买了菜和生活用品,晚上还得见客户,就放在前台叫了快递给送回家去。“还有公司发了果盒等东西不想拎着上地铁的人也叫我们送,不过,路远的人还真比打车回家划算。”

有时赶上附近的商场打折了,写字楼的女白领中午就会出去血拼一番,很多拿不动东西的女孩也找快递送货。前一段时间,有公司的员工被裁或者辞职离岗,东西都打了十几包,不叫搬家公司,却找来快递公司把箱子一个个送走。

在王培正眼中,白领们最爱网购的物品是衣服、饰品以及手机类电子产品,其中也有不少比较奇怪的物品,开始以为是上班族给孩子买的,一问原来都是年轻的白领自己玩儿的。比如纸模型、布袋木偶、橡皮泥、魔方、九连环,也许工作压力太大了,对调剂生活的玩具需求也大大增长。

甚至还有人要求快递宠物。不久前公司就接到一个电话要快递员到一个小区传达室。快递员到了,发现一个牵狗的女孩正在等着,就问东西在哪儿。女孩指指小狗说,就是它,快递到一个朋友家寄养几天,打车怕被司机拒载。当然,快递公司不能快递宠物,按照规定只好拒绝了。

针对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快递方式,心理专家提醒,虽然快递能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好工具,合理、理性、谨慎的使用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过犹不及。此外,也不要因为快递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人交往,生活中除了快递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拥有的东西。

虚拟社交依赖症

文/水晶

越迷恋越疯狂,越迷恋越孤独,“虚拟社交依赖症”正在都市中日益泛滥。

调好闹钟半夜起床,只为了偷到一棵“菜”;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只为了抢在屏蔽时间段之前把“车停好”;做出详细的EXECL表格,将所有朋友栽种“庄稼”的收获时间“登记在册”,为的是在精确时间上网收割,力求“颗粒归仓”……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开心网,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不自觉地过上“开心时间”,有人甚至因此被单位开除。某心理咨询师指出,虚拟的网络社交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表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他建议,与其依赖网络上的虚拟社交,不如离开电脑,真正地走出家门。

一份专业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开心网的用户不乏美国、日本、欧洲等海外用户,但主力人群仍是上海、北京等中国城市的白领,占总用户数的7成以上。

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金小姐告诉笔者,上个月公司刚刚开除了一名屡教不改的“开心迷”。“每隔几分钟,他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停车’,不能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公司绩效是以小组的业绩计算,他的精力不集中导致上传数据等小错误不断,大大影响了小组的考核绩效,导致同事怨声不断。“我们劝过,但效果不好,只能开除了。”

“迷恋开心网,有如染上赌瘾,用术语来说,就是虚拟社交依赖症。”心理咨询师任虹告诉笔者,在这种“痴迷”与“疯魔”的背后,是裸的现实需求,如交友、集体游戏、释放压力等。参与者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无疑会大大弥补现实生活中朋友越来越少、聚会越来越难的缺憾。

然而,开心网所培植的自恋、自尊、乐趣是虚幻的,它容易降低人们处理现实事情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

摆脱依赖症的五个关键词

文/一名

承认依赖症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很难把握自己,不知道正常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时候可以对照以下几条标准,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不管怎样,这件事都要先做”,在你的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一件事。这件事会给身体或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自己已经发现了它坏的影响,可就是没法放弃,总是重蹈覆辙。以上这些,哪怕只有一条符合,你就已经在依赖症的边缘了。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并承认自己有依赖的倾向,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自责患上依赖症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绝依赖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些,但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越陷越深。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但是实践过程中却没能办到,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要责怪自己,更不要强迫自己,要学会经常自我表扬。

寻求他人帮助要想从依赖症中解脱出来,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个人的过度努力反而会产生新的压力。有的人原先依赖症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却又很快陷入了努力过程中产生的新依赖症中。但如果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从谈话中发现患者本人可能从未察觉的一些情况,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7

“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而悄然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无论聚会、就餐或出游,人们时不时的掏出手机来打发碎片时间已变得再寻常不过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碰见这种情景:周末的餐厅中,几对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们觥筹交错,聊得起劲,小孩们则不是在玩智能手机,就是在看iPad,而且这已不是一个特例。“低头族”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有数据可作佐证: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上网。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机依赖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给予合适的干预和矫正,是可以规避危害的。首先,学校、家庭多管齐下要让“小小低头族”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理念,摒弃不良手机使用习惯。必要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脱困。其次,家长的适时和有效监管非常重要,对于一些低龄儿童来讲,禁止或最大限度减少其触碰手机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家时家长要带头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不长时间耗费在手机上面,应与孩子多作交流和沟通。再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与同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注意儿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训练,提高对网络诱惑的抵制力。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8

当别人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10秒内无法想出答案时,你是否会去求助搜索引擎?

