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

时间:2022-03-14 10:39:08 关键词: 体育 体育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继续努力,认真反思。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不断钻研、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体育论文

体育论文:功能音乐背景下中学体育论文

一、功能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功能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兴趣则能促成动机,兴趣的强弱决定着行为的结果。为此,有了积极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研究表明:有80%的高中生比较喜欢上体育课,20%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部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同学或是觉得体育课单调乏味,或是懒惰成性,害怕疲劳。但是,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就能将枯燥的练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功能音乐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倘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表明,如果把音乐结合到教学中去,让音乐来配合教学,由于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具有规律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律动来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此外,音乐还能消除学生学习动作时的枯燥感,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三)音乐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

学生在上紧张而又富有强度的体育课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倘若把音乐引入体育课堂,让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伸展肢体,均匀地呼吸,就可以达到放松学生心情,缓解学生身心疲劳的目的。那些舒缓柔和,经典纯净的音乐,必能给学生带去愉悦。

二、如何让功能音乐走进体育课堂

每堂课都要经历开始、发展、巩固和结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使用功能音乐时要有针对性,要学会在不同的课堂阶段使用不同的音乐来让学生练习体育运动时的节奏和速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就是课堂的开端。在准备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动感的音乐来进行“热场”,如《踏浪》《兔子舞》等,这些节奏感强的DJ音乐可以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在发展阶段,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决定是否用音乐,如果是比较枯燥的教学,老师就可以使用功能音乐来调动气氛。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老师就可以借用《耐久跑》《飞得更高》等有激情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三)巩固提高阶段

在巩固提高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熟悉了教学内容,这时老师就可以采用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情绪,放松他们的心情。

(四)结束阶段

当体育课进行到结束阶段时,学生们的精力已经不再旺盛,他们非常期待下课。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例如,老师可采用《荷塘月色》来作为课堂的结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疲劳得以消除,并为下一堂体育课的开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结语

虽然功能音乐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益处,让体育课充满快乐的气息,但是,体育教师应该明白:把功能音乐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只起着辅助的作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体育老师不能滥用功能音乐,一旦老师掌握不好这个“度”,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太花哨,而且还会使功能音乐产生喧宾夺主的负作用,体育教学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体育老师应认真探讨功能音乐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音乐对人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科学而合理地把功能音乐引入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作者:王秀方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体育论文: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论文

1、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背景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作为有着得天独厚体育资源的高校,为了能够促进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就必须将对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摆在最关键性的地位上,将教学实际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从新形势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入手,积极开拓与创新,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同时,通过对高校这一平台的应用,发挥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价值,不断提高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提高全社会体育健康水平的目的。

作者:方永航 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体育论文:合作活动学习中学体育论文

1.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活动学习法的意义

1.1、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和参与积极性

将合作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起来,学生的全面合作和主动参与为其中的基础,对于目标指导原则要有效的予以贯彻,进而能够将一个整体性强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并且将学生们两方面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反应出来,即: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合作学习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学生们在这种模式中的交流与互动,对于他们的体育知识理论无形中就能够进行丰富,进而将良好教学效果就能够展现出来。

1.2、能够将学生们适应能力提升上来

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少与其它人一同完成某项任务和互动,这样对于他们的适应能力上必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活动学习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团队带给他们的帮助和乐趣,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学会怎样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那么,要想有效的去适应社会中的一切,就需要先适应自己周边的小群体,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这种模式,就有效的满足了学生们的这种需要,使他们在团队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1.3、有利于将学生们的身体机能提升上来

5-7人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构成,对动态因素的交流进行应用来完成学习,并且将学生个人的成绩通过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使每个学生们尤其是那些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都能够加入到其中。所以,这必将是对学生们心理和身体上的一种极大锻炼,利用学生们彼此间学习对技能进行掌握的结果,进而就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协作与自主,群体学习的效果就会被个体的学习所展现出来,个体的自我学习也能够被群体的学习有效的带动起来。将个体的努力有效的融入到小组学习的成果中,将学生们彼此间的协作效果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

2、具体的应用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们的身体机能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和发展。但是,单纯的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因此,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来,合作互动学习模式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合作活动教学模式这样进行应用:

2.1、在分析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小组科学的组建起来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展开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用有机结合的合作状态取代学习者个人的状态。异质调控和自愿为主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则,将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自愿为主,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们进行了调查问卷,让学生们将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写出来,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例如篮球组、足球组、排球组等,这样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团队中能够尽情的发挥自我,努力完成老师教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还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们的小组学习中,对学生出现的疑惑之处进行详细指导,为学生们锻炼自我提供巨大的帮助。

2.2、将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气氛构建起来

将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在师生之间营造起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扮演任务下达者和指导员的角色,而不能过于严厉的去掌控课堂,在更多自由的空间中,令学生们能够尽量的学习到更多的体育技能及有效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在合作活动学习中,还需对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根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不但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去保留,同时,对合作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很好的给予保证,防止学生们感觉任务太简单或者太难不屑于合作或者不愿意去合作,防止将一种涣散的状态呈现于课堂中,避免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2.3、在实处展开合作学习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尽管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将合作活动学习开展了起来,但是,并没有过于深刻的研究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出现的这种情况。首先,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适合学生发展的小组组建起来,然后,对学生们在思想上进行有效的引导,集中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合作确保能够真正的开展起来,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在对篮球三步篮进行教学时,教师对三步上篮的各个动作和姿势进行示范,并且要分层次的完成每个动作,然后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这一连贯的动作进行练习,之后对练习的具体结果在应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检测。这样不但对学生们合作互助的精神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又能够将小组竞争的意识有效的调动起来。

2.4、确保学生能够均衡的加入学习

在这种学习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同学生们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对投篮技术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对学生们均衡的进行分组,使每个团队中都具备一些技术扎实和技术欠缺的学生,这样技术优异的学生们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和感染那些技术欠缺的学生,继而促使他们不断的去改正,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检验学生们的练习成果,然后进行一次投篮比赛,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学生们在自己的团队中都能够努力的去学习和练习,对于提升学生们的技巧和他们的竞争意识无疑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

3、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为一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上必将带来巨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进行培养,将学生们创新意识和成功感有效的激发起来,将师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教学氛围营造起来。进而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们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们能够有效的实现自我。

作者:黄跃龙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体育论文: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论文

1运动处方模式教学的优点

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拥有很多的优点,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多而快。此种方法能够在中学体育教育当中得以应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普及化,能够极大的促进各个年级、年龄的学生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培养其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得学生在持续十周左右的运动锻炼之后就可以初步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第二,好而省。中学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加强学生成长重要阶段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身体健康发展的。因此,在学校当中开展运动处方模式教学能够较为快速的找到适合学生自身体育运动锻炼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第三,安全、可靠性强。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个体素质的培育,并且将对普及化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用功能。第四,群体广。关于运动处方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而且对于社会各阶层都是非常实用的。推及运动处方教学还非常有利于体育健身者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运动处方的体育运动方式,为自身安排合适的运动计划,并采取后期的不断调整,能够极大的促进体育运动目标、目的的实现。

