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论宣传合集12篇

时间:2023-01-01 11:35:23

新时论宣传

新时论宣传篇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xx围绕理论宣传教育在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抓好队伍上下工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要求仍有差距,需要在方式方法上、传播方式上、形式载体上不断加以改进,切实提升理论宣传教育效果,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做法

xx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重点在宣传教育的平台、队伍和载体上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社会宣传、舆论引导、文艺创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传播开来。

第一,建好宣传教育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得开、飞得进。

重点聚焦媒体宣传、阵地宣传、文艺宣传,打造了三个方面的载体:

一是打造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媒体平台。新闻媒体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平台。我们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作用,打造了以xx日报《求索》理论专版、xx电视台《求是》理论专栏、xx人杂志《求真》理论专刊为主要内容的“三求”理论宣传平台,成为群众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干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专家交流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渠道,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引领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力推进“学习强国”学xxx台建设运用,目前全市加入认证组织党员超过x万人,在职党员基本实现全覆盖。当前,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动态的重要渠道。

二是建设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基层阵地。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建好阵地、用好阵地。我们充分依托遍布全市的文化礼堂,开展理论宣讲进礼堂、政策解读进礼堂、党报党刊进礼堂、党报阅报屏进礼堂等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宣讲x余场次,受众达x多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群众,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

三是创作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文艺作品。理论宣传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思想性和通俗性、说理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吸引人,才能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等融入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通过鼓词《新时代》歌曲《最美在xx》等相声小品、歌曲戏曲、鼓词快板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传,让广大群众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

第二,抓好宣传教育队伍,让党的创新理论讲得好、讲得透。

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是很重要的理论宣传教育方式,需要强有力的队伍支撑。我们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了三支队伍:

一是抓好宣讲队伍,在走村入户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理论宣讲队伍是理论宣传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与分众化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利用市、县两级讲师团这个资源,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赴高校开展宣讲机制。另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组建了市民宣讲团,广泛开展面对面的宣讲活动。

目前,已组建各层面市民宣讲队伍x多支,开展各类宣讲活动x万多场次,培育了如郑雪君、金文平、陈永锡、潘锋等一批百姓心目中的宣讲“民星”。20xx年,xx市民宣讲团被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二是建好教师队伍,在讲坛课堂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始终聚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教育、专题培训、集中备课等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教学水平。同时,将教师的理论研究、理论教学成果列入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的重要内容,让教好思政课成为政治任务和自觉行动。

三是育好理论专家,在平台阵地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社科理论专家具有专业优势,是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依托市社科联、在温各高校、“xx学”研究中心,发现培养了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社科理论宣传队伍。他们以重大主题宣教活动、社科普及周为契机,常年深入基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解疑释惑、激发斗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吸引人、教育人。

       理论宣传教育的受众不同,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是适应技术进步,借助网络讲。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的变革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宣传,是提高理论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微电影”“微视频”以及H5等传播手段,推动理论宣传教育“活起来”“亮起来”。

如鹿城区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了“e鹿学”理论学xxx台,推出了理论宣传+动漫、+文艺、+微视频、+xx方言等形式,目前共有注册会员x余人,平台浏览量超x万人次,在浙江省十佳社科创新项目评选中位列第一,相关做法入选全省群团改革资料汇编。

二是适应基层实际,走到身边讲。面对面的宣讲接地气、有温度,更容易让理论和政策入脑入心。我们组织引导基层干部和宣讲员走到群众身边,面对面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如文成县充分发动宣讲员、村干部、乡镇干部等基层党员干部x余人组成“最美庭院”宣讲团,通过“我引题、大家议,我引导、大家和”“百姓院子百姓讲”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及群众关注话题传播到群众心里。

目前,共打造庭院式宣讲阵地x余个,开展庭院宣讲x余场,直接听众超万人次,相关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三是适应群众需求,通过方言讲。一些农村以老人和妇女群体为主,听不懂普通话,而方言则能够拉近群众距离,增强传播效果,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有共鸣。

我们在市民宣讲团中有意识地选拔培育了一批本地的方言宣讲人才,专门到农村开展方言宣讲。如苍南县成立“文明渔鼓”进万家活动宣讲团,利用当地“闽南语”“瓯语”“蛮话”“金乡话”“畲语”等方言,巧借“文明渔鼓”这一草根艺术传播形式,使宣讲形式彰显地方特色,深受百姓喜爱,这一创新的宣讲方式入选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案例。

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主题教育期间,我们通过走村入户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等形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了当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跟不上政治标准,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层层递减。

面向基层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主要依靠乡镇(街道)党委去具体抓,如果乡镇(街道)党委不重视,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就容易弱化。

从调研座谈的情况来看,市县乡村的理论宣传教育层层递减现象还比较明显,有的乡镇(街道)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上,对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特殊重要性;有的乡镇(街道)满足于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考核要求,只求数量达标,不求质量过硬。

第二,工作理念跟不上对象变化,理论宣传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新的社会群体和职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创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关注点、接受点也不同,对思想教育的接受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时要注重针对性。

从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干部抓理论宣传教育的理念还比较陈旧,有的将理论宣传教育等同于理论宣讲,缺乏利用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丰富载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意识;有的没有“分众化”宣传的观念,无论对党员干部还是基层群众,讲的都是同样的话,“千人一课”“众人一堂”,导致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接受度不高。

第三,队伍建设跟不上工作需要,理论宣传教育力量依然薄弱。

做好新形势下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理论宣传教育力量普遍存在队伍总量较少、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基层,乡镇(街道)宣传干部力量薄弱,有的还身兼数职,难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理论宣传教育上。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也比较明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x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根据目前的统计,全市x所高校本应配备x名思政课专任教师,但目前仅配备x名,这x名教师中,兼职的就有x名。

在非公企业,这几年我们通过“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但我们干部一般很少会在企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xx非公企业已超过x万家,非公企业从业人员x万人,抓好非公企业职工的理论宣传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队伍力量,现在非公企业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型民营企业,对小微企业还关注不多。

第四,能力水平跟不上群众要求,理论宣传教育效果还需提升。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群众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对理论宣传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从当前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来看,理论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还跟不上群众要求。在媒体理论宣传方面,理论宣传阐释的话语体系还比较鼓噪乏味,缺乏兼具可读性、吸引力、思想性的高质量理论宣传产品;

在文艺宣传方面,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的意识还不强,水平还不高,有的作品融入生硬、效果一般,有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高水平的创作人才;在理论宣讲方面,真正能够结合xx发展实际、结合群众身边故事来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骨干还不多。

第五,平台建设跟不上技术进步,理论宣传教育渠道还要拓宽。

在大部分人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情况下,理论宣传教育也要通过打造具有较强传播力的宣传平台来提升理论宣传教育的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平台建设还跟不上技术进步。

“三求”理论宣传平台主要还停留在传统媒体上,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来打造理论宣传平台的意识还不强,特别是在利用H5、短视频等技术手段,让理论宣传产品“短、实、新”,易传播还做得不够。xx现有的移动端三大平台“xx”、xx新闻手机客户端、快点xx手机客户端累计有177万受众,但是这三大平台在理论宣传方面内容还比较少,未能将平台的受众有效转化为理论宣传教育对象。

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改进措施

当前xx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全省共性的,有些是xx独有的,有些是长期累积的,有些是近期出现的。下一步,要从xx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举措,补齐工作短板,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重点要“强化一个责任、建好两大中心、提升三个能力、抓好四个阵地”。

第一,强化基层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

将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具体要建立三张清单:

一要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清单。结合理论宣传工作重点和省委、市委重心工作,定期列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以清单形式便于基层党委逐项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责任清单。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宣传委员、其他班子成员、宣传干事、文化员、村支部书记在理论宣传教育中的工作责任,让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每项任务都责任到人。

三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整改清单。将基层抓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纳入清单,要求逐条整改,逐一销号。

四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负面清单。对基层理论宣讲教育工作敷衍了事、应付检查、形式主义的问题建立严肃的约束和处理机制,确保理论宣传教育落实见效。