当你想了解一件事情或去做一件事情,你是否无论如何都会先“征求”一下搜索引擎的意见?

当你突然听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的头脑中是否会冒出若干个关键词,而非连续的句子?

以上的问题回答“是”的话,一般而言,这就是“搜索引擎依赖症”的典型症状。

一个上午搜了14次

杭州绍兴路上的一家IT公司的王先生知道“搜索引擎依赖症”这个名词以后,他开始下意识地去数这一天中有多少次使用百度搜索了。

昨天上午,短短的半天中王先生已经14次使用搜索引擎了:找一家公司的地址3次,查生词1次,查一部手机的相关信息用了4次,写份工作报告用了5次,就连为了和同事争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作者是辛弃疾还是坡也用了1次。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数了,他已经是搜索引擎的忠实依赖者。

“今天你搜了吗?”只要不懂的、想知道答案的,白领首先就会求助于百度、搜狗、google等搜索引擎。如果有一天不能用搜索引擎,就觉得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

身体不适网络诊断

猜谜语、比较价格,对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强大的功能来说,只是“小儿科”,互联网搜索引擎还能帮人“圆梦”和“看病”。

江小姐昨夜梦见自己掉了两颗门牙,她第二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想看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经常做梦,类似的搜索也经常发生,如果发现答案是有关家庭关系的,她就会非常紧张。和她不同,王小姐最近身体不适,她将自己的症状输入电脑,发现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几番比较后,她确信自己得了这种大病。哭哭啼啼几天后,在老公的陪同下来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检查后称,这是乳腺增生,还是良性的,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不用住院。

白领流行新“三不”

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遇到事情后打开电脑敲上几个字,让互联网帮助自己,“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不仅存在搜索引擎依赖症,还有网络依赖症(几个小时不上网就浑身难受)、手机依赖症(一天不发消息就觉得生活很单调)、电视依赖症(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就相当少。我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人类自己发明的各种技术产品,试想一下如果停电了,断线了,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那么我们会做什么呢?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9

据了解,这项调查是盖洛普公司组织的一项公众健康状况民调的一部分。调查人员在2008~2009年两年的时间里对超过35万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电话问询,样本误差不超过1%。

调查发现了一些慢性病和被诊断出癌症之间的关系。比如,高血压患者、高胆固醇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心脏病患者被诊断出癌症的比率分别为11.8%、11.7%、12.7%和18.1%,而相对应的没有这些疾病的健康人被诊断出癌症的比率分别为5.0%、5.3%、6.4%和6.5%。

研究人员表示,其中任何一种慢性病的风险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是它们同癌症之间的关联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很明显的。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癌症同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

研究人员指出,调查结果并不说明这些慢性病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但是却表明癌症同这些慢性病的许多风险因素是相同的,而且这些慢性病和癌症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胆固醇本身不是致癌物,却会增加其他致癌物的毒害作用。

长住养老院增加患抑郁症风险

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长期住在护理院、养老院等养护机构的加拿大老年人中,有44%的人有抑郁症症状,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不理想。

卫生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加拿大4个省和一个地区的近50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这些老年人都长期居住在护理机构或养老院。这是加拿大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研究发现,这些老年人中已有26%的人被确诊患有抑郁症,另有18%的人有持续愤怒、泪眼汪汪、反复焦虑等抑郁症症状。

研究显示,有抑郁症症状的老年人在医疗、社会活动、身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都面临严重问题。例如,相比没有抑郁症症状的老年人,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行为过火、与家庭成员或工作人员发生冲突、退出兴趣活动、睡眠紊乱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等问题。

研究人员说,老年人入住养老护理机构通常是健康状况糟糕、生活难以自理、丧失社会支持等原因所迫,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出现抑郁症症状的原因。研究人员指出,应通过评估手段及早发现老年人的抑郁症症状,以便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常吃橄榄油可防中风

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有益于健康。研究人员在一项长期调查中证实,以橄榄油烹制或者拌制食物的地中海式饮食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人中风。

这项调查由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调查显示,经常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可将患中风的风险降低41%。

调查涉及7625名65岁以上法国老年人。研究人员了解了这些老年人平时食用橄榄油的情况,其中近23%的人从不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40%的人有时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37%的人经常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在调查进行的约5年时间里,共发生了148起中风病例。