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运用

采用运动处方方式设置的教学环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过程:第一,运动前的诊断,其中包括医学的诊断以及体力的诊断;第二,制定运动处方详细内容;第三,锻炼过程中计划的实施;第四,健康目标的确立。以下对每个过程的进行分点研究。

2.1运动前诊断

运动前的诊断非常重要,如果盲目为每个学生安排运动的内容、运动量,将会造成学生身体的损害,而且不能够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测定学生基础的水平。中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国家体育的锻炼的标准当中所列示的测试项目和其所在地方中学生升学考试当中所需要考察的考试项目作为测量的标准,通过采用全面测试的方法和方式,来了解并掌握学生身体当前的状况;第二,选择练习的内容。运动前诊断除了要依据学生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其考察得到的运动成绩来选择运动处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基础,充分的结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结合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肥胖、性别等)来发展学生考试之外项目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2.2制定运动处方详细内容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体能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健康的状况,为每个学生开具不同的运动处方。这些运动处方可以采用不同的格式,但是其应当在基本要素方面具有相近或相似的特点。这些要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员的身高、体重、性别以及相关健康的指标;②运动前诊断的结果、运动的项目、运动的强度、每周运动的次数以及其持续的时间;③每周练习的次数、练习的强度、练习的时间;④每次运动安排运动的负荷指标以及两次运动之间时间的间隔等等。第一,对于运动项目的安排。运动项目需要依据锻炼的不同目标来进行安排。例如,如果是为了要锻炼学生耐久力,就应当安排中长跑运动;如果是为了锻炼爆发力肌肉力量,就可以安排哑铃项目。第二,对于运动强度的安排。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想要达到预定的运动目的或是效果,就必须为学生安排恰当的运动强度。这里可以以一般健身的运动处方为例,其运动的强度应当不应当大于最大摄入氧气含量的百分之五十,也不应当大于个人最大心率的百分之七十五。第三,对于运动频率的安排。在一般的健身处方当中安排的运动频率大多是大于一周三次的有氧运动的,如果运动频率过低,将达不到运动处方所要求的有氧运动成效,间隔频率过大将会产生肌肉自身的抑制消退的行为。因此,运动处方中对锻炼间隔的安排应不小于一周三次。第四,对于运动持续时间的安排。对于运动实现的安排,应参照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反比例关系,得到两者的平衡。

2.3锻炼过程中计划的实施

学生需要依据其个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不同为自己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然后由体育教师给予运动处方的调整和建议,帮助其运动处方符合科学性和健身目的。在对运动处方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时刻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课程的类型。在原有体育教学的教学基础之上,在每节体育课程当中加入运动处方的实施,为每节体育课安排二十至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施运动处方;第二,做到课内外之间的结合。除了要在体育课上为学生留有时间进行运动处方练习之外,还要激励学生在课下对课堂上体育处方进行补充练习,在假期当中为学生布置作业等;第三,要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依据其形态、综合素质之间的不同,对学生之间进行正确的分组,定期的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运动处方得自身良好的发展,起到健身强体的效果。

2.4健康目标的确立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应当建立起具有健康意识的“反馈循环圈”。当学生没有达到预期健身目标时,应当及时对学生采取重新诊断的方式,也就是反馈的方式。通过采用这种循环诊断、实施的方式,让学生最终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调整其日常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整个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当中,体育教师需要发挥实时监控的作用,对学生不恰当的练习、操作及时提出疑问,并积极的整改、调整方案。

3结论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中学生体育教学当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成效,实现中学生体育课堂之外学生持续锻炼的目标,养成终身运动的健康习惯。

作者:车行 单位: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体育论文:校本课程资源配置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校本开发与资源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无形资源的潜能要从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如加大体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培训、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制定惩奖机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个案:宁夏银川金凤良田中学:《开发民问跳(踢)方活动的研究》、福建厦门市二外国语学校:《开发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应用与研究》,等等。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把课程开发当做课题来研究,从课题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确立———评价体系的制定,各类无形资源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也为该项目在当地的各中学推广提供了经验,并为开创各类体育协会、团体与学校合作开发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对中学体育校本开发和体育活动实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组织和利用两种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训练手段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无形资源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等等。这样既体现了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构成,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的可适用性、实用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应,从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

作者:潘雅梅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体育论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社会体育论文

一、未来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

体育,作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球参与的活动,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目标。一是体育发展国际化。随着奥运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各国间的体育合作、综合开发等项目纷纷落地,也加剧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二是体育发展社会化。体育运动,人人参与,体育不是“竞技”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三是体育人才的复合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但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的人才对人们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掌握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人们的体育运动进行策划,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身体育思想进入到教学日程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理论上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而实际上仍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线,未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升学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始终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升学,而素质教育的发展未能全面推动起来,这造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使得体育课程处于尴尬的副科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要转变思想和观念,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引,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扎实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锻炼习惯。

体育课程虽然一直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学校生活,陪伴着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迫于工作的紧张节奏和沉重压力,鲜有人坚持体育锻炼,从而没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传统的注入式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每周仅有的90分钟内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体育教材不实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综观高校体育教材,较大的篇幅多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要求,运动处方、运动损伤处理及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较少介绍,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为主的三大球类项目,而健身性、时尚性较强的健美操、瑜伽、武术、游泳、网球、跆拳道等项目,虽然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设施和师资匮乏,学生选课往往会出现部分项目人满为患,而部分项目无人选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几乎唯一的评价方法,考试成绩说明一切。而体育课程的考试,主要以运动能力的高低、运动技术的优劣作为考评依据,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一心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甚至对体育学习形成心理负担,体验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无法对自身的其它非考核项目的体育优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亦谈不上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也就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实意义。

(五)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条件不足。

体育设施和场馆是保障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有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更新不及时,甚至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高校多年来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剧增的步伐,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

体育锻炼,不应该仅局限在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课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正是由于这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原因,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少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容易形成惰性以至最终放弃;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提高个人就业技能上,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

三、对策分析

(一)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终身化。

体育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通过某一项技能的考试,更不是为了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上得冠军拿金牌,而是以培养锻炼习惯为方向,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最终目标。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聪颖的智慧,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并终身坚持这一习惯,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人性化。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突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考核”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为首要考虑方面,用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传授、指导,使学生把“要我锻炼”转变成“我要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除了基础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而定,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把课程内容安排得更丰富多样,把娱乐性和健身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健身性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难度小,易掌握,课堂气氛较活跃,健身、乐心的效果好,同时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大受欢迎。这一类课程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技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各项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

(四)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体育基础项目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性为依据,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不可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进步幅度等,也应纳入评价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的负担心理,不再害怕体育考试,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体育课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体验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五)实现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化。

