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0:33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

0、引言

C语言课程已经成为工科类大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C语言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调和死板,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师上课,一般都按照“先介绍编程语言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等基本知识,然后讲解程序结构等编程规则及例题,最后上机实验”等环节组织教学内容。C语言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刚进大学校园,大学生对一切都还在适应过程中,在中学虽然学过一些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但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还很肤浅,因此在开始学习C语言时比较茫然。从认知结构理论看,学生需要借助自然语言知识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结构并理解相关知识点。

另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很多时候是作为学习其他高级语言和其他专业实践课程如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础课程而开设的。从国际上流行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教育理念看,能否学好并应用好c语言是其他课程“实现、运作”的基础。虽然已有学者应用CDIO理念探讨c语言教学改革,但还没有融合认知结构,结合课程体系加以探讨和分析。

笔者首先分析融合认知结构的C语言教学思想,进而研究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C语言教学方法,最后选择分析分形图形、语音信号分析、物理课程的海市蜃楼虚拟实验演示等软件包作为c语言课程的综合开发范例,吸引学生关注c语言的有趣应用,融会贯通各知识点,使得学生不仅通过虚拟实验加深对知识的感性理解,而且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从软件开发者角度理解实现虚拟实验的机理和方法,使学生从“学知识”状态转变到理解知识的“教知识”状态,提高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融合认知结构的c语言教学思想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包括一般原理以及对应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认知结构理论学派包括瑞士的J·皮亚杰、美国的J·S·布鲁纳和D·P·奥萨贝尔等著名心理学家,他们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个人的认知结构是指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同化作用,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就为学习其他新知识奠定了基础。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C语言教学也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

学习C语言要借助学习自然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应该像学习自然语言一样学习c语言,这是因为C语言同自然语言一样,是程序员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流的工具。学好c语言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会应用c语言进行基本编程;第二个层次是应用c语言编程解决工程和科研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层次已经不是简单学会C语言的问题,而涉及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编好大型软件如同写好一部小说。仅掌握词汇、语法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阅读大量与小说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计算机指令要求准确执行,并且每一条指令的结果都可以预知,因此与计算机通信的c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要简单得多。C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一般学习步骤及特点见表1。

学习C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应用c语言编写程序,尤其是大型应用程序,因此最终要从软件工程角度认识C语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大学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加以分析。软件为各个学科服务,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催生许多新学科和新产业,而软件工程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交叉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因此我们必须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软件“工程”的思想和理念。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一样,因此在一年级要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明白c语言能干什么,各门课程的虚拟实验软件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就是最好的“C语言应用的佐证和范例”;在学生二年级开始专业课学习后,我们可帮助学生应用C语言开发虚拟实验软件包,将一年级时的用户体验和获取知识的感受转化为软件开发的用户需求,应用所学知识满足和实现用户需求;学生在三、四年级,除了接受项目导师指导外,还承担起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任务,更深层次体会c语言各知识点要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提高抽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完成软件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c语言在软件开发应用中认知深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描述学习和应用C语言的过程,即从虚拟实验到应用C语言实现虚拟实验,以此过程培养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素质。

2、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c语言教学

针对工程教育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从2000年起开始探索研究,经过4年实践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教育模式。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有机融合所学知识和体悟“工程”理念,因此我们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C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求从事c语言教学课程的教师,以实现虚拟实验软件产品研发及运行为载体,组建实验项目团队,将学生从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虚拟实验感官实践,吸引到应用c语言开发各门功课的虚拟实验软件包上。

在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次序讲授,先介绍定义,然后讲解指令语法,最后阐述不完整的应用例程。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堆积概念,使学生难于理解c语言的语法特性和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像学习自然语言一样设计应用场景,应用语言实践;从CDIO理念出发梳理每一章节主要知识点,构建一个有趣、短小但功能完整的c语言实验案例,见表2。

c语言实验案例可应用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既包含当天课程所要学的新知识,又大量使用前面课程中已学过的指令,构成“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理念的实际应用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验范例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感受程序设计的乐趣,增强学习c语言的自信心。

3、融合认知结构和CDIO教育理念的c语言教学

综上所述,融合认知结构和CDIO教学理念的C语言教学模式包括3个核心要素。

(1)指导教师: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引导学生,督查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

(2)项目团队:不同年级或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现C语言应用能力的升华。

(3)实验案例软件开发:作为CDIO工程教学的载体,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点出发,让学生以学习者、软件使用者和软件开发者等身份,多角度体会并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点。

融合认知结构的C语言实验案例的CDIO标准分析见表3。

在融合认知结构和CDIO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改革了课程考核模式。CDIO标准要求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在每个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14个层面都涉及教学关键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改变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考试方式,而是综合c语言实验案例评估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各占50%。第一部分考核是从表2前9个实验案例中挑选3个得分最高成绩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第二部分考核是学生自行选题或从教师提供的题库选择、设计并实现一个综合型实际案例,覆盖不少于5个知识点,该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4、虚拟实验案例分析