第二,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亲自研究推动的重要工作,也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抓手。

一要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所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

要以文化礼堂为依托,建好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内容展陈、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二要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需要。要把技术融合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要把创新理论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要内容,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前哨阵地,让党的声音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直通基层。

第三,着力提升理论宣传教育的三种能力。

抓好理论宣传教育关键还是靠人,关键还是要提升做好理论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

一要增强宣传阐释能力。针对新闻媒体的理论宣传,要通过“记者学堂”、新闻骨干专题培训、理论专业记者发现培育,不断着力提升新闻记者写好理论文章、讲好理论故事、说好理论原理的能力水平,提升理论新闻稿件的可读性、教育性。针对基层的理论宣讲,要按照发现一批、补充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不断更新市民宣讲员队伍,让真正群众喜欢听、听得进、有收获的宣讲员充实到队伍中来。要采取集中备课的形式,既教讲什么、更教怎么讲,提升宣讲员宣讲能力。

二要增强宣传传播能力。要按照指出的“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的要求,依托“xx”、xx新闻手机客户端、快点xx手机客户端三大移动端平台,开发H5、短视频理论宣传产品,打造本土化的理论宣传教育传播品牌,增强宣传传播能力。

三要增强内容创作能力。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创作,组织全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等方面的文艺家,创作推出一批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讲好国家发展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中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第四,切实抓好理论宣传教育的四个阵地。

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重点聚焦四个阵地,力争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农村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重要领域。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市民宣讲团”“市民艺术团”“最美宣讲团”等群体开展群众性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打通理论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宣传进农村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领农村阵地。

二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要以“形势教育聚共识,人文关怀聚人心”主题实践活动和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两大载体为主抓手,切实抓好企业的支部学习、职工学习,组织宣讲骨干深入民营企业开展宣讲,倡导驻企服务员开展理论宣传,鼓励企业举办“民企职工形势政策报告会”“民营企业思想政治讲坛”等形式,把大道理讲透、把深道理讲浅,把民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在中小学,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国旗下的讲话”“课前思政三分钟”“主题班会”等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在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x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高校学生“新青年下乡”和研学教育等活动,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党的创新理论。

新时论宣传篇2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就人大宣传工作方面,在市委宣传部、市属各新闻单位的支持下,在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和广大组稿通讯员的努力下,宣传、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感谢大家的支持!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不断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来是我们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人大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促进依法治市,推动人大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做好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进一步加强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符合我国的国情。当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片面认识,有些人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当作“二线”机构,把国家权力机关当成一个工作部门,不尊重人大代表、不支持人大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和“两院制”才是真正的民主。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不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开展各项工作宣传不够。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人大知识和人大理论,全面提高全社会的人大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大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进一步加强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把大力宣传和研究人大制度、人大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在全社会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

第三,进一步加强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是维护和实现人大权力,推进人大工作的需要。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履行职权,就是代表人民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如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宣传人大工作,使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人大的地位和性质,就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就难以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同时,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人大工作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寄予了厚望,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就必须加强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促进各级人大工作者认真学习人大制度和理论,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和推广人大工作的新典型、新做法、新经验,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做好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行动指南。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要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把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主题,突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这个重点,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治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为推进依法治市,促进人大工作深入开展,保障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新天涯海角建设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当前,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一是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宣传和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研究,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发展人民民主,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25周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纪念活动,在《天涯海角人大》上开展征文活动,出版人大理论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召开座谈会等。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活动,新闻单位要注意发挥优势,积极做好宣传报道。这是今年全市人大宣传工作的重点。要通过宣传,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学习人大制度、理解人大制度、尊重人大地位、支持人大依法履职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突出宣传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我们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人大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做好人大宣传工作,就一定要宣传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年内市委将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加强人大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我们要围绕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加大人大宣传工作力度,宣传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取得的成绩,宣传我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进步,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国家意志,有于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要大力宣传人大围绕经济建设履行职权的情况。经济建设是全市的中心工作,也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一定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会”(人代会、常委会、主任会)和人大及其常委会闭会期间的重要工作为突破口,广泛深入地宣传和探索人大在地方立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决定重大事项、行使选举任免权,以及人大代表活动等方面的工作,找准人大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宣传和总结人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和新经验,不断提高人大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的宣传与研究。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突出地宣传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总结典型经验。首先要加强对代表在人代会期间依法参与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宣传;其次要加强对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依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的宣传,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其三要加强对各级党委、人大贯彻落实省委“天发[2003]8号”文件精神的宣传。要通过对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的宣传,总结推广这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大代表的社会氛围,为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颁布实施以来已经过多次修改,特别是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等,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行政许可法》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与约束。是否认真贯彻《宪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是衡量是否坚持依法治国的标准和尺度。为此,必须努力做好各级人大、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典型事例的宣传,以提高“一府两院”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自觉性。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把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人大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宣传效果,提高宣传水平,达到宣传目的。人大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总结探索出带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今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领导。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也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所有新闻单位的工作。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我们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把人大宣传工作纳入党的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分工协作,把人大宣传工作融入党的宣传工作之中。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加强对人大宣传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做到工作有部署,任务有要求,定期有检查,阶段有总结,确保人大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也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做到有人负责,有人办事,及时反映工作情况。各新闻单位应有一名领导负责人大宣传工作,主动加强与人大的联系,主动做好对人大工作的宣传报道。

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宣传队伍。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人大宣传队伍,是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组织保障。因此,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重视组稿通讯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县(市)区人大已按要求上报了《天涯海角人大》组稿通讯员名单,但仍有个别县区还未报来,希望此次会议后及时研究上报。各新闻单位要选派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强的记者负责人大宣传工作,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了解人大宣传工作中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组稿通讯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宪法、人大制度理论和人大新闻写作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各级人大要建立健全人大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宣传人大制度的好新闻、好文章的评比活动,对在宣传人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组稿通讯员和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奖励,并做好向全国人大和省人大的推荐工作。

新时论宣传篇3

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理论思想宣传小结 党的xx大以来,##县广播电视事业局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大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形成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引导和激励全县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一、树立理论宣传工作“五种意识”一是树立导向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所在。##县广播电视事业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开展宣传工作,讲政治,讲导向,充分发挥优势,牢牢把握主动权,占领宣传主阵地。二是树立大局意识。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紧扣时代主题,紧扣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以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搞好理论宣传。提高新闻稿件的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提高广播电视的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引导解惑上下功夫,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在鼓舞士气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少说多做干实事,一心一意求发展”的氛围。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县广播电视台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受众就是上帝”的观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有声音、有图像、直观易懂等长处,认真分析本县广大群众的心态,掌握理论需求,研究经济动向,探讨社会热点,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引导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四是树立创新意识。一条好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角度,如果没有创新观念,没有新视野,就触及不到群众的兴奋点和敏感点。县广播电视台的的编辑、记者经常性地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大量积累,激发出新的创意,推动理论宣传创新,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克服过去模式化的宣传思维,变说教性宣传为循循善诱的宣传,突出广播电视的特色,突出“理论专栏专题”的特色,增强理论的信息含量,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满足群众的需求。例如与县委组织部联合长期开办了党建专栏,先后播出了《彝家山寨党旗红》、《飞凤山脚党旗扬》、《致富带头人陈高文》等20余部党建专题片。五是树立学习意识。组织全局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博览群书,学习理论,学习科技,熟悉和掌握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技能,善于钻研,勤奋工作,用自己的宣传实践成果反映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既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又做科学理论的实践者,更好地担负起所肩负的光荣历史重任。二、把握理论宣传工作“四个重点”理论宣传工作中,##县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篇文章”,加强理论宣传,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一是抓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宣传。按照中央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以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县广播电视台专门开办“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推动全县发展”等专栏,对全县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深入地宣传报道,营造声势,掀起高潮。二是抓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五个统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抓好县域突破的理论宣传。深入宣传##县域突破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新做法,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作三篇文章,促经济发展”的电视专栏,共播出专栏新闻387条,摄制了6集系列报道《来自核桃之乡的消息》、5集系列报道《小水电大产业》、长消息《历史文化名城——##》等新闻报道,大力宣传##县以核桃产业为突破,作好农业产业化“文章”,以水电开发为突破,作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文章”,以城镇和交通为突破,作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为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县域突破之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四是抓好“三农”问题的理论宣传。县广播电视台开办“关注三农”专栏,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和战略决策,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共播出专栏新闻363条。三、创新理论宣传方法加强理论宣传的策划,坚持舆论宣传理论,理论引导舆论。新闻报道以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群众语言宣传科学理论,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围绕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来抓选题,围绕主题,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组织实施大规模的、连续性的重大战役性宣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观念冲击,对广大群众进行舆论引导,使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思路为广大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形成共识。具体工作中,##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加强与中央台、云南电视台和大理电视台的合作,XX年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专题片《##彝家》、新闻《云南苍山西坡杜鹃红似火》、《贫困地区儿童规划与发展项目让云南贫困地区受益》、《云南:风雨云龙桥》、《科技使云南##核桃成为农民的“致富桃”》、《云南:傈僳族嫁新娘》、《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站开赛》等10多件,在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县科学定位精心打造旅游业》、《雄险奇秀游##》、《##:民间乐队演绎激情人生》、《林果飘香核桃源》等新闻、专题96件,在大理电视台播出新闻、专题710件,有力地向外宣传了##取得的新成绩、新成就。三年来,县广播电视台共制作播出新闻5148件,其中,电视新闻3105件,广播新闻2043件,摄制各类专题片50多件。总之,##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在理论宣传工作中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围绕中心,着眼大局,服务群众,改革创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工作,为促进##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理论思想宣传小结