为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增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步伐。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不让体育设施成为荒废的摆设;条件不充分的要尽快加以改进;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领导要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带头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六)实现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化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由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仅能使课外活动有效地开展,也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服务精神。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成败,都应有一定的收获。汲取成功的经验,期许朝着更高的标准发展;改进活动中出现的不足,避免在以后的活动中再次出现失误。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越办越精彩,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

四、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继续努力,认真反思。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不断钻研、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作者:李朝彬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论文: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论文

1.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难点

因为处于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高速增长趋势与社会发展实情构成了供需矛盾,所以必须将社会体育组织融入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理念创新以及政策上的支撑都比较欠缺,缺少针对性管理制度,导致该方式的发展受阻。因为在认知、条件以及相关经验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所以如何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构建社会体育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功能连接模式

构建该模式可以起到双方面作用;首先可以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创新模式,保证社会体育建设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当中,将公共体育应当发挥的只能全面承接下来,使其变为政府的助手,将供给主体转向多元化,打造造福全民的服务体系。其次可以帮助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让社会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在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服务的构建上,凸显专业化服务应具备的优势。其次可以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中,必须要保证双方组织类型以及相关服务功能是相互匹配的,可以从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构建全面服务居民的体育服务,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将网络化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服务类的核心组织必须发挥主要组织职能,将指导功能和聚集功能集中到一体,完善纵向体系建设,保证组织体系服务功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挥。各个组织之间都需要通过特定方式保持组织间的联系,同层组织之间必须不断协调工作,将网络整体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在公共服务日常供给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体育方面公共服务的方式,将任务转交给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来完成,提升项目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合约,对不同服务组织进行划分,按照其种类与职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3.政府提供保障

各城市的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秉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的基本需求来对职能进行定位,将工作重点从传统工作模式转移到国家整体的体育方针发展中,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保证体育政策更好的落实,提升管理质量。可以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将类似体育公共管理等职能转交到社会体育组织的手上,打破传统混淆不堪的格局。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基调,将社会体育组织归纳到体系建设的高度中,促进核心组织不断发展,最终保证核心组织可以承接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其实用性。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来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组织发展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衔接,保证服务功能的正常供给效果。政府需要从服务内容入手,将城市社会组织通过分类的方式进行整合,突出体育核心的作用,将其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在体育服务领域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不断的发育,直至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以满足市民多变的需求。逐步的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之上的财政转移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从传统的负责支出的环境中走出来,转移到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以及体育相关规划中,对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构建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以及相关支付机制,最终达到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状态,保证城市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至少在经费上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工作人员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监督体系,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招标,招标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保证项目正常执行。作为体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项目的承接单位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含资质、绩效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以及项目评估方法,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保证组织服务监督形式与公众监督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质量,保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政府与社会对其绩效的基本要求。

4.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构建

在日常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社会认同度低、专业机构少等问题,所以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倾斜政策,在所有社会体育组织当中选择主要的体育组织类型,使其作为先行兵,通过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结构建设往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奖惩结合以及定期考核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不断的掌握先进工作技术,进而保证工作专业化。社会体育组织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是提升体育服务体系质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需要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体育组织日常发展需求。

5.结束语

想要保证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就必须要从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角度入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可以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惠及各城市居民的体育公共体系,同时还可以让城市建设走向更高的台阶,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正常发展,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日常体育公共服务当中应当具备的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承接政府内部分割出的公共服务只能,通过该方式来满足日渐丰富的居民日常体育文化需求。

作者:李好逑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论文: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社会体育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等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省内10所高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

(1)实习学校.

实习学校对实习的有效管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实习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布置与安排,并在实习开展的过程中对上述过程做必要的监督与调整,以保证实习顺利进行的活动.因此,做好学生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多数教师认为,实习前的动员和实习计划的完善是影响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有近25%的学校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计划中实习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合理;二是对学生实习前宣传动员力度不够;三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预案不当;四是安排教师指导和督促、检查不得力;五是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

(2)指导教师.

由于实习学校的不重视,也导致部分实习指导的教师不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的带队指导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影响专业实习的质量.调查中发现有36.4%的教师对学生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及时下到实习点,即使是到实习点也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指导根本不到位;二是没有针对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疏于监督;四是实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力度不够,没有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

(3)实习学生.

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直接导致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调查发现,有近40%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可有可无的,对他们的就业没有什么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争先、勤奋好学的精神,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敬业精神;二是实习的思想意识淡漠,认为无所谓,只是在实习之初到实习单位报道后就毫无踪影,无所事事;三是在学校期间准备不足,对工作岗位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不得力,面对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的措施不多,甚至是没有办法;四是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善于观察与学结等,工作业绩不突出,这样实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用人单位.通过调查发现有40%的单位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到该单位实习的学生往往是本单位职工的子女,或者有其他的社会关系,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接收后也不安排具体的工作,只是在实习结束后给盖个章、写个鉴定了事;二是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用而不导”;三是安排与专业无关的人进行指导,往往有失偏颇.即使是安排专人来指导,指导人员或是无指导经验、或是指导不认真,敷衍应付,失去了实习的本来意义.

2.2实习安排的时间和次数

资料显示,英国的一些师范学院的实习分几个阶段,普遍采用的形式是第一年安排四周,第二年安排五周,第三年安排六周,教育实习32周以上;日本等国也有类似的作法,法国初高教师培养(2年)教育实习500课时,中等教师培养(2年)教育实习300课时以上.调查中发现多数的学校采用一次性实习,而且是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时间为12周,除去校内预备实习和实习结束的总结与成绩评定,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只有十周左右.在十周的时间里学生既要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参加各种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选择用人单位,同时他们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查阅资料、论文的写作、答辩等一系列的活动,时间非常紧.此时,毕业论文、实习与择业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相衡取其重,就业放在了主要地位,实习就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加上各个方面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部分学校将实习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但也是一次性实习.只有2~3所院校安排了两次或多次实习,收到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2.3实习的管理模式

目前全国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大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模式.调查中发现有部分院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也有部分学校采用混合编组和顶岗实习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证学生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许多学校普遍采取了“自主分散”的实习形式,从效果看这种形式是灵活有余,监管和指导不足,往往是“放羊式”的实习形式,并没有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并没有实质性地发挥实习的作用.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加强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第一,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的操作和流程,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第二,要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召开全体学生的实习动员大会,详细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其次,做好预备实习工作.此时要多假设一些情境,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方案,指导学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第三,规范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由于实习的整体周期较长,实习点分散,带队教师不可能长期驻点管理,整个实习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实习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要做到严格管理,加强实习的质量监控.除安排1~2名学生干部作为负责人与学校和指导教师沟通外,学校还要派出检查组,采取不定期走访抽查、咨询实习单位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整体表现.既要检查学生的实习状况,也要检查指导教师深入实习点的指导情况,使整个实习环节达到“监管一体化、信息畅通化”的良好状态,从而确保专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能指导专业实习的教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同样不重视,走过场、应付了事,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很好地指导,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我们要挑选一些具有丰富社会体育实践经验、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水平的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采用选派2~3名教师到实习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指导水平.