虚拟实验通过虚拟软件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结合视、听功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同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学生通过自主操纵虚拟设备进行实验,不会损坏任何仪器设备,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对基础课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动手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要实现虚拟实验软件功能,学生不仅要掌握C语言所有知识点,还需要学习图形人机界面编程知识、更复杂的编程技术和实现技巧,才能实现用户所需的人机界面,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无止境的境界。我们由此选择一个与其他课程有关的虚拟实验软件包开发作为C语言课程最后考核实验,如分形图形、语音信号分析、折射定律演示等。这些虚拟软件包开发不仅要用到c语言大部分知识点,而且为了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还需学生学习图形界面编程知识。我们以开发折射定律演示软件包为例,分析该融合认知结构和CDIO理念的演示软件包所涉及的知识点。

折射定律是中学物理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我们首先要求c语言学习者从中学生(用户)的角度,回忆当时学习折射定律时的困惑,如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折射定律,选择什么现象来演示软件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等。最后,我们选择海市蜃偻现象作为折射定律演示软件的开始。海市蜃楼虚拟实验示意图和实践要素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2

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言优势,利用语言的风趣幽默、准确严谨、丰富多样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寻找教学突破点。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为减少。如何利用有限的话语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一、追求风趣幽默,创设活力信息课堂

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应将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清楚,既要关注教材内质特征,又要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进行了解。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在课堂中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进行授课,能够将较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东西具体化、浅显化、有形化,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自然充满活力。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呈现和谐性,为打造高效信息课堂奠定基础。在学习《进入“我的空间”》中,引导学生建立文件夹时,教师对文件夹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文件夹可以容纳很多文件,但是为了防止混淆,要给这些文件写上名字,这样查找起来很方便。就像我们家里的衣橱,夏天的衣服放在一起,冬天的衣服放在一起,便于寻找。文件夹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它里面建立“套间”,也就是文件夹之中还可以建立子文件夹,为放置各类文件、图片、视频、链接地址等信息提供便利。”这里教师利用多个形象的比喻,将文件夹概念进行生动的描述,学生听得懂,看得明白,学习非常顺利。如果教师能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学生会更快建立相关认知,对提升学习效率有较大帮助。

二、注重准确严谨,体现语言条理规范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众多专业名词及相关定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浅显、生动、形象,对专业性理论进行讲解时,需考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为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和误导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语言,需要规范严谨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清晰、说完整,体现条理性、层次性;需要生动活泼时,教师也要放下身段,用幽默风趣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需预设,能随机应变,才能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如教学《收发电子邮件》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登录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为让学生能够掌握回复电子邮件的要领,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老师已经通过邮箱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封问候信。大家抓紧时间看并思考如何阅读,能不能给老师也回复一封邮件呢?”学生急忙查看邮件,思考着给教师回复。这时,教师继续引导“:第一步,接收电子邮件,阅读邮件内容;第二步,单击‘回复’按钮,进入书写界面,填写回复内容;第三步,单击‘发送’按钮,回复邮件操作完成。”这里教师的引导语言清晰准确,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自然进入操作程序,学习过程顺利且高效。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职中的传统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几乎在每个普通高职学院都有开设,并且不少学院还对计算机类专业或从职业层面上,或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了专业上的细致划分。常见的如软件工程、软件外包、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皆属于计算机类专业。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职最初分化于本科,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于本科教育,故而高职的课业设置中留下了许多本科课业设置的痕迹,对计算机类专业尤其如此。最具代表性的一点便是:将C语言作为专业课中几乎雷打不动的专业必修课和程序基础课。

然而,对很多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C语言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修完C语言之后,甚至还没有达到C语言入门的级别,更不用说从C语言去对其他程序语言触类旁通了。

这种情况在各所高职学院甚至某些本科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学不好C语言?

分析原因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为何长久以来我国的大学都将C语言作为最初的一门高级程序语言课程。

在高级程序语言的领域,有一句行话,“世界上的程序语言只来源于2种语言,一个是LISP,另一个是C”。也就是说很多流行高级程序语言如C++、C#、JAVA等都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的承袭C语言的基本架构,有的借鉴C语言的语法特点,总之,和C语言总是有些联系。这些语言或被称之为类C语言。在理解C语言之后再去学习这些类C语言,很容易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加之C语言本身移植性好、硬件交互能力强的优势,自1970年其诞生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硬件交互、设备服务等方方面面,渗透于各行各业的应用之中,历经40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某些领域甚至无可替代。基于这两个原因,大部分的大学都不约而同地将C语言放到了程序语言基础课的第一把交椅上。高职学院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1学不好C语言的原因

1.1盲目使用C语言作为基础课

C语言虽然是一门强大的语言,但同时也是一门灵活深奥的语言。很多流行的OOP类语言的资深程序员也说:“能灵活使用C语言来编程的人是勇士。”这意味着学会C语言需要相当的学习成本和必要的悟性。在我国,高职毕竟生源质量弱于本科院校,尤其在领悟力上比较欠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另一个的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学习C语言的困难较之本科生更大。