新时论宣传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笔者认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路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一个前提、两个重心和三个基本点”。

一、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中国现存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邓小平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只有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紧系民生。即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紧系民生。理论的发展是为了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论的发展理应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为人民大众服务,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

二、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为重心

作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本要素,理论宣传者要根据人民大众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灵活地选择传播的方式方法,组合理论内容,统筹各种资源,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者的专业素质建设。由于理论宣传者队伍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专职的理论宣传者,如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专门的理论工作者等,又有兼职的理论宣传人员,如英模、先进个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的层次性明显,其中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理论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对传播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好,从而影响了理论传播的效果。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对理论宣传者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创造机会加强理论宣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鼓励他们多学习、多体验,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要提高理论宣传者的人格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的工作成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素养,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普通人民大众而言,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不仅来自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来自于那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示范人群,理论宣传者就是示范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言行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很大。

(二)以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互动,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始终。人民大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十分突出,它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需要凸显层级性,即对不同的大众群体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

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降低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大众化程度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人民大众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要激发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纠正各种妨碍理论学习的心态和情绪,而逐步培养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需要耐心引导人民大众,切实破除诸如“理论是虚的,学习理论不实惠”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创造、利用各种机会让人民大众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继而激发其兴趣。最后要引导人民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帮助部分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比较复杂,有人反感排斥,有人倾其一生追求。对待反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理论宣传者应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由“反感”到“接受”再到“喜爱”乃至“信仰”的转变;对于部分先进分子,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完成由“愿意学”到“自觉学”、由“受众”到“宣传者”的转变,使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以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为基本点

(一)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为基本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形式也必须注重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实践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展开,通过朴实、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深入浅出地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形式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理论座谈会等,而应该根据宣传时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对务农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时,让大家坐在露天场地上进行理论灌输的效果,可能就不如让他们通过实地学习、实地考察等形式学习的效果。在对不同群体进行理论宣传时,要因时因地选择符合他们口味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效,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与工作。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民族性。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必须和不同民族大众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进行。要巧用善用各种名言警句、地方段子,引经据典,达到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效果。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就使用过无数经典的具有中国味的语句。实践证明,只有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宣传形式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时代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形式如书报杂志、宣传栏、文献读物等,还要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传播工具,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电影等。只有不断创造符合大众需求的富有时代性的宣传形式,才会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与宣传效果。

(二)以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为基本点

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等国内国外环境都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部分领导干部崇尚拜金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出现了一些****现象。所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对广大老百姓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着急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

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完善社会民主法治制度,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氛围,促进理论与各项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最后还必须优化舆论环境,党和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运用大众传媒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宣传,扩大覆盖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取得好成效。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家庭、单位、社区等微观环境的建设,形成好的家风、职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以健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为基本点

新时论宣传篇5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34-0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改革向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几千年,且不断创造出伟大奇迹,其所依赖者,除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物质因素外,便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所具有的改革创新精神。从传说中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1],颛顼绝地通天,尧舜禅让,到信史中的商鞅变法,庆历新政,乃至清末维新,中国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改革的历史。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家和学者逐渐意识到要完成社会物质层面的革新,首先应当实现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涅,而促进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就必须依靠宣传的力量。因此,我国改革宣传研究的历史亦如改革史一样源远流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宣传工作随之展开。中国改革宣传研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比如,《政策通俗宣传资料》(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会,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工会报纸的经济宣传》(陈浚,工人出版社,1954年)、《农业宣传工作经验汇编》(一知,农业出版社 1958年)等,《当前文字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蔡世纬,新闻战线,1959年第12期)、《用漫画来宣传文字改革》(闻世忠,语文建设,1959年第15期)、《大力宣传按劳付酬的原则,做好工资制度改革的思想准备工作》(刘子久,中国劳动,1956年第2期)等。上述成果多是新闻、教育、宣传等领域从业者的经验总结,理论深度还比较有限。除此之外,就是当时党政领导或新闻宣传工作负责人的文章、讲话,如1953年11月27日~30日,各中央局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胡乔木在发言中指出,今后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以总路线为中心,总路线的宣传是十几年的事情,总路线是长期任务,全国宣传任务不可能离开这个基础。同时他还对具体工作领域的宣传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1954年5月5日~25日)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在题为《党的宣传工作为贯彻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四中全会决议而斗争》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党的宣传工作必须为贯彻党的总路线而斗争。这些文章或讲话的内容一般是站在布置任务的角度对宣传战线工作人员发出的指示,所涉及的多是具体问题,并未向理论的方向进行转化。1956年之后,由于国家正常的发展建设步伐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改革宣传研究也无法继续进行。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改革宣传在内的各项理论研究才重新走向正轨。这一时期的改革宣传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学科框架下展开。

一、宣传学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宣传,将宣传视为革命与建设的有力武器,但是由于解放前缺乏和平安定的环境,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们具有从事这项研究的一切物质技术条件,但由于党的领导思想的‘左’的错误,窒息了科学的发展。与政治斗争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宣传工作,直接听命于领导,很难把宣传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探索其利害得失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政策,解放了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打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2]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如《宣传科学研究纲要》(林之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宣传学概论》(向在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宣传学导论》(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宣传学讲授纲要》(宋锡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现代宣传学概论》(戴元光,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促成了宣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改革开放和宣传学建立的大背景下,改革宣传研究工作加快发展,且成果斐然。

1.区域性改革宣传研究。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惯、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以及改革的辅工作必须因地制宜。正因为如此,改革宣传研究也应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比如,丁军辉先生通过对辽宁电视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组织的宣传活动的反思,提出要做好东北地区的改革宣传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当地的历史和现实,用辩证的方法和多变的采访内容,去满足多变的传播对象的需要。[3]再如,蒋晓丽先生在《传媒宣导抚慰功能――兼论在西部地区的特殊功能》一书中,集中探讨了面对中国西部这样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文资源相对匮乏的特殊地区,大众传媒如何更好地发挥宣导抚慰功能,以实现西部大开发的规划目标。[4]

2.改革中的典型报道研究。在我国,典型报道既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宣传形式。每当政府要出台重大决策或者完成某项战略规划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典型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和经验普及。因此,改革开放一经提出,媒体中典型报道的数量便明显激增。“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六年来,报刊宣传的典型人物多达千人,其中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有近百人,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十余人。”[5]典型报道的这种表面繁荣,难以掩饰其背后存在的问题。1987年,陈力丹先生就宣称典型报道是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消亡。[6]尽管很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并陆续发表文章进行反驳。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传统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改革开放中典型报道的重生和突围方面。比如,《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先是总结了转型期中国典型报道所面对的种种挑战,继而肯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典型报道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全书运用传播学的方法考察了当前受众心理与典型报道价值取向的契合程度,对受众接触典型报道的动机、认知、态度、行为等进行了初步探索,籍以启发实践领域的新闻传播者。[7]