3.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是完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立较晚,许多高校在对待专业实习方面还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桎梏,缺乏创新性和开拓精神.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检查、督促和指导不到位,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了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足够实习基地.只好采取分散的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是在实习前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地点,实习的地点和人员都较为分散,实习学校无法派出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从而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其解决办法是:由高校牵头与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社会体育实习基地.学校选派教师与实习基地的专业人员联合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共同制订实习的指导计划和实施步骤,协作指导实习生的专业实习.

3.4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延长实习时间

在国家大力提倡体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重点强调专业实习不仅仅为学生就业作准备,也不仅仅为了演练和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实际职业技能水平,应该向提升国家国民经济转移而设计,将着眼点放在自己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多数高校在实习形式上仍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方式,或者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上述情况,一些高校规范了管理模式,对教育实习的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行开放式实习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分阶段实习或者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教师指导工作的检查等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5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实习生的考核工作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实习任务,对实习生实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第一,成立长期的实习领导机构.由主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一些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组成,负责对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检查、考核工作.第二,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学生实习的要求,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知程度.第三,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表现、实习后的总结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还要包括实习手册、学生的自我鉴定、实习调查报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满意程度、实习的总结性报告等等.由学生所在高校的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具有业务能力的指导教师、实习生本人和实习同期的学生分别认真如实地打分评价.最后,综合学生实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由实习考核小组进行最终的考核赋分,确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作者:林勇 潘淑坤 赵振浩 李蜜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论文: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以及树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就要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为全社会体育发展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作者:罗潇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部

体育论文:分组教学中学体育论文

一、初中体育教学分组的必要性

当前,大部分的中学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男女合班上课的方式,在采取分组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些现象:部分学生有共同的体育项目爱好,例如部分学生都喜欢篮球,这些学生就可以固定凑在一起,教师通过组织他们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在每堂课都有固定的成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但是,这样就使得其他的学生不能进入圈子中,让其他学生不能进入他们的小组,这种自发形成的小组会对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造成障碍。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分组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兴趣以及意识培养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分组策略。

二、初中体育教学分组方法特点及运用

1.性别分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男女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通常,女生一般更爱美,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节奏鲜明、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简单的内容进行练习,例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等活动项目。而男生则因为生性活泼好动、竞争意识强、敢于自我表现、喜欢一争高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具有比赛性、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分组的球类活动、接力赛、体操等力量型对抗项目。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安排男生的课,还要安排女生的授课内容,通过分组教学、统筹兼顾的方式,突出性别差异在教学工作中的特点。

2.兴趣分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多种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喜爱的项目。例如,在初中的跳跃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同时设置立定跳远、跳高、跳远等三个练习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兴趣选择所进行的跳跃练习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其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体质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在整个分组学习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进行着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且是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因此其学习起来更加积极,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命令也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自主、自愿的基本原则,人数可以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可以有差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3.目标分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而有时会出现只顾及小组人数数量上的一致,而不重视小组间实际实力的差别。这导致获胜小组喜笑颜开,而失败小组则情绪低落,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目标分组方法,将距离、速度、命中率、次数等具体指标作为衡量小组输赢的根据,将整个班级划分成为不同的小组,在各自不同的目标下进行体育活动,只要超过或者达到设定的目标就是获胜组。这样,有效地消除了分组比赛而导致学生间的火药味,使得学生间的关系得到协调。

三、初中体育分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1.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并非绝对化的分组方式,而是在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地分组变换。当学生的体能以及运动能力提高之后,教师必须对小组内部的成员进行及时地调整。例如,在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运球动作之后,可以将学生调整至单手上篮训练小组,促进成员之间的整体发展。

2.采取差异化的分组评价方式。

分组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综合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各组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内容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体能素质较好的小组,可以通过激励、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对体能相对较差的小组,则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训练,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作者:秦翔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

体育论文:社会开放小学体育论文

一、南通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及器材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南通市中小学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情况调查与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30所中小学中,有2所学校是自愿无偿对外开放的,而这两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结构单一,主要以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为主,田径场都为土质场地。

(二)影响中小学体育设施社会开放的因素

1.上级部门没有开放任务。

目前,虽说国家通知、要求、条列明确指出在不影响本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当向社会开放使用,但开放的仅是极少数,只有明确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外开放的义务性,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学校比较偏远等也是制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客观因素。这与影响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开放过程中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

2.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大多数学校最为担心的问题,它包括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的安全问题、及锻炼者的安全问题等。首先学生的安全及学校的财产安全,如果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员身份多样,情况复杂,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学生安全及学校财产构成威胁,而进入学校锻炼的人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机能水平、运动机能也不尽相同,在缺乏正确的体育技术指导,没有体育医务监督的情况下,难免会引起多种伤病的发生,如骨折、拉伤等。若发生意外伤害时应该怎么处理,该由谁负责,又有谁来赔付,这都是开放过程中所有学校面临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治安措施。

3.经费问题。

学校体育设施的损耗,日常维护和更新设备已经是学校不小的一笔开销,一旦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使用率会大大增加,无形中加大了体育设施维护和更新设备费用的开支,加大了体育设施成本,在目前国家各种优惠补偿政策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这些费用使学校望而生畏。这也是所有学校担心的经济问题。

4.观念意识。

在调查中,有71.4%的学校认为“没有必要向社会开放”,仅有28.6%的认为“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在观念意识方面还有严重的缺失,意识方面还不到位。只有加强学校领导意识和改变学校的观念,才能使学校体育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南通市中小学体育设施社会开放率较低,在对南通市随机抽取的30所学校中,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只有2所,而大多数学校场地结构单一,体育设施缺乏,即使对外开放也不利于创造好的健身条件,影响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从总体来看,分为安全、经费、管理、观念、政府要求与否、群众量等主观因素,而安全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教学区与运动区无法分离、上级没有明确开放任务、体育设施陈旧、学校偏远等客观因素。而这些问题与开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情况是一致的。

(二)建议

1.场地、器材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反映,也是学校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

建议:在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下,添加体育设施器材,在保障常用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尽量建设体育标准场地。

2.要是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必须做好安全方面的措施。

建议:加强监管,第一,要对锻炼者进行身份认证,实行实名登记,做好相关的安全警告标语,明确活动的规则,做好损坏赔偿等规定。第二,设立体育医务监督,对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等进行临时处理。第三,设立治安措施,加强管制。

3.在经费的问题上可采用多方筹集解决经费不足。

如政府拨款、社会扶持、收取门票、体育设施部分有偿等,另招募具备指导条件的志愿者,如学校体育老师、有技能的退休老师对参加锻炼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管,同时对场地器材进行维护。

作者:葛磊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

体育论文:家庭作业中学体育论文

一、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1.练就健康的体魄

中学生的身体正在处于发育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学生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时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么,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可以练就好的身体。

