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2: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4-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课程学习目标。

新课程目标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1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1.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2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把体育课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教育》等。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鲜明地突出体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的发展,各个学校均将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名称的改变,不是简单地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合并,或是改一个新名称,而是更多地体现应时的导向性,并寄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切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地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的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第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完成,并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五个学习领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不同性质的任何学习内容都将兼顾五个领域的提高。

3.水平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就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水平一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安超等.对国家体育课程管理的方式与功能的研究一对几种类型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3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

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

(一)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

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 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4

健康

新课程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近年来,据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尤其是耐力等健康指标已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其作用,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只有把体育教育放在重要高度,才能保证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运动1891年诞生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已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应利用好这一青少年喜爱的运动,来提高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质健康,为培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本文将主要就如何开发篮球这一课程资源来探究新课程标准。

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较其它系统更发达,表现为对新鲜事物异常感兴趣,而且具有好动性,但稳定性低。为此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思想树立学习目标,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感官机能,激发学习情趣,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增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动参与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篮球带来的欢乐。

一、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意义、目的。

多年来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获得了充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社会在进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学校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个体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为个人的事业发展,自己的终身健康,祖国的发展,人类的长久发展而学习的,明确体育与健康的强身健体功效。为此学校体育教育要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学生为主体意识,改变过去“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思想,变“添鸭式”为“引导式”;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才能变“被迫学”到“主动学”“愿意学”“乐意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5

周济部长传达了刚刚参加的中央一个有关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会议的精神,并对课程改革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周部长说: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健康工作,指示要给社会发信号,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体育,要有具体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来,掀起体育运动的高潮,把体育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全面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的举措,每天锻炼一小时,多睡一小时,形成体育热潮。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素质教育放到更重要位置上,一定要把它作为我国教育的主题。体质问题关系方方面面,但这次会议要解决的是体育。周部长指出:要把学校体育作为抓好素质教育的“抓手”。周部长在讲话中还充分肯定了6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他说:课程改革基本是成功的,这么大的国家,课程改革是平衡的,不容易。广大师生是欢迎的,批评意见也有,但推进总体是顺利的,下一步要做得更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7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8

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3)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2.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四、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3-0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形成的体育教育教学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能不能进行快乐体育教学,下面浅谈我的理论看法和教学实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受教育者充分受益。总目标是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式教学,以田径模块为必修课,以球类、体操、体育游戏、民族体育模块为选修课,用学分制评价学生学业成绩,逐步与大学教学方式接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堂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改革课堂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教学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意学习,积极参与运动,不断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热爱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什么是快乐体育呢?我个人认为:所谓快乐体育是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趣,愉快地从事体育运动并健康成长。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这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经。在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时,应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满足学生体育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愉快学习。在我们学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我有机会有条件开展快乐体育。各种体育设施较为齐备,有标准的田径场及田径场周边设置的各类健身器材,有环保型的篮球场和室内体育馆,有排球场,有羽毛球场,而且还比邻有三百五十个台阶的望峰山。有较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抛绣球、滚铁环、毛南傩面舞、马革竞走、板鞋竞速等等项目,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质朴、憨厚、勤学、听话,非常热爱参加体育运动,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健康和开心。我在新课堂标准下试行快乐体育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1.快乐体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高中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也很大,上体育课时,我试图让学生减压,充分让学生身心放松,听乐曲跳韵律操或做有趣的体育游戏,学生十分开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风和日丽的日子,还时常带学生登望峰山进行越野跑,既得到锻炼,又能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呼吸着山林间新鲜的空气,学生可以放声大叫,释放心中的郁闷,开开心心地上完一节课,还依依不舍,期待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提出那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次和水平来引导我们的学生:一是学生主动接受,二是学生自主发现,三是学生自我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自我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深刻感受领悟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运动质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价值和促成健康的目标。

而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自主体育运动不主动,大有“坐享其成、安逸勿劳”的想法。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运动中去发现运动的快乐,从而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价值,也就能掌握身体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动,会对已积累的运动经验和认识进行直接的尝试。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运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动作。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师就不能暗示或者提醒。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

二、发展自我,加强合作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其他课程活动为辅。既然是班级课堂教学,那么班级学生间肯定存在身体素质、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比较科学的交往观上,要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构建的特殊的身体认知活动,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主体能够在同学间的合作、民主、评定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主观能力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不同学生运动水平差异、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运动需求,分层讲练,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根据班级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欲望,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结成小组,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着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都有收获的原则,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自我发展式的教学。

三、鼓励创造,加强探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1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有”版权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2

作为我本人来说,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虽说我所接

触到的就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没有传统体育教学经历,但是作为被教育者,却是实实在在接受了12年(小学与中学阶段)传统体育教育的。因此,当我成为了教育者后,难免在教育教学上也会有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子。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很有必要好好学习课程课改的相关学习材料,唯有此才能使自身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定位在确保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而不是只教给学生单调的运动技术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正视被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由“育体”向“育人”的全面转变,倡导“人性中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思想,我想这就是课改前与课改后课程性质的本质区别。

二、在课程水平目标的指导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的教材规定模式,而是改用水平目标来指导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强调体育与健康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的活动去实现健康的目的。那么在达到同一目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的学生对使用的教材也就有了不同的选择,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水平目标要求制定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用更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的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课程水平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功能,提升教材内涵,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待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体育课上,对新知识,新技术动作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模仿能力。但是腻烦心理同样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特性,那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体育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关于体育活

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不难,只要授课教师能善于引导,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再配以教师自身优美的示范及诱惑性的讲解,相信学生是很乐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兴趣产生了之后,教师就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开始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或练习过程的重复,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练习的兴趣,甚至不愿意参与。这是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改变,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

(2)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多种教

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相对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授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是用上述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学习中认识了运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四、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评价,借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灵活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时候,由于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要做到灵活掌握评价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于身体条件好,运动天赋强的学生,要从严要求,进行横向比较,让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比较的优缺点;而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纵向比较,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教师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进步的动力。此外,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采用小组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与提高自身体育欣赏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评价方式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