3.针对具体媒体的改革宣传研究。大众传媒在改革宣传过程中的总体目标指向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媒体的特性不同,决定了具体分担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式不尽相同。比如,王涛先生就针对报纸的特点,总结出了这一传统媒体所肩负的五项改革宣传任务,其中“为改革的理论探讨提供宽松的场所,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8],与报纸自身的传播特性最为契合。再如,吴太平从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意识、改革栏目设置、转变工作作风和改革内部体制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媒体如何做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9]董晓平先生则专门著文,分析了广播电台如何通过优化节目结构、完善播出方式、提高节目质量来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宣传任务。[10]

二、传播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注发展与传播交集问题的发展传播学在西方诞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中国学界开始了发展传播学引进和本土化探索,并推出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调整现存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观念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民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它既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得以实现的精神保证。而促成公民观念转变的最重要途径便是媒介宣传教育。因此,发展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改革宣传研究既有直接的贡献也有间接的启发。比如,《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通过对江苏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揭示了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着重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促进该地区农民人格和社会心理现代化转变中的作用。[11]再如,《社会转型传播学》的作者站在中国处于转型期的宏观时代背景下,对变革社会中的传播意义、传播结构、传播分化、传播失衡、传播整合以及社会转型与大众传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构建了中国社会转型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有关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与民众幸福感形成的关系,以及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的论证与改革宣传的关系尤为密切。[12]

三、历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开始了改革史的研究。在众多改革史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便涉及到了改革宣传问题。如《启蒙与呐喊》一书的第七章占领舆论阵地,集中论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改革宣传观,以及在这种宣传观的指导下,改良志士们如何创办报纸宣传维新、占领舆论阵地。另外,作者还对维新报纸比较集中的天津、长沙、上海三地的宣传情况进行了专门的归纳和分析。[13]再如《西学与变法――研究》,这本书以历史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传播学的方法,对《万国公报》的宣传内容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三章主张变法部分介绍了《万国公报》所进行的变法宣传以及这些宣传对维新变法派所产生的影响。[14]

当代改革宣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科背景的交叉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亟待弥补的不足之处。按照宣传学的学科架构,改革宣传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三部分:改革宣传理论、改革宣传实务和改革宣传史。目前,实务研究部分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理论和历史部分。改革宣传理论的研究主要散布于宣传学、传播学之中,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被学者提及。有关改革宣传史的研究不仅成果数量不多,而且分布不均,呈现出一种“中”字型结构,即绝大多数专著、论文都是集中于近现代,对于中国古代改革宣传史、当代改革宣传史触及不多。理论与历史研究的薄弱,也给实务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限制了后者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未来的改革宣传研究工作应当在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适度地向改革宣传理论和改革宣传史方向加以倾斜。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林之达.宣传科学研究纲要•序言[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3] 丁军辉.“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宣传的一些理论思考[J].记者摇篮,2004(2).

[4] 蒋晓丽.传媒宣导抚慰功能――兼论在西部地区的特殊功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2008.

[5] 余小萄.浅议“典型报道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学刊,1987(1).

[6] 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J].新闻学刊,1987(1).

[7] 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涛.报纸在深入宣传改革中的任务浅探[J].新闻与写作,1988(3).

[9] 吴太平.深化电视宣传改革 自觉服务经济建设[J].新闻爱好者,2003(10).

[10] 董晓平.深化广播改革宣传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9).

[11]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新时论宣传篇6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的全部新闻宣传工作之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努力推动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应当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中带好头,既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又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实践者,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人民日报的实践来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根本指针与检验标准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十六大的灵魂,是贯穿十六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针,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检验标准。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针,是指新闻宣传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心骨,并据此解决好自己的地位作用、根本任务、基本方针、重要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用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形势和把握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服务,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针,这是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保证。

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指判断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成效如何、成绩大小,归根结底要看其是否能够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发挥了多大作用。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新闻宣传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它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是否做到“三个代表”作为衡量标准,看看我们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所做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就积极地加以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加以改正,以使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实现根本指针与检验标准的统一。根本指针与检验标准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只有坚持这个统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才能使“统领”落到实处;只有坚持这个统一,才能保证新闻宣传工作舆论导向的正确和引导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完成和作用的发挥。

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

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两大根本任务。

服务大局,就是新闻宣传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而不能影响或者干扰这个大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群众,就是新闻宣传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在我国,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就其实质来说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因为党和政府的大事就是人民群众的大事,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也就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情。这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在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为新闻宣传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客观基础。当然,就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而言,二者又各有侧重、各具特点。这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服务大局是就总体、宏观而言的,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把握宣传报道的方向、谋划宣传报道的思路,强调权威性和指导性;服务群众则是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来确定宣传报道的选题、选择宣传报道的角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

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统一,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必须牢固确立全局观念、战略思维,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统筹兼顾、精心谋划。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宣传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以大局为重,为大局服务。在宣传报道中,注意处理好经济报道与其他报道、中央报道与地方报道、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长期报道与短期报道、一般报道与重点报道等的关系,力求比例协调、力度适当,既紧紧围绕中心,又合理兼顾各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也毋庸讳言,不论是服务大局还是服务群众,我们的工作都还存在着缺点与不足,尤其是在服务群众方面还需作出更大努力。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日报改版扩版的机遇,围绕服务群众这个相对薄弱的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改进宣传报道,在“两会”、伊拉克战争和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宣传报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近,同志要求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整个宣传思想工作“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鼓舞和推动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证明,坚持“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坚持“三贴近”,才能把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增强可读性统一起来,使我们的报纸充满生气、富有活力。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全国的综合性大报,怎样做到“三贴近”,以更好地服务群众?其中无疑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当通过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来强化报纸作为新闻传媒的服务功能,在满足读者在获取信息、认识形势、了解政策、接受教育、愉悦身心等方面的需求上下功夫,更好地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

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

与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任务相对应,新闻宣传必须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地反映人民心声。这同样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要求。

新闻媒体作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的重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必须积极准确地宣传党的主张,传达党的声音,使党的主张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对此,、邓小平、同志都有深刻的阐述、明确的要求。这是新闻媒体作为存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新闻媒体作为人民喉舌存在的重要依据。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主张,包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是党为了实现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形成和制定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党的主张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整体上反映人民心声的过程。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人民群众虽在根本利益上一致,但在具体利益关系上有时难免出现矛盾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具体需求将更为复杂。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之间并不必然始终是同步的、一致的。因此,中央提出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可谓切中肯綮,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闻媒体如何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的同时,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以真正实现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从实际工作看,需要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进一步增加群众的分量,在宣传报道的形式上进一步适合群众的需要,努力做到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也需要在宣传党的主张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作为宣传党的主张的重要途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就是如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要求把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按照中央的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在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和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既要宣传大好形势,维护团结稳定,又要开展舆论监督,推动解决问题;既要加强舆论引导,解疑释惑,又要让群众说话,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机会和途径。为此,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当在内容上正确地把握来自上层、中层、基层报道的比例,把版面更多地让给基层和群众,更多地报道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更多地报道振奋人心的成就,更多地报道群众中的典型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更多地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呼声,更多地为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信息;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深入地研究层面、角度和笔法问题,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运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采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使宣传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欣然接受。

正确导向与宣传艺术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新闻媒体哪些可以报、哪些不能报,可以报的东西怎样报、报多少,都有一个取舍和选择的标准问题。其中,重要的标准就是把握好舆论导向。事实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正确导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线,在这一点上,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任何动摇、不能有丝毫含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体现在宣传报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是全国报纸的排头兵,其舆论导向如何,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更应当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穿于所有宣传报道中。