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会让学生逐渐改掉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例如,接力赛、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等。这些团体活动项目,不但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使其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的荣辱放在首位。

3.形成良好的性格

现在有的中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在他们的脸上展现最多的往往是淡漠。很显然,沉默的学生内心是孤独的、痛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其实性格内心的学生心里还是渴望和同学、朋友、老师及父母交流的,也很希望融入班级这样的大集体中。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许多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即使是一些小挫折也会使他们小小的心灵不能承受,更会令他们的情绪无法控制,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体育课上的各项训练、比赛就势在必行。在体育课上多进行比赛并评出胜负,会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提供锻炼的好机会。

二、体育教学中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社会上和教育部门推行学生的“减负”工作,使学生每天回到家里有许多剩余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这些剩余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上网、看电视、打游戏等上面,无形中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上不去。而体育家庭作业正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派上用场,不仅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健康的生活好习惯。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获得锻炼身体的机会,还可以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加大各科的知识面。这使得体育家庭作业在整个尝试过程中得到了大多数家长们的认可。

2.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都忙于事业,孩子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而体育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中,把课堂作业和学校的小型体育比赛、运动会的比赛、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等项目有效结合,让课堂作业和体育活动同时进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团队精神。例如:在去年的学生体育质量抽测和模拟测验中显示,学生的爆发能力、柔韧素质、肺活量指数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体育家庭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

体育教学中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就会逐渐忘记,所以,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必不可少。它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延伸,更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升。

5.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需要将家庭和社区这一平台很好地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结合校外的体育资源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志诚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学

体育论文:知识发展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

(一)教龄因素

教龄的长短代表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多少,同样也体现在教学知识掌握上的多少。在遇到中学生体育课程问题时,拥有较长教龄的中学体育老师相较于教龄较低的体育老师更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总体来说,随着教龄的增长,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增长。但,这个增长并不是均匀的,是要紧紧抓住体育教学知识发展的趋势,保证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与教学反思和教学信念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二)学历因素

学历因素主要表现在: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上较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前者同样较高于后者。但是学历的高低不是评价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克服学历因素带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就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相应知识的同时,紧随国家体育发展的相应方针,并以中学生身体上和生理上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形成适合中学生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这才是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心理因素

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教学满意度和准确地自我学习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想千好体育教育工作,就要有强烈的教育动机,持久和强烈的教学动机会使体育教师拥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反之,一个对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就不会自觉主动地完成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而越是这样,越易感到挫折,最终导致体育教学行为的消极行为。这样一位消极的中学体育教师失去了增长知识的主动性,影响了教学知识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师需要有着完备的知识存储量,才能明确教学动机并以此制定令其满意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外在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因素

地区因素主要指城市和农村两个地方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比如农村的中学体育教师由于受到场地、教材、器材、学历、经验等外在和内在等多方面的制约,使得处于农村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掌握上远不如城市中学的体育教师。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分为社会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环境两方面,社会体育文化主要指整个社会对体育都很重视,在这样的社会体育文化气氛中促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这里所指的社会体育环境主要指社区体育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和社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体育环境成了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加:社会体育建设的场地、器材等对学校的开放,社会体育人士对学校体育开展的支持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发展全民体育健身从学生抓起,通过研究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因素,依据研究不断丰富中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以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作者:李海涛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十四中学

体育论文:小团体合作学习中学体育论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小团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优点,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比较容易组织、管理。但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受外界影响很大,渴望自主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体育教学组织,使体育教学组织功从自发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首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常每个班级都有几十位学生,因环境、个人爱好等不同,总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一起讨论,然后得出答案;还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球类项目;有的学生则喜欢体操类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差异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合作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学生自己推选小组长,分别负责准备活动和小组练习时的组织管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技能、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区别的加以技术指导,这样会使优等生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也因为得到较多指导,基本技术获得提高;还可以让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生课前自发的组成小团体进行合作学习,增加他们的凝聚力,这样可以使本来一些看似枯燥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激发学生了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导致大部分学生十分自私,缺乏团队意识,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也较少,所以他们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自为政、不理会别人或者是同一组的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问题相互指责、挖苦对方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是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关。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前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来自同伴的鼓励、帮助会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比如在学习快速跑时,我先进行讲解示范,提出练习和比赛要求,然后将学生平均分成四个组,让他们各自练习,再进行小组之间展示和比赛。在集体荣誉前,学生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与整个小组有关了,如果完成不好会拖累大家。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鼓励,特别是一些体育夹子生主动去帮助那些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小组比赛时更是相互鼓励,加油声此起彼伏。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不断加强,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视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小团体合作学习的兴趣

进行教学评价是一个完整课堂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肯定。因此,教师要在课上或者课后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对小组和学生个人的表现作一些点评,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以及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员都要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对课堂及时的评价,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力保障,它可以提高小团体合作学习的吸引力,大家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都应以表扬鼓励为出发点,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比如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我按照事先了解的情况,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组成4—5个小团体,各自推选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练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练习动作后技术水平是否会提高?练习的过程中是否接受过他人的指导或帮助过他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下课前回答问题。这样,在边练习边思考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完成了自我评价,也完成了组内互评;老师再根据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些点评,对小团体合作较好、组员成绩提高较大的小组进行表扬。当然,评价要有好有坏,不能只表扬不批评,对一些不好的现象也要进行间接的批评。比如,在练习立定跳远过程中,有个别同学趁老师、小组长不注意,为了表现自己,进行助跑跳远。我发现后马上制止,但没有直接的批评他,而是说:“你已经自学成才啦,那是我们后面学习的内容,你在这里跳是有危险的,以后我们学习助跑跳远是要在沙坑中进行的。”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安全教育,问其它同学:“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的,这样练习,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我说到:“同学们,下面我们以小团体为单位讨论一下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如何避免伤害事故,在练习的过程中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踊跃发言,展开了紧张激烈的讨论,列举了各种容易出现的伤害。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完成了对小团体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中学体育课堂实施“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时机要把握好。

小团体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它不是教学、教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状况,合理设置合作学习的部分,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2.小团体合作学习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承认个体差异是教学的前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小团体活动会出现一些不平衡的现象,我们要研究分析,想办法解决,尽量保证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

3.教师要全面参与其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是引导者,小团体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不能因为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就不要参与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如果不及时的解决,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

四、结语

小团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合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小团体合作学习对于未来课堂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在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体育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去提高课堂成效。

作者:张大勇 单位: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体育论文: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年度数量走势分析