另外,高职的专业的职业色彩比本科专业要浓厚得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泛用型人才,就业面较宽,知识构成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较高;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专用型人才,就业有很强的针对性,知识构成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算高,但知识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却很鲜明。这种情况下,笼统地使用C语言作为语言基础课就不合适。一个典型例子是软件外包专业,业内语言通常是Java。先用C语言作为基础,然后在C语言并未学懂的情况下又换到Java语言,此时学生根本无法将C语言的知识经验转换到Java中,最后结果是之前的基础课白费了。若一开始便以Java入门,那么学生的知识深度便能正常地递增,而不会产生时间精力的浪费。

1.2将C语言仅定位于入门课程

能灵活使用C语言的人都知道C语言的精华在于指针。它的灵活、多变、表达力强皆因它拥有指针。所以学习C语言如未能领会指针,实未得其实。从笔者的经验来看,学习C语言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其精华,进而或可使用之。然而,由于高职学院大都只将其作为基础课,造成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大部分教材将C语言硬生生地从指针处为界,拆分成了基础篇和高级篇,在实际教学中大都将指针敬而远之。这种做法让C语言变得极不完整,也让学生的C语言编程思想极难建立。即使学生有想法编写某个程序,由于没有完整的C语言编程思想,也让学生很难将这个程序实现,最终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C语言的热情。

而且,由于这种错误的定位造成的内容割裂,造成C语言的大部分程序例子或者练习是脱离实际应用的,经常是各种数学题的实现,而令得师生皆感索然无味。

再者,由于课程定位较低,内容较少,使得C语言经常交给并不懂得C语言的教师甚至是实习生来负责。由于师资本身的C语言功力不足,他们只能照本宣科,难以阐述清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将自己的编程思想教给学生。

1.3高职学生对程序语言中英语的畏惧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8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领域应用的需要,针对性的开发了相应的软件,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计算机出现的早期,受到当时计算机性能的限制,还没有形成软件的概念,随着DOS等操作系统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机器语言编写一些软件,但是由于机器语言比较复杂,软件的编写具有较大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语言进行了研究,对机器语言进行了改进,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高级语言,甚至出现了VF和VB等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即使没有专业编程知识的人,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简单的编程,但是从软件的结构和语言上来看,现在使用最多的还是C语言,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软件,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整体软件水平,必须重视C语言的教学。

1 C语言教学分析

1.1 C语言教学的现状

作为目前主流的软件编写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除了计算机软件之外,如单片机和ARM等程序,也可以使用C语言进行编写,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我国的高校中,主要还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C语言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理论教学,对C语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第二个部分就是上机教学,在学校的机房等场所,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但是受到我国教学水平的影响,上机部分的教学效果较差。首先就是课时较少,由于高校采用的是自学方式,课堂教学时间很少,大部分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课下进行巩固,C语言与其他学科不同,要想很好的完成C语言知识学习,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配用电脑,或者到学校的机房进行操作,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学生来说,很难完成C语言知识的学习。

1.2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较好,机房的设置比较齐全,学生具有很好的经济能力,很多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因此学习C语言的花费可以忽略,但是对于经济水平较差地区的学生来说,要想学好C语言的知识比较困难。首先受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限制,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较差,学生到学校的机房上课时,由于计算机的数量不够,甚至需要几个人共用一台计算机,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在课下时间学生也无法对C语言知识进行复习。计算机软件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是自身还不是很完善,编写语言在不断的进步,如现在使用的C语言演变出了C+和C++等版本,要想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软件编写能力,必须结合最新的C语言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而教材的更新速度很慢,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的掌握最新的C语言知识,这是目前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C语言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行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行业,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受到我国特殊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的现代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与日韩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政府部门对软件行业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我国软件市场出现过春天,但是在盗版市场的打压下,很多软件公司都无法运营,最终导致了我国软件市场盗版泛滥,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转变,正版软件市场受到了重视,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软件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其中印度的经济水平比我国要低,但是因为其重视软件行业的教育,同时控制盗版市场,导致了其现在的软件外包实力雄厚,我国在发展自身的软件水平时,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在重视C语言等软件编写教学的同时,严格的打击盗版软件,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软件水平。

2 影响C语言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2.1 C语言知识的先进性

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如计算机语言就经过了机器语言、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几个阶段,在高级语言中,又分成了JAVA、C语言、VB等,每种高级语言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如果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显然无法编写相应的软件。因此知识的先进性,是影响C语言实际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我国高校做的较差,目前我国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主要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而教材更新的速度很慢,基本都是几年才会更新一次,对于计算机这样的学科来说,几年的时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摩尔定律可以知道,半导体行业十八个月,相应的加工工艺就能够翻倍,而成本保持不变。从中可以看到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对于C语言这样的知识,如果采用几年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落后很多,无法应用这些知识很好的进行程序的编写。

2.2 C语言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国外的C语言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软件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上机操作的时间非常多,甚至一些高校没有理论教学的安排,都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即使无法很好的解释出每条语言的功能,也能完成相应软件的编写。相比之下,我国的C语言教学方式要落后很多,虽然将实际的教学分成了理论和上机两个部分,但是上机的时间很短,一些学校甚至在学期快结束时,才安排几个课时的上机,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必须记住很多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C语言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实际的编写软件能力很差,这显然不符合C语言教学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我国C语言教学水平,必须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进。