导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导向、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灵魂、主心骨和标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怎样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必须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按照“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进行舆论导向,形成同志所说的“五个有利于”的舆论,即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导向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形成、反映、传播和引导有自身的规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表明舆论导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方向必须正确,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效果必须作用于全社会;如果导向仅仅是正确的,还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引导人的作用。也就是说,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不仅要保证舆论导向正确,而且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仅仅把正确的导向停留于号召和要求上,满足于注意了和提倡了,是很难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的。同志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政策宣传的简单化、工作报道的格式化、会议报道的概念化、新闻语言的文书化等“老毛病”,变训导式为引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使宣传报道为广大干部群众爱读爱看、乐于接受,才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正确舆论的引导。

如果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那么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作为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保证,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概括地讲,就是既要得力,又要得当,还要得法,就是不刮风、不炒作,把好关、把好度。引导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讲究分寸,做到适度而不失度;宣传要讲究策略,正确把握报道规模、报道数量和报道频率,研究读者的心理、心态和情绪,使宣传报道为干部群众爱读爱看,达到入耳入脑的效果。同一事件,不同的写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的报道,只有观点而没有事实,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只有平面的罗列而没有立体的展示,那么,干部群众是不会爱读爱看的,即使读了看了,也是不可能达到入耳入脑的效果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改进文风,多运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撰写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的报道。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既要敢于触及,又要善于疏导,既把握来龙去脉,又弄清前因后果,力求用鲜活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严谨与生动、科学与趣味结合起来,真正起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化解矛盾的作用。

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不仅要求在内容上改进宣传报道,而且要求在形式上改进报纸版面。版面是衡量报纸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如果版面形式落后于时代要求,滞后于读者欣赏水平,就会直接影响报纸的宣传效果,影响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改进报纸版面作为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改进版面,不是为了把报纸搞得花里胡哨,而是为了体现时代精神,增进美学魅力,增强吸引力、冲击力,做到既庄重大方又引人入胜,不断提高报纸的宣传效果。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无论什么时候,新闻媒体都要积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都要积极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不断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要有利于党的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团结,有利于人们奋发向上,把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作为自己的准则和目标。

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能,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整个社会的风貌健康向上。但也不容否认,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对现实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还不满意。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必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形式的公开化、手段的现代化和传播的快速化等特点,因而它在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如果正面宣传抓得很紧,而舆论监督抓得不力,就很难说真正做到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就很难达到让党和政府满意、让人民满意的效果。

怎样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这其中既有立场问题,也有方法问题,关键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去。同志指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和错误,也应进行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对于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批评,只要是善意的、有益于改进工作的,我们都应该热忱欢迎。重要的批评报道,要同有关的主管单位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批评报道发表以后,还要报道处理的结果,这也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威信。”学习这些重要论述,结合人民日报的实践,我们认为,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需要把握好这样几条:一是以建设性的态度从事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党对人民负责,目的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批评也好,揭露也好,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而不能满足于摆问题,不能立足于“找茬子”,不能为图一时之快。一个事件出来以后,要搞好后续报道,问题解决了,给予说明或肯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紧抓不放,进行追踪报道。二是以求实的精神开展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因而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必须是用事实说话,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舆论监督,必须进行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决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仅凭道听途说。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切忌片面性,不仅对事实本身负责,而且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不夸大、不缩小,既不说过头话,也不搞绝对化。三是以恰当的方法开展舆论监督。恰当的方法,包括选择好典型,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力度等。典型选择要注意代表性、针对性,善于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三方面的结合点上发现典型,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时机把握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火候节奏,讲究策略艺术,注重实际效果。力度掌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量适度,密度调控,既运用公开报道的手段,又运用内参反映的形式,切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四是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开展舆论监督,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和新闻宣传纪律,坚持必要的送审制度,严守职业道德,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进行打击报复或者牟取私利。总之,舆论监督一要坚持,二要改进,要特别重视在舆论监督中正面引导的问题,既要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反对不正之风,又要使人民群众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又要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工作;既要有利于某一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利于同一类问题的解决;既要对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进行揭露与批评,又要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

55年前,在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凯歌声中,在党中央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领导下,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西柏坡诞生。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人民日报同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征程。今天,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人民日报要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既保持优势、发扬传统,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新时论宣传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处于一个重要战略地位,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十以来党的宣传工作继续高歌猛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农村地区作为党宣传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正未有穷期,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同时物质生活的充足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对知、美、乐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宣传工作建设,敢于亮宣传利剑,找准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打好农村宣传攻坚战。

1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现状

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范式的转变,它为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丰富而海量的信息内容,不断拓展宣传范围,创新宣传载体,使党的思想政策方针快速传达到每一个农民群众耳中心中,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也日益活跃,给农村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此外,封建迷信、教会等活动在农村地区蔓延,侵蚀农民的信仰和精神,加强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1.1农村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时代新宣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村宣传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大喇叭、公告栏等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脱颖而出,丰富了农村宣传工作的渠道,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准确获得有关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又通过这些新兴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政治参与度。新时代宣传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县级融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强了农村宣传工作实效,促进了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1.2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沧桑巨变,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和思想境界也日益提高,一些传统固化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文明思想观念转变。他们视野开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接受新鲜事物,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给农村带了巨大的压力,受外来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差别化明显,特别是一些农村青年人思想浮躁,功利性心理凸显,追名逐利,变得更加现实。

1.3政治意识弱化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民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增强,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同时部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也不断弱化,对党的认识比较狭隘,对党的信仰不够坚定,更有甚者不信任党。此外一些农民主导精神的缺失和信仰上的真空,使得教会活动不断扩大,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组织趁虚而入,容易削弱党和国家在农村群众心中的信服力和影响力。农村群众在政治意识的弱化和信仰的缺失,迫切要求加强党在农村宣传工作能力建设,打好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

2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宣传意识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是否能够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决定了宣传工作成效的好坏。长期以来,经济建设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再加上宣传工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宣传成效好坏不像经济工作立竿见影,在较短时间凸显不出来,而且也不易评定。因此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忽视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即使是宣传,也只是形式主义,上级领导不重视,下级人员不作为,宣传工作只是走走过场搞表面文章,不能根据农村群众现有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对宣传的内容农民群众能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漠不关心,对农民群众关心的、表达的诉求不能形成良性的传达反馈机制,从而使党的宣传工作在农民和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到实效。此外,由于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使宣传工作在机制体制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得不到落实,影响宣传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2.2宣传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现阶段最为常见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广播喇叭、公告栏、横幅、墙体标语等传统媒体,它们是做好农村宣传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媒介在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凸显,缺少交互反馈、更新速度慢、耗时多成本大。新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以其时效快、强交互、成本低、省人力等优点脱颖而出,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限制,新兴媒体在部分农村的移植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促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是农村宣传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宣传内容上主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等,宣传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创新,没有针对性,只注重将理论灌输到农民耳中,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素质能否了解和接受,从而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宣传效果。

2.3宣传人员匮乏

当前农村宣传的主体力量主要是乡镇党委宣传委员、村级宣传员以及一些党员村干部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揽宣传工作,很难将全部村级宣传工作逐个落实,村级宣传员又很难配齐一村一个宣传员,常常是村干部兼职做宣传员。此外由于缺乏对农村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宣传工作人员不受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宣传人员的价值。在宣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工作重点放在文体娱乐活动上,忽视对村民精神层面的引领;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宣传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将宣传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上级发文件,便照搬照念给群众,对于要宣传的内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快速准确的将党的思想传递给农村群众,更不能根据村民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2.4宣传受众群体参与度低

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宣传覆盖全体农村群众成为一个重要难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给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盲区,这些人员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难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宣传教育。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是宣传工作的主要受众对象,除农忙时间外,还要在家或附近做工挣钱补贴家用,不愿在接受宣传教育方面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配合度较低、参与度不高,此外宣传人员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难以贴近生活实际,没有吸引点,激不起群众的兴趣。

3做好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新时期新宣传,做好农村宣传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上行下效,要根据农村现有的条件和人民群众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意识,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宣传人员。