在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的检索中,依据研究的需要,将与“社会体育组织”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条“体育组织”“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等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网络版)收录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中进行篇名项的精确检索,不设远端时限,以2013年12月31日为时限近端,经逐条查看检索结果,排除掉重合项以及无关的大量文献条目,最终获得321条与社会体育组织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前总体研究数量较少,到1999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幅,从2000年到2007年,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文献数量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2010年微幅下调并逐渐趋稳,直到2013年,研究数量再次明显增长。除北京奥运会举办后2009年、2010年出现下滑外,整体曲线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非常活跃,仍处于当前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范畴。从图1的曲线中还可以看出有2个年度属于增长高点,分别是2008年和2013年。2008年相对于2007年文献数量增加了19篇,这与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直接的关系。在2008年,国家组织了一系列科研论文报告会,在宣传力度、重视程度、资助程度等方面都较以往高出很多,因而大大地激发了体育研究领域学者的科研热情,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间涌现出来,于是出现了文献研究数量“喷涌式”增长的现象。这其中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其他体育类的研究文献也都在这一时期迅猛增长。从文献增长的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增加的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学校体育社团以及赛事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领域明显得到拓宽,出现了对体育组织进一步细化研究的趋势。另外,组织发展、组织现状、国际体育的研究篇数也略有增长。2013年与2012年相比,研究文献数量也增加了6篇,其增长明显的是现状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覆盖的领域也有所扩大。纵观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文献,其增长的领域和成果出现的时间完全契合我国政策热点和重要体育事件,如“奥运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服务建设”等。总体来看,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社会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社会体育组织与公共服务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比较明显,且管理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总量都比较大,研究的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和细化。当前,国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必将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新热点。

2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追溯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体育组织研究的早期,方瑸对苏联的体育组织进行介绍,该文发表于当年《苏联问题参考资料》第2期,文中描述“苏联管理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是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它是属部长会议管辖的……除了各级体委行使职能之外,在开展体育工作上,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主要是志愿体育协会和单项运动协会。”并且方瑸从40个志愿者体协中的10个行业系统志愿体协选取了7个影响最大的做了简单描述,包括了公安系统、工业系统、大学生、中小学和技校、铁路、水运系统等。1987年上海体育学院葛利等翻译了美国人W•H•弗里曼发表于《PhysicalEducationinChangingSociety》的《美国社会体育组织简况》一文,介绍了美国存在的社会体育组织及其构成的基本概况。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对体育组织的研究均停留在对美苏体育组织的构成内容。对国内社会体育组织研究首见于报端的是李存章对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其在1991年《体育文史》第6期刊登了《艰苦创业六十载———记我国近代民间体育组织“广东梅县强民体育会”》,文中叙述了“强民体育会”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为组织和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建设性参考依据,也为各地学习和创建体育组织提供了史料借鉴。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关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逐渐加速,起初的研究还主要是建国早期以及历史上体育组织的研究,直到1996年起,我国才出现了对新兴体育组织的一些研究,如续川于1996年在《体育文史》发表的《关于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吴世英于1998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中国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分析》,刘明生于1999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李建国于1999年在《体育科学》发表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等。这一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出现了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视角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而也在此时,“社区体育组织”研究出现了第一波热潮。

3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内容分析

从体育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注该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3大方面。

3.1社会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相关提法全部采用了“社会组织”这一称谓。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社会体育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用社会体育组织总称以上这些提法更为合适;因为这样的称谓不仅可以代表以上组织的所有特征,而且更具有现代的意义,也与国家相关文件保持一致。体育界学者对西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的讨论上,并与我国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弗里曼等对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潘铁军、张龙针对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可以建立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实行民办官助、自营自治的组织管理形式,半公益半消费式的经营模式。凌平等对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剖析发现,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属于社会自我协调管理体制。体育界学者就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呈现多维理论视角,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代表性的研究视角有马志和、黄亚玲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角,魏来等、卢元镇等的法团主义视角,肖林鹏、仇军等、黄汉升的治理理论视角,汪流、王凯珍等的合法性理论视角。他们分别就制度、体系、地位、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3.2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探讨

该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职能、资源依赖、关系向度等角度。黄亚玲研究指出,体育社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特质,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社团的3次发展高峰,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刘东锋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就我国政府对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社会体育组织供给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指出: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供给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经济上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王乃英等、熊振强等从政府职能转移视角对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职能的分配做了探寻,分别指出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应当由行政管理和全面包办转移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合作型管理模式上来;冯欣欣等从资源依赖视角认为从中观层面探讨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间的合作问题,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资源互赖是促成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合作的动因,从组织身份和资源依赖2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形成权力失衡下的有限合作模式,应通过政府赋权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增能,构建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理想的合作模式。汪流提出了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向度应着眼于“合作”而不是“分离”,应当由“政府主导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转变。

3.3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该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和人群性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调查上。王凯珍等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吴树斌对澳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探讨,周小林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探讨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朱家新、姚磊等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指出当前对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队伍薄弱,经费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综上所述,社会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国家管理背景下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在新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中央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和培育、规范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尝试对于新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形成社会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服务合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未来中国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4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前瞻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借用国外相关组织的发展经验,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参与治理所需的条件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4.1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结合中外社会治理理论,以史实为线索,对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出现、发展、演进进行历史描述,然后对现实状况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4.2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分析以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特色等为依托,从组织属性、管理模式、组织职能、组织制度、规模、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分析参与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的研究范畴应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和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硬件供给(体育场地设施、机构、人员等)、软件支持(服务管理、相关政策、健身指导等)。基于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的现状调研,还应分别对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投入、效率、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等方面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4.4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借鉴国内外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可以从社会人群对体育服务的不同需求出发,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探索其供给机制、动力机制、效率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互补关联机制等,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实现路径。

4.5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伴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治理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结合社会体育的现实需求,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接受任务、请示、汇报、审批等环节,其注册程序越来越简化,开展活动的灵活度和自由度都将明显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组织的地位也将重新定位,其将以新的姿态活跃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强大。这3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将是体育理论工作者新的研究范畴。

5结束语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整合关键部门的协作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科学管理水平,形成网格化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模式,向去行政化、社会化、实体化管理体制过渡,创新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供给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评价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必然要求转变管理理念、改革社会体育体制、调整社会体育机制。新的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属于自治参与机制范畴,具备了现代社会组织诸多优点,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行为规范和富有效率的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以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关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张伟 李建国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论文: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虽然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高等院校部分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健身人群对体育场地的需求。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应当在节假日和课余活动时间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并制定安全可靠的营运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确保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的安全;中小学应组建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不仅面向校内学生,也应当面向校内学生所在的家庭,使其能够成为开展家庭体育的主要场所,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具有社会资源性质的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开放力度,科学制定开放时间的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合理分配场地开放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体育场馆的体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益,实现公共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三,在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应因地制宜建设便民服务健身活动中心和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借此,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并进一步完善体育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发展。