3 C语言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3.1 拓展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知识过时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通过上网搜索最新的C语言应用情况,结合最新的C语言知识,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已经有很多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某高校的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采用了最新的C语言编程软件,进行实例教学,由于学校机房中使用的软件,是几年前的版本,如果学生经常操作这样的软件,在进入到社会工作后,对于最新的软件,显然无法很快的适应,因此老师自行购买了最新的软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能够看到老师的操作,然后在每个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都会进行相应的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对于高校机房建设较差的问题,受到整体经济水平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研究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演示教学方式,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必然会极大的提高学生使用C语言编程的能力。

3.2 优化当前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中,为了提高学生应用C语言的能力,在每个教学阶段中,都会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设计出实际的软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考核的问题,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学生通常有两周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找其他人帮助自己来编程,然后了解简单的原理后,就能够通过老师的考核,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考虑找其他人帮助自己,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首先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如国外的C语言教学中,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将之后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段,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都会进行一个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C语言应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在C语言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C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每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教学。因此,要通过不断的优化方式将原有的C语言教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传统的C语言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惑。对于教师而言,在进行C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让课堂变得没有兴趣,从而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目前的大学教学氛围,应该能够以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为双重的出发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C语言教学改革。

4 结束语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计算机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不同领域的应用,计算机软件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出现的早期,由于只有低级语言,软件编写语言基本一致,而现在的高级语言有很多种,如JAVA、C、VF等,其中C语言使用的范围最广泛。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C语言教学对于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C语言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使用C语言进行实际编程能力较差,这显然不符合C语言教学的目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5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小节,知道了。

).

2.互动交

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

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

〈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

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

枫叶红,(

)。

(),天要下雨。

乌云滚滚,()。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6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和目的,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融为一体,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幻灯片课件。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对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教学作简单分析。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的媒体是粉笔、黑板,教学过程单调,费时,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十分狭窄。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觉并用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及其延伸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眼前,并在提供语言操练和摹仿上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

(二)大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我国目前高校普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都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如果教师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就无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它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使教师有可能、也有条件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是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

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多媒体课件才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它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的优势(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他们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状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进他们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境和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可提供声像情景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他们在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同时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课本包括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要求,教学信息量极为庞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节课讲的内容有限且效果不佳。而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模式写板书和放录音机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一)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灵活性的束缚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内容已经预先输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迁就课件,依赖课件。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预设,但受多媒体课件约束,教师只能竭力使教学环节与课件相吻合,而且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站在讲台上,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这就使教学组织活动变得被动不灵活。

(二)多媒体课件对英语学习气氛的抑制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竞争,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启发是最好的学习氛围。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和活跃这种学习氛围。但不少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操作计算机为主,学生随着教室的屏幕演示过程而学习,这种学习气氛变得呆板而冷漠。

(三)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注视屏幕时,头脑活动会减慢,思维活动受到屏幕内容的抑制。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声像信息,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单位时间内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大,并且速度快,在课堂上的停留时间较短。当传送给大脑的信息量超过大脑的接收限度时,学生就会感到头昏脑胀,烦躁不安。显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

四、如何解决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课件不可代替和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一系列的双边活动,教师切忌把课堂变成忙于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课件的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原则教师要明确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地位。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课件,仍是一种辅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娴熟的教学语言、手势等对外语知识的阐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是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加强教学互动性,并通过板书给学生留下反思发问的时间和机会,这样会远远胜过电脑屏幕整齐划一的显示方式。

结束语

本文认为,对于大学英语这门公共课程来讲,在师资比较紧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为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7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涌入大学英语课堂。近几年出现的多媒体教学,无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以应对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每一个大学英语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把含有文本、图形、图表、动画、音频和视频的信息载体应用到课堂中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流行的几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包括电视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本文探讨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都在教师反复写板书,学生忙着记笔记中度过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由于时间仓促而很少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此外,传统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视、听方面的不足,仅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传统英语教学班学生一般不超过50人,可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的增加和高校英语师资普遍缺乏之间矛盾的升级,大学英语课教学班的人数势必会越来越多,师生交流的机会就会相应减少。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又比较单一,教师普遍感觉力不从心。“据统计,2001年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与所教学生的人数之比为1:130。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1]。”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课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缓解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繁重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第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与学生书写的辛劳,还可以省下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课堂交流,从而有利于在大学英语课上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第三,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可以将语言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语言的学习无法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了语言环境,语言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语言技能。外语学习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需同步发展。可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交际活动进行得很少”[2] 。