3.1强化宣传意识

乡镇党委以及村级干部要有强烈的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对农村群众做好宣传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梦进程,更关乎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以往重经济工作而忽略宣传工作的观念,明确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杜绝将宣传工作形式化和任务化。其次,要明确宣传的任务。新时代做好农村宣传工作要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有关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国梦实现而奋进。最后,加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让党员活动室活起来,电影放映队动起来,文体广场和宣讲队建起来,使现有设施都能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

3.2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

新时代农村宣传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为基点,辅以农民感兴趣的农业科学知识、法制宣传、民生、农业创业等内容,使宣传内容理论性与趣味性并存,富有吸引力。宣传手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要深入农民生活实际,以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使党的思想理论深入人心。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对于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要充分利用大喇叭、宣讲团、文体活动、流动电影放映等传统宣传媒介,以活动吸引,寓教于乐地开展宣传;对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群体,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宣传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线上教育,或利用春节、假期等集中教育,使宣传面覆盖全体农村群众,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引领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3培养专业宣传人员

宣传人员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宣传能力直接关系到宣传工作实效的好坏。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宣传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宣传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宣传水平。首先,建立严格的宣传目标考核制度,通过评比表彰,对宣传成绩突出的宣传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模范,增加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宣传工作落实做细。其次,充实宣传队伍,除了村级宣传员、农村党员干部外,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农村教师、离退休干部也是宣传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高、经验丰富,能够全面改善和充实宣传队伍的素质结构。最后,通过在职培训、观摩宣传典型、挂职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宣传人员的素质,不断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培养创新意识,更新宣传理念,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加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推进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熊倩.江津县农村宣传网研究(1950-1956)[D].重庆:西南大学,2018.

新时论宣传篇8

聚民心,就是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做新时代舆论的引导者。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营造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良好氛围作为基本职责,围绕区委、区政府“4+5”产业发展及“攻坚2020六大专项行动”等工作,策划创新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用主题宣传引领方向,用形势宣传彰显主流,用政策宣传凝聚共识,用成就宣传鼓舞士气,用典型宣传树立榜样,营造团结一心、共兴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舆论氛围。要坚持主动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增信,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澄清模糊认识,放大权威声音,掌握舆论主动。要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风险评估、分类处置,不断提高对敏感舆情和苗头性问题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

新时论宣传篇9

为进一步了解理论宣传工作,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的作用,根据领导要求,我部扎实开展了以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理论宣传调研活动”。

1 取得的成绩

①组织县乡村三级理论宣讲团(组)和基层理论辅导员,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深入到社区、乡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大力开展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使理论宣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政策宣讲与基层交流相结合,服务基层与向基层学习相结合。②举办宣讲报告会,进行理论灌输,开展理论对谈,提供咨询,解疑释惑,服务基层。③向群众赠送理论学习材料,开展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普及社科知识,倡导科学精神。④开展主题教育,“三个代表”在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普通百姓的距离,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自觉行动。深入调研,推广典型,同时,广播电视、互联网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理论成果走近干部群众。通过广泛运用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理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足:①基层理论宣传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②基层理论宣传内容不系统,覆盖面不够。宣传内容简单化、肤浅化,理论与实际两层皮。③基层理论宣传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中常常出现空话套话、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不符合新形势对理论工作者的要求。

3 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的方法

宣传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更加自觉地坚持“三贴近”原则,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体现在各项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

(1)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热爱群众,使基层理论宣传工作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认同,而且要通过理论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解渴、受益。找准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突破口。要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增进共识。要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理论宣讲等,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推动理论走向人民大众,努力在解决“群众相信”上取得成效。

(2)坚持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要善于联系历史和现实,开掘理论宣传的深度,着眼重大理论思想,新的理论观点的阐释,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准确把握基层和群众的“最盼、最需、最急、最烦、最怨”,寻求共鸣点,形成认同感,让基层和群众“得其利、解其难、维其权、有其乐、受其教”。理论只有突破难题,善解疑点才能成为实践工作者的思想武器,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而这正是增强理论宣传吸引力的魅力所在。要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使理论宣传寓理于实际,寓理于实践、寓理于疑惑,真正让广大党员、干部入心、入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①搞好党委中心组和其他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辅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培训基层理论骨干、举办在职干部读书班和专题讲座;搞好在职干部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工作。②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教育工作。抓住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做好解疑释惑、凝聚力量的工作。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课题攻关,积极撰写理论文章,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除了这些常规工作,理论宣传还要做到,在导向要求上,注重区分层次、照顾多数、鞭策后进,团结包括广大基层群众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一起向上、共同前进;在覆盖范围上,注重把工作向新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群体拓展,消除宣传思想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工作手段上,注重发挥社区和群团组织、行业组织的作用,把宣传思想工作融入行政管理之中,推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在具体方法上,紧跟时代步伐,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使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生动鲜活、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让群众有兴趣、看得懂、听得进,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新时论宣传篇1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019-06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项革命运动所内在地包含着的宣传思想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关注和理解也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个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宣传工作”的经典论述,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再到今天我们考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与运用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学术界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认识与反思也从未停止过,既有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的基本思想的,又有研究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的;既有关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宣传工作历史的,又有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自身改革与创新的。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无论是关注的范围之广还是讨论的层次之多,都显示出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热情与兴趣。本文在梳理其研究脉络之后,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并提出继续研究的建议。

一、国内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基本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

第一,从“宣传学”视角构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体系。这一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党的宣传作为一门科学”[1]的研究,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特征、目的、规律、运行机制、手段、队伍等为基本内容,着眼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内在各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分析和建构,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体系。

第二,从“宣传史”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历程。这类研究或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史进行整体梳理,或是对党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 [2]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集中挖掘,重在描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内容、方式、效果、经验等。他们一般采取历史学的叙述方式,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史的阶段划分基本上与党史的时期划分保持一致。

第三,宣传系统实际工作部门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研究的特点是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致分两类:一是中央宣传部门对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阐述和解读,大多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培训的基本教材使用;二是省级及以下地方宣传部门对本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和总结,侧重于阐述基层宣传工作部门的定位、职责、任务及本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特征、经验、模式等,地方特色比较明显,经验模式的可操作性强。

第四,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中某一方面,比如理论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新闻宣传等方面工作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领导管理、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专门系统的探讨,其特点是研究针对性、集中性强,问题阐述比较深入、具体、细致。

第五,对党的领导人的宣传思想进行专门研究。主要梳理和分析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领导人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和理论,以及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的思想。这方面研究着重从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文件中搜寻他们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言论和作为,并从中提炼其思想和理论,结论一般是揭示不同时期领导人关于宣传的思想和理论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新兴热点

哲学社

会科学的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宣传思想工作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实践性非常突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九十多年的实践历程为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九十多年的历程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每一次重大调整、变化和发展都会引起相关研究领域的相应反应。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复杂多变的情势,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讨,在继续深化原有研究之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转变的基本脉络与转变的历史阶段划分的研究和探讨上,而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典型的学术代表。

1.演变脉络: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横断面”解读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实践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从理念、定位、载体到手段、方法、机制等都要发生适当的转变。分析和梳理宣传思想工作内在核心要素的变化趋势,即从展现宣传思想工作“横断面”变化的视角可以清晰把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转变的基本脉络。