调查发现,食用橄榄油的老年人发生中风的几率为1.5%,而不食用橄榄油的人患中风的几率为2.6%。如果将经常食用橄榄油的人与从不食用橄榄油的人相比,前者患中风的风险要比后者低41%。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能完全解释为何橄榄油具有预防中风的效果,但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当人们选择橄榄油后,会减少食用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其他食用油。多项医学研究已显示,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有关。

止痛药服三天就上瘾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消息:政府药物监督机构说,人们平时随处可在街上买到的止痛药,吃上三天就可能上瘾。这类止痛药丸,都含有提取自鸦片的可待因。这类药丸不用医生开处方就可买到,一般用于缓解头痛、背痛和经痛。

官方数字显示,数以万计的人已对这类药物产生依赖,很多人都是无意中的,女性尤其容易产生依赖。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隐性上瘾”。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10

“手机依赖”就是通过手机的功能和效率,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并达到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一、初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1.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一些初中学校,学生的交际、娱乐等生活中主要依靠手机来完成。据有关统计材料显示,全国青少年中60~7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特别是爱教育程度较低的初中学生出现的概率就更高了,很多学生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手机短信息刚好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手机对青少年影响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化、价值观、人格、沟通及学校管理等领域。青少年严重依赖手机,人际沟通能力下降等负面的效果,给学校管理带来严重的困难。

2.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

第一、交H(短信、聊天)的依赖。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70%以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他们在学校里,跟校外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交往都是采用手机来完成。甚至一些作业也求助于手机。

第二、阅读依赖。据调查,有手机的学生网上阅读率达到90%以上,学生上网阅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新闻、知识、文学等是主要阅读的内容。而在手机上进行阅读的主要集中于一部分女生。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形成对“手机依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长对学生是否持有手机态度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佩带手机持支持的态度。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一位家长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认为孩子带手机,主要是方便联系,并进行情感交流。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视家长们的厚爱和正确使用手机。

2.网络通讯的发达、智能手机普及

4G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移动通讯的习惯。现在手机主要功能不再是打电话、发信息了。4G网络给手机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手机通过互联网可以浏览网页、手机QQ、手机在线视频、在线电视、手机邮箱等,手机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手机依赖”族们提供了方便。

三、“手机依赖”给初中生造成的主要危害

1.初中生“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据调查,我校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左右,还有20%左右的人经常违规使用手机。由于这些学生不参加文体活动,缺乏锻炼身体,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2.初中生“手机依赖”,养成不良习惯,增加学生家庭负担

对于作为纯消费者的中学生来说,手机费也是一种高消费。对于这种消费负担,普通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支付一点,多了就不管。其结果可能是:有的学生只好节衣缩食,减少生活学习费用去交手机费;有的学生会东讨西借,想尽方法凑手机费;除了手机费用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为玩各种游戏,买装备进行充值,这是一笔无底洞的开支。为了手机费和游戏充值费,有部分学生经常以各种理由向父母掏钱,有的甚至可能去小偷小摸,引发安全问题、社会问题。

四、减轻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家长要配合教育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学习对手机依赖行为。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远离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现象虽然对初中学生影响很大,但只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深入研究“手机依赖”现象对学生影响的规律和解决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等方面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减轻“手机依赖”的影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54-02

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由于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独特性,在手机使用上具有明显区别其他群体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手机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现在的大学课堂每节课上都可能听到手机铃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在喧闹的走廊、食堂,安静的图书馆、教室,还有校园的其他角落,我们都经常会看到手机不离手的现象。而且有些学生会不自主地翻看手机等。以上几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依赖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如果符合以下一半或以上条件时,表明你已经产生手机依赖心理了:①出门如果忘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有落寞感或总想着手机;②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③常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即使睡觉时也放在身边;④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在开会或要求静音的其他场合,会下意识地悄悄查看手机;⑤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其实没有或者是别人的手机在响;⑥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⑦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华中地区某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300名。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95.7%。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34人;理科226人,文科61人;独生子女80人,非独生子女207人;城镇98人,农村189人。生活费用300~500元63人,500~800元133人,800~1000元65人,1000元以上26人。

2.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编制的《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诊断手机依赖使用的标准及症状表现编制而成。

3.实施过程。调查方式:抽取的大学生分批次集中进行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并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全部问题。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SP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手机使用一般情况。调查发现,在287份有效问卷中,有230名学生(80.1%)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只有19.9%的学生认为手机不是那么重要。平均每月发短信的条数300条以下的占57.8%,300~500条的占28.9%,500条以上的占13.3%。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10小时以下的占77.7%,超过11小时的占22.3%。