作者:杨明霞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体育论文: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体育需求日渐旺盛,人才需求缺口加大。据石岩推测,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500万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在1998、2012年分别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订,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在第三次修订中得以进入国家认定的专业目录,并于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中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面对这一有利时机,全国许多本科、专科高校适时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图扩大办学规模。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1所,发展到2000年的30所,再到2014年的249所(以上数据不含高职大专的119个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由此规模不断扩大且区域分布愈加广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1186所)的20.99%。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依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不同需求,从不同就业方向设置了该专业,涵盖了体育、医学、建筑、民族、理工、师范、农业、林业、综合等类型,其中12所高校属于211部级重点高校,其它均为省属一般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整体来看,全国本科高校数为1186所,各省市区平均高校数为38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省域分布平均数是8所(实际平均数是8.03,这里考虑实际取整数8),达到或高于8所高校的省份是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占比54.84%;没有达到平均数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海南、重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占比45.16%;其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高校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和四川,达到17所;仅青海为0。为了进一步说明该专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研究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三大经济带,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个区域,分别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5.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1.48%,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46.29%,8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占全国33.33%;中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24.55%,人口占全国的31.49%,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9.51%,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95所,占38.16%;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27.03%,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4.2%,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71所,占全国的28.5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等人口众、高校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测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严格遵循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济学规律,而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际上,针对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研究,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温芳芳(2010)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历史、经济、人口是主要因素。赵宏斌(2007)等人通过对比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认为,高校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响。岳昌君(200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有显著影响。鲍威、刘艳辉(2009)利用1993—2005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受财政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看,石岩、舒宗礼(2008)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庹权(2010)通过分析《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与人才需求接轨。李如喜(2014)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健身市场需求。此外,区域拥有的高校数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高校虽然校名、规模和性质几经更替,但大多数地理位置没有变。与此同时,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区”调整了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区———华北京津、东北沈阳、中南武汉、西北西安、西南成渝、华东沪宁。虽然后来几经调整,但基本格局没变。这种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迎合社会体育需求的时候,就会在某些地区出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集中的现象。上述教育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置不仅受到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即学者们所指的———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类指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我们将这四类指标与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两者的相关系数来验证这些指标是否可以作为该专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选取本科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四类指标来考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差异。为此,我们将人口以“常住人口”为衡量指标、经济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社会需求以“居民消费支出、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对区域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3)。其后,将指标数据导入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经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是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GDP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59,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812,且P<0.01,这说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人口、GDP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验证了学者们———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结论,说明在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是相对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637,且P<0.01,这说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多。但这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所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数量众多,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多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后发省份,有着巨大社会体育需求的省份却难以得到有效供给。从社会需求来看,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系数为-0.154,P=0.409>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相关系数为0.219,P=0.237>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表明指标间并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三个指标中某些指标存在许多异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经济仍欠发达,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消费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过多。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高校集中地,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却只有3所,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分别为17、15、16,西部地区的四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显然,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区存在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配的现象。所以,该专业的布局与数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

教育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资源的失配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来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该专业的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造成学生就业难。这是为扩大办学规模的短视行为,是一种无序竞争,对体育事业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前文已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但这仅仅是从整体上作了论证,尚未判别具体省份匹配情况。为此,我们还需做进一步讨论。参照陈希、樊治平(2013)多指标双边匹配决策方法和王贤文、刘则渊、姜熙华(2007)关于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指数方法,考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采用地理联系率来进行评价。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一般被用来衡量产业集群与地理集中情况。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地理联系率就高,反之则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辽宁、新疆、西藏、宁夏、海南”等17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相对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显得领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该专业在这些地区需要缩减专业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在“上海、内蒙古、天津、安徽”等4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领先,但社会体育需求现阶段不够旺盛,该专业的发展能满足现有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和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在未来社会体育需求出现增长,需要增加该专业的供给;3)在“河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青海、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都领先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亟需扩大该专业的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4结论与建议

我国本科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基本上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从单个区域来看存在着两者失配的问题,超过1/2的省市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领先,约1/3的省市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滞后,仅约1/8的省市区基本上匹配。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统筹规划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布局,使专业的发展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专业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专业领先的省市区,需要控制规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省市区,要努力扩大专业发展规模。

作者:张红艳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体育论文:寓德于教视角下中学体育论文

1福州市体育课堂寓德于教的现状与分析

1.1教师面对范围广、内容深的爱国主义及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感到无从下手

1.1.1缺乏在游戏中渗透爱国情感的激发措施

爱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有的教师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喊喊口号。其实,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游戏教材,多数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还有竞争,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许多教师只重视游戏的规则及运动负荷的落实,忽略了爱国情感的渗透与引导。

1.1.2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薄弱

现在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过去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出现在一个国家,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面临新课题。与人合作是“社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但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他们最大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以我为中心”。多数人面对这些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的小皇帝一筹莫展,不敢碰,没法教。而体育课中,因为多数体育项目活动形式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还涵盖了荣誉感,合作精神,角色意识的情感体验。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在同龄伙伴中碰几次钉子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寻找突破口进行合作精神与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获取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1.2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德育渗透体育课停留在表扬与批评、安全教育层面

1.2.1德育渗透停留在表扬与批评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育设计上对德育渗透有所体现,但也只是在课结束点评时三言两语表扬或批评某些同学。这大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全面贯彻寓德于教,要根据教学发展,学法过程适时加入思想意识、品德教育,把握契机,润物无声。

1.2.2大部分教师德育渗透只是强调安全教育

由于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并且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加之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法案不健全,带给体育老师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乎教师为保证学生安全,总是课前、课中、课后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长跑时,只要发现哪个学生气喘吁吁、汗流满面、豆大汗珠滴滚、脸色不好,都劝其退下不要坚持。所以,通过长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渗透已陷入窘境。另一方面,因为身体练习引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增大,体育教师更是绷着一根“安全第一”高压线的弦,德育渗透从何谈起?

2策略与建议

2.1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制定各学年德育渗透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开展

例如高中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明确高中德育教育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下,制定出各年段目标,作为实施寓德于教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在各学年体育教学中开展。高一年级:高中生活的“适应期”由于学生初中刚升入高中,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故上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小心翼翼,能克制自己遵守纪律。此阶段寓德于教应以尽快把准学生思想为主,调动学生内在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其思想步入正轨。具体为明确课堂常规,培养严格的纪律性,了解体育在学生时期的作用等。高二年段:高中生活“转折期”高二学生已经熟悉环境和同学,思想开始放松,有些技术好的学生看不起技术差的,学生之间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这时应结合前阶段实施情况,参考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继续抓纪律性和团队意识,采用比赛法并结合考核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高三年段:人生道路的“选择期”这时学生非常了解老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又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及即将毕业的聚散分离。这一阶段目标,更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1.技术教学宜侧重采用分组练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感受互助友爱,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2.“爱拼才会赢”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我,追求成功。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来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珍惜同学情谊。二来引导学生懂得化解,“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学会疏导不良情绪。

2.2优化心理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积极与后进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以及体育教师健美的体态、标准的示范动作,都对学生思想发展起着陶冶作用。

2.3建立评优机制

体育优秀评选和考核中,强调评选不以成绩论英雄,不单一地以横向比对数据为依据,还以纵向发展与进步为同等量依据;让学生均能发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希望轨迹。