(1)建党以来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总体脉络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是在不断调整与转变中发挥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面进行调整与转变的思维脉络和轨迹主要表现在“宣传目的从侧重于意识形态政治权威的树立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的转换,宣传作用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转换,宣传形式从侧重于中国作风、气派到着重于人们的思想心理特点、社会需要的转换,宣传内容从侧重于本源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转换,宣传原则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则向着重强调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原则的转换”。 [3] 党对宣传思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宣传思想工作自身的调整与转变,九十多年来,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入、成熟,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上,从“提高阶级意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重要保证到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再到事关全局的一项工程;对宣传目的、任务的认识上,从宣传普及到服务中心再到人格塑造、思想引领;对宣传原则的认识上,从党性原则到“三贴近”原则再到以人为本原则;对宣传方式方法的认识上,从具体多样到形式、内容的统一再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对宣传队伍的认识上,从重视宣传人才培养到加强宣传人员的培训教育再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对宣传体制的认识上,从健全组织到完善制度再到创新机制。”[4]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环境还是人们的思想心理状况和利益关系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在理念、定位、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变。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和创新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理念从‘宣传’走向‘传播’;二是立足点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三是载体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兴媒体;四是信息从严格控制走向及时公开;五是话语从官方语言走向受众语言;六是对象从侧重对内走向内外并重;七是方法从讲道理走向讲故事;八是主体从宣传系统走向政府全员。”[5]更有学者对“后危机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进行关注,认为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为关键因素,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受众需求及手段载体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导着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型,并提出此次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型重点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五大转变:“宣传内容上由单纯性宣传思想内容向以宣传思想工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内容转变,宣传对象上由统一和标准化目标向区别对待的多元、分层次转变,宣传人才上由单纯依赖政工干部向统筹利用相关专业人才转变,宣传方法上由单一说教式向利用多种载体、多样化形式转变,宣传载体上由传统单一载体向现代化多元化载体转变”。[6]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都在发生由虚到实的明显变化。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敏锐地提出宣传工作如何“转轨变型”的问题,认为“指导思想上,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四化为中心的轨道,变运动型为务实型;工作方法上,从‘突出政治’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变政令型为服务型;作风建设上,从唯书唯上转到开拓的轨道,变反映型为研究型”。 [7]具体来讲,“一是突破上虚下实边界,直接组织社会活动,二是突破部门界限,工作向其他行业延伸,三是改变信息单向输出方式,使宣传对象成为活动主体。”[8]各地各行业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工作方式的这种由虚到实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我们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的现实选择。正是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两种体制并存、交互发挥作用导致现阶段矛盾纷呈,给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极其艰巨的任务,为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明确“宣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念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一致的,力求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单纯服务’转向‘全面服务’;二是明确改革理论的研究同宣传改革理论,支持改革者是一致的;三是明确传统的宣传方法与现代化的宣传手段是一致的;四是明确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与提高宣传干部自身文化素质是一致的,力求宣传工作者从干部型转向专家型。”[9]

政策法规研究室也指出,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二是工作联系面日益扩大,三是动员方式发生转变,四是宣传文化管理方式发生变化”。[10]宣传思想工作领域这些新的变化和情况,要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采取更加有效的宣传载体和手段,积极推进宣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适应新变化中谋发展,在解决新问题中求提高,使宣传思想工作在不断的自身调整与转变中适应社会形势、发挥应有功能。

2.阶段划分: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纵向考察

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进行了四次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现的,是从以‘革命’为特征向以‘建设’为特征转变的阶段,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次转变是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同步转移,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三次转变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实现的,是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标志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第四次转变是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的,是从适应‘三位一体’向适应‘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转变的阶段,标志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11]

还有学者主要按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来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展和转变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将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宣传工作划分为“党在创建时期的宣传、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宣传”。[12]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宣传工作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今)的宣传工作” 。[1](66)新闻媒介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其与党的关系的演变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历史进程,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党与媒介的关系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作为对敌斗争的武器,即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二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三是转型与困惑,即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传媒。”[13] (二)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取得突破和发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灵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果我们继续沿

过去旧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就难以适应当今的形势,宣传思想工作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所谓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研究,主要就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世界局势、新的技术手段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创新的基本思路两个方面。

1.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强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即面对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如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14]从而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沈一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指出当时宣传思想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领导体制不尽合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在职责范围和机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党政不分的问题,党委宣传部同政府的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部门和文艺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理顺;二是宣传工作落后于改革和开放的实践,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和研究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和准确及时地回答干部群众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三是在党的宣传工作中,不切实际、空洞乏味、形式主义、不求实效的东西不少,宣传方法简单陈旧,缺乏吸引力;四是宣传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83)

还有学者在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制约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认识不对,二是队伍不精,三是内容不新,四是方法不多,五是机制不活,六是经费不足。”[15]要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自身的发展与创新,突破这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至关重要。

2.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看到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上以及面临的信息传播条件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在理念、方式、手段、机制上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利益关系调整的需要,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全面深入地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开阔了当代中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视野,开创了当代中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境界,开拓了当代中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有学者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当代中国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突出表现在“高举旗帜、围绕中心的工作理念,关爱主体、厚重民生的人本理念,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的服务理念,做大事业、做强产业的建设理念,面向基层、走进大众的沟通理念和格调时代化、手段现代化、格局多元化的传播理念。”[16]有学者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要着重解决好“体制上实行党政分开,注意调查研究,切实做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发扬民主开放的精神,宣传队伍的建设上实行‘少而精’的原则” [1](81)。还有学者认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和工作的创新两个方面,在具体思路上,“创新必须贴紧中心、把握规律、找准载体、建立机制、学好理论并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努力拓展内容,拓展对象,拓展渠道”,[1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此,要着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即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同面临的社会实现全面的良性互动,同所处的时代实现全面良性互动,同工作的对象实现全面的良性互动”。 [19]同时在基本定位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及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展开,在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发展性及层次性,在‘阐述方式’上要体现时代性和通俗化”。[20]

三、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学界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学界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理论层次还较低,忽视对“宣传思想工作”这个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从纵横两方面把握党的宣传

思想工作实践历程和改革创新的视界还不够开阔。很多理论与实践中的现象和困境亟需理论解释和回应,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系统地展开。

第一,要厘清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本身的内涵。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研究,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为主要线索,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也要弄清“宣传思想工作”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厘清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层面上的认识。现有的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相关研究,一般会对宣传思想工作各组成部分的内容和特点作出详尽、具体介绍,但是对“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却少有专深研究,往往将其视为约定俗成的概念,更不用说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去探求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所使用的“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要打破这一习惯认识,对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本身从其产生到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挖掘和梳理,不失为深入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一大亮点。

第二,要注意将宣传思想工作自身从其宣传服务的目标、内容和任务中相对“剥离”出来进行专门研究。很长时期以来,“宣传”仅仅被我们看成是一定时期政策任务、思想理论等等的“传声筒”、“扩音器”,毫无自身主体性可言,这也是当今诸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往往停留于层面而无法深入宣传思想工作内部“机体”去真正探寻宣传思想工作自身改革创新的思路与措施的原因所在。其实,宣传思想工作,尽管从其自身性质和特点上讲更多的是作为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工具”、“手段”,但作为“工具”本身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有其内在的构成要素及相互间关系,诸如理念、方式、手段、机制等。因而,在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研究中紧紧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自身”这一主题,牢牢抓住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这一主线,将研究的“火力”集中到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本身的改革与创新上,可以说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一大突破。 第三,要系统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历程,对宣传思想工作发展转变的内外动因、阶段划分和基本脉络作出理论回应。要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社会背景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展转变的社会政治基础,分析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或相同或相异的社会历史环境时在理念、策略和机制等方面做出特定反应的原因所在,探索宣传思想工作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以及怎样发生的转变,总结提炼出促使其发生转变的内外动因,在此基础上对宣传思想工作发展转变的历史阶段和基本脉络作出科学划分与分析说明,理应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一大着力点。

第四,要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未来趋向作出分析和判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应用创新的问题,需要立足实际,在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历史与逻辑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回答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现实挑战、总体态势和未来趋向。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提出新课题,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呈现新动向,信息社会化条件下社会动员方式发生深刻转变,这些都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挑战,从理论研究要面向现实服务决策的立场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趋向和对策,以更好地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宣传思想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无疑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理应作出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一之.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

[2]吴珍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工作[j].求是,2005,(4).

[3]朱庆跃.从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论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调整的思维轨迹[j].甘肃理论学刊,2008,(5).

[4]朱庆跃.党对宣传工作认识深化的历史轨迹及现实启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5]叶皓.从宣传到传播:新时期宣传工作创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9,(4).

[6]马春梅,颜廷标.后危机时代宣传

思想工作思路转变[j]. 未来与发展,2010,(11).

[7]刘生儒等.宣传工作如何“转轨变型”[j].甘肃理论学刊,1985,(3).