四、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

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指以教W理论为依据,以优化组合教学各要素为着眼点,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上承载的信息完成既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制定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多媒体课件本身的客观条件,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制定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策略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是多渠道的,其中83%来源于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源于嗅觉,1.5%来自触觉,1%来源于嗅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必须注重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才能被激发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做到声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适当调整教师的角色,教学策略应集中转变“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是主角,从课堂授课内容的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到课堂交流的形式,无一不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师以教材为纲,以口授形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注入式”教学策略以讲解为主,注重语言结构分析和语法规则罗列,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语言的实际功能和语言的实用性。这种教学策略所主导的课堂环境单调乏味,缺乏自然和谐、平等参与的语言学习氛围。而多媒体课件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信息,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供了条件。如果教师还是秉承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策略,而仅仅把多媒体课件看作是节省板书的一种工具,那么多媒体课件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多媒体课件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应腾出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实践和交流活动。教师不妨把教学课件通过服务器与学生共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留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在课下借助教学课件完成大部分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而这一过程只需一小部分时间。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与课文主体相关的英语实践和交流活动。不言而喻,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更像一个导演。在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下,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第三,学生在交际中难免会犯语法错误,如果教师立即进行更正的话,不仅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使用英语进行讨论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过于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语言交际的内容,从而不利于交际式教学的开展。可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又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把交际活动中学生所犯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集中起来并予以指正。这样既不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交际的进行,还能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最后,教师需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演示速度快。如果教师展示的内容过多,速度过快,学生就会什么都记不住,或者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来不及思考,从而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是具有形象直观的文本、图像和声音,可以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可是这种感官刺激被学生转化为理解和记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只有当教师课堂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结束语

多媒体课件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信息的自主“输入”,为在语言应用过程中语言能力(如翻译、口语和阅读)的“输”出打下基础。但是毋庸置疑,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课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更关注图片而忽略文字,更关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教师的讲述,甚至连课堂笔记都难以记录,整个课堂跟着多媒体课件连轴转,走马观花,导致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对此,教师应避免一堂课完全围绕多媒体课件讲课,而是应以板书为辅助,将多媒体课件的要点在板书上集中呈现,然后将知识点详细呈现在多媒体上,即要点在板书上,细节在多媒体上,板书和多媒体相辅相成,在突出要点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信息的自主建构。

然而瑕不掩瑜,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真正创建了一个交际式教学的氛围。多媒体课件教学感官刺激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输入的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取代传统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够依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和不断改进的话,那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8

1.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形式多样化。例如人教版高二(上)册Unit5TheBritishIsles(不列颠群岛)一课,要求学生以英国(UK)为话题,谈论和熟悉、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名胜古迹及其风土人情等等。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仅有的知识只局限于从历史、地理课本得到,比较抽象、模糊。教师通过预先制作好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列颠群岛版图,引导学生了解theBritishIsles,GreatBritain,theUnitedKingdom,Endland,Scotland,Wales,NorthernIre-land的地理名称及其行政区域。这样,学生就先从地理位置上对这个国家有了整体的认识。然后教师继续展示并引导学生了解其本国的运动(sport)、艺术(art)、建筑(architecture)、文化(1iterature)、食物(food)、生活(1ife)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环境,领略英国的各种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就会滔滔不绝侃起话题来,教学任务就会轻松地完成。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不同的教学课件。得当的内容,清晰的画面,配以教师的精讲启发,这些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多媒体教学可以活化教材,语言教学呈现情景化

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其能交际化。英语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其难度甚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交际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真实情景。多媒体教学手段很容易创设逼真的交际情景,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人教版高二(上)册Unit10Frighteningnature(自然灾害)为例。其教学目的要求以frighteningnature为话题,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能用所学的有关自然灾害的词汇描述各种灾害现象,学会使用表达忧虑、恐惧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要求采用与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谈论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本单元的各个部分都要求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有关地震、台风、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现象,在课堂上放映展示,置学生于逼真的语言环境。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就会有话可说,就会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

3.多媒体能加快教学节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地发挥其信息量大,表现力强,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如采用口授方式,让学生只是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如果让学生只是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力分别为15%、4(1%和70%。它说明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最好,它高于视、听分别之和。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真正让学生做到动脑又动口,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1.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容易本末倒置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赶潮流,似乎一堂课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会被时代淘汰落伍,甚至鄙弃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于是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为了给同学们呈现shirt,skirt,trousers等几个新词,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众多服装,颜色款式可谓琳琅满目。精美漂亮的画面,配以动画效果,课件确实吸引眼球。可是,当时正值夏天,同学们身上穿的shirt,skirt,trousers等衣服就五花八门,就很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当中放着随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例子不用,而去费时费力制作精致的课件,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试想,教师在真实的语境下呈现教学内容,效果岂不是更好?

2.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媒体

多媒体固然有着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一些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黑板板书不仅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思路,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完全用制作好的课件展示,那么教师充当的角色只能是“放映员”。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大量的视觉信息输入对学生听觉信息的输入会造成一定的干扰,颠倒了语言的学习规律。而且课件上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放而过,影响了学生做课堂笔记,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所以完全运用多媒体,冷落传统教学媒体会得不偿失。

3.多媒体展示课容易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人性的作用是计算机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候交流和组织课堂教学的“dailyreport”等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交流,才能养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多媒体尽管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4.刻意追求多媒体容易违背教学宗旨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9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新颖直观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形式、方法既有相互融合之处,但是同时又会产生一定冲击。不少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不易展开而产生沉默寡言的尴尬局面,他们便大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其心理障碍,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诚然,多媒体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是适应信息社会、为满足人才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但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还很年轻,若是与一台台电脑朝夕相对,开始漫长的人机交流,语言教师难免产生疑惑,属于人类自己的语言,究竟该由谁来传授呢?