2.大学生手机重要性的差异

表3.2表明:大学生手机的重要性在性别和恋爱状况这两个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3.大学生手机使用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心理影响,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恋爱方面无显著差异。(如表3.3)

三、讨论

1.大学生病理性使用手机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的287名大学生中,仅有19.9%认为手机对自己不是非常重要,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比较方便快捷,任何一重大事件和消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需要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2.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使用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显示,在性别方面,手机在男女生之间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男女生在担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中依然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是否恋爱方面方面,手机重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专业方面,手机对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心理和躯体症状方面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大学也逐渐综合化,学生的各项发展也全面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社会文化。

四、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认知内驱力和信息焦虑引发的缺失感所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社会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的不同,所赋予的社会分工和角色也不同,造成了大学生手机使用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了显著差异,且大学生手机依赖使用与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

参考文献: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篇12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58例患者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男8例,女50例,年龄18~50岁,平均32.8岁。其中30例面部皮损表现为痤疮样或毛囊炎样丘疹。

2.入选和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2] ①有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史;②面部出现红斑、丘疹、水肿(少数为脓疮),还可出现脱屑、皮肤菲薄、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③自觉局部有灼热、灼痛或瘙痒和疼痛,以及紧绷感,遇热(阳光照射等)或用刺激性药物、洗涤剂使皮损加重;④重新使用激素制剂后皮损可减轻或暂时缓解,停用激素制剂后皮损复发。

(2)排除标准 患者如同时患有心、肝、肾、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视网膜疾病,高血压,低钾血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不在此组病例选择范围。

3.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给予心理辅导,说明外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停用后病情会反跳,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由于患者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对外界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十分敏感,如阳光照射、化学物质、冷热等,可使面部重新出现皮损或皮损加重。因此,提醒患者在治疗中尽量避免刺激,尤其是避免热刺激、光刺激。

(2)停用激素类制剂 停用激素类制剂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①对于连续使用小于3个月或间歇使用3~6个月者,立即停用。②对于连续用激素类药物超过3个月者或间歇使用超过半年者,缓慢撤药,改为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早晚各1次,2周后停用。

(3)药物治疗 ①系统用药:所有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30~40 ml+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2~4周;口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5 mg/d,2~4周。同时根据病情选用羟基氯喹口服0.3~0.4 g/d。②局部对症处理: 根据患者皮肤的敏感程度选用3%硼酸湿敷或离子喷雾器冷喷面部,以患者自觉无刺激为度;或外用我院配制的维生素E乳膏。

4.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为30%≤皮损消退≤70%,自觉症状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

结 果

治疗4周后痊愈8例,显效29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63.79%(37/58),治疗8周后痊愈20例,显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2.76%(48/58)。治疗期间,10例患者服用羟基氯喹有嗜睡现象,不影响治疗。治疗8周后,实验室检查、血压及眼科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讨 论

近年来,由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广泛及不规则应用或滥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包括变态和非变态反应两个方面。由于长期外用激素,一方面,激素发挥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重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另一方面,激素本身可以诱导某些炎症因子的表达,特别是停药后1~2 周内更为明显,导致面部皮肤炎症的反复并逐渐加重, 从而产生对外用激素的依赖。目前在治疗上包括戒断激素,对多种炎性及非炎性皮损进行相应处理、控制感染、降低皮肤敏感性及对皮肤的保湿和屏障维护等。

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帖皂苷,其苷结构与促肾上腺皮炎激素相似,有较强的ACTH活性,并能稳定细胞膜,抗炎症递质,提高机体巨噬细胞功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它既有激素样作用,又无激素的副作用,同时能逐渐减缓对激素的依赖,其本身还具备抗炎、抗过敏作用。又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良效[4]。左西替利嗪片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属于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此外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有文献[5]报道采用羟基氯喹0.3~0.4 g/d口服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良效。其机制为减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抑制补体的活性,从而降低补体依赖的抗原抗体反应;此外,它还有一定的抗炎、抗组织胺、抗5羟色胺和抗前列腺素作用。本组58例患者,经过包括心理、对症处理、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对面部有光敏的病例加用羟基氯喹等综合治疗,4、8周有效率分别达到63.79%,82.76%,取得较好疗效。证明上述综合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顾 恒.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40(1):5.

[2]陆洪光.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0):682-6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