[8]彭卫国.浅议宣传工作由虚到实的转变[j]. 内部文稿,1997,(18).

[9]韦慈竹. 试谈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宣传工作必须完成的四个转变[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6,(10).

[10]政策法规研究室.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j]. 党建,2005,(2).

[11]范虹轶. 最新党的宣传工作规程方法与案例启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

[12]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2.

[13]贾奎林. 中国共产党媒介关系80年[j]. 新闻爱好者,2007,(3).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 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

[15] 刘宗发等. 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创新——关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6] 张艳国等. 论当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7] 董长海. 宣传思想工作要创新[n]. 光明日报,2000-06-06.

[18] 本刊特约评论员. 进一步开阔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j]. 新闻战线,2005,(11).

[19] 欧阳峣等. 做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宣传思想工作[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0] 白峥,吴广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j]. 党政干部学刊,2009,(9).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y in publicity

work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新时论宣传篇11

(一)解放思想谋求发展。院团委宣传部紧扣xx年年度院团委工作计划,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新观念、鼓舞斗志、开拓进取,为xx年年院团委各项工作圆满完成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准备。院团委宣传部在年度工作中始终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这个中心环节,全面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四个新一代”座谈会以及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专题报道,积极引导各团总支、学生分会宣传部和班级宣传委员转变宣传工作的思想,更新观念。与此同时,院团委宣传采用不同形式的座谈会、举办宣传工作者培训班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探讨,把理论学习、研究共青团宣传工作,科学引导和管理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和激励广大宣传骨干和团员青年增强政治敏锐感、培养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觉悟,树立全面、改革、发展意识。

(二)加快改革求发展。xx年年度,院团委宣传部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拓宽宣传部工作的口径和思路。一是确立宣传部的中心工作为加强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理论宣传的力度。改变传统宣传部作为“办展板”、“打海报”的代名词,在以此中心工作的基确的前体下,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学习雷锋精神”、“阳光体育、为奥运加油”等征文比赛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专题报告等相关活动,并以团员思想评价工作为突破口,对全院团员青年进行了思想的全面总结和评价。二是进一步升华和提升广大宣传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素质,以考核制度的改革和评比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系。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宣传工作者培训,聘请资深和经验丰富的校党宣传部副部长肖月生老师讲课。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机制改革。院团委宣传部以有利于提高我院团学工作在社会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加强与其它兄弟院校团委宣传部工作经验交流的取向标准,院团委宣传部积极组织院记者团与校记者团进行多次经验交流和采风活动,同时还组织宣传部干部参加衡阳市高校记者经验交流会和首届衡阳市高校记者风采大赛。四是确保学院各团总支、学生分会宣传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地。通过各团总支、学生分会宣传联谊,联合承办院团委大型活动为途径,加强各宣传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鼓励各团总支、学生分会根据本专业情况,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宣传活动,做到有分有合,统分结合。五是在举办和搞好传统的活动的同时,寻找宣传工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即做到工作有连续,又做到了工作的创新。xx年年度院团委宣传部除在做好传统工作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宣传阵地,在对外宣传阵地上,由市级媒体上升到省级乃至部级媒体,对外宣传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六是积极探索和寻找新的载体来宣传我院团学工作及以传达上级组织的精神,宣传科学的思想理论。院团委宣传部先后采用举办征文比赛、培训班、书法比赛、外出采风等活动形式,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展板、海报等各种媒介来宣传我院团学工作和科学理论,并试图寻找新的模式和媒介。

二、始终坚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舆论氛围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广大团员青年和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为根本宗旨,突出实效,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宣传部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新时论宣传篇12

舆论宣传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是必不可缺的发展条件,对于舆论宣传的创新主要是在理念与手段上,尤其要掌握好舆论的热点,这样才能为施工企业新时期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思路与方向。当然,当前建筑企业的舆论宣传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舆论宣传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究,才会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空间。

一、加大对建筑施工的舆论宣传能力的作用

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建筑施工的舆论宣传引导是必不可缺的,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媒介已经被一些新型媒介所取代,陈旧的报道方式已经渐渐的退出的发展的舞台,然而新媒体对于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种环境中,建筑企业在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有所增加,建筑企业的信誉、形象、文化等都会对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做好维护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美誉,这便需要构建一个作用大的宣传平台,构建一个健全的舆论宣传的工作制度,来赢取社会大众的支持与认可,以便为建筑施工企业营造一个更好的舆论宣传环境,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建筑施工企业舆论宣传的现状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方式较为陈旧

我国的网民数量在逐年递增,如今已经是一个网络化时代,基于网络媒介为主的新型媒体毅然崛起,造成了媒体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此类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如果依旧根据传统的舆论宣传模式对其进行宣传,那么会造成被动宣传的状态中。

(二)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有许多企业在开展舆论宣传工作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舆论宣传工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尽管认识到了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也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已,遇到正面的舆论进行积极的宣传,遇到负面舆论时应用逃避或是默认的手法进行对待,没有全面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重视。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对内部宣传比较重视,对外的舆论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三)宣传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有待加强

因为建筑企业的特殊性,在人员流动方面是比较大的,在人员管理方面比较欠缺,时常会出现对舆论宣传工作应付的情况发生,但是提高建筑企业的宣传力度与宣传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分的,因此若想加大建筑施工企业的舆论宣传,在宣传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提高管理力度。

三、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舆论宣传能力的方法

(一)打造高质量的宣传团队

1.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于舆论宣传的负责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扩展工作人员的视野以及创新思维,聘请专家对有关知识讲解,依据新媒体的形式来提出新颖的话题,来吸收受众的眼球。增加实践环节,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舆论宣传的工作人员更能熟知舆论引导工作,强化宣传团队的质量,使其在处理宣传工作时,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率。

2.宣传工作者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是提高舆论宣鞯墓丶,宣传人员一定要对国家政策与建筑行业的发展行情、工作布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对自身的思想认知进行提高,进而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与此同时要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受众所需,才会发现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以此来加大舆论宣传的空间。

(二)聚焦重大主题,形成有力的舆论宣传

1.围绕当前局势,做好主体宣传。在选取宣传主题时,要抓住国家的具体政策以及基础建筑的投资规模,以此来确定施工建筑企业的宣传主题,这是提高舆论宣传能力的主要路径。做好主题宣传,既是为了满足舆论宣传的需求,也是为了对形式与政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主题内容与国家和企业之前所部署的管理方向是相同的。

2.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主题宣传。将主题宣传做好的基础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宣传的整个流程之中,将宣传的主体对象基层群众。普通群众与基层管理者,应该成为宣传表现的主角。要用具体例子和事实说话,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要引导群众,与群众达成共识。增加宣传主题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是切实做好宣传能力的关键,这样才会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舆论宣传的能力。

(三)深度报道,增强施工企业舆论宣传水平

增加深度报道的力度,既能提高宣传力度还会满足建筑施工企业的客观需求,是提高舆论能力的主要方式。要依据典型突出、人物鲜活、事例真实、定位准确、中心突出的要求,注重把握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比如在某个客运专线进行报道时,都将安全质量、履约能力、信誉评价作为主要的管理模式,在铁路竞争压力作用下依旧出现的科技成果以及典型人物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企业所关注的典型题材。

(四)加大对细节的宣传力度

在抗震救灾之中,所有报道人员都深入进到抗灾一线,进行全面的报道,引导舆论方向,激发士气,凝聚人心,这便突显了舆论宣传存在的重要性。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细节着手,进行客观的报道,既做到了细节趋势的把握以及舆论宣传的前瞻性,以小见大、以浅入深的舆论宣传思维,增加了舆论宣传的分辨力,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宣传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较大的事件突然来临之时怎样应对媒体,是当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宣传管理人员以及领导者都要清楚认知政策与形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国家以及建筑行业的形式中,认清方向、提高能力、转换思想,在不断应对中归纳经验,以此来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舆论宣传能力,进而使建筑施工企业迈向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魏世平.构建新形势下主流舆论宣传新格局[J].新闻论坛,2016(03):27-28.