一、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各高校先后建立了校园网,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并且逐渐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很多教师都致力于网络化教学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的教学成果,比如利用网络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等,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灵活性,让学生得以在浩淼的网络世界中找寻所需知识的最好佐证。然而,在语言研究与多媒体教学尝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导向偏差,从而进入了某些误区。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言教学,计算机和网络往往代替了传统的投影、幻灯、黑板、粉笔等传统传播媒体,实现了他们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更改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室变成了装有电视、多媒体信息控制台、多媒体投影机、网络多媒体电脑的现代化网络教室。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言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了讲授的阵地,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调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多媒体手段而被削弱,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该学什么、在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教师要切忌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在教师主机的位置,单纯地放映课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此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它仅仅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这个要素才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因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而被削弱。语言学习,如果没有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的配合,如果没有了你来我往的讨论,学生便会被电脑培养成机械的听说机器人,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语言学习的乐趣,大大减缓了语言潜意识形成的进度。所以,如果说传统英语教育有背于语言的应用,那么多媒体主导的语言教学无疑是另一个歧途。

另外,教师除了交待学习研究的问题、提出研讨交流的有关要求、展示必要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之外,大多数的时间应该让给学生来进行研究、讨论和发表见解。这时,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的学习,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储存、展示交流。语言的传承从来就是人性化、自然化的,语言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便是充分利用了眼、耳、口感官的作用,通过形象、真实的实景记忆,从而成为潜意识里的一部分,才能达到在实际交流中脱口而出的效果。环境、情绪、具体事件的紧密联系,让语言训练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变数,然而计算机多媒体构建的永远是机械化的虚拟空间,这也就是它始终无法取代真人教学的根本原因。

二、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资源

语言教学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地争先设计优秀课件,势必带有些盲目性。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是惟一的选择,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往往没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误入歧途。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要用各种手段教学,力求合二为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多媒体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尤其是语言教师,可供大做文章的资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报刊、书籍、广播、影视、演讲、辩论、表演、墙报、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加上语言课上对异国文化的诠释和扩展,因此对于教学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的查询。不能认为网络资源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还应该看到:多媒体应用与教学领域是目前教学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发展,它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教学媒体,运用不当,也会有许多局限性。例如,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往往会造成无效信息泛滥。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优势,利用黑板、挂图、实物教具等传统手段,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传授知识,而且相对多媒体设备,它要经济方便得很多。因此主要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定,目的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度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指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了号称多媒体课堂而用多媒体,这样才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只有每一节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才不会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三、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在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掌握必要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正如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教师经过认真练习,才能有悦目工整、条理分明的板书,才能有精彩清晰、富于感染力的讲授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用好多媒体技术,使其真正发挥丰富多彩、灵活自如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教师同样要付出积极的努力。语言教师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直接实践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应该值得注意。

那么,如何做才能够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语言教学、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它转化为更高的效率呢?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课件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件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美观上,还强调其独特性并且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语言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合理分配课件的使用时间,理清思路,认真规划课件的使用步骤,仔细考虑课件的运行、重复、结束等在哪个环节;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追求表面的浮华。

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设备的功能,以及能熟练地对各个功能操作,并尽可能减少操作中的失误,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发挥其最大效率。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的一代新人。在语言教学中,现代多媒体课件制作可集语言、文字、图片、动画、影像于一体,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感知更多的信息,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更多的信息,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开课导入时,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新课讲授时,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释疑解难时,巧妙展开,强化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巩固时,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阶段复习时,重在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这几个环节中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和数字化设计,使我们的教学更灵活、更生动、更有效。这样一来,必然强化生活气息,淡化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和表达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气氛。

语言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它的形成与提高并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实践和积累。只要每一位语言教师潜心备课,精心设计,找准教材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优势作用,就会发现语言原来就活跃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上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传统教学媒体,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Wilson B.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

[2]David Nunan.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0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根据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语言设计是很讲究的

情景创设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引入的语言情境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语言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语言导入法

在教学生活中老师们容易发现,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精心组织的语言有利于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尽快进入领悟数学学习的环境。例如:在《等可能事件》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游戏幸运抽奖:盒中有28张小纸条每张上分别写了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学号,现在请一位同学在盒中先后抽出3张,看看哪3位同学是今天的幸运中奖者?在抽奖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其实同学们都明白刚刚的抽奖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到,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可能事件。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法

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后提出问题:擦去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边,只剩下一个三角形ABC,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个平行四边形重新作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每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作了不少的平行四边形,那么你是如何将它正确地画出来的呢?(即如何知道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操作作图得出两个猜想后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确立了本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判定定理,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3.温固知新语言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几题整式的乘法,接着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吗?既复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自然的导入平方差公式。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体验了平方差公式推导过程,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情景创设中良好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引人入胜,那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处以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间需要合理地设计衔接语言。

1.各知识点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有的课型新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不止一个,那么在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简短的过渡性的语言便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法中的细功夫。在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衔接,不仅使新知成为有源之水、为新知找到生长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通过抽奖游戏等活动后学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发球真的公平吗?自然引发学生思考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问题的探讨及操作,从而得出这类可能事件称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来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实现了从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识点间的层层推进。其实,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中揭示了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公式的产生显得那样的较松与自然。