2.4寻契机:从教材入手,切实德育渗透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各项目的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佐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孵化学生爱党爱国的情结。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学习环境,优化学校的物质环境。在学校已有的体育环境基础上,精心优化各种设施的安全保障和文化内涵,包括操场周边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引导学生以校为荣,爱校爱家。在运动竞赛中,教导学生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以宽容的心善待对手;尊重裁判,有礼有节对待裁判的错判、误判。在比赛中,与学生一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欣喜;为失败者加油、呐喊、鼓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意识,团结的力量,和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熏陶。许多体育教材和教学比赛深受学生喜爱,它们蕴含的礼仪文化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如武术中的礼节教育———抱拳礼。所谓“拳”,就是五个手指之间有四个区间———“四海”,五个手指———“五湖”,合起来即大家平时所讲的“五湖四海”。这个抱拳礼表达出“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坚实的拳头,才会有力打出去。传递给学生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意识。另外抱拳礼左掌为文,右拳为武,左掌抱右拳,紧紧地贴在一起,表示文武兼修兼备。抱拳礼还有一层意思,拳在内,掌在外,左掌挡住右拳,表示“武不犯禁”、“勇不滋事”,把它放在胸前,是说“你好”。以此类的礼仪教育,渗透人格教育,真正培养学生处处以礼待人,“无事不生事,有事不怕事”。实际教学中可结合教材进行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教师从出操的顺序、队形等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收领器材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利用耐久跑、障碍跑,体能练习等项目培养学生坚韧、超越自我的意志;在器械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果敢,胆大心细、勇于征服、走向成功的信念。因此,体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结合突发事件,善于寻找契机,画龙点睛。

3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寓德于教任重道远,体育教师需要深入领会教材实质,以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总目的为依据,在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四个逐级计划中确立情感目标,明确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团队意识、理想、信念、品质的教育,于细微处见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课教学的各环节中,竖“百年之人”。

作者:程爱华 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中

体育论文:游戏视域下小学体育论文

1.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对体育教学有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过去的体育课,很多都是以跑圈、做广播体操等作为准备运动,这样固然可以使学生充分热身,为上体育课做好准备,但是这样过于无聊单调,这造成很多学生讨厌体育课,逃避体育课,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彻底失去兴趣。作为小学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利用这一点,在上体育课之前以各种体育游戏来代替以往的热身运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热身,又提起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1.2融入体育知识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的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体育知识穿插在游戏中,把游戏与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体育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把体育知识融入到体育游戏中,把单纯的娱乐活动变成体育教学的辅导工具,这样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更容易接受,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3放松学生的身心

体育课的作用之一就是让学生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但是一般的体育活动却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用体育游戏来代替一般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很多学生重新拾起对体育的兴趣。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几个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就能让学生保持对体育课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取,这样能使他们身心放松、体魄强将,很好地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1.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育游戏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有力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参与游戏的编创。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积极独立地思考,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使自己更加灵活机动,善于应对体育游戏中的各种规则,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点,通过开展体育游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加强对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2.将游戏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2.1游戏的吸引性

新奇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人的兴趣,在编创体育游戏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点。只有游戏新奇有趣,才能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创造出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才能让学生玩儿的爱不释手,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2游戏的目的性

把游戏引入到到体育教学中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个目的很明确。引入游戏,不能让学生只是单纯地玩耍,而是要通过游戏加强他们对先关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掌握,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游戏的设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要求来选定游戏的类型,把体育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到游戏中,为教学服务。

2.3游戏的合理性

在游戏教学发挥它的功效的同时还要注重游戏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在编创组织游戏时,不仅要求游戏可以达到增强体育知识的目的,还需要求它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对于有这些特性的体育游戏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对他们贯彻德育教育。要严令禁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游戏。其次在设置游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游戏的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削弱他们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热情。因此学校要在有限的教学条件的基础系尽可能编排出新颖有趣又有教育意义,还能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体育游戏。

2.4游戏的安全性

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要做到安全第一。在游戏设置时就要考虑到游戏的内容是否容易引起意外事故,例如游戏中动作幅度过大容易引起肌肉拉伤,运动强度过大可能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范围等。另外还要考虑游戏的实施方式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游戏的规则是否可行以及游戏的场地安排是否合理等。除此之外,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要细心留意,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以防学生在游戏是急于求胜,忽略了应遵守的安全准则,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关心游戏过程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游戏进行调整,使它更加安全合理。

3.总结

总之,把游戏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从而使教师更加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通过游戏,不仅可以使体育知识及技术变得更简单易懂,利于学生吸收消化,以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者:毛胜强 单位: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毛屯中心小学

体育论文:信息技术下小学体育论文

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是观念的更新

首先,是要更新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方式,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传统方式的教学体现在教室理论授课,操场课外活动的方式,但这已经落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要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详尽地阐释新课本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们展示抽象动作的要领,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其次,是要转变小学生们的受教观念,教师要充分考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授课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乒乓球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其技术要领,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并体验运动的乐趣。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首先,是认真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将小学体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展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目前小学体育教材中有翻转、高速和腾空等运动,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很难在教师完成示范动作时看清动作过程,所以难以在头脑中映射出完整的课程动作,教师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只能不断重复示范内容,导致出现教师疲惫、学生理解效果却差强人意的现象。上述的内容也显现出传统教学的弊端,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体育动作的慢回放,让学生们更加透彻和便捷地了解到动作的要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媒介,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学生们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常态。现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多媒体课件使用取得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强化学习的效率、提升学习的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3.1让学生在“声光电”中感知教学的过程,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将动态静止的画面变得动感活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的综合使用,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蹲踞式跳远课程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动作的讲解,通过分解动作以及慢动作的多次回放,让学生们更快地了解动作的要领,客观上也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到教学的难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2教师创新激励评价学生的机制

就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效果分析,它主要涵盖着拍摄和反映等双向功能,教师在授课前可以用摄像机拍摄学生们平时训练时的动作,并对相应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寻学生们的正确动作和非正确动作,然后进行对比方式的编辑反映,借助于激励性语言或者图案,在播放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不足。小学生也是非常愿意接受此种教学的方式,在友好、活跃和轻松的氛围中,能够在快乐的心境下接受教学的指导,学生们也愿意在教学中接受善意的批评,这样会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在客观层面上营造出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中相互勉励、共同提升。

3.3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现在小学体育新课改标准明确规范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对教学的方式也有了相应指导,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选择很多突破传统教学的竞技运动种类,这也表明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们身心全面发展和体育素质教育,要深刻地融入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质性等。如果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可以解释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始终关注学生们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们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在此过程中,在体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学习空间,使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学生们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找寻所需的小学体育知识,一方面会提升学生们的体育学习能力和成绩,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们后续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必要的前提。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这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尊重并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整合,这样才能够做到小学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在提升现有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强化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的教育培养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以此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

作者:张静 单位:河北省沧县东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