2.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General Provision of English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s Nationwide

GUO Xiqing, SHI Xiaozhu, WU Yao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At present, it still lacks of adequat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olid practical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l provision of English cour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nationwide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questionable to the rationality of offering English courses to all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n the present paper proves it from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asp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rimary English; rationalit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practical conditions

0 引言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在努力跟上世界步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初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英语课。这一决定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极大赞成,他们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教育,对英语的掌握就越好,越有利于他们成功。然而,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是否越小越好,还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基于关键期假说,一些学者和专家坚信学习英语的年龄越早发音越好,并在关键期内容易习得语言,但仍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的意见。同时,对关键期假说还存在一些误解。此外,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也面临英语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短缺等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目前我国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针对目前现实状况提出建议。

1 理论层面探讨

1.1 个体的年龄因素

(1)从学习效率上看,年龄越大,效率越高。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外语越早越好,于是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年龄变得越来越小。Ellis(1999a:105)认为,学习者的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成功有很大影响。但就效率而言,现有证据证明,年龄大的学习者比年纪小的学习者效率高。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接触第二语言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年龄大的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Krashen(1982)也进行相关研究并证明,“成年人同样可以学好外语, 而且如果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间一定, 成人比儿童进展更快,大龄儿童比低龄儿童的学习效果好。”所以年龄只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效率而言,小学生没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因此学习外语越早越好的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2)从发音上看,年龄越小,发音越好。Ellis(1999a:106)认为,二语习得的起始年龄对其英语学习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发音方面。Oyama 在1976年通过对60名6到20岁不同年龄到达美国并在美国呆了5到18年的意大利男性移民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所达到的英语发音水平是由其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决定的,远非由其接触英语的时间决定(Ellis,1999a:106)。也就是说,年纪小的学者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他们在学习发音方面具有主导优势。然而正是这所谓的学生优势恰恰成为了他们的缺点,因为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媒介,那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都对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的成功起直接作用。然而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在乡镇及农村,经过正规培训的英语教师仍然短缺”(吴欣,2011:75)。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知识,语音、语调不够标准等,那么教师可能会为学生提供不正确的模仿模型。一旦学生习惯于自己的错误发音,以后将很难被纠正。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小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能保证他们的显著语言优势得以发挥,除非有足够合格的教师。

1.2 关键期假说

Penfield 和 Roberts 在1959年引进了关键期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在前十年。Lenneberg 在1967年发展了这一概念,在语言的生物基础上,他认为自然语言的习得只能在关键期发生,即从2岁到青春期。正是这种基于生物的关键期可以阐述仅靠接触某一语言而自发习得的过程似乎在青春期后就消失的事实,并且在青春期后语音很难得以纠正。

Lamendella 在1977年指出 Lenneberg 关于关键期的结论太过绝对并引入“敏感期”来强调早期学习语言可能更有效但是在年龄大些学好语言也不是不可能。

(1)对开始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没有达成一致。Larsen-Freeman and Long在1991年指出年龄在构建语言研究的理论构建,教育决策和语言教学上依然重要(Ellis,1999b:485)。因此,对于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的认同也就很重要。然后,学者、专家们在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固定的年龄段”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Penfield and Roberts 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前十年,而 Lenneberg 认为是从2岁到青春期,而青春期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2)对关键期假说的误解。关键期假说(Ellis,1999a:107)指出,语言习得在一个时期内会很自然的进行并且毫不费力。此理论是中国小学英语课程陆续开设的重要理论之一。持此观点的人们认为,过了这个时期的学习者就不能学好第二语言了。然而事实上,有些学者即使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也可以学好第二语言,只是他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此外,关键期假说是针对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而进行的研究,它与在有限的外语课堂环境中,将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更好的理解关键期假说,有必要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这两对语言学基本概念进行区分。

习得与学习:Krashen 用“习得”这一术语指一种通过自然语言的使用而自发的,无意识的规则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集中于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Ellis,1999b:692)。根据这一观点,学习者是通过长时间的与该语言自然地、无意识地、随意地接触,而对相关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学习”,它是一种通过正规教育(课堂教学)对相关语言知识的有意识积累过程(692)。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很关键,因为在中国,语言学习是在有指导的(或者正规的)教学环境下发生的,而并非是在自然的(或者非正规的)学习环境下发生的。所以,我国从小学开始,学者便都是通过努力、有意识的来学习语言知识的,而并非是关键期假说中所说的对语言知识的无意识的积累(即习得)。

第二语言与外语:从广义上讲,“第二语言”指除了母语或者第一语言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Ellis,1999b:3)。一般来说,第二语言属于一个国家官方语言之一,与其母语几乎同等重要。在这种自然的、充分的语言环境中,小孩可以像学习其母语一样,也可以很容易地学习第二语言。而“外语”是指不在本族语国家开设的作为教学课程来学的语言。除了有限地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等,学者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目标语言的,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缺乏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输入。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缺乏合适的语言环境,母语之外的其他任何语言,包括英语,只能算是一般环境下的外语,即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那么目前中国的小学生只是在教室里学习英语知识。

因此,所谓的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仅仅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关键期假说在理论上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并不相符。显然以关键期假说为理论依据而认为在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合理的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分析,我国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理论依据不十分充足。

2 现实层面探讨

对在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合理性的质疑在现实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小学英语教学条件不足。

(1)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紧缺且综合素质低。过去九年,小学英语教师数量虽然大幅度增加,并且政府投入巨资开展各类教师在职培训,如2010年开始的“国培计划”等,这些都无疑为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如吴欣所述,“在乡镇和农村,经过正规培训的英语教师任然缺乏,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2011:75),教师缺乏专业的英语知识,语音、语调不够标准等问题任然存在。

(2)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短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音像资源相配合。至少要配备相应的语音室,保证学生能听到录音清晰的英语阅读,学生模仿学习之后保证发音标准,但许多农村小学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教材内容设计不同。一套优秀的教材对于开好小学英语课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小学英语教材,其中也有中外合编的。如吴欣(2011)所述,“教材使用的多元化在教师能力差异大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

上述这些现实条件都会影响小学生英语的学习。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基本语言学概念的区分,从个体因素、关键期假说、国家财政开支和小学英语条件这几大方面,探讨了在目前中国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仍然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对目前中国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尽管如此,很多国家的英语教学政策仍是从小学开始设课,而且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普遍开展有所帮助。首先,国家政策制定者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制约因素,同心协力完善实施计划。其次,加强英语师资力量的配备,尤其是农村地区,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支教、任教,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等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再次,政府加大对小学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后,重视教材出版的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a.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2

一、政治课堂教学对语言艺术要求

1、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简洁而准确

促使学生生成问题是教学预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但生成性的具体问题和问题的类型、问题内容、问题数量却极有可能是在教师预料之外。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减缓教学进度,与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形成冲突。因此,政治教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虽然是临时组织的,但必须讲求科学高效。

比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他们的区分标准。我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作出正确判断了。

2、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应富于逻辑力量

比如,教材讲到商品概念时,一位同学突然提问:在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下在学生中炸开了锅,辩论的声音响成一片。我运用逻辑假言判断中充分与必要条件的知识进行了以下引导分析: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产品;一个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都是一事物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但每一个条件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时,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因此,结论很清楚,废品收购站是流通性质的经营单位,这些废品明确将被用来交换;同时,这些废品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分析条理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说服力量,很快就统一了认识。

3、优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生动而活泼

比如在讲述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时谈到爱国的问题,从知识上来看得到学生认同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我觉得在情感觉悟上学生可能觉得国家利益与自己个人利益距离比较远,因而表情淡然。于是我在这里引用了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写的一首生动的爱国小诗进行情感升华: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学生情绪在这个形象比喻的刺激下明显趋于活跃。再如,课堂上有一位同学根据已经得到的知识结论,不顾各种条件和前提的变化可能,连续推理数步,得出了一个很有迷惑性的结论,教室里争论声一片。我在破除其逻辑推理错误后,点评道:“在做学问时,如果我们对在对相关条件考虑不够全面细致情况下匆忙展开推论,很有可能跑得越快错误越严重。

4、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应富于开放精神

比如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一块内容的教学中,讲到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等途径加以维护。因为作者学校所在的杭州市萧山区企业众多,外来民工众多,许多学生对民工的生存状况有相当的了解。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提出民工没有太多机会和时间去了解这些渠道的存在,不清楚每种渠道的特点和实现的程序步骤、不了解联系这些部门的简捷办法等等问题,一时热闹非凡。如果在课堂上讨论这些问题,肯定要打破教学计划;而如果压制这些讨论,则必然伤害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

1、政治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对锤炼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

如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所述,生成性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上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堂成功的政治课离不开精彩的生成性教学语言的串联。但许多老师因为受传统政治课授课模式的影响,更加乐于进行大量的、细致的课前预设工作。即便在新课程思想的催化下,他们也只是尽可能在预设环节作出改革努力,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腾出更多空间。其实,针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组织优秀的生成性教学语言加以解决,是践行思想政治新课程思想的另一个殛待开拓的天地。每一位政治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切实作用,才能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努力。

2、政治教师锤炼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决定政治教师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最根本因素,是政治教师的各方面修养。“言为心声”,思想的内容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只有积累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领域知识,才能在政治课堂上使教师的语言显得举重若轻,有大家风范。教师或许可以通过精心的准备来预设教学语言,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方面知识的缺乏,掩饰一些方面语言能力的不足;但生成性教学语言,需要迅速反映临时组织,又要显得有理、有利、有力,则是教师基本素养的自然呈现。厚积才能薄发,政治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积累,不断加深知识储备,才能对生成性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根本的支撑。

第二,政治教师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而应积小变为大变,坚持不懈。对任何人来说,其语言习惯总有相当的惯性力量。在改进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旧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总是要不时“返潮”;同时,新的语言习惯在实践中总是让我们感觉生疏,甚至因操作不当而闹出笑话。但越是在碰到这样情况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坚持不断完善的信念,不能轻易产生彷徨和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